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舟曲教育发展的几点建议(池干学校)

2024-04-23

对舟曲教育发展的几点建议(池干学校)(共11篇)

篇1:对舟曲教育发展的几点建议(池干学校)

对舟曲教育发展的几点建议

池干学校 杨新林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是社会稳定的平衡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实现教育协调发展的关键。就舟曲教育而言,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多种原因,城乡之间和不同区域之间教育存在很大差异。也正是这种差异,导致了教师资源的失衡与流动。现在,农村教师想方设法进城的现象已经成为一种“潮流”。相对而言,沿河交通便利的学校和县城学校优秀教师、中青年教师云集,师资力量超编,而致使大部分偏远农村学校教师结构老龄化严重,教师缺编现象严重,老年教师教学观念、方法陈旧,难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有些学科师资严重缺乏,特别是艺术、体育等学科,各学校教育教学成绩参差不齐。针对以上情况,我有如下几点建议:

1、加强“教学扶贫”,建立区域骨干教师、城镇学校的教师到偏远农村学校轮流任教等制度,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积极引导超编学校的富余教师到偏远农村任教,让城乡教师合理流动起来。

2、建议教师人事关系、工资待遇,学校的经费下拨等继续实行教育局统一管理的办法,以免学校工作人员徘徊于局乡校之间。

3、进一步提高农村偏远教师的工资待遇,职称评审,评优选先等向农村教师适当倾斜,制定激励机制,鼓励中青年教师到基层任教。

4、只有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才能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但是大部分培训都安排在正常上班期间,一般都是十天半月,学校派出教师后扰乱了工作计划,影响了学生学习,建议主管部门把教师培训安排在寒暑假。

5、建议主管部门为农村寄宿制学校配备工勤管理人员和校医,以减轻专职教师的工作量。

6、建议建立任期交流机制,按工作年限、工作业绩、师德师风等实行城乡教师合理交流机制,加强新鲜血液的循环。部分教师的调动在开学初或放假后进行,中途的调动给正常教育教学带来诸多不便。

7、为了缓解县城学校的压力和大班额问题,建议政府出台具体的片区招生制度,同时考虑在老城区开设一所完全小学,方便进程务工子女的入学困难。

以上建议如有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篇2:对舟曲教育发展的几点建议(池干学校)

尹咏薇

尊敬的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好!首先我感到很荣幸,能有这样的机会在这里为学校的发展提出我的建议。

我在范湖小学工作已经接近5年了,看着学校一步步扎实地走过来,至今已经发展为以武术和书香校园为校园特色,教育教学成绩显著,深受家长和社会各界赞誉的优质小学。这是我们教师的荣誉,我倍感自豪,也感到身上的责任更重了。学校如何保持教育优势,结合我校现有的状况和刘校长的问题,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建议。

一、你认为范湖小学存在哪些办学优势?有什么办学可以让这些优势发展得更好吗?

我认为学校最大的办学优势是拥有很好的师资,学校教师的平均年龄在30岁左右,比较年轻,对教学事业有理想和激情。近10年进来的教师学历均是本科以上,专业基础扎实,教学基本功强,起点都是挺高的。他们工作态度认真负责,学习积极主动,教学成绩也是有目共睹的。学校拥有很多有实力,有成绩的教师,比如佛山市的名班主任、三水区名师、三水区学科带头人。我认为想要把优势发展得更好,需要不断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创造条件支持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和进修,开阔教师眼界,活跃教师思维。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师资源,采取师徒结对的方式,让老教师带动新教师,加快新教师的成长,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性。

二、学校的管理、教学、德育、后勤等方面存在什么问题,你希望如何改进? 总体来说,我认为学校的管理比较人性化,对教师的工作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支持,学校的工作开展得有条不紊。但是,除了必要的学科学习和工作以外,师生和师师之间缺少交流沟通的机会。我希望学校可以尝试搭建一个沟通的平台,在校运动会、大课间等活动中融入师生互动的游戏,增强师生间的了解。多创设教师的团队活动,有利于同事间的沟通和了解,建立信任、友爱的关系。

在教学方面,教师尽职尽责,充分开展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并且在多次的抽测和比赛中获得不错的成绩。美术是小学教学中的小学科,与主科相比未能引起足够的注意和重视,但在多元化的教学中美术课能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美术教学中,部分课程由于场地和卫生条件的限制,需要到美术室进行。但是,美术室的课桌和椅子配备较少,也没有电脑平台可以展示教学,使得很多课程的开设滞后。希望学校能够引起重视,改善美术室的教学条件,添置教学用具。另外,第二课堂的开展时间较短,一周3次,每次的时间仅有25分钟,一周下来共1小时15分钟,让学生去学习一门课程是远远不够的。希望学校可以再考虑第二课堂的课程时间安排。

在德育方面,一部分学生未能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比如,为逃避值日生的扣分,把剩饭剩菜倒在校园里,偷偷把糖果纸塞到卫生死角,随意破坏厕所设施。学校也想尽办法去警告和教育,发动值日生去监督。主任让各班选定学生看饭也是很不错的做法。但学生的管理,应该重在“导”而不是“压”和“堵”。希望学校可以针对出现的各种问题,创设各种有趣的校园活动,寓教于乐,令学生易于接受,认识深刻,主动地去调整自己的不良行为,逐步培养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另外,学生的学习压力也是比较大的,长时间都留在教室里听课和写作业,希望学校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比如知识竞赛、绘画书法比赛、安全知识竞赛、亲子运动会等,让学生劳逸结合,在活动中发展多方面的才能,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还可以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帮助学生排遣不良的情绪,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在后勤方面,我认为学校饭堂的伙食量足,菜式多样,比较满意。但是校园的设施和卫生工作有做得有不够的地方。具体有:

1、场室的窗户多半是关不上的,常有学生潜入,破坏物件甚至有偷窃行为。能否定期进行维修或加装防盗网加固?

2、第2号、3号教学楼的楼梯扶手有安全隐患,存在不锈钢的缺口,尖锐无比,学生抬粥和劳动的时候,多次划伤皮肤。能否打磨一遍?

3、厕所清洁不够彻底,气味较大,厕所门长期有污迹,洗手槽下的管道多数已掉落。希望领导多加关注!

4、教师的工作存在一定的压力,因此教师需要适时调整,以减缓身心压力。由于环境限制,教师工作八小时外的活动单一,尤其是留校住宿的教师,考虑到很多同事喜欢打羽毛球和乒乓球,希望学校可以考虑添置一个羽毛球场和室内乒乓球场。

三、你对学校发展有什么建议,又有什么期待?

我希望学校的发展是全方面的,师生能够拥有一个整洁、安全、有浓厚学习氛围的校园环境。学生在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能够有机会参与多种有益的课外活动,培养多方面的才能。学生能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感恩社会,回报社会的心。面对社会上各种各样的学生遇害事件,希望学校能够加强安全教育,创设多种体验的活动,加强学生的防范意识,学会保护自己。生命不再,谈何发展?

