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首乌规范化基地调查

2024-04-13

白首乌规范化基地调查(精选4篇)

篇1:白首乌规范化基地调查

滨海白首乌基地建设情况调查

一、基地基本情况:

白首乌原为萝摩科植物耳叶牛皮消(CynanchumauriculatumRoyleexwight)及同属其它植物戟叶牛皮消(Cynanchumbungei)和隔山消(Cynanchumwilfordii)的块根。其中耳叶牛皮消遍布我国江苏、四川等18个省区,是主要的栽培品种。本种及同属数种植物在江苏、山东和吉林等地民间作何首乌应用已有很长历史,习称白首乌。白首乌始用于晚唐,盛行于宋、明,沿用至今,在国内外享有盛名,被历代医家视为摄生防老珍品。唐元和七年(公元81年),李翱作《何首乌录》,宋《开宝本草》首乌项下载“有赤、白二种,赤者雄、白者雌”。又说:“春夏采其根,雌雄并用”。李时珍在临床实践中也重视赤白合用的传统经验,提出了:“白者入气分,赤者入血分”的理论,并在以何首乌为主药的补益方中,均按赤白各半配伍。明代李中梓也支出:“白者入气,赤者入血,赤白合用,气血交培”。据《中华本草》载,白首乌的功能主治为“补肝肾,强筋骨,益精血,健脾消食,解毒疗疮等。”可见,自古以来何首乌就有赤白之分,均从唐代已开始在临床应用。77年版《中国药典》、82年版《中药志》及89年出版的《江苏省中药材标准》中对白首乌均作了专门记载。滨海县地处苏北平原,濒临黄海,是白首乌的主产地,产量占全国的95%以上,是我国著名的“首乌之乡”。据县志记载,早在18世纪末,当地人就把白首乌制成粉进贡朝廷,至今已有200多年的种植历史。“十五”以来,我县白首乌规范化基地建设,在省科技厅及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实施、高效益运行的原则,先后投入资金930多万元,对基地内的沟、渠、路、涵等农田基本设施进行了配套,基地的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大大增强。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技术依托,坚持走产学研合作之路,先后组织实施各类计划项目11个,通过强化技术、资金集成,白首乌特色产业发展在种植规模、产量、效益和龙头加工企业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成效,被省科技厅确认为地产地道中药材示范基地。2008年全县白首乌栽培面积达3.1万亩,总产达

2.5万吨,建立标准化生产基地2000亩,龙头加工企业增至17家,开发出速溶首乌粉、首乌酒、首乌保健胶囊等系列产品10多个,年实现产值4.97亿元,利税1.02亿元。为农业结构调整、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作出了贡献。1

二、白首乌基地种植情况:

“十五”以来,在省、市科技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我县白首乌规范化基地建设取得明显成效。通过对基地内的土壤、水体、大气进行监测和控制,建立了符合白首乌规范化种植的生产基地,并对农田基本建设进行配套,常年种植面积稳定在30000亩左右,其中标准化栽培面积10000亩,平均亩产在900公斤左右,亩产值在3600元左右。先后与南京农业大学、江苏省植物研究所等单位合作,开展了白首乌规范化种植技术研究,建立了白首乌种质资源圃、组培中心和2000亩规范化基地,制订了白首乌标准化操作技术规程(江苏省地方标准),已经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正式发布实施,参与中央电视台摄制《滨海特产白首乌》、《探秘何首乌》和江苏魅力之农产品《神秘的何首乌》,已于2006-2008年分别在央视播出。“滨海白首乌”成功注册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是全国首乌行业唯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证明商标。同时还进行了生物学特性观察、优良种质选育、种植生态模式、有效化学成分动态分析以及科学采收加工等研究,并取得初步成效,通过示范辐射,基地内种植户年人均增收在450元以上,为今后白首乌生产向规范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基地科研投入及产出情况:

