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

2022-11-25

第一篇:国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

总体国家安全观下的中国经济安全 社会安全 政治安全

总体国家安全观下的中国经济安全

大家知道中国通过三十多年的发展,经济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客观上,经济的发展为中国经济安全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但是,三十多年来,中国的改革开放融入了全球,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增大了外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中国的经济安全也出现了新的挑战。未来中国要进一步由当前的大国向强国的转变,经济安全至关重要。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经济安全非常重视,提出了一系列的重大战略部署,所以说我们今天讨论这么一个问题非常重要,经济安全已经上升到我们的国家的重大的战略之一。

我们今天主要从三个来讲讲经济安全的问题:第一个方面,讲讲经济安全的内涵及中国经济安全的基础。主要是结合当前的理论界对于经济安全的阐述,讲一讲经济安全内在的含义,同时结合中国三十多年的发展,我们来进一步分析中国当前防范经济风险,同时,我们经济实力的快速提升,为经济安全做了哪一些重要的基础性的支撑。第二个部分结合最近几年,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经济所面临的新的安全的挑战以及问题。最后再谈一谈促进中国经济安全的几个战略选择。

一、经济安全的内涵及中国经济安全的基础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个方面,经济安全的内涵及中国经济安全的基础。

(一)经济安全的内涵

什么是经济安全?从理论上看,仍然没有一个很明确的定理,但是通常来说,经济安全是指一国维护国民经济发展而经济实力处于不受根本威胁的状态和能力。所以简单来说,经济安全是一种状态,同时又是防范,或者说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经济实力的一种能力。从广义上看,经济安全包括资源能源安全、金融安全、粮食安全、科技安全、产业与贸易安全等诸多方面的内容,非常复杂,表现为一国政府能够有效维护本国经济制度和相关法律,确立本国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管控本国经济抵御外国资本和国际市场的竞争和冲击,保持国内外市场竞争优势,保障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内容。这是我们所说的广义上面的经济安全所涵概的一系列的内容。

当然对我们国家来说,今年党中央国务院对于经济安全或者整个国家安全,做了非常深入的战略的部署。所以我们国家的经济安全有其特定的意义、特定的含义。2014年4月15日,习主席主持召开了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这次会议里面提出了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的道路,第一次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概念,并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我们国家的总体国家安全观包括十一种安全,那就是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从这些可以看出,科技安全、资源安全与经济安全是并列的。从广义上讲,经济安全还包括科技安全、资源安全,但是我们国家把科技安全跟资源安全单独列出来了,所以我们国家的经济安全就主要是指金融安全、产业安全、贸易安全与粮食安全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接下来我们要看就是这四种安全的内涵是什么?与经济安全一样,我们通过经济安全广义上的内涵来定义四种安全的内涵。金融安全是指一国维护金融发展和金融实力处于不受根本威胁的状态和能力。产业安全是一国维护产业发展和产业实力处于不受根本威胁的状态和能力。贸易安全是指一国维护贸易发展和国际竞争力不受根本威胁的状态和能力。粮食安全

1 是指一国维护粮食发展和实力不受根本威胁的状态和能力。所以,总的来说,四种安全跟经济安全也是一样的,都是一种状态跟能力,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保持各个方面能够健康发展,同时各个方面的实力能够处于不受根本威胁的能力。这个是经济安全里面的一些内涵。 我们国家在经济安全方面做了一些非常重要的部署,最重要的是国家安全法第三条指出:国家安全工作应当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维护各领域国家安全,构建国家安全体系,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这句话体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含义,那就是经济安全是所有其他安全的基础,经济安全对于国家安全具有基础性的地位跟作用,所以经济安全非常重要,这跟我们原来学过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么一个判断一脉相承。所以国家安全首先要看经济要安全,从这里面突出了经济安全在全局地位当中的核心地位。

在经济安全里的几个部分金融安全等方面,我们国家也做了非常明确的一些战略部署。比如说在金融安全方面,国家安全法第二十条规定,国家健全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和金融风险防范处置机制,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和金融能力建设,防范和化解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防范和抵御外部金融风险的冲击。这是我们国家在金融安全方面的一些重大战略方面的部署,其实也是一个要求,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在粮食安全方面,国家安全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国家要健全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完善粮食储备制度、流通体系和市场调控机制,健全粮食安全预警制度,保障粮食的供给和质量安全。在其他经济安全方面,国家安全法第十九条规定,国家在维护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健全和预防、化解经济安全风险的制度和机制,保障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重点产业、重大基础设施和重大建设项目以及其他重大经济利益的安全。

我们刚才讲的是国家在国家安全法里面或者说在战略层面,对经济安全各个层面的要求,同时也突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经济安全是其他国家安全的基础,经济安全是国家安全的保障,突出了经济安全的核心地位。所以我们刚才明确的是经济安全的一个内涵。

(二)中国经济安全的基础

我们通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为经济安全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提供了很好的支撑,大幅提升我们经济安全的水平。

1.经济较快发展

第一个方面就是整体经济的体量在快速提升。我们看到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经历了三次较快的发展。第一次就是20世纪80年代初,也就是1978年以后,中国开始对外开放,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开始开启了以沿海开放为重点的对外开放探索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国经济迎来了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波较快的增长。20世纪90年代,小平南巡,上海浦东新区设立,内地很多城市开始对外开放,中国大规模的引进外资,很多产业向中国转移,中国在全球经济中不断地释放比较优势。中国经济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了第二轮较快增长的巨大成就。2001年中国加入了WTO以后,中国对外进入了全面开放的时代。从加入WTO以后,2001年一直到这一次金融危机之前的2007年,中国经济的平均增速创造了改革开放以来最高水平,达到了10%。通过三次对外开放,中国融入了全球,释放了比较优势,中国的经济快速的提升,整个经济体量、经济规模不断膨胀,当前中国经济已经跃居全球第

2 二大经济体,我们的进出口总额已经位居全球第一。所有这些为中国经济安全奠定了最基本或者最基础性的基础,因为经济快速的发展,就快速提升了我们各方面的能力,尤其是保障经济安全的能力。

2.经济在全球的地位上升

除了我们自身的经济快速发展,提升了自身经济安全水平以外,同时通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增大或者促进提升了中国经济在全球当中的地位,这也预示着我们对全球的影响在增强,我们的主动性在增强,客观上也提升了我们整个国家的经过安全水平。比如说从1980年到1999年,中国对全球经济的增量贡献是3.7%,2008年到2015年,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量贡献达到了48.3%。同期,美国由32%下降到22.5%。2015年中国依然对全球经济增量贡献超过了25%,中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拉动全球经济增量贡献最大的国家。这体现了中国在全球中的地位快速上升。

所以我们现在跟其他国家在讨论全球经济未来发展态势的时候,有一个非常明显的一个现象就是原来我们讨论全球经济的时候,基本上就会说全球经济看美国,但现在,我们讨论全球经济发展的时候,很多国家开始逐步认识到中国在全球中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所以全球经济很多国家都开始认为要看中国。这是我们开放以后三十多年的发展对我们国家经济安全能力的提升,一个是我们自己经济实力、经济整体水平的快速上升,第二个是我们对全球的影响在增强,增大了我们的主动性,同时从经济安全里面金融安全、产业安全、贸易安全、粮食安全来看,我们也取得了比较大的进展,或者说我们这几块安全的水平,也大幅地提升。

3.金融规模较快增长

比如说,按照英国银行家杂志对全球银行的核心资产跟规模等方面的排名可以显示,2015年世界十大银行中,中国占据了四家银行,分别是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其中,中国工商银行已经跃居成为全球最大的商业银行。这充分说明我们金融机构的规模、体量较快的提升。另外我们的核心资本、资本充足力等指标也处于比较健康的水平,这些都显示了我们金融实力可能在提升。

中国在金融方面还有个非常重要、值得提出的,那就是通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我们的外汇储备到2014年上半年曾经接近4万亿美元,最近一两年出现的外汇储备下降。但是当前,截止到2016年3月份,我们的外汇储备仍然达到3.2万亿美元,是全球拥有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有这么多的外汇储备,客观上为我们的金融风险或者金融的汇率、金融的波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因为我们看到,比如亚洲金融危机期间,有很多国家因为缺乏外汇储备而使得汇率极其波动,货币的风险很高,但我们国家现在有3万多亿的外汇储备,客观上为我们货币的稳定、汇率避免大规模的无序波动、资本大规模的流动提供了一定的基础或者提供了一定的保障。所以金融整体水平也在上升,金融安全的能力在上升。

4.国际金融话语权上升

中国在全球金融国际金融体系当中的话语权也出现了提升。近几年来,我们国家已经连续多年派了领导到世界银行担任副行长,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担任副总裁。2010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进行了治理结构的改革,将中国的投票权由原来的3.6%上升到6.1%。中国已经

3 成为在IMF里面投票权全球第三的国家,预示着中国在全球国际金融体系当中话语权上升的一个事实。

5.产业体系较快发展

我们的产业体系也在不断的发展壮大。2010年,中国的制造业产值大幅提升,近年来,中国已经发展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在全球产业分工当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体现了中国产业体系产业能力、产业水平在不断的提升,也预示着我们产业安全水平有了一个比较好的支撑。

6.国际经贸合作不断深化

国际经贸合作不断深化,2013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一贸易大国。当前中国的出口全球第一,进口全球第二。中国已经成为全球贸易最大的国家,这说明我们国家跟别人的合作在不断的深化。现在我们很多人到国外去,我们可以看到,哪怕是非常偏僻、非常偏远的国家,你到他的超市里面去、到他的商店里面去,非常容易地就可以发现,这些商店里边可能都会有中国生产的产品。那这就说明了一个问题,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我们的商品竞争力在全球不断增强,我们的贸易、经贸合作在不断地加深。这客观上就使得全球发展离不开中国,中国的发展离不开全球,中国与全球逐步形成一个共同体,这也为我们国家的贸易安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保障。

7.粮食12连增

同时我们可以看到,除了贸易、产业、金融等安全以外,粮食的安全也出现了积极的变化。那就是2015年,我们国家的粮食实现了12连增,连续12年增产,产量现在已经达到了1.2万亿斤,突破了历史记录,非常高。粮食的大规模生产,粮食产业的持续上升,客观上为我们解决粮食问题、缓解粮食的挑战,提升粮食安全,有重大、积极的作用。 我们刚才讲的主要是经济安全的内涵,跟这么多年来,我们国家在经济安全方面取得了一些很好的支撑中国经济安全水平提升的经济实质性的发展。当然,我们也要非常客观的看到,近年来,尤其是金融危机以来,我们在经济领域也暴露出经济安全方面的一些挑战,一些问题。

二、中国经济安全面临的挑战及问题

所以我们接下来要看的是中国经济安全面临的挑战跟问题。我想主要有四方面的挑战跟问题。第一个方面那就是金融风险较大与金融受制于人的问题突出。第二,产业大而不强与产业核心竞争力较弱的挑战突出。第三,国际经贸不平衡及经贸话语权不高的问题突出。第四,粮食结构性短缺与转基因等技术引发的挑战突出,主要是这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金融风险较大与金融受制于人的问题突出

第一个方面叫金融风险较大与金融受制于人的问题突出。我想在经济安全层面,它包含的内容是非常多的,这从刚才的经济内涵方面可以看出来,也非常复杂。但是就其核心内容来说,现在来看,现代的国家,金融安全逐步成为经济安全的核心,所以,很多世界强国都

4 将金融、市场体系的完善以及提升国际金融话语权放在重中之重的内容,或者把它放在非常突出的位置。

曾经有两个伟人对金融、货币、资本做了很高的论断。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说,如果你控制了货币,你就控制了世界。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也说,要颠覆现存社会的基础,再没有比搞坏这个社会的货币更微妙且更保险的方式。这体现了金融不仅是我们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同时金融还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乃至国家的存亡。所以,金融对一个国家非常重要。

俄罗斯在前年将克里米亚吞并,欧美大国十分不满,但欧美没有跟俄罗斯出现正面的军事战争,而是采取冻结俄罗斯及俄罗斯主要官员海外资产等方法,对俄罗斯进行经济制裁。到现在为止,俄罗斯经济已经出现了持续的衰退。但另外一方面我们又看到,俄罗斯去年出兵叙利亚,搞了阅兵式,有很多新鲜的武器展示出来,这其实在展示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那就是俄罗斯是一个军事强国,但是对于欧美的经济制裁,俄罗斯的经济却显得比较脆弱,为什么?那就是俄罗斯还不是一个真正的世界强国,它仅仅是一个军事强国,没有掌控全球的金融话语权。所以我们看到它在欧美的制裁面前,经济显得比较脆弱。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个真正的世界强国或者说一个能够掌控经济安全的国家,必然需要有较强的金融实力。我们国家要成为未来经济强国,要能够大幅提升,保证国家的经济安全,可以说,金融发展或者金融体系、金融安全至关重要。

但是从我们国家的实际来看,我们的金融其实还面临着较大的挑战,我们的金融安全水平还有待于大幅提升。比如说我们现在看到这个图,这个图的横轴是一个国家的或者经济体货币供应量的绝对量,纵轴是货币供应量占GDP的比重。可以看到我们国家的货币是世界主要经济体当中最高的,中国的货币供应量当前是美国的两倍,但是我们的经济总体仅仅是美国的2/3。这反映了一个事实,就是我们的货币金融的效率很低,我们花一块钱所创造的GDP,可能还没有美国花5毛钱所创造的GDP多,所以我们金融效率比较低。而且,我们有这么多货币,还滋生新的问题,这么多的货币怎么到实体经济去?主要是通过债券融资,通过信贷,这些占据

7、80%的左右的份额,转到实体经济。我们知道通过债券、通过信贷,就会形成企业微观主体的负债。我们的货币很多,就意味着企业微观主体的债务很高,债务很高就意味着杠杆力很高。这个问题是比较重的。当一个企业债务很高以后,它的很大一部分利润都必须用于还本付息,这样一个企业就没有活力,就没有回报,没有利润,这个企业就不会有投资的动力,没有投资的意愿。所以我们现在看到,整个社会融资或者说杠杆力比较高,这是一个大问题。

近年来,尤其是近期以来我们把去杠杆放在一个非常突出的位置,但现在来看,短期来说去杠杆是比较困难的,怎么去杠杆呢?理论上讲,一个社会的杠杆力是由债务除以GDP。所以要去杠杆第一个方法就是让企业把债务还清,或者让企业把债务还上一部分,这样,可以把分子变小。但是现在有很多企业很困难,你现在让它把债务还上,那它可能就会面临更大的困难、更大的压力。所以,如果让企业把钱还上,它可能会使得经济出现大幅下滑的问题,因此这一条不行。有没有另外降低债务的方法呢?

还有另一种方法,那就是在债转股。现在我们看到银行通过贷款给企业,银行是债权人,企业是债务人,所以企业要还本付息,但企业杠杆很高怎么办?把银行变为企业的股东,原来的债权变成股权,这样企业就不再需要为银行还本付息。确实如果这样做的话,可以使得 5 企业包袱或者债务的问题得到缓解。但是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会出现道德风险,那就是银行不知道它要救谁,不知道谁是真正需要帮助的。因为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有很多企业可能会说自己的经营非常困难,希望债转股。银行怎么样能够真正理清哪些企业是真正需要帮助的?特别是有些企业产能过剩,或者说它的行业没有竞争力,从未来发展的角度是需要退出市场的。所以当前的经营困难可能是正常的、也就是它未来必须退出市场,市场的压力使得他出现困难,而不仅仅是债务的问题。所以如果这些企业接受了债转股,银行的介入的也很难使得这些企业能够起死回生。债转股可能没有办法解决企业的问题,所以我们现在看到债转股虽然在理论上挺好,但在现实中操作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所以,通过债转股大规模的降杠杆,可能也有困难。

去杠杆怎么办?现在来看有第三条路,那就是通过做大分母,做大GDP来降低杠杆。怎么做大GDP来降低杠杆?现在的企业不是债务很高吗?没关系,我们再进一步给它贷款,企业获得新增贷款以后,它就会增加投资,增大GDP,由此来降低杠杆率。但是,这种方法管用的前提是通过企业的加杠杆以后,企业债务的上升速度比GDP的上升速度慢,如果更快,分数就会上升,杠杆力就会上升。

现实来看,这个是很困难的。比如说2016年一季度,中国的货币信贷是4.6万亿人民币,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的水平,但是经济增长并没有出现V型回升,没有出现快速回升。一季度的季度GDP的增速下降到6.7%,这说明分母没有快速做大,分母的增速没有超过分子的增速,所以,通过加杠杆、去杠杆是比较困难。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那其实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现在货币的边际贡献在下降,在金融危机的时候,我们可能花一块钱所创造的GDP可能是8毛钱,现在花一块钱所创造的GDP仅仅是4毛钱。

所以我们看到,进一步的加杠杆来提升经济的代价非常大,可能杠杆力没有下降,反而助推杠杆力的上升。所以去杠杆的问题因为加杠杆更加突出。同时,因为你加了杠杆以后,有一些需要退出市场,尤其去产能行业的企业获得了信贷,所以有一些企业又开始活过来,开始生产,使得去产能的难度加大,同时通过加杠杆以后,

一、二线城市的房价出现了较快的上升问题,这使得本来库存就很少的

一、二线城市在大量的增加库存。所以,加杠杆以后,我们看到去库存没去,它可能在加库存。所以综合来看,加杠杆引发了国内经济金融风险上升。

同时也引发了汇率或者货币汇率波动加剧的风险,也就是说,汇率的风险在上升,这是我们经常看到的,国际金融风险叫汇率风险,也是我们经济安全的另外一个层面的内容。现在来看,通过加杠杆,汇率风险也在持续的波动,尤其是按照现在相对来说,货币没有以前那么紧,货币比较宽松的背景下,我们的货币可能会有加大流出海外的诉求,由此可能会导致人民币汇率会出现较大贬值压力的问题。按照现在货币增长速度来测算,2020年,中国的货币供应量可就会达到20万亿美元,如果我们考虑10%左右的海外资产配置需求的话,那可能未来

4、5年,我们对外的资金转出去的需求或者全球配置的需求,就可能有2万亿美元,甚至更多。

那也就是未来可能有10几万亿的人民币要求要换美元,这样可能就会使得我们的汇率出现贬值压力较大问题,汇率的风险会上升。如果大家都预计到会有这么一种情况,现在就有很多资本可能希望流出,这样金融系统性风险可能会加大,我们的金融风险可能会加大。 6 比如资本流出2万亿,外汇储备就要消耗1万多亿,甚至2万亿,这样对我们外汇储备防风险的能力会有比较大的影响。这是第二个挑战,就是我们的汇率风险。

第三个挑战就是资本跨境大规模流动的问题。就现在资金要流出海外,但是我们资本还没完全放开,资本帐户还不是完全可兑换。所以我们现在有个好处就是,虽然国内的金融市场在波动,但是资本大幅流出的问题短期不会出现。但是现在我们看到了另外一种情况,通过虚假贸易、通过其他渠道来使得资本流出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了。那也就是我们可能需要更加关注金融安全里面,怎么来防范资本的跨境大规模流动的问题。比如说2016年4月份,中国大陆从香港进口的月度增速上升到200%以上,翻了两倍,这什么原因?这不是因为我们国内经济很强,我们的经济还往下走,下行的压力还比较大,为什么从香港那边进口的月度增速会增了200%?背后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通过虚假贸易,让资本流出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了。所以金融风险、金融安全问题面临比较大的压力、比较大的挑战。

(二)产业大而不强与产业链不完善的挑战突出

第二块是产业安全方面,产业大而不强与产业链不完善的挑战很突出。

我们刚才也说了,工商银行全球第一大银行,其实其他的产业也很大,比如说世界财富杂志评出的世界500强企业里,前10大公司里面,我们具有3家,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公司、中国的国家电网公司,都进入了世界500的前10强。说明我们企业规模是相当巨大的,同时我们的制造业全球第一,也突出了我们在全球中的地位。但是这些产业的发展,这些产业能够在全球很有竞争力,这些企业能够在短短时间快速地提升,背后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三十多年来,我们的成本,尤其是劳动力的成本比较低。所以我们对加工等有巨大的优势。但是现在来看我们的人口结构在变化,传统的优势正在逐步减弱,同时我们产业的竞争力需要增强。

在2016年,彭博刚刚发布的彭博创新指数当中,中国的创新排名仅仅排在全球的第21名,这跟我们世界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是不相匹配的,说明我们的创新能力有待增强。同时创新的环境也有待增强。现在我们说讲创新,创新靠什么?靠企业、靠高校科研院所。但是我们现在看到创新氛围还有待形成,尤其是知识产权缺乏保护的力度。最近一段时间我们看到,百度跟其他企业合作,做了一些虚假的广告。这也是创新,但是创新有好的创新,有坏的创新。所以,在一个制度不健全和创新环境不好的背景下,可能我们的企业会出现一些坏的创新。所以我们的产业竞争力亟待提升,同时产业链亟待转型升级。虽然我们现在已经是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进出口总额已经位居全球第一,但是我们的核心技术,有很多都还是掌握在发达国家手里。

比如我们的看到的计算机的芯片、计算机的操作系统,很多都掌握在国外。到去年年底,window生产的window7,市场份额高达43.95%,window8.1的市场份额是12.63%,苹果的mac系统占了全球的10.85%,window xp占据了7.9%。所以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核心技术还是依赖国外,那这里面就亟待提升,不然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问题比较突出,我们的经济安全会受到影响。

进一步看我们的产业控制力,控制在别人手里。怎么能控制我们?我们的产业能不能由我们国家主导?现在来看,有一些产业,可能还比较困难,比如说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中国的三大互联网巨头,这三家企业,外资都占据了主要的股份,这三家企业都有外资来控

7 股,这也暴露出另外一个事实,就是我们的经济安全里面,虽然我们产业很大,但是我们的控制力却是受制于人或者是被外资控制。

总的这些来看,中国现在产业优势正在减弱,原来低成本劳动力的现象出现了改变,所以未来我们的产品可能要比较贵,低价格已经成为历史。未来我们的产品可能从价格的角度、成本的角度,没办法跟东南亚的一些国家相比,这样就使得我们国家跟这些发展中国家相比,竞争力减弱。但是就像我们刚才说的,我们的操作、芯片,这些核心技术,仍然是由发达国家管控,发达国家主导,所以,我们在技术方面跟发达国家可能也没办法竞争,这样就会出现一个结果,就我们的产业两边都没有竞争力,就出现我们现在所说的“中等收入陷阱”问题。所以我们的产业安全当前也亟待提升。

(三)国际经贸不平衡及经贸话语权不高的问题突出

第三个挑战,那就是国际经贸不平衡及经贸话语权不高的问题突出。虽然我们是全球第一大贸易大国,但是从结构上看,我们并不平衡。

1.内外需不平衡

第一个不平衡就是内外需的不平衡。这次的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出现了较大的下挫,世界很多国家经济低迷,我们国家不仅经济低迷,还出现了产能过剩的问题,那是因为国际市场出现了萎缩,国内市场也出现了调整。但是金融危机以来,美国有没有出现产能过剩?没有。所以从这个角度讲,相对美国来说,我们的开放的内外需是不太平衡,内需有待于进一步的提升,由此来促进我们国家良性发展,那就是更加平衡。

2.外商直接投资与对外投资不平衡

第二个方面就是外商直接投资与对外投资的不平衡。我们国家跟其他的发展中国家一样,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资金、外汇不足等等这些问题,那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我们国家的企业就会出现外汇不足而没有办法引进别人的先进技术,没有办法跟别人合作的问题。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中国大规模的引进外资,前几年外资出现了较快的增长。但是,与此相对应的是我们国家的对外投资一直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尤其是近年来,我们国家的外资占GDP的比重出现了上升,但是从总的存量来看,外面国家对我们国家的投资远远高于我们国家对外的投资,这就会出现不平衡的问题,就会出现麻烦,待会儿我会讲到这个麻烦在哪。跟美国相比我们可以看到,美国的对外投资跟海外对美国的投资基本上是一致的,大致是一样的,这是我们的第二个方面。

3.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不平衡

第三个方面不平衡是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不平衡。虽然我们是货物贸易第一大国,但是我们货物贸易发展相对滞后,仅仅是美国的一半左右。这里面有很多原因,最核心的原因在哪?就是我们的金融、保险业发展太慢,生产服务业发展比较慢,同时我们还缺乏相关服务业的人才。所以,未来经贸结构不平衡会不会出现一些风险的问题?会不会影响贸易安全的问题?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4.经贸话语权不高

8 我们在全球层面,经贸话语权并不高。就拿最近欧盟一个事情我们就能看得很清楚,欧盟议会最近在拒绝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就我们国家不是市场经济第一位的国家。所以,现在来看,我们的经贸话语权不高的问题很突出。我们跟别人签订WTO的时候,提过要让别人在15年以后,也就今年12月份自动地接受中国市场地位?但是现在来看,欧盟好象不愿意,美国可能也不愿意,那说明一个什么问题?我们在制定这个规则的时候,没有把这个规则写得很好,所以现在出现麻烦,就体现了中国话语权不高的问题。

近年来,我们国家跟外部持续合作、深化合作,我们国家通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形成了较强的基础设施建设的能力,还有其他一些投融资等方面的管理,但是近年来,我们国家在大规模的援助欧洲、援助非洲等地区基础设施的发展。但是我们现在看到,有些人到非洲去采访,会发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我们会问他们,中国为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做了很多事,帮他们盖房子、修铁路、修公路、修学校等,非洲这边老百姓怎么看呢?有些调研显示,非洲这些国家认为中国不是跟他们进行合作共赢的合作,而是因为中国有较大产能过剩的压力、产能过剩的问题,所以,非洲这些国家是帮助中国消耗产能。如果这样的话,我们做了很多好事,反而受到了负面的评价。这背后显示一个问题,我们经贸话语权、经贸规则的制定能力仍然比较弱。当时签订WTO的时候,我们还没有真正的、很好的来推动、构建互利共赢合作思路的产能合作的新规则,所以我们未来要加快构建。如果没有这个,那我们的经济安全会受到影响。

同时,现在在全球层面,不仅中国在搞“一带一路”,美国也搞TPP、TTIP,东盟十国在力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俄罗斯在力推欧亚经济联盟,所有这些都希望能够推动全球或者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快发展。但是这些倡议或者区域一体化的战略是互相交叉的,那也就是,未来这些倡议会互相影响,不是促进了一体化的提升,可能会出现全球治理体系的混乱,也就是全球治理体系出现碎片化的风险。我们国家到底怎样能够将合作共赢新的全球治理思想贯彻其中,使得我们所倡导的新的全球治理理念能够比其他国家更好,更具有吸引力、更具有竞争力?就需要我们经贸规则的制定能力、经贸话语权等不断提升,如果没有的话,我们就难以在全球层面大幅提升话语权。同时我们就难以很好的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所以这些方面突出了现在国家在整个经贸方面的安全出现了一定的挑战。

(四)粮食的结构性短缺与转基因等技术引发了粮食安全的挑战 第四个挑战,粮食的结构性短缺与转基因等技术引发的挑战

我们刚才说粮食已经实现12连增,但这是不是已经很安全呢?这里面需要厘清两个事实,第一个就是粮食产量增长不等于实现粮食安全,因为粮食产量的增长只代表国内粮食的短期供应能力,并不等于粮食安全的实现。粮食安全还取决于粮食生产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及需求增长和结构变化。第二个是粮食过剩并不代表粮食安全。因为粮食虽然总体过剩,但是可能结构性存在短缺,比如说现在国内粮食比较多,大米等生产量比较大,但是我们有很多还依靠进口,对我们国家来看,粮食安全还存在其他一系列的挑战。

1.国际粮食价格的天花板效应

第一个方面就是国际粮食价格出现了天花板的效应。伴随这几年持续的发展,我们的人工成本在上升,农业投入生产资料的价格在上升,这使得国内大米的价格会高于国外,如果我们的价格持续高于国外,又使得国内的老百姓、农民,尤其是种地的农民能够有收入的话,

9 那我们的价格就要高于国外,如果我们比国外高很多,就会使得国外的稻米、粮食大规模进口,会引发国内粮食安全新的挑战、新的问题。

2.国内的农业补贴空间日渐缩小

第二个方面是国内的农业补贴空间日渐缩小,面临地板效应。刚才我们说成本很高,生产粮食成本很高,能不能通过农业补贴来解决这么一个问题?我们通过农业补贴以后,使得粮食的价格降下来,缩小国内粮食价格跟国外粮食价格的价差,来平衡国外粮食大规模进到国内市场的问题,引发国内没法卖出去的问题,能不能平衡?现在来看这个空间越来越小。因为我们加入WTO以后,WTO规定,我们国家直接在成本上面的补贴不能超过8.5%,但目前已经接近或者超过这个水平。所以未来农业进一步的补贴空间越来越小。

3.环境生态恶化的巨大压力

第三个方面就是环境生态恶化的巨大压力。近年来我们粮食持续的产量上升,其实背后还跟我们的粮食生产所进行的一些化学方面的技术创新是有关系的,但是这直接带来的可能是生态环境的破坏。比如说,1978年,我们国家每年使用的化肥的总量是800万吨,到2013年,每年的化肥使用量已经达到5900万吨,农药使用量达到了180万吨。这些就会进入土壤、地下水,使得我们生态系统出现破坏。所以未来如果我们注重生态环境的话,可能粮食的产量就不能这么高了,因为我们不能采取另外一些新的技术创新手段。

4.农业劳动力的持续减少

第四个挑战就是我们的农业的劳动力在持续减少。现在看到三十多年的发展,很多农民进城,农村劳动力面临短缺的问题,尤其是年轻劳动力越来越少。未来生产农业的基础或者农业发展的能力资本要素就面临着短缺的问题。

5.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因素的不确定性

宏观经济环境不确定性也引发了我们粮食安全的问题。我们现在看到,我们国家,包括全球,收入分配差距的问题,农民生产粮食积极性不高的问题逐步凸显。这样一系列的问题导致了我们粮食生产未来可能会出现不确定性。

6.转基因商品是否有负面影响的问题依然不确定

当然对于粮食而言,我们现在还有一个广泛的争论。那就是近几年来我们加快进行转基因商品的粮食生产,这在一定程度上大幅提升产量,有助于解决我们粮食不足的问题,但是转基因到底对人有没有危害?有没有影响?现在从科学上没有一个完全一致的结论。有些影响可能需要几代人,甚至更长的时间逐步爆发。如果这里面确实有很大的负面影响的话,那显然粮食安全已经上升到国家安全的范畴,它会影响到我们整个民族的发展、民族的健康。 所以从这一系列的挑战来看,粮食安全现在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虽然说粮食实现12连增,但是并不能说我们的粮食安全已经没问题。即便我们三十多年的发展,经济大幅提升,产业方面承接全球产业分工,产业规模不断的扩大,金融规模不断的增长,同时贸易 10 水平在持续深化,粮食生产在大幅提升,但这些都没有预示我们国家就没有经济安全的问题。而是伴随我们开放的进一步推进,我们面临的经济安全问题也逐步爆发或者突出出来。 所以在这么一个大的背景下,未来我们应该怎么办?如何进一步促进中国经济安全、提升中国经济安全?

三、促进中国经济安全的战略选择

我想谈第三个方面的问题,怎么样促进中国经济安全?促进中国经济安全的战略选择是什么?

