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的文化保护与发展

2024-05-26

新疆的文化保护与发展(共6篇)

篇1:新疆的文化保护与发展

生态环境保护与新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新疆农业生态系统比较脆弱,易受生态环境恶化的影响而遭到破坏.本文分析了影响新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不良生态环境及其成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作 者:张锡成 ZHANG Xi-cheng 作者单位:石河子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新疆,石河子,83刊 名:兵团教育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BINGTUAN EDUCATION INSTITUTE年,卷(期):11(4)分类号:F3关键词:生态环境 保护 新疆 农业 可持续发展

篇2:新疆的文化保护与发展

摘要:本篇文章,以新疆区域文化建设为主要研究内容,阐述了“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发展新疆区域文化的意义,分析了“一带一路”新的时代背景下,新疆的区域文化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根据新疆文化发展遇到的挑战,联系新疆当地的实际提出了与之相适应的策略设想。

关键词:“一带一路”;新疆区域文化;挑战;机遇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是新疆地区走向现代化,融入现代化潮流,发展现代文化的一次新机遇。“一带一路”背景下发展新疆区域文化有利于形成贯通中亚乃至欧洲各国的文化交流带,促进新疆文化的对外交流,进一步提升新疆区域文化软实力,带动新疆区域经济快速发展,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进而促进现代文化发展,引导各民族同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进步、文明、开放、包容、科学的理念,形成各民族同胞团结互助的浓厚氛围,进一步增强各民族同胞之间的认同感,更好的维护新疆地区的长久稳定和繁荣。但是由于“一带一路”沿线各个国家之间在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文化传统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从而使 “一带一路”愿景成为一把双刃剑,机遇与挑战并存,这就使新疆地区在抓住机遇建设现代化文化的同时,也要沉着应对其带来的挑战。

一“一带一路”背景下新疆区域文化发展的机遇 1.国家资金扶持推动文化建设

所谓文化建设就是发展教育、科技、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卫生体育、图书馆、博物馆等各项文化事业的活动,它既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的重要条件。①2015年6月“一带一路基金”落地新疆,国家面向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投资建设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绸之路基金等金融机构。②这一系列金融机构的建立为新疆的文化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更多的资金扶持,强大的财政支持和政策引导是文化建设健康、稳定发展的基础保障。文化建设属于顶层设计,文化建设水平的提高,会传播社会先进意识,普及先进理念,促进社会发展引导社会进步。在政府政策的引导下,丝路基金会成为新疆地区文化发展的催化剂,进一步促进各项文化事业的现代化进程,缩小新疆地区在文化基础设施等方面与东南沿海的差距。高水平的现代化文化事业的发展,会反作用于现代文化,促进现代文化快速传播,现代化的行为方式,各种先进科学的理念,借助文化建设的浪潮不断在人民群众间传播,引导群众逐渐改变由于地域限制而形成的封闭、落后的思想观念,不断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借助“一带一路”思想文化的碰撞与交流,开阔眼界,从而在思想上与世界接轨,跟随时代步伐,接受现代化先进思想理念,压缩不良思想生存空间,根除不良思想入侵几率。增强对社会主义现代文化的认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从而使新疆地区各族人民在思想认知和思想觉悟方面领先其他地区,成为西北地区现代化文化的引领者,有能力、有底气参与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中。

2.人才需求推动人才培养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众多,在政治制度、语言文化、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因此“一带一路”战略就对新疆地区人才培养有更多、更高的要求。尤其是精通多种语言、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历史文化宗教风俗有十分了解,具有文化素养、发展潜力的应用型人才。据笔者调查得知,在语言人才培养方面,新疆地区各个高校除俄语、日语和英语外,均未开设与新疆有密切经贸文化往来的周边国家实用小语种教学,比如哈萨克语、吉尔吉斯语、乌兹别克语、乌克兰语等等。此外,以新疆大学为例,其外语专业研究生硕士点少,研究方向单一,缺少高水平,高学历的语言人才。语言交流是经济文化交流的前提和保障,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风俗习惯、历史传统的研究了解,会更加有利于文化交流的进行,减少交流困难和贸易合作障碍。但是,新疆目前对语言应用性人才的培养远不能满足“一带一路”背景下新疆地区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还会阻碍影响新疆经济文化的发展,无法达到经济文化建设的预期目标。正是目前这种不能满足的需求在客观上对新疆地区人才培养形成压力,从而刺激国家、自治区政府根据这一需求对人才培养政策进行调整,给予政策引导、财政支持。这必然会促使新疆地区的人才培养在各种力量的支撑下焕发活力,各种与现代化社会接轨的应用型人才辈出,又为新疆现代化建设,文化发展和繁荣注入一股新鲜的血液。

3.市场需求推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发展 新疆地区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经过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形成的,它渗透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新疆少数民族最持久的特征。并以文学、史学、艺术、文化产品等形式存在,具有地域性、稀有性、民族性等特征。“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首先为新疆少数民族文化与中亚、欧洲各国的文化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搭建了彼此联系交流的平台,便利了少数民族文化产品“走出去”与“引进来”,在国际上形成品牌效应,以带动新疆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其次,由于新疆少数民族文化产品有着中亚、欧洲等国文化产品所没有的独特的文化价值,容易对异国消费者产生好奇心,形成吸引力,进而产生强烈的消费需求,加之“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众多,人口数目庞大,因此会有巨大的消费市场。再次,新疆少数民族文化产品由于其具有的地域性和民族性,使其制作工艺及其用料材质具有民族独特性,不能简单的模仿和复制,这种特征往往会更加突出该产品的稀有性,强化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绝对优势,使得文化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极具竞争力,也因此带给新疆少数民族文化更大的贸易利益。比如新疆维吾尔族创造的以“十二木卡姆”③为代表的民乐舞,其能流传至今,并搬上国际大舞台,正是由于其民族性、地域性和独特性的特征,使其具有其他音乐不可代替的价值。

