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远程教育中建构主义论文

2022-04-22

摘要:“翻转课堂”教学理念在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中的应用,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传统课堂已不能满足学生全面发展外语综合运用能力的需要,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的建设势在必行。本文从本院现实情况入手,分析了本院大学英语第二课堂建设的必要性,结合理论提出了可行性构建方案,从构建原则到有效形式再到保障措施都进行了探讨。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英语远程教育中建构主义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英语远程教育中建构主义论文 篇1:

建构主义视角下初中英语混合式教学探讨

[摘   要]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培养具有探究和创新能力的学生。在后疫情时代,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可拓展教学时空,整合教学资源,系统高效地完成教学目标,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得到提高与发展。

[关键词]建构主义;混合式教学;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一、建构主义相关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是关于知识和学习的理论,该理论阐述了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基本内容是“学习的含义”与“学习的方法”。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指在一定的情境下,已有经验的学习者借助他人的帮助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既发挥学习者的主体意识,又促进人的整体发展;而学习的方法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由教师来指导,教师时刻关注学生对知识意义的真实建构过程,并不时提供鼓励与辅导、支持与帮助来促进学生主体的发展,最终实现建构知识的意义。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应该形成平等的朋友式的合作关系,共同合作达到完成知识建构的目的。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基础教育进入了一场基于信息技术的伟大变革中。面对互联网时代学习信息超载和知识碎片化两大挑战,2011年,中山大学王竹立教授创立了“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他认为根据个人兴趣和问题解决需要,选择相关的信息与知识,采用零存整取策略进行学习,可以建立起个性化知识体系。该理论以经典建构主义为基石,契合了网络时代的学习特点,把课堂教学与网络学习有机融合在一起,以“分享”“协作”“探究”和“零存整取”为关键词,旨在实现知识的建构与创新。

二、后疫情时代,“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成为一种必然

2020年早春,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来袭,导致全国各地停课。为实现“停课不停学”,各地教育部门依托“云技术”资源的支持,推出了线上教学方案。以信息技术手段作为支撑的网络教学,在一种被动的环境下,得到了快速覆盖和大力推广,但仅有线上学习、没有线下互动协作、无法巩固内化知识的缺点也成为大家诟病网络教学的主要方面。

混合式教学是“线上+线下”循序渐进的一体化教学模式。线上教学就是利用网络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平台,线上的学习和线下的课堂教学相互促进,共同完成意义建构,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混合式教学模式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根基,通过线上网络的学习资源和线下课堂学习环境的结合,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学习。当下的混合式教学改革是建构主义、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教学策略的传承与发展,充分地展现建构主义、认知主义与行为主义的优势,是符合现代教育发展要求的。

当前,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不少教师以文章为语言实体,通过带领学生阅读文章,传授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忽视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策略和方法去获取信息的能力,学生阅读量少。而成功的阅读教学,既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语言知识,又要引导他们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运用不同的阅读技巧,在阅读中积极主动地去理解意义,获取信息,进行交际。要达到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意义建构的目标,必须进行课前、课中、课后教学设计,从线上虚拟课堂,到线下真实课堂,再回到线上虚拟课堂,进行混合式教学。

三、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课前、课中、课后混合式教学设计实践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情境”“协作”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初中作为承上启下的过渡阶段和学习习惯养成的黄金时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牛津译林版初中英语教材倡导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阅读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融生活与知识于一体,涉及学校生活、家乡变化、业余生活、餐桌礼仪、人物传记等方面。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针对学生的特点,以培养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为目标,强调“情境”“协作”,寓学于乐,寓学于用。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笔者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进行课前、课中、课后混合式教学设计,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使阅读课堂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一)阅读课前(线上虚拟课堂)帮助学生先行探索

1.认真筛选线上微课或英语阅读资源,开阔学生眼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线上资源能够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协作。整合线上资源,可为教师创新提供新能源,为学生学习提供多样化的信息支撑。互联网信息庞杂、泥沙俱下,如何为学生整合好线上资源,需要教师用心用力。阅读课前,教师要对线上材料进行筛选,有所取舍,选取的材料要与教材精读的内容相关。如八下Unit 8 “Natural disasters”中提到自然灾害给人类社会带来灾难,笔者在课前安排学生在线观看相关的电视新闻报道。梧州作为西江、浔江、桂江三江交汇之处,在夏季时常发生洪涝灾害,学生对于发生在身边的事情,容易产生共情与共鸣。线上资源与精读内容相结合,更能唤起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怀以及保护环境的意识。

