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政府履行职能

2022-07-11

第一篇:评价政府履行职能

我国政府履行社会保障职能的问题探析

(广东汕头大学法学院

魏红英)

内容摘要:我国政府积极推进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取得了一定成就。与此同时,政府履行社会保障职能也暴露出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表现在:政府履行职能的理念存在责任意识和工具意识的冲突;政府职能定位出现缺位和越位共存现象;政府职能分工不明,管理体制混乱;政府履行职能的能力受到了多方面的挑战,方式和手段有待改进。政府履行社会保障职能导致了不虞后果,即社会保障覆盖面不全,造成城乡、新旧保障对象不公平的事实。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从国情出发,积极推进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初步形成了以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以及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的社会保障制度总体框架,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与此同时,政府履行社会保障职能也暴露出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正在影响或阻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和统一的市场体系的建立,为社会保险的“逆选择”埋下了隐患,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不安定因素之一。因此,有必要对我国政府履行社会保障职能的问题作一梳理,以期推动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的转变。

一、政府履行社会保障职能的认识存在误区,履行职能的责任意识和工具意识发生冲突。

1、将履行社会保障职能仅仅等同于宏观经济调控。在建立新型社会保障制度的框架时,政府看重的是社会保障制度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经济功能,往往忽视了社会保障制度本身具有的社会安全和公平的政治功能。认为社会保障制度首先是经济制度,其次才是社会安全制度。这可以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历程以及一些专家学者讨论社会保障的观点中得到印证。“自1998年以来,从专家学者到政府部门,均把稳定和改善国民的未来预期,

①当作扩大内需,遏制通货紧缩趋势的药方,也都主张撬动社会保障这个杠杆。”

事实上,就其产生而言,社会保障首先具有社会公平的政治功能,它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促进社会公平,保证社会安定,其次才是宏观调控的经济功能。我国政府过于看重社会保障制度的经济功能,实质上是政府经济管理职能在社会管理领域的延伸,不利于政府社会职能的转换,也不利于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实践已经证明,在这种理念指导下,社会保障的实施结果同改善国民的未来预期呈现“反方向”运动。

2、将履行社会保障职能看作只是对过去承诺的兑现。有意或无意地推迟、忽视农民及其他非国有企业人员享有社会保障服务的权益。应该看到,政府兑现过去承诺,惠及的只是少数人,它是解决现实问题的工具。政府的责任不仅要着眼于解决眼前问题,更要面向未来的,建立合乎国情的完整社会保障体系。

3、没有从公共产品的性质高度来认识政府社会服务职能,人为地造成了社会保障待遇的等级差别和轻重差异。在我国,政府提供的社会保障,存在着城市主位的倾向。农民享受的社会保障明显低于城市居民的待遇。许多政策和措施巩固了过去形成的二元社会结构的城乡壁垒,导致了社会保障背离其“社会”性质。

社会保障就其性质而言,是公共产品,享受主体是全体公民。对政府而言,他们是没有差别的。只是处于社会转型的国家,情况有所不同,存在一定的过渡期。但是政府不能因此将差异固定化,更不会将转制成本推向企业和个人。

4、政府在社会保障中的主体责任意识不强。要么将主体责任看作是大包大揽,要么将主体责任看作只是规划。社会保障的责任主体不清,政府、企业、个人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义务、职能、责任未能明确。

政府是社会保障制度的责任主体。提供社会保障,是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内容。政府既有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在需求,又有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能力和条件,而且,最富规模经济效应,可以实现公平和效率的统一。因此,任何政府都不应推卸责任,包括各级地方政府。但是主导责任不等于大包大揽。根据发达国家的成熟经验,有些事项是可以通过民间组织或引入企业化方式进行。

政府的社会保障责任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制定社会保障发展规划,统筹规划和主导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并组织监督检查落实;二是在财政上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两方面缺一不可。政府财政强有力的支持在社会保障中发挥重要的后盾作用。政府不仅要监督保障基金的运行和发放,而且要在财政上承担责任。政府对社会保障的财政支持主要通过“让税”(用人单位缴纳的费用允许税前列支,劳动者个人缴费部分也在个人所得税前列支)、“惠率”(对社会保障基金的储蓄及投资、实行优惠利率)、“补贴”(当社会保障基金出现收支逆差时,财政给予一定的补贴)、“拨款”四种方式进行。

二、政府履行社会保障职能的定位不清,出现职能履行缺位和越位共存的现象。

1、社会保障制度的规划决策仍未引起足够重视。社会保障作为一项社会系统工程,人数多、范围广、社会性强,需要政府清晰而明确的宏观决策。但是,经历20多年的发展,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模式、途径等设计仍然不很清晰。一方面,社会保障制度设计频繁

②变化调整,设计思路不连贯,有关问题仍在争论;另一方面,政府不能正确认识市场经济下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所必须遵循的规则,在社会保障中往往一厢情愿地指望企业和个人能自动完成社会保障的责任,忽略了政府自身的主导、影响、诱导、督促等作用。“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迄今并未渡过其难点。我们最终是否应当建立一个以基金制为主体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否应当在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中引入市场机制和非政府力量,如何完全解决对老职工的历史欠账,政府应当如何明确并正确地履行自己的责任,类似的问题迄今都还悬而未决,但

③是它们却会从根本上决定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方向和成败。”

2、政府社会保障立法滞后。我国至今还没有颁布一部真正的社会保障方面的法律,仅仅依靠行政机关的政策来推动整个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九十年代初,国务院成立专门班子,起草《社会保险法》,并于1995年5月提交草案。但是,时至今日,《社会保险法》才被列入立法规划。这就使得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政府与企业和被保障人之间事权不清,社会保障的历史责任与现实责任不明。不仅不利于制定解决历史负担的长期而有效的计划,而且还使我们对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效果难以做出准确评判。

3、在某些方面,政府履行职能仍然存在包揽和越位的情形。由于我国民间组织发育不全,缺乏相应的社会保障民间组织。政府的行政干预过多,大大影响了社会保障的社会化管理。养老保险社会化管理和服务还未到位,退休人员与企业事业单位仍未脱离,养老金社会化发放还未全面实现。其他社会组织包括社区组织的服务功能仍然由政府包办。在扶贫和社会救助方面,政府角色过重,社会的慈善力量比例过低。

4、缺乏对社会保障的监督机制。我国还没有真正确立有效的监管机制,致使对政策、规划、法规执行情况和基金收支、运营和管理的监督力度不够,挪用社会保障基金的案例时有发生。

针对上述问题,要求重新定位政府在社会保障服务中的主体角色。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不仅是要解决越位现象,而且要解决缺位现象,真正“入位”。风险的客观存在及其引发的补偿的需求是社会保障产生的最基本的动因。政府对一国公民提供社会保障,这不仅是人道主义的要求,更是法律赋予国家和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责。“这部分保障责任是政府责无旁贷的,即使一些慈善机构、社会团体会提供一些帮助,但这只能是对政府职能的一种补充,而不④可能成为主体。”