(一)经济安全总体战略

总的来看,按照我们国家安全法总的部署,将经济安全放在重中之重,同时,在金融安全、粮食安全、产业安全和贸易安全等方面,我们要按照国际安全法的部署来进行稳步推进,实现我们的目标,结合现在形势来看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重点推进。

1.构建防风险的经济安全监控体系

第一个方面就是要构建防风险的经济安全监控体系。从整个经济安全总的层面上看,我们要加快构建风险防控体系。这是任何一个强国都在做的事情,虽然安全是一个状态跟能力,但还得防患于未然,因为现在全球的发展非常快,全球的形势在急剧变化。怎么来防风险?就是要构建完善的经济安全的监测指标体系,建立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机构组织体系,明确金融、产业、贸易、粮食等各领域在经济安全中的地位和作用,制定涵盖更安全领域的监测指标体系,保证我们国家在应对国际威胁时,实时作出预警及反应。这个是我们说要防风险,要有监控的能力。

2.夯实内生增长动力

在此基础上,我们要夯实整个经济发展新的动力,将我们的经济更上一层楼,进一步做大做强,这才是我们经济安全的根本,那就是要通过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夯实宏观经济内生增长动力,完善宏观调控体系,促进中国经济继续保持健康、持续、较快的发展。

3.构建促进经济安全的开放体系

在此基础上构建适应新形势下,在开放环境中,经济能够提升经济安全的制度体系,就是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各项法律法规,通过法制层面来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提升我们国家在全球的制度性话语权,真正构建促进经济安全的开放体系。这个是制度层面。所以通过这三个方面有助于提升我们国家整体经济安全。

(二)促进金融安全的战略选择

在此基础上,我们要着力实施战略调整,推动经济安全的四个层面的发展,那就是金融安全我们要进行深化改革,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来提升金融安全。

11 1.构建完善的保险体系,防范金融风险

其中第一个方面就是要构建完善的保险体系,防范金融风险。近年来我们的金融风险在加大,金融的波动也在加大,金融发展的问题也在突出。比方说去年以来我们看到了资本市场的风险,股市暴涨暴跌,汇率市场大幅波动,其实从全球来看,金融改革的过程和经济波动的过程,往往伴随着金融风险、金融危机问题的突出。所以我们国家要做的不是完全消除金融风险,这是不可能,我们要做的就是怎么样构建一个防范金融风险的制度、体系。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当中,克强总理非常明确地说,今年有一个非常大的重点就是要完善金融市场保险体系。这个非常重要,一旦金融出问题了,保险机构通过保险来为我们的金融风险买单。在此基础上,如果说保险真的有问题了,政府再介入,这样就使得我们可以构建一个多层次的金融风险防范体系。

2.提高外汇储备的流动性,降低货币兑换风险

在此基础上,要提高外汇储备的流动性,降低货币兑换风险。近年来随着我们货币大规模的发行,包括国内稳增长的推出,出现了汇率波动的问题,最近人民币出现贬值的问题,资本出现大幅流出的预期。那这怎么办?我们国家现在还有全球最多的外汇储备,3.2万亿的外汇储备,客观上为跨境的金融风险提供了一个天然的屏障。但是我们现在要解决的是3.2万亿的外汇储备要用的时候随时要能用,也就是要保障外汇储备有足够的流动性。

3.创新国际金融改革思维,提升中国金融话语权

最后要稳步推进金融改革,大幅提升中国在国际当中的金融话语权。到底能不能提升我们的金融安全水平,还在于我们在全球中金融话语权的高低。我们在世界上IMF机构的话语权在逐步提升,去年人民币也加入了SDR货币篮子,成立了亚投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等,这些都预示着我们国家在区域乃至全球金融体系、金融治理中的话语权在不断提升。但是现在我们要看到的是,我们虽然在逐步提升话语权,但我们在全球金融话语权里面仍然是比较低的、比较弱的。比如说在全球货币体系里面,外汇储备份额中,英镑、美元、日元、欧元,四大货币占据了93%,人民币仍然不是主要的国际货币。世界银行历任总裁都是美国人,IMF的历任总裁都是欧洲人,这些都预示着我们国际金融机构的问题,就是我们全球金融话语权的问题仍然局限在发达国家手里,中国的话语权根本不高。

中国怎么提升金融话语权?非常重要的就是要寻找增量。增量在哪里?最重要的就在互联网金融。我们国家这几年持续较快的发展,形成了全球最多的手机用户、最多的计算机用户,这为我们现在推行互联网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当然我们现在最近也看到P2P等互联网金融问题持续的暴露、持续的爆发。但是,我们不能因为互联网金融有问题而限制它发展,而恰恰要加快制定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规则体系。如果我们国家能够制定,那我们国家有全球最多的网民、最多的手机用户,客观上能够使得我们互联网金融的规则有望成为全球互联网金融规则。所以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金融等增量方面,来提升我们在全球的增量的话语权。这是我们在金融安全方面可以重点推进这些战略方面的调整。

(三)在产业安全方面推动创新

第二个在产业安全方面,我想最主要的就是要推动创新,促进我们产业延链建链补链,真正提升我们整个产业在全球的竞争力。这样能够提升我们国家产业在全球的影响力。

12 要提升我们整个国家的产业安全,怎么样来促进创新呢?我想有三个机制。 1.构建促进创新的体制机制

第一个就是要构建促进创新的体制机制。我们已经将创新上升到国家战略,未来会加大创新的改革,营造一个创新的体制机制环境。但是我这里要强调的一点是,创新体制机制环境的构建要注重的是让市场能够发挥起决定性的作用,而不是政府主导创新。因为在现实当中政府其实是不知道什么是创新,从人类社会发展到现在,创新是小概率事件,并非是政府所能主导。所以未来我们要创新,仍然是要尊重市场,让市场主体能有创新的机会、创新的动力、创新的激励,这才是最核心的。这里面有两个方面,一个是促进高校科研院所的创新,要抓紧推进科研体制机制的改革,让很多创新主体能够真正有时间、有精力集中于创新,而不是集中于其他一些事务。第二个要加快知识产权保护,促进企业的创新意念,为那些真正有创新的企业提供知识产权保护。

2.构建国外创新成果的引进机制

在此基础上,我们要加快构建国外创新成果的引进机制。中国经济体这么快的发展,很重要的经验就是我们这么多年来,持续的、不断的向人家学习,引进各种先进的技术,未来我们仍然要注重引进发达国家的技术,因为发达国家仍然站在产业技术创新的最前沿。 2015年,习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指出,未来5年,我们将进口超过10万亿美元的商品,对外投资超过5千亿美元。这为我们技术引进创造了非常好的空间,未来我们可以加大跟别人谈判的力度,通过对外投资获得他们先进的技术,进一步转到国内,致使我们转型升级。

3.创新人才的培养机制

当然,创新最核心的还是靠人,所以创新的第三个机制就是要创新人才的培养机制。世界上最具创新性的国家,劳动生产力最高的国家,都是人力资本最高的国家,所以我们未来要加大人力资本的投资,促进能力资本的大幅提升。

(四)在贸易安全方面,积极参与全球治理

在贸易安全方面,我认为就是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构建开放型经济体制,提升我们在全球贸易规则方面的制定权,提升我们在贸易方面的话语权。当前美国在搞TPP、TTIP,对我们构成了很大的未来潜在压力,我们怎么样能够在美国力推下一代全球经贸规则调整的过程中占据主动?最重要的就是我们现在实施的一系列战略。

1.高标准的自贸园区战略

第一个战略就是我们实施自贸园区战略,推出了上海、广东、天津、福建四个自贸园区,为探索我们在全球新的体制机制进行了很好的实验,通过这些自贸园区的发展,可以为我们国家未来提升经贸话语权、参与制定规则,探索出一套具有中国开放理念的全球治理性规则。

2.“一带一路”:构建合作共赢开放新体制

13 在此基础上,我们通过“一带一路”对外释放、对外推广,能够形成具有中国开放理念的“一带一路”区域或者全球经贸性规则。当然现在来看, “一带一路”是一个长期性战略。2015年9月22日,习主席访美的时候在西雅图出席第三届省州长论坛时发表讲话,提出“一带一路”欢迎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积极参与,说明“一带一路”包括美国等世界各国都能参与。未来我们通过自贸园区、通过自贸区所探索出来的高标准的经贸规则在“一带一路”这么一个非常重要的空间里面,释放具有中国理念的全球治理的新思维,稳步推进区域乃至“一带一路”的合作,我们所构建的这么一套新的规则理念,未来是希望成为全球的治理体系,或者说,未来我们希望借此来参与、影响全球经济治理。因为我们现在看到,“一带一路”已经跟TPP、TTIP一样,它着眼的是全球,着眼的是未来几十年乃至更长时期的经贸发展。因此,从这个角度也可以看出,我们要提升贸易安全,要提升经贸话语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仅仅在自贸园区,还在“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的实施,那也就是通过参与全球治理、提升话语权,由此来提升我们经贸安全的问题。

(五)粮食安全方面的战略选择

最后一个方面我想就粮食安全方面的战略选择。粮食安全一直是各国经济安全非常重要的内容,因为民以食为天,没有粮食就没有安全可言。我们国家现在已经实现了粮食的12连增,客观上,我们的粮食总量是比较充裕的,那未来怎么办?未来要构建能够促进我们当前粮食保持较快发展态势的可持续发展机制。我们粮食12连增,未来还能不能增加、未来还能保证现在的水平?那这就需要有大智慧,需要有一系列的战略调整。

比如说,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真正发挥价格机制的市场调节作用,而不是单纯通过补贴、通过价格等方面的管控来促进粮食的发展,这不能持续。当然,世界各国对粮食的补贴、对粮食的特殊政策都是存在的,但是我们要大幅地减少对这方面政策的依赖,因为这方面的空间会愈来愈窄。当然对于我们国家来说,粮食的发展还有新的动力,那就是未来在农村、在乡镇,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推进土地流转等方面的改革。现在我们看到东部沿海地区已经大规模的推进农村土地流转。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这些其实都有助于推动农业或者粮食保持可持续发展。未来我们还得加快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农业的发展。通过这些,整个粮食安全有望达到比较好的保障。

我们这堂课主要讲的就是这些内容,主要讲的是经济安全的内涵,中国通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支撑中国经济安全的一系列宏观、微观等各方面的重要基础。但是,伴随着开放进一步推进,我们国家跟外部深度对接,在新时期的发展中,我们也看到,中国的经济安全面临着这样那样的挑战。当然,我们国家在新时期的战略调整应该说是有精准性、针对性,只要我们不断的深化改革,切实地提升我们的经济实力,同时构建防范经济风险的各种制度,我们的经济安全是能够得到有效保障的。

谢谢大家。

14 总体国家安全观下的中国国土安全 主讲人:孙现朴

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各位学员,大家上午好。

今天非常高兴与大家共同学习《国土安全》这次课程。我们现在知道国土安全这个概念是越来越热,那么国土安全是什么呢?我们就先来说国土。

国土是一个国家所构成的基本要素之一,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提供了一个基础的物理空间。可以说国土安全是国家实现发展的根本条件,关乎一个国家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国土安全一般是指国家的领土安全。我们这次课主要围绕着以下四部分内容展开论述。

首先,对国土安全的概念进行一个解析,国土安全的基本内涵是什么?第二部分,主要分析一下当前中国国土安全面临的总体现状,进行一个研判。第三部分,主要去剖析一下维护国土安全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最后一部分,针对中国的国土安全提出基本性的思路。

一、国土安全的基本内涵

首先,进入本次课的第一部分的内容,就是国土安全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一)何为“国土”?

讨论国土安全的概念时,先看一下国土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国家是一个政治概念,在地理空间上国家需要有一片土地去归它所统辖,对于国家而言,如果没有一片土地归它所统辖的话,那么它是要大打折扣的。

(二)何为“国土安全”?

对于国家来说,国土是国家主权赖以实施和体现的物理存在空间,也是一个主权国家人民进行繁衍生息劳作的物质基础。

(三)国土的构成

国土由四部分所构成。第一部分是领陆,指的是一个国家在其主权管辖之下的全部陆地和岛屿的总和;第二部分是领水,指的是在一个国家主权统辖范围之下的全部水域的集合;第三部分是领空,是指在领陆和领水上面存在的空气空间;第四部分是底土,指的是在领陆和领水下面的全部底土,包含很多的资源。

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土的概念也逐渐的在向外拓展,它的外延现在也包括了在国际法上所规定的海上专属经济区。所以在看国际新闻的时候,经常能发现许多国家围绕着海上 15 专属经济区发生了一系列的争执等。这是国土随着时代观念的变化,它的外延也在不断的向前扩展。

(四)何为“国土安全”?

分析了国土的概念之后,国土安全指的又是什么呢?它有什么样的基本意涵呢?国土安全既有广义的概念,又有一个狭义的概念。从广义上来说,国土安全指的就是国家的国土不受到外部国家的威胁和侵犯,生活在这片国土上的人民,无论是在主观上还是客观上,都处于一种安全、稳定的状态。国土之上的重要基础设施,不遭受到人为和自然环境所带来的破坏,国土不受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等环境变化的严重影响。

在狭义上国土安全是指这个国家的国土不遭受到来自外国的威胁和侵犯。应当来说了,美国是世界上最早重视国土安全的国家,世界各国面临国土安全的境况并不是十分相同的,对于我国而言,我国面临的国土安全现状是什么样子呢?这也就为我们界定我国的国土安全概念有了一个背景,从我国国土安全面临的这种现状来看,我们的国土安全概念可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五)从我国国土安全的现状来看,国土安全概念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国土不受外国的威胁和侵犯。第二是我国的国土不被分裂。第三是国土之上的重要基础设施不遭受到重大的破坏。

国土安全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国家所辖的国土不受其他国家的威胁和侵犯。在现代国际法确立之后,国土主权是国家最根本的权利,这是明确规定的,而且是指一个国家在它的国际社会当中存在的基础。一国有权决定本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方针,它可以在国土统辖范围之内采取立法、司法以及行政措施,任何其他国家不能以任何目的、任何理由对其进行干涉、对其进行侵犯。

在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之后,我国越来越多的重视国际规则,而现在国际法体系提出之后又明确地确立各国相互尊重领土完整,互不侵犯的基本原则,目的就是要保护一个国家对所辖国土的主权。任何国家有威胁其他国家的国土主权,都是违背国际社会的基本准则,都是违背联合国经济的。

国土安全的另一个重要标志是保证国土的完整不被分裂。长期以来,分裂主义是危害国土完整以及国土安全的重大威胁,分裂势力的重要目的就是脱离所属的主权国家,从而谋求独立地位,领土诉求也是分裂主义区别于一般民族冲突的重要特征。

在冷战之后,苏东地区一些国家,从一国分裂为许多国家,比如说,南斯拉夫,分裂为了塞尔维亚、波黑等等几个国家,包括我们在观察现在的国际形势,看加拿大的魁北克人、英国的苏格兰人,都在要求这种分裂主义运动,要求成立一个自己的独立国家,希望自己的这个族群所居住的土地随独立出来,所以说保护国土的完整性不被分裂是国土安全相当重要的一个特征。

国土安全还包括对国土之上重要的、关键性基础设施的防护。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土安全的概念在不断的扩延,现在已经开始要包括到关键性重要基础设施不遭受到外来的攻击和威

16 胁。特别是“9•11”恐怖袭击事件之后,保证关键性的、重要的基础设施的安全不受破坏,已经成为各国政府面临的重要的任务。

我们看“9•11”事件,恐怖分子劫持了客机,然后撞向了美国纽约的世贸大楼——双子塔楼,造成了严重的损失。保护重要基础设施的安全现在已经迫在眉睫,提上了各国政府的重要日程。

(六)国土安全在新的总体国家安全观当中的地位

国土安全在新的总体国家安全观当中具有一个什么样的地位呢?我们知道习总书记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上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这个概念,从战略决策高度去认识新的国际形势,去维护中国的国家安全,而在这个总体国家安全观当中,国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且我们所说的国土安全与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军事安全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国土安全与政治安全有着怎样的一个联系呢?国土安全是政治安全的重要表现形式,一个国家如果失去国土或者国土遭受到严重的威胁,那么它的政治安全就面临重大的威胁。在国际关系史上,一个国家往往以威胁他国国土安全的方式去威胁他国的政治安全。 比如在冷战时期,美苏等国常常会以威胁他国国土安全的方式来威胁他国的政治安全。美国在冷战时期,古巴当时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古巴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美国当时就担心古巴的社会主义制度在美洲得以蔓延,不断的拓展。因此当时就发动入侵战争——“猪湾事件”,想通过去侵犯古巴国土安全的方式去推翻古巴的社会主义政权。所以,国土安全和政治安全的联系是极其紧密的。

其次,国土安全与经济安全也是有联系的。国土安全是经济安全的有利保障,国土是国家经济财富的物质基础,能够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所需的各类资源,而且只有国土安全得到保证,国家的经济才能可持续性的发展,人民才可以在一种稳定的状态下去谋发展,而且国际资本也才能更放心地对其进行投资。为什么这么说呢?你想想,在一个战火纷飞的国家,国际资本能往那投资吗?资本是逐利的,今天投下去,可能明天就由于战火毁于一旦,资本就不能盈利,它为什么要往那投资呢?

只有国土安全,一国的经济部门也才能与他国进行深入的合作。只有国土安全之后,一个国家的经济部门才能把主要精力放在与其他国家进行经济上的战略对话与深入合作。如果这个国家处于战乱之中,那么这个国家的部门有精力去跟其他国家进行深入的合作吗?有精力去制定这种长期的战略规划吗?显然是不可能的。

国土安全与军事安全有着怎样的联系呢?国土安全是军事安全的根本基础,国土是国家军事力量存在的基础,为国家的军事力量发展提供基本的物质空间。如果一个国家没有国土安全做保证,那么它的军事训练就难以正常化有规模的进行。

我们看到一些小国,它怎么进行军事训练呢?只能去租借其他国家的地方。显然这种训练是不持续的,很难进行长期规划。而且一个国家只有有效地掌控国土之上的战略要地或关键性的基础设施,国家才能对军事力量进行战略性的部署。只有确保国土安全,军队才能在域外执行军事任务,才能更放心地与他国进行合作,去承担必要的国际责任。

(七)国土安全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联系

那么,我们看了国土安全与军事安全、政治安全、经济安全的联系后,国土安全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联系是什么呢?从关系上来看,国土安全在总体国家安全观体系当中,处于一种基础的地位。国土是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只有国土不被威胁、不被侵犯、不被分裂,国家才能在一种安全、稳定的环境中谋发展。从本质上来说,国土安全就是国家的生存空间问题。在总体国家安全体系当中,处于一种基础的地位。

从安全观念的分属上来看,国土安全到底是处于传统安全,还是非传统安全呢?我们说它在这个安全观念当中,处于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的这种交叉区域。一般上认为国土安全就是指这个国家的国土不受威胁或侵犯,毫无疑问属于传统安全的范围。但是我们看到冷战之后,由于恐怖分子或自然灾害所造成关键性基础设施的毁坏,使得国土安全慢慢地也展现出了非传统安全的一些特点。所以从安全观念上来说,国土安全处于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的交叉区域。

二、中国国土安全的总体现状研判

下面进行本次课的第二部分内容,看一看中国国土安全的总体现状是什么呢?对之有一个研判。

(一)中国在维护国土安全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新中国成立之后,60多年的不懈努力,中国在维护国土安全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首先是中国与周边大国构筑了良好的双边关系,我国严重的、直接的外部威胁基本得到了消除。第二是中国与多数周边国家划定了边际,边际安全状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第三是香港、澳门问题得到了妥善的解决,重回祖国的怀抱。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周边国家在军事上投入了更多的资金,这是我们的消极因素。

但是总体上来看,冷战之后,随着国际格局的变化,以及中国国力的不断提升,我国的国土安全面临直接的、严重的外部威胁基本上得到了消除,呈现出了一种较为有利的态势。

(二)中国维护国土安全取得的成就

具体分析一下,中国维护国土安全取得的一些成就。首先是中国与周边大国的关系,整体上处于一种稳定的状态,严重、直接的外部威胁基本消除。

冷战时期,我国面临的外部形势是极其严峻的,国土安全一度受到了外部大国的直接威胁。新中国刚刚成立,美国当时反共极其严重,对我们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采取了一种封锁、抵制的措施,而且在观念上,还发动了朝鲜战争,并对朝鲜进行了大规模的武装干涉,进而在陆上直接的威胁中国的国土安全。为了保卫我们新生的国家,我们提出要“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口号。面临着直接的外部威胁,这是在东北部。

而且美国当时还不止如此,美国还派遣了它的海军第七舰队深入台湾海峡、封锁台湾海峡,阻止我国收复台湾、实现祖国的统一。这些都是对我国的直接威胁,在50年代。

18 到60年代,我国的直接威胁仍然没有消除,我们面临的地缘安全形势仍然十分严重。我国面临的安全形势上不光是美国,还面临着来自美国和苏联两个霸权国的直接威胁。 进入60年代之后,随着中苏两国的论战开始,中苏两国关系逐渐恶化。在这些过程当中,苏联为了给中国施加压力,苏联在中苏边界陈兵百万,使得我国的北部边界面临着直接的威胁,给我国造成了直接的战略压力。而且苏联不但自己对我国施加压力,还联合了越南、印度等国对我国施加战略包围。当时处于战略包围之中,我国提出了一个国家政策理念“两个拳头打人”。

这一时期面临的安全形势最为严峻,国土安全时刻处于外国的军事威胁之中,无论是在东面还是在西面,都面临着直接的威胁。而且当时我国在与苏联的地缘博弈当中,中苏双方在边界地区还发生了一系列的冲突事情。比方说我们所熟知的“珍宝岛事件”,这都是我国最直接的威胁。

进入80年代90年代之后,随着苏联解体,美苏国际格局的演变,冷战终结。我国也开始把主要精力放在国内经济建设,发现我国面临的直接安全威胁得以消除。苏联解体之后,北部边界的安全威胁直接消除。

随着进入改革开放,我国提出了“睦邻 安邻 富邻”一系列的政策,与周边国家逐渐地改善关系,与东北亚国家、与东南亚国家、与南亚国家的关系都得到了持续的发展,与美国的关系也逐渐得到了改善。

在这个时期,我国周边安全环境开始向缓和的方向发展。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中国与周边主要大国的关系几乎都处于稳步的发展之中,尽管中美关系还时有摩擦,在南海争端上、在网络安全问题上,都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有人说中美关系走到了一个关键性的十字路口,但两国的战略高层都认识到,双方的合作是根本,整体上双方都希望双边关系处于一个稳定发展之中。

总书记上台之后,与奥巴马总统共同的提出了中美双方要积极地构筑新型大国关系。而新型大国关系的基础是什么?不冲突、不对抗,我们要谋求合作共赢。

苏联解体之后,我们还积极地发展与俄罗斯之间的关系。俄罗斯在苏联刚刚解体的时候,一度靠向了西方,希望西方对其进行大规模的资金援助,帮助它渡过难关。两三年之后,俄罗斯发现西方国家提出的援助等往往是口惠而实不至,西方国家不希望有一个强大的俄罗斯。所以俄罗斯又重新发现亚洲,重新执行它的双头鹰外交。至此之后,中俄关系慢慢地就进入稳步发展的态势之中,不仅在叶利钦时期、在普京时期,都处于稳步的发展之中。中俄两国都是金砖国家合作成员,双方还共同发起了中俄印三边外长会晤机制。可以说中俄两国的关系,无论是在政治上、在经济上、在文化上,都得到了一系列的深入发展。

那么,再看东北亚。中日关系在经历震荡之后,慢慢地也在找到了一些平衡点,逐渐地在回归平稳的状态,双方都希望积极的发展两国的经贸合作,推进两国的经济关系。 西南方面进入冷战之后,我国不断地加强与印度的双边关系。冷战之后,中印双方都在不断地去重复亚洲足够大,足够容纳中国和印度的同时崛起。冷战之后,历届的印度政府整体上采取的都是对华友好的一种状态,中印两国在政治上发展很快,在经济上发展就更快了。

19 尤其是进入了二十一世纪之后,中印两国的经贸额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在双边层面上中印两个新兴大国承担自己的责任,推进了在次区域层面的合作,成立了孟中印缅四区域合作机制,推进两国更深入的合作,通过孟中印缅经济合作去发展两国的欠发达地区。

其次是中国与大多数邻国划定了边际,陆上边际安全状态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中国自古以来都是位于亚洲东部疆域极其辽阔的大国,自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遭受到了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压迫和侵略,国土被割占、利益被掠夺,而中国的许多邻国也沦为了殖民地或半殖民地,比方说在南亚地区,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国都是英国的殖民地;在中南半岛是属于法国的殖民地等。

这使得新中国成立之后所继承的边界“有名无实”,所以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急需去展开在边界上的工作。中国当时本着友好协商、互谅互让的谈判原则,与邻国开展了一系列的边界谈判,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与绝大多数的周边邻国在陆上边界的勘界工作得到了完成,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其中,在1960年时与缅甸首先签订了边界条约,两国的边界得到了确认,是极具象征性意义的。至此之后,中国相当于来说就有了一个模板,逐渐的去其他的国家展开边界谈判。在60年代的时候,我们迎来了与周边国家进行边界勘定的第一波高潮。分别与尼泊尔、蒙古、巴基斯坦、阿富汗签署了边界协定,妥善解决了与这些国家的边界问题,为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谋求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周边环境。

冷战结束之后,中国与其他国家边界划界工作迎来了第二个高潮。苏联解体之后,原来长达7千多公里的中苏边界,分为了中国与俄罗斯、与哈萨克斯坦、与塔吉克斯坦、与吉尔吉斯斯坦,四国的边界,在不懈的努力之下,中国与上述四国的边界问题最终得到了顺利解决。

中国与绝大多数邻国签署边界协定之后,中国的边界安全状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边界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安全和国际法保护。这就使得一些域外国家很难再利用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边界纠纷介入到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事务之中。一些国家希望利用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矛盾去设置一些障碍,去延缓中国的和平发展,进而在我国的外围施加了更大的压力。

第三个层面我国取得的成就是香港和澳门的回归。在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门户被打开,英国殖民主义者强迫当时的中国政府签署了不平等条约,香港被割占出去了,当时我们无力收复。新中国成立之后,是个明显的间隔点,既是中国近代以来倍受宰割命运的终点,同时又是国家重新追求统

一、维护国土安全的新起点。新中国成立之后,明确表示中国政府不承认帝国主义强加给我们的不平等条约。所以建国之后,新中国有三大外交政策,有一条就是“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就是要把这些帝国主义强加给我们的不平等条约重新梳理,在新的基础之上,我们进行外交谈判,希望通过和平手段去谈香港问题、谈澳门问题。 随着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不断发展,中国与英国政府、与葡萄牙政府的接触,到20世纪80年代时,迎来了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的条件日趋成熟,考虑到香港以及澳门的历史现状,中国政府提出了创建性的思维,“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制定了解决香港问题、澳门问题的基本方针。最终通过和平谈判,中国与英国、与葡萄牙分别签署了解决香港问题、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香港和澳门重回了祖国的怀抱。

(三)中国国土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

刚才主要谈到了中国维护国土安全取得的巨大的成就,那么中国国土安全面临着哪些的主要问题呢?

首先,我国的周边国家近年来加大在军事领域的投入力度。冷战之后,亚洲的经济发展相当的迅速,一些国家开始加强军备建设。可以说冷战之后,亚洲成为了世界军备竞赛的一个重点区域,亚洲国家在军事领域的投入不断的增加。

东北亚的国家为了追求与经济地位相称的军事地位、政治地位,冷战之后,日本加速发展了军事力量,在军事领域的投资不断的增大。

东南亚国家在冷战之后,为了取得与邻国在解决争端问题中处于有利的地位,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家,都开始在军事领域投入巨资,购买军事设备。

南亚的两个国家,印度与巴基斯坦长期敌对。冷战时期,印度与巴基斯坦曾经发生过三次战争,印巴冲突是南亚地缘政治最明显的特征。冷战之后,为了掌握在地区的战略主导权,两国在军事领域的比拼是愈演愈烈,两国不但在常规力量方面投入了巨资,两国还在核力量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突破。1998年,印度进行了首次公开的核实验,一下子进行了5次核试爆。印度进行了核试爆之后,巴基斯坦随即就进行了报复。巴基斯坦马上进行6次核试验进行予以还击,这就使得我国周边的态势更加严峻,我国的周边又增加了两个核国家。 第二个方面是美国加强了在亚太地区的战略部署。冷战之后,中美两国共同的对手——苏联解体了。失去了共同对手之后,美国对中国的防范开始不断的增长起来,特别是随着中国在亚洲地区实力的快速增长、崛起,美国越来越担心,在亚洲的主导权慢慢地要转移到中国,所以近年来美国对中国采取“接触+遏制”的政策,“遏制”的成分在逐渐的增多。美国现在已经开始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防范中国,这也成为了中国维护国土安全的一些潜在问题。尤其是在奥巴马政府上台之后,让他的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马上飞到了东南亚,说美国要重返亚洲。

所以奥巴马政府马上结束了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把美国的主要精力转入到了亚太地区,对中国进行反叛。而且美国的战略部署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美国除了加强与日本、澳大利亚、韩国这些传统的盟国之外,还不断的加大了与亚太地区的重要国家,比方说印度、越南、印尼的这种伙伴关系,希望在亚太地区编织一种网状安全体系,去平衡中国快速崛起的影响力。

所以,美印关系这几年发展相当快,美国总统奥巴马经常访问印度,而且美印两国在军事领域的进展尤其迅速,美印两国前几个月签署了后勤协议,双方之间允许在一定条件下,允许运用对方的军事基地,这些就是深层次合作的表现。美国的目的是非常明确的,就是要编织一种网状安全体系,去平衡中国快速崛起。

此外美国还没有放弃手中的台湾牌,希望通过插手台湾问题,对我国进行牵制。美国加强在亚太的战略部署,增加了我国面临的战略压力,同时也增大了中国维护国土安全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

21 第三个方面是周边国家的恐怖主义威胁对我国维护国土安全有一定的挑战。恐怖主义和贩毒等非传统安全问题对于我国维护国土安全提出了新的难题。

在南亚地区恐怖主义势力极为泛滥,本•拉登的基地组织是在阿富汗,阿富汗属于南亚地区,属于我国的周边区域。一直以来基地组织在阿巴地区从事的恐怖袭击事件,尽管知道阿富汗或者说巴基斯坦政府近年来不断地采取各种的反恐行动,美国也提供了大量的资源去反恐,但是反恐势力至今没有被完全消灭,依然在从事一些暴力恐怖袭击事件。

而且我国的周边区域,像南亚、中亚,不光有基地组织,在中东兴风作浪的伊斯兰国也在把它的势力慢慢的扩展到南亚地区,要在南亚地区建立一个分支机构,要建立一个呼罗珊省。

整个在南亚区域,呈现出一种“两魔凌舞”的恐怖安全格局,那显然是对于维护我国的国土安全是不利的。

南亚、中亚地区与我国的西部省份相邻,恐怖分子往往利用边界人迹罕至的自然地理条件渗透至我国境内,然后威胁我国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以及基础设施安全。如果恐怖势力渗透不加以遏制,今后必将成为我国维护国土安全重要的威胁。

中国维护国土安全面临机遇与挑战

第三部分内容,分析一下中国维护国土安全面临着哪些机遇,有哪些挑战。

(一)中国维护国土安全面临的机遇

首先新中国成立后,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为中国维护国土安全提供了有利的保障。国土安全涉及到综合国力,而综合国力是指一个国家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的总和。 综合国力是指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实力的总和,综合国力的强与弱,与一个国家维护国土安全的程度是成正比关系的。如果一个国家的国力极其强盛,那么国土安全毫无疑问是能够得到保障的。但是,如果一个国家处于衰微,那么国土安全很有可能会面临危机。

追溯历史,中国在鸦片战争之前,综合国力一直是雄居世界的前列。但是进入近代之后,随着中国国力日益衰减,列强开始对我国步步紧逼,通过长枪大炮,打开了我国的门户,迫使签署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迫使我国割地赔款,我们的国土安全无从得到保障。 辛亥革命爆发之后,尽管当时推翻了清朝的专制统治,但是中国的国家实力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提高,尽管一战的时候是战胜国,但是没有享受到战胜国的权利,可以说当时还是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

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经过了十多年的发展,国家的综合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我国有了自主的力量,尤其是进入了改革开放之后,中国进入到了大发展的时期,经过30多年来的不懈奋斗与努力,我国的经济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综合国力又完成了一个由弱到强的发展过程。

22 综合国力的首要表现是在经济方面。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的经济总量仅仅是位居世界的第十位,按照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排名,属于低收入国家。但是经过改革开放以后30多年的发展,经济总量已经仅次于美国,跃居世界第二位。在2012年已经超越了日本,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现在我们在步步紧追美国的步伐,而且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上来说,我国现在已从低收入国家到了中等收入国家。

与之相同步的是什么呢?我国的军事实力也得到了不断地提升、增强,在军事力量建设和国防科技工程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经济实力的增强,我国现在已经研制出了多种领先的武器装备,比如说在导弹方面、在隐性飞机方面,都取得了一些突破。

总而言之,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我国已经拥有了更多的维护国土安全的抓手,能够为我国维护国土安全提供有利的保障,这是综合国力的提升对国土安全的支持。

国际地位提高也为我国维护国土安全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维护国土安全一方面是需要综合国力的提升,让自己变得强大,同时还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及良好的周边环境,从外部寻求更多国家必要的支持。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不断的得到提高。

(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全面的参与国际多边机制。

改革开放之前,由于国力所限,经济所决定参与国际多边机构以政治类为主,以恢复我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为主要代表的政治机构。但在1980年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开始恢复了在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合法席位,开始由一个政治型的社会主义大国向经济型的社会主义大国演变,开始全面的参与当前的国际体系。

进入新世纪之后就更明显了,2001年经过长达15年的艰苦谈判,中国最终加入了世贸组织。这也全面的标志着我国融入了当今世界的经济体系。

除了我国全面参与国际多边机制之外,还积极地开展创建一些新的国际多边机制。 我国参与创建了20国集团,都知道20国集团现在成为了决定国际经济秩序最重要的一个多边机制,里面涵概的国家是最有发言权的国家。而且我们都知道,今年的G20峰会就要在中国召开了。

其次,还参与创建了维护地区和平的上海合作组织,去打击“三股势力”。不但如此,我国还与其他新兴大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南非创建了金砖国家合作机制,我国希望通过上述创立的国际多边合作机制去塑造未来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

第三个方面是中国在国际多边机制中的话语权得到了明显提升。2010年11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通过了份额改革方案,中国的份额得以明显的上升,这也是国际社会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的认可,也是对于国际经济力量的现实反映。

23 2015年1月,全球互联网治理联盟选举了新一届的委员会成员,在20名委员当中,中国有2人入选,这2人分别代表亚洲和大洋洲的政府部门与私人部门。

这一系列的事件充分的表明,中国正在越来越多的参与国际多边机制的议程讨论及决策,也表明了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在不断的提升。

伴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全面的融入了当前的国际体系,这为维护我国的国土安全提供了诸多的有利条件。一方面,当我国的国土安全面临威胁时,既能够利用多边机制发出自己的声音,又能够在国际范围内,寻求其他国家在道义上的支持。另一方面,国际地位的提升使得我国在维护国土安全的时候更加的自信。为什么呢?国际地位的提升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的国际行为越来越符合国际规范,越来越得到其他国家的认可,当我国的国土安全遭受威胁时,可以更为自信的运用当前的国际准则去维护自身的权益。

