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政治与社会第10课

2024-05-07

经济政治与社会第10课(通用8篇)

篇1:经济政治与社会第10课

教 学 设 计

[课程名称] 《经济政治与社会》 [教学单元] 第10课

依法行使民主权利 [课 时] 2课时 [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民主选举、政府的含义、职能。

2、理解公民如何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政府的性质及其职能。能力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自觉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力和监督权。

2、能举例说明我国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是接受监督的政府、是法治的政府、是透明的政府。

3、能举例说明我国政府的不同职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能认同公民有序参与政治,依法行使权利。参与国家政治生活,自觉维护国家利益。

[教学重点、难点]

1、公民行使民主权利的主要方式

2、政府的职能 [教学方法]

引入实例法、自学阅读-讲授法、表演法,课上讨论等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形式。[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依法行使民主权利是每一个公民(当然包括青年学生)的光荣责任。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几位青年学生的真实事例。【课首案例】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教师提问】这些做法是什么性质的活动?你了解政治生活吗?你认为青年学生应该怎样参加与政治活动呢? 新课讲授

第10课

依法行使民主权利

一、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一)公民行使权利的主要方式

1、民主选举

公民享有的第一项基本政治权利是积极参与民主选举。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我国公民的一项最基本的权利。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根据日常观察你认为我国的选举遵循的是什么原则? 【师生归纳】:同时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文字资料

第一,普遍、平等的选举原则。

第二,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的原则。

第三,差额选举的原则。【多媒体资料】:

选民证

积极参与普选

公民享有的第二项基本政治权利是积极参与民主决策。包括直接向决策机关反映建议,提出建议;专家学者利用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相关信息等,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重大事项分析论证;决策机关对决策公示;公民还可以通过社会听政制度参与决策。

2、民主决策

[活动平台]

模拟听证会

目标:了解召开听证会的主要目的、方法和过程。步骤:事先由教师拟定听证会内容,比如就此学生宿舍必须在晚上10点统一熄灯一事,让学生们课前以小组为单位准备,分角色扮演不同身份的听政者,课上举行模拟听证会。

(二)公民行使监督权的主要途径 【多媒体资料】:

我国《宪法》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必须依靠人民支持,经常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相联系,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接受人民的监督,努力为人民服务。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民,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教师提问】:公民的民主监督权主要有哪些? 【学生活动】:学生看书讨论回答 【师生总结】:结合多媒体展示的相关图文资料,归纳总结:

批评和建议权;申诉权;控告权;检举权 【图片展示】:公民行使监督权的主要途径

通过人民代表监督;通过信访、举报进行监督;媒体监督。

二、我国的政府

(一)政府的涵义及性质

1、政府的涵义 【教师活动】:结合我国各级政府的情况进行分析点评

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政府是一个国家的中央和地方行政机关的总和。

2、我国政府的性质

我国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是接受监督的政府、是法治的政府、是透明的政府。【教师提问】:我国最高行政机关是什么? 【学生活动】:讨论分析 【多媒体资料】:出示图片:中南海新华门影壁上的“为人民服务”为毛泽东手书 【学生讨论】:为什么说我国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是接受监督的政府、是法治的政府、是透明的政府。

【学生活动】:学生举例说明讨论分析 【多媒体资料】:

(1)我国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为人民服务具体如何做:温总理的事迹;优秀共产党员代表党和政府的形象展示。说明我国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2)我国的政府是接受监督的政府 【学生讨论】: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多媒体资料】:利用多媒体展示文字资料和漫画资料说明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3)我国的政府是法治的政府

政府依法行政的具体要求:

【多媒体资料】:列举政府依法行政的具体要求,以及展示政府没有依法行政造成的后果实例。

(4)我国的政府是透明的政府

公民可以查阅政府文件

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非典”疫情; 惠及万家的“民心工程”;

最高人民检察院成立反贪污贿赂总局。。。

(二)政府的职能 【学生活动】:

1、经济调节

2、市场监管

工商在全国各地严查查三鹿奶粉/打击走私贩私/卫生下乡服务农村百姓/服务下乡支持农业/政府服务热线12345 【教师引导】:这些说明了政府在做什么? 【师生总结】:政府的基本职能有以下几点

3、社会管理在复杂的社会生活当中

4、公共服务 【多媒体资料】:教师相应出示图片并讲解。

政府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每个公民都要学会向政府求助或投诉,这有助于解决自己面临的困难,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也有助于政府不断改进工作。

[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我们要掌握公民享有的政治权是:积极参与民主选举,积极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监督途径有:通过人民代表监督;通过信访、举报进行监督;媒体监督。我国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是接受监督的政府、是法治的政府、是透明的政府。我国政府职能经济调节、市场管理、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培养学生观察时政的习惯,为将来融入社会奠定基础。[布置作业] 实训营地

P141探究实践:

一、探讨回答 [板书设计]

一、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一)公民行使权利的主要方式

(二)公民行使监督权的主要途径

二、我国的政府

(一)政府的涵义及性质

(二)政府的职能

重庆安全技术职业学院

杨岭

篇2:经济政治与社会第10课

关注改善民生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掌握民生的基本内容,了解改善民生的途径。[2]思想教育目标:善于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职业技能教学点:掌握“五险一金”内涵。教学难点:社会保障体系。教学重点:民生的基本内容。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例证法。

教学设计: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讲解新课—总结本次课内容—布置作业。课前布置:预习本课内容。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联合国成立于哪年? [2]联合国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3]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有哪些? [4]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二、预习新课4分钟

三、讲解新课:

1、优先发展教育:学有所教

一、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一)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

教育,一方面是民族振兴的基石;另一方面又关系人民的生产生活。因为教育有多方面的功能:

1.教育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现代化建设需要人,需要有才能有文化的千千万万劳动者的参与。列宁说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没有文化的劳动者是很难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只适合自然经济时代,农耕时代,无法从事现代化建设。

2.教育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国际竞争是科技竞争,而科技竞争的落脚点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从哪些来,从教育培养来,没有教育就没有人才。自学成才也是一种教育,即自我教育。

3.促进人与社会全面发展。

教育能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人的综合素质提高了,社会风气、社会经济、社会文明都会得到全面发展。

4.教育会改善家庭生活水平。

北大、清华毕业生很多人成为亿万富翁,家庭生活水平肯定能得到改善。

当然这个生活水平的提高不仅仅是指经济生活,也包括文化生活。一个人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其精神文化生活面貌都不一样,欣赏水平和口味与没有受过教育的人要有品质得多。