“十五”以来,在基地建设过程中累计投入科研经费530万元,加强产学研联合和科技攻关,先后与中科院江苏省植物研究所、江南大学及省农科院等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技术协作关系,对制约我县白首乌支柱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和瓶颈技术进行攻关,共同完成了《白首乌种质资源的收集及品质评价研究》、《200亩白首乌规范化种植技术研究》、《白首乌种苗脱毒技术研究》、《白首乌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和白首乌甾体酯甙标准提取物产品开发研究》以及白首乌浸膏、白首乌酒、速溶首乌粉和首乌保健胶囊等产品开发等课题,2006年,又与中国药科大学合作,承担了《白首乌优质种苗的选育研究》高技术研究课题,目前正在实施之中。白首乌规范化生产技术规程(标准号为DB32/T770--2005)已于2005年经省技术监督局发布,成为江苏省地方标准。在提取和分离白首乌中部分功能性成分过程中,已经掌握了利用微波辐射、膜分离、纤维素酶解和大孔树脂吸附等先进技术。与江南大学合作进行新产品开发研究,先后开发出速溶首乌粉、首乌藕粉、首乌山药粉、首乌马蹄粉、首乌百合粉、新一代首乌粉等功

能食品以及奶香型饮料、原浆型饮料、首乌袋泡茶、首乌酒等饮品,其中新一代首乌粉、速溶首乌粉等4个产品已进入工业化生产。通过基地建设,促进白首乌龙头加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白首乌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格局已初步形成。同时,不断加大技术培训,努力提高基地建设水平。以国家星火学校—县农干校为阵地,开展专业技术培训。把在基地内试验示范的新技术和新模式及时向面上推广辐射,先后举办乡镇农技人员、村组干部及种养大户等技术培训班31期,累计培训70500人次。

四、基地“十一五”发展规划、“十一五”期间,我县白首乌支柱产业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区域特色资源优势,紧紧围绕中药现代化发展方向,继续组织实施“科教兴县”和“首乌兴县”战略,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依靠科技进步,通过技术和机制创新,全面提高白首乌支柱产业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做大做强白首乌产业,尽快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以此带动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2、“十一五”期间,我县白首乌支柱产业建设的基本思路是:一是紧紧围绕提高白首乌支柱产业的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改善基地的生产和生态条件,以加强白首乌GAP基地建设为切入点,实施规范化生产和管理,建立质量控制体系,努力提高基地建设水平,实现白首乌支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以白首乌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为重点,依靠科技进步,加强与省内外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合作,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对制约白首乌产业发展的瓶颈技术进行联合攻关,并力争取得新突破,为白首乌产业发展壮大提供技术支撑。三是继续加大白首乌系列产品的开发研究力度,进一步培育和壮大龙头加工企业,在做好已有白首乌系列食品的基础上,加快化妆品和药品的开发研究,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拉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使其成为全县经济快速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3、“十一五”期间,我县白首乌支柱产业建设的原则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科技为支撑,合理优化资源配置和生产要素组合,使我县白首乌支柱产业建设走上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之路。一是遵循创新经营的原则。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体制创新,拓宽白首乌产业经营思路,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开发出一批具有高、新科技成果的白首乌新产品。二是遵循产业化经营的原

则。力争通过5年的时间努力,最终形成科、工、贸一体化,种、加、产、销一条龙的产业化格局。三是遵循循序渐进、滚动发展的原则。白首乌综合开发利用涉及食品、药品、化妆品和工业辅料等四个方面,开发周期长,耗资大,风险大。因此,在开发过程中要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即按照食品、化妆品、药品、工业辅料的层次进行滚动发展。

4、白首乌支柱产业建设总体发展目标是:到2010年,全县建立符合GAP标准的白首乌种植基地5万亩左右,总产力争达5万吨左右,商品率达85%以上,支柱产业年实现产值10亿元左右,利税2亿元左右,种植农户平均亩增收500元左右,合计增收2500万元左右。同时,通过技改和技术创新,进一步做大、做强金昉首乌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组建白首乌龙头加工企业集团。到2010年,龙头企业开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4个,年产白首乌功能性食品1500吨、化妆品250万瓶、药品50万盒,年实现产值6亿元,利税1.3亿元。

