高中语文情境教学策略

2022-12-11

第一篇:高中语文情境教学策略

浅谈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策略

刘思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而入情。”“文章不是无情物”,每篇文章都有它自身的情感因素。如何让学生真正地走入课堂,走入文本,美美地学语文呢?笔者认为情境教学是最有效的办法之一。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材内容,促使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只有美好和谐的语文课堂心境,才能让课堂充满创造,充满生命的活力。那如何才能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联系生活展现情境。

新课标明确地指出要“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因此超越知识符号的课堂,构建生活的课堂,放飞学生的心灵,并使之穿梭于生活世界和理性世界之间,是对教师的课堂艺术的时代要求。把教材中所写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通过创设情境沟通起来,打开学生的生活库藏,强化他们的体验,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联系生活实际展现情境既给学生“导流”,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给学生“开源”,促进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例如:在教学《新型玻璃》一课时,我改变了过去逐段讲解后填表总结的传统教学模式,放手让学生在自学课文后,举行“产品发布会”:学生选出一种自己喜欢的玻璃,假设你是该玻璃厂的厂长,现在你如何把你的产品推销出去?同时也让一些同学充当记者、经销商和客户,就自己想知道的问题进行发问。在此过程中教师也可以记者的身份出现,将同学们没有想到的问题加以提问。(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围绕玻璃的特点、作用进行发问、讲解并展望发展前景)最后完成课后思考练习2.整堂课学生学得其乐融融,有效地避免了说明文枯燥无味的毛病,又让学生在学习中培养了多方面的能力,促进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二、运用实物演示情境俗话说“百闻不如一 见”,这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 条规律。运用实物演示情境正是从这一 认识规律出发而产生的。运用实物演示情境,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在课堂上利用实物直观演示,创设特定情境的技能。实物演示情境的特点是直观性强,具体可感。它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和验证间接知识,形成明确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比如教学《琥珀》一文,课前教师展示实物琥珀,让学生对琥珀有个感性的认识,从而对其形成产生好奇,触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由此顺理成章地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来。又如教学《新型玻璃》中的“藕断丝连”一词,教师不是机械地去讲解,而是请一位学生上台折断一节莲藕,这时同学们经过仔细观察就明白了“藕断丝连”的原义,再理解比喻义自然也就容易多了。由此可见,运用实物演示情境,既能帮助学生明白事理,也能增进学生的实感体验,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节省教学时间。

三、借助图画再现情境借助图画再现情境,是指教师借助课文插图或特意绘制的挂图、剪贴画、简笔画,将课文语言文字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再现课文情境的技能。借助图画再现情境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丰富感性知识,培养观察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借助图画再现课文情境,可以把课文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收到“一 图胜千言”的效果。

例如特级教师李吉林教《小小的船》第一课时时,前后三次运用了图:第一次:上课开始,教室里以蓝色的画纸作蓝天,先后出示圆月与新月。教师描述:老师很想知道哪些小朋友喜欢看月亮?你们看见吗,有时候月亮是这样的(出示圆月)这是什么样的月亮?有时候,月亮又是这样的,(出示新月,贴在蓝天上)教师描述导入。第二次:(师)课文中的小朋友看着弯弯的月儿为什么觉得像小船,而不说像香蕉,像镰刀呢?他想做什么?那么你们看着这弯弯的月儿,想不想上去呢?第三次:(指图)你看着这弯弯的月儿,你觉得它多像一只小船呀!现在你们听着琴声,身体也可以随着音乐轻轻地摇摆,慢慢地你可以眯上眼睛,这么看着,想着,你是不是好像也飞上蓝天,坐在月亮上了。三次运用图画,第一次主要导入课文,第二次着重激情,第三次着重激发联想。在指导观察的基础上,结合启发性的描述,激起了学生的情绪,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课文的情境,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播放音乐渲染情境音乐是通过有组织的乐音所塑造的艺术形象,表现人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艺术。它以特有的旋律、节奏和塑造出的音乐形象作用于人们的感官,将听者带入特定的情境。音乐具有开发性、暗示性、审美性。能帮助大脑放松,激活大脑接收新信息,帮助将信息移入长期记忆中,还能极大地增强回忆力和激发灵感。因而,运用音乐渲染情境是创设语文教学情境的重要方法之一。如果能够把音乐语言和语言文字沟通起来,教学就真正实现了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的综合调动,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例如:特级教师于永正教学《月光曲》,课前,他播放贝多芬的著名钢琴曲――《月光曲》,学生们凝神屏息地听着,他们的兴奋点都集中在这美妙的琴声上。这时,教师望着学生用庄重而舒缓的语调说:“同学们,一百多年前,德国有个伟大的音乐家,叫贝多芬。他曾经这样说过:”我的音乐只应该为劳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他的一生谱写了许多曲子。我们现在听的就是其中的一首,叫《月光曲》。片刻,教师把音量放小,接着说:“《月光曲》是怎样谱写的――”美妙的琴声和教师动情的讲述,扣响了学生的情感之弦,营造了一个和谐的、富有暗示性的美好情境,也为课文定下了情感的基调。

五、扮演角色体会情境。

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可指导学生如同演戏那样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由于学生的心理位置换成了课文中人物的心理位置,这样不仅能将教材内容迅速形成表象,同时还能很快地进行理解。文中的“事”好像是自己做的,文中的“话”也就是自己说的。扮演得越真就越感到亲切,越感到愉快,就越感到学习的轻松。教学中用得最多的是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要求再高点的是改编课本剧。例如:教学《陶罐和铁罐》一文,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并排演课本剧《陶罐和铁罐》。教学中,先组织学生讨论:怎样改编课本中角色的语言?怎样表现不同的动作神态?然后在小组里自编自演,让几名学生带上头饰,扮演角色,其他同学献策献计。最后选出代表在全班表演。这样不仅深化了对课文内容的学习,还发展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总之,情境教学是以“情”为“经”,将传统教学所淡化的情感、意志、品质、兴趣、价值观等人的因素的重要方面重新确定为语文教学的有机构成;以“境”为“纬”,通过创设各种生动、具体、形象的语言环境,拉近学生语言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距离,为学生的主动参与、主动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第二篇: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策略研究三

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策略研究 2009-03-03 16:16 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策略研究

王后雄

摘 要:通过对探究式学习活动和新课程教学功能的探讨,探讨了化学课堂教学问题情境设计的多种方法。结合高中化学新课程的具体教学案例阐明创设问题情境应注意情境的全面性、真实性、情感性、问题性、发展性和可接受性。

