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科技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024-04-25

加强科技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共11篇)

篇1:加强科技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加强科技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尊敬的各位领导:

大家下午好。

今天由我们学校为大家做一个简单的科技展示活动。首先非常感谢局德育办给了我们学校这次宝贵的机会,这既是对我们学校科技教育工作的肯定和认可,也是对我们今后工作的一种鼓励。更得感谢局领导和各个学校的领导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到我们建国小学,肯请各位领导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的建议。

在这里我把工作中的几点体会汇报给大家。

一是我们学校李校长本人非常重视这项工作,充分认识科技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多次在班子会议和教师工作例会上强调这项工作的重要性。李校长把她的这种理念和认识渗透到平时的工作安排中也渗透给我们全体教师。在我们校形成了重视科技教育活动的风气,学校不仅有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科技辅导员还定期召开专门会议,研究科技教育工作,总结科技教育工作的经验。

二是主抓教学工作的领导给这项工作配备了优秀的教师作科学课担任科技活动辅导员。几年来校长舍得投入资金,让科技辅导员参加省、市级各级科技培训,每次培训前朱校长都叮嘱老师多学、多看、多记,学到省、市级学校的长处,可以说培训工作提高了广大辅导员教师从事科技活动的水平和能力,为我们校科技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涌现出像李振国、候叔伦、秦砚名等校级优秀辅导员,还有李尧华、隋瀛、宋立华等一批班级科技教育优秀教师。这些教师积极热情主动的参加到科技活动中来,对待工作兢兢业业,为我们科技教育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带领学生在历次国家和省举办的科技创新大赛中都取得了不菲的成绩。

三是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调动了全校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我们成立了校级科技活动小组、班级活动小组积极组织学生定时、高质量的活动保证每次活动按计划、有内容、有步骤、有作品积累。在这里得感谢我们局德育办,为我们争取机会,努力创设条件让我们各个学校积极组织我们学生参加省、市科技小发明、小制作、科幻画、航模、海模、车模竞赛等科技创新活动和创新大赛等。学校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活动,增长了学生的科技知识,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具有了一双会发现的眼睛,一个有创新意识的大脑,一双会创造的巧手。通过科技活动的开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创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科技素质,增强了创新意识,为他们成为一名合格的公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是通过多种途径开展中小学科技教育。

目前,我个人认为中小学科技教育还是学校教育中的一个薄弱环节,普遍存在着重知识的传授,轻能力的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独立思考和探索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较薄弱。针对这种现象我们还尝试了以下几点做法:

1、拓宽中小学科技教育途径,全面实施中小学科技教育。一是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课堂教学是进行中小学科技教育的首要途径,是传授科学知识,培养科技意识的主渠道,其他学科同样是进行科技教育的主渠道。以学生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经历过、感受得到的科技成果与产品为主要内容,通过学科课堂教学,向学生介绍我国乃至世界高新科技发展的现状及趋势,让学生充分理解现代科技与社会进步和人类生活质量提高的密切关系。学生掌握了必要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二是增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科技教育内容。信息技术教育,中小学科技教育的主要途径,三是我们还想积极开发科技类校本课程。

2、以学校各类教育活动为载体,有意、有机地结合各类教学和各类教材中潜在的科技因素,使学生在学习本学科内容的同时也有效地接受了一些科技内容的教育。科技教育不是单独组织的一种教学形式,我个人认为学校抓科技教育应该像抓中小学德育工作那样,把科技教育渗透到所有课程之中,善于挖掘不同课程中所蕴含的科技教育课程资源,这项工作我们将结合学校的角色教育课题开展挖掘课程资源中的科技教育课程资源。

以上是我工作中的粗浅认识。可以说像我熟悉的市一中、外国语、光华、解放、临城小学都有各自的特色,我们将多向各学校学习使我们校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得更好的成绩。发挥出我们学校的作用,使我市的科技教育工作再上新台阶。

篇2:加强科技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突飞猛进的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迎面而来,我国要适应时代的发展,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培养和造就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而现代教育媒体介入教学领域,使教育发生了新的革命,充分运用电教媒体,实施创新教育,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成为创新性人才。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少年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深入浅出地挖掘教材本身的创新意识,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际问题入手,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精心创设有启发性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勇于实践,依靠自身的潜能,在实践感知中主动地发现知识产生的全过程,掌握知识,学会学习,从小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1、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情境,设疑引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兴趣。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小学生喜新猎奇,爱操作摆弄,对生动形象的事物特别感兴趣,喜欢在实践中主动探究,表现自己。教学中积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借助环境因素的刺激作用,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每个人都有创新潜能。一个人没有创新兴趣,就不会去开发自己的创新潜能。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学习的向往,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创新兴趣和动机。教学中媒体是教学信息的`载体,是传输信息的工具和手段。它既能传递教学内容,又能调节课堂气氛,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选用适当的教学手段,创设生动形象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产生各种疑问和设想,激发学生的创新学习的情感,引发学生积极探究新知的心理,培养学习兴趣。2、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的想象和创新意识。求异是创新的核心,联想是创造的翅膀。例如,在数学教学中做“25×18”时要求学生不局限所学方法进行一题多解,看谁的解题认识方法最多、最简便、最合理。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情绪高涨,人人都自觉参与,积极思考,大胆探索,经反复验证、相互讨论后,出现如下解法:25×18=25×2×9=45025×18=25×6×3=45025×18=18×5×5=45025×18=20×18+5×18=45025×18=25×10+25×8=450 这些解题方法是学生在无拘无束的共同探索中得到的,既充分发挥了每个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创造潜能,使他们真正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同时又为学生创造了合作学习的机会,在共同探讨、分析比较中,又自觉地发现自身的差异,培养了发散性思维、求异思维和探索创新的能力。3、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呈现过程,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知识的形成过程就是知识的创新过程,要发展学生和创新思维,关键是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形成,使学生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利用电教媒体将教学中所涉及的事物、形象、过程等全部内容再现于课堂,使教学过程形象、生动,使难以觉察的东西能清晰地呈现在学生的感觉能力可及的范围内,随着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在深刻理解教学内容获取新知识的同时,发展创新思维。4、运用电化教育技术,让学生在教学中“主动”起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语文课运用电化教学,扩大了知识容量,让学生懂得了更多的道理,进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每个人都去寻找和发现生活中有联系的事物和现象,然后一起交流各自的研究成果,大家获得的信息更多,掌握的知识更多,这种知识来自于社会,服务于社会,学生的实践将增强其社会责任感。 总之,运用电教媒体教学,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不受时空的限制,能够活跃学生思维,开发创新潜能,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造就出高素质的创新性人才。