4.内外联通推动现代文化发展

“一带一路”不仅联通了我国东西部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同时也联通了我国西部与中亚、欧洲的文化交流,内外联通的优势为新疆民族传统文化向东与我国东部先进文化,向西与“路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西方先进文化的交流合作提供了平台和机会。使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文化合作交流成为了可能。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是一个民族融入世界、领先世界的必由之路。新疆部分少数民族与“丝路”沿线部分国家民族有着相同的历史渊源,从而使不同的文化和文明在相同的文化认知下碰撞、交流与借鉴更加容易,为新疆民族传统文化走出国门,参与全球文化交流,了解世界,了解差异,关注自身文化发展,并不断接受现代文化的洗礼和沐浴,形成有新疆特色的现代文化提供了机遇。其次,文化间的差异与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促使新疆文化吸收、借鉴亚洲、欧洲、乃至世界先进文化,并以这种先进文化为引导,逐步提升自身文化价值,逐渐促使新疆各民族同胞转变传统的思想认知,接受现代化文化的熏陶,潜意识中融入到现代化潮流中,逐渐摆脱循规蹈矩、墨守成规的旧文化的束缚。

二“一带一路”背景下新疆区域文化发展的挑战 1.传统民族文化易受现代化冲击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世界联系日益紧密,国家的大力扶持,以及对外贸易交流平台的日益成熟,使新疆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现代化的步伐不断加快。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就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首先是现代化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冲击。“一带一路”背景下各种先进科技、思想文化、价值观念通过“一带一路”交流平台传入新疆,促使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社交工具的更新,现代化交通工具的普及,新疆与内地、世界的交流和联系越来越紧密,距离越来越近。新疆被卷入现代化潮流中,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地区都会受到现代化文化的冲击。在现代化文化的冲击下,新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存在的社会形态和条件发生改变,被迫跟随现代化转型。但是某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因其地域性的缘由其存在基础特别脆弱,在适应现代化的过程中出现了与现代化环境不相适应的情况,从而导致部分民族传统文化出现了萎缩、消失甚至毁灭的现象。比如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更多的是以现代化的城市建筑为象征,各类基础设施建设的现代化为标志,为了扩展空间,一些老旧的房屋建筑被拆卸推到,而这些老旧的房屋建筑恰恰是民族建筑艺术的载体和典型代表,是某一个民族独特艺术的存在形式。其次,民族文化交流与合作是以民族文化产品为载体的,民族文化产品的发展必然以挖掘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为内容,这又使新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面临着开发与保护的问题。例如,民族文化的异质性和独特性会催生民族文化旅游业的兴盛。但是在开发的过程中,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容易忽视传统民族文化资源的重要性,出现规划不合理,无节制利用、在景区胡乱修建宾馆、交通、娱乐设施等情况,不但影响民族传统文化资源自身的协调性,而且也对传统民族文化资源造成很大的破坏。传统民族文化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在这种情况下,轻则受到破坏,重则无法修复或彻底失去价值,这种损失对于民族传统文化而言是灾难性的。2.主流文化安全不容忽视 进入21世纪,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了遏制中国的发展,通过各种途径向中国传输西方价值观等一系列与社会主义思想不符的价值观,企图左右我国主流文化的发展方向,以达到遏制中国,称霸全球的目的。作为中国向西开放门户的新疆,自然就成为西方文化渗透和传播的主要地区。近代以来,西方文化就打着人权、自由、民主的幌子,对新疆地区进行渗透,对新疆地区各族人民的思想价值观念造成了严重的冲击。特别是境外“三股势力”对新疆的渗透,他们借助新疆地区浓厚的宗教氛围,利用信教群众单纯的宗教情感,肆意的歪曲宗教教义,进行虚假宣传,散布有害社会主义建设的言论,宣传历史虚无主义,鼓动、煽动不明情况的信教群众对社会主义建设进行破坏。他们打着民族宗教的旗号不断地挑起事端,内外勾结,破坏民族团结,严重危害国家和新疆地区的安全。“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必然会使新疆再次成为“三股势力”、极端势力进行文化渗透的首要目标,他们会借助“一带一路”给新疆带来的便利条件和优惠政策乘虚而入,打着经济文化贸易的幌子向新疆境内输送分裂分子、传播扭曲的价值观念、通过网络、报纸、电视等各种渠道引诱群众接受反动宣传等等,在思想文化领域造成极大危害。特别是近两年,美国及其盟国日本,频频在中国南海挑衅,宣传南海航行自由,企图扰乱中国的发展秩序。在这种形式下,新疆民族分裂势力可能会趁着国家转移注意力的空隙,利用“一带一路”传播通道“暗度陈仓”与国际反华势力相勾结,在一定条件下,新疆反分裂的斗争可能会变得激化起来。

三“一带一路”背景下新疆区域文化建设的思考 1.坚持以现代文化为引领,明确文化发展指导思想

现代文化就是指能促使社会整体和人的自身现代化的文化发展形态和过程,是对传统文化历史的、整体的、本质的变化和转型,同时现代文化发展又是与现代经济、政治、社会、生态建设为一体的。④ “一带一路”背景下,新疆地区需要以现代文化为引领普及现代知识、树立现代观念、明确指导思想。现代文化的核心,是国家和人民主流意识形态。在现阶段,我国现代文化的核心就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的现代化思想,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就是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社会和人的发展的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现代文化的本质和核心所在。“一带一路”背景下,面对在思想和文化方面的各种挑战,新疆地区要始终加强政府层面的统筹,始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始终坚持共产主义信念。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普及和教育工作,加强宣传力度,拓宽教育渠道,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增强新疆各族同胞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相互间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引导各族人民群众自觉接受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拥护党的领导,自觉增强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深厚思想感情,自觉与社会不良思想行为作斗争,逐渐用科学、开放、包容的现代文化取代和遏制排他性、保守性思想观念。教导各民族同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准则,自觉对正统宗教和宗教极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民族传统文化和保守主义思潮分清界限,在意识形态领域形成统一战线,以抵制境内外分裂势力的文化思潮渗透,确保民族团结和地区稳定。2.努力提升民族文化创新能力

新疆区域文化整体呈现出保守、传统的状态,传统思想文化下发展的传统手工艺缺乏现代文化气息,缺乏创新和亮点,在对外文化贸易中容易出现竞争力弱,市场占有率低等情况。要联通传统与现代的桥梁,打破传统走向现代的障碍,使新疆传统民族文化在对外文化贸易中占据优势地位,需要文化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⑤文化创新主要包括文化内容创新、文化形式创新和文化体制创新。⑥在文化内容上,新疆地区民族文化产品要体现性和代表性,要能深刻反映出新疆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与现代主流文化的相互结合,体现出新疆特点、新疆特色。在文化形式上,以现有的文化形式为基础,以传统少数民族文化为支柱,融合现代科技和思想,打破传统观念局限,不断注入现代化的文化元素,冲破传统单一的文化发展理念,发展多种多样的文化形式。并利用现代科技创新文化的方式方法,使文化产品的形式能反映当前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和精神寄托,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创作,要接地气,更贴近生活。在文化宣传方面借助现代化的信息网络,如电视,广播,互联网,报纸等,创新文化宣传方式,拓宽文化产品宣传渠道,增大传播范围,提高知名度,以增加销售渠道和拓展市场。在文化体制上,需要党和政府高瞻远瞩,根据“一带一路”不断变化的时代特征和市场环境,以时代发展的新要求为突破口进行文化体制改革,变革不适应新的开放格局的文化形式,建立健全文化发展相关法律体制,确保文化健康有序发展。