(三)中国维护国土安全面临的挑战

前面讲的是中国维护国土安全面临的机遇,下面说一下维护国土安全面临的挑战。 首先是分裂主义势力抬头,中国国土安全面临的现实威胁增大。近年来,中国国内的这些台独、疆独、藏独等分裂势力频频抬头,他们试图破坏国土的完整性,这对于维护国土安全所造成的威胁显然是不容忽视的。

在解放时期,国民党与共产党发生内战,国民党败退到了台湾。可以说台湾问题,是我国内战遗留下来的问题。由于新中国成立之后,美国的阻挠,封住台湾海峡,迄今可以说解决台湾问题依然是我国的重要问题,两岸依然处于一种敌对的状态。两岸这种状态还远未结束,为了祖国的统一,我国的中央政府提出了只有台湾当局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两岸就有共同合作的前提。

在1991年,海协会和海基会在商谈中也曾经达成了“两岸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两岸都希望这个问题得到一个完满的解决。但是在李登辉主政台湾之后,台独分裂势力开始不断的发展,特别是在民进党上台之后,台独势力加快发展。在2002年的时候,陈水扁抛出了“一边一国论”,标志着民进党当局把台独公开化了,企图从根本上将台湾从中国的版图当中分裂出去。

那么除了台独问题,还有疆独。自新疆和平解放以来,分裂与反分裂斗争一直没有停息,尤其是进入到冷战之后愈演愈烈,为什么呢?冷战结束之后,苏联解体,中亚民主主义逐渐的抬头。而中亚与我国的新疆地区相邻,受到中亚分裂势力的影响,疆独势力在冷战之中发展很快,一些狂热的疆独分子开始编织了所谓的一些理论——东突理论等。妄图把新疆从中国分离出来,而且疆独分子到后来演变为以暴力恐怖的方式、手段去谋求独立地位。一些极端分子甚至公开宣扬,要通过恐怖手段达到分裂、分离的目的。

在和平解放西藏之前,西藏上层的分裂集团就图谋把西藏从中国的版图当中分离出去。当时英国殖民主义者在殖民南亚的时候,鼓动西藏分裂势力把西藏从中国分离出来,当时西藏上层分裂集团也有这种企图。西藏上层分裂势力在西藏和平解放之后,依然没有放弃独立的图谋,在独立图谋达不到的情况下1959年策动了武装叛乱。结果叛乱失败,西藏上层的分裂势力开始流亡海外,并且当时在印度还组织了流亡政府,在印度的达兰萨拉建立了分支

24 机构。这就使得藏独问题,几十年来的活动一直并没有停息,一直在以南亚的某个国家做基地,然后开始进行这种武装独立图谋,现在也成为了我国维护领土完整的一个重要威胁。 在短期之内,这个台独、疆独、藏独分裂势力还不会退出历史的舞台,仍将是我国维护国土安全的重大威胁。从地缘安全的角度来看,台湾、新疆、西藏都地处我国的边疆区域,一旦独立目标实现之后,那么很可能在中国的其他地区引起这种连锁反应,这将从根本上威胁到中国的国土安全。

我国面临的另一个挑战是什么呢?近年来,中国与邻国存在的海洋国土纠纷愈演愈烈,对我国国土安全已经构成了现实的挑战。

以往可能说我国是一个大陆上的强国,往往忽视我国的海洋国土,但是现在海洋安全问题,逐渐提上了国家安全的议程。从目前来看,我国的海洋国土安全面临的威胁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我国的海域内的许多岛屿、岛礁被周边国家侵占,这个在东海方向明显的表现就是中日之间的钓鱼岛争端。在70年代的时候,我国先发展其他领域的友好关系,相信以后会有好的方式去解决钓鱼岛问题。但是后来日本违背了友好合作的原则,然后挑起事端,在钓鱼岛问题上逐渐的升级,慢慢的就有可能演变为东海危机的一种事态。

在南海方向,南沙群岛自古以来是我国国家领土的一部分,但是我们看到部分东南亚国家,像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枉顾历史事实,从上个世纪60年代就开始侵占我国的南沙岛礁。

第二个方面就是周边国家在与我国的海洋划界问题上,存在着严重的分析,除了岛屿、岛礁争端之外,在海洋划界上存在着严重的分歧的就是海上经济作业区。我国与部分国家至今尚未达成海域的划界协定,双方所主张的海洋边界出入较大。比方说在东海方向,中国与日本之间存在纠纷既包括200海里的海上专属经济作业区的划分,也包含着历史遗漏下来的东海大陆架的划界纠纷。而在南海问题上就更为复杂了,海洋划界涉及到的六国七方。 第三方面就是我国的海洋资源已经开始遭到相关国家的掠夺。常说南海岛屿被侵占、资源被掠夺,说的就是我国的海洋资源被掠夺。由于我国与相关国家存在海洋争端,而且这些争端国大多数都是一些小国,所以在与我国解决海洋争端的过程当中,底气不足。一些东南亚国家就认为一个国家中国容易去折断,如果几个东南亚国家采取抱团取暖的方式,几个筷子捏到一块中国就不容易折断,所以部分东南亚国家开始联合在一起与中国抗衡。而且部分域外大国居心叵测,挑起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一些矛盾,联合其部分小国去开发争议地区的海上资源。

第三个层面就是尽管我国与周边国家达成了陆上边界协议,但是仍有陆上边界尚未划定,而且争议双方存在的分歧也非常大。

建国之后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中国与大部分的国家签署了边界协议,但是中国与印度和不丹的边界还没有划定,尤其是中印边界纠纷,涉及的领土面积12.5万平方公里,在中国的陆上领土主权问题中最为突出。中印边界问题为东、中、西三段,双方之间在这三段争议地区怎么达成一个友好的协议,至今尚未有定论。而且在1962年的时候,中印双方为这个

25 边界问题曾经发生武装冲突,严重地影响了中印两国的关系,使两国的关系陷入到了一个冰点。

冷战之后,随着中印两国关系的发展,两国都在不断的强调,要以务实合作的态度去解决边界问题。但是由于没有得到最终解决,使得中印双方在边界地区经常发生摩擦事件。比方说中印两国在边界地区发生了“帐篷对峙事件”,印度当时国内的媒体对此给予了渲染,说中国入侵论等等,毫无疑问对于双边关系是有影响的。而由于边界问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对于我国陆上安全也会造成一种严重的威胁。

第四个层面就是重要基础设施面临的安全威胁日趋增大。

重要基础设施是附属在国土上的人类劳动成果,是人们通过不断地努力形成的一种劳动结晶,是依附在国土上的重要附属物,对于国家的政治发展、经济发展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可以说是国家赖以存在的基础条件。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重要基础设施涵概的范围在不断的扩大。从当前的形势来看,重要基础设施的主要威胁,有恐怖主义、网络攻击、突发公共事件等。

近年来恐怖分子、犯罪分子已经制造了多起的针对基础设施的破坏事件。比如2009年,在新疆乌鲁木齐发生了“打砸抢烧”严重的暴力犯罪事件。2014年,在云南的昆明火车站暴恐分子袭击了交通枢纽,导致昆明火车站一度陷入了瘫痪状态,无法正常运行。如果这些事情得不到及时遏制的话,那么今后的电力、能源、交流运输等基础设施,极有可能成为暴恐分子的攻击目标,这显然会成为国土安全面临的重要挑战。

此外,随着网络等新技术的运用,部分犯罪分子还开始运用网络等新技术发动大规模的破坏活动。此类犯罪活动尽管刚刚开始,但由于技术手段极快,往往会造成更为严重的破坏。 2014年的时候,铁路系统网络平台曾经发生了泄密事件,这就致使多达几十万的用户的个人信息被黑客盗取,而那些犯罪分子往往还会利用网络新的技术手段进行破坏活动。如果这种犯罪活动得不到及时制止的话,那么他们的行动毫无疑问会进一步的升级,最后严重危及到我们重要基础设施的安全。

其次是重大的自然灾害,对于重要基础设施所造成的危害,损失也是我们不能低估的。比如在2006年的时候受到西太平洋海域地震的影响,多条海底的光缆断裂,造成了中国大陆向美国、以及欧洲国家方向的通信中断,互联网无法正常的登录,造成了国内的部分外盘交易陷入了瘫痪,没有办法进行正常的经济合作交易。

2008年5月,四川省汶川发生了特大地震,不仅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事故,还造成了数个中等城市,以及上百个城镇的基础设施完全陷入到了瘫痪状态,电力、交通、能源等几乎全部中断。所以,自然灾害对于重要基础设施造成的损失,我们也是不容低估的。

四、中国的国土安全提出基本性的思路

下面,讨论一下我国维护国土安全有哪些基本思路,有怎样好的做法和建议?

26 在维护国土安全的征途上,我国需要从国内和国际两个方向统一着手。一方面,要立足于自身、立足于国内,继续增强我国的国家实力,继续坚持睦邻友好政策,同时还要建立统一的国土安全维护机制,完备的应急处理机制。另一方面,需要加强对外合作,在谈判的过程当中,通过和平的手段去解决争端。

第一条是要增强国家实力,特别是要发展我国的军事力量。新中国成立之前,我国是一种任人宰割的局面,新中国成立之后,是一个间隔点,摆脱了其他国家奴役、掠夺的处境。摆脱这种处境的根本原因是我国实力的提升,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有强大的综合国力做基础。正是由于这个实力的增强,我国才能够在建国之后维护国土安全的行动中取得胜利。

比如在朝鲜战争当中取得了胜利,比如在中印边界冲突当中取得了胜利,我国有效地遏制了印度对于我国边界地区的蚕食等。归根到底是我国实力的增强,有效地去保护了我国的国土不受其他国家的侵犯。从历史的经验得出,增强国家实力是有效维护国土安全的首要法则。

改革开放后3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我国国力的提升主要表现在经济领域,军事实力与文化软实力等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在未来增强综合国力的过程当中,我国要重视提升军事实力及文化软实力。现在很多国家都在重视自己的软实力,我们一定要把这些提到日程上来,软实力它并不软。

在维护国土安全方面,尤为要重视发展军事力量,提高我国的军事能力,在中国和平崛起的背景下,需要审慎的看待武力的作用,维护国土安全的基本权益也需要强烈手段。 第二条坚持睦邻友好政策。睦邻友好政策对我国维护国土安全曾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正是我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睦邻的政策,才与其他国家达成了边界协定。 睦邻政策所发挥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睦邻友好政策能够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和平的周边环境,使得我国能够专注于发展国内经济,去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拥有更多的资源或手段去维护国土安全。同时增强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通过睦邻友好政策,使得我国与其他国家保持着友好状态,不容易被域外大国见缝插针,利用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矛盾,然后对我国采取一些敌对的政策,进而威胁中国的国土安全。

我国采取“睦邻 安邻 富邻”等一系列的政策,还提出“亲、城、惠、容”这些周边外交工作的新理念之后,我国与周边国家的矛盾就会降下来,这就防止了其他国家利用我国与周边国家的矛盾。

其次,睦邻政策能够为中国与周边国家去解决陆疆、海疆纠纷,创造一种良好的外部氛围。通过实施睦邻政策,中国会向其他国家去传递一种和平解决争端的良好愿望,周边国家也能看到我国解决边界纠纷、海域争端等问题的一种诚意。表明了中国尽管在亚洲地区是一个大国,比东南亚国家块头大很多,但是中国并不会走霸权主义国家的老路,不会以大欺小,以强凌弱,我国还会用这种友好协商、和平的方式,去解决边界问题。

第三条就是要建立统一协调的国土安全维护机制。长期以来,我国所强调的国土安全表现出了一种浓厚的传统安全色彩,主要指的就是要保证国家的领土不会分割,国家权益不被 27 侵犯,这种认识造成的结果是什么呢?国家的国土安全维护机制主要是为了保证国土完整以及不被侵犯,没有对关键性的基础设施安全这一重要内容进行统筹的考量。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新的形式之下,我国的国土安全所指示的范围正在扩大,一系列的重大基础设施破坏行为的背后,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国际背景。因此在国土安全维护机制方面,需要去考量维护国土安全的三个方面因素,并且还要对我国各领域资源进行统一的协调规划。

第四条是要加强应急能力机制的建设。长期以来,我国解决国土安全的突发事件已经形成了一些宏观的战略框架,但在具体层面,尚存在完善的空间,特别是在新形势、新背景之下,国家在处理涉及国土安全的突发事件中,应该提高对于应急能力的认识。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增强应急机制的建设。

首先是要建立完备的国土安全防控体系,去及时地掌握威胁国土安全的新情况、新情报,而这些也是处置国土安全突发事件的基础条件。在此基础之上,还可以提前准备应对不同类型威胁国土安全的事件措施,并根据新的情况制定新的处置方案。

第二个是要建立一个应急机制的训练体系,这种训练系统能够对于整个国土安全的应急机制进行检验,提高国土安全各参与部门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第三个是要建立应急机制的指挥体系,国土安全突发事件往往是牵涉到各部门,牵涉的面比较广,只有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之下,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职能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第四个是要建立国土安全的应急公关机制,国土安全涉及的突发事件一般会涉及到国家安全,在政府处置突发事件的过程当中,国内外的媒体往往会进行那种铺天盖地的报道。而在报道当中,有一些是进行了准确的报道,但有一些是不良报道,而且有一些国家是带着有色眼镜进行主观上不实的报道,这就使得在突发事件出来之后,我国的政府要尽量去掌握舆论的主导权,提供正能量,对一些不实的报道进行辟谣,让民众了解事件的过程,增强对政府的信心。

第五条是要加强对外合作和谈判。在和平发展的时代背景之下,国家在通过采取暴力的方式解决争端的空间已经越来越小。现在经常说的是什么?国际上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大国无战争的社会,大国与大国之间已经打不起战争,因为战争的成本或者说代价太大,往往是两败俱伤,还有可能使得地球毁灭。所以大国之间已经没有战争了,小国之间的战争还存在,但是它的烈度也没有以前那么强了。

所以,现在国际社会采取暴力手段去解决争端的空间已经越来越小,而且规则也越来越多,这使得对外合作与谈判成为了解决争端与矛盾的主流方式。而历史证明,对外合作和谈判在中国维护国土安全的进程中,曾经发挥过十分重要的作用。

比如20世纪60年代,在中国与周边国家第一波解决边界问题的高潮当中,我们当时的原则是什么?互谅互让、平等协商,通过谈判的方式解决了边界的问题。

28 在苏联解体之后,我国与中亚部分新独立的国家也是通过友好协商、互谅互让的方式达成了边界协定。无论是从国际环境,还是从中国的具体实践来看,在未来维护国土安全的进程当中,还是需要加强与相关国家的谈判和合作。

第六条就是要加强运用法律手段维护我国的国土安全能力。在国土安全的方面,法律手段是维护自身利益的重要抓手,依法治国,维护国土安全也要依法行事,为保证国土安全不受威胁,我国已经颁布的《国家安全法》,清晰地阐述了中国国土安全面临的哪些任务?为我国维护国土安全提供了一个法律基础。

为了国土安全,国土完整不被分裂,我国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也已经及时地制定了《反分裂国家法》,这为我国打击分裂势力实施的分裂活动提供了法律依据。

考虑到当前世界恐怖主义泛滥,以及我国面临的反恐形势,我国还需要从战略层面上制定《反恐怖主义法》,这样既能够震慑恐怖分子,又能为我国反恐提供更强的执法依据。 而在我国解决海洋国土争端的过程当中,还要应用好《国际海洋法》,在国际多边舞台上积极地去维护我国自身的权利及及权益。

此外,我国还需要进一步地去制定国土安全的基本法律,为国土安全体制的运行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使得我国的国土安全体系更加的完备。

29 总体国家安全观下的中国社会安全

一提到国家安全,我们首先想到的可能是一些隐蔽战线的一些斗争。近年来,关于这方面体裁的小说或者说是电影、电视都非常受到了群众的热捧。但实际上国家安全是一个非常宽泛、非常综合的观念,不仅仅是涉足于情报的获取,不仅仅是隐蔽战线的斗争,它是一个非常综合的概念。实际上,国家安全不仅仅是国家政府机关的事情,国家安全也不仅仅涉及到军事、政治这方面,国家安全实际上更多的和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工作都非常息息相关,它是一个非常综合的概念。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来了一个综合性的国家安全概念和思路,这是对国家安全工作的一个新的发展,这是中国在国家安全领域一个非常重要的探索和新的实践。2014年,总书记在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所提出来的总体国家安全观,总体国家安全观是怎么构成的?我简单地跟大家概括一下。总体安全观由五大要素组成,习总书记在论述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时候是这么说的,他说以人民的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

大家可以看,这是一个非常综合性的概念,不光只是涉及到了传统军事安全的领域,我们如果说要维护国家安全的话,我们的根本目的、指向到底是什么?也就是我们的宗旨到底是什么?这里提出来是说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国家安全的核心内容又是什么?在总体安全观概念下,政治安全是一个根本。当然,我们今天仍然在说发展是我们的第一要务,经济建设仍然是党和国家工作的一个中心。因为经济建设、社会的发展要为我们整个国家保驾护航,为我们整个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同样,经济发展也是我们整个国家安全工作的物质基础。所以说,在总体安全观的概念之下,经济安全是一个基础。同时,在总体安全观里面,他还特别强调军事、文化、社会这些领域,它为我们的总体国家安全提供了保障。

同时,安全不是一个国家的事情,安全也不是一个地区的事情,安全实际上是需要各个国家之间的通力合作。一个国家的安全不能以另外一个国家的不安全为代价,那样子的话,实际上,大家都不会得到安全。所以为了根本的安全,世界的和平,国际安全实际上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说它是依托。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国家之间的往来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就是促进世界和平。所以总体国家安全观还特别强调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所以我们会看到,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内容非常的丰富,但是我们把它总结一下,涉及到这五大因素。在这里面非常新颖的一点是,特别提到以人民为宗旨,还特别提到社会安全为保障。社会安全第一次出现在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有关国家安全的论述里面。

总体的国家安全观除了这五大要素之外,我们还特别强调,它还要处理好五对关系,这五对关系是,既要重视外部的安全,也就是对外的,整个中国在国际社会,在整个世界经济的舞台上的地位和稳定、和平的环境,同时又要重视内部的安全和内部的社会的和谐的发展。 既重视国土安全,又重视国民的安全。国土安全大家都非常的清楚,我们的领土主权完整,包括大家最近都比较关注的南海问题、钓鱼岛问题,这都涉及到国土安全,这方面的安全也都是我们基本上来说都比较熟知的。我们在总体国家安全观之下,特别强调,还要重视国民的安全。也就是说,安全不光是领土主权的问题,它其实是要关注到每一个人、每一位 30 群众、每一个个人、每一个个体的切身利益。这也是和我们党和国家一贯的宗旨是一致的,我们党的宗旨从成立之初就已经设定下来,就是为人民群众谋福利。在延安时期我们党的宗旨又进一步明确,要为人民服务。十八大以来,新的领导集体也是以人民的需求为导向,习总书记也经常说,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努力工作的方向。所以说,在总体国家安全观里面,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也是有体现的,具体就是强调要既重视传统上认为的国土安全,又要重视国民安全。

既重视传统安全,又要重视非传统安全。传统安全就是大家都非常了解的军事、外交领域。非传统安全是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逐渐涌现出来的,比如说大家也都经常在新闻媒体上看到,近年来的网络诈骗、个人信息流失所造成的一些后果,包括前两天媒体也都报道了塞卡病毒在中国也出现了,这种重大的传染性疾病都属于非传统安全。还有就是一直以来中央也非常重视的,其实也和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像环境的变化问题,极端天气所引起的灾害。这都属于非传统安全,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会联系得更加紧密。

第四对就是既要重视发展问题,又要重视安全问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我们都非常了解的,发展是第一要务,发展是硬道理,这些都是耳熟能详的。但实际上来说,发展和安全实际上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我们不可能离开安全去促发展,同时如果没有了发展我们也肯定得不到非常切实、有效的安全方面的保障。所以在总体国家安全观下,我们还要处理好安全与发展的问题,这两者是不可偏废的。

第五对关系,在总体国家安全观之下,我们要既要重视自身的这种安全,又要重视共同的安全。也就是说,当然,作为一个国家,它首先要保证本国领土主权的完整,要保证本国国民的人身生命财产的安全,这是天经地义的。同时,我们习总也提出来了,要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还要推进“一带一路”的建设,为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提供增长的动力,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谋福利,让整个世界能够共享经济增长,特别是中国经济增长所带来的繁荣。这就是一个更加具有广阔性、更加具有包容性的安全观念。我们不仅仅只是重视一个国家的安全,我们还要重视共同的安全,只有大家都安全了,单个国家才能真正的安全。我们很难想象,只有一个国家安全,它的周边国家不安全,这个国家还能够安全吗?这是不可能的。

所以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我们简单的把它概括下来的话就是五大要素,五大要素里面非常突出的就是社会安全。在五对关系里面,特别重视国民安全、重视非传统安全,这些都是和我们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工作息息相关的,总体安全观里面特别强调的一点是人。

我们今天跟大家探讨的是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视角下,如何去理解中国的社会安全,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在总体安全观的视野下,社会安全实际上处在一个非常关键、非常重要的地位。因为社会安全涉及到每一个人,社会安全和我们整个党的执政理念是一致的,和我们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更是非常切合的,也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奋发有为,带领整个国家实现重大发展的最终追求,也是非常切合的。在总体国家安全观之下,中国的社会安全已经成为党国家非常重要的工作领域。

今天我们这个话题就是总体国家安全观下的中国社会。我们要探讨的包含五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我们首先要去了解一下当我们谈到社会安全的时候,到底是在指什么?社会安全的 31 本质、社会安全的内涵到底是什么?这是我们首先要探讨的。第二点要谈一谈为什么新时期,国家安全工作要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引领?总体国家安全观下,维护社会安全的重要意义又是什么?这是我们第二点要和大家一起探讨的。第三点就是要评估一下当前中国社会安全的形势到底是怎么样?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视角下,我们如何去看待当前中国社会的安全状况。第四点就是当前维护社会安全我们面临着哪些机遇,同时我们又有哪些挑战。最后一点,就是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要维护社会安全,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指引下,更好的开展社会安全工作需要哪一些战略思路?今天主要和大家主要探讨这五方面的内容。

一、社会安全的内涵和本质

我们谈及国家安全,实际上这是一个非常先入为主的概念,大家首先会把它与政治、军事、或者是意识形态领域的一些斗争联系起来。社会领域,一般所说的社会问题,我们会把它归纳为内部的问题,或者说这是我们人民内部的矛盾,把它单独起来,好像这是我们自己关起门来自己处理的,好像国家安全普遍会觉得是一个对外的领域。养成这么一种观念,跟我们国家1949年以来走过的历史、我们的国情有很大关系。我们国家1949年建立以来,处在一个非常不利的国际环境,冷战的开始,东西方阵营的对峙,社会主义阵营、资本主义阵营。在冷战时期,意识形态的斗争严重挤压了人民的社会生活,普通人的生活其实都是有一种特别政治化的倾向。在当时,我们国家每个人的个体生活,社会组织的作用其实是非常小的,泛政治化严重的挤压了个人的空间,整个社会组织的作用是非常小的。在当时,我们很少谈或者几乎没有认为这是社会问题,我们当时把很多问题都泛政治化。所以社会问题也基本上不被考虑、不会被关注、更不会和国家安全联系在一起。

1978年之后,中国开始改革开放,后来冷战结束,个人的生活、社会的生活,慢慢的实现了一种去政治化,从以前高度泛政治化的状态里面解脱了出来。社会问题也越来越多的开始被关注。随着科技的发展,随着人与人之间往来的频繁,很多人要走出国门,1978年之前,出一趟国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可能只是一些公务才有机会出一趟国,个人出国可能是一个永远都无法实现的很遥远的梦。现在来说,随着改革开放,中国的大门也都打开,越来越的人开始走出国门,国内地区之间的人也开始相互流动、跨地区的流动。所以社会问题其实变得越来越突出,社会问题就和安全其实逐渐的密不可分,联系起来。所以,在当今我们谈论国家安全实际上是避不开社会安全的,社会安全其实已经成为了国家安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015年7月1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上,我们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其中第三条特别强调,把总体国家安全观列入到了法律,国家安全工作应当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维护各领域的国家安全,构建国家安全体系,走中国特色的安全道路。

这是中国政府第一次非常明确的把社会安全上升到了国家安全体系的组成部分,并且还特别的认为是社会安全是国家安全工作的一个保障,把社会安全已经提到了一个非常高、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整个国家安全工作的保障,没有了这个,我们国家安全是得不到很好的保障的。这是国家安全领域在理念思路观念上的转变。这充分说明我们新一届领导集体,十八大以来,已经开始从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来重新去审视、分析和解决社会领域存在的难题。这成为了我们新一届领导集体一个非常鲜明的执政风格,它是以人民群众的福祉为导向的, 32 社会显然是跟我们每个人是息息相关的。因为社会就是由我们每个人组成的,每个人也都不是孤立的存在,我们是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的。所以,我们党和国家在国家安全法里面,特别把社会安全写了进去。

对于社会安全,也经历了一个认识的过程,虽然我们都说社会安全,但是中国的社会安全和国外的社会安全还是有一些区分的,即使是在学术研究方面,到底什么是社会安全?中国的学者和外国的学者还是有一些分歧的,大家的看法还是不一样的。比如,我们把社会安全翻译成英文,叫social security。这个词在英文里面主要讲的是养老、医疗、失业,指的是以这方面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当西方人在谈社会安全的时候,更多是要规避市场经济给每个人所带来的风险,从这个角度来去谈论社会安全。比如说,因为市场竞争的激烈,有成功者,还有很多被市场竞争淘汰或者在市场竞争中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无法从市场竞争中为自己获取到足够的生活、生存的保障,无法为家庭提供生活和生存的保障,这个时候,国家要有相关的保障,所以西方是从这个角度来去谈论社会安全的。当西方人谈到社会安全的时候,更多的还有一个方面是公共安全,比如说刑事犯罪、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以及恐怖活动等。在西方社会谈论社会安全,一般会被理解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指的是相对于市场的社会保障的体系、制度,另外就是公共安全。

但是,在中国谈论社会安全的时候,除了社会保障和公共安全这两层意思之外,我们都会把社会安全与政治稳定联系起来。比如社会稳定,维稳在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大家都非常熟悉的词汇,甚至是一谈到社会安全可能首先想到的是维稳、社会稳定、稳定压倒一切,类似于这样的一些概念和提法。所以中外关于社会安全的理解是有些不一样的。

我们今天要探讨中国的社会安全,我们怎么去理解中国的社会安全?要理解中国的社会安全,我们不能要泛泛而谈,首先要有一个观察的视角,也就是说,我们怎么去看中国的社会安全。其实观察中国的社会安全,我们要从国家,或者说是政府、市场、社会,这三方面的互动关系来全面的把握社会安全。

我们既要分析西方人所强调的,市场与社会所产生的社会保障问题,也就是我们每个人都要工作,都要参与市场,我们现在搞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然是市场经济,我们必定要有市场竞争,有竞争就有成功、也会有失败。市场会给大家带来收益,但同时也会给大家带来风险。所以在这方面,社会和市场的互动关系里会产生一个社会保障问题。政府与社会的互动会产生社会稳定问题。比如老百姓或者说哪一个群体,对于某一项政策不满,对某一项政策有他特殊的利益需求,也就是社会层面跟政府的关系。同时,我们还要关注对国家、市场、社会都有影响的公共安全问题,像中国,我们在媒体上都会看到,会爆发一些关于食品安全问题,这些实际上会影响到各个层面,它能影响到政府的公信力,也影响到市场秩序,同时也会影响到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包括一些公共安全问题,比如火灾、自然灾害,这些公共安全问题对这三个方面都是有影响的。理解中国社会的安全问题,大致是从这三个方面入手,我们既要关注社会的保障问题,我们还要关注公共安全问题,同时我们还要关注社会的稳定问题,这三个方面构成了今天观察中国社会安全三个主要的视角。 如果从国家、市场、社会的互动关系来重新分析、审视社会安全,我们就会发现这里面最重要的是要有秩序。我们要把社会安全的工作做好,什么才叫做好?最重要是的就是我们能够在国家、市场和社会之间建立起一种比较良好的秩序。我们之所以说这个社会安全、那个社会不安全,其本质也在于一个社会能否提供一套非常有序的一系列安排,它能够通过一 33 些大家都认同的道德价值观念,大家都非常认同的一种共识的行为规范,大家都共同遵守的一种制度,能够有效地辨识出这些是对的、这些是错的,这些是善的、这些是恶的,能够有效的辨识出对与错、善与恶。同时它还能够防范这种冲突和矛盾。所以社会安全最根本的就在于有秩序,能够化解社会矛盾,能够化解社会风险。

我们在媒体上我们也会看到很多其他国家,比如说像现在谈论的都比较多的是欧洲的难民问题,我们每天在新闻中都能够看到很多来自于叙利亚、其他中东欧国家的一些难民,通过海上、通过陆路,涌向欧洲避难,给欧洲国家也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像德国,总共才8千万人口。但是在2015仅仅一年,它就接收到了将近1百万来自于中东欧地区的难民。为什么难民会从中东欧涌向欧洲?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如果从我们今天所讲的社会安全的角度来说,我们可以说因为叙利亚的整个社会是没有秩序的,或者说在内战、各个方面的冲击之下,整个社会已经无法有秩序的运行了,这个社会无法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一个秩序。在那里,它的社会是不安全的,在一个不安全的社会,当然人们是无法生存的。我们今天谈到社会安全,我们说这个社会是安全的还是不安全的,很重要的一个评判标准就在于能否提供一个有效的秩序。

我们的国家安全法将国家安全定义为是“国家政权、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人民福祉、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其他的重大利益处于没有危险和不受内外威胁的状态,以及我们保持这种安全状态的能力”。这是国家安全法对国家安全的定义。同样,我们遵循这种一个定义,国家安全法对国家安全的定义是一种安全的状态以及维持这种状态的能力。

社会安全实际上也包含了两个方面。第一,社会要处于一种和谐的、稳定的和健康的发展状态,这种状态是有秩序。第二,社会能够有一种识别、管理和消除各类风险和威胁的能力。这种健康稳定的状态,其实不是平白而故的就来的,其实是建立在一整套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价值观念有效运行的基础之上。所以社会安全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这个社会是有序的,能够保障人们的安全。

一个社会自身是否有序,处于这个社会的人的安全是否有保障,这是我们评价一个社会是否安全的一个核心标准。社会运行越是出现有序的状态,社会也就越安全。这种社会的有序,不是外部强加的,也不是通过一些行政性的指令就可以建立的,它实际上是政府、民众、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团体之间,相互的磨合、相互的调整,在逐渐的积累中形成的。我们今天谈中国的社会安全,本质是希望能够在国家、市场和社会之间能够形成一种良性的、有序的互动,这样我们就说中国的社会是安全的。

我们对社会安全的认识也是经过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我们之前在刚开始讲的时候也都谈到了,以前我们谈及国家安全的时候很少谈及社会安全。慢慢的我们逐渐认识到了社会安全是总体国家安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04年9月,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来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005年,当时中共中央的总书记胡锦涛同志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的专题研讨班上,提出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要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要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把社会建设单独的提了出来。2007年的十七大报告中,又首次把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单独列为了一节来进行阐述。

34 2010年,十七届五中全会特别强调要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创新社会管理机制。2012年,十八大报告里面,社会管理已经成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六大方面之一。2014年,总书记主持了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发表了重要讲话,首次全面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在这个阐述里面,社会安全非常明确地成为总体国家安全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于社会安全我们是经历了由之前的忽视、漠视到逐渐认识到,由之前对于社会安全认识的单一逐渐变得更加有层次感,对它的理解、内涵、外延认识得更加深刻的过程。

要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之前提到的五大关系里面有一个关系就是既要重要外部安全,又要重视内部安全。但是我们也经常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堡垒都是从内部开始瓦解的。社会安全实际上是内部安全的一个核心,因为保障社会安全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切身的利益,它是党的群众路线在国家安全领域的内在要求,关乎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我们对内要求发展、要求变革、求稳定,关键是要建立强有力的社会安全保障体系。这个也是我们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执政理念在国家安全领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体现。

二、维护社会安全的重要意义

第二部分我们讲为什么说要维护社会安全,它的重要意义。

(一)社会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

首先来说,社会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我们提到社会安全,最重要的是它的秩序性,如果说社会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我们无论是求发展,无论对外要维护领土主权完整,都将会面临着非常大的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

在战争中,我们也经常说战略的纵深很重要,我们要有一个大后方。实际上维持国家安全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社会安全实际是整体国家安全工作的一个大后方。没有这个基础,大的根据地安全状态的保持,我们很难去维持其他方面的国家安全。

(二)社会安全是国家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保障

社会安全是国家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保障。我们国家虽然说现在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的经济规模很大,我们的GDP超过了10万亿美元,那世界上只有我们和美国,我们的经济成就无疑是巨大的。但是我们的人均GDP实际上又是很少的,我们还有大量落后的地区,还有没有脱贫的人群,我们的发展还是不均衡、不平等、有差异的,地区差异还是很大的。所以我们要继续推进改革,要继续促进经济发展,让经济发展、社会改革的成果更多的惠及全体人民。首先要做的就是改革必须要取得人民的信任、人民的支持。我们如何能取得人民的信任、人民的支持?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要为人民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秩序,在这个基础上,我们的改革事业、两个一百年的目标才能够顺利的推进。

(三)社会安全直接反映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第三个是社会安全直接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社会安全和每个人是息息相关的,社会安全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公共安全,比如说,如果一个社会经常出现公共安全的事故,比如说食品安全、重大的医疗事故,重大的自然灾害

35 无法有效的应对,都会降低人们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增强社会和政府之间的不信任感。所以维护好社会安全实际上是直接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的。这是一个常识,只有生活在一个充满安全的社会中,大家才会感觉到满意和幸福。

三、当前中国社会安全形势评估 当前中国的社会安全形势又是怎么样的?

