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2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教学案

2024-05-04

必修2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教学案(精选6篇)

篇1:必修2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教学案

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教学案

【课标要求】

1.知道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2.了解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自主学习】

一、土地所有制的演变

1.土地公有制:原始社会。

2.土地国有制;井田制(主要存在于奴隶社会:商周时期)(1)性质:是一种以 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2)内容:①“公田”: 占有,由 集体耕种。

②“私田”:是村让成员的份田,只有。

(3)演变:①出现: 时期。

②瓦解:春秋时期

A原因:a.根本原因: 的发展。

b.直接原因:各国先后进行的 改革。

B表现:“公田”被,“私田”逐渐成为使用者的 土地。

③废除: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从 上废除了井田制,对土地私有制给予全面的肯定。

3.土地私有制(封建社会)(1)形式

① 私有土地:由宫廷控制,主要用于君主私人开支。② 私有土地:只限于一家人自己耕种。

③地主私有土地: 是其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2)发展

①宋初“田制不立”,“ ”,两极分化加剧。②明清时期,经济繁荣,推动私有制发展。(3)后果:导致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①危害:严重影响了国家的,引起社会。②对策:北魏至唐初统治者实行 均田制:内容:(见课本)

前提:政府手中有大量无主荒地

实质:土地国有制

结果:出去具有积极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问题,(改变不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二、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

1.租佃关系的含义: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别人耕种,收取 作为收益,称为租佃土地经营方式,他们与佃农新形成租佃关系。

2.租佃关系的发展历程

(1)产生:早在 时代,租佃方式就已经出现。

(2)发展:汉代“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的现象已比较。

(3)普及:自 开始,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

(4)深化: 时期,租佃关系进一步深化。3.租佃关系发展的原因

(1)根本: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2)直接:土地兼并。

(3)推动因素: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农民身份地位的提高。4.租佃关系的影响

(1)消极:佃农要遭受较重的地租剥削。

(2)积极:在租佃关系下,佃农对地主和 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 ;生产积极性提高,有利于农业的稳步发展。

【课堂合作探究】

材料一:天子细略,诸侯正封,古之制也。封略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谁非君臣?故《诗》曰:“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左传》昭公七年

材料二:“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民得买卖”。平毁井田中间纵横的阡陌封疆,进一步破坏井田制。按土地多少征税,以法令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并可买卖。

——聂玉海《中国古代史》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政治制度?体现了怎样的土地制度?材料二体现的是商鞅变法中的什么措施?具有怎样的影响?

材料三: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文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

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

——西汉晁错《论贵粟疏》

(2)材料三体现了什么形式的土地制度?据材料三指出劳动者“卖田宅、鬻子孙”的原因?

材料四: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古者税民不过什一„„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汉书 食货志》

(3)据材料四说明汉朝出现了什么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材料五:北宋苏洵说:“耕者之田资于富民——而田之所入,已得其半,耕者得其半。” 到了明清时期,多实行定额地租,佃农所交地租,多的占到收获物的百分之八十。(4)材料五体现了什么形式的土地制度和怎样的土地经营方式?

材料六: 《魏书·食货志》记载:“485年,北魏孝文帝颁均田令,规定:诸田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诸民年及课则受田,老免及身没则还田。奴婢、牛随有无以还受。„„诸桑田不在还受之限„„”

(5)概括说明材料六所反映的土地制度的实行状况及其目的,并说明该土地制度与材料四所反映现象之间的关系。

【归纳点拨】

1、土地兼并问题

(1)原因:①根本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和土地买卖的盛行。②政府原因:封建政府的政策,如宋初“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政策。③其他原因:封建经济的发展和商业资本的介入,如明清时期商业资本加入土地兼并。

(2)影响:

消极影响:①农民丧失土地,阶级矛盾尖锐,加剧了社会动荡,导致农民起义,危及王朝统治。②政府赋税减少,激化了国家和地主之间的矛盾。③导致地主豪强势力壮大,影响到中央集权的加强。④封建社会后期,土地兼并影响手工业扩大再生产,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积极影响:①促使租佃关系的产生。②促使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以维护其统治。

(3)认识:土地兼并的根源在于土地私有制和土地自由买卖制度的存在。在封建社会,土地被视为各种形态财富的最终归宿,大地主力图扩大土地占有面积。封建国家是地主阶级的利益代表者,不可能从根本上去触动地主土地私有制和土地自由买卖,故无法解决该问题。

2、租佃农和自耕农的区别(1)背景不同

①前者是土地兼并的必然结果。②后者是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进步以及私有土地出现的产物。(2)身份、地位不同

①前者是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往往靠租种地主的土地为生。②后者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五口之家,治百亩之田”。(3)前途不同

①前者在明清时期与地主的依附关系相对减弱,生产积极性有所提高,生产自主权大为提高,促进了农业的发展。②后者由于生产规模小、生产资料有限,自耕农经济非常脆弱。

3、租佃农民与雇工的主要不同点: 一是佃户与田主带有一定的主仆关系,而雇工与雇主基本上是平等的;二是佃农在法律上与地主具有一定的人身依附关系,而雇工在法律上成为自由的人。

这种变化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也会反过来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民人身依附关系减轻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巩固练习】

1.均田制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土地制度,推行该制度的朝代有①西周②北魏③唐朝④明朝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炎帝是传说中华夏族的祖先,相传他“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这里的“耒耜”是指

A.生产工具

B.作战武器

C.生活用具

D.祭祀礼器 3.在我国土地所有制由国有到私有的转变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

A.铁器和牛耕的出现 B.公田的大量抛荒 C.各诸侯国的税制改革 D.商鞅变法 4.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这句话从本质上反映了 A.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

B.商品经济极端落后

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的特点

D.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5.春秋时期,出现“五口之家,治百亩之田”的现象,此处的“田”属于

A.国有土地

B.君主私有土地

C.地主私有土地

D.自耕农私有土地 6.下列是从古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中读出的信息,其中错误的是

A.农民生活艰辛

B.土地兼并严重

C.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

D.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 7.《礼记》有“天子为籍千亩”、“天子亲耕于南郊,以供斋盛”的记载,《礼经》有仲春“后率外内命妇始蚕于北郊”的记载。汉朝以后逐步形成一种国家礼仪,皇帝和皇后常常在春季举行“藉田礼”和“亲蚕礼”。这表明

A.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

B.统治者关心百姓疾苦

C.统治者常能与民同乐

D.统治者“以民为本” 8.下列哪一历史现象最能从根本上反映春秋时期历史发展趋势

A.公田转化为私田

B.分封制崩溃

C.铁器和牛耕的使用

D.周王室衰微 9.山东省沂源县大贤山有座织女洞,织女洞恰恰与山下的牛郎村遥遥相对,而中间所隔的正是与银河谐音的“沂河”。“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奇观的完美演绎,让人们为之倾倒。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牛郎织女的传说已经成为当地村民信仰和生活的一部分。时至今日,牛郎庙所在的村庄――牛郎村的村民都自认为是牛郎的后人,养蚕、耕织、“乞巧”取“双七水”等习俗沿袭至今。对其理解不正确的是

A.这是把传说与现实生活中的民生结合起来的实证

B.沂源县具有符合牛郎织女爱情文化发源地的主要条件

C.沂源先民巧妙地利用自然环境,把牛郎织女的传说演绎成了一个地方的信仰

D.牛郎村所沿袭的习俗属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农耕文明无关

10.电视剧《闯关东》中有这样的镜头:朱家雇佣长工进行生产。这种现象在古代农业生产中较常见,这是否是租佃制?为什么?(1)宗法分封制。井田制。

废井田开阡陌。

影响;从法律上废除井田制,对土地私有予以肯定。(2)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原因;生活负担重,自然灾害,封建剥削重,高利贷盘剥。(3土地兼并。

根本原因: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土地可以自由买卖。(4)地主土地所有制。租佃式经营。

(5)状况:北魏实行,隋唐初继续实施。

目的:保护自耕农经济,确保国家赋税收入、徭役、兵役。

关系:为限制土地兼并,国家采取均田制,但由于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均田制不能从根本上遏制土地兼并。

答案:不是。所谓租佃就是地主把土地交给耕作者或经营者去耕种,向其收取地租。而雇佣是土地所有者或经营者自己经营,雇佣劳动力,向其支付工资。租佃制下,农业收益在土地所有者和耕种者或经营者之间分配;雇佣制下,农业收益全部归土地所有者,支付直接耕种者工资。因此二者是不同的,但也不是完全对立的。朱家雇佣长工的方式属于雇佣关系而不是租佃关系。

BAACD BAAD(1)宗法分封制。井田制。

废井田开阡陌。

影响;从法律上废除井田制,对土地私有予以肯定。(2)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原因;生活负担重,自然灾害,封建剥削重,高利贷盘剥。(3土地兼并。

根本原因: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土地可以自由买卖。(4)地主土地所有制。租佃式经营。

(5)状况:北魏实行,隋唐初继续实施。

目的:保护自耕农经济,确保国家赋税收入、徭役、兵役。

关系:为限制土地兼并,国家采取均田制,但由于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均田制不能从根本上遏制土地兼并。

