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平遥古城旅游发展与文化保护专题调研报告

2024-05-25

2010平遥古城旅游发展与文化保护专题调研报告(通用6篇)

篇1:2010平遥古城旅游发展与文化保护专题调研报告

平遥古城旅游发展与文化保护专题调研报告

省旅游局政策法规处

平遥,位于山西省晋中市中部,离太原108公里,国土面积1260平方公里,县境南北长约40公里,东西宽约30公里,总人口49万。平遥古城是一座具有27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1986年被国务院命名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97年,以世界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改革开放以来,平遥象其它历史文化名城一样,开始了旅游接待。全县接待游客人数从1997年的5万人次增加到2009年的92万人次,增长了21.5倍,旅游门票收入从1997年的125万元增加到2009年的8862.92万元,增长了69.9倍;旅游综合收入从1997年的1250万元增加到2009年的8.45亿元,增长了66.6倍,旅游收入占GDP的比重从1997年的0.96%增长到2009年的58.5%。平遥古城旅游业对平遥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逐渐凸现,正在逐步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与龙头,正在成为拉动平遥区域发展的重要力量。旅游业成为平遥地域文化与外来文化、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计划观念与市场观念对接与联系的纽带,对当地文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人们的思念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动。

一、旅游发展与文物古迹保护

文物作为遗存和见证,承载着人们成为历史的过去。从平遥县这些年旅游业发展的过程来看,旅游开发经营与文物古迹的保护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

平遥古城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文物古迹的保护需要大量的资金。在国家文物资金拨付有限的情况下,旅游业的发展给当地政府带来了大量的财政收入,平遥县政府也有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古城保护中。近几年,先后投资4000余万元,对古城墙、双林寺、日升昌、镇国寺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了维修,实施了护城河、环城路、城门综合整治工程;积极借助平遥旅游业发展的广阔前景,广泛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到古城保护中。采取股份制、合作制的形式,完成投资5000多万元,对文庙、县衙署、城隍庙实施修复,如今都开辟成为景点向游人开放,成为古城的骨干景点。再就是实施古城内单位和人口搬迁工程。1998年以前,古城内有近5万常驻人口,多数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聚集在古城内,人口密度比上海、北京等大城市高出十几倍,超负荷的人口密度对保护古城、管理城市及发展旅游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为减轻古城人口承载压力,平遥县把古城内单位和人口搬迁作为有效保护古城的重要举措,做为市政建设的重点,持续予以推进。1997年底,县委、政府、人大、政协率先迁出了古城,至2004年共带动80余个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搬出古城,累计投资2亿多元,直接或间接带动古城内2万多人口外迁,古城内人口减少到现在的2.7万人,为保护古城、发展旅游创造了宽松的条件。旅游业的发展为平遥带来了巨大的旅游效应和经济效应,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准,由此人们对于古城保护的意识也就更加强烈,更具危机感,促使所有的人自觉地加入到保护古城的行列中来。

另一方面来看,旅游业发展与文物保护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矛盾。旅游业的发展,商业人口及游客的大量涌入,使古城也承受着一定的环境压力、生态压力。污水、生活垃圾、汽车尾气等已经平遥古城最大的污染源,也对古城文物古迹的保护产生不利的影响。而文物保护中,过于标本化、死板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古城的旅游吸引力。

二、旅游发展与传统民俗文化保护

平遥古城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悠久的历史和明清金融都市的地位积淀着浓厚的传统节日文化习俗。通过旅游业的发展,传统的平遥方言、服饰、民俗、节庆等也在旅游业的带动下,进行了系统的抢救、整理与传承、保护,成为宝贵的文化遗产。民俗文化传统得到保护、传承和发扬,有力的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春节、元宵节期间,各种各类多姿多彩的传统民俗文化,吸引来了天南海北的各路游客。

旅游开发使传统民俗文化内涵得到整理挖掘。积极利用文物旧址,开设博物馆、展览馆,增加文化遗产内涵。利用城墙陈列古代兵器展览;利用店铺旧址和遗物开设票号,钱庄、当铺、镖局等博物馆和展览馆;利用县衙旧址设立古代监狱展览馆等等。挖掘整理出城墙古战场文化、双林寺彩塑艺术文化、日升昌票号文化、清虚观道教文化、城隍庙道教文化、地方民俗文化、县衙礼制文化、高跷、秧歌等地方风俗民情文化等等,都使游客在观光旅游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感受和体验。其次是各类传统民俗文化得到传承发扬。近年来,平遥县先后开发并提升了平遥大戏堂《晋商乡音》和云锦成演艺中心《一把酸枣》两大节目,填补了古城旅游文化娱乐项目的空白;进一步丰富完善了县太爷升堂、状元祭孔、镖局走镖、县太爷迎宾等娱乐表演项目;利用摄影大展这一平台举办“漆文化艺术节”、推出了“平遥中国年”系列活动等文化娱乐项目。

传统文化具有传承性,但平遥旅游业的发展导致外来游客的大量涌入,商业人口的比例提高,平遥原住居民的大量减少,必然对古城原有的民俗、民风文化等造成严重的冲击。失去原生态文化生生不息传承的土壤,脱离原有的文化环境和文化体系,也造成一定程度文化内涵的缺失。

三、旅游发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传统的非物质类文化遗产是旅游业最具吸引力的基础和卖点,越是有着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旅游地越能吸引游客的目光。

旅游业直接促进了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平遥“永隆号”漆器店店主原是国有漆器厂职工,随着现代漆艺的兴起,平遥原有漆器厂全部倒闭,推光漆器技术面临失传的危险。正是随着平遥旅游业的兴起,平遥漆器作为非物质文化产品和旅游产品才重新进入市场,这一技术才避免失传于世。目前,平遥已经建立了平遥漆器博物馆,有匠人现场演示漆器的做法,而且镇上的小作坊主也在出售着自己加工的各种漆器工艺品。正是靠旅游业为纽带,类似平遥漆器这样的文化遗产才保留下来,并不断融入旅游获得新生。剪纸、盲书等民间艺术也在旅游业的带动下得到了复活和光大;手工布鞋、黄酒酿造、银器加工等传统手工艺产业获得了新生,推光漆髹饰技术、平遥牛肉传统加工技艺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纱阁戏人制作技艺等四个项目正在申报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大力构建旅游服务体系,实现了以市场化、商业化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原南大街、西大街等传统商业旧街,开设古玩,民间工艺品和乡土特产商店,将平遥民俗文化发扬光大。全县各类宾馆、酒店和民俗客栈达到130余家,平遥牛肉、推光漆器、长山药粉、手工布鞋、佛像雕塑、平遥火柴、剪纸等数10种极具平遥特色的旅游产品规模不断扩大,逐步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服务体系。刺绣、根雕、泥塑、古刀剑制作、黄酒酿造等民间传统工艺类项目,也大量占领市场,让游客消费感觉,体验文化差异。

能够从旅游中得到保护并发扬光大的多是本身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一定生产能力和广泛市场消费特征的品牌或项目,部分需要投入大量资源进行整理和挖掘的、市场效益不高的民俗传统文化

项目难以通过市场化渠道得到保护。

四、旅游发展与社会主义新文化

社会的变化总是伴随着人们思想价值观念的变动。平遥这些年旅游经济的大发展,带来了大量的游客以及商业人口,不同的道德观念、价值标准和生活方式给平遥人带来了巨大的文化价值观念冲击,促进了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建设。

封闭落后的社会文化环境被逐步打破,推动了平遥现代文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平遥人逐步摆脱了计划经济思想、小农意识,思想更加开放,价值道德观念也趋于多元化。旅游经济是一个开放式、综合性经济,旅游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旅游环境的改善,而这又依赖于古城环境秩序和居民素质的不断提升,平遥这些年旅游经济的大发展正是得益于这一点。尤其是随着“爱古城、讲诚信、争做文明平遥人”和“家家是景点、人人是形象”等一系列宣传教育活动的开展,古城居民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正在朝着文明、和谐、诚信的方向不断发展,平遥古城逐步塑立起了环境整洁、服务规范、秩序井然、和谐文明的国际型旅游城市新形象。

另一方面,旅游经济对原有的社会生活方式的冲击,人们的价值观念快速市场化、商品化,原有的传统文化逐步丧失,道德价值观念更加趋于市场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产生了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平遥旅游业的勃兴,充分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利用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促进了文物古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不是一种互不相容的关系,而是互相促进、共存共荣的关系。旅游发展改变着平遥文化的原生态,如何在保持平遥文化原生态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创新,以促进文化传承,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方面,大有文章可做。(平遥县旅游局对本文亦有贡献)

篇2:2010平遥古城旅游发展与文化保护专题调研报告

----以平遥古城为例

1古城简介

1.1 区位介绍

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中部,地处汾河东岸、太原盆地的西南端,与另一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祁县相毗邻,隶属晋中地区。历经两千多年的发展,从一个传统的北方小城镇发展为晋商的起源地,到如今成为举世瞩目的历史文化名城,被列入世界最值得前往的一百个城市之一,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旅游业是当地的主要产业。

