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理数的加法说课稿模板

2024-05-20

有理数的加法说课稿模板(通用11篇)

篇1:有理数的加法说课稿模板

《有理数的加法》说课稿

数师111

张超一

说课内容:人教版数学教材§1.3.1《有理数的加法》

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数学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有理数加法》的第一课时,《在黑板上写§1.3.1有理数的加法》我们知道,有理数是运算的工具,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模型,而本节课是有理数运算的起始课,是学好后续内容的重要前提。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材处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过程向大家阐述我对这节课的理解与设计。

一、说教材:

我从分析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结合教学大纲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首先来看一下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地位和作用

有理数的加法是小学算术加法运算的拓展,是初中数学运算最重要,最基础的内容之一。熟练掌握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是学习有理数其它运算的前提,同时,也为后面学习实数、代数式运算、方程、不等式、函数等知识奠定基础。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是建构在生产、生活实例上,有较强的生活价值,体现了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

就本章而言,有理数的加法是本章的重点之一。学生能否接受和形成在有理数范围内进行的各种运算的思考方式(确定结果的符合和绝对值),关键在于这一节的学习。

从以上两点不难看出它的地位与作用的重要性。

(二)课程目标

接下来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

课程标准中规定,在有理数加法的第一课时,要使学生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法则,并运用法则进行准确运算。因此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是⑴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⑵理解并掌握有理数加法的法则。(3)运用有理数加法法则正确进行运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是(1)培养学生的分类、归纳、概括的能力。

(2)在探索过程中感受数形结合和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3)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的唯物辩证法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是(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2)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热爱,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

(三)重点、难点

有理数加法的意义与小学学习的在正有理数和零的范围内进行的加法运算的意义相同,让学生理解即可。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有理数加法法则的理解与运用。

由于本阶段的学生很难把握住事物主要特征:如同号异号、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和互为相反数之间的关系,这就对法则的理解造成困难。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难点是:有理数加法法则的理解,尤其是理解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

二、教材处理

本节课是在前面学习了有理数的意义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已经很牢固地掌握了正数、负数、数轴、相反数、绝对值等概念。《在黑板上写复习》因此我没有把时间过多地放在复习这些旧知识上,而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采用身边的实例,让学生和我一起参加探索发现加法的法则。在法则的得出过程直接地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并通过一些变式练习以及书本习题达到训练双基的目的。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体现教师的导向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是新课内容的学习,教学过程中尽力引导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把老师的点拨和学生解决问题结合起来,为学生创设情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氛围下学习。

四、教学过程的设计

我将教学过程分为复习、引入、探索、归纳、巩固、总结、作业七个部分。

1、复习:本节课是在之前学习了有理数意义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已经牢固的掌握了正数、负数、数轴、绝对值,所以我没有把太多的时间放在复习旧知识上,只是选取了与本节课密切相关的绝对值部分的内容,即给出利用绝对值比较大小的题目,因为异号两数相加的情况关键在于比较两数绝对值的大小,我给出的是简单的:

利用绝对值定义比较大小

(1)|-2|与3(2)|-3|与3(3)|-5|与0

2、在课堂的引入上,我一开始想要直接用课本的例子,但是它过于直白,不能很好的引起学生的注意,所以在例题的基础上填充体育课的背景,并用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小明做主角,把情境从书上搬到学生身边。《在黑板上写问题》

问题:在一天东西方向的跑道上,小明站在0点处,如果他第一次行走了5米,第二次行走了3米,问两次行走之后,小明处于什么位置?

3、第三部分就是对上面问题展开的探索,由于法则的得出是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首先借助模拟小人在坐标轴上来回的运动帮助理解问题,由题意可知小明的四种运动情况,即:两次都向东或者向西,一次向东一次向西以及一次向西一次向东。《在黑板上写分析讨论》

1、同向 ①先向东走5米,再向东走3米:(+5)+(+3)=+8 ②先向西走5米,再向西走3米:(-5)+(-3)=-8

2、异向 ③先向东走5米,再向西走3米:(+5)+(-3)=+2 ④先向西走5米,再向东走3米:(-5)+(+3)=-2 方向的不同得出同号异号两个大类,最后让学生试着写出由数轴转化为数学式子表达的形式。

4、归纳: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观察式子,思考讨论他们自己得出的结论。由于规律的得出建立在至少三个同类的形式上,而且绝对值不等的异号两数相加的情况又是本节课的难点,所以我会多给出这类的形式,帮助学生思考。最后我在他们的基础上归纳结论,并补充互为相反数的两数相加的情况以及与0相加的情况,得出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有理数加法的法则。《在黑板上写有理数加法的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结果取相同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异号两数相加,结果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将较大的绝对值减较小的绝对值。

3,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4,一个数和0相加,仍得这个数。

5、巩固:在习题的配备上,我注意学生的思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练习部分我先采用基础的训练题。《在黑板上写练》 练:1,7+9= 8+(-3)= 2,-11+(-5)= 9+(-12)= 由学生自主完成,在讲解中强调解题的关键,一观察、二确定符号、三求和,并在黑板上写出详细的解答过程。紧接着通过两个例题提升对有理数加法的理解,《在黑板上写例》

1,用算是表示:温度从-3度上升7度之后的温度。

2,小红本来在底下二层楼,乘坐电梯上升五层后,她在第几层?

6、总结:小结归纳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简单罗列,二应该是优化认知结构,完善知识体系的一种有效手段,所以我通过以下三个问题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自主完成总结工作。

A, 本节课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B,本节课学习,你最大的体验是什么?

C,本节课学习,你掌握了哪些学习数学的方法?