政府在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承担什么责任,与社会保障制度的性质和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不同阶段紧密相关。就我国而言,政府应当针对社会保障各个环节和不同项目,分别承担不同的责任:对公共社会保障规划,政府承担全面的、直接的管理责任;对公共社会保障运行,政府承担监督责任;对基金制的社会保障项目,政府主要应承担外部监管的责任;除此之外,政府还要承担对不同社会保障项目进行协调的责任。通过社会保障立法,明确我国社会保障的宗旨、规范社会保障的实施内容、规程、协调社会保障主体的相互关系,确立权利、义务、责任内容,其中特别明确政府的法律地位及作用,注意规范从中央到地方政府主管及经办机关对社会保障实施中的作为及不作为责任,规范相应的监督制度。

三、政府履行社会保障职能分工不明,体制混乱,效率低下。

根据公共管理学原理,职能的履行需要一定载体——组织(机构)。组织在管理中根据职能进行具体分工,协调共进。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是在非市场经济体制下开始起步的,尽管目前形势和体制已经发生了变化,但管理中仍然保留着过去不合理的分工及体制。

1、管理体制混乱,内部管理职能层次混淆不清,政(府)资不分,政(府)社不分,政事不分的问题依然存在。

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由社会保障的行政管理机构、社会保障基金的经办机构和社会保障基金的运作监督机构组成。现行的社会保障按地区和部门分开进行,条块之间即无统一的管理机制,又无规范的管理方法。社会保障的管理职能政企不分、政事不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政府内设的职能部门机构设置众多,机构重叠,业务交叉,造成资金分散,成本上升。社会保险管理业务实行部门管理为主,造成政出多门、管理分散、政令不

一、互相掣肘、社会保障待遇不同等不良结果。而且,政府主管机构和业务经办权责不清,在部门内形成“政事合一”,难以形成对基金管理的有效外部监督,使社会保险基金不能专款专用,挪用、挤占、浪费严重。

为此,中央于1998年设立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把原由卫生部管理的适用于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的公费医疗、由人事部管理的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的养老保险、由民政部管理的农村养老保险和原劳动部管理的城镇企业职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统一管理起来。把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医疗保险统一管理,这只是基本上解决了长期以来在这两个主要社会保障项目上的政出多门问题。要实现真正的统一管理,难度很大,还需要经过一个相当长的过程。而且,地方管理体制改革还需时日。

2、在政府系统内,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社会保障责任处于模糊状态,致使地方政府的投入较少,中央政府负担过重。国家财政对养老保险的补贴中,90%以上均来源于中央财政,地方财政不足10%;在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资金的来源中,政策规定的三三制实践上成为三七制;在救灾方面,中央财政负担超过救灾经费的70%,地方政府支出的救灾经费不足30%。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财政责任不明确、不均衡,地方政府几乎没有承⑤担责任。

因此,要改革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理清社会保障主管机构与业务经办的关系,理顺社会保障基金的经办机构和社会保障基金的运作监督机构的关系,划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社会保障责任。从中央到地方的政府主管机构和业务经办应有所区别,各司其职,权责法定。政府主管机构应根据国力及社会状况的发展变化,实施对社会保障的宏观管理、指导和监督;业务经办单位应根据政府主管机构的政策和国家法律,制定具体实施计划加以操作,并及时反映出现的新问题;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应按照财权与事权相统一的原则确定各自的财政责任,按照发挥所长、优势互补的原则确定各自承担的责任种类,按照经济效益的原则确定各自主要负责的社会保障项目和项目内的具体事项。

四、政府履行社会保障职能的能力受到了多方面的挑战。

1、政府履行社会保障职能的能力受到资金缺口的挑战。政府履行社会保障职能的财政能力有限。国家财政中用于社会保障的财政拨款总体数目不足。造成的原因在于,中国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社会保险尤其是养老社会保险中的转制成本需要消化,而且资金运用的效率大大折扣。有的经费被挤占挪用,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如2003年12月大姚地震的灾后重建的部分资金,没有实行专款专用原则。

政府在基金的筹集、征收、管理、监督方面能力存在问题。我国社会保险统筹基金的征收缺乏严格意义上的立法作为最后保证,筹资手段软化。社会保险统筹基金征收困难,逃避缴费的现象严重,而且社会保障管理机构也没有足够的力量征收缴费。由于资本市场不成熟,社会保险统筹基金保值增值问题日益突出,更加剧了政府履行职能的资金缺口。

现在,关键的是尽快建立社会保障预算体系,实行专门的独立的预算。社会保障预算是实施社会保障措施的物质保证,也是科学、高效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和必然要求。同时,主动积极地建立有效科学可行的资金筹集制度,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面,是解决资金困难的方式之一,但不是唯一的方式。要重塑政府信用,加强管理和监督,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

2、政府履行社会保障职能的能力受到法制缺失的挑战。由于缺乏法律的硬性约束,政府政策的权威性和强制性被弱化。

从法律上讲,我们对养老金基金个人账户的管理还缺乏应有的严肃性。无论是政府机构还是缴费的企业,都没有认真严肃地把记入职工个人账户的缴费视为职工个人劳动收入的一部分,而是经常超出基金管理人的正常权限范围随意挪用职工个人账户的积累;反过来说,职工在其养老金基金个人账户中的权益并不能得到切实有效的法律保护。

要加强社会保障的立法工作。也可以考虑征收社会保障税,增强资金筹集的法制强制性。

3、政府履行社会保障职能的能力受到地方的挑战。中央政府的执行能力在地方大打折扣。在分税制的财政体制下,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实际上是一种博弈关系。有些地方政府以财政困难为由拒不落实应由财政转移支付的保障资金,有的甚至以稳定为由在社会保障资金上向中央或上级政府讨价还价,将之仅仅作为中央政府事务。如农村低保基本由县、乡、村三级负担,由于缺乏相应的政策法规,低保资金落实困难,不能及时足额到位。

4、政府动员社会的能力仍然很低。个人、企业和社会组织对政府社会保障政策的回应度不高。我国现在仍然是国家提供的基本养老在唱独角戏,企业补充养老、补充医疗保险等其他层次保障发育严重滞后。世界银行推介的7个中国扶贫项目,每一个都有政府的力量在推动,相当多的是政府一包到底。事实上,当绝对贫困人口下降到一个很低水平的时候,政府扶贫的边际效益递减。此时社会的慈善扶贫会比政府独力支撑更为有效。

五、政府履行社会保障职能的方式和手段有待改进,以增强政府保障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目前,政府履行社会保障职能更多地采用行政手段直接管理,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的运用还有待提高。社会保障的法律体系不规范、不健全。如农村最低社会保障工作,虽然民政部下发了《关于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意见》,但是国家无法律规范,工作的随意性大,基层工作推动阻力大。经济手段的运用也存在问题,有时税收鼓励政策实施效果不理想,这也是政府社会保险工作推动困难的原因之一。还有,社会保障信息网建设严重滞后,许多地方基本上还是手工操作,导致了统计数据可信度差,影响各级政府保障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管理服务社会化程度不高。勿庸置疑,政府在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运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是促进或制约社会保障发展的唯一因素。政府应注意培育市场和公民社会。一方面,将与效率有关的事项交给市场去运作,正如路德维希·艾哈德所说“争取和保障各项福利的最有成效的手段就是竞争。仅仅依靠竞争,就可以让经济发展使每个人尤其是作为消费者的人受益,而且可以让并非直接由于生产力提高而出现的所有优势都⑥得到发挥。” 不过,市场提供的服务是不能完全替代政府提供的服务的,这在医疗保险市场体现得很明显。尤其在体制转型过程中不宜引入过多的市场机制。另一方面,要把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保障事务由企业事业单位管理,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由社会机构提供管理和服务。要广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覆盖全国的社会保障信息服务网络,加强对社会保障的信息服务支持。

