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铜川发展中医养生产业的几点思考

2024-04-07

对铜川发展中医养生产业的几点思考(精选8篇)

篇1:对铜川发展中医养生产业的几点思考

对铜川发展中医养生产业的几点思考

陈中华 焦国献

铜川作为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试点城市,通过项目带动、园区承载,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促进了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城市综合竞争力提升速度跃居全国前列。特别是去年以来,成功举办了两届“中国孙思邈中医药文化节”,弘扬了药王文化,扩大了铜川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发展中医养生产业已成为加快转型提速发展的突破口。这里笔者就铜川发展中医养生产业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中医养生文化发展简况

1、中医养生文化源远流长

养生在中国古代又称养性、摄生等。古人对保护生命、延年益寿进行了不懈地探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体现了东方文化的特色,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和健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关于中国传统养生起源,专家学者颇具争议,多数认为,我国最早致力于养生理论和实践的是老子,他提出“摄生”,“盖闻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体现出摄取、凝聚、珍重、保护的生命观。老子之后,庄子最早提出养生说,在《庄子•内篇》中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一般认为,形成系统的养生理论体系是在春秋战国时期《黄帝内经》中的《灵枢》、《素问》两部分,阐释了预防养生和运气学说,主张摄养益寿。由此开始,历代文人医者在先人养生研究基础上不断探索养生之道,留下了数百种著作,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领域,并逐步形成了儒家养生、道家养生、佛家养生、中医养生等主要养生学门派。

中国传统养生理论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大旨,以中医药学为技术依托,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整体和谐,采用行气、导引、药饵、食疗、功炼等具体手段,增强自我调节能力,提高生命质量,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在养生指导思想上,注重人的精神和道德修养,达到身心愉悦的境界。可以这样讲,养生理念的形成与发展与五千年中华文明同步,是其有机的组成部分。系统的中医养生理论与方法的形成与发展史至少在两千年以上。《黄帝内经》是先秦、战国期间的医者对祖先中医养生文化的全面系统总结,是中国第一部中医药养生理论宝典。汉代以后至清朝末,涌现出了张仲景、葛洪、孙思邈、朱丹溪、李时珍、叶天士等一批中医养生家,可谓群星璀璨,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中医养生文化财富。

养生文化是全人类的,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宝贵的保健经验,中外养生文化交流从未间断过。国外养生特别是以希腊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强调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注重肌体的强健。国外保健虽也有养生之意,但侧重于以医疗机构所采取的综合性措施。传统文化与现代医学的有益融合已引起全世界的广泛重视,传统养生已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国外称之为健康管理。

2、我国中医养生产业及发展现状

养身保健产业也称健康产业,是指与养生保健有关的一切生产和经营活动的总和,涵盖医药康复、健康体检、预防保健、休闲旅游、娱乐餐饮、美容美体等多个方面。其中预防保健包括通常人们认为的最基本的养生方式——传统中医养生:一是基于传统中医的药食同源理论而制作生产的一些口服液、补品类保健品,如蜂王浆、人参口服液等;二是中医药保健用品,包括各种保健袋、枕、洗剂、擦剂、粉剂和功能用具,如各种中药化妆用品、按摩枕、药枕、保健帽、保健腰带等等;三是中医保健服务,如按摩、推拿、刮痧、针灸、足疗等。

近年来,随着科学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对生活质量有了新的更高要求,养生保健成为新兴产业迅速发展。众多医药器械企业纷纷开发保健产品,很多地方也纷纷打养生牌、保健牌,通过发展中医药保健服务,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如:山东文登市依托优质温泉和海岸沙滩打造东方养生之都;广西加快长寿产业发展,开发养生、养老、保健用品。还有一些地方举办以养生保健为主题的节会活动,如:深圳举办国际保健养生文化产业展、江苏扬州市举办沐浴养生节、四川彭山举办养生节、陕西咸阳市举办中华养生节、河南南阳举办张仲景医药科技文化节等,养生保健产业成为继IT业之后新的经济增长极。据有关资料,2011年全国养生保健行业总体销售额达6500亿元左右,保健食品、用品生产企业约12000家,销售企业超过10万家,养生保健服务企业超过140万家,行业从业人员超过5000万人,且每年还在迅速增长。即便如此,我国养生保健产业仍处于初级阶段,国家商务部市场秩序司巡视员温再兴在今年4月6日博鳌健康产业论坛致辞中指出,在发达国家,健康产业的发展已经增长到生产总值的10%以上,但是在我国还不到5%。中国保健协会副理事长、秘书长徐华锋也曾预计,到2015年,我国保健产品市场将超万亿元。中医养生产业在我国具有广阔前景,已成为跨行业、宽辐射、强带动的朝阳产业。

二、铜川发展中医养生产业的优势

1、铜川中医养生文化资源厚重

在铜川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有三位伟大的历史人物倡导并实践养生文化,他们是轩辕黄帝、彭祖和孙思邈。

——铜川属于岐黄文化发源地区之一。据考,以陕西黄陵县为中心的古桥国是轩辕黄帝的重要活动地区和归葬处,古桥国疆域包括了现今铜川市全部。古代传说黄帝令岐伯研究医药、创立经方,后世整理的《黄帝内经》中一些内容表述就采用了黄帝与岐伯的问答式。现今把岐黄作为中医的代名词,可以说铜川处于祖国医药学的重要发源地之中。

——铜川是上古养生家彭祖的晚年归隐地。古典记载彭祖姓篯名铿,帝王颛顼之孙,因受帝尧赏识封于大彭国(今江苏徐州),故又称彭铿,善于养生,活了八百多岁(据考相当于现代130余岁),晚年隐居于铜川市宜君县彭镇。彭祖养生方法主要体现在运动功炼、平和心态、顺乎自然、防病抗病四个方面。

——铜川是隋唐中医药养生学家孙思邈的故里。铜川作为伟大的医药学家、养生家孙思邈的故乡,有着丰富的药王文化遗存。其晚年隐居的罄玉山(今药王山)被誉为“中国医药保健第一山”。孙思邈不仅是一位伟大的医学家,更是一位杰出的养生理论家与实践家,他生于公元541年,卒于公元682年,享年141岁,经历了西魏、北周、隋、唐四个朝代。据有关资料记载,孙思邈一生共著作 70余部,流传下来30多部(含托名之作),其代表著作《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集唐以前医学研究成果之大成,融自己行医实践之体会,收方剂8200余首,成为临床医学的百科全书。在《千金》两方中,孙思邈系统总结了养生理论,形成《食治》《养性》《辟谷》《退居》《补益》诸篇章,阐述了养生大旨,强调“人命至重、有贵千金”,强调重生与重德并行,指出“治未病”的极端重要性,提出了优生优育、营造环境、调整心态、规律生活、动静结合、食疗为先、药饵并用、节制欲望、顺应自然等养生方法。孙思邈所倡导的养生方法简单实用,凡人皆有可习之处。他注重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着眼,进行了饮食、情感、处世、作息、药补等方面的深入分析,不仅有对人的心理疏导和丸散方剂,更从人们必不可少的果实、蔬菜、谷米中选取可供食疗的食物,贴近实际。同时,《千金》两方还针对老年人、青年人、妇女儿童的生理特征、疾病预防、心理调节、为人处世以及中医美容、营养缺乏症、常见病的药疗食疗作了重要论述。著名医史专家李经纬先生说:“孙思邈是临床医学发展的集大成者,在养生方面也倾注了很多心血。他是我国历史上把延年益寿学说同防治老年病紧密结合起来,并使之成为有理论联系实际特色的一门科学的第一人。他比他的前辈华佗、葛洪等兼长养生的医家更高大。”

孙思邈养生理论和方法对现代人之生活也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来自环境与人类自身的疾患不断增多,重视养生保健是时代潮流,而孙思邈的中医养生文化就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

