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中素质教育论文

2024-04-24

英语教学中素质教育论文(精选11篇)

篇1:英语教学中素质教育论文

高校英语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论文

高校英语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论文【1】

摘要:作为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的高校英语教学,也承担着人文素质教育的重任。

在高校中人文素质教育缺失的现状下,英语教师必须知道什么是人文素质教育,以及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策略,以完善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校英语教学 人文素质教育 发掘教材 第二课堂 校园文化建设

教育的作用除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外,它的最终目标应当是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英语教学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承担着引领社会文化的重任,是人类文化传承、人文教育、人格塑造的不可或缺的一个阵地。

既然如此,高校英语教学与人文教育之间又存在着什么关系?高校英语教学中人文教育的现状怎样?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实施人文教育?这些都是当前高校英语教学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新时期给高校教师提出的新课题,因此,很有必要把人文教育放到一个更新更高的层面来研究。

一、人文素质教育与高校英语教学

人文的核心是人,以人为本,重视人、尊重人、爱护人,即具有人类关怀、生命关怀的价值观,承认人的价值,尊重人的利益、人的情感需求、人的思想自由和自我选择。

所谓人文教育,就是基于人文知识为主的人文科学的教育,就是将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其内化为人的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的品格的教育。

人文教育的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就是涵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高等院校强调人文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注重人才全面和谐发展。

英语既是一门技能性学科,更是一门人文性学科。

英语教学,尤其是高校英语课程的内容包罗万象,几乎涉及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天文地理、历史哲学、伦理道德、民俗宗教、艺术欣赏、自然科学等一切知识。

高校英语课程蕴含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具有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得天独厚的条件,为进行人文素质培养的实施提供了可行性。

教育部曾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我们所进行的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指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同时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修养和科学素质。”这就进一步要求高校英语教师要将人文素质教育有效融入英语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完善学生的人格。

二、高校人文教育缺失现状

多年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我国的英语教学从上至下过多强调语言知识传授,重认知教育、轻情感教育和性格培养;重应试教育、轻素质养成;重知识灌输、轻应用能力训练,尤其是师生忽视了英语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培养。

由于人文教育的缺失,影响了人才的培养,加上学生人文素养差、文化视野狭窄,对西方文化了解肤浅,直接导致学生中西文化素养的缺失。

许多学生虽然英语考试笔试成绩优异,但在实际生活中用英语交流时文化休克的现象常有发生。

尽管社会各界呼唤素质教育,但实际上不少学校仍然只重视书面知识传授,忽视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导致学生个性发展不足,缺乏创造性。

然而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我国人才素质需求较之过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我们当代所需要的人才,除了基本的知识能力要求之外,更需要健康和谐、身心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

因此在高校教学中有效融入人文素质教育是非常迫切的。

三、加强高校英语教学中人文教育的几点建议

(一)更新教育理念,加强教师人文素养

人文教育对大学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英语教师既要有扎实的英语技能功底,又要具有丰富的人文知识和良好的教学驾驭能力。

为此,在英语教学中要实施人文素质教育,英语教师要积极转变教育理念,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充分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

实施人文素质教育,关键是以人为本。

教师应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价值取向、情感意志等,营造宽松的环境,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个性发展。

同时,教师为更好地做到人文教育,作为课堂活动的主导,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师德修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作用,提倡教师教学个性化,还要以自己的道德形象、人格魅力感化学生。

这都要求高校英语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特别是丰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才能真正将人文教育落到实处。

(二)加强高校英语学科教学改革

1.结合现行教材,发掘教学内容中的人文内涵

任何教育教学必须依托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情境,人文教育也不例外。

高校英语教师要善于将英语语言学习和人文教育有效结合,充分利用教材,发掘其中潜在的人文教育资源。

在大学英语教材中,表现人文思想的材料非常丰富,利用这些材料,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有针对地选择信息来对学生进行教育,比如可以在讲授课文内容时,或者通过课文作者简介和背景资料的介绍时,适当地讲解相关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民族风情。

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正确、全面了解东西方文化,扩大视野,增强国际意识,潜移默化地提高修养。

以笔者教授的《综合英语教材》第一册Unit 7 War and Death中Text 1 Departure为例,课文背景是海湾战争爆发前伊朗国内情形,但这些信息量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除介绍该背景外,可以结合课文中的Farogh一家生活状况来深入补充穆斯林国家的一些生活习俗、男女地位差异等等。

不仅如此,还可以通过讨论中国与其他欧美国家女性地位以及分析成因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增长英语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同时,了解异国文化内涵。

2.优化课堂教学,改革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既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主要渠道,也是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教师要注重课堂教学中的人文性。

第一,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既要关注语言知识点,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策略、情感态度、文化意识及思维能力。

第二,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运用上也要体现人文性。

人文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就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努力营造民主平等的氛围,充分体现出人文性。

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采用合作型、任务型等教学方法,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灵活多变地使用教学方法来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3.重视在第二课堂渗透人文素质教育

大学生的人文素质表现形式多样,高校教师不应仅仅局限于通过课堂内的教学培养其人文素质,在大量的第二课堂的活动中也可以潜移默化地进行培养。

目前,第二课堂已经在高校英语教学中显现出极大魅力,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课堂内教学的有益延伸,甚至与第一课堂一样在整个大学教育体系中同等重要。

并且由于第二课堂活动本身所具有的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学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不受第一课堂的约束,也更易于开展人文教育。

笔者在本校内对学生展开调查,结果如下所列:

你认为人文教育应采取哪种形式进行?

选项比例

课内教学25.6%

第二课堂20.8%

第一、第二课堂相结合43.1%

学生自主独立学习10.5%

学生认为人文教育活动应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学校应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那么作为高校英语教师要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必须重视第二课堂教学,开展丰富多彩、格调高雅的第二课堂活动,来有效加强大学生人文素养。

(三)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来加强学生人文教育

高校的校园文化氛围虽然是隐性的,但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而又不容小觑的。

人文素质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是一个长期的工作任务,是需要内化的过程。

加强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对促进这种内化的作用至关重要。

一般而言,校园文化建设主要涵盖制度文化建设、思想文化建设、环境文化建设和活动文化建设四个方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凸现人文精神就是要将人本思想有机地渗透于这四个方面的建设中。

就英语学科而言,包括健全校纪校规,规范师生人性;加强英语学科教风、学风、考风建设,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进行合理的图书馆建设管理,更新英文书籍;更新视听教学设备;在建立人文景观时有意识加入英语译文;开展丰富的英语文化活动,如英语演讲、英语小品、话剧比赛、英文歌曲大赛等,同时鼓励学生自由参加各类英语讲座、沙龙和英语社团活动。

