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探究论文

2024-05-10

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探究论文(精选9篇)

篇1: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探究论文

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探究论文

1传统实验的局限性及设计性实验的特点

传统实验教学偏重于验证性实验,实验项目常常是按教学大纲要求设定的本学科的经典实验,实验项目之间相对孤立、缺乏内在的有机结合;实验材料、用具及方法等是实验指导中预设的,学生缺少自主设计实验的空间,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得很好发挥;实验结果只要求学生获得验证性实验的合理数据、完成实验报告,教师和学生即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这些实验课程对巩固理论知识、锻炼学生的基本动手能力有很大帮助,但这种教条式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设计性实验则是指根据给定的实验方向、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准备实验仪器和药品,独立进行实验操作,并得出实验结果的探索性实验。由于设计性实验的主体是学生,整个实验过程由学生独立设计和操作,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由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基础知识并查阅相应资料自行解决,因此设计性实验突出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发挥了学生的开创性思维,体现了整个实验过程的开放性和创新性。

2设计性实验对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必要性

2.1独立设计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设计性实验的整个过程是在相对宽松、自主学习的环境中进行,摆脱了传统实验固定方法和步骤的束缚,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依靠自身的能力设计新的实施方案,进行新的操作尝试。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充分调动自己所学的相关知识,整合相关的实践操作技术,使实验形成一个可实施的系统实体。从设计到实施,学生要对自己的每一步操作及整个实验结果负责。在完全自主的过程中,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思维和操作,激发其新的思维方式,尝试新的实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2.2设计性实验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实践中得以锻炼和升华

设计性实验是实验的高级形式,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障碍,这样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使其创新思维在问题的发现和解决中得以锻炼。若学生在实验中得到了满意的结果,能使其产生巨大的成就感,进而激发更深层次的创新理念,使创新思维在实践中得以进一步升华,激发学生更强大的学习和创新兴趣。

3设计性实验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3.1实验选题与前期准备

在设计性实验题目选择上,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水平选择难易适当的题目。选题的合适与否关系到能否达到预期的实验目的及实验教学各环节的顺利进行。课题面选择过小或过于简单便失去了设计性实验的意义,难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反之,课题选择过大或实验指标过高,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使学生丧失信心,也得不到相应的效果。选题应根据教学大纲,兼顾学科发展现状与趋势,以学生掌握的基本知识为基础,可适当高于所学知识,有利于学生将已学过的知识系统化和实用化,有利于启发学生探究和创新性思维。根据指导教师设定的实验题目,学生在前期准备中,应熟悉相关学科的知识,掌握基础的实验操作,熟悉相关的仪器设备,详细了解实验试剂的性能和作用机理。实验中要用到的复杂的仪器设备要详细阅读说明书,并请教相关操作人员,做到对仪器能够熟练无误的使用;实验中要用到的试剂,应先了解其性能,做到安全第一,并确保正确使用;实验用具应以最大限度降低实验误差为前提,选择合适的用具。

3.2查阅文献

学生根据既定的实验题目,查阅教材及相关专业书籍,登录学校网站查阅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等相关的资料和文献。在文献的查阅中应多角度多方位的了解,保证查阅文献的新颖性,注意阅读外文文献,从中洞察国际上新的研究动向,了解新的实验方法并借鉴;在文献检索中,要求学生注意检索的方法,提高检索效率,确保不漏掉有价值的文献。关键性的文献对实验帮助很大,学生可从中借鉴先进的方法和技术,以利于下一步方案设计和实施。

3.3设计实验方案

此阶段要求学生对查阅的文献资料进行归纳总结,确定最佳方案。在此过程中学生要从实验原理、目的、操作方法步骤、实验材料、所需仪器、用具及数量、药品及用量、预期结果、注意事项等做详细计划,并将过程以书面形式交于老师,共同研究探讨其可行性并及时修正。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设计中大胆思考、不要局限于固定的思维模式,大胆创新。

3.4设计性实验的实施

学生根据自己提出的实验方案,准备实验用具、配制药品和调试仪器、熟悉操作过程,进行预实验,在准备和预实验过程中遇到的反常现象和问题,由学生自己思考,自行解决,并不断地修改和完善设计方案。在实验中教师只起指导的作用,一般不直接回答和解决学生的问题。设计方案的实施过程是学生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进一步创新的过程,遇到的问题要分析、思考、判断,反复实践才能解决,这使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

3.5实验方法、过程和结果的总结与讨论

实验完成后,组织学生对实验方法、实验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及实验结果进行讨论、交流和总结。对于较先进及取得理想实验结果的方法,请相关设计人进行讲解,分享其设计心得,操作技巧加以推崇,以增强其创新自豪感;对于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找出症结所在,以便以后加以改进。通过对实验的总结,加深学生对实验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同时教师对主动尝试有难度题目的、有创新设计和新思路的、遇到问题能积极动脑想办法解决的同学给与鼓励和表扬,激发其进一步创新的积极性。

3.6撰写实验论文

实验论文的撰写是学生对整个实验的书面总结及梳理。这一阶段学生已完成了实验操作过程,有了相应的结果,通过整理数据,分析结果,总结实验过程,讨论影响实验的关键因素,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科研论文的基本格式,撰写实验论文。通过论文的撰写,使学生对实验进一步思索,使其对实验有一个从“理论—实践—理论”的质的升华,激发更深层次的创新思维。同时写论文的过程也使他们基本掌握实验型论文的写作模式,为本科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做准备,而且在导师的指导下能独立开展科学研究。其中质量较高的论文,可向相关期刊投稿,这一活动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4设计性实验对创新能力培养的建议

4.1注重实验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的掌握

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能盲目进行。能力的培养是知识的积淀与转化、是知识的升华和运用。没有知识的积累就谈不上能力,没有基础就谈不上提高。因而在学生进行设计性实验时,一定不要打下牢固的基础知识后在开展。

4.2注重学生全面培养

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决不只是依靠多开一些设计性实验来完成的过程,它是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一个教学理念转变的工程,是长期形成的过程,因而必须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融入到所有实验过程中,让每一个实验能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中发光,提高每一个实验在创新能力培养中的效能。每一个实验项目不是一成不变的,从中找出可探讨的内容,从而提高了每一个实验的价值效益。