总体而言,我们国家当前的社会安全形势还是比较稳定的,各类风险还处于可控的状态。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经过了三十多年的经济的快速发展。从1978年到2014年,我们经历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高增长,平均增长速度在9.7%、9.8%左右,这在整个世界经济史上都是一个奇迹,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这么长时间持续的一种增长,对每一个人的生活的改观都是巨大的。也正是这种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发展,也正是因为中国社会在经历了人类历史中从未有过的巨大转型,我们也处在一个社会矛盾的冲突的多发期,各种能够引发社会安全问题和影响社会秩序的风险都会不断积累,虽然我们当前整体比较稳定,风险可控,但是,在社会安全领域面临挑战也是前所未有的。

(一)当前中国社会安全所面临的风险

如果简单做一个分类,在社会安全领域,我们面临三个方面的风险: 1.各种刑事犯罪

第一类风险是各类的刑事犯罪。改革开放以来,各类刑事犯罪还是居高不下。仅仅是1978到2008这30年,全国法院一审刑事案件从14.7万增加到76.8万,年均增长是8.59。每万人口的一审刑事案件从1.53上升到了5.78,也是持续的增长。

2.各种具有人为性质的生产生活安全灾难

第二类风险是各种具有人为性质的生产生活安全灾难。近年来,大家从媒体的报道,甚至是切身的经历,我们会出现很多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食品药品的质量以及环境污染所带来的重大生态灾难,造成了非常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和广泛的社会信心损失。公共安全方面的事故,经历了经济快速的增长,这两年,公共安全事故也进入了多发期。

3.各种深嵌在转型期社会结构中的利益矛盾和冲突

第三类风险是社会转型期所特有的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关于地,在改革开放以前,农民的一块地属于谁、生产的粮食要归谁、怎么去生产是一种做法。在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在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我们的土地制度有了变化。随着后来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发展,土地的权益跟以前又不一样,附加在土地上的价值在增加,土地增值所带来的利益该如何去分配,跟以前的土地制度安排之间的冲突又如何去调解。这都是新时期所面临的很严峻的一些挑战。类似于因为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的深入所引起的利益格局的调整,财富分配的变化,信访、群体性事件都和这个有关。所以社会转型期经济高速发展所带来的利益格局的调整,所造成的利益冲突、利益矛盾,是我们所要面临的第三类风险。

36 第一类的公共安全层面上的风险,实际上是每个国家和社会都会有的,包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会有的,这些是可以通过增强警力,加大打击力度,通过基础手段可以进行遏制。但是,后两类风险是今天中国社会真正所面临的社会矛盾不断积累的根源,是我们在巨大的转型期,不同的阶层追逐自己的利益,但是又没有合理的渠道去反映他们的诉求,没有规范的规则来规范他们对自己利益的追求,所以引发了社会利益的失衡,这是我们国家安全形势所面临的最根本性的风险和挑战。

我们要从根本上改变社会安全所面临的严峻形势,除了我们通常都比较熟悉的维稳之外,还要从改革和制度创新的角度来构建新的社会安全体系。首先需要做的是要加强制度性的建设,我们说要建设法制国家其实指的就是这些。因为在巨大的转型中,很多的法律规范是缺失的,有一些人、有一些机构可以利用制度规范的缺失,来为自己谋取一些不正当的利益,留下了很多的空间。比如有一些事情,只能某一些群体、某一些人能来做,其他人就不能够从中分享利益。这些东西都是我们下一步要以法制手段来很好的去调整利益的分配格局。我们都知道一个词叫潜规则,现在我们要用正式和具有统一法律约束力的明规则来消除各类潜规则的运行空间,如果潜规则都没有了,我们都在同样的明规则下来进行工作,整个社会就会慢慢的恢复到有序的状态,社会安全才能够从根本上得到保障。

总体安全观特别强调国民安全,要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本,坚持国家安全,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内在的民本、人本理念是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核心。社会安全是要干什么?最简单的理解就是要去保障居民的生命、权利和财产的安全,无论任何形势的社会不稳定,只要危及到了居民的生命、权利和财产安全,这就应该是一个社会安全事件。所以社会安全实际上是和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的,不仅仅只是政府层面的问题,不仅仅只是决策层的问题,实际上它渗透在整个社会,关系到我们每个人。

(二)当前中国社会存在的安全问题

如果从上面给出来的分析框架来看中国的社会的话,当前中国社会的安全问题突出表现在十个方面。

第一,暴力恐怖事件。恐怖主义是当前的危害国家安全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我们都知道三股势力,三股势力在云南、新疆造成了多起恐怖事件,它不仅仅危害了国家的政治安全,它是想颠覆我们的政治制度,同时对于整体来说,对于社会安全的危害也是非常大的,因为它威胁到了居民的生命、权利和财产的安全。

第二是群体性事件。群体性事件有时候还会因为语言冲突、肢体冲突、打砸行为造成人身的伤害、财产的损失。群体性事件一旦没有得到有效的化解,会降低政府的公信力,这个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负面影响。所以有效化解群体性事件,建立利益的调整规则,建立表达利益诉求的渠道,协调利益冲突的方式、方法、法律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是黄赌毒的泛滥。这个从媒体报道中也会看到很多。第四是上访的问题。第五是强征强拆,这也是人民群众反映非常强烈的问题。第六是医患纠纷。第七点是冤假错案。第八点是贫富的悬殊。贫富的悬殊现在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我们中国有句古话,不患寡而患不均。明明大家的生活水平都得到了提高,但为什么还会有很多的不满、有很多的怨气,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贫富的悬殊,不公正的差异在拉大。第九是城乡的黑恶势力、黑社会。第十是贪官污吏对百姓的欺压。中央很明确,以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反腐败的问题的

37 态度是非常坚决的,也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我们用总体安全观重新去看待审视我们今天的中国社会,今天中国的社会安全问题大概就突出表现在这十个方面。

我们刚才也谈到了中国社会安全面临的这几种风险,三类风险,十大问题,这都是实事求是的存在的,我们不能回避。但是这个并不意味着我们的安全形势已经到了一个临界点。当前无论是国内和国外都流行着一种观点,他们认为中国经济社会的矛盾可能是进入到了一个临界点,言下之意就是,中国很有可能会爆发革命性的社会运动,会导致社会的动荡甚至是崩溃。也就是中国崩溃论。这个显然是对当前中国的社会安全形势进行过于悲观的评估,但实际上当前中国社会的安全形势上总体上来说是稳定的,爆发革命性的社会运动,出现以颠覆现政权为目的的社会动荡的可能性不存在。

为什么?首先,虽然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增长的势头有所减缓,面临经济下行的压力,但是中国仍然是世界上经济发展最为迅速,老百姓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一个国家。中国仍然是经济增长最为强劲的国家之一,我们为整个世界的经济增长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广大人民群众仍然在分享着经济增长所带来的成果。第二,我们在有些地区存在着一些民族问题,在一些民族地区出现一种极端的宗教、势力的狂热活动、极端的行为、暴恐事件,但是民族团结仍然是主流,这些暴恐活动、极端的行为并没有改变整体民族地区的安定、团结发展的局面。

第三个,2007年始于美国的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整个世界经济都陷入了衰退,包括美国在内,原来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会出问题,它的制度也不是完美的,并且给整个世界经济造成这么大的一个麻烦,并且本身内部也会遇到很多问题,包括美国的对外政策,特别是小布什时期,他的一些对外政策也是非常不得人心。以前很多的社会精英群体,言必称美国,认为美国的一切都是好的,并且都向社会去宣扬这种观点,但事实胜于雄辩,近年来的发展,我们也会看到,美国也有美国的问题,美国的制度也并非完美无缺。所以广大的人民群众对于我们国家自己的制度,我们自己要走的道路其实是更有信心。如果简单的宣扬美国的今天就是中国的明天观念,它的市场越来越小。不会简单的把美国的政治制度当成一种理想状态,认为我们就要朝它那个方向去走,这个观念越来越没有市场。

第四,虽然勿庸置疑,我们有群体性事件,很多国内外学者认为群体性事件爆发的频率多了,有可能会出现革命,或者对中国的政治体制造成一种颠覆性的冲击。实际上并没有这样严重,群体性的事件对中国政治的稳定有着巨大的正面作用。因为中国的社会在经历一个巨大的转型,很多的法律规范是不到位的。一些正常的利益诉求、合理的利益调整、公正的利益分配确确实实是没有做到位。通过群体性的事件的爆发,实际是另外一种方式,当然略有极端,群众跟政府的互动。很多以群体性事件的方式爆发出来,更加有利于社会去识别,我们意识到原来这些都存在着问题,它会给整个社会提醒,会给决策层、政府有一个很好的提醒,让它把一些制度更加的完善。群体性事件从另外一方面缓解了整个社会矛盾积压,比最后以火山爆发式的不可阻挡的方式爆发出来要好得多,等于有一个压力释放的宣泄渠道。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当然群体性事件爆发并不是一个好的现象,但是也有它正面的意义。 最后,整个中国的政治体制经过了这么多年来的探索,我们正在形成一种适应中国国情的政治体制。我们的制度正在探索,也在逐步建立民主制度,并且已经逐渐成熟。社会主义民主体制有人大、有政协,各司其职,领导人的执政时间有年限的限制。整体来说,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也在不断完善,已经初见成效,越来越多的人会认识到我们的制度有 38 很多的优点,我们的制度根植于中国的传统和历史,有自己合理独特有效的方面。所以当前中国的社会安全形势虽然严峻,但总体来说还是处在一个可控的状态。

四、当前维护社会安全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总体可控的前提下,当前维护社会安全我们还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机遇当然是中国的经济仍然还在快速地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仍然在提高,满意度也在不断地增加,政府的施政方式、能力也在逐渐的改善,法律在不断地完善,这都是说我们新时期维护社会安全所面临的机遇,但是我们也得看到,我们也面临着很多严峻的挑战。

(一)暴力恐怖活动多发

比如暴力恐怖活动确实是在发生,大家通过媒体或者是其他渠道了解到,很多恐怖行为确实是令人发指的,这是我们重点打击的对象。因为恐怖活动直接降低了人们的社会安全感,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所以暴力恐怖活动是当前政府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特别是国内和国外的爆恐势力还出现了联动,更加增加了我们对暴恐活动的打击难度。

(二)社会治安问题突出

第二是社会治安问题突出,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水平的日新月异,我们会出现很多社会治安问题,突出的问题是我们每天会收到很多垃圾短信、骚扰电话,个人信息遭到泄露的风险。随着科技进步,我们一方面去享受科技进步所带来的成果,另外一方面它的一些负面作用也会出现,对于社会治安问题会造成威胁。

(三)社会矛盾聚积

第三是社会矛盾聚积。我们之前也谈到,转型期利益格局在调整,但是我们还没有建立起一个非常完善的利益机制,正在完成之中,社会矛盾还是有的,但我们还是有能力去解决这些问题。

(四)网络公共安全问题凸显

第四是网络公共安全问题凸显,现在我们会看到几乎是人人都有一部手机,以前在地铁上在公交上,可能大家都是拿着报纸看,拿着书看,现在大家越来越多的是人手一部电脑,可以上网。网络的虚拟社会让每个人越来越离不开,我们每个人越来越多地融入到数字空间之中,并且这个数字空间是联通全世界的,与此同时带来很多新的网络世界的公共安全问题,也就是说,我们正处在一个大数据时代。

21世纪我们的社会安全面临的一个非常大的挑战就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移动通信技术的扩散让社会、社交、数字、数字媒体开始崛起,很多大量的信息,都能够被自由便利地使用,这根本性地改变了社会安全问题的应对方式。打个简单的比方,以前出现某种社会安全问题,对于信息的封锁可能会很简单,但是现在越来越难,甚至是根本就做不到了。以前只有少数掌握信息的人才能够对社会安全问题做出应对,大众只是被动的接受者,只能从报纸和电视报道中获取一些信息,今天普通的大众正在成为社会安全问题的主动参与者,因 39 为每个人随手拍,能够每天时时刻刻创造出来众多的图片和文字信息,并且还可以迅速地去处理海量的信息,这个都对于我们今天来说去应对社会安全提出来新的挑战。

网络与社会安全是越来越密不可分,在大数据时代,借助于信息技术,任何一个国家的任何一个人可以传播信息,一些信息跨国的传播实际上是非常强的,特别是及时通讯工具用户的快速增长,对网络信息传播的有序性、对社会稳定已经是已经有了非常大的影响。 近期报纸电视所关注的几起公共事件,都是在根本地改变我们应对社会安全的形式。像马航事件,马航失联之后美国有一个很著名的卫星影像数据公司叫数字地球公司,它当时用自己的一个平台,动员了世界各国的使用者,用它所提供的图片来搜寻。网络不仅能够提供信息的搜集、信息的处理能力,它有超级的社会动员能力。马航的航班失联之后,美国的数据提供商——美国数字地球公司就运用它所掌握的卫星图片、卫星信息,发布到它的平台上,动员了全世界各地的人民,科技志愿者来搜索,根据它所提供的图片来定位,它这个平台总共在全球动员了800万人,800万人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奥地利这个国家也就800万人,所以说我们就能看到,一个网络平台就可以动员一个国家去搜寻马航的这270名乘客的相关线索,可见超级动员能力。

这种动员能力如果被运用于人道主义救助当然是好的,但是如果它要运用到威胁其他国家安全的这些项目上,就会对另外一个国家产生威胁。同样是这家公司,它除了用于人道主义的信息发布之外,它还会把一些国家的军事设施发布到这个平台上,利用它的卫星技术,动员世界各国的人民去查询、去定位,这个无疑会对一个国家的军事安全造成很大的威胁。这等于是动员了大量的、各个国家的人口去从事一些间谍行为。

所以大数据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确实是为社会安全提出了很严峻的挑战,同时我们看到大数据的发展其实也是为社会安全体系的建立也是提供了机遇。我们的政府可以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有效地去维护社会安全,它增强了社会安全工作的能力。大数据其实是有利于社会安全工作决策的科学性,通过对数据的挖掘、分析,我们可以把社会秩序运行中的一些经验性、规律性的东西进行总结,这其实是可以作为一个很重要的决策参考。同样大数据还会进一步增强,政府维护社会安全的能力,比如可以通过历年处理公共安全事故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哪些地方哪些时段,安全事故发生的频率较高,可以提前预警来避免事故再次地发生,也就是它对于提供一些前瞻性的预防干预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对于改善网络舆情工作,提前介入,有效化解舆情,通过对网络痕迹的搜索处理,我们可以降低社会安全事故发生的风险。这都是在大数据时代,一方面它给社会安全工作造成了一些挑战但同时提供了很大的机遇。

五、维护社会安全的战略思路

最后一部分跟大家探讨一下在新时期维护社会安全的战略思路。国家安全法第19条对于如何地处理社会安全问题有了非常精辟的归纳、论述和规定。国家要健全的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的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要积极地预防减少和化解社会矛盾、妥善处理公共卫生等突发性事件,要促进社会和谐,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安定。这个其实也是我们做好社会安全工作的一个方向。

(一)以制度建设来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40 我们要做好社会安全,第一就是要以社会制度来保障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很多的社会不满情绪、社会的矛盾和利益的调整,是因为人民群众会感到,这样是不公正、不公平的。无论古今中外,有违公平和正义的现象都是社会矛盾的根源,公平和正义是解决社会矛盾的一个关键钥匙,所以在“十八大”报告中还特别提到,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要求要逐步建立权力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要让发展的成果要更多地、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习总也特别指出,如果不能创造更加公平的社会环境,导致更多的不公平,改革也就失去了意义,也不可能持续,所以要让群众们感受到公平和正义。要有效地维护社会安全,第一要做的是要通过制度建设来保障和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二)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第二,要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这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今天讲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最重要的就是要竞争,讲究的是效率,市场能够创造大量的财富,带来繁荣,但是市场实际上给参与者也带来了很大的风险,不是每个人都能在市场竞争中取得竞争优势。有些人会说,这是你的能力问题,为什么人家就能在市场竞争中挣到很多财富,你就为什么不能?大家都在这里竞争,还是你的个人能力有问题。不能完全这样理解,市场竞争的成败不仅跟个人能力有关,也跟个人的背景、个人的机遇、受教育的水平有关,它不单纯是一个能力的问题。除去个人能力之间的差异,我们的家庭因素、地区差别的因素、教育的因素,包括运气的因素,都有可能会影响到甚至是绝对性地影响到我们在市场中的竞争。

美国有一个经济学家叫弗兰克,芝加哥大学的经济学教授,他说过一句话,决定一个人是否成功的三个要素是天赋、努力、出身,它说最不重要的就是前两者。我们能够看得出来,每个人在市场上竞争,不能只看能力,有很多因素会影响我们是否能够在市场上取得竞争。市场会给每一个参与者带来风险,有一些人可能会面临着被市场淘汰的风险,可能会面临着市场风险让他失去生活的基本保障,如果放任市场的力量,大家都去竞争,输赢都是看自己,这样将会导致社会对市场的激烈的反弹。学世界史,我们得有一张介绍西方工业化时期风起云涌甚至是非常激烈的工人运动,西方国家也是从中受到启示,有教训的总结,所以完善的社会保障体制来调和市场和社会之间的紧张关系。也就是鼓励大家都去参与市场竞争,但是如果你这次失败了,暂时退出,在社会保障里面会给你一定的帮助,让你能够积蓄力量,更好地去参与下一次竞争,如果你因为先天的因素,无法去参与社会市场竞争,社会保障体系也会给你一个体面的生活。

社会保障制度通过有效的化解市场竞争失败所带来的风险,能够让更多的人以合作而不是以对抗的态度来看待社会,以融入并非孤立的态度来和社会共处。很多社会安全问题、很多公共事物问题,它的肇事者看待社会非常极端、看待社会是非常对抗的,甚至大多数人可能是处于社会边缘,所以加快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更好地调和社会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对社会安全是非常重要的。

(三)强化公共安全响应机制

第三就是要强化公共安全的响应机制。公共安全联系着千家万户,自然灾害、食品安全无处不在,所以一定要建立一些长效机制来预防解决公共安全事务。

(四)全力推进网络空间治理法治化

41 第四点要全力推进网络空间治理的法治化。网络时代会出现非法网络攻击、非法获取泄漏倒卖国家企业组织和公民个人的信息,并且还会非常严重,危机到整个社会的安全状态,习总书记也讲网络空间并非法外之地,必须要让网络空间的治理法治化,这样才能有效地去维护我们的社会安全。

通过这四点我们大致能够理出我们应对社会安全的思路。

42 总体国家安全观下的中国政治安全

主要给各位介绍五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导言部分,谈一谈国家总体安全观,与中国政治安全它的内容以及主要对于中国来说政治安全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的内涵。

第一个方面的大问题我们想谈一下,当前中国政治安全的现状、评估。第二个方面我们想谈一下目前,我们国家在政治安全层面面临着哪些重大的机遇?接下来,在这个机遇面前,在当下这样的一种安全形势多样化,安全挑战多元化的情况下,中国的政治安全又存在着哪些主要的挑战?最后一个方面?我们想就这些机遇和挑战,中国如何把握机遇?如何应对挑战?来谈一下,应对策略。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总体国家安全观与中国政治安全。谈到安全这个概念,对于国家来说它是一个非常熟悉的概念,因为作为民族国家来说,寻求和保障国家安全是它的主要目的。对于一个政府一个执政党来说,维护国家安全是最基本的一个政府功能,那么具体来说什么是国家安全?我们大家都很清楚,安全实际上就是一种没有威胁,没有危险的一种状态,那么除了这种状态之外,它还是一种能力,就是能够保持这样一种安全状态的能力。具体到中国,我们想首先分析一下,中国对于国家安全的一个界定。在去年7月份的时候,我们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在这部法律当中非常明确地强调了,什么是中国的国家安全,主要的内容包括,要维护国家政权,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人民福祉,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其他重大利益。相对处于没有危险和不受内外威胁的状态,这是一种没有危险,没有危险的状态,是一种自然的程序,以及保持持续安全状态的能力。所以从中国的国家安全来说第一个方面,就是上述重大利益处于一种没有危险没有威胁的状态,以及保持这样的一种状态的能力。

大家都只很清楚在当前这样一种新的发展时期,国家面临的机遇是非常多元化的,与此同时面对的挑战,尤其是在安全层面面对的挑战也是非常地复杂,多元,正是在这样的大的背景下,总书记在2014年首次召开的国家安全委员会上面,就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安全观,总体国家安全观。总书记首先在这次会议上面就对当前这样的一种国际安全背景做了一种很灵验的概括,他强调当前我们国家的安全,不论是从内涵还是从延上面来说,比历史上的任何时期都要丰富,影响安全的内外因素比历史上的任何时候都要复杂。正是因为在这样的一种复杂安全挑战影响因素的背景下面,我们需要更新我们的安全观。在这次会议上面,总书记明确强调,我们国家的安全体系,要涵盖11种安全,比如说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等等。同时,这11种安全在整个国家安全体系当中的地位是不一样,总书记强调,就是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要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我想大家已经注意到了,在诸多的安全类别当中,总书记特别强调了政治安全,用了一个词叫“根本”!换句话说如果政治安全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和维护的话,整个国家安全体系,这样的一个大厦,就有可能变得不是那么稳定,根基就开始出现了一些动摇的状态。

从总书记这样的讲话当中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我们党对于政治安全高度重视。接下来我们就想谈一谈什么是政治安全?什么又是中国的政治安全?关于政治安全的这个内涵,我们可以从两个层面来分析,首先是从广义的这个角度来看。它可以泛指,整个国家政治体系的一种安全状态,也就是说,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面,国家的一些重要利益,比如说国家 43 主权、领土疆界、民族尊严、意识形态、价值文化、国家制度等等方面的国家利益,是处于一种自主免收各种干扰侵袭威胁和危害的状态,它也是包括两个部分,第一个就是国家的这些利益没有受到威胁,是一种安全的状态。第二各方面,解决有这样的一种能力去维护这样的一种安全的状态。这是从广义的角度里谈这个政治安全。

如果从这个狭义的角度来看的话,这个元素就更加地具体。主要包括了四个方面的要素,第一个方面是政权的安全,第二点是主权安全,以及国家基本制度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于不同类别的国家,对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这四个要素的具体内容又不太一样。对于中国来说,这四个方面的要素的内容是非常地明确具体的,接下来我们就对这个问题做一个更具体的阐述。

中国的政治安全首先是政权的安全,更具体一点解决要保障人民民主,中国的这样的一种国家政权的性质,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这个性质不变,要保证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不动摇,这个对于中国来说是政权安全最核心的一个内容。第二个方面是主权安全,相对于中国来说,主权安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方面是主权独立,这对于任何一个国家都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作为一个国家,首先是主权要是独立,如果主权不能实现独立的话,那就不是完整意义上的自主的国家。二是领土完整,这是一个国家主权安全的另一种表现形式,第三个方面对于中国来说,还有一个非常特别的一个内涵,国家的统一,那么从国家基本制度安全这个角度来说的话,解决要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稳定,巩固和不断地发展。从意识形态这个角度来说,要保障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性的地位。这是我们具体的谈了一下中国的政治安全它有哪几种表现的形式,或者说它的主要的内容具体的内容是哪些?这是我们讲的导言部分的内容。

当前中国政治安全的现状评估

(一)政治安全的主要影响因素

那么我们明确了什么是总体国家安全观,什么是政治安全什么是中国的政治安全,包括哪些主要的内容,明确了这些基本的概念之后,我们就进入了我们第一个主题,中国的当前政治安全是一种什么样的现状?我们当然也是从这四个要素进行评估,首先一个方面呢,我们要来谈一下政治安全有哪些主要的影响要素,比较概括地来讲地话这个影响要素分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内部的因素,就是从国内的这个层面来考察有哪些因素是影响政治安全?第二个就是外部因素,因为中国作为一个国家,它是在不断地与外部世界发生联系的过程当中,那在这个外部联系,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当中就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外部因素的干扰。首先谈一下内部的因素。

第一个方面,从政权安全的这个角度来看,就是党的执政能力,比如说执政党的性质、执政党的宗旨,以及执政党在质证的过程当中,他自身建设的一个状况,在治理国家的过程当中,在面对挑战的时候,在抓住机遇的过程当中表现如何,这是一个判断指标。 第二个方面,就是从中国特色的这样的一种基本制度,这个制度有没有科学的理论作为支撑,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否符合中国的国情,是不是能够推动中国各项事业的发展?

44 第三个方面的事情,就是执政党对于这样的种国家基本制度是一种什么因的态度?也就是执政党的拥护也是考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稳定性的一个很重要的一个考量因素。 最后一个方面就是老百姓支持不支,人民群众支持不支,社会大众支持不支持?所以这几个也是非常重要的影响要素或者是判断的指标。

那么从意识形态这个角度来说,是马克思主义,它是否能够在现实的中国现代化建设当中仍然能够发挥理论的指导意义?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判断指标,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有没有过时?马克思主义还能不能够作为当下以及今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理论先导,发挥理论先导的作用。最后是维护国家统一,从内部因素来说,维护国家统一一个很重要的衡量指标就是国家反分裂活动。在处置国家反分裂行为过程当中处置能力怎么样?从内部来说,主要可以说,从这四个角度,就是党的执政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这样的一些基本属性,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意义,以及从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活动这几个层面来考察。从外部因素,第一个方面就是在维护政权稳定方面,能力怎么样?现在有些从国际上面来说,一些国家还在不断地推动所谓的政权更迭或者是颠覆某一国家的政权,这实际上在国际政治现实上它仍然是一个客观事实。我们大家可以看到,从2000年以后,以美国为主要代表的一些国家,在中东地区,在中亚地区,推动了一大批国家,使政权发生了更迭,所以说政权的稳定性从外部因素上来说,能否应对这个政权更迭的挑战,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判断指标。 还有一个方面就是从主权领土完整这个方面,就是能否应对外敌的入侵,这是维护国家安全主权领土完整一个最主要的表现方式,当外敌入侵的时候有没有这样的一种抵御外敌的能力。第二个方面就是在外国的势力影响下面,能否维护国家免造分裂,我们可以看到,这种国家的分裂行为,它不仅仅是一个内部因素,同时也有外部因素的影响,所以从反分裂的这个角度来说,它具有双重属性,它既是一个内部因素的一个体现,同时又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所以就使这个安全问题就复杂化了,不仅仅是某一个层面,某一个领域,某一种因素的影响,它是多种因素符合影响的结果。

所以在应对挑战的过程当中,我们的手段,我们的应对策略,也应当多元化,也应当与时俱进,这就是总书记为什么要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点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二)政治安全的总体情况

这是我们讲判断政治安全影响引路两个方面,内外两个因素,主要表现方式。联系到当前中国的这种政治安全的现实,具体表现如何。接下来我们看一下政治安全的总体的情况,从政权安全的这个角度来说,首先我们通过执政党的这个性质,中国共产党的性质非常鲜明,党章当中有非常明确的表述,两个先锋队,既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又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代表着先进生产力,代表着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也就是说党的这样的一种方向引领,党的这样的一种性质,决定了我们的党的宗旨,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因为党的这样的一种性质和宗旨,使得党在人群众当中享有极高的地位,也就是说这个党的群众基础是非常雄厚的,基础是稳固的,稳定的。再一个方面来说,从治国理政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党从革命党,领导全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从革命党现在,已经非常成功地转化为执政党了,说党的身份革命党的身份向执政党的身份实现了一种非常成熟的转变。

45 这种治国理政的能力,我想无论是我们的党员干部还是广大人民群众都非常真切地体会到了,包括国际社会,对于中国共产党的这样的一种执政能力,对于中国在过去所取得的这样的一种令人注目的这样的一种发展的成就,都是给予非常高度肯定的。所以无论是从党的性质,还是从党的群众基础,还是从我们的党的执政能力上来说,这个政治安全是有保障的。但是这是否就意味着我们的政治安全就没有挑战?这一点我们需要有吹捧的认识,就是我们当前虽然这个政治安全,从总体上是有保障的。但是,也面临着很多确确实实的挑战,比如说从我们党内部来说存在着腐败,这个腐败的风险,存在着脱离群众的风险。所以,我们这是跟大家做的一个关于政治安全的一个简要的分析,就是有这些稳定的基础,同时也面临着非常大的不容忽视的一些风险和挑战,之后还会进一步地来强调具体地来阐述这个问题。 第二个方面从主权安全这个角度来说,第一个方面就是外地入侵的这个风险现在基本上已经微乎其微了,是处于最低点。现在我们基本上看不到有任何一个国家,有这样的一种能力,或者是有这样的一种意愿,想对中国发动侵略和战争,而对于这些国家来说其实是非常不理智的一种举措。所以外敌入侵的这个风险,是降到最低点。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面临着非常严峻的现实,这个现实是什么?就是从国家到目前为止,没有实现完全统一。我们在80年代确定的三大历史性任务当中,其中有一项就是要实现国家的完全统一,这个历史性任务到现在仍然没有完成。国家反分裂的形式依然非常严峻。简单地概括一下从主权安全这个角度来说,是存量是有保障的,就是说我们国家面临外部入侵的这个风险,基本上是不存在的,我们是有这个能力能够抵御外敌的入侵。但是从另外一个方面就是从增量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国家现在从国家统一的这个角度来看,从反分裂形式这个角度来看,挑战是非常严峻的。

这是主权安全,从国家基本制度安全这个角度来分析的话,有几点是积极因素。比方说,我们国家的这个基本制度这个体系已经构建起来了,这个体系首先体现在它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宪法当中明确地规定了我们国家的这个基本制度,就是社会主义制度。这是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了我们国家的这种制度的类型,国家的性质,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保障。第二个方面,中国现在所实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制度是符合中国的基本国情。中国为什么要在过去几十年当中取得这么大的进步,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我们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能够顺应其实时代发展潮流的道路,这个路走对了,很关键,否则南辕北辙。这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中国这个制度体系的构建,尤其是中国的法律体系,保障了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保证了中国走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另外,这个制度这个道路,符合中国的国情,这两个要素是国家基本制度安全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保障。

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国家基本制度安全,一些挑战性的因素也非常地明显,从外部来说,国际社会西方一些国家仍然希望通过对中国施加影响,希望中国能够走西方式的发展道路,也就是西化,外部面临西化的这种挑战,同时内部,就是从我们国家内部来说,有一部分人是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自我矮化,坚持制度自信这一条,做得不够好。作为从外部来西化内部来说是矮化,这是一种挑战。

最后一个方面,从意识形态这个角度来说,就是说马克思主义的这个意识形态,它具有什么样的特点?首先,马克思主义它是一个科学的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这样的一套思想体系,他总结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关于这一条,就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我们大家都知道,19世纪的时候诞生了马克思主义,到现在已经21

46 世纪了,它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性是什么?马克思主义具有时代性,这个理论体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地与时代特征,与社会现实结合在一起是不断发展的。对于中国来说,当代的马克思主义有很多体现,比方说邓小平,比方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比方说科学发展观等等,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一些新的发展,所以马克思主义这个时代性,也使得这项理论体系具有非常强大的生命力,他是在不断地发展的,并不是一成不变,并不是静止的,他是在自我更新,自我发展,自我成熟,自我完善,是这样的一个理论体系。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能够保障这个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意识形态领域当中具有指导性的地位。这个因素不可或缺,是执政党支持,中国共产党尤其重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意识形态领域当中的指导性的意义。举两个例子,比如说2013年的时候,8月19日,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面就讲了一段话,他说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里面的指导地位,就是要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总书记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意识形态领域里的这样的一种突出的指导性的地位做了非常高度的概括。

在今年的时候,前不久在5月份的时候总书记又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也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讲话,也是强调,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过程当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总书记说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地加以坚持。那么通过总书记的这样的一些重要表述我们可以看到,执政党就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当中这样的一种指导性的地位,主流的地位是基于高度的支持,并且是在大量的推进,马克思主义,它的科学性、它的时代性以及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大力支持是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当中保持指导地位的一个积极的推动因素。但是同样它也面临着挑战,这种挑战主要是来自于外部,就是意识形态的斗争,这是一个没有硝烟的一个斗争的场域。但是它同样对于一个国家的安全,尤其是国家的政治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所以通过上面的分析,无论是从政权还是从执政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群众基础等各个方面来看,还是从主权安全还是从国家的基本制度安全,以及马克思主义这个意识形态领域当中的地位,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最为基本的结论,就是中国当前的政治安全是有保障的,基础是稳固的。这一点没有疑问,但与此同时我们要看到,无论是哪一种形式的安全类别,政权安全还是主权安全也好,还是国家基本制度安全,都面临着非常现实严峻的挑战,这种挑战和风险不容忽视。因此是政治安全有保障,挑战风险要重视。这是对当前中国这个政治安全基本现状做出的一个总体性的一个评估。

