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运营管理历史

2024-05-22

商业银行运营管理历史(通用8篇)

篇1:商业银行运营管理历史

发展历史

最初使用“商业银行”这个概念,是因为这类银行在发展初期,只承做“商业”短期放贷业务。放款期限一般不超过一年,放款对象一般为商人和进出口贸易商。

人们将这种主要吸收短期存款,发放短期商业贷款为基本业务的银行,称为商业银行。中国的商业银行是指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设立的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的企业法人。

银行是经济中最为重要的金融机构之一。西方银行业的原始状态,可溯及公元前的古巴比伦以及文明古国时期。据大英百科全书记载,早在公元前6世纪,在巴比伦已有一家“里吉比”银行。[3]

考古学家在阿拉伯大沙漠发现的石碑证明,在公元前2000年以前,巴比伦的寺院已对外放款,而且放款是采用由债务人开具类似本票的文书,交由寺院收执,且此项文书可以转让。公元前4世纪,希腊的寺院、公共团体、私人商号,也从事各种金融活动。但这种活动只限于货币兑换业性质,还没有办理放款业务。[3]

罗马在公元前200年也有类似希腊银行业的机构出现,但较希腊银行业又有所进步,它不仅经营货币兑换业务,还经营贷放、信托等业务,同时对银行的管理与监督也有明确的法律条文。罗马银行业所经营的业务虽不属于信用贷放,但已具有近代银行业务的雏形。[3]

人们公认的早期银行的萌芽,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银行”一词英文称之为“Bank”,是由意大利文“Banca”演变而来的。[3]

在意大利文中,Banca是“长凳”的意思。最初的银行家均为祖居在意大利北部伦巴第的犹太人,他们为躲避战乱,迁移到英伦三岛,以兑换、保管贵重物品、汇兑等为业。在市场上人各一凳,据以经营货币兑换业务。倘若有人遇到资金周转不灵,无力支付债务时,就会招致债主们群起捣碎其长凳,兑换商的信用也即宣告破碎。英文“破产”为“Bankruptcy”,即源于此。[3]

早期银行业的产生与国际贸易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中世纪的欧洲地中海沿岸各国,尤其是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亚等城市是著名的国际贸易中心,商贾云集,市场繁荣。但由于当时社会的封建割据,货币制度混乱,各国商人所携带的铸币形状、成色、重量各不相同,为了适应贸易发展的需要,必须进行货币兑换。于是,单纯从事货币兑换业并从中收取手续费的专业货币商便开始出现和发展了。

随着异地交易和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来自各地的商人们为了避免长途携带而产生的麻烦和风险,开始把自己的货币交存在专业货币商处,委托其办理汇兑与支付。这时候的专业货币商已反映出银行萌芽的最初职能:货币的兑换与款项的划拨。[3] 随着接受存款的数量不断增加,商人们发现多个存款人不会同时支取存款,于是他们开始把汇兑业务中暂时闲置的资金贷放给社会上的资金需求者。最初,商人们贷放的款项仅限于自有资金,随着代理支付制度的出现,借款者即把所借款项存入贷出者之处,并通知贷放人代理支付。[3]

可见,从实质上看,贷款已不仅限于现实的货币,而是有一部分变成了账面信用,这标志着现代银行的本质特征已经出现。[3]

现代商业银行的最初形式是资本主义商业银行,它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物。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技术的进步,社会劳动分工的扩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萌芽。一些手工场主同城市富商、银行家一起形成新的阶级——资产阶级。[3]

由于封建主义银行贷款具有高利贷的性质,年利率平均在20%~30%,严重阻碍着社会闲置资本向产业资本的转化。[3]

另外,早期银行的贷款对象主要是政府等一批特权阶层而非工商业,新兴的资产阶级工商业无法得到足够的信用支持,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与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是要有大量的为组织资本主义生产所必需的货币资本。因此,新兴的资产阶级迫切需要建立和发展资本主义银行。[3]

据《2013-2017年城市商业银行市场前瞻与发展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分析,资本主义商业银行的产生,基本上通过两种途径:

一是旧的高利贷性质的银行逐渐适应新的经济条件,演变为资本主义银行。在西欧,由金匠业演化而来的旧式银行,主要是通过这一途径缓慢地转化为资本主义银行。

另一途径就是新兴的资产阶级按照资本主义原则组织的股份制银行,这一途径是主要的。这一建立资本主义银行的历史过程,在最早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英国表现得尤其明显。1694年,在政府的帮助下,英国建立了历史上第一家资本主义股份制的商业银行——英格兰银行。[3]

它的出现,宣告了高利贷性质的银行业在社会信用领域垄断地位的结束,标志着资本主义现代银行制度开始形成以及商业银行的产生。从这个意义上说,英格兰银行是现代商业银行的鼻祖。[3]

继英格兰银行之后,欧洲各资本主义国家都相继成立了商业银行。从此,现代商业银行体系在世界范围内开始普及。[3]

与西方的银行相比,中国的银行则产生较晚。中国关于银钱业的记载,较早的是南北朝时的寺庙典当业。到了唐代,出现了类似汇票的“飞钱”,这是中国最早的汇兑业务。北宋真宗时,由四川富商发行的交子,成为中国早期的纸币。到了明清以后,当铺是中国主要的信用机构。[3]

明末,一些较大的经营银钱兑换业的钱铺发展成为银庄。银庄产生初期,除兑换银钱外,还从事贷放,到了清代,才逐渐开办存款、汇兑业务,但最终在清政府的限制和外国银行的压迫下,走向衰落。中国近代银行业,是在19世纪中叶外国资本主义银行入侵之后才兴起的。[3] 最早到中国来的外国银行是英商东方银行,其后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来华设立银行。在华外国银行虽给中国国民经济带来巨大破坏,但在客观上也对中国银行业的发展起了一定的刺激作用。[3]

为了摆脱外国银行支配,清政府于1897年在上海成立了中国通商银行,标志着中国现代银行的产生。此后,浙江兴业、交通银行相继产生。[3]

商业银行发展到今天,与其当时因发放基于商业行为的自偿性贷款从而获得“商业银行”的称谓相比,已相去甚远。今天的商业银行已被赋予更广泛、更深刻的内涵。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银行业竞争的加剧,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不断扩大,逐渐成为多功能、综合性的“金融百货公司”。[3] 2银行特征

总体来看,估计二季度工业生产有望增长8.8%,增速较一季度加快0.1个百分点;三季度工业生产增速会进一步有所加快,但估计幅度不会太大,预计增长8.9%左右。

具体而言,有三大行业值得关注。一是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5月份,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9%。这说明,在劳动力、土地和资金成本持续上升的背景下,多年引领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电子行业似乎已经风光不再。二是化学原料和化学制成品制造业。5月份,化学原料和化学制成品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8%,增速较前4个月回落0.3个百分点;1-5月份,同比增长11.0%,增速较去年同期回落0.9个百分点。这说明,在环保要求日益提高的背景下,“两高一低”行业发展前景会越来越黯淡。三是水泥和钢铁等产能过剩行业。5月份,水泥日均产量同比增长3.2%,增速较前4个月回落0.9个百分点;1-5月份水泥日均产量同比增长4.1%,增速较去年同期回落1.8个百分点。尽管钢材日均产量5月份环比增速略有加快,但1-5月份同比增速显着回落4.7个百分点。这说明,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背景下,产能过剩行业的发展前景依然不尽乐观。因此,商业银行对这些行业的放贷要增强风险意识,严格审批,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以防发生新的不良贷款和不良率显着上升。3经营模式