5结束语

设计性实验是较高层次的实验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整个实验过程中强化了学生的自主探索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在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创新,重在训练思维、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是一种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教学形式,同时设计性实验对教师的素质和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学生在实验过程的创新思维和想法对教师以后的工作有很大的启发和帮助,是一种教学相长的良好方式。因此设计性实验值得推广和应用。

作者:孙海燕 单位:河南科技学院

篇2: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探究论文

南漳县东巩镇太坪完小王培好

《科学》课作为小学课程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其它学科不能替代的重要育人功能。而要学好科学课,就必须多观察、多实践、多思考。但是如果学生对学习科学课知识没有兴趣,那就谈不上怎样去观察、实践和思考,正如常言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就应考虑采用何种方式、何种手段激活课堂气氛,使教学生动活泼、丰富多彩,从而真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创新欲,对学习科学产生兴趣,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自觉地训练技能,达到教学的目的。本人认为,首先必须更新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学为主体”的教学意识。而要真正实现“学为主体”的教学目标,就必须培育好学生的兴趣与主动性。本文主要通过在小学科学实验中不同的案例,阐述如何更新教育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实现“学为主体”的目标,并从“激发兴趣”、“主动学习、大胆探索”、“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等方面如何构建新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策略。

一、更新教育观念,真正体现“学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堂教学中应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倡导了几十年,但长期以来,许多教师在课堂上跳不出学生围着教师转的怪圈。课堂是由教师支配的,教师让学生听课、回答问题,让学生观察、实验,让学生讨论……等等条条框框都是教师预先定好、划好的,学生只能在框子里打转,任何人也不敢和不能跳出去,跳出去了也要赶紧拉回来,学生独立思考、判断和活动的时间很少。教师的精力主要集中在教学规定的条目和知识灌输等教学目标上,忽视了学生能力、态度、兴趣和创造精神的培养。因此,要真正地在课堂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教师首先应当转变观念,主动变革长期来旧的教学模式。在学生明白一节课的实验目标后,教师应注重突出实验主体的自主性,努力营造一种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己制定实验方法和步骤,选择实验材料,自主探究发现事物规律的开放性、探索性的教学时空。

例如:在学习《磁铁的磁性》一课时,为了弄明白条形磁铁各部分的磁力大小,我安排学生在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个人研究等不同形式中积极参与设计方案。有的学生说可以用磁铁的各部分来吸大头钉、回形针、铁屑等;有的说吸小铁球,看它滚向哪个部分;还有的说用磁铁靠近悬挂的小铁钉,看铁钉靠近哪个部分等等。设计中,学生的思维不仅不会局限于设计的本身,更会考虑到实验的材料选择、变量控制、步骤先后等。此时,学生想探索的兴趣便油然而生。

在教学《磁铁的性质》一课时,我对学生说:“这堂课我们来„玩‟磁铁,在„玩‟的过程中要开动脑筋,发现磁铁的奥秘,看哪一位同学发现得最多”。然后分组实验,可以相互讨论。课堂的气氛立即活跃起来,他们会拿着各种各样的磁铁,这里摸摸,那里碰碰,甚至可以拿着磁铁离座位去碰碰门、窗、黑板等。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做小结:你们在“玩”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并让学生演示给同学们看。让没有发现磁铁这种性质的学生模仿刚才同学的演示方法自己做一做。这个„玩‟的过程就是学生的探索过程,既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又使每个学生都达到本课的认知目标要求。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师只起了架桥铺路和引导启发的作用,学生自己参与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本节课注重一个“导”字,让学生自己探索,自己实践,参与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发现自然规律,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发挥,培养了学生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有利于学生健康个性的发展。

二、构建新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策略。

(一)激发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愉悦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好奇心较重,但这种好奇心有时只能停留在好玩、新奇的水平上,停留在给以解释的水平上。教师的任务就是要促使学生把平常的好奇心发展成为“科学的好奇心”,扩大学生兴趣的范围,引发学生发现平时不注意的现象,从而产生探索、研究的欲望。

又如:在教学《溶解现象》这一课时,我就让学生自带了一些糖果。可让他们没想到的是,课上可以含在嘴里,唆着、嚼着„„这样的课堂,学生们经历着准备时的好奇、课堂上的诧异与轻松、课后的反复回味,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紧接着让学生通过实验知道方糖和高锰酸钾能在水中溶解后,就有学生问:是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能在水中溶解?这时,我不作任何解释,而是鼓励学生自己去找答案,让他们把油、盐、面粉、粉笔末或一些自带物品分别放入水中进行实验。通过自己实验找到问题的答案。学生兴趣高昂,人人参与。

对于学生的实验操作,教师态度应谨慎,不要轻易否定,要给出合理、公正的评价;课外,教师还可以安排一些思考性、研究性、实用性的实验,延续探究;也可以组织学生成立科学兴趣小组,交流科学小论文和科技小发明,鼓励他们向竞赛活动投稿,递交作品。只有在老师多种方法激励下,才能让他们始终保持这种热情,让实验探究成为一种习惯。激发学生兴趣,不仅要善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更要调动学生自主学习、亲身体验和自行探索、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动力,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让学生主动学习,大胆探索。

心理学家布鲁纳在“认知结构”理论中指出:学习是一种能力的建构过程,应积极培养学生本身能力的自信感,使教学过程中学生成为一个积极的探索者。实践证明,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在参与中培养学生主动探求、主动应用知识的能力,是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又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落脚点。

要使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创造性地学习,教师就要摆正自己在教学中的位置,真心实意地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恰当地发挥“主导”作用,提高“导”的艺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少一点讲解、分析和发问,多一点引导、点拨和激励,彻底改变牵着学生鼻子走的教条做法。要多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些活动的余地,多一些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验成功的喜悦。如:我在教学《不倒翁》这一课时,本课要求通过两组对比实验发现不倒翁的秘密,从而形成了“上重下轻的物体比较稳”这一概念。教学前,我把教材稍作调整,先学习制作一个

