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能职责政府调研报告

2024-04-18

职能职责政府调研报告(精选6篇)

篇1:职能职责政府调研报告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调研报告

现代经济就是环境经济,环境已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要素和吸引投资的核心竞争力,集中代表一个地镇的对外形象和发展潜力。

一、青同镇经济发展环境现状和问题

良好的环境是加快发展、奋力崛起的重要保障和强劲动力。近年来,青同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解放思想,抢抓机遇,争先创优,真抓实干,实现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回顾总结这些年的工作经验,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我们始终坚持并不断推进经济发展环境建设。产业的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强,大大优化了经济发展的硬环境;政务“阳光行动”的扎实开展,便民服务措施的出台和落实,机关效能监察力度的不断加大,干部作风建设的持续好转,大大优化了经济发展的软环境,全镇上下形成了“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的良好氛围,良好的环境助推了经济社会的持续稳步发展。

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取得的成效还只是初步的和阶段性的,对照经济发展的要求,对照镇党委、镇政府的要求,对照人民群众的愿望,还有一定的差距,某些方面差距还较大。这些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有些部门服务意识差,服务不到位。从总体上看,近年来部门服务意识、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率都有所提高,但还有些部门存在服务意识差、办事效率低的现象。

二是有些部门政务不够公开,办事效率低下。实施“阳光政务”取得了初步成效,群众比较满意,但还存在不少的问题。有些部门政务公开的内容还不科学,存在“三多三少”现象,即事务性、程序性、结论性公开的多,办事过程、决策过程公开的少;事后公开的多,事前、事中公开的少;对外服务事项公开的多,对内接受监督公开的少。

三是有些部门作风不实,影响了机关形象。近年来,镇党委、镇政府加大了机关效能监督力度,对上班纪律、会议纪律、机关作风经常开展明察暗访,对违反机关效能的行为进行了及时通报。但机关作风不实的问题仍较突出,主要表现在:有些部门领导和干部的群众观念淡薄,服务意识不强,工作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工作不深、不细、不实;有些部门工作拖拉等现象时有发生。

上述这些问题尽管发生在少数部门和干部身上,但影响很坏。如果放任不管,势必影响到开明、开放的形象,势必阻碍和损害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态势。对此,我们务必保持清醒的头脑,认清形势,找准问题,对症下药,克服环境不优、作风不良、效率不高的问题,创造一流环境,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

二、治理对策及措施

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标本兼治、长抓不懈,工作力度要再加大,创优范围要再延伸,整改措施要再创新,着力解决影响改革和发展的突出问题,着力解决企业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让所有创业者“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为镇域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注入强大动力。

第一,开展机关形象测评和问卷调查工作。着眼于解决“中梗阻” 问题,要把形象测评工作延伸至执法服务单位的科室以及乡镇的站所,对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执法水平、办事效率等指标进行综合评议,对群众满意的给予表彰,对群众负面反映强烈的实行黄牌警告和全镇通报,通过激励先进、鞭策后进,增强机关干部的宗旨意识和服务意识。

第二,以推进政务公开为抓手,进一步促进“阳光政务”的开展。要把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事项,除涉及国家秘密和依法受到保护的机密外,均要在政务公开栏内进行公开。要加大政务公开工作力度,着力在公开的深度、广度上做文章,重在决策过程、事前和事中的公开。让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乡镇、村也要完善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工作,采取点题公开、动态公开等形式,确保公开落到实处,取得成效。镇纪委要组织人员对各单位的政务公开情况、站所集中办公情况进行检查,并将检查结果直接纳入机关效能建设,先进的予以通报表彰,落后的给予批评曝光,以推动“阳光政务”持续深入开展。

第三,以提高工作效率为目的,进一步促进机关作风好转。要将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和机关效能建设工作纳入重点工作目标管理考评,各部门要制定相应的干部绩效考评方案,将绩效考评落实到岗、到人,认真执行机关效能建设“四项要求”促进机关干部转变工作作风,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充分发挥效能督查、通报批评的警示作用,切实纠正机关工作作风、纪律、态度、效率存在的“四难”、“四气”、“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问题。要畅通投诉举报渠道。通过设立投诉信箱、电话和电子投诉信箱,确保各类投诉渠道的畅通。

第四,以创新机制为保证,着力健全优化环境长效机制。要全面加强优化环境机制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岗位责任制、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和失职追究制等各项规章制度。要结合单位实际,积极推行机制制度创新,制定出针对性强、操作性强、执行力强的机关效能制度,把规范管理贯穿于干部作风建设的全过程,使各项工作有法可依、有据可查、有章可循。同时,要切实抓好制度的落实,强化制度的刚性,真正做到以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建立健全优化环境长效机制,努力形成科学完善、规范合理、运转高效的工作机制。

第五,加强领导,形成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强劲合力。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是一项非常紧迫而又需要长抓不懈的工作。要达到预期目的,关键是要狠抓落实。抓而不紧等

