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调查研究

2024-05-17

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调查研究(精选8篇)

篇1: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调查研究

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调查研究

问题1:您的性别是()单选题;

A. 男

B. 女

问题2:您的年龄段是()单选题;

A.18岁以下

B.18~30岁之间

C.30~50岁之间

D.50~70岁之间

E.70岁以上

问题3:您的文化程度是()单选题

A. 初中及初中以下

B. 中专或高中

C. 专科或本科

D. 本科以上

问题4:您对中华传统文化了解多少?()单选题

A. 毫不知情

B. 略懂皮毛

C. 了如指掌

问题5:在日常生活中,您通过哪些途径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多选题

A. 课本知识)(B. 课外书籍

C. 亲戚朋友

D. 各种媒体及活动

E. 其他

问题6:您对中华传统哪些方面较感兴趣?()多选题

A. 古代文学艺术

B. 古代自然科学

C. 古代思想文化

D. 古代建筑

E. 传统节日

F. 民间风俗

G. 传统服饰

H. 传统饮食文化

问题7:如果有机会,您是否愿意为传承中华文化尽自己的一份力()单选题

A. 非常愿意

B. 无能为力

C. 无所谓,不是很重要

问题8:您认为仁义礼信忠孝廉耻等传统思想道德文化在当今社会中的地位如何()单选题

A. 仍保留其巨大的影响力占重要地位

B. 部分已被世俗所掩埋

C. 完全被摒弃了

问题9:您认为传统文化受冲击的原因是什么?()单选题

A. 科技发展

B. 国家不重视,宣传部够

C. 外来文化入侵

D. 网络文化的冲击

E. 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F. 人民的爱国情操不够

问题10:您认为如何才能更好的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多选题

A. 国家应该重视,大力宣传

B. 从小学开始,将儒家道家等古代优秀思想道德文化融入课内学习生活,潜移默化影响学生人格发展

C. 将中华传统文化设为在校学生的必修课

D. 立足于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外来文化,消化、吸收、创新,让我们的传统文化焕发新彩

E. 无所谓,顺其自然

F. 传统文化已经过时,应该摒弃

G. 其他

篇2: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调查研究

调查报告

班级:10旅游管理1班

姓名:廖颂畅

学号:2010121813

梅州客家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调查报告

一、调查的主要内容

调查时间:1月28日-2月18日

调查地点:梅州市梅县松口镇

调查对象:当地居民

调查方法:面对面访谈、实地调查

调查人:廖颂畅

二、调查报告

(一)前言梅州在语言风俗、历史文化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一面,而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梅州的文化在不等程度上被削弱,而人们对传承发扬传统文化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所以我们这份调查报告目的在于对梅州历史文化进行实地考察和调查梅州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程度,探究梅州文化的去从。

(二)关键词:梅州客家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

(三)我们眼中的客家传统文化现状

调查中,89%的当地居民都听说过或参加过客家人的传统节日。对于梅州有”世界客都”、”文化之乡”这些称号,同学们都普遍认可。另外,有87%的同学认为客家文化的最主要特征是:客家山歌和客家妇女的能力和地位。

(1)客家山歌:虽然它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将近30%的同学认为它——腐朽老旧,难以理解。认为它缺乏时代感的稍次。据调查统计,80%的家庭中,有参加与客家山歌有关类活动,但这80%的家庭中参加的主体是60岁以上的老人。从这点我们可以看出来,我们客家人的传统戏剧——客家山歌并没有很好地传承下去。

(2)客家妇女的能力和地位:对于客家妇女的能力和地位,大部分同学认为这只是个人品质,还没上升到传统文化的高度。但是在分性别统计中发现,女生有相当部分认为:客家妇女的勤劳与朴实,已经成为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这是一种值得学习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由这点我们可以看出,传统文化要得到很好的保存、流传,必须要更加注意性别间的接受差异。

(3)客家方言:客家方言是以梅县话为中心的一支方言。它主要分布在广东的东部和北部地区,全省约有二十多个县市属客家方言区。它以梅县话为标准,因为梅县话影响大,语言较清晰。客家方言也是在民族迁移中形成的一种汉语方言。东晋以前,客家先民原来聚居在中原一带。西晋末,中原地区发生了各种战争和自然灾害,客家先民不得不向南移。有的移居于湖北、湖南等地,后又经唐末五代十国的离乱,又有的进一步南迁移居江西、福建等地。到南宋末年,宋元交兵,天下大乱,客家先民又进一步移入广东,逐渐入居粤东一带。宋代户口有主户和客户之分,分,后来者入客户,故有客家之称。在移居的过程中,由于在湖南湖北停留了近四百年时间,至唐、宋时期方入粤,因此其方言较接近两湖方言。在广东四种方言中,也显得与普通话差异最小。客家方言有六个音调,平、入声分阴、阳,上、去声不分,保留了六个古人声韵尾。其书面语与口头语在语音上有较大差别。此外,客家先民本用北方话,入居广东后,受着不同广东方言和地理历史环境影响,因而逐渐消失了卷舌音

