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总结

2024-04-26

博物馆总结(共8篇)

篇1:博物馆总结

2015年工作总结

巩义市博物馆

2015年在文物和旅游局党组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博物馆积极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进一步落实免费开放政策,在改善基础设施、开展业务培训、提升服务质量、加强未成年人教育等方面做了一定的工作。全年共举办临时性专题展览6次,“三贴近”巡回展4次;发表有关博物馆的信息、文章25篇;举行消防演习3次;接待游客30万余人,圆满完成2015年目标任务。现将全年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提高防范意识,确保文物安全

1、认真贯彻落实巩义市文物和旅游局安全生产的各项方针政策。结合本馆安全工作实际情况,制订了完善的《消防紧急疏散预案》、《防汛应急预案》等方案,实行人防、技防和消防相结合的原则,长期坚持制度化、科学化、人性化管理模式,确保文物安全。

2、签订安全、消防目标责任书。安全保卫工作实行逐级责任制,谁主管,谁负责。展厅看展人员、监控室、门岗实行岗位责任制,定岗定责,签订目标责任书,并且对新进公益性岗位工作人员进行严格培训后上岗,消防器具管理落实到人,增强了职工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

3、结合我馆实际情况,制定了详实的学习计划,并组织消防知识培训学习3次(4月、6月、9月),按照目标要求,制定演习方案,完成消防演习3次,大大提高了职工的安全忧患意识和实战经验。4、4月—7月对监控系统进行升级改造,确保新监控室和摄像头及时有效地投入使用,并组织保卫科全体人员学习新设备操作流程,掌握使用方法。

5、每月坚持安全检查一次,并做到检查有记录。对监控镜头进行每月清洗一次,定期对消防设施和院内消火栓进行了维护、保养。

6、加强门岗内保人员管理,做好来客登记、车辆出入登记、夜班值班巡逻等。

7、对消防池、消防加压泵进行维修、更换;针对馆内线路老化问题进行改造。

二、搞好优质服务,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职能

1、从“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需要出发,先后举办了《席治森书画展》、《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首届道德模范先进事迹展》等临时性专题展览6次;深入巩义米河第二初级中学、回郭镇卢医庙小学、芝田镇中心小学等进行巡回展4次,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2、充分发挥博物馆窗口单位职能,举办讲解员比赛2次。今年,博物馆迎来了河南省文化厅副厅长曲径、故宫博物馆冯小齐、香港考古学会副主席刘佩蓉等领导学者前来指导工作,圆满完成重大接待任务。另外还接待巩义二小、巩义四小等3万余名学生团体参观学习。

3、宣教部制订学习计划,通过多种渠道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每天坚持练习发声、吐字、绕口令等,苦练基本功,做到吐字清晰、发音标准、因人施讲,讲解员素质不断提升。

4、全年共讲解二百余场,接待全国各地的游客30万人次,无游客投诉事件。

三、加大宣传力度,扩大社会影响

1、积极做好博物馆文化宣传,鼓励职工撰写发表各类信息及专业文章25篇,及时对外宣传我馆的工作动态,将馆藏的精品文物介绍给大众,提高了我馆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2、在“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文化遗产日、科普宣传周等重大节日,紧紧围绕活动主题,积极组织举办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活动当天,在馆门前悬挂宣传横幅,摆放宣传版面,营造良好氛围;免费发放《文物法》、《巩义旅游》等宣传资料;设立咨询台,组织文物专家进行免费鉴宝;免费提供讲解服务;邀请巩义市电视台、巩义广播电台记者做现场采访,在新闻媒体上广泛宣传报道。活动共接待观众10000余人,发放资料2000余份,免费鉴宝100余件。

四、注重科学研究,做好藏品管理

1、在藏品保管工作中,严格按照《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的要求,做到“制度健全,账物明确,鉴定确切,编目详明,查用方便”。坚持每周一进行库房安全检查,在提用文物时,严格办理出入库手续,对新进的文物经鉴定后及时登录文物藏品总账及分类账,并建立文物纸质档案及数据库。2、2015年共接收个人捐赠文物4件;接收局安全科收缴瓷片6袋;接收文物科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采集“三普遗址标本”80袋。

3、配合上级部门做好库房安全检查、文物库房清查工作,对上级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整改。

4、按照上级部门要求,做好“盛世风华——洛阳唐三彩特展” 赴台展出有关工作。

5、做好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完成文物影像采集10000余件(套),完成文物数据上传9000余件(套)。

五、完成上级交办的各项临时中心任务

1、配合上级部门做好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相关工作。及时完成文字资料报送工作、悬挂文明旅游宣传标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宣传版面10余块,营造良好创建氛围、定期对绿化带进行修剪,每周一清理卫生死角,彻底打扫馆内卫生,创造良好的参观环境。

2、做好巩义市创建2016-2020年全国科普示范市验收工作。10月11日,验收工作组莅临我馆实地查看,对我科普工作开展情况给予肯定。

3、按照《河南省文物局关于开展2014博物馆检查备案和免费开放绩效考评工作的通知》要求,完成材料上报工作。

六、存在问题

1、库房通风、除湿设备落后,常年温湿度达不到标准,以致部分陶器出现病毒、霉斑、脱彩;青铜器出现氧化、锈蚀;字画受潮、发霉等现象。

2、展陈方式陈旧;无残疾人无障碍通道。

七、2016年工作计划

1、进一步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大文物保护力度,每月25日前进行一次安全检查,全年组织消防演习3次以上,重大节日和重大活动前制定应急预案,切实做好消防安防工作,确保馆藏文物安全无事故。

2、加大《文物法》宣传力度,配合文物和旅游局举行大型宣传活动。组织实施2016年“5.18”国际博物馆日、“文化遗产日”、“11.9”消防安全宣传日等宣传活动。继续推进博物馆建设“三贴近”,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全年举办专题性临时展览6次,开展“三贴近”巡回展览4次。

3、加强库房管理,做好2016年文物接收、清理、上帐、建档工作;做好新出土文物列表待鉴定工作;做好未上级别文物的上帐工作;做好对文物库房安全检查工作。配合上级部门,做好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

4、加强业务人员技能培训,提高服务质量,树立窗口形象。2016年进行讲解比赛2次以上;积极选拔优秀选手参加2016年讲解员大赛;优质完成上级下达的参观接待任务;做到全年无游客投诉、上访。

