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论文:汲取本土资源开展有效教学

2024-05-06

课堂教学论文:汲取本土资源开展有效教学(共8篇)

篇1:课堂教学论文:汲取本土资源开展有效教学

农村本土资源与幼儿园教学活动的开展

解读《纲要》,使我们进一步清醒地认识到:幼儿教育不等于幼儿园教育,必须树立大教育观,更新教育资源观,让教育跨越幼儿园的围墙。这一切让我们感到在幼儿园进行本土教育探索和整合本土文化资源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新《纲要》指出:“幼儿园应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促进幼儿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大自然是我们的知识宝库,是我们的活教材。”大自然是农村幼儿的欢乐之源,是农村幼儿所熟悉的生活环境;但平时孩子们接触周围环境时是懵懂的、无目的的,往往最贴近生活的东西就最容易被人所忽视,但同时也只有最生活的东西才是孩子们最容易感知和体会的。因此,我们充分利用本土资源,办出本土特色,使教育与幼儿鲜活的生命、鲜活的生活状态紧密相连,使幼儿教育更加亲切、更加富有实效。

一、利用乡土材料,创设本土化的环境

心理学家皮亚杰强调:“儿童是在周围环境的影响下,通过主客体的交互作用而获得心理上的发展的。”蒙台梭利认为:“在教育上,环境所扮演的角色相当重要,因为孩子从环境中吸取所有的东西,并将其融入自己的生命之中。”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认为:“怎样的环境,就得到怎样的印象。”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而且,环境是幼儿最好的启蒙老师,它不仅满足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的参与意识,还能极大地引起幼儿的探索欲望。

我们组织幼儿到园内外寻找各种乡土自然素材,并利用收集回来的乡土自然素材创设环境,以满足幼儿的需要。另外,在环境的创设中,我们还充分体现以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让幼儿与环境对话,寓教于环境之中,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

1)主题墙

主题墙是主题活动预设与生成的刺激物。主题墙应是动态的,随着幼儿的学习、活动的需要而变化;主题墙应是互动的,是“幼幼互动”、“师幼互动”、“家园互动”的有机结合,最终使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得到良好的发展。

2)自然角

自然角属于环境创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供幼儿饲养小动物、栽培植物、陈列幼儿收集的无生物及实验用品所用的场地,是幼儿开展非正规科学活动的场所。它可使幼儿进行细致地观察,也为幼儿带来自由操作、探索的可能。弥补集体活动时观察探索的不足,开阔幼儿的眼界。

农村幼儿园设置自然角,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养着一些从家乡江边捉来的小动物(江蟹、海蛳、泥土鳖)及在废旧物品上种些植物(土豆、番薯、绿豆、赤豆、葱),供幼儿学习、探索。在大家的呵护下,我们的自然角一片生机勃勃:江蟹悠闲地吐着泡泡,泥土鳖不安分地爬着,不时摔个大朝天;土豆苗探出嫩绿的小脑袋,葱儿青翠欲滴,油菜花黄灿灿,桃花红艳艳。不知不觉中让幼儿更加喜欢家乡的动植物,愿意亲近大自然,关心自己生活周围的环境。

二、挖掘乡土资源,开展本土化的活动

主题活动是一种以幼儿的经验、能力、兴趣、需要为出发点,用整合的方法将各领域的学习联系起来,有效地促进幼儿健康成长的活动。我们将周围的自然资源,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事物搬进课堂,融入主题活动中。

1)利用叶子可以开展:分类、沾贴、拓印、数数、比较、排序等

2)利用种子可以开展:沾贴、种植、排序、分类(种类、大小、形态、颜色等)

3)结合季节特征,开展主题活动

例如:主题《春之田野》

春季,乡村田野的沟沟岸岸上长满了野草、野花、野菜,红一丛、黄一片,吸引了孩子们的眼球。于是,我们生成了《春之田野》这一主题,将教育融进了大自然这个露天大课堂,带幼儿们去拔野草、摘野花、挖野菜等。幼儿们用野草、野花制作插花、小挂件、贺卡、项链、手镯,用夹子夹住野花做头饰,用针穿过野花做胸饰,还有把花夹在书中当书签等。在挖野菜活动中孩子们认识了荠菜、马头兰、艾青,知道荠菜剁碎和猪肉可以做饺子馅,马头兰可以做凉拌菜,艾青可以做清明团子等。在看、闻、尝中,领略乡村田野的无穷魅力,品尝着浓浓的“乡味”!

4)利用青蛙、小动物、家畜等可以进行:语言、美工(画、折、剪)音乐、故事、科学、观察(蝌蚪)记录、可以区分它们泊不同点、总结共同点。

5)利用地方剧可以开展表演(欣赏)看、听、了解剧情、认识剧中人物、画脸谱、了解方言等等

6)利用特色产业可以开展:乐平桃酥的味道、原材料、生产过程等等

7)利用民间游戏可以开展打弹珠、踢踺子、跳皮筋等

三、重视幼儿教育的规律原则,充分发挥本土化园本教学的作用

1)匹配性原则:教师在充分利用农村本土资源时要以幼儿的兴趣、以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水平相适宜、活动的内容与教育资源及教育目标相匹配时才能更好的构建园本课程。

例如“丰收”这个主题要根据不同班级幼儿的年龄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

2)体验实践性原则:必须让幼儿在开放性、真实性环境中充分实践和体验中获得丰富的经验、尝试与人交流、合作。

3)适宜指导性原则:教师在活动中要成为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4)发展评价性原则:活动结束时要对活动进行评价。(以前是结果式评价),现在要用过程性的评价(例如:比以前好、态度认真、明天会比今天更好等)

本土文化课题的研究给我们幼儿园带来了特色,带来了活力,也带来了新的希望。本土特色区域活动是一个新的研究课题,它能让幼儿自主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情感、想法、意愿,做一个学习的主人、生活的主人、社会的主人。对于这个新游戏领域的组织、开展与引导需要我们长时间地去研究和探索。

篇2:课堂教学论文:汲取本土资源开展有效教学

【摘 要】将本土文化资源渗透到幼儿的艺术教育中,让本土优秀文化走进幼儿的心中,培养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促进幼儿获全面、自主发展。在本土资源开展主题教育中,要以历史文化为契机,让幼儿领略家乡魅力;要以饮食文化为媒介,让幼儿品尝幸福;要以艺术文化为乐符,陶冶幼儿心灵。

【关键词】本土资源;主题教育;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2-0282-01

本土资源是一座具巨大发展潜力的课程资源,幼儿教育者敢于更新观念,把本土文化作为教育资源引入课堂,感受本土文化魅力。我们挖掘本土文化资源,有利于丰富幼儿的童年生活,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有利于促进幼儿的个性全面发展。开展主题教育,在幼小的心灵播撒本土文化种子,唤起幼儿对本土文化的热爱之情,萌发了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怀。

曲江有始建于南朝的南华禅寺,闻名中外的马坝古人、石峡文化遗址――狮子岩,独具风味传统美食,粤北地方采茶戏……怎样利用本土资源开展主题教育呢?如何将本土优秀文化的种子根植于孩子幼小的心灵,使之知晓、热爱,使之乐于参加本土文化活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使之将来能以一己之力把本土优秀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这些值得幼儿教育者探讨。

一、以历史文化为契机,领略魅力

曲江历史遗迹闻名,文化博大精深,极具教育意义。曲江“马坝”得名富有神话色彩。马坝人遗址,是13万年前人类祖先“马坝人”繁衍生息之地,是文化与景观相融、科普与教育相结合的好去处。佛教圣地南华寺,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幼儿教育者善于利用本土资源,以历史文化为契机,开展《家乡的古文化》教育主题活动,引导幼儿感受家乡魅力。