针对课前预习,教师选择集声音、图像、文字等于一体的线上视频或微课,可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如八下Unit 4 “A good read”中涉及《格列佛游记》,笔者选取原声电影片断,让学生提前在线上了解故事情節。电影画面生动逼真,语言纯正地道,能激发学生对名著的热爱,进而掀起读名著的热潮。

2.提前给学生发放自主学习单

建构主义理论提倡学生在教师帮助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搜集、分析资料,要求以问题为核心驱动,对问题提出质疑并想方设法解决问题,用探索和发现的方法来建构知识。为培养学生的自学技能,教师要有的放矢地发布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难点和学生必须掌握的学习技能,让学生有效预习,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例如,九上Unit 1 Reading “People who are happy with their jobs”的教学,笔者通过钉钉教学平台及班级QQ群发放自主学习单(见表1)、导学案和已录好的微课给学生,让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预习课文的单词和句型,提高自学效率。

3.对线上学习进行检测,掌握学生情况,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

针对课前预习的内容,教师可进行线上检测,通过学生上传的预习内容图片或朗读单词、句子的音频文件,了解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了解学生阅读课文时所遇到的共性问题。为了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发展思维能力,笔者要求学生针对预习内容做内化型的笔记或设计一些个性化问题,把问题带到线下课堂。在九上Unit 1 Reading “People who are happy with their jobs”的教学中,笔者让学生作拓展性思考:《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颁奖盛典》中你最敬佩的人物是谁?他或她有什么样的好品质?

通过钉钉教学平台,教师可迅速了解学生学习的轨迹与进度,清楚学生在学习中的共性与个性问题。对于尖子生,教师应该注重其思维能力的锻炼以及预习习惯的培养;对于中层生,需要帮助其提升阅读能力;对于后进生,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帮助其养成整理单词和短语的习惯。同时,教师要利用QQ、微信等平台建立班级的信息交流区域,形成有意义的“信息沟通与分享、传递与交流”,师生齐心协力完成课前准备工作。

(二)阅读课中(线下课堂)解决刚性需求问题,创设情境,增强学生间的协作与交流

1.以学生为主体,善于点拨、帮助学生,为学生答疑解惑

九上Unit 1 Reading “People who are happy with their jobs”的教学,教师已让学生在线上自主预习相关的单词与句型,回到线下课堂,教师应鼓励学生提问,找知识盲点,聚焦难点,培养质疑思维,帮助学生解决刚性需求问题。首先利用多媒体紧扣教学重点帮助学生精准回忆课前预习内容,对问题进行解答与反馈。对于内化型的笔记,笔者会进行答疑与引申;对于学生提出的共性的问题,笔者会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开展交流学习,如“What is Fang Yuan’s personality? Why do people in the town respect Fang Yuan?”等問题,帮助学生认清自己的个性特征,了解每份工作都会对性格有特定的要求,要提前做好人生规划。如医生要有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还应有同情心和责任心。除了引导学生学习课本知识以外,教师还要教会学生关注时事与社会热点 ,在课中进行拓展延伸,例如让学生讨论:“最美逆行者”身上有什么样的良好品质?作为一名医生,在疫情严峻之时,在祖国和人民需要之时,钟南山是怎样履行医生的职责的?教师在课堂中不断地挖掘阅读文本的内涵和学生学习的潜能,立德树人,落实课程思政。

2.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式的小组分享交流

建构主义理论指出,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和支持者。知识的输出有助于知识的内化。让学生作为主体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参与活动或与同伴分享交流心得,让不同的观点在讨论和交流中变得清晰明朗,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完成知识内化的关键环节。在线下课堂,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展示舞台,如让学生通过辩论、小品、演讲等多种方式展现自我和汇报学习成果,将新学的知识和已有的知识紧密融合,实现由浅层思维向深度学习的过渡发展,确保学生能在协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提高对英语知识的应用和迁移能力。如七下Unit 3 “Welcome to Sunshine Town!”涉及家乡话题,笔者组织了“谁不说俺家乡好”主题会,要求学生分别从家乡的风景名胜、饮食文化、风土人情、粤语粤剧艺术文化等方面挖掘家乡的美。提到小吃龟苓膏是家乡的非遗美食,梧州不仅是粤语的发源地,而且是世界人造宝石之都时,学生无不感到自豪与兴奋。又如八下Unit 5 “Good  manners”中提到要养成良好的餐桌礼仪习惯,教师可组织有关中西方餐桌礼仪差异的大比拼,将学生分成两组,每组各表演两个小品,让对方指出中西方餐桌礼仪的不同和陋习。

