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有效性论文

2022-05-13

第一篇:课堂教学有效性论文

新课程课堂教学有效性

摘 要: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在探索的一条路。我从三个方面提出了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分层教学

新课程理念下,我们要尝试减轻学生肩负着的无数座“大山”,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了解学生的需要,促进学生的发展,也就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尝试实行班内分层教学,也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即不改变原来的教学模式,通过对学生分层,教学内容分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施教方法,使每个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达到基本要求。下面就我在教学过程中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教学实践,就初中数学教学谈一点做法和体会。

一、对学生分层

要有好的教学成绩,必须首先了解你的学生情况,并且对学生的层次做一个合理的划分。分层是为了让学生客观了解自己处于哪个区域,教师才能因材施教,经过努力最终缩小优差生之间的差异,使整个班级一起进步。所以要做好学生的工作,让学生了解自己。因为学生的智力,体力,意志是相对处于相应的层次上的,让每个学生发自内心地明确认识到差异。在初级阶段的学习中,根据不同形式的测试、课堂上的表现等对各层次的学生进行适当的调整,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向高一层次发展的机会和动力,让尖子生冒出来,使大多数学生迈大步,叫后进生不落伍。

我这学期接手了新盛初中的初三数学,在了解了上一学期末考试成绩后,就把班内学生按学习程度的优良、中、差分成A、B、C三个层次,即A组学生学习基础较差,需在教师与同学的帮助下完成学习,达到教材的基本要求;B组学生成绩中等,通过课堂教学能达到教材基本要求,C组学生为能独立达到教材基本要求。

二、分析教材,把握教学目标

1.备课

这个需要准确把握教材,进行精准的分析,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我在备课时,抓住问题的本质,认真研究教材,了解教材的体系形成的的过程,设置合理的问题。把本节内容根据知识由浅入深,由单个知识点到综合运用,形成一个梯度。整个课堂遵循的原则是“重基础,多角度,高标准”,使A组学生能够轻松掌握基础知识,B组学生通过学习和练习,在探究中能够掌握中等難度的知识,C组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掌握较难知识。比如我在教学二次函数内容时,把教学内容设计成为多个层次:

(1)导入二次函数的定义,举例子并引导学生理解满足什么样的条件时二次函数又称为正比例函数。

(2)运用定义,让学生充分理解,并举例说明当函数中的自变量指数带有字母时如何根据定义确定字母的取值,如:当指数学的字母是多少时,函数是一次函数。

(3)定义拓展,当函数中的和带有字母时如何根据定义确定字母的取值,如当函数中的字母取多少时,函数是一次函数。

2.上课

上课是备课的继续,应该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一般讲课规律。新盛初中学生大多低起点,所以要使课堂的开始阶段就让学生都能积极参与,使A类层次的学生学习也变得轻松自如,但是针对A组学生教师要多下功夫;课堂上运用知识,针对B组学生教师要适当指导;拓展知识,教师针对C组学生只需要稍稍点拨一下即可。对于时间安排上,A、B两组学生基础较差,要确保他们的需求,一般20至25分钟,保证A、B组学生听懂、吃透。知识的拓展,一般保持在5分钟左右,让C组学生有提升。通过这种多层次的教学,使3个层次的学生都主动参与,从而达到比较好的效果,学生的参与达到最大化,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

3.作业及评估

数学课中,每节课都会根据内容布置练习题,这些题都有一个中心,按照低、中、高三个层次,知识点由浅入深。题与题之间,环环紧扣,步步提升,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链。学生做题时,让低层次学生完成低档题时争取解中档题,中层次学生在完成中档题时争取高档题,高层次学生就直接解高档题。测试时,把试卷基础分设置为70分,中等题为20分,高等题为10分,对于低层次学生满分为70分,中等层次学生满分为90分,高层次学生满分为100分,然后根据比例折算总分为100分。并且根据学生平常作业和课堂表现,把他们再做重新分层,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奋斗目标。