注释:

篇3:新疆的文化保护与发展

关键词:麻扎,旅游,发展

引言

随着改革与开放,我国的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改善。这种经济发展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目前已成为各地区经济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文化旅游是旅游业的亮点。文化旅游靠特殊文化资源吸引众多游客。文化旅游是以旅游文化为核心的,强调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文化的体验和感受的旅游活动。具有民族性、艺术性、神秘性、多样性、互动性等特征。[1]

一、新疆的旅游资源

我国有56个民族。新疆是我国最大的省级自治区,占我国总面积的六分之一。新疆的民族从解放初期的13个民族增加到现在的47个民族,已变成一个多民族的自治区。辽阔的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生存、多元文化汇集的地方。独特的自然环境、历史悠久的丝绸之路、不断传入的多种宗教创造了新疆各民族的独特文化。这种文化资源优势对发展文化旅游业的意义重大。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生活在新疆的各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当今在新疆内有很多具有研究价值的文化古迹。比较有名的古城有楼兰古城、且末古城、尼雅古城、高昌古城、交河古城、米栏古城等。伊斯兰教传入新疆以前较长时间,新疆维吾尔族信仰佛教,他们佛教文化非常繁荣。新疆内现存的千佛洞佛教壁画不仅有很高的文化旅游价值,而且对研究新疆佛教文化有着很高的资料价值。比较有名的千佛洞有吉木萨尔千佛洞、克孜尔千佛洞和库木吐拉千佛洞等。库木吐拉千佛洞与敦煌、云岗、龙门并称我国四大石窟,对研究龟兹佛教文化具有极高的资料价值。其中有些古城和千佛洞已开发为旅游点,吸引国内外很多游客。这种旅游开发,一方面深入了游客对丝绸之路文化演变的了解,另一方面创造了很好的经济效益,推动了新疆经济的发展。

新疆还有22个自然保护区,阿勒泰岩画长廊、准噶尔恐龙化石的发现,引起国内外游客与专家学者们的兴趣。新疆素有“歌舞之乡”、“瓜果之乡”之称,到处可以看到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娱活动。近些年来,新疆各地区开发出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旅游活动项目,将新疆少数民族独特的文化和风情充分展示出来。民族文化旅游的发展推动了新疆各地区的经济发展。资料显示,截至2003年底,新疆累计接待海外旅游者195.82万人次,创汇7.24亿美元,接待国内游客6565.68万人次,旅游收入447.66亿元人民币。旅游创汇已经成为新疆非贸易外汇收入的一个主要来源。[2]

最近快速发展的旅游业对新疆这个欠发达的民族地区带来很好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给新疆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挑战。比如,最近几年来新疆的有些麻扎开发为旅游点。这对当地经济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慎重考虑的有些问题。下面我们以麻扎文化开发为例,展开讨论。

二、维吾尔文化中的麻扎朝拜

新疆的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乌孜别克、塔塔尔、塔吉克、东乡、撒拉、保安和回族等10个民族群众普遍信仰伊斯兰教。在新疆的维吾尔族中普遍存在麻扎朝拜活动。新疆维吾尔族居住的各地都有声望不同的麻扎。

“麻扎”是阿拉伯文“Mazar”的音译,原意为“访问”、“探望”,现转意为“伟人之墓”、“圣地”、“圣徒墓”,主要指伊斯兰教显贵的陵墓,与一般墓地不同。麻扎朝拜主要指以获取麻扎庇护为目的而举行的礼拜、诵经、祈祷、祭祀等仪式活动。[3]

维吾尔族的麻扎,按照墓主的身份、性别及性质,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4]第一类:与伊斯兰教有关的麻扎。包括为伊斯兰教在新疆的传播做出过重要贡献的可汗的麻扎(著名的有新疆第一个接受伊斯兰教的喀喇汗王朝可汗苏里坦·苏图克·博格拉汗、新疆地区最早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可汗吐忽鲁克·铁木儿汗、喀喇汗王朝首领玉素甫·卡迪尔汗等人的麻扎)、伊斯兰教殉教者的麻扎、随伊斯兰教传入新疆后当地传教人员的麻扎、伊斯兰教苏菲派首领及和卓家族显贵们的麻扎、伊斯兰教先贤及什叶派著名伊玛目的麻扎。第二类:与伊斯兰教无关的麻扎。包括著名学者的麻扎(著名的有麻赫穆德·喀什噶里的麻扎和玉素甫·哈斯·哈吉甫的麻扎)、著名英雄物的麻扎、具有民间专项技艺者的麻扎、女性专属的麻扎、由佛教圣地转化的麻扎、以动植物或其他自然物命名的麻扎。

根据伊斯兰教教义,真主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恩养者和唯一的主宰,是独一无二的。除了真主,其他任何人物不能成为祈祷对象,穆斯林只要直接向真主祈求。真主是全能全智的,不需要人与真主之间任何中介人物。但是,在信仰伊斯兰教的维吾尔族当中,麻扎朝拜比较普遍。维吾尔民众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不影响正常生产生活的前提下,选择比较合适的时间进行麻扎朝拜。麻扎朝拜者认为,安葬在这些陵墓里的圣人比凡人更接近于真主,圣人的灵魂可以朝拜者与真主之间起着中介作用,把自己的祈求传达给真主。今年笔者在阿图什的苏里坦·苏图克·博格拉汗麻扎调研中遇到从和田来的维吾尔族农民“旅游团”。据了解,这些农民利用农闲时期包车过来的。他们卖麦子筹备足够的旅费,家里准备旅途中吃的食物。他们的目的是一方面旅游,另一方面拜访神人的墓地。他们说这次出来的主要旅程是从和田开始,一直到喀什、阿图什、吐鲁番和哈密等地区的主要麻扎,进行朝拜。