(4)梅县围屋:梅县“围屋”,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和云南的“一颗印”,合称为中国民间五大传统住宅建筑形式。它的建筑和设计艺术之独特,给这个侨乡带来了浓郁的乡土风情。人们说,梅县“围屋”充满着客家人的“客味”。“围屋”是由一座狐形或方形的辅助建筑群,象城堡一样将主体住宅包围着的建筑。屋内布局“三堂四廊,十厅九井”:进深三座高堂,以天井和屏风墙隔开;横向是四排住房和过厅,错落有致;后面由一排排列成半圆形的房屋围成天井,叫花头。屋内房间数十间,可以住上几代数十口人家。整个“围屋”靠山坡而建,前低后高,自成阶梯形,最外围墙筑得很高,窗子开得很小,显得壁垒森严。

梅县“围屋”历史悠久,它与古代中原人南迁后,不时发生的“土“、“客”之争有关。客人为适应当时的环境,便建筑了能集群聚居的房子,以抵御来犯者。他们为了便于生活,把防盗、防火、饲养、加工、贮存、凉晒等各种生活设施综合一体,以图达到安居乐业的要求。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围屋”的建筑也日趋完善精美。然而,在历史的发展长河和变革中,古老的“围屋”,将成为一种住宅形式而载入史册。

三、客家传统文化的如何更好地传承与发展

调查显示,绝大部分人认为传统文化的体现不仅在思想观念上,也在生活方式上;弘扬客家传统文化对于梅州当下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对于客家文化的未来,大部分人持保守的态度,“比较乐观”和“很难说”占到很大比例。调查显示,同学认为传统文化要发扬,必须要有政府出台相关保护措施和政策,必须要要个人提高意识。

对于如何更好地发展客家传统文化,同学们意见很多,比如:

(1)扩大社会影响力,大力发展与客家文化相关的文化产品及产业及传统节日文化消费品以及精神生活方式。

(2)媒体应起到积极宣传作用,多创作与客家传统文化有关的文化作品。

(3)教育引导,在中小学开展包括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上的传统文化教育,加强文化的传承性。

四、总结

篇3: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调查研究

一、民间文化艺术的涵义及功能

(一)民间文化艺术的涵义

所谓民间文化艺术是劳动群众在生产劳动社会活动之余,为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创造的艺术形式。“民间文化艺术”覆盖的领域很宽广,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二)民间文化艺术的功能

1.经济功能。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民间文化艺术也逐步发展,呈现出丰富和多样化的特点,并自发地朝着产业化方向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中,部分民间文化艺术产品具有了商品的特性,有的本身已成为商品,成为了经济新的增长点。民间文化艺术在促进经济发展,扩大城乡就业和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政治教化功能。民间文化艺术的发展与传承,可以使人们受到他们共同认可的行为准侧、价值观及规范等的教育,具有政治教化的功能。

3.文化功能。民间文化艺术是劳动群众在生产劳动社会活动之余,为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创造的,是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积累下来的物质和精神文化财富,它本身就是一个文化发展和传承的过程,是一代代人集体智慧的结晶。它的文化娱乐功能,可以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放松人们的身心、活动人们的肌体、交流人们的情感、丰富人们的知识、陶冶人们的心灵。

二、潍坊民间文化艺术的发展现状及问题剖析

(一)潍坊民间文化艺术的发展现状

根据其发展现状, 潍坊地区的民间文化艺术大体可以分为三类:

1.已经淘汰、消失的,如传统工艺灯笼《老猫灯》手工制作、手工刺绣、蓝靛印花等,由于生产耗时、成本高、竞争力差,已经在潍坊地区相继绝迹;

2.具有地方特色但日趋衰落的,如传统的手工印花织物蓝印花布,已经被套染花布取代,濒临灭绝,其制作流程及技法也濒临灭绝,此外,花丝首饰等也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

3.针对市场需求,努力改革创新,不断发展的。当前潍坊风筝、年画、红木嵌银、青州花边抽纱等民间文化艺术经政府的运作,已经成功与市场接轨。

(二)潍坊民间文化艺术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潍坊民间文化艺术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创新能力不足、市场竞争力弱、生产规模小等许多问题。分析其原因既包括外部环境的变化,也包括民间文化艺术的自身缺陷。

1.外部环境的变化。

第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一些民间艺术文化针对市场需求,努力改革创新,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已经成功与市场接轨。但从总体上来看,仍然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第二,政府对民间文化艺术重视不够,资金投入不足,保护意识不强,导致民间文化艺术发展困难。有些地方对民间艺术的保护意识不强,工作缺失,保护传统民间艺术的意识还没有深入人心,特别是对一些濒危传统工艺还缺乏有效保护手段。而且,对民间艺术文化的发展、保护投入的经费也不足,影响了民间艺术文化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政府在民间文化艺术的宣传、教育上力度不够,致使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对本国的民间传统文化了解甚少。

第三,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于民间传统文化的发展、保护,虽然出台了一些规章条款,但就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及发展等整体实施缺乏依据,对民间艺术文化缺少针对性管理,在实际操作上有一定难度。

第四,民间文化艺术产品生产的规模化不高。近年来,一些民间艺术文化产品在投入市场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规模一般都比较小,影响力不够,满足不了大批量需求的要求。

2.民间文化艺术的自身缺陷

第一,民间文化艺术的发展主要依靠个人的知名度,研发、创新能力不足,没有形成良好的品牌,进而导致市场认知度不高。多数民间艺术传承人市场经济观念差,只是一味地继承老一辈的传统手艺,不愿意积极开发创新新的产品,有的也曾尝试使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进行改进,结果却导致艺术产品五花八门,影响了其艺术感受力;有的因为人们的审美观念、生活方式及价值观的改变而被淘汰;此外,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一些民间传统工艺品的实用功能消退,很难继续生存下去。