高校英语教师从以上各方面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对学生渗透人文精神教育,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高校英语教学的人文素质教育,能够从根本上提升英语教学的品质,我们应该高举以人为本的理性旗帜,致力于在高校英语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教育,来优化教学,才能实现学生身心素质全面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篇2:英语教学中素质教育论文

一、把课堂还给学生,以阅读为主线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经指出:语言教学目的首先是培养自学能力,让每个学生的学习潜力都能够发挥出来,课堂上教师不必泛泛地讲,学生泛泛地练,学生要主动地学,教师要主动地教,要培养学生动脑筋,能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素质要求对学生学习语言能力主要是运用能力这一特点,我们打破了学科界限,借鉴了语文学科的经验,给学生足够的读书、思考、讨论的时间,提出问题,带问题阅读,注重文章的篇章结构、文脉等。

二、注重学法指导

高三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和阅读能力,如何提高能力,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是我们工作的中心。对此,教师注重了“教会学生学”这一教学的要求,注重了学法指导,根据学生的爱好、兴趣等实行了分类型、分层次的学法指导。如:在阅读一篇传记类文章时,我们要求学生注重这类文章的特点:1.多按时间顺序交代人物。2.找出人物一生中的重要事迹(时间、地点)等。3.总结人物的主要成就特色等。学生在今后阅读此类文章时,大多按以下几点去搜寻、挖掘,在速度和效率上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在书面表达的人物介绍方面也都触类旁通,应用自如。

三、注重集体备课,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把课堂还给学生,这种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不断进行理论学习和业务修养,才能适应教育发展要求,发挥集体优势,群策群力,将有利于整个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注重材料选择

以阅读为主线,适应大纲要求,这就要求我们精选材料,精而少。针对语言发展的趋于实际运用,我们定阅了大量的英语报纸,如《英语周报》、《中国日报(英文版)》,搜集原著等。此外,我们还利用好手头现有的新教材第三册,新教材上的文章比较贴近生活,语言地道,涉猎面广,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材料。

五、采用多种形式,加强听说读写能力

除阅读之外,我们还运用多媒体、电视、录像、录音来让学生接触语言,接触西方英语国家的风俗民情,了解社会。如:我们定期进行口语练习,就某一个社会方面口头作文、发表个人观点,这样既活跃了课堂,又加强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通过观看《走遍美国》等录像,听英语广播这些形式,都让学生在英语方面增加了不少知识,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六、注重学习习惯的培养

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发现导致学生掌握不好英语的问题主要有不会学和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很多学生平日可以背诵很多句型和语法规则,但在说、写英语时却错误百出,原因就是没有养成良好地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前提,在教学中要注重如下习惯:预习,发现问题;课堂听讲积极思维,总结归类,加强记忆,勤听、勤说、勤读、勤写等好习惯。

七、因材施教,激发每个学生的积极性

素质教育的宗旨是面向全体学生,高三阶段,学生在学习中已分成几个不同层次。为此在平日教学中,注重材料选择时由浅入深,照顾到每个学生,分层次阅读,提问问题时注重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不同问题给予具体帮助,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

篇3:试论文言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特殊载体。在情感教育的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的今天, 文言文教学理应承担起对受教育者进行情感熏陶的重任。

那么, 在文言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情感教育呢?

一、知人论世, 把握情感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文言文阅读的评价, 重点考察阅读不太艰深的文言文能力, 还要注意考察学生能否了解文化背景, 感受中国文化精神, 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孟子说:“诵其诗, 读其书, 不知其人, 可乎?是以论其世也。”白居易也说过:“文章合为时而作, 诗歌合为事而作。”每篇文章都有它产生的社会根源和性格根源, 因为作品是时代生活的缩影, 是作家思想感情的反映。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指导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创作道路、艺术风格等, 更要指导学生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 即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作者写作时的心境等, 尽量接近作者的原意去解读文章, 最大限度地还原作者的本意, 从而为全面具体地理解文章、深刻准确地把握情感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 对《岳阳楼记》一文的教学, 可介绍范仲淹从小就立下“不能利泽生民, 非丈夫平生之志”的誓言;为官数十载, 屡次犯颜直谏, 三次被贬;买“义田”千亩, 救济穷人, 死时却“身无以为殓, 子无以为丧”的人生经历。从而使学生对作者“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有更深切的体味。又如《烛之武退秦师》一文, 可以结合学生初中学过的《曹刿论战》, 对《左传》在先秦文学史上的地位作适当介绍。同时, 对“秦晋围郑”的背景也给予详细的介绍, 这样才能在最短的时间里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使学生对春秋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斗争的复杂性, 特别是烛之武临危授命的爱国豪情有更为真切的情感体验。

二、指导诵读, 体味情感

语文泰斗叶圣陶先生曾说:“吟诵的时候, 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 而且亲切地体会, 不知不觉之间, 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 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新课标要求“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 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 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显然是非常重视文言文的诵读和背诵的。诵读教学是一种传统而有效的教学方法, 值得我们重视和使用。晋朝的陈寿说:“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 大多是文思兼美的经典名篇, 教学时运用各种方式引导学生诵读, 有助于激发其情感、提高其审美趣味。

在实际教学中, 可以由教师范读, 也可以播放教材的示范朗读声像带, 特别是一些著名播音艺术家声情并茂的朗读, 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为自然流畅、娓娓动听的声音信息, 使学生借助听觉形象进入文中意境。当然范读只是一种先导, 学生必须亲自诵读, 才能更好地体味其中的情感。这就要求教师首先指导学生读清句读, 读明语意及语法关系, 特别要引导学生注意停顿、语速、语气等;其次指导学生读出节拍、音韵, 即作品的音乐美。汉语的音韵之美主要表现在构词的双声、叠韵、叠音, 押韵的使用以及反复、回文、顶真等辞格的运用。古代诗歌注重音韵美, 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赋体散文以及骈体文也不例外, 如苏轼的《赤壁赋》, 诵读时要引导学生注意句式和节拍, 读出一种韵律美。再次引导学生读出重音、语调, 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孙权劝学》为例, 如“卿当涂掌事, 不可不学”一句, 应带着坚决、严肃、充满期望的感情读;“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应带着责备的语气读;“卿言多务, 孰若孤?孤常读书, 自以为大有所益。”应用语重心长、言辞肯切的语气读;“卿今者才略, 非复吴下阿蒙!”则应读出鲁肃的吃惊与赞叹;而“士别三日, 即更刮目相待,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应读出吕蒙的自豪感。