篇3:对舟曲教育发展的几点建议(池干学校)

关键词:学校管理,奖罚制度,思考

教育改革的深化要求学校管理必须逐步趋于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 但从制度本身及执行情况上看, 不尽如人意, 甚至给学校的工作造成了负面影响。具体表现在:奖惩制度的制定与管理者认识之间存在着差距;奖惩制度的严肃性与执行不力之间的矛盾;制度的完善与管理层工作时效的不同步。

鉴于此, 我对学校内部管理和奖惩制度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纠正认识, 以人为本, 调查研究, 确立制度。

教师是一个有知识、有思想、有情感的群体, 绝大多数都能做到教书育人, 为人师表, 尽职尽责。教师的荣辱感普遍较强, 地位的低下与维护其人格的完整性之间常产生矛盾, 促使其特别注重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 尤其渴望得到学生和社会的尊重, 心理上处在一种下意识的亢奋和敏感状态, 个别教师甚至已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极容易产生抵触和对立情绪, 在外人看来, 就是“书生气太浓”, 心理学上叫反常的“孩童心理”。作为教育管理者, 必须从全体着眼, 充分认识教师的人格特点, 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制定各类制度的时候, 本着约束少数, 惩罚个别, 鼓励大多数的原则, 绝不能把制度当作“紧箍咒”, 打算套在每个教师头上, 然后不分邪正, 只顾去念“咒”, 这样做, 便是人为地把自己和教师摆在了对立的位置。

学校管理者还必须认识到教师劳动的特点, 教师不是机关公务员, 干满点就能完事, 他们在下班后仍想着或干着其分内的工作;教师也不是工人, 完成工件, 验收合格就能获得相应的报酬。学生的差异, 评价的偏倾, 往往使他们的劳动得不到显示, 得不到认可, 更别说等量的报酬了。在两难的境地中, 他们更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 而管理的根本也正在“知心”, 所以, 管理者必须及时深入群众, 调查研究, 充分了解情况, 适时给予合理的评价, 并把它作为制定和完善各类奖惩制度的必备的主要依据。

二.抓大放小, 理顺关系, 改变作风, 落实制度。

提倡领导深入群众, 调查研究并不是说事无巨细, 样样过手。在具体事务上, 必须权责分明, 即使是校级领导, 也不应该有过多的“侵权”行为。“名不正则言不顺, 言不须则事不成。”学校上层者如果想在鸡毛蒜皮的小事上都要过堂定案反倒把事情弄得棘手, 甚至因为权责不明而引起领导和教师之间的推诿怨忿。校长是设计师, 不是修鞋匠, 要注重人、财、物的宏观调控, 抓大放小, 多给以指导, 做好思想工作, 注意消除磨擦, 化解矛盾, 理顺工作关系。关系顺畅, 制度才能顺利地落实。

三.统一尺度, 公正合理, 以奖为主, 完善制度。

完善制度, 一要精简其类型和数量, 二要使制度本身条目清楚、科学规范、易于操作。而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检查或验收工作时, 很多学校便搬出数目不少的新旧制度, 并把它作为“实绩”对照汇报工作;一个小小的学校, 制度文件多达几十上百种, 厚达尺余, 并为之而沾沾自喜, 不是很可笑吗?如果旧的不忍丢, 新的又连连出台, 那学校不就成了生产制度的工厂了吗?整个学校滥在制度里边, 连执行者也搞不清楚的时候, 这么多的制度还不是一纸空文吗?其实, 好些学校的不少制度已是名存实亡, 不是与实不符, 就是执行不下去。再加上有些制度条目繁复、细则累赘、软项目太多、很难避免的交叉重复或冲突, 以致往往正在操作中, 却又只好停下来修改, 越涂越黑, 重蹈覆辙, 犯了对人对事的错误。学校制度的这些特点与弊端, 致使在操作的过程中很难做到公正合理, 随意性、主观性在有时是显而易见的。在有些时候, 依据制度评判的结果甚至令人啼笑皆非:一线的走下线, 二线的走中线, 领导走上线;班主任干得多, “失误”多, 受重罚, 只代课的扣质量, 受轻罚, 不代课的吃软 (项目) 不吃硬 (项目) , 平安无事, 一不小心还捞个先进当一当;其结果只能是“促进”了少数, 挫伤了大多数的积极性。

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制度是科学管理的必要手段, 而处罚制度只能是学校管理的辅助手段, 不是万能的。学校管理是一种非常特殊的管理, 决不能简单套用其它行业的管理办法。这制度必须要科学规范、简便易行, 要符合法规, 着眼实际, 切实保护、鼓励教师的合法行为, 不管是制定, 还是修定完善, 必须要围绕为教育教学服务这一中心;力求使其公正合理, 以奖为主, 鼓励大多数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 特别是高付出的年轻教师。

四.“敢”字当头, 率先示范, 发扬民主, 维护制度。

篇4:对舟曲教育发展的几点建议(池干学校)

面对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我国职业技能培训事业的发展明显滞后,重视普通教育而轻视职业教育的倾向依然存在,职业技能培训投入不足且管理力量薄弱,很多学校实训时的实习设备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师资队伍配备不够齐全且整体素质不高,从而带来以下几个问题。

1.生源不足

近年来我国人口出生率逐年下降,全国在校学生数量明显下滑,高等教育的大发展,高校的不断扩招,加上高职高专院校起步晚、规模小、收费高,使之在社会的认可度不高,使生源质量问题越来越成为制约职业技能培训大发展的一大难题,甚至直接影响到学校的生存问题,给高职高专院校教学、学生日常管理等带来诸多负面影响。

2.培训手段和技术设备落后

目前,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很多学校的培训方式有所改进,他们采用大量的软件、模拟仿真设备,使学员能够通过反复训练来增强某一部分操作技能,但由于人机训练难以模拟复杂的现实操作环境,因此效果欠佳。另外,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多数尚未完成原始积累,难以投入更多的资金购买昂贵的实训实验设备,更谈不上对设备的更新换代,造成学生的动手能力普遍较差,有的学校甚至被人们戏称为“理论学校”。

3.培训效果缺乏有效的考核和评估体系

目前,絕大多数对培训工作结束后的考核大多沿用考试的形式,首先是学校内部的结业考试,之后是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的职业资格认定考试,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培训效果评估体系,不能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准确评价,不能将培训评估和学员培训结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力的提高和为企业带来的效益结合起来,以致很多学员参加工作后还要进行二次学习,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投入。

二、加强职业技能培训需要采取的对策措施

1.从招生、教育教学、实习与就业三个环节入手

(1)开展有效的宣传活动,扩大学校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宣传内容一定要真实,切忌急功近利。目前特别要注意克服两种倾向:一是虚假宣传,在师资、设备、教学质量等方面夸大其词;二是承诺性宣传,如承诺百分之百就业等。这些虚假的宣传对学校形象的破坏极大,在宏观上会严重影响整个职业教育的声誉。

(2)改善职业培训学校的教育、教学与管理。学校要重新营造一种新的学习环境,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效地减少流生;学校要用一流的教学质量和服务管理,真正使学生在校有家一样的感觉,用优秀的品质吸引学生。

(3)认真组织好实习环节,做好就业推荐工作,加强与毕业生的联系。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引进先进教学手段和理念,加强校企合作

