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职能体系

2024-04-30

政府职能体系(精选6篇)

篇1:政府职能体系

一、概述

职能工资体系是建立在以分层分类的任职资格体系为基础,以任职能力为价值评价依据,旨在激励员工通过不断提高任职能力和工作绩效,实现职业生涯发展的一套薪酬管理体系.根据能力支付报酬,就需要区分能力差异,这就需要建立一套对能力进行分类、分级的体系,在职能工资制中,这个体系是任职资格体系。

二、职能工资制的优缺点

1、优点:突出工作能力对于个人工资的重要作用,鼓励个人能力的提高,即使不担任某一职务,但能力考核评定被认为已有资格担任此项业务,就可以支付与这一职务相对应的工资,排除了因客观上职务空缺而使员工失去发展动力的情况。

2、缺点:员工本身的工作能力不易测评,而且体系易于庞大负责,实施起来有难度。

三、职能工资制与职务工资制

职务工资制基于职务,发放的对象是职务。职能工资制基于员工能力,发放的对象是员工能力,能力工资占整个工资中65%以上比例。职能工资制相比职务工资制要科学、合理,它把员工的成长与公司的发展统一考虑起来,而不是把员工当机器,仅仅执行一定的职务和承担一定的职责。职能工资制的重点在于职业化任职资格体系和职业化素质与能力评价体系的建立。

四、职能工资体系的四大基础 建立职能工资体系首先要对员工的能力进行分级和定义,并定出相应的能力标准。

由于企业中有很多岗位,每个岗位都有自己的特定要求和规范,如果对每个岗位进行能力分级和编写标准,显然不现实,也会使标准体系由于过分负责而不具备可操作性,因此,需要首先将所有的职位按一定的方式分成不同的职类职种,再为不同职种职层编写能力标准。

1、职类职种职层划分

在以职位为基础的工资体系中,员工的晋升和发展一般只能沿着行政级别的提高实现,如果不能被提拔到更高的职位,工资水平很难得到提高,也难以实现职业发展。在职能工资体系中,所有职位被纳入不同的职类和职种,每个职种根据其对企业的重要程度被设定了长短不同的跑道。无论是否在职位层级中得到提拔,员工只要在本职种内不断提高自身的任职能力和工作业绩,其报酬水平就会相应提升,以此实现职业发展。

职类职种是对各职位任职能力按业务系统内部分工与协作要求进行分类与综合。主要从个业务系统内任职者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要求,以及工作责任的相似性角度进行职类职种划分。在具体划分时,首先依据企业经营方式对组织职能域的要求将所有职位划分为不同职类,如技术类、市场类、作业类等,然后根据各职能域内各业务系统更明确的职能范围将职类中的职位进一步划分为不同职种。

通过职层划分,企业可以清晰地确认哪些员工是企业的核心人员,哪些员工对已企业来说重要性更低一些,同时作相应侧重,将更多的精力花在那些对企业经营具有重要影响的关键人士上,他们所具有的知识、技能和战略性能力才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最有力的支撑。

2、任职资格体系

任职资格是指员工承担某一职位所必备的条件与能力,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任职者的知识、经验和技能等。

任职资格标准不能是对能力的抽象定义,而是与员工所从事的工作相联系,只有这样,员工才能更好的理解任职资格标准对于工作中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经验方面的具体要求,并将其作为自己学习知识、提高技能的指引。

在制定任职资格标准时,企业首先要根据职种的划分情况,成立相应的任职资格标准编写小组,比如研发、营销、财经等等职种都需要成立自己的编写小组,这样才能编写出符合专业特点并且适合企业需要的任职资格标准。

3、职种薪等区间

职种薪等区间是将职种划分、职层划分和薪等等因素结合起来,它呈现的是每个职种与薪等和职层的对应关系,职种薪等区间反应了企业对不同职种所具有的知识、技能和行为标准等因素的价值和判断。薪等越高,薪点总体水平越高,不同的职位对应不同的薪等,形成了各自的薪酬晋级通路和空间。

4、薪点

薪点是企业计算薪酬的基本单位,既反应企业的整体经营绩效水平,也反应员工个人收入水平的变化。

薪点的本质是:第一、每个员工的薪点数不同表明不同员工所具有的价值是不一样的。这可能是由很多因素造成的,比如不同的教育背景,应负职责大小,拥有的技能、工作经验或者具备的综合能力。第二、薪点数反应的是员工任职资格层级,也就是员工胜任其所在职种的水平,反应了员工所具备的知识、技能、经验对企业的价值。有三个因素影响薪点数:职种、任职资格等级、绩效。

员工薪点数分为固定薪点数和浮动薪点数,固定薪点数决定固定工资,浮动薪点数决定浮动工资。员工的固定工资为其固定薪点数与固定薪点值的乘积,固定薪点一般一年内保持不变。浮动工资为其浮动薪点数与月底浮动薪点值以及个人期间考核结果的乘积,月底浮动薪点值与期间企业的整体经验状况挂钩,个人浮动工资还与个人期间考核结果挂钩。

五、实施职能工资体系的关键

1、科学的任职资格体系

2、配套的培训体系

在企业鼓励员工提高自身能力的同时,也对企业培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员工报酬是基于他们在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所以企业必须向员工提供提高自身能力的帮助。在这里,培训就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因此,培训再也不能是随意安排员工课程,或者请外面的培训教师上课那么简单。企业必须根据任职资格体系的内容和标准,针对不同的职种,以及同一职种的不同任职资格等级,开发出具有针对性的课程,帮助员工提高自己能力。只有这样,员工才能看到因提高能力而获得更高报酬的希望。

3、构建具有弹性的学习型组织和创新型组织

在以职位为基础的薪酬体系中,每个员工都牢牢固定在各个职位上,很少有晋升的机会,这样就很难激励员工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在职能工资制中,由于员工的薪酬待遇与个人晋升及职业发展有了较好的结合,员工具有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技能的动力,那么企业一方面要建立配套的培训体系,同时,如何鼓励员工运用知识和技能提高工作绩效,也是一个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因为,如果员工掌握的新知识和新技能没有机会运用,他们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而企业也并没有从员工能力的提高中受益。所以,企业必须使自己的组织变成更具弹性的学习型组织和创新型组织。