不倒翁,然后再一起玩,一起研究不倒翁。这样可以保证学生的全员参与,可以更直观,更有说服力。

(三)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有成就的人一定是有个性的人,扼杀个性就是扼杀创造性。在我看来,每一个学生都有成为出色人才的可能。因此,我把因材施教的原则落实到课堂上的每一节课中,对不同程度的学生作出不同的要求。对那些反应较快、能力较强而注意力不够集中的学生,多注意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对那些反应较慢、能力较弱的学生,更多地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了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科学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于那些发现快、有较多解决办法的同学,我就提出一些更深一点的问题让他们思考,请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而对动手能力较差,反应也较慢的同学,我则从最简单的问题入手,逐点引导。这样一来,使大家都把自身的个性充分发挥出来,施展了各自的创造才能。

总之,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是一种积累,需要教师的引导,需要教师的合作,需要师生的合作。只要实验教师创新实验教学方法,把解决实验教学难点和调动学生积极性相结合,实验教学就能取得很好的成效。这才是我们在科学教学中所追求的“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与“科学知识”三维教学目标的系统达成。

篇3: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探究

一、创新意识的培养

和课堂教学相比,课外的时间多,空间广。在学中玩,思维自由驰骋,易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在玩中学,易调动学生大胆实践的欲念。城市里的学生从小就被众多的兴趣班包围,孤寂的天空时常将他们陪伴。要想改变学生循规蹈矩的思维,就得解放他们的学习空间,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自由地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这样做,一方面,丰富多彩的活动有利于身心健康,学生保持愉快开朗、积极向上的情绪状态,从而激活大脑思维,提高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和分析判断能力,为提高学习效果提供了保证;另一方面,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和学科知识有着紧密的联系,有了生活的经验,学生的头脑充实了,创新意识增强了,各门学科的学习自然而然就会有成效,因为他们有话可说,有交流的材料,自然就会兴趣高涨。

如,每周一的班队会,班主任按照学校要求,一点一滴落实到位,整节课上,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口干舌燥,学生昏昏欲睡,效果可想而知。于是,我一改常态,将内容与生活相结合,用PPT的形式反映出来。关于安全,我利用课余时间把学生危险的举动拍摄下来;关于坐姿、写姿,我把正确的和错误的都拍下来,让学生对比、分析,教师总结利与弊……学生一年级时,我从方方面面寻找材料,引导学生从点点滴滴做起。二年级时,根据班队会内容,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小组合作寻找、积累所需资料,集思广益完成任务,教师只在一旁加以指导,给他们创造从实践中激发创新灵感火花的机会。三年级时,重点培养小主持人和课件制作者……现在,班队会这项工作根本不需要我作多少指导,学生就能很好地完成任务。一节班队会,往往会有好几个课件诞生,学生的创新意识非常强,创新的成果层出不穷。虽然这些都是在课外进行的,牺牲了宝贵的休息时间,但是一个年级一个意识的培养,一个年级一个目标的实现,使学生的创新意识越来越强,兴趣越来越浓厚了。

“磨刀不误砍柴功”,在活动中,学生有了创新意识,由此及彼,他们把这种意识也带到了语文学习中。“别人有这种观点,我就想出和别人不一样的观点”;“同桌的作文语言很优美,我就写出另外一种风格”;“这组黑板报办得很出色,下一组一定会办出不一样的精彩”……由创新意识到竞争意识,由合作意识到集体荣誉感,付出多多,收获颇丰!

二、动手能力的培养

现在的学生在家多是“小公主”“小皇帝”,家里呵护的人多,不让干这,不让干那。在学校,教师担心学生这里干不好,那里又出错,所以不如自己去做,减少很多麻烦。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实践,我发现,我们低估了学生的能力。如果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往往会收获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教师一定要指导到位,那么,即使学生出错,也能给他们留下深刻的记忆。

我是从三年级开始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美化教室,小组办黑板报,搜集课本以外的、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等。小组办黑板报时,根据每个学生的特长选出“总指挥”“设计师”、绘画的、画线的、书写的、后勤服务的……“设计师”设计出整个黑板报的方案,教师总审,提出合理建议,“总指挥”督战,完成整个过程。由于发挥了各自所长,大家都有动手的机会,学生们个个乐在其中。即便是占用他们玩耍的时间,他们也毫无怨言,反而争先恐后地向小伙伴们展示自己不为人知的一面。

在美化教室方面,学生自告奋勇组成合作小组,设计出美化教室的方案,选出最佳效果图,落选小组提出合理化建议,参与修改,教师作最后定夺。一切敲定后,教师提供材料,学生自给自足,按照方案合理分工,逐步进行。

这样的活动有很多,我把锻炼的机会留给学生,只要能动脑,有创新意识,每个学生就都有展示才能的机会。机会面前人人均等,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动手实践操作的过程中,既培养了动手能力,又弘扬了个性和特长。一举两得,岂不妙哉!

三、创新能力的培养

有了创新意识的保障、动手能力的铺垫,创新能力的培养自然水到渠成。

那么,何为创新能力?我的狭隘理解是:对所学习或所研究的事物有求异的观念,不“人云亦云”。创新不是简单的模仿,也不是把学生困在“规矩”之中,而是鼓励学生敢于突破书上的现成知识,求新、求异。求新、求异,实质上就是换个角度思考,从多个角度思考,并对思考的结果进行比较、选择。求新、求异者往往比常人看问题更深刻,更全面。比如,教师可以将文本的创新延伸到课外。

又如班集体管理,是一件繁琐而又劳累的事。随着学生年龄增长,知识增多,视野拓宽,他们越来越难以管理,对束缚自己手脚和言行的条条框框十分反感。怎么办?那就交给和他们有共同语言、思维发展基本在一个水平线上的班干部来“管”。学生们可以修改原有的班规,重新制定适合自己的制度,全班学生踊跃参与,班干部审核,求同存异,教师把关,逐步完善。这样,全班定制度的格局就形成了。学生自己定的制度,自己遵守,明知故犯,甘愿受罚,人人无话可说。

