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实施市容秩序常态化管理的几点思考

2024-04-29

关于实施市容秩序常态化管理的几点思考(通用6篇)

篇1:关于实施市容秩序常态化管理的几点思考

关于实施市容秩序常态化管理的几点思考

随着今年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工作的深入开展,市民素质不断得到提高,县城面貌焕然一新。但由于管理多头绪、责任区制度落实不到位等多方面原因,创建结束后,让人对县城产生秩序混乱的感觉,也直接影响县城形象。为打造优美的人居环境,更好地提升县城形象,我们经过调查研究,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并提出解决这项工作的初步建议和措施。

一、目前县城较“乱”的方面

通过调研,目前县城市容秩序在交通、市场、市容三方面存在一些混乱现象:

(一)交通秩序方面

1、行驶秩序。机动车、非机动车不按交通信号灯指示通行,不按规定分道通行;公交、出租车随意停车,不在站点上下客、乱调头;停车泊位严重不足,导致部分机动车、非机动车乱停乱放影响交通。

2、营运秩序。人力、电动三轮车非法营运,私下倒卖车辆或证件,未在候客点候客、乱停乱靠。面的、轿车、货车等非法从事城市客货运。

3、车容车貌。运送工程渣土、砂石、泥浆及流体废弃物的车辆,沿途泄漏、抛撒,或者车轮带泥行驶污染道路,机动车车容、车貌较差影响市容。

(二)市场秩序方面

1、农贸市场。大多数农贸市场容量偏小均已饱和,特别是大关路菜市场、桥北农贸市场等,造成摊点场外摆摊占道经营。加上进场费用较高,导致经营户不愿进场经营,采取流动方式沿街叫卖,或占道摆摊,影响了城市市容。

2、沿街门市。特别是阜城大街、大关路、向阳路等路段,从事铝合金制作、修理等门市出店经营现象较为严重。

3、流动摊点。从事小百货、水果、烧烤、修理业四大类流动摊点占道经营现象较为严重。

(三)市容秩序方面

1、门前五包不到位。门前乱吊乱挂、乱贴乱画、门前出摊经营、非机动车摆放无序。

2、野广告难以根除。各类喷涂类、张贴类广告前清后起,很难有彻底清除的时候。

3、卫生死角难清理。部分后街小巷因多种历史和现实原因卫生死角较多。

二、造成市容秩序“乱”的原因

造成县城秩序较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市管理意识滞后

由于城市管理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其根本目的是要创造良好的环境和高质量的生活空间,它所创造的环境效益,不仅周 2 期长,而且具有潜在性,成果不可能用准确数字来计算。所谓“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不愿意投入,把工作重点放在能够显示政绩的建设上,很少去顾及、投入城市管理。往往把发展生产力理解为发展经济,把现代化理解为经济现代化,把集中精力搞好经济建设理解为只抓经济建设,结果导致建设硬,管理软,建设到位,管理偏位,建管脱节。

(二)管理难度越来越大

随着县城规划区和建成区范围越来越大,城市管理的范围也越来越广。管理职能与管理软硬件条件严重不匹配,远远不能满足新时期下城管工作的需要;部分市民文明意识不高,管理与反管理矛盾突出。俗话说:“工商管富人、城管管穷人”,我们管理的对象大部分都是小商小贩、三轮车夫、下岗工人等社会弱势群体,一旦查处其违章行为时,常常不被他们理解、支持、配合,相反经常遭到辱骂甚至殴打;目前,城管的执法依据是《江苏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由于条例对一些违规行为的处罚措施未能作出进一步的明确,导致在实际执法中,对违规行为进行处罚时,当事人不服管理,抗拒执法。

3、相关管理职能界定不清

城市管理内容广泛,涉及到市容、环卫、道路交通等诸多职能部门的管理工作。虽然,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责已界定清晰,但在涉及到具体案例时,存在相互推诿,配合不力,各做其事的现象,各相关部门又都有各自的“部门利益”,导致管理形 3 不成合力,互相制肘,效能低下。

三、加强县城市容秩序常态化管理的措施

通过分析上述市容秩序混乱的原因,我们提出以下几点有针对性的建议、措施:

(一)创新管理思路

城市管理的目的是建立一个有秩序的社会环境,是为了让城市的生活更加和谐。为此要大力创新城管模式:

一是倡导“人民城市人民管”的理念。大力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城市管理,打造全民参与的氛围,实现民意主导与行政执法相结合。建立城市管理的社会力量参与机制,避免矛盾过多集中到城管综合执法领域。城管、社区、职能部门“三合一”,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和专长,相互配合,逐步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质量。

二是推行执法标准化、法制化。积极引入司法强制,把执行工作交给法院,厘清城管权力界限,避免城管队员跟行政相对人直接发生经济关系,避免直接冲突。用司法的最终强制力和违法成本的付出实现长效管理,从而带动执法理念、执法手段、执法方式等整个工作体系,由普通的行政管理模式,向真正意义上的法制化模式转变。