二、中国政治安全面临的重大机遇

接下来我们看第二个大问题。就是在当前形势下面,中国政治安全有哪些重大的机遇?总书记在2012年,就是“十八大”刚召开之后,11月29日去国家博物馆参观的时候,参观复兴之路展览的时候就有过一段讲话,他说“我们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跟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去实现这个目标。”这个地方我们要看到,总书记在这个讲话当中特别强调了,就是我们当前所处的这个阶段,有信心有能力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信心,能力,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这也是保证我们政治安全最核心的机遇。

(一)中国综合国力的上升:经济发展

47 具体的来说,我想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体现:

一是中国的综合的国家力量国家实力得到的上升。我们现在都在讲中国的崛起,中国崛起实际上就是中国的综合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升。第一个方面体现在经济发展,大家可以看到我这上面有一幅图,在2014年世界银行发布了一个报告,它说按照购买力平价的标准来核算GDP在2014年的时候,中国和美国这个位置就要发生变化了,中国已经超越美国成为世界上第一大经济体,就是从GDP总量以购买力平价作为一个核算标准。2014年中美位置就发生转换了。原先的一些研究机构评估整体的趋势,中国在GDP上面超越美国是时间问题,但是没有想到时间会提前得这么靠前。

二是综合国力提升的一个表现,也是硬实力的一种展现,就是国家的军事现代化,军事现代化的进程,明显地提速。有很多的体现,一个最直接的体现就是中国的这个军费开支,近些年大幅度地提升。当然国际社会也是有很多的担忧,中国现在也没有非常面临非常明确的安全威胁,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能力有意愿想跟中国打仗,为什么中国的军费开支还是以这么大的一个比重在增加?在过去5年,中国连续5年,这个军事预算是两位数的增长。西方世界,包括中国周边的一些国家感到很担心,你到底想干什么?但是一个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我们要考虑到,美国它的军事预算是后面6个国家军事预算的综合还要多。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想要成为一个大国,所谓大国有很多判断指标,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就是你的军事能力,军事力量怎么样?军事能力的提升离不开钱,也就是军费,所以军费增加,也是中国现代化军事现代化提速的一个很重要的一个体现。除此意外我们还可以从全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这个角度来判断。国际一些研究报告就显示,中国的这样的一种全球竞争力水平,已经进入到30名以内,就是所有的国家100多个国家进行比较的时候,中国进入了前30名,有一些同志可能认为,还有很大差距。确实是这样,前30多位有很大差距。但是我们也看到中国比较优势,与同类国家相比,都是发展中国家相比较,中国这样的一种竞争力水平是最高的。比方说在精装国家当中,你比如像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等这些国家,中国是唯一一个进入前30名的。当然,中国的这样的一个竞争力水平并不是很稳定,有的时期可能会高一点。比如说在2013年发布的报告当中,也是同一个机构发布的报告当中,就表明中国的这个竞争力水平是排名第21位,到2014年有所下降,下降到23位。今年2016年刚刚发布的一个报告当中显示中国的这个竞争力水平下降到25位,但是在去年也就是2015年中国竞争力水平排名第22位,不是很稳定。这说明了中国在全球竞争力的层面上来说,还是有差距,与这些发达国家,与发达的经济体比较还是有差距。但是,我们在同类的发展阶段国家相比较我们是做得最好的,这一点毫无疑问。

与此相对应的就是创新能力,现在我们国家非常重视创新,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创新驱动来带动中国经济的新一轮发展。从创新这个指数上来看,我们依据一个研究报告,就是世界经济知识产权组织,以及美国的康莱欧大学等机构联合发布的一个全球创新指数的报告中显示,在2014年2015年中国的创新指数排名都是29位,位次没有变化,但是2015年中国这个创新指数的得分也要比2014年要高,2014年的时候是46.57,到2015年的时候就上升到47.47,将近上升了1个百分点,上升了一个点。另外我们可以看一下,这样的一种创新能力,与一个国家的总体的经济实力还是有一定的关联度的。

大家可以看这样的一幅图,这幅图上面排名前10的国家或者是地区。如果从收入水平上面来看它都属于高收入这个层次的,换句话说都属于发达的经济体,我有中国,不管说中国的这个体量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从发展的阶段上面来说,中国还是属于发展中国家,

48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有差距,但同时有巨大的潜力。除了这样的几个要素,经济的发展,军事现代化进程的提速,包括竞争力的创新能力和水平的提高。还有一点目前现在国际社会非常关注的一个指标,就是决定国际议程能力的增强。这一方面很大的,国际社会很关注的一个问题就是中国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这样的一个倡议。中国所推进的亚投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事实上对于西方国家来说,尤其是对于美国这样的一个国家来说,是一个很大的一个冲击,他们没想到中国有这样的能力,能够把这样的一件事情做好。所以当时美国看中国在推进这个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建设的时候,它们不是很看好,并且从中作梗,让它的一些小伙伴,像英国,像德国,像澳大利亚不要加入进来,让中国自己搞,看能不能搞得成,结果英国首先倒梗,首先加入是欧洲第一个加入宣布参加亚投行建设的国家,在英国的带领下一大批西方国家都加入到亚投行来,所以这个时候美国就感觉到自己被孤立了。所以,美国的一位财长,前任财长萨默斯就说,他说除了布雷顿森林体系之外我还想不到有哪件事情能够与以下两件事情相提并论。第一个是中国力求建立一个重要的新机构,也就是说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第二个事件就是从英国开始美国未能说服几十个传统盟友不要参与该机构。第一个是中国能够这个事情美国没想到,中国能够建立一个新的机构,能够设定国际的议程,能够制定某种程度上制定国际的规则。

第二方面它更没有想到的问题就是,想不到英国,所谓的英美之间是一种特殊的关系,就像亲兄弟一样,没想到英国人首先倒梗,所以美国人感到很受挫折。很多美国人认为,这是美国外交的一大挫败,比如说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女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就批评美国政府,批评奥巴马说你这件事情你干得不好。

所以现在一开始美国是不看好中国的亚投行,并且从中阻挠,现在美国发现,它的态度有很大的转变,开始也是在积极地跟中国沟通,关于亚投行运作的一些事情。所以我们讲中国的这个设置国际议程的能力增强,也是中国综合国力提升的一个很重要的一个体现。并且在未来,这样的一种或者是规则制定这样的一种竞争会在大国之间体现得更加明确。

(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水平与责任的担当

第二个方面从我们党的自身来说,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水平都有非常明显的提升。具体的例子我们也不展开,我们通过一个细节来反映我们党的这样的一种执政能力,自身的建设水平。

现在国际上尤其是一些发展中国家,非常愿意和我们国家进行的一项交流是什么?就是怎么样就是治国理政,这种经验交流,一些发展中国家,一些执政党非常愿意和中国进行磋商,进行交流。在2013年9月份,我们战略研究院,就是党校的战略研究院举行的一次会议,叫“中非治国理解政与发展经验国际研讨会”。参会的一些发展中国家就是非洲国家的一些非常知名的一些学者,他们很认同一点是什么?就是非常佩服,佩服共产党能够在这么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这些国家执政党也是在找,也是希望能够找到一个行之有效的发展道路,一开始是引荐西方的所谓的现代化道路。但是发现这个条路走不通,走不好,甚至走得更糟,他们回过头来看看,中国人没有亦步亦趋。中国共产党吸收了西方的经验,但是又没有完全陷入西方唯西方经验论,而是自己找到了一条道路。

49 所以他们对于中国的这个治国理政这个发展道路它们很想吸收一些经验,这也是从一个侧面体现出我们党的执政能力,我们党自身的建设水平,是在得到了一个很大的跃升。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中国共产党的责任担当,使命感。那么总书记在“十八大”之后当选为党的总书记的时候他有一段讲话,就职的讲话,他特别明确地强调了:“中国共产党的责任担当就是要实现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走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因为有了这样的一种责任、有了这样的一种担当,有了这样的一种使命感,才促使中国共产党以时不我待的这样的一种紧迫感,来发展推动中国各项事业的这样的一种不断地跃上一个台阶。所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水平和责任担当这是一个非常积极正面的要素。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第三个方面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中国为什么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为什么会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个是通过在历史的不断的求索当中走出来的。原来也没有现成的经验,原来也不知道什么样的道路,什么样的制度适合中国,都是在不断地摸索,不断地失败的经验教训当中,走出来的,是摸着石头探索出来的。 我们都很清楚在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整个国际社会这个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了低潮苏联解体了,东欧剧变了。一些西方的学者就开始鼓吹,社会主义崩溃了,宣扬了一些历史终结论,这地方我们要谈一下美国的一位学者,是一位日裔的一位美国学者,福山。福山当时在90年代初的时候他写了一本书叫《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他在这本书当中他就强调,西方的这样的资本主义自由民主的制度,是人类意识形态发展的终点,是人类最后一种统治方式。所以叫历史的终结,所以再没有一种比资本主义这样的一种自由民主的制度更好的制度了。历史到这个地方就停止了,最高形式。

在若干年以后,他发现资本主义这样的自由民主制度,某种程度上陷入了一种困境,发展的困境,各种问题层出不穷,于此相对应的是,中国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发展,道路,适合中国发展中国国情的一条新的社会主义道路。

在2014年这个福山又写了一本书叫《政治秩序和政治衰落》,他在这本书当中就把他此前的一个观点进行了一个修正,不再那么乐观,不再认为西方的这种自由民主的制度能够解决任何问题。他发现一个秩序良好的社会,认为他认为在这本书中他认为,有三个方面的要素。第一个方面,就是要有强有力的政府,说政府的这样的一种治理能力,必须要非常地过硬;第二个是法治;第三个他强调的是民主问责。这是福山从这个历史经验当中修正了原来的这样的一种观点。

(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巩固弘扬和发展

第四个方面就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在中国当前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弘扬和发展。一个很明显的一个体现就是一大批马克思主义学院在高校在研究机构当中成立了,并且这个马克思主义这样的一种思想体系不仅仅在中国,在世界上其他的地区都进一步地得到了发展。比方说中国每年举行一些学术研讨活动,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学术研讨活动,比方说最典型的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其他国外的很多学者,一些机构,也非常关注马克思主义。那么从国内的这个层面来讲,我们党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当中的一种指导地

50

第二篇:世界经济与政治世界经济与政治发达国家网络谣言综合治

理机制及其借鉴

摘要:如何治理网络谣言是世界各国政府共同面临的课题。发达国家大多通过健全法律规制、完善政府监管机制、严格行业自律机制、培养公民理性的媒介素养等措施,使网络谣言治理成效显著。当前我国网络谣言频繁发生,我们应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结合中国国情,构建“法律规制、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公民教育”四位一体的社会治理机制,以有效遏制网络谣言的滋生漫延。

关键词:发达国家;网络谣言;综合治理机制;借鉴

中图分类号:D922.80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6)05-0110-03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已经进入以互联网为主要标志的新媒体时代,网络成为重要的公共舆论场,为民众获取信息和发表言论提供了便利,但也为网络谣言的泛滥提供了平台。研究表明,网络谣言社会危害大,已成为高危社会风险,它侵犯公民权益,损害公共利益,危害国家安全,破坏社会稳定。面对网络谣言的巨大危害,如何治理网络谣言是世界各国政府共同面对的课题。研究发达国家网络谣言综合治理机制,对我国网络谣言治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发达国家网络谣言综合治理机制

(一)健全法律规范

1.健全法律体系。在互联网立法方面,德国于1997年第一个发布网络成文法――《信息与通信服务法》。此后,德国《民法典》和《防止对青少年有害信息传播法》等法律都有相关规定,适用网络诽谤与谣言管制,建立了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美国从国家和地方两个层面严格立法,加强互联网法制建设。在国家层面,美国相继制定了《电信法》和《禁止利用电脑犯罪法》等130项法律,严格规制网络传播;在地方层面,纽约州和得克萨斯州等45个州相继制定应对网络谣言的法案。[1]健全的法律体系确保网络谣言治理有法可依。

2.严厉处罚措施。从实践来看,发达国家对网络谣言治罪与其他犯罪相比要重,处罚措施十分严厉。在欧洲,德国对诽谤打击力度最大。根据德国《刑法典》,在人群中传播谣言,造成了社会不安定,危害公共秩序,造谣者将被处以最高6个月监禁或罚款;若致人死亡,将处以5年的监禁。[2]美国惩罚网络谣言的做法比较成熟,法律在保障言论自由的同时,加大对诽谤、谣传的惩罚,而且将有关诽谤案例的判决援引到网络空间。2006年,美国一女子因在网上被他人散布谣言污蔑,起诉对方诽谤罪,法院判决被告赔偿1130万美元,创下此类案件的最高赔偿纪录。[3]近年来,韩国不断加大打击网络谣言、诽谤行为力度,依据韩国法律规定,传播网络谣言或者实施网络诽谤行为,将被判处7年以下徒刑,或者处以5000万韩元以下罚金。由此可见,发达国家对网络谣言的处罚极为严厉,最大限度地以法律威慑造谣者。

3.强化权利救济。发达国家在对网络谣言实施严厉处罚的同时,注重强化网络谣言受害人的权利救济。依据美国法律,如果网络谣言的受害者不清楚造谣者,同样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受理后要求网络公司根据IP地址提供造谣者的通讯记录。若经过法院裁决诽谤言论属实,原告可以要求法庭发出禁令,要求网站或者被告撤销已发表的诽谤言论,否则追究其刑事责任。[4]

(二)完善政府监管

1.设立专门机构。2009年奥巴马就任美国总统,基于维护国家网络安全需要,先是设立“白宫网络安全办公室”,然后又成立“全国通信与网络安全控制联合协调中心”。同时,白宫任命一批新媒体技术人员为网络顾问,对外称为白宫“新媒体小组”。[5]在德国,由内政部负责对互联网内容进行监控和调查,为给警方调查提供技术支持,内政部成立了由专业人员和技术力量组成的信息和通信技术服务中心;内政部下属的刑警局和家庭部下辖的青少年有害媒体审核署负责审核网页内容。

2.健全监管制度。为过滤和控制有害信息,英国《调查权管理法》规定,凡通过网络方式传送电子邮件和加密电子数据等文件,必须通过政府技术支持中心发送信息包。政府设立公民咨询局,让公众及时准确获得权威信息,有效预防网络非法信息侵害。[6]美国颁布的《信息安全与互联网自由法》,授权总统可以宣布“信息空间的紧急状态”,政府可以部分接管或禁止对部分网站点的访问。[7]

3.运用技术手段。为有效打击网络谣言,发达国家重视运用技术措施对网络谣言进行监控和跟踪。网络安全监管包括内容监管、行为监控和网络状态监控三个方面。美国拥有高效互联网监控系统和强大的网络过滤技术,为实时跟踪分析网络谣言的来源与走向,美国推出“谣言机器人”软件和“地雷式”可嵌入软件,实现对不良信息的有效追踪和监控。

(三)严格行业自律

1.行业把关。发达国家互联网行业协会在网络谣言治理中充当“把关人”的角色。美国现有计算机协会和信息系统审查与控制协会等9个互联网行业协会组织,政府鼓励各种专业协会制定行业公约,推进行业自律,促进互联网行业自觉抵制网络谣言传播,切断网络谣言传播渠道。[8]英国政府支持互联网行业加强自律,通过行业协会强化对网络谣言的监管。1996年,英国成立互联网自律协会(IWF),在英国贸工部组织下,IWF与内政部代表、城市警察署、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共同签署网络监管行业性规范――《R3安全网络协议》,“R3”分别代表分级、检举和责任。IWF是英国互联网的主要监管机构,推动网络服务商自律,鼓励服务商对网站内容进行分级、过滤,进行网络安全教育,提高公众对非法信息的警惕意识。[9]

2.网媒自律。美国政府倡导并鼓励网络传媒自律,注重强化网络传媒的社会责任,对自律较好的网络运营商依据法律给予两年免征新税的待遇。美国各大网站通过制定张贴规则要求张贴者自律,对网上论坛予以分级,禁止出现虚假信息。

(四)强化媒介素养培养

网络媒介素养是网络时代公民的基本素质与修养,理性的媒介素养是治理网络谣言的长效手段,是防治网络谣言的根本。英国在19世纪30年代就提出“媒介素养教育”的概念,成为全球最早开展公民媒介素养教育的国家,1997年有近2/3的学校开设了媒介研究课程,目前大多数大学和学院都设有媒介素养教育的教师培训项目;澳大利亚通过法令把媒介素养教育作为常规教育确定下来,拥有完整的基础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与系统的媒介素养教育教材。

二、我国网络谣言治理的现实困境

(一)法律体系不完备

1.网络立法欠缺。目前我国互联网法律体系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一是立法分散。我国现行的《刑法》《侵权责任法》和《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都有涉及网络谣言治理的相关内容。但是,立法过于分散,法律规定过于模糊,法律适用和执行比较困难。[10]二是专门立法欠缺。自1994年接入国际互联网以来,我国相继出台一系列针对网络管理的专门立法,但大多数为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法律效力相对较低,而且侧重于互联网媒介管理与行为调控,专门性和针对性较强,适用范围有限,有的规定互相冲突,因而难以操作。

2.处罚措施不力。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法律对网络谣言的刑事处罚较轻。依据《刑法》规定:构成损害商业信誉和商品声誉罪的,处“2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构成诽谤罪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剥夺政治权利”。由此可见,我国用于制裁网络谣言罪名的刑期规定偏低,在实践中很少给予剥夺政治权利的刑种配置。处罚措施不力必然会造成违法犯罪成本偏低,难以给造谣者和传播者以足够的法律威慑,反而会纵容其继续实施网络违法犯罪行为。

3.诉讼举证困难。网络谣言侵权案件的受害人,如果提起诉讼追究造谣者、传谣者的法律责任,依据诉讼法规定必须“有明确的被告”或者“有明确的被告人”,否则不予受理。但是,由于网络社会的匿名性,仅凭受害人的个人力量,难以查清谣言制造者及传谣者的真实身份信息,不易确定被告,依据我国诉讼法规定就无法提起诉讼追究造谣者、传谣者的法律责任。此外,承担举证责任的受害人,由于网络谣言证据的取得、固定难,面临着无法举证或者证据不充分而权利无法救济的困境。

(二)政府监控较弱

目前,我国政府对网络信息的监控能力较弱,主要表现在:政府对网络谣言的预警能力不足,公安机关等相关部门的网络谣言监测技术手段落后,无法有效筛选并剔除网络谣言;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欠缺,政府信息公开不及时、不准确,透明度不够;政府未能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对网络谣言的联动处置能力欠缺。

(三)行业自律不够

2001年,中国互联网协会成立,此后相继制定了《中国互联网行业自律公约》(2002)、《互联网信息服务自律公约》(2003)和《抵制网络谣言倡议书》(2012)等行业规范,以推进互联网行业自律,强化网络媒体的社会责任感,自觉抵制并打击网络谣言,斩断网络谣言传播链条,积极发挥网络信息传输“把关人”的作用。整体而言,上述行业规范对于推进行业自律、净化网络环境发挥了应有作用,但是由于规范内容属于道德性要求,约束力和强制性效力欠缺。

(四)媒介素养教育欠缺

目前,我国在公民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方面采取了一些举措,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普及和教材开发不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课程进学校、进课堂不够,缺乏公民尤其是青少年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整体规划。

三、我国网络谣言社会治理机制的构建

(一)健全法律制度

1.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发达国家网络谣言治理实践表明,依法治理网络谣言,必须加强立法,健全互联网法律法规体系,将网络谣言治理纳入法治化轨道。一要加强互联网专门立法,尽快出台针对网络谣言治理的专门法律,健全网络管理法律制度,强化网络谣言的法律规制,用法律的强制性和权威性净化网络环境。二要修改或完善现行法律法规的相关条款,将一些运行成熟的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法律化,提高法律效力,使其更具有权威性。三要制定配套法规与实施细则,根据司法实践出台相关司法解释,注重与《刑法》《侵权责任法》和《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相衔接,使法律具有可操作性与可执行性。

2.明确网络谣言定义。依法治理网络谣言,必须界定网络谣言的定义,明确网络谣言与言论自由的界限,不仅要依法治理网络谣言,而且要注重保护公民正当的网络言论。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网络谣言的含义应界定为:网络谣言是指在互联网的环境下,通过聊天软件、网络论坛、社交网站、微信、微博等网络介质发布和传播的,无事实依据或者与事实严重不符,给个人、集体、国家等主体造成实际损害的信息和言论。

3.加大处罚力度。借鉴发达国家经验,依法治理网络谣言,必须加大刑事处罚力度,构建对网络谣言制造者、传播者完整的法律责任体系,给造谣者、传播者以更大的法律威慑。一是提高法定刑。建议在网络谣言犯罪的条款中增加“情节特别严重”的情形。如诽谤罪的法定刑修改为:“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情节特别严重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对于“情节特别严重”,可以结合制造网络谣言的传播范围和损害程度等加以考虑,如造成企业破产或者巨大经济损失、致受害人死亡、引发群体事件等。二是增设附加刑。对于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和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的,增加“剥夺政治权利”的附加刑,通过限制相关权利最大限度打击编造、传播网络谣言的行为,完善我国网络谣言的刑罚配置。

4.完善诉讼法律制度。针对我国网络谣言诉讼法律制度的缺陷,应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经验,尽快完善诉讼法律制度。首先是对被告主体的问题的修正,建议将民诉法以及刑诉法中“有明确被告”扩大解释为“有明确的网络注册账号”“有明确的IP 地址”的人,允许谣言受害人根据造谣者、传谣者的注册账号或者IP 地址先行起诉,待立案后由法院查明造谣者、传谣者的真实身份信息,确定被告,并追究法律责任。关于举证责任,可借鉴发达国家经验,要求网络服务商根据IP地址提供造谣者和传播者的通讯记录,协助受害人举证,以最大限度维护受害人的权利。

(二)强化政府监控

1.建立健全网络谣言预防预警机制。要从根本上遏制利用互联网造谣、传谣行为,必须加强政府的网络谣言治理能力建设,建立健全网络谣言预防预警机制,动态跟踪网络舆情变化,准确把脉网民情绪和社会心态,重点筛选、过滤可能成为谣言的虚假信息,做到对网络谣言的及时防范和全面准确掌握。

2.设立网络安全控制专门机构。为了强化政府对网络的监管,依法行使对网络谣言的治理职能,建议设立网络安全控制专门机构,配备专业技术人员,积极引进和开发网络信息监控设备和软件,善于运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对网络谣言进行屏蔽,利用合法有效的辟谣渠道消除网络谣言的影响力,及时依法妥善处置网络谣言引起的各类突发事件,确保预警机制顺利运行。

3.完善信息公开制度。治理网络谣言的核心在于信息公开。谣言止于真相。为了遏制谣言的滋生和蔓延,消除网络谣言的负面影响,需要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完善公共信息通报机制,提高信息发布的时效性、真实性和透明度。一要主动发布信息,把与社会公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纳入主动公开的范畴,牢牢把握引导舆论的主动权;二要及时发布信息,把握住关键时间点,第一时间发布相关信息,以最快捷、高效的方式将相关信息传递给公众,最大限度保证公民的知情权;三要准确发布信息,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和透明度,把握住舆论的方向,控制网络谣言的滋生、蔓延。

4.建立网络谣言联动处置机制。网络谣言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单独靠政府监管部门远远不够。因此,需要建立由公安机关、互联网协会、社会团体和公民代表等多方共同参与、协调互动的联动处置机制,以有效应对并处置网络谣言,压缩网络谣言的生存空间。

(三)严格行业自律

1.完善行业自律机制。严格的行业自律能促进互联网行业自觉抵制网络谣言的传播,成为政府监管的必要辅助。加强行业组织自律机制建设,应扩大自律范围,强化网络媒体的社会责任,切实履行“把关人”使命,发挥谣言过滤器的功能,把好信息发布关,确保网络信息合法、无害性,从源头上遏制网络谣言,构造预防网络谣言的第一道“防火墙”。

2.强化内部监管机制。中国互联网行业协会等网络行业组织应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内部监管机制,严格规范信息核查、发布和传播流程,进一步加强对网站媒体内容筛选,保证及时删除或屏蔽虚假网络信息。加强对聊天软件、社交网站和网络论坛等的管理,坚决斩断网络谣言的传播链条。

(四)加强公民媒介素养教育

1.把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借鉴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开展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成功经验,把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编写网络媒介素养教材,在各级各类学校开设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课程,逐步培养广大网民尤其是青少年对网络信息的分析、判断和鉴别能力,增强网民的免疫力。

2.加强网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网络道德教育。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必须对网民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网络道德教育,引导网民树立正确的网络价值观和网络道德观,提升公民的文化素养,强化责任意识,科学合理利用网络,健康文明上网,自觉做到不信谣、不传谣,当看到网络谣言时,及时向有关部门举报,把网络谣言消解于日常生活中。

3.加强对易感人群的教育引导。对青少年、老年人、社会闲散人员等网络谣言的易感人群,要通过采取灵活多样的手段和方法加以教育引导,使他们逐渐认清网络谣言的危害和本质,增强鉴别力和免疫力,自觉抵制网络谣言。

参考文献:

[1]徐启生.国外如何治理网络谣言:依法管网没商量[N].光明日报,2012-04-19.

[2]孟威.惩防网络谣言是国际社会共同选择[N].人民日报,2013-06-21.

[3]陈尚文,管克江,张朋辉.多国治理网络谣言不手软[N].人民日报,2015-11-02.

[4]王彬彬.美国如何治理网络谣言[J].理论导报,2013,(6).

[5]王冲. 美国如何用新媒体搞外交[N].中国青年报,2015-07-09.

[6]范卫国.网络谣言的法律治理:英国经验与中国路径[J].学术交流,2015,(2).

[7]郑淑荣.借鉴国外经验整治网络谣言[J].中国国情国力,2013,(7).

[8]刘静.主要发达国家治理网络谣言的实践与启示[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4,(4).

[9]郭林.英国互联网监管疏而不漏[N].光明日报,2010-07-28.

[10]丁先存,王?M.国外网络谣言治理及启示[J].中国行政管理,2014,(9).

【责任编辑:闫生金】

第三篇:经济政治与社会教案

昌 吉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科目: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师:王军义班级:时间:

教 案 本

2015中医康复保健 中职检验1 中职检验2 中职口腔修复工艺 2016.9——12月

2015 2015 2015

1

第一单元 透视经济现象

第一课 (第一讲) 商品的交换

周次:2 时间:2016 节次: 授课时数:2 教学方式:讲授 、讨论、师生互动

一、教学内容及目标要求

(一)教学内容: 商品与货币的发展;商品的价格

(二)培养目标及素质能力: 1.知识目标:货币;货币的基本职能;影响价格变动的因素;通货膨胀;供求关系对价格变动的影响;

2.能力目标:、纸币不是货币;解释生活中导致某中商品价格变动的原因,增强学生解释经济现象的能力;

3.素质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货币是怎样产生的,有什么样的用途;何时何地购买商品比较经济划算,提高学生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二、教学难点和重点

(一)商品、货币的含义、产生

(二)商品价格变动

三、教学步骤及方法

导入:通过教师引导,回忆生活活动,感知生活离不开金钱,从而引发探究欲望和兴趣。

(一)货币的神奇力量

1、什么是商品

2、货币的产生过程

3、货币的基本职能

(二)商品价格变动的因素

1、供求直接影响价格

2、气候、时间等因素间接影响价格

四、学习思考题:

从你喜欢购买的商品的价格变动认识商品

五、教师参考资料:

(一)邢思等《共话时政社会热点通俗读物》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二)网络 新闻 时事

六、课后分析小结:

2

第一单元 透视经济现象

第一课(第二讲) 商品的消费

周次: 3 时间:2016 节次: 授课时数:2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法

一、教学内容及目标要求

(一)教学内容: 价值规律;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二)培养目标及素质能力: 1.知识目标:价值规律的作用;影响消费的因素。

2.能力目标: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健康的消费观、认识正确的消费观念。 3.素质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培养合理的消费观念

二、教学难点和重点

(一)健康的消费观念

(二)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如何树立合理的消费观念。

三、教学步骤及方法 导入:春节压岁钱大比拼

(三)价值规律的作用

1、价值规律的内容及表现形式

2、价值规律对人们生活影响

3、价值规律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三、丰富多彩的消费

(一)常见的消费方式

(二)影响消费的因素

(三)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活动平台] 聚焦学生名牌消费

目标:认识合理消费的重要性,树立积极合理的消费观,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具备积极、健康的消费习惯。

步骤:观察日常生活中良好消费行为或不良消费行为;分组写出小品角色,运用所学的知识,对同学中存在的这种消费现象进行分析;每组上课进行表演,坚持正确消费观,反对错误消费观;自由发言,教师总结评价。

四、学习思考题:

班级春节压岁钱消费调查

五、教师参考资料:

(一)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 《理论热点面对面》学习、人民出版社2008版

(二)网络 新闻 时事

六、课后分析小结:

3

第一单元 透视经济现象

第二课 企业的生产与经营 周次: 4 时间: 节次: 授课时数:2 教学方式:讲授 、讨论法

一、教学内容及目标要求

(一)教学内容: 了解企业及企业经济效益;劳动者在企业中作用

(二)培养目标及素质能力: 1.知识目标:企业的含义;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企业成功的主要因素;如何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2.能力目标:公司的含义;企业怎样才能提高经济效益;企业的经营发展,企业的优胜劣汰;劳动者的就业观和提高素质的途径。

3.素质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企业提高自己经济效益的重要意义和该如何做才是一个合格的劳动者。

二、教学难点和重点

1.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企业成功的因素;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 2.如何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如何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三、教学步骤及方法 导入: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

一、企业的生产发展

利用多媒体列举几家公司和事业单位,判断它们是不是企业,为什么? 1.企业的类型、

2.提高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

二、企业的经营发展

教师活动:多媒体列举几种知名品牌手机,让学生选择。

三、新时代的劳动者

四、学习思考题:

对假期见习打工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一次分析

五、教师参考资料:

(一)洪向华 《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新华出版社2008版

(二)网络 新闻 时事

六、课后分析小结:

4

第一单元 透视经济现象

第三课 个人的收入与理财

周次:5 时间: 节次: 授课时数:2 教学方式:讲授 、案例法

一、教学内容及目标要求

(一)教学内容: 我国的分配制度;收入公平问题;国家税收;个人投资

(二)培养目标及素质能力: 1.知识目标:个人收入的分配方式;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税收的种类和特征;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识别股票、 债券与商业保险的区别和含义。

2.能力目标,正确认识现实生活中的收入分配差距;辩证地认识和对待生活中面临的各种矛盾;概括出各种投资方式的特点,利用所学知识分析不同条件下如何投资有利,;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素质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投资观念。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看问题能力。

二、教学难点和重点

(一)按劳分配是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主体 ;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

(二)存款储蓄 ;我国的商业银行;股票、债券、保险。

三、教学步骤及方法

导入:华西村多年来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裂变过程

1、我国的分配制度

(1)个人收入分配方式: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兼顾效率与公平:公平含义 收入公平问题 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

2、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税收

(1)收税的特征及种类 (2)税收的性质(3)税收的三个基本特征(4)税收的种类

四、学习思考题:

从父母处了解家庭近几年的收入,父母进行了那些投资

五、教师参考资料:

(一)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 《理论热点面对面》学习、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二)网络 新闻 时事

六、课后分析小结:

5

第二单元 投身经济建设

第四课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周次: 6 时间: 节次: 授课时数:2 教学方式:讲授 ,师生互动

一、教学内容及目标要求

(一)教学内容: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二)培养目标及素质能力: 1.知识目标:掌握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实质和基本特征,了解中国市场经济。

2.能力目标:加深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认识;认识和体会中国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原因、特点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难点和重点

(一)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二)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特征

三、教学步骤及方法 导入:视频《新闻》 1.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思考:

1、衡量我国现阶段所有制结构改革的成绩,就是要看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的大小。这里,教师简单介绍国有经济。可通过列举大量的实例,说明这一点。 2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3.在我国现阶段非公有制经济存在和发展的依据是什么?

二、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

作为市场经济一般性,不管哪种社会制度,只要有市场经济存在,这种一般的特征也就必然存在。

三、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市场配置资源、(2)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 2.国家的宏观调控

思考:

1、加强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2、“看不见的手”,“看得见的手”是什么意思。

四、学习思考题:

1.有人认为,在现阶段,所有非劳动收入都属于剥削收入。这种看法正确吗? 2.我国水价的思考

五、教师参考资料:

(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二)网络 新闻 时事

六、课后分析小结:

6

第二单元 投身经济建设

第五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周次: 7 时间: 节次: 授课时数:2 教学方式:讲授 ,讨论法

一、教学内容及目标要求

(一)教学内容: 小康社会含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科学发展观;

(二)培养目标及素质能力: 1.知识目标: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的重要性。 2.能力目标:理解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难点和重点

(一)全面准确地理解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二)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经济协调发展。

三、教学步骤及方法

导入:资料一:过去五年我国各项事业取得新成就。

资料二:2013年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经济效益较好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资料三:2006年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 资料四:2005年全国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意义 播放资料六:视频:绿色小康路。请学生思考:

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深入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三)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

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林昌村,一个算不上富裕的村庄,在仅仅二年的时间里,村容村貌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切的奥妙究竟在哪里呢?

