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罗诺沃文化与中国新疆以及中原关系——读库兹米娜《安德罗诺沃人群与中国新疆以及中原关系》

2022-09-11

一、夏商文化

库兹米娜博士认为安德罗诺沃文化的影响到达了中国。中国最早的金属发现于北部外围的先商文化, 包括甘肃齐家文化, 内蒙古朱开沟文化, 燕山南麓和北麓的夏家店下层文化, 二里头文化, 山东岳石文化。并且在草原地区开始了马的驯养, 这也证明了在这些文化传播过程中存在来自西北部人群的推动。中国北方的多民族人群显然在北方草原向中原传播生产经济、马的驯养以及冶金的过程中担任了重要的角色。

(一) 安德罗诺沃冶金文化与夏商冶金

安德罗诺沃冶金与塞伊玛-图尔宾诺有着密切联系。塞伊玛-图尔宾诺的青铜器是一种混合类型, 包括斧, 锛, 双刃匕首, 单刃刀, 常带有图案的刀柄, 矛、钩子和手镯。塞伊玛=图尔宾诺青铜器以锡青铜而闻名, 这种青铜合金的发明运用, 实现了青铜銎的制造, 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发明。哈萨克斯坦东部丰富的锡石堆积为制造提供原料。

塞伊玛-图尔宾诺青铜器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十六世纪, 可能是由贝加尔湖的渔猎文化与阿尔泰的驯马人和冶金工匠相互影响形成。同时, 中国北方发现了锡和青铜器, 石模和陶范, 制造有銎斧和矛的技术, 二里头发现的锛, 单刃刀和环形匕首, 朱开沟发现的匕首, 柄端装饰有动物纹的匕首在中国得到广泛发展。中国的有銎矛和安德罗诺沃类型类似, 可以追溯到阿巴舍沃-图尔宾诺岩画。青海西宁沈那遗址发现的矛与罗斯托夫卡和阿尔泰发现的相似。由于受到了西方推动, 中国冶金工匠开始发展出属于自己的产品。

安阳殷墟的冶金, 轮式交通工具, 和对马的驯养都已经在比较成熟的状态, 而黄河地区在此之前并没有发现上述方面的发展。欧亚草原的冶金, 轮式交通工具和马的驯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四世纪, 与此同时, 安阳殷墟发现的斧、矛、单刃刀都可以在安德罗诺沃和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复合体中找到可以类比的原始器形。

(二) 安德罗诺沃和殷商的马和轮式交通的对比与联系

中华文明另一项重要的革新就是马的驯养和轮式交通工具。马的骨骼公元前二世纪早期的使用金属的文化 (齐家文化, 四坝文化, 龙山文化) 中很具有代表性, 但是它们的存在并不能证明这时马已经被驯化。根据描述记载, 特别是甲骨文关于马的刻印, 马里认为这里的马是普氏野马。普氏野马在历史上遍布整个欧亚草原, 包括蒙古。普氏野马是不能被驯服的。普氏野马和驯养马的染色体数量不同, 所以普氏野马不可能是驯养马的祖先。驯养马可能起源自东欧大草原的泰班马, 公元前四世纪到三世纪的东欧大草原, 马已经出现在了艺术和殉葬仪式上。驯养马在南西伯利亚的阿凡纳谢沃文化中是很常见的, 不过最初驯养马仅仅被用来食用。

由榫眼, 凸榫和突出的轮轴三部分组成的实心轮子的车在阿凡纳谢沃文化中也很常见。拉车的动物常为一对公牛或一对牛。公元前四世纪晚期到三世纪中期的旧大陆的轮式车和轮子的在结构上的相似性引起轮式交通工具由近东单一起源这一假说。

甲骨文中表示双轮马拉战车的象形文字和中亚岩画的图案相似。双轮马拉战车在1930年代发掘于安阳殷墟, 之后在小屯遗址, 大司空遗址, 白家坟遗址, 西北岗遗址, 琉璃河遗址等都有发现。在中原地区, 王宫贵族的墓地中还发现了车马坑, 可追溯至公元前1250-1100年, 和辛塔什塔的发现类似。