三、指导学习方法

在教学中,我争取培养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使学习变被动为主动。我在课堂上让学生在不懂的时候主动提出疑问,让他们要么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要么合作探究解决问题,这时候我会给予适当的必要的提示和启发,从而引导学生在思考中掌握课堂知识,在合作探究中培养能力。“班内分层教学”中,我更多时候是利用设计好的问题题教学内容,让整个课堂围绕解题来进行,尽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各自解答自己合适的习题,我再临时对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来及时调整课堂结构。长此以往,学生学习数学时不再主要靠老师讲解,而是动手动脑解题,要把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引导学生主动操作,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从而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发展。

1.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首先要明确学习目标。每个学生学情不一样,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层次树立合理的目标,培养学习的兴趣,制定合理的学习强度,分配好学习的时间,不能只是以老师为指挥棒,被动学习。这样学习才可以事半功倍。

另外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很重要。学生是一张白纸,在学习中有错,允许改正,一定不要打击他们的自信心。即使过程中出现了错误,只要及时改正了,就应该多鼓励。使学生在自信中愉快地接受学习,主动地进行学习,由恶性循环变成良性循环,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2.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中,教师要明确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为了摆正教与学的关系。千万不要本末倒置,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在教学中应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其中,使他们主动探究,学会学习。在我班的分层教学中,我都要把每节课的知识分解为多个不同层次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解题中,学会了本堂课中的知识要点。变抽象为形象,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激发学习和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能主动自觉地学。充分参与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3.数学思维的创造性和灵活性指导

分层教学,教师的调控是非常关键的。需要处理好各层次题组与各层次学生之间的关系。培养他们思维的敏捷性、活跃性、跳跃性等,让他们在各个层次从训练中提高数学思维的创造性和灵活性。

通过我在新盛初中的分层教学的探索中,我使整个课堂的三个层次学生的思维基本都能根據自己的层次处于活跃状态,A类、B类学生起点低,课堂基础知识容易掌握,我能更加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而对于优等生,我能给他们创造了更好的展示自己的广阔天地,在教学中三个层次学生也能互相学习,互相探究,一起进步,真正提高,切实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陈辉

第二篇:培养有效思维能力,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摘要】有效思维能力在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培养有效思维能力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培养有效思维能力要尊重师生的个性化思维特征,尊重学科间的差异,尊重同一学科中不同教学模块的差异,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让学生吸纳能够生成有效思维的成分,同时也不能忽视“师爱”对培养有效思维能力的影响,

【关键词】有效思维能力;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课堂教学有效性涵盖了教学知识、教学方法、教学调控、教学信息传输、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发展等方面的有效性,是教师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和有效地满足学生发展需要,体现了教育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当前,研究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成果颇丰,相关职能部门还制定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评价标准,但从培养学生有效思维的能力、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有意义行为的角度来研究的还比较鲜见,本文拟从培养有效思维能力的角度谈谈如何提升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有效思维的意义

思维是人类特有的、最基本的、最重要的意识活动,是人类有别于他类的关键性因素,L.S.斯泰宾认为“逻辑思维是针对引起思维的目的的思维;一切有效思维都是指向一个目的的,忽略了与问题有关的种种考虑将是导致不能达到那个目的的结果”,本文中的有效思维(effective teachingthinking)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相尊重,能够围绕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条理性思维并对自己或他人的思维成果加以聚合、发散与创造的能力,包含教师的有效教学思维和学生的有效学习思维两个方面,有效思维的本质特征是师生在课堂教学中所进行的思维活动都是围绕着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的非常清晰的思维活动,

“教育是一件神圣而伟大的事情,因为它传承文明、塑造人类、缔造世界,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应该是快乐的、幸福的,”师生双方在课堂上的有效思维离不开二者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离不开学生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结合,学生“智慧的沉思”、“直觉的发现”与教师有效教学思维息息相关,