学校要积极开展骨干教师的教学业务培训,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事业单位和外地进行专业实践与考察;挑选师范类和非师范类专业对口的优秀毕业生充实到职业教育教师队伍中来,采取有效措施稳定职教师资队伍;要广泛吸引企事业单位工程技术、管理人员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员到校担任专、兼职教师,提高具有相关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教师的比例;要重点培养一批具有较高专业技术水平的职业教育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和教学能手;要创新职业教育教学模式。

职业培训学校要及时调整专业设置,积极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专业,拓宽专业领域,增强专业的应用性和适应性;要着眼地方经济,立足各类企业;要积极推进课程和教材改革,研究和编写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并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课程和教材,努力适应经济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劳动力市场变化的需要;要积极创造条件开办高等职业教育;要全面推行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全日制与部分时间制相结合、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结合的办学模式,努力把职业学校办成面向社会、开放型、多功能的教育和培训中心。

3.建立合理可行的培训评估体系

考核和评估是实施培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以传统的考试为基础,培训评估体系可以借鉴柯卡帕切的4个递进的考核层次。

(1)学员的反应:即学员对整个培训过程的意见和满意度。培训师是否将培训目标分解到每节课上,使学员掌握每堂课的知识与技能。

(2)知识标准:即学员通过培训学习所获得的有关知识、理论、技术、技能等。培训学习的内容与学员从事工作的关联性是衡量培训项目好坏的重要指标。

(3)行为标准:即学员培训后工作表现的变化。

(4)成果:即学员受训后对企业产生的影响。

总之,学校要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学员的职业技能培训,为企业提供符合要求的劳动者。

篇5:我对学校发展的几点建议王云

燕子墩乡中心小学王云

我校在黄志平校长的带领下,近年来各个方面登上崭新的台阶,好几年的年终检查全惠农区第一,这是我们教师的荣誉,我倍感自豪,同时也感到身上的责任更重了。学校如何保持教育优势,结合我校现有状况,我从以下几方面提出建议。

一、从学生入手,创“文明校园”;

德育的任务是要影响人格,形成美德,而美德的培养不能靠说教,必须靠感染,靠“动情”。要以“礼仪教育”为抓手,设计能触动学生心灵的人文教育环境,让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养成德性。

1、加强学生的礼仪教育。从细微处抓好,重点抓好卫生习惯、走路习惯、写字习惯等。

2、加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学校要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在学校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有机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对心理有障碍的学生,要及时实施心理疏导。

3、采取制度管理、文明班评比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养成习惯。师生共同制定规则(制度),在维护中形成规则。使规则从建立到形成的过程,成为人文素养的形成过程。

4、引导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参加主题班队会、办墙报、主持红领巾广播站;培养学生责任心、爱心、自主能力、创新精神。

二、从教师入手,创“人文校园”;

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教师素质的提高是

提升全校教育质量的关键。

1、加强教师理论修养、陶炼师德。

我们从事的是普普通通的职业,但是这份职业却是不平凡的,因为我们是在育人,育人须以德为先。职业的需要,世俗的界定,教师是品格高尚的群体。教师的自我定位要高,应自觉地、持之以恒地加强自身品德修养,成为思想素质高的人,学校可以定期进行教师政治思想学习,开办讲座、座谈,既丰富了老师的理论修养,又净化了老师的心灵。

2、不断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我校大部分教师已经工作10年以上,教育教学经验丰富,但是知识积淀很少,知识层次不高,这就要求教师从各方面汲取知识,提高理论水平与专业知识储备。目前,教师没有养成学习的习惯,一是缺少时间,没有珍视读书的价值,没有体验读书的快乐,二是过重的工作负担,几乎使读书成了教师的奢侈品。但教师的成长离不开学习,要处理好工作和学习之间的矛盾,教师就要善于学习。学校可以提供教师继续深造学习的机会,让教师重新畅游知识的海洋。

3、时刻关心教师身心健康。

教师的工作压力很大,教师的精神压力也很大,因此,教师需要适时调整,以减缓身心压力。重视教师精神需要的重要性,创造条件,提供方便,走出去,请进来,满足教师的需求。

篇6:对舟曲教育发展的几点建议(池干学校)

西关小学:张凯杰

近年来,由于上级主管部门加大了学校常规管理力度,重视平安创建和环境卫生检查工作,为应对各种检查验收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教职工的精力,影响了正常的教育教学,影响了学校的常规管理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此,对学校教育管理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完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加强对教学“六认真”的督查,并将督查的结果作为绩效工资、晋职、评优和竞聘的重要依据,这样可提高教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从管理中求生存,从管理中促发展。大兴学习之风,以学习促提高,以学习促发展,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实施打造名校、培养名师工程,做到校有特色、师有名气、生有特长,让学校教育充满生机和活力,充满和谐和美。

2、沉下心来搞教育,一心一意抓教学。在抓好平安创建和环境卫生工作的同时,要把绝大部分精力投入到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上,坚持教育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加大教育教学质量在各项目标考核中的权重,对学校和教师的考核评价要求真务实,要防止形式主义和走过场,要严惩学校内部的各种弄虚作假行为,严禁对工作敷衍塞责虚假应付,只有真抓实干,对工作负责,对学生负责,对教育事业负责,消除急功近利和浮躁心理,沉下心来搞教育,一心一意抓教学,学校的发展才有希望,素质教育才能真正得到落实。

篇7:对学校工作的几点建议

黄剑渔

一、工作理念:

1.安全是学校稳定的基础。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必须首先确保安全,安全得不到保证,学校就难于安定,学校不安定,一切工作都将受影响和干扰。

2.质量是学校生存的保证。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要追求质量和效率,没有质量的低效劳动,在新的历史背景下,是得不到家长和社会的认同的。

3.品位是学校文化的象征。学校的一切工作和学校全体师生的言行举止都要注重品位,没有品位就没有地位。

4.品牌是学校形象的标志。名师、名生、名项目都是学校的品牌资源,没有品牌的学校就似如没有灵魂的生命。

二、工作举措:

(一)学校管理方面,要把精力花在“和谐”上。

就学校而言,我们的一切管理活动都要围绕促成和谐而展开。学校的管理要在促成学校的和谐发展上动脑筋,班级的管理要在促成班级的和谐发展上想办法,学科的管理要在促成学生学业的和谐发展上花功夫。本学期的工作重点是要突出以人为本,着力打造和谐人文。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1.增强安全意识,落实安全措施,确保师生平安。安全质量是学校的第一质量,确保师生的身心安全是落实以人为本的最基本要求。为此,学校的一切工作都首先要考虑安全因素,学校的一切人员都要增强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各职能部门都要制订本部门所辖工作的安全防范措施,并做到常检查,常反馈,使安全的警钟长鸣。

2.加强沟通,增强信任,建立情感,提升团队凝聚力。学校支部、行政和工会要建立相应的与教职工定期交流、沟通的工作机制,班主任要建立与家长、学生定期交流、沟通的工作机制,教师要建立与学生定期交流、沟通的工作机制。

(二)师德建设方面,要把重点落在“爱生”上。

师德的核心是爱生,爱生的集中表现是敬业,敬业的主要标志是工作认真、责任感强。具体要求是:

1.规范职业言行,呵护学生身心。中学生的身体和心理都还很脆弱,粗暴的言行将对他们的身心造成伤害,同时也会有损于老师在他们心目中崇高、完美的形象。在学生面前,我们必须规范职业言行,让学生听了你的语言感到温馨,看了你的行为感到亲切。2.贴近学生心灵,争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只有掌握了学生的心灵世界,才能真正的掌握教育的主动权。要掌握学生的心灵世界,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使自己走进学生的心灵,成为学生的朋友。只有成为学生的益友的老师,才能真正的成为学生的良师。

3.改变教育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业进步。学生的学业有否进步是家长衡量老师工作优劣的重要标准,也是最终检验教师职业道德境界的重要标志。改进教育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的学业进步,不仅是教师爱生的又一具体表现,更是教师的职业使命所在。因为教育的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一切学生的一切发展。

(三)品德教育方面,要把重心放在“习惯”上。

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要走向低重心、求实效、重养成的行为规范教育。

1.加强学习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学习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要重于学科知识的教学和智能的开发,没有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就不可能形成优良的学风。为了加强这方面的教育,我们一是要全员参与,二是要确立重点,三是要明确要求,四是要坚持不懈。

2.加强活动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活动行为是否规范直接影响学生的安全和学校的秩序,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学校的校风和学生的文明程度。加强学生的活动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要重安全防范,兼文明礼仪,强训练指导,勤检查督促。3.加强个人卫生习惯的养成教育。学校要从根本上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学校可利用橱窗、板报等宣传环保教育,尽量让内容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另外,要强化这方面的教育,还应该加强与家长的合作和配合。

(四)专业发展方面,要把视线盯在“实战”上。

1.以课堂为阵地,磨练自己的基本功。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认真备课,勤于反思。学校教导处可以通过增加检查的次数要起到督促的作用。

2.以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活动为支撑,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为了使校本培训与校本教研活动真正成为支撑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载体,一是要求教师充分地发挥主体作用,二是要求校本培训与校本教研相结合,三是要求以课堂教学为结合点。

3.以严谨治学和创新教学为依托,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名师可以出高徒,严师也能出高徒。每个教师纵然有每个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风格,但无论怎样,严谨治学和创新教学是形成每个教师独特教育教学风格的最基本要素。严谨治学可以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建立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创新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灵性,使课堂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

4.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为根本,扩大自己的社会知名度。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更是教师的生命线,质量低劣的教师是得不到家长和社会的认同的。为此,要想扩大学校和教师的社会知名度,就必须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在当今减负的呼声中,如何使教学有效是每个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五)形象塑造方面,要把切口定在“品位”上。

教师有教师的形象,学生有学生的形象,学校有学校的形象,但无论是师生个人的形象还是学校集体的形象,都要向完美的方向去塑造。在形象的塑造上,品位起着极大的作用。一句话,形象的塑造离不开品位的提升。教师要做到:1.关注自己的语言品位。2.关注自己的行为品位。3.关注自己的处事品位。

(六)声誉提高方面,要把目标锁在“宣传”上。

声誉直接影响利益,学校的声誉是要由教师的声誉和学生的声誉来支撑的,名生可以催生名师,名师可以催生名校。从这种意义上去认识的话,我们应把提高学校的声誉寄托在宣传名生名师上。

1.拓宽宣传渠道。宣传的渠道要拓展,既要有通向社会的宣传渠道,又要有通向家庭的宣传渠道,还要有通向行政、业务主管部门和兄弟学校的宣传渠道。在宣传渠道的拓展上要无孔不入。

2.策划宣传内容。宣传是要有内容的,尤其是向社会的宣传,则更要关注宣传内容的典型性,即要有新闻价值,不然媒体是不会报道的。为了加强这方面的工作,我们要策划宣传亮点,组织开展活动,挖掘现有优势。

篇8:关于职业学校数学教育的几点建议

(1) 学生基础差, 谈“数”色变, 对数学有种莫名的恐惧和排斥.职业学校的学生中, 约30%的学生数学基础较好或尚好, 约40%的学生存在明显的缺陷或不足, 约30%的学生缺乏起码的数学基础知识与数学学习能力, 视数学学习为畏途, 几乎是职业学校学生的普遍心理, 对他们来说, 数学简直就是“困难”的代名词.

(2) 教与学的严重脱节.职业学校教师很少接触到初中教学的实际, 对于初中学生尤其是成绩不理想的学生的学习状况缺乏准确的了解, 学生差, 差在哪里?差到什么程度?原因是什么?另外, 由于数学学科的授课时间较少, 数学教师和学生接触的时间比较少, 缺乏情感交流, 也是一个教学障碍.

(3) 教师的职业倦怠.职业学校数学教育目标突出的一点就是:为学生进行专业学习和形成职业能力打基础.由于是基础工程, 自然成效就不能直接的显现出来.因此教师由于缺乏来自工作本身的成就激励, 缺乏认同感, 将失去自我进修提高的内在动力.而且跟某些职业相比, 教师的工资待遇低、社会地位和威望等相对较低, 这使教师产生一种不平衡感, 这种不平衡感往往会在一定程度上挫伤教师的积极性.另外, 教师职业本身的特点, 尤其是教学工作的复杂性是引起教师职业倦怠的一个重要因素.还有, 由于职业学校的入学标准低, 学生的知识基础差, 学习能力、动机兴趣等也相对匮乏, 学生问题比较多, 教师付出了很多精力和时间去培养学生, 可是收效甚微, 让许多教师成就感失落.面对如此负面的教学现状, 这就要求我们从事职业学校数学教育的所有教师们积极想办法, 笔者根据自己的经验, 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注重初高中数学知识的衔接和过渡, 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动机的最好方法就是让学生取得较好的学习成绩, 有经常性的成功体验.因此, 高一第一学期, 适当降低教材的起点, 帮助学生系统梳理、复习初中基础数学内容 (用7~8周的时间) , 充分注意初高中内容的衔接.这不仅有利于弥补学生知识上的缺陷, 还可以使他们在复习的成功体验中, 有效消除他们心理上的障碍,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增强学习的信心, 从而为整个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础.

2.加强数学教学的针对性

我们将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内容分为三个部分, 即基础的数学、实用的数学、发展的数学.基础的数学是高中数学最基础的知识与内容, 并充分注意初、高中内容的衔接, 是不同专业、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要学习与掌握的最基本内容 (可考虑在1~2个学期内学习) , 意在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实用的数学是在完成基础数学的学习内容的基础上, 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而选学的数学内容 (可考虑在1~2个学期内学习) .实用的数学强调实用性, 特别是与专业相关的应用.不同类型的专业, 该部分的内容不同, 如:机械专业, 对立体几何、平面向量、解析几何有所侧重;而财会专业, 则对排列组合、统计初步应用较多;计算机专业, 对集合、数列、一元二次方程、算法等经常用到.实用的数学尽管在难度上高于基础的数学, 但由于与学生的专业密切相关, 强调学以致用, 故能引起学生的重视和关注, 为学生所接受.发展的数学是在完成基础的数学学习内容的基础上, 学有余力的学生或有志对口升学的学生, 拓展、加深学习的数学内容, 意在强化学生的数学基础与数学学习能力, 为进入上一层学历学习做准备.

