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理数加法》教学反思

2024-05-21

《有理数加法》教学反思(精选8篇)

篇1:《有理数加法》教学反思

有理数加法教学反思

姓 名: 王 飞

有理数加法教学反思一:

一、问题的引入:在问题的引入上。新课标规定应从实际情景入手,并且使学生能够对问题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我采用了敌军对我军进行小规模军事侦察的问题,使学生处在一个指挥官的角色。对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并且在对学生提出的各种情况,作出实际的操作,使学生明白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我感觉在问题的引入上问题过于简单,使学生思考的范围过于局限。没有出现比较热烈的学习气氛。所以问题的引入应加大深度,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二、问题的探索:在问题的探索上,我采用了一个小人在坐标轴上来回行走,产生一种动态效果,使学生在充满好奇心的状态下,在老师提供的情景下,在具有较多的时间和空间的条件下,亲身参加探索发现,主动的获取知识和技能。但在整个的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在法则的得出上学生的总结出现了一些问题,我再处理时由于怕时间不够充裕所以学生出现的问题我给作出了解答,其实这里应由学生自己来解决,这样对学生能力的提高非常有帮助。

三、习题的配备:整个习题的配备大致是按从易到难的顺序排列的,面向全体学生,采用多种形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并且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使学生对加法法则的理解进一步的加强。在讲解完例题后,让学生互相提问,以促使学生积极踊跃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创造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在最后的习题配备上,让学生对两个加数及和之间的关系作出判断,并且对各种情况作出讨论,达到本节课的一个高潮。促使学生的思路得到进一步的加强。但我总体感觉习题的量不够充足,学生的练习机会较少。

有理数加法教学反思二:

本节课的重点是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难点是:灵活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化运算。课堂中学生由刚开始的引入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达到了本节课的第一个高潮,为了突破重难点设置了两组习题练习。学生认真,完成正确率较高。同时展示了学生的解题技巧,并设置了大家一起来找茬这一活动,把课堂推向了第二次高潮。总体来说课堂效果很好。学生都能掌握解题技巧。

有理数加法教学反思三:

数学学习过程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而不能再是单一的、枯燥的,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方式,它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过程。本节课在教学中以故事引入,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建构新知主动探索有理数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从而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把他们被动地接受学习变成一种主动探索获取知识的过程。

数学与人和现实生活之间是有着紧密的联系的,把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引入教学,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科书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是“新课标”所倡导的理念之一。本课教学时的最大特点是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的数学,有益于学生理解数学、热爱数学,从而把数学当成自己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

本节课中如何更有效地调动“弱势群体”的积极性,是我们进一步要探讨的方向。

篇2:《有理数加法》教学反思

有理数加法是有理数运算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新课程理念,让学生动起来,成为课堂的主人,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使每个学生各项能力都能得到发展。在这种理念下,对教学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既要把握教好学中的引导作用,又要了解学生,肯定学生的思维闪光点,活跃课堂学习气氛,调动学习情趣和争强学生学习自信心。下面对有理数加法教学作一简要反思:

一、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有理数加法的意义,并设计不同的方法让学生合作交流,从而归纳有理数加法法则。让学生自己探索或与同学共同探讨,合作交流,来体验成就带来的愉悦,提高学习积极性和思维能力。通过合作交流,也可增强团队意识,增进同学友情。

二、注重学生主动参与。对有理数加法的教学。要严格要求学生遵循以下步骤:

第一、先确定和的符号; 第二、再求加数的绝对值;

第三、分析确定有理数绝对值是相加还是相减。

三、为了减小运算难度,提高学生的运算速度并,教师可根据自身经验总结一些方法教给学生: 如:

1、同号结合法。

2、互为相反数结合法。

3、同形结合法(小数与小数结合,分数与分数,整数与整数结合用以凑整)。

四、多让学生进行板演训练,教师指导学生评析板演结果,对的给予肯定,有毛病的地方及时指导并更正学生的错误,使学生即学会了知识,又获得了锻炼。

五、对于学困生要多鼓励,不要歧视他,要用“爱”去感化他。首先让他感觉到自己并不是没有用武之地,让他体验到集体的荣誉感,争强团队意识。其次,对他的一点点进步要及时给与表扬,争强他们的自信心。并利用学习小组,进行传帮带,“以优补劣”。