篇4:开展探究活动,培养创新能力

关键词 探究活动 策略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4-0036-02

所谓探究活动,就是以科学方法为要素所构成的认识和解决自然课题的过程。我们在化学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就是要使学生像科学家那样,用科学方法去认识和解决自己的疑问,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下面浅谈一下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诱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几点策略,供大家参考。

一、依据教材,开展探究活动

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源泉,要使学生充分理解教材知识,接受前人的科学方法,并有所创新,在化学教学活动中就必须充分利用教材来诱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例如,我们在氨气一节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掌握用结构、性质、用途的线索来学习化学知识的方法,我们依据教材设计如下疑问让学生开展探究活动。1.氨气为什么极易溶于水,易液化,你能设计实验来验证吗?2.氨气为什么易与酸反应?你能用实验来验证吗?该实验适合所有的酸与氨气的反应吗?3.氨气中存在几种微粒,有几种平衡?4.氨气与新制氨水有何异同?5.实验室怎样保存浓氨水?实验室怎样收集氨气?怎样验证氨气已收满?6.氨气为什么会被氧气氧化?这样以教材为起点,逐步诱导学生敢于向课本提出疑问并用实验来验证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依据实验,开展探究活动

作为化学教学的基础,实验在化学教学中发挥着独特的认知功能,也是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源泉之一。因此,我们必须立足于化学实验这个基础,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勇于创新,大胆改革,采取各种措施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在实验技能、知识应用、观察现象、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等诸方面的能力得到全面训练,从而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创新。

例如,我们在做完碳与浓硫酸反应的实验后,提出怎样用实验来验证生成的气体,让学生自己设计,互相探讨,通过学生之间的比较得出最佳方案。再如,在学习钢铁的电化学腐蚀后,让学生回家自行设计实验来验证钢铁的腐蚀是在干燥的空气、水或溶液中各自腐蚀的结果,还是它们共同作用的结果。这样让学生自己设计方案,通过讨论、比较来完善设计,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参加探究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学习科学家严谨的科学态度,而且更有利于促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形成。

根据不同学生的爱好和兴趣,有针对性的做一些课外实验,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目的。其内容需联系实际生活、生产,成立兴趣小组,组织学生自己动手进行一些实验,这些实验的全过程(包括设计实验、选用药品和一起操作)由学生自己完成。实验内容一般是:有些学生未能参与或没有观察好的演示实验;一些课内没有做好或又产生不同见解、有疑问的实验;一些学生想亲手做的小实验、小制作等;还有由教师命题,学生自行设计的实验等。这些实验的顺利进行可以让有强烈求知欲且有不同需要的学生各得其所。在教学中通过实验的改进,强化了实验对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功能,加强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参与精神和创造能力。

三、依据社会,开展探究活动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探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所以,开展课外活动,对于培养优秀人才十分重要。为了拓展学生的视野,将知识与社会实际联系起来开展探究活动,更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形成、应用、发展和创新。

例如,我们在环境保护知识的教学时,与学生一起走访环保局、汽车尾气检测站、大型工厂污水处理,并参加一些测试活动,写出活动报告。再如,组织学生参观工厂,了解工业生产硫酸、化肥等等的工艺流程,开展化学活动周,组织化学竞赛,设计家庭小实验,利用网络资源收集有关化学知识,分析学校附近的水体污染情况等等。这样将所学的知识与身边生活、社会、工厂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开展探究活动,不仅开拓了学生的知识视野,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教师要精心组织探究活动,在教师的引导和激发下,学生通过亲身探究,他们的创造灵感才会被激发,他们的自主能动性才会最大程度地发挥,创造活动才会成为可能。如此教师才能进一步发挥课堂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让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摇篮。

参考文献:

[1]王媛.不断创新的实验考题[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3,(5).

[2]赵小容.浅谈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培养[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8,(3).

[3]季敏.打造宽松、和谐的高效课堂[J].中学生化学,2010,(4).

篇5:在探究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摘要]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小学科学的学习要以探究活动为核心,而实验则是探究活动中最常用的一种方式,实验教学是理论教学的验证和延续,它起着从书本到实践,从抽象到具体的一个重要的桥梁作用。我们造就的学生“多才多艺”,光靠灌输书本理论知识是不够的,实验教学在这方面起一种特殊的作用。如何有效地进行实验教学,并且把握住新课程实验教学内容,这就要发挥实验在科学学习中的功能和作用,启发学生通过认真观察实验,达到自行探求和应用知识的目的,实现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

[关键字]实验材料多样性自主合作信息技术勇于创新 新的科学课程标准强调“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无疑,实验是学科学的最有效的手段。动手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爱科学的兴趣,有效地帮助学生发展智力,提高学生科学素质。但是任何一个实验不是让学生随便动手做一做,看一看,说一说就行了,还需从中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态度。因而在进行科学课的实验教学时必须做到广度、深度的准确把握,增强其趣味性和知识性,教师讲授、演示精当,以点带面,让学生参与到实验当中,在实验中探究,在实验中发展,举一反三,循序渐进。在实验教学中还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更好地实现学科整合,把实验教质量推上一个新台阶。

一、重视实验材料的选择,是做好实验的第一步。

实验材料要多样化,可以让学生自己搜集一些感兴趣的材料。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科学规律,光靠一张嘴巴,两根粉笔是远远不够的,更多的是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实验,研究。爱因斯坦说过:“发现和提出一个问题的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要想让学生成为一个真正的快乐的探究者、发现者,就必须千方百计地让学生成为问题的发现者。学生提出的假设是多样的,教师就要为验证这些假设提供多样的材料,而不能把学生套在那几种固定的材料上。那如何准备多种多样而且有结构的材料呢?我认为是必须合理利用小学生科学学具材料袋内的材料,因为它是与教材配套,而且适合分组实验;充分利用学生的课外资源

和力量,在每上一个单元前,我就开出一张材料清单,让学生提前去收集实验材料。

材料的选择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我在教学《寻找生命》一课的时候,课前我先让学生搜集一些生物,可以是一些小花草,也可以小动物,还要求他们对自己所搜集的生物进行观察,并写下观察日记。我经常调动学生在课前搜集材料的主动性,以便课上能充分利用材料,学生更容易在实验中接受科学知识。