六、政府履行社会保障职能的不虞后果是社会保障覆盖面不全,造成城乡、新旧保障对象不公平的事实。

1、政府责任的不完全性,使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面偏窄。对城市居民以及国有企业职工等过去已享有社会保险(福利型)人们的社会需求给予了高度的回应。如在90年后期“两个确保”(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和确保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的实施及城市低保的崛起,就是在建立新型社会保险中,对过去人员享有水平下降的一种补偿。然而,对过去一直处于社会保障缺失的农民和已经进入城市,并且是城市企业工作的农民却视而不见,任其缺失。尽管农民工对城市的发展和改革所起的作用,日益实现,但政府却在有意无意中忽视了农民工作为社会成员和公民群体应得到的公共服务。目前,还有许多应该进入社会保障的人群游离于政府社会服务职能之外。虽然对城市和原来已经享有保障的旧人的保障是兑现过去政府的承诺,有利于树立政府的权威,提高公民对政府的信任度,但是这并不妨碍给予其他人群社会保障,更不是剥夺其他人群社会保障权益、逃避政府责任的借口。

2、城乡、新旧保障对象享受政府提供的社会保障服务存在等级差别。有的社会保险在适用范围上不是填平或修补城市与农村的二元结构裂缝,反而加深了二者的鸿沟。养老、失业、医疗保险改革的有关规定中,城乡差别明显。具体保障制度的实施也是城乡两条线。有些社会保险明确规定了城市和国有企业原有保障的旧人的权益,而对于农村以及非国有企业未享受保障的新人另外处理。结果是,要么具体措施迟迟不出台,要么出台的措施中后者享有的待遇明显低于前者,不利于劳动力的流动。

有的地方政府也试图回应农民工社会保险的需求。部分城市将之纳入社会保险体系,但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并不理想。已经出台了有关农民工保险的明确的规范文件的,目前只有北京、上海、南京、广东、成都等地方政府,但是,实施中并未得到农民工的回应。个中原因,一方面是没有考虑其需求;另一个方面在享有服务中障碍太多。一旦农民离开城市,却只能带走个人帐户资金,剥夺其权益。

我国还有众多的农村农民,除了土地外,政府基本没有给他们提供养老医疗保障。而土地的保障非常有限。“不能对土地的生活保障功能估计过高,“将土地承包视为可以保障农村居民基本生活(包括养老.疾病医疗等等)的制度安排或者用它来替代农村居民(包括农民

⑦工)的社会保障制度显然只能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妄想。”因此,有人认为,我国现有的社会保障体系总体上还是一个残缺的有漏洞的未经考验的安全网。其主要原因是广大农村缺乏基⑧ 本社会保障。这种社会保障体系造成:

1、社会公共资源浪费。由于城镇居民和公务员的社会保险明显高于农民,且卫生医药医疗体制改革措施滞后,有些医疗设施大量闲置。医疗保险中的浪费现象不可避免,这对于一个有着九亿农民似乎仍在试验农村合作医疗的国家,是一种短缺的医疗资源的极大闲置和浪费。

2、城市主位的保障体系,疏离了流动农民与城市政府关系,使政府的合法性下降。差别对待和歧视政策,不利于维护政府作为公共权力机关的公正形象。同时,也增加了政府未来可预见的政治压力。

建立公平的社会保障是实现全面小康的必然结果。我国应该借鉴西方国家公共管理的政府理念,对于任何人,不论过去身份如何,都应平等地享有相应的权利。"现代社会保障既不再是传统的恩赐式官办慈善事业,也不是以契约为基础,而是建立在社会发展进步和社会公平的基础之上,是基于人们对平等、幸福、和谐生活的追求和保障全体国民共享经济社会⑨发展成果的正义举措”。让农民像城市居民一样,享有国家社会保障的“国民待遇”,是时候了!

注释:

①②高书生:社会保障:我们该走哪条路,社会保障制度2004年第6期

③李绍光:政府在社会保障中的责任,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年第5 期

④段春玉、石伟红: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的政府职能界定,财经问题研究1999年第12期。

⑤黄书亭、周宗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社会保障中的职责划分,经济体制改革2004年第3期。

⑥路德维希·艾哈德:《大众的福利》,中文版,第1页,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 ⑦⑨郑功成:农民工的权益与社会保障,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2年第8期。

⑧课题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的难点及对策研究,体制改革,2004年第3期。

作者:魏红英,广东汕头大学法学院行政管理系副教授,法学博士。

电子邮箱:hywei@stu.edu.cn

电话:0754-2901085

13049037094

邮编:515063

第二篇:乡镇人大如何更好履行对政府的监督职能

二十年铸一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于2007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也是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维护人民群众利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监督法》的适用范围定位在各级人大常务委员会,然而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不设常委会,同时地方组织法规定:乡镇人大主席、副主席负责本级人大闭会期间日常工作,组织代表开展活动,反映代表和群众对本级人民政府建议、批评和意见;而地方组织法也规定:乡镇人民政府由乡镇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对乡镇人大负责,受它监督。显然,对照法律条文乡镇人大实施监督职能不在《监督法》调整范围,但乡镇人大与同级政府的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是很明确的。故此,笔者认为《监督法》施行对乡镇人大行使对政府的监督权,深化监督职能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

一、乡镇政府监督的现状

任何一种政治制度、任何一个公共权力机关都离不开制约和监督。作为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体制同样不能例外,从现实情况看,我国宪法赋予各级人大的法定地位和政治功能并没有在现实中得到充分的发挥,特别是作为乡镇一级政府的监督主体——乡镇人大正面临一种尴尬的处境:监督不力,很难监督。主要表现有以下几方面:

1.机构缺乏,很难监督。地方组织法规定乡镇一级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权力(包括监督权)是属于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但人民代表大会却很难行使监督权。其原因一是尽管乡镇的管辖范围较小、代表人数相对较多,但经常召开代表大会存在困难;二是不及时,有些问题时效性强,等通过会议讨论时已失去意义了;三是代表接触面虽宽,但了解情况不多,解决问题的能力弱;四是即使召开人民代表大会也是形式多于内容,难以达到监督目的。尽管法律明确规定了乡镇

人大设立主席团,并赋予了乡镇人大主席团类似常委会的某些职权,但权力太小,更没有实质性的监督权。现在乡镇人大主席团既不是常设的,也不是临时的,乡镇人大在闭会期间没有行使职权的主体,缺乏行使职权的途径,乡镇人大机构有二线岗位的感觉,也正因为如此,一些地方在乡镇人大主席的配备上照顾性安置的较多,存在有其名无其实的情况。