中国的颊片常为矩形, 中间有孔口, 由青铜构成。马具与安德罗诺沃类型相似, 带有鼻带。和近东地区的轮子不同, 中国的轮子为多轮辐, 和安德罗诺沃类型相同。从岩画中可以得到结论, 中国战车的其他结构特征也与安德罗诺沃类型接近。这些都证明了中国战车起源自西伯利亚草原, 北方人群担任传播过程中的传播者, 将马拉战车传至安阳。甲骨文中关于商王朝军队从中国北部和西部获得战车, 马和武器作为战利品的记载, 更加佐证了此观点。与马和战车同时传入殷商的, 还有驯马技术, “马”、“战车”的称呼, 及和此有关的宗教神话概念。“马”这个词来自于古老的欧亚迁徙人群, “战车”源于原始印欧语中“轮子”这个词, 通过吐火罗人或者早期伊朗人传入商王朝, 安德罗诺沃文化在考古学上证明了这些观点。关于皇帝与天堂飞马的联系的中国神话来自于印欧, 特别是印度-伊朗神话体系。而格里芬这个关于飞马的名字被吐火罗人 (印度-伊朗人) 接受, 而格里芬飞马的图像则体现在伊朗人群斯基泰文明动物风格的艺术中, 民间传说则流传至今。中原和北方的联系很可能是通过新疆和河西走廊传入。而新疆北部通过阿尔泰山通道与西伯利亚产生联系, 新疆西部则通过Terser Davan山 (现吉尔吉斯斯坦) 的通道、伊犁河、天山通道与费尔干纳和七河地区产生。

二、新疆发现安德罗诺沃文化遗存及其研究

(一) 安德罗诺沃冶金文化与新疆冶金

公元前十四到十三世纪, 叶尼塞地区的安德罗诺沃-费德罗沃人群被新到来的卡拉苏克人群所驱逐, 而哈萨克斯坦东部和七河地区的安德罗诺沃文化仍然处于发展阶段。公元前十三到十二世纪, 七河冶金中心地区和费尔干纳的活动愈演愈烈, 与新疆的联系加强。新疆的安德罗诺沃类型考古遗址包括:与哈萨克斯坦东部接壤的托里萨孜墓地;塔城卫校遗址;焉耆盆地的新塔拉遗址。

还有近期发现的新疆安德罗诺沃类型考古遗址, 包括温泉阿敦乔鲁遗址, 尼勒克吉林台遗址墓葬群, 霍城大西沟遗址, 塔什库尔干下坂地墓地。

在新疆聚落及其墓葬中还发现了安德罗诺沃晚期类型的窖藏青铜器和零星采集铜器, 这些聚落和墓葬主要集中于丝绸之路东线的南、北两道。哈密附近五堡墓群的克孜尔确卡墓地发现一个凿子, 一支有銎箭簇, 一个有柄铜镜, 和缝制在靴子上的珠子。哈密地区的焉布拉克墓葬发掘了76座墓葬, 出土了94件青铜制品。包括单刃刀, 有銎箭, 锥子和带有钻孔装饰的圆形马盘 (平的, 带个小环) 。南湾墓群的兰州湾子聚落发现一把带有圆形盖子的石斧和一个环形匕首。南湾墓群发现一把石斧, 刀, 一支箭, 一个锥子, 一个中心凸起的镜子, 耳环和珠子。吐鲁番的哈拉和卓聚落发现一个镰刀和锥子。在西域也偶然采集到了金属制品。斯文·赫定在楼兰发现了一把斧子, 一支箭或者标枪。一把在新疆发现的不对称的斧子, 在乌鲁木齐发现的一把铲形斧和一把带凸缘的斧子。在塔城和托里发现了两把斧子, 四个镰刀, 一个锛, 一把石斧, 一把铲形斧, 一个凿子和一支矛, 部分青铜器中含有2-10%的锡成分。伊犁天山地区发现了一个锛, 在伊宁发现了一个镰刀-切割器, 在尼勒克发现了一把石斧, 在新源发现了一件凿子, 在吉木萨尔和奇台发现了两把斧子, 在哈密发现了一把石斧和一个镰刀, 在巴里坤的奎苏发现了一把斧子, 在哈密附近发现了一支箭和两把环形鹿首刀。阿尕尔森窖藏是一处非常有意义的发现, 因为它与七河地区的窖藏完全相似。