二、实验教学主张多样性,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学生们都有好奇心,都对自然界的奇观满怀好奇和敬畏,都爱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这也往往让学生打开了科学大门的钥匙。所以,要引导学生亲自感知,放手引导学生自己去做,充分体现做科学、体验科学、感受科学、领悟科学的思想。

在教学中,我常常抓住我们身边的一些科学问题,吸引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教学《探访生物王国》这一单元时,我一改常态,带领学生走出校园,来到菜园、来到公园、来到小树林„„.让学生去观察、使学生发现科学广泛存在我们生活的空间,并且在教学《小白兔》这一课时,我鼓励学生亲自饲养小白兔,天天去观察,坚持写观察日记,这样使学生感受了动物的一般生长过程,也使学生与小动物建立起更深的感情,从而培养学生更加珍爱生命,与小动物和谐共处的感情。当然,光只用眼睛看还不行,还要有不同的观察方法,如摸一摸、闻一闻、对比观察等等。在教学《红番茄》这一课时,我在课堂上拿出实物番茄,切开它,让学生观察、品尝。我还利用媒体同时展示番茄树、玉米、让学生采用对比的方法观察这两种植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按照老师的方法认真地观察,对这些不太熟悉的同学也得出了结论,相同点:它们都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不同点:各个器官的外形特征都不一样。课堂中,我就是通过直观形象的实验让学生知道了植物的形态虽然千差万别,但大部分的植物都像番茄一样,具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器官。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意味深长地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只有在探索活动中不断地扶植、巩固和实现学生想要成为发现者的愿望,才能最终带给学生以欢乐。”我们在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应始终把“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一个快乐的发现者”作为探究教学的核心。我们的科学实验不能是单一的,只要多样化了,才能真正把学生的勇于探究的最大潜能发挥出来,让他们更好地在科学的领域里畅游。

三、实验中强化自主合作,共同探究。

科学发展的历程证明,许多的科学研究成果都是众多科学家们的合作或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才取得的,而新的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小组合作是小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合作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按照一定的规则开展讨论的艺术,倾听别人的见解,善待批评以审视自己的观点,获得正确的认识,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助,享受合作带来的乐趣和喜悦,体验合作的意义和价值。由此可见,合作学习在探究实验中发挥着它独特的魅力。

自主合作学习能使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或批判,从而建构起新的和更深层次的理解,易于生成新的问题,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观念和合作意识。所以,在科学探究前先建立合作小组,将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兴趣、性别、个性不同的学生分配在同一组内,组成4人或6人的小组,促使合作学习小组形成“组内互助合作,组间相互竞争”的氛围。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各组进行制订计划、实验和调查、研讨和综合意见等合作学习,共同经历成功与失败,资源共享,共同提高。但同时也应注意,合作小组内的成员必须注意男女生合理搭配,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等方面也要进行协调,这样才能把自主合作的优势发挥出来。

此外开展小课题研究,还有利用加强课外学习的合作。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围绕一个主课题,确定几个小的研究专题,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分工合作,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主动性、研究性和发现的能力。

四、现代的信息技术优化实验教学,让科学课堂栩栩如生。

现代信息技术能把视频、动画、声音、文字集于一体,形象生动。在启发学生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的时候,我有时会选择现成的电脑动画来引导学生,减少他们的实验盲目性,此时,FLASH等动画技术就成为教学的关键。有一些实验的过程极短,可以用慢镜头或动画表示。一些动物的变化,植物的发芽生长过程,根能吸收水分等,可用动画显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感染力强,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缩短掌握知识的过程,提高接受知识的能力。

一堂科学课,实验教学毕竟有限,一两个实验只能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而大部分内容是要在课前或课后去实践、去掌握,这就使知识的掌握具备了不确定性。而通过运用教学幻灯片、教学碟片、自制flash动画等一些多媒体教学辅助工具,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和观看实验相结合,使学生在短短课堂40分钟内更多、更全面地去学习,去掌握知识,实验教学也更加轻松,更加直观。

信息技术的应用还要求学生具备搜集资料的能力,可引导学生在科学网上查找各种相关的资料,学生的知识面会迅速扩展,所积累的知识会越来越丰富。

五、张扬个性,发展独创,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能力。

“教育是使学生个性得到张扬、让学生处于主导的过程,教育应该让学生成为他自己,而不是别人。”在科学实验课中我们必须主张发展学生独特的个性,让他们有所创新。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这样不仅能活跃学生的思维,开阔思路,同时也促进学生养成善于求异的习惯,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造多样化的思维环境,提高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和广阔性,教师在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创设思维情境,千方百计地为学生提供创新素材和空间,才能有成效地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独创性。

实验中要注意学生创造力的锻炼。例如在教学《清清的水》这课的活动3——“往水里加点东西”,通过实验学生知道了有些物质可以溶于水,有物质不溶于水。书本里所举的物质不是液体就是固体,有个别学生提出了“汽水”的能不能溶于水的问题,于是我因势利导,要求学生回去做实验,把可乐倒进行水里,看看能不能溶解。第二天,学生们纷纷告诉我:原来气体也能溶于水。我经常鼓励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不但获得了知识,提高了实验技能,还培养了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无数的事实证明,没有大胆的尝试,也就没有惊人的发现。只有敢于大胆尝试的人,才有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发现者。因此,我们在引导学生参与科学探究活动时,应多鼓励学生敢于去试一试,而不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的主见。

综上所述,实验教学是一种积累,需要学生的合作,更加需要老师的合作,实验教学无疑是科学学科的关键所在,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我们可以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讨论、自主思考来达到自我不断完善的过程,使学生始终处于实验过程的积极状态,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中,教师必须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自己提出探究实验的方法,自己动手实验,通过观察实验活动,锻炼学生,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勇于探究未知的能力。

