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1第4单元第2节

2024-04-18

必修1第4单元第2节(精选6篇)

篇1:必修1第4单元第2节

第4框题 民主监督:守望公共家园

单项选择题

1.2012年4月5日新华网报道,由工信部牵头30多家单位起草的个人信息保护指南,正报批国家标准,可望阻止“人肉搜索”。“人肉搜索”中随意搜索、公布他人信息的做法()A.体现了公民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 B.割裂了公民权利和义务的辩证关系 C.坚持了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D.正确行使了民主监督的权利

解析:随意搜索、公布他人信息的行为割裂了公民权利和义务的辩证关系,B项正确。答案:B

2.云南省人民政府为鼓励各界人士为云南发展献计献策,向社会广泛征集“诤言”,对云南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等提出的意见、建议,以及对政府工作的监督和批评等,均属征集范围,取得重大效益者可获最高达5万元的奖励。设立诤言奖有利于()①鼓励民众讲真话讲实话,监督政府工作 ②促进民主决策和科学决策 ③激发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 ④公民有效地行使监督权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解析:四个选项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均符合题意。答案:A

3.2012年5月,东莞市开展“基层接访、上门探访、带案下访和基层巡访”等四访活动,进一步畅通信访渠道。下列对公民信访的认识正确的是()①有利于激发公民关心国家大事,维护人民群众利益 ②有利于改进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工作 ③是公民实行民主监督的有效方法 ④会扰乱社会秩序,是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信访是公民的权利,④说法错误,直接排除。答案:A

4.2012年6月11日至6月15日是国家检察机关第十三个“举报宣传周”。统计显示,在近年来全国检察机关立案侦查的贪污贿赂案中,80%以上的线索来源于群众举报。这说明()A.举报制度是国家的重要制度

B.公民依法行使监督权有利于维护国家利益 C.我国公民的民主权利具有广泛性 D.消除腐败的根本途径是发动群众举报

解析:A、C两项与题意不符合;D项“根本途径”表述错误。

解析:监督权是我国公民的一项重要的政治权利,它的内容包括批评权、建议权、检举权、申诉权、控告权。只有A项符合题目要求。答案:A

3.据人民网最新一项调查显示,近年来互联网与政治之间的互动发生深刻变化:网上讨论公众事件的多了,行政机关通过网络发布的信息多了;政府部门回应网友质疑和意见的速度快了;网络问责的力度越来越大了。这些深刻变化有利于()①公民直接管理国家事务 ②保障公民对政府的质询权③拓宽公民参与民主监督的渠道 ④政府了解民意、汇集民智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网上讨论公众事件便于人民监督政府,是公民参与民主监督方式之一,对政府而言能更好了解民意、汇集民智,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在我国,公民不能直接管理国家事务,质询权是人大代表享有的权利,一般公民不具备,①②错误,③④符合题意,故选D项。答案:D

4.随着互联网普及,信息公开速度和流通速度超出人们的预想。一些局限于一时一地某几个人的私人事件,一旦触网,会很快受到网民的注意和讨论,进入公共领域。在互联网时代,公职人员和公共机构的言行举止,往往会被置于众目睽睽的聚光灯下放大。下面对公职人员陷于“网络门”认识正确的是()①互联网的出现为舆论监督、群众监督、社会监督提供了便利条件 ②在法制社会,公民的隐私受法律保护,“网络门”现象的出现侵犯了公民的隐私权 ③政府官员代表人民行使公共权力,他们的一言一行、道德品质包括私生活,都与社会公共利益密切相关,应该受到监督 ④对陷于“网络门”的公职人员一律给予法律制裁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④

解析:通过网络可以关注并监督公职人员和公共机构言行举止,可见网络为公民行使民主监督提供了便利,使得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代表人民利益,因此“网络门”并未侵犯其隐私权,故排除②,①③入选,④说法绝对化,故排除。答案:C

5.重庆市创新干部考核方式,变“官评官”为“民评官”。对此认识正确的是()A.这有利于公民充分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B.这意味着公民决定党和国家领导干部的任命 C.不利于加强党的领导

D.有利于充分反映民意,维护人民的知情权、监督权

解析:材料未涉及人大代表的选举问题,故A项不选。B项“决定”错误,党的领导干部最终由党的相关组织机构决定,国家各级领导人选则由同级人大决定。“民评官”有利于充分反映民情民意,选出符合人民意愿的领导,维护了人民的知情权、监督权,同时也有利于巩固和加强党的领导,故C项错误,D项正确。答案:D

6.面对网络这一民众参政议政的新渠道,作为公民应该()

着独特的作用。②发挥网络监督的积极作用,有利于减少腐败现象的发生,改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③发挥网络监督的积极作用,有助于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关心国家大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的政治参与意识和主人翁精神。(2)①要敢于同邪恶势力作斗争,勇于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的监督权,积极参与网络反腐。②要采取合法的方式,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干扰公务,不能恶意炒作,避免“网络暴力”的发生。③要依法行使政治权利,正确处理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要合法合理地行使网络监督权利,发挥“网络反腐”的积极作用。

10.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 为了进一步增强立法的公开性和透明度,提高立法质量,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决定,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全文公布,征求社会各界意见,以便进一步研究、修改后报请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有关单位和各界人士可以在2011年10月8日前,通过以下三种方式提出意见:在线提交、信函、电子邮件。(1)上述材料中,公民是通过何种方式参与民主决策的?

