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的风险范文

2022-06-17

第一篇:商业银行的风险范文

论文-论我国商业银行的房地产信贷风险及控制风险的策略

商业大学本科生

学年

论我国商业银行的房地产信贷风险及控制风

险的策略

指导教师评语(以下内容要求手写)

指导教师签字

年 录

内容摘要................................................................ I 1 导言................................................................. 1 2 我国房地产信贷风险特点............................................... 1 2.1 房地产信贷风险具有与客户风险的密切相关性............................. 1 2.2 房地产信贷风险具有不可避免性......................................... 1 2.3 房地产信贷风险在信贷业务操作上具有全程性............................. 1 2.4 房地产信贷风险在空间上具有传染性..................................... 2 2.5 房地产信贷风险对经济具有外部负效应................................... 2 3 我国房地产信贷现状................................................... 2 3.1 房地产信贷自2003年来呈现出爆发性增长................................ 2 3.2 房地产信贷结构较合理................................................. 3 3.3 房地产信贷质量总体较好............................................... 3 4 商业银行发展房地产信贷业务面临的风险................................. 4 4.1 政策风险............................................................. 4 4.2 期限风险............................................................. 4 4.3 资本风险............................................................. 4 4.4 流动性风险........................................................... 5 4.5 企业行为风险......................................................... 5 5 商业银行应采取的控制风险的策略....................................... 5 5.1 把握政策动态,有效规避政策风险...................................... 5.2 建立房地产项目贷款的全过程监管制度.................................. 5.3 严防房地产贷款资金被挪用............................................ 5.4 加强房地产项目贷款抵押物的管理...................................... 5.5 尽快实施住房信贷资产证券化.......................................... 5.6 正确评估个人住房贷款风险,对高房价实行高比例首付款.................. 参考文献...............................................................

5 6 6 6 7 7 8 内容摘要: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对相关行业和部门具有明显的带动作用。而为了保证房地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建立一个多元化的房地产融资体系是非常必要的。基于此,本文对我国房地产市场的现状进行了总体描述和分析,揭示了商业银行房地产信贷业务发展面临的风险,进而提出了加快商业银行房地产信贷业务创新以及防范风险的主要思路。

关键词:商业银行;房地产;信贷风险

1 导言

随着各项房改政策落实和住房融资政策的放宽,我国的房地产开发投资规模一度突破历史水平,同时伴随着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加快和中国经济多年积累成果带来的住房升级换代需求,我国的住宅商品房销售速度一直保持很高的增长,各大中心城市的房地产市场被推向纵深发展,房地产市场一片繁荣景象。

而近年来,我国的房地产价格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快速上涨,这种上涨还有加速之势。为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增长,政府接连出台比较严厉的楼市调控政策,这在未来必将引起通货膨胀,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减缓也成为大概率事件。在这种背景下,房地产繁荣背后的中长期风险已不容忽视。商业银行应该从自身的资金安全角度出发,制定审慎稳健的信贷政策,以防止并控制由中长期风险引发的房地产信贷风险。

2 我国房地产信贷风险特点

房地产信贷风险的主体是商业银行房地产信贷资金,客体是已经建立信贷关系的房地产开发企业、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客户等,它既不同于一般的企业风险,又不同于其他的银行信贷业务,具有其自身的特点。 2.1 房地产信贷风险具有与客户风险的密切相关性

房地产信贷风险主要来源于开发商资金周转风险、建设风险、个人客户未来收入风险以及客户信誉风险等。 2.2 房地产信贷风险具有不可避免性

银行一方面通过让渡货币资金使用权孽生利息,另一方面,由于不能完全有效监督信贷资金使用而产生风险,且房地产信贷风险不可能降为零。 2.3 房地产信贷风险在信贷业务操作上具有全程性

房地产信贷风险可能因银行工作人员业务不熟、操作不当而存在于每一个信贷业务流程中,甚至会因银企信息不对称而产生道德风险。 2.4 房地产信贷风险在空间上具有传染性

房地产信贷风险不仅局限予房地产信贷业务本身,还会波及以房地产为抵押物的其他银行业务。

2.5 房地产信贷风险对经济具有外部负效应

金融与经济的关系非常密切,一旦发生强烈的房地产信贷风险,就可能引发金融危机,其会快速传递到其他经济主体,形成连锁反应,严重的甚至会引发持续的经济衰退。

3 我国房地产信贷现状

根据国际经验,一个国家人均GDP超过2000美元之后,消费将进入快速增长期。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人均收入和人均消费能力不断增长,国内消费市场总体空间将进一步扩大,中国正在向消费型国家过渡。近五年,我国消费年均增长13.1%,2007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7年来首次超过投资,成为消费、投资、出口贡献最大的一项。在居住方面,目前国内城乡人均住房面积以每年4%以上的速度增长,带动建材、装饰市场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为我国房地产信贷业务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3.1 房地产信贷自2003年以来呈现出爆发性增长

房地产业对关联产业具有很强的带动效应,对短期经济增长指标也有明显的促动作用,因此,我国近年一直将房地产业培育为支柱产业。在这样的产业政策主导下,房地产投资增幅很快,大量资金涌向房地产行业。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快速增长直接导致了商业银行房地产贷款的飞速增长。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统计数据,自2003年以来全国房地产贷款的增长远远超过了人民币信贷年均14.8%以及名义GDP年均15.4%的增长速度。2002年末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为6616亿元,个人住房贷款余额为8253亿元,而到2007年来分别达到了1.8万亿元和3.0万亿元,年均增速分别为22.2%和29.4%。

3.2 房地产信贷结构较合理

从近十年房地产信贷结构看,自1998年开办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后,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发展速度较快,仅用三年时间就迅速占领了房地产信贷市场的半壁江山,并连续五年时间保持在60%以上的份额,其中,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余额2003年的3329亿元,上升为2007年来的3.13万亿元,4年来贷款数额以年均 75%的速度增长。这些数据,一方面说明住房商品化后,居民对住宅的硬需求较大,购房热情较高,商品房销售较好;另一方面也说明个人住房按揭贷款符合房地产信贷市场需求,有其自身的业务优势,发展潜力巨大。从商业银行风险分散的角度来看,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单笔金额小、客户数量多且客户分类较广、信贷风险相对较分散,符合“鸡蛋不放在一个篮子里”的风险分散理念。 3.3 房地产信贷质量总体较好

总体来看,房地产信贷的快速发展是最近5年才出现的,而这段时间我国经济持续保持快速增长,房地产市场也来发生重大风险,主要通过抵押物设置风险防线的房地产信贷质量总体情况较好。从中国人民银行《中国房地产金融报告(2006))数据可以看出,2006年,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四大商业银行房地产贷款不良率平均为3.6%,较2005年的4.4%进一步降低,个人购房贷款不良率平均为l.8%,也较2005年2%有所减少,房地产开发贷款的不良率相对较高,平均为6.5%,也比2005年下降2.26个百分,比商业银行全部贷款的不良率低2.72个百分点,房地产信贷仍然是各家商业银行的优质信贷资产。