(二)加大宣传力度

通过在公众聚集场所、主要路口悬挂市容秩序整治宣传横幅,在电视、报纸、网络上扩大宣传实施市容环境卫生责任区 4 制度、市容秩序整治的内容;每天出动市容、秩序整治宣传车,在县城范围内巡回播放实施市容环境卫生责任区的相关规定;印发市容环卫管理“三字经”、告沿街门市一封信等宣传材料,增强门市、企事业单位责任人的责任区的责任意识;推广先进典型和先进经验,谴责、曝光反面典型和不文明现象。

(三)落实有效管理措施,实施多元化管理

今年我县争创省级文明城市,全县上下高度重视,投入大、效果显,有效提升了县城市容市貌水平,但如果没有后续有效的管理手段和创新的管理措施,这些成果极有可能昙花一现。因此,要紧抓以下几点:

1、推行市容环境卫生责任区制度。对照县城规划区范围,按照统一制定的划分标准,根据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合理划分市容环境卫生责任区。责任区范围内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其他设施、场所的所有权人或受益人是市容环境卫生责任人。城管部门通过与其签订《 县城区市容环境卫生责任承诺书》(附件1)将责任和义务告知责任人。

2、实行责任区督查记分卡制度。通过前期广泛宣传责任区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相关责任人市容环境卫生责任区意识,与县城所有门市、单位签订《 县城区市容环境卫生责任承诺书》,对责任区的责任范围、内容、标准、监督管理、组织管理、检查考核和奖惩措施做出了明确规定,对上述考核内容,制作《 县城区市容环境卫生责任区检查记分标准卡》 5(附件2),实行月度百分制考核,各分队建立巡查登记台帐,按照每月3次的检查标准对辖区内市容环境卫生责任区进行检查考核记分。每月3次得分总和等于或低于200分时,应及时取证。通过发放提示函和限期整改通知书,提醒责任单位或个人进行整改和提高。每季9次得分总和等于或低于600分时,对违反市容和环境卫生方面相关法律法规的,依法实施行政处罚。年终按4个辖区公布总得分排名,奖优惩劣。对于每个辖区得分前5名的责任人可采取在 报、电视台等新闻媒体扩大宣传,表扬先进事迹,评选“城管十佳文明户”等手段,鼓励其参与积极性,并将结果通报税务、工商等部门,在下的税收、执照年审时予以适当照顾;对一年来,每个辖区得分后5名的责任人,在新闻媒体曝光违规行为,执行行政处罚,并将结果通报工商、税务等部门,让县城所有门市、单位一起担负维护市容环境的责任。

三是规范流动摊点管理。本着“合理规划、堵疏结合,退路进场,方便市民”的原则,着重对小百货、水果、烧烤、修理业等四大类重点流动摊点和各类市场门前摊点进行整治,对各类摊点分门别类、划行就市,通过实地考察,制定《流动摊点定点任务分解表》(附件3),各分队长为责任人,分队为责任单位。每天白天各分队加强属地管理,晚上突击队进行综合整治,对不在定点区域经营的,发现一起,取缔一起。通过严打高压措施,确保新盛街、城河东路99号、步行桥等重点地 6 段、阜城大街、城河路、向阳路等县城主要街道无流动摊点。

四是强化群众管理。主动与阜城镇对接,待行政执法局正式挂牌,实施综合执法时联合成立城管队员、社区、责任人代表组成的“三合一劝导队”,用善意的提醒、礼貌的言行共同管理城区市容环境卫生工作。定期召开责任人代表、社区管理人员“圆桌会议”,向百姓问计、取经。

五是推进有偿服务。推进责任区管理委托代包、有偿代管等管理模式。责任区原则上由各门市、单位自包。自包有困难的,如县院、车站等人流量大的单位,可以委托城管部门代管,代管费用标准由各门市、单位与城管部门协商确定。城管部门在管理人员充裕的情况下,可代为管理;如果管理人员数量不足,可委托相关有资质的环卫保洁、保安公司承包相关业务,城管部门加强督查管理工作。

六是明确定人包路责任制。一方面市容环境卫生责任人要明确专人清扫与监督;另一方面城管大队定人包路段徒步巡查,将管理范围、职责、联系方式、监督电话在管辖路段醒目位臵予以公布,重点负责监督、督查沿街门市或单位的“门前五包”工作。采取帮助改、督促改、处罚教育改的方式,促使门市业主自觉遵守门前五包管理规定。

七是提升管理标准。采用机械化与步行相结合的方式,加大巡查力度,扎根路面、坚持法律法规就是标准这一原则,不断提高执法的标准,执法管理要“寸步不让”。同时,要有效 7 运用整治手段,以不间断的整治带动长效管理,解决突出的阶段性与区域性问题。

八是强化监督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各项监督制约机制,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监督作用。新闻媒体要结合实际,及时开设“城管监督台”、违法行为“曝光台”,各职能部门要设立“意见箱”,公布举报电话。要把行业监督、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有机地结合起来,确保监督管理的实效性。同时局督查科和大队督查科还要加强对执法者自身的监督,确保文明执法、廉洁执法。