维吾尔族在朝拜对象和活动内容上形成了一些自己的特点。首先,从所朝拜的对象来看,在其它伊斯兰教国家,圣墓主要指伊斯兰教史上起过重要作用的著名人物的陵墓,而在维吾尔族中的“怪徒”、“圣墓”所包含的范围比较广。其次,从维吾尔族麻扎的分类中可以看到维吾尔族中不仅有伊斯兰教圣徒的麻扎,还有不少与伊斯兰教无关的其它类型的麻扎,而这类麻扎的数量较多并且在人们的宗教生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从活动内容上可以看到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并表明其具有较复杂的文化层次。伊斯兰教传人新疆后,当时流行于当地的各种信仰,如萨满教信仰、英雄崇拜、袄教、佛教、景教等与伊斯兰教什叶派的圣徒观念在麻扎朝拜活动中掺杂揉合在一起,从而适应了当地人的各种需要,而伊斯兰教的苏菲派、中亚的和卓崇拜使麻扎朝拜更加深化并上升到顶峰。[5]

三、结语

新疆的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在今后旅游开发中要保证其可持续发展。在麻扎文化旅游开发中考虑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考虑社会效益。在开发中要考虑长远利益,必须保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为此:

(1)要保护“生态环境”。随着游客的增多,他们所带来的垃圾、塑料废品、噪音等多种污染因素也会增多。这会对当地比较自然的“生态环境”带来消极影响。生态环境的破坏必将会造成对文化的破坏。所以旅游公司要加强对游客的环境保护教育,提高游客的环保意识,保护旅游点的生态环境。

(2)要保护“民族文化”。文化是文化旅游的灵魂。民族文化是民族生存发展的根本,只要保护民族文化,才能保证文化旅游的可持续性。所以,一方面要加强对当地民族的文化自觉教育,加强他们对自己文化的自信心,有效抵制外来文化的感染与冲击,传承优良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游客的宣传教育,让他们了解当地居民的风俗习惯。宣传内容包括旅客在旅游过程中要注意哪些行为?当地民族文化在穿着和行为方面有什么禁忌?当地居民有什么风俗习惯?等。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因夏天新疆天气太热,有些女游客穿的太短、非常“时髦”,这对当地人的穿着习俗来说是不可接受的“无礼行为”。如果考虑麻扎是个“圣地”,那么当地群众更不能接受游客的这种“无礼”行为。阿克苏地区温宿县的神木园麻扎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美丽的风景。这个麻扎开发为旅游点后,已变成从四面八方来阿克苏旅游者的必要之地。但是旅游开发中,在神木园里摆设小桌子,允许游客喝啤酒等饮料。在伊斯兰教教规里酒类的饮料是禁忌的。所以穆斯林群众绝不会谅解在作为“圣地”的麻扎范围内允许这种活动。所以在麻扎旅游开发中要考虑麻扎在信徒心目中的“神圣性”、“神秘性”,尊重民族文化。

我们在旅游开发中要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必须采取一切有效的措施来保护“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没有损害的前提下开发民族文化遗产,保证文化旅游资源的可持续性。在文化旅游开发中必须考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样才能真正保证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2]李书群.开发新疆民族文化旅游的思考[J].实事求是,2005,(2):第65页

[3]热依拉.达吾提.麻扎与维吾尔族妇女——从麻扎朝拜谈维吾尔族妇女的生育观[J].西北民族研究,2004,(1):第181页

[4]热依拉.达吾提.维吾尔族麻扎朝拜与伊斯兰教[J].世界宗教研究,2002,(2):第40~41页

篇4:新疆的文化保护与发展

[关键词] 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新疆文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收稿日期] 2012-05-08

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上的觉醒;一个民族的崛起,必然伴随着文化上的崛起。恩格斯说, 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是阶梯式的文化正向递进结构,关乎文化的视域范畴、发展逻辑、认知态度和进路选择等重大命题。唯有文化上真正自觉,才能做到充分自信;而唯有自觉自信,方能达到文化自强。新疆的文化发展贵在自觉,重在自信,当在自强, 以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力促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新疆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目标的重大选择和治本之策。

一、文化贵在自觉

文化自觉,是自身在文化上的觉悟和醒悟,是对自身文化的“自知之明”。文化的自觉,首先是人的自觉。新疆的文化发展正处于由封闭到开放,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由平稳发展到又好又快发展的阶段。在这个新的历史时期,新疆各族人民更要有积极维护大团结的自觉意识,安定团结不能解决一切问题,但却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前提,没有安定团结一切美好蓝图都归于空谈和幻想。新疆各民族定要时时处处认识到:各民族就像一颗树的各个枝干一样谁也离不开谁,就像阿拉伯数字十位数一样,紧密相连,十指相扣;就像数字“1”一样,相濡以沫,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血脉相通,融合的像一家人似的。当然这个“1”不是单数,而是复数,是个集合,新疆各民族既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又共同融合为中华民族共同体。通过文化交融与时俱进地推动民族交融一体是国家长治久安和繁荣昌盛的治本之策。

民族宗教无小事是指要从战略、全局的高度重视民族宗教问题,而绝不是要把民族宗教方面的小事做成大事,把无事造成有事。在世界民族交往史上,民族之间产生一些隔阂乃至文化上的冲突频频发生,在所难免。交流、交往、交融是民族间互动的有效路径和坦途,只有交流才能一流。不能为避免和逃避可能会有的冲突就就把打开的门重重地关上了。门外的墙,可以一推即倒,但心灵的墙,总是那么牢靠,顽固地不轻易倒掉。点亮心灵的天空,在心中种下太阳,收获的就会是更大的太阳;在心中种下甜蜜,收获的就会是会心甜甜的微笑;在心中种下和谐,收获的就会是和睦的家园;在心中种下仇恨,收获的就会是血腥暴力,家破人亡。文化自觉就是要从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高度去审视族群和族群文化的发展。中国各族群利益之和高不过中华民族利益,中国各族群文化的发展大不过中华文化的发展。自觉维护这种国族和国家文化、国族文化的认同和持久的信念当然可谓文化的自觉。