答案:不是。所谓租佃就是地主把土地交给耕作者或经营者去耕种,向其收取地租。而雇佣是土地所有者或经营者自己经营,雇佣劳动力,向其支付工资。租佃制下,农业收益在土地所有者和耕种者或经营者之间分配;雇佣制下,农业收益全部归土地所有者,支付直接耕种者工资。因此二者是不同的,但也不是完全对立的。朱家雇佣长工的方式属于雇佣关系而不是租佃关系。

BAACD BAAD

(1)宗法分封制。井田制。

废井田开阡陌。

影响;从法律上废除井田制,对土地私有予以肯定。(2)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原因;生活负担重,自然灾害,封建剥削重,高利贷盘剥。(3土地兼并。

根本原因: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土地可以自由买卖。(4)地主土地所有制。租佃式经营。(5)状况:北魏实行,隋唐初继续实施。

目的:保护自耕农经济,确保国家赋税收入、徭役、兵役。

关系:为限制土地兼并,国家采取均田制,但由于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均田制不能从根本上遏制土地兼并。

答案:不是。所谓租佃就是地主把土地交给耕作者或经营者去耕种,向其收取地租。而雇佣是土地所有者或经营者自己经营,雇佣劳动力,向其支付工资。租佃制下,农业收益在土地所有者和耕种者或经营者之间分配;雇佣制下,农业收益全部归土地所有者,支付直接耕种者工资。因此二者是不同的,但也不是完全对立的。朱家雇佣长工的方式属于雇佣关系而不是租佃关系。

BAACD BAAD

(1)宗法分封制。井田制。

废井田开阡陌。

影响;从法律上废除井田制,对土地私有予以肯定。(2)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原因;生活负担重,自然灾害,封建剥削重,高利贷盘剥。(3土地兼并。

根本原因: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土地可以自由买卖。(4)地主土地所有制。租佃式经营。(5)状况:北魏实行,隋唐初继续实施。

目的:保护自耕农经济,确保国家赋税收入、徭役、兵役。

关系:为限制土地兼并,国家采取均田制,但由于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均田制不能从根本上遏制土地兼并。

答案:不是。所谓租佃就是地主把土地交给耕作者或经营者去耕种,向其收取地租。而雇佣是土地所有者或经营者自己经营,雇佣劳动力,向其支付工资。租佃制下,农业收益在土地所有者和耕种者或经营者之间分配;雇佣制下,农业收益全部归土地所有者,支付直接耕种者工资。因此二者是不同的,但也不是完全对立的。朱家雇佣长工的方式属于雇佣关系而不是租佃关系。

BAACD BAAD(1)宗法分封制。井田制。

废井田开阡陌。

影响;从法律上废除井田制,对土地私有予以肯定。(2)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原因;生活负担重,自然灾害,封建剥削重,高利贷盘剥。(3土地兼并。

根本原因: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土地可以自由买卖。(4)地主土地所有制。租佃式经营。

(5)状况:北魏实行,隋唐初继续实施。

目的:保护自耕农经济,确保国家赋税收入、徭役、兵役。

关系:为限制土地兼并,国家采取均田制,但由于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均田制不能从根本上遏制土地兼并。

答案:不是。所谓租佃就是地主把土地交给耕作者或经营者去耕种,向其收取地租。而雇佣是土地所有者或经营者自己经营,雇佣劳动力,向其支付工资。租佃制下,农业收益在土地所有者和耕种者或经营者之间分配;雇佣制下,农业收益全部归土地所有者,支付直接耕种者工资。因此二者是不同的,但也不是完全对立的。朱家雇佣长工的方式属于雇佣关系而不是租佃关系。

BAACD BAAD(1)宗法分封制。井田制。

废井田开阡陌。

影响;从法律上废除井田制,对土地私有予以肯定。(2)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原因;生活负担重,自然灾害,封建剥削重,高利贷盘剥。(3土地兼并。

根本原因: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土地可以自由买卖。(4)地主土地所有制。租佃式经营。

(5)状况:北魏实行,隋唐初继续实施。

目的:保护自耕农经济,确保国家赋税收入、徭役、兵役。

关系:为限制土地兼并,国家采取均田制,但由于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均田制不能从根本上遏制土地兼并。

答案:不是。所谓租佃就是地主把土地交给耕作者或经营者去耕种,向其收取地租。而雇佣是土地所有者或经营者自己经营,雇佣劳动力,向其支付工资。租佃制下,农业收益在土地所有者和耕种者或经营者之间分配;雇佣制下,农业收益全部归土地所有者,支付直接耕种者工资。因此二者是不同的,但也不是完全对立的。朱家雇佣长工的方式属于雇佣关系而不是租佃关系。

BAACD BAAD

(1)宗法分封制。井田制。

废井田开阡陌。

影响;从法律上废除井田制,对土地私有予以肯定。(2)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原因;生活负担重,自然灾害,封建剥削重,高利贷盘剥。(3土地兼并。

根本原因: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土地可以自由买卖。(4)地主土地所有制。租佃式经营。(5)状况:北魏实行,隋唐初继续实施。

目的:保护自耕农经济,确保国家赋税收入、徭役、兵役。

关系:为限制土地兼并,国家采取均田制,但由于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均田制不能从根本上遏制土地兼并。

答案:不是。所谓租佃就是地主把土地交给耕作者或经营者去耕种,向其收取地租。而雇佣是土地所有者或经营者自己经营,雇佣劳动力,向其支付工资。租佃制下,农业收益在土地所有者和耕种者或经营者之间分配;雇佣制下,农业收益全部归土地所有者,支付直接耕种者工资。因此二者是不同的,但也不是完全对立的。朱家雇佣长工的方式属于雇佣关系而不是租佃关系。

BAACD BAAD

(1)宗法分封制。井田制。

废井田开阡陌。

影响;从法律上废除井田制,对土地私有予以肯定。(2)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原因;生活负担重,自然灾害,封建剥削重,高利贷盘剥。(3土地兼并。

根本原因: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土地可以自由买卖。(4)地主土地所有制。租佃式经营。(5)状况:北魏实行,隋唐初继续实施。

目的:保护自耕农经济,确保国家赋税收入、徭役、兵役。

关系:为限制土地兼并,国家采取均田制,但由于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均田制不能从根本上遏制土地兼并。

答案:不是。所谓租佃就是地主把土地交给耕作者或经营者去耕种,向其收取地租。而雇佣是土地所有者或经营者自己经营,雇佣劳动力,向其支付工资。租佃制下,农业收益在土地所有者和耕种者或经营者之间分配;雇佣制下,农业收益全部归土地所有者,支付直接耕种者工资。因此二者是不同的,但也不是完全对立的。朱家雇佣长工的方式属于雇佣关系而不是租佃关系。

BAACD BAAD(1)宗法分封制。井田制。

废井田开阡陌。

影响;从法律上废除井田制,对土地私有予以肯定。(2)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原因;生活负担重,自然灾害,封建剥削重,高利贷盘剥。(3土地兼并。

根本原因: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土地可以自由买卖。(4)地主土地所有制。租佃式经营。

(5)状况:北魏实行,隋唐初继续实施。

目的:保护自耕农经济,确保国家赋税收入、徭役、兵役。

关系:为限制土地兼并,国家采取均田制,但由于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均田制不能从根本上遏制土地兼并。

答案:不是。所谓租佃就是地主把土地交给耕作者或经营者去耕种,向其收取地租。而雇佣是土地所有者或经营者自己经营,雇佣劳动力,向其支付工资。租佃制下,农业收益在土地所有者和耕种者或经营者之间分配;雇佣制下,农业收益全部归土地所有者,支付直接耕种者工资。因此二者是不同的,但也不是完全对立的。朱家雇佣长工的方式属于雇佣关系而不是租佃关系。

BAACD BAAD(1)宗法分封制。井田制。

废井田开阡陌。

影响;从法律上废除井田制,对土地私有予以肯定。(2)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原因;生活负担重,自然灾害,封建剥削重,高利贷盘剥。(3土地兼并。

根本原因: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土地可以自由买卖。(4)地主土地所有制。租佃式经营。

(5)状况:北魏实行,隋唐初继续实施。

目的:保护自耕农经济,确保国家赋税收入、徭役、兵役。

关系:为限制土地兼并,国家采取均田制,但由于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均田制不能从根本上遏制土地兼并。

答案:不是。所谓租佃就是地主把土地交给耕作者或经营者去耕种,向其收取地租。而雇佣是土地所有者或经营者自己经营,雇佣劳动力,向其支付工资。租佃制下,农业收益在土地所有者和耕种者或经营者之间分配;雇佣制下,农业收益全部归土地所有者,支付直接耕种者工资。因此二者是不同的,但也不是完全对立的。朱家雇佣长工的方式属于雇佣关系而不是租佃关系。

BAACD BAAD

篇2:必修2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教学案

一、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

2、商周时期——井田制;实质: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私有制。

3、春秋时期——井田制逐步瓦解;

