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运营风险的有效监管

2024-05-24

商业银行运营风险的有效监管(精选6篇)

篇1:商业银行运营风险的有效监管

商业银行运营风险的有效监管

[摘要]随着商业银行运营风险日趋多元化,银行风险管理能力必须不断提高,评估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稳健性已成为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通过借鉴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相关文件和一些发达国家的成功实践,文章整理出一个对商业银行日常运营风险的监管框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运营风险监管的完善措施。

[关键词]商业银行;运营风险;金融监管;有效监管

[基金项目]本文为汕头职业技术学院2007年度《跨国银行监管的国际化及我国的对策》课题研究成果,课题号070621(12)

[作者简介]路晓霞,汕头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国际金融监管,广东汕头,515041;卢长龙,汕头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经济法,广东汕头,515041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723(2008)11-0122-0004

随着美国居民次级房屋抵押贷款债券危机(以下简称“次贷危机”)的不断蔓延和法国兴业银行欺诈交易案的曝光,如何建立一个适应金融市场发展的有效金融监管制度再次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本文借鉴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以下简称巴委会)的相关文件和一些发达国家的成功实践,探讨有效防范商业银行运营风险的具体措施。

一、商业银行运营中面临的主要风险

商业银行运营过程中风险无孔不入,即便是金融监管制度比较发达的国家也不能避免。这些风险主要包括:

(一)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银行业开展业务首先面临的风险,指由于各种原因造成债务人清偿能力较弱或丧失,从而引起债权人预期水平下降的可能性,具体表现为借款人到期不能或不愿履行贷款付息协议而使银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银行能否按期收回本息关键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借款人的偿还意愿,另一个是借款人的偿还能力,两者缺一不可。美国次贷危机中大部分银行集团面临的就是借款人的偿还能力受限问题。我国借贷市场上不仅存在着借款人偿还能力问题,而且还存在着信用观念淡薄问题。信用风险不仅存在于贷款业务中,也存在于银行集团其他表内与表外业务中,如担保、承兑和证券投资等。此外,经营跨国业务的银行集团还面临国家的信用风险和货币汇兑转移风险。

(二)市场风险

唐双宁在“2008陆家嘴论坛”上说:“过去主要是信用风险占据主体。随着融入国际市场的步伐越来越快,市场风险将会成为主要风险。”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因素而带来的收益不确定性,包括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商品价格风险、股票价格风险四类。利率风险是指银行资产负债的构成和期限的对应不吻合,因利率水平变动而蒙受收益恶化的可能性。特别是当资金来源以短期为主、资金利用以长期为主,市场利率的升降,既可能给银行带来丰厚的利润,也可能给银行带来巨大的损失。利率水平的多变性和不确定性使金融市场上各经济主体承受着较大的利率风险。自从国际货币制度由布雷顿森林体系变为牙买加体系以来,外汇市场上的汇率波动更加频繁,特别是日元、美元、欧元汇率近几年波动剧烈,直接影响外汇资产及负债的市场价值,使拥有大量外汇资产和经营外汇业务的商业银行面临高汇率的风险。当前我国金融市场不断开放,分业经营日渐模糊,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开始进行金融衍生交易,这使得更多的商业银行面临潜在的、巨大的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商品价格风险以及股票价格风险等。

(三)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金融风险的直接表现,是指银行能够随时应付客户提存,满足必要的、正常的贷款需求能力。流动性风险是指由于银行流动性资产不能确保适当的数量,从而易于引起信用不稳定和收益恶化的风险。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尚不突出,其原因一是暂时被居民的高储蓄所掩盖;二是国有商业银行信用得到了国家强有力的支撑。但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一些不能满足市场要求的银行,缺少了国家信用的支持,又没有发达资本市场的依靠,流动性危机必定日渐突出。我国商业银行可能面临的流动性风险主要表现为账外经营风险、超负荷经营风险、违规拆借风险以及违规担保风险。

(四)操作风险

法国兴业银行欺诈交易案显示出,即使商业银行符合资本充足率的要求,也可能因为操作风险而陷入经营困境,甚至导致破产。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对操作风险的定义是:由于不正确的内部操作流程、人员、系统或外部事件导致的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通俗地讲,就是银行因办理业务或内部管理出了差错,需要对客户做出补偿或赔偿,以及由于内部人员监守自盗、外部人员欺诈得手、电子系统硬件软件发生故障、通讯或电力中断、地震、恐怖袭击等原因导致损失的银行风险,统称为操作风险。对许多国际活跃银行而言,操作风险已经成为仅次于信用风险的第二大风险。迄今为止,操作风险没有普遍认同的衡量标准,没有可以公开获取的数据库,没有成熟的控制技术和相应软件等等。在银行操作风险的量化与管理上,国际银行业尚处于初级阶段,国内银行业更是刚开始。

二、控制运营风险的对策

随着商业银行运营风险日趋多样化,银行风险管理能力必须不断提高,评估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稳健性已成为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本文借鉴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相关文件和一些发达国家的成功实践,整理出了一个对商业银行日常运营风险进行有效监管的框架。

(一)资本充足率监管

巴塞尔委员会认为必要的资本是银行抵御上述各种风险最直接、最基本的手段。巴塞尔委员会将资本充足率的最低标准确定为8%,并且核心资本的比例不得低于4%。这个资本充足率标准已为世界各国所普遍接受。2007年末,我国商业银行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为8.11%,首次超过8%。当前,我国加强资本充足率监管就需要尽快建立和应用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使监管资本与银行的经营资本趋于一致,以提高资本对风险资产的敏感度,真正达到资本充足率的要求。近几年,我国商业银行已经逐步建立起了内部信用风险评级体系。但是与国际性银行相比,在评级方法、数据采集、加工、评级结果检验、评级工作组织以及评级体系适用性等方面都存在着相当的差距。

(二)计提呆账准备金

呆账准备金如果计提得当,商业银行因遭受风险而承担的损失就被事先剔除,银行收入就不被错误估计。目前多数国家把准备金分成两种:一种是普通贷款准备金,按全部贷款或正常贷款余额的一定比例提取;另一种是专项贷款准备金,即在贷款五级(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分类法的基础上根据贷款的风险程度按不同比例提取。有些国家还在专项贷款准备金的基础上,针对某些行业提取特别准备金。

我国的《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指引》,要求商业银行在提取普通准备金之外,要按照五级分类的 结果提取相应的专项准备金;我国商业银行可根据贷款的国别风险提取一定比率的特种准备金,但未规定针对行业而提取特别准备金制度。

(三)贷款集中度监管

“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历史经验表明,对个别借款者的贷款过分集中经常是世界上大多数银行倒闭的原因。贷款集中度监管的措施主要是对单一贷款比例进行限制。《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以下简称《核心原则》)规定:一家银行或银行集团对单一借款人或一组关联人的贷款不得超过资本金的25%,并且要向监管当局通报超过特定比例(如资本金的10%)的贷款情况。对单一贷款比例进行限制就需明确界定以下术语:

1、贷款。美国对贷款集中的限制主要针对在“贷款和信用风险”情况下的银行风险。信用扩展的概念要比单纯的贷款概念范围广,诸如备用信用证和个人财产租赁等业务被视为信用扩展。因为美国银行法认为从事这些业务时银行承担的风险与贷款一样。

2、单一贷款人。各国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将具有共同利益的某些关联借款人视为同一借款人。大多数国家的法律实践是将关联公司以及在财务上具有密切联系的各借款人视为法律上的同一借款人。

3、对低风险贷款的例外规定。贷款集中例外规定大多集中在以下方面:对本国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及由其担保的贷款或者其他与政府有关的贷款、同业间的交易、具有特殊性质和法律地位的借款客户的贷款、具有特定抵押品的贷款,等等。

(四)流动性控制

多数国家监管部门对银行的流动性比例提出限制性要求,确保银行能及时支付到期债务;同时建立了存款准备金制度,由商业银行按照吸收存款的一定比例向中央银行缴纳准备金,中央银行向资本充足但临时遭遇流动性危机的银行提供流动性支持,以维护银行的稳健运行。

迄今为止,巴委会还没有设定正式的流动性比例,只是在1992年发布了《计量与管理流动性的框架》,作为对银行流动性管理的一个非限制性指导。该框架指出:“强有力的流动性管理的关键因素包括良好的管理信息系统、集中的流动性控制、对不同情况下流动性缺口分析、融资来源的多样化以及完备的应急计划。”

我国《商业银行法》和《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暂行监控指标》等,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备付金比例、资产流动性比例和中长期贷款比例等进行了规定。但这些规定内容比较单薄,不能全面反映银行资产的流动性情况,更没有反映银行的融资能力。

(五)内部控制

完善的内控制度不仅可以有效地防范信用风险、市场风险以及流动性风险,更能有效地防范操作风险。一定意义上说,加强内部控制是防范操作风险的关键环节和主要手段。法国兴业银行欺诈案说明了内控制度的存在及建设质量,直接影响着商业银行控制和防范操作风险的能力。根据巴塞尔委员会的定义,操作风险由人员、系统、流程和外部事件等四类因素引起,几乎涉及到银行的各个职能部室。人员因素涉及到人力资源部,系统因素涉及到科技部,流程因素涉及到公司金融、个人金融等业务部门及内部审计等后台部门,而外部事件会涉及到安全保卫、后勤事务等部门。

目前,我国银行集团内控独立性得到显著加强:完善了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的议事程序和表决规则;董事会设立了包括审计委员会、风险管理委员会、薪酬委员会等在内的委员会;内部审计部门由原来对经营班子负责改为对董事会负责等。但是还存在很多问题:一是“形似而神不至”。还未形成各治理主体的独立运行和有效制衡,董事履职的专业性、独立性、尽职尽责性也有待提高;二是缺乏统一的管理,如安全保卫部负责安全保卫方面的操作风险,内部审计部门负责操作风险,科技部门负责系统方面的操作风险。制度多而乱导致制度之间有矛盾,员工无所适从;三是没有突出对高风险环节的监管和控制。

三、我国商业银行运营风险监管制度的完善

借鉴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相关文件和一些发达国家的成功实践,我国运营风险监管应完善以下措施。

(一)尽快建立和应用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

建立完善的内部评级体系,需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借鉴国际性银行成熟的评级方法。科学、合理的评级方法是充分揭示风险的基本前提。发达国家国际性银行在长期的内部评级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评级方法。借鉴这些技术和经验,可以避免无谓的人力、财力浪费,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内部评级方法体系。

2、加强与国内外专业评级公司的合作。一些国际著名的专业评级机构以其信用评级的独立性、客观性和公正性赢得了广泛的声誉。我国商业银行应进一步加强与专业评级公司的合作,充实和完善内部评级基础数据库,逐步提高内部评级的质量。

3、加强信息采集和行业研究。对我国的商业银行来讲,应从数据质量抓起,对历史数据进行反复清洗和补录,逐步建立起高质量的数据库。另外,我国商业银行还应按照行业进行适当分工,了解不同行业的基本特点、发展趋势和主要风险因素,为受评对象在同一行业内部和不同行业之间的风险比较创造必要条件。

(二)尽快制定特种准备金监管工作规划

1、监管部门应根据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实际状况,尽快制定特种准备金监管工作规划。根据拨备抵补率、资本充足率水平等情况,综合评价银行风险状况和风险抵御能力,实行差别化监管。对于经济发达地区经营效益相对较好的银行,鼓励向国际标准靠拢,在近期内率先实行特种准备金制度。对于相对较差的银行,制定分步实施计划,在未来3至5年内逐步到位。对拨备计提不充足的商业银行,监管部门应进一步采取措施,限制其资产盲目扩张,督促抓好不良贷款的双降以及限制分红工作,尽可能在短期内将风险降到最低点。

2、尽早解决贷款损失准备的税收待遇问题和贷款核销审批问题,允许银行税前足额计提一般准备金和特种准备金。《金融企业呆账损失税前扣除管理办法》不符合国际惯例,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金融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要求银行按照贷款分类原则提取相应比例的呆账准备,并且允许在所得税前列支。建议财政、税务主管部门从适当减轻金融业税费负担的角度出发,尽快出台提高呆账准备税前扣除相关政策,允许银行税前足额计提一般准备金和特种准备金,切实在税收政策上解决我国金融企业递延税项余额过大的情况,鼓励银行税后提取特种准备。

同时,还要尽快统一相关会计处理问题,并给予商业银行一定的提取特种准备金的自主权。

(三)细化贷款集中监管制度

《商业银行法》对贷款集中风险控制没有作任何例外规定,只是作了非常原则的单一的10%的比例限制。细化贷款集中监管应做到:

1、扩大“贷款”的范围。《贷款通则》仅将“贷款”的范围限定为信用贷款、担保贷款和票据贴现。这不能适应业务创新的需要,应涵盖透支业务、贸易融资等。

2、对单一客户关联关系的认定不仅要考虑到《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暂行监控指标》中规定的股权关联、管理人事关联、合同关联,还要考虑到实际的业务关联以及客户因假名登记等逃避关联监管的隐性关联。