在组织课堂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将课堂任务和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用英语去完成任务。比如,用英语给学校图书馆制定馆规;用英语为即将来临的长假做计划;用英语向朋友介绍自己的家人;学了有关保护环境、爱护动物的内容之后,用英语制定一个环境保护爱心行动计划、选拔动物保护形象大使;等等。这些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来实施的,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挂钩,所以极易激发学生的兴趣,甚至会对学生以后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学了知识就要运用,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三)阅读课后(线上虚拟课堂)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梳理内化,学以致用,建构知识体系

1.课后线上指导,强化一对一因材施教

线上知识、核心知识点的复习巩固要靠课后来实现。教师应整理资料,然后分类上传到班级QQ群,资源共享,学生可以下载学习资源。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教师还可进行一对一在线答疑,解决学生的难题,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让学生收获学习的成就感和幸福感。多元化的在线学习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独立思考能力。

2.以读促写,读写结合

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为对知识进行创新,新时代教师的任务是教会学生在网络时代如何学习、如何应用和如何创新。例如教完九上Unit 1 Reading “People who are happy with their jobs”,在学生完成梳理内化后,笔者布置了一道课后写作题“The person I admire most”,之后在线就学生在写作时遇到的难翻译的词组和句子对学生进行指导,在线批改,师生共同进步,打造师生和谐发展的乐章。

阅读课的教学目标是以读促写,读写结合,学以致用。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写作过程其实是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意义建构的过程,是学生围绕生活,用语言探索知识、认识了解世界、感知与批判世界和发表见解、创新思维的过程。在写作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基于已有的认知结构进行思考,而且还可以产生新想法进行意义关联,完成知识的内化。如八上Unit 5 “Wild animals”讲述了珍稀野生动物的生态危机以及人类对大自然的一系列道德思考,在写作上要求学生反对人类对于野生动物的杀害行为,号召人类保护动物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指出人类与动物要和谐发展,才能共创美好家园。又如八下Unit 8 “A green world”这个单元的话题是保护环境,作文题要求学生从不同的层面分析我们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以及地球千疮百孔的现实问题,提出中学生作为“环保小勇士”,从“我”做起进行环境保护的方法,倡议大家保护地球,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幸福家园。

四、优化混合式教学评价方式

混合式教学是新型的教学模式,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同样重要,教师应将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加强学习效果的检测和及时反馈,强调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估。

通过线上的数据,教师可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追踪学生的学习进程,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及在活动中的动态发展。合理的评价机制能够彰显学生的个性。如在课前线上虚拟课堂,笔者会颁发“五星好评”的奖状给朗读单词与课文较好的学生,或给写作优秀的学生颁发“写作高手”的奖状,并公布在班级学生群和家长群。在线下真实课堂,笔者对勇于表现、积极发言分享心得的学生也给予及时的反馈,评出最佳辩手或颁发最佳口才奖。笔者还注重对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比如在书写美观、作业优秀、积极举手、回答精彩、团队合作等方面作出评价。线下每周进行一次周测,并评选出周测小冠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后疫情时代,以线上资源为有效补充、以线下课堂为主的混合式教学受到了关注。在数字化时代,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将会是课前、课中及课后一体化循环,线上线下教学联动,从知识构建到知识内化,再到知识巩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构建高效课堂。

[   参   考   文   献   ]

[1]  何克抗.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9):37-48,79.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  王竹立.新建构主义:网络时代的学习理论[J].远程教育杂志,2011(2):11-18.

[4]  张丽霞.浅议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高中英语阅读理解中的运用[J].科技信息,2010(16):548-549.

[5]  刘莉.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证研究:建构主义视角[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3.