2.有“权”无“位”,不敢监督。名义上法律赋予了乡镇人大13项权力,但实际上,除了一些联系代表等一些常规性的工作外,乡镇人大很难组织行使其他权力,究其原因是实质性地位不高。在干部安置现状中,对于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的安置,在大多数地方都做得比较好得到重用,而乡镇人大主席的安置就显得不一样了,一般乡镇人大主席如果到区直单位安排到正职的基本没有,大多数就直接退下来了。与书记、乡镇长的安排任用,形成了极大的反差。这种体制设置上事实的不平等,很难调动乡镇人大主席的积极性,由于地位不高,他们甚至有时还要看书记、乡镇长的眼色行事,监督就无从谈起。

3.工作错位,不能监督。一些乡镇的人大干部有的承担了征地拆迁等政府职责范围的具体事务;有的被安排分片包村,一些乡镇人大干部由于承担了大量的行政事务,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宣传贯彻宪法、法律、法规以及人大的决议决定,造成乡镇人大干部工作错位,容易出现“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的情况。

4.业务不熟,不会监督。一是由于前文所述,乡镇人大主席安排带有照顾性,年纪大都偏大。一方面他们凭经验多;另一方面“歇肩”的思想浓,顶多干上一届,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刚找出一点门道,熟悉了业务,就退居二线。

二、认清“四对关系”

乡镇人大在监督中要把握好两条原则:一是既要敢于监督,又要善于监督;二是既要监督政府工作,又要支持政府工作。所以在处理乡镇人大与政府关系的时候,要坚持做到位不越位,解难不作难,支持不代替,监督不对立,搞好监

督与支持的有机统一,增强监督工作的实效性,从而能够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监督和支持政府工作。笔者以为首先要认清以下四对关系:

1.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目前,部分地方乡镇人大主席单设,不再由乡镇党委书记兼任,如我们镇海区各镇、街道人大职位,定格为正处级;但不少地方乡镇人大主席仍由党委书记兼任,专职副主席又大都兼做政府工作,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如果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政府与人大、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那么人大监督工作就很难开展,也开展不好。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在党委,党委要发挥好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兼任人大主席的党委书记在自己履行好人大职责的同时,要让专职副主席真正“专职”,超脱地从事人大工作。要认清宪法、法律和人民赋予的职权,正确处理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理直气壮地实施监督。

2.坚持党的领导和依法行使监督权的关系。坚持党的领导是做好人大监督工作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和根本保证,这不能有丝毫的含糊和动摇。但人大在监督工作中要防止消极被动、畏首畏尾的倾向,不能什么事情都被动等待党委定主意、下指示。坚持党的领导和依法行使监督权是一致的,在具体实践中,一方面要下功夫认真学习党的方针政策,深刻领会精神实质,积极争取党委的重视和支持。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强化责任意识,按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更好地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要求,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依法行使好监督权。

3.敢于监督和善于监督的关系。当前要切实解决监督缺乏力度的问题,看准了的问题,特别是以言代法、以权压法问题,一定要敢于监督,大胆行使监督权,切不可把宪法、法律和人民赋予的“尚方宝剑”束之高阁。监督要取得好的效果,还要善于监督。要讲究监督的方式方法,在善于监督上多做文章,力求做到三点:学法懂法,使监督有理;搞好调查,使监督有据;抓住重点,使监督有力。把握好既不失职、又不越权的“度”,以自身良好的形象维护人大监督的权威。

4.监督与支持的关系。乡镇人大对政府的监督首先是制约,这是首位的、本质的,由于两者目标的一致性,从总体和长远来看,积极、有效的制约必须是一种配合与支持,但关系不能颠倒,否则监督的本质及其必要性就无从谈起,决不可脱离监督讲支持。在监督实践中,要寓支持于监督之中,既坚持原则,依法办事,又始终把开展监督的立足点放在帮助政府纠正失误,改进工作,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上。

三、强化政府监督的有效途径

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在我们国家,任何人都要接受监督,掌握权力而不接受监督必将导致腐败。人大的监督是代表人民的监督,它是一种国家体制,不是个人行为”。笔者建议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处理好乡镇人大对同级政府的监督关系。

1.乡镇人大主席团应为常设机构。乡镇人大没有常设机构,宪法规定的“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务”的权力在基层就很难实现。其次,在乡镇人大闭会期间,主席团似乎存在着。否则,一个不存在的机构怎么去召集人大会议呢?从这一角度看,乡镇人大主席团有些“常设”的特点。何况现在一般都有一名主席或一名专职副主席。人员“常设”,机构不常设,人为造成乡镇人大主席团是“多余”的认识误区。因此,应从法律上明确主席团的常设地位和监督权。

2。提高人大干部的待遇。要坚持做到人大干部与党政干部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在政治地位和经济待遇上,人大干部与党政干部要同级同待遇,各级党委要加强对人大工作的领导,解决思想认识上的偏差,要不断增强人大意识,努力转变领导方式,尊重和支持人大依法行使职权,善于把党的主张通过法律程序变为国家意志,不断适应依法治国的需要。

3.乡镇人大干部不得直接主管政府职能的工作。地方组织法明确规定“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副主席不得担任国家行政机关的职务,如果担任国家行政机关的职务,必须向人民代表大会辞去主席、副主席的职务。”可

见法律对乡镇人大干部的任职是有明文规定,目前“人大政府不分家,工作职责都一样”的局面,违背了地方组织法的规定。作为代表的乡镇人大主席、副主席直接主管政府工作,与代表法“不直接处理问题”的规定,也是相左的。因此,除法律规定人大干部不得担任行政职务外,也还应有相应的规定,就是人大干部不得直接主管政府职能的工作,使人大干部从繁杂的具体事务中解脱出来,让他们集中精力,更好地行使监督职能,协助、配合政府做好工作。

4.提高乡镇人大工作者素质。首先配强乡镇人大主席。对乡镇人大主席的安排不能带有照顾性。其次,注重业务培训。市区人大常委会要举办乡镇人大主席培训班,可以采取乡镇人大主席列席常委会议和工作总结等多种方式,互相交流工作经验。同时,乡镇人大工作者要注重自身政治理论、法律知识、业务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做好乡镇人大工作打好基础。

5.要加强人大的宣传工作,克服认识上的误区与偏差,树立人大监督的权威。人大依法行使监督权其实质是代表人民对国家行政、审判和检察机关权力的制约。因此,我们要大力开展人民代表大会的制度宣传,使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充分认识到人大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明确人大监督的重要性,逐步消除对人大的一些错误认识,树立起人大监督的崇高权威。需要指出的是,作为乡镇人大工作者要安于清贫,乐于奉献,敢于监督,增强搞好人大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切实加强政府监督的几点建议

1.乡镇人大应重点围绕经济建设、改革发展这个中心,根据有关法律规定,切实履行审议、决定、监督等职权,掌握知情权,用足监督权,慎用决定权,对事关全镇人民生产、生活和经济发展的重大事项,要充分发挥人大监督作用,坚持在参与中监督、在监督中支持的工作方针,积极有效地开展视察、调研、听证,做到认真审议、慎重决定,全力监督和支持政府的各项工作。