(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1.职业教育的内容: [1]职业学校教育。

包括技工学校、职业高中、职业中专、高职学校、高职本科(云南省就有一所本科类职业大学)。[2]职业培训

包括岗前培训、军人转业培训、学徒培训、在岗培训、转岗培训等形式。一个员工在人生的职业生涯中,要经历无数次这样那样的培训,目的在于提高员工自身的工作技能。2.发展职业教育的意义 [1]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中国不仅需要高素质的科学家、政治家、军事家,需要白领,也需要一大批的掌握较高劳动技能的合格劳动者。[2]实现社会公平和均衡发展的需要。

公民选择接受职业教育,那么国家就应该给他们提供接受职业教育的机会,这样的社会才是公平合理的。社会公平合理了,也就为社会经济均衡发展提供了可能和条件。

[3]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教材上说学生从职业教育获得的知识只能使用五年,五年之后知识需要更新,而更新就需要重新教育,这种重新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可持续教育。实际上一个人一生都要学习,活到老,要学到老才不落后。[4]建立创业型、创新型社会的需要 没有一定的教育经历和知识能力,很难创新、创业。教育是基础,是从事智力劳动的基础,也是从事创业创新的基础。

2、医疗和社会保障:普惠百姓

(一)民生蓝图

P117

(二)健全医疗保障体系:病有所医

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自从2003年非典事件后,国家开始重视医疗卫生事业,加强了这方面的投入和医疗人才的培养。

目前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障还处于试点阶段,制度还没有成型,尚处于摸索阶段,相信要不了几年,中国会有一个成熟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温家宝总理说本届政府要初步建立城乡医保制度,具体情况过几年都知道了。教材上只是介绍了一些改革方法和试点,没有成熟的制度,因此大家对这个情况心中有数就可以了。

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意义:

健康是人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是国民素质的重要体现。过去我们中国被称为“东亚病夫”,可见人们的身体状况有多差。当时国弱,人们的身体也弱不禁风。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是当今世界各国政府为国民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事业之一,有重要的意义:

[1]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重要体现之一。

如果我们高调宣传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如何高如何好,然而生病了没有保障,富人可能很快就会变成穷人。因为有些大病几十万还拿不下来,哈尔滨有个病人住院十七天,医了458万元。

如果有医保,自己的负担就只承担百分之十左右,负担大大减轻。

[2]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全民蔟健康水平的需要

人要全面发展,身体素质要好,而身体素质要好,需要基本的医疗卫生制度作保障。

[3]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这个社会不能只是让富人有钱医而长寿,也要让一般的百姓也能有医疗保障,保证自身健康不受大病得了地钱无技术医疗。这样社会才能和谐。

(三)加快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民之所安

社会保障由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和社会互助构成。

1.社会保险含义

社会保险(Social Insurance)是一种为丧失劳动能力、暂时失去劳动岗位或因健康原因造成损失的人口提供收入或补偿的一种社会和经济制度。

社会保险计划由政府举办,强制某一群体将其收入的一部分作为社会保险税(费)形成社会保险基金,在满足一定条件的情况下,被保险人可从基金获得固定的收入或损失的补偿,它是一种再分配制度,它的目标是保证物质及劳动力的再生产和社会的稳定。

社会保险的主要项目包括养老社会保险、医疗社会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等。

企业要给职工购买“五险一金”:

五险一金:是指的是五种保险,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一金”指的是住房公积金。其中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这三种险是由企业和个人共同缴纳的保费,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完全是由企业承担的。个人不需要缴纳。这里要注意的是“五险”是法定的,而“一金”不是法定的。

2.社会救济的含义:

社会救济是指国家和社会为保证每个公民享有基本生活权利,而对贫困者提供物质帮助。

主要包括自然灾害救济、失业救济、孤寡病残救济、城乡困难户救济等。国家和社会以多种形式对因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和残疾等原因而无力维持基本生活的灾民、贫民提供救助。包括提供必要的生活资助、福利设施,急需的生产资料、劳务、技术、信息服务等。

3.社会福利的含义:

孤寡才经进养老院,就是享受社会福利,所以养老院又叫社会福利院。

含义有:广义的社会福利是指提高广大社会成员生活水平的各种政策和社会服务,旨在解决广大社会成员在各个方面的福利待遇问题。

狭义的社会福利是指对生活能力较弱的儿童、老人、母子家庭、残疾人、慢性精神病人等的社会照顾和社会服务。社会福利所包括的内容十分广泛,不仅包括生活、教育、医疗方面的福利待遇,而且包括交通、文娱、体育、欣赏等方面的待遇。社会福利是一种服务政策和服务措施,其目的在于提高广大社会成员的 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使之得到更多的享受。同时,社会福利也是一种职责,是在社会保障的基础上保护和延续有机体生命力的一种社会功能。

4.社会优抚的含义:

社会优抚是针对军人及其家属所建立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指国家和社会对军人及其家属所提供的各种优待、抚恤、养老、就业安置等待遇和服务的保障制度。

优抚对象主要包括以下人员:

中国人民解放军现投军人和武警官兵;革命伤残军人;复员退伍军人;革命烈士家属;因公牺牲军人家属;病故军人家属;现役军人家属等。

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中国有优抚对象4000多万人,其中享有国家抚恤补助的各类优抚对象为450万人。

5.社会互助的含义:

捐款是社会互助的一种重要形式,具体说来社会互助是指:

社会互助是指在政府鼓励和支持下,社会团体和社会成员自愿组织和参与的扶弱济困活动。

社会互助包括两个方面:

为受助者提供资金的社会互助。包括社会(国内)捐赠、海外捐赠、互助基金和义演义赛义卖,等等。

为受助者提供服务的社会互助。包括邻里互助、团体互助和慈善事业,等等。

加快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意义其意义有:

社会保障关系到亿万人民的切身利益,是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的基本制度安排,是我国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有利于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四、课 后 小 结

五、作

1、教育的功能有哪些?