5、白首乌支柱产业重点建设任务:一是示范推广白首乌标准化栽培技术,建立质量控制体系,进行规范化生产和管理,到2010年,基地建设规模稳定在5万亩左右;二是加强技术攻关和集成,对制约白首乌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提请省科技厅通过招投标进行攻关,力争在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为加快化妆品特别是抗肿瘤新药、抗心脑血管新药和降血脂新药的开发研究奠定基础,并最终形成产业化。三是加快龙头企业建设,在现有基础上组建龙头加工企业集团,强化产业联动,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

6、保障措施: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县成立白首乌支柱产业建设领导小组,由县长任组长,县委和县政府分管农村工作的副书记和副县长任副组长,成员由县政府办、科技局、发改委、财政局、农业局、技监局以及金融部门的主要负责同志组成。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规划和统一协调,制定实施方案,真正形成政府领导、科技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协同配合的组织领导体系。二是加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县成立白首乌支柱产业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和科技信息网络服务中心,为支柱产业建设提供技术指导、技术咨询、技术培训和市场信息服务;同时,鼓励基层农技人员和科技示范户参与基地建设,开展技术服务和技术承包;积极寻求技术依托单位,加强科技攻关,转化科技成果;加强龙头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使企业成为科技创新主体。三是制定优惠政策。凡列入国家和省新产品开发项目,按有关规定享受返还增值税待遇;列入国家和省星火计划、火炬计划项目的企业,除享受省级有关优惠政策外,县级在安排科技三项经费时优先考虑,县金融部门优先发放贷款;税务部门对上级有关部门批准的项目给予减免税;县级财政部门划出一部分资金作为贷款贴息资金进行配套;龙头企业按规定每年从销售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作为技术开发费用;同时,县委、县政府对在支柱产业建设工作中作出显著成绩的先进集体和个人予以嘉奖。四是拓宽融资渠道,努力增加投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银行贷款为支撑、企业投入为主体的投资机制,通过科技招商,吸引更多的企业参与支柱产业建设,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同时积极组织申报各类科技项目,争取国家和省、市科技部门的支持。初步规划5年总投入为8000万元。其资金来源为政府拨款1000万元;社会资金6000万元;自筹资金1000万元。其主要用途为研发投入1000万元;产业化投入5500万元;工程示范投入1500万元。

篇2:白首乌规范化基地调查

目前,建立优质药用植物种植基地和实现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是我国中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在中药GAP种植中,无公害防治技术既是生产绿色中药、保证药材质量的重要内容,也是保证人民群众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3]。现就泰山白首乌GAP基地病虫害种类调查及综合防治探讨如下。

1 叶点霉斑病

1.1 来源

叶点霉由Phyllosticta scrophulariae Sacc.引起,属腔孢纲球腔菌目真菌,分生孢子器球形或锥瓶形,深褐色,有孔口,分生孢子卵圆形,单孢。

1.2 主要症状

叶表面生成深褐色、暗紫色圆形病斑,严重者最终出现叶片穿孔,影响植株的光合作用。主要发生于夏秋季多雨时期。

1.3 综合防治

一是加强栽培管理。改善通风条件,雨季做好排水工作;多施腐熟有机肥,注意N、P、K的平衡施用,避免高氮肥,培养健壮植株,增强抗病能力,及时收集病叶,集中烧毁。二是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洒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1∶1∶160波尔多液;也可喷施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 000~2 000倍液(也可二者混用)。喷药适宜时期为发病前夕或初期,用药间隔时间因病害程度及气候条件而定,强风过后,更应注意喷药保护,发现虫害及时防除,以减少伤口,防止病害发生。

2 根腐病

2.1 来源

由镰孢霉属的尖镰孢(Fusarium oxysporum Schlecht)和腐皮镰孢(F.solani(Mart.)Sacc)侵染根部所致。一般7月以后开始发生,7~9月高温高湿期发病较重。