(2)你认为,公民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的修改有什么意义?

答案:(1)①向社会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广泛征求群众意见。这是公民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参与决策。拓宽民意反映渠道是决策机关进行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②向社会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让公民享有知情权。这是公民通过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参与民主决策,有利于提高决策的透明度和公众的参与度。

(2)①有助于决策者充分发扬民主,反映民意,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②有利于促进公民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决策的理解,推动和谐社会建设。③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关心公共生活的政治责任感。

篇2:必修1第4单元第2节

第1课 孔子与老子

1.(2011年浙江文综,13)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社会逐步告别“小国寡民”时代,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下列项中,与“小国寡民”相关的是()

①老子向往的理想社会 ②屈原追求的“美政”理想 ③罗马法的基础 ④雅典民主制的重要条件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④

D.③④

【考点】中西方的古代文明(百家争鸣;雅典民主政治)

【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理解。①老子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抱有消极态度,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

②屈原的“美政”理想是要修明法度,变法图强。③罗马崛起于亚平宁半岛的台伯河畔,最后建立了雄霸

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④古希腊以小国寡民为基本特征的城邦体制为雅典直接民主提供了前提。故选 择C项。【答案】C

1.(2011年北京卷,14)文庙是中国古代官方兴建的祭祀孔子的场所,产生于唐代,宋代逐渐在中原、江南的城市中大量兴建,元代在贵州、云南,清代在新疆、东北等地也相继出现。这一现象表明()

A.兴建文庙是加强专制统治的手段

B.唐代是官方儒学教育的兴起阶段 C.文庙的兴修导致了程朱理学的产生

D.文庙的修建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 【考点】儒家思想的发展(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迁移与理解分析能力。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封建专制的主要思想支柱。通过官方建立文庙强化孔子在封建专制统治中的地位,以此强化对人民的统治。因此选A项。【答案】A 2.(2011年安徽文综,12)安徽境内历史遗存丰富,人文景观众多。图3中体现儒家伦理思想的是()

A.①④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考点】儒家思想的演变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知识的迁移和图片信息获取能力。①属于佛教思想,不符合题意;②体现了儒家思想三纲五常的内容,符合题意;③老子属于道家的思想;④体现三纲五常(“孝肃”)的内容。故选B项。【答案】B 3.(2011年上海历史,8)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人学儒家,即()

A.爱无差等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D.存天理,灭人欲 【考点】诸子百家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记忆与迁移能力。A项爱无差等是墨家的思想。C项为治国方针,D项属于个人修养问题,故排除A、C、D三项; B项是为人处世的原则,又符合儒家思想。【答案】B

3.(2009高考山东基本能力测试)书博会开幕式的背景墙上有孔子泰山等形象,若为背景墙选配孔子的两句名言,下列最合适的是

①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④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D 名言要与书博会的主题相一致,所以选②④。

5.(2009福建文综高考)西方历史哲学家柯林伍德指出:“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在这里,柯林伍德强调的是

A.思想史构成了全部历史的主干 B.一切历史都可以被置换为思想史 C.思想史决定了整个历史的发展

D.历史学离不开人的主观判断

【解析】D 材料强调人的主观性对历史的影响。

【解析】C本题考查的是儒家思想的演变,各时期代表人物的主张,属于较难题。解题关键是西汉汉武帝时期,董仲舒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发展了儒家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故C项正确。A是孔子的言论,B是荀子的言论,D是黄宗羲的言论,皆非加强中央集权。7.(2009高考上海单科)①春秋时期,郑国发生了火灾,掌管祭祀的官员建议子产焚烧玉石向上天祈祷,②子产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③于是积极组织灭火。④这说明当时以祭祀为核心的宗教意识日益淡薄,而世俗理性逐渐占据上风。上述材料中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D题干中①②③是事件的经过,④是对事件的认识、结论,因此属于历史评价的是④。

1.(08山东基本能力测试,42)(1分)《三宇经》中写道:“人之初,性本善。”在人性论上,持相同或相近主张的思想家是

①墨子

②荀子

③老子

④苏格拉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D。荀子主张“性恶论”,认为人天生都是恶的,凭后天的教育可以使人弃恶向善;苏格拉底认为人必须有知识才能达到善。二人都强调通过后天的教育和学习达到善。2.(08海南历史,2)“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持这一观点的人应是()A.墨翟

B.孟轲

C.荀况

D.韩非

解析:D材料中体现了作者对法治的重视,在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他强调了依法治国的思想。

3.(08山东基本能力测试,44)(1分)传统文化强调人要奋发有为,勇于担当。下列名句中体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有

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②鞠躬尽痒.死而后巳

③位卑未敢忘忧国

④天下兴亡,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

⑤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④⑤ 解析:C。①属于个人修身内容,排除含①的选项。4.(08上海历史,A组2)战国时期有人提出:“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这句话反映的是

A.儒家的思想

B.道家的思想

C.墨家的思想

D.法家的思想 解析:D.从材料中的“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可以看出这一思想主张“法治”来教育和管理人民。因此是法家的思想。因此正确答案为D项。