2、为什么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篇3:经济政治与社会第10课

一、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之教学现状

《经济政治与社会》从经济、政治、社会这三方面展开, 主要记录了我国改革开放之来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的面貌以及过程, 从内容上看对经济发展的记述比较多。但是由于中职院校的主要教学目标是教会学生实用的技能, 对于道德教育方面的投入不是很多, 也不是很重视。这种不正确的教学观念在课堂上形成了有效的延伸和发展, 因而当代学生也普遍不重视对《于经济政治与社会》的学习, 这样造成了中职教育教学效用的低下。

(一) 对《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的重视不够

我国中职教育一直是以专业知识和技能作为教学的重点, 中职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进入工作岗位, 因而对于学生技能方面的培养更为重视, 而道德方面的教育则被日益淡化, 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看, 道德教育承担着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任务, 道德教育的淡化对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说是极为不利的。由于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中教师多沿用传统的教育模式, 传统教学中教学方式比较传统枯燥, 教学氛围也比较呆板、沉闷, 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满堂灌式的教学仍将学生置于学习的被动地位, 再加上枯燥的理论教条和难以理解的课堂内容, 以及学生现实需求与教学内容的差距, 抑制了学生主动学习相关知识的积极性, 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而对于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 也使得教师的主观积极性不强, 从而使得整个教学活动的效率低下。

(二) 教学内容不切合中职学生的实际需求

《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有效开展应与社会政治环境相联系, 通过结合社会政治环境与课程理论, 使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教学更为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保证教学目的的高效率实现。而事实上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在进行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教学时往往脱离了社会政治环境, 使得学生难以对课本中叙述的一些观念进行深入地理解。中职学生虽然大多是未成年, 但是对外界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因而对社会政治环境等也有了自己的看法, 如果在《经济政治与社会》的课程教学中脱离实际, 难免会让学生觉得自己看到的和课本上的内容出现矛盾, 而学生看到的有可能是不良的社会现象, 如果不能够及时的进行解读, 很容易让学生受到现在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也就难以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是非观, 不利于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 对学生今后的长远发展以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推进也极为不利。

(三) 缺乏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多样的教学活动

《经济政治与社会》课堂应当作为职业高中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 充分发挥德育教育和思想教育的作用, 使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爱国、爱家、关爱社会的品质, 为他们迈入社会, 为社会建设献力打好基础。但是, 在教学实际当中, 教师却没有将此教育作用进行有效发挥, 大多只是照本宣科, 进行理论知识的阐述和讲解, 教学方法单一枯燥, 缺乏有效的方法和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去积极的教育、引导学生。而且在进行知识讲解时忽略了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沟通, 没有让学生去充分思考和探索, 从而形成了只重讲解, 不重引导和思考的教学现状, 而这些抽象理论的学习影响着教学的效果与作用的发挥。

二、推进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措施

为了提高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效率, 有必要熟练运用参与式教学的方法, 改善课堂上原有的沉闷的学习氛围, 在课堂上营造轻松的氛围来帮助学生发散思维, 这样学生才不会觉得课程很枯燥。再者在教学中也可以结合时事新闻来探讨《经济政治与社会》中的教学重点, 从而根据时事新闻来加深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 体会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真实内涵, 从而培养学生成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有用人才。只有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水平, 帮助学生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 才能够让学生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断努力。

(一) 创新《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模式

当下, 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教育需要以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进行实施, 以学生为本, 以培训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出发点, 加强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强化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的思想感情。课程改革之后教学的目的中增添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这一要求, 而实践教学法则能够很好地完成这一目的, 帮助学生将在课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有机结合起来, 从而达到不断提升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目的。例如可以结合后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展示与之有关的新闻、实事等, 让学生们更加深刻地领会其思想。再如, 在学习商品交换与消费知识时, 教师可以交易拓展和进行提炼, 指导学生建立良好的消费观念, 以理论结合实际去切实解决一些实践问题。与此同时, 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 开展一些学生们感兴趣的教学活动, 通过建立活泼、生动的教学情境来强化学生兴趣, 加强师生之间的联系与沟通, 以便更好地听取学生们的意见, 推进教学成效。

(二) 积极拓展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开展教学, 强化教学成效当然还应基于《经济政治与社会》的课程基本内容, 联系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时间, 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提高兴趣, 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念。结合案例进行教学是实践教学的一种, 其教学效果也较为理想。所谓的结合案例进行教学是指通过给学生介绍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案例来达到让学生进行思考的目的,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充分理解教材的内容。以一些贴近生活, 符合学生认知的事例来进行讲解、说明。同时, 还可以结合与本学科有关的事件和知识来给学生进行讲解, 丰富课堂内容, 形象理念知识, 让同学们不再感觉本科学科是枯燥乏味的。例如, 讲解商品价格时, 教师可以结合日常用品来进行竞猜价格的小游戏, 以及价格调查活动, 使他们更加乐学、好学, 增长知识, 培养更新端正的价值观念。

(三) 教学过程中灵活结合多样的教学方法

良好的课堂教育不仅要依赖教师的深入讲解和活跃的课堂氛围, 还有赖于良好灵活的教学方法。在《经济政治与社会》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结合课堂内容灵活的运用一些适宜学生理解的方法, 如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等等。以发散学生的思维, 强化学生的理解, 深化学生的认识和感悟, 从而达到推进教学, 提高成效的目的。

未来社会是一个竞争和合作相结合的社会, 中职学生更需要有团队合作精神, 以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经济政治与社会》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 这门课程的开展对中职学生道德品质与价值观念的形成都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因此, 要想提高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的课堂教学的效率, 首先应该创新《经济政治与社会》的教学模式, 积极拓展有效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利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实施教学, 这样才能降低学生对本门课程的抵触心理,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是非观。

参考文献

[1]王绪军.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课中参与式教学法研究[J].新课程学习, 2013.

[2]张艳清.提升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课教学的效果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 2014.