5、加大宣传力度,搞好宣传报道,2016年全年在巩义市级以上新闻媒体发表宣传文物工作的新闻报道20篇以上(其中郑州市级以上5篇);撰写专业文章5篇。

6、做好博物馆陈列展览服务提升工作。

7、做好党风廉政建设,实行财务公开制度。严格执行廉洁自律五项规定,实行政务公开,财务公开。

8、完成文物和旅游局交办的其它临时工作任务。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馆在确保馆藏文物安全的前提下,不断完善服务设施,坚持以人为本,深化免费开放工作,为我市加快建设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目标,打造山水宜居城、现代工业城、历史文化城作出积极贡献。

2015年11月12日

篇2:博物馆总结

简单总结一下课程的前几周。

总的来说,这是一个“逻辑整理”阶段。教师在这个阶段需要做的不是要求学生在设计中提出的概念多么精彩,而是需要帮助学生分析他们的概念是否合理,是否可以向具体的建筑转化。

分析现实生活中的设计,我们会发现大家觉得很好的建筑的概念并不一定都是惊天动地的。他们中有的设计概念也许非常简单,这些建筑的精彩之处往往在于设计深化过程中成功地将设计中面对的问题都一一巧妙地解决了。这让我们认识到,不找到一个让自己满足的概念就不深化的意识,在以设计实践为培养目标的设计教学中是不全面的。

在实际课程中,只要学生提出的概念不是明显无法传递、无法操作的,就可以鼓励深化。本次课程中,有的同学提出了将基地旁边社区中人引进博物馆。因为这些社区中的人缺少活动的地方,设计就可以在这里设置广场,让他们在这里开心地玩。虽然这种无论基地大小、无论基地在哪里,见了一个基地就要做个广场的作风往往过于主观,但在我们这个项目中,既然容积率也允许,确实没有太大的不妥。因此最后的设计中只要能做到维持城市空间的品质,也就应该得到支持。假如我们以这种方式来讨论概念,概念就可以比较迅速地被明确,不需要占用教学中太多的时间。所以,我们说课程的前期阶段是“逻辑阶段”,而不是概念阶段。因为在这个阶段中,我们要做的不是找概念,而是对概念发展的逻辑进行梳理。这个工作中最主要的部分是对概念的主次等级进行清理,不让次要等级上的概念干扰最主要的概念,有点类似坚壁清野的工作。同时我们要找到概念得以同建筑设计中的其他各个要素进行结合的途径。

比如前面提到的广场概念的设计,假如在深化的过程中,建筑的布局及内部空间等因素与“广场”没有关系,或者设计者找不出一个将建筑的其它因素同概念联系起来的方式的话,这个概念也就失去了意义。此时,设计者脱离概念而构想出来的空间、建筑形式无论多么有趣,都是无法让概念成立的。在这个具体的设计中,设计者计划区分出使用博物馆的人与那些可能在广场中活动的居民,让他们处在各自独立的空间中。但是在某个特定的空间时刻,这两批完全没有关系的人群虽然身处属于自己的场合内,但突然地可以相互看见。我们可以想象,那些自发地在广场中跳集体舞的居民,成了民俗博物馆中展品及展厅的背景。参观者身处于一种类似于半私密的空间中(因为博物馆空间都是有管理,不是随意进出的),但是眼睛里却可以看见公共的,自发的,不受管理的,当地的活动,感受到一种在半私密与公共之间的心情跨越,从而让他们在博物馆中的参观活动产生新的感知。这些博物馆的参观者又成了天天在此跳舞的居民们日日相似娱乐活动中总在变化着的观众群。这样,设计者将概念与建筑的其他方面纠集在一起,使概念得以成立。那个原本貌似没什么新奇的概念,在逻辑整理的过程中也就显得越来越强了。

在新的项目面前,建筑师们总会思绪万千。但是这些思考的结果,或者说“概念”在等级上如何排列秩序,如何迅速地对它们进行检验,从而决定哪个方向是主线,另外一些方向是不可行的,还有另外一些概念可以放到下一个层次中去实现,等等。这样主动地对自己的思考进行整理的能力是每位建筑师都要具备的。

在教学中,仔细地听学生讲出他们的初衷后,老师经常是可以帮他们整理思维的逻辑的。但毕竟每个人最终都要靠自己来完成这个过程的工作。所以学生除了发展设计外,也许更应该在这个过程中,以旁人的心态来观察及回味,看看教师帮助你的逻辑是什么,脱离了这个帮助的话,以后如何可以自己摸索。

这个阶段中,也会存在语言与愿望之间的距离。学生不一定能准确表达出真正心里想的东西。这种言不由衷的状态也是非常普遍的。也许只有不断不断地追问,问到其没有退路,真正的可以作为起点的依据才开始展现。

从任务本身来看,这个课程也有自己的特点。

每个任务都有不同的训练角度。比如,“社区图书馆设计”是一个功能性相对较强的任务。现实生活中人们如何阅读,如何利用图书馆的空间,现状图书馆的使用给了我们什么启发,都是值得仔细观察,然后落实到设计里面来的。从这一点上看,类似于社区图书馆设计这样的课题就有可以是一个从对功能的分析为概念出发点进行设计的任务。或者它起码可以说是功能安排在设计各因素中占了很大份量的一个设计。辅导设计的时候,无论学生的概念从什么角度出发,你最后总可以用功能来将它检验一番。能通过就成,不通过,概念就要修正。

相对来说,这个博物馆的设计在功能方面没图书馆来得严格。用功能作为最主要标准来衡量概念也就显得不很合适。但由于建筑在城市稠密区,离30-40年代留下来的联排住宅比较近。建筑同场地周围邻居的关系,建筑中的人同周围普通人的关系问题就在设计中显得比较重要。如何保证邻居的私有领域感,但又让参观建筑的人有一种身在居住区内的感觉。目前看来,这种关系应该是检验设计概念的主要砝码。

总结一下中间几周。

这是一个概念基本成立后磨合阶段。也就是在前一阶段的逻辑整理清晰后,如何将涉及建筑的各个要素的进行提升的过程。

概念成立了,概念对于建筑相关因素的作用也明确了,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让建筑中的各个相关因素都参加进来进行调整。

各个因素中,建筑所形成的城市空间,建筑与周围城市环境之间的关系是首先需要解决的。日照、人流、建筑在体量上与周围建筑之间的的关系、建筑在整个城市街道或者自然环境中的地位等问题都是不能含糊的。建筑在特定城市环境中有