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重视的是知识的传授,轻视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得学生很少提问题、不善于提问题、很难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从而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的发展。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它要求学生由原来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探究式学习”总是围绕具体的问题展开的,这就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是帮助实现这一目标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

一、问题情境的涵义及其在探究学习中的作用

问题情境是指主体为达到某一活动目的所遇到的某种困难和障碍时的心理困境。对课堂教学而言,就是教师通过创设一种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做出一定努力才能完成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处于急切想要解决所面临的疑难问题的心理困境中。学生要摆脱这种处境,就必须进行创造性的活动,运用以前未曾使用过的方法解决所遇到的问题,从而使学生的问题性思维获得富有成效的发展。

我们根据对探究式学习和课堂教学过程的分析,概括总结出在课堂开展探究式学习的主要过程为“情境—问题——探索”。

图1 探究式学习师生活动的流程

从整个教学过程看,探究式学习一般分为以下几个阶段,首先是创设情境,即教师将化学问题或事实镶嵌在一种模仿或真实的环境中,呈现给学生。情境主要的作用是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是整个教学的起点和成败的关键。其次是发现问题,在教师引导下,问题情境激发着学生去掉非化学因素的情境,关注情境中的化学知识和学生不能解决的化学现象,从而主动感觉问题、提出问题,即情境问题化。

在学生的问题意识还比较淡薄的情况下,教师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或是在某些教学环节上有意识地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有助于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的实质在于提示事实的矛盾或引起学生内心的认知冲突,打破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平衡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身到学习中去。

再次,要注重学习情境的设计和调整。对学生来说,学习活动的情境不同,他们具体行为的展开也是各异的。因此,教师应多创设一些探究性的学习情境,特别是当学习活动未能充分展开时,在做出学生是否能力不足的判断之前,先探讨一下自己创设的探究性学习情境对于学生能力的发挥是否适宜,这样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策略研究二

2009-03-03 16:18

二、化学课堂教学问题情境的设计方法

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要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诱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观察、感受为基础,强化学生学习的探究性;以发展学生的思维为中心,着

眼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以陶冶学生的情感为动因,渗透教育性;以解决问题为手段,贯穿实践性。化学新课程创设的问题情境通常有以下一些途径。

1.利用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从化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入手来创设情境,将学科与学生生活的结合点两相融通创设问题情境,如日常生活中一幅熟悉的场景、一次亲身的经历、一个生动的自然现象、一件有趣的化学事实等,都可以让学生体验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感受化学知识学习的意义与作用,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动机,激发改造自然和探索科学奥秘的情感,培养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案例1]“铁和铁的化合物”问题情境的设计

教师:大家都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削皮后的苹果颜色就会变锈,谁能知道其中的奥秘呢?

学生:思考、困惑(引起认知矛盾).

(注:这一提问就如同在学生平静的脑海中,投下一颗石子激起了疑问的浪花,大家议论纷纷。正当学生处于“心愤愤,口悱悱”的时候。)

教师:(问向)Fe2+与Fe3+在溶液中各显何种颜色,有哪些化学性质?

(注:这一点拨,引出了思维之路,使学生得知:苹果中的二价铁离子被空气中的O2氧化成三价铁离子呈黄色。所以,市场上出售的苹果汁中常掺入维生素C等还原剂,以防止二价铁离子被氧化。)

教师:这些问题,就是本节课要探究的问题。

化学与生活联系紧密,生活中处处涉及化学,从化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入手来创设情境,既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又有助于学生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利用社会实践创设问题情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只有当学习内容与学习者的经验、社会环境或自然情境相结合时,所学的知识才容易发生迁移;只有在真实情境中获得知识和技能,才能真正理解、掌握并应用于真实生活和工作环境中去解决实际问题。比如一件化学对社会发展有影响的事实、一项化学科学与技术发展的重大成就、一幅真实地反映化学现象的插图、一则生动的有关能源或环境问题的报道等,都能使学生激发学习化学的热情,产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动机,强化自主学习的责任,认识化学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过程中的重要使用,最终形成综合的科学观。

[案例2]“金属钠”问题情境的设计

据某报报道:在广州市珠江河段曾经出现过惊险神秘的“水雷”,6个装满金属钠的铁皮水桶浮在水面上,其中3个发生剧烈爆炸,另三个被成功打捞。据现场的一位同志讲,早上10点多,河内突然冒起一股白烟,在水面上漂浮的一个铁桶内窜出黄色火苗,紧接着一声巨响,蘑菇状的水柱冲天而起。群众议论说,“没想到水里的东西也能着火爆炸”打捞上来的桶被打开盖子后,马上冒出白烟,而且一旦人们接触了桶内的物质,双手感到剧烈的疼痛……消除队员将打捞上来的铁桶用煤油浸泡。

问题:1.为什么装满金属钠的铁桶不下沉?为什么“水里的东西也能着火爆炸”?

2.为什么消除队员将打捞上来的铁桶用煤油浸泡?

3.为什么打捞上来的桶被打开盖子后,马上冒出白烟,而且一旦人们接触了桶内的物质,双手感到剧烈的疼痛?

感受此情此景,学生的好奇、议论、猜测油然而生,求知的迫切性得到强化,探究心理氛围已经形成。此时学生经过实验探究,弄清了神秘“水雷”爆炸、燃烧的原因,认知积极性受到强化,课后部分学生还设计出了“滴水点灯”和“滴水生火”的实验,学完钠及化合物的内容后,学生们通过查阅资料、主动实验,萌发主动获取知识的心向,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3.利用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模拟或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中学生对化学实验有着浓厚的兴趣。基于这一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运用化学实验来创设教学情境。教学实践表明,通过学生亲自进行的化学实验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其教学效果要比单纯的教师讲授要有效得多。

[案例3]“盐类的水解”问题情境的设计

[教师]我们知道酸溶液呈酸性,碱溶液呈碱性。

设问:盐溶液是否一定呈中性?

讲述:本节课我们将通过实验来学习盐在水溶液中的变化情况,并联系实验现象分析解释部分事实。

[组织实验]请用自己实验台上的试剂分别做两组实验。

实验1:测定NH4Cl溶液、NaCl溶液、CH3COONa溶液的pH。

实验2:往3mL0.5mol/L CH3COONa溶液中滴入2-3滴酚酞,观察颜色。加热,再观察颜色。

展示资料:25℃时,下列溶液的pH如下:

NaCN CH3COONa NaF Na2CO3 NaHCO3 11.