2.2 主要症状

根茎及块根变黑褐色腐烂。

2.3 综合防治

一是农业防治。及时拔除病株根,烧毁,并以石灰消毒病穴;雨后及时排水,常松土,增强土壤通透性;低洼地宜起垄或高畦栽培;忌连作。二是药剂防治。50%多菌灵1 000倍浇灌,或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灌根,种子消毒。播种前,可用种子重量0.3%退菌特或种子重量0.1%的粉锈宁拌种,或用80%的402抗菌剂乳油2 000倍液浸种5h;苗床土壤消毒,用50%多菌灵1.5g/m2撒于地表翻入土中,收效良好,且可兼治猝倒病、立枯病。

3 根结线虫病

3.1 来源

由异皮科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 Chitwood侵染根部引起。一般在土温25℃左右,含水分40%左右,砂壤土且天气干旱少雨时,易发线虫病。

3.2 主要症状

主根、侧根和须根上生成大小不等的瘤状虫瘿,侧根和须根最易受害。重病株根瘤极多,地上部分生长不良,叶萎黄,剖视瘤内部可见许多椭圆形虫卵或白色小梨状物(雌线虫)。

3.3 综合防治

一是农业防治。清除病残体,集中烧毁;深耕改土,把耕作层线虫翻入土壤深层;实行水旱轮作;或利用高温杀死线虫,即在夏季5~7月铺盖塑膜膜压实,使土壤5~10cm处地温上升至40~60℃,保持10~15d。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轮作。二是药剂防治。用3%米乐尔22.5~30.0kg/hm2,加细土750kg/hm2,穴施或沟施,该药剂不影响植株生长;或用90%敌百虫22.5kg/hm2,加细土750kg/hm,穴施或沟施。进行种前预防,收获前不用此法。在切除病根或拔除病株后,在病穴处撒上石灰粉,覆土压实,防止蔓延。也可用低毒杀菌剂多氧霉素或抗霉菌100~150mg/kg药液在植株发病初期灌根防治。

4 蚜虫

4.1 来源

主要为黄蚜(Aphis nerii Boyerde Fonscolombe)。

4.2 主要症状

成蚜和若蚜在叶背面、嫩茎和幼果上吸食汁液,使叶片、嫩茎卷缩,幼果变形。幼苗受害后生长停滞,甚至萎蔫枯死。

4.3 综合防治

一是农业防治。清除田间残株、杂草,以减少虫源。二是药剂防治。使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25~300g/hm2,对水600~900kg/hm2喷雾。该药剂对蚜虫天敌瓢虫、草蛉、蚜茧蜂等无害,对传粉昆虫蜜蜂亦较为安全,是综合防治中较为理想的方法。也可用烟草水(1∶30~40)喷撒防治。三是生物防治。释放天敌七星瓢虫等。四是物理防治。采用黄色胶粘板诱捕法。

5 红蜘蛛

5.1 来源

蛛形纲蜱螨目叶螨科红蜘蛛,又名棉红蜘蛛(Tetranychus letarius L.),分布广泛,食性杂,可为害包括泰山白首乌在内的110多种植物。

5.2 主要症状

虫体很小,不到1mm,圆形或卵圆形,桔黄色或红褐色,由于体小不易被发现,一旦发现其为害时,往往受害已是比较重。该虫以口器刺入叶片内吮吸汁液,使叶绿素受到破坏,叶片呈现灰黄点或斑块,叶片桔黄、脱落,甚至落光。

5.3 综合防治

一是人工防治。在越冬卵孵化前刮树皮并集中烧毁,刮皮后在树干涂白(石灰水)杀死大部分越冬卵。二是农业防治。根据红蜘蛛越冬卵孵化规律和孵化后首先在杂草上取食繁殖的习性,早春进行翻地,清除地面杂草,保持越冬卵孵化期间田间没有杂草,使红蜘蛛因找不到食物而死亡。三是生物防治。红蜘蛛的种类很多,据调查,主要有中华草蛉、食螨瓢虫和捕食螨类等,其中尤以中华草蛉种群数量较多,对红蜘蛛的捕食量较大,保护和增加天敌数量可增强其对红蜘蛛种群的控制作用。四是化学防治。应用1.8%齐螨素乳油6 000~8 000倍液等可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