4 商业银行发展房地产信贷业务面临的风险

当前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房地产市场已出现了波动调整现象。与此同时,商业银行贷款余额中涉及房地产开发与住房按揭的规模在不断扩大。虽然房地产——银行的资金链目前没有断裂,但这种潜在的风险不可忽视。具体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4.1 政策风险

由于房地产具有极强的金融属性,房地产市场长期以来一直是政府紧缩性宏观经济政策调控的主要目标。近期国务院接连出台政策遏制房价增速过快,如规定对贷款购买第二套住房的家庭,贷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50%,贷款利率不得低于基准利率的1.1 倍;对不能提供1 年以上当地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本地居民暂停发放购买住房贷款等。房地产贷款内含的政策风险已不容忽视。前日在天津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2010年新领军者年会(第四届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温家宝总理也指出,政府要进一步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抑制投资投机性需求。 4.2 期限风险

房地产开发的周期一般为3 至5 年,属于中长期贷款。而个人住房贷款的期限则更长,一般为10 至30 年。在这相当长的时间内,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房地产价格、市场利率、房地产企业经营状况很可能随着时间推移发生很大的变化,因此房地产贷款面临着较高的期限风险。 4.3 资本风险

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规定,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而房地产贷款一般金额巨大,并且随着房地产热潮的不断升温,房地产业对贷款的需求正在迅速增加,商业银行资产中房地产贷款过多,将使其面临资本风险,这对商业银行的资本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4 流动性风险

资金的流动性对于商业银行是至关重要的,流动性不足很容易引发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房地产开发贷款和住房按揭贷款都属于中长期贷款,而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大部分为居民的活期存款,具有“短贷长用”的性质,商业银行如果大笔的资金投放在房地产贷款之中,资金流动性将显著变弱。 4.5 企业行为风险

一些房地产开发商的不良行为,也将增加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一是不履行合同。因开发商资金紧缺,长期拖欠承建商工程款,使开发商与承建商之间产生债务纠纷等因素使工程不能按期竣工验收,引起借款人不满,故意拒绝偿还贷款本息,形成不良贷款。二是提前预售。期房在什么情况下可以预售,这些有明确规定。但是一些开发商存在提前销售现象,或能一期销售的房屋故意分多期销售,以抬高房价,致使房屋销售起伏不定。

5 商业银行应采取的控制风险的策略

随着房地产价格的快速上涨和国家宏观调控力度的加强,商业银行应与渐进变化的市场环境相适应,将风险控制意识贯穿于房地产信贷业务的全过程,高度警惕房地产市场可能引发的系统性风险以及一些非审慎贷款可能引致的非系统性风险。综合考虑,建议商业银行采取如下控制策略: 5.1 把握政策动态,有效规避政策风险

商业银行应该认真研究房地产市场动态,密切关注和执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提高对房地产贷款风险周期及其风险性的认识,理性拓展房地产信贷市场,合理控制房地产贷款的投放节奏及贷款投向,有效过滤、重点调控和抑制投资性需求,提高房地产贷款整体风险控制能力,努力化解房地产贷款正在聚集的中长期潜在风险。 5.2 建立房地产项目贷款的全过程监管制度

商业银行对开发商的监管应以资金使用方向为监管重点,确保开发商前期投入项目资金的真实性。首先,当房地产企业向提出贷款申请时,商业银行应要求其开立项目资金专户,并对专户资金进行监督;其次,在项目贷款正式发放前,商业银行要监督企业的自有资金足额投入项目;第三,按照事先确定的资金计划,对信贷资金的使用实行逐笔审批管理;第四,当项目预销售收入达到原来项目评估中测算的转投入量、项目资金平衡时,商业银行的监管重点转移至项目的楼盘销售和资金回笼,并开始从企业回笼资金专户中按比例扣收银行贷款,直至全部收回;第五,当银行项目贷款全部收回后,商业银行的监管重点转移到开发商按期交付房屋上,只有开发商按期交房,才能办理分户产权,才能降低个人按揭贷款的风险。当个人按揭贷款全部进行分户产权抵押后,商业银行对项目的监管才真正结束。 5.3 严防房地产贷款资金被挪用

房地产贷款资金被挪用的现象时有发生。商业银行加强贷款资金使用管理是贷后管理中最重要的一环。贷款资金使用管理是为了监督借款人将贷款资金用在贷款合同约定的用途上,而不被挤占、挪用,防范贷款因挪用出现的到期偿付风险。商业银行应根据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工程进度情况、对外付款情况及资金使用情况,按照合同规定分期将贷款资金划入借款人的贷款专户。借款人每次支取使用资金时,商业银行需审核其用款的真实性,如审核监理公司证明、工程配套付款通知、材料购销合同等。

5.4 加强房地产项目贷款抵押物的管理

在贷款抵押物管理上要重点注意两点:一是由于我国房地产所有权的确认原则是“地随房走”,因此即使前期项目土地抵押给商业银行,按照商品房销售管理办法等规定,房屋销售后购房人支付了大部分房款的,对所购房屋具有优先授偿权,如果此时商业银行的贷款仅以土地抵押,则其贷款担保实施悬空;二是在贷款发放前应明确封闭合作条款,包括明确转换抵押后的在建工程、分期归还额度、解押抵押物归还贷款金额底线等,并在解押操作过程中严格执行,避免销售后期相对滞销的房屋成为贷款抵押物等不利情况发生。 5.5 尽快实施住房信贷资产证券化

2005年4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公布了《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办法》规定,境内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发起机构,将信贷资产信托给受托机构,由受托机构以资产支持证券的形式向投资机构发行受益证券。这表明,商业银行今后可以积极创造条件,尝试实施包括住房资产证券化在内的证券化业务。作为一项金融创新举措,银行业无疑将成为信贷资产证券化的直接受益者。而住房信贷资产证券化对于降低住房抵押贷款风险、缓解银行压力、推动住房信贷业务的发展具有积极现实意义。通过房贷资产证券化,银行不仅可以较快地收回资金,扩大融资渠道,增加资产流动性,而且可以通过证券化的组合,出售,将贷款风险分散给其他投资机构,从而提高自身系统的安全性。

5.6 正确评估个人住房贷款的风险,对高价房实行高比例首付款

个人住房贷款还款期限通常为20 至30 年,期间中个人资信状况面临着巨大的不确定性。目前个人住房贷款中的浮动利率制度使借款人承担了相当大的利率风险,这使其在利率上升周期中出现贷款违约的可能性加大。商业银行应严格保证首付政策的执行,适度提高首付比率,严禁变相放宽个人住房贷款条件。

参考文献

[1]胡芳.美国通过利率和税收调控住房市场 [J].金融纵横.2007.(12):30-41. [2]向阳,夏成彬.房地产泡沫形成机理分析 [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5.(02):13-15. [3]曹振良.房地产经济学通论 [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56-89. [4]于红云,何振善.商业银行房地产信贷风险管理体系研究 [J].金融与经济.2005.(02):25-26. [5]吴建环.中国房地产信贷风险及其防范对策 [J].商业研究.2006.(04):34-38. [6]陈贝蓓.从美、日房地产泡沫得到的启示 [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02):45-49. [7]何勇.困境中的选择和选择中的困境——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快速扩张研究 [J].经济研究参考.2007.(05):16-19. [8]罗兰.转型与经济学[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265-261. [9]张杰.转轨经济中的国有银行呆帐 [J].金融研究.1999.(05):59-63.