7、作业:作业是为了达到巩固和发展的目的,所以我选择了书本课后基础题和拓展题两个部分,是发挥作业反馈教学,巩固提高的作用。

篇2:有理数的加法说课稿模板

《有理数的加法》说课稿 有理数的加法》
萍乡市湘东云程实验学校: 刘方清 说课内容:北师大版数学教材§2.4《有理数的加法》 说课内容:北师大版数学教材§2.4《有理数的加法》的第一课时 一,说教材: 说教材:(一)地位和作用 有理数的加法是小学算术加法运算的拓展,是初中数学运算最重要,最基础 的内容之一.熟练掌握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是学习有理数其它运算的前提,同时, 也为后继学习实数,代数式运算,方程,不等式,函数等知识奠定基础.有理数 的加法运算是建构在生产,生活实例上,有较强的生活价值,体现了数学来源于 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就本章而言,有理数的加法是本章的重点之一.学生能 否接受和形成在有理数范围内进行的各种运算的思考方式(确定结果的符合和绝 对值),关键在于这一节的学习.(二)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⑴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⑵经历探索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有理数加法的法则.(3)运用有理数加法法则正确进行运算(主要是整数的运算).2,过程与方法目标: 过程与方法目标: ⑴在教师创设的熟悉情境与学生探索法则的过程中, 通过观察结果的符号及绝对 值与两个加数的符号及其绝对值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分类,归纳,概括的能力.(2)在探索过程中感受数形结合和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3)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的唯物辩证法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师生交流,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养成良好的数 学思维品质.(2)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培养学生对数学的 热爱,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3)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体验成功,树立学习自信心.(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和运用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难点:理解有理数加法法则,尤其是理解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 二,说教法: 说教法: 在教学过程中一如既往的开展“新,行,省,信”四字教育模式的教学.新:创设新的问题情境(足球净胜球数),开展新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 交流),进行新的评价体系(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相结合);行: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自主,合作探究新知(有理数的加法法则),教师 关注学生是否积极思考问题(几组有理数加法的符号与绝对值特征),是否主动 参与讨论(同号与异号的特征),是否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理数加法法则的 概括);省:在特殊实例的基础上观察,归纳,概括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在实例讲解 和自主练习的基础上总结心得,反省得失(如:解后思).信:在本节课的探究法则与运用法则中体验成功,树立学习自信心(如在教 师用数带正号球的方法得出(+2)+(+3)= +5

后,学生按照此思路可以很快得 出(-2)+(-3)等其它情形.又如以口答形式判断几组有理数加法的和的符号 和在最后以“挑战老师”的形式判断一句话的正误).同时本节课在运用“正负抵消”和数轴探讨有理数法则时,教师只对第一个 或前两个进行指导和示范,其它的留给学生独立得出或合作完成.另外利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使教学内容直观形象化,使学生在比较真实的 环境里面体验数学的生活性.三,说学法: 说学法: 本节课同号两数相加学生易理解,难点是异号两数相加,所以在教学时 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学习和前面正数,负数,数轴,绝对值的学习为本 节课提供了学习的前提;第二,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合作和交流的能力,通过探究和合作获得 成功基本上可以实现课程目标的;第三,范例讲解和随堂练习始终是学以至用的有效方法.范例讲解与随堂练习都是学生强化理解法则,正确运用法则的地方.范例讲解时应引导学生步步说

理,随堂练习时应引导学生通过自我反省,小组评价,来克服解题时的错误,有 必要教师给与规范矫正.四,说教学程序: 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我将“新,行,省,信”四字教育法运用到教学中,教学过程划分为 以下几个环节:(简述如下)1, 引入新知---新 创设新的问题情境).引入新知---新(创设新的问题情境).---

今年恰好举行了世界杯,所以通过足球净胜球问题引入教学,情境活泼,自 然.在学生回答(-1)+(+1)=0 和(+1)+(-1)=0 时渗透“正负抵消”的思 想引入讨论整数加法的几种情形.2, 探究新知---行 探究新知---行---

(1)类比小学学习加法的“实物数数法”(1 用一个 表示,-1 用一个 表示,那么 2 就用两个 表示的方法)和“正负抵消”法形象直观得出一组有理 数加法的结果,教学时除(+2)+(+3)教师示范得出外,其他几例均可学生自 主得出,教师在聆听学生讲述自己的方法时及时给与积极的评价.(2)联系前面数轴,运用数轴也可以形象得出上述四组数的结果.在教 学时要强调加法的“叠加性”,此处学生易出错.如在讲(-2)+(-3)时学生 虽然明白-2 表示从原点出发往西移动 2 个单位,但在加上-3 时易犯“又从原点 出发”的错误,教学时可以采取以下策略:一是先讲点的移动再移动然后用数学 式子表示,在此基础上出示其它几个算式,让学生运用点的移动说明运算结果;二是联系孩提时学数数(数手指)的方法进行类比.在此处的教学师应加强引导, 在讲完第一个式子的表示过程后其他三个让学生依照刚才教师的方法和思路独 立完成,在学生发表见解时师可以让其他学生给出矫正和评价.3, 得出新知---省 得出新知---省---

在前面形象得出结果的基础上教师诱导学生从四个例子中发

发现一般的结论.教师引导学生观察:

(-4)+(+4)=0

问:两个有理数相加,和的符号怎样确定?和的绝对值怎样确定?一个有理 数同 0 相加,和是多少? 在引导学生观察前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讨论.教师可以参与到学生 当中的讨论中, 在讨论中师可诱导学生先看式子的和的符号与两个加数的符号的 关系,再诱导学生看和的绝对值与两个加数的绝对值的关系.如果学生有困难, 师可引导学生分类:同号类,异号类,相反数类,观察符号与绝对值特征,再请 学生发表自己或小组成员的见解.此处应肯定学生朴素的语言特别应表彰有独特 见解和说得完备的学生.最后师生一起用比较规范的语言总结有理数加法法则.4, 运用新知---信 运用新知---信---

此处的“信”主要是指在运用法则解决问题时对照法则“步步说理”,从而 树立学生学好法则用好法则的信心.特别是异号两数相加时更要着重强调, 矫正, 理清思路和步骤.然后师生一起“解后思”:在做题时应该注意什么(此处又是 “省”),在随堂练习时教师关键是反馈矫正,积极评价, 5, 联系实际,小小拓展;联系实际,小小拓展;

为落实“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数学”的理念,此处可安排两道实际 应用题:如:请根据式子(-4)+3 举出一个恰当的生活情境;(此例有很多好 情境,教师应对举例举得好的学生给与积极评价).又如:土星表面的夜间平均 温度为-150 度,白天比夜间高 27 度,那么白天的平均温度是多少? 6, 教学小结,知识回顾: 教学小结,知识回顾:

教师让学生畅所欲言的谈在这节课的得与失,感到困惑和疑难的地方,运用 法则的关键和步骤等等.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再提炼.运算时的基本思路:① 确定类型,②确定符号,③确定绝对值.7,课外作业 为进一步巩固知识,布置适当作业.教师还可提问供学生课外思考以挑战老 师:学习完今天的知识后,老师认为“两个有理数相加,和一定大于其中一个加 数”,老师的说法正确吗?请聪明的你举例说明.