在五堡墓群和四堡拉甫乔克墓地出土了青铜单刃刀和装饰物。

综上所述, 早在公元前三世纪到二世纪, 在欧亚草原的影响下, 冶金已经出现在中国。最初是由阿凡纳谢沃人群带来影响, 接着被塞伊玛-图尔宾诺人群和安德罗诺沃人群影响。向他们借鉴了制造青铜合金技术, 金的使用和在两部分的模里锻造有銎矛和有銎斧的技术。尤其强调新疆和七河地区, 费尔干纳, 哈萨克斯坦东部的联系, 安德罗诺沃人群在这里定居, 七河冶金中心类型的工具都在这里得到广泛应用。

(二) 安德罗诺沃和新疆的马和轮式交通的对比与联系

新疆和内蒙古的岩画证明了中国轮式车的外观。在公元前二世纪到一世纪早期的新疆考古遗址中发现了马的骨骼, 包括:石人子沟遗址群, 兰州湾子聚落, 南湾墓群, 五堡墓地, 克孜尔确卡墓地, 在石人子沟遗址群和南湾墓群还发现了欧亚草原类型的颊片。公元前二世纪前期最重要的革新就是双轮马拉轻型战车的传播。乌拉尔地区和伏尔加地区的战士墓葬中发现了最早的双轮马拉战车和马, 最具代表的是安纳托利亚和叙利亚。安德罗诺沃文化形成期的辛塔什塔和彼得罗夫卡遗址, 发现的颊片, 容器和岩画得出结论, 公元前二世纪下半叶的木椁墓和安德罗诺沃文化中, 战车主宰了西伯利亚草原。新疆的战车和哈斯科斯坦及七河地区的安德罗诺沃战车类似, 外形更接近欧亚大陆类型而不是近东类型, 毫无疑问的印证了新疆双轮马拉战车起源于西北部草原。

摘要:安德罗诺沃文化 (AndronovoCulture) 是中亚地区著名的一支青铜时代考古文化, 其绝对年代在距今四千年至三千年之间。新疆地区近年来陆续发现多处安德罗诺文化遗存, 其分布主要在伊犁河流域、塔城、帕米尔地区。从发掘或采集材料看, 在新疆西部地区存在大量的安德罗诺文化遗存, 在甘青地区也有发现, 文化内涵也较复杂。从这些发现看, 安德罗诺沃人群通过新疆, 在联系东西文化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安德罗诺沃文化,冶金,轮式交通工具,马的驯养

参考文献

[1] Kuzmina.E.E.The Origin of the Indo-Iranians[M].Leiden:Koninklijke Brill NV, 2007.

[2] 叶莲娜·伊菲莫夫纳·库兹米娜.丝绸之路史前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2018.

[3] a.Kuzmina, E.E.Cultural Connections of the Tarim Basin People and Pastoralists of Asian Steppesin the Bronze Age[A].The Bronze Age and Early Iron Age Peoples of Eastern Central Asia[C].Philadelphia: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Museum Publications, 1998:63-93.

[4] 夏含夷.远方的时习:《古代中国》精选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

[5] 王欣.吐火罗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

[6] 徐文堪.吐火罗人起源研究[M].北京:昆仑出版社, 2005.

[7] 王炳华.孔雀河青铜时代与吐火罗假想[C].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7.

[8] 邵会秋.关于草原考古的几个问题--从库兹米娜《印度-伊朗人的起源》一书谈起[J].西域研究, 2012 (04) :67-75.

[9] 杨建华, 邵会秋.欧亚草原东部金属之路的形成[J].文物, 2017 (06) :60-74+1.

[10] 刘欣如.从雅利安人到欧亚游牧民族:探索印欧语系的起源[J].历史研究, 2011 (06) :156-167+193.

[11] 瓦尼亚·德·纪拉-科桑诺夫斯基, 阿劳.雅利安人和印度-雅利安人的迁徙[J].第欧根尼, 1990 (02) :118-140+142.

[12] 邵会秋.新疆地区安德罗诺沃文化相关遗存探析[J].边疆考古研究, 2009 (2) :81.

上一篇:登记对抗效力何处寻下一篇:浅谈私有财产的民商法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