4、简单原则

职能工资制不能太复杂,否则员工会由于不了解其真正含义而没有信心,而企业也会由于体系本身的复杂而导致的操作困难对继续推行其失去信心。实际上,根据国外的经验,实施又取消基于能力的薪酬体系的企业,大部分是因为体系过于复杂,投入了大量精力却没有得到相应回报。另外,在推行职能工资制以前,需要在企业进行宣传,因为,毕竟人们都已经习惯了基于职位的报酬方式,所以必须首先得到员工的理解和支持,这样才能有一个良好的实施基础。

问题:

1、职类职种职层如何划分

2、任职资格体系如何建立

3、薪点怎样确定

4、薪点区间是如何确定的,如何与职种职层和任职资格联系

5、薪点数是怎样计算的

6、推行过程中会有哪些问题、如何解决

篇2:政府职能体系

政府就是一个国家的统治机构,为维护和实现特定的公共利益,按照区域划分原则组织起来的,以暴力为后盾的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组织。

现代政府是有限的政府而非全能的政府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的作用是全方位的,不仅要发挥维护公共秩序和社会利益的作用,而且要发挥分配资源、安排生产等作用,其结果是一方面政府管了许多不该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另一方面政府管的过多,权利过大,市场失去了自我调节能力,无法发展、完善

现代政府是公开透明的政府而非神秘型的政府信息公开、透明正逐渐成为现代政府的行为准则和目标。

诚信政府、责任政府诚信是建立现代市场体系的必要条件,也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建设社会信用,首先政府要讲信用。如果政府在决策上随意性大,甚至出尔反尔,其结果不仅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而且损害行政效率,影响政府的权威和形象、现代政府是服务型政府而非管理型政府传统的行政理念是“政府中心主义”,它简单地将管理方与被管理方对立起来,以为双方只是管制与服从的关系,习惯于“管”字当头,“罚”字殿后。现代政府最大的特点在于它的职能已经发生改变,即政府的职能主要是服务职能

现代政府是法治的政府而非人治的政府行政许可法对多方面,各个环节做了具体的规定,实现了法治。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行政行为受约束较小,操作的灵活性较大,从而出现了政府官僚武断和伸手过长的现象,也成了滋生腐败的温床.一些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片面地认为政府就是行使权力、管理社会、约束相对人行为的,把行使权力当作政府唯一的存在方式,忘记了政府应当承担的责任

篇3:论公共财政体系中政府职能的转变

1 政府职能在市场经济中的内涵

我国经济体制逐步演变为市场经济。政府必须代表社会公共的利益。对于政府来说, 其主要职责就是为人民服务, 自身并没有特殊的利益。政府要用服务的理念来做好对社会的管理, 坚持服务为主, 做好对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管理工作。政府必须加大关注度, 以此来弥补市场的失控状况, 以此来充分保障社会经济的稳定以及迅速的发展, 这也是市场经济体制对政府的一项重要的要求。

2 政府职能与财政体制之间的关系

政府职能在相应的经济范围中主要是利用财政进行表现。同时, 财政职能和政府职能是同一系统中双向流动的过程。政府职能一旦发生转变, 财政职能就必然进行相应的改变。而财政职能的变革结果, 又直接影响到政府履行其新职能。一国财政体制的实行受历史、政治等因素影响, 除此之外, 还在内部与政府转变职能相关联, 甚至会起到重要的决定性作用。所以在这种模式下, 各级政府的事权以及职责范围都要进行全面确立, 同时对其的确立要以财政权以及财力结构为基本出发点。因此可以说政府职能是制约财政体制的关键因素。

3 政府职能与财政体制关系的发展

政府职能的基本特征体现为以下几点:

( 1) 高度统一。由中央统一制定政策, 做好中央与地方的统一, 财政以及企业高度统一, 各个部门与财政部门之间的高度统一。

( 2) 统一规划。中央规划系统能够规范全国范围内大大小小的生产和生活细节, 统一部署所有未来的需要, 因而财政所有收入以及支出的计划都由中央来调度。

( 3) 高度集中。中央集中掌握着决定财政制度的权利, 中央计划者集中掌握着决定财政制度以及财政行为的权利。中央控制着全国的财政收入, 并由中央规划财政支出, 中央计划者手中还集中掌握着资源配置权和经济机会的选择权, 并统一由中央有计划的行使。中央政府高度集权, 决定着所有制度、政策以及计划。

计划财政制度指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之下对于财政体制的选择, 是在特殊时期与政府职能对应的。在战后的国民经济恢复阶段有利于经济的复苏, 稳定人民生活以及巩固最初的人民政权, 祈祷的至关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 也有利于我国恢复生产, 重组国民经济体系并治理混乱的局面。对于计划经济时期来说, 该财政制度对于政府的收支能起到平衡的作用, 同时也能够有效的遏制住通货膨胀状况的发生。对于该制度有一个很大的有点, 便是促进力量的集中, 对一些农业资源进行工业性的转化。同时能够针对重点的工程项目进行相关的设计, 最终形成一个工业化的体系。其能够保证我国国民经济的有效平稳运转, 并且在极大程度上保障了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4 财政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在财政体制上也发生了很多次的改革, 但是这仅仅是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 能够对我国当时的经济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其主要的在计划经济体制中产生, 其自身存在很大的规律, 这些规律成为限制其发展的条件。在我国财政体制不断发展的历程中, 经济体制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这样导致其存在的一些问题之间线路出来, 无法得到有效的解决, 最终对国民经济造成了相当程度的威胁。

4. 1 财政职能缺乏公共性

新中国成立之后, 政府开始全面的进入市场领域, 其财政职能在经济生活的全部领域中都发挥着作用。具体表现为政府配置失效和错位、替代消费者和生产者主权。

4. 2 财政运行的非公共性

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财政体制仅仅是作为一种行为上的规则制度, 主要是由政府进行决定。政府利用客观的经济规律结合经济发展状况, 制定出相应的计划以及政策。但是这种财政行为的依据, 在很大程度上缺乏非公共性, 主要是没有对公众的需求进行考虑, 同时也没有将一些公众个人选择考虑到决策中, 所有决策都是由政府一手主导, 同时又执行着所有公共活动, 缺乏公共决定性, 进一步表现为政府决策失效、公共决策缺位、财政管理失控以及分级自治的缺失等。