篇3:新课程“有理数加法”的教法初探

教学设计思路和理念:

一、提出问题

大家小学学习过小数、分数、自然数的加法运算, 现在看来这些运算都是在非负数的范围内进行的。负数引入之后, 数扩大到了有理数的范围, 能否对任意的有理数进行加法运算?这种运算的法则又是怎样的呢?这就是本节课要研究的内容。这一过程旨在由学生旧知引入新知, 很自然的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课题的引入

首先在引入问题上, 笔者费了一番脑筋。一开始, 我想从吸引学生的兴趣出发, 引导大家举一些足球赛场上的得分, 失分的例子。后来经过研究我觉得最好不要讨论某个足球队在整个赛事上的得分情况。因为胜一场积3分, 平一场积1分, 输一场积0分, 积分方法比较复杂, 不利于学生列式子, 总结法则。后来我们又想不如引导学生们讨论一场足球赛中的净胜球情况, 比如我方进了3个球, 对方进了2个球, 那我们的净胜球就是1球, 再比如我方进了二2个球, 对方进了4个球, 那么我们的净胜球就是-2球, 但是考虑到这样的话, 课堂讨论时, 可能学生会花好多时间去列举一些其实本质是一类的例子。

三、探索规律

分组讨论, 由小组的代表说出本组成员的想法, 我发现学生所回答的答案中包括了全部可能的答案, 这时我趁势提问回答出答案的同学是如何想出来的, 并把他们的回答一一写在黑板上, 用1、2、3、……来区分出不同的分类情况。

(1) 先向东走20m, 再向东走30m;

(2) 先向东走20m, 再向西走30m;

(3) 先向西走20m, 再向东走30m;

(4) 先向西走20m, 再向西走30m

还有同学补充说这个同学没说全, 还有好多种呢, 比如先向东走30米, 在向西走20米, 马上同学就反驳说, 不对, 刚刚题目都说啦, 先走的是20米, 后走的是30米, 马上那名同学恍然大悟说, 哦, 我搞错啦, 你已经说全了! (我们认为这样的更有方向性的讨论, 可赢得宝贵的课堂时间, 提高讨论效率, 又不是那么刻板, 学生容易想到, 有利于培养学生分类讨论的思想)

再次提出问题:你能把刚才四种可能转化为数学表达式吗? (能) 在写之前咱们还有什么事没做呢?因为本节课是在前面学习了有理数的意义的基础上进行的, 学生已经很牢固地掌握了正数、负数、数轴、相反数、绝对值等概念, 所以马上就有学生回答为了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所以要用到正负数, 得规定正方向, 比如向东的方向为正。我又引导说, 光有正方向就够了吗?又有一个同学补充说还要规定一下出发点为原点, 这样就可以把朝哪个方向走表示成有理数了。 (这其实是一个建模的过程)

……同学们继续分组讨论。

一会儿, 全班基本上分了两个派别。有代表发言说, 我认为我们总结得不够全面, 少了两条, 细节的表达上也没有注意, 以后要注意改进!别的组迫不及待的举手说:“我认为我们总结的比书上好, 我们刚刚的两句话已经够了!”怎么讲?“比如任何数加上0, 我们前几节学过可以把0表示为+0, 或-0, 那么 (+20) +0可以看成 (+20) + (+0) , 根据第一条就可以知道答案就是+20;或者 (+20) +0看成 (+20) + (-0) , 根据异号加法法则答案也是+20, 就不必列出来了!”马上又有学生反驳说:“那互为相反数的两数和为0怎么用第一、二条解释?”另一组代表发言说:“比如 (+20) + (-20) 它们两绝对值相等, 那我就不妨任意取正号或是负号, 反正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后都是0, +0或-0都代表0。”同学还是不满意:“说那明明说要取绝对值较大的那个数的符号嘛, 你可不能任意规定取谁的符号!”这么一讨论全班同学基本达成了一致的意见, 虽然我们的和书上的法则实际上是一样的, 但把有理数加法的特殊情况明确列出来更有针对性。我也乘机打了一个不一定很恰当的比喻, 就像中国有31个省级行政单位, 但还不是把几个省列为自治区, 因为它们有一定的特殊性, 可能当列出来后更好管理吧, 同学们发出一阵笑声。

通过学生对法则中两种特殊情况的讨论, 巧妙地避免了由老师说出这两种特殊情况, 从他们嘴里说出来, 印象会更深, 而且讨论的过程, 本身就是熟悉和理解法则的过程, 对他们今后的探索也是一种激励。

四、巩固练习

接下来给出一些例题进行实践。

五、小结

最后教师点一下规则, 强调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和的符号, 二是和的绝对值与原加数绝对值之间的关系。

篇4:“有理数加法”的教学探索

那么,有没有这样的一处教学方法,可以避开晦涩(当然是相对于初学者而言)的加法法则,又可以让学生熟练掌握有理数的加法呢?答案是肯定的,从正负电荷互相“抵消”的简单常识出发,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有理数相加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

这个方法的核心是一个正电荷记作+1,一个负电荷记作-1(在新人教版第五页的第六题有这方面的练习),一个正电荷和一个负电荷“抵消”。实际的教学可以这样展开:(一)引导学生们从这个事实中抽象出算式并得出结果:(+1)+(-1)=0,因为这样练习前面已有相当多,所以非常容易理解。(二)引导学生把正负数分别转换成正负电荷的个数。如:+2表示有2个正电荷,-3表示有3个负电荷。(三)引导学生计算电荷抵消之后剩下电荷的正负和个数。如:2个正电荷能中和2个负电荷,那么三个负电荷中还剩下一个负电荷。紧接着就可以引导学生从中抽象出算式并得出结果:(+2)+(-3)= -1。

经过这样的引导和学习后,学生对类似的问题基本上都会很容易回答:如-8表示有 个 电荷,+6表示有 个 电荷,抵消之后还剩下 个 电荷,所以(-8)+(+6)= 。此时学生就可以进行加法中“异号两数相加”的计算了,经过几分钟的练习,只要学生小学的减法过关,初中的“异号两数相加”和“互为相反数的和为0”也就可以过关了。

用这个方法,同号两数相加也很可以容易解决:如+2表示有2个正电荷,+3表示有3个正电荷,正电荷与正电荷不能抵消,所以它们的数量只能累加起来,最后共有5个正电荷,所以(+2)+(+3)= +5,两个负数相加也可以类似解决。

至此,有理数的加法计算问题就解决了。没有绝对值、相反数等概念,也没有历来让学生头痛的加法法则,但计算过程却又无不符合加法的法则。在计算当中,学生不知不觉就用上了加法法则、绝对值和相反数等知识。如:(+2)+(-3)的计算中,+2表示有2个正电荷,-3表示有3个负电荷,负电荷的个数多,所以最后剩下是一个负电荷。其中“正(负)电荷的个数”其实就是这个正(负)数的绝对值,“负电荷的个数多,最后剩下负电荷”的判断过程实质上就是“取绝对值较大的数的符号作为和的符号”。整个学习的过程,基础好一点的学生需要30分钟左右,差一点在一节课内也可以基本掌握。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呢?仔细分析,大概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在整个加法学习中不需要用到刚学的还没有熟练掌握的绝对值、相反数等概念,只从一个几乎是常识性的事实(一个正电荷与一个负电荷抵消)入手,自然而然地展开而已。第二,这个方法几乎与小学所学的加法或减法一样,学生可以非常轻松地过渡。如同号两数相加的例子“如+2表示有2个正电荷,+3表示有3个正电荷,正电荷与正电荷不能中和,所以它们的数量只能累加起来,最后共有5个正电荷,所以(+2)+(+3)= +5”与小学加法学习常用的例子“小明有3个糖果,爸爸又给了他2个,他一共有几个?”类似。异号两数相加的例子“+2表示有2个正电荷,-3表示有3个负电荷。2个正电荷能中和2个负电荷,那么三个负电荷中还剩下一个负电荷。从而得(+2)+(-3)= -1。”则与小学减法的例子“小明有3个糖果,吃掉了两个,还剩下几个?”类似。