朱自清先生说:“课文内容的理解, 其意义获得一半在声音里头”。诵读能将课文无声语言变为有感情的音响。教师指导学生读准语调, 读懂感情, 读出气势, 在反复吟诵中达到“目视其文, 口发其声, 心同其情, 耳醉其音”的艺术效果, 对培养他们健康美好的情感大有裨益。

三、营造情境, 激发情感

营造一定的教学情境能使教学在积极的情感和优化的环境中进行, 学生在具体直观的情境中观察、体验、思考、练习, 能使其情感参与认知活动, 从而在情境思维中获得知识, 培养能力, 发展智力。吕淑湘先生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 把课教‘活’的关键就是要在课堂上创设一种令学生置身其中, 流连忘返的情境, 使学生的情感在不知不觉中随课文内容的波澜起伏而流动, 产生一种欲罢不能的浓郁兴致。”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的情感往往是潜在的, 内蕴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进行情境诱发, 以境激情, 因为情随境迁, 即景生情, 置身于一定具体可感的情景之中, 学生才能获得一种具有感染性的比较平稳而持久的情绪体验, 即调动与课文内容相适应的特定情绪, 并保持在此种情境中。此时, 学生才会随同课文内容或喜或悲。教材中的文言文本身就极富感染力, 为教师创设教学情境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此外, 教学中合理增添一点音乐, 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以《陋室铭》为例, 当古筝柔和婉转的旋律奏起时, 教室里顿时弥漫着恬静优雅的气氛, 学生都被这动人的优美旋律打动。境与心谐, 情与景会, 不觉此室之陋, 只觉此室之雅, 领略作者不慕名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图像的显示则能使许多难以用语言传达的或抽象的内容得以形象化地展现。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 适当使用图像能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学习《梦游天姥吟留别》一文, 学生阅读文章后, 感受不到它所描述的美, 笔者用PPt课件展现一幅幅色彩绚丽的天姥山图片, 当学生看到“湖月照我影, 送我至剡溪”的图景时, 连声惊叹。有了图片的感知, 学生很快便情动辞发, 我口说我心, 纷纷描绘自己最喜爱的一幅图, 在视觉上获得审美愉悦的同时, 也激发了学习文章的激情。

四、展开想象, 领悟情感

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 也不是听到的, 而是想象中的某种东西。”文学艺术的创作离不开想象, 文言文的阅读只有借助想象对作品的艺术形象进行再创造, 才能领会蕴涵其中的思想感情。叶圣陶先生说:“要鉴赏文艺, 必须驱散我们的想象。”想象是人类思维最美丽的花朵。相对于现代汉语, 文言文浓缩精练, 正是因为文言文具备骨架般的简洁, 可以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 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展开充分合理的想象, 让简短的文言文变得有血有肉, 从而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

如学习《阿房宫赋》, 能从“六王毕, 四海一, 蜀山兀, 阿房出”联想到秦始皇摧枯拉朽的军事攻势, 六王惨败的场景, 硝烟战火中生灵涂炭的场景, 六王在最后日子里依然腐朽奢侈的生活场景, 秦攻下六国都城抢掠财宝和美女的情景, 百姓伐木、搬运土石以及种种被奴役的凄惨的场景。自然就能领悟建造阿房宫所耗费的巨大人力物力, 领悟秦统治者的奢侈腐化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进而领悟为维持这种奢侈生活所进行的横征暴敛正是导致秦王朝灭亡的原因。学习《三峡》一文时, 如能想象三峡直插云霄、连绵不绝的山峰, 湍流不息、势如奔马的江水, 一泻千里的瀑布, 矗立山巅的松柏, 渔夫的晚唱, 猿猴的长啼……自然就能领悟其中的思想情感, 培养自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想象是智慧的翅膀, 也是构成推动人意志行动的重要因素之一。文言文语言简洁、凝练、典雅, 这一独特的语言特征给读者带来了很大的想象空间。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把文言文鲜活的细节想象出来, 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

五、联接写作, 内化情感

通过持久的固定作用, 刺激所得的情绪体验, 将其转化为学生内在的情操, 这是情感的内化过程。由于情感是富有个性特征的, 教师要善于将学生获得的价值观、信念组织到一个内在的和谐系统中, 使学生受到一次完整的情感教育, 这一层次的实施可以通过仿写、改写、续写、扩写、写读后感等多种形式进行。如学了《报任安书》和《渔夫》后, 笔者就“屈原与司马迁同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 为何一个毅然赴死, 一个忍辱偷生?”这一话题让学生写一篇读后感。通过写作, 学生明白了, 屈原把人格、理想、国家看得比生命还重要, 所以以死来体现生命的意志和价值;司马迁出于“恨私心有所不尽, 鄙陋没世, 而文采不表于后也”的原因, 选择了忍辱负重, 完成《史记》, 实现人生的价值。两人的选择不同, 但同样成就了伟大人生。学生写读后感, 是对伟人的“生死观”进行思考, 也是新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其头脑中形成之时。将文言文学习与写作结合的活动, 融入了学生对生活的情感和态度。经常进行这样的写作, 能够使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鉴赏水平得到逐步提高。

篇4:试论文言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特殊载体。在情感教育的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的今天,文言文教学理应承担起对受教育者进行情感熏陶的重任。

那么,在文言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情感教育呢?

一、知人论世,把握情感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文言文阅读的评价,重点考察阅读不太艰深的文言文能力,还要注意考察学生能否了解文化背景,感受中国文化精神,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孟子说:“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白居易也说过:“文章合为时而作,诗歌合为事而作。”每篇文章都有它产生的社会根源和性格根源,因为作品是时代生活的缩影,是作家思想感情的反映。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指导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创作道路、艺术风格等,更要指导学生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即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作者写作时的心境等,尽量接近作者的原意去解读文章,最大限度地还原作者的本意,从而为全面具体地理解文章、深刻准确地把握情感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对《岳阳楼记》一文的教学,可介绍范仲淹从小就立下“不能利泽生民,非丈夫平生之志”的誓言;为官数十载,屡次犯颜直谏,三次被贬;买“义田”千亩,救济穷人,死时却“身无以为殓,子无以为丧”的人生经历。从而使学生对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有更深切的体味。又如《烛之武退秦师》一文,可以结合学生初中学过的《曹刿论战》,对《左传》在先秦文学史上的地位作适当介绍。同时,对 “秦晋围郑”的背景也给予详细的介绍,这样才能在最短的时间里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对春秋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斗争的复杂性,特别是烛之武临危授命的爱国豪情有更为真切的情感体验。