4. 3 财政资源配置失当

我国经济运行所具有的特点是权力经济、行政经济、行业壁垒、政府垄断经济、管制经济以及地方割据环境下的分散经济。这就导致了市场状态没有充分的决定性, 财政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配置, 产生了政府过度配置、社会财富的分割体系严重伤害社会财富的创造体系。

5 市场经济环境下如何转变政府职能方向

通过上述可以看出, 政府职能直接影响着财政体制的决定, 因此一旦政府职能发生转变势必会造成财政体系的变化。加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政治职能也在发生的快速的变化, 因此, 就必须要保证所建立的财政体系是建立在公共财政体系的框架基础上的。且对于我国目前所建设的公共财政体系来说, 还没与形成统一的理论。这样也就在实际建设中远离了建设公共财政体系的基础构架, 这样也就造成了我国的财政圆形还一直处于摸索阶段。

5. 1 塑造出科学的公共财政体系

现如今,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因此想要促使公共财政体系的快速发展, 就必须要明确谁才是财政体制的主体。并落实各级财政部门的相关工作与责任, 这样才能够避免在出现向企业与人们强制要钱现象的发生, 最大限度地塑造出科学的公共财政体系, 才能更好地维护我国财政体系的快速发展。

5. 2 建立出完善的公共财政收入体系

现如今所进行的公共财政收入体系必须要坚持以税收为主, 并作为国家的基础收入, 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的企业与个人是市场经济中比较独立的主体, 因此政府部门只有依靠法律等手段才能使企业与个人提供正常的公共产品。换句话说, 税收也是依靠法律而发展的, 也是由法律来赋予税收权威的。只有税收才是政府对财政行驶政治权利的基础。且对于政府来说, 税收也是由政府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一种收费。因此就必须要不断完善与健全公共财政的收入体系, 这样才能够保证公共财政体系中政府职能的发展。

5. 3 建立完善的支出体系

在公共财政支出体系中, 要建立出以公共支出为重点的体系。同时对于财政支出来说, 其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要满足社会的公共需求。因此对于政府来说, 应该要在满足人们需要的基础上来进行工作。现如今, 社会公共需要的范围在不断发展, 这也使得社会的生产力在不断提高, 因此也在增大; 剩余产品的出现, 同时也就扩大了公共物品的范围, 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保障的程度。

所以从实际上来讲, 就是要坚持公共财政以满足社会需要为基本职责, 并在此基础上完善支出体系。首先可以为我国的正常运转提供必须要的经费。如建立国防与进行外交等。这些都是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公共性服务。其次要为市场的资源配置提供经费, 如科研工作与教育工作等。再次是要为我国的一些公益类工程进行投资。如自来水与煤气等。这是因为这些行业中存在垄断集中的现象, 因此在市场中也很难进行资源配置等。所以就必须要依靠政府来进行干预。最后要为政府部门进行公共类服务的过程中提供必须地开支。如社会保证支出与税式支出等。

6 结语

做好市场以及政府关系的研究与思考, 将充分的反映出现金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特点, 属于混合经济体制。并且政府必须要利用自身的职能来做好对市场经济的干预。要想建立一个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 那么政府的作用不可忽视, 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经济职能。但是现今政府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带有一些计划经济时期的色彩, 浙江严重阻碍经济体制的改革与进步, 所以政府必须要转变自身的职能, 来适应市场经济提出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张馨.当代财政与财政学主流[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0.

[2]叶振鹏.中国财政理论与政策研究—叶振鹏文选[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4.

[3]吴俊培.论“公共财政”的误区—兼论非市场机制的效率[J].中南财经大学学报, 1998, 4:9-11.

[4]曾军平.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平衡效应研究[J].经济研究, 2002, 6:21-24.

[5]叶子荣.公共财政辨析——与张馨同志商榷[J].财政研究, 1998, 4:13-15.

[6]彭月兰.对我国分税制财政休制若干问题的探讨[J].财政研究, 2001, 3:42-43.

[7]杨志勇.建立公共财政要避免路径依赖[J].中国财经报, 2000, 6:16.

篇4:政府职能体系

广东省卫计委副主任廖新波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三级医疗体系名存实亡,四年医改无样本。廖新波何出此论?日前,就当前医疗服务体系诸多热点话题,他接受了《小康》记者专访。

医改重在改到体制

《小康》:您提到三级医疗体系事实上已经名存实亡,为何我们没能建立起真正的三级医疗服务体系?

廖新波:在医疗服务领域,有个很不好的现象,就是眼睛一直盯着硬件,建楼房,给仪器。长期以来,忽视了人这个核心因素,人本主义哪里去了?说到底,就是人才机制没有建立起来。缺乏激励手段,就无法留住医学人才,基层医疗服务机构水平堪忧。

医院“反哺”政府,是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政府号召大医院扶持小医院,但是没有给大医院相应的资金投入,大医院只得从患者身上“找”钱。而被动的“大手牵小手”也只能是让这些大医院走走过场,为了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这样的一种体制怎么能真正建立起三级医疗体系呢?

第三个原因则是,双向转诊制度名存实亡。在上世纪80年代初,三级体系功能分工非常明确,如果向上级医院转诊,必须经由2个医生共同签字。而如今我们的愿望却与现实相违背,一张医保卡走遍天下,既然在哪个医院都能报销,在哪里都可以看病,人们自然会趋向优质医疗资源。患者无法下沉到基层医疗机构,没有病人就诊,基层医疗人员难以留住,形成恶性循环。最终演变成基层医院无人看病,大医院人满为患的结局。

政策的错误引导,导致很多医院盲目扩张。我见过很多县医院,盖大楼,加床位,当地政府把这个作为政绩工程。殊不知上级医院的扩建,会导致“虹吸现象”出现,吸引更多的人向大医院流动。

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的三级医疗服务体系已经丧失了其应有的组合功能。新医改实行4年多,并没有实现患者和医生双下沉的预期愿望,原因就是没有改到体制,还在过去放任自流的状态下徘徊。

《小康》:三级医疗体系的现状加剧了看病难的问题,那在您看来,被当做样本的“安徽模式”是否为此提供了一些破解思路?