通过实施以上几点措施,我县的市容秩序定有一个很大的改观。

篇2:关于实施市容秩序常态化管理的几点思考

一、大学生学雷锋常态化的必要性

学习雷锋常态化, 继承与弘扬雷锋精神, 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了良好的载体和途径, 有利于大学生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诉求, 为当代大学生进行价值选择和行为取向提供了基本标尺。2012年3月3日, 中共中央办公厅在《关于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意见》中指出:“当前, 要大力弘扬雷锋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 弘扬雷锋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 弘扬雷锋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 弘扬雷锋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 弘扬雷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3]雷锋精神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 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资源, 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迫切需要, 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客观要求。

二、大学生学雷锋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当前大学生学雷锋活动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主要表现在:

1、对于雷锋精神的科学内涵缺乏充分理解。

当代大学生对于“雷锋”这个名字并不陌生, 但对于为什么要学雷锋, 雷锋精神的内涵是什么却知之甚少, 许多人把“学雷锋”简单的等同于做好事, 认为在公交车上让座、把捡到的钱归还失主就是学雷锋了。不能全面理解雷锋精神的内涵和实质, 也就不可能继承和弘扬雷锋精神。

2、对于学雷锋活动的认同度低, 功利化倾向明显。

当代大学生大多是“90后”的独生子女, 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人以自我为中心, 缺乏集体观念、缺乏奉献精神、缺乏节约意识、理想信念模糊、偶像崇拜多元化。有的大学生认为市场经济条件下雷锋是“傻子”、学雷锋已经过时了, 对学雷锋活动认同度低。有的大学生参加学雷锋活动甚至存在明显的功利化倾向, 是为了入党、当学生干部、好好表现而学雷锋。

3、学雷锋活动的形式单一、参与范围小。

由于学雷锋的目的不清晰, 也由于缺乏有效的组织和管理, 当前大学生学雷锋的形式也比较单一, 大多集中在3月份, 多以集体义务劳动或志愿活动的形式进行, 参与活动的仅是部分学生代表。

4、缺乏有效的奖惩措施和制度保障。

大学生学雷锋活动目前还没有建立普遍有效的参与机制和管理体系, 没有纳入高校的德育评价系统。对于学雷锋的模范大学生缺乏有效的奖励措施, 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影响了学雷锋常态化、长效化的实现。

三、推进大学生学雷锋常态化的具体措施

大学生学雷锋常态化的实现是一项长期的建设工程, 需要形成合力、整体推进, 具体来说:

1、多渠道、全方位宣传雷锋精神

各高校应加强雷锋精神的宣传教育力度, 积极创新学雷锋的宣传教育形式。利用当代大学生感兴趣的网邮、手机、微博、微信等传媒形式, 吸引大学生对于学雷锋活动的关注和加入。通过读雷锋的书、观看雷锋的图片、视频, 参观雷锋纪念馆、组织雷锋主题班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使当代大学生充分了解雷锋的具体事迹, 明白学什么、为什么学、如何学学雷锋, 传承雷锋精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2、生活化、常态化继承雷锋精神

学习雷锋不仅仅是做好事, 不是把雷锋做过的事再模仿着做一遍, 也不能停留在口头上、形式上, 而是要把雷锋精神贯彻到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去。从点滴做起, 从自我做起。通过学雷锋活动的日常化、具体化、常态化, 使雷锋精神中蕴涵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诉求渗透到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之中, 转变为他们的人生信仰和价值追求。

3、典型带、榜样领弘扬雷锋精神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过, “没有什么事情能象榜样这样能够温和地而又深刻地打在人们的心里。”[4]学习雷锋常态化, 继承和弘扬雷锋精神, 要通过当代雷锋郭明义、自强不息的大学生洪战辉、扎根大山为祖国贫穷地区教育事业默默奉献的大学生徐本禹等当代雷锋、先进典型人物的模范带头作用, 做普通人做平凡事, 在具体生活中坚持真善美。

总之, 大学生学雷锋常态化的实现, 需要高校学校把大学生学雷锋活动纳入到学生的德育系统和学业评价体系, 对大学生学雷锋的参与程度、参与效果进行科学的评价和奖励;需要把学雷锋与校风建设、学风建设将结合, 通过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 使大学生在参与体验中提升学雷锋的认同感, 自觉做“雷锋精神的种子”, 在继承与弘扬雷锋精神的过程中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雷锋、郭明义、罗阳是“民族的脊梁”http://news.youth.cn/gn/201303/t20130307_2946509.ht m, 2013-3-7.

[2]习近平提“做雷锋的种子”让先进精神遍地开花http://cpc.people.com.cn/pinglun/n/2014/0312/c241220-24615150.html, 2014-3-12.

[3]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意见[N]人民日报, 2012-03-03 (1) .