(责任编辑    周侯辰)

作者:黄金月

英语远程教育中建构主义论文 篇2:

独立学院大学英语“翻转课堂”后第二课堂的构建

摘 要: “翻转课堂”教学理念在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中的应用,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传统课堂已不能满足学生全面发展外语综合运用能力的需要,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的建设势在必行。本文从本院现实情况入手,分析了本院大学英语第二课堂建设的必要性,结合理论提出了可行性构建方案,从构建原则到有效形式再到保障措施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独立学院 翻转课堂 大学英语第二课堂

一、引言

在2007年教育部提出《大学英语课程要求》后,全国各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我院经历了从普通的全院大学英语基础教学,到分级教学,再到现在的基础教学+兴趣选修的教学模式改革,成功实现了“以教师为主体”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索,体现了对学生自主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视。随着“翻转课堂”教学理念的出现,为进一步巩固现有改革的成果,教师们开始了对大学英语第二课堂建构的探索。

翻转课堂是通过对知识传授和内化的颠倒安排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师生的角色关系,颠覆传统教学模式中课堂教学是传授和吸收知识的核心部分[1]。在翻转课堂中,教师不仅是课程内容的传授者,更是学习过程的指导者和促进者;学生从被动的吸收者转变为主动的探索者;教学组织形式从“课堂授课听讲+课后完成作业”转变成“课前自主学习+课堂协作探究”;课堂内容变为作业完成、辅导答疑和讨论交流等;技术起到的作用是为自主学习和协作探究提供方便的学习资源和互动工具;评价方式呈现多层次、多维度[2]。在课时要求上,课前至少是课堂的两倍。这就要求我们建立管理科学、行之有效的第二课堂。

二、我院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现状

我院整体情况是学生基础普遍比较薄弱,对英语的学习感兴趣的学生较少。我院大学英语实行大班教学,每个班人数在60人—100人。课时在改革后变为48学时,减少了12学时。人数众多,学时较少必然对课堂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影响,更亟待大学英语第二课堂建设。我院现阶段的大学英语第二课堂形式主要是几个相关竞赛——大学英语阅读写作竞赛、口语竞赛和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虽然现在确立了各大赛的负责老师,但是没有形成专门的第二课堂体系,各比赛组织形式比较随意,仅仅是组织报名、参赛、公布结果,没有相关的培训和指导。因为重在比赛,对于基础一般和较差的学生,完全不能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面向范围太窄,不能满足所有个体的需求。此外,沒有建立对第二课堂的考核制度,既没有开发可共享资源又没有对第二课堂实行的保障措施,可以说我院大学英语的二课堂建设还处在空白阶段。

三、大学英语第二课堂建构的理论依据

(一)输入输出假说

Krashen(1982)认为单纯地主张输入是不够的,学习者需要的是“可理解输入”。Krashen把这种情形表述为“输入假说”,认为输入必须包括“i+1”。即如果习得者目前的语言能力为i,那么,语言输入需要略高于i,即i+1,而且这种i+1的输入必须在意义上是可以理解的。他认为语言使用能力不是教出来的,而是通过大量略高于学习者目前语言能力i的可理解性语料(i+1水平的语料)后自然习得的[3]。

Swain1986年在吸取了Krashen输入假说的基础上,经过长时间的法语浸润式教学实践后提出了输出假说。她认为输入时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在输入后还必须有大量可理解性输出练习,以助于学习者检验目的语语法结构和词汇、语用使用的得体性;促进语言运用的自动化,从而有效促进二语习得[4]。

在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的构建中,教师应该提供大量的语言学习资料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既要够量又要突出层次性,以达到不同水平学生的可理解程度,即保证所提供资料的“可理解性”,激活学习者大脑中的习得机制,促进语言的自然习得。在此基础上还要创造真实的语言环境,提供尽可能多的语言输出机会,通过语言实践和反馈促进语言能力的巩固和语言运用的自动化,从而弥补传统课堂的不足,丰富教学内容,满足个体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目的。

(二)建构主义学习观

建构主义的教学策略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的职责不是直接传授知识,而是作为向导发挥组织协调指明方向的作用,新知识是由学生通过与环境或他人的互动建构并内化。第二,“合作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在学习过程中,生生互动合作和师生互动协作共同探讨协商解决问题,资源共享更有利于知识的构建。第三,强调对学习环境的设计。在设计好的特定语言情景中,学生能更好地获取新知识。第四,提倡借助多种信息化资源。通过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多感知途径支持学习者完成意义构建和知识内化[5]。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强调课后学习的自主性,在第二课堂建设中,我们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活动参与的主体,教师主要起指导监管作用。学生在活动中与他人互动交流,充分利用语境将所学到的语言知识加以运用,弥补传统课堂互动和实践机会少的不足。在大量接触原汁原味的素材后,学习者检验自己的外语水平与目的语的差距,自主更正和内化吸收构建知识体系。