于没抓,抓而不实等于乱抓,抓而无效等于白抓。抓好经济发展环境工作,必须形成上下互动、步调一致的工作格局,真正做到领导到位、配合到位、督查到位、奖惩到位。一要加强领导,明确责任。要切实把优化发展环境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一把手”工程,党政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负总责,亲自主持谋划、亲自安排部署、亲自督查落实;分管领导要具体抓、抓具体,及时协调解决突出问题;其他领导既要抓好分管业务工作,又要同心协力抓好环境建设。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健全优化发展环境的工作责任制,层层分解责任,力求目标具体、任务明确、责任到人、便于操作,并严格考核、严肃追究,切实管好自己的人、看好自己的门、办好自己的事。

二要强化协调,形成合力。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必须建立党委统一领导,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形成集中治理的强大合力。要主动找准位臵,认真履行职责,坚决克服本位主义思想,自觉做到小道理服从大道理,部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大局利益。部门之间既要明确责任、各司其职,又要相互支持、主动配合。凡是有利于优化发展环境的事情,就要自觉执行、主动落实,不讲条件、不计得失,一切为发展让路,一切围绕发展,一个目标一条心,一个声音一股劲,唱响优化环境的“大合唱”。

三要转变作风,真抓实干。优化发展环境涉及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必须常抓不懈,始终坚持把工作往深里做、往实里做。要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大力弘扬实事求是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深入基层,了解实情,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解决优化环境的重大问题上,放在解决群众和企业反映的突出问题上,放在建立健全长效治理机制上,切实把优化发展环境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四要严格制度,严明奖惩。要围绕群众和企业反映强烈的问题,制定有效措施,作出具体承诺,不求全但求切中要害,不求多但求实在管用,并确保承诺兑现。纪检要开展定期督促检查,对各类投诉要有诉必查、有查必果,特别是因作风粗暴、故意刁难、推诿扯皮以及不作为、乱作为等影响环境问题,经群众举报并查实后,要从严处理,严肃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篇2:职能职责政府调研报告

推进政府自身建设和管理创新就成为新的历史条件下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2004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2005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以落实纲要提出的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为己任,对行政执法行为提出了规范要求。

但是,综观《意见》全文,无论是梳理执法依据、分解执法职权、确定执法责任,还是评议考核、落实责任,其指向的主体都是具有行政执法任务的各级政府组成部门和法律法规授权执法的组织,各级政府在其中主要负组织领导和监督指导之责。似乎行政执法与政府自身无关。然而,通过梳理执法依据,**省**市人民政府却发现,现行许多法律规范规定了政府应当实施的具体行政行为,而关于政府应当履行的职责的法律规范则更多。**市政府在深入学习和研究的基础上明确提出,政府是实行行政执法责任制的主体,履行法定职责是政府实行行政执法责任制的具体体现,是政府转变职能的关键,也是政府正确定位自身的保障;只有全面依法履行政府法定职责,才能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推进政府管理创新,服务市场主体,服务社会,并最终为人民服务。

笔者结合**市的实践,对市县级政府法定职责的立法及其履行问题进行了调研。

一、关于政府职责立法的实践——政府履行职责的法律基础

纲要提出,推进依法行政的目标是建设法治政府,实现政府职能逐步向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转变。法治的作用在于通过强制约束力的方式,将政府和其他社会主体的自由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为其行为选择提供一种预期机制和矫正机制,以实现维护公民权利、市场自由和公共利益的秩序。法治的核心理念是政府依法行政和政府守法。因此,探讨政府职责必须首先理清我国现行立法关于政府职责的规定。

(一)我国关于政府职责立法的现状。

在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的工作中,法制工作者发现,政府特别是市县级地方政府,既有决策权,又有执法权,其自身定位颇值得研究和重视。一些领导同志认为,政府对执法工作只有领导责任,执法是部门的事,因此,在推进依法行政中,政府对下级和执法人员提要求多,规范自身行为少。通过研究,**市认为,政府是本行政区域内重大事项的政治实施者,重大问题的决策、协调和组织实施离不开政府;相对于各部门,政府权力更大、责任更重、影响更广泛。建设法治政府不仅仅是执法部门的事,而且也是各级政府及其部门的职责和任务,政府不但要推行,而且要带头。因此,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梳理执法依据,必须梳理政府的执法依据,为政府开列权力和责任清单。

据**市政府对2360余部法律、法规、规章的梳理,涉及政府行政执法的共计207部,其中法律69部,法规100部,规章38部。而规定政府应当履行的职责的法律、法规、规章则超过350部。涉及的政府职责主要可以分为基本职责、具体行政行为职责、内部行政行为职责、抽象行政行为职责、政府委托其他组织履行的职责、政府受委托履行的职责等六大类,计615项。

1.关于政府基本职责的规定。

集中在宪法和政府组织法中。如《宪法》第107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经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城乡建设事业和财政、民政、公安、民族事务、司法行政、监察、计划生育等行政工作,发布决定和命令,任免、培训、考核和奖惩行政工作人员。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执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决议和上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决定和命令,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行政工作。”第108条规定,“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领导所属各工作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的工作,有权改变或者撤销所属各工作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的不适当的决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第59条规定,“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行使下列职权:

(一)执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决议,以及上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决定和命令,规定行政措施,发布决定和命令;