(1)原因:政治: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经济:铁器、牛耕的推广,生产力提高,非法垦荒;(根因)

(2)表现:公田抛荒、私田私有。

(3)影响:贵族收入缺乏保障,于是改革税制。

4、战国时期——井田制崩溃,土地私有制确立

秦国商鞅变法:除井田,民得买卖。

实质——从法律上废除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制。

二、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和表现

1、形式:君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主要形式)、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2、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土地兼并(影响:影响国家赋税收入、引起社会动荡不安)。

第2课中国古代土地制度

一、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

2、商周时期——井田制;实质: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私有制。

3、春秋时期——井田制逐步瓦解;

(1)原因:政治: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经济:铁器、牛耕的推广,生产力提高,非法垦荒;(根因)

(2)表现:公田抛荒、私田私有。

(3)影响:贵族收入缺乏保障,于是改革税制。

4、战国时期——井田制崩溃,土地私有制确立

秦国商鞅变法:除井田,民得买卖。

实质——从法律上废除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制。

二、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和表现

1、形式:君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主要形式)、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2、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土地兼并(影响:影响国家赋税收入、引起社会动荡不安)。

第2课中国古代土地制度

一、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

2、商周时期——井田制;实质: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私有制。

3、春秋时期——井田制逐步瓦解;

(1)原因:政治: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经济:铁器、牛耕的推广,生产力提高,非法垦荒;(根因)

(2)表现:公田抛荒、私田私有。

(3)影响:贵族收入缺乏保障,于是改革税制。

4、战国时期——井田制崩溃,土地私有制确立

秦国商鞅变法:除井田,民得买卖。

实质——从法律上废除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制。

二、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和表现

1、形式:君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主要形式)、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篇3:必修2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教学案

1.知识与技能:认识氯气能部分溶于水,掌握氯气跟水的反应,了解氯气可用来漂白杀菌,掌握次氯酸的化学性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自己分析、制订研究方案、动手做实验,培养其表达、观察、分析能力。让学生掌握分析、制订实验方案、抽象概括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增强同学们对身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氯的单质和化合物的性质。

难点:氯气与水反应后产物的检验。

三、设计思路

从氯气的重要用途引入,使学生明确氯气对工农业生产和生活起到的重要作用。从氯气用于自来水处理出发,展开氯气与水的反应,进而延伸到氯气与碱溶液的反应。

四、教学过程

[导入]由表示氯气主要用途的树状图片引入本节课的研究对象——氯气,通过对图片的简单分析,使学生意识到我们的生活是离不开氯气的。对图片作简单解释。

[过渡]氯气为何与水处理有联系呢?在实际生活中,氯气又是怎样与水处理建立联系的呢?大家通过接下来的学习就可以找到问题的答案。首先回忆一下氯气是一种什么样的气体。

[板书](一)氯气的物理性质

[板书](二)氯气的化学性质

与金属单质

与非金属单质

[设问]那氯气在水中的溶解度大不大呢?

[演示实验]用一支100mL针筒抽取80mL氯气,然后抽取20mL水,振荡。

[思考与讨论]学生观察现象,并进行描述。

[板书]氯气能溶于水,常温下,一体积水约能溶解二体积氯气。

[过渡]氯气溶于水中是和氧气溶于水一样,还是和二氧化碳溶于水会有一部分生成碳酸类似呢?

[学生小组实验]利用桌上的试剂和仪器装置完成P42活动与探究的实验,并记录现象及结论。

[交流与讨论]展示学生记录的实验现象及结论,分析得出结论:是一种新的物质,具有漂白性。学生通过实验推出可能具有漂白性的是一种新的物质。

[叙述]这种未知的物质就是HClO,我们叫它次氯酸,具有漂白性,它能够使一些有机色素褪色,还具有杀菌、消毒作用,很多地方使用的自来水就是用氯气消毒的。

[设问]既然氯气和水能够发生反应,为什么新制的氯水还会是黄绿色的呢?

[思考与讨论]猜测可能的原因。

[叙述]氯气在与水反应的同时,它们反应生成的盐酸和次氯酸会反应重新变成氯气和水,像这样的化学反应,我们叫它可逆反应,在书写化学方程式时,把“等号”改写成“可逆符号”。

[板书]氯气与水反应(学生书写化学反应方程式)。

[过渡]生活中一般不会直接使用氯气或次氯酸进行消毒。

[媒体]氯水光照分解的实验录像。

[板书]次氯酸见光分解(学生书写化学反应方程式)。

由于次氯酸盐比次氯酸稳定,在工业生产和生活中,多用次氯酸盐和碳酸、盐酸等发生反应制取次氯酸。

[过渡]如何将氯气转换成次氯酸盐呢?

[思考与讨论]学生可能猜测将氯气与碱固体或溶液反应,或其他。

[板书]氯气与一些碱溶液反应(学生书写化学反应方程式)。

[叙述]氯化钙和次氯酸钙就是我们熟知的漂白粉的主要成分,工业上就是利用这个反应制取漂白粉的。

[设问]我们夏天去游泳池游泳,游泳池就是用漂白粉消毒的,生活中用的84消毒液能够杀菌、消毒。这些次氯酸盐怎样在使用过程中变成次氯酸呢?

[思考与讨论]学生猜测次氯酸盐转变成次氯酸的可能途径。

[板书]漂白粉生效(学生书写化学反应方程式。)

[板书](三)氯气的用途

[叙述]氯气的用途,呼应开头。

[过渡]现在大家可以为自己解释氯气为何能与水处理建立联系?在实际生活中氯气又是怎样与水处理建立联系的呢?

[思考与讨论]根据氯气的物理、化学性质解决该问题。

[交流与讨论]要求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解决下列问题:

1.大家在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经验,养鱼的人都是把自来水盛放在容器中,放置几天,甚至是在太阳下晒一晒,这是为什么呢?

2.新制的氯水和久置的氯水中所含有的物质相同吗?

[练习]

1.如果我们在做实验时,或工业生产中,由氯气作为尾气排除,我们该怎么办呢?

答案:可用碱液进行吸收。

2.氯气是有毒气体,曾被德国法西斯制成毒气弹用于侵略战争。当这种毒气弹顺风爆炸时,通常可选用的防御办法是( ②④ )

①人躲到低洼的地方去 ②人躲到较高的地方去

③多饮豆浆和牛奶 ④用沾有肥皂水的软布蒙面

3.下列微粒中,能起漂白的作用的是( D )

A .Cl■ B.Cl- C. HCl D.HClO

4.要得到干燥的氯气,应使氯气通过( A )

篇4:必修2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教学案

#TRS_AUTADD_1204913329{ARGIN-TP:0px;ARGIN-BTT:0px}#TRS_AUTADD_1204913329P{ARGIN-TP:0px;ARGIN-BTT:0px}#TRS_AUTADD_1204913329TD{ARGIN-TP:0px;ARGIN-BTT:0px}#TRS_AUTADD_1204913329DIV{ARGIN-TP:0px;ARGIN-BTT:0px}#TRS_AUTADD_1204913329LI{ARGIN-TP:0px;ARGIN-BTT:0px}/**---SN--{“":{”argin-tp“:”0“,”argin-btt“:”0“},”p“:{”argin-tp“:”0“,”argin-btt“:”0“},”td“:{”argin-tp“:”0“,”argin-btt“:”0“},”div“:{”argin-tp“:”0“,”argin-btt“:”0“},”li“:{”argin-tp“:”0“,”argin-btt“:”0“}}--**/DIVFav_120494942648PsNral{TEXT-USTIF:inter-idegraph;FNT-SIZE:10pt;ARGIN:000pt;LR:indtext;FNT-FAIL:”TiesNeRan“;TEXT-ALIGN:ustif}DIVFav_120494942648LIsNral{TEXT-USTIF:inter-idegraph;FNT-SIZE:10pt;ARGIN:000pt;LR:indtext;FNT-FAIL:”TiesNeRan“;TEXT-ALIGN:ustif}DIVFav_120494942648DIVsNral{TEXT-USTIF:inter-idegraph;FNT-SIZE:10pt;ARGIN:000pt;LR:indtext;FNT-FAIL:”TiesNeRan";TEXT-ALIGN:ustif}DIVFav_120494942648P{FNT-SIZE:12pt;ARGIN-LEFT:0;LR:bla;ARGIN-RIGHT:0;FNT-FAIL:宋体}DIVFav_120494942648DIVSetin1{page:Setin1}DIVFav_120494942648L{ARGIN-BTT:0}DIVFav_120494942648UL{ARGIN-BTT: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原始社会的土地制度、夏商周时期的井田制及瓦解的经过、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及发展、特点、封建社会时期的国有土地和私有土地的形式、土地兼并。理解生产力的发展是土地制度演变的根本原因;运用历史理论分析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演变的原因

了解有关中国古代王朝经济政策的基本知识;借助历史文献深入理解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原因和所带来的经济后果,从而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文献的能力,及借助历史文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考古材料、历史文献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大胆地比较论证,主动探究各个历史问题的答案。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探讨有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学习,学生了解古代中国的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压抑了中国社会新的生产方式的萌芽,理解我国今天的改革开放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古代中国土地制度是如何演变的并理解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政策,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难点:古代中国是一个以农为本的社会,要求学生能站在这一高度上去理解重农抑商实施的原因。

文新授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

请同学们查阅本,然后归纳古代中国主要产生过哪些土地制度。

板书(教师归纳)

(一)【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所有

(二)【奴隶社会】井田制

(三)【封建社会】

1、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

2、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特点

3、明清时期,封建土地制度逐渐成为农业发展的桎梏

(一)【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所有

(二)【奴隶社会】──井田制

学生阅读教材思考:

井田制特点?井田制是什么时候瓦解的呢?瓦解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直接因素是什么?