3、详细规定贷款集中限制的例外规定。对特殊性质的客户或特殊地位的客户的低风险贷款、特殊担保物下的低风险贷款等采取例外规定。

(四)建立健全流动性风险预警机制

1、全面实施资产负债管理,建立高效的系统内资金调控反馈机制,管理时根据机构的资金情况,进行有效的资金调剂,建立起系统内资金预测、统计和分析的管理体制。根据资产的流动性,银行可以通过配置各类资产的数量,确定相互间的配比关系,构建适宜的资产结构,建立起多层次、全方位的防范流动性风险的防线。

2、建立健全流动性风险预警机制。建立流动性风险的预警系统,银行可以大体评估未来经营时期流动性风险的具体状况,确定风险警况,以排除警情,使流动性风险减至最低程度。预警系统应包括预测风险警情、确定风险警况、探寻风险警源。

(五)完善内控机制

我国要对分散的制度进行清理、整合,从整体上研究,把控制操作风险的流程制度化、系统化。制度本身不在多,但要精,要有效。完善的内控制度涵盖以下四个内容:(1)组织结构,包括职责的界定、贷款审批权限分离和决策程序;(2)会计规则,包括对账、控制单、定期试算等;(3)“双人原则”,即不同职责的分离、交叉核对、资产双重控制和双人签字等;(4)对资产和投资的实际控制。内控机制的完善还需保证制度的严肃性,在执行中推行管理问责制。

商业银行运营监管是对银行的持续性监管,通过对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贷款集中度、流动性以及内部控制的监管,确保银行的稳健运行。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我国的银行必须构建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

篇2:商业银行运营风险的有效监管

可持续发展能力

2010年11月26日00:00 金融时报

访问次数:61 字体:大中小

国家开发银行甘肃省分行

增强国力 改善民生

伴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而成立的国家开发银行甘肃省分行自成立以来,便以“开发者”的身份与2600万陇原父老乡亲站在一起,自觉承担起了支持西部大开发和甘肃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时代重任。无论是交通、能源、城建等基础设施、基础产业领域重点项目,还是“5·12”地震灾后重建、生源地助学贷款、中低收入家庭保障性住房、应急贷款、基层医疗、下岗再就业等民生领域,都活跃着国开行的身影,成为支持甘肃西部大开发不可或缺的金融支柱和主力银行。

发挥长期、集中、大额资金优势,支持重大项目建设。国开行甘肃分行重点支持了全省高速公路、一级、二级公路和县乡公路,兰武、宝兰铁路复线和兰渝铁路,九甸峡、大峡、小峡、乌金峡等水电站,“五大”电力公司在甘电厂项目,河西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设项目,华亭煤业集团改制重组及年产60万吨煤制甲醇项目,酒泉钢铁集团产业结构调整项目、金川公司“走出去”境外资源并购,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一大批项目,有力缓解了甘肃基本建设领域资金不足局面,保证了重点项目的资金需求。

着眼金融服务薄弱环节,支持民生和社会事业发展。国开行甘肃分行创新“三农”服务手段,先后为长城果汁厂、张掖甘州区肉牛养殖等农业产业化项目和庆阳农民工培训示范基地等提供2亿多元贷款。发起组建泾川汇通村镇银行,累计发放农户、个体工商户贷款1000多万元。支持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先后向天水、庆阳等地发放中小学、医院重建贷款5亿多元,一次性提供全额32亿元贷款,支持17万受灾农户重建住房。建立支持教育发展的立体化体系,主办甘肃生源地助学贷款,2009年末累计在甘肃发放生源地助学贷款8.69亿元、惠及学生9.7万人,2010年预计新增贷款6.6亿元、惠及学生达到13万人。累计向甘肃高校发放贷款23亿元,占全省高校贷款的一半以上;贷款1.8亿元支持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等职业教育发展。探索支持中小企业的有效模式,累计发放商贸、餐饮等中小企业贷款30多亿元、贷款余额16亿元;贷款20亿元支持全省保障性住房建设;贷款近10亿元支持敦煌月牙泉应急治理等环保项目、城乡医疗体系建设项目、下岗再就业工程等。落实中央西藏工作座谈会的精神,在金融机构中率先与省政府和甘南州政府签订合作协议,已发放贷款6.6亿元支持藏区发展。

国开行甘肃分行充分发挥发挥“投贷债租”综合优势,独家承销兰州城投15亿元企业债券,开创了甘肃城市建设领域利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先河;作为联席主承销商,承销20亿元省政府中期票据,深化与省国投公司的合作,探索建立全省资本市场和产业发展融资机制;牵头组建兰州市南山路、国电兰州热电改扩建项目等银团贷款,与同业共同支持甘肃省重点项目建设。积极推动投资基金设立工作,用于优质城建项目、产业项目的资本金投入。

坚持融资与融智相结合,深入开展规划合作。国开行甘肃分行与省发改委签订“十二五”规划合作协议,作为全省“十二五”规划和多项专项规划的领导小组和专家顾问组成员中的惟一金融机构,组织编制了《关中-天水经济区系统性融资规划》和《循环经济发展融资规划》,与各市州签订了规划合作协议,与省委宣传部合作的文化产业规划、与建设厅合作的全省城镇化建设规划、与省旅游局合作的旅游产业规划等也在积极推进。通过总行专家资源平台,邀请国内顶级专家,为嘉峪关新市区规划和祁连山北麓生态环境治理工程,兰州轻轨、新城区开发、高新区开发等重点项目,兰白一体化的功能定位和空间布局,白银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空间布局与产业结构调整,庆阳水系工程和《水资源中长期利用规划》等提供咨询、论证服务。

十年西部大开发,带来了陇原大地的腾飞巨变,也见证了国开行金融支持的不懈努力。面向未来,国开行将继续坚持“政府热点、雪中送炭、规划先行、融资推动、信用建设”的开发性金融方法,更好地发挥中长期投融资的独特优势和作用,进一步支持甘肃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实现发展跨越。

充分发挥监管引领作用

积极防范银行业风险

谢凝

今年以来,在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还没有完全消除,国内经济企稳向好基础还不够稳固的形势下,甘肃银行业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着力优化信贷结构,有效防范化解风险,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势头。但是,甘肃地处西北内陆,自然条件严酷,经济基础薄弱,产业竞争力不强,自我发展能力不足。作为银行业监管部门,必须发挥好把握形势、管控风险等方面的引领作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确保全辖银行业持续稳健发展。

先利其器:

坚决落实“三个办法一个指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三个办法一个指引”是我国信贷管理体制上的一场革命,必须坚定不移地抓好贯彻落实。甘肃银监局在贯彻落实“三个办法一个指引”中,主要做了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抓认识,促理念转变。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站在维护信贷资金安全、保护存款人和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高度,把推行贷款新规作为更新信贷理念、重塑信贷文化的重要举措,消除等待观望情绪,着力解决一些机构上级不主动、下级不能动的问题。特别是对于工作进度落后的银行,督导其认真梳理问题,深入查找原因,明确整改责任,促进度,抓成效,全力保障“齐步走”目标的实现。二是抓规范,促制度建设。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从加强制度建设、梳理流程、优化系统支持、修订法律文本入手,制定管理细则和操作规程,从源头上控制信贷资金被挪用风险。三是抓培训,促素质提升。编撰学习读本,邀请专家授课,深入机构督导,培训2万多人(次),参试机构、人员覆盖面均达到80%以上,合格率达95%以上。四是抓宣传,促形象提升。注重利用主流媒体加强贷款新规宣传,提高社会认知度,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既宣传先进典型,又鞭策后进单位,通过交流经验,互相借鉴,实现共同提高。五是抓监管,促工作转变。坚持从严监管,把推行贷款新规与现场检查频率挂钩、与机构准入挂钩、与高管准入挂钩。对于在贷款新规落实上起色不大的银行机构,约见其高管人员谈话,使贷款新规的贯彻力度明显加大。

未雨绸缪:

全面清理规范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

全面清理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是我国银行业防控金融风险、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甘肃银监局按照刘明康主席提出的“逐包打开、逐笔核对、重新评估、整改保全”的部署和“分解数据、四方对账、分析定性、汇总报表、统一会谈、现场检查”的“六步走”要求,稳步实施,狠抓落实。一是加强动态监测。及时更新台账,开展定期监测,准确核算平台企业净现金流,把握平台贷款的偿还能力,及时提示风险,形成制度化、长期化的监测机制。二是加快分类处置。严格执行标准,严格划分类别,严格分类管理,确保了风险承担与问责机制得以建立,偿债责任与落实措施得以靠实,借款主体和担保主体得以明确,原有借款主体和担保主体的责任能够有效履行。三是强化贷款管理。重点加强了对押品、项目现金流和还贷条件以及资产分类、拨备计提的管理,定期评估,及时补足,防范减值风险,确保拨备覆盖率及贷款拨备率不低于一般贷款拨备水平。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合同管理,修订完善文本,确保条款严谨,防范法律等方面的风险。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建成项目还本期管理,落实等额还本付息规定。四是提高会谈质量。通过积极开展四方会谈,共同敲定了四类风险定性,确定了平台贷款的整改处置方案,形成会议纪要,以现金流“全覆盖、基本覆盖、半覆盖、无覆盖”为衡量标尺,分门别类地、有针对性地明确平台名单、明确风险自担、明确问责机制、明确项目剥离、公司重组、增加借款和担保主体等保全分离以及清理退出措施,最大限度地稀释和化解融资平台贷款风险。

全面审慎:

着力管控辖区银行业风险

防范化解风险是银行监管部门的基本职责。坚持以风险为本,就是要注重对风险的早期识别、预警和控制。我们从甘肃银行业运行实际出发,重点管控四个方面的风险。首先,高度关注房地产贷款风险。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严格执行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严防由于行业周期波动、宏观政策调控、行业内部“洗牌”等因素导致的信贷风险。加强对开发商预售项目资金管理,实时监控,封闭运作,专款专用,防止信贷资金被挪用。关注高风险房地产企业经营状况,对资金回笼不畅、资金供应链出现问题的企业贷款及时采取保全措施。区别对待,支持房地产开发企业承担中低价位、中小套型商品住房项目和参与保障性安居工程的贷款需求。其次,严控“两高一剩”行业贷款风险。配合落实甘肃落后产能淘汰规划,重点关注钢铁、水泥、煤化工、风电设备等产能过剩行业的信贷变化情况,及时提示风险,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减少和限制向“两高一剩”行业的信贷支持。第三,切实提高流动性风险管控水平。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优化资金来源和运用结构,增强资产的流动性和融资来源的稳定性,提升应对市场波动的能力。改进流动性监测水平,建立月度、日均存贷款统计制度,解决冲时点、冲规模的问题。开展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遵循审慎原则,设定压力情景,充分考虑风险要素的关联性,掌握银行承压能力,科学制定应对预案。第四,全力管控案件风险。加强警示教育,促使高管人员从思想上重视案件、从行动上防控案件。对于相关案件责任人,不仅进行监管问责,而且追究法律责任。从严打击银行内部人员犯罪,保持高压态势,降低道德风险。严格落实案件报告制度,对瞒报、迟报案件的行为采取“零容忍”态度。加强银行执行力文化建设,杜绝以人情代替制度、以习惯代替规章的行为,筑牢案件防控底线。

协调发展:

提升对“三农”和小企业的信贷服务水平

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不仅要扶优扶强,而且要扶弱扶小,在合理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切实加大对“三农”、小企业等弱势领域的信贷支持,确保实现“三个高于”、“两个不低于”目标。督促地方中小银行业金融机构紧贴“三农”市场定位,以创新农户小额信贷为突破口,完善机制体制,积极开展信用评估,提高授信额度,把小额信贷做精做优、做大做强。坚决纠正一些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不顾自身经营实力,无视监管底线贪大、求快的不审慎经营行为,对其高管人员实施问责。加快推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组建,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督促在县域增设机构的商业银行分支机构,保证将一定比例的增量存款投入涉农贷款。指导加快小企业贷款“六项机制”建设,完善专营机构功能,培养专业团队,单列信贷规模,单独优化资源配置。积极创新适应小企业融资需求的担保方式,协调政府部门不断完善支持小企业发展的配套优惠政策,营造适合小企业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充分借鉴发达地区商业银行开展小企业贷款的经验,引进先进的营销理念,提升小企业信贷服务水平。

统筹谋划:

以信贷结构优化促增长方式转变

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落实有保有控的信贷政策,紧抓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重大历史机遇,围绕甘肃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找准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的结合点,寻求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着力点,既着力巩固经济回升向好的势头,更有效防范银行信贷风险。一是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对经济社会薄弱环节、战略性新兴产业、低碳经济、产业转移等方面的支持,保证重点建设项目的合理贷款需求。二是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严格控制对高能耗、高排放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促进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机制。特别是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以实体经济有效需求和自身资本充足为条件,严格资本约束,科学处理资本质量、信贷质量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控制信贷非理性增长,防止异常波动。三是指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大力发展银团贷款,加强互信合作,避免恶性竞争,增强议价能力。对于新增贷款金额超过10亿元的项目,都采取银团贷款方式解决,既遏制了个别银行业金融机构破坏社会公平竞争的倾向,又有效降低了贷款集中度风险。

(作者系甘肃银监局局长)

工商银行甘肃省分行

促进信贷业务健康规范发展

2009年7月以来,中国银监会相继颁布“三个办法一个指引”),是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风险监管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是带有体制性、流程性改革的信贷管理新规,初步构建和完善了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贷款业务法规框架,有助于银行业金融机构进一步增强贷款风险意识,规范贷款经营行为,提升贷款风险管理水平,促进贷款业务健康发展。贷款新规作为我国银行业综合监管制度的组成部分,标志着我国金融业在合规经营、依法监管的道路上又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今年以来,工商银行甘肃省分行按照银监局要求,全面推动“三个办法一个指引”的贯彻落实工作。一是学习培训扎实。工行甘肃省分行对全行信贷人员举办“三个办法一个指引”视频培训,各级行也分别组织开展不同形式的以“实贷实付”为核心内容的业务培训和再培训活动,并组织了“三个办法一个指引”知识测试活动。通过培训、学习和测试,使前、中、后台信贷人员充分认识了推行“实贷实付”的现实意义,熟悉掌握了“三个办法一个指引”的具体要求。二是日常工作有序。工行甘肃省分行制定了《“三个办法一个指引”机制完善工作方案》和《“三个办法一个指引”自查整改工作方案》,按月填报《“三个办法一个指引”执行情况月度报表》,根据总行每月下发的《受托支付存在问题贷款清单》,督促各分支行进行问题贷款的核查整改;及时报送工行甘肃省分行《“三个办法一个指引”机制完善工作总结》和《“三个办法一个指引”自查整改工作总结》报告。三是监测督导及时。工行甘肃省分行对2010年二季度发放的单笔借据金额超过500万元的项目贷款、超过3000万元的流动资金贷款、超过30万元的个人消费类贷款和超过50万元的个人经营类贷款支付方式进行了逐笔监测,对各行上半年贯彻执行情况进行了全面自查,6月份开始,建立了贷款资金支付非现场监测核查机制和“三个办法一个指引”执行情况月报制度,从专业考核、监督检查、核查整改等多方面督促各行执行贷款资金受托支付。四是自主支付管理严格。自主支付方式提款审核时,要求借款人提供较为详尽的贷款资金使用计划,并对借款人贷款资金支付进行逐笔延伸监督,跟踪企业支付的现金流向,确保借款人按照合同约定用途使用贷款资金,目前尚未发现贷款挪用现象。

在贯彻落实“三个办法一个指引”过程中,工行甘肃省分行在制度设计、流程再造、岗位设计、培训指导、客户宣传、检查督导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目前各项贷款发放平稳有序,贷款新规总体执行情况良好,实贷实付和受托支付原则执行较好。

下一步,将进一步采取强有力的工作措施,确保“三个办法一个指引”得到全面贯彻执行,并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提升信贷精细化管理水平。一是持续开展学习培训,切实提高全行思想认识。继续扎实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培训活动,确保各级行管理干部和信贷业务前、中、后台人员全面掌握核心要义和具体操作要求,正确处理好业务发展和依法合规经营的关系,以全新的信贷业务经营理念认真执行贷款新规各项监管要求。二是加强客户宣导,进一步促进贷款新规实施。克服各种畏难情绪,进一步加强客户宣传引导工作,诚恳地向客户宣讲贷款新规有利于客户进行财务精细化管理、节约财务费用等积极作用,努力引导更多客户主动采取受托支付贷款支付方式,不断提高工行甘肃省分行受托支付贷款比重。三是完善业务流程,严把贷款支付审核环节。组建成立贷款监督执行部门,由省分行直接负责全省公司贷款放款核准和提款审核工作,确保贷款资金按照贷款新规要求进行支付,最大程度地发挥支付审核对贷款资金流向的控制功能。四是加强监测监督,切实推动实贷实付执行。进一步完善实贷实付非现场监督监测工作机制,对应执行而未执行贷款受托支付方式的贷款逐笔下发核查整改通知书,对于整改落实不到位以及受托支付贷款比例较低的行,将采取通报、告诫、以及实行信贷业务控制等处罚措施,切实提高实贷实付执行效果。

中国银行甘肃省分行

支持节能减排 担当社会责任

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需要金融力量的大力支持。近年来,中国银行甘肃省分行认真贯彻国家产业政策,主动调整信贷结构,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为改善生态环境,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做出了贡献,积极履行了国有大银行的社会责任。

在对节能减排项目的授信制度建设上,中国银行甘肃省分行明确了该行支持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项目的授信政策,充分考虑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因素,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合理配置信贷资源,建立“绿色信贷”的长效机制,严格落实责任制和问责制。甘肃中行将环保依法合规指标纳入年终绩效考核,将环保考核与业务发展挂钩,促使全行“绿色信贷”意识明显提高。目前,环保“一票否决制”已成为甘肃中行贷款营销、调查、审查和贷后检查工作都必须严格把关的重要关口,为甘肃中行支持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提供了动力与保障。

在加大对节能减排项目的授信支持力度方面,甘肃中行立足甘肃省资源和区域经济发展现状,重点支持了白龙江、黑河流域水电;酒泉、嘉峪关风电;敦煌光电等新能源建设和开发。截至2010年9月末,甘肃中行已对清洁能源项目批复授信总量超过人民币80亿元,贷款余额30亿元,占一般性人民币公司贷款余额的14%。在大力支持甘肃省清洁能源建设的同时,甘肃中行积极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的技术改造工程项目,如余热锅炉、核电设备等节能减排产品,以及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电网自动化、煤电厂脱硫等节能减排项目。截至2010年9月末,甘肃中行发放技术改造、技术革新、煤电厂脱硫贷款超过人民币45亿元,占其一般性人民币公司贷款余额的21%。

严把“高能耗、高污染”信贷闸门,按照有保有压、有进有退的原则,甘肃中行在对清洁能源、循环经济重点支持的同时,严格控制对“两高”行业中不符合国家节能减排要求的劣质企业新增信贷,加快退出落后产能项目信贷,对钢铁、水泥、造纸、制革、印染等被国家列为淘汰落后产能以及未达到国家环保标准而被认定为耗能污染问题突出且整改不力的项目和企业,一律不得发放项目贷款,并对高能耗、高污染行业贷款建立“黑名单”制度,加强“三查”力度,严把“两高”信贷闸门。

支持节能减排,推动了甘肃中行又好又快发展,客户基础不断壮大。近两年来,甘肃中行储备了一批以发展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为主营业务的优质企业,客户基础不断壮大,客户群建设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截至2010年三季度末,甘肃中行公司贷款客户数较2008年增加了93%,其中,新增节能减排客户数占新增公司贷款客户总数的25%,对甘肃中行壮大客户基础做出了重要贡献。

信贷结构不断优化,甘肃中行加大了对“上大压小”、清洁能源等节能减排项目的中长期贷款投放,随着贷款总量的不断增长,高收益率的中长期贷款占比持续提高,升息资产规模不断扩大,对甘肃中行利差水平的提升起到明显拉动作用。截至2010年三季度末,甘肃中行用于支持节能减排项目的中长期贷款余额占中长期人民币公司贷款余额的60%,对甘肃中行优化信贷结构做出了重要贡献。

市场份额不断提升,以“支持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为契机,甘肃中行加强客户群建设,优化信贷结构,提高发展水平,使市场份额不断提升。2010年三季度末,甘肃中行一般性人民币公司贷款余额为210.38亿元,新增人民币公司一般性贷款为40.84亿元。其中,用于支持节能减排项目的人民币公司贷款新增额占全部人民币公司贷款新增额的51%。

今后,中行甘肃省分行会继续积极响应国家发展新能源和低碳经济的发展战略,履行社会责任,发展“绿色信贷”,支持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项目,严把“两高”信贷闸门,创建和谐社会环境,为甘肃低碳经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建设银行甘肃省分行

转型与再造

金秋时节,45岁的甘肃农垦集团条山农场职工倪富康面对自家19亩近900棵梨树丰收的景象,对建行“雪中送炭、上门送贷”充满着感激。“谁也没有想到建行会给农户贷款!”当倪富康在果园地头签下4.5万元贷款合同后,农场职工们真正相信建行服务走进了他们。从2010年5月20日发放第一笔小额农户贷款开始至今,建行甘肃省分行已成功向638户农户发放“农耕文明”贷款4960万元。服务“三农”,发放小额农户贷款是建行甘肃省分行积极支持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百姓民生工程成功实现的又一业务创新。

近年来,当人们看到建行甘肃省分行第一个将营业柜台变矮、把办公桌从厚厚的玻璃后面搬出来时,看到这家银行主动要求客户为自己的服务打分时,看到这家银行不仅仅可以存贷款时,才发现这家国有大行正在转型。

几年来,建设银行甘肃省分行成功发行了为兰州城市建设融资的理财产品兰州城投“利得盈”,为甘肃企业发展融资而设计发行了第一款股权融资理财产品“乾元一号”;为甘肃第一家创业板成功上市的企业提供了IPO财务顾问服务,开始了投融资业务的征程。特别是根据甘肃省有色金属领域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民营企业甘肃建新集团上市过程中的复合型需求,该行在建行总行牵头组织下,形成了境内外、总分行、商业银行与投行机构、投资咨询与资产管理等专业机构联动的网状联动服务团队,在短时间内从各个角度满足了客户的一揽子需求。该项目涵盖了贷款、存款等传统资产负债业务,财务顾问、资金监管、银行保函、理财产品等中间业务,以及股权投资、认股期权、保荐承销等资本市场业务。是建行组合运用投行及银行产品最多的案例之一,成功实现了传统银行业务与新型投行业务的有机结合。

结合国家政策导向,建行甘肃省分行积极推进“民本通达”民生系列产品综合服务方案,为在医疗卫生行业打造高效的医院资金管理和服务平台,搭建银医合作的新模式。与兰州大学第一医院联合发行了“健康龙卡”;与读者出版集团共同启动了“双百双优送文化”主题活动。针对教育、卫生、社保、环保四大民生工程,建行甘肃省分行在教育慧民、医疗健民、社保安民和环保益民四大领域精耕细作,演绎精彩,备受社会好评。

走进该行新设立的小企业业务专业经营机构小企业中心,业务全流程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让人感受颇深。从贷前的市场综合营销,到贷中的业务受理、业务评价、信贷审批,再到贷后的预警、回收管理,整个流程一线贯穿,“信贷工厂”经营模式,提高了业务运行效率。根据小企业的价格敏感度、需求频率、额度大小、风险高低,研发的针对初创型、成长型、成熟型小企业的系列金融产品,如“速贷通”、“成长之路”等,成为市场的新宠。

建行在甘肃的耕耘不仅迎来了业务的发展和创新,也使建行服务的理念深植客户心中。现在,建行甘肃省分行几乎所有的网点都要按照转型的要求重新布局,甚至重新装修所有的网点人员都要从头学习如何去工作。而正在开启的二代转型,则进一步规范了网点理财中心为个人VIP客户提供差别化、专业化服务的工作流程,财富管理中心、理财中心、理财室三级架构的高端客户服务渠道体系的搭建成功,通过其专职的客户经理、产品经理队伍和后台专家团队,其专业化服务水平将会得到新提升。

转型不仅让中国建设银行甘肃省分行脱胎换骨,也成为推动甘肃金融业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2010年建行甘肃省分行荣获甘肃省政府首届“省长金融奖”和“金融支持地方发展突出贡献奖”。转型与再造,让建行甘肃省分行与市场贴得更近,与客户贴得更近。

交通银行甘肃省分行

把优质服务进行到底

1989年,交通银行登陆兰州。作为甘肃省第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交通银行甘肃省分行在甘肃金融界刮起了优质文明服务旋风——微笑服务、上门服务、礼仪服务、综合柜员一站式服务、客户经理一对一服务„„这些不断升级的服务举措,引领了陇上金融服务潮流。

2007年,交通银行在完成境内外上市后,为创建一流国际公众持股银行,启动提升服务质量工程。交行甘肃省分行以战略转型为契机,开始了服务兴行的二次创业。经过深入调研和广泛动员,交行甘肃省分行确定了提高服务的规范化程度、提高业务处理效率和提高增值服务水平的“三部曲”蓝图,决心一年一大步,二年见成效,三年大变样。交行甘肃省分行成立服务质量管理专门机构,修定了涉及各个服务环节和各业务流程的服务规范,在全行强力推广。