从商业银行的发展来看,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有两种。一种是英国模式,商业银行主要融通短期商业资金,具有放贷期限短,流动性高的特点。[4]

此种经营模式对银行来说比较安全可靠。另一种是德国式,其业务是综合式。商业银行不仅融通短期商业资金,而且还融通长期固定资本,即从事投资银行业务。[4]

中国实行的是分业经营模式。

为了适应中国分业经营的现时特点和混业经营的发展趋势,2003年12月27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的决定》。新《商业银行法》对原来商业银行法不得混业经营的有关规定进行了修改。

篇2:商业银行运营管理历史

中国银行于1912年经孙中山先生批准在上海成立,是中国历史最为悠久的银行之一。1912~1928年,中国银行履行中央银行职能,负责代理国库、承汇公款、发行钞票等。1928~1942年,中国银行作为政府特许的国际汇兑银行,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改革管理机制,在中国金融界率先走向国际市场,先后在伦敦、新加坡、纽约等国际金融中心设立分行。1942~1949年,中国银行作为国际贸易专业银行,负责政府国外款项收付,发展国外贸易并办理有关贷款与投资。1949年12月,中国银行总管理处由上海迁至北京。1950年中国银行总管理处归中国人民银行总行领导。1953年10月27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公布《中国银行条例》,明确中国银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特许的外汇专业银行。1979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国银行从中国人民银行中分设出来,同时行使国家外汇管理总局职能,直属国务院领导。中国银行总管理处改为中国银行总行,负责统一经营和集中管理全国外汇业务。1983年,中国银行与国家外汇管理总局分设,中国银行成为国家外汇外贸专业银行。1994年,中国银行由外汇外贸专业银行转为国有商业银行。1994年5月,中国银行在香港发行港元钞票,成为香港三家发钞行之一;1995年10月在澳门发行澳门元,成为澳门两家发钞行之一。2001年10月,由中银集团10家银行重组而成的中国银行(香港)有限公司挂牌成立。2002年7月,中国银行(香港)有限公司在香港联交所上市。香港中银大厦

2003年底,中国银行启动股份制改革。2004年8月26日,中国银行整体改制为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6月1日和7月5日,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分别在香港联合交易所和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成为第一家同时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的国内银行。

篇3:商业银行运营管理历史

伴随中小银行、外资银行市场占有份额持续攀升, 我国商业银行在业务、市场、人才等各方面均面临严峻竞争与挑战, 只有积极寻找应对方针, 推进国际化经营。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是在商业银行自身的主观努力和国际国内相关的制度、政策、法律和相应的经济金融基础下进行的, 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的方式主要是通过海外代理行和海外分支机构, 银行国际化经营已成为当今银行业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目前, 中国银行在海外4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984家境外分支机构, 海外资产达23, 283亿元。截至2011年末, 中行海外机构总资产比股份制改革前增长181%;中国银行海外资产占全行总资产的22%, 海外利润也占到全行利润额的20%以上。中国工商银行依托强大的整体实力, 通过收购、重组、股权交易等方式, 在各大成熟市场及新兴市场进行广泛布局, 在28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203家境外分支机构, 与132个国家和地区的1, 453家境外银行建立了代理行关系。

英国《银行家》杂志公布的2011年全球前1, 000家银行排名, 中国有3家银行跻身全球十大银行之列, 分别是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 显示了我国银行业结构优化和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积极推进国际化经营战略, 发挥自身优势, 走国际化经营的发展道路。

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深化为我国商业银行进行国际化经营带来历史性机遇

伴随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深化, 客户的金融需求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量迅猛增长, 这有利于我国商业银行充分发挥人民币本币优势, 各行应对该项业务予以高度重视, 抓住机遇, 借以稳步实现国际化战略经营。

(一) 为银行开辟更多获利途径, 以增加收益。

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中, 商业银行通过与代理行和境外分支机构合作, 拓宽了业务范围, 带动了商业银行境内外的人民币跨境联动业务, 服务对象从境内企业扩展到境外企业和境外商业银行, 服务业务从外币结算扩展到本币结算, 综合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大量的国际结算业务、人民币贸易融资及配套产品及服务, 可不断为需求者及银行带来收益。

(二) 促进银行国际业务多元化的开展。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涉及面广、综合性强, 商业银行应把自身的国际化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紧密结合起来, 借此推进国际化的步伐, 实现其经营业务多元化发展。为满足企业进出口贸易的结算需求, 我国银行可以为境外企业开立人民币境内结算账户, 还可以吸收境外人民币资金, 进而开展跨境贷款和融资, 促进本外币一体化业务的全面发展;同时, 采取因地制宜的经营方法, 灵活运用不同的管理模式, 减少我国银行境外机构“水土不服”情况的发生, 使之与当地客户的需求相适应。

(三) 促进商业银行业产品的创新。

企业对贸易金融服务的需求已从单一需求转为个性化、综合性、全程性的需求, 包括汇款、托收、信用证、预收预付保函、履约保函、押汇、贴现、保付代理、福费廷、国际信贷等结算及贸易融资类产品需求;另外, 伴随人民币同业拆借和购售业务的增多, 运用人民币金融衍生工具规避风险获取收益的业务也将得到进一步推广, 如远期、期货、期权、互换等产品需求;以及为营造高效的境内外人民币结算渠道, 对清算及现金管理类产品需求, 这都要求银行推出对应的金融服务产品, 不断创新产品, 满足市场需要, 实现金融营销。

(四) 有助于提升银行的国际竞争力。

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的不断扩展, 对商业银行国际化的服务和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就促使商业银行加快金融创新步伐, 加强国际金融人才的培养, 建立自己的海外金融活动网络, 安全回流境外人民币, 以赢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将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服务为突破口, 推动我国金融体系的业务升级, 提升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三、商业银行把握机遇实施国际化经营的对策

我国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不断开展深化,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及由此衍生而来的日益丰富的人民币跨境业务, 使得我国商业银行认识机遇, 并继续推动国际化经营。

(一) 加强境内外国际业务客户的维护及拓展。

以客户为中心, 以市场为导向, 运用金融营销理念, 分析金融环境及金融顾客的市场行为, 对客户进行定位, 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和营销。当下,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刚刚对我国所有进出口企业开放, 有业务需求的客户必然有所增长, 这就要求银行全面调查市场, 分析企业的需求及方向, 激发企业对人民币结算的需求, 引导客户以人民币办理国际结算, 以人民币跨境业务为基础, 逐步推进国际化经营。

(二) 加强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的创新。

积极与客户沟通, 充分利用现有的客户资料, 为客户“量体裁衣”, 制定出符合客户需求的业务品种, 根据市场需要进行金融产品的创新与开发, 是跨境人民币结算顺利拓展, 加快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的核心。通过业务创新来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的银行, 必然会占得发展先机。我国商业银行有必要围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 加强相关业务的创新, 加大研发新产品的资源投入, 提供差异性个性化产品, 形成丰富完整的跨境人民币业务产品线, 为未来发展寻求新的增长点。

(三) 加强海内外机构的风险监管。

随着金融环境风险的不断加剧, 未来商业银行的竞争可体现在其风险管理水平的竞争上, 各金融机构都要加强风险管理意识。伴随海内外机构不断增加、资产规模不断扩大, 监管标准和经营风险存在差异, 增强风险防控的能力, 加强对海外分支机构的管理, 建立健全有效风险管理机制, 提高风险识别、风险预防、风险治理能力, 势在必行。

(四) 加强与政府之间的合作。

政府应根据自身所处的国内外的政治、经济环境和本国银行业的经营和管理水平, 适时地进行金融改革, 推进本国银行国际化;并通过加强政府间的合作, 积极推进双边经济交往中对人民币结算的支持, 充分发挥我国的政治优势, 促进我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发言权, 不断深化国际金融市场地位。此次六大部门携手推进人民币跨境结算业务, 正是政府对人民币国际化及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的政策性支持。

参考文献

[1]李幽晔.现阶段我国大型商行国际化经营存在的问题及经营策略[J].时代金融, 2011.14.