篇4:第10课 剥茧抽丝与追根溯源

“深刻”,是考试大纲对高考作文发展等级中的第一个要求,具体表述为“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透过现象深入本质”,就是要求我们穿透事情的表象、假象,挖掘潜藏在纷乱现象背后的本质属性和特点;“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则要求我们研究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特别是梳理和揭示事物之间的最本质的联系——因果关系;而“观点具有启发作用”更是从方法论的高度要求我们在正确认识事物的本质、揭示事物因果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事物的发展趋向,提出有前瞻性、预见性的应对之策。

【样题分析】

(2015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近年来社会上流行一个词——“范儿”,并派生出“中国范儿”“文艺范儿”“潮范儿”“有范儿”等一系列词语。“范儿”多指好的“风格”“做派”,近似于“有气质”“有情调”“有品位”的意思。一個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范儿”,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范儿”,不同职业有不同职业的“范儿”,一个人也可能有一个人的“范儿”……

请根据上面的材料,结合你的生活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

本题话题近年来社会上流行词“范儿”,由这个词语派生的一系列词语如“中国范儿”“文艺范儿”“潮范儿”“有范儿”,可以看做是总话题分化出来的具体话题,都可以作为立意的角度。材料里面,如“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范儿”,“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范儿”,“不同职业有不同职业的‘范儿”,“一个人也可能有一个人的‘范儿”等也可以成为作文立意的角度,这些角度也包含了人生道理和社会道理两个区域,所以审题相对容易。

但想要写出别具一格的文章就不是太容易了。考生必须进行一番深刻地思考,多问几个“是什么”和“为什么”,进而透过现象看清事情的本质,揭示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写作方能出类拔萃。

首先要思考“范儿”是什么?材料里面也给了一定的解释,“多指好的风格、做派”,说明它也可以指“不好的风格、做派”。“好的风格、做派”都包括哪些内容,“不好的风格、做派”又包括哪些内容?如果把立意定在“不好的风格、做派”,作文基本上就具有了新意。材料里面又把它解释为“近似于有气质、有情调、有品位”,立意的时候,就要思考“有气质”“有情调”“有品位”的具体含义。

结合材料,再联系社会生活给出答案,“范儿”近似于“有气质”,那什么才叫“有气质”?是富有、高傲、冷漠、不可一世吗?平凡、知足、达观、可爱、可亲算不算有气质?我们民族的“范儿”是什么?我们时代的“范儿”是什么?一个人该有什么样的“范儿”?这些问题可能都不好回答,空洞而不易把握,但也只有真正想明白了这些问题,作文才会显得“深刻”。

再追问一下为什么,在这个社会流行这些内容,是不是我们这个社会缺少这些内容呢?“范儿”为什么会成为流行词语?为什么有人要强调“中国范儿”?为什么有人热衷“文艺范儿”?为什么有人怀念“民国范儿”?是不是我们的生活当中缺少了被人们所标榜的“范儿”?“为什么”,一路追问,步步深入。

【高分捷径】

1. 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①多问几个“是什么”。

“深刻”可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多层次的转换思考。社会现实类作文材料,一般都是对社会现象的描述,这些现象只是问题的表象,有时是假象,我们可以从“是什么”的角度对其作一番深入的思考探究。在审题立意的过程中,循着“是什么”的线路一步一步追问下去,层层深入,如剥茧抽丝,直至真相浮出水面,本质原形毕露。“是什么”的问题帮我们认识对象本身,作为写作时建构作文立意的基础。

例如:(2014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门与路,永远相连。门是路的终点,也是路的起点。它可以挡住你的脚步,也可以让你走向世界。

大学的门,一边连接已知,一边通往未知,学习、探索、创造,是它的通行证;大学的路,从过去到未来,无数脚印在此交集,有的很深,有的很浅。

综合上述材料,结合你的所思所感,自拟题目,选好角度,确定立意,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本题材料话题集中在“门”和“路”两个词语上,审题时,第一层思考要明白“门”是什么,“路”是什么?“门”的含义来源于现实生活,第一段中说“门是路的终点,也是路的起点”,使我们对“门”的思考开始有了哲理性。第二段又出现一个词“大学之门”,这时思考要进行一次转换,什么是“大学之门”?材料里面的答案:“一边连接已知,一边通往未知”,“学习、探索、创造,是它的通行证”。这时思考又要进行一次转换,思考的对象是理想、追求、未来、信仰和学习、探索和创造。最后总结概括得出立意为:门与路就在探索之间。

②多问几个“为什么”。

有人说,世界不是各种事物的简单组合,历史也不是无数事件的简单排列。一事物和其它事物之间存在着动态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作文立意既要认识事物的本质,还要追根溯源,揭示事物之间内在的因果关系。所以,在深入探究“是什么”的问题之后,紧接着要解决的是“为什么”的问题。

例如:(2014年高考福建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些人一提到空谷就想起悬崖峭壁,而另一些人想到的却是栈道桥梁。

上面的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和联想?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本题材料包含的关键词有:空谷、悬崖峭壁、栈道桥梁。它们各自的含义是什么,这是审题时的第一步疑问。第二步深入思考,就要问为什么?为什么有人“一提到空谷就想起悬崖峭壁”,为什么有人“想到的却是栈道桥梁”?生活中的一些人消极悲观,思想懒惰,或缺少勇气,一旦遇到问题就会陷入绝望;一些人积极进取,遇到问题总是想解决问题的办法,他们是生活的强者。这些回答揭示出材料中两种行为的原因,找到思想根源立意才能深刻。

2. 立足生活说看法。

认识深刻就是指能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看事物,透过表象深入本质。但是文章立意的深刻,还必须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立意中所表达的思想或感情,必须是人们认可的,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并且反过来对人们的生活有一定的借鉴指导意义。

如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借游山探洞为题,阐述治学之道。作者因未能穷究山洞奇险之景,“不得极夫游之乐”败兴而归,深刻地领悟了“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的道理,并由此对治学之道进行深入的思考。

尤其是“物”“志”“力”三者之间的关系时,更加精彩,“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其中第一、二句说明了外因是变化的条件。有了可以到达的内因,而无达到的条件,是不能到达的。文中第三句,“然力足以至焉……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说明尽管具备了“力”与“物”的条件,如果没有“志”,想到达所要到达的地方也不可能。这就正好说明了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这段文字似乎是谈“玄理”,但这个“玄理”是在谈游山,也是在谈做学问。作者把所谈的三个要素之间的辩证关系,论证得非常清晰,而且对人们的行为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再如前文样题,有考生怀念“民国范儿”,怀念那个大师辈出的时代,源自于大师们做事,都有一种近似于“刻板”的执着。其实就是基于今天的专家学者而立意的,有些人做学问像江湖卖艺,敲锣打鼓,三分学问,七分吆喝,场面上很好看,学术上并没有什么明显进步。这样与生活现实对立起来,让人们认识现实,看到今天的不足。能够发人深省,就达到了立意的“深刻”。