28.9

8.2

11.6

8.3

提供事实:①实验室配制FeCl3溶液时要加一定量的盐酸。②泡沫灭火器成分为Al2(SO4)3溶液和NaHCO3溶液。③铵态氮肥不宜与草木灰混合使用。

[提出问题]

①NH4Cl溶液、NaCl溶液、CH3COONa溶液酸碱性如何?②向CH3COONa溶液中滴入滴酚酞,现象如何?加热后现象又如何?③为何NaCN溶液、CH3COONa溶液、NaF溶液的pH依次减小?为何Na2CO3溶液的pH大于NaHCO3溶液?④如何解释①②③?

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只有当认知结构与外界刺激发生不平衡时才能引起学习的需要。因此,创设问题情境就是为了引起认知矛盾,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个多疑、好奇的境界,从而让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策略研究三 2009-03-03 16:18 4.利用生动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浓厚的学习兴趣,能使学习者产生探究的动机,并以渴望和愉快的心情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和手段很多,如生活中与所学知识有关的趣事,有趣味的化学故事、夸张的卡通图片或动画、生动的化学史料、适合学生言语习惯的文字对白等,都能吸引学生自觉融入学习活动中。

[案例4]“维生素”问题情境的设计

几百年前,远洋轮船上没有冷藏设备,船员们只能吃面包、饼干、咸肉等食物,几个月甚至一两年吃不上新鲜蔬菜和水果。航行期间船 员们经常病倒,症状是脸色暗黑、牙龈不断渗血、浑身出现青斑,许多船员甚至因此而死亡。探险家哥伦布的船队在航行途中也有船员患上这种病。患病的船员留在了途经的一个荒岛上,他们采摘红红绿绿的野果调节口味并用以充饥。过了几日,奇迹出现了,这些船员不但没有死去,反而恢复了健康。

你知道船员们患的是什么病吗?野果为什么能使他们恢复健康呢?

上述教学情境的设计,引起学生对“野果”成分的好奇,导引学生对维生素的结构、功能及对人身体健康有何益处探究的好奇心。从故事或其他途径创设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好奇心,而学生的认知好奇心一旦被激发出来,就会产生学习的内部动机。

这种动机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最持久、最稳定的动力。

5.利用化学史料创设问题情境

我国著名化学家傅鹰先生说过:“化学可以给人以知识,化学史更可以给人以智慧。”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利用化学史料创设问题情境,不仅可以使教学不再局限于现成知识本身的静态效果,而且可以追溯到它的来源和动态演变的过程,揭示出反映在认识过程中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思想,使学生学到形成知识和运用知识的科学方法。

[案例5]“氯气”问题情境的设计

在舍勒研究氯气性质时,法国化学家贝托雷,他对这种黄绿色的气体也很感兴趣,于是对它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实验。有一次,他将氯气通入热的浓苛性钾溶液,结果发现生成了两种盐:一种是普通的钾盐,另一种是未知的新盐,后人称之为“贝托雷盐”——KClO3。为研究该新盐的特性,贝托雷把它放在残存有硫磺的研钵中研磨,不料,立即发生了剧烈的爆炸。贝托雷受伤了,但他说:“搞科学难免要有牺牲,对我来说生活中可不能没有科学呀!”1785年,贝托雷提出把氯气的漂白作用应用于生产,并注意到氯气溶于草木灰形成的溶液比氯水漂白能力更强,而且无逸出氯气的有害作用。1789年英国化学家台耐特把氯气溶解在石灰乳中,制成了漂白粉。请你根据相关的史料内容,写出相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解释相关的实验现象。

„„

教师:下面我们沿着先人足迹,开始氯气的探究之旅吧„„ 6.利用认知矛盾创设问题情境

新、旧知识的矛盾,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的矛盾,直觉、常识与客观事实的矛盾等,都可以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学习愿望,形成积极的认知氛围和情感氛围,因而都是用于设置教学情境的好素材。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积极地进行思维、探究、讨论,不但可以使他们达到新的认知水平,而且可以促进他们在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发展。

[案例6]“甲烷”问题情境的设计

教师:今天,我先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次,在澳大利亚的一个农庄,一头牛好几天没吃东西了,可牛的肚子却是鼓鼓的,这可把农庄庄主急坏了。他想:牛不吃东西,会不会是牛嘴里有什么毛病?于是他叫人把牛嘴巴撬开,点了一支火把想看看究竟。谁知当火把刚一接近牛的嘴巴,就从牛嘴里射出了一条条长长的火焰!请问同学们:“牛为什么会从嘴巴里射出一条长长的火焰?”

(注:此时,已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教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探究CH4的产生和性质。)

上述情境的设计,利用了学生认知因素之间的不协调,创设了一个有趣的情感环境和良好的认知环境来调动学生积极思维。

在设置问题情境时,教师绘声绘色、富有感情的描述十分重要。而现代教学媒体,特别是以计算机为中心的现代化教学媒体,能把生动的图像、清晰的文字和优美的声音有机地集成并显示在屏幕上,能抛开某些表面的、次要的、非本质的因素,将内在的、重要的、本质的东西凸现出来,能在屏幕上实现微观放大、宏观缩小、动静结合、跨越时空限制,从而高效率地激发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优化教学情境,增强其效果。现代信息技术给教学情境设置提供了新型的表现手段。在设置教学情境时,也应该注意发挥多媒体技术的特殊功能。

三、创设问题情境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根本目的是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而,化学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情境的全面性

一个良好的情境,不仅应该包含着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知识内容,帮助学生建构起良好的认知结构,而且应该蕴涵着促进学生非智力品质发展的情感内容和实践内容,能

营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心理环境、群体环境和实践环境,富有思想内涵。

[案例7]“碘”问题情境的设计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首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法国化学家库尔特瓦为了制取黑色火药所需的硝酸钾,在巴黎开了一家硝石工厂。他将海岸边生长的海藻烧成海藻灰,再与硝酸钠反应来制取硝酸钾。那是1811年的一天,当时库尔特瓦正在实验室做制取硝酸钾的实验,实验台上放着两只瓶子:一只瓶中盛放的是海藻灰的酒精溶液,另一只瓶中盛放着浓硫酸。他家的一只小花猫,正好奇地看着主人做实验。突然小花猫鬼使神差地爬上了实验台,并将两只瓶子都碰倒,里面的液体流满了实验台。这里,一个令人吃惊的现象出现了——

[过渡]当年库尔特瓦实验室的小花猫是无意识的行动,现在我们请一位同学来“反串”一下小花猫,故意把浓硫酸倒入海藻灰溶液,并迅速盖上装有水的表面皿。

[实验]请学生上台完成上述实验。

[提问]同学们观察到什么现象?因为小花猫的淘气“发现”了什么物质?