2、铜川中药材资源丰富

铜川中药材资源丰富,人工种植历史悠久,据有关资料,全市共出产野生和人工种植药材七大类683种,其中《本草纲目》所列“宜党”及清代贡品黄芩(又称“耀芩”)为铜川市地道的中药材品牌。截止2011年,全市共种植中药材7.08万亩,通过《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认证的中药企业有2家。全市医疗机构、药品零售企业中药材年销售额2300余万元;中药饮片400余种,年销售额150余万元;中成药1000余种,年销售额1300余万元;保健品40余种,年销售额220余万元。

3、铜川地理位置优越,生态环境良好

铜川地处关中平原向陕北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是渭北地区的中心城市之一,南邻省会西安,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平均日照2345.7~2412.5小时,年均降水量555.8-709.3毫米,年均气温8.9~12.3℃。经过坚持不懈的开展“四创”,抓环境综合治理,铜川已由昔日卫星上看不见的“黑色煤城”完成了向“绿色保健城”的华丽转身,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0%,城市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达到328天,森林覆盖率超过50%。随着西铜第二条高速公路的开通,铜川已融入西安半小时经济圈,近年来正在主动有序地承接西安的产业转移,建设大西安休闲度假北花园和陕北—关中经济区大通道,有发展中医养生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4、铜川面临着千载难逢的政策机遇

铜川市先后被确定为国家资源型可持续发展试点城市、关天经济区次核心城市和陕甘宁革命老区生态能源经济发展试验区成员,中省为我市发展中医养生产业,促进转型出台了相应的政策,给予了一定的项目和资金支持。围绕建设全国知名休闲养生城市的目标,铜川正在努力打造“二园四区四基地”,并初见成效。目前,大唐养生园已累计投资3.5亿元;中医药产业园正在着手编制规划;药王山景区编制完成了《药王山国际休闲养生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药王大道建成通车,并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孙思邈学术医德养生思想传承基地”;照金香山景区已组建成立了陕西照金文化旅游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被确定为国家丹霞地质公园,计划总投资20亿元,先行已启动了照金旅游名镇建设;玉华宫景区总体规划正在修编;陈炉古镇成功创建为3A级景区,被列入全国第三批发展改革试点城镇。同时,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加快发展现代中医药产业的决定和商贸物流发展规划,由市财政每年列支5000万元用于现代中医药产业发展,列支1000万元用于商贸流通业发展,中医药种植、流通、研发、检测四大基地正在建设之中。

铜川发展中医养生产业优势明显,但也有差距:一是研发创新不够,没有形成一些拿得出、叫得响的知名企业和拳头产品;二是对药王中医养生方剂、疗法挖掘利用不够,具有药王特色的中医养生产业体系尚未形成;三是对药王文化的宣传推介还不够;四是缺乏大企业引领、大项目支撑,产业层次低,中医药养生产业在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较小。

三、对铜川发展中医养生产业的几点建议

铜川发展中医养生产业应围绕一个目标,构建四大支撑;打好一张王牌,促进四个融入;重视环境建设,实现二个结合;突出重点项目,体现一个核心。

1、围绕一个目标,构建四大支撑

一个目标,即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设经济强、文化兴、生态美的全国知名休闲养生城市这个战略目标。四大支撑:一是文化支撑。弘扬药王文化,建立药王中医养生文化研究中心,深入研究药王中医养生学说的理论体系,搜集整理推广药王养生方法,开展高规格、高层次的学术研讨活动,在国内掀起药王研究热、药王养生热。同步挖掘整理彭祖养生文化,开发彭祖故园,丰富铜川养生文化内涵。二是园区支撑。高起点规划、大项目带动,建设养生园区和中医药四大基地,发挥新兴城市和新建园区的吸引、承载作用,把南市区建成休闲养生示范区域。三是景点支撑。加大照金香山、药王山、玉华宫、耀州窑、陈炉古镇等市域主要景点建设和宣传推介力度,打造玉华宫避暑游、药王山养生游、照金红色文化游、香山佛教游、耀州窑-陈炉古镇陶瓷游、宜君生态避暑游等旅游精品,让游客感受自然,品味文化,心向往之。四是产业支撑。通过政策引导、科技示范、组织有市场需求的地道中药材种植和加工,建设中药材种植示范乡镇、示范村,引领群众种药致富。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开发药王方剂,形成特色产品;引进一批中医药知名企业,开发生产高质量中药材、中药饮片、中药提取物、中成药等中医药产品,扩大市场份额。把养生产业作为城市服务业的重点业态来抓,树样板,提升质量和水平。

2、打好一张“王牌”,促进四个“融入”

药王孙思邈是我市在国内外最响亮的一张名片,建设全国知名休闲养生城市,就要打响这张王牌,促进中医养生产业实现四个融入。一要融入到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之中。探索把中医养生产业发展与特色产业相结合,发展优质中药材种植基地,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把中医养生产业发展与工业调结构、提质量相结合,大力发展中成药研制、中药材提取、中医药保健用品生产等新型制造企业;把中医养生产业发展与三产服务业结合起来,突出养生休闲主题,提升铜川服务业的增加值。二要融入到文化旅游发展之中。药王文化在国内及东南亚地区影响深远,应以弘扬药王文化为着力点,在各级文化活动中加入药王中医养生文化元素,组织文艺团体编排药王系列精品节目,制作一批宣传药王中医养生文化的光碟、图书资料,认真做好药王题材的大型实景演出编排工作,形成以药王中医养生为特色的文化产业;依托药王山等主要景点,开发探寻养生、长寿方法的中医药养生旅游产品,打造国内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目的地。三要融入到城乡统筹发展之中。把发展中医养生产业和促进农村发展结合起来,增加农村居民收入。发展中医养生产业要注重以人为本,推动城乡一体化,提升群众生活质量。在传承弘扬药王文化中要以药王的思想和精神鼓舞人,不断提高市民的素养。四要融入到西铜同城化建设之中。主动承接大西安产业转移,特别是主动引进中医药养生、保健食品、保健用品等相关产品生产企业。注重产业互补,大力发展食品饮料加工业,引导发展绿色果品、蔬菜、畜禽产品生产,探索建设西安养生基地、食品基地。

3、重视环境建设,实现两个结合

环境质量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是否协调可持续、群众生活质量和文明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准,必须坚持不懈抓好环境建设。一要注重自然与人文的结合。铜川是一个工业城市,既有丘陵沟壑区,又有山川和平原,民俗文化兼具陕北及关中文化,自然人文特点鲜明。要结合这些特点,加强城乡生态环境建设,狠抓重点污染企业治理和污水处理、废弃矿山治理、荒山绿化及城市园林建设等重点环保工作,构建青山绿水、鸟语花香、空气清新的美好环境。二要注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服务提升相结合。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加强已建成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的维护保养,积极推进正在实施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进度,提升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在大力发展与养生保健相关的商贸、餐饮、休闲服务、酒店宾馆、会展中心、大型游乐场、绿地广场等公众服务设施的同时,高度重视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切实增强软实力。

4、突出重点项目,体现一个核心

发展中医养生产业,建设休闲养生城市,宜人宜居是核心,要紧紧围绕这个核心加快相关项目建设。一要规划建设医疗康复基地。加快新区医院建设,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制定优惠政策,引进专家学者,支持孙思邈中医院做大做强;鼓励企业投资建设现代化的健康体检中心、疗养康复基地。二要发展中医保健服务产业。引导发展一批中医按摩、推拿、刮痧、针灸、足疗等中医药保健服务机构。三要积极推进老年产业发展。通过各种渠道建设老年公寓、疗养院、康复中心等,适应老龄社会的发展需求。通过这些将铜川建设成为休闲度假、养生保健的目的地。四要强化城市运动主题。建设适应城市发展的运动主题公园,方便群众健身。引进建设高尔夫球场、大型游泳场、网球场等商业运动场所,建设健康铜川、活力铜川,给市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让来铜旅游观光者在这里放松身心,健康生活,流连忘返。(作者分别为铜川市人民政府研究室主任、科长)