相反,脱离了生活的“深刻”毫无意义,也就无所谓深刻。2015年天津考生有的一味的赞美,如“中国范儿就是文艺范儿”“中国范儿就是以和为贵”,这种生硬搭配起来的立意,脱离现实,本身空洞无物。没有生活作支撑的立意往往是轻飘飘的。

【写作误区】

在谈到深刻的时候,一些学生想到的往往就是深奥,好像谁都看不懂的文章才是深刻。就竭力弄一些故弄玄虚、玩文字游戏,殊不知画虎不成反类犬。如:

一个人应做自己生活的主人。做选择时,我们会被各种的外界因素所干扰。不少人会追求高收入的职业,被各种因素所限制,所控制,失去了自我。一位老总曾在日记中写到: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就在那因车子爆胎而独自走到公司的那一下午。那一下午他看到了毕业后就未曾见过的小野花,看到了周边嬉戏玩闹的孩子们,这都是他在忙碌的回忆中和飞机上所不曾见的。所以,一味追求金钱,并不能为你带来幸福。遵顺内心真正的想法,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做生活的主人》)

本段文字谈人生,看似深沉,其实毛病百出,不知所云。文中批评“受外界因素干扰”之后的选择,其实每个人的选择都是受外界干扰的选择,只不过有的是正面干扰,有的是负面干扰,都应该是“自主选择”,再如批评追求“高收入”行为,难道这样的职业选择有错误吗?选择了“高收入”的职业就不是生活的主人吗?

其实自主人生与收入没太大联系,此文立意脱离生活,所以立意显得玄、空。经不起推敲,就不是正確的立意,也说不上“深刻”。

【模拟练习】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小林家有很多套房子,住两套,另外的几套房子都租出去了;从小生活条件就很优越的小林就不明白为什么还要上学,“我家租房收入的钱几代人都花不完,为什么还要上学?我坐收房租就行了。”

针对这件事,有人认为小林的想法暴露出家长对孩子造成的不良影响;有人认为青少年要明白学习的意义,努力丰富和充实自己;有人认为小林的“三辈子吃房租”论,实质上代表了大多数富家孩子的共同心理状态,即家有万贯,坐吃未必山空……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除诗歌外)。不少于800字。

篇5: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设计第15课

[课程名称] 《经济政治与社会》

[教学单元] 第15课 和谐社会建设人人有责 [课 时] 2课时 [教学目标设计] 认知目标:

1、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总要求。

2、理解: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重要意义、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精神实质。

3、运用:从自身做起,自觉投身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以实际行动化解、消除不利于社会和谐的因素。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投身建设和谐社会的能力。

2、提高应对竞争和挑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从实际出发,认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懂得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自觉投身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教学重点、难点]

1、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实质。

2、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教学方法] 引入实例法、自学阅读-讲授法、教师启发、引导,课上讨论等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形式。

[教学过程设计]

第15课 和谐社会建设人人有责

教学导入: 【案例资料】:多媒体展示第一届全国道德模范-武秀君事迹 【教师提问】:武秀君最感人的品质是什么?

我们应该怎样参加和谐社会建设?

一、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下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指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按照这个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1.经济建设,经济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案例资料】:计划经济时代的票证 【教师提问】:谈谈你的生活中发生的进步? 【学生活动】:学生畅所欲言,课堂气氛活跃。

2.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实现社会政治文明的必然要求 【案例资料】:党与腐败“水火不容” 【教师提问】:如何看待腐败问题? 【学生活动】:学生畅所欲言,课堂气氛活跃。3.文化建设,文化是国家实力的重要构成部分

4.社会建设,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案例资料】:取消农业税 【教师提问】:国家还有哪些惠民政策? 【学生活动】:学生畅所欲言,课堂气氛活跃。

(二)通往美好生活的康庄大道 【教师活动】:教师结合多媒体呈现的图文资料,讲解分析:

1840年以来,中国人民几经探寻,最终放弃了盲目仿效西方的模式,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这一真理,是社会主义挽救了中国,如今,又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了中国。160多年的奋斗历程告诉我们:在中国这样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前无古人,走什么路,需要我们自己选择。中国今天的建设事业如何布局,同样也需要我们自己规划设计,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找到一条既适合自己国情、又符合时代要求的发展道路。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这条道路向我们指明了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力量;阐明了我国的基本国情、根本任务和基本路线,还阐明了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和奋斗目标。

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一)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实质

1、科学发展观的定义。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群众为本,就是以广大民众的根本利益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主体,发展依靠人民,发挥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案例资料】:“一个都不能少” 【教师提问】:还有哪些政策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 【学生活动】:讨论交流 【教师点拨】: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不是单一的经济发展,而是社会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过程,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健康发展的同时,积极推进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社会全方位的共同发展及各个构成要素的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协调发展:就是要坚持“八个统筹”(多媒体展示八个统筹内容),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相协调。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的永续发展。【案例资料】:多媒体呈现相关图文资料,江苏省张家港市有四个“看不见”:站在江边看不见——塔吊林立、货轮密布,辨不清水与岸;除了城市看不见农村——道路宽敞,别墅成片,分不出城与乡;工业区里看不见浓烟和排污口——循环经济使副产品被综合利用,变废为宝;走在街上看不见农村人——市民化管理、亲情化的社会保障体系,让人认不出主与客。这看不见的背后是张家港人“团结拼 2 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的精神,是张家港人对发展的全面理解。【教师引导】(1)张家港的发展给人民带来了哪些实惠?

(2)张家港的发展给我们什么启示?科学发展观对我们的要求?