一些特定的体量策略,课程时间紧的话,教师有必要在课程最前期就给学生进行场地分析,然后向学生表明立场。作业必须符合这个立场。

在实际课程中,我感觉建筑各个因素中,对于学生相对比较难理解的是内部空间性格设计的部分。我碰见的大多数学生比较善于处理平面及外部造型设计,对于内部空间的设计则多缺少意识,并显得束手无策。我感觉,这主要是他们在前期的训练中过度地被平面及造型两个信息约束,缺少主动地对建筑空间进行还原,并对其进行想象的意愿。也许,剖面、透视、空间草图、大模型等手段是可以帮助这方面的设计,但也许只有不断地对身边空间的体验进行总结,进行反思,才能从实质上改变对室内空间设计束手无策的状态。另外,同其他各个因素一样,内部空间的感知也是无法被独立起来想的。它同样需要同其他因素一同想,同样需要被糅合进由各个因素交织起来的建筑之中。

另外一个需要简单讲一下的是结构。我感觉“空间结构”这个词比较能说明问题。这个词包括了几层意思。首先,空间不是画到哪儿就肉到哪儿,空间本身是有一个组织体系的。空间是串联的,还是大的明亮空间里的小黑房间,还是有一个巨大的空间统治着的系列空间,……?“空间结构”这个词就说明了这个问题。然后,我们说的结构不仅仅是平面图上看见的柱网,它其实是一个空间的网络。只有从空间上才能理解它的逻辑。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这个词是说,结构与空间是一体,空间的秩序就是结构的秩序,你是无法将它们分开的。

另外的诸如功能、形式、流线等等的因素先不多讲。

这周有一位同学完成得不错。我问怎么做的,同学说:我目前的设计看上去结果很简单,其实我花了很长的时间。

这就是这个阶段的本质——“磨合”。概念已经有了,环境怎么做老师也交代了立场,功能需要完美,结构的逻辑要清楚,空间又要有感觉,外部造型还不能太土了,等等等等。所有这些都要满足应该怎么做?能做的就是花很多时间磨合。对于各个要素来说,只有你退点我进点,你换种思路,我再调整点点,最后获得一个平衡。在这个阶段应该没有太多的惊喜,唯一的惊喜也许就是当你把各方面都

摆平后,你突然觉得事情怎么就这么简单的一种惊喜八。对于那些进展尤其顺利的人,这个阶段最需要的是为设计找到限制,利用这些限制来制约其他部分,从而使建筑经历足够的磨合。

总结一下再后面的过程。

在设计大的走向基本定下来后,再后面就是深化了。深化过程中,除了基本的平面、立面、剖面、模型外,也想办法要找到最适合自己方案的一些工具。比如透视、内部空间气氛图、轴测、大模型或局部模型、展开面、展开剖面、轴测分解图、蒙太奇街景图、细节构造图、用不同材料做的模型比较、城市环境的剖面等等。每个设计都有最适合自己深化的一些工具。一般来说,针对象我们这样规模(5000平方米以内)的一个项目,1/100比例的模型可以突破多个设计的盲点,就象讨论中有的同学所说的,再小的模型基本只能讨论外部形式关系及基本空间逻辑,1/100的模型已经可以传递出很多内部空间的感觉了。将有故事的模型人放进模型里以后,你就可以想象出你所塑造的内部空间可以给人的粗略感知。有的同学说,他做1/100模型的时候感觉就是1/200的模型放大,没有从中获得特别的推进。这种情况最主要的原因也许就是以前做惯了用来俯瞰,用来看看外表的模型,一旦做了可以凑近了看内部空间,琢磨内部光线、尺度的模型后,还是缺乏利用它们的方法吧。在这个阶段结束时,设计的平、立、剖图纸应该达到设计深度的要求。在深度满足的前提下,平、立、剖图纸可以根据各自的条件进行单独的深化,以形成对整体设计深化的反馈条件。比如,在这个设计中,假如我们将自己建筑的立面放在街道的连续立面中之后,我们也许会发现设计的一些不协调的地方。这时就需要对自己的立面进行调整。这样的调整同时要将建筑的其他要素纠集起来一起动。最后在总体上,在各个因素都能成立的前提下,形成新的立面。这也就是推进的主要模式。

交图前过程总结。

沟通非常频繁(每周2次交换意见)的小组式(10人以内)9周教学在交图前2周,学生的作业应该是不会有太大的颠覆性工作了。这首先因为前期的沟通已经非常多了,各方面存在的问题应该已经解决。也许有的设计不怎么感人,也许有的设计有点点思路不那么清晰,但是,所有的针对方案的讨论,在最后的2周内不应该再有大的反复工作。另外,也因为设计需要足够的表达、表现的过程,并通过这个阶段的工作将思路再整理一次,并以表达为手段进行新的深化。

比如在为1/100模型选择拍照一个最重要角度,为室内透视设置光线,安排内部人物行为的时候,学生可以再一次对自己设计中的本质进行提炼。理想的话,这种提炼还能反馈到设计中,使设计有新的微调。

在这个阶段中,可以要求学生不断地将排好版的图纸草稿打印按出图要求出来(打印黑白的A1图纸成本是10元以内),在实际的图纸上指导学生画图、排版、构造技术、图纸表现方法。以前总觉得,课程中学生的设计已经非常好了,但是最后拿出来的图纸却很让人失望。就差一步,给人的感觉却相差很大。这只要也是因为缺少这样一个最后的图纸深化阶段。这个阶段中,也是指导构造及建造设计的最好时机。可以放大到1/50的剖面是可以很好地讨论这个问题的。对于学生来说,想在这个阶段获得实质性的指导,也要每次都将自己的文件整理打印成图。只有在一次次,多轮回的意见交流中,图纸才能逐渐饱满充实。对于设计的学习也就在这样来来回回之中获得了。当然这是指10人以内小组形式的课程。在很多地区,设计课程都是50人一组的指导。那学生就完全没有这种机会了。

我们的课程上,到了这个阶段,老师来了以后常常没事情做,坐在那里没学生来找。要知道,很多50人一组的设计课程中,学生很少有机会跟老师直接交流。身在小组课程中的同学们,实在是要多多珍惜啊。假如老师没有要求,同学也可以主动将图纸排版排好,打印出来,给老师看。以获得这个阶段的必要指导。将