四、大学英语第二课堂可行性建构探析

鉴于我院大学英语教学的总体情况,为了进一步巩固改革成果和优化完善第二课堂的建设,达到利用课外时间强化传统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真正满足学生增强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适应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求。笔者对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的构建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构建的原则

首先,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有效延伸和补充,必须弥补第一课堂的不足,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成果丰富第二课堂。在提供资源师要讲究资源的时效性、趣味性、知识性和实践性;在组织理解性输出活动时,要注意活动的实际运用可能性,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参与者学以致用,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愿意积极主动地参与第二课堂活动。

其次,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就必须提供能满足各层次英语水平学习者需求的资源,尽量体现资源的层次性以供选择。资源的提供要考虑到学生兴趣和学习目标的不同,对各类资源进行分类,比如:旅游英语、商务英语、物流英语、计算机英语等与学生所在专业相关的英语;还有与考试相关的过级英语、考研英语等。资源的多元化给学生充分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选择性。

再次,第二课堂活动要有组织性、计划性,要统筹规划,从负责人认定到时间地点的安排,经费的来源,奖励措施和具体实施方案都要有详细的策划书,形成完整的第二课堂体系,建立语料库,并且要把第二课堂纳入学生和老师的考核系统,保障第二课堂的实际效果。

(二)有效形式探索

基于我院的实际情况,在保留原有几个竞赛的基础上,可以探索更多的有效形式完善我院的第二课堂。

1.大学英语资源库

建立英语资源库的目的是给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提供丰富的可再利用资源,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个体需求,达到资源共享。英语资源库既包括网络资源又包括书籍资源。建立网络资源要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开发专门的大学英语第二课堂语料库APP,APP上的资源可以分成以下几个模块:

2.英语协会

我院现有的“语翔英语协会”只偶尔负责某个英语活动的策划,没有明确的分工,也没有面向所有英语活动。英语协会应该作为组织管理学生第二课堂的服务机构,在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中有明确的分工合作。与负责老师一起跟学院领导进行协商,组织学生参与,制定管理措施和参赛规则,告知学生各类活动的时间地点、程序等。

3.英语角

英语角是指未提高英语口语水平而进行的一种英语口语练习活动,主要通过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模拟真实场景,确定活动主题,为学生提供口语交流的实践机会[6]。可以采用班级轮流负责制负责活动的安排。英语角的形式除了传统的地面口语角外,还可以开发网络英语角,如以建微信或QQ群的形式,邀请所有感兴趣的师生进群,提前公布话题,固定时间,一般安排在周末的晚上[7]。每期指定负责老师,适时提供引导以确保交流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如果邀请外籍教师参与将更能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网络口语角对于在传统英语角不敢开口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平台,不用害怕犯错造成的困窘,也可以帮助克服害羞心理。

4.英语讲座

英语讲座可以邀请外籍教师就中西文化举行跨文化知识讲座,介绍英语国家社会习俗及礼仪、宗教信仰、人生观、价值观邓美容,重点强调中西文化的差异。可以是本院老师就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比如考级,考研进行指导,还可以是与英语有关的学术报告。经常举行英语讲座,既可以增强学院的学术气氛,又可以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

5.外语文化艺术节

外语艺术节顾名思义是与外语相关的各类艺术节目。语种可以是日语、英语等其他外国语言,内容包括相声、小品、歌曲、话剧、辩论赛、联谊舞会、夏令营等用英语表达的各类节目。形式的多样性能使艺术节面向全体师生,让每个学生都找到感兴趣的参与点。这种每年一度的外语文化节,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和教师对外语教育学的积极性。由教师和英语协会共同负责策划,制订详细计划,设置奖项,纳入师生考评[8]。

(三)实施保障

首先,作为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要参与群体的活动,在整个项目的推进实施中要获得学院领导的支持,组织老师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提供相应的资金、配套设施、活动场地。其次,对于教师,要将第二课堂活动的组织和指导计入工作量,显示对老师劳动的尊重和重视,同时也要有相应的奖励,提高教师的工作热情。在多种活动中,允许老师自主选择感兴趣的活动,形成固定的活动策划组,利于活动经验的积累和连续开展。再次,对于学生,要将第二课堂的参与纳入期末考评,可以占期末成绩的多少百分比,也可以采用学分制,某个活动是多少学分,一个学年要修满多少学分。同时有物质奖励、颁发证书进行表彰等奖励措施,以确保第二课堂的实际成效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五、结语

大学英语第二课堂形式的多样性和广泛性能激发各层次英语水平的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其有效开展必然能弥补第一课堂的不足,不但能巩固外语基础知识,还能全面提高其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扩大参与者的知识面,开阔视野。对于整个学院,既活跃外语学习氛围又带动学习风气朝自主和创新方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静.“翻转课堂”在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中的构建探析[J].黑河学院学报,2018(2):130-131.