六、由于学生年龄特点,爱动爱闹,注意力易于分散,巩固不彻底,易于遗忘,教师可以采取每隔一段时间就进行强化训练,以增强学生的熟练程度。

七、教师一定要要坚持以生为主以师为辅的教学原则,坚持用合作学习、探讨交流的教学理念,坚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坚持以学习小组为主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完成新课改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

篇3:“有理数加法”教学新探

一、课题的引入

首先在引入问题上, 一开始, 我想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出发, 引导学生举一些足球赛场上的得分, 失分的例子。一位老师在和足球迷的丈夫讨论后提到, 最好不要讨论某个足球队在整个赛事上的得分情况, 因为胜一场积3分, 平一场积1分, 输一场积0分, 积分方法比较复杂, 不利于学生列式子。后来我又想, 不如引导学生讨论一场足球赛中的净胜球情况。比如我方进了3个球, 对方进了2个球, 那我们的净胜球就是1球, 再如我方进了2个球, 对方进了4个球, 那么我们的净胜球就是-2球。但是考虑到这样的话, 课堂讨论时, 可能学生会花好多时间去列举一些其本质是一类的例子, 比如我方进3球, 对方进2球, 我方进4球, 对方进3球, 有可能不能完全举出全部的六种算式, 这样可能讨论的效率不高, 而且从数学的思维角度来看。这种无序的讨论, 对数学思维的培养作用不是太大。因此用足球引入还是被我否定了。最后我决定用书上的引入, 但做了小小的变化。

二、提出实际问题

一位同学在一条东西向的跑道上, 先走了20米, 又走了30米, 能否确定他现在的位置位于出发点的哪个方向, 与原来的位置相距多少米?

三、探索规律

分组讨论, 由小组的代表说出本组成员的想法, 我发现学生所回答的答案中包括了全部可能的答案。

(1) 先向东走20m, 再向东走30m;

(2) 先向东走20m, 再向西走30m;

(3) 先向西走20m, 再向东走30m;

(4) 先向西走20m, 再向西走30m

再次提出问题:你能把刚才四种可能转化为数学表达式吗? (能) 在写之前我们还有什么事没做呢?因为本节课是在前面学习了有理数的意义的基础上进行的, 学生已经很牢固地掌握了正数、负数、数轴、相反数、绝对值等概念, 所以立即就有学生回答为了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所以要用到正负数, 得规定正方向, 比如向东的方向为正。我又引导说, 只有正方向就够了吗?又有一个同学补充说, 还要规定一下出发点为原点, 这样就可以把朝哪个方向走表示成有理数了。 (是一个建模的过程)

提问:求两次运动的结果, 应该用哪种运算?学生在小学就知道要用加法, 找同学在黑板上列出算式, 根据实际意义写出算式的结果, 分别得到四个等式:

指出:这几个同学所列的式子就是两个有理数相加求和的问题, 当然它们的答案是从实际生活意义出发考虑得到的, 但是我们不能碰到任何一个有理数加法算式都从生活中的实例来推答案呀 (同学们笑) , 所以找到有理数的加法规律看来很有必要。

列出算式根据实际意思写出这个问题的结果, 分别得到四个等式。观察上述四个算式, 学生分组讨论, 派代表发言, 最先有同学发现的规律就是同号相加符号的取法, 又有其他组的同学补充, 或者是提出不同意见。有个同学:说异号相加时, 取大数的符号。很快就有人反驳说:是绝对值较大数的符号。最后学生总结出:

1.同号两数相加, 取相同的符号, 并把绝对值相加;

2.异号两数相加, 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符号, 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提出问题:那书上说的3、4两条对不对吧?

同学们纷纷回答说:“对!”追问为什么, 他们说:“比如第一次向东走20米, 第二次不动, 那结果还是出发点以东20米, 或者第一地向东走20米, 第二次向西走20米, 那结果就是回到出发点了。”

提问:那是不是我们总结时漏了这两种情况呢?是不是我们说的不对呢?