设计拖到这个阶段来做,将图纸工作放到最后匆匆完成,实在不是一种好的工作方法。

我对比过一下我们的比较好的毕业生同马德里理工比较好的毕业生,他们处理图纸图面方式的异同。我感觉,我们的毕业生明显有一种态度,他们会觉得图面的设计、将设计呈现出来的方式,这些都不怎么能算设计。只有建筑的设计才算设计。与此相反,我碰见的几位马德里理工的好的毕业生则非常小心地对待这个问题,用表达小心地维护自己的设计,一点也不会马虎。长而久之,你就会觉得他们的图面怎么总是那么漂亮,我们学生的图面怎么总是很土。我觉得本质上不是一个审美的问题,而是一个态度的问题。

篇3:博物馆总结

1.1 总平面介绍

天津市文化中心交通枢纽工程包含轨道交通及地下商业开发、能源中心等配套项目。其中银河广场内车站分别是5,10及Z1线文化中心站。Z1线车站分别与5号线及10号线实现“T”形换乘。

1.2 基坑情况介绍

博物馆拱脚基础临近Z1线车站与10号线车站的换乘节点处,基坑深约26 m。采用盖挖逆筑法施工,采用1 m厚地下连续墙,接头采用工字钢板止水。

1.3 工程地质与水文情况

基坑范围从上至下的土层主要有填土层、粉土层、粉质粘土层、粉砂层等,连续墙最深为66.5 m,墙底位于粉质粘土层。通过抽水试验揭示,本区域有两层承压水,第一承压含水层位于⑧-2,⑨-2粉土层,水头标高约为-0.99 m;第二承压含水层位于(11)-2粉土层、(11)- 4粉砂层,水头标高约为-1.119 m。经计算,Z1线车站基坑无法满足抗管涌要求。经与基坑加固作方案比选后,并考虑基坑边有天津博物馆等因素,决定采用地下墙截断第二承压含水层的方案。

2博物馆保护方案

2.1 博物馆拱脚介绍

博物馆主体部分结构形式为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钢支撑结构,屋顶为钢网壳,建筑平面呈半圆形,直径达186 m,基础形式为桩—承台基础。博物馆拱脚基础埋深约为14 m,为沉井基础,尺寸为4.8 m×6 m,拱脚水平夹角为22.7°,推力为18 000 kN,详见图1。天津博物馆是地标性建筑,馆中展品大部分为国家一、二级文物,因此需采取措施防止在基坑开挖过程中对博物馆拱脚产生过大的扰动。

2.2 方案介绍

2.2.1 保护原则及思路

1)通过设置封堵墙将地铁车站分为独立基坑进行施工。将Z1线车站分成两个基坑,其中靠近拱脚处车站基坑采用盖挖逆筑法施工,地连墙墙厚取1 m。

2)基础保护主要考虑截水措施,降低地下水流失影响,基坑连续墙穿透第二承压水层。

3)加固基坑周边土体,控制土体沉降。博物馆一侧采用单排隔离桩+旋喷桩加固方式,能有效减少基坑开挖对拱脚的影响。

4)推力方向考虑一定刚度的抗推措施。

5)拱脚周围设置适量带压回灌井,必要时进行回灌处理。

2.2.2 方案一——截水抗推隔离墙方案

推力方向采用双排钻孔灌注桩(ϕ1 000@1 200)对博物馆拱脚进行隔离保护,桩间土体采用格栅式旋喷桩止水,截断第一承压含水层,进入不透水层至少3 m。方案一示意图见图2~图4。

2.2.3 方案二——主动抗推保护墙方案

推力方向采用钻孔灌注桩(ϕ1 000@1 200)对博物馆拱脚进行主动保护,桩顶设环向框架梁,采用格栅式旋喷桩止水,截断第一承压含水层,进入不透水层至少3 m。

方案二示意图见图5,图6。

2.2.4 方案三——钢板桩+旋喷桩止水隔离墙方案

推力方向采用钢板桩+双排旋喷桩止水措施,示意图见图7,图8。

2.3 计算分析

采用plaxis_8.2和SAP2000V11分别建立有限元模型进行计算对比。

2.3.1 基坑阳角加固对拱脚沉降的影响

三个方案均设置了单排隔离桩+旋喷桩对阳角及博物馆一侧进行了土体的加固,如图9所示表示基坑开挖对拱脚沉降的影响。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加固地基对基坑后0 m~35 m范围内的沉降影响较大,35 m以后沉降稍微较小,但减幅不大,这也从一个侧面说基坑开挖对博物馆拱脚影响较小。

2.3.2 计算结果分析及比较

受篇幅受限所制,以下只介绍计算结果,建模具体过程省略。

方案一、方案二计算结果见图10~图13。

计算出桩顶水平位移(plaxis_8.2为0.3 mm,SAP2000为0.3 mm),竖向位移(plaxis_8.2为4.5 mm,SAP2000为0.8 mm)。

计算得到桩顶水平位移(plaxis_8.2为4.6 mm,SAP2000为4.5 mm),竖向位移(plaxis_8.2为4.5 mm,SAP2000为0.9 mm)。计算结果比较见表1。

由此可见,由于桩后土体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桩本身的水平及竖向位移很小。从计算结果及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造价、工期方面来讲,推荐采用方案一对博物馆拱脚进行保护。从计算结果分析,确定博物馆拱脚的位移限值为:水平5 mm,沉降5 mm。

监测获得施工期间拱脚处最大的沉降量为4.09 mm,与plaxis_8.2计算结果较为接近。

3结论与展望

地铁车站基坑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统筹考虑各种因素,特别是临近重要建筑物的情况下,需从设计、计算及工程实例等方面综合考虑围护结构方案,保证基坑施工过程中不对周边重要建筑物产生过大的影响。本文介绍了天津文化中心地铁基坑施工时对博物馆拱脚的保护方案,并进行了综合对比分析,为类似工程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摘要:鉴于某地铁基坑临近天津博物馆拱脚,提出了三种保护方案,并本着安全、经济的原则,选择了被动保护方案———截水抗推隔离墙方案进行施工,计算与实践证明,基坑开挖过程中,拱脚的变形控制在较小的范围,保证了基坑的顺利实施。

关键词:博物馆拱脚,保护措施,隔离墙,变形控制

参考文献

[1]刘国彬,王卫东.基坑工程手册[M].第2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杨建国,李帆.隔离桩在软土地基中的设计与应用[J].铁道标准设计,2003(10):105.