第二,由于传统民间艺术产品市场需求量小,经济收益低,很多年轻人不愿意涉足其中,而且优秀传承人甚少。各传承人之间各自为战、争名逐利、互不往来,缺乏培养后备人才的经济实力和投入的积极性,组织形式松散,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和稳定的营销网络。

第三,传统民间文化艺术产品竞争力差,不能适应市场要求和变化,有的产品不是没有市场而是没有找到市场。

三、保护并促进民间文化艺术发展的对策建议

近年来,随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大力推行,大量民间艺术进入了公众与学者的视野。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审美观念、生活方式的变化,很多民间艺术面临进退两难的境地。因为民间文化艺术传人绝大多数来自农村,文化知识水平低、经济来源不足,仅靠他们自身的能力,技艺的延续性很难保证;另外,随着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许多民间文化艺人急剧消失;此外民间艺术文化传承后继乏人,传承主体出现了老龄化倾向。因此拓宽民间文化艺术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做好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发展工作势在必行。

当前民间文化艺术要走出生存的困境, 不断提高竞争力,需要政府的支持、社会的关注、民间文化艺术自身求变三方面的配合。

(一)政府的支持

1.政策扶持。加大对民间艺术文化的政策扶持,根据当地情况,积极探索建立稳定有效的投入保障机制,加大财政投入,设立保护专项资金,并列入每年财政预算,通过政府行为加大对民间文化艺术的普查、征集、保护和利用。对生存困难、濒危或将失传的传统工艺,采取必要措施,加强保护和传承;经济效益不高的,要加强调控和引导,使其快速适应市场变化,融入市场;对优秀的民间文化艺术设立专项补助资金,给予重点保护

2.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一方面,通过出台新的法律法规加强对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对民间文化艺术在社会地位、经济保障、专业技术资格认定以及从业资格等方面给予法律、政策和制度保障,为民间文化艺术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另一方面,完善现有法律法规,加大对民间艺术文化有关商标、专利、商业秘密等的保护力度,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侵权、泄密行为。

3.加快人才培育。一是注重从内部培养人才,鼓励和支持各类人才参与,不断培养壮大民间文化艺术人才队伍;二是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对有突出贡献的传承人,给予多种形式的奖励;三是鼓励民间艺术传承人与工艺美术院校合作,引导年轻人学习民间艺术,培养民间文化艺术传承人。

(二)社会的关注

1.制作民间艺术宣传片,加大宣传力度,扩大社会影响。利用电视媒体等进行宣传,宣传片可以直观生动地展示文化艺术产品,使人们能够比较深入地了解其特点,可以有效提高文化艺术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

2.搭建民间艺术网络平台进行宣传。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实现了信息的分享、记录、远距离传播和远距离实时多媒体多向交互的传播,民间文化艺术的宣传推广也离不开互联网,需要我们抓住“互联网+”重大机遇,加快推进民间艺术文化的发展、传承。

3.定期举办民间艺术节等活动。通过举办各种活动,提高居民兴趣和社会的认可度,从而达到宣传、普及、发展和传承的目的,这是促进民间艺术文化传承发展的有效手段。

(三)自身求变

1.加强创新,提高民间艺术产品市场竞争力。根据地区实际情况,整合相关资源,提高民间艺术文化的表演性和审美价值等,走差异化发展之路,满足市场需求。有条件的地区,可以走产业化发展之路,培育民间艺术文化品牌,促进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消费。

2.加强自身的管理,从分散式无人管理向集中的统一管理转变。如成立专业性比较强的协会等对特色文化产业进行管理,对有价值的民间文化艺术及时保护和改造,使其健康发展。

3.民间文化艺术也要“走出去”,坚持对外开放、加强交流,向国际化方向转变。随着对我国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大,民间文化艺术与世界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合作必然会进一步扩大,我们应抓住机遇,以民间文化交流为纽带,带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的全面发展。

摘要:潍坊城市知名度的提高、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民间文化艺术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民间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又从一定程度上反哺了民间艺术。因此,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发展研究,既是文化课题,又是重要的经济课题。潍坊民间文化艺术面临的问题是创新能力不足、市场竞争力弱、生产规模小等,其原因既包括外部环境的变化,也包括民间文化艺术的自身缺陷。民间文化艺术要走出生存的困境,不断提高竞争力,需要政府的支持、社会的关注、民间文化艺术自身求变三方面的配合。

关键词:潍坊市,民间文化艺术,瓶颈,发展对策

参考文献

[1]王振民.潍坊文化三百年[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2]程嘉宏.对加强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几点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08(17)

[3]袁丹,雷宏振.我国文化艺术产业集群与发展路径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3(12)

[4]张在湘,蔡万江.潍坊文化通鉴[M].济南:山东友谊书社,1992

[5]王培竹.潍坊历史文化名人[M].济南:齐鲁书社,1996

[6]方海枸.潍坊民间艺术[J].潍坊学院学报,2007(1)

[7]刘波.中国民间艺术大辞典[M].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1990

篇4: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调查研究

关键词:社会;民间文化;保护众所周知,中华民族有着非常久远的发展历史,而在如此长的历史长河中积累下了大量的民间艺术。[1]我国民间文化艺术的种类多种多样,可以说它不仅是我国的一大笔无价财富,更是整个社会与国家的凝聚力的重要表现。[2]但是现今我国的民间文化艺术却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其今后的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做好民间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与保护工作势在必行。