[2]杨宁,林丽征.翻转课堂教学理念下的“现代教育技术”新课程设計与实施[J].中国远程教育,2015(3):159-161.

[3]Krashen,S. D..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New York:Pergamamon Press Ltd.,1982:26.

[4]Swain, M.. The Output Hypothesis: Theory and research. In E.Hinkel(Ed.), Handbook on research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M].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2005:471-483.

[5]王建颖.信息化背景下大学英语视听说多维立体化教学模式的思考[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07-109.

[6]杨敏.克拉申的输入假说理论对大学英语第二课堂建设的启示[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8):133-135.

[7]宁见红.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的建设[J].贵阳学院学报,2013(2):56-59.

[8]谢美清.大学英语第二课堂多元化体系模式建设刍议[J].职教论坛,2010(17):40-41.

作者:邹华

英语远程教育中建构主义论文 篇3:

泛在学习环境与研究性学习模式整合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摘 要:文章主要介绍了一项在英语写作教学中采用基于泛在学习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教学实验研究。在英语写作教学中采用泛在学习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模式,要设计好学习的任务形式、组织形式和基本步骤。教师作为参与者、组织者,同时要发挥指导者的作用,对学生课题开展期间出现的问题给予分析和指点,使之在自主研究的同时,培养科学的态度,学会科学的方法。

关键词:泛在学习环境;研究性学习;英语写作

一、引言

智能手机已经从信息的呈现工具变为使用者信息加工和建构的工具,无处不在的智能网络使学习者可以利用各种移动智能终端随时随处进入各种学习平台,进行自主学习或参与互动。学习的各个要素都发生了巨大的變化,其中最核心的是交互模式的改变:从一对多的单向的师生知识传递变为多对多的单向的人机信息传递,再到人与移动设备的交互,也就是从传统的课堂学习到虚拟学习(E-Learning),再到移动学习(M-Learning)以及当今出现的泛在学习(U-Learning)。泛在学习是指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利用任何设备进行学习的方式。在这种新环境下,学习者可以通过与同伴和教师的交互,将学习目标、学习资源、学习方式和学习时间、地点以及学习评价组合起来,形成新的学习模式。

为顺应并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今天的教育应当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为核心内容。而学习方式实质上是发展到某个阶段的社会对当时教育的要求的一种外在表现。具体讲来,就是教学生学会如何通过主动的发现和探索,收集、分析、归纳总结信息,从而真正利用这些信息为社会服务。这正是近些年来教育部提出和倡导的“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研究自世纪之交在我国开展至今,大多集中于中小学基础阶段,该课题在大学的应用和研究仍需要在更大范围深入开展。笔者多年从事英语写作教学工作,在该课程的改革中进行了研究性学习相关理论和实践的初步应用。

二、研究性学习和泛在学习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在现代认知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发现学习模式和建构主义学习模式等不断发展完善的一种学习模式。

1.研究性学习的理论支持

根据认知学习理论的整体教育观,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对外部信息进行选择加工的过程,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始终会受到以往的认知结构的影响,同时学习可以分为概念的学习、规则的学习和问题解决的学习三个层次。研究性学习应当是属于第三层次的学习,其学习内容侧重于解决具体的、有社会意义的问题。因而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活动更接近于生活和社会,也更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实践能力,结合学习者的个人体验与直接感受,最终达到了发展个性、提高素质的目的。

在建构主义指导下的学习模式中,学习被视为一个动态过程,即学习者的学习与其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通过实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逐步建构有关外部知识的内部图式,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研究性学习的建构主义学习模式,重心在于使学生自主地建构和完整自己的认知结构。

研究性学习具有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等基本特征,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关键是要学会对信息进行选择、判断和运用,从而在相关领域有所发现。研究性学习的学习过程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