经过讨论得出结论:林昌村在发展中树立和认真贯彻了科学发展观

四、学习思考题: 网上学习了解中国小康社会发展

五、教师参考资料:

(一)洪向华 《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新华出版社2008版

(二)网络 新闻 时事

六、课后分析小结:

7

第二单元 投身经济建设

第六课 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周次: 8 时间: 节次: 授课时数:2 教学方式:讲授 ,师生互动

一、教学内容及目标要求

(一)教学内容: 经济全球化;我国对外开放

(二)培养目标及素质能力: 1.知识目标:理解对外开放的意义,我国对外开放的渠道。 2.能力目标:理解经济全球化和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关系。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难点和重点

(一)我国对外开放的的基本国策

(二)经济全球化

三、教学步骤及方法 导入:

(一)案例聚焦:

资料一:过去三十年我国对外开放取得新成就。 资料二:海尔的国际化之路。 思考园地:

1. 我国对外开放的伟大成就说明了什么问题?

2. 我国对外开放的主要渠道是什么?你了解世界贸易组织吗? 3. 请查找资料,看看我国还有那些“走出去”的知名企业?

(二)视频:中国2002年加入WTO的现场录像 1.经济全球化的概念?金融危机和全球化的关系? 2.我们是否应该坚持开放的政策?

四、学习思考题:

为何说加入WTO是柄“双刃剑”?

五、教师参考资料:

(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二)网络 新闻 时事

六、课后分析小结:

8

第三单元 拥护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第七课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周次:9 时间: 节次: 授课时数:2 教学方式:讲授 ,师生互动

一、教学内容及目标要求

(一)教学内容: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二)培养目标及素质能力: 1.知识目标: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能力目标:为了确保人民当家作主,认识我国政治制度。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难点和重点

(一)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二)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三)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三、教学步骤及方法

导入:请同学们讲一讲国徽的含义?

(一)我国的人民代表到大会制度 视频:“人大的会议”

(二)我国的政党制度

案例:第一次政协会议的图片会议讲解:多党合作的内容 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要区别一党专政和西方的多党制。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视频:“魅力新疆”讲解:制度的基本内容。

根据我国的历史,文化特点,民族关系,民族分布情况做出的制度选择。

四、学习思考题:

了解2014年中国两会理解人大制度为何是中国最基本的政治制度

五、教师参考资料:

(一)魏晓文、杨慧民《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二)网络 新闻 时事

六、课后分析小结:

9

第三单元 拥护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第八课 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道路

周次: 10 时间: 节次: 授课时数:2 教学方式:讲授 、讨论法

一、教学内容及目标要求

(一)教学内容: 人民民主、政治文明

(二)培养目标及素质能力: 1.知识目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2.能力目标:党的领导是坚持依法治国的重要保证。才能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要求。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难点和重点

(一)如何完善我国的民主制度

(二)如何完善民主制度与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三、教学步骤及方法 导入:农民工当选人大代表”

(一)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资料二:视频“关注民生” 资料三:了解婚姻法向社会公布征求意见的过程

(二)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一定会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生机、永葆活力。

(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材料四;视频“草根民主”谈一谈感受?活动

党的领导与人民党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党的领导是坚持依法治国的重要保证。才能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要求。

四、学习思考题:

以四人一组编制一份法制小报

五、教师参考资料:

(一)2014年中国两会相关报道

(二)网络 新闻 时事

六、课后分析小结:

10

第四单元 参与政治生活

第九课依法行使民主权利

周次: 11 时间: 节次: 授课时数:2 教学方式:讲授 ,师生互动

一、教学内容及目标要求

(一)教学内容: 公民有序参与政治生活 维护国家利益

(二)培养目标及素质能力: 1.知识目标:了解民主权利的相关知识,关心国家和世界大事,有序参与政治生活,自觉维护国家利益。

2.能力目标:提高自身政治素养,更好地融入社会政治生活 3.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难点和重点

(一)了解民主权利的相关知识

(二)有序参与政治生活

三、教学步骤及方法

导入: 依法行使民主权利是每一个公民的光荣职责。 事例一:广西高中生发现的雅虎网站地图问题。 事例二:奥运志愿者

事例三:中学生在荷兰参加国际活动时要求会场悬挂中国国旗

(一)公民享有民主权利

问题:以上的案例公民在行使什么权利?你知道我国公民还享有哪些政治权利和自由吗? 行使民主权利的主要形式?

(二)人民政府服务人民

视频:《温家宝总理:努力建设人民满意政府》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 华南虎事件:监督政府权利的使用。

四、学习思考题:

试从当今信息社会下谈公民对政府监督的意义

五、教师参考资料:

(一)张伟 《经济政治 职业生活》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版

(二)网络 新闻 时事

六、课后分析小结:

11

第四单元 参与政治生活

第十课 履行义务 承担责任

周次:12 时间: 节次: 授课时数:2 教学方式:讲授 ,师生互动

一、教学内容及目标要求

(一)教学内容: 公民义务 公民责任 国际利益

(二)培养目标及素质能力: 1.知识目标:了解公民的政治性义务,做到自觉参与政治生活,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和民族政策;了解我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的情况,我国的外交政策和当今是吉恩的主题

能力目标: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文化观、历史观、宗教观和民族观。增强民族自豪感。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难点和重点

(1)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和民族政策,自觉有序地参与政治生活 (2)自觉维护国家利益,了解我国的外交政策。

三、教学步骤及方法 导入: 视频:《奥运冠军颁奖仪式》《轮椅上最美丽的火炬手金晶》

一、公民的政治性义务

1.公民的政治性义务有哪些? 2.金晶的行为给我们什么启示? 3.履行政治性义务的意义是什么?

二、自觉参与政治生活 案例:高考听证会问题:你对公民参与政治生活有什么看法?我们身边的政治生活都有哪些?作为一名中职生你曾经通过哪些方式参与政治生活?

三、我国的政府

(一)政府的涵义及性质

1、政府的涵义

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政府是一个国家的中央和地方行政机关的总和。

2、我国政府的性质

我国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是接受监督的政府、是法治的政府、是透明的政府。

(二)政府的职能

1、经济调节。

2、市场监管

工商在全国各地严查查三鹿奶粉/打击走私贩私/卫生下乡服务农村百姓/服务下乡支持农业/政府服务热线12345

四、学习思考题:

说出自己曾经行使过得一项权利。

五、教师参考资料:

(一)张伟 《经济政治 职业生活》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版

(二)网络 新闻 时事

六、课后分析小结:

12

第四单元 参与政治生活

第十一课 关注国际社会 维护国家利益

周次:13 时间: 节次: 授课时数:2 教学方式:讲授 ,师生互动

一、教学内容及目标要求

(一)教学内容: 公民义务 公民责任 国际利益

(二)培养目标及素质能力: 1.知识目标:了解公民的政治性义务,做到自觉参与政治生活,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和民族政策;了解我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的情况,我国的外交政策和当今是吉恩的主题

能力目标: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文化观、历史观、宗教观和民族观。增强民族自豪感。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难点和重点

(1)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和民族政策,自觉有序地参与政治生活 (2)自觉维护国家利益,了解我国的外交政策。

三、教学步骤及方法 导入: 视频:《奥运冠军颁奖仪式》《轮椅上最美丽的火炬手金晶》

一、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

1、积极参与国际事务

国际社会就是一个大家庭,这个家庭由许多成员组成,有众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其中主权国家是最基本的成员,是国际关系的主要参加者。

2、主权国家的含义 主权作为国家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最高权力,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

3、中国与联合国

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国之一,也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的20多年,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长期被台湾当局窃据。在中国政府和世界许多主持正义的国家的努力下,联合国大会于1971年10月25日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新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在联合国的舞台上。

二、谱写和平发展新篇章

1、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2.出当今世界面临哪些问题?当今世界面临的难题:和平 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坚定力量。 3.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六方会谈的视频

四、学习思考题:

关注一个有关国际利益的事件,并发表你的看法

五、教师参考资料:

(一)张伟 《经济政治 职业生活》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版

(二)网络 新闻 时事

六、课后分析小结:

13

第五单元 共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十二课 关注改善民生

周次:14 时间: 节次: 授课时数:2 教学方式:讲授 ,师生互动

一、教学内容及目标要求

(一)教学内容: 十八大以来我国的惠民举措 社会保障体系

(二)培养目标及素质能力: 1.知识目标:了解我国政府的惠民措施,我国的的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感恩社会,立足本职工作奉献社会的道德目标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难点和重点

(一)我国的医疗卫生制度改革。

(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三、教学步骤及方法 导入:视频《希望工程》《暴利药价之芦笋片》《许仙买房》

(一)聚焦生活

1、以上的视频反映出我们的社会哪些现象?

中国社会面对的问题:民生问题:教育,医疗,住房,劳动保障。(救护车一响,一头牲畜白养;住上一次院,一年农活白干;致富十年功,大病一日穷)

2、政府在解决民生问题中采取了那些措施? 学有所教:教育 病有所医:医疗 老有所养:社会保障

(二)提炼升华 视频:《新医改一年变化》《房地产市场改革》

问题:关注民生问题的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可以做哪些工作?

(三)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献计献策(学生活动)

四、学习思考题:

了解国家关于医疗保障方面的惠民举措。

五、教师参考资料:

(一)《和谐十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专题精解》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二)《两会词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华网 人民网等

六、课后分析小结:

14

第五单元 共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十三课 建设和谐文化

周次: 15 时间: 节次: 授课时数:2 章节: 教学方式:讲授 ,师生互动

一、教学内容及目标要求

(一)教学内容: 核心价值体系

(二)培养目标及素质能力: 1.知识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如何看待不同文化;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要求。

2.能力目标:培养对待不同文化的正确态度;自觉投身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难点和重点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

(二)正确对待不同文化

三、教学步骤及方法 导入:

(一)聚焦生活:视频《中国话》《孔子学院》《感动中国》

1、孔子代表着什么文化、什么是文化?

2、什么是和谐文化?

3、中国要立足于世界之林,需要具备什么样的实力?

(二)提炼升华 多媒体案例:《北大精神》《企业文化》 1.文化的类型?

2。你对网络文化的看法 3.感动中国任务评选的意义

(三)学生活动:校园文化

四、学习思考题:

你心中的班级校园是什么样的

五、教师参考资料:

(一)《和谐十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专题精解》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二)《两会词解:社会保障并轨》新华网 人民网等

六、课后分析小结:

15

第五单元 共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十四课 建设和谐社会人人有责

周次:16 时间: 节次: 授课时数:2 教学方式:讲授 ,师生互动

一、教学内容及目标要求

(一)教学内容: 科学发展观

(二)培养目标及素质能力: 1.知识目标: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要求。2.能力目标:培养对待不同文化的正确态度;自觉投身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难点和重点

发展观的内涵和实质

三、教学步骤及方法 导入:

(一)聚焦生活:视频《感动中国》

(二)思考园地

1、我们应该怎样参加和谐社会建设?

2、什么是和谐社会?

3、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什么是“以人为本”?

(三)提炼升华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 2.感动中国任务评选的意义

(四)学生活动:我们的志愿者服务活动

四、学习思考题:

你心中的和谐社会是什么样的

五、教师参考资料:

(一)《和谐十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专题精解》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二)《两会词解:社会保障并轨》新华网 人民网等

六、课后分析小结:

第四篇:经济政治与社会全书教案

第一课 商品交换与消费 教案

课程名称 经济政治与社会 教学主题 商品交换与消费

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理解商品的基本属性和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理解价值规律的作用,了解不同消费心理和科学消费的原则。

[2]思想教育目标:正确看待商品价格的变化,形成正确的金钱观念,培养效率意识、质量意识和创新意识,树立科学消费观。

职业技能教学点:能用价值规律分析商品价格变化情况。

教学难点:了解商品的基本属性;掌握价值规律和影响价格变化的因素。 教学重点:自觉运用价值规律,形成科学合理的消费观。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例证法、情景导学法。

教学设计: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讲解新课—总结本次课内容—布置作业。 教学设备:黑板教室粉笔,也可兼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图片及教学内容。 教学手段:结合预习、板书、图片、故事、提问、讨论等进行课堂讲解。 课前布置:让预习本课内容。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内 容 与 板 书 备 注 清点人数:

对学生上课实到情况进行清点、登记,严格考勤。 提问与思考:

[1]为什么要学习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 [2]如何学习好本课程?

[3]《经济政治与社会》是什么性质的课程?

预习新课4分钟 讲解新课:

第一课 商品交换与消费

一、 货币的神奇力量

(一) 从古到今话货币 1. 什么是商品?

同学们天天都与商品打交道,那么究竟什么是商品呢?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这个定义包含两层意思:

第一, 商品生产者生产的商品不是用来自己消费的,而是用来与他人交换的; 第二, 商品不是自然物,而是劳动产品。并不是有用的东西就是商品,阳光、空气有没有用?当然有,但它不是劳动产品,是大自然奉献给人类的宝贵财富,但阳光和空气却不是商品,因为它不是劳动产品。 2, 商品的二因素: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什么是使用价值?

1 就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如饼干可以充饥,衣服可以抵御寒冷,汽车可以用来代步,钢笔可以满足于人们写字的愿望,等等。总之,使用价值就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一种特性。 什么是价值?

价值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一个商品的价值大小,不是看它的作用大小,而是看它消费了多少人类劳动。 汽车为什么比自行车的价钱贵?请一个同学回答。

老师:因为生产一辆汽车要比生产一辆自行车要消费更多的劳动力。 为什么土鸡比良种鸡卖得贵?请一个同学起来回答。

老师:土鸡比良种鸡卖得贵,不是因为土鸡好吃,而是因为生产一个土鸡要比生产一个良种鸡要消耗更多劳动力和劳动时间。土鸡一般要半年以上,而良种鸡只需要两个月就长大了,可以销售了。显然生产一个土鸡蛋要比生产一个良种鸡要消耗更多的劳动量。 现在大家明白了:为什么生产一公斤黄金肯定要比生产一公斤生铁要消耗更多的劳动时间,要付出更多的劳动,因此黄金的价值比生铁的价值要大得多。 总之,大家要记住,商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越多,其价值越大;相反,如果消耗的劳动越少,则其人价值越小。航空母舰显然比一只木船价值大得多,因为生产航空母舰要消耗亿万个劳动力。

3, 货币的产生

货币是商品交换的产物,是用来满足商品交换的需要而产生的。

商品交换最初是物物交换,如一头牛交换两头猪,一只羊交换五十斤粮食,一件皮衣交换二十个西瓜。这些都是物物交换。 然而随着商品越来越多,大量的商品需要卖出去,可是你手里的商品我并不需要,我只需要把我的商品交换出去就行了,于是人们约定,任何商品都可以换成羊子,羊子就成了最初的货币,谁的羊子多,谁的财富就多。

后来人们发现羊子需要每天哺养,而且还可能死亡,一旦死亡就是主人的损失,所以人们又约定把贝壳做为一般等价物,即货币。贝壳不需要天天哺养,而且不会死亡。于是人们纷纷把商品换成贝壳。

然而贝壳并不是每个地方都有,数量不多,引起贝壳这种一般等价物供应困难,而且时间久了,贝壳也会脆烂。 随着金属材料的出现,人们后来让金属材料充当货币,如中国早期的刀币、铲币、黄金、白银等等均充当货币。

然而金属大量充当货币,不便于携带,你拿一千个铜钱可能拿得起(十二个铜板串在一起称为一吊),如果叫你拿一万个铜钱就不行了,所以人们后来又发明了纸币。如果一个人带个几

十、百把万元,并不困难。所以纸币非常便于携带。 然而大量的纸带在币上又害怕土匪抢,于是人们又发明了电子货币。你们身上的银行卡就是电子货币,你带五百亿、一千亿元都带得走,而且不显眼,非常安全。这样电子货币就产生了。

那么究竟什么是货币呢?

货币就是人们共同约定的一般等价物。或者说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二) 货币的基本职能

货币的基本职能是指货币的作用问题。

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最基本的职能,也就是最基本的作用。 1,价值尺度

价值尺度是指任何商品都可以用货币来衡量它的价值多少,如一件衣服价值二百元,一斤肉价值二十元,一饼矿泉水价值一元五角。总之,任何商品都可以用货币来衡量它的价值量的大小。世界上单个商品价值量最大的恐怕是航空母舰,它价值几十亿美元。 2,流通手段

最初的商品交换是物物交换,即商品——商品;货币出现后,商品交换形式变成:商品—货币—商品。如:先把五千斤粮食换成一万元人民币,然后用一万元人民币去买回自己所需要的一台价值一万元的夜晶彩电,而不是农民把五千斤粮食给电视厂商挑起去,然后又拿回电视。人家电视机生产商不不需要你五千斤粮食,它只需要你手中的钱。在这里,货币就充当了商品交换的媒介,或者桥梁、中介的作用。

(三) 纸币和信用工具

纸币可以取代金属铸币。金属铸币难以大量发行,纸币可以大量发行。但如果纸币过量发行的话,社会上的“钱”就多了,物价就会上涨,纸币随之贬值,这样通货膨胀就产生了。 教材上有一个例子:国民党统治中国大陆时代,一九三五年一百元法宝纸币可以买两头牛,可以时间到了一九四九年五月的时候,一百元钱连一粒米都买不到了。这就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通货膨胀。因为国民党眼看政权要倒台了,为了搜刮民脂民膏,为了维持战争经费开支,于是疯狂印刷纸币,印刷钞票,不计一切后果,结果造成了极度的通货膨胀,纸币基本上形同废纸,那个时候钞票要用箩筐挑,口袋装才能到市上购买少量的东西。 人民币是我国的法宝货币,虽然现在我们也有通货膨胀,但是我国现阶段的通货膨胀是可以控制的,是轻度的,绝不会出现国民党时代那种恶性通货膨胀现象。因为我们国家是要讲信用的,政府是有信用的。国民党乱发纸币其实就是不讲信用的表现。

二、 商品价格的变动

(一) 商品价格变动的因素

教材上有个导读,说一九九二年到二00七年的十六年间,某地猪肉价格经历了五次比较大的起伏。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时涨时跌的现象呢?

请一个学生起来回答。

老师:物以稀为贵,如果市场上的猪肉多了,就不值钱了,其价格必然下降;如果市场上猪肉少了,而吃猪肉的人又多,这个时候猪肉价格一定会上涨。所以猪肉商品的供求关系影响着猪肉商品的价格,猪肉多了,猪肉价格就会降,猪肉少了,猪肉价格就会上涨。

3 当然有些谣言也会影响商品价格,并不仅仅是供求关系。教材7页上说明谣言也会影响商品的价格。

(二)商品价值决定价格

供求关系影响商品价格、谣言影响商品价格,气候、时间、地域等也会影响商品价格。但真正决定商品价格的东西是商品本身的价值。价值决定价格。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即使供不应求,无论如何生铁也卖不出黄金的价钱,地铁票价再涨得多么高也不会比打的的价钱高;即使供过于求,一辆宝马轿车的价格再降也不会比一辆自行车价格低。一公斤鸡蛋价格再低,也不会比一公斤马铃薯便宜。因为毕竟生产一公斤鸡蛋需要付出的劳动量远远超过生产一公斤马铃薯的劳动量,所以鸡蛋的价格肯定比马铃薯高。

也就是说,商品的价格多少最张取决于生产该商品所付出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消耗越多,其价格越高,消耗越少,其价格越低。虽然供求关系影响商品价格,供不应求的时候,商品价格上涨,供过于求的时候,商品下降。但是商品的价格始终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决不会偏离太远,不可能出现黄金卖出生铁的价这种现象。

(三)价值规律的作用

1、价值规律的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现在市场上的大米假定为每公斤价值五元钱,如果你硬要每公斤一元钱去买,强行买卖,这就不是等价交换,人家肯定不会卖给你。因为你不按照等价交换原则行事,违背市场规律。

如果你用一只大公鸡去交换一公斤大米,你肯定也不愿意,因为这也不是等价交换。

课 后 小 结 作 业

布 置 1,什么商品?2,什么是货币?3,价值规律的作用有哪些?4,试述通货膨胀含义和原因。

2、价值规律的作用 [1]自发地调节生产。

当某种商品在市场上多了,供过于求了,生产者眼看赚不到钱,所以会自学压缩生产规模,甚至干脆不干了。如当猪肉烂市以后,喂猪的人大大减少了,很多农户干脆不养猪肉了。相反如果市场上猪肉少了,猪肉又能够卖上十几、二十元一斤,那么社会上肯定有更多的人愿意养猪,因为养猪可以赚大钱了。这时有更多的猪肉商品生产者投入资本扩大生产规模,进入养猪行列。 可以价值规律确实能够自发调节生产。

[2]刺激企业不断改进生产技术,降低个别劳动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

4 你生产一双同样质量大小的皮鞋,与我生产的一双同样质量大小的皮鞋,都是卖300元,然而由于我的技术水平高,我可能五分钟就生产出来了,而你可能需要大半天才能生产出来,在这种情况下谁赚的钱多呢?当然是我,因为你的皮鞋价格与我的皮鞋价格卖价是一样的,而我却在一天之内比你生产更多的皮鞋,肯定我赚钱多,发财快。所以,在价值规律的推动下,商品生产者追求技术的改进,降低商品生产的劳动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目的就是赚更多的钱。

[3]促使生产者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谁的产品质量好,产品产量又多,价格适中,那么谁就会占领市场,从而获得更大的利润。为此商品生产者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转”。

三、 丰富多彩的消费

(一) 常见的消费方式

常见的消费方式有三种:

1、 钱货两清: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这是比较常见的方式。当然如果涉及到大件商品,如空调机等,会有一段时间的三包:包退、包换、包修。但总体上还是属于钱货两清方式。

2、租赁消费。

在成都可以租汽车开,只要给了租金,就可以把汽车开走。这就是租赁消费。日常生活中我们租音像制品、租自行车、租房屋住,都是租赁消费方式。

3、信贷消费

花明天的钱,办今天的事。贷款买房,贷款购车,贷款装修房子,贷款消费已经越来越让更多的人接受。在西方早已流行几十年了。

(二) 影响消费的因素

影响消费的因素主要有:

1、收入

没有经济收入,手里无钱,消费就会受阻。收入越多,消费能力和消费水平才会越高。

2、消费品价格

在经济收入一定的情况下,商品价格越高,那么你所能消费的商品量就会越小;相反,商品价格越低,你所消费的商品量就越多。一辆汽车卖一万元,如果你年收入是十二万,假定全部用来买这种汽车,那么你可以购买十二辆,如果这种汽车价格上涨到六万元,那你就只能购买二辆汽车。可见,消费品价格影响你的消费水平,影响你的消费欲望。

(三)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正确的消费观应该是:

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也就是说要量力而行,不要超越自己的经济能力。有多少钱办多少事,不要搞铺张浪费,不要借钱消费。这就叫量力而行,适度消费。

2、结构合理,协调消费

柴米油盐、衣食住行,物质消费,精神消费,方方面面都要考虑,不要得两个钱全部用来打酒渴,用来旅行,要讲究结构。要考虑自身的学习培训、娱乐消费、子女的教育消费等等。

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重庆有一对年青夫妇,才三十多岁,就把自己的坟墓修得漂漂亮亮、非常豪华。虽然有勇气坦然面对生死,但确实是一种浪费和破坏环境,要不得。

现在珠穆朗玛峰有还有几十吨垃圾,游客的消费就不是绿色消费,影响了环境卫生,要不得。所以我们在消费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保护环境,爱护环境,不要以为有钱就可以乱来。

第二课 企业的生产与经营 教案

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了解企业的含义与类型,理解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理解中职生成为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性和努力方向。

[2]思想教育目标:形成作为劳动者要具备的质量意识、诚信意识和创新意识,形成劳动光荣的观念。

职业技能教学点:初步掌握企业生产经营的知识。

教学难点:理解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 教学重点:成为高素质劳动者需要具备的条件。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例证法、情景导学法。

教学设计: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讲解新课—总结本次课内容—布置作业。 教学设备:黑板教室粉笔,也可兼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图片及教学内容。 教学手段:结合预习、板书、图片、故事、提问、讨论等进行课堂讲解。 课前布置:让预习本课内容。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内 容 与 板 书 备 注 清点人数:

对学生上课实到情况进行清点、登记,严格考勤。 复习提问:

[1]什么是商品? [2]什么是货币?

[3]价值规律有什么作用? [4]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6 预习新课4分钟 讲解新课

第二课 企业的生产和经营

一、企业的生产发展

(一)企业和企业的主要类型 1.什么是企业?

老师: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经济组织。这个定义有几个要素:

第一,企业以赚钱盈利为目的,不是搞慈善,都不愿意做赔本生意,投入一百万至少希望赚回一百多万,否则不如不干。

第二,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不是从事政治军事活动。

第三,企业向企业提供商品或者服务。如汽车厂向社会提供汽车产品,宾馆向社会提供餐饮住宿服务。

第四,企业是一个经济组织,而不是乌合之众,大家有目的聚在一起赚钱。

以上四点是企业概念的要点。 2.企业类型 16页

[1]按照经营内容和行业属性,企业可以分为:

工业企业(如宜宾五粮液)、农业企业(如大型养猪场、大型农场)、商业企业(如百货公司、沃尔玛商场)、交通运输企业(如客运站、港口、东方航空公司、高速公路管理公司)、科技企业(联想集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成都的地奥心血康)、建筑安装企业(如某某建司、中国水电集团、中国铁路建设集团、四川路桥公司、湖南路桥公司) 、邮电企业(如四川邮政公司、云南邮政公司、中国快递公司)、金融企业(如中国的中大商业银行,既然是商业企业,又是金融企业;如保险公司也是金融企业)。

[2]根据企业的所有制性质,企业可以分为:

全民所有制企业(即国有企业,如五粮液公司、四大商业银行、三峡集团)、集体所有制企业(如某村开办的煤矿、皮鞋厂、砖厂)、私营个体企业(如私人的养殖场、皮鞋厂、饭馆、酒店等等都是)、混合所有制企业(如政府与私人合办的企业、政府与外资合办的企业)、外商独资企业(如外国人个人出资办的企业,如成都的凯宾斯基大酒店)。

[3]根据企业的规模可以分为:大、中、小型企业。如国家电网公司是大型企业、宜宾丝丽雅是中型企业、除开大型中型企业,其余的都是小型企业。

(二)提高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

企业不提高经济效益就赚不了钱,无法盈利,因此必须提高经济效益,其途径是:

1.依靠科技进步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能够让企业以最少的成本生产出最多最好的产品来,因而可以节省成本,赢得市场,从而赚钱盈利。

没有科技的支撑,企业工艺落后,生产出来的产品没人要,盈利就无从谈起;即使有人要买,可是由于成本太大,根本无法盈利。 2.进行经济核算,健全经济责任制度

管理出效益。一个企业要善于核算成本,杜绝铺张浪费,为此要加强经济责任制

7 度管理,企业的钱不能随便支出,人人都可以伸手随便支配。这样的话企业只有走亏损的路。

3.加强教育培训,提高企业员工素质

高素质的员工有利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人才是企业发展壮大,提高经济效益的根本。员工素质影响产品质量和数量,影响企业形象,影响企业科技进步。所以通过培训员工,提高员工素质,可以为企业提高效益打下基础。

二、企业的经营发展

(一)企业经营成功的主要因素

一个企业要么成功发展,要么失败倒闭。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 1.制订经营战略,确定准确的市场定位。

制订经营战略,就是制订经营方式方法、策略。各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经营策略,但最根本的策略是了解市场需求,满足市场需求,企业才有出路,才有经营成功的可能。

2.利用网络平台,实现企业的信息管理。

企业信息化,既可以降低成本,提高管理效率,还可以对市场作出迅速反应,了解用户需求,市场需求,从而生产出更多适销对路产品。智能化管理和商务运营的电子化,是企业成功的重要因素。 3.诚实信用经营,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古人说长久的生意不整人,整人的生意不长久。这是强调企业诚信问题。一个企业要成功发展,必须讲究诚信,否则消费者会远离你,如此下去如何赚钱呢?

(二)公司经营的优胜劣汰

市场如战场,有竞争就会有失败、有破产。谁的实力雄厚,谁的竞技能力强,谁就会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反之则只能处于劣势,被淘汰。于是优胜劣汰的现象就在竞争中出现了。需要说明的是,优胜劣汰是一种正常现象,符合经济规律,有利于经济社会的进步。

被淘汰的企业,一般都会被优势企业所兼并,从而让优势企业更加具有实力和优势。

三、新时代的劳动者

(一)劳动者创造幸福生活 金钱的劝告:

劳动的钱,使你幸福坦然;奖励的钱,使你加倍实干; 援助的钱,使你感到温暖;捡来的钱,使你用之不安; 偷来的钱,使你胆战心惊;挪用的钱,使你有借难还; 送礼的钱,使你加倍偿还; 以上说明只有诚实劳动,人才能真正得到幸福的感觉,任何投机取巧都可能导致得不偿失。

劳动创造世界,劳动是民生之本,劳动创造幸福。为此我们要做到: 第一,树立职业平等观。

职业没有高下之分,劳动最光荣,无论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都是社会所需要的,都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第二,树立自主创业观。

自主创业不仅可以解决就业问题,为政府减轻就业压力,找到自己喜欢干的工作,

8 而且还能发挥自身才干,充分发掘自身潜力,完善自我,从而实现人生最大的价值。

请大家阅读教材21页上郑超的创业故事。 第三,树立灵活就业观。

人不一定要在国有企业工作,不一定非要到机关当公务员,人还可以当小时工,当作家,当画家,当自由撰稿人,当个体户,当家庭保姆。这些都是灵活就业的例子。

教材21页丁燕霞的故事就告诉我们可以灵活就业的道理。

(二)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 1.教材22页介绍了许振超增强自身劳动技能劳动素质的事例,请大家认真读一读。

老师:许振超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勤学苦练,终于修成正果,超越了自我,成为著名的能工巧匠,为社会做出了贡献。

2.为什么要提高劳动者素质?

国际竞争是科技竞争,而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劳动者素质的竞争。因此,提高劳动者素质非常重要,关系到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也关系到劳动者个人的人生价值的实现和人生幸福。

3.劳动者素质的内容

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专业技能素质,强健的身心素质。

道德是灵魂,一个人能力再强、再高,如此没有基本的道德素养,对社会只能起到破坏作用,而且能力越强,其破坏性越大,希特勒就是这样能力强大,缺乏道德的人类败类。

劳动者专业技能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所在。劳动者专业技能越高,在具备基本道德前提下,越能促进企业发展和提高竞争能力。

身心素质是一切素质的基础。强健的身体,健全的心理,才有可能让道德素质和专业技能发挥应有的水平,否则一切无从谈起。 4.提高劳动者素质的方法 方法很简单:学习和锻炼,或者说学习和实践。只有如此才能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课 后 小 结 作 业

布 置 1,什么企业?2,企业的主要类型有哪些?3,如何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第三课 个人收入与理财 教案

课程名称 经济政治与社会 教学主题 个人的收入与理财

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理解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和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意义;树立正确的纳税意识,了解投资理财的不同渠道。

[2]思想教育目标:培养劳动光荣、热爱劳动的情感和态度;形成正确的纳税人意识和投资理财观。

职业技能教学点:树立劳动光荣观念,能正确投资理财。

9

教学难点:理解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的意义。 教学重点:树立纳税人意识,理解税收的意义。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例证法、情景导学法。

教学设计: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讲解新课—总结本次课内容—布置作业。 教学设备:黑板教室粉笔,也可兼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图片及教学内容。 教学手段:结合预习、板书、图片、故事、提问、讨论等进行课堂讲解。 课前布置:让预习本课内容。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内 容 与 板 书 备 注 清点人数:

对学生上课实到情况进行清点、登记,严格考勤。 复习提问:

[1]试简述企业的分类?16页

[2]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途径有哪些?17页 [3]劳动者的素质包括哪些方面?22页

[4]在市场经济中,企业之间的竞争可以避免吗?

预习新课4分钟 讲解新课

第三课 个人收入与理财

一、我国的分配制度

(一)个人收入的分配方式:

我国现阶段实行的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具体含义:

1.什么叫按劳分配?

简单地说就是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 2.多种分配方式有哪些?

[1]投资所得利润。如私营企业主办企业所得利润。 [2]存款利息收入。

[3]入股分红。虽然你不是企业老板,但你可以在某个企业入股,然后从利润中分得部分红利。

[4]偶然所得。如购买彩票,中五百万。 [5]奖金。

[6]津贴。如高温补贴,烤火补贴。

(二)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1.公平的含义:公道、合理 2.效率的含义:

是指工作效率,即单位时间的劳动成效。如张三半小时生产一双皮鞋,而李四需要五小时才能生产一双同样的皮鞋。显然张三的效率要高得多,理所当然,张三应该得到更多的收入。

10 3.如何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请先看27页事例:张老伯年老体弱,儿子残疾,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很困难。如果单讲工作效率来维持生计,恐怕难以生存下去。在这种情况之下,如果政府袖手旁观,那就只有饿死了事。

因此,我们主张一方面要考虑工作效率,考虑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来分配收入,另一方面还要讲公平正义,要让那些年老体弱者,劳动技能较低的收入较少的人维持生计,以避免贫富差距太大。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体现,只有走共同富裕道路,大家干起来才有奔头,对社会主义才有信心。

二、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税收

(一)税收的特征及种类

1.税收的含义。教材上28页小字上有税收的定义。 税收是国家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凭借公共权力,按照法律所规定的标准和程序,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强制地、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方式。

2.税收的特征

[1]强制性。不管你愿意还是不愿意,都必须交税。 [2]无偿性。交了税,没有补偿,更不会返还。

[3]固定性。征税是有标准的,不是无止境的,按标准收到一定数量即算完成纳税。

(二)争做光荣的纳税人

争做光荣的纳税人,要有下面几点认识:

[1]纳税是公民和企业的基本义务。偷税、抗税、逃税、避税、欠税是违法的。 [2]纳税是公民和企业诚实守信的证明。

[3]纳税是公民和企业事业成功的证明。像五粮液一年纳税几十亿,说明企业的经济效益非常好。

三、投资理财方式

(一)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

请大家首先读一读教材30页小林的理财故事。

老师:小林把压岁钱存进银行,然后用利息捐助给有困难的人,既帮助了他人,自身的本钱还在。

[1]什么是储蓄?