2.乡镇人大应依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地的人

大工作的实际情况,制定有效的措施,加强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保证人大各项决议施行的连贯性和有效性。

3.乡镇人大应当全面和系统的听取政府工作报告,切实履行对政府的监督职能,其中重点围绕鼓励、发展全镇工业经济,定期听取政府关于民营经济方面发展情况汇报;围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稳定,狠抓农业发展,听取和审议镇政府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招商引资和结构调整方面的情况汇报;;围绕巩固发展完善和提高政务、村务、校务公开,全面推进依法治镇,全力抓好法制乡镇建设的情况汇报;乡镇人大应定期听取一次政府对财务收支、农民负担、财务制度的执行,学校收费和村务公开落实等情况的汇报;围绕尽心尽力、量力而行的原则,全力推进社会事业发展,每半年一次听取政府关于集镇建设、路桥建设等方面情况汇报。

4.乡镇人大应当巩固和加强述职评议活动,制定评议计划,讲究评议方法,注重评议效果,重点突出对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和服务质量,进行分期、分批地评议和视察,从而促进政府及部门转变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

5.乡镇人大应当认真负责办理代表对政府工作提的议案和批评、建议、意见,对代表的议案及时交人代会主席团讨论、研究,对重大事项提交全体代表审议,形成决议,定期组织检查议案执行情况,对建议批评意见及时转交政府和相关部门,并认真督办,组织视察,真正做到件件有答案、事事有交待、项项有结果,从而让人大代表对政府工作的监督的职能够有效的履行。

第三篇:切实履行政府职能 推进腊市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湘东区腊市镇教育工作汇报

·腊市镇人民政府·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同志们:

今天,省政府教育督导组的各位领导和专家莅临我镇检查指导工作,我谨代表镇党委、政府和全镇人民,向各位领导和专家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和最诚挚的感谢!

近年来,我镇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全镇上下教育观念不断更新,教育投入不断增加,教育环境全面优化,教育改革不断深入,依法治校深入人心。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教育结构调整有序推进,教育资源配备日趋合理,课程改革初见成效,教育质量逐年上升,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逐步构建,各级各类教育正朝均衡、协调、持续的良好方向发展,现将我镇各项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镇情:

腊市镇位于湘东区南端,距县区14公里,离市区18公里,总面积40平方公里,下辖8个行政村,总人口3.2万人,农民年人均收入6500元。全镇现有完小8所,初中1所,成人文化技术学校1所,义务教育阶段学生3581人,其中小学生2248人,初中生1333人,现有在职教师202人。幼儿园9所,在园幼儿453人。

我镇有着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一直享有赣西文化堡垒之美誉。这里民风淳朴,学风浓厚,人才辈出。特别是近三年来,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营造了“党委重教、政府兴教、民间助教”的浓厚氛围,义务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得到稳步提高。

二、教育督导评估自查指标达到程度:

(一)履行政府领导职责:

一是建章立制,落实教育优先发展地位。历年来,镇党委、政府始终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建机制、订规划,深入推进科教强镇战略。首先通过建立健全教育工作领导机制,为教育优先发展提供组织保障。镇政府成立了以镇长为组长,分管领导及相关部门一把手为成员的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全镇涉及教育改革与发展等重大问题的研究,及时出台相关政策,全面协调处理有关事项,为全镇教育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同时建立健全教育工作机制,为教育发展提供制度保证。镇党委、政府坚持“主要领导全面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教育单位全力抓、有关部门配合抓”的工作思路,健全制度,明确职责,使教育工作有章可循,教育优先地位进一步落实。

1.制定出台了《镇领导联系学校制度》。镇党委、政府领导与各中小学校负责人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分解细化任务,并坚持每月深入了解情况,研究解决教育工作问题,全面实行包校挂钩机制,帮助学校解决问题。

2.制定出台了《腊市镇教育工作制度》。每年年初及9月上旬,镇党委、政府定期召开由有关部门人员、镇、村干部、家长代表组成的全镇教育工作大会,共商教育大计。同时,将教育工作纳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常研究、重落实。三年来,我镇充分履行政府职责,协调各方,有效解决了腊市中学学生食堂重建,腊市小学综合楼建设、操场硬化,明塘小学出入路等教育工作具体问题。

3.圆满完成《腊市镇十

一、五教育发展规划》制订的目标任务,科学制定了《腊市镇2011—2015教育发展规划》,为教育优先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将实施义务教育、发展学前教育、加强学校建设等纳入政府工作目标,始终把发展教育事业摆在首要位置。

二是教师队伍建设继续强化。

1.严格按照省颁布标准配备教职工,认真执行教师准入制度和资格证制度,加快教师流动制度、评价机制等改革,强化学习教育和培训提高。目前,全镇教师年龄结构层次合理,学历构成比例符合要求。现在我镇教师队伍的基本情况是:

(1)全镇小学、初中正、副校长16人,全部经过了岗位培训,校长持证上岗率为100%。

(2)全镇小学专任教师127人,其中学历达专科以上56人,达本科学历教师34人,中师学历教师37人,教师学历达标率为100%,专科以上学历比率为71%。

(3)全镇初中专任教师75人,其中学历达本科教师38人,正在进修本科学历教师11人,大专学历37人,教师学历达标率为100%。初中教师本科以上学历比率为51%。

(4)全镇中小学教师202人,持有教师资格证和继续教育证教师202人,持证率均为100%。教师的继续教育证书均按规定登记入档。

(5)普通话成为全镇校园用语,校园内各种场合用字规范,符合国家规定。

目前,教师的数量、学历、学科结构比较合理,能够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

2.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育形象。坚持组织学校师德、业务两手抓,期期开展师德整顿,全面贯彻落实《江西省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教师职业道德“八不准”》,提高法纪意识,做到警钟长鸣。

3.真情关心教师,提升教师待遇。在确保教师工资按月足额发放的同时,每逢节日、重大活动,镇党政领导都要到学校慰问教师,参加活动,听取、了解教师的意见和诉求,并选出德才兼备,能为教师说话、办事的优秀代表作为市、区、镇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努力提高教师的政治待遇,认真解决好、落实好、维护好教师的基本利益。

三是整治净化环境,营造宽松和谐氛围。学校周边环境的好坏关系着教育健康快速发展,因此,镇党委政府坚持宣传、整治两手抓、两不误,不余遗力地加强教育环境的整治与净化。一是加强宣传教育,创造积极健康的教育教学氛围。首先,利用宣传车、镇村会议、板报、报纸报刊等,大力宣传教育新政策。同时,每年镇党委政府都挤出资金,宣传奖励尊师重教先进村、教师中的师德标兵、品学兼优学生,提高群众对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调动社会各界关心教育、支持教育、参与教育的积极性,营造和谐教育社会大环境。再次,组织镇文化中心、司法所、综治办等部门经常深入网吧、小卖部以及可能影响学校教育的相关场所,宣讲政策,防微杜渐,营造和谐的校园周边环境。最后,以创建“平安校园、和谐校园”为目标,以“警校共育”、“平安校园创建活动”为载体,领导每月深入学校,组织召开学校安全工作会议,加强安全教育,强化安全意识,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二是加强执法检查,整治校园周边环境。每学期,由分管领导组织镇综治办,配合区工商、文化、卫生、公安等部门,坚决打击取缔违规经营的网吧、游戏厅、小卖部,清理整顿音像市场等。近年来,关闭了2家黑网吧、游戏厅,开展了针对“三无食品”、小卖部规范经营等专项整治20多次。同时,组织派出所和镇治安巡逻队加强对校园周边的巡逻;在各中小学校设置了道路交通安全警示牌,保证学生出入安全。2010年9月我们为各校配备了安保器材,现正计划安装校园监控系统和配备专职保安人员,校园内外安全工作得到了强有力的保障。