事实上,在这样学习的过程中,大多数学生都是类比着小学的加减法来理解、掌握有理数的加法的,取得了相当好的效果。

但这种方法也一些不足之处,主要是一些需要灵活地运用加法法则来解决的问题。例如:(1)若a﹥0,b﹥0,则a + b 0。(2)若a﹥0,b﹥0,且a﹥ b,则a + b 0。因为学习加法时,回避了加法的法则,所以遇到这类问题时,学生觉得无从下手(其实就算学习了法则,很多学生也会感到困难)。这里既有学习方法的原因,也有对加法的理解掌握还不够火候的原因。但学习加法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能熟练而准确地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这类问题可以在学生以后学习当中逐渐理解。即使不理解,对学生以后的学习不会产生什么影响,所以在有必要的时候提一下就行了,没有必要花费太多的功夫。

综上所述,利用课本的习题作为引入的素材,利用正负电荷相互“抵消”的简单常识作为切入点来引导学生学习有理数加法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

篇5:有理数的加法说课稿

我们知道有理数是整个代数的基础,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又是初中数学的基本运算,因此可以说有理数这一章,是整个初等数学的奠基石,它所隐含的丰富的内容反映了中学阶段许多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下面我将从4个方面来阐述我对这节课的理解和设想:

一、 教材分析;二、教法分析;三、学法指导;四、教学过程

教材分析:

在教材分析中我将谈一下几点: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有理数的加法法则】是初中华师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六节的内容,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在小学掌握了算术运算,而前边的学习又初步掌握了有理数的基本概念,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是建立在小学运算的基础之上的,又与小学加法运算有很大的区别,如小学的加法运算不需要确定符号运算单一,而有理数的加法不但要计算绝对值的大小而且还要确定结果的符号,由算术到代数式学生从小学到初中的一个新的转折点。而有理数的加法又是有理数运算的主要内容是初等数学运算的基础,同时又是学习物理、化学等相关学科的基础。因此,这部分内容在学习数学及其他方面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及作用。

(二)、教学内容:

有理数的加法的教学共分2课时,这是有理数的加法第一课时。本节课主要讲授有理数加法的意义,归纳有理数加法的法则,能区别有理数的和与小学运算的和的不同,并要求学生在掌握法则的基础上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三)、教学目标:

倡导有理数的加法要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参与“观察、猜想、验证、归纳、运用”的全过程。以培养创新意识与培养能力为宗旨。从教材的特点和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以教学思维为出发点。我设计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有理数加法的意义,掌握有理数加法的法则,并要求学生在掌握法则的基础上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2、能力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借助数轴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利用绝对值把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化归为小学算术的加减运算,体现化归的思想,以及适度加强法则的形成过程,着重培养学生“观察、猜想、验证、归纳、运用”等综合能力。

3、情感目标:遵循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和初一学生的身心特点,按照启发式教学原则用发现法和直观教学法激发学生探究教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敢于探索、乐于创新的精神。

4、教学重点、难点和教学关键: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有理数加法的法则

难点是: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不仅要确定喝的符号而且表明上的和是化归为算术减法来解决的,学生不好掌握,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难点是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有理数加法中结果符号的确定。

二、教法分析: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教学生动、有趣、高效,我采用启发式教学,发现法教学形成性学习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共用,考虑到学生目前仍以直观思维为主,在教学中,我采用针对性较强的相应措施。首先,我创设具体的问题情景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必要的动态演示,让学生看的清楚,听的明白逐步从图形的直观向深化过渡,最后向抽象思维过渡,引导学生观察与思考,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有效性;其次,引导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探究,师生共同归纳出有理数的加法法则,以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有效性、深刻性这既是形象思维转化为抽象思维的过程,也是对学生观察、归纳思维能力的过程,再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认知结构的建构,培养学生活动知识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 学法指导:

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我采用启发式教学原则,通过提出问题,多媒体的直观演示和学生一起分析,归纳出法则。始终让学生参与整个问题的全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中力求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尽情创造性的学习,无论在法则的形成,还是法则的运用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都避免教师的灌输方法,有意识的让学生主动观察、比较、分类、归纳积极思考,教师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及时点拨,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数学的主动性,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感受到数学学习的无限乐趣。

四、说教学过程:

1、 首先我通过简明扼要的语言引导学生回顾小学数学运算的过程,类比联想到在学习有理数后,必然要学习有理数的加法。接着我提出问题,然后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这些问题是求物体两次向同一方向运动的喝的问题,如何求解呢?联系小学学习过的加法意义,学生很快就能打出用加法。这样引出课题

2、 然后设置这样一个问题情景,利用动态演示带领学生进行新课探索,首先我提出问题“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用什么方法呢?接着我提醒学生注意审题,暗示学生题中没有明确小明朝那个方向走,通过暗示,引导学生思考。在这里,为了区别“向东”还是“向西”走,“我们规定向东走为+,向西走为-”南无小明共有几种走法?在教师提出问题之后,学生分组讨论,最后引导学生得出有“同向”“异向”两种情况,【我在这个问题中,没有明确提出小明的走向,其目的是让学生积极思考】接着动态演示图像情况,在演示之前,我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演示过程。 “小明向东走了20米,第二次又向东走了30米,那么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接着看图形的第二种情况“小明向东走了-20米,也就是向西走了20 米,第二次又向东走了-30米,也就是向西走了30 米。那么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通过演示,很容易得出两次一共走了-50米。得出算式,之后,去我引导学生对算式进行分析,从中发现规律得出同号的加法法则。在总结出同号的加法法则后,我又引导学生讨论逆向的情况,在这里仍然提醒学生注意下面的演示过程。“小明向东走了20米,第二次又向东走了-30米,那么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学生讨论得出-10米,通过演示,接着让学生 思考第二种逆向情况:“小明向东走了-20米,第二次又向东走了30米,那么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学生分组讨论可以得出走了10米。得出算式“(-20)+(+30)=+10”通过两次演示逆向运动,学生仔细观察,引导学生动口、动脑及思考后,得出两次运动的和,师生归纳出异号下的加法法则。结论:“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经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在这里,我通过简明的动态演示,是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问题本身,同时问题的演示,更容易突破难点。