是指公民将货币存入金融机构以获得一定利息并能返还本金的活动。 [2]商业银行

定义:商业银行是以经营存款、放款,办理转帐结算为主要业务,以盈利为主要经营目标的金融企业。

存款一般存入商业银行。中国有四大商业银行:农行、工行、建行、中行。

(二)股票、债券和保险 1.股票

11 股票是股份有限公司在筹集资本时向出资人发行的股份凭证。 股票可以通过证券交易所进行。

股票是一种高收益、高风险的投资方式,炒股的人很难笑到最后,除非你赚了就收手。久赌(炒)必输。

股票价格=预期股息/银行利息。 2.债券

债券是政府、金融机构或企业向社会筹措资金时,向社会发行

的债权债务凭证。如国库券、三峡建设债券、铁路建设债券等。 一般说来,购买债券没有风险,收益稳定,是一种较好的投资方式。 3.保险

[1] 保险是一种社会制度。投保人给付一定的保险费给予保险公司,在风险发生时获得保险金给付,将风险一部分转嫁给其他人分担,避免风险过度集中。 [2]保险公司

中国有几家著名的保险公司

中国平安保险公司、太平洋保险公司、人寿保险公司、财产保险公司 [3]险种的类型

一是人身保险;二是财产保险;三分红保险(除具备保险功能外,还可分取公司经营盈余)

课 后 小 结 作 业

布 置 1,个人收入的分配方式有哪些?2,税收的特征和种类有哪些?3,投资理财的渠道有哪些?

第四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教案

课程名称 经济政治与社会 教学主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掌握市场、市场经济概念;了解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和加强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2]思想教育目标: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意识。

职业技能教学点:让学生树立市场竞争意识,在经济活动中主动参与市场竞争。 教学难点:市场配置资源。

教学重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例证法、情景导学法。

教学设计: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讲解新课—总结本次课内容—布置作业。 教学设备:黑板教室粉笔,也可兼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图片及教学内容。 教学手段:结合预习、板书、图片、故事、提问、讨论等进行课堂讲解。 课前布置:让预习本课内容。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内 容 与 板 书 备 注 清点人数:

对学生上课实到情况进行清点、登记,严格考勤。

12 复习提问:

[1]公有制有几种形式?39页 [2]什么是个体经济?41页

[3]非公制经济有哪些有益作用?42页

预习新课4分钟 讲解新课

第四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市场配置资源 1.什么是市场?

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和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

人们的生活天天要与市场打交道,柴米油盐、衣食住行,哪一样也离不开市场。我们所需要的资源都是在市场获得的,所以市场有配置资源的功能。 2.市场的分类

市场可以分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 [1]有形市场

有形市场是指商品交换的场所。

农贸市场、服装市场、百货大楼、百货商场、小商店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市场,所以它们是有形市场。 [2]无形市场

是指没有固定的交易场所,靠广告、中间商(媒介)勾通实现交易。例如:技术市场、电子商务所进行的交易,就是无形市场。 3.市场经济的含义:49页小字

市场经济是指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也就是说你要获得你所需要的资源(包括土地、商品、人力、原材料),就到市场里去寻找、购买),这种方式通常称为市场经济。

4.市场经济的四大特征: [1]平等性

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人要获得资源都得公平买卖,不得强制占有他人的劳动成果。

[2]竞争性

有市场就有竞争,谁的产品好,产品价格便宜,谁的竞争能力当然就强,谁就能占领市场,赚取利润。 [3]法制性

市场经济运行是有规则的,这个规则就是法制,即法律制度。 [4]开放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你要获得资源,可以到国内市场,也可以到国际市场去配置,去购买。市场是开放的,有能力有条件你可以把产品卖到国外。从生产上来说,你可以生产皮鞋,我也可以生产皮鞋,这是开放的,没有人限制你的行为。 5.市场经济的弱点

市场经济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市场不是万能的,它也有自身的弱点:

13 [1]自发性

在市场经济中,商品生产者可能为了追求更多利润,而自身道德缺陷等原因,可能自发地干出一些不正当的行为来,如生产出售假冒伪劣商品来,危害消费者。 [2]盲目性

由于缺乏计划,人们不知道市场究竟需要多少产品,究竟需要哪种产品,因此生产具有一定的盲目性。

比如:市场上的猪肉一会儿多了,导致猪肉价格变低了;一段时间猪肉又少了,导致肉价大涨。所以这个盲目性是难以避免的。我不晓得你要养不养猪,在这种情况之下,你也养猪我也养猪,于是大家都在养猪,结果猪多了,大家都亏本。所以市场经济具有盲目性。

[3]滞后性

当大家都发现养猪多了,猪肉滞销了,要亏本了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只有亏本了事,这时候人人都是诸葛亮,然而已经晚了,迟了。这说明市场经济有滞后性的弱点。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世界上有两种市场经济,一种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另一种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我们的市场经济当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三个特征: 1. 公有制占主体

我们国家既是市场经济国家,又是社会主义国家,而且还是公有制为主体的国家,要不然我们国家就是资本主义国家了。

我国的公有制垄断了电信、银行、铁路、石油等重要行业和部门,当然是占主体了。

2.以共同富裕为目标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当然追求共同富裕这个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

3.实行宏观调控。

我们的市场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受国家管制,从而减少市场经济的盲目性弱点,这个管制就是国家的宏观调控。所以我们经常看到政府调控物价这样一些措施,以避免市场经济的盲目性和自发性给市场带来的不利影响。

哪个行业要限制发展,我们就加税,比如,烟草行业要限制发展,于是给加税,使香烟的价格高,你吃不起了,自然少说,甚至不说。这就是调控。

二、国家的宏观制调控

(一)加强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教材52而给大家举了一个三峡工程的例子,说明如果国家不出面搞三峡工程,可能让企业去搞,是不可能实现的。可见,国家在宏观上为经济建设进行调控:什么事情该干,什么事情不应当搞,由国家层面来决策,来行动是非常必要的。 加强宏观调控的必要性,体现在:

1.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现在不是小打小闹的时代,是社会化大生产的时代,客观要求各行各业的发展都

14 要有一个度,有一个比例,如果大家都去发展电信业,看到电信业赚钱,最终的结局肯定是大家都赚不了钱,所以需要宏观调控来把握整个经济大局,以减少经济活动的损失。

2.是公有制的客观要求

我们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国家,国家要从长远和整体考虑全民利益,从而对经济进行干预,经确保全体人民和利益不受市场经济盲目性、自发性和滞后性弱点的影响。

3.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要求

要实现共同富裕,除了要发展好经济外,还需要在分配上进行调控,不然的话经济发展起来了,可能贫富差距会越来越大。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国家通过税收以富人进行征税,然后把财富分配给收入低的人,通过这种调控,实现共同富裕。 现在我们国家大力修建保障房,然后低价租给买不起房子的人,这也是宏观调控。所以要实现共同富裕,离不开国家对经济建设和财富分配的干预调控。

(二)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和手段 1.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 54页 [1]促进经济增长

要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必须先要发展好经济,才有蛋糕分。 [2]增加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劳动是获得收入的源泉,因此国家有责任为社会成员创造就业机会。

[3]稳定物价

物价上涨过快,造成通货膨胀,那么老百姓手中的货币就要缩水,从而引起社会恐慌和混乱,因此必须通过宏观调控,稳定物价,保证经济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4]国际收支平衡。

当贸易逆差出现时,国家要就想办法增强出口,赚外汇,以保证收支平衡;不顺差太多了的时候,外贸部门就要努力增加进口,以顺差多了也不全是好事,会引起国际上的批评。当前我国外贸顺差太多,引起美国的不满,说我们赚它的钱,要求我们扩大进口,要求我们的人民币升值,从而减少出口,增加进口,帮助美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2.宏观调控的手段 [1]法律手段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要努力采用法律手段,调控经济。比如制定《反垄断法》、《消费者保护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税法》等等,通过这些手段来调控经济,做到有法可依,从而保证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2]行政手段。

通过政府下行政命令,来调控经济活动。如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国家命令各个省分担一个地震灾区县,以帮助它们搞恢复重建,发展经济。这就是行政手段。 [3]经济手段

主要是依据经济政策和计划,价值规律等来分配资源,分配社会财富,从而使经济发展健康持续快速,社会财富分配合理。 课 后 小 结 作 业

15 布 置 1,什么是市场?2,什么是市场经济?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第五课 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教案

课程名称 经济政治与社会 教学主题 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掌握小康社会的概念;了解科学发展,实现小康社会的途径。

[2]思想教育目标:小康社会对于中国社会的意义。

职业技能教学点:参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做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 教学难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教学重点:建设小康社会的途径。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例证法、情景导学法。

教学设计: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讲解新课—总结本次课内容—布置作业。 教学设备:黑板教室粉笔,也可兼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图片及教学内容。 教学手段:结合预习、板书、图片、故事、提问、讨论等进行课堂讲解。 课前布置:让预习本课内容。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内 容 与 板 书 备 注 清点人数:

对学生上课实到情况进行清点、登记,严格考勤。 复习提问:

[1]什么是市场?49页

[2]市场经济的特征有哪些?50页 [3]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51页 [4]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有哪些?55页

预习新课4分钟 讲解新课

第五课 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特征 1.什么是小康水平?

在"小康社会"人民的生活达到"小康水平",这是指在温饱的基础上,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达到丰衣足食。具体说来,当人均年收入到达几千美元的样子,完全可以说实现了小康水平,步入了小康社会。邓小平时代,那个时候说的是800美元就小康了,现在由于通货膨胀,美国乱发钞票,小康生活需要人均年收入几千美元才够格。

2.什么是小康社会?

人民生活水平达到小康水平的社会就叫小康社会。

16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特征: [1]标准较高。

59页教材上说:“2000年年底,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只有800多美元;而到2020年,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将超过3000美元,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富裕。”

上面这段话数据有错,去年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就已经超过4000美元了。然而就全国来看,虽然超4000美元,还远远没有实现小康。现在看来,人均达到8000美元的时候可能就基本丰衣足食了。

[2]注重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提高,所享受的民主权利和生活环境的改善等,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 既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当然不仅仅是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应当包括精神文化消费、生活环境的改善,以及人民民主权利的享受等等。

[3]改变不均衡局面,缩小地区城乡、阶层差距,加快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的发展,体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原则。

现在我们国家尚有城乡差别、东西部差别、白领阶层与蓝领阶层之间的差别。只要有这些差别的存在,就不算已经建成了全面小康社会。要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就必须消灭这些不合理现象,消灭这些差别,在这种情况下,才能真正算得上建成了全面小康社会。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1.经济协调发展

在保护环境,降低能耗,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发展经济,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经济不发展,小康就是画饼充饥。所以首先目标要把经济发展好,把蛋糕做大,小康才不是空中楼阁。

2.基本实现工业化。

现在我们国家尚处于工业化中期,而发达国家已经早已完成了工业化,进入信息化阶段。

目前我们国家还处于大炼钢铁,大修高速公路、铁路,大建各类工厂阶段,说明我们国家工业化还没有完成,更不要入进入后工业化时代,也就是信息化时代。 3.缩小三大差别: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三大差别存在就不能说建成了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当然消灭三大差别有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只要我们向着这个目标前进,就一定要希望早日实现。 4.稳步提高居民消费率。

过去和现在,我们生产的产品出口多,自己消费的相对较少;老百姓也愿意把钱存在银行里面,以防不测。但是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必须提高消费水平,改善生活质量。

二、坚持科学发展,实现全面小康

(一)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1.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人类的衣食来源和生存之本。

[2]为工业提供原材料。纺织工业、食品工业、皮革工业都离不开农业。 [3]关系社会稳定。没有粮食就会天下大乱。 2.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包括三个方面:

17 [1]城镇化。

要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必须让多数农民进入城市,余下的农民搞农业,才有希望摆脱困境。农民越多农民自己越倒霉。因为农民多了,土地还是只有那么一点点,而且农民多了,消费农产品的人就少,从而农产品始终卖不起价格,所以必须走城镇化道路,减少农民才是根本办法。 [2]建设新农村。

农村不能老是脏乱差的代名词,建设把农村建设好,农村才有出路,总体上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样的一个目标。这个实现了,中国的农村才不至于与城市差距太大,中国农村才真正称得上是社会主义新农村,不然的话跟非洲的农村一样,就令人叹息了。 [3]生产方式现代化

要大量采用机械化耕作,采用良种,采用现代科技,发展高产、优势、高效、生态农业。

(二)、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1.工业的地位和作用

[1]工业为国民经济提供装备和技术。农业机械化,没有工业提供机械,就是一句空话。一个国家要实现军事现代化化,没有工业提供军舰、飞机、导弹和核武器,就没有军事现代化。

[2]工业为社会能源、材料。没有能源,没有电力工业、石油工业,机器就不会转。没有炼钢工业,就没有钢铁,就只能回到石器时代。

[3]工业为国家提供强大的财政收入、出口创汇和资金积累等。 农业已经免税了,只有工业和第三产业为国家提供税收。工业又是国家外汇的主要来源。

[4]工业为人民生活提供各种生活必要必需品:人们穿的、住的、行的,都离不开工业产品。

[5]为国防现代化提供技术和装备

2.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什么?

这个特色道路是: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指要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工业化进程,并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管理水平。

现在电脑信息技术在各个企业都得到了广泛运用,大大提高了企业研发能力和管理水平。甚至有的养猪场都用上了电脑,利用电脑技术调控猪的食品配方。

(三)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1.什么是产业结构?

简单地说是指国民经济各个产业的组合状态以及相互比例关系。 2.产业结构的划分

[1]按产品的最终用途:产业结构可以划分为生产资料的生产和消费资料的生产两大部类。日用品就是消费资料,化肥农药、钢铁,就是生产资料。 [2]按产业性质:产业结构可划分为农业、工业和重工业

[3]按经济发展顺序:产业结构可以划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第一产业主要是指农业,具体包括农林牧副渔业。

解放前我国农业非常落后,人均年粮食占有量210公斤,人民吃不饱,人均寿命只有37岁。而今人均占有粮食400公斤以上,人均寿命从37岁上升到目前的70岁。

18 第二产业是指工业,具体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建筑业。 采矿业是挖煤、开矿、淘金、开采石油天然气等。

制造业是指制造产品的行业,如生产水泥、饼干、服装等。

电力,发电和输送电力。发电形式有:水力发电、核能发电、沼气发电、太阳能发电、煤炭发电又叫火电、生物发电、风能发电等等。

第三产业是指服务业。具体包括:交通运输、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馆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教育、卫生、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政府部门)都发属于第三产业范畴。

3.产业结构应如何调整和优化?

[1]巩固和加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

民以食为天,没有粮食,天下大乱,所以一定要巩固和加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农业千万不能出问题,否则要出大事。为此,要把农业发展好,加强农业的抗风险能力,确保农产品的供应不会出问题。

[2]加速工业化。

中国的工业化进程还没有完成,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没有工业化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因此还需要大力发展工业,增强我国工业的国际竞争能力,从而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3]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提供服务业水平,满足社会需要。

美国的第三产业创造了国内生产总值的70%,而我国只有50%左右的水平,因此第三产业大有作为,任重道远。现阶段我国的财富主要来源于第二产业工业,今后应该像美国那样,让第三产业成为财富的主要来源。 [4]加速发展信息产业,大力推进信息化

信息化是国民经济的倍增器,意思是说,各行各业采用信息技术以后,能节省许多人力和物力,经济效益会大大提高,因此完全有必要加速信息化进程。具体说来就是要大力研发和运用信息技术,提高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一、 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1,我国三个不同地区的划分: (接下一页) 课 后 小 结 作 业

布置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特征是什么?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发展目标有哪些?3,什么是环境友好型社会? [1]东部地区。

教师讲解:东部地区包括辽宁省等十一个省市。

东部地区在全国来看,是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前四名都在东部地区。

同学们讨论:为什么东部地区是我国经济目前最发达的地区? 教师提供参考答案:因为:

A历史原因。B交通原因。C信息灵通。D环境优越。

19 [2]中部地区。

教师讲解:中部地区包括:黑龙江省、安徽省,等8个省。

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处于我国的中等水平,既不是最不发达的地区,也不是最发达地区。这与其地理位置相当。

[3]西部地区。

教师讲解:西部地区包括四川省、内蒙古自治区,等十二个省、直辖市、自治区。 西部地区经济是我国最不发达地区。

请同学们讨论:西部地区落后的原因有哪些? 教师提供的参考答案:

A交通困难。总体说来西部地区有山高路陡,交通困难。

B环境恶劣。缺水、荒漠、戈壁多,不利于人类生存与经济发展。 C信息闭塞。也就是消息不灵,较难于了解到外部环境外部世界信息. D基础薄弱,投入少. 2,地区经济发展不协调的主要表现: [1]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不同。

这主要表现在:东部地区商品经济发展水平高,中西部地区相当较低。东部人经商办企业,做生意买卖成风,而西部人则这方面要差劲些. [2]各地区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差距较大。

东部的广东每年向国家提供上千亿财政收入,而西部则自身难保. [3]第三个表现是:产业结构也不一样。

东部地区主要是第

二、三产业为主,中西部地区第一产业农业占相当大的比重。特别是西藏,农业总产值比工业产值还高。其实这是一种落后的表现。发达地区都是工业和服务业创造的产值最多,比重较大,而中西部地区,农业产值相当要较大些。

3,如何优化地区产业结构? [1]因地制宜,合理分工。

这主要是指各地应该首先发挥自己本身所具有的优势,宜农则农(适宜发展特色农业就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宜牧则牧(适宜发展牧业就大力发展牧业),宜林则林(适宜发展林业就要大力发展林业生产),宜工则工(适宜发展工业就大力发展工业生产)。 教师讲解:

四川阿坝九寨沟地区,以前是以木材砍伐和畜牧业为主要财政收入来源,后来因地制宜地搞起了旅游业,发挥自己旅游资源优势,结果成为四川民族地区中最富裕经济最发达的县级经济。这是因地制宜的典型成功例子。 教师讲解:

[2]各展所能、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板书) 四川是一个内陆人口大省,劳动力比较丰富,而沿海地区又需要许多劳动力,通过劳务输出,既解决了四川人口多,劳动力过剩的问题,同时又能为沿海地区缓解劳动力紧缺的矛盾,而且还能增加四川劳动者的经济收入。这样其实就达到了各展所能、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效果。

三、面向未来的必然选择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我国长期以来经济发展的方式是粗放型的发展方式:投入多,能耗大,污染大,产出少。中央要求转变生产方式,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转变,实现经济发展的少投入多产出,低能耗,环境友好型的发展。

(二)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我国人多地少,人均矿产资源也不足世界平均水平,因此必须节约资源,方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否则我们的子孙们的日子难以为继。同时,我国环境污染情况相当严重,中国再也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必须走环境友好型的发展道路,就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使我们付出较少的环境代价。

第六课 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教案

课程名称 经济政治与社会 教学主题 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掌握对外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概念;了解实施对外开放的必要性。

[2]思想教育目标:树立对外开放是强国之路思想。 职业技能教学点:在实践中支持和参与对外开放。

教学难点:坚持对外开放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全面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例证法、情景导学法。

教学设计: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讲解新课—总结本次课内容—布置作业。 教学设备:黑板教室粉笔,也可兼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图片及教学内容。 教学手段:结合预习、板书、图片、故事、提问、讨论等进行课堂讲解。 课前布置:让预习本课内容。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内 容 与 板 书 备 注 清点人数:

对学生上课实到情况进行清点、登记,严格考勤。 复习提问: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特征是什么?59页

[2]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包括哪些方面?61页 [3]什么是第一产业? [4]什么是第三产业?

预习新课4分钟 讲解新课

第六课 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一、面对经济全球化

(一)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

21 现在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更紧密了,中国与各国之间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谁也离不开谁。外国人用我们的产品,我们需要外国人的石油、矿石、木材等。全球化的表现主要有: 1.生产全球化。

美国的波音飞机,这个飞机的零部件来自于世界上几十个国家的成千上万家工厂,而不是是美国一家波音公司生产的。这正好说明当今世界确实是生产全球化时代,国际分工和协作不断深化,各国之间的生产活动成为一根链条上的环节。 2.贸易全球化。

中国人分布在世界各地做生意,连阿根廷最南端的火地岛——距离南极最近的一个小岛上都有中国人在那里从事经贸活动。凡是有人的地方几乎都有中国人出现。另一方面,在中国做生意的外国人也是多如牛毛,浙江的义乌小商品城,来自世界五大洲的商人成千上万。 3.资本全球化。 美国人到中国投资,日本人到中国投资,现在有一百多个国家在中国有投资活动,相反中国也开始资本输出,到世界各国投资,以获得理想中的经济效益。

(二)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对外开放是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提出来的,这一国策已经被写进宪法,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要长期坚持。清朝的时候就是因为闭关锁国而导致落后挨打,所以邓小平同志总结历史经验提出了中国必须实行对外开放国策,其必要性在于:

1.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

当今世界生产的国际分工越来越成为一大趋势,如果我们不参与这一时代潮流,只能自己孤立自己,闭门造车,难以发展。

像我们国家的高速铁路,就是通过对外开放,通过引进日本、德国的先进技术,加以改造、提高而掌握的,如果自己干,恐怕二十年都搞不出来。 2.发展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市场经济要求以最低的成本追求最高的利润。我们国家缺乏富铁矿,如果用我国的铁矿石来炼铁,那么钢厂就没有什么利润可谈,但是如果进口外国的富铁矿——100公斤铁矿石含70公斤铁,(而我们国内的100公斤铁矿石只含30公斤铁),钢厂就会赚钱,因此实行对外开放,允许国内钢厂进口外国的铁矿石,何乐而不为呢?

3.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的要求。

我国不论人多地少,人均资源非常缺乏;另一方面,我国的科技和管理水平也相对落后。面对这种情况如何办?当然就是搞对外开放,从外国购买资源,引进人才、资金、管理经验,从而加速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我们只要有了资源、技术、管理经验,再加上我国人口多,生产各种各样产品就不成问题,有了产品一卖掉就是钱,有了钱,什么事都好办,这样经济建设就搞起来了。

二、加强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

(一)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对外开放我们已经搞了三十年,现在已经到了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时候了。如何提高,要从哪些方面着手?

22 1.开方位开放。

不但对资本主义国家开放,也对社会主义国家开放;不但对发达国家开放,也对落后国家开放;不但在经济建设上开放,也在文化建设方面也搞对外开放。 2.多层次开放。

不仅经济特区、沿海城市要对外开放,内陆地区、内陆城市、非经济特区也要对外开放。

3.宽领域开放。

我国的商品市场、资本市场、技术市场、劳务市场、金融市场、保险市场、房地产市场都对外商开放,欢迎投资合作。 4.走出去。

我们不但要善于引进来,还要善于“走出去”。直出去也是一种开放。我们走出去赚外国人的钱,直出去经商办企业,开矿,这也是一种对外开放,而且是一种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不是固步自封,等人家送货上门,守株待兔。

我们国家现在鼓励大踏步“走出去”,找矿、找油、找气,兴办企业,只有我们主动走出去,能够提高我们参与国际竞争的素质和能力,只有经风雨见世面,才能真正提高自己,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二)坚持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原则

搞对外开放不能不坚持原则,不能为开放而开放,一切都不顾了,对外开放也要讲原则,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度,否则不以规矩不成方团圆。我们坚持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原则是:

1.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就是不能让外国人牵着我们的鼻子走,要确保自身经济命脉掌握在自己手中,外国人在中国办企业,在有些方面是有限制的,例如外资不能控股国有银行,外资不能控制国家电力,外资不能参与国家军工生产。这些都涉及到国家的经济安全。

2.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外国人来中国投资兴办企业,只能让他走到辅助我国经济建设的作用,国家经济建设还是主要依靠自己去搞,否则外资一旦撤走,我们就没法活了。

本身来说,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提和基础。另一方面,对外开放是目的不是削弱我们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而是增强我们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

课 后 小 结 作 业

布置 1,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是什么?2,为什么必须坚持对外开放这一基本国策?3,如何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第七课 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教案

课程名称 经济政治与社会 教学主题 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掌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涵义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2]思想教育目标:对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树立信心。 职业技能教学点:实践中坚持党的领导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反对“三权分立”。

23 教学难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教学重点:人民代表制度。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例证法、情景导学法。

教学设计: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讲解新课—总结本次课内容—布置作业。 教学设备:黑板教室粉笔,也可兼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图片及教学内容。 教学手段:结合预习、板书、图片、故事、提问、讨论等进行课堂讲解。 课前布置:让预习本课内容。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内 容 与 板 书 备 注 清点人数:

对学生上课实到情况进行清点、登记,严格考勤。 复习提问:

[1]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是什么?73页 [2]我国有多少个经济特区?

[3]坚持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原则有哪些?78页 [4]除了对外开放以外,我国还有哪些基本国策?

预习新课4分钟 讲解新课:

第七课 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一、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一)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涵义

就是在党的领导下,人民选举出代表,组成人代会,然后在人代会上代表们又去选出政府官员,然后由官员统一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政治制度。

我国的国家性质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因此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我国国家性质。

归纳起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我国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省、直辖市、自治区、县、乡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所有这些代表都是由人民选举产生,让他们代表人民去选举产生国家机构人员,组成各级人民政府来管理国家。人民代表由人民选举产生,要对人民负责,也要爱难民监督。

2.人民代表大会和常务委员会享有的职权。 人民代表大会不可能天天开,各个代表开完会后要回家种田做工,只能留下一部分在机关,组成常务委员会,由常务委员会代表其余代表来监督和处理有关事务。

3.国家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人代表会负责,受人代会监督。

政府首脑、法院院长、检察长都由选举产生,不是任何的,他们要对人民负责,并受人民监督。 4. 中央和地方机构各司其职,遵循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

24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行使立法权、决定权(比如宣布国家进入战争状态,对外宣战,决定三峡工程建设等)、任免权(如任免命某人为部长)和监督权(监督政府工作,防止政府胡作非为)。

地方人代会选举地方机构组成人员,同时也有监督地方政府的权力。

(二)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资本主义国家没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代会是我国一项政治优势。所以我们必须坚持它然后完善它。

我国人代会的优越性体现在:

[1]有利于保证国家权力体现人民的意志。 谁不代表人民,人民就不会选举他当代表,当了代表不代表人民意志,也要下台,你作为代表只有代表人民行事才能得到人民拥护。 [2]有利于保证国家机构合理、高效运转。

人民代表大会配合政府行使国家权力,不搞资本主义国家的三权分立。人民的意志就是政府的意志。在资本主义国家政府的行为往往得不到议会的配合,造成推诿扯皮,行政效率低下。

[3]有利于保证中央和地方权力的统计。

国家大事由中央决定,地方大事由地方处理,这保证了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又发挥了地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有利于保证我国各民族的平等和团结。

中国有56个民族,有55个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代表参与各级人代会,以保证各民族的平等和团结,不搞大汉族主义。而且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本民族内部事务由本民族自治机关处理。

二、政党制度

(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大多数是两党制或多党制,我们国家的政党制度是一党制,即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执政党。 1.为什么中国共产党处于执政的领导地位呢? [1]一是由它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只有这样的政党才能担当领导重任,才能得到人民拥护。

[2]二是中国革命的必然结果。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理所当然应该由中国共产党来执政来领导中国的各项事业。

2.为什么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员的领导?

[1]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如果不坚持党的领导,那么中国就很难保证走社会主义道路了,像俄罗斯那样,共产党一旦倒台,国家的颜色就变了,变成了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社会,烈士的鲜血就白流了,烈士的理想就破灭了。

25 [2]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维护国家统

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局面。 没有党的领导,中国肯定会出现混乱,国家有可能陷入分裂,社会会动荡不堪。苏联解体是最好的证明,苏联一国变成了十几个国家,解体后想到战争不断,经济衰退。

在中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否则就会一团糟。在中国除了共产党有执政经验和能力,能代表人民意志,能够得到人民拥护外,没有其它政党能够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

[3]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党有极大的号召力,又能与人民保持密切联系,制定的政策符合国情,能代表民意,人民愿意跟党走,因此能够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国家。 [4]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应对当前复杂的矛盾和问题。

中国是一个大国,问题和矛盾多如牛毛,解决的难度非常大,面对困难和挑战,我们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在党的领导下战胜一切困难,从胜利走向胜利,除了没有第二条路可走。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我国的政党制度

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个制度中,中国共产党处于领导地位,其他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不是在野党,是共产党的友党。 中国有八大民主党派:民革(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民盟(中国民主同盟)、民建(中国民主建国会)、民进(中国民主促进会)、农工党(中国农工民主党)、致公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中国九三学社)、台盟(台湾民主自治同盟) 2.我国政党制度的主要内容

[1]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坚持党的领导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共产党是执政党,处于领导核心地位,民主党派也要接受党的领导。 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有哪四项基本原则?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专政,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四项基本原则是邓小平提出来的立国之本,以保证中国的制度和颜色以及党的执政为宗旨。

[2]党的民主党派合作的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这是八大民主学派与党的合作基本方针。

[3]党与民主党派合作的根本大准则是遵守宪法和法律。

大家都要遵守,任何政治组织都只能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 [4]党与民主党派合作的重要机构是人民政协。

人民政协是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场所和舞台。每年开一次全体政协委员会议,政协委员可以提议案,主要是围绕如何把国家管理好,发展好而进行。

三、民族区域自治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内容

我国有五大自治区,西藏、新疆、内蒙古、广西、宁夏都是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地区。

就是说本民族范围内的经济文化等事务,由他们自己治理,其地方政府行政长官必须是本民族的人,如西藏的政府主席是藏族,广西的政府主席是壮族,宁夏的

26 必须是回族,新疆的是维吾尔族,内蒙古的是蒙古族。

我国不但有自治区区,还有自治县,自治乡,凡是少数民族占多数的地区,都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目的在于让他们自己管理自己,让他们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当然前提是在党的领导之下,不可能不要党的领导,自己想怎么样就怎么样。

(二) 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

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具有很大的优越性,体现在: [1]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全。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以后,由他们自己管理自己本民族内部事务,他们的利益能够得到保证和维护,就不会有更多的欲望,比如“独立”等。再说民族区域自治的前提是领土完整和国家统一为前提。

[2]有利于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权利的实现。

自己的事情自己办,而且是自己的人来办,自己当家作主,其自身权利得到了很好的实现,这是国民党时候完全没有过的事情,是非常优越的一项制度。 [3]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民族区域自治以后,不存在大汉族主义,而且又处于中华民族大家庭内,又相互支持,相互帮助,这何乐而不为呢?社会也就和谐了。 [4]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

各民族地区在党的领导下,各自把自身事务自身发展问题解决好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当然就有希望。现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很快,势头很好,特别是通过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支持,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非常迅猛,像新疆、西藏这样的在历史上非常落后的地区,如今发展水平超过内地的贵州甘肃等省,大有希望。

课 后 小 结 作 业

布 置 1,什么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哪些优越性?3,试述我国政党制度。

四、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一)基层群众自治的内容 我国实行村民自治,村民委员会由村民选举产生村主任。居委会成员也是通过选举产生居委会主任。全国有几百个这样的基层自治组织,每隔三年选举一次。基层自治组织,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这也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体现。

(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意义

基层自治制度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还存在着不健全不合理的地方,群众对有些基层干部胡作非为敢怒不敢言,缺乏制约机制,因此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意义: [1]一是群众的要求和期待。

其实这体现了群众进一步政治参与的要求,也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 [2]增强民主的广泛性和实效性。

只有完善好了基层自治制度,才能进一步提高人民参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落实他们享有的民主权利。

[3]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

27 民主不是选举那几天的事,而应该是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各个地区方面,人民应该在任何时候都应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不是选举完了,民主权利就算完结。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有实实在在的内容,不是口号,是真实的民主权利,可以不受时间的限制。这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村民随时可以参与村务管理,发现问题随时可以反映。

[4]反映了民主政治的发展途径。

基层自治制度是民主政治的探索,今年我国将直接选举乡长、镇长、市长和国家主席,通过基层自治实践,积累经验以后,我们可以在更多规模和层次上实行广泛民主,只是现阶段还不具备条件。 [5]提高了群众的民主素质。

民主素质是一具好东西,但需要培养。通过基层自治组织培养,通过村民自我管理、监督有利于培养广大群众的公民意识和民主素质。

第八课 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道路 教案

课程名称 经济政治与社会 教学主题 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道路

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理解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内容。

[2]思想教育目标:坚定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信念,抵制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观念渗透。

职业技能教学点: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坚持走中国式民主发展道路。 教学难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必然性。

教学重点: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例证法、情景导学法。

教学设计: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讲解新课—总结本次课内容—布置作业。 教学设备:黑板教室粉笔,也可兼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图片及教学内容。 教学手段:结合预习、板书、图片、故事、提问、讨论等进行课堂讲解。 课前布置:让预习本课内容。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内 容 与 板 书 备 注 清点人数:

对学生上课实到情况进行清点、登记,严格考勤。 复习提问:

[1]什么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84页

[2]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3]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的内容是什么?90页 [4]我国有多少个民族区域自治区?