二、指导诵读,体味情感

语文泰斗叶圣陶先生曾说:“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新课标要求“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显然是非常重视文言文的诵读和背诵的。诵读教学是一种传统而有效的教学方法,值得我们重视和使用。晋朝的陈寿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大多是文思兼美的经典名篇,教学时运用各种方式引导学生诵读,有助于激发其情感、提高其审美趣味。

在实际教学中,可以由教师范读,也可以播放教材的示范朗读声像带,特别是一些著名播音艺术家声情并茂的朗读,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为自然流畅、娓娓动听的声音信息,使学生借助听觉形象进入文中意境。当然范读只是一种先导,学生必须亲自诵读,才能更好地体味其中的情感。这就要求教师首先指导学生读清句读,读明语意及语法关系,特别要引导学生注意停顿、语速、语气等;其次指导学生读出节拍、音韵,即作品的音乐美。汉语的音韵之美主要表现在构词的双声、叠韵、叠音,押韵的使用以及反复、回文、顶真等辞格的运用。古代诗歌注重音韵美,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赋体散文以及骈体文也不例外,如苏轼的《赤壁赋》,诵读时要引导学生注意句式和节拍,读出一种韵律美。再次引导学生读出重音、语调,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孙权劝学》为例,如“卿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一句,应带着坚决、严肃、充满期望的感情读;“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应带着责备的语气读;“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应用语重心长、言辞肯切的语气读;“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则应读出鲁肃的吃惊与赞叹;而“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应读出吕蒙的自豪感。

朱自清先生说:“课文内容的理解,其意义获得一半在声音里头”。诵读能将课文无声语言变为有感情的音响。教师指导学生读准语调,读懂感情,读出气势,在反复吟诵中达到“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音”的艺术效果,对培养他们健康美好的情感大有裨益。

三、营造情境,激发情感

营造一定的教学情境能使教学在积极的情感和优化的环境中进行,学生在具体直观的情境中观察、体验、思考、练习,能使其情感参与认知活动,从而在情境思维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吕淑湘先生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把课教‘活的关键就是要在课堂上创设一种令学生置身其中,流连忘返的情境,使学生的情感在不知不觉中随课文内容的波澜起伏而流动,产生一种欲罢不能的浓郁兴致。”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情感往往是潜在的,内蕴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进行情境诱发,以境激情,因为情随境迁,即景生情,置身于一定具体可感的情景之中,学生才能获得一种具有感染性的比较平稳而持久的情绪体验,即调动与课文内容相适应的特定情绪,并保持在此种情境中。此时,学生才会随同课文内容或喜或悲。教材中的文言文本身就极富感染力,为教师创设教学情境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此外,教学中合理增添一点音乐,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以《陋室铭》为例,当古筝柔和婉转的旋律奏起时,教室里顿时弥漫着恬静优雅的气氛,学生都被这动人的优美旋律打动。境与心谐,情与景会,不觉此室之陋,只觉此室之雅,领略作者不慕名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图像的显示则能使许多难以用语言传达的或抽象的内容得以形象化地展现。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适当使用图像能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学习《梦游天姥吟留别》一文,学生阅读文章后,感受不到它所描述的美,笔者用PPt课件展现一幅幅色彩绚丽的天姥山图片,当学生看到“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的图景时,连声惊叹。有了图片的感知,学生很快便情动辞发,我口说我心,纷纷描绘自己最喜爱的一幅图,在视觉上获得审美愉悦的同时,也激发了学习文章的激情。

四、展开想象,领悟情感

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象中的某种东西。”文学艺术的创作离不开想象,文言文的阅读只有借助想象对作品的艺术形象进行再创造,才能领会蕴涵其中的思想感情。叶圣陶先生说:“要鉴赏文艺,必须驱散我们的想象。”想象是人类思维最美丽的花朵。相对于现代汉语,文言文浓缩精练,正是因为文言文具备骨架般的简洁,可以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展开充分合理的想象,让简短的文言文变得有血有肉,从而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

如学习《阿房宫赋》,能从“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联想到秦始皇摧枯拉朽的军事攻势,六王惨败的场景,硝烟战火中生灵涂炭的场景,六王在最后日子里依然腐朽奢侈的生活场景,秦攻下六国都城抢掠财宝和美女的情景,百姓伐木、搬运土石以及种种被奴役的凄惨的场景。自然就能领悟建造阿房宫所耗费的巨大人力物力,领悟秦统治者的奢侈腐化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进而领悟为维持这种奢侈生活所进行的横征暴敛正是导致秦王朝灭亡的原因。学习《三峡》一文时,如能想象三峡直插云霄、连绵不绝的山峰,湍流不息、势如奔马的江水,一泻千里的瀑布,矗立山巅的松柏,渔夫的晚唱,猿猴的长啼……自然就能领悟其中的思想情感,培养自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想象是智慧的翅膀,也是构成推动人意志行动的重要因素之一。文言文语言简洁、凝练、典雅,这一独特的语言特征给读者带来了很大的想象空间。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把文言文鲜活的细节想象出来,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

五、联接写作,内化情感

通过持久的固定作用,刺激所得的情绪体验,将其转化为学生内在的情操,这是情感的内化过程。由于情感是富有个性特征的,教师要善于将学生获得的价值观、信念组织到一个内在的和谐系统中,使学生受到一次完整的情感教育,这一层次的实施可以通过仿写、改写、续写、扩写、写读后感等多种形式进行。如学了《报任安书》和《渔夫》后,笔者就“屈原与司马迁同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为何一个毅然赴死,一个忍辱偷生?”这一话题让学生写一篇读后感。通过写作,学生明白了,屈原把人格、理想、国家看得比生命还重要,所以以死来体现生命的意志和价值;司马迁出于“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的原因,选择了忍辱负重,完成《史记》,实现人生的价值。两人的选择不同,但同样成就了伟大人生。学生写读后感,是对伟人的“生死观”进行思考,也是新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其头脑中形成之时。将文言文学习与写作结合的活动,融入了学生对生活的情感和态度。经常进行这样的写作,能够使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鉴赏水平得到逐步提高。

篇5:小语教学中审美与素质教育论文

在全面施行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审美教育”已成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课题。《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这也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础性要求。良好人文修养的培养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长期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语文审美教学去加以影响和实现。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现状

审美教育又名美育,指教育者按照特定时代的审美意识,充分发掘审美因素,激发受教者的审美经验,进而培养、陶冶其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完成塑造“感性的人”的教育目标。审美教育的功能可分为四点:以美冶情,升华审美情趣;以美启真,启迪智慧;以美储善,感知并培养道德情操;以美健体,感悟生命价值的追求。随着审美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逐步深入,审美教育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作用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小学语文教学作为美育的重要阵地,在学生初步的审美情操的培养上具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课改与素质教育的深入,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存在的缺陷或问题也逐步凸现出来,这主要是表现为传统教育思维、教学模式以及教师素质等因素造成的美育“缺失”或“偏差”的问题。