廖新波:安徽模式,是非常典型的政府包揽。不可否认,它有一定优势,但也显现出一些问题,比较明显的是缺乏激励考核机制。这就容易陷入医生推病人的怪圈,既然干多干少一个样,何必要冒风险呢,结果把病人层层推向上级医院。大医院的看病难问题还是没有得到解决,从这个方面讲,安徽模式是一种不理想的模式。在我看来,医改解决看病难的问题,就是要引用一定的激励考核机制,调动医生的积极性,使医生“职业复位”,只看病人,不用考虑钱的事。

医疗服务体系应成为一把手工程

《小康》:新医改实行以来,创造了一些地方模式,最近也被提到“已经取得了阶段性胜利”。您认为对于中国医疗服务体系而言,新医改所带来的亮点,以及仍需完善的地方包括什么?

廖新波:有关方面宣布,医改取得了巨大阶段性成效。其主要成效包括基本医疗保障水平明显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明显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服务效率明显提高;基本药物价格明显降低。

事实上,在我看来,新医改的最大亮点就是建立起一个医疗安全保障网,96%的覆盖率。但这仍未达到预期目的,保障网也加剧了大医院看病难的问题。第二个算作亮点的恐怕就是县医院的扩张基本完成。然而在医疗服务资源释放的同时,病人也越来越多。一个悲伤的问号形成了,这是刺激了看病的欲望呢,还是我们的预防工作做得本就不好呢?是不是病人越多医改任务就完成了?显然,一级、二级预防工作没有做好,双向转诊制度名存实亡。

医联体也是蹩脚的,不是政府主导的行为,而是医院自身的市场划分,区域割据,军阀混战。下面的患者仍不断向上流动,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此外,医药流通领域确实做了一些探索工作,但是仍未从根本上革除以药养医现象的存在,如何建立起一种实现医生自身价值的体系?没有答案。如果单纯取消以药养医,而新的补偿机制无从建立,那只会按了葫芦起了瓢。

《小康》:包括基层医疗体系在内,整个医疗服务体系出现诸多问题的症结在哪里?

廖新波:最大的问题出在投入上。虽然对于医疗体系的投入在不断增加,但是城市和乡村获得的投入却存在差异,城市获得了更多的资源。在县一级医院,甚至还存在医院反哺政府的行为。由于缺乏公平的投入机制,基层医疗体系难以承担初级卫生服务功能,大量常见病病人上流大医院,也导致了医疗资源的浪费。

除了建立起公平的投入机制,对于整个医疗服务体系而言,这项工作应该成为一把手工程,而不仅仅是一个卫生部门的事情。

政府干预才能保证医疗体系的公益性

《小康》:有人认为,整个医疗体系之所以出现诸多问题,是因为没有彻底市场化的缘故。

廖新波:现在的问题是,不是市场没放开,而是一直在放开,尤其是无序放开。公立医院所走的路基本都是市场的,政府没投入,医生过度医疗等所有行为不都是市场催生的吗?盲目盖医院不也是市场行为吗?它直接导致虹吸效应产生,误导病人,只有大医院才能看好病,医疗体系分级也就越来越模糊。再说村医,从目前看,彻底市场化无法挽救看病难看病贵的局面,也扭转不了病人上流医生上流的状态。

医生提供医疗技术,医院是平台,那么谁来保证医疗服务的公益性和福利性?那一定是政府。即便是彻底市场化,政府也得购买服务。权衡点就在于政府是否能用更少的钱办更多的事,老百姓能花更少的钱获更多的益。只有在政府的干预下才能实现这些良好愿望。

再谈公平性问题,政府盖医院就必须讲究公益性和公平性,就诊价格很便宜。病人需要的是高质量的有效服务,不在享有医疗资源时因身份财富遭受歧视,一定也要有政府的干预才行。

《小康》:在您看来,现今通过新医改,三级医疗体系应该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愿景,或者说,各级医疗结构的功能应如何回归?

廖新波:首先要明确一个前提,三级医疗体系建立不是市场行为能决定的,它一定是一种政府干预行为,具体说就是一种政策的干预。

三级医疗体系功能回归的路径,主要取决于基层医疗服务功能的回归。我的设想是,其一,规定必须在基层医院就诊的疾病类型。有些疾病必须在基层医院就诊,有了病源就能有资金,有资金就会有发展,有发展反过来又会刺激医生做得更好,形成良性循环。其二,对县级医院规定当地常见病多发病流出比率,从报销制度改革层面遏制患者盲目上流大医院。

此外,公立医院是政府开办的,对于当地政府投入有效性方面也要进行考核,主要从医院贷款率、医生人才学历构成比例、医生流失率以及患者流失率等几方面着手,只有考核机制才能让政府更多地对当地公立医院进行投入。反过来,政府也要对医院进行必要考核。二者结合,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

篇5:完善社保体系 发挥保障职能

2005年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党的行政执法能力建设的重要一年,也是实施“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为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八件实事”和各项目标管理考核任务,一年来,我局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局的具体指导下,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以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以全面实施社会保险,扩大劳动就业及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为重点,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努力提高工作绩效,经过全局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局集体先后被市、县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创建学习型、创新型、务实型机关活动先进集体”、“双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目标管理工作先进单位”、“保先教育活动先进单位”、“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单位”、“市级文明单位”、“市级园林式单位”等荣誉称号,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为促进劳动保障工作的全面发展与建设和谐衡山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二OO五年工作回顾

(一)行政业务工作齐头并进

1、社保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全年企业养老保险新增3507人,累计参保企业26家,参保职工14130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新增参保932人,累计参保单位182个,参保职工10950人。失业保险新增参保1231人,累计参保职工9940人。医疗保险,现有参保单位265家,参保职工16511人;参加大病互助的单位170户11679人。工伤、生育保险自10月份启动至今,分别有2350人、2080人参保。与此同时,为切实解决矿山企业和二轻系统集体企业职工老有所养的后顾之忧,经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矿山企业参保工作从2006年元月1日起实施,预计明年可扩面新增1000人;二轻集体企业按市企业改制有关文件精神,将对15家尚未参保的集体企业中的2426名职工的养老保险实行托管。