2、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 【教师提问】:为什么要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学生活动】:结合身边的社会现象讨论交流 【教师讲评】:

统筹兼顾,就是要在工作中总揽全局、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社会主义事业中的若干重大关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经济社会良性互动和共同发展。【多媒体资料】

材料一:东部沿海发达地区,2001年人均GDP已达到或超过三四千美元,远远高于中西部一些落后地区。目前,人均GDP最高为上海市,已经突破4000美元,最低的贵州省却只有300多美元。

材料二:根据国家统计局小康水平的分析报告,西部地区实现程度为84.18%,东部实现程度97.86%,中部实现的程度为93.18%。

【教师引导】请问以上材料给我国建设有什么启示? [活动平台]:环保工程设计

目标:理解环境保护对国家与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性,增强环保观念和意识。

步骤:课前以小组为单位,了解环保的作用和文化;讨论确定设计方案,搜集相关参考资料,用计算机设计出代表环保工程形象的图标;上课进行交流,并选出最佳设计方案。

(二)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教师活动】教师结合多媒体呈现的图文资料讲评:

科学发展观继承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的科学理论 科学发展观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科学发展观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既继承前人的理论思想,又勇于创新,形成了科学的发展理念。

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出发,着眼于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全方位的建设,着力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继续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科学发展观继续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把发展与加强和改进执政党的自身建设统一起来,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阅读材料】:

农村:中央一号文件将村庄规划正式纳入各级政府的工作范畴,提出要安排资金支持编制村庄规划和开展村庄治理试点,向农民免费提供经济安全适用、节地节能节材的住宅设计图样。引导和帮助农民切实解决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问题,搞好农村污水、垃圾治理。

循环农业:中央一号文件把加快发展循环农业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内容。提出要大力开发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重点推广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相关产业链接技术和可再生 能源开发利用技术。

新型农民:中央一号文件给新型农民做了三个界定,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为培养造就新型农民,国家将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规模,各级财政要将农村劳动力培训经费纳入预算,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

三、积极推进和谐社会发展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总要求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总要求 【教师活动】: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图文资料,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分析讨论。【学生活动】:分小组积极讨论分析 【教师讲评】: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1)民主法治

民主法治是指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2)公平正义

公平正义是指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首要内容:提供平等的竞争机会 核心内容:利益分配平等

第一次分配按劳分配。第二次分配要防止贫富差距拉得过大,控制在社会普遍能够接受的范围之内。最终实现共同富裕(3)诚信友爱

诚信友爱是指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维系和谐社会不仅有法律,而且还要有道德。法治与德治是相辅相成的相互促进的。道德是基础,法治是道德更高的要求。

诚信友爱是道德的核心,也是和谐社会的精神内核。诚心与爱心称之为道德之心。【案例资料】: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活动 【教师提问】:为什么要评选道德模范? 【教师点拨】:

道德力量是国家发展、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重要因素。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培育文明道德风尚,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次表彰的全国道德模范,都是群众爱戴的先进典型,身上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反映了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时代精神。我们要以道德模范为榜样,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4)充满活力

充满活力是指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5)安定有序

安定有序是指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安定有序包括两个层面:

宏观结构上看:安定有序是政治、经济、文化及意识形态稳定有序

微观结构上看:安定有序是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内在结构的各个要素的相互协调和交融。

(6)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指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生产发展:是实现生活富裕的条件 生活富裕:是发展的最终目标。

良好生态环境:是实现生产发展和生活富裕所必须坚持的前提和不可缺少的保证。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 【教师活动】:多媒体呈现对比图片,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学生活动】:观察社会、体验人生、总结书本知识得出结论。

第一,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第二,有利于优化人们的生活环境,提高百姓生活质量,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第三,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

(二)自觉投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教师活动】:教师结合多媒体呈现的图文资料讲评。

第一、明确使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战略目标任务,反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愿望。

第二、志存高远。作为当代青年学生要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起来,把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结合起来,树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远大理想。

第三、勤奋学习。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努力学习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在钻研专业知识的同时,努力扩大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

第四、投身实践。和谐社会伟大目标的实现,离不开青年学生的奋斗和奉献。青年学生要深刻认识国情、市情、乡情,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到基层去,到艰苦环境中去。【思维拓展】:

“和谐”的词义是指配合得适当、匀称,有融洽、调和之意,原指音律、音调的和谐。和谐是指对自然和人类社会发展变化规律的认识,是人们所追求的美好事物和处事的价值观、方法论。

对和谐社会的理解,主要有四种不同的观点: 第一、是指构成社会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相互协调的状态,是一个稳定的系统概念。

第二、是指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理想社会状态。

第三、和谐社会是一种有层次的和谐,其核心层是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协调发展。

第四、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和谐社会主要是指社会同一切与自身相关的事情保持着一种协调的状态,包括社会与自然环境、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协调等等。狭义的和谐社会主要是指社会层面本身的协调,指的是与政治活动、经济活动相区别的,以人的生活为中心的广泛领域。【教师引导】:课下思考你对和谐社会的理解是哪一种? [活动平台] 志愿者在行动

在本届奥运会上,170万名志愿者参与服务,是奥运史上志愿者最多的一次。他们用累计超过2亿小时的服务,在万余个工作岗位上奉献着热情和汗水,用微笑来体现中国人民热情好客、文明礼貌和开放自信的精神风貌,用优质的服务替人们排忧解难,增进了世界和谐。在闭幕式上,奥运会首次增加了向志愿者献花的环节,这是对志愿者的高度褒奖。

目标:学习奥运会志愿者精神,通过实际行动,奉献个人力量,参与社会实践、锻炼个人综合品质和道德品格。

步骤:为农村、企业、学校、社区的发展和建设及大型社会活动等公益事业提供志愿服务;为有特殊困难,需要帮助的社会成员以及贫困地区提供志愿服务。[课堂小结] 本课主要学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总要求。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重要意义、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布置作业] 1.实训营地

2.教材P161 探究实践

三、方案设计 3.社会体验 [板书设计]

一、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下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

(二)通往美好生活的康庄大道

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一)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实质

(二)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三、积极推进和谐社会发展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总要求

(二)自觉投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重庆安全技术职业学院

篇6: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设计第7课

[课程名称] 《经济政治与社会》

[教学单元] 第7课 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课 时] 2课时 [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帮助同学们明确认识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总趋势,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我国加强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的措施,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及坚持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原则。能力目标:

1、正确观察、分析社会以及国内外常见的经济现象,能明确分析当今国际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和必然。

2、能够进行正确的经济现象分析,为将来融入经济大潮建设奠定良好的认识基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正确认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树立远大的经济发展奋斗目标,确立主人翁意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树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而奋斗的时代责任感。[教学重点、难点]

1、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和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2、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教学方法]

引入实例法、自学阅读-讲授法、教师启发、引导,课上讨论等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形式。

[教学过程设计]

第7课 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导入新课: 【课首案例】:

引导学生通过媒体资料和前边讲过的内容分析美国的这场次贷危机为什么演变成了一场席卷全球的世界性金融风暴?什么是经济全球化?经济危机是经济全球化的结果吗?面对金融危机我们中国应采取怎样的措施来面对它? 新课讲授:

一、面对经济全球化 【视频资料】:首先播放一段视频资料“我国的对外经济关系”让学生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

1、你知道哪些中国品牌在国际市场上畅销?