篇3:加强科技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影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主要因素

1. 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

传统教育以教学内容的稳定性和单一性为出发点,以知识的记忆和复现为基本目标,它强调的是对已有知识的记忆。传统的知识观把知识看成是一成不变的真理,相信它不仅能解释过去,还能支配未来。对于知识的这种理解,决定了传统教育把知识本身作为教学目的,把教学过程理解为知识的积累过程,对学校里的学生而言,他们的任务是接受、存储前人已经“出现”了的知识。在这种知识观的指导下,学校教育就成了书本中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出现死记硬背的现象。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对教材和教案负责,学生学习只是满足于完成考卷和获得标准答案,这使学生学习负担和厌学情绪不断加重,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没有也不可能得到重视和培养。

2. 师生关系的影响。

如何理解师生关系是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关键区别,也是与创新精神的培养息息相关的问题。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人格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成绩的评判者,还是真理的化身和绝对的权威。教师“权威角色”,强调“指令和服从”,其对学生的要求带有浓厚的控制色彩。在教学中教师是主动者、支配者,而学生是被动者、顺从者,师生之间的这种不平等关系,难以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的创造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思维的火花;有助于引导学生确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学生们展开了热烈的争论,他们的思维由浅入深,从形象到抽象,要讲授的知识水到渠成,学生们轻松掌握了知识,思维能力与品质也得到提升。当然在巧妙设疑上,教师不仅要善于发问,同时还要启发、引导、调动学生问“问题”的积极性,努力创设“问题”的时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善于设疑问难,设计有趣有质量的问题,引导学生为问题而思、而学、而创新。教师要善于给学生问“问题”的时间、机会,教会学生问“问题”的方法,让学生由“敢问”走向“善问”,并指导学生展开讨论。这样课堂学习气氛浓厚,学生兴趣倍增,思维也会变得活跃起来。

3. 指导学生阅读,读思结合,让学生“动”起来

在教学中针对学生不善于读书,不会进行分析、概括的现状,我重视指导学生读书,变着法子,激发学生读的兴趣。有时带着问题读,增强读的目的性,在读中思考;有时先读书,读完后思考概括问题,归纳知识;有时选择典型内容说明具有重要意义的问题,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思考,进行思维活动。例如:在讲《关爱社会》一课时,我指导学生读课文,通过读并结合生活实际,学生感受到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社会面貌所发生的沧海桑田的变化,读出了社会繁荣的背后存在的严峻的能力不仅得不到良好的发展,甚至连正常的人格都难以得到健康发展。

3.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影响。

传统的应试教育强调对学生智力因素的开发而忽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造成学生个性的严重失衡,不少学生因此心理承受能力差,依赖性强,意志薄弱,缺少深入研究和挑战权威的意识,缺少将知识融会贯通进行创造性研究的能力,不敢冒尖,承受挫折的能力不强,缺少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等等,这些都成为创造精神的“拦路虎”、“绊脚石”。因此落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就目前我国学生素质状况来看,必须加强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发展学生的个性,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而思想政治课教学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知识经济时代呼唤创新教育,我国教育改革呼唤创新教育,创新教育呼唤创新型教师。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思想政治教师如何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更好地从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要求出发,实现有效教学,这是一个值得关心、讨论和探索的问题。我多年从事政治教学,我认为应注意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 更新教育观念。

实施和推进创新教育,首先涉及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强调“师道尊严”、“教师权威”,注重知识的传授而轻视能力的培养,恰是这些思想观念给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造成极大障碍。因此教师特别是思想品德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做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立足以学生发问题。然后要求学生思考:我国社会发展中存在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对我国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面对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问题,我们青少年应该树立什么意识?应该如何落实自己的爱国行动,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学生在启发诱导下,通过自己的阅读分析,解决了问题,也明白了四个子目之间的内在联系,从整体上把握了知识,由对现象的认识到思想的升华再到行为习惯的培养、行动的落实,由此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并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实现了发展学生能力与培养良好品质的有效统一。

4. 积极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讲”起来

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课堂讨论,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很有好处。学生不仅谈论对问题的见解,而且阐述自己所以这样认识的理由和依据。在讨论中,教师不要急于作结论,而应积极组织、引导,让他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通过讨论,可使学生活跃思维,扩展思维,相互启发,集思广益。

这些方法能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兴奋状态,不断地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有利于培养他们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在学习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不断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需求。当然,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不同内容,采用不同方法,做到有的放矢,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

运用多种教学策略精彩高中政治课堂

王进展

(南安侨光中学,福建南安

长期以来,学生普遍对思想政治课不感兴趣,甚至有学生把政治课看作是枯燥无味的代名词,政治课上大多数学生都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课堂教学的效益之低可想而知。这种状况的形成固然有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缺乏的原因,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法陈旧单一,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会有主动参与的意识,因此要实现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教师就应当充分发挥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采取各种教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逐步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新课程理念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把新课程模块建立在生活的基础上,因此我们在创设情境时,不仅要考虑到情境在形式上活跃课堂气氛的功能,更应注意情境的内容必须来自生活,这样才能真正调动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讲授高一经济常识《价值规律》一课时,我受《老汉杀鸡》漫画的启示进行了《蛋市》情境创设,我让一名学生扮演养鸡场的老板,部分学生扮演成卖鸡蛋的,另外一些学生扮演成买鸡蛋的,模拟蛋市交易,要求“老板”根据“蛋市”供求关系的变化和鸡蛋价格的变动及时作出是扩大规模多养鸡多生蛋以赚取利润还是杀鸡以减少损失的决策,并要求大家对“老板”的决策进行评价。结果,“老板”的每一次决策都会引起激烈的争论,争议双方都不约而同地使用了书上的知识。由于这种情境贴近生活,并在形式上具有趣味性,因此在浓厚的兴趣支配下,每个学生都不自觉地成了课堂的主体,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无形中得到了提高。