1.2 发展历程

平遥,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是一座具有27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旧称“古陶”,明朝初年,为防御外族南扰,始建城墙,洪武三年在旧墙垣基础上重筑扩修,并全面包砖。以后景德、正德、嘉靖、隆庆和万历各代进行过十次在的补修和修葺,更新城楼,增设敌台。康熙四十三年因皇帝西巡路经平遥,而筑了四面大城楼,使城池更加壮观。平遥城墙总周长6163米,墙高约12米,把面积约2.25平方公里的平遥县城一隔为两个风格迥异的世界。城墙以内街道、铺面、市楼保留明清形制;城墙以外称新城。

平遥古城最鼎盛的时期是明清两朝,当时的晋商发展为中国经济的最强劲有力的一股势力,平遥曾是清代晚期中国的金融中心,山西商人引导着当时中国的经济一度走上繁荣,“祁太平”金三角中的“平”即指当时的平遥,平遥城当时的富裕程度也可见一般。

1.3 规模形制

平遥古城是按照中国传统“礼制”思想规划建设起来的,反映了明清时期汉民族的文化特色和小城镇的形态特征。在封闭的城池里,以市楼为中心,以南大街为中轴,有四条大街、八条小街及七十二条小巷经纬交织在一起,功能分明,布局井井有条。城内古居民宅全是清一色青砖灰瓦的四合院,轴线明确,左右对称。此外,城池内还建有一些大小庙宇,老式铺面亦是鳞次栉比,自明朝发展到现在城内面积基本未变,一直保留着明清时期的风貌,这些古色古香的建筑原汁原味地勾勒出明、清时期市井繁华的风貌。

1.4保护类型

平遥古城属于传统风貌型历史文化名城,保留着几个历史时期积淀的完整建筑群,是中国乃至世界的文明财富,应当对其实行“整体保护”。平遥古城历经千年,经受住了炮火的洗礼,比较完整的保存了下来,却在文革中收到了破坏,近年来,随着环境的恶化和人们的保护意识淡薄,一些古迹文物已经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好在人们的意识有所觉醒,经过抢救性保护和政府有力保护政策的出台,古城正以一个全新而又真实的面貌展现给世人。

2.发展现状

2.1 文化方面

晋商文化作为古城的主流文化,延绵至今,平遥当地人也很有经济头脑,依靠旅游业,直接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平遥人一直遵循勤俭持家的生活习惯,民风淳朴,又接受了来自五湖四海的文化侵染,呈现出多元化的文化形态。

2.2 建筑方面

平遥现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90处,以及待批的文物211处,堪称中国古典建筑的活标本,大部分的建筑被完好的保存了下来,有的被开发成旅游景点,有的经内部改造变成沿街商铺,部分破旧难以维修的建筑,拆除之后仿造之前的结构重新修建,整个城内的建筑格局一直保持着初建时的风貌。

2.3习俗方面

平遥古城在明清时期的大繁荣,促使了其各方面的发展,传统的民间礼制,逢年过节的习俗,历经千年,依然被人们所遵从。符合当今社会文化的习俗都被流传下来,近年来,每年的新年都会有“平遥中国年”活动,吸引来自国内外的友人来平遥过年,体会传统的平遥年味。在一些旅游景点也有传统的明清时期大院生活的重现表演,让人仿佛置身旧朝,感同身受。

2.4存在的问题

平遥古城历经千年,经过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整修,已经基本实现了古代与现代的融合,经过调研,发现其中不乏有些问题:①部分新建建筑影响了城内的风貌。城内的大部分建筑都是旧时所建,只有部分年久失修的建筑被拆除,但新建的建筑与周围的环境不甚和谐,影响古城风貌。②城内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小街小巷,仍有一部分基本处在原始落后的状态。部分沿主要道路的院落内破旧不堪,有碍观瞻。③环境绿化。整个古城内缺少绿化设施,显得没有生机,对于改善环境还需做进一步的工作。④交通组织不力。古城内为了给人营造古朴的氛围,不准机动车通行,但停放机动车的城门口距离景点门口有一定的距离,摆渡车数量有限,交通存在一定的不足。

3.保护目的3.1 遗产保护

平遥古城是人类共有的世界文化遗产,是一个真实的、综合的、系统的“大文物”,古城街巷的保护自是十分重要。除有完整的城墙外,城内街道、商店、衙署等也较完整地保持着传统格局和风貌,楼阁式的沿街建筑、四合院民居以及市楼、文庙、清虚观等古建筑都很有特色。这些文物古迹既属于我国人民,也是全人类可以共享的文化财富,所以,对文物古迹的良好保护,也是对世界文化事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更可以造福百姓,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3.2 原真性保护

历史城镇的保护不仅仅是文物古迹的保护,而仿古一条街等“假古董”的建设更是与世界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原则背道而驰的错误做法,是对历史文化遗产潜在的破坏。所以,历史城镇的保护更要从根本上出发,杜绝或减少假古董的产生,还古城一片纯朴与宁静。

3.3 经济发展保护

再者,旧城的保护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新城的发展,为了让整个县城的天际线看起来符合古城的面貌,古城外的新城建筑高度也都做了一定的限制,一个有着如此得天独厚历史遗存的地方,一定要大力利用现有的资源,发展旅游业,带动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样才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最终目的。

4.保护策略

4.1延续功能

在旧城改建和保护的过程中,地段和街道的格局和空间形式,建筑物和绿化、旷地的空间关系,历史性建筑的内外面貌,包括体量、形式、风格、材料、色彩及装饰等,地段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包括自然的和人工的环境的关系,地段在历史上的功能作用,这些均做了最大程度的保留。

4.2贴近风貌

对旧城区内各种损坏较严重的建筑和设施采取改建、扩建、部分拆除、维修养护、改造内部功能、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等措施,改善原有环境质量,保护原有风貌特色,提高土地利用价值。

4.3更新组织

经过上世纪八十到九十年代的整修,古城的各项基本市政和公用设施以及环境都有了较大的改善,在最近几年的发展中,古城的面貌又焕然一新,让古城在夜晚也能亮如白昼,一改以往的风情,让古老而又现代的小城变成一座“不夜城 ”。个人观点

篇3:2010平遥古城旅游发展与文化保护专题调研报告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影响和重要意义,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作为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全国各地都加大了文化建设的力度,其中文化经济同时发展,开展文化旅游、非遗旅游的举措更是频频出台。

面对着旅游千篇一律和非遗保护困境两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实现文化与经济的双赢呢?通过探究,笔者决定从产业融合的角度提出解决措施。由于探究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青州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先行者,因此本文以青州的旅游联姻非遗模式作为实证研究的对象,发掘优势以推广、发现不足并提出解决措施为中国其他古镇旅游提供借鉴思路。

二、古城镇旅游和非遗保护面临的严峻问题

(一)古城镇旅游面临的困境:

1、旅游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

2、过度商业化:有些古城镇开发项目过于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使得古城镇完全失去了应该有的灵魂韵味。

3、割裂原住民与古城镇的关系:游客期待能够和当地的老百姓建立一种情感的联系,但古城镇大量原住居民外迁,主要人口被外地客商所取代。

4、生态环境的破坏:古城镇旅游造成城镇超负荷接待,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

5、缺少创新意识:长期的习惯性思维,束缚了古镇旅游的大规模、可持续发展。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存问题:

传承人技艺退化;非遗传承人员稀缺;观众、听众群体流失、断层;观赏者难与表演者产生情感共鸣。

由以上介绍可以看出,古城镇旅游发展和非遗保护均面临严峻问题,因而创新发展古城镇旅游和保护非遗是当今社会的两大重要课题,两者联合发展更是成为热门解决方向。笔者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古城镇旅游有天然的渊源,以“保护第一,开发第二”为指导思想,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古城镇旅游开发的结合是必要之举。

三、青州古城旅游联姻非遗模式

(一)青州古城旅游联姻非遗模式介绍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和优秀旅游城市,青州市为全面打响“东方花都、文化青州”的城市品牌,将青州独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古城旅游深度融合。据有关部门统计,2014年“十一”黄金周期间古城游共接待游客37.5万人游客人数众多。由此我们不难得知,青州非遗与古城游联姻,不仅有效地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催生出巨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效地延展旅游产业链条。

青州市坚持非遗传承和保护并重的原则,围绕“一村、两园、三城、四街”打造文旅结合十大平台,开创“1234”非遗与旅游融合新模式,成为该市近年来非遗保护工作的新思路和新亮点。以10个景点为平台,青州市探索非遗与旅游相结合的模式。例如在宋城组织扑蝴蝶、山东快书、抖空竹等非遗项目的展演等。传承人在这10个平台中进行传承展演、制作经营等活动,既依托古城丰富的旅游资源拉长了文化旅游产业链,又打响了青州非遗知名度,丰富了传承路径。