1民间文化艺术

我国之所以拥有如此种类繁多的民间文化艺术是因为在很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积累与传承的。在这大量的民间文化艺术中,物质文化数不胜数,而非物质文化也是丰富多样的,人们熟知的包括音乐、皮影以及刺绣等。从某一个角度来讲,多种多样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为我国文化事业的进步提供了良好的便利条件,也正是凭借着这一坚实的文化艺术基础,我国的其他文化才能得以继续传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我国的文化事业也实现了较快的发展,特别是自和谐社会构建以来。[3]在这过程中,很大一部分文化都得到了人们的大力弘扬与传承,营造出了良好的文化艺术氛围。实际上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自身有着十分特殊的价值,不仅仅是表现在文化上,更表现在对人们的思想上。然而近些年来,由于多种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遭遇到了生存与发展威胁。

2民间文化艺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挑战

(1)资源力度不够。尽管最近几年我国相关部门都提起了对民间文化艺术产业的重视力度,但是在这一产业的人力与物力投入上仍然不足。[4]这一不足主要表现在三大方面,即1)相关研究人员对民间文化艺术的重视逐渐淡化,也正是如此对这一产业所进行的资源挖掘也就停滞不前了。2)研究民间文化艺术的人才十分缺少。3)相关部门与社会组织等对民间文化艺术的资金投入非常少。正是由于上述三方面主要原因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现今我国的民间文化艺术的开发层次明显降低,而且对这一重要产业也没有提起足够的重视,不论是在人力还是在资金问题上都存在问题。除此之外,用于民间文化艺术开发的资金投入更是少之又少,而这一系列的问题都严重制约了我国民间文化艺术产业的顺利发展。

(2)法律保护机制不健全。我国民间文化艺术多种多样,要想得以全部继承就必须要对其进行保护,但是到目前为止我国的法律保护制度还不够健全。[5]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我国政府部门就开始针对民间文化艺术制定了相关的文物保护机制。随后,在八十年代提出了《文物保护法》,这一法规实施之后的几年后在二十一世纪初期又对其作了修改。不可否认的是,这一制度的施行在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到目前为止仍未针对保护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制定相关的规范。现今,我国的民间文化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仍然十分小,这对这一产业的未来进步来说未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

(3)群众参与度低。从早时期开始,我国政府便一直关注着保护,而且其重视程度也在逐渐加深。但是事实却是尽管如此,我国的民间文化艺术保护工作仍然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而且群众参与其中的意识始终非常薄弱,更别提对民间文化艺术制度的了解了。经过调查之后笔者发现,现今仍然有不少的群众认为民间文化艺术保护只是政府部门单方面的事。[6]与此同时,甚至有一些比较有成就的艺术爱好者把自己的成品转送他人,这就更加加剧了群众无法参与其中的情况,这对于民族文化艺术的保护与发展来说都是一大阻碍。

(4)娱乐活动和民俗旅游的冲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人们的业余生活也在逐渐变得丰富多彩。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人们对业余生活有了更多的向往,而各种各样的娱乐活动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由于民间文化艺术自身的特殊性,民间文化艺术逐渐朝着退出广大群众业余生活的趋势发展,特别是对于年轻一代人来说,对类似于戏曲之类的民间文化艺术没有很大的兴趣,有些甚至出现了反感心理。近些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对民俗旅游的重视与投入力度,其目的就是进一步传承并发扬我国的民间文化。然而事实上部分开发者为了获取更大的商业利益,肆意破坏民间文化,而这些不仅不能够为民间文化艺术提供保护,甚至会进一步恶化民间文化艺术的发展现状。

3保护并促进民间文化艺术发展的方法

(1)完善法律保护机制。实际上现今很大一部分国家都针对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制定出了法令与规范。尽管我国政府部门也早已开始了对民间文化艺术保护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然而站在立法的角度来看却仍有不足。目前我国民间文化艺术破坏问题正在逐渐扩散,而且民间文化艺术的破坏情况也没有较大的改观,因此,在最短的时间内健全我国的民间文化艺术保护制度,尤其是建立针对性的民间文化艺术保护法案对我国民间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2)提高群众参与度。在民间文化艺术保护问题中,群众的参与十分重要。借助提高公众参与的针对性措施,为公众参与制定出详细的、实践性较强的行为规范。对此可以通过已有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资源来举办各类适于群众参与的文化艺术节。这样一来,广大群众便能够对民间文化艺术有了更多的了解,从而为这一文化事业的保护工作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3)加强对民间文化艺术的宣传教育。自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的经济有了快速、稳定的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水平都在不断提高,这为我国信息的传播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在推进民间文化艺术保护宣传的过程中,必须要充分发挥出科技的力量,进一步加强相关部门与广大群众之间的信息沟通。例如,借助互联网或者是电子广播、小电视广告等通讯方式,将文化艺术的发展历史、精华在广泛宣传至公众,从而加深其对民间文化艺术保护的了解。

4结束语

现今,我国的经济与文化发展已经表现出了稳定的增长趋势,而要想保证这一良好的发展态势就必须要做好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工作。经济的发展是离不开文化的,而民间文化艺术又在文化事业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加大对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力度就显得更加重要了。参考文献:

[1] 姜建春.民俗旅游对民间文化的负面影响[J].泰山学院学报,2010(4):1213.