引导幼儿了解狮子岩和南华禅寺。狮子岩是石峡文化遗址的所在地,是广东省唯一的古人类遗址。我们收集了大量富有神话色彩的典故,相关的图片、视频,知晓“马坝”神奇得名,了解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孩子珍惜今天幸福生活,促进孩子萌发为家乡服务的美好愿望。明白得名缘由:形状象一头狮子――狮头峰与狮尾峰两座一高一矮秀丽玲珑的石灰岩孤峰组成。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为让幼儿亲临实地感受,丰富幼儿的实践经验,我们根据主题教育需要,组织“马坝人遗址“ 南华禅寺”亲子游活动。带领孩子参观狮子岩、博物馆,欣赏溶洞内千姿百态的石钟乳……孩子们对马坝猿人的塑像、再现的生活情境、使用工具,甚至是头骨等都倍感好奇与兴趣。孩子们在雀跃中接受了科普教育,家乡的敬爱之情也油然而生。带领幼儿南华禅寺半日游:宝林门、天王殿、大雄宝殿、鼓楼、伏虎亭等精雕细琢和美丽壮观的古建筑令孩子赞不绝口;南华禅寺中的四大天王、五百罗汉、三宝大佛、六祖慧能神奇人生……深深吸引着孩子们。南华禅寺一游,不仅开阔了孩子的视野,唤起孩子对古建筑的热爱之情,还为我园的开展美术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引导幼儿探寻曲江历史名人,他们的优秀品质与事迹感染着我们。曲江曾孕育出盛唐名相张九龄、禅宗六祖慧能、北宋名臣余靖等一批历史名人。在《家乡的古文化》主题教育中,孩子们学习张九龄的偈语、名言诗词,了解一代名相张九龄的神奇人生;探寻名臣余靖事迹,认知伟大人物的抱负等。

开展《家乡的古文化》主题教育,我园本着以历史文化为契机,让孩子们感受曲江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探寻曲江历史名人,唤起了孩子对古文化的保护意识,领略家乡无限魅力。

二、以饮食文化为媒介,品尝幸福

曲江,人民勤劳,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家乡人民以智慧与勤劳创造许多美食。马坝油粘米与大塘扣肉齐飞,罗坑茶樟市黄豆腐共色。因此我们以饮食文化为媒介,开展《家乡美食爱不够》主题教育,引导幼儿品尝属于曲江人的幸福滋味。

引导幼儿了解学习推介家乡特产。曲江特产好又多,名副其实的美食。如饭后齿颊留香的马坝油粘米、无渣质鲜火山粉葛、味甜如蜜枫湾水蜜桃、果味清甜的南华李、于清代就由外地茶商收购浓醇回甘的罗坑茶等。在主题教育中,让孩子对本土的特产看得见、摸得着、尝的到。我们一方面大力发动家长配合收集有关家乡土特产的实物、图片、视频,系统引导幼儿认识曲江特产;另一方面重视孩子亲身的体验,积累生活经验,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例如:结合主题活动的开展,组织孩子到沙田柚基地进行秋游,感受农民辛勤的劳动和收获的喜悦。带孩子去米厂参观马坝油粘米的碾制、包装,引导孩子对比马坝油粘米和普通大米的异同,凸显马坝油粘米米粒细长、更晶莹洁白的优点。结合生活活动,组织孩子在烹饪间煮油粘米饭、品尝油粘米饭,感受油粘米饭何为香滑软熟、齿颊留香的特性。又如:结合食谱,让孩子参与厨房削火山粉葛皮,厨房阿姨熬汤后,送到各班,孩子享用过程中,用嘴嚼出了火山粉葛上等餐料无渣、质鲜、肉嫩、味美的特点。其次,结合环境布置、角色游戏的开展,运用所学的知识“推介”特产、“销售”特产,孩子们在玩乐中,不仅培养了孩子活泼开朗的性格,提高了孩子语言表达、沟通能力,还加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引导幼儿了解家乡美食。曲江大塘扣肉、樟市黄豆腐、龙归冷水猪肚、江湾灰水糍、大塘艾糍、马坝竹筒饼等,独具粤北特色。它不但能给我们带来温饱,还能给我带来幸福滋味。开展《家乡美食爱不够》主题活动,我们从它的起源、使用食材、制作工艺等展开探索。为发挥幼儿积极的主体作用,我们让家长带领幼儿到马坝或乡镇,了解、品尝家乡的风味小吃,让幼儿参与收集曲江美食的图片,用于主题墙环境布置。让孩子介绍自己所熟悉的美食,我们通过与幼儿谈话、操作、分享美食等形式,让孩子充分利用各种感官尝试、探索、体验,知道曲江美食的种类、特点、制作方法等。特别是我园举办的“曲江美食” 亲子活动,家长与孩子们大显身手,品尝曲江特色美食。

在开展《家乡美食爱不够》主题教育中,我园以家乡美食为媒介,为孩子家长创设交流平台,让孩子感受到了父母陪伴的快乐,品尝幸福的滋味。

三、以艺术文化为乐符,陶冶心灵

曲江,全国采茶戏之乡,采茶戏是粤北地区独特的地方艺术文化,曲江采茶剧团为“曲江采茶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心”。我园以采茶戏这一艺术文化为乐符,开展《我是曲江客家娃》主题教育,让孩子从小了解曲江的传统文化,用曲江采茶艺术文化陶冶幼儿心灵。

引导老师了解曲江采茶戏的来历、演唱、表演形式等。传承传统文化教育,是我们的责任。为了提升老师对本土艺术文化的理解和教育水平,我们诚意邀请热爱本土文化的叶翠玉老师参与我们的主题教育研究,还邀请“曲江采茶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心”的专业人士指导老师学习采茶戏的云步、矮步、搓身等专业动作,让老师对采茶艺术的掌握更精准、传授更到位。这些活动的开展,更有利于将本土优秀文化作?榻逃?的资源,让它走进幼儿园、走进课堂、陶冶孩子心灵。

让每个孩子会演唱表演曲江采茶戏。随着主题活动的不断深入,在全园掀起一股人人学“采茶”、人人唱“采茶”、人人跳“采茶”的热潮。我园利用晨间活动、课间、入睡前、起床时播放曲江采茶音乐、歌曲、歌谣等,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孩子通过哼唱和模仿学习采茶曲。晨间操时间渗透一些采茶律动、客家童谣等,让孩子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感受曲江传统艺术文化带给自己的愉悦。我们还经常组织孩子欣赏《补皮鞋》、《卖杂货》、《磨豆腐》、《打鸟》等曲江传统采茶戏,了解采茶戏服饰、唱腔、表演技巧、角色及采茶戏古远的历史文化内涵,领略曲江人的智慧,培育幼儿热爱曲江采茶戏的情感。

创设本土艺术文化育人环境,营造浓郁的文化艺术氛围,促进幼儿在艺术环境中陶冶心灵。我们注重教育环境的创设与利用,幼儿园的每一角落都融合本土艺术文化。如:班上的走廊都由教师亲手设计、幼儿亲自参与,布置的了“采茶舞步”、“采茶服饰”、“客家童谣”等。幼儿一跨进幼儿园就能感受到浓浓的本土文化艺术氛围,使我们的本土艺术文化深入幼儿心灵,加深对家乡的了解与热爱。

我园本土文化艺术特色教育,取得了初步的成效。我园被曲江区文广新局授予“曲江采茶进校园试点单位”,还创作了属于自己版权、本土风格韵味独特的歌舞音乐《新落水天》,创编了幼儿歌舞《曲江娃》、教师舞蹈《采茶乐》等优秀作品。我们将继续深入研究与探讨,努力让本土艺术文化得以传承发展,以艺术文化为乐符,陶冶心灵。

本土教育资源是一笔不可缺少的财富,把它引入幼儿园课程进行学习,无论是对教师和幼儿的成长、对社会发展,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都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我们将努力建设园本课程发展之路,确保本土教育资源在我园得到更加充分有效的运用,使优秀的传统文化能薪火相传!