通过碘的发现历史情境的引入,总结碘的一般制法,探究碘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始终以探究实验设计贯穿整节课,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既能为情感教学服务,也能为认知教学和行为教学服务,有助于学生掌握学习内容。

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策略研究四 2009-03-03 16:18 2.情境的真实性

学生学习知识,不是只为了能够对知识进行准确表述和客观再现,而是要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原有的知识进行重新构建和进一步解释,并且还要使知识发生迁移和生长。因此,课堂中创设的教学情境越真实、越接近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经验,就越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建构和内化。

[案例8]“二氧化硫”问题情境的设计

1.1872年,美国化学家Smith首先提出了“酸雨”一词,直到20世纪40年代,酸雨问题才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投影)

2.1972年6月5日,具有历史意义的人类环境会议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通过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并确定每年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从1974年起,每年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一个主题,开展“世界环境日”的活动,其中1983年的主题是防治酸雨。(投影)

3.1985年,几场酸雨过后,我国四川省奉节县9万亩华山松全部枯死,重庆市南山县2.7万亩马尾松死亡过半。(投影)

„„

酸雨的危害如此之大,造成酸雨的罪魁祸首是谁呢?学生对酸雨竟然有如此大的破坏性感到非常吃惊,都非常想立刻弄明白其中的原因,学习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了起来。

在真实问题情境中,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外通过查找资料、做家庭小实验等方式,自学有关二氧化硫对环境的污染及防治方法等内容,并完成以下问题:

1.二氧化硫的主要来源有哪些?

2.什么是酸雨?它可分为哪些类型?分别是怎样形成的? 3.酸雨有哪些危害?如何防治?

4.收集雨水并测定其pH,分析本地区酸雨的危害情况和形成的主要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治理建议。

事实情境具有不容置疑的真实性而往往易于被学生接受,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情境的情感性

学生在学习中,如果从情感到行为都能够渗透和融化到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中,就很容易理解和掌握真实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情境中所体现的知识和技能,也很容易领悟和挖掘具体教学情境中所蕴涵的观点和价值。因此,课堂教学中创设的情境越贴近学生的情感体验,就越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自主地探究问题。

[案例9]“氯气”问题情境的设计

[播放1]播放江苏淮安发生液氯泄露事故的有关报道(麦地枯黄、油菜变白、人畜中毒等)。

播放一战和抗日战争时期“氯气战”图片,以及氯气在战争史上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教师:根据上述报道和图片,同学们能总结氯气有哪些性质和危害?氯气的气味应如何操作?为什么农作物颜色发生了改变?

(注:启发诱导学生根据有关情境自主总结氯气的一些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等)之后,指导学生实验探究:闻氯气气味,使学生掌握闻气体气味的基本操作方法;而后再归纳总结出氯的物理性质。进一步探究氯气与水的反应。)

[播放2]播放江苏淮安发生液氯泄露事故的救援与处理。

[教师]根据有关情境组织学生讨论探究以下两个问题:①有关人员为什么用浸有稀石灰水的毛巾或口罩捂住口鼻进行救援或疏散?还可以应用日常生活中的哪些物质?②消防战士为什么要用土包搭成围堰?围堰内物质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注:这样的设计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氯气与碱反应的理解,而且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和掌握应用日常生活中常用物质来应对一些突发事件的能力。)

上述情境的设计,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氯气性质与毒性的认识,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国情感以及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显然,氯气是造成这些灾难的罪魁祸首。那么,氯气都具有那些性质呢?从此展开对氯气性质的探究。

4.情境的问题性

探究式学习和教学活动实施的关键是“问题环境”的设计。问题环境的设计不仅包括问题本身的设计,还包括问题的引入方式、利用方式、预计解决方式、连锁引发新问题的方式等。结合日常教学,引导、启发学生去延伸、开拓问题链,重视并利用学生在学习中提出的疑惑和问题,引导他们相互解疑。创设“微科研”的问题环境,让学生更多地体验探索,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以问题为载体和核心围绕着问题的提出和拓展而展开,要求教师创设有利于学生产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教学情境。

[案例10]服装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

1.内衣选用什么衣料好?外衣选用什么衣料好?混纺衣料的优点是什么?

2.哪种天然纤维织物保暖性最好?哪种合成纤维织物保暖性最好?高寒地区解放军战士冬季穿什么衣料做成的衣服好?为什么?

3.人造棉、人造丝、人造毛都可以用黏胶纤维织成,这三种纤维有什么差别?

探究式教与学所涉及的化学规律往往隐藏在较深层次,需要学生去挖掘和感悟;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往往不太明确,需要学生去尝试并提出假设和验证假设。问题的不确定性最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求异创新的愿望。

5.情境的发展性

情境作用的发展性是指教学情境应该具有促进学生产生继续学习的愿望、有利于激发和增加学生潜能的功能。教学情境的设计不仅要针对学生发展的现有水平,更重要的是,还要针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既便于提出当前教学要解决的问题,又蕴涵着与当前问题有关、能引发进一步学习的问题,形成新的情境;利于学生自己去回味、思考、

发散,积极主动地继续学习,达到新的水平。

[案例11]“可逆反应”问题情境的设计

[实验探究]已知FeCl3溶液和KI溶液能发生如下反应: 2Fe3++2I-2Fe2++I2

取5 mL 0.1mol·L-1 KI溶液,滴加0.1mol·L-1 FeCl3溶液5~6滴,继续加入2mL CCl4,充分振荡。静置后观察到什么现象?取上层溶液,用KSCN溶液检验是否还存在Fe。该实验说明了什么?能得出什么结论。

3+这个实验问题情境的设计,促进学生更好地认识,发现规律:许多反应都是可逆的,在同一条件下既可以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又可以向逆反应方向进行。在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有一定限度,反应物不能完全转化为生成物。

6.情境的可接受性

情境的设计要考虑学生能不能接受,要设计好合适的“路径”和“台阶”,便于学生将学过的知识和技能迁移到情境中来解决问题。由于知识和技能的迁移总是受到个人能力以及情境因素的影响。所以,教师提供的情境,一定要精心地选择和设计,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使之能适合于学生,才能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才能使学生学会知识与技能的迁移,才可能使学生解决具体问题的经验和策略日趋丰富,在新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逐步提高。