6 红脊长蝽

6.1 来源

半翅目长蝽科(Tropidothorax elegans Distant),别名黑斑红长蝽。

6.2 主要症状

成虫和若虫群集于嫩茎、嫩瓜、嫩叶上刺吸汁液,刺吸处呈褐色斑点,严重时导致枯萎。

6.3 综合防治

一是农业防治。冬耕和清理地面植物残体,消灭部分越冬成虫,同时注意及时人工摘除卵块。二是药剂防治。用48%乐斯本(毒死蜱)乳油1 500倍液局部喷雾即可。三是人工诱捕。利用信息素气味人工诱捕,然后集中杀灭[4]。

7 蓝金花虫

7.1 来源

鞘翅目肖叶甲科中华萝藦叶甲(Chrysochus chinensis Baly)每年都会发生,严重时可造成绝产,是泰山白首乌种植中最严重的病虫害,即使种植的地块中没有虫源(虫卵、幼虫或成虫),也会很快有野外分散的成虫在种植区聚集产卵,造成第2年虫灾泛滥,药物控制很难达到效果。

7.2 综合防治

一是农业防治。冬耕并清理地面植物残体,种植区内不做堆肥。二是药剂防治。用48%乐斯本(毒死蜱)乳油1 500倍液局部喷雾(成虫),2 000倍液漫灌(地下幼虫)即可。三是网棚防治。采用塑料大棚框架,用尼龙网取代塑料膜即可,白首乌种植有攀援支架,支架处最低保持在2.4m左右。这是目前防治金花虫最有效的办法,也是新发明的一种泰山白首乌有机种植实用专利技术(已申报国家专利)[5]。

8 泰山白首乌果实黑点病

泰山白首乌果实黑点病(Coelomycetes sp.nov.)是一种新发现的腔孢纲真菌,属于国内外首次发现的真菌新种[6],该菌发生于泰山白首乌果实上,果近成熟时出现黑色小点,分生孢子器呈圆形,位于表皮下方埋生,无空口;分生孢子更短,分生孢子卵形,无色,外壁光滑,内含油滴状物。观察表明,该菌致病性很弱,一般在结果中、后期才开始出现,但并不影响其正常结子和种子的成熟。因为该真菌也属于内生真菌,有关该真菌的作用和新发现的意义正在进一步研究中。

中药的质量优劣与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密切相关,加入WTO之后,人们对中药的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绿色无污染中药将得到人们的推崇,而要得到绿色中药,首先必须做好中药GAP种植基地建设。在泰山白首乌种植实践中得出以下结论: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一旦疫情发生,首先应考虑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其次考虑化学药剂防治。把病虫害的危害控制在经济阈值以下,同时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目的,从而得到绿色有机的泰山白首乌药材。

摘要:对泰山白首乌GAP种植基地常见病虫害种类进行了调查,指出泰山白首乌常见病虫有8种(病害4种,虫害4种),并针对病虫害提出以农业措施为基础,采用物理、生物、化学等多种手段对人工种植泰山白首乌病虫害进行有效防治的综合策略,对泰山白首乌绿色药材生产和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泰山白首乌,病虫害,综合防治,GAP基地

参考文献

[1]肖培根.新编中药志[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2]徐凌川.泰山白首乌化学成分与药理现代研究述评[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3,21(11)1893-1895.

[3]徐良,黄泰康.中药无公害栽培加工与转基因工程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0.

[4]杜春莲,代伟程,李龙,等.泰山何首乌红脊长蝽发生规律和防治药剂筛选初报[J].安徽农学通报2006,12(3):89.