3、 接着我又提出问题2“在东西走向的马路上小明从O点出发,向东走了20米,又向西走了-20米,那么两次一共走了多少米?”利用动态演示,学生很容易得出“互为相反数的两数相加得0”之后我又提出问题3“在东西走向的马路上小明从O点出发,向东走了20米,又向西走了0米,那么两次一共走了多少米?”学生很容易得出“一个数与0相加,仍得0”从而利用上面的演示过程,归纳出有一个加数为0的法则。

4、 至此,通过师生多种情形的归纳,一起归纳出有理数的加法法则【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经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3、互为相反数的两数相加得0 4、一个数与0相加,仍得0】

意义上教学过程通过多媒体演示,把数、式、形的静变为动,以增强法则的直观性,加深法则的理解,突出本节课的重点、突破难点,同时也增强了数形结合的思想运用,在归纳出法则后,我有进一步启发引导学生分析法则的特点,并总结规律“两有理数相加,所得的和为符号和和两部分组成,加法运算的关键是福海的确定,符号运算一旦解决,余下的就是小学算术的加减问题了”在这里,我给出两个具体的实例通过对他们的分析得出:

(-4)+(-8) = -(4+8) =-12

同号两数相加 取相同的符号 通过绝对值化归为算术数和的过程

(-9)+(+2) = -(9-2) =-7

异号两数相加 取绝对值较大符号 通过绝对值化归为算术数减的过程

总结:同号两数之和——名副其实的和——做加法

异号两数之和——表面是“和”实际上是做减法。

运算步骤:1、先判断类型:同号还是异号;2、确定和的符号;

3、后进行绝对值的加减运算

简单归为:8字诀——符号法则+算式加减

通过以上的设计,进一步加深了对法则中难点问题的理解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运算步骤,然后又教师归纳出加法法则。

5、 这时我又提出另一个问题“两个正数相加,和一定大于每个加数吗?那么在有理数的范围内,又有怎样的情形呢?”通过设问,引导学生思考,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有理数的和与小学学习的算术的和区别,由师生共同得出结论【设置这个问题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感受类比的数学思想是他们善于比较知识的联系与区别,提高联想记忆强度】

6、 接下来我又设置了一道改错题:

【设置问题,强化关键

判断正误,并改错

1、 两个负数相加,绝对值相加;2、正数加负数,何谓负数;3、负数加正数,和为正数;4、两个有理数和为负数时,着两个有理数都是负数】

它是专为学生在运用法则时易出错的问题而设计的为促使学生在引用时仔细审题,通过分析辩误,抓住关键。

7、 为了完成从掌握知识到引用知识的转化,使知识教学与智能训练相结合,我设置了以下例、习题易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严密的计算能力,下面的这组练习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其目的在于巩固法则,加深对法则的理解和记忆,练习2通过强化与训练,使学生熟中生巧、将知识转化为技能,也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计算下列各题:

例题1、(-6)+(-8) 2、5.2+(-4.5)

练习:1、计算下列各题:并说明理由(1)、(-4)+(-7)

(2)、(-4)+(+7) (3)、(+4)+(+7)

(4)、(-4)+(+4) (5)、(-9)+0

练习:2、计算下列各题:

(1)、15+(-22) (2)、(+0.9)+1.5 (3)、(+2.7)+(-3.5)

8、到这时,整个教学过程也接近尾声了,为了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完整的框架,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师生共同合作,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小结:1、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2、运用有理数加法法则的关键问题;3、本节课所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这样小结,其目的是梳理了知识,有点明了本节课的学习要点,同时使学生对本节知识体系有一个完整的认识,为下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9 作业布置:(必做)练习2、3、4、(选作)习题1、2【作业布置是为了发现弥补学生知识掌握的不足强化技能训练;另外作业的布置体现了分层教学,满足了不同学生的不同要求,达到了分层优化的目的,从而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品质】

10、 最后是我的板书设计:

课题: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法则 小结

步骤与口诀 布置作业

结论

篇6:有理数加法说课稿

《有理数加法》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有理数加法的基本运算法则。这节知识是在有理数、数轴、相反数及绝对值等概念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并且是之后学习有理数混合运算、科学记数法及开方的基础。因此,本节课起到承上启下,铺路建桥的作用,意义重大。

教学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会应用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法则进行计算。过程与方法目标:巧设具体问题的情境,并结合数轴,学生通过思考、分析、联想的过程,加深对有理数加法的理解,并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养成主动参与的意识,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通过以上对教材及教学目标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有理数加法的运算法则,并能够灵活运用。难点是培养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有理数加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对于把握和处理教材有重要的作用。七年级的学生可以解决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正数的简单计算问题,也对有理数概念有了基本的了解,但运算因其本身有些抽象,学生计算起来还是有些困难。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抽象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成长,但仍需要感性经验的辅助。所以本节课程可以通过设计具体的实际情境来引导学生理解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并且可以提高他们对于较抽象问题的解决能力。

基于以上分析,以及遵循新课改的精神: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我将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采用以归纳总结法为主,以启发式教学法、讲练结合法、情境教学法为辅,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结合本课内容,我将学法确定为:学生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为主,这有利于学生自主意识的成长。

教学过程可以分为五个环节,首先是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一个良好精彩的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是一节课成功的开始。根据《有理数加法》这节课的特点,我将采用图片方式进行导入。播放几组足球比赛的图片,规定进球数为正数,失球数为负数,它们的和为净胜球数,有一支球队现在的比赛情况是进球4个失球1个。提问同学,该队净胜球数的表达式是什么呢?设置这一环节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兴味盎然地投入到之后的学习中去。

接着进入课文新授,深入感知环节。

第一步,在学生讨论导入提出的问题后我提问学生回答之前的问题,得到4+(—1)的答案,这就引出了有理数加法的表达式,学生出于对这个表达式答案的好奇,能更(专注地)进入到下面的学习(依据)。

第二步,因上面的式子中出现了负数,我会提问学生(方法),负数让他们联想到了之前的什么知识,引导学生们说出数轴,此时规定在数轴上向右运动记为正,向左运动记为负。随后假设左右运动的六种情况。问同学,这六种运动过程在数轴上怎么表示?用之前有理数的加法式子怎么表示?每种情况下最后的结束点分别离原点多远?让同学们分组讨论,随后来回答。这步可以引出有理数的相同符号的加法,不同符号的加法,两个相反数的加法以及有理数与0的加法。这为后面学生理解加法法则奠定了基础。

第三步,根据同学的回答将前面五个式子以及答案完整的写在黑板上,让同学们继续讨论从中根据数字前面的正负符号能发现什么规律。同学谈论交流,我进行引导和总结归纳得出有理数加法的运算法则即: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3.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这一步通过例子有利于学生深入得理解有理数加法法则,加深印象。