[案例12]“活化分子和有效碰撞”问题情境的设计

[情境1]运用多媒体微观动画,呈现化学反应中分子的碰撞及新分子形成的课件。(略)

[情境2]科学发现的数据及分析。(略)

-1[文字]在1标准大气压、500℃时,对于0.001mol·L的HI气体,单位体积内

分子碰撞高达3.58×10次之多,如果每次碰撞都发生反应,那么反应速率约为58.000mol·L-1·s-1,但实验证明实际反应速率为1.2×10-8mol·L-1·s-1。

28在这里动画的引用恰好能为学生搭建起认知的桥梁,使微观事物直观化,化抽象为具体,体验感性,大大降低了教学的难度,突破了难点,同时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学生感觉趣味盎然,相互讨论,很自然地就得出了有效碰撞的概念。继而我又给出三组数据,学生分析出浓度增大→单位体积的分子总数增加→单位体积的活化分子数目增大→单位时间有效碰撞次数增多→化反应速率增大。

创设问题情境中蕴含的知识内容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因为,在这种教学情境的引领下,学生可通过探究等活动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和不断的自我发展。否则,创设情境的教学素材所涉及的知识若远离了学生实际,只会损伤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三篇:高中语文情境导入教学设计(大全)

篇一:论高中语文课堂情境教学设计优化

龙源期刊网 .cn 论高中语文课堂情境教学设计优化

作者:陈毅鹏

来源:《速读·上旬》2014年第03期

摘 要: 高中语文是高中学科的基础课程之一,高中语文教学内容丰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情境教学被广泛应用于高中语文教学中。针对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的不足,情境教学日益受到高中语文教师的重视。把情境教学引入高中语文课堂,既满足新课改的要求,又有利于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高中语文课堂情境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活跃课堂气氛,提升教学效果。情境教学设计是我国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研究的重点领域,它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本文对高中语文课堂情境教学设计的优化展开论述,以期促进高中语文课堂情境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关键词: 高中语文;情境教学;优化设计

针对传统高中语文教学的弊端,将情境教学引入高中语文课堂。情境教学在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丰富语文课堂教学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高中语文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情境教学的应用是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之一,它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本文对高中语文课堂情境教学设计的优化进行研究。 1 简述情境教学法 1.1情境教学法的概念

情境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实际的教学需求,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创设特定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实现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堂教材和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 1.2情境教学法的实现途径

情境教学法的实现途径主要包括:实物演示、画面再现、音乐渲染和表演体会等。第一,实物演示。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以实物为基础,对文章中的情境进行构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中内容。在实物演示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背景要与实物相对应。利用实物演示的方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画面再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文中的内容进行画面呈现,如文中的插图、教学挂图和剪贴画等,这些画面的呈现,使文章中的内容具有画面感,实现情境教学。 篇二:论高中语文课堂情境教学设计优化

龙源期刊网 .cn 论高中语文课堂情境教学设计优化

作者:陈毅鹏

来源:《速读·上旬》2014年第03期

摘 要: 高中语文是高中学科的基础课程之一,高中语文教学内容丰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情境教学被广泛应用于高中语文教学中。针对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的不足,情境教学日益受到高中语文教师的重视。把情境教学引入高中语文课堂,既满足新课改的要求,又有利于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高中语文课堂情境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活跃课堂气氛,提升教学效果。情境教学设计是我国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研究的重点领域,它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本文对高中语文课堂情境教学设计的优化展开论述,以期促进高中语文课堂情境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关键词: 高中语文;情境教学;优化设计

针对传统高中语文教学的弊端,将情境教学引入高中语文课堂。情境教学在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丰富语文课堂教学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高中语文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情境教学的应用是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之一,它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本文对高中语文课堂情境教学设计的优化进行研究。 1 简述情境教学法 1.1情境教学法的概念

情境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实际的教学需求,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创设特定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实现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堂教材和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 1.2情境教学法的实现途径

情境教学法的实现途径主要包括:实物演示、画面再现、音乐渲染和表演体会等。第一,实物演示。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以实物为基础,对文章中的情境进行构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中内容。在实物演示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背景要与实物相对应。利用实物演示的方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画面再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文中的内容进行画面呈现,如文中的插图、教学挂图和剪贴画等,这些画面的呈现,使文章中的内容具有画面感,实现情境教学。 篇三:高中语文课堂情境教学设计优化研究

龙源期刊网 .cn 高中语文课堂情境教学设计优化研究

作者:杨丽华

来源:《速读·中旬》2014年第08期

摘 要:研究高中语文课堂情境教学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课程之余进一步提高语文素养,增强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和审美能力,为自身修养奠定基础。本文针对高中语文课堂中的情境教学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研究如何使学生更易接受的教学方案,并提出情境教学设计的优化设计,希望为高中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一些理论方法和实践总结。

关键词:高中语文;情境教学;设计;优化 1 情境教学的含义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情境与情景一个意思,也就是说在情境教学中,必须由一定具体的情景作为依托,使课程与情景融会贯通。在不同的情景下,情境可以激发人的情感共鸣,情境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容易走入意境,做到深刻理解。 2 情境教学在语文课堂中的意义

在教育学中,情境教学普遍适用在语文课堂中,语文情境教学更贴近生活,不但可以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也可从教学需要的角度出发,逐

步引入学生的想象空间,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并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文章或题目。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这种情境教学有利于帮助学生在愉快的教学氛围中迅速而准确地接受新的语文知识,同时促进学生的心理地健康发展,达到在情境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

高中语文课堂情境教学是有效并且必要的,情境教学不但有利于课堂的互动,更能使教师直接明了地感受学生接受新知识的程度。学生在娱乐中学到知识,并能深刻理解其内涵。情境教学是应试教育又有一新突破,架起了一道教材到生活的桥梁。其具体意义有以下几点: 2.1 学习语文的过程不再被动,并能主动探究其内涵,自主构建知识网

构建的过程也是学生自主创新应用的过程,使师生间的互动增多,不再是教师单纯的灌输知识的过程。情境教学有利于增加学生学习素材的积累,并使学生主动地探究课程,从而发展其独立思考、创新的能力,使学习的水平逐步提高。

第四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学习情境创设微探究

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语文阅读教学学习情境设计常见问题与解决对策

厦门市湖滨中学 郑银叶

摘要:在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新课程的教学设计特别重视学习情境的创设,创设有声有色的学习情境已经是语文课堂的一道亮丽的风景。但学习情境的创设也存在不少问题,导致了情境与目标分离的现象。分析问题所在探讨有效的学习情境如何创设的对策显得十分必要。