5.(08山东基本能力测试,54)(2分)下列诗文中含有“中国”别称的是

①楚失华夏

②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③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④长夜难明赤县天

⑤我欲因之梦廖廓,芙蓉国里尽朝晖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⑤

D.①②④⑤ 解析:A。本题是考查学生的文化素养,“华夏”、“九州”、“神州”、“赤县”都是古人对中国的称呼。7.(2008上海历史,B组11)“父前行,子踵后。路遇长者,敛足拱手。尊长在前,不可口唾。”这是在敦煌发现的唐 宋时期少儿启蒙读物中的句子,它反映当时的教育

A.鼓励儿童活泼机智

B.突出地方教育特色

C.提倡父子教学相长

D.注重儒家伦理道德

解析:D.从题干中的句子可以分析得出,此时的教育比较注重启蒙孩子的长幼等级观念,而中国古代的儒家伦理道德比较注重等级观念。因此D项为正确答案。

(2007海南)中西文化交相辉映,如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是同时代的著名戏剧家,下列属于同时代同一领域的文化名人是()

A.孟子和苏格拉底 B.关汉卿和达尔文 C.王阳明和哥白尼 D.曹雪芹和孟德斯鸠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选择题

1.(2012年山东文综历史,9)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一学派是()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答案】D 解析,本题直接引用战国时期某学派的观点,考查学生对解读材料并据此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考点为百家争鸣。解题关键是把握这一学派观点中的几个特点,注重实践、反对贵族、轻视商人和学者,符合这几个特点的学派是法家。答案,D。

2.(2012年海南卷历史,2)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段话体现的是()

A.民本思想

B.仁政思想

C.礼法并重

D.礼治为先 【答案】B 解析,本题考点是中国古代主流思想中的儒家思想。题干中儒家的主张主要体现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意思是统治者实行仁义,必定会得到老百姓的拥护,体现了仁政思想。答案B。3.(2012年上海历史,31)孔子说:“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韩非子说:“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从以上儒家、道家、法家言论来推断,三家都()

A.针对先秦的社会现状提出了共同的政治主张

B.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C.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

D.认为自然是可以认识的

【答案】C项3分,B、D项1分,A项0分

【解析】孔子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影响四季万物,韩非子认为天是永恒的,不会消亡,“天法道”,老子用“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即天也是有其客观规律的。三者都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B、D项反映的是其中一个方面。上述观点是针对天人关系提出的,不涉及政治主张A项错误。【答案】C项3分,B、D项1分,A项0分

1.(2011年广东文综,12)“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孟子的这段话认为()

A.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

B.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 C.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

D.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 【考点】百家争鸣与儒家思想的形成(诸子百家的思想观点)

【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从材料可以看出孟子认为实行仁政必须从土地分界始即首先要解决土地问题。故选择C项。【答案】C

1.(2010·山东文综9)“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一主张属于()

A.儒家“仁爱”思想 C.儒家“礼治”思想

B.墨家“兼爱”思想 D.墨家“非攻”思想

1.B 这是墨子的话。大体意思是“看待别人国家就象自己的国家,看待别人的家族就象自己的家族,看待别人之身就象自己之身。”属于墨子的“兼爱”思想。这道题注意不要联系到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从而错选A项。注意儒家所宣扬的“仁爱”思想是有等级差别的爱,不可能做到“视人之国,若视其国”。

2.(2010·浙江文综13)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双璧。下列言论中,最能体现道家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的是()A.不以人助天

B.制天命而用之 C.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2.A 本题为最佳选择题。“制天命而用之”和“天行有常”是荀子的思想,排除B、D项。选项A出自庄子《南华经》,原文是“不以心损道,不以人助天”,意指上古时的有识之士顺应自然,不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去破坏自然规律,或去影响自然,典型体现了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出自《道德经》,“刍狗”指古代祭祀时用草扎的狗,在祭祀之前,人们对它敬若神明,祭祀一结束,就被丢弃了。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地无所谓仁慈,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主旨是建议人要效法天地的“无所谓仁,也无所谓不仁”的精神,养成这样的胸襟。

3.(2010·上海单科4)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讲政治时大多站在民众一边,替百姓打算,唯有一家与其他各家不同,为君主参谋,专替君主打算。这一家是()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3.B 此题的关键信息有四:在同一地点;发掘时间;青铜器的数量巨大;青铜铭文内容——诸侯战争、土地交换。这些足以排除ACD。

4.(2010·海南单科1)“欲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当若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这一观点出自先秦()A.儒家

B.法家

C.墨家 D.道家 4.C 本题主要考查材料的阅读,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繁为攻伐”“实天下之巨害”主张“非攻”为墨家学说,因此选C.