3.注重数学学习的过程, 淡化学习的结果

事实上, 注重过程、淡化结果是很多国家数学教育的普遍做法.如英国的数学教育, 从数学教材到教学活动的组织都突出学习过程, 注重学生的数学活动, 特别是探究活动, 很少是教师讲学生听, 而往往是教师与学生一道参与一系列活动, 如实验、游戏、讨论,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 获取知识.他们对知识点, 对各种数学结论包括公式、定理、法则等远远不及我国数学教学那么注重, 不仅数量少而且对于记忆的要求也不高.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GCSE考试, 许多基本公式都附在试题前给出, 他们更看重的是获得知识的过程, 注重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对一般规律的探究能力的培养.在“概率的统计定义”一节中, 笔者就曾经采用探究方式教学, 让学生通过做抛掷硬币游戏的方式, 去探询频率与概率的关系, 学生在整个游戏的过程中, 体验到了成功和快乐.

4.缓解教师的职业倦怠

教师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职业倦怠主要来自于自己的工作压力, 要建立合理的职业期望, 有的教师对自己和学生的要求都较高, 要认识到, 教育的功能是有限的, 不要把原本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责任强加于自己.其次, 加强对职业教师的肯定, 多方面多渠道地开展一些活动, 比如演讲、书法、歌唱比赛等, 丰富教师的业余生活, 增强教师的成就感和归属感.

5.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进行教学

篇9:对舟曲教育发展的几点建议(池干学校)

关键词:示范引领;资源建设;技术培训;均衡发展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3-0060-04

一、全面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投资有效性

当前,基础教育信息化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在所有的中小学校创建普及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然而,基础设施建设的核心问题是教育经费如何投资等问题。笔者们在实践中遇到的现实问题是如何保持教育投资的连续性与不断增长,才能保证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持续发挥作用和产生效益,因为投入的资金能否有效发挥作用比投资规模更为重要。所以,在投资创建数字示范校的过程中,投资的有效性问题必须引起我们决策者的高度重视。

提高投资有效性具有普遍意义,不仅是对农村学校,对城市学校同样适用。其所反映的理念是“为效果而投资,不为建设而投资”。提高投资的有效性可以通过投资来源及主体多元化、投资规模及比例合理化、科学的评估等多种办法实现。因此,笔者们认为要解决教育信息化投入普遍不足的问题,除了政府财政部门应做好预决算逐年增加投入外,是否还要创新投资形式、融资渠道等都值得我们深入地研究和考虑;再就是建设实施单位更需要规划好如何合理利用投入的资金,才能更好地提高投资创建教育信息化设施的有效性。

1.投资来源及主体多元化

根据相关的统计资料显示:目前,丽水市大部分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资金来自于学校自筹和上级划拨,而只有少部分学校靠其他形式的融资。这表明我市校园信息化建设经费来源还过于单一。资金来源渠道的单一必然会造成资金投入的短缺,致使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计划无法正常实施。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投资也可分为两种:一种类型是政府机构作为投资主体的联合投资。由国家和地方按照一定比例共同作为投资主体,其优点是在调动地方积极性的基础上,国家和地方可以通过评估等办法,在政策、标准等各方面进行有力地监控。由于是政府参与,其可靠性得到肯定。第二种是民营学校的联合投资(民办股份制学校),事实证明也是现实可行的。所以,我们要鼓励和倡导多渠道、多来源的投资方式,这不仅有助于获得及时、足量的教育信息化设备投入,而且多投资方参与监督管理也有助于达到理想的投资效果。最终,促成学校教育信息化大发展的局面。

2.投资规模及比例合理化

投资规模及比例的合理化由多个方面组成。据了解,我市现在多数地区的实际投资情况还是硬件投入过高、软件投入不足、师资培训投入更少。因此,建议现阶段中小学信息化建设中硬件、培训与软件的投资比例以接近5:3:2较为合适。当然,这三者的比例要随着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的程度不同进行及时调整。其次,要根据财政状况和已有基础,引进“总拥有成本”的概念,即系统论证能确保设备和资源进入课堂、到达学生“手中”所需的各项成本,包括建设成本与营运成本,将这些成本相加计算总拥有成本,将预算均衡分配在各个方面,不能有所偏废。

3.对投资效益作科学评估

科学评估对投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教育信息化工程涉及的投资额较大、周期较长,而其对于教育系统的影响则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周期才能显现。因而科学的评估对于指导教育信息化投入具有重要的意义。教育信息化设备的投入评估可以从背景、投入、过程、结果等方面进行。学校或区域教育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应与“背景”(学校或区域教育系统所在地的社会经济环境、教育及教育信息化现状、学校或区域教育系统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等)相适应;“投入”应合理;实施“过程”应可控;“结果”应达到一定的影响力,并可持续性发展。

二、重视区域本土资源的开发建设,关注共享资源的应用效益

在资源建设方面,浙江省教育技术中心投资了比较多的项目,企业和学校也积极参与,资源总量已经达到一定规模,且具有一定水平。比如: 具有浙江乡土特色的“浙江——我的家乡”百集大型系列电视专题片、“浙江教育资源网”、“浙江职业教育资源网”等,大家引用公共教育资源已经比较方便。但是,我们的老师和学生反映针对性、适用性强的优秀资源还不够丰富,而且有些优秀资源也未能实现共享。这说明数字化校园尤其是数字示范校,要示范和引领好本区域内其他学校,促进教育质量的共同提高,需要建立和不断更新适合本区域教育教学的优质教育资源库。因此,在创建数字示范校中,应及时考虑本土化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工作,并着力解决本土优质资源的创新开发以及有效共享等问题。

1.建立本土基础教育资源中心

积极建立本土基础教育资源中心。如:我市丽水是依托浙江省教育技术中心建立的“浙江省教育资源网”、长三角千校网络结对网等,利用各种形式和各级组织的评选竞赛活动,全方位开展教育资源的征集、引进、开发、研究、评价、竞赛、推荐、交流等工作,已收到较好的效果。另外,我们认为要在本区域内的下属各县(市、区)建立相应的工作机构或委托相应机构管理此项工作,以加强协调,统一资源建设的管理体制,尽早结束那种管理多头的局面。这样就容易形成强大的资源合力,对扎实推进优质的教育信息资源共享效果更加有利。

2.制定教育资源建设的总体规划

本土基础教育资源中心需要加强统筹、协调管理、整合资源,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特别是要结合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和现代远程网络教育工程试点示范项目,来制定本土基础教育资源建设发展规划,构建资源建设目录(覆盖学科、内容和课时),选择资源建设形式(购买、一次开发、重新开发)以及载体;以此满足农村各类规模学校的教学光盘播放点、卫星教学收视点和网络计算机教室三种技术模式下教学应用方式的需要。