[2]周先平, 张一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与商业银行业务发展[J].投资研究, 2010.2.

篇4:商业银行运营管理历史

关键词:商业银行;改革;发展

中图分类号:F8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09)16-0176-01

1国有商业银行发展历程的回顾

①第一阶段(1979年~1983年):起步阶段。1979年,邓小平同志提出“把银行办成真正的银行”回想商业银行的起步,将政策性及经营性融为一体,接连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纷纷恢复和建立,打破了只有中国银行一家独大的局面。1983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首次停止办理工商信贷和城镇居民储蓄两大业务,由国务院得中心思想领导,开始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这样有效地对金融业实施监督及合理化管理,成为了真正的“中央银行”。②第二阶段(1984年~1993年):确立二元银行体制阶段。1984年1月1日,人民银行和工商银行开始进行分开设置,从这时起中国人民银行开始行使其中央银行职能,然而随即发生的是中国工商银行正式恢复。这样就有了进一步的分化业务,1987年4月1日中国交通银行在中国上海首家竖起“商旗”后,许多实业银行,新型商业银行纷纷加入。③第三阶段(1993年~1997年):建立国有商业银行阶段。1993年,《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要把中国的专业银行办成真正的商业银行。1994年,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成立接着国家开发银行及中国进出口银行相继成立,根据国家政策的导向性,我国的政策性业务与商业性业务开始出现分离。《中国人民银行法》于1995年3月18日正式颁布实施,1995年是中国金融业的立法年。从1996年开始我国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逐步完成了,由多级法人向总行一级法人转变的管理体制改革。④第四阶段(1998年~2003年):国有银行商业化改革阶段。在1998年,由于亚洲金融危机以及企业改制中人量逃废银行债务,过于注重数量和机构扩张的我国银行业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娩现其经营风险,于是,政府在强调风险控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改造商业银行。1998年8月,国家财政部定向发行2700亿特别国债,补充四大银行的资本金。从1999年4月开始,先后组建四人资产管理公约,剥离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籍此,在监管当局的积极推动下,各商业银行纷纷强化本银行的风险管理。我国商业银行又向着更加规范化、商业化的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⑤第五阶段(2004年~现在):以股份制改造为核心的综合改革阶段。政府在2004年元月动用450亿美元外汇储备向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注资,并同时要求两家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2005年至2007年,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先后住香港证券交易所和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挂牌上市,标志着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现代化改造的最新进展,上市融资已经成为国有商业银行的必然趋势。

2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经验与问题

近三十年来,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不良贷款处置方面,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采用了存量处置和根本性重组和改革的双重措施,对不良贷款进行了核销、剥离与再次剥离,同时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了注资与股份制改造。②引进外资方面,通过引入国际战略投资,不仅可以吸引境外资金、增加银行资本、提高银行的公众信誉度、改善公司治理结构,更能够引入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经验,增强国I=Jq银行的抗风险能力。③股份制改造方面,国有商业银行通过股份制改造,借助上市的外部压力,以及战略机构投资者和公众投资者的监督,再加上独立董事的引入,使得外部改革形成了改变机制的力量。

但是,在改革中也同样存在着一些我们无法忽略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贷款集中风险较大,贷款结构安排不当。②存款虚增,贷款实放,当资金出现问题时倒逼中央银行增补这部分资金空缺。③循环贴现,承兑汇票的泡沫不断放大。④抵押高估,这样做的结果会影响银行的经营安全,加大银行的经营风险。

3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

篇5:拯救国有银行:历史不会重演

——解析中国国有银行的苦难历程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 董登新教授

大约20年前,因为国有企业大面积微利、亏损及关停并转,与之生死相依的四大国有银行(工农中建)陷入严重危机。自1998年起,中央展开了一系列拯救四大国有银行的大行动,直至2005年后四大国有银行纷纷整体改制上市,我国银行业东山再起,甚至出现了“银行暴利”的盛景。然而,银行为此却付出了同等当量的代价,并需为此买单,房地产大开发、大泡沫走到尽头,地方债务平台危机四伏,重化工业产能严重过剩,以及经济持续下行,四大国有银行净利润平均增速,从上市以来年均30%以上暴跌至2014年的个位数增长,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从2012年底的0.95%反弹至2014年底的1.25%。

在利率没有完全市场化之前,在存款保险制度及银行破产法没有出台之前,国家必须为银行信用保底或兜底,尤其是四大国有银行,但笔者相信,历史不会重演。

1997年7月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已拉开序幕。此时的中国国有企业困难重重,1/3明亏,1/3暗亏,1/3微利,与之同呼吸、共命运的四大国有银行(工农中建),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它们同样危机四伏,银行亏损成为公开的秘密,不良贷款是一本烂帐,银行自己心中无数。

1998年,伴随着百年一遇的长江流域和松花江领域大洪水,国际媒体开始鼓噪:中国四大国有银行在技术上已经破产!他们估计中国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率可能高达30——50%,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不是危言耸听。国际社会的声音引起了中央政府高度警觉和足够重视。

1998年夏天,在全国性“抗洪”的最紧急关头,中央拯救四大国有银行的一系列重大行动正式展开。时至今日,挽救银行的系列行动,大致可划分为如下三个阶段:全价剥离不良贷款、国家注资与改制上市、资产证券化与地方债务置换。

一、全价剥离不良贷款

(1)中央注资。1998年8月,财政部向四大国有银行发行2700亿元长期特别国债,所筹资金全部用于补充四大国有银行的资本金。次月,财政部又面向四大国有银行定向发行了1000亿元年率5.5%的10年期附息国债。

(2)裁员撤点。从1999年开始,中央授权四大国有银行精减机构,大幅裁员、撤并网点,1999年至2002年间工行职员净减少16万人,农行机构数净减少近2万个。

(3)中央减税。从2000年开始,中央决定将银行营业税税率逐步从8%降至5%。

(4)剥离不良贷款。1999年,为了化解四大国有银行高达30%以上的不良贷款危机,中央决定组建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华融、长城、东方、信达,它们分别接收从工行、农行、中行、建行剥离出来的不良资产。这一过程被官方称为“不良贷款剥离”。

截止2000年7月底,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按帐面全价从四大国有银行手中购买不良贷款总计1.4万亿元。按国际惯例,国有银行应该按市场价格向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拍卖其不良贷款,比方,按帐面资产价值的两成或三成价格出售。但四大国有银行不良贷款最终全按应计资产全价卖给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也就是国家为银行全额买单。