4.(2009高考山东基本能力测试)儒、道、墨、法四家是先秦诸子学说的重要流派。下列语句中最符合道家思想的是

A兼相爱,交相利

B 仁者爱人

C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

D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解析】D

A项是墨家。B项是儒家。C项是法家。D项是道家老子的话。8.(2009高考海南单科)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思想与法家共通的是

A.天行有常

B.人性本恶

C.礼法并用

D.民水君舟

【解析】B 本题的关键词是“共通”,即荀子和法家思想的共同点。A、C、D都是荀子的思想主张,从表面上看,B项“人性本恶”似乎也是荀子的观点,但仔细比较,荀子提出“性恶论”,主张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法家则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约束和规范臣民的行为,实际上也是相信人性本恶的。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一、选择题

3.(2012年海南卷历史,4)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这反映出当时()

A.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

B.儒家伦理不为社会所重视

C.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

D.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 【答案】D

解析,本题考点是中国古代主流思想。解题时学生一是要注意时间,魏晋时期,一是要理解此人提出“父子之亲”、“君臣之义”、“夫妇之和”、“朋友之信”这些主张属于儒家思想,题干反映了佛儒矛盾。答案D。

1.(2010·北京文综13)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A.荀子、董仲舒

B.荀子、孟子

C.商鞅、孟子

D.韩非子、董仲舒

1.D 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主流思想的理解。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先秦法家理论家是韩非子,而汉朝时使儒家成为统治思想的新儒学代表是董仲舒,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D。

2.(2010·天津文综2)《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主要表明()

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 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 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 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

2.D 此题可将问题表征为“‘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的原因是()”。“天下学士”跟的是什么“风”?对于没有文言文障碍的同学而言,答案不难从材料的前后文得出:效仿公孙弘研习儒学经典。为什么效仿?公孙弘的成功,对于具有政治敏感“天下学士”而言,不难把握“儒学地位正在提高”这一新的政治动向。

6.(2009安徽文综高考)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以下言

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6.C A是孔子的言论B是荀子的言论D是黄宗羲的言论 9.(2009高考海南单科)董仲舒融合先秦以来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其思想基础源于对一部儒家经典的新阐释,该经典是

A.《春秋》

B.《论语》

C.《孟子》

D.《易经》

【解析】A

董仲舒的主要主张是“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要著作是《春秋繁露》等,可见他的思想基础是源自《春秋》。

第4课 宋明理学

一、2.(2012年海南卷历史,6)宋代理学家周敦颐认为,“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生,仁也”。周敦颐在此所阐释的是()

A.“仁”与万物生成的关系

B.孟子的仁政思想

C.阴阳互相依存的关系

D.道家顺应自然的思想 【答案】A 解析,本题考点是宋明理学。通过引用周敦颐的观点考查学生对理学的理解能力。解题关键在于读懂材料。题干明白地提到了万物与“仁”的关系问题,不涉及“仁政”思想,重点也不是讨论阴阳问题,题干也没有体现顺应自然的思想。答案A。

(全国新课标

27)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

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

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

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 【考点定位】必修3·宋明理学(心学)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史料,获取关键信息,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王阳明强调异业通心或同道说,即四民业不同但各自尽心于本业,则可以达到通道的境界,符合其“致良知”的心学思想,故D符合题意。材料体现朴素的四民平等观,传统“四民” “秩序”是不平等的,故A不选。B、D两项材料未体现,不合题意。

【参考答案】D 【思考感悟】本题选取著名思想家论述,难度较大,为历年常考题型(如2011年全国课标卷第26题等)。解题关键是克服文言文障碍,提醒考生平时要注意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1.(2011年广东文综,14)“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

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

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 【考点】唐宋儒家思想的发展——“三教合一”

【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的理解。B项在西汉末年,C项是唐朝与时间限制“唐宋”不符,D项“写实”与题干“故事本身是虚构”矛盾。材料“虎溪三笑”反映的是儒、道、佛的融合,唐宋诗歌、绘画作品说明“三教合一”趋势,故选择A项。【答案】A 2.(2011年福建文综,16)《唐律疏议》记载:“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这表明()

A.德礼是刑罚的本体

B.刑罚是德礼的体现

选择题

C.德礼相较于刑罚无足轻重

D.德礼和刑罚对政教皆不可缺 【考点】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唐朝治国方略)【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迁移和材料解读能力。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唐律的的解释应该是以德礼为本,刑罚为用,礼法兼施,相辅相成。所以本题正确选项是D。【答案】D 3.(2011年上海历史,13)理学家王守仁提出“致良知”说。这里的“良知”是指()

A.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

B.圣人独有的是非道德标准 C.通过学习获得的良好知识

D.存在于外部世界的规律 【考点】宋明理学——陆王心学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概念的理解。王守仁所说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故A项符合题意。C项属于格物致知,属于程朱理学,B、D两项表述错误。故选A项。【答案】A

1.(2010·广东文综15)“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这首诗反映了()A.孟子的“仁政” C.王阳明的“心学”

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 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3.C 这首诗出自王阳明之手,诗中认为人人都有自己的价值标准,而万物本源在于自己的心。反映了“心学” 的理论观点。

2.(2010·浙江文综17)中国古代学术史上曾发生过一次著名的理学家辩论,甲方批评乙方做学问“支离”,乙方批评甲方做学问“太简”。下列各项中,属于当时甲方代表人物主要观点的是()A.格物致知 C.知行合一

B.发明本心 D.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2.B 抓住关键词“理学”、“支离”。人民版必修三教材“宋明理学”一课中,讲述南宋思想家陆九渊批评朱熹的理学过于“支离”,说了很多,却不能使人树立起对儒学价值的坚定信念。因此,他反对埋头书册,主张于人生日用处直接体悟,“发明本心”,以作为自己安身立命之地。由此可见,这里的“甲方代表人物”指陆九渊,乙方代表人物为朱熹。“格物致知”是朱熹的思想;“知行合一”是王守仁的思想;“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即天理是万物的本原, 这是二程的思想,排除A、C、D三项。