为了让学生巩固新知,我会在新授结束后,根据教材分梯度选取习题,给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在练习后我会进行及时讲解。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新知识的印象,更好的完成本节课的重点。

同学们掌握本节课的知识后,我将提问他们收获了什么,由同学自主总结本节课所学习的的内容,我给予补充评价。同时让同学自己谈谈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同桌之间的讨论。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思考,以及合作交流,并能通过反思来更好的巩固本节的知识。

本节课的课后作业是学生回家思考现实生活中可以用有理数加法来解决的问题,编写成题目并解答。这样有利于解决这节课的难点。

我的板书设计采用的方法是线索式(方法),遵循简洁、明了、大方的原则,能很好的为突出教学重点服务。

篇7:有理数的加法说课稿模板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两个有理数进行加法运算时,这两个加数的符号可能有哪些情况。

生1:加数都是正数或都是负数。(教师板书:同号两数相加) 加数一正一负(教师板书:异号两数相加)

师:还有其他情况吗?

生2:正数与零,负数与零,或者两个都是零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个具体问题:某人从一点出发,经过下面两次运动,结果的方向怎样?离开出发点的距离是多少? ① 先向东走了5米,再向东走3米,结果怎样?

生3:向东走了8米

师:如果规定向东为正,向西为负,同学们能不能用一个数学式子来表示? 生4:表示为(+5)+(+3)=+8 (教师板书) 师:我们可以画出示意图。 (教师用投影仪显示图1)

②先向西走了5米,再向西走了3米,结果如何?

生5:向西走了8米。可以表示为:(-5)+(-3)=-8 [教师板书]

(教师用投影仪显示图2)

③ 向东走了5米,再向西走了3米,结果呢?

生6:向东走了2米。可以表示为:(+5)+(-3)=+2 [教师板书]

(教师用投影仪显示图3)

④先向西走了5米,再向东走了3米,结果呢?

生7:向西走了2米。可以表示为:(-5)+(+3)=-2 (教师板) (教师用投影仪显示图4)

⑤先向东走5米,再向西走5米,结果呢?

生8:回到原地位置。可以表示为:(+5)+(-5)=0 (教师板书) (教师用投影仪显示图5)

⑥先向西走5米,再向东走5米,结果呢?

生9:仍回到原地位置。可以表示为:(-5)+(+5)=0 [教师板书]

(教师用投影仪显示图6)

师:同学们开动脑筋,完成上面这组问题完成得非常好,我非常高兴,请同学们独立完成下面一组有理数加法的具体问题,用数学式子表示出来。 (教师用投影仪显示下面内容):

从河岸现在水位线开始,规定上升为正,下降为负:

①上升8cm,再上升6cm,结果怎样? ②下降8cm,再下降6cm,结果怎样?

③上升6cm,再下降8cm,结果怎样? ④下降6cm,再上升8cm,结果怎

样?

⑤上升8cm,再下降8cm,结果怎样? ⑥下降8cm,再上升0cm,结果怎样?

师:下面同学们分组讨论,互相订正。

教师公布正确答案:

①上升14cm。 [教师板书 (+8)+(+6)=+14]

②下降14cm。 [教师板书 (-8)+(-6)=-14]

③下降2cm。 [教师板书 (+6)+(-8)=-2]

④上升2cm。 [教师板书 (-6)+(+8)=+2]

⑤回到原水位线。 [教师板书 (+8)+(-8)=0]

⑥在原水位下线下8cm。 [教师板书 (-8)+0=-8]

师:通过以上两组题目,从两个有理数相加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请同学们发表演自己的观点,与本组同学交流。

小组1:我们这一小组同学发现了正数加正数结果是正数,负数加负数结果是负数,也就是说:同号两数相加,符号不变。

师:其他小组还有没有新的发现什么?

小组2:我们发现符号不同的两个有理数相加,结果的符号与最前面加数的符号一样。

师:这一小组的看法是否正确呢?

小组3:不正确。因为(+6)+(-8)=-2, (-6)+(+8)=+2,结果和符号与第一个加数的符号不一样。应改为:符号不同的两个有理数相加,结果的符号决定于加数中较大的数的符号。

小组4:这句话也不对,如(+3)+(-5)=-2 中,和的符号是负的,但+3比 -5大,应改为:和的符号与绝对值大的加数符号一样。 师:还有没有不同意见?

小组5:我们这一小组有不同意见。符号不同的两个数相加还有一种可能是相反数的情况,结果为0与每个的数的符号都不一样。

师:观察仔细,很好。

师:刚才同学们只是发现了两个有理数相加,结果的符号问题,结果除了

符号部分外,另一部分称为结果的什么?

众生:结果的绝对值

师:结果的绝对值与加数绝对值又有何关系呢?

小组5:同号两数相加和的绝对值等于加数绝对值的和,异号两数相加和的绝对值等于较大绝对值减去较小绝对值。

师:请同学归纳,总结出有理数的加法规律。

小组6:同号两数相加,符号不变,并把绝对值相加;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小组7:不对,异号两数相加应分两种情况。⑴绝对值不等的异号两数相加;⑵绝对值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

师:很好!同学们已经感受到两个有理数相加的情况与小学加法要复杂一些,是否还有没有考虑到的情况呢?

小组8:有,一个数同0相加,仍是这个数。

师:全班同学共同说出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教(板书):有理数加法法则:

①同号两数相加,取加数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②异号两数相加,如果绝对值相等和为0;如果绝对值不等,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③一个数同0相加,仍是这个数。

(点评:学生学习知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生认知的效果,完全取决于学生是否以积极的心态参与认知活动。因此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有如下闪光点:

1.通过回顾已具备的部分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产生一个暂时成功感和满足感,达到一个暂时的心理平衡。

2.以提问的形式展现新矛盾、新问题,挑起学生引起心理的不平衡。旨在诱发学生好强、好胜的天性,将学生的注意力导向下一个环节。

3.再次以提问的形式,渗透分类的思想,将学生的思维导向分类探索的境地。旨在让学生的思维能圆润地过度到探索新知情境之中。

4.分类展示生活情境,放手让全体学生感受并探索,从而构建加法法则。)

篇8:“有理数加法”的教法初探

【关键词】有理数;加法;教法;探索

一、问题的提出

有理数的加法是有理数运算的开始,是进一步学习有理数运算的基础,也是今后学习实数运算、代数式的运算、解方程以及函数知识的基础。同时,学好这部分内容,对减少学生之间两极分化、增强学生学习代数的信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大家小学学习过小数、分数、自然数的加法运算,现在看来这些运算都是在非负数的范围内进行的。负数引入之后,数扩大到了有理数的范围,能否对任意的有理数进行加法运算?这种运算的法则又是怎样的呢?这就是本节课要研究的内容。这一过程旨在由学生旧知引入新知,很自然的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课题的引入

为了总结出有理数的加法法则,我们从实际问题开始分析,出示例题:

例题: 小明在一条东西向的跑道上,先走了20米,又走了30米,能否确定他现在位于原来位置的哪个方向?与原来位置相距多少米?