但据央行后来公布数据,截止2001年9月底,四大国有银行本外币为6.8万亿元,并且在1.4万亿不良贷款剥离后,竟然还有1.8万亿不良贷款,如此算来,海外机构估算的四大国有银行不良贷款率超过了30%,基本准确。

2001年10月,标准普尔公司完成了对中国大陆银行业重整费用的估算,中国大陆银行不良贷款至少占整个银行体系总贷款的一半,在这些不良贷款中,四大国有银行“贡献”最大。2001年12月11日,中国成为WTO正式成员,根据我国入世承诺,从2007年开始,外资银行将在中国获得全面经营权。

二、国家注资、改制上市

为了应对入世挑战,更是为了抑制“剥离”后不良贷款仍然生生不息,2003年底,中央决定全面启动国有银行改制上市的进程。

(5)动用外汇储备注资、引入国际买家,加速四大国有银行IPO。

2003年12月31日前,国务院决定动用450亿美元外汇储备,率先给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两家各注资225亿美元,进一步改善银行财务状况,以便寻找国际买家,加速国有银行IPO进程。同时,中国银行引入的主要境外战略投资者为RBS China Investments,其持股比例目前为8.25%;建设银行引入的主要境外战略投资者为美洲银行,其目前持股比例为8.19%。

2005年4月,国家动用外汇储备向工行注资 150 亿美元,工商银行引入的主要境外战略投资者为高盛集团,其持股比例目前为4.93%。

2008年11月6日,汇金公司向农行注资1300亿元人民币等值美元,与财政部并列成为农行第一大股东。2009年02月02日,温家宝表示,政府将向农行注资2000亿元,以支持农行为准备上市而进行的资产重组。

(6)四大国有银行A+H股在内地与香港两地IPO募资。

自2005年以来,建行、中行、工行和农行先后在香港交易所和上海证券交易所两地挂牌上市,其中,四大国有银行在港交所共计募资3767亿港元,在上交所共计募资1931亿元人民币。四大国有银行两地上市,一方面极大地充实了资本金,财务状况得以大大改善,更重要的是,它们同时还获得了“再融资”的重大机遇和便利,包括配股、次级债券、可转债、优先股等,这为银行开启了补充资本金、扩张贷款规模的进程。

四大国有银行在香港与内地两地IPO募资比较

比较指标

工行

农行

中行

建行

H股IPO时间

20061027

20100716

20060601 20051027 H股发行价格

3.07港元

3.20港元

2.95港元

2.35港元

H股IPO净募资

1086亿港元

884亿港元

750亿港元

622亿港元

A股挂牌时间

20061027

20100715

20060705

20070925

A股发行价格

3.12元

2.68元

3.08元

6.45元

A股IPO净募资

457亿元

587亿元

195亿元

571亿元

事实证明:通过注资改制,尤其是上市后,四大国有银行不但资本充足,而且不良贷款比率下降神速。2004年底,四大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比率为15.57%。然而,在上市后的短短五年间,2005~2009年各年底,四大国有银行的平均不良贷款率分别降至10.49%、9.22%、8.05%、2.81%、1.80%。其中,农行上市前不良贷款率分别为:2005年为26.17%,2007年为23.57%,2008年为4.32%,2009年为2.91%。这一组数据在今天都是不可想象的。

当初走在亏损边沿的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如今已成为中国最赚钱的银行。2009年,工行和建行净利润超过1000亿元,中行净利润超过800亿元,农行净利润超过600亿元,而且工行、农行和中行已成为全球总市值最大的三家银行。

2003——2010年,既是中国四大国有银行改制上市、东山再起的8年,同时也是中国房地产大开发、重化工业产能大跃进的8年,银行贷款规模趁机扩张,它们一道驱动了中国GDP的大狂奔。

三、银行资产证券化与地方债务置换

然而,2008年9月,世界性金融危机爆发,为此,我国推出了4万亿救市计划及十大行业振兴规划,其中,包括房地产、钢铁、汽车、水泥等。为此,2009年银行新增贷款猛增至9.59万亿元。这是一个怎样的概念?2007年银行新增贷款只有3万亿元左右,2008年银行新增贷款为4.5万亿元,相比之下,2009年银行新增贷款是一个天量数字!后来银行各年新增贷款规模再也无法下降,2010年银行新增贷款7.95万亿元,2011年为7.47万亿元,2012年为8.2万亿元,2013年为8.89万亿元,2014年为9.78万亿元,再创历史新高。

(7)银行再融资PK银行差钱

为了应对全球性金融危机,为了有力配套4万亿中央投资计划的实施,2009年,中国银行业释放出了10万亿元的天量新增贷款。由于过度放贷,直接威胁着银行的贷存比及资本充足率,于是,银行再融资拉开序幕。

以工商银行为例,2009年工商银行发行了10年期和15年期次级债共计400亿元,2010年发行次级债220亿元,同年工行A股配股发行募资336亿元,工行H股配股发行募资130亿港元,两项合计约为450亿元。2011年发行次级债500亿元,2012年发行次级债200亿元,2014年发行次级债200亿元。2015年3月10日,工行获批将发行优先股不超过4.5亿股,募资不超过450亿元,计入工行其他一级资本。

尽管如此,但由于重化工业产能普遍过剩,房地产不景气,经济增速下行,原先占压在重化工业、房地产、地方债务平台的贷款,大量被长期占用、无法收回,银行信贷资金周转受损,银行差钱的矛盾更加激化。然而,全国货币存量(M2)却高达120多万亿,相当于GDP的两倍,银行总资产更是高达160多万亿元,逼近GDP的近三倍!但银行却仍感差钱,而且2014年银行不良贷款率显著反弹,双重危机再次笼罩着银行。

(8)银行资产证券化。

我国的资产证券化进程实际上始于2005年,当时主要是国开行和建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2007年国务院批复扩大试点。然而仅仅过了一年,随着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国内的资产证券化戛然而止。2012年中国重启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

在当前经济下行的大背景之下,一方面银行不良贷款率大幅反弹,另一方面银行差钱、信贷资金周转困难,在此紧急时刻,央行、银监会及财政部共同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有关事项的通知》。很显然,资产证券化是活化银行信贷资产存量,化解银行资本金短缺、不良贷款率反弹,以及银行差钱危机的重大举措。不过,从银行资产证券化标的来看,主要是房地产贷款和地方债务平台贷款,这正是占压期限最长的信贷资产,也是违约风险最大的信贷资产。

据统计,2014年我国资产证券化发行量3118亿元,同比增长12倍多,全年发行量超过历史发行量总和的2倍多,资产证券化在2014年出现爆发式增长。资产证券化是一柄双刃剑,解救银行是其正面作用,但美国次贷危机教训则是其反面教材。

(9)地方债存量置换(贷款转债券)

全国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10.9万亿元,负有担保责任债务2.7万亿元,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债务4.3万亿元。

在地方债务平台的10.9万亿债务中,2015年到期需偿还18578亿元,银行贷款在地方债务的占比超过了50%。以浙江省为例,从债务资金来源看,银行贷款、发行债券和信托融资是政府负有偿还责任债务的主要来源,分别为2832.90亿元(占比55.68%)、790.41亿元(占比15.53%)和780.74亿元(占比15.34)。