篇6: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探究论文

一、加强创新意识的培养

今天,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意识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意识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我们每个教师都应当树立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意识的教学方法。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治学态度和思维方式都要求新求异,勇于创新,敢于创新。只有在这样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科学环境,努力的学习、探索、研究才能有新视角、新思想、新方法,才能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最原始的创新思想才会慢慢在大脑中扎下根。坚持创新意识的培养我们就必须以科学学习为中心,让学生切实体会到科学教学的感染力和吸引力,真正为学生提供成长的精神动力。创造一种适合每个学生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所以,在科学课教学中,应当大胆尝试实践教学,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努力唤醒、激励和鼓励“主体参与”意识,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科学课教师还必须关注学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黄金时代,我们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有意识的开发学习的创新潜能,在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土壤里剥下创新的种子,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教学中我们尝试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首先抓住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点时间,让他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些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个机会,让他自己去把握,给学生一个对手,让他自己去竞争,给学生一个权力,让他自己去选择。如:在讲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科学课程教学中,演示实验、分组实验我们都采用定量的观察,经历“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解释)--分析、检验假设---寻求新的证据—做出新的假设。。”的科学探究过程。多方面、多维度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思维自由驰骋。又比如:在三年级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植物的生长变化”和“动物的生命周期”两个单元交叉进行,除解决观察周期长的问题之外,这样做还可以同时进行植物和动物生长变化的观察活动,使学生领悟到植物和动物的相通之处。完成对生物生命周的初步认识。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质疑问题。古人说过: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善于发现问题,敢于大胆质疑,喜欢寻根问底是创造的开端,也是创造企业管理论文http:///qygl/型人才的重要品格。瓦特小时候提出“壶盖为什么会动”的疑问,后来发明了蒸汽机;牛顿小时候提出了“苹果为什么会落到地上”的疑问,后来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因此,在教育教学中,要十分重视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哪怕是幼稚可笑的,也不能简单否定和讽刺挖苦,而要正确引导,耐心解答。同时,在教学中要注意,并不是通过传授知识来消灭问题,恰恰相反,是通过传授知识来引发更多的新问题,把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作为教学的首要环节。

二、加强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是一种精神,也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但创新更是一种能力,它不局限于某一种具体操作能力,它是一种创造力,是一种思维能力,是一种实践能力。由此可见,创新能力是科学精神培养的实质。因此,创新能力的培养显得更加重要和必需,并且要注重创新的原始基础、感悟和好奇心,并以此为基础一步一步来培养青少年的创新能力。独立实验时表现出来的宝贵品质———勇于创新。直觉和洞察力表面上看是一种先天素质,实际上它是一种知识的积累到一定程度后的厚积薄发,是一种感悟,是一种环境氛围的熏陶。通过学习和多参加活动及社会实践,小学生的直觉和洞察力朝着正确的方向和目标的机率会越来越高,而对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显得至关重要。如:在讲授《一天的食物》中,通过我们一天要吃很多不同的食物来保持身体的健康、食物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别等。使用多种方法对食物进行分类,并记录的方式将分类的结果进行整理和描述、简单的统计分析。学生发现一天中所吃的食物是非常丰富的,这时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和赞扬,树立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时也要采用 “因材施教”的方法促进学生优势才能的发挥和发展,要发现和发展学生身上的多方面潜能。通过对教材中基本事实的具体分析,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科学教学中一般情况下我采用演示实验或分组实验完成后,让学生观察、思考再得出结论,让学生自己对本节课进行总结,这样做可以起到对新课内容的升华作用。在平时实验过程中,我从不去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书本的概念,但是要求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让学生归纳出自己独特学习心得,只要言之有理,都给予充分肯定和欣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也使得他们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的转变,以达到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目的。素质教育呼唤着教学改革,知识经济呼唤着教育的创新。作为教师面对21 世纪的挑战,面对经济时代的到来,面对日新月异迅猛发展的形势,应不断开拓创新,切实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创论文发表新意识,转变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教材捧到底的教育教学模式,借助于现代教育媒体,努力实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创新。培养创新能力必须具备的一个要素是勤奋学习和集中的注意力。勤奋必须以能集中注意力为前提。注意力集中的程度决定着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在科学研究上有重大创新的人,他们思维的广度和深度都超过常人,常人想不到的东西,他们却能创新。这与他们能集中注意力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培养青少年的注意力,能有效地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篇7: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探究论文

从教学过程来说,思维是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和高级层次。没有思维能力是很难理解知识的,因而理解知识必须依靠思维,无论是概念还是规律的学习,都需要积极的思维。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化学要求思维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又由于空间上的广阔性,使得空间想象力在化学研究中具有特殊的作用,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创造思维、辨证思维、发散性思维等与分析综合、抽象思维、判断思维相结合,配合各种实验,不仅能牢固掌握知识,而且能发展学生的智力,使其智力具有判断性、广阔性、灵活性和创造性,让学生从探究性实验中获得新的知识,体验到成功和获得知识的喜悦。

《中学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研究性学习,倡导自主探究、实践体会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敢于置疑、敢于实践、敢于创新、追求卓越。”也就是说,必须立足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实践,由学生或老师与学生共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应积极组织学生活动,通过提出假设、收集证据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得出科学的结论,必须保证主体参与和亲身体验。化学侧重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解决简单科学问题的能力。

长期以来,在课堂教学的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前,教师通常从头到尾讲解实验的目的及要求、步骤等,学生按部就班操作,完全是被动模仿的角色,甚至有些学生在实验时充当旁观者。当前教材中大多为设计好的验证性实验而探究性实验太少,因而学生的实验能力较差,遇到拓展型和创新设计的实验试题就一筹莫展。这实际是反映了一种应试教育的思想,明显不符合《课程标准》的新要求。为此要充分利用现有教材,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实验,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二、将验证性实验变为探究性实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学生是探究性实验的主体,教师作为主导,要充分信任学生而又不放任自流,做好引导,这才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由于学生作为主体始终积极参与实验的整个过程,有了亲身的感受和体会,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建立培养创造思维的教学情境

学校是学生学习知识、增长才干的土壤,学校应为学生提供一切机会,使他们具备日后工作所需要的技能的理解力,以便能有创造力地参加社会竞争。学习应启发学生们把各学科联系起来,在教学当中对学生的“闪光点”进行挖掘。

四、充分开拓研究性实验的教学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8: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究