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权);诸侯、卿大夫强迫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并支配所有劳动产品。(使用权);(春秋时期);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私田的开垦)井田制瓦解的标志是什么?

(三)【封建社会】

(1)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

战国时期,封建制度最终在各国确立。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较为彻底,规定“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2)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封建土地所有制特点?

①大大小小的封建地主占有全国大部分土地,并利用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②广大农民只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受到封建国家和地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

③封建政府和皇帝还直接掌握一部分土地。

二、重农抑商

让学生阅读前提示和各子目内容,让学生明白古代中国采取了哪些经济政策,其中最基本的经济政策是什么?

让学生阅读本思考“重农抑商”政策的目的、各朝代实施的具体措施,师生共同探讨其历史影响,侧重于指出其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在分析原因时,教师可以补充一些历史资料,加深学生理解“重农抑商”政策的弊端。

(一)“重农抑商”政策

1、来历:由战国时期商鞅首先倡导,并为此后的历代封建王朝所继承。

2、内容:重视农业,限制、甚至打击工商业。

3、目的:①直接目的:是为了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

②根本目的:巩固封建统治。

※【可概括为:a、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b、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

(二)明清两代执行“重农抑商”的具体表现

1、沿袭“重本轻末”的治国理财思想。

①明太祖告谕户部大臣,理财之术“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

②雍正帝强调,“农为天下本务,而工商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因此要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之为贵”。

2、继承传统的专卖制度,压制民营商业,歧视商人。

官府垄断盐、茶等重要商品的经营,独占专利。民营商业,不断加增商税。有许多歧视商人的规定,商人社会地位底。如穿衣不能穿好的、家用器皿不许用银。阻碍了工商业发展。

3、限制、压制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注意古代手工业的三种形态】。

①组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占用的工匠人数很多。限制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空间。

②采取征收重税、压价收购等手段,压制民营工业的发展。

(三)后果

1、妨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强化了自然经济,使之迟迟难以瓦解。

2、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三、海禁与闭关锁国

在讲述明清“海禁”时,补充一些历史资料,加深学生对“海禁”政策的理解。使学生明白这种“海禁”政策使得明清时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受挫,加速了中国落后与西方。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对外开放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

(一)明代的海禁

【中国的海外贸易历史悠久。明代的外贸分民间贸易和官方贸易。】

1、官方贸易:一直没有中断,规模和影响最大的是郑和下西洋。

2、民间贸易,明初实行海禁政策:

①原因:明太祖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的统治。

②内容:申禁人民不得擅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府的主持下进行,禁止民间贸易。

③结果:倭寇之患消除后,重开海禁,允许民间贸易。

(二)清代的“海禁”与“闭关锁国”

1、闭关锁国政策的概念:清政府实行的严格限制【不是禁绝】对外贸易、交往的政策。【清代一直实行这一政策。】

2、原因:

①直接原因: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

②根本原因:落后的、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

③客观原因:西方殖民者向东方殖民扩张。

④根本目的:维护封建统治。

3、执行情况:

①清初,为了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厉行禁海,迁界,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无许片帆入海”,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正常的海外贸易,陷入停顿;

②康熙时,统一台湾后,开澳门、漳州、宁波、云台山四口通商,仅过了二十多年;康熙晚期,禁止商人前往南洋贸易。

③乾隆时只开广州一处通商,规定由政府特许的贸易机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

明清实行闭关政策的共同点比较不正确的是

A、其主观目的都是维护封建统治

B、都是自然经济的产物、都禁止一切对外交往

D、都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三)闭关锁国的后果

1、闭关锁国政策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闭关锁国”与“重农抑商”政策都是中国封建制度的衍生物,因此说,封建制度的束缚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

2、使中国与世隔绝,未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发展生产力,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中国也因此由先进变为落后,埋下日后被动挨打的祸根。

3、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抵制了西方殖民侵略。

堂小结

本主要讲述了古代中国土地制度的发展情况。明清的资本主义萌芽,是中国封建社会内部产生的新生事物。但资本主义萌芽受到的封建王朝“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阻碍。正是这种“闭关锁国”与“重农抑商”政策相结合,导致了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并使中国与世隔绝,不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从而埋下了日后落后挨打的祸根。

堂检测

材料题:

“„„朕(雍正)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苦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摘自《大清会典事例》

学生阅读材料思考:材料反映统治者实行何种经济政策?其目的是什么?统治者是如何推行政策的?

第一问:重农抑商

第二问:直接目的: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根本目的:巩固封建统治

第三问:继承传统的专卖制度;加征民营商业的商税;歧视商人,限制商人的社会地位;组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

学生讨论完成表格:

近代前夜中西方历史差距比较

经济 政治 军事 外交 观念 中国

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封建专制 统治腐败 装备落后 海防松弛 闭关锁国 顽固守旧 妄自尊大 西方

篇5:必修2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教学案

一、整体把握

1.小说《祝福》在结构上采用倒叙手法有什么作用?

点读 ①把祥林嫂的悲剧结局放在前面,巧妙地设置了一个悬念,能够引人入胜。②突出典型环境,祥林嫂的悲剧主要发在鲁镇,鲁镇是典型环境。卫家山的礼教气息就不够浓:山里人穷,所以祥林嫂的婆婆肯将守节的寡妇嫁到更穷的“里山”贺家坳去。贺家坳贞节观念和礼教气息更淡,所以那里还流行“抢亲”的风俗,这在鲁镇大户人家的太太四婶听起来简直不可思议,祥林嫂的悲剧一定要在鲁镇才能发展和完成。运用倒叙就突出了典型环境。

③把祥林嫂的死与祝福景象连在一起,突出了祥林嫂同鲁四老爷所代表的礼教与迷信之间的矛盾,突出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④利于剪裁。叙述故事时可只选取与祥林嫂悲剧命运直接相关的“半生事迹的片断”,而不觉支离破碎。

二、细部探微

2.小说中描写了几次“祝福”?在小说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点拨 小说中三次写到“祝福”。这年底的“祝福”作为一个时间标志,把祥林嫂的人生悲剧串连了起来,形成了清晰的发展脉络。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剧性格上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祝福”这一特定场景中。有关“祝福”的描写,不但表现了祥林嫂悲剧的典型环境,而且也印下了祥林嫂悲惨一生的足迹。

第一次是描写鲁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交代人物活动的社会环境。“祝福”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这不仅是富人们的事情,而是“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操劳福礼是女人们的事,而“祝福”的活动却是要女人们走开的。这样的交代,告诉了人们,辛亥革命之后,风俗习惯依旧,人们的思想意识依旧,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千年来女性地位和压在妇女头上的精神枷锁依旧。这样的环境描写,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性,也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更揭示出了祥林嫂悲剧的典型性。

第二次是对鲁四老爷家祝福的描写。祝福本身就是旧社会中一项极具封建迷信色彩的民俗活动,祥林嫂这个悲剧人物的悲剧命运也在这项活动中得以充分的展示。初到鲁四老爷家的祥林嫂还能“享有”预备福礼的辛劳,可到了后来,就连这点辛劳的权力也都失去了。特定的环境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也增强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性与感染力。

第三次是结尾通过“我”的感受来描写祝福景象。祥林嫂的惨象和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照,深化了对封建礼教吃人本质的揭露,同时在布局上也起到首尾呼应,使小说的结构更臻完善的作用。

3.从祥林嫂初到鲁家至临死前,外貌有哪些变化?结合她的生活遭遇,说说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点拨(1)通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描绘祥林嫂外貌的语段可以发现祥林嫂的外貌有如下变化:①初来鲁镇,二十六七岁,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两颊红,顺着眼。②再来鲁镇,三十一二岁,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有泪痕,眼光没有先前精神。③临死之前,四十岁上下,手拄竹竿,下端开了裂,手提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头发全白,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仿佛木刻似的,只有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2)祥林嫂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初来鲁镇时她青年丧夫,勤劳善良,安分耐劳,她本想逃到鲁四老爷家做工,可却仍被婆婆再嫁到深山里去,可是不久丈夫又病死了,儿子给狼吃了,生活中的惨重打击,使她重新回到鲁镇时“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眼角上带些泪痕„„”当她重新在鲁四老爷家做工时,四婶一声“你放着罢!”以及柳妈的关于死后要被阎罗大王锯成两半的惊语,使祥林嫂的精神完全崩溃了。她在长期的打击与折磨下,精神麻木,已陷入极度悲哀。她所产生的对灵魂的怀疑给她带来希望,以免除死后更大的苦痛与恐怖。在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淫威下,祥林嫂一步步被逼上死亡的道路。

