虢国博物馆函谷关简介

2024-04-22

虢国博物馆函谷关简介(精选2篇)

篇1:虢国博物馆函谷关简介

空相寺、三门峡大坝、虢国博物馆、函谷关简介

上午 早上乘车赴空相寺(车程大约40分钟)游览空相寺约90分钟,后乘车赴“一夫当关、万夫莫克”的函谷关。下午 参观国家4A级景区——虢国博物馆,后参观万里黄河第一坝——三门峡大坝。空相寺,又名定林寺、西山寺。位于三门峡市东部约50公里处,陕县西李村乡境内。寺院建于东汉永平年间,与洛阳白马寺同期建造,曾与嵩山少林寺、洛阳白马寺、开封相国寺齐名,被誉为河南四大名寺。因佛教禅宗初祖菩提达摩在此讲经修法并安葬于此,历代帝王将相多有来此朝山拜佛,文人骚客舞墨咏叹。空相寺鼎盛时期,寺内拥有僧徒八百,香客无数,各种殿房四百余间,占地八十余亩,实为禅宗之初源,佛教之名刹。

函谷关,习惯上被称作“秦函谷关”。它东临弘农绝涧,西拒衡岭高原,南依巍巍秦岭,北接滔滔黄河。函关古道全长15华里,是古代洛阳到长安的必经之路,易守难攻,被喻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还有人用“一泥丸而东封函谷”来形容它的战略地位。西汉贾谊《过秦论》说的“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有包举宇内之志,并吞八荒之心”

中的“崤函之固”即指此。秦始皇六年(公元前240年),楚、赵、魏、燕、韩五国合纵攻秦。秦军依据函谷关天险,开关迎敌,使五国军队“流血漂橹”,大败而归。公元前206年,项羽、刘邦约定,先入关者为王。刘邦选择秦国兵力较弱的线路进攻,从陕西的商洛经武关提前进入关中。而项羽自恃兵力强大,一路走大道,等他攻打到函谷关时,听说刘邦已入关中,大怒,命大将黥布强行攻关,并把关楼烧毁,上演了千古绝唱“鸿门宴”。安史之乱时,唐军主帅哥舒翰被迫放弃守城计划,与叛军会战于函谷关西原地区,惨遭失败。1944年,侵华日军在函古关遇到了国民党军队胡宗南部的有力抗击,被歼灭2000余人,遭受重创。日军至此裹足不前,不得西进。1986年,作为战争的佐证战国时期守城兵士的武器库--竖井式箭库被发现。箭库深11米,直径0.9米,箭为铁杆、铜簇,每30枚为一束,现均已锈迹斑斑。

在函谷关右侧,就是被称作“道家之源”的太初宫。太初宫是为了纪念老子当年在此著写五千言《道德经》而修建的。据史书记载,当年函谷关关令尹喜善观天象,精通易经。一天,尹喜登上一个土台,发现东方有一团紫气升起,知道有圣人要从函谷关经过,于是沐浴更衣,静静等候。不久果然有一位皓首长髯的老者,骑着青牛,从东方徐徐而来。他就是周朝的图书馆长老子。尹喜盛情款待了老子,恳请其著书立说,老子很高兴的接受了尹喜的挽留,著就了彪炳后世 的五千言《道德经》。“紫气东来”的成语就源于此。后人为了纪念此事而修建了瞻紫楼,又叫望气台。

虢国博物馆,是依托西周虢国墓地遗址而建立的一座专题性博物馆。虢国墓地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处规模宏大、等级齐全、排列有序、保存完好的西周时期大型邦国公墓,总面积32.45万平方米。博物馆陈列分为《虢宝撷英——虢国墓地出土文物精华展》、《梁姬风韵——虢国国君夫人墓出土文物展》、《车辚马萧——虢国地下车马军阵遗址群展》、《国君觅踪——虢季墓遗址群展》四部分。这里展示的有全国最早、规模最大的地下车马军阵、有上古国君第一陵墓、有“中华第一铁剑”、时代最早、形制最为完备的虢季氏缀玉面罩、七璜组玉佩等国宝重器。这里是世界郭姓的衍源地,“假虞灭虢”的发生地