[3]翟杰群,贾坚,谢小林.隔离桩在深基坑开挖保护相邻建筑中的应用[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0,6(1):162-166.

篇4:科学博物馆极地另类博物馆(下)

人类在挑战极地的历史中,留下了许许多多动人的故事。从早期的探险到现代的科考,从无端的破坏到悉心的保护,人类最终意识到,极地是人类家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融入其中才是最好的选择。

位于特罗姆瑟市港湾一座不起眼的红色小房子,就是唯一位于北极圈内的极地博物馆。博物馆所展示的,就是一部人类和极地关系变迁的历史。

实际上,位于高纬度地区的建筑都不可能有太大的体量,原因在于恶劣的气候让建筑的建设周期比一般地区要长很多。所以,虽然极地博物馆极负盛名,但外表看起来似乎是一座稍大一些的民居,没有任何特别之处。

然而步入其中,会对博物馆的陈设感到惊讶,有限的空间被运用得非常合理,丝毫不会有狭小的感觉。在极地,室内空间的合理运用非常重要,所体现的不仅仅是艺术的感触,还是一种生存的智慧。

极地博物馆根据功能大致可以分为四个不同的空间。

第一部分是原居民的生活场景。狩猎、驯养、屠宰、出海等不同的劳作都能够按实物的尺寸展示模型,让原居民的生活栩栩如生地呈现在眼前。在极地研究中,原居民的生活和文化艺术传统越来越受到重视,这一点在博物馆的陈列中也可以感受到。

第二部分是极地探险和科学考察。大型船舶当然不可能在这里展出(挪威有专门的探险船博物馆,以后会写到),但各个历史时期的探险工具模型在这里都能找到,包括早期的热气球和现代的无人驾驶飞机。

第三部分是极地家居还原场景。这里展示的是一个典型的阁楼,让人特别注意到的是空间的多维运用,墙壁和天花板都是被合理利用的区域。

第四部分是临时展厅。笔者碰到的是人类历史上最著名的探险家、科学家兼文化传播使者南森先生(Mr. Fridtjof Nansen)的画展。南森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写实风格让观者身临极地探险之境,叹服!

当然,和其他博物馆一样,极地博物馆也少不了一个纪念品销售区,同样设在出口处。即便在这里,也有将空间调配到极致的效果。

现代艺术画廊:返璞归真的极地现代艺术

在谈论现代艺术时,人们往往会想到怪异、惊悚、张狂、赤裸裸和血淋淋。笔者曾经写到纽约现代艺术馆(MOMA)从地狱和天堂向人间的回归,在北极圈城市特罗姆瑟,笔者有同样的感觉。

在特罗姆瑟唯一主干道的西端,与极地研究所隔街相望的一栋古典复兴风格的二层建筑,这栋建于1894年的建筑是特罗姆瑟艺术家协会所在地。这栋建筑同时也作为现代艺术画廊向公共开放。当然,这也是北极圈内最大的现代艺术馆,承载着极地现代艺术传播和展示的使命。

在街道傍,当你看到一座安详端坐的萨米妇女雕像,你就能感应到,附近应该有相应的艺术公共空间吧。你感觉对了,这里就是特罗姆瑟现代艺术画廊。萨米人是挪威北极土著的主要民族,萨米文化也是挪威人极力保护和挽救的传统文化。这尊在路边的萨米妇女雕像,会让你觉得她正在等待一辆过路的公共汽车,并且气定神闲,与环境高度协调,融为一体。

进入画廊,扑面而来的是自然亲和的气息。

悬挂在大厅顶部的,是一条用纯棉布缝制的巨大链条。质感和外形的反差让笔者产生一种异样的感觉,或者可以称之为“温暖的枷锁”?外部视觉和内心触感之间的极端冲突让现代装置的特性用最原始、最简洁、最直观的形式酣畅地表达出来,丝毫没有感官上的刺激和突兀。

布置在展厅的,大多数是当地年轻艺术家的装置作品,有手工拼搭的木头汽车旅馆,有手工编织的大吊床,有原木制作的回环装置。这些装置艺术品无论视觉的冲击还是内心的震撼都不算强烈,但韵味十足,耐得住细细品味。

有两件作品的陈列方式和视觉效果给笔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应该多费些笔墨。

首先是一套空中和地面联动的“蜗居”装置。散落在地面的书本、随意堆放的枕头、麻绳和未经打磨的木棍接成的软梯、像木箱一样的空中住所、贴在墙上的便条……这一切都显得漫不经心,但却又显得井然有序,视觉落差和感应落差都显得中庸平和,看似平淡无奇,却非常经得起考究。

另外是一套更加简化的装置,一个由无数张纸卡叠放在一起的一个巨大的圆,在展厅空旷的中央与墙壁上零落的画作构成一对对矛盾——方与圆、天与地、实与虚、光与影、浅与深、简与繁、远与近……这些永恒的矛盾一直隐藏在我们意识的深处,似乎只有在这一刻,在这个展厅,在这套装置面前,才完全被释放出来。

现代艺术走向何处?从特罗姆瑟现代艺术画廊走出来,似乎有了些许答案。

篇5:参观博物馆总结

20xx年11月15日开馆的海南省博物馆是海南省唯一的综合类现代化博物馆,位于海口市国兴大道68号,省文化公园东部,是我省重点文化基础设施。省博物馆工程占地面积60余亩,第一期工程占地面积约18000平方米,主要包括陈列展厅、文物库房、技术用房、服务设施、办公用房。正在规划设计的二期工程建设面积约7000平方米,将依托“华光礁I号”沉船的保护修复及沉船中出水的近万件瓷器,重点展示与南海历史、海上丝路、地缘政治和海洋生物矿产资源等方面有关的文物和标本。

馆内设有基本陈列4个,《海南馆藏文物陈列》、《海南历史陈列》、《海南少数民族陈列》及《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对海南的历史、少数民族文化、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物遗存等进行了全方位的展示,目前已有馆藏文物2万多件。通过琳琅满目的文物、形象逼真的布景及多媒体手段的展示,观众可以全方位、多层次、身临其境地了解和感受海南独特的历史传承和文化氛围。