首先,教学方法方面,由于没有客观标准的参照,部分教师对课改与审美教育内涵的理解有所偏差,教学课程有形式主义倾向,如有些课程多媒体技术使用过于频繁甚至滥用,干扰教学主题,教学目标主次混淆。其次,教学模式上,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发挥,审美教育往往变成教师的单人秀,教师的个人分析取代了学生的阅读实践。最后,教师自身审美素质的培养提高也是审美教育成功的重要因素。

二、语文审美教学的具体措施

(一)引入美感情境的审美教学

生动、直观、感性的美感形象有助于激发小学生的感官体验,弥补其知识积累和阅历的不足。小学语文的`基础性特征要求其审美教学须以美的外在形象为手段,具体表现为两点:客体文本所体现的音韵美、人物形象美、作品结构美等;主体教师所表现的语言美,情感美等。这些美感形象主要依托于两点进行营造和实践:

1、充分挖掘文本美感因素。文本的利用发掘就是要为学生找到并展示审美激发点,构建审美主体即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联系,进而激发学生的审美欲望和进一步探索。如诗词就具有极强的美的客观性和形式规律,韵律美、意境美、语言美等都有助于审美主体产生精神上的愉悦,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实现了审美意识的升华。以贺知章的《咏柳》为例,“碧玉”、“绿丝绦”“春风”等都充分勾勒出初春杨柳的形象美,“赋物入妙”,引人入胜。 2、创设引入美感情境。审美情感极易为美丽的情境所触动,文本阅读中,美感因素或为愉悦情绪、或为慷慨激昂的壮士情怀、亦或其它情绪所启发引起。《碧螺春》一文中所描绘的动人画面、流淌的音乐、整齐的朗读声都会引发学生对江南春色的美好向往。教师对音乐、多媒体课件的合理搭配运用,都可以将语文教变味轻松享受的欣赏过程,让学生在知识的消化吸收的同时陶冶情操、美化情怀。

(二)个性发展的审美教学

美在本质上是多元的,“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美的生命力源于审美活动的个性化。小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存在,其独特的思维方式、情感世界使其在文本阅读的过程中会产生与成人大相径庭的思想,而越是这种奇思妙想,越是创造性的思维和表达,越能体现出文章的美感所在。而小学语文中的审美教学就是要学生用个性体现和主观表达来完成其对文本的理解,如在《碧螺春》中采茶一节的阅读中,学生们评价江南春色之美也是从多种角度着眼的,有朝霞灿烂之美,有晨雾朦胧之美,也有晨光微熹的温柔之美,这种脱离了标准答案、固定思维的桎梏,个性、情感的展现流露都是文学生命的丰富性、多义性的理想体现,也是审美教学带给学生更多更大创造空间的目标所在。

(三)审美教学要注重整体建构

语文课本中的每篇课文都是完整不可分割的整体,在带给学生美感意境、个性发展的审美教学的同时,也要注意到学生知识、形象感知的不足,教师要考虑到保持对文章内容的整体理解、词语的整体把握,最终实现内容结构的整体回归。

三、结论

篇6:钢琴教学中的素质教育的论文

一、钢琴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钢琴音乐是一门比较高雅的艺术,在演奏与聆听的优美音乐的过程中,人的心灵得到净化,精神境界得到提升,在潜移默化中有助于学生的心智健康发展。在学习钢琴演奏的过程中,学生必然需要掌握音乐的不同题材、艺术风格、创作背景,以及钢琴作品所涉及的内容、已经、形象等美学知识,这一过程有助于开拓学生视野,提升他们的音乐素养。

二、在钢琴教学中实行素质教育的有效策略

1、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钢琴教学对于素质教育有重要作用,要切实在钢琴教学中贯彻素质教育的理念,首先应该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对钢琴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对于演奏的热爱,真正做到“爱生活,爱音乐”。首先,教师应该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思维与教学理念,将以往“灌注”式的钢琴教学转变为引导启发式教学,明确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地位,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其次,要积极应用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方式。音乐是一种比较抽象的艺术形式,这给学生学习带来了一定难度,教师可充分应用多媒体的多种功能,画龙点睛地讲解钢琴音乐中饱含的情感内涵,给学生带来钢琴曲目形式美和意蕴美的双重丰富体验。同时,钢琴形象和内涵具有多义性,教师不应设立严格的评判标准,应引导学生充分调动想象力和表现力,曲目的.旋律、节奏及和声进行等展开丰富的想象,让自己的生命体验和情感经验浸染音乐审美的色彩,使学生把钢琴演奏音乐作为自己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注重多学科知识的借鉴与融合

钢琴音乐归根到底是人的音乐,而人又是社会多种关系的总和,作曲家所处历史时代的社会思潮及风格流派特征都在其作品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痕,每一个音符都是作曲者的情感抒发和思维迸溅。因此在钢琴学习中,要真正感受作曲家的心境和情绪,领悟作品的内涵与韵味,就必须了解作曲家及其作品的历史背景。如在学习肖斯塔柯维奇的音乐作品时,若没有若没对其大起大落、两次受谴的人生经历的体察,没有对苏联政治、经济状况与社会思潮的了解,就难以体味那种弥漫在音符字里行间,掩盖在非理性外表下的深沉痛苦。因此,在钢琴学习中,要真正理解作品,钢琴弹奏者就必然要对历史时期的政治、文化、艺术、宗教、经济等各方面情况有所了解,才能对作品中穿越历史、流淌至今的活的灵魂进行深入透彻的体察,这样在学习音乐作品句段的处理、旋律进行的方式、节奏和力度、和声织体的编配效果等内容时才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3、创造机会让学生参加实践

钢琴艺术是一种表演艺术,教师应该尽可能为学生创造一些表演实践机会,这样既能够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又能够帮助学生在表演实践中不断完善与提高自身的演奏技能。除了正规的音乐会演出和每学期的考试这样的演奏实践之外,教师还可定期组织举办一些专门的钢琴演出比赛,或者是一个小组的观摩交流等。同时,还可采取模拟表演的办法,结合演出场地的环境特点、灯光状况、钢琴性能等,模拟近似的环境来进行钢琴练习。此外,还应该加强与各学科之间的合作,如让学生与声乐、舞蹈学生进行合作,为声乐及舞蹈进行现场的伴奏,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使学生在实践中提升个人的综合素养。