同学们继续分组讨论。

一会儿, 全班基本上分了两个派别。有代表发言说, 我认为我们总结得不够全面, 少了两条。别的组迫不及待地举手说:“我认为我们总结得比书上好, 因为书上的3、4条已经包含在我们刚刚的两句话当中了。”怎么讲?“比如任何数加上0, 我们前几节学过可以把0表示为+0, 或-0, 那么 (+20) +0可以看成 (+20) + (+0) , 根据第一条就可以知道答案就是+20, 是它本身。或者 (+20) +0看成 (+20) + (-0) , 根据异号加法法则答案也是+20, 就不必列出来了。”又有学生反驳说:“那互为相反数的两数和为0怎么用第一、二条解释?”另一组代表发言说:“比如 (+20) + (-20) 它们两绝对值相等, 那我就不妨任意取正号或是负号, 反正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后都是0, +0或-0都代表0。”同学们还是不满意:“明明说要取绝对值较大的那个数的符号嘛, 你可不能任意规定取谁的符号!”这个时候又有同学说, 那我们就先看绝对值吧, 反正绝对值相等, 一减为0了, 随便取那个数的符号吧, 反正+0, -0都是0。

这么一解释, 全班同学基本达成了一致意见, 我又提问:“那既然我们的和书上的法则实际上是一样的, 那你更喜欢哪一种表达方式呢?”学生有的发言说:“我喜欢我们自己的表达, 因为挺工整的, 不像书上说的那么多字, 还不好背呢。”

“也有同学说我也喜欢我们自己的表达, 但书上也有它的好处, 把特殊情况列出来, 可能更不容易出错吧。我也趁机打了一个比喻, 就像中国有31个省, 那还不是把几个省列为直辖市, 它们有一定的特殊性, 可能列出来更好管理吧。”同学们发出一阵笑声。我表扬说:“同学们真有能力, 我也更喜欢你们的表达, 不过书上给我们的提醒, 大家也要小心哦。”

四、课后反思

篇4:《有理数加法》教学反思

一、实践感悟

师:规定向北为正,向南为负。

操作:师向北3步,再向北5步;

师:我一共向北走几步?

生:向北8步。

师:你能用算式将上面的过程和结果表示出来吗?

生:(+3)+(+5)=+8

操作:师向南3步,再向南5步;我一共向南几步呢?

师:我一共向南走几步?

生:向南8步。

师:你能用算式将上面的过程和结果表示出来吗?

生:(-3)+(-5)=-8

操作:生向北3步,再向南5步。

师:请用算式将刚才的过程和结果表示出来。

生:(+3)+(-5)=-2

操作:生向南3步,再向北5步。

师:请用算式将刚才的过程和结果表示出来?

生:(-3)+(+5)=+2

操作:生向北5步,再向南5步。

师:请用算式将刚才的过程和结果表示出来。

生:(+5)+(-5)=0

二、案例反思

1.创设学生熟知或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

在教学中,学生的独立思考贯穿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并与合作交流,积极调控相结合。如:教师先在黑板上示范笔尖在数轴上移动,后让学生操作这样的过程。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审视点在数轴上连续两次运动,探寻有理数加法的几何解释,由表示两次连续运动结果的点与原点的位置关系,确定两个数的和的符号;由表示两次连续运动结果的点到原点的距离,确定两数的绝对值;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思考、比较,从而得出有理数加法法则。这样做具有一定的思考价值,需要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上升到理性认识,也充分体现教材编者的设计意图;学生经历观察、探索、思考、比较的过程,通过一系列过程的亲身体验,有效地促进学生参与学习活动。

2.挖掘课堂资源,用简洁的思路和手段提高效率

在教学过程中,一般会直接选择教材中的足球比赛或选择一些有趣的故事引入,让学生先写算式,然后再比较并进行分类,过于从已有的式子中下工夫,最后“牵”出有理数的加法法则;这就忽视了“数学实验”在这里的重要作用,没有领会教材编者的意图。正是由于找到了教学的准确切入点,抓住了有理数加法的生活原型,充分发掘学生的差异资源,因此学生的学习不再是漫无边际地探究,而是现实、高效地拓展原有经验,生成新的学习资源。

3.组织有效活动,在活动中感悟

篇5:有理数加法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重点是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难点是:灵活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化运算。课堂中学生由刚开始的引入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达到了本节课的第一个高潮,为了突破重难点设置了两组习题练习。