(二)领导所属各工作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的工作;

(三)改变或者撤销所属各工作部门的不适当的命令、指示和下级人民政府的不适当的决定、命令;

(四)依照法律的规定任免、培训、考核和奖惩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

篇3:职能职责政府调研报告

当代治理理论与实践日益趋向公共性与公共化,公共治理概念的形成不仅基于治理领域和治理对象的公共性,也在于治理主体的多元性与公共性。传统公共行政在理论与制度上皆确立和维护作为公共权力主体的政府的一元化管理主体地位,公共权力的使用、公共资源的投入及公共服务的提供皆呈现为政府主导的垄断性、强制性和配给性,政府职能的社会管理性与服务性被管制性与控制性所吸收和遮蔽,公民、社会组织及基层社会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自治化程度较低,这种由政府自上而下单边主导的社会运行状态是与构成单一的经济基础及机制单调的计划体制相互适应的。依托于经济市场化的经济与社会转型改变了全社会的利益格局,由单一的“国家——集体”利益构成转变为“国家——社会”利益结构,而社会利益的内涵与形式已呈多样化,包括私人独享性的个人利益、群体共享性的共同利益、全社会共享性的公共利益。利益格局的多元主体化势必形成多样化的利益需求和多样化的利益保障与实现方式,由此,各种社会主体的自治意识与自治能力同步提升,传统的封闭的社会管理体制与模式也因政府职能转变和建设有限政府的行政现代化取向而被民有、民享、民治的公共治理所取代,由政府、市场主体、社会中介组织、基层社区等主体以合作互补机制及平等共赢的公共伦理所缔造的公共治理格局正在形成,各种主体在这个开放民主的治理格局中各自扮演着独特的角色、居于独特的地位和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它们共同编织了现代公共治理的网络化社会服务功能体系。

1 当代公共治理格局中政府的地位与作用

在传统的阶级统治模式中,行政管理附属于阶级统治,是为阶级统治服务的。而近代以来,阶级统治变得越来越隐蔽,行政管理的公共性则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凸显出来,处处可以看到政府干预的迹象。社会越发展,政府职能的分化就越充分,政府只能通过设立不同的机构来担负具体社会管理职责,因而产生了机构臃肿、推诿扯皮、贪污腐败、公众对政府能力失去信心等消极行政现象,“政府失败”论开始占主导地位。人们试图通过行政改革来解决各类问题,由此,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西方国家兴起了一场公共行政改革运动。此次改革中,政府继续担当着“主角”,但就其趋势而言却呼唤了一种新的管理模式,称之为“新公共管理”,现在看来,新公共管理运动并未取得理想中的成效,新公共管理理论也遭到了很多学者的批判,但却展示了打破行政主体一体性的趋势。在新公共管理运动之前,政府职能被分为政治职能、经济职能、文化职能及其他各项社会职能。这种职能划分方式是基于管理对象的不同,属于对象性的分化。新公共管理运动带来了全新的解决传统问题的思路,即“主体性分化”。张康之教授认为“任何一个机构或部门都不是一个独立的管理主体,只有由这所有的机构或部门所构成的完整的政府系统,才可以称得上是相对于社会的管理主体或行政主体。”政府虽然还是专门的社会管理机构,但却不是唯一的机构,政府应缩小管辖的空间范围,把部分社会管理职能交由政府之外的机构去承担。这样,政府便可以从繁杂的日常社会管理中解脱出来,而专注于公共政策的制定和监督执行。

在现代社会,政府作为公共政策的制定和监督执行者,在更宏观的领域发挥着重要职能。以珠海市为例,2007年珠海市财政局发布了《财政收入科目变动的解释》,标志着珠海市的社会事业彻底放弃了旧的计划体制理念,开始正式走上“小政府大社会”的轨道。2008年,国家颁布《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明确珠海市的发展定位,并提出2020年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2008年6月,珠海市做出了《关于建设生态文明新特区、争当科学发展示范市的决定》。2009年签署《珠中江区域紧密合作框架协议》。2009年8月,国务院批复《横琴总体发展规划》,2010年6月,作为“全国第一个粤港澳合作示范区”的横琴新区开发全面启动。这些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强调了政府的调控宏观经济的职能,为珠海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政府职能向公共政策方向的倾斜必然以管理的社会化作为前提。政府的基本职能在于公共政策的制定和监督执行,社会管理的职能则应交给社会组织。政府应抛弃传统的垄断与强制的秉性,重视网络社会各种组织之间平等对话的系统合作关系,强调政府、市场、和第三部门共同享有权力,发展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分担公共治理责任。珠海作为经济特区在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间,政府职能转变的步伐越来越快,珠海市曾经在1983年、1989年、1996年、2001年、2004年和2009年先后进行了6次政府机构改革。最近的一次改革就是以转变政府职能为中心,明确各个职能部门的职责,把可以下放的管理事项下放到企业、事业单位或者社会组织。例如,珠海市文体旅游局将民办非企单位的年检工作、市级以上体育竞赛活动的审批等,委托给珠海市体育总会;珠海市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将市优良样板工程年度评优评奖工作,委托给市建筑行业协会;珠海市民政局将社会捐助接收中心和救灾物资储备仓库的日常管理工作,委托给市慈善总会。未来珠海市发展的关键是继续加大机制改革力度,实现政府职能的彻底转变,积极推进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建立新型的社会事业运行与治理机制。