参考文献

篇3:课堂教学论文:汲取本土资源开展有效教学

一、利用自然环境构建健康教学活动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 学习活动不单是六大学科间的整合, 还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综合落实。我们发现, 体育活动提供了开放式的学习空间, 能弥补课堂教学空间的单一性, 更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因此我们可以在促进幼儿身体能力发展的同时, 利用自然环境引导幼儿进行探究及认识, 促进心智的发展。如我们利用传统故事《小猪造房子》开展小班的玩石活动, 让幼儿在草地上、树林里捡石子、造房子, 发展幼儿走、跑、蹲等运动能力, 并探索、交流多运石子的方法, 了解石子的名称, 比较其形状及特征, 探索更多有关鹅卵石的知识等。

自然环境的研究不仅促进了幼儿的发展, 还带动了教职工队伍的发展:教师会更合理地安排户外活动的活动区域, 创编更多富有情趣的幼儿体育游戏, 通过活动观察、记录及反思研究幼儿动作的发展;保育员专业素养也得到了迅速提高, 他们学会了根据不同的气候来把握幼儿的穿衣量, 随活动的运动量而调整幼儿的衣着, 适时给幼儿以鼓励、帮助及安全保护。

二、利用自然环境构建社会教学活动

教师应带领幼儿走进自然界, 了解自然界, 探索自然界, 构建社会教学活动。比如, 在科学活动《水的秘密》中, 我们可以事先带领幼儿到附近的水库、小池塘和受污染的水沟, 让幼儿理解污水与净水的不同, 通过看和尝, 了解水的种类等有关水的知识。幼儿在活动中, 根据自己的观察与发现进行讲述, 不仅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 同时为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农村我们随处可见鸡、鸭、猪、狗等家禽家畜, 因此, 我们设计了主题活动《动物, 我们的朋友》, 充分利用周围有利的资源, 带领孩子到大自然, 有意识地去了解动物的生长、行动、进食等明显而有趣的特征及其与环境的依存关系, 鼓励孩子与小动物交朋友, 饲养、呵护身边的小动物, 让孩子自主地认识动物的特征及其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培养孩子真善美的心灵体验。

三、利用自然环境, 构建科学教学活动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 优化的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可以让幼儿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同时创设教育环境的过程也是提升教育质量、实现教育目标的过程。在开展“做中学”科学教育中, 我们积极营造了一种平衡的生态环境, 目的是促进幼儿健康成长。结合活动, 我们布置了富有班级特色的科学主题墙, 力求环境与活动的和谐;创设班级科学区域, 投放适合本班级幼儿实际水平的活动材料, 突出幼儿的主体地位;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认知水平, 创设区域式的科学探究室, 扩展了幼儿合作交流的空间;开设对外宣传窗, 定期向家长宣传精彩的活动;设立“做中学”科学小火车, 开展“每月一做”活动, 融入家长的参与;在种植园地、饲养角, 让幼儿协同老师种植蔬菜、饲养小动物, 帮助幼儿进一步了解树木、花卉等植物优化生态环境的作用, 明白草、木、鱼、虫和睦相处的重要性, 对生态环境有一定的认识。

在“做中学”科学教育中, 我们为幼儿发展提供了最优的生态环境, 有利于幼儿在动态发展中不断达到生理与心理平衡, 实现和谐发展。

四、利用自然环境构建语言教学活动

生活是语言的源泉。因此, 我们要从创设宽松的语言环境, 从激发幼儿学习语言的兴趣入手, 调动幼儿的内在动因, 让幼儿敢说、想说、爱说。丰富多彩的生活既充实了幼儿说话的能力, 又为他们创设了说话的情景。因此我们把幼儿园的全部活动看作是语言教育的活教材, 把听、说练习和幼儿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帮助幼儿和环境互动, 让他们用语言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什么是宽松自由的环境?这是一种充满安全感, 温馨、愉快、可以自主活动的环境, 在这样的环境中, 幼儿才没有压力, 没有自卑, 心情舒畅, 有话敢说、想说、爱说。教师在幼儿教育上应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为幼儿创设富有情趣的各种语言的适宜刺激, 在宽松的氛围中, 让幼儿充分动手、动口、动脑, 得到语言的练习机会和迁移运用, 使幼儿个性得到发展, 语言潜能得到开发。

五、利用自然环境, 构建艺术教学活动

幼儿的世界应该是美丽的, 在幼儿园, 他们眼睛所触及的每一处风景、每一个角落都应该是美的。无论美术创作还是音乐表现, 幼儿对真实地赋予具体角色情景的内容都能产生共鸣。于是, 我从孩子的周围生活中提取题材。如幼儿熟悉的萝卜、土豆、黄瓜等各种蔬菜, 我把它们稍加修整, 让幼儿当印章, 红的、蓝的, 把秋姑娘打扮得花枝招展、千姿百态, 幼儿在感知色彩的同时也获得了满足。

总之, 作为农村幼儿园的教师, 我们应善于挖掘和利用这些农村资源, 根据《纲要》精神, 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 勤于思考, 不断实践, 有效地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 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

摘要:农村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 而这些资源同时也是无穷无尽的教育资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中明确指出,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 幼儿的发展是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下实现的, 良好的教育环境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幼儿园要因地制宜, 勤俭节约, 从本园实际出发, 充分利用自身的条件和现有资源, 努力为幼儿创设适宜发展的教育环境。教育的内容与要求, 要贴近幼儿的生活, 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 体现生活化、游戏化。

篇4:课堂教学论文:汲取本土资源开展有效教学

[关键词]农村 本土资源 语文教学 有效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1-033

我国幅员辽阔,每一个地方都蕴含着丰富的本土资源,而这些本土资源都可以成为课堂教学的有利助手,成为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效手段。对于我们农村地区来说,本土资源同样丰富。因此,我认为有必要结合农村本土资源,有效开展语文课堂教学。那么,如何开展呢?下面,我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结合农村本土资源开展识字教学

相关研究表明:传统的识字教学方式过于死板,不利于提高小学生的识字学习积极性。我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发现,结合农村本土资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识字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教学“牛、羊、马”等字的时候,可以用照片呈现这样一个场景:画面中有牛、羊、马。这些牛、羊、马都是学生家里所饲养的,在拍摄的时候,他们根本不知情,是在家长的允许下拍摄的。当学生看到这些熟悉的家畜,有的大呼这正是自己家的。而其他的学生也均被这一画面所吸引,感觉异常亲切。看到这种情况,我微笑着说道:“同学们,既然你们对这些家畜这么熟悉,那么大家会写这些汉字吗?”问题抛出之后,学生回答不会写。因为没有学过,不会写当然很正常。接下来,我进行了这些汉字的教學。受之前照片画面的影响,学生很快掌握了这些汉字的拼写,这一点让我非常欣慰。

结合农村本土资源开展识字教学在我的课堂中每一次都能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有效激发了学生的识字兴趣。

二、结合农村本土资源开展阅读教学

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很多篇课文,这些课文的阅读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由于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的课文具有很强的人文性,因此在适当的时候,教师也可以结合农村本地资源开展阅读教学。