[10]宋春红.论房地产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 [J].基建优化.2006.(2):57-59. [11]刘秋雁.房地产投资分析 [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198-256. [12]Schaffer. The Credibleseeking society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4.(12):291-303.

[15]Dewatripont M. Credit and efficiency in centralized and decentralized economies [J].Review of Economics studies.1995.(06):541-545.

第二篇: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的管理的思考

蒋玲英

随着加入世贸组织过渡期的结束,中国银行(3.66,-0.04,-1.08%)业完全实现对外开放。合规风险逐渐成为除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之外的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重要风险。

因此,完善银行业合规风险管理已是我国商业银行当前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

一、合规风险管理的内涵及作用

合规指银行遵循法律、条例、准则、相关的自律组织标准和行为的守则的活动。合规风险是指银行因未能“合规”而可能遭法律制裁或监管处罚、重大财务损失或声誉损失的风险。合理风险管理是指银行主动避免违规事件发生,主动发现并采取适当措施纠正已发生的

违规事件的内部控制活动,它是构建银行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的基础和核心。

因银行业经营风险的特点,在吸取大量银行案件的教训后,银行业合规问题日益引起监

管者和

商业银行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合规管理作为专门的银行风险管理技术也日益得到全球银行业的普遍认同。2005年4月,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发布了《银行的合规与合规管理部门》指导性文件,对银行的合规管理提供了框架性指导,以敦促并指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建立起有

效的合规政策和程序,推进银行机构的稳健经营。

合规建设在银行管理中的作用是指银行主动识别合规风险,持续修订合规管理制度,采取惩戒措施,避免违规事件发生,持续管理合规风险的动态过程。加强合规建设,建立和完

善合规管理工作体制、机制,对于银行业市场化改革具有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二、我国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一直未将合规作为一个重要的风险源来管理,更没有将合规风险管理摆上应有的重要位置,与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关于银行合规管理的一系列要求相比

存在较大差距,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合规风险管理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合规风险管理意识普遍比较淡薄

由于认识上的误区和理念上的偏差,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意识普遍比较淡薄:一是重业务拓展,轻合规管理。金融企业各级机构往往把目光局限于完成考核任务和经营目标,注重市场营销和拓展,忽视业务的合规性管理,有些营业机构甚至不惜冒着违规操作的风险以实现短期业绩,加大了银行合规经营风险。二是重事后管理,轻事前防范。商业银行往往偏重于对已发生或已存在的风险采取事后的管理处罚措施,试图以严厉的处罚遏制风险的出现,而对事前的防范和事中的控制措施却关注较少。三是重基层操作人员管理,轻高层管理人员约束。我国银行业在合规风险管理上存在着一个根深蒂固的错误理念,即重视对基层操作人员的管理,忽视对高层管理人员的约束,似乎只有基层操作人员才有引发合规风险的可

能。事实上,由于高层管理人员掌握着人力、物力、财力等大权,由其而引发的合规风险,

其危害性要远远大于基层操作人员。

(二)合规风险管理框架仍存在一定缺陷

健全的合规管理框架是实现全面的合规风险管理的前提。从目前情况看,我国银行业在合规风险管理框架上仍存在一定缺陷:一是完善、垂直的合规风险管理体制还没有完全形成。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还没有成立专门的合规风险管理部门来对合规风险进行统筹管理,还没有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面和全方位的合规风险管理架构。二是合规风险管理职责分散。目前商业银行合规性管理分别由财会、信贷、公司、个人等不同的业务部门进行自律监管,这种自立门户、各自为政的合规管理模式,使得合规风险管理不能有效地独立于经营职能,同时由于缺乏专门的管理部门进行统一组织协调,使得合规风险管理有的部门重叠,形

成重复管理,有的职责不清,出现管理真空。

(三)合规风险管理法规制度缺乏可操作性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合规风险管理还不能完全适应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需要,不能适应银行审慎经营和银行业监管的需要。银行内部缺乏一个统一完整、全面科学的合规风险管理法规制度及操作规则,不少制度规定有粗略化、大致化、模糊化现象,缺乏可操作性。同时合规风险管理的激励约束机制比较欠缺,褒奖力度较小,惩罚措施较轻。一般情况下,只要没有损失或案件,对违规人员往往只采取教育和限期整改等措施,很少进行严厉处分,

对于造成损失或酿成案件的人员,处罚也不够严厉,惩戒作用有限。

三、如何加强我国商业银行合规管理机制建设

我国商业银行应积极借鉴国际先进银行关于合规风险管理的最新理念和先进经验,按照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发布的银行合规管理的文件要求,积极探索、创新机制,加强我国商

业银行合规管理机制建设,提升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能力。

(一)倡导主动合规,培养有效互动的合规文化

商业银行应倡导和培育自身的合规文化,并将合规文化作为银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是强调有效互动的合规文化。通过合规与监管的有效互动,解决过去银行与监管者博弈、规避监管规定的问题。一方面,监管者应对银行的合规管理提出明确要求,进一步加强对银行的监管,逐步促使商业银行把外部的压力转换成自身合规经营的要求;另一方面,银行合规部门要密切关注和持续跟踪法律、规则和准则的制定和修改等,主动争取有利于银行未来发展和业务创新的外部政策。二是树立主动合规的合规文化。倡导主动发现和暴露合规风险隐患或问题,并相应地在业务政策、行为手册和操作程序上进行适当的改进。各商业银行的绩效考核应充分体现倡导合规风险管理的关系,建立合规问责机制,提高员工的合规意识,