近几年来,由于房地产成交量萎缩、房价回落,以致地方政府卖地收入无以为继,地方债务平台难以偿付到期银行贷款,与此同时,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从2013年底的1%上升至2014年底的1.25%,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2014年末不良贷款率更是升至1.64%。其中,地方融资平台贷款违约正是“罪魁祸首”。

为此,近日财政部决定,下达1万亿元地方存量债务置换债券额度,允许地方把一部分到期的高成本债务转换成地方政府债券,延后偿债时限。这样就可以将短期限、高利率的贷款转换成长期限、低利率的债券,以降低地方政府的还款压力和违约风险。从表面上看,地方存量债务置换是为了化解地方债务平台的信用危机,但实际上却是为了拯救银行。

篇6:中国六大历史文化风情商业大街

为大家推荐的全国著名历史文化风情的特色商业街,在我们逛街旅游的同时,不仅能看到很多商业综合体,还能领略到这个城市不一样的文化底蕴。然而这些街道很完美的把历史文化及一些独特的风俗文化很巧妙的嵌入到商业街。

一、岭南天地商业街区

岭南天地运用创新理念,改造祖庙东华里片区具有典型岭南风格的珍贵历史建筑,在保留原有风情的基础上,注入现代商业元素,开创前所未有的休闲模式,为市民及游客提供崭新的享受体验。

岭南天地秉承上海新天地的理念,运用现代手法,改造祖庙东华里片区具有典型岭南风格的珍贵历史建筑。充分利用骑楼、镬耳山墙、青砖屋、石板路、蜿蜒街巷等岭南建筑特色,并挖掘佛山粤剧之乡、陶艺之乡、武术之乡、美食之乡等文化资源,在保留原有风情的商业地产万商会 基础上,注入现代商业元素,让历史与时尚和谐地融合,开创前所未有的商业模式,为市民及游客提供崭新的消费娱乐体验。

岭南天地内,拥有多个大型高端商场,犹如置身购物殿堂。而岭南特色商业街区,则汇聚顶级时尚品牌、环球美食、旅游商店、品味咖啡店、动感酒吧等,生活姿彩璀璨令你目不暇接。国际气息、时尚风采、都会繁华、高尚品味、艺术格调、写意休闲,上海新天地的经典元素,将在岭南天地内一一体现。

二、上海黄浦路特色风情街

这是一条不算太长的街道,却“身世不凡”,面朝黄浦江,牵手外白渡桥,聚集了浦江饭店、上海 大厦、海鸥饭店等著名宾馆建筑。黄浦路东起青浦路,西至大名路外白渡桥,全长400米,总宽16

商业地产万商会 米,位于黄浦江与苏州河的交汇处,是北外滩、陆家嘴金融商贸区、外滩金融商贸区中央商务区的核心地区。可谓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走在黄浦路,移步可见一座座“说不尽故事”的标志性建筑。浦江饭店、上海 大厦、海鸥饭店等一批赫赫有名的宾馆酒店,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岁月变迁。比如浦江饭店,迄今已经有长达160多年的历史,是上海开埠以来乃至全国第一家西商饭店,被称为“上海著名的里程碑建筑”。中国第一盏电灯在此点亮、中国第一部电话在这里接通„„使之成为当时最先进技术进入中国的一个窗口。

而这些知名建筑的观景视角更是非常优越,将浦江两岸的风情尽收眼底,因而也被誉为黄浦江沿岸的最佳观景点。

二、岭南天地LOT

三、北京南新仓历史文化休闲街

商业地产万商会 位于平安大街“龙头”,是明清两代京都储藏皇粮、俸米的皇家官仓,至今有600年历史。现保留仓廒9座,是全国仅有、北京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皇家仓廒。地理位置:东城区东四十条22号 由于是京师储粮重地,在外观上,南新仓与城墙一样按军事标准建造,全部用大城砖砌成,保证其坚固耐用。仓房亦为砖砌,五花山墙,围墙墙厚达1.3米至1.5米,廒架结构基本采用独棵圆木的中国传统木架结构,巨大而珍贵的木料产自四川、湖南、湖北、江西、浙江、山西等地,圆木直径在30—60厘米之间,结构十分稳固。步行街总长千余米,由南新仓古仓群、仿古建筑群和南新仓商务大厦底商组成。现有30余家商户进驻经营,业态分为文化、休闲两大类,涉及艺术文化、演出文化、美食文化等。文化类有艺术画廊、音乐传播中心、影视文化俱乐部、文化传媒工作室、昆曲小剧场、会所等;休闲类有中外特色风味餐厅、酒吧、茶苑等。大董烤鸭南新仓店、饭前饭后、天下盐、六百年日本料理、库和美法餐、酷客、锐克斯、尚润等餐厅也以其鲜明的经营特色,吸引众多国内外宾客来休闲享用。

四、广州北京路特色历史文化特色街

商业地产万商会

地处广州市中心,是广州城建之始所在地,是历史上最繁华的商业集散地。根据史料和专家考证,目前,北京路、教育路和西湖路周边区域已有或已建成及挖出的历史文化遗地有:秦番禺城遗址、秦汉造船工地遗址、西汉南越国宫署遗址、唐清海军楼遗址、南汉御花园、明大佛寺、明城隍庙、明清大南门遗址、清庐江书院、广州起义纪念馆等十多个朝代的十多个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文物古迹。现今,这一区域虽历经十多个朝代及两千多年的沧桑,但其中心地位始终没有改变,这一奇特现象,不仅创造了国内外城市建设中罕见的历史景观,同时也造就了这块神奇土地灿烂无比的历史文化。改革开放之后,北京路更汇集了广州百货大厦、新大新公司等市级大百货商店以及一批著名的时装商场。

北京路网上步行街已开通,市民安坐家中轻点鼠标,即可实现网上步行街购物,这是华南地区首宗大规模的网上步行街。下一步,商业地产万商会 越秀区将以北京路商业步行街为主干道,逐步延伸,南至珠江边,北至财厅前,东至中山四路与文明路交界处,西至起义路,结合周边的文物古迹、旅游景观、商业网点的发展连体构成一个区域,把商业优势与旅游资源、文化古迹与现代化建设揉合起来,进而构成“羊城商业旅游区”,发挥广州城市中心商业黄金宝地的主导作用,辐射全市,带动华南,使这里真正成为岭南旅游崛起的新热点,商业发展的聚宝盆,广州城市中心的“窗口”。

五、哈尔滨历史风情中央大街

商业地产万商会 哈尔滨中央大街步行街是目前亚洲最大最长的步行街,始建于1898年,初称“中国大街”。1925年改称为沿袭至今的“中央大街”,现在发展成为哈尔滨市最繁华的商业街。

中央大街是百年老街,是哈尔滨市的名片。街路两侧汇集了风格各异的精美建筑。在精美的建筑中,各种小吃、快餐、西餐,韩式、日式等料理多如繁星。尤其是中央大街的俄式西餐,口味正宗,相当不错。临窗欣赏街路的美景,品味美味的红鱼籽、大马哈鱼等,还有口感醇厚的法国红酒,恍如身在浪漫的异国。

现在的中央大街,仍保持原来光滑的方块花岗石铺砌的路面。街道两侧商业、饮食服务网点近200家,形成了门类齐全、服务较为完备的商服中心,特别是近年来,各商家纷纷重新装饰门面,贴金镶银,张灯结彩,把中央大街打扮得更加富丽堂皇,成为哈尔滨最著名的最富特色的商业一条街。1997年,哈尔滨市政府把中央大街定为步行街。首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之一。