(二)青州古城旅游联姻非遗模式的优势和不足

1、优势:

(1)政府支持力度大,政府出资,民众受益:青州市非遗保护中心将每年拨付120万元作为专项经费,为非遗传承人提供了生活保障,并将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推上街头,同时鼓励企业和民间团体参与非遗的保护开发。以上措施在保护非遗项目的同时,有效带动了青州相关产业发展以及促进了当地就业问题的解决.。

(2)购物环境宽松自由:不存在强制购物行为,商业化程度较轻。

(3)服务态度良好:青州古城旅游暂不存在浮躁风气,服务态度普遍较好、游客满意度较高。

(4)已采取措施解决下一代非遗传承人的短缺问题:设立12个青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6所潍坊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以师承的形式培养新的传承人。

2、不足之处:凡有创新进步,必然伴生不足之处。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访谈和文献研究法,笔者也发掘了青州旅游联姻非遗模式的部分不足之处,主要集中于卫生和环境、小吃餐饮、相关行业配套发展、非遗表演、宣传力度和导游介绍服务上,具体情况如下:

(1)卫生和环境:卫生环境,由于来往游客数量多且无提示标语,导致古街的乱扔垃圾现象频发;劳保环境,由于古城中的非遗表演都是露天开展,使得游客数量深受气温、天气等因素影响;设施环境,古城镇的区域边缘无标志,导致非遗表演地区范围模糊,易致游客错过青州旅游联姻非遗模式的亮点。

(2)小吃餐饮:

卫生难保证,且种类与其他古城镇地区雷同,吸引力较弱。

(3)相关行业的配套发展方面:住宿业:旅游旺季住宿业房源供应紧张,游客需提前订房才可入住;旅游纪念品行业:雷同问题浮现,同时特色红丝砚产品的出售也面临着外地配送难的问题;餐饮接待业:青州旅游多为经济适用团,团队餐的标准较低,餐饮业发展严重受限。

(4)非遗表演方面:缺乏对于非遗表演的详尽介绍,游客对非遗技艺了解不足;百分之八十的非遗技艺大多面临失传的风险,珍贵的非遗表演项目后继无人;由调查问卷的数据可得,17.14%的游客并不知晓古城镇存在非遗表演,原因是往来游客无法事先了解或因不愿打扰艺人的休息而错失非遗表演。

(5)宣传力度:从问卷结果来看,绝大部分游客了解青州的方式是电视电台、朋友介绍、路边广告牌的单位集体介绍,而旅行社宣传、书籍报刊、网络和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运用较少或者效果欠佳。由此可以发现当前青州旅游的宣传工作存在着宣传方式不全面、宣传效果不够理想的问题。

(6)导游介绍服务:导游数量和质量问题突出,主要表现为导游数量少且有部分导游误解青州非遗和景观,严重影响游客对青州古城和青州非遗的了解。

四、古城镇旅游与非遗融合的可推广模式总结

通过对青州古城的优势和不足及改进方向的探究,笔者总结出了较为理想的可推广的古城镇旅游联合非遗保护的发展模式,具体模式简介如下:

(一)实施思路:本着带动经济发展与促进非遗保护双赢的原则,双方不得偏颇。

(二)受益对象:政府作为利益创造者和决策者,当地经济产业和文化事业作为受益对象。

(三)具体举措:

1、环境卫生方面:通过从游客方向减少垃圾投放并从清扫方向加快垃圾清理,双管齐下实现古城景区的清洁卫生。

2、建筑风格方面:基本保持古城原貌,古城建筑应呈现符合当地历史渊源、建筑风格和地理特色。

3、非遗表演方面:通过资金、政策、感情、设施等方面的鼓励,增强非遗传承人的传承热情和表演热情。

4、非遗传承方面:从经济、心理、爱好上采取措施,让更多的年轻人热衷非遗、学习非遗和传承非遗。

5、特色小吃方面:同时满足游客对于小吃的特色性、多样性、卫生性的需求。

6、导游服务方面:保证导游数量和质量,使之成为游客了解古城镇和非遗表演的有效窗口。

7、相关产业方面:相关产业应积极适应古城镇旅游和非遗保护的特色之处,打造适用于当地旅游现状的专属营销模式,不断满足游客需求。

8、宣传方面:注重宣传的方式改进和力度增强,尤其要注意运用新媒体的宣传方式。

篇4:2010平遥古城旅游发展与文化保护专题调研报告

【关键词】 丽江古城旅游业环境保护

一、古城概述

1、丽江古城简介

丽江古城坐落于我国的西南部云南省,具有悠久的历史,始建于宋末元初的13世纪后期。古城地处云贵高原,海拔大约2400米,全城面积达到3.8平方公里。丽江古城自古就是远近闻名的商业集市和茶马古道的重镇。丽江古城内街道依山傍水修建,以红色的角砾岩铺地,石上附有优美的花纹图案自然典雅,与古城的风土人情相得益彰。丽江古城现有居民6200多户,25000余人,大多数的居民都为丽江的原住民,以纳西族居多。大部分居民还是从事着铜银铸造、皮毛皮革、纺织、酿造业为主的传统手工业活动。古城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成就,城市中没有规矩的街道,无森严的城墙,三山为屏,一川相连的建筑风格在世界建筑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丽江古城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少数民族传统聚居地,它的存在为人类城市建设史的研究、人类民族发展史的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是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国乃至世界的瑰宝,1997年12月丽江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为中国在世界文化遗产中无历史名城填补了空白。

2、丽江古城旅游业发展的现状

近些年来,丽江旅游业不断发展,作为第三产业的旅游业为丽江的经济建设带来了巨大的贡献。在199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后,丽江的旅游业发展迅速,2005年欧中旅游论坛上,云南丽江被评为“欧洲人最喜爱的旅游城市”。据有关资料显示,2009年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丽江的旅游业仍然持续增长,保持了强劲发展的势头。全年接待海内外游客同比增长21.21%,其中海外游客同比增长12.89%,旅游业总收入88.6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7.49%。

3、丽江古城环境现状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丽江的人口迅速增长,美丽的丽江风景区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丽江的水污染十分严重,虽然人口用水仍能保持,但是景观水却十分缺乏,历史上几十年才断流一次的黑龙潭泉群,频频断流,断流的时间以月计算。同时据丽江市环境监测资料显示,丽江城区附近以及郊外的五个检测水环境的地点都有不同程度的污染。原来的青山绿水由于过度的开采,植被破坏十分严重,当丽江的旅游业出现井喷式发展时,丽江变成了喧嚣的古镇,失去了以往的风采。

二、丽江古城旅游业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

丽江旅游业的发展为丽江古城建设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以生态资源为依托的旅游业带动了丽江各行各业的经济增长。其中第三产业的旅游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48%左右,成为丽江的支柱性产业。在旅游业的带动下,丽江市有1500户旅游单位,27家旅行社,208家星级宾馆以及600多辆旅游车,29个旅游购物会员店,注册的导游就有5679人。旅游业的发展首先解决了丽江市的就业问题。旅游业提供了上万个就业岗位,保证了丽江市民的收入。在收入的保证下,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丽江的人口也迅速增长。经济危机的冲击下,丽江市以良好的姿态,从容地面对经济危机带来的冲击,积极开展各项活动,使旅游业的发展更加繁荣。其次,旅游业带动了丽江的景区建设和城市建设。为了迎接海内外的游客,丽江大力发展城市建设,加强旅游景区的建设,通过特色的城市文化建设以及优美的景区环境吸引广大的游客。城市的建设更加地繁荣,社区的公共服务更加地健全。最后,旅游业带动了丽江的商业发展。通过旅游业促进丽江的商业发展,如产品制造业、酒店宾馆服务业等都是依托旅游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商机。大规模地接待海内外的游客,增加了城市人口的流通量,扩大了城市的消费水平,由消费带动生产制造业的发展,为丽江的经济添砖加瓦。

三、旅游业的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旅游业的发展业为丽江的环境保护带来了负担,环境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旅游业的发展也制约着环境保护建设。以生态环境为依托的丽江古城想要更好地发展旅游业必须充分地协调与环境建设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更好地发展旅游业,带来经济效益。

1、旅游业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影响

日益发展的旅游业,对丽江的环境保护带来了很大程度上的危害,为了短期的经济效益对自然环境产生了严重的破坏行为,环境是丽江旅游业的基础,由于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游客以及旅游从业人员对于生态环境的危害占到50%左右,因此旅游业发展对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危害。

(1)旅游业对大气环境的污染。丽江的旅游业发展,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大量的游客进行旅游参观,旅游车辆排放在大气中的废气也会增加,以及旅游设施的使用,造成废气的排放,处理不当就会造成大气污染,严重影响了丽江的生态环境。