3.推广教育资源标准的应用endprint

纵览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经过多年的努力工作,提出了比较完整的中国教育信息化的体系结构,涉及的标准有34项之多,其中一大部分是关于资源的。标准的制定使资源的编制与共享成为可能。只有制定标准、推行标准、使用标准、评估检测标准、修改完善标准等各个环节都有人开展工作,标准才会真正发挥作用。为促使这些标准在学校与企业广泛地应用,形成共享的机制,就要进一步使之本土化,以满足和适应本区域内大中小学校实际的基本需求。同时有关教育部门还要以标准为准绳,去衡量资源的通用性、有效性,促进优质资源的建设和广泛应用。

4.建立教育资源建设基金,走市场化发展道路

共享的基础是有大批符合标准要求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因此加快开发和制作资源依然是当前资源建设的工作重点。开发资源一定要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要求,要符合教育技术标准和信息化标准的要求,以适应不同地区的不同要求,使之切实可行并有利于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的提高。

各区域性的本土基础教育资源中心要想发挥资源建设的中枢作用,不仅要运用好政府的影响力,采用行政运行的办法,在市级资金支持下规划资源、组织资源、收购资源、提供资源、评估资源,还要重点考虑农村现代远程网络教育的需要,去带动本区域教育资源建设的进步,为农村学校不断提供实用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

从我国的经济、教育体制改革和中小学资源建设长远发展目标考虑,本土教育资源中心的一部分工作要向市场化方向发展。根据澳大利亚等国解决国家资源开发的成功经验,可用市级专款建立中小学资源建设专项发展基金。由基金出资支持开发,合格的产品市级收购。该项基金不同于县(市、区)级投资,因此必须保证其投入的回报,以保证专项基金的增值和事业的滚动发展。为管理好专项基金、应该建立基金管理理事会,采取理事会决策,本土基础教育资源中心操作,按照市场经济的办法运作。重要的、急待开发的、有市场回报的资源需求项目要做社会公告,采取招投标制的办法,由企业或事业单位承担。

市地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制定鼓励政策,创造必要条件,促使软件企业按照社会需求开发教育教学资源。要引导企业发展,逐步使企业成为教育资源建设的主力军,形成良性资源建设的市场机制。

三、积极推动教育信息技术的多模式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

由于我国地域广阔、区域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水平不同,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呈现出区域差异性和城乡差异性。在教育信息技术应用方面,虽然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现代远程网络教育以及中小学网校等发展迅速,但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还未能真正深入有效地应用与融合,从丽水市存在的情况分析就可以看到。

1.提高信息技术课程质量

目前,我国社会信息化发展水平还不是很高,广大农村家庭能提供给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机会非常有限,学校里的信息技术课程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承担着信息技术教育主渠道的作用。根据相关调查情况分析,信息技术课程质量仍然让人担忧。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信息化社会教师必备的专业能力。因此,提高信息技术课程质量,笔者们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参照《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教育部文件:教基[2000]35号)中提出的要求,增加信息技术实践操作的活动安排。

(2)帮助信息技术教师和学生形成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正确认识。信息技术课程是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主要渠道,而信息技术及与之相关的伦理道德、行为规范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所必需的技能与品质。然而据调查显示,仍有少数学生和教师认为信息技术课不是升学的必考科目,学习它是额外增加了负担。这些错误的认识必须采取一定的方式和措施给以转变。

(3)进一步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信息素养。在调查中发现,懂信息技术的教师占所有任课教师的比例少,而且信息技术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也还不够深入,最常用的仍然是最简单的互联网资料查询以及课堂中的PPT演示文稿等一些基础性的操作应用。而在实际工作中,信息技术教师除了承担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任务外,通常还需要承担学校计算机设备及网络管理的工作,以及帮助其他学科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任务。因而,信息技术教师的能力需要从教学、管理、支助这三方面进一步加强和提高。

2.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需要一个长期的实践和探索过程,需要教育理论工作者、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科研单位和学校领导、教师的共同努力。

(1)应提高学校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认识,要彻底改变课堂教学中“课件使用+传统课堂教学”的简单模式。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师教的演示工具,不是为了用信息技术而使用信息技术。真正在教学中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要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来实现“一种全新的既能发挥教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实现这种理想的教学结构,需要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刺激)的多样性及交互性,超文本的结构化信息组织与导航,人机交互及基于网络的人际交互,以充分发挥学习的自主性、提高学生知识建构的效率、培训协作精神与创新能力等。

(2)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途径和方法。何克抗教授认为应该遵循以下五个基本原则:

1)要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特别是建构主义理论)来指导整合;

2)要紧紧围绕“主导——主体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来进行整合;

3)要运用“学教并重”教学设计的理论、方法进行课程“整合”课的教学设计(使计算机既可作为辅助教的工具,又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

4)要高度重视各学科的教学资源建设和信息化学习工具的搜索与开发,这是实现课程整合的必要前提;

5)要注意结合各门学科的特点,探索能支持新型教学结构的教学模式。endprint

3.拓展校外信息技术应用空间

信息技术的应用并不仅限于校园内,校园外的信息技术也有广阔的应用空间。网校是校外信息技术的典型应用形式之一,作为一种商业化的运作模式,已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探索过程。“101远程教育网”、“北京四中网校”等一批网校的运作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的普及和公平,这些网校里有很多丰富的资源,具有积极的意义。网校将优秀师资的教学内容通过互联网传递到不同的地区,使贫困地区的孩子也能享受到优秀的教育资源,缓解了地区差异所导致的教育差异。但从目前网校的内容来看,在结合学科做研究性学习、探究式学习、合作式学习等方面还存在较大的欠缺。笔者认为网络教育不仅要注意“量的扩展”,更应该追求“质的提高”,即在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方面要充分发挥其他媒体所无法替代的作用。

家校互通互动,运用信息技术为社区服务等、作为信息技术校外应用新的模式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基于手机等移动教育在校外信息技术应用中也已开始流行。这些新的应用模式和应用技术可以加强学校、家庭、相关社团之间的沟通与交互,同时解决了教育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

4.根据不同应用环境积极探索,努力实践不同的信息技术应用模式

信息技术的应用模式需要适合不同的技术环境、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学习者特征。从技术环境看,存在教师主导的多媒体演示环境、学生单机自主学习环境,以及基于Web的学习环境。分别适应教师的课堂教学演示、学生基于课件或资源的自主性学习以及探究式和协作式的学习。

不同学科或同一学科下的不同学习内容也有与之相适应的信息技术应用模式,需要具体分析这些教学(或学习)内容最有效的知识建构方式、媒体呈现方式、教学交互方式等,从而确定不同的信息技术应用模式。

另外,也需要考虑信息技术应用模式与学习者相适应的问题,对于那些需要激发学习兴趣的学习者,丰富的媒体呈现、较强的交互反馈是比较合适的;而对于那些具有良好学习习惯、较强学习动机和良好的计算机操作水平的学习者,基于探究性的学习模式则更为适宜。

信息技术的应用模式处于不断的发展之中,比如移动学习的应用模式、家校互通的应用模式,也需要在有条件的区域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总之,只有最适合的应用模式,不存在任何条件下都最好的模式。每种模式都有其适用的条件,正确合理地采用才能获得最好的效果。