2、你平时接触过哪些外国品牌? 【多媒体展示】:一些我们日常用的、吃的等国际品牌,以及我们国内走向世界的中国品牌产品。

(一)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

1、经济全球化的含义 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列举实例】:(飞机)的生产、组装如何体现经济全球化。【教师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经济全球化?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 【视频资料】:“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基础” 【师生归纳】: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

2、经济全球化形成的客观必然性

①科学技术的发展

②生产领域的国际分工与协作不断深化、加强 ③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课堂活动】:让我们一起做游戏(内容介绍见幻灯片)分组——讨论——经验交流——总结 【得出结论】:经济全球化是大势所趋。

3、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分析总结世界经济中怎样体现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及资本全球化

也可以把学生分小组讨论经济全球化在世界经济发展中怎样体现出来的。生产全球化

【多媒体展示】:“福特汽车生产网络”“电脑”的生产网络说明生产的全球化 贸易全球化

【多媒体展示】:商人说:哪里有钱赚,我就去哪里 资本全球化

第一,资本总是向利润最高的地方流动,即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第二,伴随着生产和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规模加大。跨国公司实现全球资本的流通 【学生活动】:大家说一说

你知道在我国有哪些跨国公司的分支机构和子公司吗?我国在海外有哪些跨国公司? 【资料一】:根据联合国投资报告统计:

目前全世界已有4.4万个跨国公司母公司和28万个在国外的子公司和附属企业,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全球生产和销售体系,他们控制了全世界1/3的生产,掌握了全世界70%以上的专利和其它技术转让。美国和英国的80%~90%的出口是由跨国公司完成的。【资料二】:《远东经济评论》评出2002全球十佳跨国公司

微软公司、诺基亚、索尼、可口可乐、丰田、BMW、英特尔、麦当劳、耐克、三星电子。【资料三】:中国在国外有投资的公司

(中国企业在境外办起6200多家企业,遍布160多个国家)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联想集团、中国银行、海尔集团、康佳集团、TCL集团、科龙集团、春兰集团、长虹集团等。

4、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1)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影响(机遇)【学生活动】:讨论分析

【归纳总结】:

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 促进了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 促进了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

(2)经济全球化的消极影响(挑战)【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分析 【归纳总结】:

扩大了世界各国的贫富差距。

导致风险全球化,加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威胁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教师活动】:结合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应该采取什么态度来应对呢?

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范风险,迎接挑战。【多媒体资料】:世界发展中国家对经济全球化的反对 【教师点拨】: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谴责全球化本身是没有用的,因为它已是一种必然趋势,不融入这一过程,你将永远落后。唯一的办法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使自己也成为平等的强者。

发展只有靠自己!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不进则退,我们应该抓住机遇,同时学会世界市场的规则。

[活动平台] 美国金融风暴讨论会

目标: 明确经济全球化的风险

步骤:课前分4组,谈谈你对经济全球化也意味着“风险全球化”的看法。搜集材料,写出交流稿;各组推荐代表发言。

(二)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学生讨论】:

结合经济全球化的知识分析我国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 【师生归纳结论】:

第一,实行对外开放是适应生产社会化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第二,实行对外开放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第三,实行对外开放是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的要求。

二、加强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

(一)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1、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视频资料】:播放一段视频资料让学生首先了解我国开放的整体格局。【教师活动】:结合幻灯片给出的图片资料进行分析讲解:

全方位:不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开放政策;不仅经济建设方面坚持对外开放,而且在文化建设方面也坚持对外开放。多层次: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和开放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及沿江、沿边和内陆中心城市等不同开放程度的各种形式,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政策。

宽领域:对商品、资本、技术、劳务市场开放;对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服务业领域开放。

2、“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战略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讨论

为什么要实施这一战略?如何实施这一战略? 【师生总结】: 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宽发展空间,以开放促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一直以“引进来”为主。

引进外资,——扩大外资利用规模,提高外资利用水平,发挥外资的作用,同时国内产业结构升级。

新阶段对外开放的重大决策“走出去”

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和著名品牌,有力地开展国际竞争。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积极参与区域经济交流与合作。

“走出去”对我国经济发展全局具有深远意义:可以使我国企业全面提高参与国际竞争的素质和能力,提高新形势下处理经济事务的水平;可以有助于我国积极参与全球资源配置,充分利用全球资源发展我国经济。有利于改善我国的国际经济环境,有利于我国的经济安全。

(二)坚持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原则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归纳总结

1、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经济安全涉及国家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关系国家经济主权的独立和民族经济的发展。

2、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在坚持政治独立和经济自主的基础上,从本国具体情况出发,主要依靠本国人民的力量,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和资金,发展本国的经济。

3、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的关系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对外开放的前提和基础。对外开放是增强自力更生能力的重要途径。[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有关内容,经济的全球化已成必然趋势,作为东方经济发展中的大国,我们该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的世界局面?结合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伟大成就,我们更坚定的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改革方向,积极引进外资充实中国的经济发展,在引进来的同时,也积极鼓励中国的品牌走出去,去占有国际市场,利用国际资本,扩大民族工业的实力。我们每个同学都要学会用开放的眼光看待世界经济的发展,掌握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为将来积极投身我国的民族经济建设做好准备。[布置作业]:

实训营地

P81探究实践:

五、判断分析 [板书设计]:

一、面对经济全球化

(一)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

(二)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二、加强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

(一)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二)坚持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原则

北京铁路电气化学校

篇7:经济政治与社会第10课

金俊峰(学员)发布时间: 2011-03-11 10:18:46 v 第10课 “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教学设计

通化市靖宇中学金俊峰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本节的教学要使学生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了解近代中华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2)引导学生对课文中提供的图片、文字等材料的观察和阅读,培养学生对史料的诠释和解读能力;通过对洋务企业的评价,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对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的分析,培养学生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从内外因两方面,指导学生分析中华民族工业艰难发展的原因,学会客观、辩证地认识和分析历史事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引导,情景设置,师生互动,共同探讨”的方式,引导学生分析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探究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分析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从整体宏观的角度把握时代特征,学会客观、辩证地分析列强侵华对中国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增强学生对近代民族工业这种进步经济的理性认识,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2、难点: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教 学 过 程 【新课导入】