3.(2010·辽宁、湖南、宁夏文综26)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

A.“心外无物” B.“天地为万物之本” C.“夫形于天地之间也,物也” D.“舍天地则无以为道”

3.A 此题必须克服对陌生材料的恐惧心理。首先注意题干和选项材料中的“形”、“本”、“心”、“物(或万物)”、“天地”、“道”这些古代中国哲学的重要概念及其之间的关系(孰先孰后);运用从哲学常识,看出题目涉及的是关于世界本原问题的中国古代哲学观点;再以自己熟悉的“心外无物”为突破口(这是典型的唯心论哲学(本体论)观点,其它为唯物论哲学观点),解答此题。题中陌生材料出处:“形者,有生之本。故养生在于保形,充形在于育气,养气在于宁心,宁心在于致诚,养诚在于尽性,不尽性不足以养生。”(北宋王安石《临川集·礼乐论》)/“道为天地之本,天地为万物之本。”(北宋邵雍《观物内篇》)/ “夫形于天地之间也,物也”(南宋叶适《水心别集·进卷·诗》)/ “舍天地则无以为道,天地常运而人道不息”。(南宋陈亮《与徐彦才大谏》)

4.(2010·上海单科9)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的角度是()

A.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 C.从万物本源出发 4.C 宋代程朱理学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

B.从天人感应出发 D.从人的本性出发

1.(2009高考广东理科基础)孔子、孟子、程颐、朱熹、王阳明等人思想的共同点是 A.“仁”

B.“心外无物”

C.“理”

D.“格物致知”

【解析】A 孔子、孟子、程颐、朱熹、王阳明都是儒学家,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2.(2009高考江苏单科)某思想家强调孝、悌、慈等伦理道德均源于人之自然本性,这位思想家是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王阳明

【解析】D此题考查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的思想主张。王阳明主张“良知”是心之本体,是人人生而俱来的、先验的、普遍的“知”,这种“知”是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的本然,故判断为王阳明

8.(08年广东单科,5)清风吹动旗幡,一人说是风动,一人说是幡动。禅宗六祖慧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两位心动。在世界的本原问题上,与慧能的观点有相似之处的思想家是

A孔子 B程颢 C朱熹 D王阳明

解析:D 王阳明的主张是“心学”,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形成“心即理”的主观唯心论宇宙观。材料中的禅宗六祖慧能的主张“心动”.显然也是主观唯心主义。

篇3:必修1第4单元第2节

任务的设计需要考虑到学生的交流目的。因此, 筛选出适合任务型教学的的主题内容是任务型教学的首要关键。在Estaire和Zanon (1994) 的著作《关于设计任务型课程单元的大纲》中就指出“选择主题或兴趣领域”是任务型教学的起点。选择何种任务主题内容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任务型课程的教学目标——综合语言能力或是特定语言的运用能力。如果以综合语言能力为目标, 选择任务主题的原则是话题熟悉和内在兴趣, 此外还要与学习者今后所处的环境有话题相关性。此外, 任务主题的领域学习者的实际生活的关联程度不一。贴近学习者实际生活的任务主题有“生日”、“饮食习惯”、“身体工作原理”。同时针对某个特定群体的学习者设计的任务主题, 不仅受到学习者的能力水平所限, 也受到当地文化价值和文化利益的影响。贴近生活内容的任务主体更适合初学者, 而相对较为抽象的内容则更适合高阶水平的学习者。

《全明星英语》的任务主题多数是围绕学校课程和教育机构的相关内容展开而来, 例如字母表、日历、地图、学校时间表等等。此外, 该套书还包罗了大量的社会实践交往涉及到的主题, 例如家庭成员和结构、公共交通系统, 图书馆、纳税、工作招聘等等。这些任务主题都是在校学习者今后进入社会要面对和处理的实际问题。此次教学, 我们以第一册第四单元第二课The party is on Sunday.学习内容有序数词、日常生活计划表以及对话, 是学生在日常交际中最常用的交流题材, 内容贴切学生生活实际, 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知识和生活体验经历。

二、任务型教学的基本流程

任务预备阶段的目的是让学习者通过促进认知能力发展的方式来完成任务, 学习者通过预备阶段得知他们被要求做得任务以及他们要实现的目标。教师通过预备阶段向学习者解释任务要实现的意图和目的, 唤起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激活学习者的背景知识内容。

1 . 预备阶段:单词学习。词汇学习是任务开始的第一关。教师通过向学习者提供相关背景知识, 并激活学习者的知识和个人经验, 让学习者明确知道该任务的话题内容。《全明星英语》采用的是大图读图模式, 学生在学习新单词的时候不是去死记硬背枯燥的单词以及汉语翻译, 而是根据图示案例与单词进行联系记忆。学生在看图识记单词的同时, 不断激发出相关的完整的生活情境, 通过一个情景记住了一系列的单词, 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本课的学习中, 学习者先预览图示提供的Alice的五月份事件安排表。Alice在五月要完成的事件有篮球运动会、生日聚会、看牙医等等。学生根据图表找到序号相对应词组, 如birthday party, basketball game, dentist’s appointment。书本图表鲜明清晰, 易于帮助学生识记单词词组。第二阶段是教师带领学生复习英语基数词的表达, 在回到课本, 学习英语序数词。学生根据录音做听读练习。有了单词学习的铺垫, 学习者在接下来展开对话任务练习时有了更为充分的准备, 提高了实施任务的效率。