篇3:关于实施市容秩序常态化管理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德育 生活化 活动化 课程化 有机统一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158-01

德育改革是当前学校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而且,近20年来,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认识到德育在人的精神提升和人格完善方面的独特价值。所以加强德育工作的探究,进一步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讲求实效,意义深远。为此,笔者在从事多年德育工作实践的基础上认为中学德育要用“生活化”的理念来引领和评价、“活动化”的方式来操作和实施、“课程化”的方式来管理和规范,三者相得益彰,相辅相成,有机统一。

一、德育生活化、活动化、课程化概念的界定

1.德育“生活化”即“生活德育”,其强调教育的起点和归宿应该是引导人学会生活。学校德育必须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在生活中进行,并回到生活最终为生活服务。从理念层面讲就是德育目标要引领生活、德育主体要走进生活、德育内容要联系生活,德育方法要贴近生活、德育领域要覆盖生活、德育的实际效果要以学生在生活中的实际表现来评价和衡量。

2.德育“活动化”即强调德育活动是实现德育目标的有效载体。没有活动,德育是静态的,也必然是乏味的;没有活动,德育就失去了感召,也必然是教条的;没有活动,再好的德育目标、只能停留在书本上、课堂里。德育活动多样化地运用情景展示、角色扮演、演示、学生参与体验,增强德育活动的趣味性、思辨性和感染力,让学生在自由活动的过程中感知、体验、学习、提高,在活动中不断强化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

3.德育“课程化”主要指“德育活动”的课程化,即对一定的德育目标、内容、过程、意义等进行有效性思考,以课例的方式设计活动方案,经过科学编制、慎密安排、生动活泼组织、悉心评估、整合资源,将其设计转换成指向明确的、持续作用的、能有效评估的德育课程来加以管理和实施。

二、德育生活化、活动化、课程化三者的关系

德育的“生活化”“活动化”“课程化”三者应是有机统一的,偏废其一或割裂开来,学校德育都将是低效或无效的。德育“生活化”是目标,是德育“活动化”“课程化”实施的前提和基础;德育“活动化”是“生活化”的有效载体和手段;德育“课程化”是德育活动化的必然要求。三者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有机统一体。

三、德育生活化、活动化、课程化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体现生活化,要重视内容的基础性

中学德育隶属于基础教育,既然是基础教育,就应该重视内容的基础性。一是重视规范的养成。规范是人类文明延续的宝贵财富,必须要掌握和内化。二是重视责任的培养。首先要为自己负责,然后将这种责任心放大,对他人负责,对集体负责,对环境负责,对生命负责。

2.落实活动化,要强调过程的体验性

现行的德育似乎说教太多,学生置身其间,设身处地得到的情感体验太少。如果我们不给学生实践的机会,学生没有切身的情境体验,即使反复说教,学生体会到的只有代沟。所以,有效的德育、实效的德育必须高度重视过程的体验性。

3.实现课程化,要突出设计的合理性

方法比结论更重要,我们最缺的知识是关于方法论的知识。德育工作面临的问题,更是要求我们要有长远的育人目标,序列化的教育活动,有效性的实施开展。为此,我们必须在方法上下功夫、费心思,只有合理的设计加上有效的实施,德育的初衷才可以实现,我们也才有可能体验到成功教育带来的快乐和愉悦。

篇4:关于实施市容秩序常态化管理的几点思考

一“综合性学习”的常态化

把“综合性学习”引入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中, 是由语文学习日趋生活化所决定的。在这信息化的新世纪, 一本教材、一方课堂, 早已不是知识的唯一源泉。语文课作为基础教育的主要学科, 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 因而更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翻开语文课程标准, 不难发现, 新的课程理念也强调语文教学要广泛联系生活, 引进时代“活水”, 把“大语文”引进小课堂, 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活动, 构建多元化、立体式的教学格局。

教师在备课时就要善于调动学生和自己一起课前准备, 从而为教材的学习开拓崭新的领域。例如在学习《在烈日和暴雨下》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一课时, 我发现大多数学生只是完成了老师要求阅读名著《骆驼祥子》的作业, 对当时的社会背景特别是底层劳动人民的悲苦生活鲜有感性的认识, 再加上对作家、创作背景等内容也少有接触, 所以很难被文本的内在美所感染, 很难理解为什么健壮、耐苦的祥子通过个人奋斗改变不了自身命运, 不能理解社会、民族文化等方面的因素决定他个人奋斗必然失败的悲剧结局。

为此, 我把学生分成三个小组, 分别完成“北平社会环境的调查”“老舍及其作品的简介”“北平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三个小主题的“综合性活动”, 每组汇报控制在3分钟内, 必须要做到主题明确。三个小组的活动结果串联在一起, 在课堂上完成了九分钟的导入环节。

由此可见, 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综合性学习元素, 如果教师在“课前——课中——课后”都能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必然会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综合性学习”的科学化