近年来,我馆各部门的.业务骨干对我省的文物资源进行了大量系统的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学术成果:

由馆长丘刚同志担任主编的《海南历史文化大系文博卷》已于4月正式出版,该卷汇集了大学著名教授、文博研究学者及我馆多位业务骨干,向读者展现了海南古遗址、海南古建筑、海南古墓葬、海南古陶瓷、海南古村落等文物考古的各个领域。此外,我馆拟编辑出版《中国文物地图集海南分册》、《西沙群岛文物普查报告》等;个人学术专著有:《三亚落笔洞》、《古书画仿制研究》等;参与编写《中国黎族传统文化》、《中国黎族》、《海南民族风情》、《黎族传统织锦》等;发表考古发掘报告、论文及黎族传统文化研究文章等数十篇。这些学术活动的开展为研究海南省的历史、文物、民族,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作出了贡献。

篇6:博物馆实习总结

1.时间、地点、描述

实习时间:3月17日-5月9日

实习地点:xx省xx县博物馆

描述:参加博物馆日常业务工作

2.所实习的单位情况概述

xx县博物馆外观气势宏伟,内部格局整齐壮观,设计极具现代化,把现代风格与历史的韵味结合起来为我们呈现不一样的景观。馆内以专题的形式展示了xx县的历史发展成就,以文物遗迹证实历史的存在,这样史与物相互结合促进了后人对xx文化的学习。

3.实习过程及实习内容的叙述

参加博物馆的日常业务工作,包括博物馆官方网站的日常维护工作;实时更新资讯工作;文物藏品的保护管理工作;客串讲厅讲解员工作。

负责网站官方网站等的正常运营,并且提高博物馆的影响力和关注度,包括日常内容编辑、发布、管理、维护等等。通过官方微博对近期活动安排进行公告,并进行页面维护。此外,还要对文物进行合理包养和管理,确保馆内的正常运营。当周六日或者节假日客流量较大时,还需要及时帮忙,在馆内大厅帮忙解说,缓解解说员的压力。

4.收获、体会,学校教学与实际的差距,实际中需要什么?

说实话,这次的实习与我所学的专业并不是很对口,但是也收获了很多东西。最直接的更加深刻了解历史,增长了历史知识。了解xx的文明发展、历史轨迹、文术文化、建筑风格,并且增强了区域的自豪感。而在日常工作中所需要的随机应变能力,比如网址突然奔溃;客流量极大时对突发事件,临时需要扮演解说员身份。。这些都是在学校在课本上无法学习得到的,只有通过实践,慢慢积累经验,让自己在遇到突发事件时能够足够冷静地去处理。在工作中也要注重与同事领导之间的人家关系处理,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是能安心工作的前提条件。这个在课本也是学习不到的。不过课本给我的最直接的就是知识,很多历史知识都是通过课本了解到的,很多网站维护知识也是从课本中学到的,但只有理论还远远不够,所谓实践出真知,还要通过实践才能真正成为自己的东西,我想平时的学习就是缺少了一点实践吧。

5.不足、建议、教训

对于这次实习,我觉得要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拓宽专业知识。而当前我们大学生的任务就是学好自己的专业,使自己有一技之长,因为只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才能为以后的发展提供专业性的指导。并且要培养创新思想,拓展思维,对于博物馆很多人都认为是老旧的,但是在我看来也需要创新,只有不断的加入新的元素,博物馆才能继续在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当做存活下去。所以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和较好的学习能力接受和领会新的思想,才能跟上时代的潮流,只有创新才能创造出社会需要的东西!

篇7:参观博物馆总结

非常感激这次有机会去到_博物馆参观,回来之后我感慨万千,这次的参观让我见识到了我们过去的历史,大开眼界,我很多时候都会去想我过去为什么不早点来参观,自从这次去到了博物馆之后我感觉我就深深的爱上了博物馆了,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就是这么过来的,我们在参观的过程当中会有发生很多有趣的事情,这种有趣不是嬉戏,我是真的感觉一件件过去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东西,摆在我面前的时候那种感觉是非常奇妙有趣的,在这个过程当中有很多不一样的东西,现在我是真的能够感受到这一点,我希望能够在今后生活当中让自己去学习,多多去接触,见识到一些有趣的文物的时候我就会感觉非常的奇妙,一些过去的上百上千年的东西竟然就在自己的面前,这种感觉是在是太好了,现在我一直都在怀念这种感觉,有的时候我也非常希望能够在这个过程当中去吸收学习,不管是做什么事情都抱着学习的心态,这就是现在我对自己的一个态度,这次就去到_博物馆我也有一些心得。

这种感觉让我意识到了我们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参观博物馆一行真的也让我感触良多,我是一个喜欢文化的人,接触这些之后这种感觉越来越浓厚,这绝对不是偶然,我认为我们的过去的就应该主动的去了解,我们只有了解的过去的才能更好的去面对未来,博物馆就能够让我们明白这个到底,参观博物馆看到我们历史的兴衰,看到的我们的文化的结晶的时候,我便感觉自己未来没有什么事情是过不去的,因为我们的现在经历的或者我们即将要经历 的,我们的先人们都经历过了,这种感觉是非常奇妙,那一件件漂亮至极的文物,让我流连忘返,我当时站在展厅里面似乎感觉永远都欣赏不够,有些构造复杂,外观精美的文物让我咂舌,感叹古代的能工巧匠手法之精妙,同时也让我意识到了我们现在怎么就看不到这些东西了,不禁就惋惜了起来,这是我们先人的智慧,只有见识过了才能知道那种手艺之高超。

我认为每一件文物都是有生命的,它们见证了我们的过去,在历史不断的发展过程当中见证了兴衰,然后存留至今,这次参观博物馆让我也明白了很多道理,虽然我与这些文物只有一面之缘,但是这一面之缘却让在我脑海中深深的扎下了根。

篇8:博物馆总结

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 为教育、研究、欣赏的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遗产”。从定义不难看出, 博物馆承担教育、研究和欣赏的功能, 其目的在于为人类服务, 这些功能是通过借助于物质及非物质遗产, 也就是藏品来实现的。实体博物馆通常有固定的场所, 即静止的地理位置, 有固定的工作人员。受展厅面积的限制, 博物馆展览策划人员通常只能选取部分藏品按照一定的逻辑、主题将藏品展示出来, 供人们欣赏, 其余大部分藏品都是藏于库中的, 很难与大众见面。实体博物馆的特点也决定了其固有的局限性, 就会产生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展览时间的局限性, 任何展览都有一定的期限, 过了这一期限, 改陈撤展之后展览就不存在了, 任何展览都不可能长期存在;二是展览场所的固定性, 观众必须亲自到现场参观, 这样客观上就排除了一部分人, 减少了受众群体;再有, 实体博物馆基本陈列通常持续时间较长, 在展出时间内展品通常是不变的, 对于重复参观者意义不大。