(二)经费投入与管理: 一是教育民生工程全面落实。

1.认真贯彻落实教育民生工程。2008年以来,镇政府严格执行上级政策,按照程序,规范操作。

2.实行联系帮扶制度,确保弱势群体有学上。制定了《腊市镇关于开展关爱留守学生(儿童)活动的通知》,镇党政领导带头结对帮扶2名以上留守儿童,开展送钱、送物、送书本等活动,关心、关注他们的成长。当前,全镇共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少年260余名。同时,组织干部、职工、个体工商户等为贫困学生、残疾儿童捐款捐物,努力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增强他们完成学业的信心。

二是普九债务成功化解。加大普九债务化解的指导力度,确保学校正常运转。镇政府以竭力争取上级支持和自筹相结合,多次组织学校和相关债权人核定普九债务,加强对债权人的政策宣传力度,使普九债务按计划、按要求被成功化解,维护了社会稳定,确保了学校正常运转。

(三)改善办学条件

一是大力改造危房。近三年来,组织有关单位通过向上级部门争取排危资金、动员社会力量捐助和自筹资金共300多万元,新、改建校舍1080平方米,排除危房640平方米,新建篮球场6个,新建水冲式厕所5个,至此全镇基本上消除了危房。

二是抓好现代教育设施建设。目前全镇各学校装备微机室4间,共有微机150台,56座语音室2间,多媒体电教室3间,完全用于教学的彩电20台,DVD10台。教学仪器装备腊市中学达到省二类标准,各小学均达到省三类标准,音、体、美器材配置中小学达到省规定的标准。全镇小学生均图书16册,初中生均26册,中小学还配有专用阅览室。小学的自然试验室、初中的理化试验室器材配备充足、制度齐全、管理科学、措施落实且长期开展实验操作。

三是着力优化环境。

镇政府响应市教育局号召,全镇共投入20余万元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全镇校园面貌更是焕然一新。明塘小学在2010年11月的全区校园文化建设观摩活动中得到区教育局领导和兄弟学校一致好评,评为全区样板校。竺园小学作为全区第一批“校园文化建设”示范校,接受市级评估时被市教育局评为“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单位”。

四是办学条件基础数据达标。

(1)全镇完小校舍总面积22392m²,完小学生总数2248人,生均校舍面积9.96m²。初中校舍总面积9012 m²,初中学生数1333人,生均校舍面积6.76m²。

(2)全镇完小占地面积78013 m²,生均占地面积34.68m²,初中占地面积34421m²,生均占地面积25.7 m²。

(四)教育发展水平:

一是巩固成果注重素质,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1.高度重视“普九”义务教育工作。坚持每年与村委会、各学校签订《保学控流责任书》,并将此项工作纳入村委会、学校目标考核。强化义务教育的依法控辍工作。组织司法所、派出所、劳动保障办等部门组成义务教育执法小组,对不送子女入学的家长和招收童工的企业按照《义务教育法》的有关规定,给予了法律和经济方面的处罚,对不具备初中毕业文凭的外出务工人员不出具证明办证。目前,小学六率情况是,2008年残疾入学率为94%外,2009年、2010年入学率、残疾入学率、毕业率、完成率均为100%;200

8、200

9、2010年辍学率均为0;我镇初中的入学率为100%、辍学率为0.5%,三年保留率99%。

2.注重素质教育。我们认真贯彻《江西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规定》,组织督促各中小学开齐课程,开足课时,规范作息时间和活动时间,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大力加强学生实验操作、艺术、科技、体育等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是教育发展数据清晰:

1.2010年全镇小学毕业生378人,腊市中学招收新生395人,,小学毕业生升入初中的比率为100%。

2.2010年全镇小学适龄儿童382人,招收新生409人,适龄儿童入学率为100%。

3.2010年9月,小学年报学生数2249人,没有辍学、流失现象,巩固率为100%。2010年9月,初中年报学生数1337人,实际在校学生数1333人,辍学4人,年辍学率为0.5%。

4.我镇总人口3.2万人,有残疾儿童、少年17人。均在各完全小学和区特殊学校随班就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为100%。

三、教育工作阶段成果: (1)教育科研持续深入

腊市中学2007年申报的省级课题《多媒体教学与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整合研究》顺利通过省电教馆结题;2010年承担的江西省中小学、幼儿园教育技术研究课题农村中学信息技术“起点调节教学”研究》通过专家鉴定,顺利结题。在全区“中小学起点式教育的研究与实践”省级总课题的带动下,腊市小学开展了子课题《小学英语‘起点式’教育的研究》,2009年被评为区级优秀课题。同时各校积极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成效明显,值得推广。腊市小学积极响应,申报了省级课题《(人杰地灵诵江西)课程优化与课堂教学有效实施》的研究。其他各校纷纷成立了校级课题,如救塘小学申报了“作文课中的有效教学”课题研究,庙岭小学申报了“小学英语中的有效课堂教学”课题研究。各校课题研究成绩比较明显,数据收集合理,有较大的推广价值。

(2)教育成果喜报频传 ——教师代表

刘碧峰老师论文《学贵思、思贵疑、疑贵问》获国家级一等奖(2008);黄祥庚老师课件《将相和》获国家级二等奖(2008);邬云霞老师课件《动物过冬》获国家级三等奖(2008);彭玉岳老师课件《百分数的应用》获国家级三等奖(2008);何伟兰老师课件获国家级三等奖(2008);杨豪老师制作的数学课件《七年级数学有理数的加法》获省级一等奖(2009);陈海峰老师的化学课件设计说课展示获省二等奖,陈海峰老师荣获省化学教学改革优秀教师、市级教学能手光荣称号,参加送课市下乡(2010);周涛老师获江西省现代教育技术工作先进个人光荣称号(2010)。

彭继老师妙语书法获市一等奖(2009);陈娇老师萍乡市中小学课堂教学优质课评选活动二等奖(2008);

——学生代表

晏学宏第十八届“素质杯”全国少年儿童书画竞赛金奖(2008);黎杰第二十届《金球杯》全国青少年美术书法摄影大赛金奖(2008);彭志福、彭梓林、黎杰、晏学宏同学“谷城杯”全国中小学生书画大赛优秀奖(2010);

彭磊同学获全国初中数竞赛省级一等奖(2008);彭润祥、彭望同学获全国初中化学竞赛省级一等奖等(2009);凤凰小学罗晓、彭紫凤同学参加“江西省首届中小学生网络作文竞赛”均获三等奖(2008)。李慧同学的《再话守株待兔》、《吞噬》尹雅婷同学的《山里的孩子》等电脑绘画作品获得省级