教材各单元的专题活动, 每项内容都有多向目标达成的设定, 涉及语文能力的多个方面。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能充分开展活动、收到最佳效果的内容;也可以“自行命题”, 设计更贴近本地环境和本校学生的活动, 如可结合相关教学内容, 设计微型的综合性学习实践。

在一节交流课《鲁迅自传》上, 我尝试设置了不同层次的要求, 如绘声绘色地用自己的话讲述有关鲁迅的生平;结合图片和文字, 介绍你所了解的鲁迅和作品。有一组学生在此次综合性学习过程中就注意拍摄照片, 收集照片, 最后办了一场“画展”, 利用画面向同学们展示了不同时期的鲁迅及其思想发展史。有一组学生在最后成果展示的时候, 使用了几何推理的公式给同学们阐释了鲁迅“弃医从文”的人生转折。其实这也是学生的综合性学习成果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这就是说, 同样的主题可以允许学生以不同的形式来表现, 这样也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还允许同学手持文字提醒的卡片走上讲台, 对于表达能力不强的同学允许以读的方式来表达。这些不同层次的要求使全班每一位同学经过努力都能在活动中参与展示, 提高了学生参与综合性学习的积极性。

三“综合性学习”的有形化

“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有形化是指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借助各种有形要素 (包括文字、图片、音像、情感和价值观) , 使具体到微观的实施、量化评价与模糊评价如何协调、过程评价与终极评价怎样统一等目前还没有成文可参照的评价具体化和便于感知的一种方法。

如语文的作文教学, 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必须从观察、思考和表达等各方面入手, 而这恰好与综合性活动的学习特点相吻合。“综合性学习”与作文教学相连接的有效途径就是“在活动中创造出写作的情境, 生发出表达的激情”。

例如, 以“午后的校园”为题目, 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尽管学生每天都要面对午后的校园, 或走在午后校园的小道上, 成为别人眼中流动的风景, 或坐在水泥做的池塘栏杆上, 看眼前流动的人群。但如果要学生将午后的校园写进自己的作文, 恐怕大多数学生都只是坐在教室里, 凭空捏造, 虚构故事, 缺乏真情实感, 打动不了自己, 更打动不了别人。因为, 作文构思不是根据题目的要求硬生出来的, 而是在一定因素的诱发下自然生成的。因此, 这节作文课我没有让学生当堂完成, 也没有布置成晚上的家庭作业, 而是让学生午后观察校园, 开展“午后校园行”系列综合性学习活动。

不同的作文形式激发了学生莫大的创作热情, 学生们以各种形式参与到此次活动中。有用照相机拍摄的, 以自己独特的艺术眼光, 在熟悉的校园中, 发现独特的美景, 记录下迷人的景色或瞬间, 我想照片的背后就是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有以画笔的形式描绘出午后美丽的校园的, 让你觉得校园就是一个色彩斑斓的图画世界, 图画世界里到处都是充满灵气的孩子们。有设计表格的, 调查午后校园里同学们阅读书籍、体育活动等情况, 相信会对书香校园、体育传统校园的创建提供良好的建设意见。还有同学翻阅校史, 了解校园的昨天、观察校园的今天、憧憬校园的明天等。“我们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 鸣出内心的感兴。真情的自然流露, 是一种个性化非常强的学习活动。”叶圣陶先生的这句话便解读了综合性学习与作文训练自然融合的境界。我们的这次作文综合性活动, 学生们不仅写出了一篇篇文质兼美的作文, 最后还促成了一场“午后校园”的图文音像展。

“综合性学习”作为一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能力, 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形态、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方面, 为语文教学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有不少问题需要我们改变观念、不断探索, 真正发挥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应有功能。

篇5:关于实施绩效预算管理的几点思考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和公共财政改革的需要, 我国于2003年提出了预算编制要遵循绩效性原则, 即预算编制由分配型预算转化为绩效预算。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 预算制度的改革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也明确指出, 财政要“改革预算编制制度, 完善预算编制、执行的制衡机制, 加强审计监督, 建立预算绩效评价体系”, 进一步指明了实施绩效预算制度改革的方向, 对于完善我国财政理财思想, 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具有里程碑意义。

一、实施绩效预算的必要性

绩效预算作为一种以结果为导向的预算, 将政府资源的分配与部门绩效紧密结合。它以政府职能目标为中心, 将成本核算和执行效果纳入预算编制中, 根据绩效决定是否安排预算, 对绩效预算执行的效率和产生的结果进行考核, 形成反馈信息, 并影响下一年度的预算。绩效预算体现了新公共管理的主导思想, 把市场经济中企业管理的一些基本理念融入公共管理之中, 旨在有效降低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成本, 提高财政支出效率, 用最低的成本最大限度地满足公共需要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实施绩效预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 各地推行了收支两条线、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投资评审等一系列预算制度改革措施, 这些配套改革推动了财政管理水平的提高, 更新了政府预算资金管理理念。但从实施绩效预算试点的情况看, 由于绩效预算的实施是一项庞大而系统性强的工程, 对财政部门及相关制度、机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预算编制、执行、评估、监督的全过程中, 必须综合考虑诸多因素, 才能使预算达到预定效果。由于历史的原因, 现存的一些问题阻碍了预算改革, 必将制约绩效预算的推行, 不利于政府公共部门的高效运行。