2、基金征缴力度日益增强。企业养老保险费年应征收 1168万元,实征收1322万元,清理追缴企业往年欠费271万元;应发放养老金 2196万元,实发放2196万元。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年应征收1710万元,实征收1810万元;应发放养老金2190万元,实发放2190万元。失业保险基金年应征收200万元,实收缴206.9万元;共计发放失业保险金169.8万元。医疗保险基金年征缴860.57万元(统筹基金440.11万元,个人帐户基金420.46万元),支付基金836.83万元(其中支付统筹基金410.67万元,支付个人帐户基金426.16万元);征缴大病互助金93.43万元;共计慰问重症特困病人738人次,为应参保的企业伤残军人及时办理了入保手续。目前,各项社保基金基本上实现了收支平衡。

3、社会化服务水平普遍提高。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均实行微机管理。一是全县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全部实行了社会化发放,养老金足额发放率和社会化发放率达到两个100%。25家定点医院、8家定点零售药店与医保中心进行了网络联接,参保职工可凭IC卡自由选择实惠、方便、就近的医院、药店购药,初步实现了社会保险管理的现代化和信息化,较好地提高了全县社会保险基金的社会化服务水平。二是按省市劳动保障部门的文件要求,成立了网络信息和基础统计数据会审领导小组,明确分工,专人负责。三是建立了综合信息网络系统,社保局、社保所、就业局、医保中心网络己与省市成功联接。四是加强了劳动保障综合材料汇报及统计信息汇总工作,材料上报与数据统计确保了及时、准确、完整。

4、社保基金管理运作规范。为真正达到社保基金应保尽保的目的,我们加强了基金管理与监督工作。一是根据人事变动情况,及时调整了基金监督委员会成员,进一步完善基金管理制度,每季度开展一次内部审计检查。二是为确保社保基金使用途径,进一步严格退休审批程序,按规定正常退休、特殊工种及病退人员均呈报市局再呈报省厅审批,全年共计办理退休228人,工残鉴定56人。三是充分发挥社会化管理服务网络的优势,通过建立养老金防冒领机制和采集离退休人员基本情况信息表等多种办法,共计查处冒领养老金人员6名,及时停发2例死亡人员退休金,追回冒领养老金近万余元,有效地杜绝了个别死亡冒领养老金现象。四是通过加强对“两定点”(定点医疗机构、定点药店)的监管,共核减不合理医疗费用14.2万元。由于管理举措到位,各项社保基金无挤占、挪用等违规现象,在今年的行业审计、常规审计、财政检查及省、市基金清查中,得到了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和一致好评。

5、积极向上争资确保稳定。为及时弥补社保资金支付缺口,切实保障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和国企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在县财政和社会筹集资金无法按政策配套到位的情况下,我们积极向上争取社保缺口资金473万元,保证了离退休职工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发放;共计争取国、省、市下拨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资金370万元,全部用于发放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解困金和代交社保费、再就业培训及劳务中介等工作。同时,为确保下岗职工再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落实到位,我们通过加强与税务、工商等有关部门的配合,累计为5300多名下岗失业人员发放了《再就业优惠证》和明白卡,为340户近1000名下岗失业人员减免税费等400多万元。今年,全县参保的离退休人员、失业人员和住院病人没有出现一次集体上访现象,减少和避免了诸多矛盾,较好地促进了安定团结,维护了社会稳定。

6、广开渠道增加就业机率。自年初开始,我们就把就业和再就业工作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积极实施“就业与再就业工程”。一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社区就业和灵活就业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广开就业渠道。据统计,今年共计新办就业实体6个,开发社区就业岗位226个,新增城镇就业3240人,帮助2530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其中大龄就业困难对象300名),目前,全县符合条件的下岗失业人员登记率达100%,原国有企业大龄就业困难对象的困难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到位率100%。二是全力打造新型劳务职介模式,通过引入竞争机制,广泛收集用工信息,与50多家厂矿企业建立了长期劳务合作关系。全年共计帮助5620名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新增劳务收入近5000多万元,人均年纯收入达9000余元,输出人员稳定率达95%以上。三是按照省、市文件要求,进一步完善了7个乡镇、社区劳动保障服务站,让全县各社区和乡镇的劳动保障工作都纳入到了劳动保障站范围,覆盖率达100%。

7、培训职能鉴定同步推进。为提高劳动力整体素质,增加劳动者择业机会,我们把就业培训、职能鉴定与职业介绍有机结合起来。全年共计举办各类培训班13期,共培训学员5450人,其中为1341名下岗职工免费进行了再就业培训,为2800余名下岗失业人员免费进行了职业指导,劳动预备制培训100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300人,企业在职职工培训2000人,创业培训252人,均100%完成目标任务。经培训后,劳动力综合素质普遍提高,极大地增加了就业机率,培训后就业率达90%以上。为满足培训需求,进一步改善了培训条件,在去年争取省、市、县专项资金支持,购买原物资局作为职业技能培训中心的基础上,又添置了30台电脑和课桌椅等培训必备的教学设施。同时,在全县范围内全面推行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加强了《职业资格证书》办理工作,到12月止,共计培训技能鉴定人员826人,办理《职业资格证书》705人/次,从而有效地推动了全县持证上岗的工作进度。