[2] 程嘉宏.对加强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几点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08(17):1718.

[3] 袁丹,雷宏振.我国文化艺术产业集群与发展路径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3(12):190193.

[4] 王星渊.媒介融合背景下落后地区的文化艺术产业困境及对策研究——以甘肃省媒介融合及文化艺术产业发展为例[J].开发研究,2013(5):6265.

[5] 潘小龙.民间文化艺术产业化之路[J].广西经济,2013(1):37.

篇5: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调查研究

【摘 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五千多年来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国家的精神支柱民族团结的纽带,她包含精英典籍文化和民间文化。随着经济科技的竞争,文化也成为输出和渗透市场的策略,文化产业随之成为“朝阳产业”。各国相继出现专门的法律与政策保护本民族文化的发展,我国虽然也认识到文化保护的重要并且付诸于一些实际行动,却倾向于精英典籍的保护而且缺乏交流,甚至有的民间文化保护流于形式,如部分地区的社火,所以在法律和政策上专门化系统化十分必要/本文就中国民间文化的生存发展现状入手结合国内外先进举措,提出对我国民间文化政策法律保障机制建议,并对我国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民间文化 专项法 政策 非市场化 弹性政策

一、引言

民间文化来源于社会的基层,是各民族历史和智慧的精华,我国历史悠久、民族多样、地域不同造就的中华民间文化浩瀚精深,是中华之珍宝。正如冯骥才先生所言,“中国民间文化是一个巨大的宝库”。随着“文化产业”这个新兴市场机会的出现,各种保护典籍文化的措施相继出台,民间文化的保护也各有举措,可是缺乏法律和系统政策的引导管理,缺乏交流甚至流于形式,怎样保护,需要认真研究。

二、中华民间文化的发展与现状

(一)民间文化及特征

民间文化是由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创造的、古往今来就存在于民间传统中的自发的民众通俗文化。她是来自社会内部底层的、由平民自发创造的文化。凝结族了民族的精神思想传统、民族的情感与个性,具有农业社会生活的背景、保留了较多传统色彩。包含了民俗、民间文学(谚语、歌谣与故事传说)和民间艺术,表现为物质和非物质。其特征在于:(1)主体的不特定性;即无明确的作者,是群体智慧的反映。(2)文化特色鲜明;即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历史结合,如“花儿”、剪纸,等反映北方民族的生活,各地的民居建筑也是一种体现。(3)形式通俗;创作大众化通俗易接受。(4)传承方式的特殊性;口传身授家族式传播是其传承的主要方式。

(二)民间文化发展的现状与原因

集民族个性,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于一体,存在于民间乡间的民间文化曾枝繁叶茂,现在却是“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萧索,民俗民歌民间艺术民间建筑等淡化,取而代之的是“圣诞节”、“口水歌”、工厂流水线的艺术品和统一规划的欧式建筑民居等等。

首先,传承方式的缺陷性所致。民间文化大多靠言传身授代代相传,这种传播方式相当脆弱。一旦没有传承人(有的地方的习俗传男不传女,如北方的一些民间工艺方面)就面临人亡艺绝的境地。而法律和政策上没有相应完善的保护和激励措施。

其次,民间文化的根基逐渐薄弱。所谓民间文化,是起源和发展于民间人民,大多和农业紧密联系的,尤其是一些民俗和民间文学是人们劳作的一种抒情和总结。而现代农业已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一是机械化、工业化的生产,节奏加快使民间文化传播的时间受到限制;二是大量农业人口的转化,如失地农民、民工等与自然耕作的.联系不再紧密,频繁接触城市,受到城市化流行化元素的冲击,价值观发生变化使民间文化的传承氛围改变,其根基逐渐薄弱。

再次,外来文化渗透的压力。随着各国经济文化的交流,受外来文化的冲击是不容忽视的元素,如西方的一些节日、文化外交。既要维护自己的文化特性又要保持文化多样性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压力,如韩国文化基本上影响我国三代人,少年中“哈韩族”,青年对韩国生活方式的模仿、青中老年阶层对韩国电视剧的热衷。无疑的,韩国、美国等通过文化传播的方式打入其他国家市场,种种文化渗透的压力使得我国文化的空间被缩小,而民间文化面临的是被淡忘被融合被抹去。

最后,过分市场化、产业化的负面影响。美国的好莱坞,韩国的电视剧等是其文化产业化商品化成功的典范,在经济利益和文化保护、传播上达到了一箭双雕。“文化产业”的出现,出现文化保护的误区,即将自己的文化产业化和市场化。民间文化其实质就是“精”、“粹”。如一些民间工艺是“独一门”手工特色制作,如果实施产业化,以销售额来衡量其价值,大规模流水线制造出售,会出现粗制滥造,假冒伪劣,反而出现了经济学中“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将真正的精华淹没。

三、国外对文化的法律与政策

英国1993年以《创造性的未来》为题以官方文件的方式颁布的国家文化政策成为发达国家文化法律和政策的依据。美国以“一向因循”的文化政策促进文化的自然形成;法国加大政府对文化发展的扶持和保护;芬兰则在文化政策中强调市场化。德国在财政等方面为文化发展开绿灯。这些国的文化政策均采取相当积极的态度,纵向领导横向结合,为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了法律空间和政策保障机制。