学生认真,完成正确率较高。同时展示了学生的解题技巧,并设置了大家一起来找茬这一活动,把课堂推向了第二次高潮。总体来说课堂效果很好。学生都能掌握解题技巧。

篇6:有理数的加法教学反思

卢龙县卢龙镇中学 吴凤玲

1、探究前的复习做得非常必要,数轴的复习为下面的数形结合作好了铺

垫。有理数的分类为同学们归纳有理数加法法则也提供了依据,再者,应该将正数的加法运算即学生在小学阶段这方面的知识进行复习,这样同学们在原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进行新知识的探究更易于同化为自己的知识。

2、有理数加法法则的得出是从通过球赛中净胜球数的实例得出的,贴合学生实际,使学生更易于接受,但有学生会想,这个法则是从特例得出的,这一例子能代表这一类型吗?为了打消学生这一顾虑,课堂教学中应多举几个例子。如小商店一周利润的盈亏,潮水的涨落,某银行一周内每一天的出纳。再通过分类、比较、抽象、归纳出有理数的加法法则,这时再让学生举例验证,这样才使学生确信无疑,才能使法则活起来,不致成为无本之木,不致成为枯燥无味、窒息学生的“死”物,才能使学生乐意吸收,纳入自己知识结构之中。

篇7:有理数加法教学反思 杨凤杰

单位:哈尔滨市阿城区杨树民主学校 姓名:杨凤杰

新课程标准提倡“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提倡教学目标综合化、多元化和均衡性,能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运用怎样的教学策略才能实现新课程提倡的综合化的教学目标呢?我以“有理数加法”为载体做一次反思。

“有理数加法”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也是“有理数及其运算”这一章的教学重点。这一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有理数、数轴、绝对值、非负有理数的加法等基础上提出来得。它能结合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体验“数学化”的过程和提高抽象概括能力有重要作用,同时也能使学生在掌握运算技能的同时,感受分类思想、化归思想和归纳方法。

根据课程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把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拟定为:

(1)通过设置生活情景,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抽象能力和数学表达能力,增强用数学的意识;

(2)通过对现有资料的分析,理解加法法则,渗透研究性学习策略,培养概括能力;(3)通过变式训练,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掌握运算技能。运用怎样的教学策略引领学生实现上述综合性的教学目标呢?本节内容我教过两届四个班的学生运用了三种不同的情境和方法进行教学,都有不同的启迪。下面我就这三种教学方式方法做如下反思。

2002年,是我区使用新课程的第一年,针对两个班设计了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呈现方式一:

1.设计游戏,提出问题

游戏:四人一组,一副围棋。两人摆棋,两人记录。

游戏一规则:摆棋者两人执同色棋子,游戏二规则:摆棋两人各执黑、白棋若干,一一抵消,剩余棋子放回原处,棋先用完者为输家。记录同学把每一次的比赛记录下来。

每组执棋与记录的同学互相交换再重复进行游戏。

游戏结束后,教师提出问题:怎样用数学的式子来表示比赛情况。由此引出有理数的加法。

2.归纳特点,引出法则

3.指导应用,引理计算

4.变式训练,深化认识

5.归纳小结,纳入系统 本堂课的教学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数学来源于日常生活,服务于生活。但此设计明显的不足是课堂时间有限,游戏次数较少,不利于学生归纳,而且总结法则时,学生存在着迷茫,从而难以实现综合性教学目标。呈现方式二:

1.设计情境,提出问题

在讲台上横着画一条直线,选出三名学生甲、乙、丙(要求乙、丙两位同学身高差不多),先让甲同学背对同学站在横线上(右为正方向)。乙、丙两位同学在甲同学的左右走动。其余同学两人一组进行记录(能用数学式子记录更好)。

情境一:甲同学站在直线A处,乙挨着甲向右走三步到B处,丙同学挨着乙接着继续向右走两步到C处,此时丙在甲的哪个方向,与甲之间相隔几步远?

情境二:甲同学站在直线A处,乙挨着甲向左走两步到B处,丙同学挨着乙接着继续向左走一步到C处,此时此时丙在甲的哪个方向,与甲之间相隔几步远?