四、加大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力度,提高信息化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教育信息化建设中有三项最重要的工作:硬件、软件与教师培训。教师信息化知识的掌握与教学应用能力的培养是决定教育信息化推广与应用的关键。根据教育部2013年10月25日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教师〔2013〕13号)文件精神,结合当前教师队伍实际情况,重点工作应该是加大信息化教育技能的培训力度,提高培训的有效性,使教育信息技术真正在教师手里被娴熟地应用起来。

1.开展全员性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

在开展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过程,不能搞重复性培训。要把重点放在解决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应用问题上,只有这样才能根本性地解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问题。新一轮教师培训的基本做法应该是按照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和《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中提出的要求,去扎实开展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我们的培训大纲和教材也要突出以任务驱动、强调活动、强调参与这一指导思想,重视教学设计这一条主线,采用模块式课程结构,以切实解决好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如何应用的实际问题。同时,要尽量利用好远程网络学习等现代化的学习方式方法、教育设备、环境,全力做好师资培训工作。

2.强化校本培训

教育技术培训最本质的目的是要提高一线教师的信息技术课堂应用能力。所以,我们要十分强调教师实践动手能力和解决现实教学问题的培养。我们所做的调查显示,在学校中进行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的比例高于参加上级管理机构组织的培训。通过分析认为,开展校本培训可以节省经费是其重要原因之一。因此,采用校本培训是比较适宜的方式之一。除了集中在培训基地进行必要的理论培训、统一授课内容外,可以发挥在学校内培训的优势和潜力,让参加培训的教师在学校内结合本校的课程实际进行。

3.改革培训评价制度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效果如何评价是提高培训有效性的大问题,至今没有很好地解决。因为有些能力是教师在自己动手实践过程中,在与其他教师的协作研究、小组学习中形成的。所以,我们建议要创新教育信息化培训考试评价的办法,重视过程性考核,引入信息化评价量规,改一次性评价为多次评价,将培训过程同时作为对教师的考核过程。培训结果可以是一次大作业:如一堂课、一个知识单元的教学设计方案等等。

总之,数字示范校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充分利用好现代化教育技术,通过与区域内其他学校的结对帮扶、引领示范等方式方法,促进教育公平、共同提高教育质量。我们认为如何提高投资效益,怎样建设持续适用的教育资源;重视区域本土资源的开发建设,关注共享资源的应用效益;积极拓展信息技术应用空间,使其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强化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这四个问题,是制约数字示范校引领示范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始终值得我们关注和重视。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教基〔2000〕35号),2000,11.

[2]教育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 2004,12.

[3]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路在何方(课件).2009,8.

[4]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教师〔2013〕13号),2013,10.

篇10:对学校管理的几点建议

当前学校管理总体是好的,各学校都群策群力,集思广益,继承本校优良传统,借鉴外校先进经验,在管理理念上不断更新,在教学模式上大胆革新,出现一派百花齐放的景观。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归纳起来可以概括为“四重四轻”:

1、重升学轻育人

一是高度重视升学率。尤其是当前高考的竞争已经下移到中考竞争,只有把更多的毕业生送进优质高中和重点高中,升学率上去了,这所学校在社会上才有美誉度和生存之地。二是把学校的功能定错了位。认为学校就是一个加工厂,只有生源好才会加工成好产品,把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在社会上的美誉度归结为生源的质量,因此而大抢优质生源。

2、重教学轻科研

目前,在学校的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上,出现了一些极端。一是,根本不要科研,只关注分数,只要能提高分数的,哪怕是笨重的战术,都无所不用到极致。如压缩学生休息和自由活动时间,搞题海战术,课外搞培优,周末补课不休息,各种考试不断,竞赛不休。二是为搞科研而搞科研。要搞科研只是为了赶时髦,科研只立项不研究,只评比不应用,只用于应付上级检查;搞科研完全成了走过场走形式,完全没有任何实际效果,不但没有促进教学,有时候甚至是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三是,一些学校的科研组织只是行政性的,成为学校领导为平衡人际关系而设立的虚机构。

3、重制度轻人文关怀

一是只重视控制和约束,而轻视培养与规划。过分强调制度的约束性、规范性、控制性,过分强调服从性、计划性、统一性,最终可能损害学校组织成员在工作过程中的自由度,导致学校只重视眼前所谓“从严管理”的形象,而对备课创新、课堂创新、作业创新等质量要素产生负面的影响,这必然影响教师主体精神与创造潜能的发挥。二是在教师使用与管理上,只注重教师的业务水平,而忽视师德建设,忽视对教师个人成长及价值实现的人文关怀。学校用人上的重视业务,无可非议,但轻视师德建设,久而久之,必然形成重业务、轻师德的畸形发展的教师队伍。就学校而言,绝大多数教师是师范类本科毕业的,如学校忽视师德,教师的敬业精神等得不到培养,已有的业务水平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滑坡,学校文化发展也会因道德建设缺位而受到严重制约。

4、重突击轻长远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学校安全工作呈现新的特点,而临严峻的形势。近几年,各地学校相继发生一些危及师生生命安全的事件,特别是在一些重大的自然灾害面前,学校成为受灾的严重地区。例如暴风雪,洪涝、泥石流等自然和资质灾害给学校带来的危害,令人触目惊心。实践证明,多数安全事故的发生都不是偶然的,而是由一些不安全因素隐患发展而造成的。而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很多学校平时忽视安全教育,只是在灾害发生之后进行亡羊补牢式的安全教育,把本应该注重于平时的安全教育当成一项临时突击工作来做。在校园安全管理上重突击不重长远,必然会酿成校园安全管理的苦果。

要改变这些弊端,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切实转变教育观念,育人要以生为本

要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育人要以生为本。一是学校教育要真正使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创造全面发展的条件。二是,要为学生终身发展负责。学校阶段是人的个体社会化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学生通过社会和家庭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已初步具备了适应社会生活需要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从这个意义上蜕,学校教育必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决不能牺牲学生未来的发展为代价换取眼前的成绩,而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能,教给学生学习求知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三是育人注重高素质。使学生会学习、懂规律、懂方法、能解决实际问题,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2、要真正树立科研立校的宗旨

教育教学是学校永恒的主题,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保证。那么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保证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呢?笔者认为,只有科研立校,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实践证明,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从事科研,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成绩,提升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对学校的满意度,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团体精神,满足教师和学生的参与感、主体感和成就感,可使学校师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凝聚力大大增强。

3、学校管理要充分以教师为本

一是坚持思想管理原则,坚持正面引导,力求工作透明。要全面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就必须加强对教师的思想管理。二是坚持评价管理原则,坚持科学评价,力求平等竞争。学校管理靠团队精神,建立公平的竞争机制,建立科学的评价制度。三是创造健康的学校集体文化。学校要重视个体文化和团体文化建设,在精神、物质上路子大力支持,整合各种力量,协调好教师之间利益和责任的分配,并运用创新的教育价值观、教育信念与教育思想,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让教师在和谐健康的氛围中不断发展进取,促进教师个体文化、团体文化向学校集体文化发展,实现学校管理的素和力。

4、切实抓好学校安全教育

篇11:对学校工作的几点意见和建议

——对学校工作的几点意见和建议

来学校已经快七年了,亲身心的体会到了学校每一次发展的同时也感觉到了自己的收获和进步。在全院上下共同努力下,新媒体技师学院伴随着党的十二五规划正在起航。作为一名共产党员,首次遇到这样书面的题目我想还是说几点意见和建议吧。其实近七年来一旦有些想法就会毫不忌讳的说给领导听,也有一些得到了科室领导或校领导的支持及采纳,当有了成效时,心中十分荣幸。今天,我想就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的一些个人意见,(本人层次不高,说几句大白话,)敬请领导审阅!