例如,执教《柳树醒了》一课时,在课堂导入阶段,我这样导入:“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柳树吗?”学生异口同声地说:“知道,野外到处都是!”听到学生这样回答,我顺势说道:“那么,我们现在就去野外看看,看看能否发现柳树。”这样的提议立刻赢得了全体学生的赞同。在野外寻找柳树的过程中,学生非常兴奋,欢声笑语不绝于耳。在这个过程当中,我引导学生对柳树进行观察,了解其外形特点,并对他们讲授了很多与柳树相关的知识。正式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由于受到之前这一特殊经历的影响,学生很快掌握了相关的课文内容,教学效果可谓事半功倍。

农村本土资源普遍存在于我国广袤的农村地区,因此,教师应该积极有效地加以利用,让农村本土资源为我们的课堂教学助力,为课堂教学增效。

三、结合农村本土资源开展习作教学

除了上述两点,我们还可以结合农村本土资源有效的开展习作教学。习作教学是提高小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但是很多教师还没有找到合适的激发小学生的写作兴趣的手段。此时,结合农村本土资源进行习作教学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例如,一次我布置了这样一个作文题目——《春天》。在学生写作之前,我提出了这样一个要求:结合农村实际,了解和观察我们生活中的一隅,观察我们身边的春天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学生由于进行了深入的体验和观察,写作积极性得到有效提升,因此也写出了很多高质量的作文。一位学生的作文有一段是这样写的:“难道春天真的来了吗?今早我发现屋后的柳树偷偷地钻出了几片嫩芽,小草也开始泛绿。大地所绽放出的泥土芬芳也更加迷人。早晨上学的一路上,我感觉和风煦煦,阳光明媚。这似乎就是春天的独特景象,让我流连忘返……”

本次习作教学可以说是成功的,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教学效果,完全是因为结合农村本土资源进行习作教学的结果。

教学实践表明:结合农村本土资源进行语文教学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由于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当中应该积极开动脑筋,充分利用农村本土资源进行课堂教学。

篇5:课堂教学论文:汲取本土资源开展有效教学

论文摘要:在多元化文化发展的趋势下,面对当今世界复杂多变的文化潮流,传统民俗文化的开发、利用问题又回到现代文化的阵地里。在新的课程改革下,利用传统民俗文化,开发语文课程资源,让学生从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各个角度重新感悟民俗文化,让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走进生活,走进语文课堂,走进语文世界,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使中华传统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得以光大。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传统文化智慧。”语文作为文化载体之一,决定了语文学科的特殊性。民俗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离不开语文。在西方文化不断冲击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今天,我们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历史使命,探寻语文教学的新思路、新渠道,深入研究民俗文化,丰富语文教学,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让学生在祖国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翱翔,使中华传统民俗文化得以光大。

一、利用传统民俗文化,开发语文课程资源

1.经典诗文背后氤氲着传统民俗文化的气息

通过阅读《江南》,可以了解江南水乡人们亲水采莲民俗风情,通过理解《敕勒歌》,可以明白塞北草原游牧民族骑马纵歌的生活习惯。我们语文教材所选的诗、词等古代作品中,不仅积淀着丰富的古代文化知识,也积淀着丰富而深厚的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这就要求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在传授语言文字知识,进行人文教育的同时,认真分析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涵,并通过恰当的方式传递给学生,让学生真正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的真正价值,从而自觉地接受优秀的传统文化。

2.名家文本里面荟萃着传统民俗文化的精神

“语文的文本价值与学生独特体验的完美结合。”如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已不仅是物质层面的鸭蛋、精神层面的鸭蛋,它更是一种抽象的符号,它承载着作者自我的精神,更承载着一个民族应有的精神。只有用文化视野和生命的历程去解读它,人才能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一刻,学生的情感在民俗的熏陶中得以升华。端午的鸭蛋,就是一卷精神的胶片,上面承载着作者对童心的复苏、故乡的缅怀和对民俗风情的追念。

3.山光水色中间流连着传统民俗文化的影子

在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中,山伟岸、水奔腾,草木有情,蜂蝶有意。利用好这些蕴含在文字、景色背后的人类几千年来赋予“物”的特殊含义,可以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树立良好的道德修养。

4.故事传说背后掩藏着民俗文化的精髓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更多经典的、优秀的神话故事、民间传说等进入到小学语文教材。这些不仅是小学生学习语言的好材料,而且往往蕴藏在丰富的民俗文化知识,它使孩子求真、向善、尚美,使孩子了解悠久灿烂的华夏文化。

二、利用传统民俗文化,培养语文实践能力

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刘魁立教授曾说:如何对待文化遗产,不仅是一个文化问题,还是一个关系民族的命运与走向的问题。当前,外来文化对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多,在情人节、圣诞节、万圣节等“洋节”的不断冲击下,传统民俗文化在学生的思想中日益淡化,作为语文教师应对此予以足够的重视。

1.开展丰富多彩的节日庆祝活动

比如举行一些“元宵节——我和花灯有个约会”;“清明——追寻英烈的足迹”、“端午——走进屈原的世界”等活动,对于发掘和弘扬民俗文化,对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搜集身边的民俗风情

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这正是说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民俗风情。如参观名胜,收集对联。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诵读欣赏”中介绍了一些脍炙人口的对联,教师可以在讲授了文本中对联知识之后,要求学生收集体现家乡文化特色的对联。这样,学生既能巩固文本知识,又加深了对家乡民俗文化的了解。家乡的西楚霸王项羽故里,泗水古国遗址、嶂山森林公园等名胜古迹,均有反映家乡历史、展现家乡文化的对联。

3.开发乡土资源

在用好文本资源的基础上,教师应努力开发与语文教学有关的乡土资源作为拓展,把民俗文化教育由小课堂带入大社会,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家乡,亲近家乡,培养深厚的乡土情结。开发乡土资源,当以活动为载体。在明确活动目的、细化活动要求的基础上,教师要放手由学生具体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国是一个世界文明古国,民俗文化资源博大精深,是我们语文教学当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资源。民俗文化走进语文课堂是大势所趋,弘扬民俗文化是时代的强烈呼唤,也是语文教学的迫切需要。为此,我们应该坚记鲁迅先生所说的“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我们应该在语文教学中开展民俗文化教育,努力将民俗文化的种子播撒在每一个学生的心灵深处,让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走进生活,走进语文世界,走进语文课堂,让每位学生都拥有一个开满民俗文化之花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李臣之.校本课程开发:实质策略与条件,教育导刊,第12期

篇6:本土旅游资源融入导游教学

《导游基础知识》是浙江省旅游局主编的导游考证教材,它融合了旅游历史文化、旅游地理、宗教、建筑等旅游基础知识,理论性较强。随着新课改步伐的加快,专业教学模式更注重应用性和实效性,并以此强化学生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把新课标的理念转化为教学实践,使学生在了解当前旅游工作岗位所需知识的同时,有效获得参与实际工作岗位后的知识和能力。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笔者围绕着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目标,依托学校地处朱家尖国家级旅游风景区的地域优势,将教材内容与本土旅游资源相结合,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对本土资源的进行整理、挖掘、讲解,通过“做中学,学中做”的学习过程,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专业知识,以形成专业实践能力。

本土旅游资源的课程价值特征

本土旅游资源对《导游基础知识》课程的补充和拓展具有深远意义。

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 教材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但并非唯一的课程资源。朱家尖是我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历史悠久,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非常丰富,为专业教学提供了丰富生动的课程资源。在旅游专业教学中,我们将教材内容和本地资源有机融入,深度拓展,让学生感到文化就在身边,化无形为有形。