[5]万四新,刘俊磊.榆蓝金花虫的生活习性与防治方法[J].河南林业科技2004,24(2):56.

篇3:市售“泰山白首乌”的品种鉴别

为了考察泰山白首乌的药用情况, 笔者对泰山白首乌的用药情况做了市场调查。白首乌在山东泰安地区的应用历史悠久、广泛, 被中医界和民间高度认可, 认为泰山白首乌对某些虚弱者的强壮作用优于蓼科的何首乌, 其性不寒不燥, 为滋补良药, 且无毒无不良反应, 营养丰富, 滋补而不滞腻[3]。如山东省著名老中医刘惠民用泰山何首乌治疗老年病、心脏病收到良好效果。该药材多源于野生, 野生资源有限,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 泰山白首乌开始人工栽培, 栽培面积不大, 产量不高。当地市面多见包装精美的冠名为泰山白首乌的保健品销售, 价格不菲。为了辨别其真伪, 澄清混杂品种, 保护消费者的利益, 笔者对市售泰山白首乌商品进行了考证及鉴别研究, 以期为泰山白首乌的真伪鉴别提供依据。

1 基源考证

历代本草对首乌的记载一直有赤白之说。首乌始载宋《开宝本草》, 马志曰:“首乌有赤、白二种, 赤者雄, 白者雌……”“春夏秋采其根, 雌雄并用。”;《本草纲目》“……夏秋开黄白花……结子有棱。秋冬取根, 大者如拳, 各有五棱瓣似小甜瓜, 有苍白二种……”。其收载的以何首乌为主药的补益方, 均按赤白首乌各半的原则炮制和配伍;明代李中梓指出:何首乌“白者入气分, 赤者入血分。赤白合用, 气血交培”;宋《图经本草》载:“春生苗, 蔓延竹木墙壁之间, 茎紫色, 叶叶相对, 如薯蓣而不泽, 夏秋开黄花…雌者苗色黄白, 雄者黄赤”。可见自古以来何首乌就有赤白之分, 并有赤白合用的传统。经现代本草考证, 谓之“赤首乌”“雄首乌”者为蓼科植物何首乌Polygonum.multiorum Thumb.之块根[4]。另一种为白首乌。

文献报道, 白首乌指萝藦科牛皮消属Cynanclum Sp.的多种植物的块根, 不同地区来源也不同[5]。山东、陕西用戟叶牛皮消C.bungei Decne.和隔山牛皮消C.Wilfordii Hemsl., 江苏、浙江用耳叶牛皮消C.auriculatum Royle ex Wight.等[6]。《中国植物志》第63卷将C.auriculatum Royle ex Wight.考定为《救荒本草》之牛皮消, 即耳叶牛皮消。《中国药典》1977年版“白首乌”项下收载了萝摩科戟叶牛皮消C.bungei Dence., 《中药志》 (Ⅱ) 将同属植物隔山牛皮消C.wi4for-dii (Maxim.) Hemsl.作为白首乌入药。综上所述, 白首乌原植物主要来源应为萝摩科耳叶牛皮消C.auriculatum Royle ex Wight (飞来鹤) 、戟叶牛皮消C.bungei Dence. (泰山白首乌) 及隔山牛皮消C.wilfordii (Maxim.) Hemsl. (隔山消) 三种。

2 市售泰山白首乌的种类

笔者收集泰山白首乌共12份, 均为商品药材, 分别收集于泰安、新泰、宁阳等地的部分药店、农贸市场及泰山特产专卖店和地产药材。经过实验鉴定, 有5份为泰山白首乌, 7份为混淆品耳叶牛皮消的块根。

3 泰山白首乌与耳叶牛皮消的鉴别

3.1 性状鉴别

泰山白首乌呈不规则的厚片, 外皮褐色, 易脱落, 断面类白色, 显粉性, 有稀疏的黄色放射状纹理。质坚硬。气微, 味甘微苦。耳叶牛皮消其外皮土黄色或淡黄棕色, 断面类白色, 显粉性, 有黄色成放射状排列孔点。气微, 味微甘后苦。