二、运用时事简评,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理念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的统一,时政教育不仅与高中思想政治课互相补充,而展为中心,注重学生学习方式、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同时要改革教学方法,不断地将现代教育思想和方法落实到教学实践中,体现在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提高思想品德课创新教学的实践能力。

思想品德课教学要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让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完善知识结构,不断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使学生创造和实践能力不断发展。因此,作为教育者,要了解或确定学生的创造技能水平,通过教学,使学生恰当地掌握和运用这些技能,使学生能成为更有效的学习者和思考者。教育者要努力营造教学的创新环境,充分挖掘教材的创新因素,认真制定学科的创新目标,积极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乐于听取学生的创新观点,善于评价学生的创新能力,精心组织学生的创新活动,真正把创新教育落到实处。

3.创设课堂教学环境,培养创新的非智力因素。

课题教学环境是一种潜在的教学信息,它比知识信息更深刻、直接、有效地作用于学生的情感、意志、兴趣、动机等非智力因素。美国心理学家略罗杰斯指出:“人的先天潜能是优秀的,后天的教育创造一种适宜的环境和条件,使之得以实

且是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我在对高三年级学生进行的一次“我最喜欢的选修课”调查中发现竟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对“时事点评”这门课感兴趣,这使我意识到加强时政教育是激发学生学习政治学科兴趣的重要途径,并且在时政教育中学生主体作用应该能够得到很好的发挥。我结合高三政治课堂教学特点,在每节政治课开始的前五分钟进行“时事简评”,让学生们对近年来发生的时事进行简要评述。例如,伊拉克战争爆发后,美军很快攻占巴格达,不久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也被捉,这一系列事件引起了不少学生的震惊。于是我便要求大家关注事态的发展,并要求学生们做好准备对伊拉克战争进行简评。上课了,几位学生拿着事先准备好的讲稿轮流上台发言。使我感到惊喜的是他们能用国际关系的理论来阐述伊拉克战争的必然性,而不是简单的情况通报或情绪发泄,也有学生试着从国家制度、社会意识形态等方面分析美伊冲突的原因,甚至有学生指出了这场战争对我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借鉴意义。他们的发言都不长,分析也算不上精辟,但看得出事先都经过了精心准备,这个准备过程必然是一个思考的过程,他们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必然会随着这样的思考而不断得到提高。更为可贵的是他们发言中所流露出来的人文精神和爱国情感,这种精神和情感又岂是仅凭教师的单纯灌输就能培养得起来的呢?这样的课堂教学不正符合了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发展性”原则吗?

三、合理组织,及时引导,正确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篇4:努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把创新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我国教育思想观念的一次重大转变,也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次质的飞跃,更是我国教育适应未来世界发展的一种必然选择。但是学校教育从何处人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却是令众多教育工作者深感困惑的事情,也是我国基础教育必须要认真面对并积极研究解决的问题。根据几年从事生物教学的经验,我觉得创新教育的突破口应选择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上,因为一切创新、一切创造发明都源于问题,又终于问题。问题意识不仅体现了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和深刻性,也反映了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所以,在教学中应教会学生主动去寻找问题、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

一、拓展学生活动的空间:在观察现象中,教会学生学会寻找问题,发现问题

传统的课堂教学,师道尊严被简化为师者面孔的呆板,学者僵化的行为:正襟危坐,目不斜视;如果没有听懂或没跟上记笔记,也不允许私下交谈;提问需要举手,答完问题后得不到老师的允许不能就坐……种种禁锢学生活动的做法越来越不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因此,充分保证和发展学生主体活动的空间,既是学生生理、心理的需要,也是创新教育的基本要求。

曾有一本杂志介绍了这样的事情:美国一位教授测试学生的能力情况,出了这样一个问题:青蛙的舌头着生的位置在哪里?让学生第二天带答案来。结果中国学生带来了课本当依据,而日本学生则带来了青蛙。中国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是熟练的,但实验技能、研究探索意识相比之下还差了一点。这与我们平时教学有关,如果我们平时课堂教学中多给学生一些活动空间和时间,学生的兴趣自然就会大增,创新教育才有落实到学生的可能。

爱因斯但曾经说过:“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可能要比得到解答更为重要。解答可能仅仅是数学或实验技能问题,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则要求创造性的想象,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行。”作为自然学科的生物学,其研究的范畴是生命活动的现象和规律。千姿百态的生物所表现的种种生命活动现象和规律,给了生物学教师指导学生寻找问题、发现问题最好的素材,充分发掘、利用好这些现象,我们的课堂就会成为学生主动寻找问题、发现问题的一方沃土。

实际工作中,教师常用限制讲授时间的办法来保证学生学习的时间,这样做的效果并不好。首先是因为教师的讲授时间常常是分散在课堂45分钟,无法统计。其次,学习效率的高低并不能简单地依学习时间长短而论。因而,我们在提倡保障学生自主学习时间的同时,还要研究如何拓展学生活动的空间。

二、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在研究问题中,教会学生学会思考问题,分析问题

创新性思维是创新素质的核心要素。是各种思维方式的综合与提高,其灵魂是创新性想象力,其表向性特征是具有独创性。

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创设阶梯问题情境、以疑激趣,以疑促思。让学生在不断解决新的问题中获知、练能、增信,即在学生的头上始终有一个跳一跳就能摘到的桃子。这就要求教师提出的问题具有层次性,做到层层递进;解决问题具有启发性,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克服包办灌输的做法,绝不能把桃子摘下来送到学生的手中。