从文化构成的多样一体性来看,中国新疆迫切需要一种精神支柱,一种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流文化。这种主流文化理应具有浓郁的区域文化和多民族融合文化的特性,是科学的以人为本的文化,是基于全球经济一体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样化和国内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局,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大背景下结合中国新疆具体实际的产物,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和生动体现,是中国新疆文化发展历史方位和现实诉求的必然反映。中国新疆举起了以现代文化为引领的大旗,现代文化作为科学的与时俱进的文化,其在中国新疆的伟大实践将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并将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尤其是民族地区文化发展提供探索路径和典型范例。主流文化是占主导地位的文化,主流文化也是协同融汇支流壮大发展的文化。中国新疆现代文化建设,热切希望的是头马引路,万马奔腾的局面。

以现代文化为引领,以新疆精神为核心是新疆的主流文化的主体内容。新疆的主流文化建设需要地域文化的整合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统领,需要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地把努力建构现代科学文化,大力塑造中华文化,全力弘扬新疆精神作为引领新疆两大历史任务的灵魂。在当前新疆各界齐心协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在已确立新疆精神的大环境下,不宜再主张和提出某某地区(县)精神也是一种文化自觉。是的,到底是倡导新疆精神还是大树某某地区(县)精神,他们之间到底是何逻辑关系,是包含关系、交叉关系还是并列关系,孰轻孰重,以谁为主,会产生歧义,在贯彻执行中容易导致偏差,使精神统领作用和一致性大打折扣,进而产生地区精神“中心主义”和独立性,对新疆精神反而有疏离感。各地区倘若都拥有自己的精神,也容易产生各地区精神之间的排斥现象,不利于区域精神的整合和统合。精神作为文化的一种内在表现形式,跟其他文化形式一样,也会产生对内向心和对外离心的效应。在新疆,我们要切实发挥好文化的凝聚、认同和整合功能,在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基础上,积极塑造新疆精神,新疆精神作为一个整体是不可分的。文化多元的前提是为一体,强调一体目的就是防范文化排斥和内容混杂的现象发生,所以,在新疆精神的召唤下,当前不宜在各地方彰显某地区(县)精神。

自觉弘扬新疆精神是文化的自觉。在推进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战略实施过程中,必先坚固各族群众的理想信念,根植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健康的人生追求,这就要求弘扬和树立新疆精神。新疆精神是爱国主义和时代精神在新疆的地域体现,是新疆人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坐标。就个体而言,理想信念既指导自我,同时又超越自我,在这个超我的指引下,个体能够克服本我带来的狭隘和弊端,利于人的全面解放和自由的实现,利于认同意识和归属感的形成。正如黑格尔所言“自由意志在规则之下更加自由”,这个规则就是新疆精神。新疆的强盛离不开各民族的团结与忠诚,“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新时期民族工作的主题,两个共同不单单是指各民族和各区域的共同,也是指精神上的同一,所以我们需要共同的理想信念、思想支撑和凝聚的力量,这种支撑点和向心力就来自于“爱国爱疆、团结奉献、勤劳互助、开放进取”的新疆精神。

nlc202309010838

二、文化重在自信

文化自信,就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对自身文化的充分认同。

文化自信是在文化自觉根基上生长出的“民族表情”和“国家表情”,这种集体面孔,有时是“集体有意识”,有时是集体无意识。文化自信来源于自身实力,实力铸就与夯实意味着提升自己、壮大自己,不间断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是一种素养,是一种追求,更是是一份责任。坚持对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文化自信,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自信,坚持主流文化与多元文化相统一的文化自信,坚持对外来文化实行“拿来主义”和 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相结合的文化自信,是中国文化自信的主旨和题中应有之义, 也是新疆文化发展的生命线。

文化自负和文化自卑是文化自信的两个极端,既不能有自我文化优越论,文化上的过于自我迷恋和自我中心主义,只能是目中只有自己,他者全无,从而导致文化自负和排斥;也不能在文化认同和选择上怀揣“1840情节”,越不过“历史三峡”,倾力接纳 “欧风美雨”,这样就容易产生民族和文化虚无主义和文化自卑心理。文化自信却可促使自我调控、价值认同、保持心理健康和平衡,对自我文化的认知更为理性和自觉。我们也有近现代对老祖宗“批得最狠,骂得最凶”的年代,也有对现实发出不满的声音。正如赵汀阳先生痛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量的批评者把中国自身描述成一个不可救药的存在,尽管其中许多批评的确指出了某些方面的社会真相,揭了社会和历史的老底,但那些完全负面的批判无疑加重了灾难深重的社会现实,它以釜底抽薪的方式打击了人们对国家、社会和文化的自信心,从而助长了社会的集体性堕落、集体性腐败和集体性的道德沦丧,这可以概括为对国家、社会和文化的集体性不负责任。令人绝望的是,很少有人去反思那些‘揭老底’的批判所造成的社会心理损失,很少有人去想到那些‘揭老底’的批判与社会精神崩溃之间看不见的关系,很少有人去思考关于真相的知识必须同时是对社会负责任的知识”。 [1](8)文化自信是一种理性和责任担当,文化自信决不意味着就是对过去的决裂和一味的批判,批判须有一个尺度,批判亦应和重构结合起来,须用唯物辩证的方法,文化自信恰恰体现在对自己所处文化时空和文化方位的理性认知和建构上,对自己文化发展道路的自我纠偏和矫正上,中国存在的文化“自残”或不自信现象不会影响中华民族血液中一直汩汩流淌的文化自信的因子,不会影响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在当下所焕发的夺目光彩。

文化自信需要自觉地牢牢地把握好文化发展的方向。把握方向要有顶层设计和战略考量,有好的思路,使方针和原则明晰化,使目标和策略具有可行性,正所谓思路决定出路,想法决定办法,思维决定行为。同时方向比行动更重要,只是一般意义上的。正确的方向当然比正确的行动更重要,正确的方向当然比错误的行动更有价值,这皆不言而喻。但问题是错误的方向比正确的行动更重要吗?错误的方向比错误的行动更重要吗?当方向或行动全非正确时,已无所谓方向重要或者行动重要了,当一方正确或一方错误时,其作用就已失去了可比性。方向是行动的指南,但方向本身并不掌控方向。方向是靠人选择和判定的,正确的方向靠自信的人去自觉地把握和引领,文化的方向靠自觉的文化的掌舵人去自信地指路和担当。在文化引导和传播中 ,既不能不能输了“口头”,丢了“山头”;也不能赢了“口头”,丢了“山头”。在新疆的文化进路中,把握好方向是第一位的,把握好正确的政治和文化方向其实是在占领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亦谓是在占领大众化的文化市场。有时候占领市场即是占领阵地。