篇2:对铜川发展中医养生产业的几点思考

医药产业已成为当今最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之一。全世界约有1/3的人口在使用中医药治疗疾病和养生保健,约有130个国家和地区销售和使用中药,我国药品市场近十年一直保持20%以上的增长,在几次金融危机中,全球医药产业都能独善其身,未受较大影响。经过十年努力,我县中药材产业得到了较好较快发展,为中医药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优势和机遇

(一)条件得天独厚。我县地处武陵山腹地,是xxxx、贵阳、长沙、武汉四大城市的几何中心,区位优势明显,是xxxx市规划建设的五大地区级物流枢纽之一,药品销售市场前景看好。境内药用植物种类有1270余种,达到国家和省级标准约有268种,重点药材有银花、白术、玄参、天冬、杜仲、骨碎补、黄姜、黄精、续断等品种,其中银花、白术量大质好,是极具代表性的中药材资源。

(二)产业初具雏形。截至目前,我县以银花为主的中药材面积超过35万亩(银花30.1万亩、白术3万亩左右、天冬6000余亩、黄精3000余亩、青蒿8000余亩、百合2000余亩,另试种了白芨、重楼等名贵中药材),药农户年均收入在5000元以上。中药饮片、绿原酸提取和植物中间体提取、金银花凉茶生产线已经投产。与西南大学等科研单位开展了xxxx银花成分分析和药理、药效、毒理等基础研究,开发试制了包括银天颗粒在内的一批新产品。“xxxx银花”获国家地理商标认证和GAp基地认证,“药食同源”认证在国家卫计委网站完成公示。依托中药材天地网建立了首个国家基本药物中药原料动态监测与信息服务站,“中药材买卖通”等电商交易平台运行良好。成功举办两届武陵山中药材产业发展论坛,xxxx中药材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显着提高。

(三)扶持政策给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将生物医药产业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将“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作为单节列出。《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将xxxx银花、白术等纳入特色中药材基地规划。全市《医药产业振兴发展规划(xxxx-2020年)》将xxxx银花作为“五园七基地”之一进行布局。今年,县委、县政府提出实施中药材“1211”的发展战略,明确到2020年,中药产业产值达100亿元以上。并从今年开始,每年整合涉农项目资金5000万元以上,扶持中药材产业发展壮大。

二、问题和挑战

(一)外部竞争激烈。近年来,外资医药企业争先恐后地加大在华投资,国内各大医院进口药、合资企业药和国产药大约各占1/3,技术领先、资本雄厚的外资医药企业基本上垄断了高端药物市场,传统的中医药产业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同时,就渝东南地区而言,各区县中药材资源都比较富足,发展思路大同小异,且大多各自为阵,缺乏统筹规划和差异化发展,甚至存在恶性竞争。

(二)资源欠缺管理。部分中药材品种受市场、病害等客观原因影响严重,产量差异极大。如银花产业因受市场低迷、《药典》分离等因素影响,群众种植积极性有所降低,目前很多中药材种植基地养护、管理不到位,自生自灭现象普遍存在。对稀有药材还未形成系统管理,乱采乱摘现象仍然存在,破坏十分严重。

(三)产业结构失衡。虽然我县明确提出打造100亿级的中药材产业的战略目标,但我县企业仍然集中于简单的种植和加工等生产环节,生物医药、生物制造、生物化工等行业仍处于“零”起步阶段。以祥华生物、红星中药材为主的我县中药材企业,在化工原料、制剂和制药等方面研发投入不够,生产水平仍然十分落后,如不能引入大型制药企业落户,产业集群将很难形成。

(四)队伍素质不高。目前,我县绝大多数从业人员未受过专业培训,专业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不高。虽然成立了专门的中药材产业办公室,但与中医药专业相关的人才几乎没有,既缺乏中药材种植、加工、制药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也缺乏专门从事医药产业评估、市场运作的产业化人才。而在产业开发方面,虽然与xxxx大学等科研机构研发了一些科研产品,但仍未成规模开发、生产,利用效率太低。

三、对策和建议

(一)强化产业支撑,构建发展体系。继续加大对药材示范种植大户的扶持力度,对种植典型户建档立册,跟踪服务,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在药材发展种植过程中的种子、技术、销售等困难,确保已成规模的药材基地不因外部因素受到破坏。加大对野生中药材资源的保护力度,建议由县中药材办公室抽调专人对全县范围内中药材资源开展一次资源普查,并建档管理,对稀有药材进行跟踪保护。同时,要抓紧制订我县中医药产业中长期规划,避免产业结构重复、产品项目雷同等现象,既要确保中小型医药企业的发展,又要制订大型医药企业引入规划,并出台具体的扶持政策,采取各种形式加大对项目、人才、技术的引进力度,进一步扩大融资渠道,逐步建立以企业投入为主体,风险投资为补充,政府投入为引导,金融投入为放大的医药产业投入支撑体系,使相关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二)加大招商力度,推进集群发展。结合我县中药材产业基础、地域特点、自然环境和市场条件,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大力推进特色优势中医药产业错位发展,搞好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产业链延伸,努力形成差别化竞争的产业集聚与区域分工发展布局,重点要依靠招商引资来增加产业投入和新品开发。在我县出台的加快推进生物医药产业的意见基础上,进一步制定加快中医药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尤其要围绕中医药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制定相关政策,从企业落地、研发、生产、管理、销售等方面加以扶持。继续加大对产业项目的招商力度,力争引入1-2家具有影响力的世界500强医药企业落户园区。向上争取国家对中药材基地建设的投入和国家扶持农业的多种专项资金,打捆使用,积极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着力构建一个地区级医药产业集群,把医药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做大做强。

篇3:对铜川发展中医养生产业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制约因素,发展策略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基本概述

“文化创意产业”也可以称之为“创新、创意产业”,是指在全球化条件之下,以文化内涵为背景依托,通过现代技术,人的创新能力,创造能力将文化因素通过创意和产业化形式开发,推广和经营文化产权。主要是销售其设计、理念、增值服务以及心理享受。

二、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

(一)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有利因素

首先,伴随着经济水平的快速稳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随之提高和发展,与之相应的教育和科研开发的经济投入也不断的增加,可以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创设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其次,教育投入的增多有利于培养出更多的创意性人才,不但有利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而且有利于对创意产品的需求;再者,我国13亿的人口具有巨大的人口红利,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巨大的潜力市场,有利于吸引各种文化创意产品;最后,我国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可以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文化主体和研究因素。

(二)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的问题

1创意方面专业人才的紧缺。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是以人的创新为基础,因此,文化创意产业的竞争实质上是专业人才的竞争。如果没有专业的人才,则无法创作和生产出优秀的产品,无法提供市场满意的服务,更谈不到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而目前来看,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涵盖了多门学科的综合性产业,因此,文化创意专业人才需要具备广泛的基础学科知识,而且创新能力要强,是一种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当前在专业人才的培养方面需要加强。

2对文化创意产业的保护力度不够。目前,由于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传播途径的多样化发展,加之文化创意产业容易传播和复制的特点,使得文化创意产业出作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打击创作者的积极性。因此,在政策和法律上面加强保护变得十分重要,尽管此前办不了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但是仍然存在着漏洞和缺陷,如范围不全面,层次偏低等,有许多的关于创意方面的内容尚未被纳入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体系,有待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

3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布局不合理。在现阶段,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主要是依靠创建专门的产业园区来进行推广,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产业园在数量上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在质量上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多数的产业园区并未形成一定规模,大多数产业园区缺乏集约化、专业化、规模化以及联动性,进入产业园区的文化产业项目大部分都是单独行动,缺乏与其他项目的沟通与交流,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3]。