此外,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还要杜绝人云亦云,以优生代替差生、以教师代替学生的思维等现象,做到让学生的思维从书本拓展到生活、社会和自然,让学生逐步由跟着问题学转变为学中能发现疑问、解决疑问。

实践证明,教师在教学中一直坚持对学生有意识暴露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过程,能非常有效地提高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最终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和分析问题的习惯。

三、拓展学生表现的空间:在动手实践中,教会学生学会探索问题,解决问题

当我们的学生已经有了对问题思考和分析的习惯后,只有指导学生在实践中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触发新的问题,学生的问题意识才能进一步得到发展,问题意识才会变得更有创新意义,更趋向于创造,更接近于发明。

一项好的技术如果不能转变为产品,则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同样,在适宜的活动空间和思维空间里,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感知外部信息,并进行初步加工的创新意识,如果得不到表现,得不到认同或修改的建议,那么,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得不到提高,创新意识就不能强化,慢慢地学生就会失去创新的动机。因此,我们的教学要努力培养每位学生表现的空间,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动手操作绝技,充分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以及他们精心构思的作品,如诗歌、模型、标本等。

篇5:培养小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在开展创新教育中,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本身必须具有创新教育意识。意大利画家达芬奇认为,对一件东西的爱好是由知识产生的,知识愈准确,爱好也就愈强烈。由此可见,只有继承的好,才能有创新,这是创新的基石。同时也对教师有了更好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一丝不苟。不仅把书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注重知识的发展性、联系性和有用性。要逐步培养学生形成立体思维空间,也就是说要将传统教育重知识的积累转移到知识创新上来。以下是我通过课堂教学的点滴体会。

一、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多提几个“为什么”

学生有了问题,才会主动地去探究知识。这是学习的动力,也是求知的来源。如果教师能欢迎学生多提为什么,并能和他们一起去解决问题、探究知识,我想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定会得到发展。我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或自然现象,以及学生了解但并不是十分理解的知识,通常不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按部就班地讲授。而是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程度,让学生在初步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后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提出不懂的问题和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例如:在刚刚给学生上课时,由于他们接受知识的能力较差,生生之间的差异也较大,甚至不知道什么叫科学课,科学课应该学习什么知识。于是我利用美丽的风景图片,生动的自然界中动物们的故事,教室里那些各式各样的实验仪器,还展览了大学生们制作的植物、种子、树叶等标本。学生对这些事物都非常感兴趣,看得津津有味。看着看着,学生的问题就接踵而来了。“种子是如何被制作成标本的?”“为什么手电筒会发光?”“老师,您什么时候教我们做实验?”“这么美丽的树叶从哪采来的?”“老师,蚂蚁的力气到底有多大?”就这样,孩子们开始知道在课上提问题了,这也正是我所期盼的,只有会问问题才有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于是,每节课下来,孩子们都围在我旁边,告诉我,“老师,这节课我知道了蟋蟀是靠煽动翅膀发声的。”“老师,我下课要去采集更漂亮的鹅卵石。”每当看到孩子们能够在课下有所收获,我都把它当作工作中最大的快乐。尤其是看到孩子们在课下能够制作出一株株精美的植物标本,我更是高兴万分,并且把优秀的作品帮助他们塑封起来,好好的保存。

二、敢让学生有不同的看法和做法

科学知识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在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而更新和发展,我们在教学中允许孩子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而且要不断的给予表扬和鼓励。例如:在讲述“反冲”一课时,教学中设计的瓶子喷水实验,目的是让学生观察当水从瓶底喷出时的方向和瓶子转动的方向是相反的,但是教师提出让学生汇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时,大多数学生会先说,水倒的越多瓶子转动的越快,虽然这不是教师期望得到的实验目的,但也要对他的看法给予肯定,鼓励学生观察的现象仔细,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当瓶子转动的快时,水喷出的方向是怎样的,学生就会顺着教师的引导和启发准确地说出实验结论,从而达到实验目的。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见解和看法一定要坚持多鼓励,多表扬的态度,千万不要在学生回答问题错误时一味的否定和批评,我们要对学生错误的结论或见解给予正确的引导,注意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要打消学生思考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且要不断地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要敢于有自己的独特看法和做法。对不同的知识的看法只有经过实际的实验操作才能定下准确的结论,这样,既能激励学生下功夫认真钻研知识,同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实验能力。

三、敢让学生提出我自己来

刚刚从事科学教学,课堂上要做的实验我总是不敢放手让学生自己操作,怕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和事故,刚开始,大部分实验我都是作演示,但是,上过一两次之后,我发觉这样的教学效果并没有想象中的理想。学生的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教师也不能把精力完全放在组织教学和观察学生学习情况上,所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都不深刻。于是我先找些学生在课下了解他们的实际想法,问问他们想怎样上实验课,了解班里学生的总体学习情况和纪律情况。学生们大都想自己亲自动手操作或者分组实验。于是我在课下把各个年级每节课需要的实验仪器和教具都事先整理和分配好。把每种仪器的使用说明都仔细阅读并认真研究。恐怕学生在操作中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疑问。在每节课实验前,我先介绍每一样实验仪器,然后介绍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最后讲实验步骤。这样一来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学生既能按要求操作还能显而易见的得出实验结论,教学效果极其明显。渐渐的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和技巧。我也可以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己来了。