2.任务开始前的活动。Pabhu (1987) 解释“预热活动”通过“问—答”形式进行。全班师生一起共同参与到实施与主要任务相似的内容当中, 为个人实施任务做好准备。学习者通过观察示范语句模板, 听视频音频录音, 观察书本大图会绘画了得知如何实施操作该项任务。正如Willis (1996) 所说:“学习者只需要观察其他人实施任务的方式方法, 就可以帮助他们减少认知负担。”在本次环节, 学习者根据图表内容进行问答练习, 练习内容包括日期、事件等细节内容, 学习者在模仿模板的过程中逐渐熟悉相关世间日期的表达方式。

3.任务阶段。在任务实施阶段, 学习者将根据图示进一步地将演练阶段运用到的时间、日期和事件描述相关单词词组参与到新的对话结构的构建当中。学习者进一步重复使用之前两个阶段学习到的单词, 并且通过对话逐渐建立对英语口语交际的正确使用语感和方法。

摘要:任务型教学一直是英语教学的热门话题。除了掌握任务型教学的理念、抽象方法, 我们还必须借助一套适合开展任务型教学的教材。本人在实际教学活动中, 筛选出最合适任务教学的教材《全明星英语》。本人将从任务主体合理性、教材体例内容编写与任务型教学程序的有效契合, 讨论《全明星英语》开展任务型教学的科学合理性和简便易操作性。

关键词:《全明星英语》任务型教学

参考文献

[1]Estaire, S and J.Zanon.l994.Planning classwork:A Task Based Approach.Oxford:Heinemann.

[2]Prabhu, N.S.1987.Second Language Pedagogy.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篇4:必修1第4单元第2节

1.知识与技能:认识氯气能部分溶于水,掌握氯气跟水的反应,了解氯气可用来漂白杀菌,掌握次氯酸的化学性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自己分析、制订研究方案、动手做实验,培养其表达、观察、分析能力。让学生掌握分析、制订实验方案、抽象概括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增强同学们对身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氯的单质和化合物的性质。

难点:氯气与水反应后产物的检验。

三、设计思路

从氯气的重要用途引入,使学生明确氯气对工农业生产和生活起到的重要作用。从氯气用于自来水处理出发,展开氯气与水的反应,进而延伸到氯气与碱溶液的反应。

四、教学过程

[导入]由表示氯气主要用途的树状图片引入本节课的研究对象——氯气,通过对图片的简单分析,使学生意识到我们的生活是离不开氯气的。对图片作简单解释。

[过渡]氯气为何与水处理有联系呢?在实际生活中,氯气又是怎样与水处理建立联系的呢?大家通过接下来的学习就可以找到问题的答案。首先回忆一下氯气是一种什么样的气体。

[板书](一)氯气的物理性质

[板书](二)氯气的化学性质

与金属单质

与非金属单质

[设问]那氯气在水中的溶解度大不大呢?

[演示实验]用一支100mL针筒抽取80mL氯气,然后抽取20mL水,振荡。

[思考与讨论]学生观察现象,并进行描述。

[板书]氯气能溶于水,常温下,一体积水约能溶解二体积氯气。

[过渡]氯气溶于水中是和氧气溶于水一样,还是和二氧化碳溶于水会有一部分生成碳酸类似呢?

[学生小组实验]利用桌上的试剂和仪器装置完成P42活动与探究的实验,并记录现象及结论。

[交流与讨论]展示学生记录的实验现象及结论,分析得出结论:是一种新的物质,具有漂白性。学生通过实验推出可能具有漂白性的是一种新的物质。

[叙述]这种未知的物质就是HClO,我们叫它次氯酸,具有漂白性,它能够使一些有机色素褪色,还具有杀菌、消毒作用,很多地方使用的自来水就是用氯气消毒的。

[设问]既然氯气和水能够发生反应,为什么新制的氯水还会是黄绿色的呢?

[思考与讨论]猜测可能的原因。

[叙述]氯气在与水反应的同时,它们反应生成的盐酸和次氯酸会反应重新变成氯气和水,像这样的化学反应,我们叫它可逆反应,在书写化学方程式时,把“等号”改写成“可逆符号”。

[板书]氯气与水反应(学生书写化学反应方程式)。

[过渡]生活中一般不会直接使用氯气或次氯酸进行消毒。

[媒体]氯水光照分解的实验录像。

[板书]次氯酸见光分解(学生书写化学反应方程式)。

由于次氯酸盐比次氯酸稳定,在工业生产和生活中,多用次氯酸盐和碳酸、盐酸等发生反应制取次氯酸。

[过渡]如何将氯气转换成次氯酸盐呢?

[思考与讨论]学生可能猜测将氯气与碱固体或溶液反应,或其他。

[板书]氯气与一些碱溶液反应(学生书写化学反应方程式)。

[叙述]氯化钙和次氯酸钙就是我们熟知的漂白粉的主要成分,工业上就是利用这个反应制取漂白粉的。

[设问]我们夏天去游泳池游泳,游泳池就是用漂白粉消毒的,生活中用的84消毒液能够杀菌、消毒。这些次氯酸盐怎样在使用过程中变成次氯酸呢?