一、

二、三等奖(2009)。

阳京玉获江西省中小学英语听力竞赛二等奖(2008);陈佳英获江西省中小学英语听力竞赛三等奖(2009);

张清、陈妮同学获市小学生现场作文一等奖(2010);叶安,陈佳同学获全国初中英语竞赛市级一等奖(2009);李先知书法“和谐家园”获市二等奖(2008);罗楠书法“精神永存”获市二等奖(2008);晏学宏书法“讲文明树新风”获市二等奖(2008);易永航书法“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获市二等奖(2008)。

……

(3)特色教育百花齐放

我镇要求各校贯彻“以人为本”理念,因校因地制宜,深入挖掘学校文化内涵、凝练特色,努力构建环境文化、活动文化、管理文化,班级文化、形成了各自的办学特色。腊市中学抓住初中学生管理的难点,以爱育爱,把学校变作孩子轻松的学园、温馨的家园、成长的乐园。腊市小学除发挥曾以科技制作闻名全省的优势外,还结合本校有书法、舞蹈特长的教师,开设书法、舞蹈课程,形成以科技制作为主,书法、舞蹈为辅的学校特色;炉前小学、救塘小学以构建墨香校园为依托,学期末举行书法比赛,将优秀作品予以展示,通过此活动的开展,学生的书写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庙岭小学围绕学校课题研究,开展了《阅读经典,传承文化》为主题的特色教育,组织一二年级学生背诵“弟子规”,三至六年级背诵古诗词,倡导国学。凤凰小学继续抓好古诗词鉴赏的特色教育,传承经典文化;竺园小学的经典诵读、明塘小学的师生剪折……可以说各校特色教育的开展是主题鲜明,异彩纷呈。

(4)集体荣誉锦上添花

腊市中学2006年获江西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校称号、2008年获萍乡市“师德师风”先进单位、2009年获萍乡市“先进教研处”先进单位等称号;腊市小学2008年获江西省第二十三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2010年代表湘东区顺利接受“市教学常规检查”并获先进单位;竺园小学2010年接受“市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检查获市先进集体……

四、存在问题和今后工作打算:

要进一步巩固提高办学水平,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我镇目前存在的问题比较突出的有三个:

一是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与教育相对滞后的矛盾日益突出。据统计,三年以来共有小学毕业生10余人到市、区等重点校就读,他们舍近求远的根本原因就是当前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尤其是与市、区重点中学教育存在着较大差距,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不能满足家长和学生对教育的需求。二是教育经费不足。主要表现在政府财政压力大,不能完全消解过去的财政赤字,缺乏资金对现有教学设施及时更新换代。

三年以来,我镇在履行教育工作职责上虽然取得了些许成就,但在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实施素质教育等方面还存在些问题。今后,我们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转变观念,营造和谐教育氛围,改善办学条件,强化队伍建设,提升教学质量,为腊市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尽职尽责。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这次省政府教育督导团一行莅临我镇检查指导、督促和帮助我镇教育工作,对于推动我镇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我们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健全机制,提升理念,强化落实,团结和带领全镇干部群众和全体教职工扎实工作、激情创业,推进我镇教育事业再上新台阶。

不当之处,敬请领导、专家批评指正。谢谢!

第四篇: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积极支持省政协履行职能的决定

【发布单位】80702

【发布文号】吉政发[1995]41号 【发布日期】1995-08-23 【生效日期】1995-08-23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积极支持省政协履行职能的决定

(吉政发[1995]41号)

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委办厅局、各直属机构: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支持政协工作的指示,更好地支持省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健全省政府工作的民主决策程序,自觉接受省政协的民主监督,进一步推动我省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特作如下决定:

一、

一、积极支持省政协工作。中国人民政府协商会议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是政协的主要职能。省政府及各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新时期人民政协性质、地位、作用、职能的认识,把主动加强同省政协的联系,自觉接受省政协的民主监督,作为改进政府工作的重要途径;把采取有效措施,为省政协履行职能提供必要的条件和有力的支持,作为政府的应尽职责,开创政府、政协互相支持、配合的新局面。

二、

二、省政府重要决策要在省政协进行协商。凡是有关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中的重要方针政策及重要部署,政府工作报告,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财政预决算等重要问题,省政府在作出决策前,要主动提议在省政协进行协商,认真听取意见,以实现政府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

三、

三、自觉接受省政协的民主监督。省政府要就宪法及法律、法规的实施情况,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制定的重要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情况,全省战略决策和大政方针的贯彻执行情况,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财政预决算执行情况等,自觉接受省政协的民主监督。对省政协各种会议以及调查、视察、检查中对政府工作提出的建议和批评,省政府及各部门要高度重视,认真对待,以改进和推动工作。

四、

四、积极为省政协参政议政创造条件。一些事关全局的重点、难点问题和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省政府要主动邀请省政协中的专家、学者帮助咨询、调研、论证。省政府组织工作检查,可视需要邀请省政协委员参加。省政府及有关部门印发的有关文件,可视需要抄送省政协办公厅或有关专门委员会。对省政协组织的各种视察、考察、专题调查及委员持证视察等活动,省政府有关部门要认真接待,详细汇报情况。对政协委员在视察过程中提出的意见,省政府及有关部门要认真研究办理。

五、

五、认真负责地做好政协建议案、提案办理工作。省政府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工作规定》(吉政发[1993]15号),在提高办理质量上下功夫。对省政协常委会议提出的建议案和以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名义提出的提案及政协委员的重要提案,省政府主管领导及有关部门负责同志要亲自阅批。省政府各部门要进一步健全办理工作部门领导、办公室主任、具体工作人员三级负责制,并完善必要的工作制度和程序。省政府要在年底以正式文件向省政协通报全年提案办理情况。省政府及各部门要通过办理建议案、提案,进一步接受省政协的民主监督,支持省政协参政议政,促进政府工作。

六、

六、建立省政府与省政协的联系制度和情况通报制度。省政府确定一名副省长负责同省政协的工作联系,协调处理省政府与省政协工作联系中的重要事项。省政府办公厅要与省政协办公厅及各专门委员会保持经常性的联系,省政府有关部门要主动加强与省政协有关专门委员会的对口工作联系和工作配合。省政府每半年向省政协通报一次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省政府召开的全体会议和有关经济、改革等方面的重要工作会议,可视需要邀请省政协有关领导列席。省政府各部门召开的全省性工作会议,可视需要邀请省政协有关专门委员会负责同志参加。省政府一些厅局制定的与本系统省政协委员经常性工作联系制度,要不断总结经验,坚持下去,取得成效。省政协召开的常委会议,有关专门委员会召开的一些会议及其他活动,如需要省政府及有关部门参加并通报情况,省政府及有关部门要积极支持,主动配合。

七、

七、省政府及有关部门要积极支持并协助省政协解决好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政协委员所在单位要积极支持政协委员参加政协的各项活动,在工作上要积极提供便利条件,保证他们在履行公务时所应享有的待遇。