六、杭州承南宋古韵揽市井风情大街

商业地产万商会

清河坊是杭州保存较完整的旧街区,是杭州悠久历史的一个缩影,它浓缩杭城古都历史文化,是彰显市井民俗文化景观的杭州老底子“活化石”。以清末民初的建筑风格和市井民俗文化氛围吸引了大量的中外游客,年接待游客1500万人次。街区坚持“雅”、“俗”并重,集“历史性、文化性、商业性、观赏性”于一体,着力体现市井民俗特色和打造中国老字号集聚地,重点突出“药、茶、饮食、古玩艺术、市井民俗、历史古迹”六大特色。已基本形成以胡庆余堂、同仁堂、方回春堂为代表的中医中药文化;以王星记扇子、张小泉剪刀、万隆火腿为代表的百年老店文化;以高银街美食为主的餐饮小吃文化;以民间手工艺人为特色的民间文化;以西太平巷为主要聚集地的书画文化;以小井巷、安荣巷为主要聚集地的古玩收藏文化。民间文化和民间手工技艺表演是清河坊历史街区的品牌和特色。举办丰富

篇7:商业银行运营管理历史

近年来,随着城市休闲市场快速发展,给城市内的历史文化旅游景点,带来了巨大的商业开发机会。本文系统总结依托历史文化景区的旅游商业物业开发,讨论对象仅局限城市的主城区范围内的历史文化景点,包括:历史文化艺术馆、博物馆民风民俗景点、历史遗存和历史遗迹、寺庙佛塔等。我们认为,这类开发既有着明显的商业房地产特征,更具有特殊的旅游经济性和历史文化性。因此,开发过程应该充分依据旅游资源特性,深度挖掘文化,选择合理的开发模式。

一、城市型历史文化景点的商业开发现状及主要问题

1、开发现状及特征

由于景点的保护需求及对周边地价的提升作用,城市型历史文化景点的商业物业在景点内、外的发展有着明显的差异:

景点内:第一,商业内容以相关历史文化商品和纪念品零售为主,辅以配套型服务业,主要利用既有的空闲建筑(非文物、非吸引物建筑)开展商业活动;第二,商业具有主题突出、氛围浓厚、环境幽雅、规模较小、形态单一,管理较为落后等特征;第三,商业的设置重视对景点吸引物和环境的保护,商业的管理者大多为景点员工或对外承包经营,物业的所有权属于景区。

景点外:第一,由于土地所有方式的灵活和复杂,景点外的商业内容显得丰富多样,小至特色商铺、大至形成综合性的城市中央游憩区,但均围绕着景点自身的历史文化核心而发展;第二,由于景点的带动作用,其外部商业具有规模较大、数量较多、管理较灵活和先进、业态丰富、商业氛围相对浓厚、商业竞争激烈等特征。

近年来,由于整体旅游市场的升温,作为城市文化精神的体现,历史文化景点的稀缺性更促进了景点旅游商业的发展。景点内,商业形态愈加丰富和充实;景点周边,商业发展更具规模、大批旅游文化街、主题商业街区的得以开发,许多城市中央游憩区雏形初现,成为了景点重要的外围补充。

2、开发面临的主要问题

旅游商业快速蓬勃的开发同时,很多问题也开始凸现,并直接影响城市旅游商业及旅游商业房地产的正常发展:

1)景点内商业形态单

一、业态落后,发展与保护的矛盾突出,难以为景区进一步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大部分景区的收入还是以门票销售为主。

2)景点的质量(级别)差异造成了明显的门票差异,形成了明显的客源分化,大部分高质量、高级别景点本地居民绝少涉足、而质量和级别较低的景点也无法吸引外地游客。客源的分布不均对于依托景区的商业也呈现不同程度的不完全发展态势。

3)客源分化造成高质量景点商业的消费季节性明显,低质量景点商业的消费额低、地价低的两极分化特征,直接影响景区周边商业的正常发展,均不利于形成有价值的综合性城市游憩中心和游憩节点。

4)景点商业的不完全发展使商家难以调和团队消费和散客消费、外地游客消费和本地游客消费、大众消费和主题消费之间的多重矛盾,加剧了旅游商品和旅游服务的单一性缺陷。有缺陷的商业格局与单一的商品形成了恶性循环。

5)不完全、不稳定的旅游商业消费使很多大型旅游商业楼盘开发和经营矛盾难以调和,加大了这些物业的开发和经营难度。

6)景点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商业经营内容严重脱节,形成了游客甚众、消费甚低、地价虚高的地产形态,造成城市土地资源和开发资金的浪费。

究其原因,可以发现,景区资源开发程度浅、历史文化资源与现代商业结合不足,商业开发思路陈旧、旅游经济与城市商业脱节、开发过程粗放等直接导致了以上问题的出现。

二、影响城市历史文化景点商业开发的主要因素

1、游客来源因素

影响要素

本地游客

外地游客

游憩方式

休闲、娱乐

参观、考察、朝圣

季节性

较弱,收益稳定

较强

游玩时间

较灵活

较固定、较短

游玩频率

较高

个人消费额

较低、主要集中于餐饮休闲

较高、主要集中于门票和纪念品

景点内商业业态

小型、经济型餐饮休闲为主

纪念品零售为主

周边商业业态

餐饮休闲为主的城市型商业业态

住宿、休闲、娱乐为主

对周边地价的带动

相对较弱

相对较强

2、景点的区位因素

影响要素

中央商业型

周边商业型

游客数量

较大,外地散客和商务游客数量较多

较少,外地散客和商务游客数量较多数量较少

游玩时间

较灵活

较固定

个人消费额

外地散客和商务游客消费较高

外地散客和商务游客消费较低

周边商业业态

丰富、兼容大量城市商业业态

较少,主题商业业态较多,可容纳社区商业业态。

周边地价

投资风险

较低

较高

投资额

较低

3、景点的历史文化因素

影响要素

历史文化遗存类

民风民俗类

宗教类

游玩时间

较短

较长

较长

游玩频率

较低

较高

较高,特别是本地游客

个人消费额

门票消费以外较低

门票消费以外较高

门票消费以外较高

景点内商业业态

较单一

丰富

较丰富

周边商业业态

主题性较强,种类较单一

参与性较强,种类丰富

主题性强,种类单一

对周边地价带动

较强

较弱

三、城市历史文化景点的商业物业开发模式对应性分析

·不租不售

这种模式为自主经营,所获得的收益是最大的,在国外的商业地产项目中较常见,目前国内一些发达城市也有出现,但是相对很少。其原因在于国内开发商没有相当雄厚的资金实力或者有很成熟的经营运作能力,缺乏信心,因而觉得风险太大。该类模式主要可能出现在等级高、景点质量高的景区内部商业,其商业基础为景点内的核心吸引物,其产权属于景区,且受到相关条例保护和约束,不可租售,但又具有一定的商业开发价值,开发经营收入归景区所有。如通过景区内吸引物开展的固定的商业展览、研讨、论坛等商业形态和服务。