三、结论

篇7:素质教育中的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要教会学生的终身学习,培养学生养成用不同的方式学习的习惯,掌握各种必要的学习方法。著名教育家叶圣陶非常重视广大青少年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指出这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之一。他认为要学好语文,必须养成勤于阅读,随时写作,自改文章,认真写字、善于自学和常查词典等良好习惯。叶圣陶关于培养各种良好习惯的一系列论述,对于当代青少年学生学做新人以及推动语文教学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有着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二、要明确中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与任务,树立语文教学的素质观

为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必须重新明确中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与任务,牢固树立语文教学的素质观。语文能力就是写作能力,将语文课上成文学课,语文课只重视分析主题思想和研究写作方法两项任务,忽视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培养。有的片面理解语文的工具性,步入识字教学的误区,咬文嚼字,重复训练,死记硬背,枯燥乏味,整堂课只在语言形式上兜圈子,脱离语言文字的运用,架空人文性,使学生对学习语文失去兴趣。语文是人们进行交际和思维的最重要的工具,语文又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和组成部分,它凝聚着民族的思想感情和人文价值,在培养人才和传播文化、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其根本宗旨就是要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与语文能力,这也是当前中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与任务。

具体到初中和高中,语文教学的目标与任务应当有不同的层次:初中阶段,培养学生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使其具备基本的母语运用能力和自学能力,分析的能力,以便使学生形成初步的治学能力。要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与语文能力,就必须树立语文教学的素质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和发挥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开发培养学生的智能,注意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协调统一,重视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有效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兴趣。

三、实施素质教育,要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大语文”教育观,是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树立的又一个重要观念。“大语文”教育观的基本含义是:发展学生的语言有着广阔的天地,不能把发展语言的工作仅仅局限在课堂上。除课堂教学外,以课外阅读、课外练笔为主要内容的语文课外活动,各门学科的教学和学校的以语言为工具的各种教育活动、日常生活、看电视听广播等,都可以发展学生的语言。因此,语文教学既要抓好课堂教学这个主体,还可利用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创设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帮助学生挖掘潜力,提高其学习语文课的积极性,使其通过学习、活动和交往,促进个性言语品质和个性思维品质的养成,还应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语文学习的范围是很广阔的,它与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有紧密的联系。因此,语文教学的素质教育应该把眼光放宽,从课内教学的狭窄范围向课外延伸,使语文教学在与生活、与社会、与现代化结合中搞得更加生动活泼,这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

篇8:英语教学中素质教育论文

一、为学生提供议论素材

高中生议论文写作水平较低,议论文质量较差的原因一方面是写作技巧不纯熟,缺乏写作经验,更重要的是议论文的中心内容脱离了生活实际,失去了探究论证的意义,观点的分析缺乏说服力。议论文写作的源泉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阅读,二是生活。学生在生活中取材,文章就会更加具有说服力。教师在写作教学中给学生渗透生活教育理念引发学生的分歧与争论,就创造了合适的写作素材,生活教育理念通常是在某一社会现象发生之后形成的社会价值观,种类丰富多样,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观点切入进行逻辑分析。比如,探讨典型的社会问题“老人在马路上摔倒,扶?还是不扶?”有人认为老人摔倒应该扶。也有人认为不应该,毕竟当代社会环境复杂,作假诈骗的行为防不胜防。这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你的观点是什么?提出你的观点,并且结合生活实际搜集相关素材来证明你的论点,写一篇八百字左右的议论文。”教师通过各种生活实际理念提供议论文的写作思路,这就至少确保了学生议题大致方向的正确性。

二、为学生提供正确价值观的指导

生活教育理念是精神层面的东西,在哲学的范畴里相当于世界观。教师在学生写作时给学生灌输正确的生活教育理念可以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或者用理性辩证的态度全面地看待社会问题,做到不偏激。议论文写作的三个要素是论点、论据和论证,其中议论文的论点是十分重要的,是文章的核心部分。通常我们对议论文的论点也有要求,议论文的论点不能是极其消极和虚假、不切实际的内容,要具有实际意义也要具有积极正面的能量,可以发人深省。因此教师就要利用生活教育理念给学生渗透正确的价值观,让学生朝着正确的展开议论,传播积极正面的社会能量。

例如,教师让学生以“公交车上学生是否必须让座”为议题展开议论,虽然学生可以选择任意一个角度进行议论,但是学生议论的具体内容必须是积极正面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树立助人为乐的生活教育理念,学生在公交车身上即使背着较重的东西也应该让座,这是一种珍贵的品质表现,而且让座和自己本就疲劳没有较大的关系。作为中学生不能因为身体的一点不适而放弃基本的社会原则。如果学生选择不让坐,教师可以这样传达生活教育理念,让座的原因是出于被让座的人站立不便的考虑,但是如果学生自己背负沉重的书包就已经算是那一类站立不便的人群,学生不让座周围的人也应该给予理解,大家应该考虑让更适合让座的人在做这件事,这样也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三、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生活教育理念在高中语文议论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学生缺乏兴趣也是议论文写作水平较低的原因之一,学生的写作灵感源自生活实践和生活体验。实际的生活体验具有一定趣味性,教师在讲课过程中举出生活实例,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探讨得出合理的生活教育理念,这个过程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思考和写作的热情。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由思考,不拘泥于固定的框架,从自身角度出发总结自己认为合理的生活经验。这样让学生掌握生活教育理念的自主选择权,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对议论文的写作探究兴趣。

四、结语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正确的生活教育的指导,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加强学生逻辑思维的训练,加深学生思维的深度,拓展学生看问题的广度,为提高学生议论文的写作水平不断努力。除了以上所述,教师还应该注重学生议论文的写作基础和技巧的讲解,全方位的提升学生议论文的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赵家书.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的尝试[J].语文教学通讯,1989.