现代大学教育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发展能力, 没有能力难以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 难以与时俱进。现代教育给学生的是知识、方法和视野。给知识是提供给学生博大的学习空间, 学习环境, 学习氛围及博览群书的平台。给方法是让学生在博览群书的平台上学会学习, 学会做人和做事。给视野就是让学生在智力、非智力、情感、情商、智商、为人与涵养上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让学生得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现代大学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 同时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如何实现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是高校发展中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现状

创新过程不仅是智力活动, 它还与创新情感有重大关系。以创新情感为动力, 在创新情感和智力的共同作用下, 创新才可能产生综合效应。创新能力的发展建立在创新观念和创新欲望的基础上。调查显示, 大学生具有创新的热情, 但缺乏毅力;具有创新意识, 但不善于利用和创造条件;思维活跃, 但缺乏科技创新思维[2]。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三大“动力”是证书、学分、奖金。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部分学生难以进行系统性的长期研究, 稍有阶段性成果就停滞不前, 这种短期行为既难以保证科技创新活动的突破性进展, 又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

二加强组织建设, 弘扬大学精神, 树立良好学风

建立健全管理组织是一切工作的基础。建立完善的工作机制, 制定科学合理的激励政策, 组建高水平教师指导团队, 是带领学生完成各项工作的保障。在学好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 有计划开展大学生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在活动中努力弘扬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是经过长期的实践发展凝练而成的, 是大学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 是大学组织及成员的价值观、理想追求、思维方式、道德情感的集中体现[3]。来自于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 经过大学的培养教育, 大学文化的陶冶, 大学期间最珍贵的收获就是大学精神。大学应始终与民族共命运, 与时代同进步, 以办学理念、校训精神等为载体, 努力打造具有特色的大学精神, 是高校发展的必然要求。大学精神是需要塑造的, 高校应该把人本意识融入大学精神, 围绕社会核心价值体系铸造大学精神。如何铸造大学精神, 是当前高校发展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三引导科技活动, 构建学术科技创新培养平台,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培养大学生的创造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本着培养创新意识、提升创造能力的原则, 以“合作、创新、实践、成才”为主题, 开展了一系列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活动。

(一)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

大一新生怀着崇高的理想进入大学, 面对新学校、新老师、新同学、新环境, 富有强烈的新鲜感。抓住这一有利时机, 积极引导学生利用专业软件做好自身性格特质测试, 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走向, 确定发展目标。指导学生撰写职业发展规划报告, 确立人生目标, 明确5~10年发展计划。从中筛选优秀者参加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竞赛。竞赛旨在引导和激励青年学生实事求是、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完善自我、提高素质, 培养青年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这一活动, 使同学们正确的认识自我, 科学地评价自己, 梳理人生发展脉络。进一步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 不断完善知识结构, 强化成才意识, 调动自觉学习、自我发展的积极性, 探寻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习兴趣和专业发展方向, 选择未来职业方向。

(二) 大学生学术科技竞赛活动

为了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学术素养,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术科技创新活动, 开创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活动新局面。结合学生自身专业特点, 有意识、有规模地开展针对性的活动, 并且形成长效机制, 锻炼学生科研团队。加强引导, 积极扶持学术创新团队。选派优秀的指导教师, 认真帮助学生选题。确立科研目标, 在实践中积累经验。针对社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 结合专业特点进行学科发展研究及科研工作。本着“自愿申请, 专家评审, 公开立项, 择优资助, 规范管理”的原则, 在指导教师的悉心指导下, 组建优质团队, 分别提出立项申请, 经学术委员会审核, 完成立项, 积极撰写科研论文。通过学生科研立项活动可以看出广大青年学生都有一种对科学的敬畏, 对学术研究的向往与追求, 同时也展示了当代大学生良好的创新实践精神风貌。

当前面对青年大学生的学术科技活动很多。对于大二、大三学生, 已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 具备初步的科研意识。引导他们利用学生社团组织平台, 开展第二课堂教育活动。将爱好相同、兴趣一致的学生组织起来, 形成科研兴趣小组, 有选择地开展科研工作。在活动中形成科技作品, 积极参与各类竞赛活动。如数学知识、数学建模、电子设计、电子商务等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活动。其中数学建模竞赛是教育部主办的在校大学生学术科技重要活动。它对于促进大学生应用数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这一赛事极大的调动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全体指导教师不断丰富知识结构, 研究赛事, 掌握最新进展, 与时俱进;顶高温, 战酷暑, 积极开展暑期第二课堂培训, 强化学生知识技能, 适应竞赛需要。这一赛事在同学们中产生了极大的震动, 同时也是培养专业思想的平台, 使大家更加热爱专业、喜欢专业, 并进一步了解专业前景, 应用空间, 学科发展方向。激发了同学们树大理想、干大事业的目标和热情,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 大学生从业技能和创业计划竞赛

对于大四即将毕业的学生, 抓好教育实习环节。适时开展从业技能竞赛和创业计划竞赛。如师范类大学生的讲课比赛, “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活动。创业计划竞赛是风靡全球的重要赛事, 自1998年引入中国, 就成为全国“挑战杯”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创业是意识、精神和挑战。创业是团队合作、历炼成长、生命体验。创业计划大赛, 是高科技与风险投资合作的产物, 是一无所有的创业者就某一项具有市场前景的新产品或服务向风险投资家游说以取得风险投资的投资可行性报告的竞赛。

创业大赛经过几年的市场洗礼, 使大学校园创新意识、创业能力的教育工作得到了发展, 成为广大学生参与素质教育的新载体和科技活动的新形式, 同时也成为高校之间彰显办学水平、教育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窗口, 活动引起了各高校的关注和重视。