四、敢向学生学习

新世纪是一个崭新的世纪,它要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教师应抱着和学生相互学习的态度,向学生虚心地请教。在课堂上要经常表扬和鼓励学生,让他们充分施展才华,使他们的创新意识不断增强。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人格关系,师生之间不能在平等的水平上交流意见。这往往抑制了学生的发展,特别是以独创性和大胆质疑为特征的创新行为的发展。新型的教学模式,教师应促进学生积极进取、自由探索、有所创新。例如:在“摔不碎的鸡蛋”活动中,孩子们积极性万分高涨,为了能成功地表演鸡蛋从三层高的楼顶上往下扔但摔不碎,他们真是开动脑筋,煞费心机,到处采集各种各样的材料,精心设计,细心制作。当我把一个个包装好的鸡蛋从楼上往下扔的时候,孩子们在下面欢呼、跳跃,他们的心仿佛也随着他们的作品从空中落到地面。结果,在四十多份作品中有五个成功的杰作。鸡蛋没有被摔碎。比赛结果令孩子们惊喜,令老师们感叹,更令我既骄傲又惭愧,骄傲于这个活动受到了孩子们的喜爱和广大教师的支持,惭愧于孩子们的杰作比我事先预想的方法要科学、新颖的多。后来我召集了一部分学生对这次活动作了一次讨论,他们讲自己的制作思路,同学们谈他们对活动看法,不论是谈到怎样使鸡蛋固定还是怎样使鸡蛋着陆时避免摩擦,他们说得都是那样井井有条,顺理成章,当时我给予了他们大力的表扬并适当地给予了物质奖励,我由衷地佩服他们有如此深刻地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我体会到,教师真的不再是自我权威的维护者,而是学生创新能力的激发者、培养者和欣赏者。

五、敢打破各种条条框框

教师要是能够打破束缚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条条框框,开创一种崭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思维定会得到发展。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向学生传授知识,目的是要孩子知道知识是什么。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和发展,我们把认识知识是什么倾向于研究问题为什么会这样。在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综合分析等更方面的能力。于是我们在期末考核时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是教师出卷子,学生笔答题。改革后,我们把考核成绩的60%放在学生的实验、小制作的实践能力上,20%放在学生平时学习知识的态度和效果上,只有20%是学生期末的考核成绩。这样的考核方式减轻了学生的过重负担,又表现出了孩子真实的学习能力,受到了孩子的赞同。

六、充分认识创新教育与实践能力的关系

学生书本上的知识丰富多彩,但是缺乏了实践意识,这会导致学生创造能力的下降。人才内在素质的形成与提高有赖于外部环境的影响,没有必要的外部条件起作用,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无法形成的。所以,教师要尽可能多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动手的机会,要交给学生一些富有探索性的实践任务,使学生具有开展探索性活动的广阔时空,并不断激励和加深学生的行为发现者的愿望,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例如:在讲授磁铁游戏这一内容时,单纯地向学生介绍或者让学生观察磁铁的形状,并不能使学生深刻地认识磁铁,理解他的性质,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给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允许他们带着磁铁到教室的每一个角落去试验,比一比,看谁能发现磁铁的秘密,这样既能激发孩子急切想发现问题的学习积极性又大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他们在教室中,忙得不可开交,这边用磁铁去碰碰老师事先埋伏好的小石块,磁铁没反应,那边用磁铁去接近墙角的一对小铁钉,孩子大声的召唤老师:“吸上来了,吸上来了,磁铁把铁钉吸上来了!”

他们是那样惊喜,那样自豪。接着,学生拿着磁铁吸上来的大头针、区别针、铁丝等铁制品汇报他们的试验结果。最后,我问:“你们手里的东西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都是铁的。”“那说明什么?”我接着问,孩子一下就说出:“磁铁能吸铁。”

很顺利地,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都从学生的实践中被突破了。由此可见,实践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最好途径。

篇6:加强科技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是新时代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事业发展进步的重要基础。本,我校十分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工作,并渗透在学校各项工作中。一. 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创新性教师。

本,学校十分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在师资校本培训中,关注教师创新精神。通过学习先进教育教学理论、外出参观学习、指导教育教学研究、示范课观摩等形式,开阔教师眼界,让教师树立起与时俱进的理念,加强自身学习,做勇于创新的教师。二. 课堂教学体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

1、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解放空间和时间,激发创新精神

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抑制创新精神的发展。学校严格遵守国家规定的周课时量,严格控制学生的作业量,严格控制学生在校时间和活动时间,力求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解放学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内,去寻觅新鲜的事物,启迪创新智慧。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供必要的条件。

2、构建民主和谐氛围,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在课堂中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师生之间平等相处,对问题可以互相讨论,各自发表不同意见,互相肯定,互相支持,和谐融洽,给学生敢于创造的勇气、乐于创造的热情,使学生的聪明智慧和创造才能得以充分的发挥。实行“开放式”的教,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和深化,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探索新知的热情,增强学习的内驱力,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让创造的火花在课堂中迸发。以语文教学为例,有的教师在一堂课的开端,喜欢采用一段动情的导语,一个有趣的故事,一首配乐的小诗,一组电视画面,一支动听的歌,一段感人的视频„„把学生带入到课堂教学的境界,把学生思维激活,诱发学生再创造的灵感。引导“自主式”的学,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改变单一的课堂教学形式,让学生在自由灵活的不同教学形式组合中,人人有合适的角色,在讨论中相互启发,在交流中优势互补,又能以合作的方式参与竞争。这样,不但使学生的从众心理、胆怯心理、惧怕心理的压力减轻,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3、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拓宽知识层面,提供创新思维平台

知识是创新思维的基础。了解和掌握的知识越多,就越容易产生新的见解、新的创造。在知识经济和网络时代并举的今天,知识更新瞬息万变,学生在学校单凭学习课本知识是不够的,教师指导学生学会学好各个学科的同时,尽可能博览群书。及时引导学生通过网络、阅读等途径去汲取丰富的科学知识营养,收集处理现代科技信息,打破学科间的封闭,加强学科间的渗透,整合学科资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为创新思维的形成提供广阔的空间。三. 积极开展学生社会实践实践活动。