篇9:英语教学中素质教育论文

关键词:感染;英语文化;思维方式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7-231-01

自从国家取消师专,将小学英语教师的培养纳入高师院校培养机制,培养高素质的小学英语教师也成为各高等师范院校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已经适应了原有培养模式的高师院校必然要根据小学英语课程中的需求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调整自己的授课理念,同时在专业课程讲授方面开展有针对性的训练以适应日新月异的小学英语课堂和国家对小学英语教育的要求。

一、关注语言习惯的细小问题

语言习惯是文化特性的表现形式,不同的文化内涵会形成不同的语言习惯。学生从学习专业课程之初,教师就要时刻关注学生基本的语言表达是否符合英语文化习惯,对于不符合的内容要加以指导、练习,在日常交流中为学生做出此类型的典范,让学生从细微处入手感知英语文化。

拿称呼语来讲这是学生最容易犯错的简单常见问题,很多学生都自然地将英文中“teacher"与汉语中的“老师”等同起来,常常会听到学生对英语教师直呼“teacher"。这里学生犯错表面上是由于不了解"teacher”这个词在英文中不是称呼语的问题,而进一步来看是学生没有正确掌握英语称呼语的使用问题。称呼语能够反映文化因素,体现人与人的关系,正确地选择称呼语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英语文化。英语中称呼语的常见形式是直呼其名,如果不知道对方的名字,男性可直接用“Sir",女性用“Madame"。而多数学生则根据汉语的习惯文化无法做到直呼教师的英文名字,这需要教师在学生的学习中明确英文的常用称呼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使用英语称呼语的习惯。

再如英文中的致谢在使用上也有别于汉语。英语中“Thank you.”一语几乎可以用于一切场合,无论是父母、子女还是兄弟姐妹,亦或关系亲密的朋友,都会在交流中使用到这句话;也不管是多么微不足道的事情,只要存在这种语义关系,一定会说“Thank you.”而汉语中在亲密关系中“谢谢”的使用要远远少于英语。汉语中对于别人的赞美总是采取谦和的方式应对,常用“哪里”或是“没有”这样的话语来回答,而英语的类似回答却只有简单而坦然的“Thank you.”汉语式的回答只会让英语人士迷惑不解。要让学生正确地使用“Thank you”这句话,这要求教师在语言教学中不可轻视这个简单的习惯,要以自己语言上的规范致谢和对学生不懈的纠正来增加学生的文化意识。

语言学习的程度常见于语言使用的细微处,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英语文化学习,善于发现学生的语言问题,及时纠正、解释,并用自己良好的语言习惯感染学生,使学生适应这种习惯并内化为自己语言知识的一部分。

二、深挖专业课程的文化点滴

1、词汇的内涵与使用

英语专业课程的教材中常会遇到带有浓厚文化色彩的词汇,这时需要教师在语言技能训练过程中不忘强化文化内容。例如:英文在表达“老年人”这个概念时常使用“senior citizen",而英语国家的“senior citizen"与汉语中的“老年人”的文化内涵截然不同。汉语中的“老年人”受人尊敬,是智慧和知识的象征,英文中的“senior citizen"多有“无用,过时”之意,这让学生对英语社会构成有更深的理解。再如“individualism”这个词绝不是简单的“个人主义”,汉语中的“个人主义”多有贬义,而英文中这个词多有积极向上的语义色彩,体现了英语中强调个人价值,依靠个体发展而取得成功的价值观,是其文化的核心内容,反应了英语对个人努力的认可。只有了解词汇的文化内涵,学生才可以在语境中正确理解、地道使用,不断提升自身的语言运用能力。

2、句式的选择

文化的差异会在思维上有所体现。英语注重直线思维,常常是先表明观点、感受,再分析原因,了解这一点就不难理解“Pride and Prejudice”中第一句的结构:"It is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a single man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tune 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先说观点后解释是典型的英文思维表达,而相应的汉语翻译“凡是有钱的单身汉,总想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和“有钱的单身汉必定想娶妻,这条真理无人不晓”。的两种翻译都不约而同地按照汉语思维将观点放在句末。此外,英语注重表达的客观性,因此学习者会在英文中更多地遇到无灵主语和被动语态句型。学生通晓这种语言思维方式后,自然能很好地理解如下英文表达:"A cloudy morning found her tears down.”同时能够理解科技英文中的大量被动语态的使用,并丰富了自身英文表达,让自己的英文句子更多样,更符合英语思维。

篇10:英语教学中素质教育论文

语法教育是英语教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是英语学习的基础,是语言表达的前提条件,但是在英语教育教学活动中,语法教育要是被过分的,不仅仅不会对英语教育教学活动起到推动作用,反而会影响到英语教育教学效率的提升。本文对初中英语教学中语法教学的地位以及变迁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初中英语教学中语法教学原则,重新定位了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语法教学,期望能够对我国初中英语教育教学起到一定的借鉴。

语法教学的实质是在语言教学过程中知道学生对语言现象进行分析、归类,掌握其规律,训练学生正确和熟练运用语言。按功能型教学大纲编写的教材主要依据交际功能项目来编写,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语法教学方法侧重于归纳法。从理论上讲,功能型教学大纲更趋于实用,合理,学习语法的目的是为了能更准确地运用语言。英语语法教育在我国初中英语教育教学中占据的地位,我国初中英语教学活动中最为的。教师在课堂上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分析教材中的句子结构,挖掘短语、惯用法以及词汇用法等语言点,讲解它们的使用法则,然后让学生进行机械性的操练。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教师还常常将文章逐词逐句地译成汉语。一篇课文上完后,学生们只掌握了一些语法条目及语言点,而对文章的主旨、作者的意图等理由则不作深层次的深思。然而这种教育教学模式在上世纪末发生了变化,英语语法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下降,英语教育教学策略的创新层出不群。

一、初中英语教学中语法教学的目前状况

初中英语教育教学已经确定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而最终的培养目标也变成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在教育教学模式方面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目前英语教学中的变成了听说能力的训练,课堂上的`小组讨论、结对子等课堂语言实践活动较好的运用。然而,不少英语教师却把语法等基础语言知识的教学放在可有可无的位置,根本不进行语法及语言知识的教学。在一所学校,只要某位老师谈到英语语法教学,就会有人说该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谁要是在教学中上了语法课,就会有人说该教师的教学策略落后。语法教学在有些学校已经教学观念落后的代名 词。

初中英语教育教学中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的转变并不代表英语语法在英语教育教学中不,过分的淡化英语语法对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提升将会产生负面的影响。如果过分的淡化英语语法教育,那么就会导致学生在英语综合能力的提升过程中发生低级的语法错误,反而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产生阻碍性的作用。

二、初中英语教学中语法教学的重新定位

语法教学的淡化并不是完全的摒弃语法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教学新模式下,如何重新定位语法教育教学的性和角色,就我国初中英语教学教学中最为的内容和难点之一。

1.语法教学是英语教学的基础

英语教学中,语法是英语教学的基础,其目的是为了推动学生能够更好的运用英语,如果学生不能掌握一般的英语语法,那么学生在英语阅读、听说中就会十分困难。初中学生只有在英语课堂上以及学校开展的英语活动中才能有机会接触到英语语言,多数时间并不处在良好的语言环境中。因此,学生学习英语在许多方面还英语语法作支撑。正确的语法概念是他们自学英语的拐杖,有了牢固的语法知识,他们就可以去判断所使用的语言形式正确与否,并有助于形成正确的语感。因此,在新课标实行之时,完全有必要重新认识并确定英语语法教学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地位。