4.祥林嫂是否对生活做过反抗?结合课文总结这一人物形象。

点拨 “反抗”主要表现在:面对婆婆的逼嫁,祥林嫂以死抗争;面对加诸身上的罪名,努力清洗;对死后魂灵的有无的怀疑则说明了她最后对整个传统的封建观念发生了怀疑。

“没有反抗”主要表现在:面对婆婆的逼嫁,祥林嫂以死抗争,只是为了所谓的贞节;面对加诸身上的罪名,努力清洗,却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捐门槛上。

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但同时也是一个受封建礼教思想毒害很深的人,她把封建礼教思想和迷信思想当作救命稻草,反而使自己陷入更恐怖的深渊,成为一个被践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视的人物,以致被旧社会吞噬。

5.结合全文,分析导致祥林嫂人生悲剧的原因是什么。

点拨 ①直接原因:婆家逼她改嫁;柳妈的地狱、报应的迷信思想对祥林嫂精神上产生的重压;鲁四老爷家在祝福时对她的态度。

②深层原因:封建而愚昧的社会。

作品中,封建礼教(鲁四老爷为代表)、家庭(婆婆、大伯)、社会(鲁镇的人们),无不一步步把祥林嫂推向绝境。

社会迫使她不能守节,又不能不守节,“要做奴隶而不得”,正是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造成了祥林嫂的悲剧。

6.结合全文,分析卫老婆子及文中侧面提到的祥林嫂的婆婆和大伯这三个人物形象。点拨 这三个人都是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人,他们认为自己对祥林嫂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

卫老婆子与祥林嫂的婆婆合伙把她劫去,她们是坑害祥林嫂的帮凶,但她却认为这是婆婆应当做的。

婆婆强迫祥林嫂改嫁,说明旧社会劳动妇女没有人身自由,丈夫死了还得受制于婆婆。绳子一捆,塞在花轿里,以八十千的价“卖”掉了。祥林嫂的出格反抗也不可改变她的命运。从中我们还可看到一个矛盾:婆婆卖媳妇是应该的,甚至人们还夸她精明,祥林嫂的反抗是不应该的。在这个角度上,封建思想是支持她婆婆的,婆婆可以支配媳妇的命运。但改嫁又偏偏是祥林嫂最大也是唯一的罪名。在这个方面,封建思想又不可能原谅祥林嫂的“罪”。在这个矛盾里,我们看不到祥林嫂的活路。

大伯收房子也是应该的。原因很简单,祥林嫂没了儿子,也就是没了贺家的后代,也就成了贺家的外人,房子是不能给她的。但封建思想又教育女子们:生是夫家的人,死是夫家的鬼。在这个矛盾中,我们也看不见祥林嫂的生存空间。

一、中心主旨 《祝福》的主题首先表现在对于在封建礼教和迷信观念影响下的可以杀死千百个祥林嫂的社会环境的真实而透彻的揭露上,显示那个“病态社会”中压迫和摧残妇女的“畸形道德”的虚伪性和残酷性,揭露统治着那个社会的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的吃人本质。

它的深刻性还在于,它揭示了劳动人民如果不摆脱封建礼教与迷信的束缚,不打碎这副沉重的精神枷锁,就不能避免悲剧的命运。还表现在它把问题尖锐地提到“我”这类知识分子面前,以及把劳动妇女的悲剧和地主阶级的“祝福”进行了强烈对照。

总之,《祝福》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吃人本质。在它的全部描写中,包括着打碎这个精神枷锁,改变那个不合理的社会的强烈呼吁,包含着为此坚持不懈的探索与追求。

二、写作特色

1.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具有深刻的社会性。环境是人物活动的外在空间,而这个外在空间直接影响和左右着人物的思想发展和性格特征。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的悲剧一生全部浓缩在鲁镇这一典型环境中。鲁镇是当时中国农村的代表。鲁镇的每一个人都是当时社会的各个阶层的典型,通过年底这一具体事件把鲁镇的各类人全展现于祝福这一中心事件上,使得题材高度概括而集中。

2.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使全篇浑然一体。鲁迅采用多种叙述手法,使整篇小说生动活泼而且结构紧凑。开篇的景物描写为故事的发生制造氛围,对祥林嫂的故事大都采用回忆,对鲁四老爷的刻画多侧面地表现,对柳妈的市井气采用语言描写,对祥林嫂的婆婆借助卫老婆子之口道出,对卫老婆子则采用灵活多变的语言表现。对祥林嫂的刻画则侧重白描和勾画眼睛,辅以语言描绘,突出了她在一次次打击面前心理的变化,这一点更是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人物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牵动全篇,而重复的描写则突出了变化的过程。肖像描写,尤其是对眼睛的描写,每次都生动地表现人物的心灵。

3.肖像描写洗练传神,含蓄隽永。小说多处描写祥林嫂的外貌,特别是对她的眼睛,做了精心的刻画,用以说明她的身份、性格、精神状况和不幸遭遇,展示她那每况愈下的苦难历程,从而有力地表现了小说的主题。小说三次集中的外貌描写显示了人物不幸的遭遇和内心的创痛,给人广阔的想象空间,填补了片断之间的空白。后两次描写,多数语句用反复的修辞,且同中有异,写出脸色的变化,显示祥林嫂更大的不幸。眼睛是人物内心的窗口,几次抓住眼睛描写,能使读者透过眼睛这个心灵窗口,窥见人物内心深处的悲哀。[来源:学#科#网] 3

(45分钟,90分)

一、基础知识(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注音和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A.监(jiān)生(明清两代在国子监读书的人)

抟(tuān)B.镯(zhuó)(镯子,戴在手腕上的一种环形装饰物)

荸荠(bí qí)(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C.暄(xuān)(大声说话)

讪(càn)(难为情的样子)D.惴(chuǎì)(忧惧不安的样子)

歆(yīn)(这里指神享用祭品)答案

B[来源:学科网ZXXK] 解析 本题综合考查字音和字义,能力层级分别为A、B。识记字音、字义可以据音释义,亦可据义识音。A项监jiàn,抟tuán。C项暄(温暖),讪shàn。D项惴zhuì,歆xīn。

2.下列词语的字形无误的一项是()A.烟霭 和蔼 谬论 纰谬 未雨绸缪 B.朱拓

聊赖

鄙薄

俨然

沸反盈天 C.鬼秘

窈陷

逍遥

炮烙

宽洪大量 D.蹙缩

歆享

怨腑

渣滓

走投无路 答案 B[来源:学科网][来源:学+科+网] 解析 A项纰谬—纰缪。C项鬼—诡。D项腑—府。3.下项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我________常见些但愿不如所料,以为未必竟如所料的事,________每每恰如所料的起来,________很恐怕这事也一律。

A.尽管

B.因为

所以 C.既然

所以

D.即使

就 答案 B 解析 注意分句间的关系。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山西省临汾市“9·8”特大溃坝事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在社会上特别恶劣的影响。B.曾经撰写著名报告文学《谁是最可爱的人》的作家魏巍,于8月24日告别人世,消息传出,被他的作品所感染教育的几代广大读者无不为之惋惜和痛悼,我们只能与他道一声别,祝愿他在天堂的旅途中一路走好!

C.中国旅游者对位于津巴布韦首都哈拉雷南面三百公里处的“大津巴布韦遗址”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D.纵观20世纪各国的发展,可以清楚地看到,国家的强大,民族的振兴,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而良好的国民素质,无疑是最重要的最具潜力的因素。

答案 D 解析 A项成分残缺,在“在社会上”后面补上谓语“造成了”;B项句式杂糅,应将“被”改为“为”,构成“为„„所”结构表被动,或者将“所”删掉;C项语序颠倒,应为“位于„„的‘大津巴布韦遗址’给中国旅游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文本阅读(18分)阅读下列描写祥林嫂的片断,回答文后问题。

(1)她不是鲁镇人。有一年的冬初,四叔家里要换女工,做中人的卫老婆子带她进来了,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

„„

(2)但有一年的秋季,大约是得到祥林嫂好运的消息之后的又过了两个新年,她竟又站在四叔家的堂前了。桌上放着一个荸荠式的圆篮,檐下一个小铺盖。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

(3)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5.《祝福》中三次描写祥林嫂的外貌,这三次描写可以说是代表了她人生的三个阶段。请仔细品味,概述它们各表现了祥林嫂怎样的生存状态。(6分)答案(1)是一个用精神力量抗拒着人生灾难的、对生活充满希望的青年妇女形象。(2)是一个精神受到挫伤,意志的支柱在生活的重压下已经动摇但仍然在勉强维持着生计的妇女形象。