[思考与讨论]学生猜测次氯酸盐转变成次氯酸的可能途径。

[板书]漂白粉生效(学生书写化学反应方程式。)

[板书](三)氯气的用途

[叙述]氯气的用途,呼应开头。

[过渡]现在大家可以为自己解释氯气为何能与水处理建立联系?在实际生活中氯气又是怎样与水处理建立联系的呢?

[思考与讨论]根据氯气的物理、化学性质解决该问题。

[交流与讨论]要求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解决下列问题:

1.大家在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经验,养鱼的人都是把自来水盛放在容器中,放置几天,甚至是在太阳下晒一晒,这是为什么呢?

2.新制的氯水和久置的氯水中所含有的物质相同吗?

[练习]

1.如果我们在做实验时,或工业生产中,由氯气作为尾气排除,我们该怎么办呢?

答案:可用碱液进行吸收。

2.氯气是有毒气体,曾被德国法西斯制成毒气弹用于侵略战争。当这种毒气弹顺风爆炸时,通常可选用的防御办法是( ②④ )

①人躲到低洼的地方去 ②人躲到较高的地方去

③多饮豆浆和牛奶 ④用沾有肥皂水的软布蒙面

3.下列微粒中,能起漂白的作用的是( D )

A .Cl■ B.Cl- C. HCl D.HClO

4.要得到干燥的氯气,应使氯气通过( A )

篇5:必修1第4单元第2节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2010年4月1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提出遏制房价过快上涨的十条举措,无疑对近来持续“高烧”的楼市泼下了一盆冷水,不仅影响了不少买房人的购房计划,也迫使开发企业重新审视市场走向。这告诉我们()

A.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

B.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C.社会基本矛盾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调整

D.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解析: 材料主要强调了政策对楼市的影响。

答案: B

2.针对房价上涨过快的趋势,国务院出台一系列调控措施,说明()

A.人们的动机、目的等决定了社会的发展

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C.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D.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解析: A、B错误,C和材料主题不符。

答案: D

2010年6月6日,《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已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由新华社受权全文播发。据此回答3~4题。

3.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方兴未艾,加快人才发展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的重大战略选择。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制定《人才规划纲要》。这说明()

A.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

C.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推动作用

D.创新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解析: 材料强调了《人才规划纲要》出台的原因和必要性。注意C不是最佳选项。答案: B

4.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开发全过程,不断提高各类人才的思想道德水平,这样的人才才能真正成为社会文明进步、人民富裕幸福、国家繁荣昌盛的重要推动力量。从哲学上讲,这主要强调的是()

A.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B.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规律的制约

C.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D.先进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解析: 材料强调的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性。

答案: D

5.读表:《问候语的变迁》

上世纪70年代 上世纪80年代 上世纪90年代 2007年 2009年

吃了吗 下海了吗 跳槽了吗 买股票了吗 买房子了吗

语言是一种味道,人们依靠它传情达意;语言更是一面镜子,人们从中可以看到时代的身影。问候语的变迁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C.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D.社会意识是变化发展的答案: D

6.有关专家指出,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就会有新的突破,真正走上产业化,现代化之路,必须大力发展以专业合作社为重点的合作经济组织,这也是农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需要对生产关系进行的完善、补充,是当前解决“三农”问题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工作。上述材料表明()

A.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B.生产力的变化发展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C.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D.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促进作用

解析: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对生产关系进行完善、补充,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的要求,故选B。A、C本身正确,但不为材料所表明。D本身错误。

答案: B

7.2010年3月,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我国选举法修正案,首次实现城乡“同票同权”。从“同票不同权”到“同票同权”,选举制度的完善是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城乡人口结构比例发生较大变化的实际情况相适应的。这体现了()

A.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

B.生产力的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

C.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

D.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就能促进生产力发展

解析: 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的要求,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的要求,才能推动生产力发展,D表述不科学。

答案: C

8.李大钊曾经说过,中国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作指导,通过革命实现经济结构的改造。上述材料反映了()

A.阶级是人类社会一种永恒的现象

B.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C.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D.阶级分析法是矛盾观点在阶级社会中的运用

解析: “通过革命实现经济结构的改造”反映了在阶级社会里,只有通过先进阶级对反动阶级的革命,通过阶级斗争,才能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故选B。

答案: B

9.关系中国教育未来10年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于2010年2月28日向社会公布,继续征求社会各界意见。这一做法的哲学依

据主要是()

A.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B.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C.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D.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答案: B

10.2010年,全国许多地方推广“四议两公开”工作法。这一工作法就是凡村里的重大事项决策,先由村党支部提议、再交村“两委”商议、然后交村党员大会审议、最后由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大会作决议。决议形成后,还要公开征求意见、公开实施结果。这一做法是由河南省邓州市基层工作人员率先提出并在当地农村全面实施的。这主要体现了()

A.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B.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C.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D.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解析: “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变革了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制度,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发展。答案: C