(2)旅游业对水资源的污染。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丽江服务业的发展,宾馆以及景区的游客接待,生活设施上污水的排放,给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环境的自然净化能力远远达不到污水的排放标准,景区的水体恶化以及景观水的退化日益显著,成为环境保护的负担。

(3)旅游业对生物的影响。首先,旅游景点的建设,需要占据大量的土地,对于丽江的生态环境产生了破环。土地的占用使原生的植被遭到破环,对于生态环境的多样化也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其次,旅游业造成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游客对于景区的动植物的喜爱,造成对部分植物的过度贩卖。同时,一些动物品种被很好地保护,过度的繁殖,对于生物链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导致稀少品种的动物濒临灭绝。

2、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制约着旅游业的发展

生态环境的恶化,也成为了旅游业的制约因素,以生态环境为依托的丽江古城旅游业的发展,就会失去旅游的卖点以及商业的契机。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给丽江旅游业的多方面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因此旅游业的发展需要环境保护作为后盾力量。首先,环境的恶化对于旅游景观的影响。丽江水资源的紧缺,使景观用水成为问题,众多的自然景观都是依山傍水,景点景观水的断流,使景观缺失了原有的美感,影响了游客的参观。其次,自然生物的减少,对于大自然的探索之心也被扼杀。这样的丽江古城失去了旅游的价值,没有了旅游的乐趣,就不能为丽江的发展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

四、旅游业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旅游业的发展与环境的保护是相辅相成的,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丽江的旅游造就了机会,旅游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进一步投入到环境保护建设中,优化丽江美丽的环境,才能实现丽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使丽江的旅游业走上循环经济道路。

1、把旅游业带来的经济效益投入到环保建设

旅游是丽江古城经济发展的支柱,长期以来旅游业的发展为丽江上万居民的生活提供了保障。丽江旅游业带来的经济效益也能进一步地促进环境保护。环境的自身净化能力是有限的,需要人们使用人为的高科技手段来帮助环境的净化和恢复。环境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丽江旅游业的发展为环境的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物质保障,大量的资金投入到生态环境的保护中,才能逐步恢复被破坏的环境。自然景观的人工维护,才能在时间的延续中保持景观的观赏性。旅游业的发展是丽江人民经济发展的机会,也是丽江生态环境建设的契机,为丽江的发展创造了美好的未来。

2、增强环保建设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环境是丽江旅游业发展的动力,增强环境保护才能进一步促进丽江旅游业的发展。首先,增强旅游环保意识。短期的经济效益不会为丽江旅游业带来长远的发展,只有形成良好的环保氛围,才能使旅游业蒸蒸日上。其次,完善旅游管理机制。通过法律法规的形式对丽江的旅游业做出规范,防止由于过度开采对环境带来的危害。完善旅游业监督机制,能引导丽江的旅游业走特色化的发展道路,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最后,研究生态环境,确定环境的容载量。利用科学的方法对丽江的生态环境做出研究,减少由于错误的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以先进的科学设备投入,确定旅游的承载量,利用价格机制调节游客对于景区的冲击。

3、开展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是近几年提出的旅游的新观念,在生态旅游的基础上实现丽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丽江古城的生态环境特色,因时制宜地开展旅游业的发展,一方面可以有效地保护丽江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在环保的基础上调节游客的数量,可以充分利用景区的资源,创造旅游经济效益。

4、传统绿色商贸促进旅游发展

丽江古城有着浓厚的茶马古道文化,传统的手工业制品深受游客的喜爱,同时传统的手工业制品独具民族特色,无污染、绿色、环保的特点十分吸引游客的目光,要逐步恢复传统的绿色商贸来促进丽江旅游业的发展。首先,在传统的建筑上开展绿色商贸。利用丽江古城古香古色的建筑开展商贸,增加茶马古道的文化色彩,便于商品的销售,吸引更多的海内外游客前来购买留念。其次,商品采用纳西族的手工艺,制作手工制品,坚持环保、绿色的理念,更符合现代人们的购物时尚。最后,传统商贸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丽江旅游业的繁荣,增加旅游带来的经济效益,为当地的人民带来更大的收益。

5、旅游业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丽江开展旅游业有着不可替代的资源环境优势,旅游的开展依靠原始的地理环境已经跟不上时代的要求,要发展更具特色的旅游业,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就要旅游业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市场经济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旅游业的发展也是伴随市场经济的发展而逐步衍生出来的,因此旅游业要充分了解市场信息,根据市场信息制定出合理的旅游业经营计划,符合人们的旅游需求,才能使旅游业的发展更加繁荣。

五、结语

丽江古城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不断地发展旅游业创造经济效益,通过旅游业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使丽江成为旅游业的亮点,成为中外游客喜爱的旅游圣地。旅游业的发展为丽江的环境提供长久的经济支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使丽江的旅游业更上一层楼,在旅游业和环境保护的循环发展中丽江的经济将会蒸蒸日上,为丽江人民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 卢松:旅游环境容量研究进展[J].旅游管理,2006(3).

[2] 李梅:浅谈发展旅游与环境保护的关系[J].科技咨询导报,2007(8).

[3] 肖洪根:旅游持续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J].华侨大学学报,1995(2).

篇5:2010平遥古城旅游发展与文化保护专题调研报告

‘ □ □ — 年 ― 月 ª¯µ²®¡¬¯¦¨µ¡º¨¯®§®¯²­¡¬µ®©¶¥²³©´¹ˆ®ÁÒŽ³ÃÇŽ‰ ­ÁÓŽ‘ □ □ —

收稿日期 š‘ □ □ – 2‗ □ 2‗ ™ Ž

基金项目 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ˆ™□ ‖ ‗ ‗ □ □ •‰ Ž3通讯联系人 Ž¥ÍÁÇКÃÈÁÎÐÇ ÃÕÆŽÅÄÕŽÃÎŽ 文章编号 š‗ □ □ □ 2‗ ‗ ™□ ˆ‘ □ □ — ‰ □ ‗ 2□ ‗ •— 2□ ‖ 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研究 以平遥古城为例

陈峰云 ‗ Œ‘ Œ范玉仙 ‘ Œ朱文晶 ― Œ 李长安 ―

3ˆ‗ Ž华中农业大学 资源与环境学院 Œ武汉 ‖ ― □ □ — □ ›‘ Ž江西九江学院 旅游学院 Œ江西 九江 ― ― ‘ □ □ • ›

― Ž中国地质大学 地球科学学院 Œ武汉 ‖ ― □ □ — ‖ ‰

摘 要 š世界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和保护的矛盾是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 题 Ž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地的平遥古城 Œ有其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Œ极具旅游开发价值 Ž以平遥古 城为例 Œ系统总结了古城保护与旅游开发面临的主要问题 Œ探析了这对矛盾产生的主要原因 Œ提出 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 Ž认为遗产保护和遗产开发的矛盾并不是不可调和的 Ž旅游开发始终应 坚持/保护第一0的原则 Œ并建立科学合理的保护和管理 Ž在正确认识遗产资源的特殊性和

中国国 情的前提下 Œ以旅游开发为手段 Œ提高当地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Œ才能使保护工作从消极保 护转化到积极保护的轨道上来 Ž

关键词 š世界文化遗产 ›平遥古城 ›旅游开发 ›遗产保护 中图分类号 š´µ™˜‖ 文献标识码 š¡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以其独特的自然和文化景 观吸引力 Œ成为当地优秀旅游资源 »‗ ´Ž

自从 ‗ ™˜— 年 中国首批/世界遗产0问世以来 Œ/遗产旅游0成为我 国旅游新的热点 Œ世界遗产地越来越受到国内外游

客的青睐 » ‘ ´Ž

然而世界遗产地从旅游业中获得显著 经济效益的同时 Œ也引发了旅游开发和保护的矛 盾 »― ´Ž一方面 Œ世界遗产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Œ进行 妥善保护使之得以世代相传!永续利用是现代人不 可回避的责任 › 另一方面 Œ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 Œ世 界遗产面临着旅游超量接待!错位开发等严重威胁 Ž解决这种矛盾的关键 Œ在于正确处理好世界遗产保 护和旅游发展的关系 Œ找到一种较好的旅游管理模 式 Œ实现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和谐共处 Ž1

平遥古城旅游开发概况

平遥古 城 位 于 山 西 省 中 南 部 Œ距 太 原 市 约 ‗ □ □ ËÍŒ‗ ™™— 年底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世 界文化遗产 » ‖ ´Ž

综合起来有以下突出的历史文化价 值 šˆ‗ ‰ 中国保存最为完整的古县城 › ˆ‘ ‰ 明清时期 最繁荣的商业金融中心 › ˆ― ‰ 众多高品位历史文物 的荟萃之地 › ˆ‖ ‰ 最大的汉民族古民居建筑群 Ž平遥 古城的价值和特性决定了对这一遗产资源只能采