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内涵在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是学生通过课堂教学有了进步、得到了发展,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的能力,也需要对学生进行必需的双基训练。还需要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培养他们的质疑能力,时间有限,任务艰巨,当学生的观点偏离正常的轨道,思维走上歧路时,教师需要发挥教学智慧,引导学生指向学习内容进行有效思维,而不是听之任之或急于否定、纠正,有效的课堂不是学生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做一些机械性的模仿练习,而是要让学生体验到做人的尊严和学习的幸福,学生能够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展开思考、操作,在交流与汇报中准确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吸纳、整合同学、老师的思维成果,加以聚合、发散,最终创造性地内化到已有的知识架构中,并且在这一过程中提升自己的有效思维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师生思维的视野均要开阔,对教学内容既要作纵向的综合分析,也要作横向的共时性比较,进行的是与问题有关的思维活动,否则是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和效果的,

二、有效思维对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作用

在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引下,在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下,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孜孜以求的,怎样才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教育主管部门、一线教师围绕此展开了深入、持续的研究,笔者认为师生的有效思维对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双方有效思维的广度与深度,学生能读书不等同于能对所凑的书进行有效思考,会做练习不等同于会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以数学课堂为例,学生的有效思维能力表现在有效地选择数学信息、有效地运用数学语言进行数学信息交流、有效地倾听同学和老师的发言、有效地选用数学方法解决数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笔者曾经听过这样一节数学课,教者为了体现课程标准倡导的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要求,出示一组信息让学生说说自己根据信息“想到了哪些问题”或“想到了什么”,课堂上出现了很热烈的气氛,同学们想得兴高采烈、说得不亦乐乎,若据此认定课堂上师生互动较好,是一节体现有效教学的课,本人则不敢苟同,在完成“根据给出的条件提出问题并解答”这样的练习时,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有的学生提出的问题与题中给出的条件无关,有的学生不能正确解答自己提出的问题,笔者认为这种状况的出现与课堂上问学生“你想到了什么”、“你想到了哪些问题”有很大的关系,美国加州数学课程标准认为应达到的“学生学习目标有三个特点:第一,数学基本技能与数学应用能力并重:第二,强调对数学内容的深度理解;第三,重视对学生数学兴趣的培养,”《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明确提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要使学生能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新知时,不能停留在浅表层次,要不断挖掘新知的内涵,深究信息中所蕴含的东西,要让学生明确从这里“我能够知道什么”(康德语),以思辨的意识引领学生进行一般数学能力的训练,一组与数学相关的信息出示后,重点应放在让学生围绕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展开有效思维,即据此信息“我能够解决哪些问题”,而不是泛泛的“我想到了哪些问题”,

新课程背景下,一节成功的数学课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教学思维和构思新颖、实用高效的教学思路,在全国第三届小学数学教学大奖赛上,一位老师在引导学生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时,设计精心巧妙,教学省时高效,掀起了两次高潮,第一次:以三条不同长度的线段为直径,分别画出三个大小不同的圆,然后把画出的三个圆同时滚动一周,得到三个圆的周长,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圆的周长和直径有关系,直径较长的圆周长较长,直径较小的圆周长较小,第,次:屏幕上出现大小不同的三个圆,将三个圆各滚动一周得到周长,然后用每个圆的直径去量它所在圆的周长,得出: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再让学生任选一圆,在屏幕上对观察得出的结论加以验证,在老师有效的引领下,学生进行的是围绕圆的周长与直径关系展开探索的有效思维,这一节课的难点就这样被举重若轻地化解了,

三、培养有效思维能力的几点思考

结合教学实践,我对培养有效思维能力作了如下思考,思考一:培养学生的有效思维首先要尊重教师的个性化思维特征,遵从不同学科的学科特点,尊重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习特征,

1.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是老黑格尔所说的“这一个”,每一位教师都是特立独行的,有着自身的能量与兴趣朝向之所在,在教学过程中个性化的思维特征自然而然地就会表露出来,“我们的思考离不开我们的人格”,性格倾向不同的老师在教学工作中的表现也是各不相同的,思辨色彩浓烈的老师

带出的学生人云亦云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慈善博爱的老师带出来的学生会很有爱心,民主意识强的老师带出来的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长于形象思维的老师与长于抽象思维老师的教学风格、课堂氛围是不可能相同的,对学生有效思维能力培养的方式也不可能一致,个性化的思维特征必然会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