11.古希腊神话中有一个故事:安泰是世所公认的无敌英雄,地神盖娅是她的母亲。安泰在格斗时,只要身不离地,便可源源不断地从大地母亲身上汲取力量,因而能够击败任何强大的对手。不幸的是,安泰克敌制胜的奥妙,被一个叫赫拉克勒斯的对手发现了,于是安泰被弄到空中扼死了。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A.必须正确处理社会基本矛盾

B.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C.要重视发挥正确社会意识的指导作用

D.必须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解析: 英雄离不开大地,我们离不开人民,因此,必须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答案: D

12.一位成功的雕塑艺术家说:“在创作时,我常想人民在想些什么,想要些什么,时代需要些什么,我该怎样做才能使作品既有时代性,又能震动人心。”艺术家的创作()

①坚持了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②坚持了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③充分发挥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④坚持了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①②④D.②③④

解析: ②材料不体现。

答案: B

13.2010年4月25日,广电总局发出《广电总局关于推荐2010第一批优秀国产动画片的通知》,推荐《孔子》《球泡森林》等17部国产动画片,全国电视台各频道可予以优先安排播出。这一做法()

①体现了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②意在发挥先进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③可以杜绝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的阻碍作用 ④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②④D.①④

解析: ①材料中没有体现,③夸大了这一做法的作用。

答案: C

14.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首先要保增长、促发展。增长是发展的基础,没有增长就谈不上发展。在当前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保增长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首要举措,如果不能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科学发展也就失去了基础。这是因为

()

A.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客观的B.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C.经济发展了,就可以搞好其他一切工作

D.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

解析: 强调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就是物质资料生产的重要性,C过于绝对。

答案: B

15.2010年4月13日,国务院发布《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称,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重组联合和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通过参股、控股、资产收购等多种方式,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上述要求重在强调()

A.通过改革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B.通过降低国有经济比重,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C.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

D.只有改革经济基础使之适应上层建筑的要求,才能推动生产力发展

解析: B、D错误。C与材料不符。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6.新中国成立伊始,针对当时的实际,经济发展以工业为主,初步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后来由于经验不足、对国内外形势判断不准,经济发展受到挫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经济取得快速发展,但也带来一系列问题;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十七大提出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运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对上述材料进行分析。(20分)

答案:(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不同的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经济发展政策,体现了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10分)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在我国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的经济政策对我国经济发展起了不同的作用,体现了这一点。(10分)

17.经过三十多年的经济体制改革,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现在改革正进入全面深化的阶段。我国人民的民主意识明显增强,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也不断提高。这些,都迫切要求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目前,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极好的机遇。政治体制改革有它的复杂性和敏感性,不能盲目行事,不能急于求成,但又要善于抓住机遇,不失时机地推进。深化政治体制改革,要解放思想,大胆创新。结合上述材料,运用生活与哲学的有关知识回答:

(1)为什么要深化政治体制改革?(10分)

(2)如何深化政治体制改革?(10分)

答案:(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经过三十年的经济体制改革,我国经济基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迫切要求上层建筑进行变革;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有利于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10分)

(2)①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盲目行事。(3分)②量的积累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因此,必须重视量的积累,不能急于求成。(3分)③任何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归根到底都与创新密切相关。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因此,深化政治体制,必须解放思想,大胆创新。(4分)

文 章来

源莲山 课

件 w w w.5Y

篇6:化学必修1第2章第2节教学反思

作者:赵瑛华(广东华侨中学)

审稿:区妍(广州市第一○九中学)从1995年执教至今,离子反应一直是高中化学知识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以前在教学大纲中就有明确的要求,学生在理解了离子反应,以及掌握了离子反应方程式以后,就可进一步理解离子反应的本质,并由离子反应的本质进一步探讨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因此,在2004年(现行高中课程标准实施)之前,我在进行离子反应的教学,包括会考复习、高考备考复习的时候,总是唯恐知识不够全面,把离子反应的各种类型均进行讲解,也对不同类型的离子方程式进行分类练习,往往在新授课就要用4-5个课时讲离子反应及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即使复习也至少用2个课时。

2004年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关于离子反应的教学设计曾经在多个场合与很多兄弟学校的老师进行过研讨,我在2005年也曾执教过一次,当时在第一课时中重点讲解了电解质的概念,没有涉及离子反应,结果后面要用2个课时才能完成离子方程式的意义和书写训练。回想那一届的学生到了高二的学业水平测试和高三的高考备考复习,他们已经把高一所学的关于电解质的部分内容忘记了。事实上,在课程标准中对于离子反应的要求也只有一句话:“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而在近几年的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和高考中,除了个别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外,考查的内容大多属于复分解型的离子反应。因此,对于新授课中讲离子反应,我认为只需要让学生认识离子反应的基本概念和离子方程式的基本书写方法即可,其他的可在后续学习(尤其是元素化合物的学习)中逐步加深认识。

2008年9月,我再次任教高一,这个学年的第一学期比较短,学校也只安排每周2课时,整个学期的课时量算起来还不足36个课时(课程标准要求每个模块要有36学时),而学期末进行的区统测考查范围仍是整个必修1模块的全部内容,并不允许我们把部分内容放到第二学期。针对这个实际情况,我们备课组只能充分用好课堂的40分钟,把所有必修1的内容进行分析、重组,甚至连一节完整的单元测验课也没有安排。对于离子反应一节,我们经讨论后只安排了两个课时。

上一篇:消防个人年度总结下一篇:说高考题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