具有热爱家乡、热爱专业的德育功能 学生在完成搜集、整编当地旅游资源的学习任务过程中,通过查找文献、实地体验和调研等一系列实践活动,不仅培养了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而且在浓郁的熏陶和潜移默化中提升了自己的道德情操,激发了热爱家乡、热爱本专业的情感,增强了对旅游业的强大使命感和责任感。

传承本土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 在搜集和整编朱家尖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其中的一部分就是当地历史、民俗和戏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乡土文化。在《导游基础知识》教材的民俗风情,我们就制作了《朱家尖民俗资源》这一专题板块,学生分组作了“渔业、农业”“婚礼”“节令习俗”及“造船”“剪纸”等传统工艺协作作业,全面展示了朱家尖的传统文化。与教材内容相比较,既有亲切感,又有更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学生在接受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的浸染与濡化中,唤起自豪感,同时也深感肩负继承传统文化的责任和使命。

组织形式及内容

融入专业课堂教学,激活课堂气氛 在《导游基础知识》课堂教学中,根据授课内容,采用观看专题片、实物展示、学生PPT展示、情境演示等多种方式,融入喜闻乐见的本土文化,可以有效激活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弥补课本内容的不足。例如:在学习饮食文化这一内容时,要求学生特别学会某道菜肴进行推荐展示,结束后做成专辑《舌尖上的普陀――十大风味海鲜美食及鱼类民谣篇》。学生在课堂展示时,拿出生动直观的图片,讲解通俗幽默,以及用舟山方言演练的鱼类民谣。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教会学生自主学习,拓展延伸到本地菜肴知识并学会推销,这恰是旅游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重要职业能力。

开展实践探索活动,夯实拓展专业知识 在实践探索环节,主要以项目任务为载体,结合教材内容,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设置实训项目任务。学生们通过对本地的朱家尖旅游景区考察、调研,完成了项目任务,夯实和拓展了所学专业知识。

参与本地节庆活动,促进培育三维目标 朱家尖是著名旅游胜地,节庆活动众多,利用假期让学生作为义工参与本地节庆活动,促进学生培育三维目标。比如大型的朱家尖沙雕节活动,事先教师布置活动任务:要求了解朱家尖南沙景区,写好导游词;熟悉南沙景区线路、了解沙雕雕刻艺术和工艺品等;在节庆活动期间,学生义务为游客进行讲解服务。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在专业知识、服务意识、沟通能力、社会责任感等方面得到有效提升。

开发校本教材,提升综合实践能力 充分利用朱家尖丰富的旅游资源,师生共同探索开发《朱家尖旅游一本通》校本课程,以此为任务载体,教师通过设计一个个具体项目任务,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对本土资源进行整编,挖掘学习过程,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实践效果

学生的专业品质和实践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利用有效的本土旅游资源,将更加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创造、实践和创新能力,养成合作共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同时通过整理和挖掘地方旅游资源,深化学生对地方文化的认同和热爱。

推动学校特色文化建设 在进行地方课程资源利用和开发中,能够考虑到朱家尖本土旅游资源的特点,从本地地理、历史概况、旅游资源分布及介绍等多角度着眼,打开地方课程开发的突破口,就很有可能成功开发出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教材。

提升专业教师的综合业务能力 在教材和本土旅游资源融合的过程中,对教师的业务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迫使教师在专业知识能力方面不断学习提升;同时,教师在与学生共同开发校本教材的过程中,其自身的专业实践能力也得到有效提高。

篇7:课堂教学论文:汲取本土资源开展有效教学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到来,传统单一的学科课程模式已不能满足“培养具有现代精神的合格公民”的时代要求,因此,推出了“综合实践活动课”。面对这一新生亮点课程,在具体的实施中,由于没有教材依托,老师们往往感到无从下手,我认为,要想有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首先,我们应该明白课程实质,了解课程特点,领悟课程内涵,遵循课程原则,准确定位课程目标,更重要的是充分发掘本地资源,才能提高实践活动课程的成效,带来新的活力。因此,我们应该贯彻 “面向本土、来自本土、服务本土,体现地域性、本土性、针对性和实用性。”这一指导思想,充分发掘本地各种各样的实践资源,初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

一、课程资源开发的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是以生活与经验为核心,以活动为基本形式,以实践为主要环节,以综合为重要特征,与学生自身生活、社会生活和时代发展紧密联系的一门课程。因此,其课程资源大量存在于个体生活的自然环境、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之中。从广义上来说生活中的所有事与物都是可能的课程资源,但不一定都能成为现实的课程资源。这些内容可以是综合性的,也可以是主题性的。教师既要根据自己的特长和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规划不同的内容,让这些资源有选择地进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成为师生共同建构知识的平台。

1、立足自然资源 在综合实践内容开发过程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本土特色。我们柴胡店镇山川秀丽,景色宜人。宛若盘龙卧虎的千山峰岭,在这片神奇土地的东部拔地而起;恰似蛇形斗转的薛河碧波,环绕着东部久负盛名的刘村梨园;悠悠小渭河在西部展现着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观;既古老又年轻的园林式小城镇矗立在山水画卷般的版图中央。大自然的神奇造化为这个鲁南古镇赐予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基于此。我们引导学生开展《走进千山》、《古薛河探秘》、《争当景区小导游》、《梨园景区记者招待会》等实践活动。

2、立足经济环境

柴胡店镇物产丰富,经济实力雄厚。南辛的苹果,刘村的梨,黄连山的冬枣,薛河的鱼,远近闻名。刘村酥梨具有个大皮薄,脆嫩多汁、肉厚无渣、甜贻爽口的特点,明清年间历为滕县主要贡品之一,2002年在国家商标局注册,2004年,远销马来西亚。薛河的鱼,2006年荣获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证书。结合实际,我们开展了“保护家乡水资源”“家乡物产博览会”等活动。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激起学生积极为家乡做贡献的责任感。力源煤炭有限公司是我镇的龙头企业,是我镇经济支柱。利用这一有利条件,我带着孩子们走进矿区,让他们参观工人叔叔工作环境,看井下采煤录像,设身处地让他们体验工人叔叔工作的艰辛,理解我们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孩子们受益匪浅,特别是一些矿工子女,更是受到深刻的教育,从而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

3、立足历史文化 我镇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早在7300年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就在这里繁衍生息,用他们的汗水的鲜血竖起了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造车鼻祖奚仲等诸多历史名人都在这里留下了千古佳话。据说,奚仲生前在此造车,死后又葬于奚公山下(千山),因此,《认识奚仲》成了我们综合实践活动的又一主题。千山脚下的胡楼烈士陵园,记载着家乡历史上许多英雄的事迹,自然而然成了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通过调查、访谈、查阅资料等等方法,我们了解了发生在家乡这块土地上的一系列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培养了学生顽强的意志,以及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4、立足乡土风情

保持清代村落建筑群原貌的,鲁南第一民俗村暨近代题材影视拍摄基地葫芦套村,可谓乡土气息浓重,并且成立了民俗文化馆。另外,柴胡店镇还有着许多古老特殊的乡土风情,在《走进柴胡店》《柴胡店民俗》两本书中都有记载。如:《民间习俗》、《乡土小吃》。

围绕这些乡土风情,同学们开展了“民俗文化研究”“参观民俗文化馆”“家乡的美食”等一系列主题活动,实现了身、心轻松舒畅的乡土风情之旅。

5、结合农村实际

对于农村孩子来说,种植、养殖等等活动虽然不再陌生,但是,亲身体验却是很少。所以,作为农村教师,我们不要浪费了身边的资源。于是,“种花生”“养殖长毛兔”“给苹果树剪枝”“为梨树嫁接”“为梨花授粉”为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开辟了新天地。