文化自信就是对自身长处的清醒把握和对自身短处的深刻洞悉,从而力促“长板”更长,“短板”变长,有效克服“木桶”原理或短边效应;就是以理性、科学、开放、包容的视角和态度加大文化反思、比较、展望的力度,在古今中外的时空坐标的观照中,客观对待自己和他者的爷爷辈的老祖宗文化、自己同辈的和他者同辈的时代文化,以及孕育、呵护自己和他者的未来的儿孙辈的文化,克服文化焦虑,注重文化间性,追求权力平等,进一步坚定我们的文化信念和文化理想。对文化的选择“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哈佛大学的张光直教授曾引用ArthurWright言论说:“全球上没有任何民族像中华民族那样庞大的对他们过去历史的记录。二千五百年的正史里所记录下来的个别事件的总额是无法计算的。要将二十五史翻成英文,需要四千五百万个单词,而这还只代表那整个记录中的一小部分。”[2]从来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历史的记录这么完整,也从未有像中国这样一直延续的几千年的文明。这种悠久的、持续的、独具特色和魅力的历史文化资源潜力巨大,内容丰富,情节动人, 但令人遗憾的是,现代中国人尚未认真挖掘和充分利用过。外国有阿凡达, 中国为何就不可有同样影响力和辐射力的阿凡提呢? 这还能体现中国新疆的地域和民族特色,彰显新疆各民族的勤劳、勇敢和智慧。张光直教授直言,要彰显中国文明潜力,须同时干好三件事,一是深入专研中国文明,二是知晓世界史,三是深入了解各种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理论。[2] 知己知彼,方能茅塞顿开;没有中西文化的双重积淀,就无法科学做出对等性的文化比较。有比较才会有鉴别,有比较才会有清醒的认识,有比较才会有取舍和选择,有比较才会有发展和进步。三十年河西, 三十年河东 ;文化既可有西风东渐, 又可有东方西渐, 我们应跳出一切成见和模化的圈子,克服狭隘和偏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理性对待古今中西文化,文化自信的关键是不忘本来、吸收外来、着眼将来。

文化自信需要氛围的营造和心理的积淀,需要孔道和平台的表征和展示。文化自信是对文化实力和文化魅力一种自觉的流露和彰显。诗人沈苇说,以天山为书脊,新疆是一册打开的经典。新疆是个好地方这不仅是新疆人对地方性知识的共识,也是大多去过新疆的人的由衷表达。2010年6月21日,世纪金源集团向新疆捐赠5000万元,捐款用于新疆文化教育事业,资助在海外留学的各民族学子,在世界上传播民族语言、文化和扩大对外开放。大美新疆、壮美新疆所绽放的风光优美、文化独特、风情独具的新疆魅力和新疆味道,使新疆人有了底气,有了勇气,有了自信,因而有了文化向外溢出和辐射的意识与情怀,有了推介和展示自己形象的诉求和担当,新疆必须打造具有世界眼光和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新疆必须在新丝绸之路的伟大振兴中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比海更宽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大的是人的心灵。与其说新疆的雄奇壮美,倒不如说新疆人心胸的波澜壮阔。心胸打开了,视野打开了,境界随即出现了。新疆借助于各民族海外学子推介仅仅是展示了新疆的传播优势和自信的一个侧面,新疆将会在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长征中全方位、多侧面、宽领域地谱写和展现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3]

nlc202309010838

三、文化当在自强

文化自强就是内强素质,外塑形象,以自身文化的强实力、软实力来彰显其核心竞争力。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共有的精神家园。新疆的文化自强主要体现在新疆现代文化的发展上,其着力点也立足在新疆现代文化的繁荣上。强化现代文化的自强意识,自强现代文化的自信力,努力让新疆的现代文化昂首挺胸地站起来,走出去,这既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各族人民群众的殷殷期待。

新疆现代文化的发展要留住一个 “根”,这个根即为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面向全球社会,中华文化的传统不只是历史深处的“空谷回音”,而是中华民族实现复兴目标的精神根基。因此,新疆现代文化的建设要始终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意识。要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实力有清醒的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与世界其他文化相比,无论是底蕴还是实力,中国都是当之无愧的“老字号”。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在估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分量时,面对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软实力的“逆差”,推进新疆现代文化建设,增强现代文化的引领力和辐射力、影响力时,就可以多几分自信和从容。强化文化的自觉意识,就是要有勇气、有信心、有能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系统的批评与整理。要坚定信心与意志,自觉摒弃浮躁、功利与盲从,清晰地认识到拔苗助长、竭泽而渔的风险,自觉尊重文化建设的规律;坚持正本清源,实事求是,明确思路,积极寻求一条在“传统”与“现代”、“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互相容纳、互相补充、相得益彰的内容与空间,探索出一条新疆现代文化建设之路;踏踏实实、积极稳健地推进新疆现代文化建设,扎扎实实地提高新疆现代文化的软力量和硬实力。

新疆现代文化的发展要立住一个 “魂”,这个“魂”即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指导思想、发展道路等方面,高举旗帜,把握准星,以“魂”育人,以“魂”化人,以“魂”强身健体,以“魂”强国,以“魂”兴疆。以理论核心层面为主心骨和动力源,统领理想信念、精神意识、伦理道德等方面内容,使几者相辅相成、互相依存、相互促进,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当然立住、立起这个“魂”,需要和新疆区情、民情结合起来,与新疆的以现代文化为引领一致起来,把“五观” 、“四个认同” 和“三个离不开”教育结合起来,同中华文化、新疆和谐文化建设联系起来。只有旗帜高扬,理想信念心中永驻,新疆各族人民才能同心同德,共谋发展;在关系到大是大非的关键时刻方能心明眼亮,镇定自若,处变不惊,稳如泰山,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新疆现代文化的发展要把住一个 “创”字,用文化创造夯实文化自强,绘就不一样的精彩。马克思曾经指出,人类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条件下创造。现代文化的生命力、引领力在于继承基础上不断创造和再造。只有立足于新的起点上的创造才能为新疆的现代文化建设和提升引领力赢得不竭动力和源头活水。制造而非创造,图新并非创新。要温故知新,固本强新,吐故纳新,推陈出新,在一个历史和现实相交的创新链条上拾级而上,开疆拓土。创新不是目的,文化的创新就是要使创新的文化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着眼时代前沿,树立世界眼光,立足新的实践,努力建设和弘扬先进文化,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充分展现了先进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努力形成解放思想、追求卓越的浓厚氛围,使现代文化成为适应现代化本质要求的文化。[4] 新疆文化在传统的、地域的、民族的有形的无形的文化多样性资源中进行创新,还要保持一体上的多样性,避免文化贫血和文化“马赛克”,新疆现代文化须以内涵发展为主,强化内在提升,同时在加强文化的核心能力建设的基础上,还需注重影响力提升,使新疆现代文化的发展既可持续发展能力,又有比较优势。同时对照时空变化,把给定的文化,发展成自己的文化;把地方性的知识转型位普适性的文化,并铸就为时代的先进性文化。