取预防性措施 Œ即实施严格的保护 Ž否则 Œ一旦遭到 破坏将无可弥补 Ž平遥古城突出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完整的历史 风貌 » •´Œ

特别是/世界文化遗产0这一名牌效应 Œ吸 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观光!考察 Œ使平遥古 城由一个鲜为人知的小城变为一个极具吸引力的

旅游目的地 Œ旅游业从无到有迅速发展 Ž据统计 Œ平遥古城的旅游接待人数在 ‗ ™™– 年不足 ‗ □ 万人次 Œ到 ‘ □ □ ‘ 年增加到 ‗ •‖ 万人次 Ž旅游业正在成为平遥古城最重要的经济产业 Ž

在这一过程中 Œ古城遗产与旅游业相互依存 Œ初步形成了一定的良性互动关系 Ž一方面 Œ旅游业 的迅速兴起 Œ得益于古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申遗的 成功 Ž另一方面 Œ旅游业的发展 Œ又进一步加强和推 动了古城遗产的保护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Œ并且在古 城发展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Ž因此 Œ/以旅游促 保护0应该成为平遥古城保护和发展的主要思路 Ž2

古城在保护和旅游管理中存在的 问题及其原因 2Ž

1面临的主要问题 ‘ Ž‗ Ž‗ 古屋民居缺乏有效保护 古城的明清民居

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Œ是构成古城遗产的重要 组成部分 Œ应该作为古城遗产完整性保护的重要方 面 Ž但是古城民居目前的保护状况却不尽人如意 Ž据统计 Œ平遥古城内现有古民居 ― — ™— 处 Œ其中有 重大价值的有 ‖ □ □ 余处 Œ但得到修缮开发的仅有 — □ 处 Œ许多有历史价值的古民居未得到有效的保 护 Œ自然也难以进行必要的旅游开发 Ž

‘ Ž‗ Ž‘ 游客接待出现周期性超载 大众旅游的发 展对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地的保护带来严重问题 Ž游客在世界遗产地聚集 Œ必然制造生活垃圾!污染 环境 Œ同时还会磨损遗产文物 Œ甚至有素质较低的 游客故意对遗产进行损坏 Ž而且 Œ目前大多数世界 遗产地为了追求经济利益 Œ把旅游发展的重点放在 吸引众多游客上 Œ而忽略了遗产本身的承载力 Œ特 别是在旅游旺季 Œ不少世界遗产地人满为患 Œ拥挤 不堪 Œ不仅使游客的旅游体验下降 Œ更重要的是 Œ给 遗产保护带来很大的难度 Ž

就平遥古城而言 Œ由于季节性和节假日的因素 影响 Œ游客流量出现不平衡 Œ虽在平时旅游人数未 达到饱和 Œ甚至旅游淡季游客偏少 Œ但在旅游旺季 Œ特别是两个黄金周期间 Œ进入古城的游客却大大超 过了最佳旅游容量 Œ为遗产的保护造成了极大的压 力 Ž从表 ‗ 可以看出 Œ在 ‘ □ □ ‖ 年/十一0旅游黄金周 的 — 天中 Œ就有 • 天的旅游接待人数远远超过核定 的最大ˆ‗ Ž™™ 万□ 日‰ 和最佳ˆ‗ Ž‖ ™ 万□ 日‰ 日接待 量 Ž这种周期性的超载 Œ无疑已给古城遗产带来诸 多不利影响 Ž

表 ‗平遥古城 ‘ □ □ ‖ 年/十一0黄金周游客接待情况 ´ÁÂŽ‗ ¯ÃÒÏÂÅÓ‗ Œ‘ □ □ ‖ ŒÆÏÐÄ×ÅÅËÒÈÅÖÇÑÇÒÏÓ

ÒÅÃÅÉÖÅÉÎÔÈÅ°ÉÎǹÁÏÁÎÃÉÅÎÔÃÉÔÙ 时间 接待人次 □ 万人次 比上年同比

增长□ … 占核定最佳 日接待量□ …

占核定最大 日接待量□ …

‗ 日 □ Ž˜‘ ‗ ˜― •• ‖ ‗ ‘ 日 ― Ž•― ‘ ‗ □ ‘ ― • ‗ — — ― 日 • Ž□ ‘ ‗ ‖ □ ― ― • ‘ •‗ ‖ 日 • Ž‖ ‗ ‗ ‖ ™ ― – ‗ ‘ — ‗ • 日 • Ž□ ‗ ‗ ‖ — ― ― ‖ ‘ •‗ – 日 ‘ Ž― ™ ˜• ‗ •™ ‗ ‘ □ — 日 ‗ Ž‘ ‗ ‖ ‖ ˜‗ – ‗

‘ Ž‗ Ž― 旅游经济效益较低 从纵向来看 Œ平遥古 城旅游业近几年发展迅速 Œ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 突出的贡献 Ž但是从横向比较来看 Œ平遥古城旅游 发展水平不高 Œ经济效益比较低下 Œ与同是世界遗 产城市的丽江古城相比有很大差距 Ž据资料显示 Œ‘ □ □ ‖ 年丽江古城接待游客 ‘ ™□ 万人次 Œ旅游综合 收入达到 ‗ ˜亿元 Œ分别是同期平遥古城的 ‗ Ž™ 倍 和 ‗ ― Ž˜倍 Ž

‘ Ž‗ Ž‖ 古 城 搬 迁 走 入 误 区平遥 古 城 面 积 ‘ Ž‘ • ËÍ‘ Œ城内居住人口达 ‖ Ž• 万人 Œ而专家认为 的合理人口上限为 ‘ Ž‘ 万人 Œ人口压力过大是平遥 古城保护和开发面临的主要矛盾 Ž为了缓解这种矛 盾 Œ从 ‗ ™™– 年准备申报世界遗产起 Œ平遥政府就制 定了搬迁计划 Œ采取许多鼓励措施 Œ引导单位和居 民向新城搬迁 Œ计划到 ‘ □ □ – 年古城人口减半 Ž首先 是政府机构!事业单位带头从古县衙里搬迁出城 Œ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古城压力 Œ特别是缓解或避免了 上下班!上下学高峰期的交通堵塞 Ž然而 Œ这种搬迁 没有使古城的总体人口减少 Ž因为在政策拉动人出 城的同时 Œ市场的手在拉动人进城 Ž一部分人为了 生活的方便在新城买房居住 Œ但并不把原先居住的 公房交到房产部门 Œ而是转租给外来商人或自己用 作铺面或开辟为家庭旅馆 Ž最后搬迁的结果是 Œ具 有城市机能的单位机构!代表城市活力!有经济实 力的年轻居民搬迁出城 Œ而以营利为目的的外地商 人搬入古城 Œ这种人口置换带来文化的变迁 Œ使古 城失去文化特色和历史底蕴 Ž

‘ Ž‗ Ž• 商业化倾向严重 古城旅游业的兴起使传 统文化开始复兴 Œ优秀的历史文化越来越得到现代 人的认可和发扬 Ž然而 Œ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进一 步发展 Œ古城内商业化倾向严重 Ž许多居民都放弃 自己原来的职业 Œ开始经营旅游业及相关商业活 动 Œ有的城外农民弃农从商 Œ进城做起了小生意 Ž而 且外来商客也不断增多 Œ这些来自不同地方的商 客 Œ出售着大同小异!毫无特色的旅游纪念品 Œ他们 对古城传统文化缺乏深刻的认识 Œ没有学习本土文 化的热情 Œ其外来文化侵蚀着古城的传统文化 Ž‘ Ž‗ Ž– 旅游管理比较混乱 这几年平遥古城不断 加大环境治理力度 Œ在硬环境治理上有很大的突 破 Œ但在软环境治理上 Œ收效却不明显 Ž尤其是市场 方面 Œ缺乏有效控制 Œ旅游管理出现混乱局面 Ž其主 要表现在 š一是/黑导0盛行 Ž当外来游客到达平遥 古城 Œ一进停车场就会有大批的人群冲过来 Œ神秘 地指点你逃票的 Œ招揽生意的 Œ有的甚至在进入古 城区必经的路口处阻拦车辆!要求带路 Œ让游客非 常反感 Ž二是骗客宰客现象时有发生 Œ对外地游客 乱要价 Œ甚至强买强卖 Œ严重地损坏了古城的旅游 形象 Ž

2Ž2产生的原因

‘ Ž‘ Ž‗ 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矛盾 世界遗产保 护与旅游开发在性质上有根本区别 Ž前者属于公共

事业 Œ公共投入 Œ公共受益 Œ而后者则是自负盈亏 Œ以营利为目的 Ž尽管实践中许多实例证明 Œ二者可 以协调发展 Œ但是勿庸讳言 Œ从旅游业产生起 Œ二者 的矛盾就一直是世界遗产地旅游发展所面临的突 出问题 »– ´Ž以古城墙外围的建设为例 Œ从保护的角 度看 Œ为了表现古城墙的整体风貌 Œ让人们从四面 八方看到古城 Œ必须对古城实行视域控制 Œ要求在 城墙外围保留一定的空旷区作为隔离带 Ž但目前的 实际情况是 Œ为了满足接待游客的需要 Œ不但没有 拆除原有的不合理建筑 Œ还在城墙外不远处建起了 一排两层的商铺 Œ显得突兀而不协调 Œ造成遗产的 开发性破坏 Ž