(3)是一个精神完全枯竭的妇女形象。不仅物质上一无所有,而且精神上毫无寄托,是一个从肉体到精神都跨掉的形象。

6.鲁迅先生指出:要极俭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这篇小说三次描写了祥林嫂的眼睛,请试作分析。(4分)答案 这篇小说三次描写了祥林嫂的眼睛,旨在突出其心理变化。祥林嫂初到鲁镇时“顺着眼”,表现其安分守己、任劳任怨的品行;再到鲁镇仍然是“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这无疑是人生遭遇波折,内心痛苦而又难以表述的体现;最后“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这是她在长期严重打击与折磨之下,内心抑郁无法宣泄,精神麻木的表现。

7.“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改为:“她一手提着内中放了一个空的破碗的竹篮; 5

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下端开了裂的竹竿,她分明纯乎是一个乞丐了。”可以吗?为什么?简要说明理由。(4分)答案 不能改。因为文中的“空的”和“下端开了裂”分别是前面句子的修饰语,单独放在后面,是为了强调和突出,改了就没有这种效果了。“已经”表明祥林嫂做乞丐有一段时间了,不是此时的事。

8.对祥林嫂的死因,有着不同的说法。可以说,封建礼教和愚昧、冷酷、自私的社会环境、社会氛围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根本原因。但祥林嫂的悲剧,还有她自身的原因,请你结合着小说中的“出逃、抗婚”和“捐门槛”相关的内容,简要地分析一下。(4分)答案 她满足于坐稳了奴隶的地位,她的出逃、抗婚等反叛行为是“从一而终”的封建道德,她认为再婚是耻辱的事情。她捐门槛是出于封建夫权下的精神恐怖,一句话,祥林嫂始终以封建礼教的是非,作为自己的生存准则,来约束自己的思想行为,这是可悲的。

三、课堂延伸(18分)阅读下文,完成第9~12题。

鲁迅不应离我们远去

杨曾宪

有人说,鲁迅正在离我们远去,周作人正在向我们走来。我却并不以为然。我是三十一年前读的鲁迅,一年前读的周作人,中间隔了三十年。但鲁迅仍然离我很近,周作人仍然离我很远。一个人,在他的青年时代,首先读的是鲁迅还是周作人,我想,可能对他的一生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一个时代,是提倡鲁迅还是周作人,我想,对于今后整整一代人也会产生很不同的影响。对今日中国青年,今日中国知识分子来说,更需要的还是鲁迅,而不是周作人。

周作人与鲁迅的地位不可同日而语。这不仅是从文学史角度的评价,而且是就他们对中国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意义而言的。鲁迅,不仅是新文化运动的一员骁将,而且是新的民族精神民族灵魂的重铸者;鲁迅所批判的不仅是哪一种制度哪一个阶级哪一派文化现象,而且是在几千年封建文化“酱缸”浸泡中、在近百年半殖民地政治“囚笼”扭曲中霉变畸形的民族灵魂。鲁迅积其一生之力铸造国人的灵魂,他自己也成为我们民族的不朽灵魂。周作人也曾是新文化的发言人,也曾是传统伦理文化的批判者。但很快,新文化只沦为他的工具;他仍然以传统士大夫心态用冲淡的白话语言去娴熟地把玩起中国的器物文化来。悠悠五千年,中国的器物文化博大精深,世所罕匹;吃喝玩乐衣食住行,随手拈来就是文化,就是文明。这自然使周作人大有用武之地——今日提倡“玩文学”的青年哪能玩过周作人呢?玩物丧志,周作人最终几乎是自愿地出卖自己的灵魂成为民族的罪人并不偶然。如此一个周作人如何能与鲁迅相比呢?

今天的周作人可以摆在地摊上大畅其销,因为它好读——茶余饭后,躺在沙发上,借周作人之笔触,摩挲一些小摆设,品味一些小感触,体验一下昨日的民族风情,未必不是一件乐事。何况今日玩风甚盛,有闲者甚众呢?而鲁迅是不能躺着读的。重读鲁迅,我仍然时时如针芒在背,为自己的灵魂所承受着的拷问。中国知识分子都应经受鲁迅的拷问——因为鲁迅本人已经千百遍地拷问自己。传统文化在民族文化心理深层积淀形成的某些劣根性,是难以自省自察自知的,但它却是妨害我们民族进取现代文明的痼疾。一个民族具有庸人气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国人自卑自负又自慰的阿Q精神。德国在普鲁士时代曾经是庸人气息弥漫的民族,但经过包括马克思在内的一代代思想家哲学家的批判,经过贝多芬这样伟大的艺术家的陶铸,百年过后的德意志民族已经是最有自信和自尊、最有生命力和创造精神的民族之一。鲁迅作为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的当代意义正在于此。虽然今日中国的成就令世人刮目相看,据说已经到了可以说“不”的时代,但从器物文明建设上处处散发出来的暴发户气息中,从种种时髦的学术论争和学术命题所暴露出的盲目的民族自卑与自傲文化心理中,我 6

们仍然可以清晰地嗅出阿Q主义的味道——今日之新国粹主义不正在国学中疯长么?如果我们不能在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培育出刚健峻拔的民族品格和自信自谦的民族精神,最终,精神的贫乏将使中华民族难以真正崛起。

当然,我并不排拒周作人。今日中国毕竟处于歌舞升平的时期,有些人欣赏周作人也很正常。但不能以此排拒甚至贬低鲁迅。尤其作为民族精神体现者和创造者的知识分子不能媚俗从众丧失操守地靠作翻案文章,靠出卖民族的良知,哗众取宠,谋利发财。在鲁迅的伟岸形象面前,周作人永远是一抔黄土。

9.为什么说鲁迅是“新的民族精神民族灵魂的重铸者”?而“一个人,在他的青年时代,首先读的是鲁迅还是周作人,我想,可能对他的一生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又说明了什么道理?(4分)答案 ①鲁迅批判了在几千年封建文化“酱缸”浸泡中、在近百年半殖民地政治“囚笼”扭曲中霉变畸形的民族灵魂,积其一生之力铸造国人的灵魂。②阐明青年时代树立正确的阅读观的重要性。

10.从文章中看,(1)“器物文化”指的是怎样的文化?(2分)(2)应当怎样概括周作人文学创作的特点?(2分)答案(1)“器物文化”指吃喝玩乐衣食住行等具体的用具与活动。(2)要点:利用白话的形式,讲究文字技巧,欣赏玩味中国传统器物文化,抒发的是封建士大夫情调。

11.作者举德国由一个“庸人气息弥漫的民族”变为“世界上最有自信和自尊、最有生命活力和创造精神的民族之一”这个例子的目的是什么?(4分)答案 今天,我们仍然需要用鲁迅精神批判阿Q精神。或:今天,重铸国民灵魂的任务还远没有完成。

12.联系全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认为“对今日中国青年,今日中国知识分子来说,更需要的还是鲁迅,而不是周作人”?(6分)答案 ①鲁迅,不仅是新文化运动的一员骁将,而且是新的民族精神、民族灵魂的重铸者;周作人抒发的是封建士大夫情调,最终几乎是自愿地出卖自己的灵魂成为民族的罪人。②当前,盲目的民族自卑与自傲文化心理等阿Q主义的味道正在国学中疯长。我们需要鲁迅的精神来批判阿Q精神,培育出刚健峻拔的民族品格和自信自谦的民族精神。

四、语言运用(12分)13.《祝福》中鲁四老爷、卫老婆子、柳妈说的话各有特色,个性鲜明。在日常生活中,你会经常遇到接电话的情景,请你回忆一下,按下列要求描述出来。(要写出接电话人的语调、神态。)(6分)(1)顶头上司打来电话让去办一件事。(2)同学、朋友打来电话要聚会。

(3)正在打扑克时,陌生人打来电话找人。

答案(1)喂,是您呀,(毕恭毕敬地、小心谨慎地)您有什么指示吗?我一定照办。好,好,好。

(2)喂,是你小子,有什么事吗?(随意地说,毫不客气)聚会,好,你做东,不要耍赖啊。(3)喂,你是谁?找谁?不在,不知道。(不耐烦地放下电话)[来源:学&科&网Z&X&X&K] 14.仿照示例,从鲁迅、巴金、老舍、曹禺、莎士比亚、巴尔扎克中任选一位,另写一段话。(要求:句式大致相同,字数可以有所增减)(3分)向你致敬,冰心。你的《寄小读者》养育了我。从此,什么仇恨也不能把我拉入深渊,唯有童心的向导能把我带入爱的天国;什么困难也不能使我消沉颓靡,唯有乐观的心态能载我驶向成功的彼岸。

答案 向你致敬,巴金。你的《激流三部曲》激励了我。从此,什么挫折也不能把我 7

打入绝境,唯有不屈的精神把我引上奋斗的轨道;什么失败也不能使我陷入迷惘,唯有坚贞的信念能伴我走向理想的天堂。

解析 本题将文学常识与语言表达放在一起考查。对作家与作品(内容与主题)的熟悉是解题的先决条件,题目要求中的几位作家都很重要,应该掌握。其次,对例句要了解。要注意“什么„„也„„,唯有„„”句式和“把”字句。难点在于后面的文字内容要和作品符合。

15.当巴金先生逝世后,有人写了一副对联来缅怀先生。对联的主要内容是由巴金先生的作品构成的,对联如下:

巴金离去家中无春秋,寒夜英雄儿女传; 尧棠盛开雾里看雨电,随想人民艺术家。

请你模仿上面的对联,为鲁迅逝世70周年写一副对联。(不超过45个字)(3分)答案 例:先生作古世上存祝福,呐喊南腔北调集;百年树人长空起热风,彷徨文坛忆巨擘。

五、随堂练笔(30分)16.和其他同学组成课外“探究”小组,学习剧本的写法,然后搜集资料,写一个《祝福》课本剧并组织同学排练,在班内或校内演出。

篇6:必修2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教学案

案 新人教版必修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掌握我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理解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前提,探讨它与我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之间的关系。

(2)理解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认识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从原始向精耕细作发展的历程。

(3)理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从小农经济成长的历程中,认识到封建政权对小农经济的双重作用与影响。

(4)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中国传统农业发展的原因和特点。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巧妙地引导学生主动认识历史和探究历史。深入浅出,循循诱导,层层剖析。

(2)利用历史短剧表演和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在历史情景中感受历史,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探究历史。

(3)鼓励学生大胆地回答问题,提示学生用一定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学生展示自我提供机会和平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中国农业发展的历程中,使学生认识到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2)通过本节课教学,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人民利用勤劳双手和无穷智慧为中国古代文明创造了巨大财富,是历史的创造者,但是在阶级社会里,广大人民的生活却相当困难。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农业生产的发展 难点: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教学过程及要点: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听黄梅戏《天仙配》中“夫妻双双把家还”的那段戏曲吗? 生:(齐声)喜欢。

师:我也非常喜欢这段家喻户晓的戏曲。不知哪位男同学和女同学能否对唱这段戏曲,让我们大家共同欣赏一下?

生:×××(男同学)和×××(女同学)是我班的“歌王”和“歌后”,由他们对唱,一定好听。

师:那好,请大家以热烈掌声欢迎这两位同学对唱《天仙配》中的“夫妻双双把家还”选段。

男女对唱:女: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男:绿水青山带笑颜。女:你耕田来我织布;男:我挑水来你浇园。女:从今再不受那奴役苦;男:夫妻双双把家还。(完毕)师:两位同学的歌声确实好听,我看到下面有许多同学在小声地跟着唱。在听歌时,我留意到其中一句歌词“你耕田来我织布”,这是对我国古代男耕女织的田园生活的真实写照。从这句歌词中,我们可以形象地感受到我国古代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生产形态。当然,一句歌词不能概括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全貌。要想仔细了解我国古代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的详情,还需要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发达的古代农业》这节课。

一、早期农业的出现:

1、中国农业的起源:

(1)时间:距今一万年左右(2)表现:

①河姆渡氏族公社遗址发现稻谷——考古发现 【备课资料】河姆渡氏族遗址

河姆渡遗址于1973年,在距宁波市以西25公里的余姚市河姆渡镇的河姆渡口北面被发现。遗址总面积4万平方米,叠压着四个文化层,深度有四米,用碳-14法测定,第四层距今约7000年,第一层距今约5000年。经两期考古发掘,出土文物有6700余件。这些文物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考古界命名为河姆渡文化。

遗址是我国东南沿海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繁荣时期的一处聚落遗址,河姆渡先民为中华民族古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主要表现为:

(1)栽培水稻。出土的籼稻和粳稻,比被称为亚州原生稻——印度卢塔尔稻要早3000多年,是世界上最早人工种植的水稻之一。

(2)运用榫卯和企口板木作技术,建造栽桩架板、高于地面的干栏式房屋。堪称为7000年前的一个奇迹。

(3)从编织到纺织、缝纫。原始河姆人编织技术已较娴熟,主要是编织苇席、搓绳等,而纺纱织布技术也已相当成熟。从出土的苇编残片及品种齐全的纺织工具来看,可能使用原始腰机来编织。类似机件在太平洋沿岸也曾发现,而在时间上则要晚两三千年。缝纫工具主要有骨针、细小的骨锥、管状针及小石锛等。

(4)驾驭舟楫,开展水上活动。出土了8支木桨和两件以独木舟为原型的陶塑艺术品。河姆人的木桨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古老的木桨。舟楫的出现不仅促进了渔业的发展,而且扩大了活动和交往范围,促进了原始文化的交流。

(5)独具一格的制陶技术。河姆文化早期制陶工艺已渐趋成熟且独具一格。从备料、成型、到装饰、烧造已达到相当水平,而且擅长陶塑工艺,能烧造出形状各异、精美实用的生产、生活用具以及艺术品,并已发明了彩陶技术。

(6)掌握了髹漆技术,挖掘水井。出土的漆碗说明河姆是最早发明髹漆的地区之一。第二文化层木构水井是我国最早的考古发现。

(7)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河姆渡先民已有审美意识,且原始艺术已达到一定水平。出土的文物有:①石、玉制作的装饰品,而玦、璜、管、珠、环等饰品大多用玉和莹石制成,开创了用玉之风的先河。②发明吹奏、打击乐器。主要有骨哨和陶埙、木筒。河姆人制作的骨哨已达5孔,音乐工作者以此仿制的鸡腿骨骨哨能吹奏完整的七声音阶。③精致的象牙雕刻艺术。出土的蝶形器和鸟形圆雕等象牙制品,图案线条简洁流畅,其中“双鸟朝阳”反映了河姆渡人的审美观念和最高艺术成就。从这些艺术品中可看到原始河姆渡人对鸟的喜爱和对太阳的崇拜。

遗址中大量用动物肩胛骨制成的耜、骨铲及木杵等农具的发现,表明早在7000年前,河姆渡已进入耜耕阶段,证明农业已成为当时主要经济。河姆渡人已过上比较稳定的定居生活,为艺术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条件。②神农氏被尊奉为中国农业的始祖(参见教材“引言”)——民间传说 【备课资料】神农氏

神农氏是传说中的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传说神农一生下来就是个“水晶肚”,几乎是全透明的,五脏六腑全都能看得见,还能看得见吃进去的东西。他发明制作木耒、木耜,教民农业生产。除了发明农耕技术外,还发明了医术,制定了历法,开创九井相连的水利灌溉技术等。因为他发明农耕技术而号神农氏,因以火德王,故称炎帝、赤帝、烈(厉)山氏,则又成了与黄帝相争天下的首领。

神农氏为什么想起来种五谷呢?《白虎通义》记载:“古之人民皆食兽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劳作,神而化之,使民易之,故谓神农也”。这说明,神农氏所处的时代,是中国从原始畜牧业向原始农业业发展的转变关头。那时,人口已生育繁多,维持生计的是猎物和植物的果实。可是,天上的飞禽越打越少,地上的走兽越打越稀,所得食物难以裹腹。怎样才能解决人们的吃食问题?神农氏苦苦思索,可谓绞尽脑汁。

据《拾遗记》记载,一天,一只周身通红的鸟儿,衔着一棵五彩九穗谷,飞在天空,掠过神农氏的头顶时,九穗谷掉在地上,神农氏见了,拾起来埋在了土壤里,后来竟长成一片。他把谷穗在手里揉搓后放在嘴里,感到很好吃。于是他教人砍倒树木,割掉野草,用斧头、锄头、耒耜等生产工具,开垦土地,种起了谷子。

神农氏从这里得到启发:谷子可年年种植,源源不断,若能有更多的草木之实选为人用,多多种植,大家的吃饭问题不就是解决了吗?那时,五谷和杂草长在一起,草药和百花开在一起,哪些可以吃,哪些不可以吃,谁也分不清。神农氏就一样一样的尝,一样一样的试种,最后从中筛选出的菽、麦、稷、稻五谷,所以后人尊他为“五谷爷”、“农皇爷”。

神农氏教民种五谷后,并不单单靠天而收,还教民打井汲水,对农作物进行灌溉。在这一高台的四角各有一口井,台中央有一口井水都会波动。由于这一带历史上多次被黄河水冲击,黄水退后大量泥沙沉积,这些井多数都被埋在地下,现在仅找到一眼,在南面二百步分配权的地方。此井泉水清澈、甘甜,每天都有方圆近百里的人到这里取水,称为神水,说直接可以治病。

(3)地位: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参见教材P4“历史纵横”提及的世界三个农业起源中心)

2、原始农业:

(1)主要耕作方法:刀耕火种 【资料回放】原始农业的耕作方法

荆、扬南有桂林之饶,内有江、湖之利,左陵阳之金,右蜀、汉之材,伐木而树谷,燔莱而播粟,火耕而水耨,地广而饶财。

──《盐铁论·通有》

楚有江汉川泽山林之饶;江南地广,或火耕水耨。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果蓏蠃蛤,食物常足。

──《汉书·地理志》

(2)主要生产工具:石刀、石犁、石斧→耒耜

3、商周时期的农业发展:(1)表现:

①农具:出现青铜农具,但常用的工具是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 ②耕作技术: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肥料、治虫灭害;