四、对我国民间文化发展的法律与政策保障机制的建议

(一)法律保障机制

法律与宗教、道德、伦理、习惯等都是社会行为规范,而法律执行上在于强制性。应充分运用法律的强制手段,保护民间文化的生存发展。我国对保护文化的法律手段上存在一些如缺乏独立性和针对性等问题,对此,笔者认为应当建立和健全民间文化生存发展的法律手段。

1.专项法的牵制为民间文化保障生存的空间

目前也有文化保护的法律,但是针对的是文化整体,文化立法侧重于文物、场所、产品的交换与流通等方面,民间文化方面非常薄弱,所以,建议先从整体上制定文化法统领文化整体的发展,后具体推进,制定专项民间文化法规,保障民间文化的生存空间。

2.立法目的和宗旨要非产业化非市场化

很多学者或专家一直呼吁文化立法要使文化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但是民间文化不能完全产业化和商品化,而且目前民间文化已经处于生存问题的界面,所以不能以市场导向化来制定民间文化的法律支撑,民间文化法宗旨和目的应当是其文化社会价值。

3.民间文化法的独立性和系统性

现有的文化法规渊源多体现在宪法和民法等部门法中,缺乏独立性和系统性,所以民间文化的部门法为生存发展提供独立系统的法律支撑。

4.法律法规、条例和指南的结合

现有的文化法有文物保护、著作权、出版等规定,但民间文化本身来自于民间、各民族、不同地区,所以在法律适用上缺乏灵活性,民间文化立法需要灵活,完善体系,法律法规、条例和指南的结合?能增强适用性。

5.构建文化法律执法的系统

要将立法这种应然状态转变为实然,要将已有的或者即将有的政策法规贯彻落实最终体现在执法上,而我国在文化法律的执法和监督方面的措施比较薄弱甚至空白,要构建文化法规和政策的执法和监督检查系统,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二)政策保障机制

1.注重对民间文化的政策效应的评价

关于文化保护的政策已相应产生,但是政策效应不仅包括经济效应,也包括社会效应。所以民间文化的政策效应应当以社会效应为主,并非是把某几个有名望的艺人保护起来就实现了民间文化的保护,要重视全面真实的保护,并且重新定位认识文化和经济增长的关系。

2.弹性政策的发挥

运用宏观政策的调控和微观政策的规制手段,扩大对民间文化保护的政策覆盖范围,随时根据具体地区的具体情况调整,消除法律与政策领域的空白,能从国家的主导和地方的配合充分调动,有效的建立保护民间文化的机制。

3.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和个人的申报结合制度

因为文化是国家的精神支柱,绝不能让民间文化随市场随波逐流,纯产业化和纯市场化。国家政策管理主导监控,降低普查误差结合个人申报制度。 4.经济政策的支持

虽然已经启动相应的经济对部分民间文化项目的研究和保护,但是对资金来源和流向监控上需要完善,保证“好钢用在刀刃上”。

(1)财政方面

从中央每年拨一定的款,地方每年也应当建立对民间文化保护的预算,设立“专项基金”,以进行基础设施投资、资助民间文化活动、保护和培养、而且要发掘民间艺人,来扶植民间文化的生存与发展。

(2)税收方面

通过制定减免税政策鼓励企业为民间文化发展提供帮助,一些能进行产业化的民间文化项目进行税收优惠,不能进行产业化,而需要手工或者小作坊式加工的则免税,并且基于其性质如果盈利则减免税,如果为培养后人则进行补贴,对支持民间文化事业的企业税收优惠。

(3)补贴方面

对一些民间文化组织协会进行补贴,建立民间艺人档案并且进行补贴,尤其是农村地区的民间艺人,保证其生活和对民间文化继续发展创作的经济条件。

(4)激励和交流政策的完善

民间文化的保护单靠政府力不从心,所以要结合地方政府,民间组织乃至公众,所以国家要通过有效的公共政策激励,首先,对民间文化传播者的保护和培养,苏联文学家高尔基曾指出:“一个民间艺人的逝世,相当于一座小型博物馆的毁灭。要保证民间文化的持续性发展,就要保护培养传播者。其次,重视研究民间文化的科研和创新;最后,教育价值观引导,在学校教育以及公众效应中宣传民间文化,让公民尤其是青少年了解国家的文化多样性和民间文化,感受中华文化的底蕴,加深了解并且保护其发展。各地已经开始保护并且有些地区有成熟的经验,搭建交流平台,鼓励艺人的交流和保护者的交流,为民间文化的发展扩大空间也为保护提高经验。

五、结语

民间文化的脚步沉重而缓慢,当前各地不仅要保护,而且要加强交流,避免流于形式,这些都需要政策法律的引导管理,不要让民间文化在市场经济中遍体鳞伤,因为文化产业化并非民间文化的出路,民间文化其文化和社会价值是无价的,这种无价的珍宝需要更多的关注,更好的传承。

参考文献:

[1]乐后圣.21Century黄金产业—文化产业经济浪潮[M].中国社会出版社,.

[2]杨丽媪.民间艺术的困境与出路.观察与思考,2000.

[3]谌强.文化扬帆法规护航.光明日报,.

[4]叶祝弟.文化产业该往何处去解放日报,.