为提高柜面员工的业务处理效率,交行甘肃省分行坚持将业务练兵制度化、常态化。每季度一次的柜面员工业务技能达标和竞赛,调动了员工学业务、练技能的主动性,不达标不能上岗,上岗标准逐年提高,学习成为交行员工的存在形式,“不用扬鞭自奋蹄”就是员工勤学苦练业务的真实写照。

“优质服务包含感受愉悦、体验便捷、享受增值这三个阶段和层次,缺乏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服务都不是完美的。”交行甘肃省分行行长陈双城如是说。交行甘肃省分行把财富管理作为优质服务的新标杆,完善人才培养和选拔机制,打造高水平的理财师队伍,提升金融服务的智力含量,为财富管理客户设计个性化的理财方案,帮助客户实现金融资产的优化组合和最大增值,从人生规划的高度进行财富管理,将服务形式与内容完美统一起来,体现出了用心服务、以智服务的新境界。

面对财富管理时代的到来,交行甘肃省分行将差异化、个性化和时代化作为金融服务的新坐标,识别客户、细分客户、培育客户,与客户共成长,与时代共进步。

差异化,贴心服务一对一。差异化体现了对客户的尊重,是精细化管理的必然要求。将开展差异化服务作为提升服务的突破口,坚持网点功能分区、业务分类和客户分层的服务理念,根据客户身份提供一对一的专门服务,每一个营业网点可以提供各种综合服务。

交行甘肃省分行坚持和强化服务客户是每一位员工的第一责任、行长是服务客户的第一责任人的服务文化理念。个性化就是要体现交行责任文化的独特魅力,就是用交行特有的不可复制的服务诠释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寻找客户利益和交行利益的最佳结合点,建立服务形式与内容的最佳平衡点。

为适应“e”时代日新月异的发展形势,交行甘肃省分行将电子银行业务作为服务的制高点,优先发展自助银行、社区“银亭”和手机银行等电子银行业务,给客户美好的金融消费体验。

坚持面向小企业,扶持民营经济。交行甘肃省分行发挥小企业信贷中心专业优势,通过联保互保、仓储质押和土地经营权质押等各种形式的信贷创新,面向各类工业园区和钢材、建材、机电等专业市场,集群开展小企业信贷业务,形成一个符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特征、结构合理的小企业客户群,有力地支持了甘肃省的民营经济发展。

坚持面向三农,支持特色产业。交行甘肃省分行发挥产品和服务优势,精选浓缩果汁、葡萄酒酿造和制种等甘肃省特色产业中的龙头企业进行重点支持,打通特色农业产业链的下游通道,带动上游产业,涵养农产品种植基地,放大“公司+基地+农户”的辐射效应,惠及广大农户。

坚持面向民生,大力发展个贷业务。交行甘肃省分行从履行金融企业的社会责任、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高度,积极发展个贷业务。建立了门类齐全、品种多样的个贷业务产品线。近年来,交行甘肃省分行的个人贷款业务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其它信贷业务。个人贷款业务的快速发展,是对民生的关注和倾力,升华了金融服务的内涵和品质——最好的服务就是最深切的人文关怀。

招商银行兰州分行

因您而变 缔造金融服务典范

10月8日,兰州电视台新闻频道零距离栏目报道了这样一则新闻。来自平凉的一位孙先生突遭困境,急需10元开立账户,获取救援。当他四处碰壁求助无望,抱着最后一丝希望,走进招行,一位叫刘玉霞的大堂经理无私援助,帮他渡过了难关。感念这位招行好心人,孙先生不仅再次登门归还10元,送来了“金融服务典范”的匾牌,更为刘玉霞披红挂彩,请来电视台的记者进行专门的采访和报道。

其实,在招商银行兰州分行的营业大厅里,类似的故事经常都在发生:你总会看到招行员工真诚为客户服务的身影,她们干练中不失优雅,沉稳中略带恬静,她们常用微笑来化解客户的不满和抱怨,用专业而简洁的话语解答客户的疑难。她们对所有的客户一视同仁,用善良无私的品德倡导人人平等、互助友爱的社会风尚。正是这一群群平凡的招行人,抒写了动人的“金融服务典范”佳话,更让人们体味了服务大幕永不落的真谛。

14年前,乘着甘肃省委、省政府“引进必要竞争机制,活跃甘肃金融市场”战略构想东风,招商银行兰州分行以新型股份制银行身份,敢为天下先,第一家扎根这片热土。14年来,它把服务作为“安身立命”之本,将客户比作太阳,把自己比作葵花,以葵花永远向阳的热诚与激情,真诚奉献,履行使命,倾心打造着甘肃最新最优最好的服务。

建行伊始,招商银行兰州分行就坚持贴近市场,不断革新服务方式,倡导从心灵上走近客户,独树一帜地以亲情化的服务策略,将“服务无小事、服务无借口”的行为准则融入到365天营业中,第一家在营业网点为客户提供免费饮料,第一家推行大堂经理制,第一家实行叫号机服务„„,不仅创造了兰州金融服务数十个“第一”,带动了甘肃银行业服务观念和方式的变革,也赢得了百姓的广泛尊重。声名鹊起的口碑,为招商银行兰州分行的快速发展奠定了根基。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崛起,面对客户日益多样化的服务需求,招商银行兰州分行深知,满足客户的金融需求,是一切金融服务的终极目标。为此多年来,该行不懈创新,锐意进取,以差异化、个性化的产品与服务手段,在大大提升客户超值服务体验的同时,更率先迈入了甘肃银行业服务新的天地。

率先推出自助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高科技含量金融工具,构建了多元化、立体化的服务渠道网络,改变了兰州地区银行业过去只能通过柜台办理业务的单一服务模式。

首家在兰州地区推出第一张银行卡——“一卡通”,开创了同行业借记卡先河,引发甘肃银行储蓄业的一场革命。“金葵花理财”、信用卡、“点金公司金融”、“企业年金”等一只只“拳头”产品,引领甘肃银行业产品发展潮流的同时,也极大改变了广大客户的投资消费观念。“买理财,到招行”,人们发现,让自己财富增值的梦想,原来是这么触手可及,不再遥远。

2008年以来,如涌泉般迸发的客户财富管理新需求,对银行金融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招商银行兰州分行快速适应新形势变化,以管理为支撑,狠练内功,持续提升了自身服务能力。率先开展客户满意度测评,运用客户满意度与神秘客户调查,监测全行服务质量。全面推进营业网点转型,以颠覆性的变革手段,完善功能区域,优化服务软硬件,强化流程管理,提升队伍素质,构建起了包括大堂、低柜、高柜、客户经理、金葵花等多层次的专业化服务平台,在为大众客户努力提供方便、快捷、安全、高效的标准化服务的同时,也为高端客户提供多元、综合化的服务,以专业的服务创造无限的价值。

14年因您而变,14年无悔追求,招商银行兰州分行换来了“消费者最满意”、“中国银行业文明规范服务示范单位”等卓着的服务口碑。无论是高端客户还是普通市民,无论是党政部门还是监管机构,只要提起招商银行兰州分行的服务,无不交口称赞,津津乐道。也正是得益于这个深入人心的服务理念,招商银行兰州分行获得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走上了效益、规模、质量协调发展轨道。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甘肃省分行

推进小额贷款 服务甘肃“三农”

在天祝雪域高原,在临洮洮河流域,一栋栋牛舍标准规范,一个个花棚错落有致。在甘肃省广大农村地区,经过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甘肃省分行资助的农业项目遍地开花,成为农民朋友发家致富的“孵化器”。作为金融界的新秀,甘肃邮储银行自成立之日起,便以支持“三农”为己任,积极推广农户小额贷款,在陇原大地树立起了自己独特的“农字”品牌。

甘肃地处西部欠发达地区,基础较差,经济相对落后。甘肃邮储银行认为作为一家新成立的银行,要融入经济发展大局之中,顺应经济发展形势,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认识自己的历史使命,为甘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基于此共识,甘肃邮储银行先后出台了《甘肃邮政储蓄农村地区小额贷款业务发展指导意见》、《小额贷款信用村镇建设指导意见》、《邮政储蓄银行甘肃省分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文件制度。指导基层分支行广泛开展市场调研,找准具备地方资源优势和发展潜力的产业,充分挖掘有发展潜力的农村市场,围绕特色经济做文章,在主导农业产业中找准邮政储蓄银行农户贷款的市场,在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为农村信贷服务开辟新天地。

与此同时,基层各分支行积极落实省分行的要求,把注意力投向广大农村。酒泉市分行组织人员深入乡镇、大型农场开展贷款需求调查,根据农业特点和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地方政府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确定对绿色环保农产品、高科技产品、地方传统农产品、农产品深加工等项目给予重点支持。陇南市分行坚持以农民增收为出发点,全力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重点扶持普通农民发展“畜牧、小家禽、种植、蔬菜、瓜果”等优势产业。定西市分行实时跟踪市场动态,确定了陇西县支行以首阳镇中药材种植、加工、销售的农户和商户为主,岷县支行以西寨的木材加工、梅川中药材种植、加工、销售的农户和商户为主,渭源县支行形成以会川、路园为中心的中药材种植、加工、销售的农户和商户为主的重点信贷支持对象。白银市分行积极探索农村信贷市场,做大做强农村小额信贷规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共试建信用村6个,服务涉及农户1390户。

农民贷款难是困扰农村经济发展多年的难题。为提升金融服务水平,破解这一沉疴,甘肃邮储银行不但把机构网点留在了农村,还通过流动客户经理、设立小额贷款咨询点,试建小额贷款信用村镇等方式让偏僻、边远地区的农民在经办金融业务时减少距离感,增加亲近感,将急需资金送到农民朋友手里。

值得一提的是,基层各市州分行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现状和地域经济特色,有针对性地重点分析研究农村市场,积极探索农村信贷发展模式,努力克服农村信贷投放面临的服务面积广,客户资源分散,调查成本高等诸多困难,通过建立邮储小额贷款信用村镇、设立小额贷款咨询点的方式,大力拓展农村信贷业务,邮储银行信用村镇和咨询点的试建为解决广大农户资金需求困难、活跃甘肃省农村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截至目前,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甘肃省分行共创建信用村镇35个,通过信用村镇发放贷款6560万元,涉及农户1980户。为了培育良好的信用环境,提高农户信用意识,该行还对信用良好的农户提供了优惠免息政策,对于能连续5个月按时足额还款的农户,免除第6个月的利息。

邮政储蓄银行甘肃省分行涉农贷款的开办,开辟了邮政储蓄资金回流农村的新渠道。目前,全省14个市州分行、70个县支行全部开办了涉农贷款业务,网点覆盖了全省所有县市和较大乡镇,县级支行信贷投放量占到全省投放量的60%以上。截至2010年10月末,累计发放小额及小企业主贷款42.8亿元,其中涉农贷款占比为43.7%,有力地支持了当地涉农企业和农户的生产经营活动。

在加大信贷投放力度的同时,邮政储蓄银行甘肃省分行还简化了涉农贷款流程,采取集中受理、集中建档、集中授信的方式,提高了效率。规范快捷的操作流程和热情周到的信贷服务受到了当地农户的认可和欢迎,多次收到了当地农户送来的锦旗,充分表达对邮储银行优质高效贷款服务工作的肯定和感谢,同时也体现对甘肃邮储银行在“服务三农、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工作的肯定。

兰州银行

与中小企业共同成长

2010年6月31日,兰州银行存款余额突破400亿元,达到416亿元,资金实力得到显着提高,使兰州银行专注中小的能力进一步提升,与中小企业相伴成长的路也更为坚实。

2010年9月16日,兰州银行继在酒泉、天水、敦煌跨区域设立分行之后,定西分行正式开门迎客,跨区域经营战略正在推动兰州银行,向营业机构遍布全国的区域性银行目标迈进。

2010年10月1日,兰州银行核心系统升级完成。被称为“革命性”的升级换代,将兰州银行的整体业务水平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这是我们从即将走过的2010年获取的兰州银行发展进程中的三个片段。可以看出,兰州银行正朝着一个更好的方向行进着。然而“资金规模小,市场力量弱,在大银行的市场边缘苟延生存”是兰州银行成立之初的真实写照。一些业内人士在这种态势下曾不无担心地预言:“重组城市信用社成立的兰州银行,很有可能成为金融改革试水的一个试验品。”

就在兰州银行苦寻出路时,在国家大政方针的倡导和市场经济改革的推进中,中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但遗憾的是,由于中小企业不完全具备财务报表、抵押担保及信用记录等银行需要的信息,再加上信贷资金量小而散。基于这些因素,很少有大银行关注这一层面。而融资难也成为众多中小企业发展的掣肘。