③西周农作物: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有粟、稻、黍、稷、麦、桑、麻等。(2)影响:人民生活由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3)特点:独立发展,自成体系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1、铁犁牛耕的发展:三个阶段

(1)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开始使用和逐渐推广(2)两汉时期:改进和推广

①西汉赵过推广耦犁,后出现犁壁; ②东汉耦犁推广到珠江流域。【备课资料】耦犁

由二牛合犋牵引、三人操作的一种新式耕犁。汉武帝时赵过在推行代田法的同时,发明了二牛耦耕的耦犁,其操作方法是一人牵牛,一人掌犁辕,以调节耕地的深浅,一人扶犁。这种犁犁铧较大,增加了犁壁,深耕和翻土、培垄一次进行,可以耕出代田法所要求的深一尺、宽一尺的犁沟。二牛三人一个耕作季节可管五顷(汉大亩每亩当今六分九厘,每顷当今六十九亩)田的翻耕任务。耕作速度快,不至耽误农时。此后,耦犁构造有所改进,出现了活动式犁箭以控制犁地深浅,不再需人掌辕。驶牛技术的娴熟,又可不再需人牵牛。

(3)隋唐时期:完善——江东出现曲辕犁,安装犁评。【备课资料】东江曲辕犁

曲辕犁,也称江东犁,它最早出现于唐代后期的江东地区,它的出现是我国耕作农具成熟的标志。犁普遍使用前,耒耜是主要耕作工具。使用畜力牵引的耕犁从春秋战国才开始逐渐在一些地方普及使用。汉代耕犁已基本定形,但汉代的犁是长直辕犁,耕地时回头转弯不够灵活,起土费力,效率不很高;江南农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创造出一种轻便的短曲辕犁,又称江东犁。在敦煌莫高窟第四百四十五窟的壁画中有曲辕犁耕作图。据唐朝末年著名文学家陆龟蒙《耒耜经》记载,曲辕犁由十一个部件组成。即犁铧、犁壁、犁底、压镵、策额、犁箭、犁辕、犁梢、犁评、犁建和犁盘。曲辕犁和以前的耕犁相比,有几处重大改进。首先是将直辕、长辕改为曲辕、短辕,并在辕头安装可以自由转动的犁盘,这样不仅使犁架变小变轻,而且便于调头和转弯,操作灵活,节省人力和畜力。其次是增加了犁评和犁建,如推进犁评,可使犁箭向下,犁铧入土则深。若提起犁评,使犁箭向上,犁铧入土则浅。将曲辕犁的犁评、犁箭和犁建三者有机地结合使用,便可适应深耕或浅耕的不同要求,并能使调节耕地深浅规范化,便于精耕细作。犁壁不仅能碎土,而且可将翻耕的土推到一侧,减少耕犁前进的阻力。曲辕犁结构完备,轻便省力,是当时先进的耕犁。历经宋、元、明、清各代,耕犁的结构没有明显的变化。

2、耕作技术进步:(1)耕作方法:

①垄作法(春秋战国时期);②代田法(西汉)。【备课资料】垄作法

垄作法,又称畎亩法。中国大约在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曾推行畎亩法,它是井田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诗经·小雅·信南山》中的:“我疆我理,南东其亩”;《诗经·大雅》中的“乃疆乃理,乃宣乃亩”等诗句,可视作把农田划分成井田,在井田中理出畎亩的写照。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逐渐崩溃,畎亩法作为当时的基本耕作技术在迅速发展。由于这一时期农田土壤的突出特征是存在“畎亩”,所以当时人们把畎亩作为农业的代名词。《国语·周语》韦昭注“畎亩”时说:“下曰畎、高曰亩,亩,垄也。”《庄子·让王》司马彪疏“畎亩”时也说:“垄上曰亩,垄中曰畎”。经过西周至春秋战国长期的垄作实践,大约在战国后期,人们对垄作的经验进行了初步总结,从而为中国垄作物的理论与技术奠定了初步基础。《吕氏春秋》“任地”和“辩土”上所总结垄作理论与技术大概有以下四点:(1)提出了“上田弃亩”和“下田弃畎”的原则,这就是说,高田旱地要放弃垄台不种而种垄沟;低田湿地要放弃垄沟不种而种垄台。垄作的目的在于创造高低不平的微地形差异,以便在不同地势和水分的条件下,分别采取高田低作或低田高作的办法。(2)提出了“亩欲广以平,畎欲小以深”的垄形要求。认为只有垄台宽而平,垄沟窄而深这种垄形规格,才能“下得阴、上得阳”充分有效地利用地力和光能,达到高产丰收的目的。同时指出“大畎小亩”和“高而危”的垄形,都是不合规格的。(3)提出了“稼欲生于尘,而殖于壑者”的要求,为人们创造合理的耕层构造指明了方向。这一时期的垄作法由于受着人力耦耕和耒耜这种耕具的限制,还是比较粗放的,主要是垄距较小,作为较差,“掩地表亩”,质量较差。

(2)耕作技术:

①西汉发明播种用的耧车;

②魏晋南北朝时采用耕耙耱技术(北方旱地)和耕耙技术(南方水田);(3)耕作制度:

①两汉时以一年一熟为主;②宋朝后,江南出现一年两熟和一年三熟制。

3、水利灌溉:

(1)水利工程:都江堰(战国)、汉朝的漕渠、白渠和龙首渠等。(2)灌溉工具:

①曹魏的翻车;②唐朝的筒车;③宋朝的水力高转筒车;④明清的风力水车。【备课资料】筒车 亦称“水转筒车”。一种以水流作动力,取水灌田的工具。其原理为:在水流很急的岸旁打下两个硬桩,制一大轮,将大轮的轴搁在桩叉上。大轮上半部高出堤岸,下半部浸在水里,可自由转动。大轮轮辐外受水板上斜系有一个个竹筒,岸旁凑近轮上水筒的位置,设有水槽。当大轮受水板受急流冲激,轮子转动,水筒中灌满水,转过轮顶时,筒口向下倾斜,水恰好倒入水槽,并沿水槽流向田间。此种筒车日夜不停车水浇地,不用人畜之力,功效高,约产生于隋唐时代。唐诗人刘禹锡有《机汲记》加以描述。直至今日,云、桂、川、甘、陕、粤等地仍使用之。此外,尚有“畜力筒车”,依靠齿轮传动带动筒车;“高转筒车”,通过两大轮,将低处之水带向高处,结构均巧妙合理,为我国古代人民杰出发明。唐陈廷章《水轮赋》:“水能利物,轮乃曲成。升降满农夫之用,低徊随匠氏之程。始崩腾以电散,俄宛转以风生。虽破浪于川湄,善行无迹;既斡流于波面,终夜有声。”宋梅尧臣《水轮咏》:“孤轮运寒水,无乃农自营。随流转自速,居高还复倾。”《宋史.太祖纪三》:“六月庚子,步至晋王邸,命作机轮,輓金水河注邸中为池。”宋李处权《土贵要予赋水轮》诗:“江南水轮不假人,智者创物真大巧。一轮十筒挹且注,循环下上无时了。”明王临亨《粤剑编》卷三:“水车,每辐用水筒一枚,前仰后俯,转轮而上,恰注水槽中,以田之高下为轮之大小,即三四丈以上田,亦能灌之,了不用人力。”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唐朝水车已传到日本。829年,日本的“太政府符”专门谈及“应作水车事”,说:“传闻唐国之风,渠堰不便之处,多构水车。无水之地,以斯不失其利。此间之民,素无此备,动若焦损。宜下仰(切望)民间,作备件器,以为农业之资。其以手转、以足踏、服牛回等,备随便宜。”这一记载不仅是中日两国人民经济文化交流的绝好证明,也生动说明水车使用已成“唐国之风”,其种类有手转、足踏、牛拉等。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1、商周时期的土地国有制和集体劳动:分封制与井田制

【分析】商周时期,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国王把直接控制之外的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又将土地分赐给卿大夫。受田者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只能世代享用,不能转让与买卖,并要向国王承担义务。西周时期,耕地阡陌纵横,形同井字,称为井田。诸侯、卿大夫强迫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并支配所有的劳动产品。在当时工具简陋、生产力水平很低的情况下,这种耕作方式有利于提高工效,但这种耕作方式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2、春秋战国时期形成小农经济:

(1)原因:①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②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如鲁国的初税亩、商鞅变法等。【分析】铁犁牛耕技术使大量的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不向国君缴纳赋税。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井田制日益瓦解。以鲁国为代表的各诸侯国为增加收入,进行税制改革,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新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了。战国时期,在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的推动下,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变法活动,封建制度最终在各国确立。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较为彻底,规定“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2)特点: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

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③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小农经济下的农民:

①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甚至产品 → 提高生产积极性

②土地有限,经营规模小 → 提高耕作技术 ③承担沉重的徭役 → 小农经济脆弱

★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董永和七仙女所向往的生活是什么样的?这段戏词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什么特点?

答案提示:向往男耕女织的生活,反映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自给自足的特点。

⊙本课测评

古代中国以农立国,试总结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上一篇:永泰县统战系统对于巡察整改落实情况报告下一篇:大学物理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