关键词:学习情境,类型,存在问题,方法,对策。

高中新课程实验改革的主要理论基础——建构主义指导下的教学设计特别重视学习情境的设计,加上现代信息技术的设备的普遍使用,大部分的城市中学的课堂已经全部配备多媒体设备。于是,在语文课阅读课公开课教学研讨中,大部分的教学设计会使用多媒体的音频视频作为学习情境创设的重要环节。音频视频确实让课堂有声有色起来,但这些设计是否是必要的、有效的,和实际的学习任务有没有直接的关系,会不会影响课堂主要学习目标的达成,值得我们好好思考。

笔者所在的地区四个语文学科公开课课例(《伶官传序》、《出师表》、《雪》、《再别康桥》)很典型,它基本上可以代表语文阅读教学创设学习情境的最普遍做法,本文想借这些课例来分析学习情境创设的问题。

一、学习情境创设五种类型

1、用老师的真实的经历、下水作文创设真实的有吸引力的情境。比如《伶官传序》课里老师用了自己的滁州游记来引入课文。

2、采用和教材内容有关的音乐,渲染课堂氛围。比如课例里的《雪》,采用彭丽媛的《我爱你,塞北的雪》引入就是这个类型。

3、从作家生平材料入手,知人论世,促进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进一步深化。这个类型使用非常普遍,几乎是所有的老师,所有的课文大多采用这种方式。当然这是传统的文学批评理论的表现,文如其人,文以载道,所以要通过对作者生平的分析来促进对作品的理解。比如《雪》的鲁迅生平的介绍,《伶官传序》里欧阳修的生平。

4、选择和教学内容有关的影视作品片段,引入课堂,吸引学生注意力。例如《出师表》选用的电视剧《三国演义》片段引入。

5、选择和作品相关的图片,让学生把抽象的文学语言转化为视觉形象。比如《雪》中“雪”的图片,《再别康桥》里精美的的康桥的图片。

这些做法都有一个共同的追求,激发兴趣,渲染氛围方面有比较好的效果。但如果从学习情境设计的有效性来分析的话,可能就会发现有很多方面可以进一步改善。

二、存在问题分析

首先我们来分析《伶官传序》这个课例。学习情境创设的效果评估要紧扣教学目的,所以我们的分析都以教学设计里表述的学习目标为评价依据。

这篇教学设计教师的教学目的是这样表述的:

知识与技能 ①文言积累,重点字词句点拨。②理清作者写作思路,领悟作者创作动机,体会名言警句的思想感情。③评析文章篇章结构的特点,进行写作迁移训练。过程与方法 :初读文本,扫清文字障碍,整体把握文意;再读文本,研讨作者写作思路,文章篇章结构的特点;三读文本,延伸拓展,进行写作迁移训练。情感、态度、价值观:研读文本,了解古圣人及其思想风貌,领悟作者创作动机,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很显然,我们可以看出学习情境的设计只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有关。我们可以从六点来分析:第一点:从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来看,本课学习情境设计是教师的真实活动,老师的游历文章,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和榜样作用,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第二点:目标达成方面,本课学习情境的设臵对学习目标的了解古圣人及其思想风貌有帮助,但这个学习内容实际上在初中的《醉翁亭记》已经学习了,本节课的学习是复习而已。本课的学习情境对领悟创作动机,体会本课的作者在本篇史论中渗透的思想感情的关联不强,对学习目标的达成帮助不大。第三点,从适合教学内容与否这一点看,对欧阳修的评价内容要适当改造。不应注重对欧阳修人生情味的欣赏而是对欧阳修的历史观,儒者的家国情怀——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共情。第四点,从严格意义上讲,在符合学习者的特征这一点上,有对旧知识的复习,没有对新知识的有效拓展来提升学生的知识面,能力水平。第五点,是否尽量采用真实的情境方面,本课例是满分。第六点,时间、时机是否恰当。理想的的学习情境蕴含学习主题,学习活动。悬疑性和活动性蕴含其中。很可惜,这个可以后面的学习主题与情境无关。

第二课课例,鲁迅先生的《雪》。课例的学习情境设计是采用和教材内容有关的音乐——彭丽媛的《我爱你,塞北的雪》引入就来渲染课堂氛围,创造一种愉悦的氛围,让学生对雪产生美好的情感。教师的课堂学习目标是:

1、整体感悟文章的内容。

2、品析文中的两幅雪景图。

3、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4、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分析这些目标和情境可能有关的是前三点。但文章内容和情感和《我爱你,塞北的雪》相距太大,而且教学内容里没有两者

的对比,因此对三个目标都没有帮助。这样的设计尽管有很多喜欢音乐的人一进课堂非常愉悦,表扬图片精美,但这样的情境有效性不高。

第三个课例《出师表》,学习情境是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出师表”片段。学习目标是:

1、品析语句体会作者忠君爱国的深情。

2、结合自己阅读感受,在品读中体会诸葛亮忧国忘身、知恩图报、勇担重任、鞠躬尽瘁的精神。这两个目标都指明了达成目标的途径是品析语句,结合自己的阅读体会。尽管播放影视片段的时候学生,听课教师都很有兴趣,但播完之后进入文本的阅读反倒产生读文章不如看电视有趣的感慨。影视片段的作用没有和授课的目标联系,自然也就对目标的达成意义不大。

第四个课例《再别康桥》,学习情境是徐志摩的复杂的感情生活,剑桥的美丽的图片。学习目标是学习鉴赏诗歌的语言美、绘画美、建筑美。学习情境的设计里最吸引学生的徐志摩的感情生活实际上不仅没有促进学习目标达成的作用反倒把学生引入学习主题的旁支,浪费了时间。剑桥的的精美图片可以给学生理解文章的意境提供形象化的帮助,可同时也混淆了图画和文学语言的最大差别,文学语言比绘画更抽象,是一种需要生命体验和想象力的一种艺术形式。所以文学作品的鉴赏是一种审美的活动,需要想像。“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那种含羞带怯的柔情,有什么样的图片能表达这样的风韵呢?而且提供了图片反倒妨害了学生想象的自由,不利于想象力的培养。

综上所述,很多常见的阅读课的学习情境的设计方案,有待改进!