‘ Ž‘ Ž‘ 遗产保护与地方经济发展的矛盾 古城遗 产与古民居建筑的保护 Œ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Œ但 是作为一个经济发展还比较落后的地区 Œ财政非常 紧张 Œ

可用于遗产保护和维修的资金非常有限 Œ需 要发展旅游经济作为保护资金的补充 Ž与此同时 Œ地方政府最关心的是当地的经济发展 Œ因此当古城 的旅游经济潜力显现出来时 Œ平遥县甚至晋中市即 把它与拉动经济发展直接挂钩 Œ把古城旅游作为经 济发展的增长点 Ž甚至有的政府领导为追求政绩 Œ乱批项目!乱上项目 Œ不仅使当地遗产超载开发 Œ有 的甚至造成对古城遗产的严重损坏 Ž结果导致古城 商业化倾向严重!民居保护不力!管理不到位等问 题的产生 Ž

‘ Ž‘ Ž― 管理与经营的矛盾 在市场经济!旅游经 济利益的驱动下 Œ世界遗产的管理目标也发生了变 化 Œ由实行传统的保护性的单一目标 Œ转变为保护 性与经营开发性的双重目标 Œ政府机构既承担管理 职能 Œ又从事企业经营活动 »— ´Ž一方面管理部门不 能严格!公正的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进行古城遗 产管理与经营 Œ造成政府部门与其他旅游企业的不平等竞争 Ž另一方面 Œ古城旅游经济效益不显著 Œ投 资渠道也不畅通 Ž有些项目 Œ政府无力开发 Œ但其他 企业!个人的投资却受到多方限制 Ž这种情况在古 城开发的初期还不明显 Œ当时 Œ政府财力不足 Œ推出 /谁投资谁受益0的政策 Œ聚集了大量民间投资 Ž但 是随着旅游经济的高涨 Œ政府看到了其中的丰厚利 润 Œ把经营牢牢掌握在手中 Œ不鼓励个人投资 Œ阻碍 了民间资本的投入 Œ古城开发和投资缺乏活力 Ž‘ Ž‘ Ž‖ 古民居得不到及时的保护和维修而破败坍 塌 古民居产权不清晰 Œ致使有价值的古民居得不 到及时的保护和维修而破败坍塌 Œ极大的影响了古 城的整体保护与旅游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利用 Ž‘ Ž‘ Ž• 缺乏科学的!具有可操作性的保护规划和 旅游 发 展 规 划 关 于平遥 古 城 的 保 护 Œ除 了 µ®¥³£¯做了严格规定外 Œ当地政府分别与 ‗ ™˜‘ 年!‗ ™™‖ 年!‗ ™™˜年 Œ先后编制或修订了5平遥古城 保护规划6Œ为古城的保护提供了一定依据 Ž‗ ™™˜年通过了5平遥古城旅游发展总体规划6Œ为平遥旅 游业健康有序的发展提供了法规性的指导 Ž但是这 些规划在实践中并未得到切实有效的实施 Œ甚至有 的基本上成为一纸空文被束之高阁 Ž随着遗产保护 和旅游业的发展 Œ实际情况已经发生很多变化 Œ急 需对前有规划进行更新和修订 Œ而目前 Œ政府还未 对新形势下的新问题做出相应的反应 Ž

3解决思路

针对平遥古城目前存在的问题 Œ必须采取科学 的保护和管理方法 »˜´Œ实行有效的措施 Œ达到遗产 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协调一致 Œ实现二者应有的均 衡 Œ促进平遥古城的可持续发展 Ž

3Ž1切实坚持/保护第一0原则

/保护第一0是作为世界遗产的平遥古城旅游 业发展始终应坚持的原则 »™´Ž坚持这一原则 Œ既是 古城遗产特殊历史价值的客观要求 Œ也是旅游业持 续发展的必要前提 Ž

3Ž2管理体制创新

在理顺国家世界遗产管理体制的基础上 Œ建立平遥古城的遗产管理体制 Ž建议提高古城遗产的行 政级别 Œ成立平遥古城管理局 Œ对古城进行直接管 理 Œ以提高管理水平Œ避免地方政府的短期行为 Ž3Ž3经营体制创新

将古城遗产经营项目分为两类 š资源保护性项 目和盈利项目 Ž前者由古城遗产局实行统一经营 Œ不以盈利为目的 Œ其收入全部用于遗产维修经费 Œ确保古城遗产的妥善保护 › 后者引进竞争机制实行 特许经营 Œ有利于引进灵活的管理经验和方法 Œ提 高经营性项目的效率 Ž

3Ž4继续实行/新旧分离0的保护模式

/新旧分离0是平遥古城从上世纪 ˜□ 年代就开 始实行的保护模式 Œ并且这种模式在实践中已取得 了初步成效 Ž目前 Œ旅游业和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Œ使古城的空间显得更加有限 Œ严重的限制了现代经 济的发展 Ž因此 Œ为了协调古城保护与经济发展的 关系 Œ平遥古城应继续坚持/新旧分离0的发展模 式 Ž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Œ遵循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 Œ正确处理好新城与旧城的关系 Ž

4结论

从平遥古城遗产旅游开发的实践来看 Œ遗产旅

‗ –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ˆ自然科学版‰ 第 ‖ ‗ 卷

游和遗产开发的矛盾并不是不可调和的 Ž作为世界 文化遗产地的旅游开发始终应坚持/保护第一0的 原则 Œ并建立科学合理的保护和管理 Ž在正确认识 遗产资源的特殊性和中国国情的前提下 Œ以旅游开 发为手段 Œ彻底改善环境质量和服务质量 Œ提高当 地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Œ才能使保护工作从 消极保护转化到积极保护的轨道上来 Ž

参考文献 š

»‗ ´阮仪三 Œ肖建莉 Ž寻求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双赢之路»ª´Ž城市规划 Œ‘ □ □ ― ˆ– ‰ š˜– 2™□ ›

»‘ ´徐嵩龄 Ž中国遗产旅游业的经营制度选择 兼评/四权分离 与制衡0主张»ª´Ž旅游学刊 Œ‘ □ □ ― ˆ‖ ‰ š― □ 2― — ›

»― ´陶 伟 Ž中国世界遗产的可持续旅游发展研究»ª´Ž旅游学 刊 Œ‘ □ □ □ ˆ•‰ š― •2‖ ‗ ›

»‖ ´史忠新 Ž世界名城平遥览要»­´Ž内部资料 Œ‗ ™™˜›

»•´张 胜 Œ毛显强 Ž提升人文旅游价值的环境经济政策分析 □ 以平遥古城为例»ª´Ž中国人口 #资源与环境 Œ‘ □ □ ― ˆ•‰ – – 2— □ › »– ½张 晓 Ž中国自然文化遗产资源管理»­´Ž北京 š社会科学文 献出版社 Œ‘ □ □ ‗ ›

»— ½彭德成 Ž中国旅游景区治理模式»­´Ž北京 š中国旅游出版 社 Œ‘ □ □ ― › »˜´谭传凤 Ž山水城市建设与都市旅游发展»ª´Ž华中师范大学学 报 š自然科学版 Œ‘ □ □ ― ˆ― ‰ š‖ ‘ ― 2‖ ‘ — ›

»™´黄耀志 Œ王 雨 村 Ž世 界 文 化 遗 产 保 护 与 苏 州 古 城发 展 策 略 »ª´Ž苏州科技学院学报 Œ‘ □ □ ― ˆ•‰ š— 2‗ ‘ ›

»‗ □ ´国家文物局法制处 Ž国际保护文化遗产法律文件选编»­´Ž北京 š紫禁城出版社 Œ‗ ™™― Ž

A s t u d y o n t h e t o u r d e v e l o p m e n t a n d p r o t e c t i o n o f c u l t u r a l i n h e r i t a n c e i n t h e w o r l d ÏÎÔÈÅ°ÉÎÇÙÁÏÁÎÃÉÅÎÔÃÉÔÙÁÓÁÎÅØÁÍÐÌÅ £¨¥®¦ÅÎÆÙÕÎ‗ Œ‘ Œ¦¡®¹ÕØÇÁΑ Œº¨µ·ÅÎÊÇÎÆ― Œ¬©£ÈÁÎÆÁÎ― ˆ‗ Ž£ÏÐÐÅÆÅÏƲÅÑÏÕÓÃÅÑÁÎÄ¥ÎÖÇÓÏÎÍÅÎÒŒ¨ÕÁÔÈÏÎÆ¡ÆÓÇÃÕÐÒÕÓÁеÎÇÖÅÓÑÇÒÙŒ·ÕÈÁÎ‖ ― □ □ — □ › ‘ Ž£ÏÐÐÅÆÅÏÆ´ÏÕÓÇÑÍŒªÇÕÊÇÁÎƵÎÇÖÅÓÑÇÒÙŒªÇÕÊÇÁÎÆŒªÇÁÎÆØÇ― ― ‘ □ □ • ›