二、活动方式:

根据综合实践活动的不同领域,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活动形式,如:

1、以“社会考察”为主的体验性学习

如:《走进千山》、《走进矿区》、《参观民俗文化馆》都属于以参观考察为主的体验性学习。

2、以“主题探究”为主的研究性学习

如:《古薛河探秘》、《认识奚仲》、《学校的变迁》。

3、以“主题班会”为主的综合实践活动

如:《梨园记者招待会》、《家乡物产博览会》。

4、以“动手实践”为主的劳动技术教育

如:《种花生》、《养殖长毛兔》、《为苹果树剪枝》、《为梨树嫁接》、《为梨花授粉》。

5、以“社区服务”为主的实践性学习

如:《争当景区小导游》、《敬老院里的一天》。

三、课程安排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水平,中年级学生以劳动技术教育、主题班会为主,高学生以社区服务、社会考察、主题探究为主。

四、课程的组织与辅导:

在利用本土资源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型课程中,应尽量提供学生真实体验的机会,倡导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以实践性、综合化、沙龙式研究为基本的活动形式,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根据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辅导方式。要积极探索辅导方式的多样性。教师既不能“教”综合实践活动,也不能推卸指导的责任、放任学生,而应把自己的有效指导与学生自主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五:评价与展示

以本土教育资源为背景的综合实践活动型校本课程,应重视课程评价和展示的方式的研究。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性,评价主体的互动性,评价内容的多元性,评价过程的动态性,使学生逐步感悟自身的发展,提高发展的欲望;实现评价方式的多样性,如表格统计式、谈话式、语言描述式等。

六、课例展示:

A:《梨园景区记者招待会》。

下面以我就结合两个综合实践活动具体课例,谈谈我如何利用本土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粗浅做法。首先,说说我的《梨园景区记者招待会》。

时间安排:生成课题,达成目标,一周时间; 选择研究内容,成立研究小组,制订研究方案,一节课时间;实施方案,开展活动,两周时间;成果展示,一节课时间。

1、生成课题:

本土资源就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点开发资源。因此,依托学校所在地的本土资源,结合本校的传统与优势、学生的兴趣与需要,整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优化资源配置,弘扬地方文化,发展学校特色,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成了综合实践程资源开发的出发点和归宿。对于任何一所学校来说,综合实践活动是其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选择要立足于学校的特色,要能反映学校所在地区的特色,因此,在确立活动主题时,要因地制宜,充分考虑本校、本地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本地区可挖掘的教学资源,在认真分析研究后确定出来的主题活动才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有利于今后的开展和实施。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自主性发挥提供广阔的空间。着眼生活,学生才能有更多的机会自己去活动、体验,乃至创造,才能享受探究的乐趣、活动的愉悦,才能获得并增强社会责任感。本次教学中。我依托“家乡柴胡店镇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山川秀丽,景色宜人,是享誉鲁南苏北的黄梨之乡。”之优势,抓住“即将举办枣庄市首届梨花节,”这一契机,确立《梨园景区记者招待会》这一主题。

2、达成目标:

我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总体目标是: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形成从自己生活中主动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根据总目标及课程实际,我确立本次活动目标。

(1)了解万亩梨园的悠久历史及灿烂的文化,对景区特色及风土人情有较全面的认识。(2)培养学生收集、整理、筛选资料的能力,引导学生掌握分析运用所得资料的基本方法。

(3)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实践能力。

(4)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及口语交际能力。

(5)通过活动增进对家乡历史与文化知识的探究心理,增强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及强烈的责任感,渗透文明礼仪教育。

3、选择研究内容。

学生自主选择研究内容:你准备从哪些方面向记者推介刘村梨园?从“梨园的历史及发展”“黄梨的产量及价值”“梨园的传说及典故”“景点的由来”“梨园风光”等等方面选择感兴趣的研究内容。

这一环节可以为学生提供研究素材,但是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遵循自主选择的原则。

4、成立研究小组。

根据自己兴趣及所选内容,自由结合,成立研究小组。比如:探究小组,摄影小组,绘画小组,社会调查小组,导游小组等。

这是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的前提,学生可以利用小组力量,借助合作的优势,培养协作能力,获取更丰富的知识。

5、制订研究方案:小组制订切实可行的方案,通过组间交流、征求老师及家长的意见,完善自己的方案。探究小组制订的方案是借助网络、书籍等资料了解黄梨的产量及价值,利用访谈的方法了解梨园的传说及典故以及景区中景点的由来,通过调查了解刘村梨园的历史及发展。

摄影小组的方案是,利用课下及周末的时间从不同角度拍摄梨园美景,把梨园的美丽风光最大限度地展现给大家。

绘画小组通过实地观察加上自己丰富的想象,描绘出梨园的美景。

社会调查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借助父母、亲戚、邻居在梨园工作之便,进行调查、访谈活动。

导游小组的研究方案是,走进梨园,熟悉景区导游词,学习导游人员的讲解艺术,力争通过自己生动的讲解,引人入胜。

方案的制定中,学生可能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有些事小组解决不了的,教师就要适时指导,提出可行性建议。比如,小导游们要得到景区讲解员的帮助,教师要帮助协调,另外,还要考虑到学生各方面的安全。综合实践活动不能完全放任自流,千万不能忽略了教师的指导作用。

6、实施方案,开展活动。

(1)、学生根据利用休息时间亲身到梨园感受,根据自己选择的研究内容收集相关资料。

(2)、筛选、整理、加工所收集的资料,准备参加班里的《梨园景区记者招待会》活动。此环节要整合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要打破学校、教室的框束,把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整合起来,把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融合起来,积极鼓励学校和学生利用双休日、节假日等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7、召开刘村梨园记者招待会,展示成果。

(1)、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收集到的资料,然后形成小组集体的看法。

(2)、合作与交流:然后各组推荐学生介绍情况(记住,别忘了提供资料的来源,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3)、小组讨论,如何向记者推介才能让景区得到社会的认可,并准备答记者问。

(4)、生生互动,推介练习。师提醒,注意举止、礼节、礼貌用语。

(5)、小组推选代表推介,并随时接受记者(其余小组同学)提问或采访,教师适时指导。

探究小组以图片和资料相结合的方式向大家展示了梨园的历史与发展,通过采访录音及录像的方式向大家介绍一些梨园的传说及典故,并向大家推荐了我们的乡土文学家孔庆海先生的《走进柴胡店》、《柴胡店民俗》两本书,景区的许多景点及传说、典故在这两本书中都有记载。把从网络及有关书籍中了解到的黄梨的产量及价值向大家作了详细介绍,并且通过“特长品尝”这一环节让大家真正领会到了刘村酥梨甜贻爽口的特点。摄影小组把他们从各个角度拍摄到的梨园美景向大家做了展示,为了更加清晰明了,他们把每幅照片还辅以文字说明。

绘画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

社会调查小组把自己的调查结果整理成文字材料在推介会上发布。

导游小组有声有色、彬彬有礼的讲解仿佛带着大家畅游梨园。进入主题班会环节,在这一环节中,学生通过推介的形式,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使自己的合作学习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得到培养。教师的指导作用仍然不能忽略。教师既不能“教”综合实践活动,也不能推卸指导的责任、放任学生,而应把自己的有效指导与学生自主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还要注意,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独立的课程,既不能上成活动课,也不能上成了口语交际课。