2 当代公共治理格局中市场的地位与作用

在我国,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与发展,人们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可以说,整个社会发生了剧烈而深刻的变化,而公共治理环境相对也变得更为复杂多变,以往单纯的政府部门已无法成为当代公共治理格局中唯一的治理者,它必须依靠市场等其他主体的共同合作来共同治理,即在公共治理领域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和私营机构的管理模式,将原来由政府承担的部分公共治理职能推向市场,充分发挥市场优化配置公共资源的主体地位与作用,达到有效改善和提升公共治理服务大众的目的。

珠海自1980年设立为经济特区以来,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也相对发展成熟,确立并发挥市场在当代公共治理格局中的独特主体地位与作用,具体而言:(一)、打破政府在公共治理格局中的垄断地位,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以往由于政府是公共物品与服务提供的唯一途径,独占着公共物品与服务的信息与资源,因此,不免形成垄断局面,造成公共资源治理的效益不高和分配不公的问题,打破政府的这种垄断地位,可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即通过与市场组织的合同外包、补助、特许经营等合作形式,减少对公共治理供给领域准入条件的限制,充分发挥市场这一主体的竞争优势,以实现市场对公共资源的优化配置。(二)、明确政府在公共治理中“掌舵”的职能,逐步建立以市场为主体的公共管理责任机制。美国行政学家奥斯本认为,在一个民主自治国家里,政府在公共治理中的职能应该集中在“掌舵”,而不是“划桨”。即政府在公共治理中的职能应是制定战略方针的宏观调控,而不是具体战术策略的微观实施,具体的战术策略的实施工作可交由市场组织来完成,以此充分发挥政府、市场各自的优势,达到和谐统一。并且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市场在公共治理中的自主能力会逐步得到提高,在公共治理中的公共责任感和责任意识也会逐步得到提升,这样它们参与社会公共治理的愿望也会变得越来越强烈,逐步建立以市场为主体的公共管理责任机制,转变政府在公共治理中的职能,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三)、充分发挥市场的利润激励机制,强调市场导向和顾客导向。由于公共产出的非市场性质,公共产出难以测量,因而难免会造成公共生产过剩、效率低下的浪费现象,解决公共资源浪费这一问题,可充分发挥市场的利润激励机制,以市场检验作为主要的评判标准和衡量尺度,强调市场导向和顾客导向,把权力中心主义转变为服务中心主义,以市场、顾客为导向、为中心,形成各公共治理主体为争夺市场而竞相提高公共物品与服务质量的公平、适度、良性的竞争环境,在提高公共资源利用率的同时增加公共资金来源,在提高公共治理效率的同时让公众在享有公共物品与服务时拥有更多更好选择的机会。

3 当代公共治理格局中社会中介组织的角色与作用

随着中国经济体制转轨的日趋完善、政府职能转变的日趋深入、和谐社会建设的日趋紧迫,社会中介组织作为当代中国公共治理的一支重要力量,在经济、政治和社会领域中发挥着日趋重要的作用。而处于中国改革开放窗口之中的珠海市,社会中介组织对其公共治理的作用更为突出。现具体分析如下:

3.1 在经济领域,中介组织能够发挥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

随着珠海市公共管理事业的不断发展,社会中介组织越来越多的承担了政府原来对经济进行微观管理的功能,从而填充了政府经济职能转变的黑洞,维护了经济发展的正常秩序。中介组织通过制定行业的规章制度,实行行业自律,扮演行业的代言人和政府政策信息的传递者,有效地沟通了政府和企业之间的联系。据珠海新闻网披露,珠海市软件行业协会现有会员单位224家,管理着集成电路设计中心、软件检测中心、网络检测中心、数字娱乐中心四个公共技术平台,主要业务包括承担政府委托授权的受理软件产品与软件企业认定、软件产业统计等职能。协会会长陈利浩对市委领导坦言:“我们正在做着政府不好管、管不了的事。”市委领导则表示,软件行业协会有序承接政府转移的职能,主动配合行业主管部门做好相关行业管理工作,较好地发挥了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

3.2 在政治领域,社会中介组织是政府与公众沟通的有力平台,是公共价值的维护者

在传统的政府和社会的二元结构关系中,政府和社会高度整合,政府直接面对社会及社会中的个人。当政府与社会产生矛盾时,就会直接形成对立的格局,而没有缓冲的余地。而在当代,社会中介组织通过发表意见、提出建议、协调对话等途径影响政府决策过程,增强了政府和社会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情感沟通。当前需要政府的职能逐步地有选择地退出,而退出留下的空间需要中介组织的填补,这样才有利于维护公共价值,才有利于维护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

3.3 在社会领域,社会中介组织关注弱势群体,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稳定的支持者