2.不同学科的培养目标是不一致的,培养学生有效思维能力的需要是相同的,在培养学生有效思维能力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学科特点,创造性地选择方式方法,如高年级数学课的思辨色彩要更浓一些,理性的思考要多过感性的认识,在教学过程巾教师需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不能以表象的繁华与否来评判一节课的得失,科学课上学生需要通过实验操作来发现某一规律时,组织学生讨论进行该实验需要作哪些方面的准备、实验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是很重要的环节,这关乎实验能否顺利完成、是否能够实现预期的三维目标,学生的有效思维能力在实验的前期准备、中期操作、后期反思中的培养方式是不相同的,学科之间既有不同之处也有相似点,在课堂教学中还需要在不同学科之间开展类比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思维,

3.同一学科不同年级学生有效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是有所区别的,以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例,低年级小朋友受认知水平、理解能力的限制容易曲解题目的意思,老师需要先引领学生理解题意:高年级学生已经建构了自己的知识、能力架构,具备了正确解读题意的能力,老师只需引导他们围绕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有效的深度思考即可,

思考二:同学科同年级不同模块的教学对学生有效思维能力的培养方式也是有差异的,

计算、平面图形、解决问题策略等不同的知识模块在其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有效思维能力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以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为例,平面图形的教学离不开读图,组合图形的读图思维过程大致分为“分解——构思——综合”,培养学生有效思维能力相应地需要明确“分”与“合”的辩证统一关系,坚持运用“分”与“合”的辩证思维方法,从而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学生在读图过程中既有以“概念、判断、推理”为特征的逻辑思维,也有以“分析、推理、综合联想”为特征的形象思维,还会出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灵感思维,培养学生的有效思维能力必然要把不同的思维形式有机组合起来建构成为更高层次的思维——创造性的思维,

操作验证立体图形特征的教学中对学生有效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读图教学中进行的有效思维能力训练又有所不同,如,学生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后,教者进行了这样的训练:先出示一个用橡皮泥和小棒做成的长方体框架,让学生观察并相互说说它的特征;结合观察,引导学生思考做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框架时应该怎样选择材料,小组合作,先填写选料单,再动手做一做,每个小组完成3个,完成后组织相应的展示和交流。让学生介绍自己在选择材料和完成框架时的所思所得,

思考三:“师爱”在培养学生有效思维能力过程中的作用,

大爱无疆,师爱是一种大爱,既体现为对教育事业、任教学科的热爱,也表现为对学生的尊重与信任,还蕴含着对学生心灵的呵护,诚如冯建军老师所言:“以积极的心态看待一切,在与学生的日常交往中,用一种平常心态去欣赏他。不断寻找他身上的优点;学生犯错时,冷静旁观,委婉地、不露痕迹地‘送一轮智慧的明月’去照亮他们的心灵:用大爱的胸怀收容每一朵浪花,不论其清浊,”(冯建军《做阳光教师,感受职业幸福》)“亲其师则信其道”,“师爱”灌注在教学的各环节中,激发学生进行有效思维。当课堂成为师生思维不断碰撞爆发智慧火花的场所、激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时,学生很容易对老师任教的学科产生兴趣,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了强烈而又稳定的兴趣后,便会对所学表现出特别的关注、大胆地探索,还会饶有兴趣地去深究和应用已经掌握的知识,

思考四:培养学生有效思维能力无须在教学过程中刻意进行,教者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摄入能够生成有效思维能力的成分,培养学生具有清晰的思维,让学生围绕问题进行定向性的思考,倾听、吸纳老师和同学的观点,整合重构自己的认知思维体系,美国EACK中学有这样的校训:“让我看,我会忘记;让我听,我记不住;让我参与,我会明白,”有效的课堂应该是这样的:在动态的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开拓认知新领域的思维活动。必然有许多动态的生成:在流逝的教学时间内进行与问题相关的思维达到预期的目标,产生进发性的顿悟,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再带着新的疑问走出教室进行开放性的学习,