8、评价与反思

(1)、学生谈感受。(引导他们从活动形式、活动内容、活动启示等不同的方面来谈,用这种轻松的无拘束的漫谈进行感染熏陶,学生的心灵再次受到触动,会达到本次活动的德育目标)

(2)、教师评价。

教师依据多元化评价原则,客观地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在这节课中,不仅有研究性学习,还有社会实践活动,也就是说,综合实践活动的每个领域都不是孤立的,都有着一定得联系,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同学们不仅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东西,还开阔了视野,锻炼了各种能力。比如: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合作探究的能力,口语交际交际能力等等,并且,还激发了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了积极为家乡做贡献的责任感。

其实,同样的教学内容,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的的不同领域,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不过,要根据活动的形式及孩子的年龄特点,及时调整教学目标。

《梨园景区记者招待会》这次主题班会活动适合中年级教学,那么《争当景区小导游》则更适合高年级教学,因为它在研究的基础上增加了更多的社会实践活动,这种实践不仅仅是体验,更多的一种服务社会的意识,是一种为家乡做贡献的责任感,并且,还要写实践报告,这就比《梨园景区记者招待会》中的谈感受的形式上升了一个高度。以下是我的教学设计:

B:《争当景区小导游》综合实践活动设计

1、活动目标:

(1)了解万亩梨园的悠久历史及灿烂的文化,对景区特色及风土人情有较全面的认识。

(2)培养学生收集、整理、筛选资料的能力,引导学生掌握分析运用所得资料的基本方法。

(3)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实践能力。

(4)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及口语交际能力,引导学生掌握文明用语及基本接待礼仪。(5)通过活动增强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增进对家乡历史与文化知识的探究心理。增强社会服务意识及积极为家乡做贡献的责任感。

(6)通过实践报告,提高学生总结、发现、积累、运用知识的能力。

2、课前准备

(1)、学生利用周末时间亲身到梨园感受,从“梨园的发展与变化”“黄梨的产量及价值”“梨园的传说及典故”“景点的由来”等方面选择感兴趣的内容自愿结合成小组,收集相关资料(同时请学生注明获取相关资料的渠道:是从教材中获取的,还是从教材外获取的,如查了什么网,翻阅了什么书刊、什么词典,或是从什么人讲的什么故事中了解到的)。

(2)、请同学们根据自己选择的重点,筛选、整理、加工所收集的资料,准备参加班里的小导游选拔活动。

3、活动过程

导入:我们的家乡柴胡店镇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山川秀丽,景色宜人,是享誉鲁南苏北的黄梨之乡。今年要举办枣庄市首届梨花节,刘村梨园旅游风景区即将面向游人开放了,我们的导游选拔赛现在开始。

(1)、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收集到的资料,形成小组集体的看法,然后各组推荐学生介绍情况(记住,别忘了提供资料的来源,也可展示图片等资料,其他同学可以补充)。(2)、播放导游现场解说录象。

想一想,说一说:从刚才的录象中,你有些什么体会?并交流讨论:一名优秀的导游必须具备那些素质?

学生讨论交流:在讲解中,要使用规范的口语表达,言谈举止大方得体,发音准确,吐字清晰,音量、语速适中;并且要注意倾听游客的询问,快速地选择词语和句式,组织语言进行陈述、表达,同时学会察言观色,临场发挥„„

(3)、小组里进行初赛。

请各位同学把自己收集到的资料形成适合自己风格的解说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现场模拟演练。在小组内评选出小组最优小导游,记下推选的理由)

(4)、小导游复赛

全班交流,交流前请各组介绍本组优秀小导游的优势,教师顺势指导交流要求,全班交流过程中针对交流情况适时点拨。

4、评价与总结

(1)、同学选出星级小导游,颁发导游之星。星级小导游可以利用周末和节假日到景区实践,为游人提供导游服务。

(2)、教师点评学生表现,对不足之处给予指导。课下继续努力,只要达到星级标准,既可入园实践。

附:星级导游评价标准:

(1)、能用规范的口语熟练表情达意,展示梨园美景及丰富文化底蕴。(2)、言谈举止大方得体,发音准确,吐字清晰,音量、语速适中。

(3)、能倾听游客询问,快速选择词语及句式,组织语言进行陈述、表达,并且具备临场发挥能力。(4)、具有强烈的服务意识及社会责任感。

5、学生写实践报告。

篇8:课堂教学论文:汲取本土资源开展有效教学

为此, 笔者将无锡本土资源分为无锡历史文化资源、无锡山水地理资源、太湖文化风俗资源和无锡各类美艺院馆资源等, 这些无锡本土资源就在儿童生活中, 是可充分利用的补充课程, 关键在于如何合理切入品德课程, 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教育教学作用。

教师应在充分了解这些宝贵资源和儿童学情的基础上, 利用好这些无锡本土资源, 并从品德课堂中有效地辐射到儿童生活中去。

一、千年阖闾遗风——无锡本土历史资源对课程内容的相应补充

无锡历史悠久, 是一座具有三千多年历史的古城。早在六七千年前, 无锡先民就在这块土地上劳动、生息、繁衍, 过着定居生活。在鸿声彭祖墩、新渎庙墩、葛埭桥庵基墩和玉祁芦花荡等地, 均有原始氏族的聚居点。无锡先民的原始文化先后属于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 先民们以自己的智慧和辛勤劳动, 创造和丰富了太湖流域辉煌的远古文化。无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追溯到3000 多年前的商朝末年。那时泰伯奔吴, 将中原地区的文化带入江南, 与江南地区原有文化有机融合, 形成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吴文化。

优质深厚的无锡本土历史资源源远流长, 在小学品德课程中有许多可以融入的契机。例如四年级下册《认识广告》一课, 一位无锡老师结合无锡新区鸿声镇特产“青白团子”, 以为青白团子做广告为环节, 引导学生辨析广告真实、简洁等特点, 更可贵的是将“清白做人”的人格价值观渗透其中。而吴文化中“青白团子”所蕴含的“清清白白做人”的历史传统人生观与如今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相吻合的, 因而使无锡本土历史资源一下具有了现当代教育意义。因为无锡话“禅让”接近“三馅”, 所以为赞扬泰伯奔吴“禅让”王位的义举, 无锡地方上流传下来了“三馅团子”。这一取自无锡本土历史的知识点的补充, 不仅起到了丰富历史知识的作用, 还可以让中年级学生理解“禅让”这一高尚情怀的伟大, 激发对家乡先拓者们的理解和敬畏。

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中有《自然资源取之不尽》这一课, 立刻可以让人联想到无锡惠山出土的石碑刻文“有锡兵, 天下争;无锡宁, 天下清”。古时锡是冶炼兵器的重要原材料, 而当时的无锡地区就盛产锡, 有很多小国便来掠夺资源, 造成相争之势。后来因锡开采过度, 直至枯竭, 局势便安定下来。因此这里得名“无锡”。在本课中插入无锡地名来历的介绍与对冷兵器时代资源的开发状况, 相信会引起学生更加普遍地认同感和对社会和平安宁的期冀。

再如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过去的故事》和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中的《李奶奶身上的伤痕》两课, 均是回溯近代百年屈辱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历史。教师可以火与血的记忆为线索, 介绍无锡革命烈士秦起、李伯敏等, 让学生从缅怀身边的革命英雄开始, 了解他们的英雄事迹, 感悟其为理想和红色信仰而不屈斗争的精神。