虚拟博物馆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上述缺陷, 虚拟博物馆是利用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把博物馆陈列、藏品等搬到网上展览, 参观者和博物馆之间的地域界限被消除了。一方面把展览保存了下来, 即便是实体展览不存在了, 网上的虚拟展览依然存在, 可以随时参观, 即打破了时间的局限性;另一方面, 参观者只需在电脑前即可访问虚拟博物馆, 而不用千里迢迢实地参观。另外, 虚拟博物馆的空间优越性还体现在虚拟展览可以进行更大范围的拓展, 能够展出比实体展览更多的藏品, 内容能够得到极大扩充, 而受空间的影响较小。这是虚拟博物馆对实体博物馆的补充, 然而, 虚拟博物馆也不是完美无缺的, 虚拟博物馆毕竟不如实体博物馆真实, 这也是虚拟博物馆的一种局限, 虽然可以通过虚拟漫游、增强现实等技术增强观众的沉浸感, 尽量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但虚拟博物馆依然不能取代实体博物馆, 这一点自然是不容置疑的。

通过对比发现, 虚拟博物馆和实体博物馆各有各的优势和不足, 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实体博物馆和虚拟博物馆出现的目的是一致的, 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大众, 让更多的人从中受到教育。既然如此, 就有必要把二者结合起来, 加强二者之间的联系, 最大限度发挥二者的优势, 打造更加完美的博物馆。智慧博物馆的提出和发展可以说是博物馆发展的新趋势, 将实体博物馆和虚拟博物馆结合起来, 二者相互促进, 让博物馆的各个参与者联系起来, 尤其是让观众参与其中, 形成一个动态的生态系统。当然这个生态系统的发起者在博物馆一方, 博物馆首先提供服务, 然后观众参与其中, 二者再不断交互, 修正博物馆功能和服务, 达到和谐的统一。纵观历史, 博物馆的发展经历了实体博物馆、虚拟博物馆等阶段, 并且正朝着智慧博物馆的趋势发展, 事实上每一个新阶段的出现都是博物馆功能不断扩大的过程, 是服务方式转变的过程。传统的博物馆服务是相对被动的, 博物馆提供相对单一的服务, 人们只能实地参观, 被动接受;虚拟博物馆实现了网上远程访问浏览浏览, 拓展了时空边界, 可随时随地根据需求参观;智慧博物馆则让博物馆的参与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让博物馆动起来, 成为活的博物馆。在博物馆中建立更透彻的物件感知, 利用任何可以随时随地测量、捕获和传递信息的设备、系统或流程, 传递博物馆物质元素之间的状态变化, 并促发系统适应性的改变;建立更加全面的互联互通, 消灭信息孤岛, 使人与人、人与物之间形成系统化的协同工作方式;在感知和互联互通的基础上形成深入的智能化运作体系, 在数据基础和协同模式的支持下, 获取更智能的洞察并付诸实践, 进而创造新的价值。①

2 智慧博物馆的基本构成系统

首先应当明确, 智慧博物馆是什么。智慧博物馆是基于物联网、移动互联网, 运用多种传感技术, 经过智慧博物馆云计算平台的整合、分析, 形成的基于传感数据和智能过滤处理的新的博物馆资产管理、观众服务模式。②所谓智慧博物馆, 就不能是静止不变的, 而应当是在不断地进行动态调整的, 这种动态调整的基础在于博物馆的各个参与者, 包括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具体来说, 包括博物馆的藏品, 展示的展品, 博物馆人 (藏品征集人员、研究人员, 展览策划人员) 以及观众等。通过信息的传递, 各个要素之间相互影响。

其中藏品和展品是物的因素, 藏品是一个博物馆的基础, 将部分藏品组合起来, 通过一定的方式展现出来, 便是具体的展览陈列。藏品本身是静止的, 我们看不出其背后的故事, 而展览陈列是按照一定的逻辑、艺术设计建成的, 是有故事性的, 其目的在于使人受到教育, 便于参观者理解, 一个好的展览陈列需要策划人员的精心策划, 需要研究人员在内容方面的指导, 更需要观众参与其中, 毕竟展览陈列是要服务观众的。

观众和博物馆人员是博物馆要素中人的因素, 没有参观者, 博物馆就失去了意义, 没有博物馆人的管理, 博物馆也不会良好地运行下去。人的因素对博物馆功能的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必须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把集体的智慧用于博物馆建设。智慧博物馆是以上各个要素的有机整体, 四者之间关系密切, 相互沟通反馈, 相互作用。一个智慧的系统应该有更透彻的感知、更全面的互联互通和更深入的智能化, ③一个智慧博物馆应当在以下几个方面实现智能化:

2.1 藏品信息智能化管理系统

任何一个博物馆都离不开藏品, 藏品是博物馆的基础, 是最重要的物的因素, 藏品管理系统的智能化对智慧博物馆的建设是最基础的。智能化的前提离不开数据和信息, 因此, 博物馆的智能化建设首先要搭建藏品信息采集平台, 首先将藏品数字化, 进行综合信息采集。该平台是智慧博物馆的基础, 通过对藏品数字化, 将真实的藏品转化为可以在计算机上运行的数字信息, 便于信息的处理。采集的信息主要包括声音、图片、活动影像、藏品二维三维形状扫描等, 如此一来获得第一手的数字化信息。

目前应用广泛的技术手段是藏品二维照片拍摄和三维立体扫描, 即建立起高度自动化的、计算机管理控制的高像素藏品照片拍摄系统和藏品3D信息扫描系统。有了藏品的基本信息, 一方面可以为研究人员提供一手的研究资料, 进一步研究藏品, 找寻藏品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 也可以为藏品的保管提供信息, 有利于实现藏品的智能化保管;藏品智能化管理系统的建立还会对展览策划人员起到帮助。