文化创新功在实践。勇于实践是乐于实践者的通行证,勇于实践是勇于创新者所具备的优秀品质。创新来自于田野炕头、来自于基层实践,来自于脚踏实地, 因此,现代文化的创新成果要写在大地上,写在农家饭桌上,写在牧民毡房里,写在老百姓的心中。[5](28)创新也要讲效率、有效率。新疆效率绝不是体现在办事要盖108个章子的“马拉松” 抑或是“‘牛’拉松”,不是上班时间办公室里打麻将的无所事事和不务正业,不是只追求政绩、为速度而速度的“短跑效率”,也不是牺牲生态、涸泽而渔所谓“眼前效率”。新疆效率应是体现质量和尊重规律的效率,是注重民生与社会和谐的效率,是能创造出精度和显示度的效率,是显示稳中求进、推陈出新的效率,是崇尚以点带面、时空俱进的效率,是激励高潮迭起,人才辈出的效率,是追求科学、可持续、协调发展的效率。[6](16-17)

文化创新关键在人,成为文化创新的一族、文化创造的一族是新疆人的诉求。大凡有所创造的人,一般都对人和事物拥有一颗好奇心,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对社会怀有悲天悯人之情,并积极在精神和心灵层面上实现人生价值。人不是一天就可长成姚明的。某地区以5年为一周期将斥资5000万培养1400名“乔布斯”是计划经济的思维和产物,是一种华而不实“形象工程”,体现了急功近利和浮躁的心态 ,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一个自由开放的环境,高层次的平台,平和的心态,个人的禀赋和可遇不可求的机会,用钱是堆砌不出“乔布斯式的新型领军人物”的,这种“工程式”的人才培养计划可能会扼杀真正的中国“乔布斯” 。“ 创新人才需创新土壤,政府需要悉心呵护而不是硬性干预那块土壤,让种子自由生长。”[7]

新疆的现代文化建设要切实解决好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的命题,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你是谁” 的课题,要始终坚持以“关怀民众,关注民生,温暖人心,爱憎分明,给社会以正义,给人生以信心,给生活以希望,彰显着鲜明的民族气派,民族风格和民族精神” [8](13)有一种使命叫“责任”,有一种荣耀叫“奉献”,责任源于自觉,使命建筑于自觉、自信,荣耀体现文化自觉、自信、自强,在荣耀与自豪中履行责任和使命,通过文化“三自”力促新疆各民族共通、共融、共荣。

[责任编辑 全红]

参考文献

[1] 孙曙:《世界,抑或天下》,博览群书,2005年第11期。

[2] 甘阳:《新编“文化:中国与世界”论丛缘起———爱思想:学习型社会领航者》,http://www.aisixiang.com/data/detail.php?id=20722,2008年9月11日。

[3] 佚名:《新疆人的文化传播自信》,http://www.news.163.com/10/0705/18/6ARLRKU6000146BD.html,2010年7月5日。

[4] 张春贤:《变化变革敢于担当务求实效为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八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天山网,2011年11月3日。 [5]陈宏:《论现代文化引领在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中的重要性》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5期。

[6] 李建军:《论现代文化及新疆以现代文化为引领的依据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7] 罗湘波 ,吴小玲 ,严俊:《宁波将斥资5000万培养1400名“乔布斯” 》,. http:// www.zjol.com.cn/,2011年10月10日。

[8] 张平:《努力打造无愧于时代的民族文化精品》,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0年第12期。

篇5:新疆的文化保护与发展

尊敬的各位领导:

首先,我对各位领导莅临我市考察指导瑶乡文化,表示热烈的欢迎!并对各位领导关心和关注瑶乡文化发展,表示衷心感谢!现在,我就塔山瑶乡的群众文化状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塔山瑶乡文化的基本情况

历史的发展为塔山瑶乡遗留了许多民族文化古迹,也凸显了瑶族人们丰富的文化内涵。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瑶族人们形成了自己极具地方特色的文化艺术和风俗习惯。塔山瑶族的民间文学源远流长,口头文学极为丰富。瑶族的编织、刺绣、雕刻等瑶族民间传统工艺历史悠久,工艺品精致美观。在众多的瑶族文化中,以瑶族歌舞最为普遍和突出。瑶族人民生活在大山岭中,劳动之余,唱歌跳舞几乎是每个人都会做的事,瑶歌是瑶族人民最常见的一种民间传统文化娱乐活动形式。千百年来,塔山瑶乡的人们 “以歌会友,以歌传情,以歌对话”,每逢探亲访友、生日、讨亲、乔迁等红喜事,或者遇到生疏来客必对歌,他们经常进行对歌比赛,比谁的嗓音好、谁的反应快、谁的歌词多、谁的表演美。“瑶族谈笑”是他们开展对歌活动的一种表现空间,并被列入湖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这几年,原生态的瑶歌清唱,又以崭新的面貌走上舞台,参加我市的文艺演出与比赛。瑶乡的另一艺术奇葩——长鼓舞,是塔山瑶族舞蹈的代表作,它舞姿娇健、刚柔相济,动作惟妙惟肖,情意盎然,充分显示了瑶族人民的艺术才华,在重大的庆祝活动常会看到瑶乡人民即兴表演长鼓舞。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现代化的加快,电视、网络已走进瑶乡,塔山瑶族乡文化站也于去年建成,内设的图书室、电子阅览室、多功能厅、培训室等即将免费开放,瑶族人民的文化生活由单一的自娱自乐变得丰富多彩。

二、塔山瑶乡文化的主要特点

一是具有多样性,瑶族文化涉及面较广,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瑶歌、长鼓舞、刺绣、竹编、武术、剪纸、雕刻、民间婚嫁、祖传风药等,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鲜明的民族特色。