[5]李河,张晓明.应该关注当代中国文化政策.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

篇6:浅谈民间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摘要】优秀的民间文化艺术是群众文化创新发展的母体,站在民间文化这个巨人肩上的群众文化,其创造性恰恰来自前辈文化传统的禀赋。中国共产党所代表的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给了我们烛照传统文化的慧眼,使我们看到了传统的民间文学艺术的传承与保护是繁荣群众文化的基础,是发展群众文化的起点,是群众文化与时俱进的特征。传承是为了保护,传承是为了创新,创新是中华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是群众文化发展方向的本质特征,在民间文学艺术中排沙拣金,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关键词】民间文化;民族遗产;传承;保护;创新

当前,民间文学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已成为群众文化工作的重要内容。我市将民间文学遗产的挖掘整理工作当作群众文化发展的重要部分。其久远的历史可溯源商周时期的肃慎。这里留下了丰富的民间文学遗产,我市的民间文学遗产浩如烟海,俯拾即是,许多艺术珍品尚未被挖掘整理。仅从已经整理出来的作品中,人们便可以窥测出女真及其后裔所形成的民风、习俗、文学艺术为载体的民间文化,蕴藉厚重。数百年来,流传在海伦的民间故事,虽不是历史的直叙,但却始终保持着这一段历史投影。它由生存在蚂蚁河流域的人们世代相传而得以保留下来,成为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认真搜集整理民间文学遗产,不但可以将千百年来在群众中流传的民间文艺作品保存下来,丰富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而且对于了解民间文化,研究民间文化的历史是不可缺少的。民间文学虽然不能等同于历史的真实,但却可以激发人们回顾历史,从中填补思古幽情的想像 空白,藉以思考与评断发生在这里的历史与人物。这也是 “民间文学” 流传的根脉所在。

民间文学是人民群众创造的结晶,及时地搜集,认真地整理可以使优秀的作品得到推广。例如《蚂蚁河的故事》等脍炙人品的篇章,都是从民间产生,在民间流传后经文人墨客整理加工而成的。事实证明,搜集整理民间文学遗产,不但可以指导民间文艺得以健康发展,还可以使作家、艺术家得到创作的借鉴;同时,认真搜集民间当前流传的作品,还可以为我市文化建设的发展做贡献。

民间文学是人类的精神植被,是传统文化中的精粹珍品。人类创造了文化又被文化造就着,女真族因其所处的自然与社会生态环境的不同而积淀了各具特色的文化,因而它蕴涵着深层次的历史,凝聚着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女真族是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它历经多少人的完善才能传到今天,这是何等的不易。众所周知,民间文学是以口头创作和口头讲述的方式在民间产生和流传的。而那些能说善讲“瞎话”的“故事大王”、“民间故事家”,大多数都是年愈古稀的老人,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和正在陆续地谢世而去,随着这些老人的相继作古,许多宝贵的风俗资料,民间传说在一夜之间竟成了绝响。仅从我市《民间文学故事集》的编辑工作来看,大量作品的搜集者、整理们还没有来得及见到自己搜集、整理的故事付梓成书就离开了我们。这些民间文学艺术家为民间文学遗产做了大量的抢救工作,他们对这一事业的执著追求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我 们这一代人学习,他们为此耗尽了自己毕生的心血。而且还有一批肚里有许多老故事的老者尚未被发现。这些老者对自己记忆中的那些 “嗑儿” 和 “瞎话” 误以为是老辈人那听来的 “闲篇儿”。他们从来没有想过把他们知道的 “老故事”讲给他们的子孙后代,使其流传下去。因此,许多极为珍贵的民间文学遗产就这样相继失传了。我认为对于民间文学遗产说搜集也罢,说挖掘也罢,均不如说抢救来得准确。事实正在不断地证明着这项工作的迫切性,否则,留给我们的将是无济于事的遗憾。因此,抢救民间流传的文化遗产迫在眉捷。

篇7: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调查研究

组长: 组员:

引语——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别于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基本特性,就是它主要依附于人而存在。也就是说,正是传承人才的存在和发展,才赋予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鲜活和持久的生命力。故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应该体现在对那些作为传承载体的传承人才的保护与培养上。做好传承人才的保护与培养工作,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和基础,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目前所说的传承人才,主要指政府已确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传承人。

1.调查方案名称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

调查目的

近年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破坏,越来越多的人对文化更重视。希望能发现问题寻找原因,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力图通过该问卷比较客观、全面、科学地了解非物质文化,让人们认识到非物质文化,从而引导人们树立合理的观点。

3.调查对象

温州市人民

4.调查方法

采取非全面调查,在温州市随机发放问卷,再进行统计。

5.调查时间

第九周内完成问卷调查 6.调查实施计划

调查组织:第三小组(确定主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一.设计调查方案 二.设计调查问卷

三.集体讨论修改完善方案和问卷

四.讲明发放问卷要点,开始发放调查问卷 五.整理统计问卷,分析内容并做统计分析 六.制作统计报告和汇报课件PPT

下附带问卷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问卷调查

同学你好,我们正在进行一项关于非物质文化的调查问卷,恳请您用几分钟时间帮忙填答这份问卷。本问卷实行匿名制,所有数据只用于统计分析,请您放心填写。题目选项无对错之分,请您按自己的实际情况填写。谢谢您的帮助!