8、劳动监察仲裁有序进行。劳动保障监察与劳动仲裁是落实社会保障各项职能的坚强后盾,是劳动关系管理的一面旗帜,是依法办实事的重要途径。为切实履行好职责,我们通过强化监察、开展劳动保障执法专项检查和广泛宣传劳动保障法规等行之有效的活动,较好地维护了劳资双方的合法权益。一是根据省厅的统一安排,在全县开展了“劳动保障监察宣传月”活动,充分利用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介宣传了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悬挂横幅230余幅,张贴标语2000余张,制作墙报、板报20多版,印发《劳动者维权手册》2000余份,并在局办公楼和开云劳动保障站前设立了劳动者维权咨询台,接待咨询500多人次,并通过设立举报投诉电话和信箱,畅通了举报投诉渠道。二是对全县职业培训机构、职业介绍机构进行了全面清理整顿,对个别未经许可从事职业培训、职业介绍的单位进行了取缔。三是重点开展了以劳动合同、社会保险费缴纳、职能鉴定为主要内容的专项监察。对150家用工单位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情况进行了定期书面审查,共补签劳动合同8000余份,补办职业资格证书130多个,为劳动者追回工资4万余元,追缴社会保险费5.5万元。四是按照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执法检查的通知》要求,精心组织人员开展了劳动法执法情况自查。7月12日,接受衡阳市人大常委会组织的《劳动法》综合执法检查,受到了检查组成员的一致好评。五是为加强劳动保障监察队伍力量,通过考试考核,今年在局内聘请60多名兼职监察人员充实了劳动保障监察队伍。六是全年共立案查处案件11件,己结案11件。七是认真贯彻“预防为主、调解为主、基层为主”的方针,通过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受理劳动争议案件31起,其中立案14起,调解处理9起,仲裁裁决5起,结案率100%,其他方式处理15起。全年共计处理群众来访500多次,接待来访人员800余人次,切实维护了广大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化解了劳资矛盾和不稳定因素。

9、上级交办的各项综合工作任务如数完成。一是按照县委和市局指示,认真做好了衡山县职工活动中心的建设工作。二是及时做好了涉军群体的稳定工作,挤出资金为他们解决了医保,并提供了失业帮助。三是认真做好了事业与企业单位改制工作,派专人直接参与企业改制,及时办理改制企业的职工续保手续,保障离退休人员及时足额领到了养老金。四是悉心听取人大代表对我局工作的建议和意见,积极办理县人大代表提案1件,代表对提案回复较为满意。五是“两会“清欠、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计划生育管理、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和招商引资等中心工作及工会、妇联、共青团等工作任务,均按质按量认真抓好了落实,受到各相关部门的好评。

(二)党务工作开展有声有色

1、认真开展保先教育活动。根据县委的统一部署和安排,我局从2月8日开始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活动期间,全体党员读了一本好书、走访和慰问了10户困难户、30多户特困下岗职工、10户特困病人家庭,并结成了帮扶对子。活动中,我们结合本局党员的思想实际,按照“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要求,引导大家提高认识、端正态度,摆正位置、自觉投入,让党员先进性在劳动保障业务工作和日常生活中得到充分体现,全局工作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由于局党组的高度重视,全局党员的积极参与,我局保先教育活动三个阶段的验收均一次性通过,在县委庆祝“七一”和“保先”教育活动总结表彰大会上,我局荣获县“保先”教育活动先进单位称号。

2、党风廉政建设得到加强。一年来,我们始终注重在建立行风建设的长效机制上下工夫。一是将2005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任务分解、细化到了党组班子成员。二是进一步明确了党政“一把手”为单位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人的规定,层层签订了党风廉政建设目标管理责任状,实现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工作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同评比、同奖惩。三是建立了副股级以上干部廉政档案,对干部进行了动态管理。四是认真做好纪检监察信访工作,妥善处理好了群众来信来访工作。五是坚持不懈地开展了“八个坚持、八个反对”教育,组织全局党员干部深入学习了中央、省、市纪委全会精神和胡锦涛同志的重要讲话,进一步增强了党员干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自觉性。六是组织开展了以“两个条例”和《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教育活动。七是认真组织全局党员干部学习了先进人物事迹,观看了示范、警示教育录像片。

3、支部建设工作卓有成效。一年来,各党支部按照县委组织部和县直机关工委“抓党建、带队伍、促工作、争一流”的工作思路,结合“保先教育”活动,不断改进支部工作方式方法,先后制定了《组织生活会制度》、《党员联系非党员群众制度》、《党员发展制度》等12项制度,并大力开展了“党员示范岗”和“创先争优”活动,确保了制度规范化,活动经常化。各支部工作计划、学习计划和规章制度齐全,组织生活会和民主生活会定期召开,党费收缴及时,党员发展认真,较好地发挥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保垒作用。三)精神文明建设硕果累累

1、业余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为丰富干部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我们精心组织了一系列有益于职工身心健康的活动。一是组织干部职工、退休老同志分期分批赴革命老区进行了参观学习,让大家时刻牢记党的优良传统,进一步增强了工作热情。二是重大节假日,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如演讲、卡拉OK、乒乓球、篮球、拔河等比赛,较好地陶冶了干部职工情操。三是积极参与县委、县政府、县工会和市局组织的各项有益活动,先后参加了卡拉OK、拔河、文艺汇演等比赛活动,并取得了较好的名次,进一步锤炼了团队精神,增强了干部的集体荣誉感。

2、内部管理制度得到完善。为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我们在原有内部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又进行了补充与完善,形成了一整套竞争、约束、激励机制和管理制度。全面实施了“公开、公平、公正”的《岗位责任制》、《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和《财务管理制度》等大大小小20多项规章制度,从局领导到股室负责人均实施了分级负责制,实现了项项工作有章可循。

3、职工队伍建设得到加强。自年初开始,我们就一直把班子团结、队伍精干、作风过硬、战斗力强作为加强机关自身建设的主要目标,通过举办业务知识讲座,集中学习、检查执法程序等办法,不断促进干部职工执法水平和工作能力的提高。通过设立意见箱等方式,广泛听取服务对象的意见,坚持边查边改,边整边改,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树立良好的工作形象,进一步提高了整体服务水平。通过制定局系统《干部考察方案》,进一步激活了用人机制,加强了对干部队伍的管理与监督。

4、文明创建活动成效显著。在县文明办、绿化办的正确领导与具体指导下,我局领导高度重视文明单位、园林单位创建工作,以开展“党员示范岗”、“文明窗口”、“文明家庭”和“文明楼院”等创建活动为载体,结合劳动保障部门自身特色,按照“高起点、高标准”的机关建设和美化、绿化的创建思路,切实加大创建工作力度,并以出色的工作成绩顺利通过市级文明单位、园林单位验收。