(一) 预算编制未首先考虑宏观经济形势

预算反映着政府公共活动的范围和方向。虽然通常做的是年度预算, 但是预算的影响可能涉及数个预算年度。目前, 各部门编制预算时往往只着眼于局部利益、短期利益。例如, 一些地方政府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相互攀比、不顾实际需求地重复建设;还有, 在今年局部投资过热的情况下, 一些部门违背宏观调控政策, 纵容调控范围内的项目上马, 都造成财政上的巨大损失, 加重了社会经济压力。

(二) 预算执行和评估权责搭配不适当

当前财政“越位”与“缺位”现象仍然存在, 各级政府部门事权范围的划分尚不明确, 缺乏合理性。现存预算方式下, 财权、事权的匹配关系也尚未建立。不该管的事财政管了, 该管的事财政没有管好;不该花的钱花了, 该花钱的没有钱, 造成了效率损失。

(三) 政府公共活动绩效的评估指标体系尚不完善

绩效预算的核心是构建一套能够反映政府公共活动绩效的评估指标体系, 现在所有部门编制预算都使用统一的大而粗的科目, 存在着按部门、经济性质、支出功能等不统一的分类标准, 没能准确、全面地反映政府事权和收支情况, 使合理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估指标的确定成为不可能。

(四) 预算绩效评估机制尚不健全

绩效预算要求以科学、客观、高效的预算绩效评估机制代替传统的考评机制, 我国公共投资部门虽提出从立项决策、建设决策、竣工验收直到财政支出绩效评估全过程对国家重点投资项目要实行管理, 但尚没有一个权威的预算绩效评估综合管理机构, 传统的评估着重经济效益, 对包含社会效益的综合效益分析重视不够。同时, 评估结果只作为存档或新项目借鉴, 与预算执行主体激励机制不相容, 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五) 规范预算程序、严格预算管理、强化预算约束的相关法律不健全

绩效预算的实施需要相关法律来规范预算程序、严格预算管理、强化预算约束。经过多年的建设, 我国已初步建立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财政法律体系, 包括《政府采购法》和正在修订的《预算法》, 但与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仍有一定差距, 现行法律法规相互间不协调甚至冲突的现象普遍存在, 某些法律法规已经不适应当前形势, 具体操作中问题更多, 使预算缺乏法律约束和制度保障, 损害了预算的权威性。

(六) 完整的内、外部监督体系不具备

绩效预算要求具备完整的内、外部监督体系。目前, 财政监督体系并不健全, 监督的范围、内容和方向都同预算改革与发展有不适应之处。从各级财政部门来说, 存在着重分配、轻监督的问题, 当前的财政资金绩效审计也主要监督各预算单位编制和执行预算的规范性, 对资金使用的效益性和社会效果的关注不够。预算编制不具体、资金分配不透明、财政管理不规范, 影响了预算的透明度和严肃性, 社会公众的监督作用难以实现。

三、加强绩效预算管理的几点思考

我国要建立高效运作的公共部门, 加强财政的科学化、法治化、规范化建设, 实施绩效预算, 强化预算管理是必然趋势。针对绩效预算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完善:

(一) 强调预算编制的前瞻性和宏观把握性

各预算编制部门要在全面分析经济形势的基础上, 服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政府职能的转变, 把握本部门的战略发展方向, 根据工作计划, 合理地预测并规划预算收支规模和结构, 科学地编制预算, 使财政预算的范围、结构和方向与政府职能的范围和方向相适应。预算执行部门要配合国家宏观政策的实施, 掌握原则性和灵活性, 使预算与经济社会中长期发展规划有机衔接, 促进经济社会事业的长远发展。

(二) 确定量化指标和定性范围, 为绩效预算奠定基础

绩效预算与传统预算的不同之处在于, 它关注的不是预算的执行过程, 而是执行的结果, 不是政府的钱够不够花, 怎么花, 而是政府在这些地方花了钱, 老百姓最终得到了什么?因此绩效的衡量是实行绩效预算的基础, 而量化指标是绩效衡量的核心。为了建立一套合适的绩效指标, 首先, 要搜集各单位的有关部门基础信息, 包括工作性质、机构职能、财务收支情况, 特别是要结合各单位的五年发展规划, 以及年度工作计划, 在此基础上将年度工作计划进一步细化为年度绩效计划指标, 使各单位的具体工作与政府的总体发展规划联系起来。其次, 合理选择单位经费预算与工作绩效挂钩的指标, 指标的制定宜采取先易后难, 逐步完善的办法, 从项目预算着手, 制定出分项目的绩效指标, 并与其预算相对应, 对于暂时无法制定具体绩效指标的预算部分, 再与经费预算放在一起, 与部门的总体绩效目标挂钩。由于各单位的工作性质、任务各不相同, 因此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并进行综合评价, 寻找出一套既普遍适用又具有考核价值的指标。