19世纪中期,伴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英国加强了对外的殖民扩张,他们用廉价的商品和舰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之下,中国社会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封建经济开始解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由此出现,这就是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新课学习】

一、小农经济的逐渐解体

1、小农经济的含义、地位及其特点

(提问思考)什么是小农经济?它在古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中占有什么地位?有什么特点?(学生根据课文P46第一自然段回答,然后教师强调)中国小农经济的特点是以家庭为单位,耕织结合,自给自足,男耕女织是其鲜明写照。

2、小农经济的逐渐解体

(问题探究)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小农经济的逐渐解体?怎样理解这一“解体”过程?如何认识小农经济解体所带来的影响?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指出:)鸦片战争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入侵,在洋纱、洋布的冲击下,使中国家庭棉纺织业的“纺”与“织”分离和农家的“织”与“耕”分离,小农经济逐渐解体。与此同时,列强还对中国的生丝、茶叶等农产品进行大肆收购,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中国逐渐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小农经济的解体,是历史的进步,它为近代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二、洋务运动与官办企业

(思考与探究)19世纪60年代,是什么原因引发了清政府内部的洋务运动?为了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洋务派创办了哪些企业?这些企业对中国早期现代化产生了什么影响?(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探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洋务运动。)

三、民族工业的出现和艰难发展

教师:洋务运动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华民族工业的产生,请同学们阅读课文,仔细分析一下民族工业产生的历史条件,了解民族工业出现的时间、分布的主要地点、代表性的企业。然后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民族工业在什么时间出现第一次发展机遇?为什么?影响中华民族工业发展艰难的主要因素有哪些?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思考与分析,理性认识民族工业这种进步经济,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新课小结】 引导学生从原因、表现两个方面归纳本课知识结构(课件显示)。【课堂练习】

1、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开始解体。这里的“解体”指的是(D)

A大量洋货涌入中国

B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控制了中国市场 C 小农经济被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取代

D封建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逐渐分离并日益商品化

2、下列与洋务运动无关的是(C)

A 引进西方一些近代科学技术 B 标志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 C 建立近代化国家政治制度 D 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中的“近代”的含义主要是指(A)A 使用机器进行生产 B 产生于中国近代历史时期 C 由私人投资兴办的 D 受外商企业的刺激而兴起

4、中国近代资本主义(C)

A 是由封建社会中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而来的 B 与明清手工业在行业分布上基本相同 C 是在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的刺激下产生的 D 从根本上破坏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5、近代中华民族工业步履维艰,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是由于(D)A 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 B 封建主义的剥削

C 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 D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课后作业】

篇8:经济政治与社会第10课

1. 勇于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不断丰富教学内容

中专“经济政治与社会”的教学应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教学原则。但是在实际教学中, 很多教师并未真正地以中专生的思想心理特征为出发点开展教学活动, 也未能考虑到学生的情感需求和心理需求。

成功的课堂教学离不开学习者的内心理解, 中专生面对德育课没有多大的压力和动力, 要上好“经济政治与社会”这门课,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用心思考, 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 多关注学生关注的问题。

在讲授到“价格与价值规律”这一内容时, 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个到餐厅、菜市场调查商品价格以及供求情况的任务, 通过合理的比算, 看看学校餐厅饭菜的价格到底贵不贵。通过这样的方式, 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 而且还可以进一步增强他们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2. 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在很多学生看来, 德育课都是枯燥无味的。究其原因, 无非是教学内容陈旧, 教学方法单一。“经济政治与社会”虽然对教材进行了改革, 使其更加贴近实际, 贴近生活, 贴近学生, 但是如果教师不能够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 光靠教材的革新是不够的, 因此教师应积极改革教学方法。

笔者在教学中就非常重视结合专业特色进行教学。比如, 在讲授“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这一章节时, 我就让我所在的班级按照不同专业, 在学校内分别走访本专业的教师, 调查自己所在的专业取得了哪些成就?

通过调查总结, 会计专业的学生说, 伴随着改革开放, 会计专业在实验室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说, 我们最大的成就, 就是保证我们的学生在上计算机课时一人一机, 而且电脑的配置都是最新的, 这在以前是根本做不到的;机械制造专业的学生说, 我们最大的成就就是实验室建设, 特别是新采购的机床, 功能完备, 设备齐全, 能够做各种磨具, 真是太方便了。通过调查, 学生能体会到我们身边的巨大成就, 而且在学校内分专业调查, 容易操作, 保证安全, 而且还促使学生更加热爱本专业, 提高了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兴趣。

“经济政治与社会”这门课的很多章节都和当今世界的一些热点问题紧密相连, 比如, “个人的收入理财”“关注国际社会, 维护国家利益”等章节, 因为教材不可能随时变化,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果断地摒弃一些陈旧、过时的内容, 及时将正在发生的历史融入教材。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 而且还能使学生对当今世界的变化发展有所了解。

3. 如何评价学生

中专“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如果还是延续传统的闭卷考试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 极大地束缚了教师创新的手脚。

“经济政治与社会”是一门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科, 这就要求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考查, 应重点突出评价的导向和激励功能, 在评价过程中应对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予以保护。评价应从对学生成绩的关注转变为对其综合素质的关注。在实际评价过程中, 教师应遵循全面辩证的原则, 从学生的日常行为以及课堂表现等多个方面来考查课程所要求的各方面的素质, 特别是要突出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评价。笔者在实践总结了一些评价方法。 (1) 基础知识评价:占总评价的40%。主要采用试卷测试, 从德育课教学情况出发, 采用单向选择、多项选择、判断对错、材料分析等形式进行开放式考核。 (2) 过程性评价:占总评价的40%。其构成要素为学生学习态度、课前预习、课堂笔记、课堂提问成绩、课后作业完成情况等。 (3) 活动性评价:占总评价的20%。主要结合课后练习, 调查、收集有关材料, 采用一个小组完成一个课题的方式, 形成调查报告、小论文等书面作业。

中专生的德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需要反复、渐进地进行。“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的教学更需要教师具有耐心和信心, 不懈地创新和尝试。

摘要:当前中专学校在“经济政治与社会”课堂教学方面不断进行探讨, 取得明显成果, 但是教学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趣味性, 还很薄弱, 亟待加强。“经济政治与社会”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下面笔者围绕教学现状, 提出一些改进的对策。

上一篇:内蒙古新增1万个公益性岗位帮助高校贫困生就业下一篇:世界历史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