三、方法与对策

鉴于常见的设计误区,情境与学习目标、学习主题、学习的活动相关严重不足的教训,在实践中我总结出四种问题情境创设方式,这四种方法得益于孙绍振教授的微观文本分析理论——还原法、比较法,还有多年以前上海特级教师彭仕强老师的启发。

(一)公说公有理 ,婆说婆有理——提供多面性,逼迫学生找立场。

在文学鉴赏领域 ,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早已是评论界的共识。传统教学理论以传授知识为核心,教师的思维会陷入一个怪圈,那就是把教学参考用书上文学鉴赏的观点用各种办法让学生理解进而接受 ,实际上,对于文学作品的鉴赏传统教学参考书上的意见还经常是落后于时代的不代表学术界较高水平的鉴赏,让学生记忆这样的内容徒增学生的记忆负担。好在新课程的教师参考用书已经改变做法,一般同一篇选文他会选择几种不同的观点提供给老师作参考。 培养阅读能力就要让学生接触更多信息、接触不同立场、不同的观念,让学习者自己判断、选择,在判断选择中培养他的判断选择能力。这种情境创设方法我称之为——公说公有理 ,婆说婆有理——提供多面性,逼迫学生找立场。比如在执教苏东坡经典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时候,我把本课的学习情境设计成一个问题情境:《念奴娇 •赤壁怀

古》一词的情调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同时提供给学生古诗词评析的大家叶嘉莹先生的赏析文章和教参上持反对意见的文章。千古名篇尚且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同时课堂的学习活动也围绕这一主题展开,学生自主阅读,小组学习,协作交流,发表意见,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二)自相矛盾为哪般——追踪历史 ,呈现变化 ,引导学生究根底 。

现实生活中,小到一个人说话 ,大到两国外交发言 ,前后措辞不一致是常见的现象,探究这种变化,往往能有独到的发现。文学作品版本不同,表述的文字不同的现象甚至发展为一门专门的学说。文学鉴赏课运用这种创设情境法往往有好效果。比如2006年11月第2版2011年4月印刷的人教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部分《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选入了杜甫的名篇《登岳阳楼》,其中有一个字做了修改。“乾坤日夜浮”其中的“夜”由第一版的“月”改成了“夜”。那么到底那个字用得好呢?为什么出版社和课程教材研究所的专家要做这个更动?这个问题的后面就是诗歌的意境的揣摩,鉴赏能力的培养。我设计的学习情境是:品味诗歌,和出版社的专家商榷这个版本的用字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写成一篇600字左右的短文,阐述自己的观点。

这类的学习情境的设臵语文课阅读教学可以大有作为,因为作家的修改稿、不同版本 、不同译家的翻译非常丰富,都可以作为学习情境设计的资源。

(三)情人眼里出西施——揭开情感面纱回归理性,引导学生析文本。

文学作品之所以是文学作品,不是它们如何客观精准的反应了客观现实,而是它们体现了作家个人强烈的个性特征,给予读者千姿百态的审美体验。文学的奥秘价值往往就蕴含在这种个性化里。但是,我们的学生往往被作家的高超技巧直接俘虏,陷入一种感觉得到说不出来的困境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只有更深 的理解文学形象构成的秘密才能更好的理解,这也是培养提升学生鉴赏力的必经之路。

所以,揭开作品的情感面纱,发现它与理性逻辑的差异,设臵学习情境就能引导学生深入文本,鉴赏作品。

这个方法几乎可以适用于所有的阅读课教学。

比如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开头就讲,作者最喜欢故都的清、静、悲凉。喜欢清、静可以理解,喜欢悲凉就是一个有违理性的表达,完全是情人眼里出西施的感受。愿意将生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来换得三分之一的零头,更是一种非理性的爱恋,把这个非理性设计为学习情境就能深入文本。林语堂的《动人的北平》也是这样的。如果说“珠玉之城”华贵富丽,“国王的梦境”应有尽有,城市宜居,动静合宜是动人的理由是比较能理解的,但“北平有法律与触犯法律的人,守法的警察与作奸犯科的警察,盗贼与保护盗贼的人,乞丐与乞丐之王。 ”这一部

分不是很奇怪吗?有守法的警察说明北平治安良好,有作奸犯科的警察、盗贼和保护盗贼的人不就说明北平治安不好吗?从这个非理性入手就可以深入林语堂的林语堂对北平的情感的独特点之所在。再举一个诗歌的例子,比如《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悄悄的我走了”,还可理解,“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这可能吗?这是符合现实的吗?如果这不是生活的真实,而是诗人情感世界的真实,那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回答这一系列的问题我们就深入了文本的核心。

(四)纸做的花儿不结果——真实的任务情境,激发学生高投入。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特别强调真实的问题情境,认为真实的学习情境有特别的学习意义。人本主义的罗杰斯认为,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是对学生个人最有意义的学习,只有针对真实的问题情境 ,学生才会全身心的投入。所以在上面的三种学习情境的设计中最好能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校的实际、环境的实际设计出 对学生来说是现实的,同时又是与任教课程相关的问题。这一点非常需要教师的教学智慧。上例中的写一篇600字的文章和教材编写者互动就是一个结合巧妙的例子。在戴望舒的《雨巷》的学习中,笔者也设计过这样的学习情境:假设你是央视一个MTV的导演,你要给《雨巷》的诗歌朗诵配上一个合乎诗歌意境的画面,你需要选择一个女主角,请你根据诗歌的意境,描述她的气质类型,写一份招聘的广告。同时写出一份造型设计说明,给片中女主角做形象设计。这个学习情境紧扣文本,只有深入理解了诗歌的情感意蕴才能做出恰当的活动设计说明。活动完成了,学习的目标也实现了。

以上四种情境创设方式是笔者多年听课、上课、学习的个人总结。许多有经验的教师出于各种教学目的也在自觉不自觉地使用,并不是只有在新课程实验中才运用的。只是可能没有新课程的理论自觉罢了。当然,学习情境的设计一定还有很多种巧妙的设计思路,这仅仅是笔者个人的有限的思考罢了。

参考文献:

【1】百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何克抗编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何克抗主编.教育技术培训教程.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12月第一版 【4】孙绍振.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 .上海教育出版社. 【5】孙绍振.直谏中学语文教学.南方日报出版社. 【6】潘新和.语文高考:反思与重构.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7】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8】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对比分析

【9】期刊.语文学习.中学语文教学.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教学研究.