三门峡大坝,是建国后我国在黄河上修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它是响应毛主席 “一定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而于1957年4月开工兴建,1960年10月主体工程完工。这里峡谷险峻、景色秀美,两侧的山体蜿蜒起伏。景区内的主要景观有:黄河展览馆、大禹公园、中流砥柱、张公岛、梳妆台、水晶宫、炼丹炉、黄河古栈道等。中流砥柱,屹立在三门峡大坝下方激流之中。自古以来就被世人传

颂被誉为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中流砥柱石。相传这块石头是大禹治水时留下的镇河石柱。古时的三门峡谷,石岛、暗礁犬牙错落;悬崖绝壁,森然耸立。过往的船工们要想将船顺利撑过三门峡谷,必须要在船过三门时朝砥柱石直驶过去,在船与石几乎将要相撞的一刹那间,石前的回水就会将船轻轻拨划,从而使船工们获得九死一生的成功。中流砥柱石作为黄河上的一大奇观,千百年来,无论是遭遇狂风暴雨的侵袭,还是经受惊涛骇浪的冲刷,砥柱石都巍然屹立在这里,水涨它也涨,永远淹不没冲不垮。历史上无数的文人学士,对它推崇备至,并为它吟诗作画。唐太宗李世民也曾对这里的雄伟壮观赞叹不已,尤其仰慕大禹治水,剑劈三门的丰功伟绩,欣然让名相魏征作《砥柱铭》,铭曰:“傍临砥柱、北眺龙门、茫茫旧迹、浩浩长源”,勒石于砥柱之阴。北宋大书法家黄庭坚有《砥柱铭》书法长卷传世,2010年6月以4.368亿元,创下中国艺术品拍卖成交价的世界记录。

篇2:虢国博物馆青铜器珍赏(二)

(接上期)

(三)酒器

古代饮酒器、盛酒器和提取酒的器皿通称为酒器。虢国墓地出土的其他青铜器非常多,但饮酒器的数量和种类却比较少,主要有壶、尊、、爵、觯、方彝等。

凤鸟纹方壶(图8),通高47厘米,口长边17厘米,短边11.8厘米,腹径28.2厘米,腹深36厘米,盖高8.1厘米,重8.9千克。上世纪90年代虢国墓地M2011太子墓出土。

这件壶器盖浅子口,顶有围栏式握手。圆角长方形口微敞,颈较粗短,腹下垂,半环形龙首衔环双耳,方圈足。盖缘饰S形无目窃曲纹,握手饰垂鳞纹,颈饰S形平目窃曲纹,腹饰“十”字形宽带纹和凤鸟纹,有细雷纹衬地,圈足饰斜角云纹。

虢仲(图9),通高24.2厘米,通长32厘米,口长边9.2厘米,短边8厘米,腹腔长径18厘米,短径14厘米,腔体厚8.8厘米,重3.23千克。1991年虢国墓地M2009国君虢仲墓出土。

是盛酒器和酒水浓淡调和的二用器具。王国维《说》曰:“之为用,在受尊中之酒与玄酒而和之,而注之于爵。”这件顶部握手呈盘龙形,头部有犄角,盘龙昂首前视,盘旋而卧,胸前双爪着地,耳、目、卷鼻俱全;流为四足伏龙形流,器上端应有一环形钮(已缺失),腹下附人形四足。盖顶龙身饰鳞纹;腔体正背面中部各饰一对相向凤鸟纹,其外围绕二层纹样,内层饰以两组中心对称的S形无目窃曲纹,外层饰一周有珠重环纹;前后侧面上中部饰S形无目窃曲纹,其两侧又各饰一竖行有珠重环纹,管流龙身与腿部饰鳞纹。器足人形均作蹲坐状,裸体,大耳,面目清秀,乳房高隆,双手反背于身后,应为女性奴隶形象。盖顶部有铭文一行五字:“虢仲乍旅。”