分析:我们知道,求两次运动的总结果,可以用加法来解答,可是上述问题不能得到确定答案。因为运动的总结果与行走方向有关。

我们必须把这一问题说得明确一些,如果规定向东为正,那么向西为负。

(1)若两次都是向东走,很明显,一共向东走了50米,写成算式是:(+20)+(+30)=+50.即这位同学位于原来位置的东方50米处。

(2)若两次都是向西走,很明显,一共向西走了50米,写成算式是:(-20)+(-30)=-50 即这位同学位于原来位置的西方50米处。

(3)若第一次向东走20米,第二次向西走30米,在数轴上我们可以看到这位同学位于原来位置的西方10米处。写成算式是;(+20)+(-30)=-10

(4)若第一次向西走20米,第二次向东走30米,那么这位同学位于原来位置的什么地方?如何用算式表示?要求学生画出数轴,仿照(3)画出示意图。写成算式是:(-20)+ (+30) =+10

再看两种情形。

(5)第一次向东走15米,后又向西走15米,则有(+15)+(-15)=0

(6)第一次向西走18米,后没走,则有(-18)+0=-18

从以上写出的算式(1)~(6),你能总结出两个有理数相加和的符号怎样确定?和的绝对值怎样确定?两个互为相反数相加,一个有理数同0相加,和分别是多少?

引导学生观察和的符号及其绝对值与两个加数的符号及其绝对值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分类、归纳、概括能力。

观察:算式(1)两个加数同号都是“+”号,和的符号与加数符号相同,也是“+”号,和的绝对值是50正好等于两个加数绝对值的和。

观察:算式(2)两个加数也是同号,都是“-”号,和的符号也与加数符号相同,是“-”号,和的绝对值是50,也是两个加数绝对值的和,所以算式①、②可归结为:

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例如:(-4)+(-5)这是同号两数相加,先确定和的符号为“-”

(取与加数相同的符号),再把绝对值相加,即4+5=9,所以(-4)+(-5)=-9。

觀察:算式(3)、(4):两个加数的符号不同,和的符号有的是“+”号,有的是“-”号,让我们再试几次。(下列算式中的各个加数不妨仍可看作运动的方向和路程)向东走4米,再向西走3米,其结果位于原位置的东方1米,

可列算式为;(+4)+(-3)﹦+1

向东走3米,再向西走10米,其结果位于原位置的西方7米,

可列算式为:(+3)+(-10) ﹦-7

向西走5米,再向东走7米,其结果位于原位置的东方2米,

可列算式:(-5)+(+7) ﹦ +2

向西走6米,再向东走2米,其结果位于原位置的西方4米,

可列算式是:-6+(+2) ﹦-4

从上面异号两数相加的算式中,你发现和的符号与哪个加数的符号相同?和的绝对值与两个加数的绝对值之间有什么关系?

答: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和的符号与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相同,和的绝对值等于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观察算式(5)可知。

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观察算式(6)可知。

一个数和零相加,仍得这个数。

三、规律的得出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不难得出有理数加法的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用字母可以表示为:

①若a>0,b>0则a+b=+(|a|+|b|)

②若a<0,b<0,则a+b=-(|a|+|b)

2.绝对值不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用字母可以表示为:

①若a>0,b<0,且|a|>|b|,则a+b=+(|a|-|b)

②若a>0,b<0,且|a|<|b|,则a+b=-(|a|-|b)

3.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零

4.一个数与零相加,仍得这个数

一个有理数由符号与绝对值两部分组成,所以进行加法运算时,必须先确定和的符号,再确定和的绝对值。有理数的加法法则指出进行有理数加法运算,首先应先判断类型,然后确定和的符号,最后计算和的绝对值。特别是绝对值不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和的符号与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符号相同,并把绝对值相减,因为正负互相抵消了一部分。

四、小结

有理数的加法是有理数运算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它建立在小学算术运算的基础上。但是,它与小学的算术又有很大的区别,小学的加法运算不需要确定和的符号,运算单一,而有理数的加法,既要确定和的符号,又要计算和的绝对值。因此,有理数加法运算,在确定“和”的符号后,实质上是进行算术数的加减运算,思维过程就是如何把中学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化归为小学算术的加减运算。

参考文献:

[1]刘洪,有理数的加法一节的教学[J].都市家教,2010年06期

[2] 吕听听;有理数加法教学的研究[J].江苏.育,1987年07期

篇9:有理数的加法说课稿模板

双峰寺镇中学王慧敏

我参加了数学教研活动,我评一下范玉荣老师的课,范老师精心准备,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了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设计了符合学生的认知成长水平和心理特征的学生活动,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性。听了这节课,让我很受启发。就这节课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一、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情景,自然导入新课。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情景,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况。这一点范老师做得非常出色。

他先用多媒体,展示水泥进出货数量和库存变化的表,让学生一下子亲近生活。在学生已有的经验的基础上思考有关问题。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引出同号两数相加的法则,步步深入,环环相扣。达到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目的。

二、注重探求新知识的过程和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进行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其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的过程。让学生亲自体验数学知识,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提高兴趣,激发求知欲。如,范老师引导学生探究有理数加法法则时,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师充分为学生创设操作和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运用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过程中。体验乐趣。正堂课气氛热烈。

通过“想一想,议一议,做一做”的活动,让学生归纳出同号异号两数相加的方法,再利用题目做一做,巩固加法法则的运用。

三、合理安排练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课堂练习是检查认知目标的主要手段,安

排一个紧凑,短时,有效的课堂练习,可以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在这节课中,范老师能根据教学的需要,设计练习,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和技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练习的上,主要表现以下几点:

首先,练习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如发下的试卷第一,第二题,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还运用课内练习。

再次,练习设计具有层次性,如从同号两数相加,到异号两数相加,再到互为相反数之和。这些题目考察学生对这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提高学生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本人认为不足的方面有以下几点:

1、教态不自然亲切,范老师一上来显得一点紧张,给了学生一个紧张的氛围,没有给学生一个充分思考的空间。

2、板书有点乱,因板书的内容太多,而能写的黑板太小,再加上学生的板书,导致粉笔字模糊不清,可能是准备不足。

3、范老师积极的,激励性的正面评价较少。

篇10:《向量的加法》说课稿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上节课中学习了向量的定义及表示,相等向量,平行向量等概念,知道向量可以自由移动,这是学习本节内容的基础。学生对数的运算了如指掌,并且在物理中学过力的合成、位移的合成等矢量的加法,所以向量的加法可通过类比数的加法、以所学的物理模型为背景引入,这样做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向量加法的意义,准确把握两个加法法则的特点。