【10】郑银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实践初探.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2.第2期

第五篇:高中语文教学论文_激活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策略初探[3]

浅谈如何激活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黄流中学王日雷

内容摘要:高中语文教学面临教学中学生厌学的尴尬的境地。本文拟从课堂教学入手,探讨激活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知识能力结构特点,采用多种策略变学生不愿学为想学,主动学习。

关键词:教学策略 教法 处理教材 课堂设计

当下,很多老师都为语文课堂沉闷、学生的积极性不高而苦恼。纠结其原因,“以高考为核心的考试文化遮蔽了教育的原生性目的”,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功利性思想。由于学科特点的原因,高考语文成绩得高分不易,考分差距也不是很大,高中语文学习在学生心理的地位堪忧。如何改变这一现状,让学生重新热爱这门学科,这是摆在当前语文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难题。要解决它,需要从多方面努力。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激活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的角度试作一些探索。

一、精心选择教法,提高学生的兴趣

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所授教材内容特点,结合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采用适当的方式,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学生想学,甚至主动去学,从而收到极佳的课堂教学效益。

(一)巧置悬念,抛砖引玉

针对学生的好奇心理,巧妙地在课前或课中设置悬念,提出疑问,

1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其原因,那么课堂教学定会活起来。高中语文小说教学《失街亭》时,预习之后,设置悬念,假如街亭未失,孔明能够一统中原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产生争论,街亭已失,政局又将如何变化?街亭如此重要,孔明何以失守?进入课文,学生分析后便得出答案,并能理清小说中人物之间的关系即情节了,进而对人物性格的分析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创设情境,以境致情

现代课堂教学可采用多种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此情此境下受到感染熏陶,以境来达到入情的目的。具体可以采用多媒体、影视片断等手段。笔者曾执教《我有一个梦想》,利用影片展现黑人遭受的不平等待遇,并以之贯穿教学的始终。让学生因同情而产生激奋,因激奋而融入情感与理解:“朋友们,今天我对你们说,在此时此刻,我们虽然遭受种种困难和挫折,我仍然有一个梦想,这个梦想是深深扎根于美国的梦想中的。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将能一起工作,一起祈祷,一起斗争,一起坐牢,一起维护自由;因为我们知道,终有一天,我们是会自由的。”通过情境的创设和课文内容的结合,学生情绪激昂,并对自由做出全新的认识。教学情境的创设还可以利用教师精美的语言,借助美术手段等多种方法达成。

(三)利用朗读,以读促趣

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是读。课堂上恰当运用读的方式教学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优美诗歌《雷雨》课堂教学为例,在品味人物个性特点的时候,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同学甲读周朴园的语言,

同学乙读鲁妈的语言,教师旁白。声情并茂的朗读,把人物性格演泽得淋漓尽致:学生沉浸其中,课堂气氛活了,学生理解加深了„„

当然,读的方式很多,还可以有诵读,表演读等等。

二、灵活处理教材内容,激活课程资源

高中语文文学作品占了很大比重,它们承载着传播文化的重任,其人文性能引起读者(学生)共鸣,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必然吸引学生,让学生喜爱语文,喜欢上语文课。

(一)针对学生的基础,用活教材资源

针对学生的基础以及学生的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实情,灵活处理教材,发挥教材本身的吸引力,拓展学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既注重语文运用,又重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胡同文化》的教学中,在理解“胡同建筑”方正,网络,四和院的特点之后,才能体会到北京市民胡同文化“封闭”,“忍”的精义。正是有了“胡同文化”的这一内涵,才能体会作者对于传统的“胡同文化”复杂的思想感情,品出“再见吧,北京胡同”所蕴涵着的汪曾祺特有的感情。学生习得了分析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到现实生活中去寻找当地的建筑,生活习惯等等所包孕的传统文化内涵,给学生提供研究的课题:茶馆文化、饮食文化、农家乐文化„„让语文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延伸到生活中。还可开办学生喜欢的讲座,举办学生喜爱了的语文课堂活动诸如课本剧表演,诗歌朗诵,演讲比赛,辩论会等,学生驰骋于开放的语文教学中,享受语文带来的快乐。

(二)灵活处理教材内容,使学生提高语文素养

教材是《课标》的载体,是课程目标实现的手段。因此,教材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应用活教材这个例子,而不是把它当做死材料。

用活教材内容,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应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提高自己驾驭教材的能力。教学《促织》分析到文章结尾时,一位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老师,我认为文章结局太圆满,削弱了鞭策的力度,是个败笔,应该删去。”问题一出,课堂热闹了,我将同学分组讨论,几分钟后,一个或稚嫩或成熟的闪烁着思维火花的看法登场了。有人认为“魂化促织”,尔后“裘马过世家”是不可能的,是用荒唐写社会黑暗。但马上有人站起来反对这个结局有因果报应的思想,是宿命论的体现。又有人认为,作者只是心有美好的愿望而已。给小人物一个美好结局何尝不可,任何中国古典文学总是喜剧多过悲剧,即便是悲剧,也往往是悲极转喜,如《窦娥冤》尚可昭雪,《梁祝》不也化蝶双双飞了吗?一个同学补充:“现实生活中找不到人生存的空间,只好把愿望寄托于虚幻的东西上。”另一个同学得到启发,“让我想起了前边学过的卡夫卡的《变形记》,人为了活下去竟然心甘情愿是去做一只小小的蟋蟀,这是人的自我否定。不仅否定了自己的生命,而且连人的价值,尊严也一起否定了,有什么比这可悲的?”“是啊,貌似喜剧的结局,难道不是人生悲剧,社会悲剧,时代悲剧吗?”„„

新教材中选入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不少文章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思维的内容。若能对文中涉及矛盾关系细加品味,深挖本质,触类旁通,改变视角,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这些矛盾关系的看法。不仅使课

堂活跃,而且有利于培养辩证思维能力。

如果我们语文老师去想方设法地、千方百计地设计、上好每一堂课,力争将自己的课新颖、精巧地设计而上出特色,牢牢地吸引学生的目光和注意力,将语文课堂演绎成七彩的“人生殿堂”和“知识的迷宫”,使学生陶醉在你的彩虹似的、绚烂多姿的语言艺术和课堂设计里而乐不思“蜀”、乐不思归、乐而忘忧。这样的语文课,谁又能否认它是最有趣、最富魅力的语文课呢?我们还可借助时政新闻激活语文课。社会的飞速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鲜活的语文“活水”已流到了语文课堂的门前,我们再紧闭大门,让学生钻“故纸堆”,让学生“嚼蜡”式地闷“死”在你的课堂里,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全部。身边的小事;国内、国际大事都可以引入语文课堂,和课文里最恰当的情节、内容组接起来,激活沉闷的、乏味的、教师独角戏式的语文课堂。

上一篇:高中英语必修一说课稿下一篇:后备干部考察鉴定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