·只租不售

该类模式主要出现在景区的土地范围内,包括内部的小型商业和景区边缘的主题性商业物业,其物业产权属于景区,且受到相关条例保护和约束,不可销售,但可以灵活租赁。成都武候祠的“锦里旅游一条街”即为该类开发模式的代表。该模式的收益较慢,对于其后期的提升性改造支持略显不足,但由于景区作为其物业所有者,对于该类商业物业的整体形象维护、控制、推广力度较强,且能很好地配合挖掘景点的历史文化内涵,因此,该模式对于景点的持续性发展具有稳定的积极作用。

·只售不租

该类模式大多出现在景区的土地范围外,特别是等级高、景点质量好、位于城市商业核心区域的景区周边容易开发。由于景点的资源优势可快速带动周边低价升值,开发商可通过该模式快速获得利润,投资商也因为景点的优势而增强投资信心。具有较好的自然景观的历史文化景点,即使本身的历史文化吸引物的质量较低,由于开发商可充分结合景区的自然优势和历史文化基础,也可以开发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休闲型商业及住宅。充分利用景区门票低(甚至无门票)的特点,可在开发概念上将景区作为其物业的外部配套,吸引本地顾客购买及消费,以增强投资商的信心。但该模式由于开发商的快速商业行为特点,对于其物业的持续经营一般缺少有力的规划和管理,该类物业容易出现业态重复、混乱和竞争过度激烈的情况,不利于物业的持续性发展。

·又租又售

篇8:商业银行运营管理历史

一、早期动画——商业与艺术分化

动画是18世纪末伴随着视觉残留现象和摄影术的发明出现的新事物, 跟绘画、雕塑、音乐、建筑这些拥有悠久历史的艺术形式相比, 它的历史到现在为止也不过才一百多年。早期的动画在艺术和商业上都有所追求和发展, 艺术动画的发展不断的探索动画艺术的表现宽度和深度, 而商业的需求促使动画制作技术的变革。

动画起源于欧洲, 1889年法国的埃米尔·雷诺制作了第一部动画短片《一杯可口可乐》, 1906年英国的斯图尔特·布莱克顿制作了《一张幽默滑稽的脸》, 而“动画只是在埃米尔·科尔1908年制作的《幻影集》中——一部在法国艺术家超现实主义原则基础上的“间断”动作的线条动画——才被意识到是一种特色鲜明的艺术形式。”欧洲丰富的艺术气息和人文素养使动画在发展的初期具有鲜明的艺术特征。埃米尔·科尔等动画艺术先驱在接受访问时也明确的表明了应把动画当做是一种纯艺术的表达方式, 而不是商业的赚钱工具。

美国是一个高度商业化的社会。欧洲具有强烈社会主义和民主色彩的现代主义设计在美国发展成为了为商业销售服务的“国际主义风格”。动画艺术在美国发展之初的实验性探索, 更多的是为了将动画用于商业生产所做的探索。最初, 由于受到技术的局限, 多是一些不过几分钟的搞笑小短片, 用来在正式影片放映之前娱乐观众。1914年温莎麦凯制作了第一步真正有情节的动画片《恐龙葛蒂》, 同是他还创立了学徒制和发明了在画纸上打孔定位的动画制作技法。同年美国的艾尔·霍尔德和约翰·鲁道夫·布雷使用赛璐珞片取代了画纸。1915年美国麦克斯·弗莱谢尔发明了转描机将真人动作转印在赛璐珞上, 并将几张赛璐珞片叠起来使用使背景和角色可以分开绘制, 从而大大节约了制作时间。在美国, 传统的二维动画制作方式日益成熟, 为动画的商业化和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

二、20年代~50年代——商业动画的繁荣发展

虽然早期的动画并不是起源于美国, 但是美国是最早将动画当做一种文化产业获取商业利润的国家。二维动画制作技术不断完善和发展, 为动画制作团队协作和长片创作解决了技术上的难题。早在1923年, 动画片《菲利克斯猫》已经将卡通角色转化为周边产品销售。沃尔特·迪斯尼继承和发扬了这种做法和风格, 迪斯尼动画王国的兴起则彻底开创了动画商业化、产业化的崭新局面, 动画作为一种娱乐产业在消费主义至上的美国获得了巨大成功。并以美国为中心发散到全球, 在受到观众热烈欢迎的同时也影响了世界各地的动画创作。动画周边领域产品的开发衍生出了一个更加巨大的产业, 使动画片在放映之后仍然可以继续盈利。在此后的二十多年里, 为人们所熟知的世界动画史几乎就成为了一部迪斯尼动画史。以迪斯尼、华纳兄弟、汉纳-巴伯拉、米高梅等为主导的美国商业动画独占鳌头, 一度压制了独立制作的艺术动画的光辉。

三、60年代~70年代——艺术动画的兴起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 由于受到电视业兴起、人们厌倦了千遍一律的迪斯尼动画风格等多方面的影响, 动画产业逐渐走向了衰退。世界各地的动画师放弃了对迪斯尼风格的顶峰膜拜, 转而追求动画艺术的多样性和艺术学本身的个性表达。一时间, 各种风格、技法、材料纷纷涌现, 动画作为艺术形式的特质在这段时间被充分挖掘和展现。

1941年加拿大国家电影局动画部的建立可谓给暮气沉沉的艺术动画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加拿大国家电影局为艺术家提供了充足的资金、宽裕的制作时间和没有任何商业发行压力的制作环境, 在麦克拉伦的领导下成为艺术动画的大本营。

同年美国联合制作公司 (UPA) 成立, 这是一个从迪斯尼公司出来的动画师组成的一个反对迪斯尼风格的团体。严格的说这并不是一个完全创作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动画的组织, 它也制作电视动画, 但是从风格上来说UPA不同于以往的迪斯尼动画, 倾向于平面性和绘画性。1963年UPA倒闭之后, 一部分动画师加入了加拿大国家电影局继续进行独立动画创作。

二战后的俄罗斯动画艺术在60~90年代异彩纷呈, 佳作辈出, 俄罗斯深厚的文化积淀使得俄罗斯的艺术动画具有浓厚的文学气息和诗一般的意境。如尤里.诺斯坦的短片《故事中的故事》《雾中的刺猬》至今仍是艺术动画中的经典作品。

1955年成立的起源于前南斯拉夫的萨格勒布制片厂在五十年代—八十年代间制作了600余部动画, 作品以内涵深刻且多元化著称, 被称为“萨格勒布学派”, 是艺术动画的大本营。

在中国, 1957年成立的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将中国的传统国画、京剧、皮影、相声、剪纸、木偶等民族艺术融入动画的创作中, 发展成为了享誉世界的“中国学派”。

欧洲、东欧、中国都是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纯粹的商业化的行为被看做庸俗和难登大雅之堂。欧洲对美国迪斯尼式的商业动画嗤之以鼻, 根本就不认为这样的动画是一种艺术。中国动画更多的是制作有教育意义的动画片, 虽然也公开放映, 但并非出于商业的目的。而加拿大国家电影局的成立是“希望通过电影媒介打造自己的国家习惯, 让世界了解加拿大的国情、民俗及文化”。艺术动画在这些国家得到了肥沃的生长土壤, 并最终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如果说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是以商业动画占据了世界动画艺术发展趋势的主流, 那么到了六七十年代, 加拿大国家电影局、萨格勒布学派、中国学派、俄罗斯动画的兴起宣告了艺术动画成为了主流。在这一时期举办的动画节。如1960年第一次举办的法国昂西动画节, 1969年的萨格勒布国际动画节, 1975年的渥太华国际动画节至今仍是动画领域的顶尖赛事。