形成良好的合规文化。

(二)以人为本,创建科学的合规风险管理机制

1、要建立合规部门或专职合规岗位,界定其功能和职责,独立于银行的经营活动。合规部为履行其职责应有权获取必要的信息,银行其他部门和员工有给予密切合作的义务。合规部门有权独立调查银行内部可能违反合规政策的事件,对于调查所发现的任何异常情况或违规行为,合规部门可随时向上一级合规部门和所属机构管理层报告。银行高层应确保合规部门报告路线的畅通,并采取切实保障措施使合规部门不用担心来自管理层或其他员工的报复或冷遇;应给予合规部门足够的资源支持,重视并依赖合规部门协助其有效管理银行的合

规风险。

2、合规的“规”要在实践中得以贯彻执行,必须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切实有效地落实问责制,确保奖惩分明、违规必究。银行不仅要奖励好的道德行为和良好合规做法,还要惩罚不道德的行为和违规行为,并且将资源应用于好的控制系统、优质的客户服务和尽职员工激励上,而不只是表面上的业绩激励。纠正“重经营业绩、轻内控管理”的绩效考核理念,确立内部控制优于业务发展的理念,平衡业务拓展与风险管理的关系。对合规工作做得好或对举报、抵制违规有贡献者给予保护、表扬或奖励;对存在或隐瞒违规问题、造成不良后果者,要按照规定给予处罚,追究责任,使整个团队形成合规光荣、违规可耻的工作氛围。

3、通过一定方式对所有员工和负责人进行上任前的合规培训,通过加强培训使其充分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各项主要规章制度和其所在部门的全部规章制度,达到工作中可能涉及到

的“规”了如指掌。

(三)运用先进手段和工具,实现合规管理工作的电子化

随着IT技术的发展,合规管理的知识含量也在增大,内部互联网、信息库的采用等更加广泛,我国商业银行应为合规部门的合规风险监测创造必要的条件,尽早将IT技术应用于合规管理,设计合规风险的监测指标,并采取多种手段和技术从事合规管理。例如风险管理结构、早期问题探查、解决问题程序、平衡记分卡及数据系统监控等来促进和评估整个结构的职业道德和合规表现,这些先进的技术可以使合规管理更有效地发现问题,随时向有关方面提供对问题的处理决定。同时,将银行内部每一个工作岗位的合规操作标准量化,当业务系统处理数据的同时,合规管理系统已经实时判断该项操作是否符合合规标准,并及时形成合规报告。当系统支持发展到一定高度时,分支机构的合规管理资源可以得到节省,逐渐

实现合规管理工作的电子化,并根据法律环境和业务需求的变化及时维护。

第三篇:全面风险管理模式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流程之构建

摘要:全面风险管理模式是当今全球商业银行所追求和实践的最佳风险管理标准。构建全面风险管理模式是我国商业银行缩短管理差距、提升盈利能力的有效途径,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流程作为构建全面风险模式的重要一环和主要构成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基础作用。针对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风险识别、风险计量、风险监测、风险控制等流程方面的现状,提出了基于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模式的风险管理流程的基本对策。

关键词:全面风险管理模式;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流程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bY,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499(2011)0l一0084—0

3一、全面风险管理模式的基本含义及其影响

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银行业竞争的加剧、金融创新的发展。衍生金融工具被广泛使用,特别是金融自由化、全球化浪潮和金融创新的迅猛发展,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呈现多样化、复杂化、全球化的趋势。特别是20世纪中后期,大和银行、巴林银行等一系列银行危机都进一步表明,损失不再是由单一风险造成,而是由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等多种风险因素交织而形成的。自2004年通过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和C()SO(Comx“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委员会颁布的《全面风险管理框架》等一系列国际协议、框架以来,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领域发生了巨变,即由以前单纯的信贷风险管理模式转向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并举、组织流程再造与技术手段创新并举的全面风险管理模式。

所谓全面风险管理模式。是从片面追求利润的管理模式,向实现“经风险调整的收益率”最大化的管理模式转变;从以定性分析为主的传统管理方式。向以定量分析为主的风险管理方式转变;从侧重于对不同风险分散管理的模式,向对各类风险实行全面、集中管理的模式转变。它体现了面向全球的风险管理体系、全 面的风险管理范围、全方位的风险管理过程、全新的风险管理方法以及全员的风

险管理文化等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和方法,促使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正在并必将对整个金融领域产生深远和积极的影响。

中国作为转型中的发展中国家,经济环境较为复杂,银行业发展还很不成熟,真正意义上的商业银行自20世纪80年代至90十年代以来,其风险管理理念和技术发展相当落后。直到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以来,为适应内部管理和外部监管的需要,在全面风险管理领域开始探索并积极实践,借鉴并实施《新巴塞尔协议》成为国内商业银行全面提升风险管理能力的最佳捷径。2008年中国启动了全面实施新资本协议的准备工作,并于2010年开始全面实施新资本协议。

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流程现状

(一)风险识别环节

有效识别风险是风险管理的最基本要求,但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提出了挑战和考验。风险识别主要关注的问题是:风险因素、性质以及后果,识别的方法及其效果。风险识别分感知风险和分析风险两个环节。由于风险处于多维状态,因此需采用多种方法综合判断。制作风险清单分析风险种类是分析风险事件原因的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风险识别一般使用专家调查列举法、资产财务状况分析法、情景分析法、分解分析法、事故树分析方法等。在目前的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流程下,商业银行的风险识别已开始运作,但是风险识别方法比较单一陈旧,风险管理人员的风险识别素质和能力比较低,过多关注信用风险的识别。对操作风险、市场风险等缺乏有效风险识别。

(二)风险计量环节

风险计量是实施全面风险管理、资本监管和经济资本配置的基础。准确的计量结果需要良好的风险模型,例如针对信用风险的RISKME7FRICS、CREDIT~METRICS、KMV模型,针对市场风险的Ⅵ峡模型等。模型开发任务艰巨,难度在于其所采用的数据源是否具有高度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充足性,以确保最终模型真实反映商业银行的风险状况。商业银行应根据不同的业务性质、规模和复杂程度,对不同类别的风险选择适当的计量方法,基于合理的假设和参数。计量承担的所有风险,并尽可能准确计算可以量化的风险和评估难以量化的风险。商业银行还必须认识到各种计量方法的优劣,关注模型风险,采用压力测试等分析手段进行补充,并注意到银行自身需具备的有关条件。在目前的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流程下,商

业银行的风险计量基本处于空白,个别模型处于开发中,采用模型的现实条件尚不具备,风险管理人员的能力与实际要求尚有很大差距。

(三)风险监测环节

一般商业银行的风险监测包含两个层面:一是监测各种可量化的关键风险指标(KRIS),以及不可量化的风险因素的变化和趋势,确保能将风险预先识别出来;二是报告商业银行所有风险的定性和定量评估结果,所采取的风险管理或控制的措施及其效果和质量。满足不同风险管理层级和职能部门关于风险状况的多样性需求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所以构建强大、动态和交互的风险监测报告体系,对提高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效率和质量意义重大,直接反映出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在目前的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流程下,商业银行的风险监测初步实施,初步建立若干量化的监控指标,但不成体系,偏重于信用风险,未完全覆盖其他风险领域,尚缺乏对风险因素科学系统的评估,缺乏风险管理专业人员与信息技术运用的相互支持。