3.2 显微鉴别

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泰山白首乌和耳叶牛皮消药材横切面及粉末显微特征。

3.2.1 泰山白首乌

横切面:木栓层为10余列木栓细胞, 呈脱落状, 其下为5~7列石细胞排列成环, 形成层或连续呈环状, 射线宽广, 木质部导管呈4~5或7~8个径向排列, 少数为单个或两个排列, 导管直径15~90μm。草酸钙簇晶在形成层或木质部导管群附近的薄壁细胞中常见。

粉末黄白色。淀粉粒众多, 多数成团, 单粒类圆形、类卵圆形, 直径2~15μm, 脐点点状、裂缝状、星状、人字状, 复粒由2~3分粒组成。石细胞较多, 常多个聚集, 呈类长方形、类多角形、类长圆形, 直径12~68μm, 壁厚4~22μm, 孔沟较细密, 纹孔明显。草酸钙簇晶常见, 棱角稍尖, 直径10~35μm。网纹或具缘纹孔导管, 直径10~35~95μm。

3.2.2 耳叶牛皮消

横切面:木栓层为10余列木栓细胞, 其下为3~5列石细胞断续排列环层。韧皮部薄壁细胞组织中散列有众多乳汁管, 并含有草酸钙簇晶。形成层明显成环。射线宽广。木质部3~数个相聚, 呈径向排列。导管周围可见木间韧皮部。

粉末为类白色:淀粉粒众多, 单粒和复粒并存。单粒类圆球形、盔帽形, 直径2~15μm, 脐点裂缝状、星状、人字状, 复粒由2~3分粒组成;石细胞较多, 常多个聚集, 浅黄色, 呈类长方形、类多角形、纺锤形, 孔沟较细密, 纹孔明显;草酸钙簇晶常见, 棱角稍尖;网纹或具缘纹孔导管, 直径10~35~95μm;乳汁管不容易观察。

泰山白首乌与耳叶牛皮消粉末显微特征很相似, 耳叶白首乌的乳汁管不易观察, 二者从粉末特征上很难区分。但戟叶白首乌与耳叶白首乌的横切面显微特征有很大区别, 泰山白首乌无乳汁管, 耳叶牛皮消有乳汁管。容易观察、区分。故正文中收载了白首乌的横切面、粉末的显微鉴别。横切面:木栓层为10余列木栓细胞, 其下为3~5列石细胞断续排列的环层。韧皮部薄壁细胞组织中散列有众多乳汁管, 并含有草酸钙簇晶。形成层明显成环。射线宽广。木质部3至数个相聚, 呈径向排列。导管周围可见木间韧皮部。

3.3 薄层色谱鉴别

取本品粉末2g, 加石油醚 (60~90℃) 20mL, 超声处理15min, 放冷, 过滤, 滤液挥干, 残渣加醋酸乙酯1mL使溶解, 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白首乌对照药材, 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 (中国药典2010年版附录VIB) 试验, 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 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 以环己烷-醋酸乙酯 (15∶1) 为展开剂, 展开, 取出, 晾干, 喷以2%香草醛硫酸溶液, 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 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 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4 分析与讨论

泰山白首乌的正品地位由来已久, 是著名的传统中药。它的应用已有悠久的历史, 药用价值的开发利用有着广阔的前景。泰山白首乌有野生和栽培两种, 野生已经很少, 由于栽培周期长, 需3~5年, 产量不高[7], 市场对泰山白首乌的需求还是不少的, 但市场上很多标为“泰山白首乌”的并不是真正的泰山白首乌, 而是耳叶牛皮消。为了保护泰山白首乌这传统中药材, 确保消费者利益, 采用基源考证、性状、显微、薄层色谱鉴别方法对泰山白首乌进行品种鉴别是可行的。

摘要:目的 调查泰山白首乌的用药情况, 以指导临床用药。方法 采用基源考证、性状、显微、薄层色谱鉴别方法对市售泰山白首乌进行鉴别。结果 用简单的鉴定方法分辨出泰山白首乌与混淆品种, 为指导临床用药和品种分辨提供了依据。结论 为了保护泰山白首乌这传统中药材, 确保消费者利益, 采用基源考证、性状、显微、薄层色谱鉴别方法对泰山白首乌进行品种鉴别是可行的。

关键词:泰山白首乌,市售,鉴别

参考文献

[1]张荣军, 徐凌川.泰山白首乌规范化种植基地环境质量评价[J].山东中医杂志, 2007, 26 (10) :709.