在经过广泛深入市场调查后的兰州银行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机遇,认为“小企业贷款难”和“小银行难贷款”必然会形成一个匹配的关系。虽然确定了市场,但起步依然艰难。兰州银行创新信贷产品第一步试水在中小商户密集的东部市场,以商铺租赁合同为质押物,开发了“使用权质押贷款”。没曾想,产品一经推出受到了商户和小企业的广泛欢迎。10多年来,兰州银行以这种模式为东部市场广大商户提供贷款近4000笔,总额近7亿元,没有一笔死账、坏账。这种模式还被广泛推广到糖酒批发市场、机电市场、通信市场、小商品市场等诸多商圈。

有了这个成功案例,兰州银行的信心足了。业务范围不断扩大,提出了“服务地方、服务中小、服务民营、服务市民”发展思路,突破信贷担保方式,采取“一户一策”的办法,以最大的真诚,最好的态度,为中小企业“量身定制”匹配的信贷产品。创新开发了“仓单质押贷款”、“提货单质押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跟单贷款”、“库存商品抵押贷款”,、“汽车合格证质押贷款”、“季节性储备贷款”等与中小企业发展相匹配的信贷产品。兰州银行支持的钢材经销企业,销售额已经占到全省钢材销售额的60%;支持的家电销售企业,销售额已占到兰州市家电销售额的50%;支持的药品批发、零售企业,销售额已经占全省销售额的30%。兰州银行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占到贷款的84%,已经成为兰州市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名副其实的主办行。

显然,中小企业贷款不仅成了兰州银行占领市场的最大品牌,也成了兰州银行全面发展的最大动力。在开办中小企业贷款过程中,兰州银行不断总结经验,积极建立和完善多方合作机制,不断开辟和拓宽服务渠道,先后与十多家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合作,解决中小民营企业担保难问题;在兰州、酒泉、天水等地牵头召开中小企业融资洽谈会,以鲜明的主题和灵活的方式,积极主动为中小民营企业服务;牵头成立兰州银企协会,为中小企业与银行之间搭建良好的对接平台,受到中小企业的广泛好评。

在中小企业贷款取得成功之后,兰州银行进一步细分市场,将微小企业作为一个新的群体从中小企业中分离出来,各支行对辖区内零售及批发商店、售货亭、五金店、社区便民店、洗衣店、面包店、报刊亭、服装批发等微小企业及个体工商户进行拉网式排查,开发出了一个个“短、快、灵”的信贷产品,收到了显着的市场效果。

篇3:商业银行运营风险的有效监管

一、商业银行运营中面临的主要风险

商业银行运营过程中风险无孔不入,即便是金融监管制度比较发达的国家也不能避免。这些风险主要包括:

(一)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银行业开展业务首先面临的风险,指由于各种原因造成债务人清偿能力较弱或丧失,从而引起债权人预期水平下降的可能性,具体表现为借款人到期不能或不愿履行贷款付息协议而使银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银行能否按期收回本息关键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借款人的偿还意愿,另一个是借款人的偿还能力,两者缺一不可。美国次贷危机中大部分银行集团面临的就是借款人的偿还能力受限问题。我国借贷市场上不仅存在着借款人偿还能力问题,而且还存在着信用观念淡薄问题。信用风险不仅存在于贷款业务中,也存在于银行集团其他表内与表外业务中,如担保、承兑和证券投资等。此外,经营跨国业务的银行集团还面临国家的信用风险和货币汇兑转移风险。

(二)市场风险

唐双宁在“2008陆家嘴论坛”上说:“过去主要是信用风险占据主体。随着融入国际市场的步伐越来越快,市场风险将会成为主要风险。”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因素而带来的收益不确定性,包括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商品价格风险、股票价格风险四类。利率风险是指银行资产负债的构成和期限的对应不吻合,因利率水平变动而蒙受收益恶化的可能性。特别是当资金来源以短期为主、资金利用以长期为主,市场利率的升降,既可能给银行带来丰厚的利润,也可能给银行带来巨大的损失。利率水平的多变性和不确定性使金融市场上各经济主体承受着较大的利率风险[1]。自从国际货币制度由布雷顿森林体系变为牙买加体系以来,外汇市场上的汇率波动更加频繁,特别是日元、美元、欧元汇率近几年波动剧烈,直接影响外汇资产及负债的市场价值,使拥有大量外汇资产和经营外汇业务的商业银行面临高汇率的风险。当前我国金融市场不断开放,分业经营日渐模糊,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开始进行金融衍生交易,这使得更多的商业银行面临潜在的、巨大的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商品价格风险以及股票价格风险等。

(三)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金融风险的直接表现,是指银行能够随时应付客户提存,满足必要的、正常的贷款需求能力。流动性风险是指由于银行流动性资产不能确保适当的数量,从而易于引起信用不稳定和收益恶化的风险。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尚不突出,其原因一是暂时被居民的高储蓄所掩盖;二是国有商业银行信用得到了国家强有力的支撑[2]。但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一些不能满足市场要求的银行,缺少了国家信用的支持,又没有发达资本市场的依靠,流动性危机必定日渐突出。我国商业银行可能面临的流动性风险主要表现为账外经营风险、超负荷经营风险、违规拆借风险以及违规担保风险。

(四)操作风险

法国兴业银行欺诈交易案显示出,即使商业银行符合资本充足率的要求,也可能因为操作风险而陷入经营困境,甚至导致破产。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对操作风险的定义是:由于不正确的内部操作流程、人员、系统或外部事件导致的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通俗地讲,就是银行因办理业务或内部管理出了差错,需要对客户做出补偿或赔偿,以及由于内部人员监守自盗、外部人员欺诈得手、电子系统硬件软件发生故障、通讯或电力中断、地震、恐怖袭击等原因导致损失的银行风险,统称为操作风险。对许多国际活跃银行而言,操作风险已经成为仅次于信用风险的第二大风险。迄今为止,操作风险没有普遍认同的衡量标准,没有可以公开获取的数据库,没有成熟的控制技术和相应软件等等。在银行操作风险的量化与管理上,国际银行业尚处于初级阶段,国内银行业更是刚开始。

二、控制运营风险的对策

随着商业银行运营风险日趋多样化,银行风险管理能力必须不断提高,评估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稳健性已成为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本文借鉴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相关文件和一些发达国家的成功实践,整理出了一个对商业银行日常运营风险进行有效监管的框架。

(一)资本充足率监管

巴塞尔委员会认为必要的资本是银行抵御上述各种风险最直接、最基本的手段。巴塞尔委员会将资本充足率的最低标准确定为8%,并且核心资本的比例不得低于4%。这个资本充足率标准已为世界各国所普遍接受。2007年末,我国商业银行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为8.11%,首次超过8%。当前,我国加强资本充足率监管就需要尽快建立和应用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使监管资本与银行的经营资本趋于一致,以提高资本对风险资产的敏感度,真正达到资本充足率的要求。近几年,我国商业银行已经逐步建立起了内部信用风险评级体系。但是与国际性银行相比,在评级方法、数据采集、加工、评级结果检验、评级工作组织以及评级体系适用性等方面都存在着相当的差距。

(二)计提呆账准备金

呆账准备金如果计提得当,商业银行因遭受风险而承担的损失就被事先剔除,银行收入就不被错误估计。目前多数国家把准备金分成两种:一种是普通贷款准备金,按全部贷款或正常贷款余额的一定比例提取;另一种是专项贷款准备金,即在贷款五级(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分类法的基础上根据贷款的风险程度按不同比例提取。有些国家还在专项贷款准备金的基础上,针对某些行业提取特别准备金。

我国的《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指引》,要求商业银行在提取普通准备金之外,要按照五级分类的结果提取相应的专项准备金;我国商业银行可根据贷款的国别风险提取一定比率的特种准备金,但未规定针对行业而提取特别准备金制度。

(三)贷款集中度监管

“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历史经验表明,对个别借款者的贷款过分集中经常是世界上大多数银行倒闭的原因[3]。贷款集中度监管的措施主要是对单一贷款比例进行限制。《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以下简称《核心原则》)规定:一家银行或银行集团对单一借款人或一组关联人的贷款不得超过资本金的25%,并且要向监管当局通报超过特定比例(如资本金的10%)的贷款情况。对单一贷款比例进行限制就需明确界定以下术语:

1. 贷款。

美国对贷款集中的限制主要针对在“贷款和信用风险”情况下的银行风险。信用扩展的概念要比单纯的贷款概念范围广,诸如备用信用证和个人财产租赁等业务被视为信用扩展。因为美国银行法认为从事这些业务时银行承担的风险与贷款一样。

2. 单一贷款人。

各国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将具有共同利益的某些关联借款人视为同一借款人。大多数国家的法律实践是将关联公司以及在财务上具有密切联系的各借款人视为法律上的同一借款人。

3. 对低风险贷款的例外规定。

贷款集中例外规定大多集中在以下方面:对本国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及由其担保的贷款或者其他与政府有关的贷款、同业间的交易、具有特殊性质和法律地位的借款客户的贷款、具有特定抵押品的贷款,等等。

(四)流动性控制

多数国家监管部门对银行的流动性比例提出限制性要求,确保银行能及时支付到期债务;同时建立了存款准备金制度,由商业银行按照吸收存款的一定比例向中央银行缴纳准备金,中央银行向资本充足但临时遭遇流动性危机的银行提供流动性支持,以维护银行的稳健运行。

迄今为止,巴委会还没有设定正式的流动性比例,只是在1992年发布了《计量与管理流动性的框架》,作为对银行流动性管理的一个非限制性指导。该框架指出:“强有力的流动性管理的关键因素包括良好的管理信息系统、集中的流动性控制、对不同情况下流动性缺口分析、融资来源的多样化以及完备的应急计划。”

我国《商业银行法》和《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暂行监控指标》等,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备付金比例、资产流动性比例和中长期贷款比例等进行了规定。但这些规定内容比较单薄,不能全面反映银行资产的流动性情况,更没有反映银行的融资能力。

(五)内部控制

完善的内控制度不仅可以有效地防范信用风险、市场风险以及流动性风险,更能有效地防范操作风险。一定意义上说,加强内部控制是防范操作风险的关键环节和主要手段。法国兴业银行欺诈案说明了内控制度的存在及建设质量,直接影响着商业银行控制和防范操作风险的能力。根据巴塞尔委员会的定义,操作风险由人员、系统、流程和外部事件等四类因素引起,几乎涉及到银行的各个职能部室。人员因素涉及到人力资源部,系统因素涉及到科技部,流程因素涉及到公司金融、个人金融等业务部门及内部审计等后台部门,而外部事件会涉及到安全保卫、后勤事务等部门。

目前,我国银行集团内控独立性得到显著加强:完善了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的议事程序和表决规则;董事会设立了包括审计委员会、风险管理委员会、薪酬委员会等在内的委员会;内部审计部门由原来对经营班子负责改为对董事会负责等。但是还存在很多问题:一是“形似而神不至”。还未形成各治理主体的独立运行和有效制衡,董事履职的专业性、独立性、尽职尽责性也有待提高[4];二是缺乏统一的管理,如安全保卫部负责安全保卫方面的操作风险,内部审计部门负责操作风险,科技部门负责系统方面的操作风险。制度多而乱导致制度之间有矛盾,员工无所适从[5];三是没有突出对高风险环节的监管和控制。

三、我国商业银行运营风险监管制度的完善

借鉴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相关文件和一些发达国家的成功实践,我国运营风险监管应完善以下措施。

(一)尽快建立和应用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

建立完善的内部评级体系,需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 借鉴国际性银行成熟的评级方法。

科学、合理的评级方法是充分揭示风险的基本前提[6]。发达国家国际性银行在长期的内部评级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评级方法。借鉴这些技术和经验,可以避免无谓的人力、财力浪费,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内部评级方法体系。

2. 加强与国内外专业评级公司的合作。

一些国际著名的专业评级机构以其信用评级的独立性、客观性和公正性赢得了广泛的声誉。我国商业银行应进一步加强与专业评级公司的合作,充实和完善内部评级基础数据库,逐步提高内部评级的质量。

3. 加强信息采集和行业研究。

对我国的商业银行来讲,应从数据质量抓起,对历史数据进行反复清洗和补录,逐步建立起高质量的数据库。另外,我国商业银行还应按照行业进行适当分工,了解不同行业的基本特点、发展趋势和主要风险因素,为受评对象在同一行业内部和不同行业之间的风险比较创造必要条件。

(二)尽快制定特种准备金监管工作规划

1. 监管部门应根据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实际状况,尽快制定特种准备金监管工作规划。根据拨备抵补率、资本充足率水平等情况,综合评价银行风险状况和风险抵御能力,实行差别化监管。对于经济发达地区经营效益相对较好的银行,鼓励向国际标准靠拢,在近期内率先实行特种准备金制度。对于相对较差的银行,制定分步实施计划,在未来3至5年内逐步到位。对拨备计提不充足的商业银行,监管部门应进一步采取措施,限制其资产盲目扩张,督促抓好不良贷款的双降以及限制分红工作,尽可能在短期内将风险降到最低点。