(四)风险控制环节

风险控制是对经过识别和计量的风险采取分散、对冲、转移、规避和补偿等策略与措施,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的过程。在日常风险管理操作中,具体的风险控制措施采取从基层业务单位到业务领域管理部门,最终到达高管层的模式。在目前的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流程下。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制度已经建立,分层级的风险控制的组织和人员已明确,从制度、技术、人员设置和教育培训等方面对业务单位和产品的关键风险点有明确揭示,初步建立起商业银行的内部风险控制体系。但在经营目标和风险管理战略、措施的匹配性方面有待提高。缺乏有效的事前、事中的风险识别和计量方法。风险控制的程序和体系需要进一步充实、优化。

三、基于全面风险管理模式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流程对策

在构建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模式的视角下,以风险管理委员会、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和其他辅助部门为主体,实现对风险管理流程处理的科学分工和协调配合,实现系统、全面、集中和专业化的风险识别、计量、监测与控制。

(一)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构造增值型业务流程

首先从价值链分析法来看。商业银行应着眼于活动和流程对顾客价值的大小。对商业银行来说,绝大部分不增值的活动和流程多是不必要的审核与监督,以及折

衷协调等环节。这些活动对商业银行来讲并无任何价值附加,可全部删除,以减少不必要的人力和时间浪费。其次,业务流程设计不应局限于原有的组织范围内,原则上应超越组织界限,以最自然的方法加以灵活调整。此外,业务流程的设计应尽量采用并行而非顺序方式,这可以通过网络以及数据库技术,使许多需要共享的活动如新产品的开发和信用的评估等转为同步方式。

(二)以金融创新为中心,创建多样化业务流程

在设计业务流程时,应区分不同的客户群,以及不同的场合设计不同的流程版本,而不必事无巨细,以繁驭简。以标准化的流程来应付多样化的消费者,往往无法满足顾客在质量与时间方面的要求,商业银行流程再造强调在业务处理上应该具有灵活性。例如在贷款申请的受理上,可以设计出低、中、高三个风险类别的流程。经过初步信用审核后,对低风险客户可交由低风险流程小组以更为简化、迅速的办法处理;对于中度风险的客户则按例行的标准化程序加以办理;对于高风险客户,则须由高风险流程小组附加特殊的处理机制来分析和研究。

(三)超越组织界限,实现从职能管理到面向流程管理的转变

业务流程再造强调面向业务流程,将业务的审核与决策点定位于业务流程执行的地方,缩短信息沟通的渠道和时间。提高对客户和市场的反应速度。也就是说,业务流程再造应不囿于现有的组织界限,而应专注于整个业务流程。业务流程设计不应局限于原有的组织范围内,原则上应超越组织界限。以最自然的方法加以灵活调整。在任用通才而非专业人员的情况下,许多跨部门的作业可以整合为一体。如在消费贷款申请的受理上,借助于一套精密的软件系统——专家系统的成功开发,把原来的信用审核员、估价员等专才的活动压缩为交易员一人的工作,减少活动的传递和重复.提高了流程的效率。也就是说,业务流程再造强调从整体流程全局最优(而不是局部最优)的目标,设计和优化流程中的各项活动,消除本位主义和利益分散主义。

(四)打破传统作业方式。实现业务整合

各个部门的工作如果是为了完成一个共同的最终结果.就可以合并为一个工作组来完成,所产生的新工作不再围绕各自的具体任务,而是共同的最终结果。如商业银行目前正在组建和运作的各种业务处理中心 (如贴现中心、个贷中心等)就遵循上述原则。通过成立工作团队和建立信息处理系统,几乎所有的相关工序都

可以同时进行,至少会以更灵活的方式进行.如可以将连续和平行式流程改为同步工程。所谓同步工程,是指多道工序在互动的情况下同时进行。而连续式流程是指流程中的某一环节只有在前一环节完成的情况下才能进行,即所有环节都按先后顺序进行。所谓平行式流程,就是将流程中的所有环节分开,同时独立地进行,最后将各工序的成果进行汇总组合。平行式处理的风险在于:虽然各工序按标准进行,但偏差总是难免。且所有的偏差只有最后才明确地暴露出来。连续式流程和平行式流程的共同特点是慢,即流程周期长。商业银行目前对信贷业务处理流程的改造,正是将连续流程改为同步流程的一种可贵尝试。 (五)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作用,增强风险监控的有效性,减少不必要的审核与监督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凡是电脑能完成的都交给电脑去做,只有电脑不能完成或需要人工控制的关键环节才交给人脑去做。也就是说,大量日常繁琐重复的工作都可以交给电脑去做,人脑只做电脑无法完成的工作或需要人脑把关的少数关键环节。在传统的流程中,由于被分开来的工序较多,因此需要审核与监督来把分开的工序再“粘结”起来。而通过流程优化,组合多个工序,减少了连接点,增强了风险监控的有效性,减少了审核与监督。

(六)提供商业银行与客户之问的单点接触

通过设立专职销售人员,使客户不再面临众多的业务柜台,只须与单人接触即可.提高了客户的便利程度,有利于商业银行实现交叉销售。新流程的设计.要 能够为顾客提供全面了解金融信息的客户经理,即使流程非常复杂分散,顾客仍能获得完整且迅速的服务。改革以后的业务流程具有如下特点:第一,工作单位发生变化,即从职能部门变为流程执行小组,业务流程柔性化;第二,工作性质发生变化,即从简单的任务变为多方面的工作,工作性质多元化;第三,员工价值观发生变化,即从维护型变为开拓型,工作态度积极化。

第四篇:商业银行的风险业务、成因、措施

现在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主要有十大风险:

1.信贷集中,也就是贷款投向集中。贷款集中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贷“大”,即贷款向大企业、大城市、大项目这“三大”集中。二是贷“长”,就是投放贷款的期限加长。在流动资金贷款中,短期流动资金贷款(12个月以内)是下降的,而中期流动资金贷款(1-3年)是增加的。 2.循环贴现。循环贴现是指存入保证金、开出银行承兑汇票、银票贴现、再贴现而形成的循环“怪圈”,呈现为信用放大的一个倒“金字塔”。 3.虚增存款。存款是虚增的,贷款是实放的,一旦虚增存款的虚假部分被挤出来后,它的资金运用(贷款)就会倒逼银行,最终会倒逼中央银行填补这一部分已放贷款的资金来源。 4.关联贷款,其核心就是通过各种相互关联的关系来套取银行的信用,套取银行的贷款。 5.抵押高估,高估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多贷款。高估多贷是第一种表现形式。第二种表现形式是高估多抵,就是贷后抵贷物价值的高估。贷款到期后无法归还,就将抵贷物以虚高估价冲抵其贷款。第三种是重复抵押,即同一物资多次抵押贷款。第四种是借产借证抵押,就是借他人资产或者产权证明来进行抵押贷款。 6.信贷资金进入股市,信贷资金进入股市既有套牢风险,也有虚增经济总量的风险。7.农村资金向城市积聚。农村资金大量进入城市,既是一种信贷集中,又是一种支农削弱。主要有4种形式:一是农村信用联社以二级准备金、合作基金、风险基金或者社团贷款的名义,把资金集中起来,贷给大企业、大城市,二是对外拆借,三是集中存入商业银行,四是通过邮政储蓄来吸收农村资金。 8.中间业务的高投入、零收入甚至负收入。商业银行根本没有把中间业务作为一个新的利润增长点来看待,而是把它作为传统业务竞争的一个附属手段,即一切为了争取存款。高投入、零收入甚至负收入已经成为商业银行新时期发展中间业务的一个突出的经营风险。 9.银行自有资产占用逐年增大,挤占了信贷资金,使信贷资金向自有实物资产转化,导致非生息资产增加,收息资产减少。其一是用信贷资金购置自有资产,其二是抵贷物收回自用。其三是递延资产占用增加,今天维修这个大楼,明天改造那个网点,今天微机更换,明天系统修改,不停地进行。其四是不切实际地搞新业务的设备购置和网络创建。 10.过去转移的风险现在又有复发和恶化的迹象。风险的处置和化解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消灭式,一种是转移式。所谓消灭式就是撤销了,市场退出了,转移式是指将即期风险通过收购、合并等方式转移到一个新的载体。如城市信用社归并到农村信用社、城市信用社由商业银行收购、城市信用社组建为城市商业银行等,都是一种风险的转移或者延缓。

二、风险苗头的成因解析

1.对改革的误解和法人的推动,导致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出现矛盾冲突。农村改革就是垒专业大户;企业改革就是兼并重组,组建大集团;高校改革就是合并大学;城市改革也是做大。结果是导致银行改革也搞贷款集中。再加上我们是一种多层管理体制,法人推动的力量很强。先是国企改革引导商业银行信贷资金集中。国企改革,做大、做强、做上市,都需要大量信贷资金支持。其二是商业银行自身经营战略推波助澜。如农行提出“双优”,建行就提出“双大”,工商银行提出“有进有退”,实际上是“退小”、“进大”,然后股份制商业银行就提出“双高”、“双上”。“双高”就是高利润,高回收率,“双上”就是上市公司,准上市公司。出现了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的矛盾与冲突。其三是信贷改革也促使资金集中。从体制上强调一级法人,一级经营,支行甚至是二级分行都没有贷款权。同时,上存资金利率高于存款利率也促使资金向上流。2.内部考核机制出现偏差,高指标、大压力。一是存款的高指标,二是利润的高指标,三是资产质量的高指标。新兴的股份制商业银行表现尤为突出。比如说虚增存款也好,循环贴现也好,进入股市也好,都是因为过高的存款指标和过高的利润指标完不成,是被逼无奈,铤而走险的结果。 3.“委托——代理”冲突以及“内部人控制”问题,导致银行产生短期行为。银行的信贷风险具有很大的时滞效应,就是隐蔽性强,潜伏期长。我们的银行经营者作为国有资产的代理人正好可以利用这种“时滞效应”搞“内部人控制”,做出短期行为。无论是虚增存款,贷款贷“大”贷“长”,还是信贷资金进入股市,代理业务免费让利等,都是短期行为。政策性银行的风险大,就是因为它的贷款期限更长。正因为银行风险具有潜伏期,那么银行经营者就用短期行为来规避个人风险。商业银行的人员流动性很大,今天在这个行,明天又到了那个行。每变动一家行,就可以运用该行的管理机制、收入机制和本人的资源完成一道个人收入,然后马上转投他行再如法炮制。现在银行有一个怪现象,即行长变更效应,这个效应是负效应。只要行长一变,不良贷款至少上升好几个百分点,而这个行长在任的时候不良贷款是下降的,这就是一个短期行为造成的。银行除了行政上的通病,即“官出数字、数字出官”之外,还有一个叫做“费用出数字,数字出费用”。因为银行都是实行层级管理,下级业务量增加多少,或者存款、贷款增加多少,上级就核批多少费用,规模越大费用越多,所以下面就做假,有了费用,又可以推动这种虚假的做法。这样循环,既有名的引诱,又有利的推动,其实都是短期行为的体规。 4.消极的责任回避,放纵道德风险。比如说在贷款的发放上,上面说贷多少,我就贷多少,能不能收回不是我的责任。只要自己不受到法律法规的追究,他也不会有良心上的谴责,更谈不上道德约束。抵押物高估也是这个问题,手续是合法的,中介机构评估了的,只是把它作为一般的形式看待,从内心上并没有去关心抵押物有没有变现的能力,只考虑到有个房子,有块土地在那里摆着就行了,这就是放纵了风险。银行贷款,不要只看到手续是正常的,更要看到有没有现金流量,有没有支柱产业。从目前来看,我国传统的伦理道德受到了冲击,而新的市场法则又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两者都处于最薄弱的阶段,就出现了很多介于违规违纪和依法合规之间的问题。就是说,有些问题看似违法违纪,但真正处理起来,却找不出法律依据。这时候,就应该用道德约束来发挥作用了。 5.逆向选择。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是孪生的。比如说上面强调抓降,我就非常积极地抓降,但同时我也消极地放贷,甚至不贷。所以抓降机制、风险控制机制最后成了一个不贷款机制。上面要控制风险,我就上存资金,我上存给你由你来贷;上面要强调新业务开发,下面就大干快上,高投入,有没有收入我不管。现在中央银行基本上承诺了农村信用社的保支付问题,所以信用社对信贷资产就放松风险控制,反正有中央银行收拾残局,这些都是逆向选择。看起来好象是按规定办了,其实是一种心理上的逆反应。 6.政策暖昧,规则不明。当前,有一些政策比较暖昧,操作起来很困难。如中间业务的收费问题,哪些中间业务要收费、收什么费、怎么收,没有明确规定。还有一些政策属“鱼罾”政策,就是把政策放在那个地方,我就不管了,等到要用的时候,突击搞一个检查,抓住一个算一个。政策就要明确,有刚性约束。再一种可叫“口袋”政策,事先不讲规则,让你进去玩,然后把口袋一扎,拎起来就处理。这样的政策使执行者很难掌握,使被约束者很难信服。