[2]徐凌川, 张华.白首乌化学成分与药理现代研究述评[J].中医药学刊, 2003, 21 (11) :1893.

[3]单磊, 张卫东.山东泰安与江苏滨海2种地方习用“何首乌”药材的品种鉴定[J].中国中药杂志, 2005, 30 (5) :719.

[4]田存爱, 张兆旺.白首乌的研究近况[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8, 22 (1) :79.

[5]肖培根.新编中药志[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2:521.

[6]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1317-5653.

篇4:滨海白首乌的采收与加工技术

1 采收

白首乌种植3~4年即可收获, 直播4年收比3年收增产10.3%, 育苗移栽4年收比3年收增产30.2%, 扦插的4年收比3年收增产32.4%。每年秋冬季叶片脱落或春末萌芽前采收为宜。

采收方法:先把支架拔除, 割除藤蔓, 再把块根挖起, 洗去泥沙, 削去尖头和木质部分, 按大小分级。加工入药, 规格按单个鲜重大于0.5kg、0.3~0.5kg和小于0.3kg分为3种。

2 加工

2.1 烘炉建造

白首乌加工主要是进行干燥。光靠太阳不易晒干, 传统方法用炉烘干。烘炉多建在室内:烘炉用砖砌成长3m、宽2m、高1m (只是大概, 还得根据量的大小衡量) 。在炉腔内0.8m处每隔20cm左右横架1条粗钢筋, 上铺放疏孔的铁丝网。在炉长的一面开2~3个相距1m, 高0.35m, 宽0.25m的炉门, 用来添加燃料或出灰。

2.2 坎块熏磺

白首乌在烘烤前, 应该将直径在8cm以上, 长12cm的白首乌 (小于8cm不应切) 切成厚4cm、长5~6cm的块状, 或切成厚3.3cm、宽5cm的小片, 然后按大小分类, 分别送入硫磺炉熏24h。此法比其他方法既节省时间有省燃料。最重要的是烘烤出的首乌块质量尤佳, 基本上没有空心和不透心现象。

2.3烘干

在炉内铺放一个铁丝网, 将熏过磺的白首乌按大小分类摊在炉内网上, 厚度为10~15cm。在炉腔内加木炭、谷壳、无烟煤或木屑, 进行点燃烘烤。烘烤过程中在适当的炉温范围45~60℃逐渐降低炉温, 每隔7~8h用工具翻动一次。待烘烤2~3天, 首乌块有七成干时, 将其取出回潮24h, 使首乌块内部的水分向外渗透, 再将其放入炉内烘至足干。烘干的首乌块装入麻袋或编织袋内, 置干燥处存放。注意防潮防虫。

参考文献

[1]李华荣.何首乌的栽培与管理[J].农家科技, 2007, (10) :20.

[2]李华荣, 李春莲, 苏建华, 等.何首乌无公害高产栽培技术[J].中国农技推广, 2011, (11) :27-30.

[3]张萃荣, 潘世民, 曾维群, 等.何首乌栽培试验[J].中药材, 1997, 20 (5) :217-218.

[4]吴庆华, 董青松.何首乌人工栽培研究进展[C].中国植物园 (第十二期) , 2009:112-116.

[5]冯素莲, 沈继梅.杂交抗虫棉国欣棉8号栽培技术[J].中国农技推广, 2011, (3) :33-34.

上一篇:9我的信念教案下一篇:人民调解工作方法与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