4资金问题是所有的产业开发都面临的问题,但这一点在文化创意产业方面显示得尤为明显,其一,文化创意产业是以现代高科技为手段,产品的创造,技术装备的更新都需要大量的资金;另外一方面,大部分的文化创意企业都是中小企业,这些企业由于自身的因素如:财务方面没有健全的制度,自身的信用程度比较低,经营不稳定,这些都导致他们在融资方面无法筹集到更多的资金来支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5原创能力的缺乏和不足,我国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博大精深,但随着时间的转变,其中的一些已经残缺,也有的已经沉寂在某个角落,这就需要文化创意产业来发挥作用,对传统文化进行合理的创新。但是,就现在来看,我们的文化创意企业大部分只是扮演着一个制造者的形象,没有掌握产业的核心技术和价值。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价值就是创造力。如果文化创意产业现在依然无法立足本土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增强创新能力,那么,在全球化背景之下,会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错失多次创收经济价值的机会。

三、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策略

针对上述文章中,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现存问题,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充分发挥文化创意产业的作用,提出了以下的应对策略:

(一)增强对专业人才的培养

文化创意产业需要的是基础知识广泛,创新能力强的综合性人才。为了加强文化创意专业人才的培养,一方面,相关文化创意企业可以加强与高校之间的合作力度,校企联合创建专业化的文化创新平台以及一些创新产业孵化基地,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有效解决企业创新型人才的短缺和学校之后的培养方式之间的矛盾,在人才储备方面解决后备人才不足的问题;其二,做好人才的引进,通过丰厚的政策来吸引高水平的创意创新人才到国内发展,积极的加强与国外先进成熟文化创意产业进行学习和交流,保证人才不仅能够引进来,也要使人才能够留下来。三是建立评价和激励机制,实行以能力、品德和综合考察为主的评价机制以及多样的收入分配政策,鼓励和激发人才创新能力的发挥。

(二)制定和完善创意产业保护政策

建立健全完善的文化创意产权保护体系。其一,在法律法规方面健全和完善制度建设,确保文化创意产业成果可以得到法律的承认和保护,鼓励相关创造者的积极性;再者,加强文化创意产业保护法的宣传力度,使人你们树立法律意识,形成一种尊重知识产权的社会氛围;最后,加大对侵权行为的惩罚力度,打击违法侵权行为,保护好权益人的合法利益,为文化创意产业创建一个公平竞争,公开透明,公正合法的竞争环境。

(三)建立和完善集约化的创意产业园区

建立和完善集约化的创意产业园区,使文化创意产业之间进行更多的交流与合作,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从而实现互利共赢,通过整合各个地区之间的资源,形成核心凝聚力,进而提高自身的价值和竞争力。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创意产业园区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新的经营模式,成为产业聚集的载体,但我们不能只是简单的与数量为目标,而是应该以现有的地区资源能力为立足点,加强行业之间的沟通和协作,从完善创意产业链和优化资源配置的角度出发,进行系统科学的整合,建立具有地区特色的产业园区。园区使得企业从单独行动的单一产业链逐步的发展成为多种形式的产业融合发展,形成了主要产业和辅助产业相结合的局面。例如,深圳的文化创意产业是以文化产业的高增长,高附加值为特点,将文化与旅游资源、现代科技、以及创新创意相融合,形成了完整的文化创意市场,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

(四)加强政府引导,加大资金扶持

无论何种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缺少资金支持的发展都是空谈。现阶段,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投资主体较为的单一,需要拓展融资渠道,这可以通过一下两个方面来实现。其一,创设相关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基金,放松贷款政策,为文化企业融资提供服务,由于进行文化创意产业的都是一些中小型企业,政府可以通过降息和补贴政策支持和促进中小型文化企业的发展,鼓励和扶持与地区特色相符合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塑造地区文化创意品牌意识;其二,加强和完善投资融资环境,吸引各种资本投入到文化创意产业中去,通过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例如进行文化创意产业的投资收入可以优惠税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流入文化创意产业领域,吸引更多的企业和人才进入到文化创意的创作之中,实现投资主体的多样化和社会化,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形成集聚。

(五)提高文化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和发展的动力,这句话用于文化创意产业中也是与之相符的,创新是推动文化创意发展的动力与源泉,它不仅是指个人的传新能力,也涵盖科技创新。因此,我们需要重视和提高科技创新可个人创新能力的共同发展。科技创新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力之一,是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催化剂。坚持文化与科技相结合,推动文化产业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文化与科技的共同驱动,是加快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应有之义。

推动文化科技创新,则需以信息化、数字化的科学技术带动文化产业化发展。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我国的文化科技创新水平在与国际先进水平日益缩小者差距。可以说,我国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已基本同步于国际水平,在技术与人才上有着独到的优势,这为实现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技术基础和后备人才资源。

综上所述,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具备着一定的优势特点,但同时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创意方面专业人才的紧缺,对文化创意产业的保护力度不够,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布局不合理,资金问题以及创新能力的问题。文章针对这个问题提出来相应的解决策略,通过专业人才的培养,相关保护制度的完善,建立合理的产业园区,增强政府引导和资金支持,提高创新力等,来促使文化创意产业更好更快的发展,为经济发展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王晓红.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及思路[J].时代经贸,2012,02:38-45.

[2]郑自立.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研究[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12,03:87-92.

[3]周志平.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改革与战略,2011,10:124-126.

[4]蔡承彬,蔡雪雄.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经济问题,2011,12:48-51.

[5]王学人,杨永忠.我国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策略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2014,04:105-109.

篇4:对山区发展农业产业的几点思考

一、发展产业必须重视粮食生产

粮食足则民心稳、天下安,确保粮食安全,始终是农业生产的第一要务,是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的基础与保障。没有温饱做基础,农民就不敢调整;如果粮食安全出了问题,调整必然会出现反复。但很多人对此缺乏足够认识,几乎所有人都将经济效益放在首位,抓粮食生产只是挂在口上,发展产业才真正放在心上。尤其是近年来,各大媒体频繁报道我国粮食持续增产,已经实现“九连增”,很多人对粮食安全问题已经放松警惕,产生麻痹思想。其实最近十年,我国粮食自给率已连续下滑,粮食进口一直保持快速增长趋势。有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通过国家海关进口的粮食总量已突破8000万吨,我国大豆对进口的依存度已达到80%,三大谷物(水稻、小麦、玉米)的进口量较上年猛增3倍。剔除大豆进口后,我国粮食自给率仍已逼近95%这一政策“红线”,这还没有计算通过非正常渠道走私入境的粮食数量。因此在实现粮食“九连增”的背后,我国的粮食安全仍然潜藏巨大危机,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从战略高度处理好粮食生产与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虽然山区种粮缺乏优势,应该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但仍然需要保持一定的种植面积,起码要坚持“宜粮则粮”,同时努力提高单产,稳定总产,保持一定的自给率,做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如果为了发展特色产业,将当家田地大量改种其他经济作物(特别是多年生经济作物),使粮食面积、产量锐减,一旦粮食供不应求,首当其冲、威胁最大的就是自给率偏低的山区。目前山区由于种粮效益偏低,出现复种指数下降,耕地撂荒等现象,针对这些问题应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设法调动种粮农民热情,同时改进技术,降低成本,减轻劳动强度,提高产量效益。决不能因此否定粮食生产,甚至视种粮为思想“僵化”“落后”,将“宝”全部压在调整上。

二、发展产业必须找准优势

目标正确,事半功倍;目标不对,努力白费。近年来,一些山区先后发展过很多产业,其中既有成功经验,也有惨痛教训。究其原因是没有真正找准山区自身的“特色”与“优势”。山区立体气候明显,自然条件复杂多变,有些外来物种虽能在山区生长,但易遭受各种自然灾害和病虫害,造成产量不高、品质不优,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有些本地物种,对环境适应性强、分布范围广,效益好时容易一哄而起,效益差时又一哄而散,这样的产业虽能在山区发展,但没有明显优势,也没有生命力。到底哪些才是特色鲜明、优势明显,具有较大发展潜力和较强生命力,且适合山区长期发展的产业,需要我们深入基层、脚踏实地,认真调查、比较、分析、研究来确定。要深入调查研究,充分征求专业技术人员和基层干部、农民群众的意见,这样才能真正找准山区的优势所在,目标才更加正确、决策才更加科学,确立的主导产业才容易被广大群众接受。只要群众能够化被动为主动、上下一心,工作推进起来就会顺水顺风。如果不提前做深入调查研究,只惟上,不惟实;只看眼前,不顾长远;只注重外地专家意见,不考虑当地技术人员观点,那也只会发展一些事倍功半甚至白费劲的“短命产业”。