三、风险苗头的防化措施

1.明确国内银行的市场定位,培育稳定的客户群体。首先要明确城乡定位。农村信用社就是服务“三农”,就不能到城市里去,城市的商业银行就不要到农村去吸收资金,要严格市场定位。其次是政商定位,就是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要有一个合理定位。现在是政策性银行支持的工程,商业银行随后就上,所以政策性银行只有垫底的地位,其他的都踩着它的肩膀上去。政策性银行的资金从哪里来,也是向商业银行发行的金融债券,所以这个问题如果不解决,最终还是存款人的风险。第三是银证定位,哪些是银行业务,哪些是证券业务,两个的边界在什么地方,要明确界定。第四是要取消歧视政策。既然都是商业银行,都应该享受同等的国民待遇。股份制商业银行为之所以要在市场上乱拉客户,老是冲击国有商业银行,是因为他没有获得与国有商业银行同等的国民待遇,除了贯名权上的问题之外,有的单位甚至要求党费、团费也只能存在工、农、中、建,不能存到其他银行。要取消这些歧视政策,真正使所有的金融机构都能享受国民待遇。中国要对世界开放,首先要对自己开放,要对外国人开放,首先要对中国人开放。第五是要把客户资源作为银行考核的内容,检查是否拥有成熟、稳定的客户群体。各家银行都要从自身的实际出发,主动寻找、挖掘自己的客户来源,巩固和发展自己的客户群体。 2.建立风险控制的生成机制。生成机制是一种内在要求,也就是一种控制风险的内在冲动。现在的症结是,金融监管的供给远远大于金融监管的需求,二者是失衡的。中央银行是金融监管的供给方,商业银行是金融监管的需求方,央行总是强调要加强金融监管,加大检查力度,但商业银行并不一定都欢迎这些监管,甚至是反感这些监管,就是说没有金融监管的内在需求。所以,我们必须要从研究金融监管的需求出发(就象解决经济低迷也要从刺激需求着手一样),建立金融监管的生成机制,使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和接受央行监管成为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甚至是所追求的目标。要让商业银行意识到,人民银行的监管和检查并不是想找他们的茬子,而是及时发现问题,治病救人,帮其发展。商业银行的问题很多并不是产权模糊所带来的,而是管理问题,是一个风险的自控问题。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关键是管理机制,特别是风险控制机制的改革,要通过管理架构的改革以建立扁平化管理模式,通过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以监控决策者,通过强化委托代理机制以控制层层的经营者。 3.要强化守法经营的意识。商业银行的很多问题都是因为没有守法经营、合规经营造成的。经营者既要受有形的约束,即法律,又要有无形的约束,即道德。守法合规经营一是要按照自身的实际情况和本质要求来确定经营目标,即以利润为目标;二是管理上要确定以“三性”为目标(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三是行为上要确定以守法为目标。市场经济是一种法制经济,它的生命和基础就主要在于规则而不是其他。4.构建职业行长机制。要把行长这一职务和地位作为其生存发展的载体和基石。构建职业行长机制,首先要明确职业行长的标准,首要的是道德水准,其次才是理论水平、管理能力和客户资源等。其次,要实行职业行长的认证制度。由监管部门来实行认证。其三,要对职业行长实行标价制度。职业行长也可以明码标价,实行有偿转让和流动。标价机制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约束职业行长的行为。行长如果不好好工作,合规经营,干出成绩,就没有银行会愿意按标价聘请,行长就可能失去高收入和社会地位,就会名誉扫地,最终失业。其四,要建立惩诫机制,实行责任追究。行长因为违规经营损害银行的整体利益,必须追究责任,必须终生受到谴责,甚至让其有生不如死的感觉。要建立惩诫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惩诫的重点是惩诫未来,而不是惩诫过去和现在。 5.确立金融监管的一元目标。金融监管作为商业银行的外部监管,其目标应该是一元的。而当前我国的金融监管目标是多元的。多元目标就易导致金融监管目标模糊、力量分散、效率低下。我认为,金融监管的一元目标就是法规,就是严格执法,以此促进金融体系的稳定。现在提倡管监分离也就是这个道理。现在的金融监管面临着既要治病又要善后的两难选择,一方面要加大监管力度,查处违规行为(治病);另一方面,金融机构有风险了、挤兑了甚至破产了,监管者还得去处理后事,成为风险处置的最后承接者(善后)。当前的金融改革应该是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相分离,风险处置与金融监管相分离。监管者的职责就是一心一意地依法监管,严格执法。同时,在监管过程中,一定要严查重处,加大力度。一元监管的另一层含义就是人民银行自身也必须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开展监管行为,否则,也会受到查处和责任追究。因此,对监管者实施再监管,防止一线监管者因放松道德约束而玩忽职守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6.完善有关的政策法规。依法监管的前提是有法可依,即相应的法律法规要健全、完善,政策要明确,程序要规范。当前主要的是要解决银行、证券、保险这三大市场的政策边界问题,即勘疆定界。

第五篇: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及控

论文关键词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

论文摘要传统的银行风险是指信用风险与市场风险事实上这两种风险很早就已引起金融机构的重视按照巴塞尔银行业委员会的估计在银行业所有风险中操作风险所造成的损失已经发展到仅次于信用风险的地步因此操作风险是当今中国银行业风险管理的重中之重是当下乃至今后一段时间内现代商业银行必须高度重视并着手狠抓的一项重要任务

从19世纪70~80年代开始银行业就已经逐步形成了较为成熟的风险管理技术但是对操作风险来说尽管该概念提出有很长的历史但把操作风险作为银行风险管理的三大风

1

险之一则是最近几年的事情本文从操作风险的基本概念人手分析了现代商业银行在操作风险管理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并对症下药寻求防范操作风险的有效途径

一、操作风险的定义和类型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对操作风险的正式定义是由于内部程序、人员和系统的不完备或失效或由于外部事件造成损失的风险按照发生的频率和损失大小巴塞尔委员会将操作风险分为七类

(1)内部欺诈有机构内部人员参与的诈骗、盗用资产、违犯法律以及公司的规章制度的行为

(2)外部欺诈第三方的诈骗、盗用资产、违犯法律的行为

(3)雇用合同以及工作状况带来的风险事件由于不

2

履行合同或者不符合劳动健康、安全法规所引起的赔偿要求

(4)客户、产品以及商业行为引起的风险事件有意或无意造成的无法满足某一顾客的特定需求或者是由于产品的性质、设计问题造成的失误

(5)有形资产的损失由于灾难性事件或其他事件引起的有形资产的损坏或损失

(6)经营中断和系统出错例如软件或者硬件错误、通信问题以及设备老化

(7)涉及执行、交割以及交易过程管理的风险事件例如交易失败、与合作伙伴的合作失败、交易数据输入错误、不完备的法律文件、未经批准访问客户账户以及卖方纠纷等

从操作风险的定义和分类方法中我们不难发现操作风险的来源不外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人为操作性的操作风险二是非操作性的操作风险从我国各商业银行在操作风险管理方面的现状来看目前各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的管理尚不完善在操作风险管理理念、管理框架、管理手段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即使部分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有所关注也还只是