铜方彝(图10),通高27.6厘米,通长19.2厘米,通宽16.2厘米,盖高10.4厘米,口长14厘米,口宽11.3厘米,腹深13.5厘米,重3.77千克。1991年虢国墓地M2009国君虢仲墓出土。

方彝亦是盛酒器。古代的青铜礼器统称为彝。宋代开始,才把高方身,带盖,盖似屋顶,腹部为直线或曲线造型,腹部旁侧有双耳的盛酒器物称之为方彝。这件彝出土时盖、器分置。盖为四坡式屋顶形,正、背的坡面中部和四侧棱上各有一个扁体扉棱,四侧棱上的扉棱呈虎形,站立状,虎首向上,圆目,尾上卷。盖顶部有四坡式屋顶形握手,四侧棱和顶上方各有一扁体扉棱,浅子口。器为母口内敛,方唇,腹壁垂直,四侧棱和腹壁四面正中各有一个扁体扉棱,平底,长方形浅圈足,下附四个瓦形支足。握手和盖的四面坡及下腹壁四面正中饰C形无目窃曲纹,盖的四面坡边缘、腹壁四面上部及圈足上饰S形无目窃曲纹,腹壁四面各饰一组对称的曲体龙纹。

虢仲圆尊(图11),通高18.8厘米,口径16.8厘米,腹径长11.2厘米,圈足径12.2厘米,腹深14.6厘米,重2.14千克。上世纪90年代虢国墓地M2009国君虢仲墓出土。

这件尊敞口,斜尖唇,器身内束处略靠上,且内束程度较轻,直腹,器身正、背面的腹部各有一竖向扉棱,两侧附一对称的扁薄体耳,平底,圈足。腹部饰S形平目窃曲纹,圈足饰斜角S形无目窃曲纹。在器内壁铸有铭文二行五字,竖宽排列,自右至左为:“虢中作旅尊。”

S形窃曲纹爵(图12),通高18.8厘米,通长13.4厘米,柱高2.4厘米,足高5厘米,腹深10.6厘米,重0.87千克。上世纪90年代虢国墓地M2009国君虢仲墓出土。

爵是飨饮酌酒之器。广义的爵是各种饮酒器皿的泛称,狭义的爵是专指温酒器或饮酒器。商代较为流行,西周时期逐渐减少。这件爵敞口,方唇,尖尾,短流,口沿上有一对菌形柱,束腰,鼓腹,圜底,三棱形足外撇,腹外壁的一侧有一个半环形钮。口沿外饰S形平目窃曲纹,流下饰重环纹。

(四)兵器

兵器是战争工具,也是虢国军队最重要的装备之一,虢国墓地出土的兵器有戈、矛、剑、镞等。

“元”字铜戈(图13),通长23厘米,通宽6.9厘米,援长13.4厘米,援宽4.6厘米,内长6.6厘米,内宽3.8厘米,厚0.7厘米,重0.29千克。上世纪90年代虢国墓地M2009国君虢仲墓出土。

戈是一种钩、刺兵器,古称勾兵,是先秦时期最常用的武器之一。虢国墓地出土铜戈数量较多,形制基本相同。这件戈锋呈斜三角形,锐利,援部近等腰梯形,援上有长条形凸脊,上下边有锐刃,援本上、下部各有一纵长条形穿孔,中部有一圆穿;长方形直内,内中部有一圆穿。援本部正背面各饰一个相同的曲体龙形纹样,内部正背面饰有半方环形浅凹槽,正面内后部皆铸有一个“元”字。