2.泛在学习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

泛在学习起源于泛在计算(或称普适计算)这一概念。近年来,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的研究者开始关注泛在学习理论的构建与应用,研究兴趣涵盖了如下几个方面:移动交互技术如何支持真实情境下的学习[1],如何在教育的各个领域进行应用,如在博物馆、中小学教育和实验室[2]等。在语言教学应用方面,由于文化背景和需求的不同,应用于外语教学的相关研究比较少。

在国内教育研究界,移动学习、泛在学习研究也日趋增多。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讨论了泛在学习的维度、框架和发展趋势,还有一些学者探讨了泛在学习模式构建,如,黄光芳等讨论了泛在学习环境下SPOC教学模式[3],应用于英语学习的有学习模态和资源研究[4]、生成模型和系统结构研究[5]、外语教学模式探讨[6]。此外,一些研究者呼吁在今后的移动学习模式设计中要“关注学生个性化、建构面向学生个体的实时反馈机制”[7]。 但上述研究大多集中在理论探讨阶段,关于泛在学习的实证研究较少且针对性不强。

研究性学习应当充分发掘和利用泛在学习环境的优越性。“注意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也正是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泛在学习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能更好地发挥学生自主性,为其探索拓宽了领域,从而更好地实现学习的目的,其优越性主要表现在:①与其他的研究性学习相比,泛在学习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可以使学生随时随地方便快捷地获得大量学习资料;②学生可以在轻松的非正式学习中通过互动实现共享学习过程、丰富自我认知等目标;③由于研究性学习的形式和内容是开放的且持续时间较长, 可以更好地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机, 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和培养团结合作精神。

三、泛在学习环境下英语写作的研究性学习模式

英语写作是一种创作性的学习过程。谈到创造性,写作者的创造激情就显得格外重要。若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从其存在的根源入手,让学生具有写作的欲望。所以在教学中要找到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自己去探索一些问题,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在找到自己的成就感的同时,达到教学目的。

为了充分利用泛在学习环境和研究性学习的优越性,我们创建了泛在学习环境下的英语读写学习平台(包括资源开发和利用、学习评价体系建设等),并将之与学校图书馆资源、微信公众号平台、微信群、QQ群等社交媒体进行整合,开发和利用学习者可以参与编辑的动态资源,包括课程内资源和外延资源,构建泛在学习环境下真实有效的交互环境,从而探索出一套相对成熟的英语写作研究型学习模式。

1.泛在学习环境下英语写作研究性学习模式的选择

研究性学习模式大致有三种:理论-实践模式、问题探讨模式和课题研究模式。其中课题研究模式又分思辨性和描述性两种。描述性课题研究性学习中,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课题或自行设计的课题,广泛进行社会调查和收集资料,获取相关的资料,用大量的事实来阐述和论证课题。因其难度较小,比较适用于初次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学生。因此,在英语写作教学首次应用研究性学习模式时,我们采取了描述性课题研究。由学生选定一种自己家乡的民俗民风,或者其他自己感兴趣的中国民俗,利用因特网广泛查阅和搜集相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同时利用暑假在家乡或其他地区开展社会调查活动,获得第一手材料。而后由学生个人或与其他所选课题相同的同学组成合作小组,共同撰写出对所选定民俗的介绍性的说明文。最后由各班统一汇总,制作成网页,以备与国外大学生进行文化交流之用。

2.学习任务和学习组织形式的设计

学习者特征分析包括学习者的心理、生理发展特点及已有知识结构的分析等。通过对学生反馈的调查,我们发现学生渴望按照自己选择的题目进行写作练习的占45%;希望与他人合作写作的占10%;在向学生介绍了研究性学习模式之后,欢迎在网络环境下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占74%。在上一学期学习了expository 段落写作之后,学生已基本了解和掌握了exposition的特点和基本写作模式以及布局谋篇,所以学生以往的认知结构已具备了一定的条件来开展此项活动。

选择大学生感兴趣的中外文化交流领域,由学生作为中国文化传播者,向国外大学生介绍自己熟悉或感兴趣的某一中国民俗。学习任务的真实性保证学生用真实的方式应用知识,从而使学生真切地了解和掌握说明性文章的写作特点和写作技巧,同时也使学生意识到所学将为其所用,这是维持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在此学习过程中,问题情景可以保证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通过动态学习过程实现已有知识的同化和顺应,逐步建构起新的更高层次的认知结构。