2.尽早解决贷款损失准备的税收待遇问题和贷款核销审批问题,允许银行税前足额计提一般准备金和特种准备金。《金融企业呆账损失税前扣除管理办法》不符合国际惯例,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金融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要求银行按照贷款分类原则提取相应比例的呆账准备,并且允许在所得税前列支。建议财政、税务主管部门从适当减轻金融业税费负担的角度出发,尽快出台提高呆账准备税前扣除相关政策,允许银行税前足额计提一般准备金和特种准备金,切实在税收政策上解决我国金融企业递延税项余额过大的情况,鼓励银行税后提取特种准备。

同时,还要尽快统一相关会计处理问题,并给予商业银行一定的提取特种准备金的自主权。

(三)细化贷款集中监管制度

《商业银行法》对贷款集中风险控制没有作任何例外规定,只是作了非常原则的单一的10%的比例限制。细化贷款集中监管应做到:

1. 扩大“贷款”的范围。《贷款通则》仅将“贷款”的范围限定为信用贷款、担保贷款和票据贴现。这不能适应业务创新的需要,应涵盖透支业务、贸易融资等[7]。

2. 对单一客户关联关系的认定不仅要考虑到《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暂行监控指标》中规定的股权关联、管理人事关联、合同关联,还要考虑到实际的业务关联以及客户因假名登记等逃避关联监管的隐性关联。

3. 详细规定贷款集中限制的例外规定。对特殊性质的客户或特殊地位的客户的低风险贷款、特殊担保物下的低风险贷款等采取例外规定。

(四)建立健全流动性风险预警机制

1. 全面实施资产负债管理,建立高效的系统内资金调控反馈机制,管理时根据机构的资金情况,进行有效的资金调剂,建立起系统内资金预测、统计和分析的管理体制。根据资产的流动性,银行可以通过配置各类资产的数量,确定相互间的配比关系,构建适宜的资产结构,建立起多层次、全方位的防范流动性风险的防线。

2. 建立健全流动性风险预警机制。建立流动性风险的预警系统,银行可以大体评估未来经营时期流动性风险的具体状况,确定风险警况,以排除警情,使流动性风险减至最低程度。预警系统应包括预测风险警情、确定风险警况、探寻风险警源。

(五)完善内控机制

我国要对分散的制度进行清理、整合,从整体上研究,把控制操作风险的流程制度化、系统化。制度本身不在多,但要精,要有效。完善的内控制度涵盖以下四个内容:(1)组织结构,包括职责的界定、贷款审批权限分离和决策程序;(2)会计规则,包括对账、控制单、定期试算等;(3)“双人原则”,即不同职责的分离、交叉核对、资产双重控制和双人签字等;(4)对资产和投资的实际控制[8](P235~236)。内控机制的完善还需保证制度的严肃性,在执行中推行管理问责制。

商业银行运营监管是对银行的持续性监管,通过对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贷款集中度、流动性以及内部控制的监管,确保银行的稳健运行。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我国的银行必须构建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

摘要:随着商业银行运营风险日趋多元化,银行风险管理能力必须不断提高,评估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稳健性已成为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通过借鉴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相关文件和一些发达国家的成功实践,文章整理出一个对商业银行日常运营风险的监管框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运营风险监管的完善措施。

关键词:商业银行,运营风险,金融监管,有效监管

参考文献

[1]陈志刚.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分析[J].中国金融,2005,(8).

[2]蒋波,刘小红.对国有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管理的若干思考[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12).

[3]罗国强.法国兴业银行欺诈交易案带给跨国银行风险监管的启示[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8,(4).

[4]宋玮德.德国监管模式研究[J].成人高教学刊,2002,(4).

[5]李水平.新巴塞尔协议与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J].特区经济,2007,(6).

[6]戚伟.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的现状及对策[J].成功(教育版),2007,(8).

[7]闻德锋.完善商业银行贷款集中风险监管法律制度[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4,(8).

篇4:商业银行运营监管模式改进研究

关键词:商业银行,运营管理,监管模式,改进

引言:本文依据商业银行运营管理体系的基本理论,客观分析商业银行现有监管模式存在的问题,在比较商业银行原有监管模式与现有模式之间差异的基础上,剖析了原有模式问题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改进措施。

一、商业银行现有运营监管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非现场检查的局限性

一是运用监控系统有时会阻碍监管人员对网点实际情况的深入了解。非现场检查不便于监管人员与网点的沟通,影响制度的落实,导致信息传达的滞后性、间断性。同时影响了风险防范的效率,不能对员工进行区分管理。二是规章制度的传达不到位。由于各专业条线对本专业都有自己的规定,这样就造成网点对制度的执行有疑惑,不知该执行哪个条线的规定。从而造成在线监管的局限性,文件执行的矛盾性。三是非面对面的沟通不畅通。当在线监管人员通过监控系统发现营业机构存在问题时,对于营业机构的整改情况只局限于通过截图、对讲、录像等手段,对于网点整改过程的真实情况不能及时准确了解,所以非现场检查存在的弊端必须要通过现场检查来弥补。

(二)业务处理过程繁杂

首先,业务处理环节过多。审核的环节过多,不仅减慢了业务办理速度,给客户带来不便,在无形中增加了人力资本的损耗,而且给检查人员造成一种视觉疲劳、忽略意识,更不利于风险的防范。其次,业务审核环节重复。增大了银行不必要的成本投入,影响到银行的净利润。此外,也会带给员工消极的工作情绪,影响员工的办事效率。重复审核必然带来连带责任,员工在增加工作量的同时,还有承担因审核不利带来处罚的风险,工作压力便会不断增大,抱怨便会增多,这样就会影响员工对银行的归属感。

(三)实时监控的不完善性

实时监控容易导致负面情绪,实时监控的录像是影像、声音、图片并存的,营业机构的办公角落都安装有摄像头,柜员、主管、客户的一举一动、谈话内容都在监控范围内,可想而知发现问题的及时性,但同时这样的氛围给营业机构工作人员带来的了压力和紧张情趣。所以,有时营业机构会出现对监管人员的抱怨,在与监管人员的对话中出现语气生硬等现象。这样,不但影响了监管工作的效率,更影响了和谐的工作氛围,阻碍了实时监控作用的发挥。

二、现有模式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对现场检查的重视程度不够

商业银行监管部门的监管力度主要集中到在线实时监控,每天的监管工作就是通过监控系统来进行。在线监管的频率比现场检查的频率要高,检查力度的重心倾向于非现场检查,对现场检查的重视程度有所下降。现场检查能切实发现营业机构的工作环境和状况,对商业银行运营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落实情况一目了然,并且能够及时地对营业机构日常业务进行检查指导。可见,对现场检查的重视程度直接关系到监管模式的有效性。

(二)业务处理流程不够成熟

风险审核的环节设置的过多,对于大额、特殊业务的审核流程包括:前台柜员对受理业务的原始凭证、录入要素、客户身份的真实性、现金实物等进行审核;营业主管对客户身份证件、柜员录入系统的要素、凭证要素是否齐全,大额的现金是否账实相符等进行审核;后台授权人员通过远程授权系统依然要对以上信息进行核对无误后再进行审核授权;监管人员通过传票影像、实时监控、回放录像,对客户身份、柜员凭证要素、柜员办理业务流程、主管授权流程是否合规进行审核。这样一笔业务要通过4道审核程序,这就造成业务处理流程环节过多,减慢了业务处理的速度,降低了业务处理的效率。因此,业务处理流程的不成熟是监管模式出现问题的重要原因。

(三)实时监控制度缺乏实践

实时监控是运营管理的一大突破,它实现了对营业机构所以前后台柜面业务办理流程的监督检查,是有效控制风险的手段。但这一新生事物需要在实践中得以完善,才能真正发挥它监督、监控的作用。可见,实时监控制度缺乏实践是监管模式出现问题的另一个原因。首先,实时监控的手段单一。实时监控手段的单一局限了实时监控制度的落实,使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并使运营监管模式固化,缺少创新。其次,实时监控的效果落实具有滞后性。在实施监控的过程中,监管人员及时发现问题,通过与营业机构沟通、交流,告知营业机构立刻整改,但有的问题并不能在发现问题时就能整改完毕,这样就需要监管人员后续跟踪整改情况,也就是说从发现问题到营业机构整改、再到运营主管将需要注意的规章制度传达到柜员,中间需要时间段,实时监控效果的落实具有滞后性。

三、银行现有运营监管模式的改进措施

(一)实施监管有效性的具体对策

首先,积极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各项业务都应有相应的操作程序和实施细则,确保操作人员有章可循。提高员工认真执行制度的自觉性,惩奖分明,使各项制度有效地得到贯彻落实。其次,精简业务处理程序。监管部门应根据业务集中处理体系改革的要求,实现业务流程和凭证等的标准化管理,组成专业小组对现行的业务处理流程进行了全面梳理,切实做到提高业务处理效率。再次,加强监管队伍建设。强化监管人员工作责任心,树立爱岗敬业的意识;根据工作性质、任务、业务范围等特点有针对性地对监管人员进行政策法规和业务技能培训;设定合理的管理单元和考核标准,激发监管人员加强学习的自觉性,不断完成知识的积累和更新。

(二)切实发挥有效沟通的作用

首先,管理者与监管人员之间需要有效沟通。建议管理者和监管人员应每周开一次例会,监管人员将监管工作中的问题、疑问及时能在例会中畅所欲言,管理者给予及时答复,或文字、或语言,这样才能促进管理者与下属之前的情感交流,也有利于监管工作的顺利开展。其次, 监管人员与营业机构之间需要有效沟通。监管人员与主管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相互理解,和睦相处,有效沟通,当主管工作忙的时候,可以心平气和和监管人员说让其稍等,监管人员也要理解主管工作量大,可以合理安排与营业机构对讲的时间,相互间都要避免烦躁情绪,这样才能将工作顺利完成。

(三)紧密结合非现场与现场监管

一是要提高非现场监管的有效性。首先,要加强统计执法检查,以保证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其次,完善非现场监管技术手段。二是加大现场监管工作的力度。首先,增强现场监管的针对性;其次,提高现场监管计划性,确保现场检查深度和持续性。

紧密结合非现场和现场检查,对于提高监管工作的有效性至关重要。非现场检查发现的问题,提供的数据提高了现场检查的针对性,为现场检查的后续跟踪整改提供的保障;而现场检查是对非现场检查的重要补充,现场检查往往是专项检查,是对某些业务具体方面的重点突波,更容易发现日常非现场检查难以发现的问题,为非现场检查提供了依据。

参考文献:

[1] 潘丽娟. 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2] 韩宗英,孟文新,何辛,伏丽娜.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01.

[3] 张玉庆,马树江,宋利鹏.现代商业银行运营管理模式探讨.华北金融,2011;5:109-110

[4] 张伟东.建立现代内控管理制度 促进银行运营业务发展. 管理观察,2011;32:97-98

篇5: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

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对商业银行风险的识别、评价和预警,有效防范金融风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

第二条 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中资商业银行。

第三条 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是对商业银行实施风险监管的基准,是评价、监测和预警商业银行风险的参照体系。

第四条 商业银行应按照规定口径同时计算并表的和未并表的风险监管核心指标。

第五条 银监会对商业银行的各项风险监管核心指标进行水平分析、同组比较分析及检查监督,并根据具体情况有选择地采取监管措施。

第二章 核心指标

第六条 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分为三个层次,即风险水平、风险迁徙和风险抵补。

第七条 风险水平类指标包括流动性风险指标、信用风险指标、市场风险指标和操作风险指标,以时点数据为基础,属于静态指标。

第八条 流动性风险指标衡量商业银行流动性状况及其波动性,包括流动性比例、核心负债比例和流动性缺口率,按照本币和外币分别计算。

(一)流动性比例为流动性资产余额与流动性负债余额之比,衡量商业银行流动性的总体水平,不应低于25%。

(二)核心负债比例为核心负债与负债总额之比,不应低于60%。

(三)流动性缺口率为90天内表内外流动性缺口与90天内到期表内外流动性资产之比,不应低于-10%。

第九条 信用风险指标包括不良资产率、单一集团客户授信集中度、全部关联度三类指标。

(一)不良资产率为不良资产与资产总额之比,不应高于4%。该项指标为一级指标,包括不良贷款率一个二级指标;不良贷款率为不良贷款与贷款总额之比,不应高于5%。

(二)单一集团客户授信集中度为最大一家集团客户授信总额与资本净额之比,不应高于15%。该项指标为一级指标,包括单一客户贷款集中度一个二级指标;单一客户贷款集中度为最大一家客户贷款总额与资本净额之比,不应高于10%。