面对市场经济“金钱至上”之风和科层制造成的人际疏离,社会中介组织所倡导的关心人类发展、互助互爱的旨趣及其坚守的人道主义精神如同扑面春风,给社会带来了一股清新空气。例如,在珠海市服务妇女儿童志愿者协会,得知协会心理健康服务队的志愿者黄旭前两天通过一个半小时的耐心疏导,挽救了一名决意跳楼轻生的群众,市委书记甘霖连声赞好,高兴地说:“感谢你们为珠海稳定和谐作出的贡献。”特别是珠海市处于社会发展变化较快阶段,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分化趋势明显,弱势群体的心态越来越脆弱,这种情况下社会中介组织的介入,使其可以在沟通、咨询、社会服务、社会调剂等方面发挥越来越大作用。所以社会中介组织关注弱势群体,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稳定的支持者。

4 当代公共治理格局中社区的地位与作用

4.1 社区在公共治理体系中地位

现代公共治理是一个多渠道、多元主体的参与过程。治理强调分清政府、公民社会和市场各自的责任与权力。按照政社分离的原则,需要重塑政府角色和政府理念,政府将会逐步归位,只管理属于自身的事务,只行使法律所赋予的权力。政府在把不该管也管不好的社会事务通过授权、分权转移出去的同时,大力发展社会组织,由社会组织“接力”,把政府让出去的相关职能和事项有机衔接起来。社区作为现代公共治理系统的末梢,公共治理中的最小单位,承担起越来越多的社会服务职能,在社会发展中的独特地位、价值和功能也日渐显现出来。因此,珠海政府应转变职能,从经济建设型政府向社区治理型政府转变、从行政管理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从集中管理型向多元协作治理型转变,积极营造全社会重视社区治理、社区发展的氛围。明确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在社区治理中的职责,理顺与社区的关系,使社区居委会通过依法自治,保证社区居民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才能真正减少政府负担,在基层实现社会正义,通过不断完善社区功能,走出一条既有珠海特色又具有示范效应的道路。

珠海提出“探索创建城市和农村社区自治型管理模式,建立共建共管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的重要构想。选择香洲区翠香街道办和青竹社区居委会、金湾区三灶镇、斗门区白蕉镇和乾务镇网山村委会作为试点,从体制机制上探索社区民主自治的新形式、新途径和新方法。在原有社区自治体系的基础上,完善社区议事协商委员会,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增设社区监督委员会,形成“议事(社区议事协商委员会)、决策(社区居民大会或社区居民代表大会)、执行(社区居委会)、协助(社区社会组织)和监督(社区监督委员会)”的社区自治体系。被列为试点之一的翠香街道青竹社区,其社区居委会承担着协助政府工作的七项职能:维稳、环卫、计生与公共卫生、劳动保障、青少年和老龄工作、国防教育和征兵、侨务工作,选择以睦邻卡、睦邻节搭台,尝试构建和谐自治型社区,成果显著。网山村则整合农村社会资源,试行“十户联保”制度,从建立健全“户户联保、小组联防、村村联动”的“三联”机制入手,构建平安和谐新农村。

4.2 社区在公共治理体系中的作用分析

现代公共治理是为补充政府管理和社会调节不足应运而生的一种社会管理方式,是影响各国政府的一种全新理念。推行社区自治体制,是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是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是提升社区建设水平的关键步骤,是一项利国利民、充满生机活力的事业。只有实行社区自治,保证社区居民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才能真正减少政府负担,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我国的社区建设已走过十几年的历程,其促进社会稳定和基层民主的成效明显。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格局下,社区建设将承担更为艰巨的任务。其作用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4.2.1 提供社会服务功能

服务是社区最主要的功能,首先是政府服务于居民,通过对社区的宏观指导、规划,投入建设资金和各种福利的服务;其次社区为居民提供的服务和人际间的相互服务,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4.2.2 协调政府和公众的关系

居民生活在社区中,社区成为政府联系社区居民的主要载体,社区在政府和公众之间发挥沟通和协调作用,使公众的意愿能够通畅地向政府表达,有利于促进公众广泛而理性地参与政治生活,保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同时社区为国家各项法律和政策在基层的顺利贯彻执行打下坚实的基础,对国家政治和社会的良性发展起到保护作用。

4.2.3 社区具有民意的社会整合功能

社区拓展人们社会交往的范围,有助于各种观念和看法的交流和统一,从而实现民意的集中和有序的表达。有利于实现“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格局。

4.2.4 为政治民主化提供合格公民

社区是社会的最基本单位,对于正在努力推进政治民主化进程的中国来说,自治型社区在民主的学习和实践方面,培养和训练了合格公民。

4.2.5 为政治参与提供必要的空间

在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民主是作为外来的制度因素被引入的,其实践需寻求新的生长空间,社区为人们提供政治参与的有效空间,成为居民实现各项政治权利的场所,社区自治活动推动整个社会的民主化进程。