玉柄铜芯铁剑(图14),通长34.2厘米,柄长12.2厘米,剑身长22厘米,叶宽3.8厘米,玉茎最大径1.8厘米。上世纪90年代虢国墓地M2001国君虢季墓出土。

剑是可斩可刺、随身佩带的近战短兵器。由于剑在近距离格斗中以推刺为主,故又称“直兵”。它既是防身的工具,又是贵族等级、身份、地位的标致。虢国墓地出土的这把玉柄铜芯铁剑,由铁质剑身、铁质柄芯和玉质剑柄三种材料嵌接组合而成。剑身中部有脊,锋作柳叶形。铁质剑身与铜质柄芯两面接合,铜质柄芯前端作条状与剑身脊部接合。条状柄芯表面镶入条状绿松石片,圆形柄芯下端套入中空的玉柄之内。玉柄由茎、首两部分套接而成,两者均为和阗玉,玉质细腻,光洁透润。剑茎为圆柱形。剑首底端作正方形,上端作圆弧状内收,下端的管口处以形状不同的绿松石嵌平。剑首前端有透穿小圆孔,孔内贯以铜质销钉,以卯合玉质剑首与铜芯。钉孔两端各嵌入一圆形绿松石片。剑茎表面饰成组斜竖向平行线纹与C形云纹,剑首表面饰以四瓣花萼形纹样。由于这把剑是迄今发现的中国古代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把我国的人工冶铁史向前推进了200多年,因此被誉为“中华第一剑”。

(五)生产工具

虢国墓地出土的青铜工具,主要有斧、锛、凿、钻、削等。由于篇幅关系,在此着重介绍太子车斧,其他不再赘述。

太子车斧(图15),高14.85厘米,通长5.3厘米,通宽2.8厘米,銎口长4.8厘米,宽2.35厘米。上世纪90年代虢国墓地M2011太子墓出土。

斧是砍伐工具,主要用于砍木或其他坚硬物质。铜斧由石斧演化而来,分为平刃和弧刃两大类。这把太子车斧属自铭车斧,应为仪仗器,或为礼器。出土时銎内有朽木。扁平长方体,双面刃,刃略弧。长方形銎,銎口沿有半环形穿。斧身一面铸铭二行四字:“太子车斧。”

(六)杂器

由于虢国墓地出土大量的青铜生活用品,不便于仔细分类,故暂且称之为杂器。主要有铜镜、铜罐、铜鱼等。

梁姬罐(图16),通高11.8厘米,口径8.1厘米,腹径9.4厘米,腹深6.2厘米,重0.75千克。上世纪90年代虢国墓地M2012梁姬夫人墓出土。

虢国墓地出土铜小罐两件,皆出于内外棺之间。造型别致,铸工精细。依铭文与纹样分为梁姬罐、凹弦纹罐两种。这件梁姬罐,盖上隆,顶有人首形扁钮。球体,器身子口,深腹,圈足。口、盖缘各有二个方形兽首双系,两两相互对应。钮饰束发侧面人首纹,盖饰曲体双龙双兽纹,腹饰人龙缠体纹。皆以细云雷文衬地,圈足饰无珠重环纹。盖内铸铭二行五字,铭文反书,自右至左竖款排列,为:(梁)姬乍(作)。后两个字释读不一,应是该器的名称。铜小罐铭文中的“梁姬”,是女性的称谓。发掘者根据器铭、器型命其为“梁姬罐”,并推定梁姬为M2012的墓主人,身份为虢国国君夫人。

凹弦纹罐(图17),高8.4厘米,口径6厘米,腹径10厘米,重0.34千克。上世纪90年代虢国墓地M2012梁姬夫人墓出土。

这件罐盖上隆。器直口,平折沿,方唇,短直束颈,弧肩上有半环状双系,弧腹,平底。盖上有环装钮与其中一系套铸在一起。肩、腹部和盖上饰有凹弦纹。

上一篇:奈曼旗土城子中学下一篇:两天穿越秦岭大寺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