(三)全部关联度为全部关联授信与资本净额之比,不应高于50%。

第十条 市场风险指标衡量商业银行因汇率和利率变化而面临的风险,包括累计外汇敞口头寸比例和利率风险敏感度。

(一)累计外汇敞口头寸比例为累计外汇敞口头寸与资本净额之比,不应高于20%。具备条件的商业银行可同时采用其他方法(比如在险价值法和基本点现值法)计量外汇风险。

(二)利率风险敏感度为利率上升200个基点对银行净值的影响与资本净额之比,指标值将在相关政策出台后根据风险监管实际需要另行制定。

第十一条 操作风险指标衡量由于内部程序不完善、操作人员差错或舞弊以及外部事件造成的风险,表示为操作风险损失率,即操作造成的损失与前三期净利息收入加上非利息收入平均值之比。

银监会将在相关政策出台后另行确定有关操作风险的指标值。

第十二条 风险迁徙类指标衡量商业银行风险变化的程度,表示为资产质量从前期到本期变化的比率,属于动态指标。风险迁徙类指标包括正常贷款迁徙率和不良贷款迁徙率。

(一)正常贷款迁徙率为正常贷款中变为不良贷款的金额与正常贷款之比,正常贷款包括正常类和关注类贷款。该项指标为一级指标,包括正常类贷款迁徙率和关注类贷款迁徙率两个二级指标。正常类贷款迁徙率为正常类贷款中变为后四类贷款的金额与正常类贷款之比,关注类贷款迁徙率为关注类贷款中变为不良贷款的金额与关注类贷款之比。

(二)不良贷款迁徙率包括次级类贷款迁徙率和可疑类贷款迁徙率。次级类贷款迁徙率为次级类贷款中变为可疑类贷款和损失类贷款的金额与次级类贷款

之比,可疑类贷款迁徙率为可疑类贷款中变为损失类贷款的金额与可疑类贷款之比。

第十三条 风险抵补类指标衡量商业银行抵补风险损失的能力,包括盈利能力、准备金充足程度和资本充足程度三个方面。

(一)盈利能力指标包括成本收入比、资产利润率和资本利润率。成本收入比为营业费用加折旧与营业收入之比,不应高于45%;资产利润率为税后净利润与平均资产总额之比,不应低于0.6%;资本利润率为税后净利润与平均净资产之比,不应低于11%。

(二)准备金充足程度指标包括资产损失准备充足率和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资产损失准备充足率为一级指标,为信用风险资产实际计提准备与应提准备之比,不应低于100%;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为贷款实际计提准备与应提准备之比,不应低于100%,属二级指标。

(三)资本充足程度指标包括核心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充足率为核心资本与风险加权资产之比,不应低于4%;资本充足率为核心资本加附属资本与风险加权资产之比,不应低于8%。

第三章 检查监督

第十四条 商业银行应建立与本办法相适应的统计与信息系统,准确反映风险水平、风险迁徙和风险抵补能力。

第十五条 商业银行应参照《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将非信贷资产分为正常类资产和不良资产,计量非信贷资产风险,评估非信贷资产质量。

第十六条 商业银行应将各项指标体现在日常风险管理中,完善风险管理方法。

第十七条 商业银行董事会应定期审查各项指标的实际值,并督促管理层采取纠正措施。

第十八条 银监会将通过非现场监管系统定期采集有关数据,分析商业银行各项监管指标,及时评价和预警其nbsp;第十九条 银监会将组织现场检查核实数据的真实性,根据核心指标实际值有针对性地检查商业银行主要风险点,并进行诫勉谈话和风险提示。

第四章 附则

第二十条 农村合作银行、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外资独资银行和中外合资银行参照执行;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适用其规定。

第二十一条 除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另有规定外,本核心指标不作为行政处罚的直接依据。

第二十二条 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由银监会负责解释。

篇6:商业银行运营风险的有效监管

(张树仁

车吉平

江永生

杨芳林)

2011年8月4日

【文章摘要】银行作为经营货币的特殊行业,每时每刻都是与风险打交道,本文拟对现金业务营运风险点的表现形式、风险点形成的原因进行简要分析,提出防范与化解基层商业银行现金营运风险点的对策与措施,以及现金营运风险点防范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关键词】基层行 现金风险 管理

现金业务管理是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第一道防线,是操作风险过程控制的最直接承担者,这种地位和作用要求现金业务运行必须建立在安全、高效,严格执行制度的规范化管理基础上。因此,加强现金业务运营风险点的管理,是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重要手段,也是当前基层商业银行提高综合管理水平和质量的重要课题。

一、基层商业银行现金营运风险点的表现形式 银行现金营运风险点是指银行在现金营运、管理过程中,容易发生差错、案件,出现漏洞的环节和部位,一般表现为制度风险和操作风险两个方面。目前,基层商业银行现金业务在管理和操作层面仍未形成良好的制度执行力,普遍存在对现金业务重视不够,管理松懈、薄弱环节多,风险隐患多等问题,为风险和案件的发生埋下了种种隐患。基层商业银行现金营运风险点主要表现在现金业务管理、现金服务管理、金库管理、守押管理、假币防范等方面。

(一)现金业务管理风险。

1、柜面现金业务风险。一是柜员虚存实取风险。风险主要表现在:个人现金业务个别单边交易仍然存在虚存实取风险;个人大额支取未按流程办理业务,先存后取,逆向操作,带来一定的风险隐患。二是大额错账冲正交易风险。风险主要表现在:柜员记账串户、金额记错等因素造成风险。三是大额现金存入反交易风险。风险主要表现在:相关人员在执行业务授权时未核实反交易业务原因,对反交易各种要素没有严格审查,导致风险发生。

2、钱箱管理风险。风险主要表现在:个别网点业务主管未按要求对上缴、寄存的现金进行核对、卡把并监督99999钱箱操作员、管库柜员的封箱过程,存在履职不到位的现象;个别网点99999钱箱营业终了执行双人加双锁、加封入库保管制度不规范。

3、现金实物调拨及交接风险。风险主要表现在:办理款箱运送交接时对箱体、双锁及封签的完好状态检查不严;现金、实物的交接未按要求进行双人办理、双人核验,存在单人办理款箱交接的现象;押运调款人员身份识别系统功能需进一步完善,身份验证制度执行不严格,不利于操作风险的防范。

4、ATM等自助设备库存现金管理风险。风险主要表现在:钞箱钥匙管理不善、钞箱开启控制不够严密;自助业务管理 多头、分散,虽有责任分工,但在多部门管理责任的衔接、关联部门的沟通存在不足,在操作和操作管理间存在情况反映不通畅的现象。

(二)现金服务风险

1、现金上门服务风险。风险主要表现在:个别行存在上门收款点未经上门收款领导小组批准,上门收款协议书已过有效期,自行开展上门收款;实行完全封包收款的行,款箱交接、运送手续不严密,未实行款箱签封运送;上门收款现金未做到双人核对交接、全程监控录像或监控录像不清晰等。

2、保管箱业务风险。风险主要表现在:由于对客户提供的身份证明的鉴别存在一定难度,保管箱开办及开箱的资格认证中,容易发生客户以虚假身份租用保管箱,隐匿非法物品;对保管物品价值难以认定,不好确定保管物的保管条件,存在因保管物品损毁或灭失带来的法律风险;在执法部门处理各类案件要求查、冻、扣保管箱业务时,不同地区、不同执法机关提交银行的证明文件种类、格式、层次较多,基层行人员较难把握,存在一定的法律风险。

(三)金库管理风险

1、金库功能区域设臵不合理的风险。风险主要表现在:金库区域分设不全、设臵不合理,不利于风险的防范。

2、金库机具配备落后于业务发展的风险。风险主要表 现在:金库机具配备落后于业务发展,不能及时清分假币和满足向人民银行现金调缴需要,无法保证基层行现金支付的信誉,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

3、金库管理制度执行不力风险。风险主要表现在:少数员工执行制度不严格,有章不循、违章操作的行为时有发生;个别行金库检查制度落实不够,未按要求履行查库职责,存在查库不认真、查库内容不全面、整改问题不到位等现象。

(四)守押管理风险

1、守押公司赔付能力和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的风险。风险主要表现在:守押公司普遍注册资本少,投入的保险赔付额度低,与实际承载的现金业务金额不成比例,一旦发生现金被盗、被抢案件,存在难于赔偿损失的风险;守押公司多为按地、市甚至县成立的相对分散的独立法人,绝大多数地区仅有一家垄断经营,守押人员成分复杂,人员流动性大,内部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且熟悉款项运送流程等情况,存在潜在风险。

2、基层行与守押公司双方的责任界定不清晰的风险。风险主要表现在:各行与守押公司签定的协议在工作要求、责任界定、风险提示、损失赔偿上缺少统一、规范的标准,同时存在基层行与独家经营的保安公司签定协议时不对等情况下业务风险。

(五)假币防范风险。风险主要表现在:假币收缴数量 仍然呈增长趋势。

银行现金营运风险点存在并贯穿于管理、经营的始终,现金营运风险点控制、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经营成果优劣,基层商业银行如果能够及时发现现金业务管理、经营中的薄弱环节,并制定完善具体的制度措施和办法,就能够堵塞管理漏洞,化解风险的发生,促进正常工作的开展和业务经营活动的有序进行,反之,必将制约业务的健康发展,形成管理无序、经营混乱的局面,并带来经济、物质、形象上的损失。

二、基层商业银行现金营运风险点形成的原因

(一)对现金业务在经营管理中的作用认识不到位。现金业务作为银行业务的基础,承担着全行货币投放、回笼,保证现金收付等重要职能。2010年工商银行定西分行累计现金收付量168.4亿元,较2009年增长33.9亿元,增幅为25.2%。现金服务在为相关业务开展提供有力保障的同时,为基层行中间业务收入增长和优质客户资源的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2011年全行现金上门服务、现金同业代理等现金服务保持增长,全行上门收款站点数、代理同业客户数分别比2009年增长了2%、80%。现金业务的不断发展和现金管理水平的继续提升,需要基层行的高度重视以及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从目前来看,部分基层行存在对全行金库标准化建设的推进、现金业务在全行经营管理中的作用、现金人员 待遇偏低和机具设备投入等重视不够、认识不足的问题,不利于充分发挥现金业务在全行业务运行中的作用,不利于有效控制现金营运的风险。

(二)对现金业务风险点重视不够。

基层商业银行把完成上级下达的指标和任务作为第一要务,对经营风险点特别是现金业务运营风险点的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对风险点的控制常常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风险点的认识问题,制度观念不强,有章不循,违章操作时有发生。在管理上虽然制度上墙,但形同虚设,流于形式。没有把风险点控制当作一项长期性、复杂性的工作来对待。风险点的控制缺少新途径、新方法,无的放矢,没有做到防患于未然。

(三)金库标准化建设不力。

建立现金营运中心是商业银行实行集约化经营、扁平化管理的趋势和方向,对合理控制现金库存、提高现金营运效益、防范风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金库房作为现金营运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的科学、合理水平和标准化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现金中心职能的有效发挥。目前基层行大多数中心库或业务库是在原有库房基础上改建、扩建而成,其中90%的金库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建造,甚至有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建造,从人民银行承接的金库。这些金库普遍存在建成年代久、建筑标准低、98%金库混凝土强度都 达不到c50以上的商品混凝土,甚至于有部分行金库墙为砖混结构,墙体根本不具备防爆、防钻等防盗性能,金库面积小、功能分区不合理、工作设施和环境简陋等问题,不具备完善的功能区域设臵和充足的业务开展空间,不仅影响现金业务开展,而且存在一定的风险隐患。据调查显示,与标准化建设的要求相比,工商银行基层行处建筑面积未达标的金库占全行金库总数的58%,功能区设臵未达标的占34%。金库投入不足除表现在金库建设上,还表现在现金业务设备和安全管理设备配臵上,现代化的清分机配臵相对落后于业务发展需求,还不能完全满足现金业务效率提高和风险防范的需要。基层行清分机配臵率普遍偏低,且集中在省行营业部等一些大行,大部分县支行业务库只有借助点钞机通过人工方式完成对现金的清点,难以达到人民银行新规定的票币质量清分标准,也不能满足快速增长的自动柜员机对装钞质量和数量的要求。与标准化建设要求相比,基层行监控系统未达标和金库报警系统未达标金库还占有一定比例。由于投入不足,基层行满足不了业务运行风险防范的需要。

(四)人民银行发行库对现金出入库限制带来了库存现金管理难度。

近年来,随着人民币投放、回笼以及流通中现金的增加,客户对现金需求量的增加,导致基层行现金业务量呈现较快地增长。截止2010年12月31日,工商银行定西分行现金 净回笼12亿元,比2009年同期增加了1.5亿元,增幅为14.3%。各地人民银行发行库对商业银行现金存取实行严格管理,包括实行现金存取预约制、限定现金存取时间和次数、规定上缴钱捆标准、限定残损券及零钞上缴方式等,在现金收付不断增长的形势下导致基层行库存现金上缴渠道不畅,加大了各分行库存限额管理的难度,相应增加了商业银行的现金保管风险。