三、发展产业必须持之以恒

找准优势,明确发展目标与方向后,就应坚持不懈,努力扩大基地面积、壮大基地规模、提高产量质量、增加基地效益,同时还要抓好加工企业、产品品牌、销售市场和服务体系建设,延伸产业链条,拓宽销售区域,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不断将产业一步步做大、做深、做透、做实、做强,坚持“一张蓝图画到底”,不因市场价格的一时波动、领导的一时变迁或者其他因素的一时诱惑,而使既定的产业发展目标受到影响。只要方向正确,就一定能够获得理想的回报。但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在现实中还是比较困难的,很多地方就是因为经常在多个产业间反复摇摆,先建再砍,砍了又建,虽然在发展产业上花费了很大力气,结果却一事无成。

四、发展产业必须夯实基础

夯实基础首先要建好基地,要有充足的产品,要保证产品质量,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多年的坚持与努力。但目前很多人不愿意在基地建设上下“苦功夫”,更乐意在“短、平、快”的招商引资上做文章,以为只要招到了“大老板”、引进了“大项目”,制约山区农业产业发展的许多问题就能够迎刃而解,其实不然。招商引资的确能很快解决山区产业发展面临的一些“瓶颈”“短板”问题,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逐利是资本的“本性”,没有哪家私营企业愿意带着巨资到偏远山区,在耗时费力的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上“砸钱”,而只愿意在加工、销售等投资效益好的关键环节“发力”。有道是“栽下梧桐树,自有凤凰来”,因此,建好基地,夯实基础,才是发展产业的根本。

建好基地一要尊重技术,尊重科学,要充分参考基层干部与广大农民意见,坚持问计于民,因地制宜,选准发展项目;二要充分调动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抓好基地规划与指导服务,提高建设标准,严把建设质量,坚持建一块、成一块,投产一块、高效一块,通过脚踏实地的建设,推进产业稳步发展,要把“好钢用在刀刃上”,花小钱办大事,尽量提高产投比,不搞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不建有名无实、有种无收的“无效基地”;三要选择最适宜区域,相对集中连片发展,通过持之以恒建设,由点成面,积聚成片,形成板块,使资源优势真正转变成产量优势、质量优势、产品优势、价格优势,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到山区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复杂多变,名优特产对环境条件要求苛刻等客观实情,不能在划定区域内勉为其难,搞“一刀切”;四要进一步改革、优化、完善农村土地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度,努力破解土地流转难题,促进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专业化”农民,不断提升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经营能力、经营水平,依靠“专业队伍”抓好基地管理,提高基地效益,防止“前建后荒”;五要加快农业机械化步伐,提高基地建设与管理的机械化水平,破解在边远山区搞特色产业建设缺劳力、成本高、效率低等问题。

五、发展产业必须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特别是在山区发展特色产业,更要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问题,降低生产成本,满足市场需求,提高经济效益。目前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方法与措施有很多,如抓龙头企业建设、抓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抓能人大户、抓订单农业,探索实施“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产业发展模式。目前的问题是,很多农业企业与农民的联系不够紧密,经常各顾各、两张皮,没有真正形成利益共同体,一些企业的实力也不够强,对整个产业的引领与拉动作用不够。农民专业合作社近年来虽成立了很多,但真正为农民搞好服务、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很少。山区要发展农业产业,不能将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停留在成立合作社“数量”和一些表面工作上,要将其抓“实”才行。

六、发展产业必须抓好服务体系建设

农业产业化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要有完整的产业链条,还必须有配套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做支撑。但目前的服务体系,与产业发展需求差距较大。为今之计,一要尽快抓好信息服务体系建设,解决山区发展产业信息“短板”,让农民知道“种什么”;二要尽快抓好技术服务体系建设,每个产业都要培养1~2名真正的专家和一批技术骨干,同时建立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其积极性,支持其开展技术创新与成果推广,重点为产业大户、科技示范户搞好服务,让农民知道“怎么种”;三要尽快抓好生产过程中的各项服务体系建设,支持组建专业化服务组织或队伍,在机械化耕作、收获,以及修剪、采摘、病虫草害防治、产品销售等关键环节开展专业化服务;四要尽快抓好加工服务体系建设,畅通销售渠道,提高产品的利用率和深加工比重,推动农业产业化向纵深发展。

作者简介:熊飞 高级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研究、示范、推广及农业规划起草、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等工作,获得各种科技奖励20余项。联系地址:湖北省竹山县农业局 邮编:442200。

篇5:对铜川发展中医养生产业的几点思考

一、农业产业化发展趋形已基本形成。

1、龙头企业的建立和带动,促进了我县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2、基地建设规模逐渐扩大,辐射带动作用加强。通过基地建设,形成了规模化、系列化生产经营,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化进程。

3、协会、专业合作社等中介组织的建立,有效地解决了农民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的服务工作,有力地提高了农业的组织化程度。

4、专业化交易市场的建设,大大地促进了农产品的流通。农业产业化的最终落脚点是销售和流通,完善的交易市场和畅顺的流通渠道,是农业产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二、当前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思想认识不到位,不重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有人认为农业的产业化不过是对传统农业的改头换面或换个说法而已,而没有从本质上去认识这一新生事物,导致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难,农民不接受,政府也缺乏有力的组织领导、资金投入和政策配套,在操作上也缺乏具体的规划和必要的协调,使农业产业化处于自流的状态。同时,不少人将专业大户发展单纯地与产业化相结合,发展几户大户,成立几个协会,就可以宣传产业化水平上台阶了,而不重视农产品的加工与销售,不重视产加销、农工贸有效结合,这样的农业很难参与市场的竞争,农产品的附加值也得不到深度开发。

2、企业与农民、市场的桥梁作用不够明显,联系不够紧密。

3、中介产业化组织规模小,实力弱,与农民之间的利益关系不够紧密,发挥作用不够。推进农业产业化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实现农业组织的创新,通过产业化组织的中介作用,建立起农民与市场的协作关系,推动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4、缺乏市场风险防范机制。

5、科技推广工作乏力,机构不健全。

三、推进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1、选准主导产业,建立规模基地。农业产业化的推进,必须要求农业的规模化发展,而基地建设最为重要。通过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可以有效地带动农民大规模生产,从而形成区域化发展、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形成群体生产优势。在发展基地时,一是要坚持因地制宜,尊重农~愿,正确引导,合理配制和利用资源,培育适合本乡镇、本地区的,有市场潜力和开发价值的产业;二是要发展名、特、优、稀等项目,做到人无我有,人少我多,人多我优;三是要做到推进技术创新和品种改良,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提高现有传统农业的科技含量和生产能力;四是要做到长期、稳定发展,主导产业一经确定,不要轻易变动,使主导产业逐渐形成规模化、区域化发展格局。

2、着力培育以农产品加工、流通为主的龙头企业。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是弱化种植农业,强化加工农业。加强加工、流通企业的发展,应围绕主导产业,按照起点高、辐射力强、市场潜力大的原则,建立一批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深化加工、强化服务的骨干企业。在发展这些龙头企业时,一是政府一定要加强引导和协调,使企业与农民、基地真正形成“公司+基地+农民”的生产模式,做到优势互补、实现“双赢”;二是要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投入,制定扶持龙头企业的优惠政策,确保企业正常运行,不半途而废,不损害农民利益;三是扩大农业的对外开放,重点引进农产品深加工项目,提高农产品加工的质量的档次,积极引进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大型综合项目,带动产业化上规模、上档次、上效益。