学校为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开阔学生视野,每学期组织学生开展喜闻乐见的社会实践活动。2012年3月带领学生参观考察内蒙古气象局,使学生对气象知识有所了解,培养了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浓厚兴趣。2012年9月,学校带领学生参观蒙牛公司,走进特色企业了解生产活动,引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激发学习兴趣,增进生存体验。这些社会实践活动,大大开阔了学生眼界,拓展了学习空间,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创造了机会。

总之,一年来,我校通过课内外结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手段,积极落实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工作。今后,我们将继续探索好的方法,为国家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

篇7:加强科技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摘要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本文从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意义、必要性、基本要求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对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育的基本方法与途径。强调启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动手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引言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为社会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社会的现实需求就是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当代经济的发展已由依靠物质、资金的物力增长模式转变为依靠人力和知识资本的增长模式。党中央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又有了更高的标准。让每个大学生都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当前国家对高等教育的要求,是当前社会的最紧迫的需求。从当今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要求看,要努力创造学习化的社会环境。学生最关键的已不是信息的拥有量,而是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国家和社会为大学生们提供多种方式、多种层次、多种手段的学习机会,大学学习成为社会最广泛、最普遍的、人人都能参与的行为。终身教育时代,一切为提高人的素质,为了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机会和条件,这不仅是教育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不仅是以人为本的要求,也是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条件。

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第三次全教会上指出:“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因此,21世纪的今天,如何创新教育体制,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当前大学教育教学的主要目标。

一、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育的重要意义

未来的人才除了具备基本素质外,还要具备与21世纪的信息时代相适应的支配资源的能力、使用信息的能力、掌握新技术的能力及应用新技术进行创新的能力,这是对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呼唤。

从当今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要求看,要努力创造学习化的社会环境。学生最关键的已不是信息的拥有量,而是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国家和社会为大学生们提供多种方式、多种层次、多种手段的学习机会,大学学习成为社会最广泛、最普遍的、人人都能参与的行为。终身教育时代,一切为提高人的素质,为了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机会和条件,这不仅是教育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不仅是以人为本的要求,也是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条件。

篇8:加强科技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 教师创造性应用教学软件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引领示范作用

作为一名教师应抓住教学中的每一块创造之地, 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去影响学生、感染学生。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宽广舞台为教师的创新活动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特别是各种教学软件的模块化操作, 使计算机应用不再是精英人才的专有工具, 而变成了每个有志于研究、有志于创造之人的助手和工具。多年前我自己的发明“学生游标卡尺”就获得了国家专利 (专利号:02234615.5) , 每当学习到这一部分, 我总是将自己发明“学生游标卡尺”从问题的提出到创造性应用计算机软件Corel draw制作10分度和20分度的纸制游标, 从多次失败的经历到最终成功申报并取得国家专利的故事讲给学生, 让学生明白创新过程有着许多的艰辛也孕育着无穷乐趣, 有不少学生被这个故事所感染, 积极参与到课外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中。总之, 教师创造性地使用计算机软件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很好的引领示范和榜样作用。

2. 应用互联网的大量信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互联网信息容量大、来源广, 与教科书的有限信息形成鲜明的对比。新课程中为此增加了不少利用互联网收集、整理、筛选信息的课后练习, 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设计《练习和使用游标卡尺》这节课的结构教学时, 我提前给学生布置了作业:登陆中国知识产权局网站, 浏览有关卡尺结构的各种设计, 提出一个你对卡尺结构的新设想。课上师生交流时, 有的学生设想对外测脚的形状进行改变, 使它能当圆规使用;有的学生设想将内测脚变小使它能测量更小的小孔内径;有的学生设想将20分度的游标尺刻在与50分度游标钢尺对称的上边钢尺上增加卡尺的功能;有的学生设想在背面移动钢架上开一个窗口, 在主尺上刻上英制单位刻度线从而实现国际单位和英制单位的直接换算;有的学生设想将测量深度的直杆变成可折叠的, 从而增加测量深度的范围等。实践表明, 这样的开放性问题为学生创新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 能更好地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心理需要, 使学生的创新意识、思维能力得到培养, 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也对培养学生的产品改进能力和产品设计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 应用计算机的交互性培养学生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 是指对同一个问题, 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 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地对所给信息或条件加以重新组合, 横向拓展思路、纵向深入探究、逆向反复比较, 从而找出多种符合条件的可能的答案、结论或假说的思维过程和方法。计算机制作课件的交互性使学生能随时知道自己答案正确与否, 及时的反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练习和使用游标卡尺》这节课的课后巩固练习环节, 我利用仿真物理实验室制作了一个游标卡尺读数练习的课件放在学校网站上, 并列出了以下一组数据:12.30mm、10.00mm、10.02mm、10.20mm、1.02mm、1.128cm、0.964cm, 让学生指出这些数据分别是由哪种卡尺读出来的, 并让学生在计算机课件中将游标卡尺调整到相应的位置。计算机的交互性不仅可以进行正向思维训练, 也使不受实际器材制约的逆向思维训练成为可能, 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全面发展。

4. 应用信息技术成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学生的学习应该是“做中学”, 即教师应该尽量通过实验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了解与理解, 进而帮助学生学习、掌握和应用知识。物理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这个特点决定了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进行实验的重要性。如果教师在课上增加一些学生自制学具的活动, 将极大地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经验, 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我在上《练习使用游标卡尺》这节实验课时, 增加了这么一个教学安排, 即让学生利用发给他们的一套纸制10分度和20分度游标, 自制10分度和20分度的游标卡尺并练习使用和读数。这样, 在课上不仅实现了准确度为0.02mm的游标卡尺的读数及练习, 也实现了准确度为0.1mm和准确度为0.05mm的游标卡尺的读数及练习, 达到一举多得的目的。

篇9:加强科技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大科技教育的内涵与特征

大科技教育是科学与技术教育的总称,包括从科学探究,到知识形成,再到其应用成效产生的全过程的教育。小学科技教育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及综合素养。国际上普遍将科学素养概括为三个部分,即对于科学知识、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