(三) 调整事权, 相应配备财权

首先, 合理确定公共事务的范围, 做好政府管理更有效率的事务, 把市场处理更有效率的事务交给企业和私人, 并按受益原则和适宜原则在各级政府部门间合理分权, 把各项公共事务交给相对管理成本最低、效率最高、受益最多的一级政府部门管理。其次, 确保做事的部门掌握相应的财力, 公正科学地分配财政资源, 既保障各级公共部门的基本职能支出, 又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四) 正确编制部门预算, 合理安排各项财政支出计划

正确编制部门经费年度预算, 是预算管理的重要步骤。过去由于预算不考虑绩效, 常常是哪里工作问题比较严重, 就增加预算拨款。从本质上讲, 这不是在鼓励成功, 而是在奖励失败, 在实际工作中确实是存在着诸如开垦耕地财政拨给一笔投入, 退耕还林财政又拨给一笔财政支出的这种现象。实行绩效预算就是要克服这种效率低下的财政管理机制, 将各部门的预算与其工作绩效挂起钩来, 合理安排各项财政支出计划。同时, 由于绩效预算实现了预算拨款与绩效挂钩, 这就使那些实际上无所事事的机构和人员暴露出来, 为合理削减财政支出和机构的精简提供了依据。这使得各项财政支出计划可以得到更加科学、合理的安排。

在预算编制时, 首先根据各单位年度绩效计划指标来确定支出预算的标准和基数;其次将绩效考核指标划分为两个部分, 一部分能进行量化考核的与预算单位正常经费挂钩 (如:预算外收入执收单位的执收情况等, 并确定各考核项目在硬指标中所占的比例。完成任务的, 全额按预算拨付经费;超额完成任务的, 除全额按预算拨付经费外, 还应按比例奖励单位经费;完不成任务的, 同幅度扣减其经费。一部分不能进行量化考核但能定性考核的指标 (如效能考评等) 可通过激励机制, 鼓励其更多地完成, 即对完成任务较好的, 可在单位经费预算外给予奖励。

(五) 调整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 加快财政法律体系建设

考察国际趋势并结合我国国情, 及时研究制定与国库收付集中制、政府采购制度和部门预算制度相应的会计账务处理办法, 规范财政资金的会计核算行为。对预算会计和预算科目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革, 科学合理地分类、细化财政支出, 简化报表体系, 明确各项指标要求, 提高其科学性和透明度, 使之能反映资金的用途。国家财政部2006年在编制政府预算时试用新的科目, 表明在这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果。财政法律体系建设要努力提高立法工作的科学性, 按程序研究制定和完善财政基本法律, 抓紧修订已脱离现实的法律法规, 进一步加强法律法规间的衔接与协调, 形成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公共财政要求的法律完备、结构严谨、内部协调、运行有效的财政法律体系, 使预算部门能有法可依。同时, 加大执法力度, 做到有法必依, 把预算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

(六) 监督预算执行, 考核绩效执行情况, 掌握绩效预算管理方法

篇6:关于实施市容秩序常态化管理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全面预算管理,战略目标,ERP

0 引言

有关预算管理的思想在我国古代就早已有之, 《礼记中庸》中就有“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的至理名言。但是, 在我国企业的管理之中真正施行预算管理则起步较晚。直到改革开放以后, 全面预算管理的理论以及其在国外企业中实施的成功经验才日益受到我国学术界和企业界的重视。

1 全面预算管理的内涵

所谓预算, 就是用货币金额或数量指标来反映企业在某个时期所发生的有关生产、销售、成本、利润及现金收支等各方面状况的一整套的财务计划。企业生产经营全面预算, 简称为全面预算, 是以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为基础, 以销售预算为起点, 进而扩展到采购、生产、成本、资金等各个方面的预算, 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预算体系。

2 全面预算管理的基本功能

2.1 明确企业战略目标

全面预算管理的首要任务在于全面预算的编制, 要编制全面预算首先就应该明确企业的整体战略目标, 将企业的战略目标作为全面预算编制的总方向, 每一项具体的预算都要符合企业的战略目标, 与其在利益上保持一致性。

2.2 协调企业各部门力量

全面预算的编制不是由企业的某一个或某几个部门所完成的, 它需要企业内部各个职能部门都参与进来, 应做到全部门参与、全员参与。由于不同的职能部门之间很可能存在信息不对称或者是利益冲突, 这就需要各个职能部门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 尽可能地协调各方面的利益, 以保证企业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

2.3 有效控制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预算控制是全面预算管理过程中的核心环节, 是保障全面预算实现的有效措施, 它的实施效果最终决定着全面预算管理所发挥作用的程度。预算控制的主要功能, 是在预算期间对预先设定的预算项目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控制, 并提供相应的预算控制报告。通过对全面预算的控制, 可以及时获得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数据信息, 并合理调整偏离预算的生产经营活动。