四、80年代至今——商业与艺术的融合

八十年代初期, 加拿大政府削减了对国家电影局的财政支持, UPA在1963年已经倒闭, 萨格勒布和中国学派也在八十年代中后期走向了创作低谷。与此同时, 美国和日本的动画产业开始兴盛发展, 成为世界上两大商业动画大国。

日本在二战战败以后被美国占领, 在此后的发展中, 各个方面都受到了美国文化的冲击和影响。动画产业也不例外。但是日本是一个非常擅长学习他人的民族, 并最终能够从模仿中摸索出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道路来。日本的动画电视产业发展迅速并在国内拥有很好的观众基础, 在影院长片上也拥有宫崎骏这样的

用“有意味的形式”的视角

去赏析后印象派绘画

李春燕1刘刚2 (1.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2.云南文山学院云南文山663000)

摘要:借用“有意味的形式”这个著名的美学命题, 对后印象派三位大师的作品进行分析, 可以认为:塞尚以均衡的构图、凡高以流动的色彩、高更以装饰的意味而体现出其各自的审美风格。通过“有意味的形式”这一视角观照和赏析相关的作品, 可以加强读者对后印象派绘画的认识和理解。

关键词:后印象派;有意味的形式;塞尚;凡高;高更

19世纪80年代欧洲绘画领域出现了一批画家, 他们从美学的观点上继承和发扬了“印象派”的色彩和技法, 并坚决地反对“新印象派”画家们对物象过于真实的客观描写, 特别是对光色的极端追求。他们在自己的艺术作品中注入了自我的思想情感和主观意图, 强调作品的艺术形象应从“纯客观物体中升华出美妙的形象”, [1]6要求在作品中渗透作者本人的主观想象和幻想, 主张个性的张扬并突出作者自身所特有的绘画风格和艺术风范。这一群艺术家的绘画作品个性鲜明, 各具特色, 但却有共同之处, 即色彩的主观性和表现性;所描绘的物体超越了前期印象派的客观具象和再现性;更强调作品的形式感和构成性。这群为西方后来的表现主义绘画和现代主义绘画带来“启示”的艺术家, 就是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后印象派画家。

在西方传统绘画观念中, 色彩和线条被用来叙述轶事、暗示观念, 以及表现一个时代的行为方式和风俗习惯, 并没有用来唤起人们的审美情感。绘画成了启迪、插画、解释说明的工

大师级动画导演。当好莱坞的商业动画逐渐褐色的时候, 在60年代~70年代期间, 日本的动画产业开始逐步发展并且崛起, 在八九十年代形成了一股更大的风潮, 成为了续美国之后的第二大商业动画王国。

几乎昏迷了二十年的美国动画产业在20世纪八十年代终于苏醒, 迪斯尼公司在麦克.艾斯纳的领导下, 在制作儿童节目和家庭影片的同时, 也出现了专门针对成人市场的动画片。《美女与野兽》《狮子王》《花木兰》等影片的上映在狂揽全球票房的同时也再次巩固了迪斯尼的商业霸主之位。与皮克斯工作室的合作更让迪斯尼如虎添翼, 不论在二维还是三维动画领域里都游刃有余。

九十年代电脑三维技术的日益成熟和发展催生了一个新的动画种类:电脑动画。这种完全颠覆了传统二维动画制作模式的电脑技术, 不仅节约了大量重复绘制的工作时间, 还创造了一个倍感真实的虚拟世界。1995年, 迪斯尼与“皮克斯”动画工作室合制了第一部完全由电脑动画完成的长片《玩具总动员》, 此后, 皮克斯陆续推出了数十部电脑三维动画电影, 部部卖座且广受好评, 采用电脑制作的商业动画电影席卷全球, 成为商业动画的主流。

而艺术动画的发展, 则分散在了世界各地的。加拿大国家电影局、萨格勒布学派、中国学派的辉煌已经成为了过去。各类动画节成为世界先锋艺术动画发展的中心, 例如法国昂西国际动画节, 渥太华国际动画节, 斯图加特国际动画电影节、萨格勒布世界动画电影节等。世界各地的先锋动画艺术家们以动画节为聚点聚集在一起互相学习和交流, 并获取资金和赞助。跟六七十年代的动画节不一样的是, 现在的动画节在保持其艺术性的同时跟商具。1913年英国艺术评论家克莱夫·贝尔提出一个重要的美学命题“有意味的形式”。它出现于后印象派刚结束和现代艺术即将兴起的历史承接时期, 贝尔认为:“在每件作品中, 以某种独特的方式组合起来的线条和色彩, 特定的形式和形式关系激发了我们的审美情感。我们把线条与颜色的这些组合关系, 以及这些在审美上打动人的形式称作‘有意味的形式’”。[2]4从贝尔给出的定义中, 可以看出, “有意味的形式”强调的是情感意味, 突出的是审美情感, 离开了情感意味, “有意味的形式”也就不复存在了。艺术家的工作就是“根据某些未知的、神秘的法则安排和组合起来的形式”[2]5来打动欣赏者。按照贝尔的话来说, 就是描述性的绘画可能以一百种不同的方式来打动我们, 但却不能从审美上来打动我们;它可能在传达信息或是表达观念上有很高的价值, 但在摄影技术及其艺术等高端科技文化极为发达的今天, 这样的绘画似乎意义就不是很大。后印象派便是在摄影技术已经产生的情况下, 以其独特的、直接性的、不可重复的绘画艺术语言教人们“在艺术作品本身当中寻找艺术的意味, 而不是在外部世界的情感和利害关系中寻找这种意味”。[2]113他们寻找大自然的生命与自己的生命之间的和谐, 不讲究细节的准确性, 打破传统定点透视的方法, 不受光影的限制, 采用色彩平涂, 用粗线条勾勒轮廓, 大胆使用主观色彩来寻求这一和谐。

在绘画中, 构成形式的要素不外乎线条和色彩, 而形式具有自身的美的法则:如对称、均衡、比例、节奏、韵律、多样统一

业结合的更紧密。动画的发展似乎在商业和艺术之间逐渐交融和平衡。很多艺术短片的制作不单本身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也为商业影院长片铺平了道路, 例如荣获奥斯卡最佳动画奖项的英国动画导演尼克·帕克导演的《超级无敌掌门狗》就是艺术与商业的完美过渡和结合。

以美国和日本为主要代表的商业动画蓬勃发展, 而各大动画节每年开展的盛况亦宣称了艺术动画所取得的成就和瞩目, 丝毫不亚于商业动画。现代观众的欣赏水平也在提升, 相比于迪斯尼式的商业动画和加拿大国家电影局、萨格勒布纯粹的艺术动画, 将商业和艺术很好地融合在一起的动画更受到欢迎。

参考文献

[1]段佳著《世界动画电影史》, 湖北美术出版社, 2008

[2]孙立军马华著《美国迪斯尼动画研究》, 京华出版社, 2010.5

[3]保罗·韦尔斯著《动画制作基础教程》,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7

[4]薛燕平著《非主流动画电影》,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7

[5]常虹徐育忠薛燕平著《中国动画艺术30年》,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8

[6]薛燕平著《世界动画电影大师》,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10

上一篇:描写窗外风景的小学作文下一篇:打羽毛球周记4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