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是重要途径之一,如何提高教师有效教学思维能力和培养学生有效学习思维能力在研究课堂教学有效性时不应该受到忽视,

作者:张桂琴

第三篇:课堂有效性教学初探

摘要: 有效性教学是取得成功的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本文详细分析了“先学、后交、再教”教学模式以及构建有效评价体系,以活泼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课堂;有效性教学

有效性教学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能够在学习上获得进步。有效性教学的核心体现在教学效益上,即教学活动的收益、教学活动目标的达成和教学活动的价值实现。目前,课堂教学存在高耗低效的现象,主要原因是课堂没有达到学生教学生、学生帮学生、学生评学生、学生影响学生、学生启迪学生等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助状态和师生之间的互动状态。部分课堂只存在着“点”与“点”的互动,即教师只与成绩优秀的学生互动、只与少数被提问的学生互动的幣端,从而导致课堂教学不尽如人意。因此,构建课堂有效性教学就显得很重要。那么,如何构建课堂有效性教学呢?笔者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发现两种方法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引入“先学、后交、再教”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一)“先学、后交、再教”项目教学模式的含义。

“先学”,是课堂教学的第一阶段,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明确学习目标,选择适当的学习方式自学课程知识;“后交”,是课堂教学的第二阶段,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相互之间的展示和交流,这是学生在经历了独立探究、小组合作学习之后,以探究成果进行展示和交流。通过这一个教学环节,学生自己破难点、释疑点、互勉互励,在交流中,学生个性思维的火花产生碰撞,进一步激发探究欲望,共享思维成果;“再教”是课堂教学的第三阶段,教师根据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和学生在回答问题、讨论等过程中获得的信息而进行释疑解难、点拨启发和评价激励等。

“先学、后交、再教”教学模式,主要是让学生“先学”后,教师不急于“教”,而是让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互动交流后教师再“教”,即提倡“交”后再“教”。

(二)构建“先学”课堂,让学生自主发展。

1.通过设疑激趣,引入“先学”阶段。

“先学者须疑”。疑,是深入探究知识的起点,有疑才能有问,才能有“究”,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教师在“先学”的第一阶段,通过巧设问题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把教学目标的重点、难点之处,通过巧设问题,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引起悬念。但须注意,悬念的设置要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恰当适度。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敢于和善于标新立异,运用智慧和能力,主动探求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2.组建民主互助的合作学习小组,实施“先学”。

根据民主、平等、自愿、互助的原则组建学习小组,每小组4位成员。根据学生的性格差异、学习基础等进行个别调整,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佳组合。与此同时,迅速结成组内“一帮一”小对子,实现学习合作与互助。由学生选出一位学习能力、团队沟通能力和组织能力强的学生担任小组负责人。在“先学”的第一阶段,教师把教学目标的重点、难点巧设为“问题任务书”,并下发给学生。学生接到“问题任务书”后,自己破难点、释疑点,互勉互励;在交流中,进一步激发的探究欲望,共享思维成果,积极主动地到自我发展的活动中,独立学习,获取新知识技能。

(三)构建“后交”课堂,生生、师生互动。

1.发挥“领头羊”效应,实施“后交”互助课堂的第一阶段。

心理学家约翰·卡西波认为,情绪会互相感染,光是看到别人表达情感就会引发自己产生相同的情绪,尽管你并不自觉在模仿对方的表情。这种情绪的舞动传递与协调无时无刻不在进行,人际互动的顺利与否便取决于这种情绪的协调。领头羊效应一旦形成,你追我赶、人人参与的群体学风相互舞动,课堂教学绩效立竿见影。要实现有效的“生生互助”,促进不同层次学生的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关键环节是小组长的选拔和培养,真正能够使小组长成为各合作小组的核心和领导人物,成为项目活动的指导者和组织者。