二、主要工作措施

(一)思想统一,领导重视。

一是年初多次召开局党政联席会议,对重点工作进行了部署和安排,进一步统一了思想;二是争取县委、县政府重视,先后召开了全县劳动保障工作大会和县长专题办公会,提高了应参保单位的参保意识,让他们明确了各自的参保任务;三是积极争取省、市劳动保障部门的重视,增拨资金确保了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发放和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的开展,维护了社会稳定。

(二)方案科学,责任分明。

根据省政府“八件实事”和各项目标考核工作任务,我们结合本局实际,一是成立了目标管理考核领导小组,局长、书记负总责,要求各二级机构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加强领导,及时督促落实;二是精心制定了《社会保险扩面工作考核方案》,考核以突出重点,注重实效,量化指标,奖优罚劣为原则,对各责任单位主要工作和重点工作及考核办法、计分标准作了详细规定;三是由局长、书记与各二级机构法人代表签订了目标管理责任状,对各项工作指定专人负责,制定完成进度,通过局办公会、联席会、专题会等多种形式听取汇报,协调工作,做到周有安排、月有检查、季有小结,从而确保了目标考核任务的完成。

(三)征缴灵活,管理规范。

为确保社保基金征缴到位,我们结合全县实际,采取了强制征缴与灵活征缴相结合的办法:一是对垫付单位,实行全额结算的征缴方式,要求按时足额;二是对增收单位一时经济困难,难以一次缴纳到位的单位,我们与之签订协议,允许分期、分批缴纳;三是加强与各战线主管局的联系,争取其支持配合,增强他们的参保意识。同时,为堵塞社保漏洞,落实保障职能,我们采取派人深入厂矿企业调查和发放宣传资料的办法,针对群众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工作方式方法,确保社保基金高效、规范运作。

(四)部门配合,齐抓共管

我局与交通、教育等部门联合,在从事技术工种(岗位)的企业人员中开展了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与工商、税务、城建、公安、卫生等部门配合,落实了各项再就业优惠政策;通过建立健全协商机制,预防和减少了劳动争议案的发生。

(五)转变作风,优化服务

当前,劳动保障工作任务重,责任大,特别是在诸多矛盾和困难交织的情况下,要圆满完成目标管理考核任务,必须坚持“三个文明”建设一把抓。为此,我们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在抓好劳动保障业务工作的同时,内强素质,外树形象,苦练内功,固本强基。一是坚持以人为本,强化干部职工队伍建设,如就业服务局经过“考察、考试、考核”,选拔了一批高素质的失业保险经办机构人员;二是坚持政务公开,强化便民措施;三是优化工作作风,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大多数服务对象反映,来我局办事程序少、速度快、效果好。

三、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年来,社会保障和再就业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离上级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望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工作中尚存在社会保险费收不抵支矛盾突出,基金支撑能力弱;劳动力资源供大于求,再就业工作压力大;社保缺口资金不断增大和国企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金按“三三制”难以筹集到位;社保经办机构工作经费不足;就业服务机构未能按省委文件列入工资统发等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需不断总结经验、探索工作方法,在以后的工作中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同时,请上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继续给予大力支持。

四、二00六年工作要点

以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针,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按照省、市、县提出的目标考核任务及要求,力争超额完成目标考核任务,并重点做好“五坚持、五着力”:一是坚持抓好就业再就业工作,着力探索就业长效机制;二是坚持抓好职能培训教育,着力实施智力扶贫工程;三是坚持抓好完善社会保险体系,着力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四是坚持抓好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着力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五是坚持抓好队伍建设,着力提高干部职工的综合素质。

篇6:建设回应型政府的绩效体系

学院:公共管理学院

班级:行政1502

学 号:1520100430

学生姓名:章志涵

授课教师:胡凤乔

二零一七年 五月

摘要:以公共治理为理念,以解决公共问题、社会问题为责任,体现以民为本、服务导向、合作共治、及时反应、依法治理特征的,具有稳定、可靠、可持续发展的回应性和回应机制,以及有效回应社会所需回应力的政府被称为回应型政府。新公共管理理论就认为,政府回应性越大,善治程度也越高。因此不少学者认为想进一步提升我国政府管理水平,回应型政府当是必由之路。那么如何完成回应型政府的绩效指标体系的构建就成为了政府绩效管理者的一个重要课题。而建设一个具有回应型政府特点的政府绩效体系正是本文将要试图解决给出观点的关键问题。

引言:目前,我国对回应型政府的研究已经比较深入,拥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不少国内学者根据自己的研究,对回应型政府进行了定义和解读。周学锋和徐凌联系党的群众路线以及构建小康和谐社会,从社会建设的角度提出政府回应性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社会管理等各个层面的契合,回应型政府是唯一契合小康社会的选择。卢坤建从内涵和特征对回应型政府进行了定义并且对回应型政府与服务型政府进行了重要的理论区别和现实联系。汤玉权则从行政决策的角度,认为应当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使公民参与到行政决策中,以此建立回应型政府。然而,目前对于回应型政府绩效体系的研究却非常少见。在学界对于回应型政府的研究基础还不十分完备的前提下从事绩效的研究比较困难。然而长期以来,政府运作的绩效考核不够科学,政府对于社会的回应,缺乏一套体制与制度化的保障与刚性约束,难以体现回应型政府的特征性要求,回应低效,回应力弱化,回应性缺乏。绩效是政府的指挥棒,只有对现行绩效体系进行回应型建设才能促进回应型政府的最终建立。因此本文将对如何建设一个具有回应型政府特点的政府绩效体系提出自己的观点。

一、政府绩效体系的内容及研究现状

1980年代兴起的新公共管理运动.提出的新公共管理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新公共治理理论,其目的都是试图克服传统公共行政官僚,低效的的缺陷。为了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强化政府服务意识,公共部门的绩效管理与评估也就应运而生。引入了绩效理论的政府,在履行行政职责的过程中,可以更加积极的回应社会、公众的要求,追求社会、公众的满意,尽量以最小的公共资源投入取得尽量的产出最大化。