1.您的性别()2.A男 B女 2.你的文化程度()A 本科以下 B 本科 C 硕士 D 博士及以上 3.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了解多少()A 非常了解 B 比较了解 C 一般 D、较太了解 E 非常不了解 3.您知道非物质文化包括哪些吗() 

A 民间文学 B民间表演艺术 C传统医药 D 民俗 E传统小吃制作工艺 F方言 4.您知道我国的“文化遗产日”是哪一天吗()A 6月的第一个星期六 B 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 C 6月的第三个星期六 5.以下哪种是温州市非物质遗产()多选 

A温州鼓词 B黄杨木雕细纹刻纸 C永嘉昆剧 D泰顺药发木偶

6.如果有宣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动,您是否会参加()A 会 B 不会 C 不一定

7.您周围的人有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宣传的工作吗()A 有 C 没有

8.您觉得政府应该给予非物质文化遗产怎么样的政策保护()多选  A保持现状 B加大宣传力度鼓励民众积极参与 C注入更多的资金颁布更好的法令加大保护力度 D举办更多的非物质文化活动 E不用保护无需理会

9.您觉得用怎样的方式去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好() 

A举办各种活动 B发放宣传册等资料 C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传记或纪录片 D其他(请填写)

10.您觉得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日渐流失的原因是什么()可多选  A缺少经济效益 B政府保护工作不够 C民众保护意识不强 D继承难度太大

11.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篇8: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调查研究

对于藏族地区民间传统工艺的保护已经得到重视, 像政府制定相应任务保证措施顺利进行, 2015 年2 月, 文化部部长在与“ 两会”代表座谈《 2013 年文化工作要点》 中特别提出, 要“ 配合有关部门制定非遗产性保护税收优惠政策”。 但其中仍存在不少问题, 由于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影响, 政府的发展中心就是为促进经济增长, 而民间传统工艺因其自身是倾向于文化层面, 不具备全方面服务经济, 因此, 从中就有矛盾产生。 如何进行藏族地区民间传统工艺的保护与开发, 使其符合发展规律, 本文提出以下策略:

一、建立专属传统工艺部门

藏族地区民间传统工艺是藏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而创造出来的, 受音乐、文化、宗教和风俗等因素影响, 藏族的传统手工艺是藏族文化产业和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藏族传统工艺的历史悠久、品种多样, 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观赏收藏性, 是藏族传统文化的直接体现, 并且表现出无法比拟无法复制的独创性。 现如今分为5 大主行业, 其余还有30 多个小行业。 可见藏族民间传统工艺用途广泛, 其中一些产品像唐卡、藏毯、藏香等藏族传统工艺在国外市场知名度提升, 能对藏族经济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而藏族地区民间传统工艺正面临尴尬的境地, 就是没有很好的专业部门进行管理, 从而使这么多行业出产的产品没有得到有效利用, 因此, 可以从这个方面出发, 建立归属于传统工艺的专业部门进行管理, 制定一系列的方针和措施, 进行保护和开发。

二、通过教育机构传承

藏族地区民间传统工艺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工艺技术无法传承下去, 藏族地区的传统手工艺品精美绝伦, 充分体现着藏族地区文化的民俗风情, 像藏族人民使用的切玛盒和孜卓意味深刻, 造型精巧, 还有挂在牧民妇女腰间的银吊牌等装饰品, 都是很有文化价值的工艺品, 藏族地区民间传统工艺品如此独特, 消失实在是太可惜。 因此, 对于如何传承和保护藏族传统工艺技艺的做法, 可以通过教育机构的教育作用, 首先通过学校这一场所进行工艺教学是有效途径之一。 其次, 民间传统工艺高手通常都来自平常人家, 而且妇女是主要来源之一, 因此, 通过党群部门像妇联部等来组织民间手工艺交流大会及培训活动, 使相互之间借鉴经验。 最后开展手工艺制造厂, 增加就业人员, 使民间传统工艺传承更广。

三、旅游推动工艺品市场需求

西藏是众多游客向往的旅游胜地, 旅游业的推动带来大量游客, 也就带来市场, 增加对手工艺品的需求。 而且旅游人员到西藏旅游买回去的工艺品还能促进宣传作用, 加大藏族地区民间传统工艺的影响力。 因此, 从另一方面来讲, 文化要想进一步发展, 其核心就是进行文化创新, 藏族民间传统工艺品由于藏族地区文化丰富, 因而上升空间仍然巨大, 由于藏族的文化资源较为丰富, 使之藏族的文化创意产业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现如今, 藏族的歌舞演艺、文化特色旅游、民族手工业为主的创意产业发展较为突出, 其中民族手工业中的藏香唐卡最为显著。 因此, 结合各方面进行文化创新, 使藏族民间传统工艺品赋予生命力, 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藏族民间手工艺历史悠久, 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确处理的办法就是要合理解决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既不能过度地开发, 又不能盲目地保护, 要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 促进藏族民间手工艺往的传承与发展。

摘要:藏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 有着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传统工艺又是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内容丰富, 形式多样, 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的一朵奇葩。藏族传统工艺在藏族人民漫长的生产劳动中形成和发展, 是劳动者智慧的结晶, 与藏族的日常生产生活的联系极为紧密, 并成为藏族人民重要的经济来源, 也成为带动藏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载体。但随着现代社会日益科技化, 民间传统工艺正遭受严重的重创, 面临失传的危机, 因此, 从藏族地区民间传统工艺的保护与开发出发进行探讨。

关键词:藏族,民间传统工艺,保护

参考文献

[1]陈崇凯.西藏地方经济史[M].甘肃人民出版社, 2008.

[2]丹增.文化产业发展论[M].人民出版社, 2005.

上一篇:高中春节见闻作文下一篇:给新疆写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