课堂学习效率如何,与“领头羊”效应发挥好坏有直接的关系,因此教师如何开展对“领头羊”的培养,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笔者以为,教师应该着力从几点去培养“领头羊”:一是让“领头羊”认识到自己位置的价值;二是采取“领头羊”的名字命名小组名称;三是“领头羊”的综合表现与综合平时成绩挂钩;四是小组定期进行业绩发布会,让“领头羊”所有成员荣辱与共;五是经常开展“课堂知识大比拼”等竞赛活动,让“领头羊”有更多出头露面进行自我展现的机会。总之,通过充分发挥“领头羊”效应,让课堂呈现出“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的生生互动的局面。

2.在“有无”转换中发散学生思维,实施“后交”互助课堂的第二阶段。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成分。发散思维是指从已知信息中生成大量变化的独特新信息的一种思维方式,在思维过程中各种不同的方法、途径及答案沿不同方向、在不同范围呈散射型或分叉型发散。学生能闻一知十、举一反三,能在瞬间内“思接千载”,对问题“一目了然”,这是学生产生发散思维的一个标志。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经历“有中生无” “无中生有”的思维转换,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有无”转换中发散学生思维是“后交”教学阶段的重要保证。

首先,“有中生无”是创新教学的内涵之一。是指根据已有的材料、资料和解决问题的经验来消除疑问、生发新的思维。其次,“无中生有”是创新的又一内涵,是指通过对自己感兴趣但又比较陌生的某一问题的研究生发出新思维的过程。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先学”阶段,将遇到并需要解决的问题记录成“问题资料库”。到“后交”阶段,各学习小组通过小组会议的讨论与探索,设计出一系列的相关问题,让其他小组观摩与破解。抢答成功的小组上台演示问题的解决过程,从而使学生对问题的剖析更进一步理解、深刻,并生发出更多的发散性思维。通过“有中生无” “无中生有”的教学方法交替运用,学生的思维被积极启动,使整个课堂既紧张严肃,又生动活泼。

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是高效课堂最鲜明的标志。只有生生之间实现了有效互动,课堂上才会实现智慧和创造力的“涌流”;通过学生之间智慧和情感的“抛接”,课堂才能充满生命的活力和斑斓的色彩。

(四)构建“再教”课堂,教师充分发挥“导”的作用。

叶圣陶说过:“谓教师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不绝讲说,学生默默聆受。”教师要善于做“导师”,不要只做“讲师”,这对构建课堂有效性教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有价值的问题教师要“导”。

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后,要引导学生审视和反思问题。那些经过学生间的合作或个人的努力就可以完成的问题就让学生在课堂里自己完成,与教学目标密切相关且很重要的、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就要提练出来并引导学生,使他们的思路系统、醒目,将其“导”入研究轨道。

2.在探究性学习和接受式学习的交接处教师要“导”。

在课堂教学中,有些问题经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可以得出结果,但是有些探究活动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接受知识,单靠学生的自主探究并不一定能完成知识的自主建构。此时,教师就要“巧导妙引”,伺机“布道”。

3.在学生遇到困惑时教师要“导”。

教师如果一时不能将学生的思维引入轨道时,不要着急,欲速则不达,先放一下,并顺势把学生导向一个“岔路口”,当学生看到那是个死胡同时再把学生“导”回来,这样就能达到“欲擒故纵”、迂回指导的教学效果。

4.把思维推向深入时教师要“导”。

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把学生思维推向深入的问题,需要教师层层引进将学生的思维引入知识的探究轨道。

总之,教师善于发现、挖掘教学目标的关键知识点,就会“一石激起千重浪”,形成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出现“满堂彩”的局面。教师能让每位学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起点,能保证学生人人能够解决属于自己的学习问题,这是高效课堂的重要标志。

二、构建有效评价体系,实现有效性课堂教学

教学在于营造一种氛围,有效的教学应使学生获得对该学科学习的积极的情感体验。构建有效评价体系,课堂才会快乐、精彩而高效。

(一)信息卡即时反馈。

即时反馈是强调师生要在课堂上现场进行反馈,而且这种反馈是双向的。教师设计一组选择题,要求全班学生举信息卡(同一答案颜色相同)进行回答,从而可以立即了解学生,掌握情况,采取各种措施实施有效教学。对于学生的回答,请全班评分,即时计入现场评价表。