学生根据所选择的民俗分类形成合作小组。学生将其查询到的相关资料和信息与小组其他成员共享,并对所选定的课题进行商讨、争论,以充分认识,以期获得小组的共同学习目标。与传统的教师-全班学习模式相比,小组学习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促进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和发展,有利于形成健康情感。而学生的个人学习,帮助学生摒弃了一切靠老师、等老师的依赖性,充分发掘个人潜能,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研究性学习中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自我控制,也促进了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促进了学生心理品质发展和社会技能的进步。

3.学习基本步骤的设计

(1)激发兴趣,确定学生研究的范围

学生自由选择一种自己家乡或其它地域或较为普遍的中国民俗,选题相同的学生可以组成3至5人的小组,并建立小组讨论群(QQ群或微信群)。小组成员商议确定本组的研究范围,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本小组研究的课题方向并商议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

(2)广泛收集信息,进一步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

学生主动对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并在小组群内留言交流,提出问题,从而得到小组成员的帮助。教师及时关注学生在课题研究性学习中的动态,通过给予各小组及个人指导,引起学生对某一问题的注意,保证学生自觉以严谨的科学态度研究问题,同时也进一步增强合作精神。各小组共同撰写文章提纲并提交,教师给出修改意见,指导学生拓宽思路,通过更多途径获得有关知识。

(3)撰写成文,制作成相关网页

各小组完成有关民俗的介绍性说明文并提交给教师。尔后结合教师的建议,修改定稿,并将电子版的文章和图片制作成相关网页。

4.教师行为设计的步骤和具体方法

对教师行为可从下述几方面进行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确定;通过对学习者特征的分析,确定在该单元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具体步骤和检测评价。

“利用学习内容与教学目标二维层次模型,进行学习内容与教学目标的分析。”我们选择了与讲授课程内容(Expository Writing)相关的、适于用计算机网络表现(网页图片文字)的教学内容。即,由学生借助网络查找资料,撰写某一中国民俗的简介性说明文。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将本单元教学内容进一步分解成:expository writing instruction, expository writing samples, group work on analysis of samples, group work on expository writing of Chinese customs等属于概念讲解、事实搜集的知识点。

在该项教学实验中,检测评价是教师在掌握学习者完成教学任务基本情况的前提下,通过利用泛在学习环境的开放性、共享性和交互性,对学习者的学习进程状况的测量和对其理解掌握程度的评定。通过定期的检测评价能及时纠正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增强学习者继续学习的信心。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学生的媒体信息选择进行一定的指导,并定期通过英语写作课堂上的当面交流、小组群内讨论等进行检测评价。评价内容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协作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是否达到研究性学习自主合作、科学创新的要求。

四、启示

泛在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正是新的培养目标对学生提出的要求。笔者所教的学生表示,“这一学期所学到的比前两个学期学到的还多”,还有的学生评价道,“这种英语写作学习方式极大地调动了我们的写作热情…很喜欢这种学习方式”。

泛在学习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对于作为指导者的英语写作教师,也相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对课堂结构的设计和内容的选择有很高的要求,既要钻研本专业领域的知识,了解学生已具备的写作能力及其兴趣所在,还要对其他学科和领域以及当今社会生活有所关注,此外,教师对泛在学习环境的熟悉程度和时间、精力的投入要求也较高。总之,教师应尽量做到博学并不断更新知识以适应新时期新条件下的教学需要,还要善于对学生学习的条件、行为和结果进行分析与检测评价。

参考文献:

[1]Hwang, G. J., Kuo, F. R., Yin, P.Y. & Chuang, K. H. A heuristic algorithm for planning personalized learning paths for context-aware ubiquitous learning [J]. Computers & Education,2010(54).

[2]Hall, T. & Bannon, L.Designing ubiquitous computing to enhance children’s learning in museums [J]. 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 2006(22).

[3]黃光芳,吴洪艳,金义富.泛在学习环境下SPOC有效教学的实践与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6(5).

[4]周文娟.基于云计算的英语泛在学习模态与学习资源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 30(4):73-78.

[5]付道明,吴玮.有效性外语泛在学习:生成模型、系统结构及其评价[J].外语电化教学, 2014(2):41-47.

[6]秦枫.泛在学习环境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外语教学再思考[J].外语电化教学, 2015(5):57-62.

[7]马秀麟,毛荷,王翠霞.从MOOC到SPOC:两种在线学习模式成效的实证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6,34(4):43-51.

(编辑:鲁利瑞)

作者:赵燕 曹惠

上一篇:低年级口语交际教学研究论文下一篇:计算机应用基础开放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