一、教学方面

1、全方位提高任课老师的责任心

任课老师的责任心非常重要,教师上课时学生睡觉、看小说、玩手机等等却熟视无睹,我想这样的课堂有这样的老师是学生的悲哀,也是老师的悲哀。教师可以经常与该班的班主任进行沟通,以此了解学生,以便更好的提高学生学习的警觉性和教师的实质性教学任务。

2、专业教师职业技能有待继续提高

就此问题建议学校高薪聘请(可以通过像校企合作等不同方式,如:小巨人集团、南通机床等)高技能教师到学校,一方面是任教,更多的是培养在校的专业教师。可以签固定期协议,下达任务书。

3、各专业所开课程要精、要系统

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是在一年半的时间内到底能给技校生什么,在固定的时间内能给大专班的同学什么,能给高级工班的同学什么。只要能给就行,就怕当同学们毕业时什么也学不到,什么也得不到。我认为咱们学校有些专业有些课程开得太杂,这样学生不能集中精力学习一样课程或一门专业技术,到最后的结果自然也就好不了多少。

二、管理方面

1、改变班主任顺手带班的思想

咱们学校任课老师有一部分是班主任,课程很满,授课任务很紧张,本就没有时间带班。然而在班主任队伍急缺的情况下被委任为班主任当中的一员,可班主任工作主要讲得就一个“细”字,这样顺手带班的情况难免会给学生一些空隙。以上是万不得已的情况,从现实来看,有些班主任从思想上就是“顺手”,这种思想再加上本来就没时间,学生被放松了,班级自然是散漫的,学校的学风校风建设有可能会因为某个班级而停滞不前。

2、对学生的管理核心应该是“爱”+“严”

管理学生一切由爱出发,因为爱学生你便会有很多奇思妙想,如果我们老师对学生能像对待自己的亲生孩子一样,能像对待自己的弟弟妹妹一样,我想在管理他们的时候一定会很人性化,很有亲和力。人与人是相互的,老师这样对待学生,我们的学生也一定会给与理解,就算现在不会,将来一定会。再有就是严格要求,古话说得好“严师出高徒”,对学生严格要求也是当老师人格体现的一部分。试想一下,当学生有很多行为规范不符合学校要求时我们当老师的竟然看不见,或者看见了就当没看见,我想此时我们老师的人格就出现问题了。学生从内心也会对老师另有看法的!所以说学生管理无小事,我们在培育幼苗,如果培育者看见幼苗受蛀虫侵蚀而置之不理的话,那么我想这棵幼苗不会有好的花期,更不会结出甜美的果实,那么我们的付出,我们的努力也就付诸东流了,再白一点说,我们的工资是白拿的,虽然很努力,但是没有效果,我们更多的时候应该只要功劳,不要苦劳!说了这么多,其实意思就是说我们要不惜一切努力看管好我们培育的对象,为他们修枝剪叶,浇灌撒光,让他们茁壮成长。严盯死守,不给他们任何长歪长斜的机会!

3、充分调动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让其自我管理

最好的管理者应该是学生自己,试想一下,全校总共不到一百位教师,管理着近千名学生,老师能不累吗?每位同学稍松一口气就算大家齐努力也是应变不过来的。我们再想一下,如果能有一批精干的学生干部,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在某个班级,让这些没有家庭琐事牵挂的人除了学习就把心思放在学生管理上是不是老师要轻松很多,不仅如此,同时我们也培养了一批拥有管理思想的优秀学生。我想,这也是我们对学生的给予!所以,在管理上我们要把一部分精力放在学生干部培训上,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其为学校服务,为自己也奠定将来走入社会的管理基础!

4、制度在先,深入人心

任何管理都离不开制度,我们学校也有自己的成文的学生管理制度,但是同学们能不能熟知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呢?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又做了多少呢?没有行规,如何蹈距?如果我们愿意反思的话,我想当前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三、招生方面

在招生问题上,我建议学校奖罚机制应该进一步明确。人的动力往往来源于两方面,一是自动,二是制动。不管自动还是制动,他都需要另外一种力的牵引,要么是压力,要么是诱惑力。奖是诱惑力,罚是压力。所以我建议,在全方位维护学校利益的基础上招生奖罚机制要进一步明确。像那些不痒不痛的制度,一切全靠良心干活的制度对正常人的心理时间久之便会产生精力疲劳,没有了斗志,没有了士气。有些同志可能总是想在这个问题上我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然而现实告诉我们就像我前面所说,我们不需要苦劳,我们要的是功劳!要的是效益!没有效益的工作跟不做有什么区别呢?我想这也可能是我校招生各个区县刚开始都好,到后来都不行了的其中一个原因吧,也许大家意识不到,但并不代表它不存在,有些东西是潜移默化的!

四、人事管理方面

在这个问题上我在考虑我是否有发言权,包括上面我所讲的一切,当我回过头来看它时,觉得有些话说的欠妥。然而学校既然要搞这个活动,那我就直言不讳,希望能够得到领导的理解。人事问题上我觉得自己没有发言权的原因是在这个学校我的学历是最低的,本来就没有资格坐在这个位置上说任何不满意的话,然而面对学校的发展,面对自己所在单位的问题我想谈一点自己的意见。

在用人方面首先一点我觉得要重用咱们学校一些有知识、有能力、有眼界、有办法的人。俗话说千兵易得,一将难求。人说“不拘一格降人才”,我说要“不拘一格用人才”。另外一点就是要实施优胜劣汰制度,大家按能力上岗,如果学校能有一套淘汰制度,每年按制度淘汰最后两名,我想老师的工作作风和态度又将必然是另一个景象。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国家有很多国企纷纷倒闭,其主要原因无非就是吃大锅饭惹的祸,大家干好干坏一个样,当着领导一个样,背过领导又一样。长此以往,就会正像鲁迅先生所说:“生活太安逸了,工作就会被生活所累”。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我还是建议领导通过一些办法使大家产生动力,一方面施加压力,另一方面给与诱惑力,我想这样的话一个生机勃勃的校园怀景,一个积极向上的教师队伍一定会在新媒体技师学院这块土地上产生。

以上是我本人的一点想法,借此机会呈给领导,如有不妥之处,诚望海涵!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借此机会也向组织表表决心,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一定会努力向上、开拓进取、勇往直前、与时俱进,努力使自己的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为崭新的新媒体技师学院的发展贡献自己全部的力量。本着学院发展我光荣,学院忧患我为耻的思想与学院一起共同承担,共同成长!

投稿人:北京市新媒体技师学院昌平分院学生科科员

银河

上一篇:赴河北学习心得体会下一篇:王军民同志在全省工业转型升级联席会议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