― Ž£ÏÐÐÅÆÅÏƧÅÏÑÃÇÅÎÃÅŒ£ÈÇÎÁµÎÇÖÅÓÑÇÒÙÏƧÅÏÑÃÇÅÎÃÅÑŒ·ÕÈÁÎ‖ ― □ □ — ‖ ‰

A bstract :´ÈÅÔÏÕÒÄÅÖÅÌÏÐÍÅÎÔÁÎÄÔÈÅÃÏÎÔÒÁÄÉÃÔÉÏÎÏÆÔÈÅÉÎÈÅÒÉÔÁÎÃÅÐÒÏÔÅÃÔÉÏÎÉÎÔÈÅ×ÏÒÌÄÁÒÅÔÈÅÃÏÒÅÐÒÏÂÌÅÍÓÔÈÁÔÔÈÅ×ÏÒÌÄÃÕÌÔÕÒÁÌÇÎÈÅÓÇÒÁÎÃÅÆÓÏÕÎÄÇΣÈÇÎÁÃÁÎËÅÅÐÏÎÁÄÅÖÅÐÏÐÍÅÎÒŽ¡ÑÒÈÅ°ÇÎÆÙÁÏÁÎÃÇÅÎÒÃÇÒÙÏÆÃÕÐÒÕÓÅÇÎÈÅÓÇÒÁÎÃÅÆÓÏÕÎÄÇÎÒÈÅ×ÏÓÐÄŒÇÒÈÁÑÇÒÑÏ×ÎÑÐÅÃÉÁÌÎÁÔÕÒÁÌÁÎÄÈÕÍÁÎÇÒÇÅÑÖÇÅ׎¡ÐÑÏŒÇÒÈÁÑÁÈÇÆÈÒÏÕÓÄÅÖÅÐÏÐ2ÍÅÎÒÖÁÐÕÅŽ´ÈÇÑÐÁÐÅÓÒÁËÅÑ°ÇÎÆÙÁÏÁÎÃÇÅÎÒÃÇÒÙÁÑÁÎÅØÁÍÐÐÅŒÑÕÍÕÐÓÙÓÔÅÍÁÔÉÃÁÌÌÙÔÈÅÍÁÉÎÐÒÏÂÌÅÍÂÅÔ×ÅÅÎÔÈÅÁÎÃÉÅÎÔÃÉÔÙÐÒÏÔÅÃÒÇÏÎÁÎÄÒÏÕÓÄÅÖÅÐÏÐÍÅÎÒŽ¤ÇÑÃÕÑÑÅÄÁÎÄÁÎÁÐÙÑÅÄÒÈÅÍÁÇÎÓÅÁÑÏÎÒÈÅÙÃÁÕÑÅÄŽ°ÕÒÆÏÓ×ÁÓÄÐÓÏÂÐÅÍ2ÑÏÐÖÇÎÆ×ÁÙÏÆÒÈÇÎËÉÎÇÁÎÄÔÈÅÃÏÕÎÔÅÓÍÅÁÑÕÓÅŽ´ÈÇÎËÇÎÆÒÈÅÁÎÒÇÎÏÍÙÏÆÇÎÈÅÓÇÒÁÎÃÅÒÏÕÓÁÎÄÇÎÈÅÓÇÒÁÎÃÅÄÅ2ÖÅÐÏÐÍÅÎÒÃÁÎÂÅÒÅÍÐÅÓÅÄŽ´ÈÅÒÏÕÓÄÅÖÅÐÏÐÍÅÎÒÑÈÏÕÐÄÇÎÑÇÑÒÒÈÅÐÓÇÎÃÇÐÐÅÏÆ/ÐÓÏÒÅÃ2ÒÇÏÎÇÑÒÈÅÆÇÓÑÒ0ÁÐ×ÁÙÑŒÁÎÄÂÕÇÐÄÕÐÒÈÅÐÓÏ

ÒÅÃÒÇÏÎÁÎÄÒÈÅÍÁÎÁÆÅÍÅÎÒÏÆÑÃÇÅÎÃÅÓÅÁ2ÑÏÎŽ¡ÒÓÇÆÈÒÕÎÄÅÓÑÒÁÎÄÇÎÇÔÈÅÓÐÅÃÉÁÌÏÆÔÈÅÉÎÈÅÒÉÔÁÎÃÅÒÅÓÏÕÒÃÅÓÁÎÄÔÈÅÐÒÅÍÉÓÅÏÆÔÈÅ£ÈÇÎÅÑÅÑÒÁÒÅÏÆÒÈÅÎÁÒÇÏÎÕÎÄÅÓŒ×ÇÒÈÒÏÕÓÄÅÖÅÐÏÐÍÅÎÒÆÏÓÍÅÁÎÑŒÍÁÒÅÓÇÁÐÁÎÄÃÕÐÒÕÓÅ×ÈÇÃÈÓÁÇÑÅÐÏÃÁÐÐÅÏÐÐÅÐÇÖÅÐÅÖÅÐŒÒÈÅÏÓÂÇÒÒÈÅÎÃÁÎÎÉÎÇÍÁËÅÏÕÒÐÒÏÔÅÃÔÉÏÎÓ×ÏÒËÃÏÎÖÅÒÔÔÏÐÒÏÔÅÃÔÁÃÔÉÖÅÌÙÆÒÏÍÒÈÅÎÅÆÁÒÇÖÅÐÓÏÒÅÃÒÇÏÎÃÏÍÅÑÕÐŽ

篇6:平遥古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

华侨大学 旅游学院 酒店管理(高尔夫)李超楠 学号:1323151012 指导老师:杨文棋

摘要:平遥古城是全人类的历史文化遗产,平遥古城是全人类的历史文化遗产 基于文化资源的文化经济模式,保护与发展文化遗产,并结合可持续发展机制与对策。保护文化遗产的价值在于供世人观赏、研究与利用,所以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仍然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平遥古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旅游业

界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业发展似乎是一对对立的矛盾。一方面每一处世界文化遗产都有其各自的独特性、唯一性和不可再生性,因而保护工作便成为第一要务。而另一方面由于世界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美学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因而具有极高的旅游价值,成为众多游客的旅游目的地。但是由于大力发展旅游业,导致了人类的过度活动,有可能会造成对历史文化遗产的破坏。加之,不少地方为更多地吸引游客,追求更高的票房价值,在遗产地制造大量假古建、人工景点和服务设施,对历史文化遗产“原真性”的破坏更为严重。因此,如何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业开发和谐地统一起来,使之步人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轨道,便成为一个世界性命题。尽管世界各遗产地对此进行了不同的探索,且不乏成功的范例,但是由于经济、文化、社会环境的差异,不可能形成统一的模式,这就要求我们要从实际出发,认真探讨,自主创新。

一、平遥古城是全人类的历史文化遗产

历史城镇不同于一般城镇,它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等,是人类的历史见证和文明结晶,主要用于生产精神产品,丰富人类精神文化生活。历史城镇在历史上是区域性经济或政治、文化中心,而现在又是人类的精神生产中心。从市场经济角度,精神生产也是一种精神产品的开发,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社会需求,生产不同系列、不同层次的精神产品,同样存在生产与消费、文化与资源、产品与市场的相互关系,明确这种关系,就可以建立城镇历史文化与市场的联系纽带,为历史文化保护的市场运作指明方向。

平遥古城始建于2800多年前的周宣王时期(公元前827一公元前782年),据明代史料载,平遥古称陶,周宣王时,大将尹吉甫率师北伐猃狁,至于太原,师次于此,遂增城筑台,教士讲武,古陶城成为周王朝坚固的北方屏障。在以后的两千多年沧桑岁月中,平遥历来都为中国北方重镇,其历史久远,遗存丰富。现在境内尚存地面古建筑、古遗存270余处,99处被列为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尤其是平遥古城的完整保存,更为世界所惊羡。平遥古城作为古县治所在地,曾几易其址,北魏时县城迁址至此,迄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现存古城自明洪武三年(1370年)扩建以来,630多年间多次经历战火与**的洗劫,即使在新中国建立以后,也曾历经了“大跃进”、大炼钢铁、大办工业,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破“四旧”的冲击,然而也未对古城造成较大的破坏,仍然保存了完整的古城墙、古民居、古街巷、古店铺、古庙宇。古城墙巍峨壮观,气势恢宏,登临其上顿觉胸襟豁然,既可观赏明代完整的城防工程,又可领略古城内成片明清建筑的韵律美和古城外田园阡陌绿树的自然美。古城内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条蚰蜒巷,青石铺路,古韵犹存;4000处古民居、300座古店铺错落有致,风貌依旧,古气盎然;左道观右寺庙、左城隍右县衙,儒释道三教并存,布局井然;老票号“日升昌”端庄静谧,蕴藏厚重,为中国近代银行业鼻祖;镇国寺保存有五代时期木结构建筑万佛殿,宏伟壮观,别具匠心,为国内仅存;双林寺更是“东方彩塑艺术宝库”,彩塑作品惊世骇俗,与敦煌壁画齐名。正如国内著名专家阮仪三教授所说:平遥古城是中国境内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明清时期的中国古代县城的原形,是这一时期汉民族中原地区县城建筑体系的典型代表和汉民族历史文化的宏大载体。平遥古城还曾经是近代中国的金融中心、银行业的创始地,晋商文化的发祥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评语中指出:“平遥古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平遥古城保存了其所有特征,而且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政治、文化、社会、宗教及经济发展的完整画卷。”