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以国际学生商业竞赛模式为依托, 在完成商业计划书的过程中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被誉为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 是当前加强和改进大学生人格塑造的有效方式[4]。同学们在参与大赛的过程中, 通过各种不同专业背景学生间的紧密合作和相互配合, 逐渐学会运用现有条件, 选择技术或服务项目, 选择市场运作模式, 选择说服风险投资商的技巧, 选择将闪光点变成市场热销产品和服务的最佳途径等等, 这是一种创业理念、实践能力和团队精神的锻炼, 是对自己的专业知识与学习能力的一种考验。创业计划大赛让同学们初步体会到, 创业并不总是伴随着鲜花和掌声, 而是一项充满了风险、挑战与磨练的历程。实践证明, 开展创新创业活动, 有利于引导广大同学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有利于促进高校学术氛围的营造, 有利于培养一大批具备卓越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平台, 不仅满足了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 而且及时将学生需求反馈给教师, 从而辐射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 辐射到人才培养模式之中, 对整个教育教学改革产生深刻影响。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平台为学生与教师提供了一个教学相长、良性互动的空间。学生自从参加了科研活动后, 问问题的人越来越多, 问题越来越前沿, 层次也越来越深, 授课老师必须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才能适应教学需要。这有力地推动了教育教学改革, 改善了教学效果, 极大地提高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钟秉林.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 2000 (11) :15-16.

[2]翁细金.地方本科院校定位依赖及其对策建议[J].中国高教研究, 2012 (6) :70-73.

[3]陈建新, 等.论大学精神[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 2002, 4 (4) :14-18.

篇9:激发探究兴趣,培养创新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兴趣激发能力培养

“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新一轮课程改革已全面实施,无论从课程开发、教育理论,还是课堂教学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这一改变既顺应了时代的发展,也是培养具有创造精神的新型人才的需要,是非常及时和非常必要的。

语文课程标准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重要理念加以强调,其“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本次改革的亮点。这种能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正在改变着传统教学那种压抑学生兴趣和热情、影响学生发展思维的状态,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地保持,并形成良好的学习品格。即,学生能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体验到探究、讨论的乐趣,寻求到科学的思维方法,逐步发展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最终获得学习的成功。

新一轮课改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开放系统,基于语文课程理念和目标,本文就语文教学中探究兴趣的激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加以探讨。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指出:“兴趣爱好是最好的动力。”学生对语文的喜爱,往往是从兴趣开始的。因此,教师要注重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兴趣。在情境教学过程中,教师为达到教学目的而引入、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对于学生认知的发展,品德的升华,整体素质的提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在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视情境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灵活地创设多种教学情境,有意识地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其积极学习和主动探索的热情,具体方式主要有: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兴趣。教师要善于在关键处精心设计问题情境,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明显地产生意识倾向和情感共鸣,在自觉、主动、深层次的参与过程中,实现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如学习《三顾茅庐》一文,对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的文字进行比较阅读:你发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可以在文章的写作方法、人物的特点、词语的运用等各个方面,发挥自己的感悟能力,领悟文章的妙处,然后小组讨论交流。特别强调能感悟多少就说多少,发现什么就交流什么。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自学后的自由发言,积极踊跃,有补充,有辩论,有总结。让学生带着问题讨论,能有效地激发其探究兴趣,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活”用教材。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的大容量、超时空、良好的诱发性和易接受性,已备受广大教师的青睐。利用其声、形、动、静结合等多样表现形式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势在必行。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时,教者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现出春花、春芽、春雨、春风等生机盎然的画面,再配以音乐《春之声》,从而调动视觉、听觉诸方面感官去感受春天的美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走近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健康情操。又如教学海伦·凯勒的《再塑生命》一文,教者在授课之前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舞蹈《千手观音》,让学生感受这些残疾人是如何在躯体残缺的情况下,展现人生之美,生命之美。学生被这一宏大:壮观的舞蹈场面所震撼,激发起了学习课文的兴趣,有助于加深理解海伦·凯勒是如何在聋哑的情况下自强不息,终于成为一名教育家这一故事,进而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这样,用悦目的画面,再现教材中蕴含的情境,使课本知识“活”了起来,其探索能力和创新思维得到较快的发展。

二、引导大胆想像,培养创新思维

康德说:“想像力是一种创造性认识功能。”在语文教学中,再造想像是普遍存在的。如学习《曹刿论战》后,我让学生写一篇读后感,全班52名学生几乎全从曹刿的角度立意,论证他善于把握时机,观点基本雷同,思维单调,缺少深度和新颖性。为了开启学生的思维之门,作文讲评时,我在班上宣读了一个故事:美国新墨西哥州一位种植苹果的农场主,他种植的高原苹果,果味美,无污染,畅销市场。有一年苹果在成熟时,遭受冰雪袭击,为挽回损失,该农场主作了一则高原苹果广告:“本果园出产的高原苹果,风味独特,无污染,请认准它特有的冰雪疤痕标记,谨防假冒。”同学们无不为农场主的新奇思维击节赞赏,开始产生效应。有的抨击鲁庄公不善战,有的指责其急躁冒进,有的认为鲁庄公任人唯贤,敢于起用人才,重用人才,比之当今某些领导干部任人唯亲,压制别人的行径,尤其难能可贵。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的重要任务就是尽量避免学生完全受课文制约,亦步亦趋,只是从课文中被动地接受一些东西的局面,而应努力引导学生带着被课文所唤起的全部激情和想像,理智及思考,以学生鲜明的个性色彩和主动精神积极发现一些东西,甚至一些隐藏在课文深处,连作者自己也未曾认识的东西,从而使学生步入神思飞扬的创新境界,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三、重视实践合作,培养创新能力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获取知识主要依赖于勤动手、勤动脑等方式来完成,使所学知识系统化,使观察力、思维、实践和创新能力得到全面的培养和提高。新教材重视语文实践活动,每个单元结束后,都有“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这一实践性学习环节。这一环节是将语文知识运用于实践,从实践中学习语文的重要一环,作为语文教师不可忽视。如义务教育九年级语文下册“关注我们的社区”这一综合性学习,教师把全班学生每5人分成一小组,设置课题:考察社区环保状况。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通过调查社区的植被状况,水资源污染状况,垃圾处理状况等,写出了一份《关于我们社区的环保状况》的调查报告,详尽分析了社区目前环保现状、对策,及前景展望等。通过这一实践活动,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而且学到了知识,运用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做一个合格的小公民的意识。

上一篇:高中第一册一单元作文:望星空-900字下一篇:延安井冈山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