(五)金库人力投入不足。

基层行普遍存在现金中心人员配备不足、金库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的现象。近年来工商银行基层行现金营运中心业务范围不断扩大,金库人员逐年减少。由于现金业务工作量大、业务环节繁多,应保证不同层次管理人员和业务操作人员配臵的合理。从基层行实际情况看,多数行的现金营运中心只有一名执行主任,没有配备一定的可替换人选,而现金营运中心执行主任(副主任)重要职责之一是每天早开库、晚锁库,从长期来看,这一重要管理岗位如无轮换人选长期由固定人员负责,不利于金库的安全与现金营运中心的管理,而现金中心员工经常超负荷工作,但收入却处于全行较低水平,不利于员工工作积极性的提高和道德风险的防范。甚至有少数行忽视金库管理,将一些素质不高的分流人员安排到金库管理岗位,导致金库管理制度执行力有所降低,相关岗位制约措施得不到真正落实,增大了金库管理风险。

(六)现金业务检查不到位。

各级管理层现金业务检查多但流于形式,虽然检查结束后都要出具承诺书,但柜员日间库、99999钱箱数和金库余额时点数大部分行处不是根据检查结果而是根据报表数据填报。各种检查太多,太杂,而真正解决问题的却不多,基层行、网点疲于应付且无新意。存在问题涉及到网点“99999”钱箱、现金调拨、自动柜员机现金、金库管理等现金业务的方方面面,部分基层行对制度的执行力已经衰减到有章不循的危险境地,如果现金业务继续在这种缺乏制度保障的不良环境中运行,这种管理上的松懈和业务操作的不规范,不但影响了业务运行效率,而且在客观上容易形成风险隐患,造成运行管理和风险管理的被动局面,进而制约我行业务的顺利发展。

三、防范与化解基层商业银行现金营运风险点的对策与措施

综合基层行现金营运管理的主要风险表现形式及形成的原因,建议基层行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作用,从加强金库建设、规范现金制度、严格业务操作、完善系统功能等方面进一步提高现金风险管理水平。

(一)加强部门之间的紧密配合,提高现金营运风险管理能力。

现金营运风险管理涉及的风险点多面广,风险环节复杂 多变,现金业务的风险控制需要运行、个金、保卫、科技、财会、法律等多个部门的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必须从系统优化、制度完善、人员管理、业务检查等方面全面加强风险管理。运行管理部和个人金融业务部门通过改进系统交易、优化系统功能,完善制度办法,合理控制柜面现金交易的操作风险;保卫部门大力推进守库和守押社会化改革,切实强化安全管理和制度建设;信息科技部门积极配合完成相关系统的项目立项、开发和投产等工作;财务会计部门在金库基础设施建设、设备采购等方面提供有力支持;法律事务部门在涉及各项现金管理改革过程中,对制度办法、协议文本等提供法律咨询建议。

(二)规范现金业务操作,提高现金业务管理风险控制能力。

一是基层行要将员工责任心教育放在首位,着力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严格按业务操作流程处理业务,努力减少因工作疏忽造成错账冲正、反交易等风险事件的发生。授权人员授权时,要求审核凭证要素及记账信息后再进行授权,坚决杜绝授权流于形式,把事中控制真正落到实处。同时建议相关业务管理部门进一步完善现有个人存取交易,尽量减少个人业务中的单边交易。二是网点日间库实行双人管理。对日间库中的现金实物出入库必须双人复核后,双人加双锁、加封寄库保管。下一营业日接到寄库款箱,双人卡把 核对账实。网点业务主管对日间库现金的真实性负责,即须对日间库上缴、寄存的现金进行核对、卡把并监督99999钱箱操作员、管库柜员的封箱过程。对99999钱箱操作员的现金调拨业务实行授权控制,记账、授权岗位必须分离。办理现金调拨业务实行岗位分离,主管授权制。各岗位各司其职,互相制约。三是按照有关制度,落实管理责任,保证相互制约和严格的ATM库存现金的账账、账实核对管理;将ATM钞箱管理与监控配套,实现对ATM柜员操作及加(卸)钞过程安全环境的监控。四是制定和完善业务操作流程,规范现金业务操作。组织学习《现金业务操作规程》中相应的业务处理、核算方法、管理规定,以满足业务开展的实际需要。五是落实制度、规范操作的执行力及对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形成有效的监督检查机制。及时发现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各类问题,保证各项制度落实到位,有效防范风险。

(三)加快金库标准化建设步伐,提高金库管理风险控制水平。

现金营运中心和各级业务库房是基层行现金业务运行的基础平台,也是基层行现金收付、调运、整点、保管的总后台。因此,基层行要按照“一库一案、梯度推进、全面达标”的建设原则,完善现金中心管理和服务功能,发挥现金中心在金库管理上的核心作用。一是继续加大金库资源整合力度,进一步提高现金业务集约化经营水平。要以现金营运 中心为核心,继续完善现金营运中心管理和服务功能,积极创造条件,将上门收送款、代理同业现金、款箱调拨运送、自动柜员机装卸钞、黄金仓储等业务进一步向现金中心集中处理。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进一步提高现金营运中心的辐射半径,为更多的网点提供服务。对支行业务库要继续撤并,原则上60公里以内的支行业务库要并入现金营运中心管理,对交通不便、地处偏远、业务量较小的支行业务库可采取寄存同业的方式加以解决,从而优化人力资源配臵,提升现金业务专业化处理能力和服务水平。二是积极推进金库标准化建设进程。在保障金库安全、保障功能分区齐备的前提下,加固原有墙体,配备符合标准的金库门、金库锁、库房通风、防潮、温控、金库机具设备。三是加大现金机具配臵及管理力度,提升现金业务专业化、自动化处理能力和服务水平。人民银行为加强对货币反假工作的监督管理,满足社会对现钞质量的要求,对商业银行投放市场的流通券、向人行上缴的回笼券、自动柜员机用钞等票币的质量制定了严格的清分标准。基层行要进一步加大高端现金清分机具配臵及管理力度,逐步实现现金营运中心以清分机清分为主,人工整点为辅的业务处理模式,支行业务库主要依托小型清分机处理现钞并逐步实现清分机配臵向营业网点前移。基层行要借助中、小型清分设备,调整劳动组合。要加强全行现金业务机具设备管理,明确现金机具购臵流程、使用范围、配 臵标准、管理职责,确保现金机具资源合理使用,高效运行,充分发挥设备效能,将现金机具管理引入信息管理平台,实行物流化管理,建立健全现金机具管理办法和严格的管理手段。四是积极创造现金人员良好工作环境。树立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关心、重视现金业务从业人员,结合标准化建设,在库房和清分间配备相应的通风、防尘、降噪、除菌、现金存放等专用设备,为员工创造舒适、卫生的工作环境。五是加强金库业务操作风险管理。依据现金实物管理的特点,强化金库业务流程中岗位制约和监督检查机制,提升内部风险控制能力。严格现金调拨、款箱交接、现金出入库等业务的审批和操作程序,有效防范各种安全隐患。坚持金库主任授权不授责制度,金库主任作为金库第一责任人,要高度重视金库管理,强化对现金业务和库房安全管理的监督。严格对金库管理人员及现金业务人员的准入制度管理,重视员工思想教育,提高员工业务水平和道德风险防范意识。严格执行金库重要岗位分离制度,现金营运中心、业务库必须严格执行管库员与调款员、管库员与守库员岗位分离制度。

(四)加强业务管理,提高现金服务风险控制质量。上门服务业务是现金管理中十分具有竞争力的一项服务性手段。一是要加强上门服务业务管理,有效提高该项业务的风险控制水平和盈利能力。通过完善上门服务管理办法,加强上门服务管理,规范上门收款、送款、兑换、收单 等行为,防范风险,增强基层行的综合竞争能力。二是要严格上门服务业务的审批工作。对于新开办的上门收款业务建议实行封包入库,次日清点入账;对原有的上门收款业务,协调有关部门加以修改,或者协议到期续签时,调整为封包收款,进一步提高上门收款业务工作效率,降低现金库存占用,提高现金营运效益减少上门收款风险隐患。三是要加强对客户规范收费力度,实行内部计价制度,通过建立有效的现金管理业务内部考核还原办法,体现出上门收款业务在价值链中对基层行的贡献度;按照效益管理的原则,挖掘现金业务在经营中的效益潜力,不断完善现金业务内部计价管理考核办法,客观地评价现金业务在价值链中对基层行的贡献度。四是加强保管箱业务安全管理。针对开箱的资格验证采取推行磁卡+密码或指纹+钥匙的开箱验证形式,防止外部欺诈案件的发生,降低保管箱业务风险;针对保管箱保管物品的安全性责任界定,出台相应的管理办法,规范业务处理流程。五是优化现行柜员现金业务处理流程,通过系统开发、设备升级改造、业务流程再造等,试点柜员用现金存取款一体机替代柜员手工配钞、点钞,减少人为差错,提高现金管理的安全性,降低现金管理的成本和风险。

(五)加强守押社会化管理,提高守押社会化风险控制能力。

探索守押社会化工作管理的新思路,对相关工作的管理 不断进行完善。实行守押社会化的分行在与守押公司签订的合作协议中,应重点明确各方职责,保证现金、实物交接、上门收款业务等各环节连续,安全。加强对守押公司人员、调款人员身份确认和管理,制定规范、严谨的操作流程,确保现金调拨高效、安全。

(六)深入开展反假宣传和培训,提高反假风险管理水平。

加强与人民银行的沟通,力争在人行层面建立以互联网、定期反假工作会议、反假信息通报材料等为媒介的反假信息平台。建立人行-同业-本行的反假信息平台。提高反假货币信息反馈的时效性,扩大反假信息的覆盖面,健全以人民银行为核心的反假货币信息网络。创新反假工作形式,增强反假培训与宣传力度。通过加强基础建设,夯实反假基础,提高反假工作水平。积极主动地做好反假币宣传工作,加强宣传活动的形式多样化和实效性,通过网络、视频、书面教材、发放宣传材料、柜台反假宣传奖励活动等形式从柜员、客户、同业三个层面开展反假宣传活动,包括对一线柜员进行反假培训、对客户进行反假宣传、与人行和同业进行反假合作。认真做好反假货币上岗资格考试工作,切实把反假货币上岗资格考试作为检验反假工作人员业务素质的有效手段,在基层行建设一支具备反假专业知识和丰富反假实践经验的反假专家队伍。

(七)强化员工队伍建设,提高现金业务员工职业素质和专业化水平

通过业务培训,进一步提高基层行现金业务员工、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和专业化水平,依托业务序列建设和考核管理相结合的激励手段,加强队伍建设。通过建设现金业务专家组,培养一批熟悉现金业务制度及系统、业务经验丰富、业务能力突出的现金业务骨干力量。进一步强化管库员队伍建设,在基层行建设一支政治素质可靠、业务素质过硬的管库员队伍。

(八)强化检查力度,提高现金业务依法合规运行意识。基层行应发挥各类检查人员的职能作用,采取现场检查与非现场检查相结合,常规检查与专项检查相结合,检查与辅导相结合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将系统监测数据信息与实际查阅业务凭证及相关资料紧密结合起来,发挥查防并举的作用,形成覆盖现金业务全过程、各有侧重的检查监督工作体制。要根据内外部现金营运风险暴露的最新特点,加大对各级业务运行风险监管人员的职能提升,对各时期的现金业务运行风险焦点进行深入分析,提高基层行现金营运风险管理水平。

四、基层行现金营运风险点防范应处理好几种关系

1、要正确认识风险与效益的关系。

风险与效益相生相伴,也就是说效益有多大风险就有多 大。因此,要正视风险的存在,在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前提下科学管理业务风险,而不是消除风险。

2、要坚持制度先行的原则。

内控制度建设是前提,风险点是内控制度的有机部分,要促进业务发展,必须重视内控制度建设,深入研究和设计业务发展各环节、各流程的风险控制,否则会形成新的问题。

3、要处理好风险点防范与业务发展的关系。要坚持业务发展和风险防范齐抓共管、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决不能因促进业务发展而放松风险点的管理,也不能为控制风险点而限制业务发展。风险点的防范与业务的开展是一种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的关系,两者不能偏颇。

4、要解决制度创新与原有业务的衔接问题。业务创新而带来制度创新,原有风险点未除,新的风险点也将随之出现,这就要求在风险点的控制方面要相互兼顾,不能两层皮,互不联系,既要控制好原有风险点,也要控制新的风险点,减少新业务优化改造和优化而带来新的风险。

参考文献:

[1]汪建峰: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农村金融研究,2005年6月; [2] 王珠煌:对操作风险管理现状的思考.工行网,2007;

上一篇: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与展望下一篇:神奇大自然六年级满分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