3

停留在操作性的操作风险层面

二、商业银行在操作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我国银行业对操作风险的关注较晚真正意义上的标志性事件应是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在2005年3月22日发布的《关于加大防范操作风险工作力度的通知》在这一通知中银监会明确提出了操作风险概念但由于理论准备和实践经验不足对操作风险尚处于学习认识阶段国内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尚未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从而制约了我国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管理的实践操作风险事故在我国银行界从来没有间断过

(一)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对操作风险的意识比较薄弱对操作风险的认识存在偏差因此未能正确处理好风险管理与市场营销、市场开拓的关系

银行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重业务开拓轻队伍建

4

设;重员工使用轻员工管理对员工思想动态掌握不够加之举报机制不健全使本来可以超前防范的操作风险不能及时发现和制止商业银行往往把加强风险管理与拓展业务、实现效益对立起来在业务拓展和风险防范的抉择中侧重于抓规模、抓效益忽略了对违规违章现象的防范

(二)我国商业银行计算机系统方面也存在着不少操作风险

在整个操作风险管理过程中行之有效的自动预警系统是关键的环节普遍缺少网络在线监控和风险自动预警系统是目前国内商业银行控制风险的一大软肋由于我国金融市场起步较晚刚形成衍生金融产品市场的雏形还不是真正意义的衍生金融产品市场相当一部分基层营业机构已沉淀了多年的风险投资产品由于没有可供转移的避险工具不得不被动维持现状承担相当大的风险

(三)商业银行内部制度建设缺乏规范性部分内部控制制度僵化制度传递不及时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各种规章制度名目繁多发文管理欠规范有些业务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缺少指导性较强的文

5

件;有些业务制度既存在着重复控制又存在着控制盲点对规章制度的完善工作相对滞后未及时进行调整表现出业务与控制在时间上的脱节在新兴业务方面并没有落实“内控先行”的原则还有一些制度管理部门在制订制度时比较注重控制风险没有考虑制度实施的可行性使许多制度在基层营业网点难以完全执行流于形式

(四)商业银行内部的监督检查缺乏系统性存在检查不到位处罚力度不够的现象不能有效的防范操作风险

近些年由于银行业金融案件不断发生银监局和各商业银行内部都加大了对辖属网点的监督管理因此各种类型的检查项目比较多但并不是每一次检查都能切切实实达到效果有些检查由于照顾情面得过且过检查质量、检查深度不尽人意对被检查单位没有威慑力起不到应有的警戒作用;有的检查由于时间紧人员配备问题匆忙上阵检查深度和有效性不强;有的检查对发现的问题不及时处理整改不落实因此检查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受到影响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各类检查的严肃性不够处罚力度不强也影响了操作风险的有效防范事实上有了严格完善的规章制度还需要有严格的“执法”相匹配这样才能真正起到风险防范的作用(五)商业银行内部人员流动过大部分员工学习自觉性不强业务技能、知识水平不能满足

6

要求按章操作观念淡化以至于有章不循、违章操作带来操作风险

随着金融业竞争的加剧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加大因此各商业银行内部人员的流动性加剧因此技术性风险错误或事故难以根绝这也是我们在日常内部管理中出现频率最高的问题新老员工的频繁替换造成违规操作在新员工中不断出现另外部分员工素质不高风险意识薄弱没有取得相关资格和认证工作效率和质量不高违章操作带来操作风险

三、防范与化解操作风险的具体对策

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无论是在风险意识、管理机制、管理手段等多方面都远远落后于国外银行这是个无可争议的事实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来改变这种局面

(一)商业银行全体干部员工必须更新风险防范理念

7

增强操作风险的紧迫感

改变传统的经营理念加深对风险管理的理解将操作风险的管理和防范纳入到整个银行风险防范的关注范围通过教育、培训、目标管理等多种方式切实提高全员特别是领导层的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深入理解风险和效益的关系使操作风险意识贯彻整个系统并具体落实每位员工

(二)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商业银行在坚持过去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同时要把握形势紧贴业务不断研究新的操作风险控制点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及时有效地评估并控制可能出现的操作风险把各种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防范操作风险的第一道防线应该是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和有效的风险管理现代商业银行应制定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和各种操作规程切实落实责任形成系统的风险控制制度和奖惩制度

(三)再造业务流程将操作风险控制在可以防范的有效范围内

商业银行内部各管理部门应该承担起业务流程再造

8

的任务深入研究本业务范围内的操作流程是否符合风险控制的要求是否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提高效率促进业务发展操作环节按系统提示进行操作将使业务处理流程简单化、程序化、规范化、大大降低操作风险

(四)进一步完善检查目的改进检查方法严肃检查结果提高整改落实的效果

我们知道检查的最终目的不是查问题而是通过对业务操作层的辅导提高银行内部防范风险的能力促进业务的不断发展检查要善于抓住重点对容易导致事故、案件和造成资产损失的薄弱环节、部门和岗位要进行重点监控在检查过程中标准应该严格结果应分轻重对于马上整改的问题应作为建议提出提醒被检查部门提高重视注意这一类问题的再次发生同时不仅要检查出现存在的问题还要总结出现问题的环节是否属于一个风险点并对风险进行区分分析原因在检查报告中予以列示风险管理的有效性还依赖于对问题的态度和对问题的整改落实度各项检查不能仅仅停留在揭露问题这一层面要帮助被检查对象提高对存在问题的认识和制定整改措施从加强管理的角度提出管理建议并对出现问题的部门、网点进行持续关注、持续检查以使问题得到彻底解决降低风险

9

(五)加强对商业银行现有信息系统的管理利用现有条件完善风险监督预警与风险防范控制机制

我国商业银行现有计算机网络正逐步强大应进一步推广和加强行内行外信息资源的共享通过数据查询及时掌握商业银行各项业务的开展情况了解其中的风险隐患加快研制、完善预防操作风险预警系统对操作风险实施动态管理;不断创新操作风险管理方法采取量化管理和模型化管理手段运用现代统计分析手段让监督部门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发现问题及时防范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减少损失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和防范存在诸多弊端造成金融案件层出不断通过对银行工作人员操作风险意识的强化教育完善操作风险内部控制制度加大对风险管理人才的开发并相应跟进操作风险预警系统将是我国商业银行防范和化解操作风险的努力方向

上一篇:网站宣传语设计范文下一篇:生药学实验大纲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