在小学阶段,科技教育要以科学课程为依托,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结合起来,课堂内外活动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良好习惯,在达到课标规定要求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基于这样的理解,龙城小学提出了自己的科技教育观点:以科学课程为基础,以“激励发展、享受成长”为宗旨,综合相关学科课程,充分利用场地设施,普及青少年科技创新精神与动手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其科技教育具有如下特点。

一是普及性。普及性是指学校面对全体学生进行具体的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的传播,即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

二是体验性。通过科技节、科技周、主题环保日等相应的活动载体,给每个学生提供探究科技、体验科技的机会。这些活动形式确保每—个学生走进自然、走向科学,逐渐养成提出问题、质疑问题、辨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并保持乐于探究、乐于尝试、善于创新的积极状态。

三是创造性。科学的意义一方面在于鼓励人们探索、发现、总结大自然奥秘,以更好地和大自然和谐相处;另一方面通过科学创造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科学教育的本质是科学在教育过程中的展开,创新创造让科学教育充满了探险的魅力。

四是综合性。即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艺术教育)高度结合,科学课程作为科学教育的内容和过程。科学与人文是人类知识的两大体系,其出发点和归属点表明人类追求真善美的最高境界层面是相通的,科技教育与艺术教育的同步推进对学生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大科技教育的实施途径与策略

1.大科技与人文教育的课程整合

龙城小学将艺术素养与科技素养视为学校—体发展的“两翼”,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同步推进。

—是科学与艺术教育的结合。龙城小学根据科学与艺术密切关联的特点开展了一系列科技与艺术结合的活动,注重学科上的相互渗透,让学生参与体验,享受思维和作品双重成果。如充分让学生发挥创意,用废旧物品制作成创意作品;让学生开展纸雕创作、科幻绘画。同时,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用艺术教育为每一个学生打开艺术创新的心灵之门。学校创办了五届管乐团,形成了创意艺术、漫画等六个重点艺术教育项目,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得到艺术的熏陶,从而获得艺术素养的提升。

二是科学与语文教育的结合。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科普类或与科学有关的文章,如《夹竹桃》、《螳螂捕蝉》、《爬山虎的脚》、《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等。从语文角度看,学习观察的方法并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这些既是写作的基本要求,又是科学素养的培养要求;从科学教育的角度看,形成以问题为起点、以兴趣为动力、以探究体验为途径是科学探究的过程,在写作上它们恰好是叙述的—种顺序。可见,语文教学中渗透科技教育,有助于细化教材内容,提高科学思维品质。

2.社团活动课程研发同步推进

国家课程规定三年级以上每周上两节科学课,这无法满足学生热爱科学的内在需求。于是学校每周增加两小时社团活动课程,针对拔尖学生每周增加3小时科技探究活动,在落实好国家课程基础上,研发校本课程,提高科学与艺术的教育层次。科学组教师根据学生善于观察、勤于动手等学习特点,编写了《动手做》、《观察与思考》等校本教材,推动了科技课程有序开展。

学校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科技教育资源,邀请中科院工程院院士、各级科学教育专家,讲述他们的成长故事,并组织学生到各种科技机构去参观体验,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学校还精心安排‘科学盛宴”,韩国专家的风筝制作、中国工程院院士钟世镇的人体科学等,都相继走进了龙城小学。在这种教育氛围下,学生的各种创意与发明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学生的发明作品集、发明经历、小院士故事等特色教材也相继出炉。

3.大科技教育的科学馆助力

学校科技馆的建设理念是:挖掘所有建筑的潜力,突破建筑的限制,让学校每一个地方都充满科学教育的元素,弥漫艺术的浓郁氛围,让整所学校都变成科技馆,变成艺术馆,让学生每天都在科学馆与艺术馆中幸福快乐成长。整个学校按“1236N”模式设计,即一个(科学馆)、“两翼”、“三园”、六个(工作室)和N个(特色项目)。—个科学馆是指学校整体上就是一个科学馆;“两翼”是指课内上课与课外观察实践相结合;“三园”指生物园、创意园、发明专利园;六大工作室是指创意、创造、小发明、航模、机器人、综合实践活动;N个特色项目包括上述每个工作室内的若干个项目,如变废为宝项目、艺术作品项目等。

学校资金使用向科学教育倾斜,设立专项基金奖励科技创新;举办科普讲座、科技节、科普周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为了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教师们集思广益,想了许多办法,把学校打造成了发明创新的“梦工厂”、“科技游乐园”。

学校科技馆突破空间的限制,开发利用集约式资源,建筑体内打造“一馆六室”,多层次开发,让每一个角落、每一寸墙壁都散发出浓浓的创新气息,吸引学生去探究科学的奥秘;建筑体外,精心设计生物园、科普园。学校不断拓展空间的广度和深度,让学生足不出户就能置身于科学的殿堂,体验科学的神奇魅力,享受科学带来的无穷乐趣。

三、大科技教育根深叶茂结硕果

学校将发明创新教育的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坚持开展校园科技节,每年都会收到学生的上千项发明创意。经过反复完善,一些创意变成了现实中的作品。如2010年获得全国“李四光少年儿童发明奖”金奖、2011年获得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的华易同学的新型砖和多功能扳手。

学校提出“激励每—个人充分发展,追求顺应孩子天性,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激励学生做最优秀现代人”的办学理念,激活了整个学校的办学活力。学校在普及创新活动时,连续几年组织学生参加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的评选活动都捷报频传。

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在成长中超越,学校也通过活动展现了特色,在成长中创造了辉煌。

篇10:加强科技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毕业设计(论文)评估是在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领导下,由高等教育研究与教学质量评估中心组织实施。

由高等教育研究与教学质量评估中心会同教务处确定被评估对象;

对各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工作进行检查; 各学院在答辩工作结束后开展自评工作,主要是做好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总结;

高等教育研究与教学质量评估中心组织校内外同行专家抽审被评估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