5 结论

篇4:政府职能与国家职能的区别

所谓国家职能,是指国家机器活动的总方向,总任力及其基本使命和基本目的,是国家在实施其阶级统治和社会管理活动过程中担负的职责和功能。国家职能是国家本质的反映和外在表现。因此,国家职有必须充分体现国家本质的规定性,即阶级性与公共性。国家的阶段性规定国家必须用政治暴力消灭敌对阶级、镇压敌对分配子,巩固国家政权,以及维护国家主权、防止外来侵略;国家的公共性规定了国家必须实施对社会的经济管理和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具体地说,国家职能包括三个方面:(1)政治职能。其功能和作用于在于对内控制被统治阶级,镇压敌对势力的反抗,协调统治阶级内部的利益冲突,维持统治秩序;对外维护国家主权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为实现统治阶级的统治和社会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界环境。(2)经济职能。其功能和作用在于干预社会经济活动,为实现阶级统治和促进社会发展创造物质基础。(3)公共管理职能。其功能和作用在于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和发展社会科教文卫事业,以适应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国家这三个方面的职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任何时候都不能偏废任何一种职能。

有了国家为何还要有政府?政府职能指的是什么?它与国家职能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和区别?这是必须进一步认识清楚的问题。之所以有了国家还要有政府,道理应于“为了使国家意志得到表达和执行,必须建立、维持、并发展一个非常复杂的政府机关可以说是实施国家职能的物质载体。这些根据国家的本质和基本的政治制度建立起来的,用于履行国职能的机关,通称国家机器,也就是广义上的政府。在古代社会,履行国家职能的国家机关体系几乎是合一的,分化不明显,一切皆从属于王权。所以,在古代社会并不存在狭义的政府。只有到了近代,国家机关才明显分化,大多数国家都设置五种国家机关,即:国家代表机关(也称权力机关或立法机关);国家元首;国家行政机关(也称国家管理机关或直称政府),审判和检察机关(也称司法机关);暴力机关(也称武装力量)。因此,近代以后,一般是从狭义来理解政府的,即政府就是国家行政机关。

那么,政府职能与国家职能的关系又是如何呢?概括地说,政府职能从属于国家职能,但两者职责相同而侧重点和功能不同。首先,国家职能包括了政府职能。国家的三方面职能即政治职通顺、经济职能和社会公共管理职能同时也存在于政府职能之中,正如古德诺所说的:”作为政府实体的国家的行为,既存在于对表达其意志所必需的活动中,也存在于对执行其意志所必需的活动中。“这里的”执行其意志所必需的活动“,就是指政府履行职能的活动。也就是说,国家的职能同时也存在于政府履行职能的活动之中,政府职能是国家基本职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内容构成来看,政府职能虽然同亲由政治职能,经济职能和社会公共管理职能三部分组成,但每一部分的外延都要比国家基本职能的相应部分的外延窄。其次,政府与国家承担共同的职责,但政府履行职责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政府作为国家机关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其它国家机关一起承担着共同的职责,如维护国家主权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维持社会秩序,组织并促进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为社会公共事业提供服务等等。但政府在履行職责时,侧重于组织和干预社会经济生活,以及处理和管理社会公共事务。而国家权力机关侧重于整体职能的把握,其它国家机关履行职责的侧重点主要在于维护国家政权的稳定、巩固以及社会的安定和一切活动的有序化。当然,政府和其它国家机关在有重点地履行职责时,并不互相排斥的,而是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

篇5:政府职责履行工作报告

市政府召开常务会议,昨天上午。研究推进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加强群众工作等事项。市长季建业主持会议时强调,深入贯彻中央和全省创新社会管理、加强群众工作会议部署,紧扣市委提出的实现在全省“和谐稳定争第一”目标要求,进一步加强政府社会建设管理工作。要着力强化公共政策制度创新、民意沟通机制创新、社会管理方式创新,不断深化社会管理体系建设,尊重民情民意、密切联系群众基础上,提高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提升公共服务管理水平,打造法治善治政府,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城市和谐稳定。

市委常委、副市长,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副市长,市检察院检察长,市法院党组书记胡,市政府秘书长出席会议。会议还研究了加强基层法院、检察院建设等其他工作。

推进社会建设,会议讨论了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加强群众工作实现和谐稳定争一目标的决定(征求意见稿)会议认为。创新社会管理,政府工作的重要职责。加强群众工作,新时期继承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密切党委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的关键。实现在全省“和谐稳定争第一”目标,全市各级政府部门责无旁贷,要深刻领会、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市委要求,结合时代发展特点与现代社会建设管理工作的新要求,深入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善于运用政策、法规、制度调节社会各方利益,通过创新和完善政府治理,做好“善治”不断提高政府管理公共事务、服务市民群众的行政水平。