二、山水风土怡情——无锡本土地理资源对学生生活的有效渗透

无锡是一个风景优美的旅游城市, 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风景和丰富的山川水文资源。无锡风光具山水之胜, 共河湖之美, 兼人工之巧。无锡山不高而清秀, 水不深而辽阔, 集江、湖、河、泉、洞天、竹海为一体, 是充满温情和水的江南历史文化名城。太湖融淡雅清秀与雄奇壮阔于一体, 碧水辽阔、峰峦隐现、船行碧波上, 身处太湖犹如在画中。鼋头渚集太湖山水与园林建筑于一体, 被称为“太湖第一胜境”;天下第二泉清澄甘洌, 曾有名曲“二泉映月”歌之咏之。

我们的品德课程可以有效利用好这一天然资源, 在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春天在哪里》中就可以通过课件出示家乡的春景, 学生的观察与交流也要放到无锡山水这一特定的时空中, 让学生关注无锡自然环境中的变化, 在交流与评价中, 大家都会产生共鸣, 容易引起学习中的“蝴蝶效应”。课后可以拓展实践, 也可以家校合作联合举行一些在长广溪湿地公园等地的亲子寻春游戏。

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中《绿色小卫士》一课以了解生态问题, 树立环保意识, 转变破坏环境的生活方式, 采取保护生态环境措施为教学目标, 可以联系无锡本地山水环境变化来引导学生认识家乡的生态问题。例如无锡惠山泉泉水甘醴, 被唐代“茶圣”陆羽评为“天下第二”;唐代诗人李绅称其为“人间灵液”;宋徽宗钦令建亭护泉, 御题“源头活水”, 且誉为贡品, “月进百坛”;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慕名多次来品泉, 有“独携天上小团月, 来试人间第二泉”的诗句。二泉汩汩流淌千余年, 盛名一时。然而现在的二泉及其上流“春申涧” (战国四君子春申君黄歇饮马处) 水量大不如前, 几乎断流, 不禁令人扼腕。2007 年5 月份发生的无锡太湖蓝藻爆发引起的自来水危机事件进一步凸显我国湖泊富营养化的严峻局面和蓝藻水华频发的现状。太湖水治理工程是无锡当地最为关注的生态问题。而2013年来, 无锡多发的雾霾灾害天气也可以作为身边的事例引入我们的课程。如何可持续发展家乡的经济文化又不破坏家乡山水自然环境, 应当成为无锡学生热心关注的社会问题, 我们应鼓励学生从身边点滴做起, 树立节约资源、低碳环保意识, 为家乡生态出谋划策。

三、太湖文化传承——无锡本土文化资源对核心品德的情操熏陶

正所谓“ 一方水土, 养一方人”。长江中下游秀丽的自然环境使无锡成为了“丹青之乡”, 太湖画派自古传承有序, 从画圣顾恺之到元代倪云林, 再到近现代太湖画派各路名家。无锡也被称为“中国民族音乐之乡”, “二胡之乡”, 特别是道教音乐、江南丝竹在这里流传发扬。惠山祠堂群被誉为“中国最大祠堂群集中地”, 封建宗族文化传统得以完整保存。陶都宜兴拥有得天独厚的紫砂矿泥, 时大彬、顾景舟等大批紫砂壶名家在此镂心刻情。而惠山泥人传统雕塑技艺、无锡精微绣、吴歌、无锡留青竹刻等传统文化艺术近年来也蜚声海内外。

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中《我们的民风民俗》一课就可以紧紧围绕无锡非物质文化遗产作文章, 设计环节时可以将无锡传统节日风俗介绍到课中, 比如中秋佳节无锡人烧“斗香”祈福等。在实际教学中讲到中秋对诗时, 笔者就曾经尝试用无锡籍国学泰斗唐文治先生所创“唐调”吟诵法, 吟诵古人的中秋情怀, 让学生感受并了解无锡传统诗歌吟诵法。笔者还在课前下发学习单, 引导学生从家乡地方美食、传统艺术、民间活动和特色物产等方面了解并在课堂上分组设计民俗一日游攻略, 使学生充分了解无锡的民风民俗。

在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家乡哺育了我》这一单元中更是可以充分发挥教师自主能力开展品德教学活动, 通过介绍家乡的风土人情引领学生有意识、有目的地走进家乡, 身临其境地感受吴地的文化古韵, 从而激发家乡自豪感, 在此基础上生成爱家乡情结。而在四年级上册《衣食的来源》一课时, 又可以相机介绍无锡作为“鱼米之乡”的历史与背景, 特别还可以融入无锡籍的唐朝诗人李绅著名的《悯农》:“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四年级的学生对于诗句非常熟悉, 也了解个中真意, 但是却普遍不知道李绅是在无锡创作这首诗歌的。凭借这首家乡诗歌, 教学中就可以轻易地链接其珍惜粮食的品德熏陶和对家乡名人的敬重之情。

四、多类艺术院馆——无锡本土美艺资源对丰富实践的直接作用

无锡本土资源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各类艺术院馆。无锡作为一个体量较小的城市, 与周边如苏州、杭州相比缺少艺术院馆, 然而如果能够合理利用这些场馆, 也是对品德课程的一种很好补充。

以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身边的变化》为例, 近现代无锡显而易见的最大变化应该是民族工商业和以华西村为首的乡镇发展带来的经济繁荣, 而进入新世纪后, 无锡物联网产业国家战略正促进物联网技术产业化应用, “感知中国”中心全面引领我国第三次信息产业浪潮, 为我国的科技创新和经济转型发展努力, 无锡近年来上市公司的比例也在与日俱增。本课可以带领学生走进“无锡工商业博物馆”回顾了解家乡计划经济时代生活风貌的变迁, 更可以通过对比改革开放以来城市旧貌换新颜, 来丰富学生对家乡的认识从而培养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怀, 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

所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无锡本土资源中最重要的应该是人力资源。人是文化中最重要的因素, 没有人也就没有了文化, 文化是人创造的, 本土文化中要突出人。在名人资源里, 特别要关注民间艺人, 他们是一笔特别的文化财富, 当地的文化与他们密不可分。我们要了解这些名人的创作环境, 了解他们是如何走上艺术道路的, 如果有条件最好了解他们的人生经历。在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中《我们为祖先而骄傲》就可以通过参观惠山祠堂群中的宋范仲淹祠、明顾可久祠、明周敦颐祠、民国杨藕芳祠等了解无锡历代名人, 也可以通过荣毅仁纪念馆和薛家花园等了解无锡荣氏家族与薛氏家族的风貌。

除名人祠堂纪念馆等, 无锡的艺术类院馆也是可以极大丰富课程的资源。坐落在运河公园内的中国民族音乐博物馆和苏珈美术馆, 是可以熏陶无锡当地音乐、美术等艺术的院馆。而位于蠡湖之畔的无锡凤凰艺都全天候免费开放的油画展也是对学生课外实践的补充, 可以增进学生对无锡本地艺术的了解, 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丰富他们美好的感性体验, 从而培养其热爱家乡、热爱艺术、热爱生活的情怀。无锡博物馆、宜兴紫砂厂、泥人博物馆、绿波美术馆、北仓门艺术沙龙中心、三蠡会馆等如果能与课堂有机整合, 也将进一步敏锐儿童的艺术细胞, 让儿童在艺术的生活中成就生活的艺术。

无锡本土文化资源是无锡地方的文化根基, 它具有历史性、传统性、继承性以及地域性, 而其中的精华又汇入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大流。所以本土文化不仅蕴涵着重要的知识来源, 而且是学校进行爱国主义、历史主义教育及全面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资源, 更重要的是它非常贴近学生生活, 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上一篇:计算机专业生产实习目的及内容下一篇:工程调价协商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