情境三: 甲同学站在直线A处,乙挨着甲向右走五步到B处,丙同学挨着乙接着继续向左走三步到C处,此时此时丙在甲的哪个方向,与甲之间相隔几步远?

情境四:甲同学站在直线A处,乙挨着甲向右走四步到B处,丙同学挨着乙接着继续向右走七步到C处,此时此时丙在甲的哪个方向,与甲之间相隔几步远? 在换几组同学重复以上游戏。教师展示学生的记录情况。2.归纳特点,引出法则 3.指导应用,引理计算 4.变式训练,深化认识 5.归纳小结,纳入系统

这个设计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既具有开放性的学习,又借助“双基”教学的成功经验变式教学,基本上做到结果与过程的统一,认知与情境的统一。但实践后发现第一环节因参与“动”的学生人数较少,没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不活跃。归纳法则过程比较牵强。

2004年第二轮教“有理数的加法”我吸取2002年两种教学的经验(学生通过活动只是很容易确定出和的符号,对和的结果只存在感观上,往往是教师硬性的把学生拉到结果上去),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由学生主动探索寻求出“有理数加法法则”由学生自主完成需花费一定的时间,故此,我把此内容分了课上、课下两部分来完成。呈现方式三: 第一课时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为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某中学初一年级举行乒乓球比赛。赢一个球记作+1,输一个球记作-1。

①甲先赢三个球,又赢两个球,结果如何? ②乙先赢四个球,又赢五个球,结果如何?

由学生分组讨论,用数学的式子写出结果。并说出从数学式子中能发现生什么?

③甲先输三个球,又输五个球,结果如何? ④乙先输两个球,又输两个球,结果如何?

由学生分组讨论,用数学的式子写出结果。并说出从数学式子中能发现什么?

⑤甲先输三个球,又输五个球,结果如何? ⑥乙先输两个球,又输两个球,结果如何?

由学生分组讨论,用数学的式子写出结果。并说出从数学式子中能发现什么?

2.归纳学生的发现 3.进行简单的练习4.归纳小结,提出问题

本节课放手让学生探索“有理数加法法则”的一部分——即确定和的符号。这一结果得到学生的认可,加深了学生的理解。但教师放手还显不够。

因为这一内容分课上、课后完成,所以,课后作业设计显得 相当重要。我是这样设计的:

1、计算:

第一组:(1)(5)(7)

第二组:(4)(3)(29)

第三组:(7)(45)(28)

第四组:(10)47(123)

第五组:(13)(22)0

第六组:(16)6(6)

(2)(96)(32)

(3)124456(6)(324)(34)(9)(89)46(12)(47)10(15)0(78)(18)(56)(56)

(5)(103)(57)(8)36(29)

(11)(69)42(14)(86)0

(17)(26)262、计算出上题中第一、二、三、四组中两个加数的绝对值之和,并与和的绝对值进行比较,写出所得结论。

3、试着用语言叙述由第五组得出的结论,第六组得出的结论。第二课时(前10分钟)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及课后作业的完成,让学生总结出有理数加法法则。

这种设计方案,完全由学生自主探索出有理数运算法则,学生体会较深刻,对下一堂课的学习也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但此方案对基础较差的学生有一定的难度。

此时有这种想法,把课前的引入稍作如下改动,是否课堂效果会更好些。

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为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某中学初一年级举行乒乓球比赛。第一天章明和王飞赛了3局,第二天章明与李力也赛了3局,如果赢一个球记作+1,输一个球记作-1,平局记作0。

1.根据以上信息,请你提出尽可能多的问题; 2.用数学的方法表示出结果。

篇8:新课程“有理数加法”的教法初探

教学设计思路和理念:

一、提出问题

大家小学学习过小数、分数、自然数的加法运算, 现在看来这些运算都是在非负数的范围内进行的。负数引入之后, 数扩大到了有理数的范围, 能否对任意的有理数进行加法运算?这种运算的法则又是怎样的呢?这就是本节课要研究的内容。这一过程旨在由学生旧知引入新知, 很自然的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课题的引入