加强政府对社会建设管理工作的创新,会议要求。一是制定公共政策方面,统筹考虑不同群体利益关系,规范管理各类社会事务,发挥好公共政策对调节调整社会关系的作用。二是要更多倾听群众诉求,积极化解社会矛盾。通则不痛,痛则不通”要深入开展联系市民服务百姓活动、党员干部与困难群众“一对一”牵手行动,建立联系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和平台,使政府决策建立在倾听民声、掌握民情、符合民意的基础上。三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社会秩序上下功夫。公平配置公共资源,完善利益调节分配,保障市民百姓能够均等化享有优质公共服务,获得平等的发展机会,享受改革发展成果。四是更加重视社会管理制度创新。完善制度设计,科学整合资源,从制度设计和体制机制层面满足不同社会群体的多元化利益诉求。五是深化社会管理体系建设,合理划分政府治理、公共管理、社区自治等不同事务边界,建立政府与社会合作、沟通、互动,鼓励社会组织承担更多公共管理与服务职能,建立社会管理新格局。六是创新社会管理方式,综合运用宣传引导、法律、行政、市场的手段解决社会管理问题,加强教育引导,进一步提高市民素质,增强城市归属感和自豪感,大力营造社会公众自我管理、各尽其责、共同参与的良好社会氛围。

加强社会管理必须夯实基础,会议还研究了加强基层社区管理、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工作。会议指出。将管理权限下放到基层。要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充分尊重社区自治管理原则,明确基层社区管理的职能、内涵,理清政府行政管理与社区自治事务、社会公共服务和有偿服务的界定,优化管理结构,减轻基层负担,提高管理效率。会议要求,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同步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按照城乡居民收入“双倍增”计划确定的目标,科学合理测算指标及增幅,使城乡低保标准增幅超过城乡居民收入倍增的增幅,让城乡困难群众公平享受改革发展带来的成果。

篇6:履行政府教育职责整改情况的报告

省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你办印发的《HZ市人民政府2018履行教育职责评价督导报告的通知》(以下简称《督导报告》)收悉。HZ市政府高度重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对照《督导报告》指出的主要问题,组织市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成员单位进行逐条逐项解剖分析,认真研究对策,切实加以整改。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整改工作落实情况

(一)关于区域间教育发展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不足方面。

1.优化顶层设计,完善高水平建设“美好教育1+N”新政。2019年4月,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教育大会暨高水平建设“美好教育”推进会,确立高水平建设“美好教育”的奋斗目标和实施路径。推出《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建设“美好教育”的实施意见》、HZ市教育现代化2035行动纲要和实施方案、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发展学前教育第三轮行动计划等系列重要政策文件,构建“美好教育1+N”推进体系。

2.加强规划建设,保障教育资源有效供给。一是统筹教育、规划和自然资源部门编制实施新一轮基础教育布局规划。在提高现行“百户比”指标基础上,探索采用差异化“百户比”指标配置教育设施,顺应学龄人口增长趋势,满足不同地区发展实际需求。二是督促各责任主体严格按“四同步”原则,结合区域用地功能调整、城中村改造和大城北建设等有利时机,加快配套教育设施落地建设。2019年,全市完成新建中小学38所、幼儿园49所;杭二中钱江学校已于2019年秋季招生;杭高钱塘学校和中策职校康桥校区已竣工验收,将于2020年秋季投入使用;另有170所中小学、幼儿园开工在建。三是努力补齐学前教育、农村义务教育短板。全面推进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专项治理工作,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实。深入推进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2019年新增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38所,累计742所,覆盖率达97.9%。实施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的基本办学条件达标工程建设计划,补齐两类学校短板。

3.全面实施新名校集团化办学,共建共享市域优质教育资源。一是全面实施《关于推进新名校集团化办学共建共享市域优质基础教育资源的实施意见》,深化新名校集团化办学内涵,优化集团“捆绑考核”等绩效机制,强化核心学校辐射引领功能,提升区域内教育发展整体水平。二是推进跨层级、跨县域组建名校集团,成立跨区域教育集团实现市属8所省一级重高全覆盖,进一步提升桐庐、淳安、建德三县(市)高中教育质量;对梅城镇中小学(幼儿园)开展组团式教育帮扶,合力打造美丽城镇(梅城)“美好教育”样本区;支持钱塘新区6所中小学加入主城区中小学名校集团。三是运用互联网技术深化城乡学校互助共同体建设。通过城乡同步课堂、远程专递课堂、教师网络研修、名师网络课堂等方式,实现城乡结对学校管理共进、教学共研、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师生互动、差异互补。2019年,共推动全市219所城乡学校结对,开展结对活动5500余次,参与师生19.9万余人次。

(二)关于民办学校“择校热”治理方面。

1.积极完善义务教育阶段和普通高中招生政策。一是2019年在全省率先实施公办民办小学同步招生,六城区(含钱塘新区)民办小学报名录取比从2018年的3.87:1下降到2019年的1.49:1。二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精神和省相关文件要求,从2020年起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招生制度,全面实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民同招”,民办学校报名人数超过计划数的,实行电脑随机录取。三是完善优质示范普通高中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办法,从2018级初一学生开始,省一级重点普通高中名额分配招生比例为不低于学校招生计划数的60%;从2019级初一新生开始,优质普通高中招生名额分配向不选择生源初中学校倾斜。

2.深入实施公办初中提质强校专项行动。制定出台专门的行动实施方案,遵循“综合施策、优化环境、注重内涵、提升质量”的工作思路,实施办学条件提升、新名校集团化、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高水平校长队伍建设、课程改革深化、教科研工作促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特色项目培育等八个专项行动,激发公办初中办学活力,全面提升公办初中办学质量,努力打造“家门口的好初中”。