三、教学目的:

1、通过对向量加法的探究,使学生掌握向量加法的概念,结合物理学实际理解向量加法的意义。能正确领会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和三角形法则的几何意义,并能运用法则作出两个已知向量的和向量。

2、在应用活动中,理解向量加法满足交换律和结合律以及表述两个运算律的几何意义。掌握有特殊位置关系的两个向量之和,比如共线向量,共起点向量、共终点向量等。

3、通过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类比、迁移、分类、归纳等数学方面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向量的加法法则。探究向量的加法法则并正确应用是本课的重点。两个加法法则各有特点,联系紧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实质相同,但是三角形法则适用范围更加广泛,且简便易行,所以是详讲内容,平行四边形法则在本课中所占份量略少于三角形法则。

难点:对三角形法则的理解;方向相反的两个向量的加法。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到三角形法则的实质是:将已知向量首尾相接,而不是表示向量的有向线段之间必须构成三角形。

五、教学方法

本节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类比:由数的加法运算类比向量的加法运算。

2、探究:由力的合成引入平行四边形法则,在法则的运用中观察图形得出三角形法则,探求共线向量的加法,发现三角形法则适用于任意向量相加;通过图形,观察得出向量加法满足交换律、结合律等,这些都体现探究式教学法的运用。

3、讲解与练习:对两个法则特点的分析,例题都采取了引导与讲解的方法,学生课堂完成教材中的练习。

4、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能直观地表现向量的平移,相等向量的意义,更能说清两个法则的几何意义及运算律。

六、数学思想的体现:

篇11:有理数的减法说课稿

董淑娟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要说课的课题是有理数的加减法,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本节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这一节课是本册书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我打算分四课时完成,去括号、加法计算、减法计算、加减法混合计算。下面我就从以下六个方面——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的设计向大家介绍一下我对本小节的理解与设计。

一 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在分析新数学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确定了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首先来看一下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有理数的加减法在整个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很重要的。它是整个初中代数的一个基础,它直接关系到有理数运算、实数运算、代数式运算、解方程、、研究函数等内容的学习。初中阶段要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让学生根据一些现实模型,把它转化成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增强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第一章而言,有理数的加减法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在有理数范围内进行的各种运算:加、减法可以统一成为加法,乘法、除法和乘方可以统一成乘法,因此加法和乘法的运算是本章的关键,而加法又是学生接触的第一种有理数运算,学生能否接受和形成在有理

数范围内进行的各种运算的思考方式(确定结果的符号和绝对值),关键是这一节的学习。数学思想方法分析:作为一名数学老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数学意识,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力图向学生渗透的德育目标是:(1)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2)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品质。

二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上述对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了解代数和的概念,理解有理数加减法可以互相转化,会进行加减混合运算;

2.通过学习理解加减法运算,都可以统一成加法运算,继续渗透数学的转化思想;

3.通过加法运算练习,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三、教学建议

(一)重点、难点分析本小节的重点是依据运算法则和运算律准确迅速地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难点是省略符号与括号的代数和的计算.

由于减法运算可以转化为加法运算,所以加减混合运算实际上就是有理数的加法运算。了解运算符号和性质符号之间的关系,把任何一个含有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算式都看成和式,就可灵活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计算.

(二)教法建议

1.通过习题,复习、巩固有理数的加、减运算以及加减混合运算的法则与技能,讲课前教师要认真总结、分析学生在进行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时常犯的错误,以便在这节课分析习题时,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改正.

2.关于“去括号法则”,只要学生了解,并不要求追究所以然.

3.任意含加法、减法的算式,都可把运算符号理解为数的性质符号,看成省略加号的和式。这时,称这个和式为代数和。再例如:-3-4表示-

3、-4两数的代数和,-4+3表示-

4、+3两数的代数和,3+4表示3和+4的代数和等。代数和概念是掌握有理数运算的一个重要

概念,请老师务必给予充分注意。

4.先把正数与负数分别相加,可以使运算简便。

5.在交换加数的位置时,要连同前面的符号一起交换。如:12-5+7 应变成 12+7-5,而不能变成12-7+5。备注:教学过程我主要说第一小节---去括号

四、教学过程:

根据教材的结构特点,紧紧抓住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运用类比、联想、转化的思想,突破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环节:

教学 环节

1、前提诊测,复习提问

(1)如何表示一个数的相反数?-(+3),+(-2)各表示的意义是什么?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号表示一个数的相反数,“+”表示一个数的本身;

(2)绝对值检测:随机出五六道小题即可复习旧知识的目的是对学生新课应具备的“认知前提能力”和“情感前提特征进行检测判断”.提出问题,创设情景把以下数相加、相减

1、+4,-5,+3,-6,-7,3,-2.5

2、-3.2,-2.6,+5,+6,-4在黑板上写五六个正负数请同学们把他们加在一起再减在一起。不要怕学生写错,让学生自己体会书写的繁琐计算的困难,继而想出解决办法。(可以多给学生时间。)

2、尝试指导,实施目标从学生的错误出发,引导学生先填括号,在想法去括号,通过小组探究得出去括号法则。,掌握计算方法。(5-10分钟即可)

3、题型训练,巩固目标

1、两数加减: +3+(-4);(-5)+(-6);(-8)-(+4);(+5)-(-6)

2、多数加减:(-12)-(+23)+(-7)-(-2);-(-4)+(+5)-(-6); +(+6)-(-5)+(-9);0-(-3)+(+6)-(+0.1)+(-0.25);-(-7)+(-2.3)-(-5.1)+(-3)此处要反复练习,并使学生明白去括号后的是省略加号的和式。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增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4、形成性测试,检测目标

1、做书18、20、23、24页练习题(只去括号)

2、利用书上习题1.3复习巩固1、2题的双数题进检测把“反馈---调节”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结束,应针对教学目标的层次水平,进行测试,对尚未达标的学生进行补救,以消除错误的积累,从而有效的控制学生学习上的两极分化。

5、归纳 总结,纳入知识系统+(),去掉括号后所得结果仍是括号内的数;-(),去掉括号后所得结果是括号内数的相反数。由学生总结、归纳、反思,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且能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6、布置 作 业

1、课后作业:书24页习题1.3 1.(1)、(3)、(5)、(7);2.(1)、(3)要求:小组长及时检查力争人人掌握去括号方法,会省略括号。利用课堂检测及时反馈本课重、难点。利用课后作业巩固新知.

上一篇:适合发朋友圈的圣诞节祝福语下一篇:2018年下半年 网络工程师 应用技术(无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