首先在引入问题上, 笔者费了一番脑筋。一开始, 我想从吸引学生的兴趣出发, 引导大家举一些足球赛场上的得分, 失分的例子。后来经过研究我觉得最好不要讨论某个足球队在整个赛事上的得分情况。因为胜一场积3分, 平一场积1分, 输一场积0分, 积分方法比较复杂, 不利于学生列式子, 总结法则。后来我们又想不如引导学生们讨论一场足球赛中的净胜球情况, 比如我方进了3个球, 对方进了2个球, 那我们的净胜球就是1球, 再比如我方进了二2个球, 对方进了4个球, 那么我们的净胜球就是-2球, 但是考虑到这样的话, 课堂讨论时, 可能学生会花好多时间去列举一些其实本质是一类的例子。

三、探索规律

分组讨论, 由小组的代表说出本组成员的想法, 我发现学生所回答的答案中包括了全部可能的答案, 这时我趁势提问回答出答案的同学是如何想出来的, 并把他们的回答一一写在黑板上, 用1、2、3、……来区分出不同的分类情况。

(1) 先向东走20m, 再向东走30m;

(2) 先向东走20m, 再向西走30m;

(3) 先向西走20m, 再向东走30m;

(4) 先向西走20m, 再向西走30m

还有同学补充说这个同学没说全, 还有好多种呢, 比如先向东走30米, 在向西走20米, 马上同学就反驳说, 不对, 刚刚题目都说啦, 先走的是20米, 后走的是30米, 马上那名同学恍然大悟说, 哦, 我搞错啦, 你已经说全了! (我们认为这样的更有方向性的讨论, 可赢得宝贵的课堂时间, 提高讨论效率, 又不是那么刻板, 学生容易想到, 有利于培养学生分类讨论的思想)

再次提出问题:你能把刚才四种可能转化为数学表达式吗? (能) 在写之前咱们还有什么事没做呢?因为本节课是在前面学习了有理数的意义的基础上进行的, 学生已经很牢固地掌握了正数、负数、数轴、相反数、绝对值等概念, 所以马上就有学生回答为了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所以要用到正负数, 得规定正方向, 比如向东的方向为正。我又引导说, 光有正方向就够了吗?又有一个同学补充说还要规定一下出发点为原点, 这样就可以把朝哪个方向走表示成有理数了。 (这其实是一个建模的过程)

……同学们继续分组讨论。

一会儿, 全班基本上分了两个派别。有代表发言说, 我认为我们总结得不够全面, 少了两条, 细节的表达上也没有注意, 以后要注意改进!别的组迫不及待的举手说:“我认为我们总结的比书上好, 我们刚刚的两句话已经够了!”怎么讲?“比如任何数加上0, 我们前几节学过可以把0表示为+0, 或-0, 那么 (+20) +0可以看成 (+20) + (+0) , 根据第一条就可以知道答案就是+20;或者 (+20) +0看成 (+20) + (-0) , 根据异号加法法则答案也是+20, 就不必列出来了!”马上又有学生反驳说:“那互为相反数的两数和为0怎么用第一、二条解释?”另一组代表发言说:“比如 (+20) + (-20) 它们两绝对值相等, 那我就不妨任意取正号或是负号, 反正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后都是0, +0或-0都代表0。”同学还是不满意:“说那明明说要取绝对值较大的那个数的符号嘛, 你可不能任意规定取谁的符号!”这么一讨论全班同学基本达成了一致的意见, 虽然我们的和书上的法则实际上是一样的, 但把有理数加法的特殊情况明确列出来更有针对性。我也乘机打了一个不一定很恰当的比喻, 就像中国有31个省级行政单位, 但还不是把几个省列为自治区, 因为它们有一定的特殊性, 可能当列出来后更好管理吧, 同学们发出一阵笑声。

通过学生对法则中两种特殊情况的讨论, 巧妙地避免了由老师说出这两种特殊情况, 从他们嘴里说出来, 印象会更深, 而且讨论的过程, 本身就是熟悉和理解法则的过程, 对他们今后的探索也是一种激励。

四、巩固练习

接下来给出一些例题进行实践。

五、小结

最后教师点一下规则, 强调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和的符号, 二是和的绝对值与原加数绝对值之间的关系。

上一篇:六年级最后一学期作文下一篇:简历写作原则及个人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