在新公共管理运动中,美国成为了世界上最早建立绩效评估体系的国家,其公共部门政府绩效管理评估体系在经历了强调效率、预算、管理、民意化和政府再造五个阶段后得到确立。英国在1979年在撒切尔政府主导下经由“蕾娜评审”项目开始对公共部门生产效率进行了评估工作并且推出了一系列的改进措施,经过之后数届政府的不断探索,最终于1991年“公民宪章运动”完成了绩效管理方法的广泛运用以及技术方法的成熟。除美国与英国之外,在其他的西方国家公共部门中绩效评估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运用。我国政府绩效评估虽然起步较晚但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联合课题组将政府绩效评估定义为运用科

学的方法、标准和程序,对政府机关的业绩、成就和实际工作做出尽可能准确的评估.在此基础上对政府绩效进行改善和提高。

绩效是政府实现其功能,体现其意志的重要工具,因此如何完成回应型政府的绩效指标体系构建,是对回应型政府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如何区别一般政府绩效指标从而构建能反映回应特点的政府绩效指标体系是本文将解决的关键问题。

二、建立回应型政府的关键绩效观念分析

(一)建立回应型政府绩效观念.树立回应型政府绩效观。要从以经济指标为主转向以经济指标和社会指标并重。当前我国主流的政府绩效观,是把经济增长看作考评政府绩效首要、甚至唯一指标的一种经济绩效观。这种绩效观是我国前一阶段的实际国情所决定的,很大程度上反应了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急于摆脱贫困的一种心态,并且在实践中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不过这种传统绩效观念也有很大的不足。首先,它忽视了生态问题,以对自然不加保护的粗犷式利用来换取经济发展,造成环境恶化,很大程度影响了公众的满意程度。另一方面,它也过度利用了人的逐利心理,助长了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等的不良风气,忽视了对精神文明的建设。影响了公众的满意程度。而且还一定程度上提供了滋生腐败的思想土壤。总而言之这种绩效观降低了政府对社会的回应性。而回应型的绩效管理制度则要求采用经济和社会并重的全面绩效指标来取代单一注重经济的绩效指标。政府的职能职责范围不仅仅局限于经济领领域,因此政府绩效评估标准也不应当局限于经济而应该涵盖社会、政治、文化以及自然领域。

(二)建立回应型政府绩效观念,要从注重近期绩效指标转向近期指标与长期指标并重。正所谓不能谋一世者不能谋一时。科学发展观也是这样,可持续发展是回应型政府不能绕过的一个概念。所谓政府对社会问题社会诉求的回应应当是长期的稳定的回应而非短暂的,突击性的回应。因此政府活动不仅仅要着眼于眼前更要在立足现在的基础上着眼未来。然后,在我国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实验中,对政府绩效的考评标准,往往集中于政府活动中能起到立竿见影效果的方面。从而导致不少公共部门追求近期目标而损害长远利益。在这样短视的绩效体系指导下的政府,难以在长期的公共服务中去回应社会的诉求。因此要想建立回应型政府,就要建立短期指标和长期指标相统一的绩效指标体系,来全面的考评公共部门政绩,维护社会的长远利益,保证政府对社会的回应。

(三)建立科学的政府绩效观念,要从原来的以物质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的绩效指标转变。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是“以物为中心”的传统发展观。注重经济的增长,视人为促使经济增长的资源。而现在提出的“以人为本”则是把人的发展人的成长置于核心的发展观念。在回应型政府的绩效观念看来,传统以物为中心的发展观念是存在本末倒置的问题的,经济增长不过是实现人价值,提供人物质基础的发展手段。经济增长实现的社会,文化,环境的各种积极演进都是给人类发展提供更好的平台与氛围。因此,真正决定发展与否的关键问题在于人的发展而非物质的发展。因此,回应型政府绩效观念,是一种将人置于核心地位的绩效观念根本有别于传统绩效观念的以物质为核心地位。这两种不同的绩效观念,能导致政府产生两种几乎完全不同的选择。只有在政府绩效这一面指挥旗上树立“以人为中心”观念,才能使得政府以以人为本的精神高质量根本性的回应社会 的诉求。

三、回应型政府绩效体系的关建绩效指标分析

(一)回应型政府强调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和高效回应公众需求的特点,要使绩效体系符合这一要求就应当做好关键绩效指标的分析对政府的职能进行具体化。所谓职能具体化就是对政府的职能范围进行界定,并且对于职能范围之内的工作进行科学分工。如果不属于政府职能范围的工作被纳入了绩效体系,抑或是属于职能范围的工作没有被纳入,都会使的绩效指标体系的构建失去意义。在目前我国政府倡导简政放权的背景下,对政府职能范围界定就显得更加重要了。另外,要建设回应型政府,科学分工是必要的,防止各个部门相互推诿政府职能范围内的工作而导致回应公共诉求的无效率

(二)建立政务信息的交流沟通渠道。这是建设回应型政府的重要环节,也是构建回应型政府绩效体系的关键点。各基层部门作为政府的行政终端,直接与群众接触,其工作就是满足群众诉求,解决群众问题,因此,其行为方式会被社会理解所放大,会被群众直接理解为政府的态度,所以要想建立回应型政府就必须要建立交流沟通渠道。苏皑认为三个方面的问题将影响政务信息的交流与沟通渠道建设:政府信息下达、公众信息反馈和政府回应举措。政府信息下达的包括了政府向公众传达的各种信息,比如政府的职责范围、机构、行政程序、规则制度、法规政策、以及工作计划、决策、承诺、绩效评估等。公众信息的反馈则包括对服务满意程度、建议、抱怨.对服务种类和质量的要求及对服务资源的选择等:政府回应举措包括回应新闻事件、解答信件、电话、微博记录与统计、管理方法的改革创新等。这三类信息是回应型政府回应渠道的基本构架,也是构成回应型政府指标体系的关键因素。

参考文献:

臧乃康.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政府绩效评估价值重置.甘肃社会科学,2006(1)

周志忍.政府绩效评估中的公民参与:我国的实践历程与前景 中国行政管理,2008(1)黄小勇.行政的正义——兼对“回应性”概念的阐释.中国行政管理,2000(12)卢坤建.回应型政府:责任观,绩效观与服务观,学术研究,2008(5)

上一篇:美国留学签证面试常见技巧下一篇:电扇说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