学校组成评估专家组对评估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进行现场考查,确定评估结论,并向各学院反馈意见。

毕业设计(论文)评估原则上每年进行一次。指标体系与标准

篇11:加强科技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543.48 【文章标识码】C 【文章编号】1326-3587(2014)06-0125-01

在政治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呢?我校政治组全体教师对这一“课题”专门加以研究。经过两年的不懈努力,逐步探索出一套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方法,并初步收到较好的效果。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改变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创新热情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创新能力不可缺少的前提。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倡导师道尊严的不平等的关系,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控制者、组织者、制定者和评判者,是知识的化身和权威,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主动者、是支配者。而学生是来向老师求学的,理所应当听老师的话,服从老师的安排,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只能是消极、被动的学习者和服从者。尤其在一些思想政治课上,教师高高在上,照本宣科,满堂灌,脱离学生实际,学生当然不喜欢,学习的积极性就低。如此教学,怎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而新课改基于对课堂与教学一体化的认识,提出新课程需要相应的新的教学观,强调师生的互动关系,倡导主动的多样的学习方式,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塑造师生之间多种多样、多层面、多维度的沟通情景和沟通关系。学生的思想、意志、情感和行为方式应该得到同样的尊重,应给予学生足够的展示自己才华,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机会。在教学中,学生不再是消极、被动的学习者和服从者,而是积极、主动的求知者。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培养。教师应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树立师生平等观念,注意与学生进行情感交融,才能创造一种平等、尊重、和谐、发展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民主、活泼的课堂氛围。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开拓学生思维,把课堂变成实现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心的素质教育的主阵地。

二、探索构建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主渠道在课堂。因此,教师在学好创新理论、转变教育观念提高素质后还必须探索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我们认为,新型的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一)设置情境,激发兴趣,引起探究动机-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源泉。

兴趣是指一个人经常趋向于认识、掌握某一事物,力求参加该活动并具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科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做他感兴趣的工作,他的才能可能发挥80%以上,做不感兴趣的工作只能发挥20%。学习也是如此,如果学生对某一门课程不感兴趣,不仅会抑制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而且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在政治课教学中如何巧妙的设置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首要条件。

(1)选择耐人寻味的事例,创设逼真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进行创新思维。思想政治课本身具有理论抽象,偏重知识,趣味性少的特点,如果教师将政治课上成纯粹的理论讲授课,学生就会感到枯燥无味,昏昏欲睡,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必须想尽办法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将引人入胜的寓言,脍炙人口的诗歌,言简意赅的歇后语,饶有情趣的民谣,美妙动听的音乐,启迪智慧的谜语,幽默省人的漫画以及国内外重大问题和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等融入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每上一节课都有新的感觉、新的发现、新的体验,从而保持较浓厚的学习兴趣,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萌动的创造意识。为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作好心理铺垫。

(2)巧妙“布惑”,设置障碍,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思考欲望,创新精神孕育而生。“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实际上就是质疑、解疑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故意布惑巧设学习障碍,干扰学生,使学生处于真假难辩,“心愤愤,口悱悱”的状态下,从而拨动学生求知的心弦,点燃思维的火花,引发学生探索问题的热情,在积极主动的思考中完成创新过程。

(3)运用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兴趣。德国哲学家、教育家赫尔巴特说:“真正感觉的观察比之单纯的描述更为可取。”可见,教师以影视显现、实物演示、图画再现等直观形象的手段。创设一些可感可知、有声有色的具体对象,给学生以鲜明生动的形象感觉,就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活泼、积极、主动地思想。

(二)大力改革课堂教学,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变重视教师主导为更重视学生主体,让学生在主体作用发挥的过程中自觉完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1)一人当一次“教师”。有计划的安排指导学生每四人一组集体备课,在备课过程中,要求学生独立处理教材,搜集材料,强调学生要在解决“为什么”和“怎么样”这两个问题时,除了按照教材讲述之外还要继续追问“还因为什么”、“还应该怎么样”,让学生在课本外进行再思考。然后进行组内试讲,每节课给一个学生10分钟的上课机会,“老师”必须简明扼要的讲清本课的教学目的、要求、重点、难点等问题。最后,教师总结。通过“实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处理教材的能力,使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更丰富、更深刻。

(2)组织学生课堂讨论。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两个基本特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重视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的训练..而课堂讨论是训练学生两种思维的有效形式。课堂教学中,针对教学内容由教师提出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间互相交流切磋甚至争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脑能力,拓宽学生的思路和知识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讨论的形式主要有两种即:分组讨论和全班集中讨论.分组讨论,争取每个同学都有机会发言,阐述自己的观点,然后选出代表在全班发言。这种讨论范围小,周边环境熟悉,学生敢想敢说。全班集中讨论,是面向全体学生,范围较大,它的特点是以学生活动为中心,学生广泛交流思想,交流信息,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只要是给予巧妙的启发和点拨,就能使学生熔为一体,教师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得到发挥。无论采用哪一种讨论形式,都可以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得到训练,从而培养学生的辩正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基础教育课程纲要强调:“要继续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可见,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双基”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教师应该重视“双基”的教学,而我们教学的目的不能停留在对知识的掌握上,而要用所学知识去观察、认识、分析、思考、解决现实生活社会中存在的问题,也就是说理论来源于生活实际,而理论又要反过来指导生活实际。创新来源于实践,所以要强调理论联系时政、联系生活、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才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关心时事、关心生活、从实践中获得新知识、新信息。特别是要思考所学知识与当今国内外重大时事热点问题是否相结合。最后引导回答提出解决办法等等。只有学以致用,才能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证明,通过以上改革和探索,从根本上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求知识,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和视野,展示了学生创造个性,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学效果有了显著的提高,学生课堂气氛活跃,他们普遍反应政治课新颖别致,兴趣高,有意思,课业负担轻。

上一篇:写姥姥的小学作文:姥姥的爱下一篇:道在外婆的无言里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