3、强化中介组织建设,加强组织与农户的联系作用。一是要规范中介组织行为,克服盲目发展;二是要培育中介组织的发展载体,使中介机构在生产、销售、加工等环节均有企业支撑,从而服务于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如我镇拟建的蛋禽协会,就依托我镇规模较大的孵抱、运销、加工等个体户,从组织形式和服务内容上将会更加完善;三是要建立组织、农民、企业的利益共同机制。中介组织在服务农民时,可采取各种形式,发展经济实体,与农户、企业建立产品(商品)供销关系,明确农民、企业、组织之间的利益分配原则,从而壮大组织实力,扩大组织规模,完善服务功能和服务内容,更有利于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4、健立健全农业产业化发展风险保障机制。一是应建立产业化发展风险准备金,制定具体的风险金管理和使用办法,重点就放在对公司、农户的风险补偿方面;二是完善企业与农民的风险保证行为,规范两者的生产、经营行为;三是实行商业化风险运作,让保险公司等中介组织介入农业产业化发展,采取个体投保或股份合作等办法,减轻政府压力,增大风险理赔保障,维护投保者利益,提高农户和企业生产积极性;四是成立风险保障领导机构,在政府部门的领导下,让风险双方共同参与,确保风险保障机制得以公正、客观地执行。

5、促进土地的合理流转,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在第二轮土地承包的基础上,可通过转包、转让、互换、入股、出租、兼并等形式,引导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有序流动,完善土地流转使用制度,制定土地流转优惠政策,以使农用土地向农业经营能手转移,促使土地相对集中,以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建设。在土地流转过程中,一是不能搞强迫命令,以农民自愿为前提;二是因地制宜,不能搞一刀切;三是不能改变土地的所有权;四是要完善流转合同,不能放任自流。

篇6:发展产业集群的几点思考

一、我区产业集群的发展历程

主要有两个阶段:一是从分散办企业到集中办企业,企业空间布局由分散走向集中的阶段。改革开放初期,城乡企业应运而生,在发展初期依循的是“就地办厂”、“离土不离乡”的布局原则,星罗棋布,随着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依村傍户的离散型空间布局无疑成了其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阻碍,于是城乡企业开始自发进行集中布局,构成企业群落,而开发区这一新模式的出现加快了城乡企业的集聚步伐。但是初期的开发区、工业小区的企业集聚还只是空间上的集中布局,企业之间基本上没有建立起太强的产业关联和分工协作关系,处于一种地理空间上的集中、产业关联上的离散状态,企业集聚效应还没有真正充分发挥出来。在这个阶段,我区出现了诸如临江工业小区、宝洲工业区、北峰工业区等一些的企业群落。二是从集中办企业到集中做产业,由企业集聚走向产业集群的阶段。这个阶段有两个很重要的“关节点”:仿效性竞争和产业链延伸,前者夯实了集群的基础,后者促成了集群的实现。仿效必然引起竞争,竞争则导致优胜劣汰的分化。一批企业在这个过程中脱颖而出,形成规模、创出品牌、成为骨干,构成了产业龙头,带动众多中小企业发展,实现了从办企业向做产业的转变;而一些企业出于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技术水平的需要,逐步把生产过程中可剥离的部分剥离出来,走专一化生产道路,这样就强化了各种各样的配套需求,产生了产业链上下延伸和相关行业逐步配套的强大拉力,从而逐步促成集群雏形、集群的形成。如早期出现的江南树兜汽配专业村,义全机电产品一条街,近年形成的九一路电脑专业街、迎宾路汽车一条街和正在建设的江南高新园区等。

二、我区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我区形成规模的产业集群少,产业链不够完整,集群内的企业规模小,层次低。据统计,2003年我区五个支柱行业轻纺服装鞋帽包袋、树脂陶瓷工艺美术、机械五金汽配、塑料制品、电子通讯设备制造业实现的产值分别为:40.37亿元、20.88亿元、16.63亿元、11.09亿元、6.65亿元,分别占全区工业总产值33.9%、17.5%、14%、9.3%、5.6%,全区产值超亿元的企业仅11家,5000万~1亿元的企业也只有23家,五个支柱行业内大规模企业不多,大多数企业规模小,行业内平均每家实现的产值:轻纺服装鞋帽包袋1219.6万元、树脂陶瓷工艺美术971.3万元、机械五金汽配654.6万元、塑料制品894.4万元、电子通讯设备制造业950万元。区域互补变成重复产业的简单相加,许多企业原材料需要到外地购买,行业存在低水平重复的结构性矛盾,防御市场风险能力有限。

(2)市场集散规模相对较小。我区的市场以消费市场为主,与生产性关联的生产资料市场受发展空间的制约,以街为市,以路为市,如伍堡装璜装饰材料、迎宾路汽车汽配市场、泉州建材市场、义全机电街等,数量少,辐射能力不强,难以适应产业规模化、专业化、大流通的格局。

(3)管理技术人才紧缺,企业研发力量薄弱,熟练工人不足,生产稳定性差。一方面,企业高级管理和研发设计人才紧缺,研发力量不足,导致产品附加值难以提高。生物学、新材料等相关综合性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比较少;另一方面,企业熟练工人不足。由于工人流动性增强,企业招工难度加大,熟练技术工人紧缺,生产旺季工人缺口更大,为了完成任务,企业经常延长工人工作时间,致使工人超负荷工作,对企业稳定生产造成不利影响。

篇7: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县服务业办公室

文化产业作为一门新兴产业,正成为当前发展快、潜力大的新型朝阳产业、绿色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县文化产业由于基础薄弱、起步较晚、投入不足等原因,现阶段发展还很不充分,总量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社会化、产业化程度不高,实际文化消费吸纳力严重不足,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条“短腿”,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是我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我县发展文化产业存在的问题

1、发展意识不强。主要表现在:一是大多数人仍然将文化看作是单纯的社会公益事业,对文化的多种功能和经济属性缺乏全面了解,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混为一谈。二是受传统经济发展思维及其观念的影响,对文化产业发展缺乏足够的重视,没有确立起文化产业应有的战略地位,缺乏一个具有前瞻性、指导性、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三是对政府管文化,社会多元化办文化的政策理解存在偏差。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体制改革进展缓慢,虽然转制为企业,但市场主体地位不突出,经营理念较差,管理不到位,仍存在等、靠、要的思想。

2、核心竞争力低下。一是产业规模小。我县文化产业起步晚、规模小,没有形成知名文化品牌,也缺乏大的龙头企业和项目,目前尚无经营规模过亿元的文化企业。二是产业链条短。集约化程度较低,文化服务功能单一,文化产品有效供应不足;市场主体实力不强,主导产业优势不够突出,难以形成有特色的文化产业集群。三是资源整合差。条块分割,资源得不到优化配置,文化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市场优势转化的能力较弱。四是要素市场弱。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不足,资本、产权、人才、信息、管理等文化要素市场发育相对滞后;社会资本未能大举进入文化领域,民营文化企业所占比重低。

3、人力资源匮乏。文化产业是高科技与高文化相结合的产业,特别需要高素质人才来支撑。我县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严重滞后于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现有人才队伍层次偏低、结构不合理、趋于老化,缺少优秀的文艺策划、编导创意、网络技术等高端人才,懂经营、懂文化的优秀经营和管理人才更是凤毛麟角。

二、我县发展文化产业面临的机遇

1、振兴文化产业政策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了有利环境。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文化产业,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国务院常务会议也审议通过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这是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出台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之后的又一重要举措,也是新中国成立60年来第一次对文化产业发展作出规划,标志着文化产业已上升为国家的战略产业。省市也指出,要把发展文化产业、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文化产业作为战略性、支柱性产业来培育。这些都为文化产业的发展繁荣创造了有利环境。

2、国际金融危机为文化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历史经验表明,在经济危机的冲击下,文化的心理抚慰、精神激励功能得以凸显,大众的文化需求进一步提升,文化产业在经济萧条时期具有“反周期”的独特属性。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文化产业蓝皮书:2009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认为,我国的文化产业将不仅仅是在短期内“逆势而上”,而是会以此为起点,进入一个更为健康的高速增长周期。对于尚处在起步阶段的新余文化产业来说,国际金融危机既是挑战,更是宝贵的发展机遇。我们应抓住这一机遇,制订科学的发展规划,出台积极的文化产业政策,采取更有力的助推措施,激活创新创意能力,培育更多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实现文化事业的跨越式发展。