2.英语语法教学推动了对文化的理解

英语表达方式与汉语表达方式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而目前我国初中学生在英语的使用方面面对的最大理由就是表达方式的转变,“汉语式”的英语表达方式层出不群,其主要的理由就是对英语国家语言表达方式的不了解。文化之间的隔阂是我国初中学生学习英语的最大障碍,因此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对英语国家文化的理解就英语学习中比不可少的,决定英语综合能力的关键因素。

而要了解英语国家语言表达的方式和逻辑,就加强英语语法的学习,英语语法的学习,掌握英语国家语言的表达方式和表达习惯,能够推动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的了解,进而推动学生英语表达能力的提升。因此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对语法教育教学引起一定的,在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中,合理使用语法教学来提升真个英语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3.语法学习是提高英语综合能力的前提条件

在现代初中英语教学中,读、写、听是教学的主要内容,其目的是让学生能够阅读英语文章,听懂英语表达,在生活中使用英语进行交流,而这些目的要实现就掌握一定的语法知识,否则英语和汉语之间的差异就会导致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进入误区,进而会对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提升产生负面的影响。

4. 加强语法教学与综合技能的训练相结合。正确的语法形式及其运用方法的意识对促进交际是必需的。因此我们不能忽略语法教学,而应重视它,研究它。但语法不可能是教学的最终目的,而是交际的副产品。因此,我们要将语法教学与阅读、听力、口语和写作等方面的训练结合起来。

5.在课堂上把握学生的思维状态规律,优化语法教学。语法对于刚接触英语的初中生而言,本身就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教师不顾及学生的思维状态进行教学,教学效果往往会事倍功半。教师利用规律,在不同的阶段采用不同方法和手段组织教学,提高课堂实效。我们可以根据语法教学的特点,设计灵活机动、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最大程度地把握课堂效率。

篇11:英语教学中素质教育论文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提高全体国民素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需要。中学学科中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尤为重要,也可以说,这是祖国和时代赋予我们中学语文教师的重任。阅读教学是以文章教学为中心组织学生学习文本解读、培养阅读能力的教学活动,在语文教学中处于基础和核心地位,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训练的关键,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决定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

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素质呢?通过不断探索实践我总结出了“五步探求法”,仅供参考。

一、自我探求

“自我探求”是让学生在上新课之前,利用已有知识、能力,对所讲课文的思想内容、结构,进行自我尝试,也就是预习过程。

基本方法是:

1、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确定体裁,粗知大意。

3、出示思考题,自行探索。

A、假如我是作者,应如何来写这篇文章?(写何内容?用何方法?按何顺序?表达什么思想?)

B、我的设想和作者所写有何不同?(写出纪要)圈点疑难。

“自我探求”中的问题也可让学生根据目标自设题目。探索中,学生的设想和作者所写有很多差异,于是爱表现、好参与、自我意识强,常常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实践者的特点,会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激发其自我学习意识。这样做能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增强独立性,减少依赖性。同时,学生初步了解课文,找到疑点,带着疑问听课,又减少了盲目性,增强了听课效果。

这一步训练,要求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教材重点、难点,安排好预习计划。计划要根据学生情况而定,不宜过多,不要过于深入课文内容的细节,否则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或畏惧情绪,产生相反的效果。另外,教师还要认真检查学生的预习纪要,了解情况,掌握探求的中心议题。

二、相互探求

“相互探求”是在课上让学生对自我探求未能解决的问题进行相互交流、读议、争辩,以发展学生思维,解决一部分问题。基本方法是:

1、学生熟读课文,进一步验证已知问题,归纳未知问题(教师从中检查“相互探求”效果,对课堂教学现状和进展做出明确的判断,确定相互探求的合理计划)。

2、教师用不同方式,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针对有代表性的问题进一步争议,得出结果。

“相互探求”主要是为学生提供形成自学能力较理想的方式。过程中学生进行辩论,辩者必据理力争,而这个“理”字就必须从文中来。因此要进一步促使学生阅读思考,激发其学习积极性。与此同时促使学生养成如下习惯:A、要认真阅读,尽力理解;B、要使语言准确、条理、生动;C、要注意倾听别人意见,并用自己的思维进行加工处理;D、要考虑足够的.证据,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样,在语言的理解与表达中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这一步训练要求教师在掌握探求的中心议题的情况下,采取恰当形式组织学生,如分组讨论、集体讨论等。教师课前应有充分准备,考虑到课上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要有一定的驾驭课堂的能力。

三、归纳探求

“归纳探求”是教师在学生完成相互探求之后,根据学生对问题的已知情况和未知情况,把握住问题的重点、难点,选准突破口进行突破的过程。基本方法是:

1、检查相互探求效果,找出问题的焦点。 2、根据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学生质疑情况进行合理设疑。

3、针对文章的不同结构和不同训练重点,选准突破口。

这一步训练要求教师耐心听取讨论结果,弄清学生争议所在,联系重点难点,选准突破口。操作中要注意对学生讨论的表现和结果加以奖励、表扬,使其品尝成功喜悦,不可妄加批驳。

四、师生探求

“师生探求”是教师运用不同手段,启发、诱导学生对问题的重点难点进行最后的突破。

师生解疑方法不一,但有五点应注意:

1、一定要围绕课文重点难点进行,不要偏离教材这条主线。

2、根据不同问题,从不同角度来开拓学生思维。

3、教师在精讲中,注意传授学习方法。

4、教师在起主导作用的同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教师的辅助下,去进一步探索问题,揭示事物的本质。

5、分析课文时,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沿着作者的思路走,做到作者、教师、学生三者心连心,思想感情融为一体。

这一步训练可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操作过程中在教师引导下解决重难点,学生既培养了能力,又掌握了学习方法,获得了知识,会产生充实感和成就感。但应注意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思考应由易到难,不可操之过急或照本宣科,力求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五、综合探求

“综合探求”是教师指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一个训练过程。中心议题是如何做到“读”与“写”的紧密结合,根据不同文章的不同结构、特点进行缩写、扩写、改写、仿写等练习。

“综合探求”的重点是教师在课堂上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把对本文的不同看法说一说,再议一议,看看谁有哪些独到之处,最后教师再给予点拨,鼓励他们的独创精神。

这一步训练,一方面使课文内容得到了更大程度的理解和消化,又提高了学生组织材料的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真可谓一举多得。

上一篇:来信来访处理制度下一篇:[求职英语]求职必杀技:结尾常用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