课堂上,教师通过注意学生举信息卡的快慢、动作、表情、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掌握状态,对教学效果作出适当的评价和反馈。学生为了争创佳绩,使尽全身解数,从而使课堂气氛达到另一高潮,充分展现集体智慧。

(二)“捆绑式”教学评价。

1.根据每个组员的性别、能力等特点制定不同的捆绑奖惩办法。

根据平时成绩从高到低把每个小组成员按账套主管、财务主管、采购主管、销售主管进行1、2、3、4的编号。同一问题,若每小组的1号或2号答对了,加0.5分,3号或4号答对了,就加1分。这种做法正是为了鼓励基础较差的学生努力学、认真听,鼓励学习较好的学生主动帮助同学学会知识。另外,如果小组某一同学做对了题目,便可获得加分,即自己得分的同时,也同样会给本组加上相应的分数;反之,某个同学如果不认真听讲,或不参与交流合作,便要被扣分,同时,他“一帮一”的结对者、所在小组都要被扣分。加分与减分的标准要因人而异。这样一来,厌学的乐学了,担心因帮助同学耽误自己学习的优秀生不保守了,甚至更优秀了,因为他在给同学讲解的同时,自己的知识也更扎实了。优秀生通过帮助同学,还为小组挣到了分,他们会产生成功的喜悦,如此循环,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互帮互助、相互交流中成长,自然也就都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2.把学习小组合作程度列为小组考评的重要指标。

制定多元化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主要有小组分工合作的融洽程度、小组成员完成任务书的速度、小组完成任务的准确度、小组成员对教师的依赖程度四项。评价小组分工合作的融洽程度是指小组成员分工合理、协调有序,评价目的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助互学的风气;小组成员完成任务书的速度这个指标是指小组最后一位成员都已完成工作任务书,才算完成任务。评价的目的是为提升学困生的进步速度,把学生的互助、互爱、互学精神落到实处;小组完成项目任务的准确度是指小组是否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利用多种方法进行展示交流解决有价值的问题。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提升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小组成员对教师的依赖程度是指学生遇到疑难点问题能否自己破难点、释疑点、独立学习、获取新知识技能。评价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他们能积极主动地进行知识的自我构建。

3.由教师评价转变为师生互评。

教师对小组评价的分值占70%,教师把学生课堂精彩表现、参入学习的积极状态、进步幅度、小组合作情况进行有重点的详细记录,每周做一次总评。学生评价项目经理进行记录整合,在评价中分值占30%。通过这种方法给每个小组一个学习的认定结果,同时也是让每个小组在互相评价的过程中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4.让学生在课堂上产生深刻而快乐的情感体验。

在教学任务业绩公布后,教师创设多元化教学手段,如小组长台上发言,台下生生、师生多元对话,让学生体验与感受团队沟通、项目教学课堂的感悟,生生与师生的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融、心灵的呼唤将衍生出各种灵感,绽放出生命对话的灵光。采用小组成绩共享法可激励所有组员风雨同舟,为小组争取尽可能多的分数。这种计分办法强调学生在学业上的进步,只做纵向比较,只要今天比昨天好、明天比今天好,就是进步,就是成功者。

教师通过构建学生的发展性有效教学评价体系,让学生获得期望的信息后,使其形成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并产生鼓励效应,于是积极行动起来并给老师以反馈。教师越是见到学生们这种反应,越是会把自己的感情及所期望的特性投射(移情)到学生身上,感到他们更加顺眼与可爱,于是激起更大的教育热情。

综上所述,在课堂上引入“先学、后交、再教”的有效教学模式,教师实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从而构建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位,对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有机整合为一体的高效课堂。

(作者单位:广州市番禺区工贸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赵微,荆秀红.解密高效课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2]冯旭初.全脑激发的高效课堂[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赖俊辰

作者:莫翠梅

上一篇:房地产策划毕业论文下一篇:计算机接口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