3、文化需求的扩大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国际国内发展经验表明,当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时,就进入物质消费和文化消费并重时期;接近或超过5000美元时,居民的消费结构就会转向以文化消费为主的时期。2012年,我县人均GDP已经接近5000美元,达到了文化产业加速发展的临界点。由于我县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大量的、潜在的文化消费需求没有得到充分释放。随着我市经济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消费将快速增长,文化市场将空前繁荣,文化产业的市场动力将不断增强,发展前景日益广阔。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迫在眉睫。

三、发展重点

(一)大力发展七大重点文化产业门类

文化旅游业。围绕打造“泰山之阳、圣人故邻”文化旅 游品牌,编制全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加快构建“一区 一带一圈”的旅游发展格局(“一区”,即以文庙为中心,辅以宁阳文化中心、孔子乡饮处、“攻济打援”指挥部纪念馆、蟋蟀文化产业园为主的县城及周边文化产业聚集区;“一 带”,即以禹王古镇为龙头,串联堡头文化遗址、蒋集镇白 鹭保护区、陨石观光园、颜林颜庙、琵琶山、琵琶湖的沿汶 河旅游观光带;“一圈”,即以神童山为中心,辐射蟠龙山、彩山、凤仙山、贤士湖的中部生态旅游观光圈)。做好葛石 镇、鹤山乡“山”、“水”文章,培植“山水相宜”特色文化 旅游经济增长点。积极融入大泰山旅游圈,大力发展节庆文 化旅游。做大做强农业旅游产业,着重抓好蒋集镇郑龙村、葛石镇神童山农业旅游示范点开发建设。大力发展星级宾馆、星级餐馆、星级农家乐、旅行社等旅游企业,不断培育 壮大旅游市场主体。加大旅游商品研发力度,拉长旅游产业 链条,壮大旅游市场体系。

休闲娱乐业。整合文化演艺资源,与知名品牌演艺公司 联合打造体现特色、高水平、有影响的大型室内文化演艺项 目,带动发展一批具有较强生命力的表演项目。加快推进电 玩城、KTV、酒吧、歌舞厅等休闲娱乐设施项目建设。积极 发展休闲养生文化,建设一批休闲养生基地。

节庆会展业。办好大禹文化节、梨花节、十字绣艺术节、蟋蟀文化节、大枣文化节、彩山登山节等节庆活动,形成特 色鲜明的节庆经济和节庆文化。规划建设宁阳文化中心,策划创意特色会展品牌。积极承办省内外重大经贸文化活动及综合性、专业性展览,广泛汇聚信息流、技术流、商品流和人才流,带动城市餐饮、住宿、交通、购物、广告、旅游等相关行业的发展。

现代传媒业。大力推进农村有线电视“户户通”和城区 数字电视整体平移步伐。广播电视逐步形成节目制作、广告 经营、网络媒体三大主业并举、相关产业多元化发展的格局。顺应数字化趋势,积极发展网络电视、数字出版、在线娱乐、移动电视、互动电视、手机报等新闻媒体业务。推动电影发 行放映改革,组建以县电影公司为主体的大型影业文化企业 集团。大力发展社区和农村数字影院。

民俗文化产业。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和开发,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著名文化项目品牌。进一步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和数据库,鼓励和支持非物 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展览和演示活动。对宁阳木偶戏、宁阳斗蟋、四八宴席、大禹传说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市场开发、宣传营销,促进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产业化经营。

印刷复制业。整合印刷复制业资源,推动印刷复制业技 术改造升级,建立以连锁经营为主要模式的出版物印刷、复 制、发行网络。引进和发展外商投资印刷复制企业,培育和 发展一批示范性大型印务包装集团。积极发展数字印刷、即 时印刷等先进印刷技术,发展高附加值和高端产品,促进印 刷复制业结构优化升级。

文化体育业。大力发展文化演艺业,组建宁阳剧团等专 业演出队伍,鼓励创办文艺专业团体和农村庄户剧团。围绕 神童山、皋山、琵琶湖等,创意策划一批特色运动项目。争 取更多的市级、省级,乃至国家级体育赛事在宁阳举办。积 极发展体育彩票、竞赛表演等产业门类。加快体育健身娱乐 业发展,鼓励开办各类体育健身休闲俱乐部,正确引导群众 体育健身消费。

(二)引进、培育和壮大一批骨干文化企业

积极引进大型知名文化企业或企业集团,催生形成一批新的文化市场主体。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重点培植一批主业突出、实力雄厚、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龙头文化企业和大型企业集团。加强与国际国内大型企业集团的合作;支持已进驻企业扩大业务领域,开拓发展市场;支持本地文化企业通过联合、重组等形式,扩大发展规模,提升整体实力。加快发展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文化企业,推动条件成熟的文化企业上市融资。大力发展民营文化企业。强化市场化运作,做大做强山东金宁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三)重点扶持发展一批文化产业项目

依托区位和资源优势,策划包装一批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比较优势明显的文化产业项目。重点建设宁阳文化中心、禹王古镇、蟋蟀古镇、好运枣圆、皋山文化社区城等具有产业拉动作用和示范效应的文化产业项目。全力打造“全国十字绣成品加工基地”,建设泰山十字绣一条街。每年确定 2-3 个重点文化产业项目,按照相关规定给予配套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完善文化产业项目数据库,每年争取 2-3 个项目纳入省、市重点扶持范围。

(四)打造一批文化产业品牌

大力实施文化产业品牌战略,围绕做大做强禹王文化、蟋蟀文化、大枣文化等文化品牌,打响泰山十字绣、灵芝盆景、苗木花卉、龟山砚、梨木制品等一系列文化产品品牌;创新活动形式,完善丰富内容,提升山东宁阳大禹文化节等六大节庆活动品牌;培育壮大一批在省内外具有较大影响、综合竞争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综合效益好的文化企业品牌。到2015 年,打造出在省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的5个以上文化产品品牌、3个以上文化活动品牌和2个以上文化企业品牌,形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结构合理的文化产业品牌体系。

(五)建成一批文化产业园区(基地)

整合优化现有资源,规划、引导、鼓励产业要素集聚,促进文化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合理分工,打造特色鲜明、结构合理、效益显著的文化产业园区(基地)。重点打造以禹王古镇为龙头,集文化展示、法物流通、宗教书画、休闲娱乐于一体,祈福风调雨顺、实现一生安顺愿望的禹王文化产业园;以中华蟋蟀主题馆为载体,集蟋蟀养殖、交易、娱乐和蟋蟀文化交流于一体的蟋蟀文化产业园和以好运枣圆为依托,集大枣文化研究、枣制品生产销售、度假养生于一体的中华大枣养生文化产业园,争取 2 个文化产业园列入市级示范园区(基地),1 个文化产业园列入省级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基地)。

(六)完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建立健全门类齐全的文化产品市场,完善信息、资本、技术、产权、人才等要素市场,促进文化产品和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加强文化中介和行业组织建设,理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体制,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适应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新变化和审美的新需求,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增强人民群众的文 化消费意识。加快培育城市、社区和农村文化消费市场,促 进文化消费,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将文化产业振兴发展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将各项目标任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主要负责人亲自挂帅,层层落实责任,建立相关的考核、评价和责任制度,作为评价科学发展水平、衡量科学发展质量和领导干部实绩的重要内容。组织、宣传、编办、发展改革、科技、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国土、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统计、环保、规划、建设、旅游、体育、国资、经信、商务、税务、工商、金融等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发挥职能作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合力推进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工会、共青团、妇联、文联等人民团体要积极组织群众、发动群众,激发全社会文化创造活力。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省、市关于发展文化产业的各项政策规定,探索、创新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政策。要根据财力逐步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通过贴息贷款、项目补贴、奖励等形式,支持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建设。用好 300 万元的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和 40 万元的旅游发展基金。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和外资进入政策允许的文化产业领域,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金融业要加大对文化企业的资金支持,鼓励担保和再担保机构开发贷款担保业务品种,支持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发行企业债券。加强文化市场监管,维护正常的市场竞争和交易秩序。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产业发展的活力和后劲。县委、县政府设立“文化产业发展突出贡献奖”,对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做好文化产业招商引资成果认定工作,兑现有关奖励政策。