二是具有独特性,瑶族文化在日常生活中广泛运用,并在瑶族自己的节日庆祝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如: “大棕节”、“三月三”、“盘王节”等。其中,以“盘王节”最为隆重。“盘王节”以政府操办和瑶胞筹办两种形式举办。政府操办的盘王节,多以根据瑶族艺术改编而来的文艺节目表演为主。瑶胞自办的盘王节较为传统,按照当地的宗教仪式进行的,有上刀山下火海、行盘王礼、唱还愿歌、跳长鼓舞等内容。盘王节当日,瑶乡人们家家出动,人人参与,鼓号齐响,场面壮观,热闹非凡,这种文化现象在我市只存在于塔山瑶乡。

三是具有可塑性,瑶族文化具有一定的文学艺术与历史民俗研究价值。我市文艺作者根据瑶族文化与瑶乡的真人真事创作的小品、小戏、曲艺、舞蹈、版画、剪纸等,有不少作品在国家、省、市获奖或演出、展出。如:曲艺《瑶族谈笑》、舞

蹈《瑶妹洗月》、小品《一篮土鸡蛋》、小戏《塔山青青》、版画《三月三》等均在省级以上获奖。

三、塔山瑶乡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情况

在现代化给瑶族人民带来了方便的同时,也使一些瑶族文化逐渐淡没和隐退,漂亮的瑶服换上了流行服饰;独特的瑶语变成了通用的汉语;木楼草房变成了钢筋混泥土的“洋房”……挖掘和保护塔山瑶族文化迫在眉睫。近几年我们在保护与传承瑶族文化方面,具体做了以下几点:

一是摸清家底进行保护。我局组织专业人员对塔山瑶族乡进行了一次系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有针对性地对瑶族谈笑、瑶族刺绣、瑶族祖传风药、盘王节等项目进行调查采编,并收集了相关的资料与实物,做好申报国家、省、市的非遗保护项目工作。通过文字记录、摄影、摄像等普查手段,全面搜集瑶歌的资料,并将搜集到资料进行分类、登记、整理和归档,建立比较完善的档案和数据库。目前,收集整理的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14个,有些瑶族文化项目已经编印成书或制成录像片。至今,编印瑶歌方面的资料约有4册,教材1本、歌谱1册、瑶译汉的歌词1册、瑶歌清唱录音带1盘。

二是举办活动进行宣传。借助瑶族盘王节的平台,通过高档次的策划,大力宣传,广泛推介,使之形成亮点,提高瑶歌的知名度、影响力。为增进友谊、激励年轻瑶族歌手传承民族文化,每年我市的瑶民与邻县的瑶民都会轮流举办瑶歌对唱比赛和盘王节,并对活动全程进行拍摄和录像,有的被作为专题

片在电视台播放。近年正积极筹拍《瑶族坐堂歌》的电视专题片,以更生动的宣传瑶族文化。

篇6: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调研报告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不仅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的昆曲艺术、古琴艺术、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以及与蒙古共和国联合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也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成为世界上入选“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最多的国家之一。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不同,绝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靠口传心授的方式代代相传。这就注定了其保护的难度更大。我国把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文化遗产日”,足以展示我国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温家宝总理在参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的时候说:“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三句话的理解:第一,它是民族文化的精华;第二,它是民族智慧的象征;第三,它是民族精神的结晶。”博得在场人的掌声,说明了政府与群众一样,都希望能够更好地保护这些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社区、群体, 有时是个人, 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方式、知识、技能, 以及与之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 被不同社区和群体在适应周围环境和自然的过程中和与其历史的互动中不断地再创造, 为他们提供持续的认同感, 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对一个民族来说,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该民族智慧的结晶和基本的识别标志, 是维系该民族生存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在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随着现代文明的迅速发展,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 导致许多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发生着急剧的改变。世界似乎朝着同一种经济模式、同一种物质需求、同一种价值观念发展, 人们忽略了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不同习俗、不同生存价值观等等区别。因此, 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系统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上世纪50年代起,党和政府就组织民族工作者对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和少数民族的历史、语言、风俗习惯等进行普遍调查,举办民族文化展览,为抢救和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了许多工作。

但随着当今世界的全球经济一体化,不计其数的文化遗产形式正面临着消失的危险,并受到文化标准化、旅游业、工业化、农业区缩减、移民和环境恶化的影响。这是世界各国的普遍现象,并不是中国独有的。但是古老的中华民族所拥有的非物质遗产让全世界人民都感到艳羡和关注,我们更要正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面临的问题,并高度地重视这些问题。

我们组经过近一个月的关于新疆非物质文化保护的调研,发现了一些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主要是:

第一,许多靠口传心授方式加以承传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一些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

第二,随意滥用、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经常可见;

第三,法律法规建设的进程不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紧迫性相适应,保护标准和目标管理工作相对薄弱,保护管理资金和人员不足的困难普遍存在;

第四,政府存在保护意识淡薄,重申报、重开发、轻保护、轻管理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当今世界的全球经济一体化,地方经济发展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了文化传承;

第二,各种思想充斥的现代社会,青少年对文化传承的意识越来越薄弱; 第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力度不够;

第四,学校教育更多的是读死书,重视升学率,忽视了对学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教育;

第五,宣传不足,社会舆论关注不够,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流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对此的建议:

第一,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组织开展对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调查,全面了解和掌握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

第二,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认定、保存和传播。组织专家学者对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研究,注重科研成果和现代技术的应

用。组织力量对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科学认定,鉴别真伪,还要充分发挥各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机构的作用,有条件的地方可设立专题博物馆或展示中心。

第三,加大投入,通过各种方式建立科学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加大对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经费投入,对列入各级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可采取命名、授予称号、表彰奖励、资助扶持等方式,鼓励代表作传承人(团体)进行传习活动。通过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传承后继有人。

除此之外,还要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入群众。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应积极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展示。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逐步将优秀的、体现民族精神与民间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编入有关教材,开展教学活动。鼓励和支持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工作进行宣传展示,普及保护知识,培养保护意识,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共识,营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

同时,我们的调研也遇到了很多实际问题,比如:与民间艺人的沟通问题;调研范围仅局限于乌鲁木齐;刚开始准备工作不充分,导致对新疆非物质文化了解不深入问题;随着电眼工作的开展,我们组成员渐渐显露出懈怠的问题。虽然,此次调研遇到了很多的问题,但是,我们依然完成了任务,可能还会存在一些漏洞,但是,我们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

上一篇:儿童节祝福朋友圈文案(通用50句)下一篇:食品公关活动策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