吉林省人民政府

一九九五年八月二十三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强化措施履行职能

深化制度落实发挥监督职能

全面提升纪检监察信访工作整体水平

今年以来,我们武功县纪委监察局认真学习贯彻省市纪委信访工作会议精神,狠抓工作落实,坚持把深化制度落实、发挥监督职能和信访案件的查办贯穿于信访工作的全过程。有力促进了我县纪检监察信访工作的整体水平。今年1-4月份,全县接访24件,初核18件,转立案10件,结案10件,给予党政纪处分10人,省市下转要结果5件,报结1件,其余4件正在办理。

一、狠抓制度建设,提升信访工作规范化水平

抓好基础设施及制度建设是有效克服基层信访工作薄弱环节的关键。我们要求全县各乡镇、部门纪委(纪检组)制度完善上墙、设施齐全,并有专人负责、办公场所及健全各种表册;信访案件办结要达到规定要求。同时,规范基层办案的文书工作,逐步使基层纪检信访工作整体迈上新台阶。充分发挥各项制度的综合效应,做到信访问题早发现、早解决、早处理,确保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稳定。坚持推 1

行领导干部挂牌群众点名接访制度,畅通渠道,扎实做好信访接待工作。年初要求各乡镇纪委和县直部门纪委(纪检组)要继续认真落实“领导干部挂牌、群众点名接访制度,按照月报时限的要求及时上报工作情况;把点名接访制度向县级党政领导干部延伸拓展;实行纪委监察局领导包抓信访案件,结合点名接访制度,对领导自己被点名的来访一包到底,直至回复群众满意为至。例如:点名接访实行之初,县纪委书记侯军利被长宁镇群众点访,反映该镇武装部长在08年冬季征兵工作中,收受应征青年家人现金问题,侯书记接访后,亲自联系县武装部派员参与协助调查,查实了长宁镇武装部长徐景轩在08年征兵工作中,以发放政审表为由向4户家长收受索要现金2800元的事实。县纪委对其给予党政纪处分,并及时将钱退还反映人,整个案件前后只用了5个工作日,提升了群众对纪检监察信访工作的满意度,打破了以往由群众单向、被动、封闭式向双向、互动、干部主动开放式转变,也畅通了诉求渠道,责任一步到位,增强了工作时效性。纪委主要抓好组织协调、公示监督、案件督办,信访部门负责日常接待登记转办和案卷整理归档。要把点名接访制度与领导干部大接访、巡回接访、领导包案制度有机结合起来,认真接待群众信访举报,积极解决信访问题,切实保护群众利益。同时结合推广民情民意中心户制度,把民情民意中心户制度与村民监督委员会制度有机结合,充分发挥

民情民意中心户作用,定期收集信访信息、排查信访线索,及时做好化解疏导工作,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二是对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以及损害群众利益的人和事,积极组织力量进行初核,及时予以纠正,对基层纪委管辖的都要向群众公开和反映人予以回答。三是积极推行信访听证终结制度。制定听证终结制工作实施办法,探索有效途径,纪委牵头,纳入公、检、法、司、审计和信访局为成员单位,此项工作正在筛选实施当中。下一步将逐步推行。四是进一步加大信访案件查处力度。以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为重点,选择典型信访问题和侵害群众切身利益问题进行直接查处,年初信访室对大庄镇观音堂养殖小区负责人,在小区建设过程中套取项目资金问题进行了查处,收回违纪资金4.4万元,充分发挥了信访直查快办作用。对于县纪委下转的要结果的信访案件要跟踪督促,限期结案,并每季度进行情况通报。对于长期压案不办的要批评教育,派人督办。要严格审查,具体指导,提高信访案件查办质量。对全县点名接访月报制度进行了一次通报。

二、强化信访监督、充分发挥信访工作职能。对于反映党员干部思想作风、廉洁自律、轻微违纪等不够纪律处分的信访举报,采取信访函询、信访约谈、信访通知、专题民主生活会等办法进行处理,把信访监督与警示训诫工作紧密结合,充分发挥信访监督提醒、惩戒、教育、挽救干部的职能

作用,提高信访问题的处理的效率。武功县纪委加大信访监督力度,努力从源头上遏制信访案件发生。近年来,县纪委坚持把实施信访监督作为从源头上解决信访问题的关键环节来抓,通过对69人(次)实施不同形式有效监督,进一步增强了干部的自律意识,教育、保护和挽救了干部,同时也解决了大量信访问题,为全县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健全工作机制,保障信访监督实施。 一是领导保证体系。县纪委监察局高度重视信访举报和信访监督工作,纳入纪委的重要议事日程,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听取工作汇报,把握信访动态,研究制定防范措施;确定每周三为“领导接访日”,由县纪委监察局领导轮流接待群众来访,主要领导坚持亲自阅批信访举报件。通过开展“民情直通车”工作,定期走村入户,倾听群众呼声,摸清基层对党员干部的看法和意见,掌握思想动向,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及时化解各种信访苗头和隐患,使大量的信访问题在基层得到及时处理和解决。我们先后组织下访50多次,化解矛盾、处理问题193件(次)。二是着重构建制度保证体系。我们先后制定完善了《关于加强纪检监察信访监督工作的实施办法》、《关于实施信访监督谈话的有关规定》、《关于对信访监督工作实行督查的暂行规定》,《关于信访工作责任追究暂行规定》等规章制度,对信访监督的办理程序、适用范围、

采取的形式以及相关的责任等都做了具体规定,保证了信访监督工作规范有序进行。 三是着重构建奖惩保证体系。县纪委分别把信访监督工作纳入全县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对基层纪委及纪检监察干部考核范围,认真落实目标、责任、考核“三位一体”的信访监督工作责任制,强化基层纪检监察机关的责任。对信访监督工作成绩突出,信访案件明显下降的单位,大张旗鼓地予以表彰;对落实信访监督规定不力,出现重大信访问题的单位负责人,严肃追究领导责任。

进一步加强信访信息工作,定期反映群众对党员干部作风的意见,分析整理群众对党风党纪状况的反映,向领导提供有令人价值的信息和建议,及时向省、市纪委上报信访信息,努力提高信息工作的质量。要加强信访干部学习培训,给信访干部提供学习交流的条件和机会。各级信访干部要积极钻研业务,努力提高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疏导群众、综合分析的能力和水平。

三,结合制度建设,提高案件管理水平。

狠抓制度建设,提高案件管理水平。加强制度建设是促进查办案件工作管理和监督的有效途径,也是深入开展案件监督管理工作的重要保证。我们结合全省推行乡镇办案协作区制度,积极创新制度落实,在全县12个乡镇38个部门及时成立了连片办案协作区10个,并建立了基层办案人力资

源库。各协作区纪委监察机关负责人在县纪委的统一领导下,遵循《管理意见》及纪检监察干部管理制度规定的要求,坚持“自下而上申报,自上而下审批”的程序,协调行动,集中力量,联合办理所在区域内的案件,促进了基层查办案件工作。同时,结合“制度创新年”活动,在案管工作制度建设方面,积极探索,修订、完善和新建了一些制度,保证了案件管理工作健康有序发展。

我们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是信访初核量不大、成案率有待提高。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切实加以克服。

汇报不妥之处,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2011

年5月10日

上一篇:平安家庭创建申报下一篇:品德期末试卷分析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