(三)积极开展文化产业招商。围绕七大重点文化产业门类,坚持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谋划,搞好项目策划包装,不断充实完善文化产业项目库,推出一批吸引力强、特色鲜明的重点文化产业项目。采取媒体推介、会展推介、组团招商、专题招商、外派招商、委托招商、以商招商等形式,广开渠道、创新形式,全方位加强文化产业项目宣传推介,广泛宣传我县的政策优势、资源优势、交通区位优势,吸引大批品牌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到我县投资发展文化产业。

(四)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构建多元化的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使用和引进机制,加快制定文化产业人才战略规划。着力培养具有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企业家队伍,以及具有文化产品创新能力、市场营销能力的优秀文化创意人才和市场经营管理人才,吸引优秀人才进入文化产品生产创作和服务领域。建立文化产业发展人才库,完善选拔聘用机制,鼓励优秀文化产业人才脱颖而出。完善 人才管理机制,健全技术、管理、品牌等参与收益分配的具 体办法。

篇8:对铜川发展中医养生产业的几点思考

精细化工是化学工业中最具活力的新兴行业之一, 是新材料行业重要组成部分, 处于化工产业链中段, 具有产品种类多、附加值高、用途广、产业关联度大等特点, 直接服务于国民经济的诸多行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各个领域, 是当前世界化学工业发展的重点方向。精细化工产值占化学工业总产值比重 (精细化工率) 的高低已成为衡量化学工业发达程度和化工科技先进程度的重要指标。根据美国斯坦福研究院咨询公司专业研究报告《Chemical Economics Handbook》, 2010年, 世界化学工业总产值为3.4万亿美元, 精细化工产值为1.5万亿美元, 精细化工率为44.1%。目前, 精细化工最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依次为美国、西欧、中国和日本, 销售额比重分别为27%、25%、16%和12%。美、欧、日等精细化工率已高达60%-70%, 而中国2014年精细化工率仅为48%, 与发达国家差距很大。本文将在分析中国精细化工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的基础上, 探寻促进中国精细化工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可行性政策出路。

二、中国精细化工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 存在的主要问题

1. 行业结构不合理。

首先, 传统产品产量大、增速快, 新领域精细化工产值少。中国是世界第一大涂料和染料生产和出口国, 第二大农药生产国, 但新领域精细化工行业发展滞后, 占比仅为四成。其次, 低端产品多, 高附加值产品少。目前中国生产的精细化工产品大多附加值较低, 附加值高的电子化学品、高分子材料、水处理剂等, 产量相对较低, 因此, 产业利润率很低。

2. 资源利用效率低。

目前, 炼油后制备“三烯三苯”等基础化工原料的上游产业链和生产三大合成材料的中游产业链已较为完善, 但下游产业环节仍相对薄弱。而且, 精细化工产品生产过程往往只注重主流程产品, 副产品利用程度很低, “三废”回收利用也十分有限, 因此, 单位产量能源和原材料消耗都较高。

3. 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

目前, 中国共有国家级精细化工产业园区15个, 几乎每个园区的规划行业都涵盖了从低端到高端各个领域, 在规划中也都明确列出突出发展新领域精细化工行业。进入具体筹划阶段后, 尽管也强调大力吸引高技术新兴行业企业, 但最终进驻园区的企业仍以传统产品生产企业为主, 生产方式落后、污染严重。

(二) 影响因素分析

1. 存在思想认识误区。

由于精细化工产品多属小批量、多品种生产, 投资少、产品附加值高, 利润率常在10%以上, 有的高达30%-50%, 成为“生财聚宝”的新兴产业, 因此, 各级地方政府和企业普遍存在认识误区, 将精细化工产业视为投资周期短、资金回收快的“短平快”项目, 发展思路具有明显“短视性”:要么急功近利, 粗放生产, 最终导致产业发展不可持续;要么心浮气躁, 盲目做大, 最终导致大而不强、多而不精, 缺少核心竞争力。

2. 科技投入不足, 成果转化率低。

据统计, 发达国家化工科研费用占总投入的50%以上, 中国仅为6%左右, 差距很大。据ICIS世界化工企业100强资料, 在精细化工领域, 国际知名企业研发投入力度很大, 德国巴斯夫、美国陶氏和杜邦、德国拜耳、日本住友的R&D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分别为2.3%、3.1%、5.2%、5.5%和7.0%, 中国精细化工企业相关指标则不足1.5%。同时, 中国化工产业科研成果转化率只有10%左右, 位列世界化工百强企业第4位的中石化, 科研成果转化率甚至只有2%左右。

3. 生产设备落后。

作为精细化工产业发展的先导产业, 精细化工装备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和先进程度直接决定了精细化工产品的技术含量和产品档次。目前中国化工装备制造业整体水平不高, 中低档装备制造能力明显过剩, 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生产设备主要依赖进口。

三、促进精细化工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政策路径探讨

(一) 树立正确的思想认识

1. 必须认识到精细化工是化学工业未来发展的重点领域, 将成为化工产业利润的主要来源, 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和适度的支持。各级地方政府主管工业的领导人员应通过理论学习和实际考察, 真正了解精细化工产业运行特征。

2. 必须认识到做大做强精细化工产业必须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兼顾。通过革新工艺、增加产出, 增加主流程产品种类, 减少副产品和“三废”产出, 从而减少排放、避免环境污染, 接近接近“零”排放的理想状态。

3. 充分利用产业政策宏观调控作用, 引导精细化工产业的行业结构不断优化:对传统行业, 依靠增量调整, 逐步升级现有企业的生产设备和工艺流程, 严格审批新增项目, 避免落后产能继续增加;对新兴行业, 特别是处于价值链最高端、产业链最末端、技术含量最高的新领域精细化工行业, 通过税收减免、贴息贷款等方式加以鼓励。

(二) 加大研发投入力度

1. 增加财政对精细化工研发领域的资金拨付。

各级地方政府有必要将有限的财政经费用于科研投入, 在直接促进精细化工产业生产模式和产品档次提升的同时, 发挥科技进步对其他产业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促进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

2. 着力提高科研资金利用效率, 保证每一笔资金投入都能够带来相应的科研成果。

逐步完善科研资金投入及使用监督管理机制, 建立科研项目主持人责任制, 先拨付项目经费的30%, 余下部分根据科研成果等级及可转化程度适度给付, 对于应用性强、可立刻应用于生产实践的, 可考虑给予相应奖励。

3. 努力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 强化科研与生产的紧密程度。

逐步构建体系完整、逻辑严密的产—学—研一体化机制, 以生产领域实际需要为指导, 确定中高等院校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 实现人才供给和需求“零距离”对接;根据产业结构升级和产品档次提升的实际需要, 确定研发领域和具体科研计划, 从源头上避免科研成果与生产实践相脱节。

(三) 大力发展化工装备制造业

1. 鼓励自主创新, 引导高技能人才向化工装备制造业集聚, 逐步将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于生产领域, 增强智能化、数字化设备和终端成套装备的开发设计能力, 利用高新技术和尖端产品, 推动化工装备制造业可持续发展。

2. 调整行业结构, 逐步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传统和落后生产能力, 大力发展高效节能、绿色环保的新兴行业;适度控制低端装备生产能力, 尽快提高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高端装备设计制造水平。通过增强新兴行业和高端产品研制生产能力, 推进化工装备制造业升级。

上一篇:沈航龙源食堂餐饮分类管理阶段小结下一篇:广州,我美丽的家乡小学生写景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