二、基于文化资源的文化经济模式

文化经济是以文化资源为依托的经济发展形态,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是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经济需要文化来支撑,保护文化遗产与保护城镇的文化环境需要经济来支持,两者相辅相成。以古城文化为依托发展文化经济,是被国内外实践所证明了的成功的古城可持续发展模式,如意大利的威尼斯、奥地利的萨尔斯堡、中国的江苏周庄。萨尔斯堡城镇人口8000人,年接待游客640万人,平均每位居民需要为400位游客提供服务,每个人都是导游,人均收入2000美元,经济持续发展,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国外对历史古城的发展有两种方法:一是完整保持古代城镇原貌,再现昔日历史情景。如美国的威廉斯堡,保持11世纪独立前的城镇布局建筑形式,城郊地区保留着那个世纪的风车、磨场、农舍、麦仓,古城服务人员、导游、马车夫、官府侍从都穿着古代的服装。古城的两端外围专门开辟一片商业区,利用旧时建筑,保持风貌协调,内部设施现代化,出售各类旅游用品。法国录柯洛和斯特拉斯堡等所有传统建筑原样不动,保持原有风貌,部分房屋设施内部现代化,开设旅馆;二是保持古城特色,展示传统风格,以意大利威尼斯与佛罗伦萨为代表,保持历史遗存原貌,也不排斥现代生活的介入。这两种方式从环境开发角度来看,前者属于分离型开发,本地居民居住与旅游观光地区分离;后者属于融合型开发,居民生活与旅游观光共存,把当地人拥有的优秀文化和产业的诸要素如习俗、产业、土特产品、庙会、祭祀活动、传统艺术表演等组合起来,开发出市民表演地区文化传统而且游客能亲身体验的交流场所、设施。从平遥古城的现实来看,第二种发展模式比较合适,人口迁移不等于把它变成一座空城,专门发展旅游,只是降低到一个合适的密度,既不影响古城生活气息与活力,又不会给古城带来环境压力。

对于平遥古城来说,既不破坏古城又要发展经济,寻找古城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以古城文化为依托发展文化经济,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面向大众的文化观光旅游和古代生活体验———文化旅游;(2)面向学生的历史文化知识的学习———修学旅游、知识旅游;(3)面向相关专业的研究、教育、考察和教学实习基地;(4)发展地方工艺品产业;(5)发展地方土特产加工业和零售业、餐饮业、娱乐业;(6)发展特色交通运输业:马车、骡车、人力三轮车、抬轿子等;(7)繁荣古玩市场。为了保持古城的完整与文化的真实性,要尽可能恢复古城原有的空间格局,已经拆迁的遗址、遗迹要立碑说明,主要道路恢复石板路,电线下埋。

三、保护与发展文化遗产是地方政府的第一要务

平遥古城于1986年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97年l2月3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然而在申报之初,平遥古城尽管风貌犹存,但由于年久失修,自然毁损、风雨剥蚀和人为毁坏,古城内许多古建筑处于一种濒危境地。正是以文化遗产申报成功为契机,十年来县委县政府动员群众,全举县之力,聚八方之财,在省、市政府和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在郑孝燮、阮仪

三、王景慧等知名专家的帮助指导下,自力更生、自我加压、艰苦奋斗,坚持“保护为先、适度开发、综合整治、协调发展”的方针,展开了大规模的古城保护工作。制定古城保护规划科学的保护规划,既是遗产保护的决策依据,也是保护工作实施的法律依据。平遥县政府坚持保护为重,规划先行。

政府主导,一是组建成立全省旅游行业首家股份制企业平遥古城旅游股份有限公司;二是门票管理体制的改革,实施古城景区门票一票制,大大加快了平遥古城由社区向景区的转变过程;三是组建成立了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和城市管理监察大队,形成了旅游业政府主导,民营、股份齐头并进的局面;四是通过打包整合旅游资源,开发多层次的旅游产品,实现旅游业向农村的延伸与辐射。全县14个乡镇中,将有11个乡镇的30多万农民从中受益;五是为提升城市功能和品位,营造良好的旅游业发展环境,遵循开发服从保护的原则,围绕“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发展要素,不断加快旅游配套设施建设。

四、可持续发展机制与对策

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社会、文化和自然生态环境等四方面的内容。不同城镇可持续发展机制与对策不同。对于平遥古城来说,由于经济社会和政治环境的变化,不可能再次成为全国的金融中心。如何保持平遥古城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和自然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是古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古城保护面临的最大压力是资金压力,没有经济支持很难实现古城保护以及实现文化可持续发展。建立企业化的运行机制以及政策调控、政府监督、法律约束、规划设计控制的驱动机制,加强管理,保证古城文化经济企业化运行过程中历史文化的有效保护,避免急功近利的短期破坏行为。明确发展目标。以古城文化为依托,以旅游经济为龙头,利用世界文化遗产品牌,以明清文化旅游城为目标,以旅游、居住、商贸、传统工艺品产业为主导功能,力争成为晋中地区旅游中心城镇、山西省旅游中心之

一、国家级旅游精品之一的国际性旅游城镇。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基于文化资源的精神生产与精神产品,由于本地消费市场的有限性,要发挥其经济功能,发展旅游业是最好的途径。通过旅游路线的组织和旅游市场的开拓,吸引外地游客前来消费,实现经济效益,为古城保护注入资金。在具体操作上需要行之有效的环境、活动、设施、市场开发、人才培养和融资等各方面的对策。要特别重视城墙外围预留一定宽度的绿化空间,建成融文化、绿化与水系一体化的环城公园,这是被国内外实践所证明了的成功的方法。

市场经济下,如何建立城镇历史文化传统保护机制,形成保护与发展的良性循环,显得非常迫切,计划经济下政府全权负责保护的机制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下十分被动,必须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正确认识城镇历史文化传统的保护价值和发展潜能,使之成为历史城镇经济社会发展动力而不是包袱,这一点尤为重要。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业的发展并不冲突。对于文化遗产应该实行积极有效的保护与适度开发,通过积极保护可保持文化遗产的延续,通过适度开发,又可较好地推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保护、可持续利用。平遥对于文化遗产坚持积极的有效保护,而不是消极的保守性保护,坚持适度开发,而不是闭锁式欣赏。在现实条件下,发展旅游业是开发文化遗产经济学价值的优先选择方式之一。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开发,平遥已经注意到防止遗产地在旅游开放中的过度商业化倾向。现在在一些旅游区的过度商业开发已经成为一大弊端。浓厚的现代商业味,对传统文化和各自的特色文化形成巨大的冲击,原有的独特的特色文化正在淡化、变味或者消失,代之而来的是雷同的、庸俗的现代商业气息。在历史文化遗产地进行旅游开发,重在挖掘该遗产特有的文化特色和文化价值。结语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仍然任重而道远。平遥古城的保护工作尽管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远不是评功摆好的时候,工作空间还很大,而且越到后来工作越有难度。旅游业尽管已有较好的发展,但整体上尚处于开发期,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旅游经济量与文化遗产的品牌还不适应,还需要加大力度。新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发现,有待于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不适时机地去发掘、整理、开发、利用。另外,尽管平遥漆器的大漆工艺已成功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还有许多蕴藏于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待于进一步发掘和发扬。文化的出路在于走出象牙塔,与经济相联姻,创建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但平遥文化产业的开发还处于初级阶段,有待于获得重大突破。总之,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业的发展,还有许多深层次的问题尚待研究解决,但是归根结底,文化遗产重在保护,要寓利用于保护之中,没有永久性保护,便没有可持续利用。我们的目标在于取得遗产保护和旅游发展的双赢,造福人类,造福后人。

参考文献

山西票号史料[增订本].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OO2.平遥古城志[M].北京:中华书局,2OO2.平遥县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9.

上一篇:反比例函数知识点总结下一篇:求职简历通信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