2.4 合理评价企业各部门业绩

企业为了保证全面预算的彻底落实和最终实现, 可以将企业内部的各个职能部门划分为若干个责任中心, 并把预算总目标按照责任中心逐层进行指标分解, 形成相应的责任预算, 使各个责任中心可以明确自身的目标和任务。

3 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现状

3.1 预算只局限于企业的财务部门

目前很多企业所实施的预算管理并不是真正的全面预算管理, 而是费用预算管理, 这仅仅是全面预算管理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在预算管理的编制和实施过程中也没有做到全部门和全员的参与, 而只是局限于企业的财务部门。

3.2 预算目标短期化

目前很多企业还没有认识到制订一个科学长远的企业战略目标的重要性, 因而企业在战略目标的制订、战略的选择时常常流于形式。全面预算是以企业的战略目标为总方向而编制的, 企业战略目标的短期化必然会导致全面预算的短期化。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3.3 预算编制基础不科学、相对固态

全面预算管理的有效实施仰仗于预算编制基础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但是, 目前很多企业在编制全面预算时, 不考虑市场环境的变化和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 仅仅是根据过去的历史数据或预测编制全面预算。以此为依据的全面预算管理必然无法起到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合理的控制和考核的作用。

4 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有效措施

4.1 以战略目标为导向, 制定合理的预算目标

制定合理的预算目标是全面预算管理能否有效实施的前提条件。全面预算的目标一般按照年度制定, 很多企业往往以“降低成本, 实现目标利润”为预算目标, 这种短期的预算目标可能会导致企业采用降低产品质量、以次充好等不良手段来降低成本增加利润, 而这种盲目追求短期利益的行为必然会损害企业的长远利益。

战略管理是一种前瞻性的企业管理理念, 以企业的战略目标为导向制定预算目标可以超越会计年度的时间界限, 着眼于较长时期的市场环境变动和企业自身的战略发展定位, 避免盲目的短期行为, 充分实现全面预算管理的规划性管理作用, 提升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

4.2 以ERP系统为依托, 实施全面预算管理

ERP (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又称企业资源计划, 现在被越来越多的大中型企业应用于企业管理中, 其核心是供应链, 实现了从原材料的采购到产品的生产再到产成品的销售整个生产经营流程的物料信息的集成, 为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ERP系统不仅仅是预算编制的工具, 还可以提供适时的数据支持, 便于预算的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事后调整;ERP系统中的信息共享和通信平台, 便于在预算编制和执行过程中各职能部门的沟通和协调。

依托于ERP系统, 实施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优势在于:

(1) 为全面预算的编制提供数据信息支持。企业的年度预算一般会分解为季度预算和月度预算, 为了提升预算的灵活性和准确性可以编制成滚动预算和弹性预算。这就使得在预算的编制环节需要大量的企业财务数据作为分析和预测的依据, 依托于ERP系统可以获得更加系统完善的财务信息。

ERP系统是一种高度集成的管理信息系统, 它使企业各职能部门紧密结合, 部门间的信息沟通更加通畅。通过系统中的信息共享平台, 将各职能部门提供的数据进行统一归集, 数据信息不再受到部门间的限制, 保证了信息的共享性和唯一性, 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各职能部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有利于企业总体预算目标的实现。

(2) 实时监控全面预算实施及时反馈执行预算情况。ERP系统可以及时记录企业发生的各项业务信息, 如企业发生一笔销售业务时, 销售部门工作人员会将该笔业务的销售订单、销售发票、出库单等单据信息及时录入到ERP系统的数据库中, 然后通过ERP系统的预算管理子模块实时监控各项预算的完成情况, 如果实际业务偏离了系统中预先设定的预算目标, ERP系统会下达“预警、警告、不予通过”三种级别的指令, 更好地实现了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时控制。

4.3 以强化责任为目的, 将预算管理与考核制度相结合

建立全面预算管理的业绩评价和奖惩体系, 可以提高预算执行力度, 也是全面预算管理有效实施的保障。首先, 合理的对预算执行结果和预算目标进行差异分析, 找出差异产生的原因和责任部门;然后, 细化考评指标、尽量责任到人, 使企业各层次员工明确其相应的预算目标;最后, 根据差异分析的结果, 遵循“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对预算责任人采取相应的奖惩措施。

这种考核制度实现了员工个人利益与预算的执行的有机结合, 对于加强企业预算管理具有重要作用。

全面预算管理, 是一种先进的现代企业管理方法, 只有以企业战略目标为导向, 制定符合市场环境和企业自身的战略目标, 依托现代信息技术, 做到全员参与、责任到人, 才能使其更好地为企业的长远发展而服务。

参考文献

[1]李艳荣.对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探析[J].现代商业, 2012 (23) .

[2]李建平.全面加强企业预算管理提高企业基础管理水平[J].现代农业, 2014 (03) .

上一篇:最新水利知识下一篇:在溆浦大康牧业第三届汽车家居建材博览会开幕式上的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