以上是藏品信息智能管理系统对实体博物馆研究、藏品保护和展览策划的积极作用。同时, 有了藏品的基本信息以后, 可以对基本信息进行深度加工, 获得可在网络平台展示的各种完整素材。通过计算机系统应用Photoshop、Flash、Authorware、Director、三维全景、虚拟漫游、Maya、3ds Max、Web Max、Java3D、Unity3D、VRML、3D自动成像系统等专业软件对二维三维数字信息进行加工, 制作出展厅360 度全景漫游藏品3D模型、博物馆网上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等建设虚拟博物馆所需要的内容。

2.2 智慧讲解和手机导览系统

博物馆的陈列大都是按照一定的主题和逻辑设计出来的, 对于参观者而言, 在没参观之前一般是不清楚这种设计思路的, 一般也对展览及藏品缺乏全面的认识, 因此, 客观上需要外力的帮助。手机导览可以为观众提供藏品及展览的信息, 可以向观众提供参观路线等信息, 当观众走到某一展品前的时候, 手机导览能够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根据观众需要进行智慧讲解;同时, 通过手机导览服务平台可以记录观众的行为, 包括观众的参观路线、对展品感兴趣的程度、对相关藏品的检索情况, 这些信息提供给博物馆的管理者, 博物馆工作人员可以根据这些信息进行修正导览内容, 改进展览陈设, 让博物馆的服务更加人性化。如此一来, 观众和博物馆之间有一个直接的互动过程, 信息直接交互, 博物馆人也不必通过专门的问卷调查来征集博物馆改进的意见, 直接根据人们的行为能够得到更为准确的结果, 博物馆的服务也能够不断升级提高。

2.3 现场和网上虚拟展厅

实体展厅展出的内容有限, 虚拟展厅可以在藏品数量、藏品介绍、背景知识、相关内容方面对实体展览进行扩充。因此, 实体博物馆的展厅现场可以通过虚拟展厅来丰富展陈内容, 增强观众的互动性。一般来讲, 虚拟展厅的制作可以是实体展厅的再现, 即通过计算机技术手段把实体展厅再现出来搬到网上, 解决不能实地参观的问题。然而, 这种虚拟展厅对于现场参观者而言是没有意义的。另外一种虚拟展厅就是在内容上要超越实体展厅, 不仅可以包括实体展览, 并且还要有所扩充。同时, 这种虚拟展厅也不应满足于展览和藏品本身的展示, 而是要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虚拟展厅, 让虚拟展厅涵盖内容更丰富。

实体展厅现场需要这种超越展览内容的虚拟展厅, 可以制作触摸屏版的虚拟展厅放在现场, 这种虚拟展厅不仅展示了陈列和藏品, 还有超过藏品和陈列以外的内容, 包括关于藏品的文字内容介绍、视频、动画等等, 并且还应提供数据库查询等功能, 这样一来, 博物馆的受众人群才能更广, 不仅适合普通人参观, 也适合专业人员研究, 其社会服务功能更强。

2.4 相关配套服务系统

博物馆的功能在于为人服务, 而这种服务是在不断扩大的, 不仅限于只有到了博物馆才能接受博物馆的服务, 而是要考虑到各种因素, 不光针对已经来到博物馆的观众, 还要针对没来博物馆的观众, 要使之想来、使之愿来。也就是说, 博物馆要主动“营销”自己, 把自己推出去, 通过各种便利的服务去吸引更多的观众来参观。可以帮助观众解决一些后顾之忧的问题, 例如, 对于外地的观众, 可以提供博物馆的乘车路线, 使之能够顺利地来参观, 提供周边住宿餐饮服务情况, 以及周边娱乐设施, 在参观博物馆的同时可以有其他的活动内容。为参观者提供多套选择方案, 以适合不同人群选择, 这样才能够吸引更多观众。

3 智慧博物馆建设注意的问题

3.1 海量信息的存储与挖掘

智慧博物馆的构建是在大量数据分析的基础之上来实现的, 在运行过程中一定会产生大量的数据, 这些数据的存储和使用是极为重要的, 一定要处理好这些问题。同时, 这些数据也是博物馆各个参与这之间沟通的桥梁, 通过数据挖掘技术, 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得出相关行为之间的联系, 进而指导博物馆的改进。

3.2 新媒体技术在智慧博物馆的应用

新媒体技术不断发展, 智慧博物馆的发展自然离不开这些, 智慧博物馆应当跟上时代的潮流, 主动将各种新媒体技术应用于自身。有了这些技术, 博物馆的宣传教育范围会成倍扩大, 增强互动性, 近年来微博、微信的兴起及其在博物馆领域的应用就是很好的例证。这种新媒体技术带来的宣传推广作用是巨大的, 某一信息经过转发之后, 短时间内就会有大量点击, 这无疑是博物馆与观众沟通的重要渠道。

3.3 移动终端对博物馆的访问

智慧博物馆的构建, 必须注重移动终端在访问博物馆方面的巨大潜力。目前, 观众对虚拟博物馆的访问一般有两种方式, 一是可以通过pc机等相对固定的设备, 这类设备一般都在固定的场所, 不利于移动, 只能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使用;另一种方式则是通过移动终端来访问, 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 人们可能没有更多的时间去实地参观博物馆, 没有时间坐在电脑前访问浏览博物馆, 但是, 当今的网络技术已经如此发达, 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已相当普及, 人们几乎可以随时随地上网, 随时可以利用手机访问博物馆, 这种访问的时空局限性很小, 访问也非常灵活。因此, 制作博物馆手机网站、APP等是智慧博物馆构建的重要内容, 能够极大地扩大博物馆的影响力和宣传范围。

4 总结

智慧博物馆是博物馆发展的趋势所在, 是博物馆服务模式的一种创新, 最显著特点就是博物馆的各个参与要素互动起来, 参与其中, 信息充分交互, 不存在信息孤岛, 每一要素发出的信息都会在其他要素那里得到反馈, 进而对整个系统产生影响, 修正整个系统。事实上, 智慧博物馆的根本目的就是以一种更为友好、快速的方式服务大众, 减少信息不对称, 减少滞后性, 让博物馆成为有生命力的博物馆。

注释

11张晓鹏.智慧博物馆——总说.http://blog.njmuseum.com/article.asp?id=158.

22 潘志鹏.智慧博物馆初探.数字博物馆发展新趋势.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13:299.

上一篇:崇左市旅游现状下一篇:超市税收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