3.扎实推进“公编民用”教师清理规范工作。稳妥推进事业编制教师在民办中小学任职任教清理规范工作,明确要求各地不得擅自核定民办学校事业编制,不得再出台“公编民用”等政策,并纳入市对区、县(市)政府综合考评,至2019年累计清理规范教师388名。2020年进一步加强对区、县(市)督促指导,有序推进清理规范工作,计划规范比例达到55%以上,确保2022年前规范到位。

(三)关于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政策落实方面。

2019年12月,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推出一揽子高含金量政策举措,重点完善教师工资收入保障机制、青年教师住房保障机制、教育系统高层次人才的扶持政策和教师荣誉体系,强调建立健全教师绩效工资调整与公务员收入分配政策调整联动机制,各区、县(市)政府出台公务员奖金政策时,必须同步、同时、同幅度考虑中小学教师,率先实现教师平均工资收入高于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结合国务院、省政府关于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专项督导,2020年1月组织市教育、组织、人社、财政等部门摸底调研,指导推动各区、县(市)自查自纠。围绕落实教师工资待遇“不低于或高于”的法定要求和市委、市政府“率先高于”要求,按照省定口径进一步明确全市义务教育教师和公务员工资待遇计算比较口径,并于2020年3月召开全市专题会议进行部署,督促各地制定落实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保障方案。

(四)关于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园入学方面。

1.加强统筹。将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就学纳入我市教育事业发展总体规划,依据城市人口变动、城镇化进程和流动人口需求等因素,合理布局中小学校,积极为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就学创造条件。

2.健全机制。制定《HZ市流动人口居住证申领实施细则(试行)》及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积分入学实施办法,将未成年人申领居住证需父母双方缴纳社保一年以上调整为其中一方,实施学前教育公办幼儿园、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向户籍儿童、随迁子女一体招生,进一步畅通随迁子女入学(园)渠道,切实保障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

3.加大扶持。继续实行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免费义务教育政策,2019年市本级财政安排流动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专项经费2619万元,区、县(市)财政给予相应补助,主要用于随迁子女学费补助和随迁子女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我市各级财政将民办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学校纳入民办中小学公共财政资助政策享受范畴,根据学生在籍人数,以当地同级同类公办学校上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为依据,按义务教育段学校不低于30%比例、高中教育段学校不低于20%的比例,给予补助,主要用于教师培训、教师工资等。此外,各地结合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创建工作,指导随迁子女学校制定创建计划,查找薄弱短板,加大资金投入,积极落实整改,着力改善办学条件。余杭区通过“以奖代补”形式,对创建成功的随迁子女学校进行奖励,主要用于学校各类专用教室设施设备的添置等;萧山区近三年共投入约4500万元,用于教学大楼改造提升、功能教室建设和学校教学设施设备添置等。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我市将以此次评价为契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考察浙江、HZ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全国、省、市教育大会精神,紧紧围绕高水平建设“美好教育”的目标,坚持对标对表、克难攻坚、毫不松懈,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教育改革发展,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持续推进“美好教育1+N”新政落细落实,强化教育民生保障功能和要素支撑功能,为“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做出新的贡献。对标督导建议,下一步我市将继续做好以下工作:

(一)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推进教育资源扩容提质。加大对教育事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切实做到“三优先两不减”。全面推动新一轮基础教育布局规划实施,加快配套教育设施建设,加大教育资源供给力度,2020年实现全市新建中小学幼儿园70所以上;抓紧实施新一轮市区高中教育布局规划和学校建设。启动市区原有高中教育资源的挖潜工作,积极应对市区高中入学高峰。加快推进中策职校大江东分校建设,抓紧实施交通职高笕桥校区、电子职校双桥校区和钱塘新区新湾普高、临安青山高中项目前期工作,力争2020年底前开工。加快现有学校改造提升,合理超前和提高学校建设相关标准,有效改善办学条件。深化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创建,全面落实“两类学校”建设任务,2020年完成50所城镇配套幼儿园治理任务。

(二)坚持人民满意导向,推动基础教育高品质发展。继续扩大公益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推动学前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以创建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区、县(市)和省教育现代化区、县(市)为引领,以深化新名校集团化战略为抓手,加快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全域提升基础教育整体水平。通过完善招生政策、实施公办初中提质强校行动、落实“公编民用”教师清理规范等举措,促进公办民办教育协调发展。以促进深化课程改革为核心,鼓励“分类办学、错位发展”,推动普通高中特色化多样化发展。

(三)落实“率先高于”要求,提高中小学教师地位待遇。进一步完善教师工资待遇保障机制、绩效工资考核分配制度、教师住房保障机制等系列政策制度,保障教师合法权益,进一步提高教师社会地位。重点落实教师绩效工资调整与公务员收入分配政策调整联动机制,明确要求各区、县(市)从2020年起完善辖区教师与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联动机制,调整完善经费预算,确保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各地从2020起将增设教师专项奖励,真正实现“率先高于”要求。

上一篇:七夕祝福文案一句话下一篇:自酿美酒的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