预习新课4分钟

讲解新课:第八课 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道路

28

一、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必然性

1.第一, 这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和人民当家作主这一状况决定的。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表明我国的国家性质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我们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要当家作主,不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显然与这一状况极不相适应。

2.第二,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邓小平说,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当然更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只有通过民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管理国家,参与国家事务的决策,才能少走弯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二)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本质 为什么说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本质?

[1]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中国已经不是剥削阶级国家,而是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的国家。大家都是平等的主人,那只有大家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大家当家作主,以体现我们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2] 全国各族人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 人民当家作主,人民群众才有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3]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不是资本主义国家,剥削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经被消灭。既然剥削阶级都没有了,人民不当家作主谁又来当家作主?

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一)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之间是相互依存、彼此促进的关系,因为:

1.有党的领导才能确保人民当家作主。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当家作主需要党的领导,没有党的领导,我们国家就不会是社会主义国家,不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就实现不了当家作主的愿望。

2.人民当家作主管理国家需要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二)坚定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现阶段的中国并不是专制国家或者说独裁国家。西方国家经常指责中国没有民主政治,人民没有民主权利,这是非常错误的说法。我国人民享有充分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权利。我国的民主政治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体现在: 第一,中国的民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

29 党领导人民推翻了旧中国,建立了新中国,人民才享有充分的民主。由于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因此我们的人民民主是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也可以这样说,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人民民主。

第二,中国的民主是最广大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 中国的民主是多数人的民主,在中国工人、农民和其他劳动群众占人口的绝大多数,他们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而在旧中国,只有剥削阶级少数人享有民主权利。 第三,中国的民主是以人民民主专政为可靠保障的民主。

民主权利的享有,需要有可靠的保障,否则民主权利就不可靠。今天谁是剥夺人民享有民主的权利,我们有专政工具,我们有人民民主专政,凡是妨碍人民享有民主权利的行为,都会受到我国专政工具的制裁,因此中国的民主具有非常可靠的保障。

第四,中国的民主是以民主集中制为原则和活动方式的民主。 民主不是谁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民主的实现要讲原则和方式,这个原则和方式就是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的意思是在民主的基础上集中,在集中的指导下民主。 第五,中国的民主是与法制相结合的民主。 实行民主与健全法制并不矛盾,本身法制的建立过程就是一个实现民主权利的过程。因为制定法制离不开广大人民的参与,而人民的参与就是民主权利的体现。 课 后 小 结 作 业 布置 1,我国的国体是什么?2,为什么说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101页;3,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哪些鲜明特色?

第九课 依法行使民主权利 教案

课程名称 经济政治与社会 教学主题 依法行使民主权利

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掌握公民行使权利的主要方式和途径,了解中国政府的职能。

[2]思想教育目标:树立权利意识,做合格公民。 职业技能教学点:正确行使民主权利。

教学难点:公民行使监督权的主要途径。 教学重点:公民行使权利的主要方式。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例证法、情景导学法。

教学设计: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讲解新课—总结本次课内容—布置作业。 教学设备:黑板教室粉笔,也可兼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图片及教学内容。 教学手段:结合预习、板书、图片、故事、提问、讨论等进行课堂讲解。 课前布置:让预习本课内容。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内 容 与 板 书 备 注 清点人数:

对学生上课实到情况进行清点、登记,严格考勤。

30 复习提问:

[1]我国的国家性质是什么?99页 [2]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100页 [3]世界上有多少个社会主义国家?

[4]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哪些鲜明的中国特色?

预习新课4分钟 讲解新课:

第9课 依法行使民主权利

一、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一)公民行使权利的主要方式

公民行使政治权利的主要方式有四种:

1.民主选举

参与民主选举是公民的首要政治权利。如果连选举权都没有,就谈不上参与民主决策、管理和监督等权利。所以公民的选举权是一项最基本的政治权利。 我国的选举遵循以下原则: [1]普遍、平等的选举原则

一般情况下只要年满18周岁,并且没有被剥夺政治权利的都有平等地参与选举的利权。

[2]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相结合的原则

乡代表、镇代表实行直接选举,县代表、省代表、全国人大代表实行间接选举。直接选举就是全体公民亲自投票把代表选出来,间接选举就是代表们去选代表。在乡镇代表中选举出县代表,在县代表中选出市代表,在市代表中选出省代表,在省代表中选出全国人大代表。 [3]差额选举的原则

就是参选代表的人(候选人)要多于实际选出的代表,如三选二,五选三,十人选出七人,这就是差额选举。 2.民主决策

这是公民享有的第二项政治权利。公民有权利对政府的重大决策发表自己的看法,甚至可以提出批评意见和建议。 比如,前不久深圳要把一个垃圾处理场建在一个居民区附近,结果公民坚决反对政府的这个决策,使政府不得不撤销这个错误决策。这是公民参与政府决策的一个事例。

3.民主管理。

公民在自身所在单位参与管理单位内部事务,是有制度保障的。比如,大型学校、工厂、公司设有职代会——职工代表大会。这个职代会拿一干啥?就是让职工或职工代表能够参与单位民主管理。 4.民主监督。

公民有权利对国家主席、国务院总理以及全国人大的工作提出批评和建议,可以直接或间接给国家主席写信,提建议、反映问题。

如果对政府工作不满,可以联名发表意见,这样社会效果会更好更有效。

31

(二)公民行使监督权的主要途径 1.通过人民代表进行监督 人民代表既然代表人民,那么人民的意见可以通过代表向上级传达和反映,而且人民代表通过人代会行使选举权、询问权、罢免权、表决权等权利,对国家机关和工作人员进行监督。

2.通过信访、举报等方式进行监督。

信访有两方面含义:一是通过信件反映问题,二是通过直接上访,向领导,向信访机关反映问题。

公民还可以举报领导们的不法行为来监督领导们的行为。 3.通过新闻媒体进行监督。

就是公民向新闻媒体反映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向媒体通报,通过曝光,达到监督政府和机关工作人员的目的。

一、 我国的政府

(一) 政府的涵义及性质

关于政府的涵义和性质讲以下几点:

1.政府的涵义(116页右侧小字):

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国家的行政机关。 2.中央人民政府。

中央人民政府是我国的最高行政机关,又叫国务院,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总理是中央人民政府的最高行政长官。 3.地方人民政府。

我国地方政府包括乡镇政府、县政府、市政府和省、直辖市、自治区政府。 4.政府的性质:

我国政府的性质是:它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天安门广场的进入中南海的新华门入口处有一张招示牌上专门刻有:为人民服务几个大字,告诫政府工作人员一切要以人民利益为最高行为准则,因为你的工作就是为人民服务。 5.对政府的监督

政府手中握有很大的权力,权力一旦没有监督,必然产生腐败,因此加强对政府的监督不仅必要而且非常重要。不然政府人员就会胡作非为,祸害人民。

为此政府工作要随时向媒体公开,向人民代表公开,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以接受大家的监督,不然政会产生。

(二) 政府的职能

政府的职能是指政府的作用和任务的总称。

政府的职能包括管理经济、管理社会,一句话就是管理经济、文化、教育、体育、卫生、外交、军事、治安等社会经济文化等事务。把这些工作作好,是政府职能所在,也是人民的愿望和要求,不然就要遭到人民的反对。

课 后 小 结 作 业

32 布置 1,我国的选举需要遵循什么原则?2,公民行使监督权的主要途径是什么?3,我国政府的职能有哪些?

第十课 履行义务,承担责任 教案

课程名称 经济政治与社会 教学主题 履行义务,承担责任

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熟悉公民的义务,了解公民自身承担的责任。 [2]思想教育目标:树立义务与责任意识。 职业技能教学点:积极履行公民义务,承担社会责任。

教学难点:公民应承担的责任。

教学重点:公民应自觉履行的义务。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例证法、情景导学法。

教学设计: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讲解新课—总结本次课内容—布置作业。 教学设备:黑板教室粉笔,也可兼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图片及教学内容。 教学手段:结合预习、板书、图片、故事、提问、讨论等进行课堂讲解。 课前布置:让预习本课内容。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内 容 与 板 书 备 注 清点人数:

对学生上课实到情况进行清点、登记,严格考勤。

复习提问:

[1]选举应遵循什么原则?113页

[2]公民行使监督权的主要途径是什么?115页 [3]政府的涵义是什么?116页

[4]我国政府有哪些职能?117页 预习新课4分钟 讲解新课:

第十一课 履行义务, 承担责任

公民不能只享受国家给予你的各种政治经济权利,理所当然地也应当为社会为国家为自身履行各种义务。其义务主要有:

一、公民自觉履行的义务

(一)遵民守法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物,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遵纪守法是公民应尽的义务。

中职生如何才能成为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1.首先要树立“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的观念。

在任何时候都不做违法乱纪的行为,同时要积极同违法乱纪的行为作斗争。 2.在校要遵守中职生守则和校规校纪。 在校期间是培养遵纪守法好习惯的大好时机,为此首先要遵守国家教育部发布的中职生守则和校规校纪。

33 3.毕业后参加工作了,要遵守劳动纪律。

劳动纪律是在劳动过程中从业人员应当遵守的规则。不遵守劳动纪律会影响到整个企业的生产经营,不是一个人的小事。尤其是在流水线工作的人员,一个人会影响整个流水线的工作。 4.努力做到知法明纪。

要学法懂法明白纪律。只有知道了自己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自己才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行为。

5.牢固树立遵纪守法意识。

自身要有意识地防范自己滑向违法乱纪深渊,就是说要有遵纪守法意识。 6.懂得纪律无情、法律无情的含义和后果。 要知道漠视法纪必然被法纪所惩罚的道理。

(二)尊重社会公德

社会公告的主要内容有: 1.文明礼貌

一个人有没有文明礼貌的习惯,可以看出他的修养、个人素质的高低。 文明礼貌有十字用语:"请、你好、谢谢、对不起、再见"。 2.助人为乐

关于助人为乐,我们应有下列认识: [1]、助人为快乐之本。

[2]、助人为乐是一种美德。

[3]、助人为乐是共产主义世界观的体现。

[4]、助人要从日常小事做起,不因善小而不为。 [5]、现代化建设需要助人为乐的精神。 [6]、助人是有良好修养的标志的标志。 3.爱护公物

爱护公物,即爱护公共财物。能不能爱护公物体现一个人的修养和素质。如果你不爱护公物,损坏是要赔偿的,破坏大自然也要受到谴责。 4.保护环境。

环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条件,破坏了环境,就等于破坏了我们的美好家园。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三)、依法服兵役 1.我国武装力量的构成

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和民兵构成。 2.《兵役法》关于公民服兵役的规定

兵役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不分民族、种族、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和教育程度,都有义务依照兵役法规定服兵役。

参加民兵也是服兵役,所以不要以为你文化程度低,就可以免除。

二、公民自觉承担的责任

(一)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1.公民的最高法律义务:

维护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是我国公民的最高法律义务。公民要自觉维护国家

34 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不参与分裂国家的任何活动。否则,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2.尊重民族习惯和宗教信仰

我国有56个民族,有55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有自己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汉族特别要对他们的民族习惯和宗教信仰予以尊重,绝不能嘲笑和诽谤,不能说三道四。要注意以下方面“

[1]你到了民族地区,最好问一问当地少数民族究竟有哪些风俗习惯,才不至于犯忌。

[2]对于宗教信仰,你不信仰,不等于别人都不信仰,所以对别人信教不要有看不惯的言行,否则会引起信教群众的反感。

(三)、执行国家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 1.我国的民族政策主要有以下方面:

(1)各民族不分人口多少、历史长短、发展程度高低,一律平等。国家为少数民族创造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和条件,保障各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各族人民都有义务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

(2)民族区域自治是我们党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必须长期坚持和不断完善。民族区域自治法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法律保障,必须全面贯彻执行。

(3)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各族人民要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合作、互相帮助,不断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4)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是解决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关键,是管长远、管根本的大事,要努力造就一支宏大的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民族地区人才资源开发是一项战略任务,要大力培养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

2.我国宗教政策的内容:

[1]、既要保障人们信教的自由,也要保障人们有不信教的自由;

[2]、既允许宣传有神论,又要坚持宣传无神论;

[3]、是我们党一项长期的基本政策,是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

[4]、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的含义:就是政府依法对涉及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宗教事务进行管理。

[5]、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我们贯彻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和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的目的在于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并不是要求宗教教徒放弃宗教信仰和有神论思想,坚持无神论思想。而是要求他们在政治上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共产党的领导,把爱教与爱国结合起来,做到宗教活动有利于维护法律尊严、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从而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进步。也就是说做到两个要求和两个支持就是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了。

[6]、我国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坚决抵制境外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渗透。

35

在平等友好的基础上开展对外宗教交往,增进与各国人民及宗教界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贡献;坚持抵御并揭露境外势力利用宗教对我国进行政治和思想渗透,坚决打击宗教极端势力,决不允许境外任何宗教组织、团体和个人干预我国宗教事务。

课 后 小 结 作 业

布 置 1,公民有哪些义务?2,社会公德包括哪些内容?3,公民应承担哪些责任?

第十一课 关注国际社会,维护国家利益 教案

课程名称 经济政治与社会 教学主题 关注国际社会,维护国家利益

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了解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掌握我国外交政策的内容。

[2]思想教育目标:树立维护国家利益的意识。 职业技能教学点:坚定维护国家利益。

教学难点:通过联合国等国际机构参与国际事务。 教学重点: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例证法、情景导学法。

教学设计: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讲解新课—总结本次课内容—布置作业。 教学设备:黑板教室粉笔,也可兼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图片及教学内容。 教学手段:结合预习、板书、图片、故事、提问、讨论等进行课堂讲解。 课前布置:让预习本课内容。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内 容 与 板 书 备 注 清点人数:

对学生上课实到情况进行清点、登记,严格考勤。 复习提问:

[1]公民有哪些义务?121页

[2]怎样才能成为一名遵纪守法的公民?122页 [3]我国武装力量的构成是怎样的?124页 [4]我国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有哪些?127页

预习新课4分钟 讲解新课:

第十一课 关注国际社会, 维护国家利益

一、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

(一)积极参与国际事务

1.参与国际事务的前提条件

只有主权国家才能参与国际事务,中国是一个主权国家。

36 2.什么是主权?

是国家固有的独立处理对内对外事务的权力。包括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

3.参与国际事务的最重要场所:联合国

[1]联合国成立的时间:1945年4月。这个时候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的时候,为了处理战后问题,50个国家在美国旧金山成立了联合国这个国际组织。 [2]联合国机构

联合国的主要机构包括:联合国大会、安全理事会、经济与社会理事会、秘书处等。

[3]联合国宗旨(根本目标): 第一,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联合国安理会有权对侵略国家实施制裁,甚至还可以号召一些国家出兵去攻打违法国家。比如,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后,联合国同意美国率领28国攻打伊拉克军队,最后解放了科威特。

第二,发展国际间的友好关系,加强各国间的联系。

各国领导人年年都要到联合国聚会,会增强各国友谊和联系。 第三,促进国际合作。

促进国际合作,主要是为了发展各国经济文化事业。 第四,协调解决国际纠纷。

国与国之间有矛盾纠纷,可以在联合国有关机构得到调解和解决。 [4]联合国和会员国应遵循的原则: 第一,各国主权平等

第二,履行联合国宪章规定的义务,如终年缴纳会员费,现在是美国和日本缴得最多。

第三,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不得随便动用武力。 第四,禁止对他国入侵或威胁使用武力。

第五,集体协作。既然是一个组织,遇到问题要处理,不能采取单边行动,要集体协商共同行动去解决。

第六,非会员国,也要遵守上述原则。

第七,不干涉任何国家的内政。内部事情,由主权国家自己去处理,联合国和他国不得干涉内政事务。

[5]中国在联合国的地位: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世界上只有五个国家有这种权力地位,它们是美国、中国、俄国、法国、英国。 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好处在于:可以否决对自己国家不利的任何动议,提案,一票否决制。

[6]中国参与国际事务的情况:

第一,中国签署了300多个国际公约,参加了100多个国际组织。 第二,中国积极参加维和行动,派出军队维护国际**地区的和平。 第三,参与全球气候变暖问题解决,积极发展清洁能源。 第四,与各国发展友好关系。

(二)坚定维护国家利益

2011年4月中国国务委员戴秉国在中美战备对话时说,中国的核心利益:

37 第一是维护基本制度和国家安全 其次是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第三是维护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

一、谱写和平发展新篇章

(一)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

1.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人类自诞生以来,据统计,所有的战争死亡人数加起来高达43亿人之多。爱好和平、渴望发展是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2.独立自主

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则。中国政府总是基于自身利益的判断,独立作出各种外交对策,不受他国的指使和影响。 3.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是: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4.加强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第三世界国家是指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等发展中国家,也就是落后国家。

第三世界国家是我们的朋友,我们与他们有共同的经历,都遭受过帝国主义的入侵和掠夺,因此我们在交往中相互理解、相互支持。 5.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往 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往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基本条件。这个政策将长期不变。

(二)、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1.当代主题

当代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要和平、求稳定、促合作、谋发展成为历史潮流。 2.中国在国际社会中发展的重要作用

[1]中国是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现在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有能力忽略中国的存在,没有哪个国家有能力侵略中国。如果爆发新的世界大战,中国站在哪一方,哪一方就会取胜。因此,如果中国选择中立,世界大战很难打起来,因为得不到中国的支持,甚至得到中国的反对,必然失败。

[2]推动国际合作、世界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重要力量。 世界离不开中国,中国需要世界。

打击国际毒品走私、防止艾滋病蔓延都有中国的参与和合作。 中国每年对外贸易量达2万亿元左右,对推动国际合作和世界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国。

中国积极参与环境事业,如积极气候谈判,积极实施减排,积极开发清洁能源。为国际环境事业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3]维护第三世界利益

中国本身属于不发达国家,属于发展中国家,属于第三世界,但是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经常站在第三世界国家立场,维护第三世界国家利益。

38 课 后 小 结 作 业

布置 1,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是什么?2,我国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3,世界上有多少个主权国家?132页

第12课 关注改善民生 教案

课程名称 经济政治与社会 教学主题 关注改善民生

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掌握民生的基本内容,了解改善民生的途径。 [2]思想教育目标:善于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职业技能教学点:掌握“五险一金”内涵。

教学难点:社会保障体系。 教学重点:民生的基本内容。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例证法、情景导学法。

教学设计: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讲解新课—总结本次课内容—布置作业。 教学设备:黑板教室粉笔,也可兼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图片及教学内容。 教学手段:结合预习、板书、图片、故事、提问、讨论等进行课堂讲解。 课前布置:让预习本课内容。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内 容 与 板 书 备 注 清点人数:

对学生上课实到情况进行清点、登记,严格考勤。 复习提问:

[1]联合国成立于哪年?133页

[2]联合国的基本原则是什么?133页

[3]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有哪些? [4]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是什么?136页

预习新课4分钟 讲解新课:

第13课 关注改善民生

一、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一)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

教育,一方面是民族振兴的基石;另一方面又关系人民的生产生活。因为教育有多方面的功能:

1.教育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现代化建设需要人,需要有才能有文化的千千万万劳动者的参与。列宁说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没有文化的劳动者是很难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只适合自然经济时代,农耕时代,无法从事现代化建设。 2.教育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39 国际竞争是科技竞争,而科技竞争的落脚点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从哪些来,从教育培养来,没有教育就没有人才。自学成才也是一种教育,即自我教育。 3.促进人与社会全面发展。

教育能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人的综合素质提高了,社会风气、社会经济、社会文明都会得到全面发展。

4.教育会改善家庭生活水平。

北大、清华毕业生很多人成为亿万富翁,家庭生活水平肯定能得到改善。

我们学院在广东深圳的早期毕业生,百万富翁也是不少的,很多人进入到了管理阶层,收入水平很高。

当然这个生活水平的提高不仅仅是指经济生活,也包括文化生活。一个人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其精神文化生活面貌都不一样,欣赏水平和口味与没有受过教育的人要有品质得多。

(一)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1.职业教育的内容:

[1]职业学校教育。

包括技工学校、职业高中、职业中专、高职学校、高职本科(云南省就有一所本科类职业大学)。 [2]职业培训

包括岗前培训、军人转业培训、学徒培训、在岗培训、转岗培训等形式。 一个员工在人生的职业生涯中,要经历无数次这样那样的培训,目的在于提高员工自身的工作技能。 2.发展职业教育的意义

[1]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中国不仅需要高素质的科学家、政治家、军事家,需要白领,也需要一大批的掌握较高劳动技能的合格劳动者。

[2]实现社会公平和均衡发展的需要。 公民选择接受职业教育,那么国家就应该给他们提供接受职业教育的机会,这样的社会才是公平合理的。社会公平合理了,也就为社会经济均衡发展提供了可能和条件。

[3]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教材上说学生从职业教育获得的知识只能使用五年,五年之后知识需要更新,而更新就需要重新教育,这种重新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可持续教育。实际上一个人一生都要学习,活到老,要学到老才不落后。 [4]建立创业型、创新型社会的需要

没有一定的教育经历和知识能力,很难创新、创业。教育是基础,是从事智力劳动的基础,也是从事创业创新的基础。

二、撑起护卫人民健康的保护伞

(一)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自从2003年非典事件后,国家开始重视医疗卫生事业,加强了这方面的投入和

40 医疗人才的培养。

目前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障还处于试点阶段,制度还没有成型,尚处于摸索阶段,相信要不了几个,中国会有一个成熟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温家宝总理说本届政府要初步建立城乡医保制度,具体情况过几年都知道了。 教材上只是介绍了一些改革方法和试点,没有成熟的制度,因此大家对这个情况心中有数就可以了。

(二)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意义 健康是人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是国民素质的重要体现。过去我们中国被称为“东亚病夫”,可见人们的身体状况有多差。当时国弱,人们的身体也弱不禁风。 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是当今世界各国政府为国民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事业之一,有重要的意义:

[1]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重要体现之一。

如果我们高调宣传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如何高如何好,然而生病了没有保障,富人可能很快就会变成穷人。因为有些大病几十万还拿不下来,哈尔滨有个病人住院十七天,医了458万元。

如果有医保,自己的负担就只承担百分之十左右,负担大大减轻。 [2]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全民蔟健康水平的需要

人要全面发展,身体素质要好,而身体素质要好,需要基本的医疗卫生制度作保障。

[3]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这个社会不能只是让富人有钱医而长寿,也要让一般的百姓也能有医疗保障,保证自身健康不受大病得了地钱无技术医疗。这样社会才能和谐。

三、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由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和社会互助构成。 1.社会保险含义 社会保险 (Social Insurance) 是一种为丧失劳动能力、暂时失去劳动岗位或因健康原因造成损失的人口提供收入或补偿的一种社会和经济制度。 社会保险计划由政府举办,强制某一群体将其收入的一部分作为社会保险税(费)形成社会保险基金,在满足一定条件的情况下,被保险人可从基金获得固定的收入或损失的补偿,它是一种再分配制度,它的目标是保证物质及劳动力的再生产和社会的稳定。 社会保险的主要项目包括养老社会保险、医疗社会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等。 企业要给职工购买“五险一金”:

五险一金:是指的是五种保险,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一金”指的是住房公积金。其中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这三种险是由企业和个人共同缴纳的保费,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完全是由企业承担的。个人不需要缴纳。这里要注意的是“五险”是法定的,而“一金”不是法定的。

2.社会救济的含义:

社会救济是指国家和社会为保证每个公民享有基本生活权利,而对贫困者提供物质帮助。

主要包括自然灾害救济、失业救济、孤寡病残救济、城乡困难户救济等。 宜宾职业技术学院 Yibin Vocationl & Technical College

41 教 学 内 容 与 板 书 备 注 国家和社会以多种形式对因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和残疾等原因而无力维持基本生活的灾民、贫民提供救助。包括提供必要的生活资助、福利设施,急需的生产资料、劳务、技术、信息服务等。 3.社会福利的含义:

孤寡才经进养老院,就是享受社会福利,所以养老院又叫社会福利院。含义有: 广义的社会福利是指提高广大社会成员生活水平的各种政策和社会服务,旨在解决广大社会成员在各个方面的福利待遇问题。

狭义的社会福利是指对生活能力较弱的儿童、老人、母子家庭、残疾人、慢性精神病人等的社会照顾和社会服务。社会福利所包括的内容十分广泛,不仅包括生活、教育、医疗方面的福利待遇,而且包括交通、文娱、体育、欣赏等方面的待遇。社会福利是一种服务政策和服务措施,其目的在于提高广大社会成员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使之得到更多的享受。同时,社会福利也是一种职责,是在社会保障的基础上保护和延续有机体生命力的一种社会功能。 4.社会优抚的含义:

社会优抚是针对军人及其家属所建立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指国家和社会对军人及其家属所提供的各种优待、抚恤、养老、就业安置等待遇和服务的保障制度。 优抚对象

优抚对象主要包括以下人员: 中国人民解放军现投军人和武警官兵;

革命伤残军人;

复员退伍军人;

革命烈士家属;

因公牺牲军人家属;

病故军人家属;

现役军人家属等。

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中国有优抚对象4000多万人,其中享有国家抚恤补助的各类优抚对象为450万人。 5.社会互助的含义:

捐款是社会互助的一种重要形式,具体说来社会互助是指: 社会互助是指在政府鼓励和支持下,社会团体和社会成员自愿组织和参与的扶弱济困活动。

社会互助包括两个方面:

为受助者提供资金的社会互助。包括社会(国内)捐赠、海外捐赠、互助基金和义演义赛义卖,等等。

为受助者提供服务的社会互助。包括邻里互助、团体互助和慈善事业,等等。

(二)加快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意义 (接下一页)

课 后 小 结 作 业

布置 1,教育的功能有哪些?2,为什么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3,社会保障体系的内容是什么?

42 其意义有:

1.有助于劳动力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

社会保障能够使劳动者本身不会因为生活困难而陷入困境,同时也有利于劳动者下一代的成长。如果者都死光了,社会上没有劳动力,社会也就终结了。 2.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调节作用 社会保障资金的支出会刺激消费需求;而暂时不用的社会保障资金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来源。

3.是社会资源再分配的一种手段。

这种手段的实施,有利于社会稳定、社会和谐、共同富裕。所以意义重大。

课程名称 经济政治与社会 教学主题 建设和谐文化 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了解文化的性质和作用,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2]思想教育目标:培育文明风尚。

职业技能教学点:在职业活动中自觉参与和谐文化建设。

教学难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途径。 教学重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例证法、情景导学法。

教学设计: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讲解新课—总结本次课内容—布置作业。 教学设备:黑板教室粉笔,也可兼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图片及教学内容。 教学手段:结合预习、板书、图片、故事、提问、讨论等进行课堂讲解。 课前布置:让预习本课内容。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内 容 与 板 书 备 注 清点人数:

对学生上课实到情况进行清点、登记,严格考勤。 复习提问:

[1]教育的功能有哪些?145页

[2]“五险”的具体内容是什么?150页 [3]职业教育也可称为就业教育吗?

[4]职业教育的内容包括哪些方面?146页

预习新课4分钟 讲解新课:

第14课 建设和谐文化

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一)、文化的性质和作用

1.文化的含义

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文化的特点主要有:

[1]第一,文化具有创造性。

我们用单个的文字可以造句。造句实际上就是一种创造。

43

。我们学习古代历史,读小说,最后你会有许多感慨,而这些感慨或者说心得,就是你的创造。可见文化具有创造性。 [2]文化具有继承性

继承性就是传承性。文字,文化,可以代代相传,不是哪个人用了就没有了。流行歌曲你可以唱,我可以唱,今天唱,明天也可以唱,百年以后还可以唱。可见文化确实具有继承性。

[3]文化具有地域性或民族性

藏族地区的文化与其他地区的文化有所不同,汉族文化也可能与其他少数民族文化有所区别。这是正常的现象。这样才有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4]文化具有价值性

许多少数民族文化可以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如云南昆明的民族文化村,就是开发民族文化的典型,从而把民族文化变得具有价值性,可以变成钱。 2.文化的作用

[1]促进人的社会化,提供思维和行为模式 刚刚出生的人,仅仅是生理特征上具有人类特征的一个生物,而不是社会学意义的人。他(她)必须渡过一个特定的社会化期,成为具有社会学意义上的人,而这个过程就是学习文化的过程,只有学习人类文化,人才完成社会化过程。如果一个婴儿出生以后,丢到原始森林,那么他长大就只能是一个动物,而不是人,因为他没有学习人类文化。

[2]为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人要有知识技能,就要多学文化,从而提高人的智能,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因为有更高智能的人才能解决社会生活中遇到的种种难题,难题解决了才能推动社会进步。

[3]文化在国家经济建设中具有先导作用 邓小平指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就是说科学文化知识在经济建设中具有首先的先导作用。

[4]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中国人无论在天涯海角都心系祖国,说明文化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创造是以文化为基础的,没有文化,没有教育,谈不上创造。 [5]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文化有优劣之分,优秀的文化、先进的文化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量的重要因素;相反落后的文化,阻碍国家的进步和综合国力的提升。

(二)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本部分知识是讲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

1.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方向 文化有优劣之分、有先进和落后之分。只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才符合社会发展的潮流。因此要以先进文化为方向。 2.以彰显人文关怀为理念

44 一个社会如果没有人文关怀,大家以牙还牙,以恶报德,漠不关心,善良的人们体会不到社会的温暖,这个社会就是不和谐的、就是失败的。

3.允许多元文化共存。

既然是建设和谐社会,那么应该有气度让不同文化共存、共同发展,共同进步,这样更能体现社会的和谐。

4.加强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对话 通过文化交流和对话,有利于自身文化吸收先进的营养,从而壮大自身的文化基因。

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基本内容有:

1.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思想。

2.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人民的共同理想。

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将坚定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3.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爱国主义是一个国家的人应有的基本价值观念,改革创新才能实现社会主义价值。

4.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2006年3月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看望政协委员时强调,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 1.维系社会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大家都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个国家才能团结和睦。 2.推动社会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有“精气神”,不以光讲物质享受,还要有追求,高尚的追求,社会才进步。

课 后 小 结 作 业

布 置 1,文化的特点是什么?2,文化有哪些作用?3,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45

第五篇:经济政治与社会(第12课)

第12课

关注改善民生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掌握民生的基本内容,了解改善民生的途径。 [2]思想教育目标:善于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职业技能教学点:掌握“五险一金”内涵。 教学难点:社会保障体系。 教学重点:民生的基本内容。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例证法。

教学设计: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讲解新课—总结本次课内容—布置作业。 课前布置:预习本课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联合国成立于哪年? [2]联合国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3]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有哪些? [4]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二、预习新课4分钟

三、讲解新课:

1、优先发展教育:学有所教

一、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一)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

教育,一方面是民族振兴的基石;另一方面又关系人民的生产生活。因为教育有多方面的功能:

1.教育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现代化建设需要人,需要有才能有文化的千千万万劳动者的参与。列宁说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没有文化的劳动者是很难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只适合自然经济时代,农耕时代,无法从事现代化建设。

2.教育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国际竞争是科技竞争,而科技竞争的落脚点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从哪些来,从教育培养来,没有教育就没有人才。自学成才也是一种教育,即自我教育。

3.促进人与社会全面发展。

教育能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人的综合素质提高了,社会风气、社会经济、社会文明都会得到全面发展。

4.教育会改善家庭生活水平。

北大、清华毕业生很多人成为亿万富翁,家庭生活水平肯定能得到改善。

当然这个生活水平的提高不仅仅是指经济生活,也包括文化生活。一个人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其精神文化生活面貌都不一样,欣赏水平和口味与没有受过教育的人要有品质得多。

(二)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1.职业教育的内容: [1]职业学校教育。

包括技工学校、职业高中、职业中专、高职学校、高职本科(云南省就有一所本科类职业大学)。 [2]职业培训

包括岗前培训、军人转业培训、学徒培训、在岗培训、转岗培训等形式。 一个员工在人生的职业生涯中,要经历无数次这样那样的培训,目的在于提高员工自身的工作技能。 2.发展职业教育的意义 [1]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中国不仅需要高素质的科学家、政治家、军事家,需要白领,也需要一大批的掌握较高劳动技能的合格劳动者。 [2]实现社会公平和均衡发展的需要。

公民选择接受职业教育,那么国家就应该给他们提供接受职业教育的机会,这样的社会才是公平合理的。社会公平合理了,也就为社会经济均衡发展提供了可能和条件。

[3]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教材上说学生从职业教育获得的知识只能使用五年,五年之后知识需要更新,而更新就需要重新教育,这种重新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可持续教育。实际上一个人一生都要学习,活到老,要学到老才不落后。 [4]建立创业型、创新型社会的需要

2 没有一定的教育经历和知识能力,很难创新、创业。教育是基础,是从事智力劳动的基础,也是从事创业创新的基础。

2、医疗和社会保障:普惠百姓

(一)民生蓝图

P117

(二)健全医疗保障体系:病有所医

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自从2003年非典事件后,国家开始重视医疗卫生事业,加强了这方面的投入和医疗人才的培养。

目前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障还处于试点阶段,制度还没有成型,尚处于摸索阶段,相信要不了几年,中国会有一个成熟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温家宝总理说本届政府要初步建立城乡医保制度,具体情况过几年都知道了。 教材上只是介绍了一些改革方法和试点,没有成熟的制度,因此大家对这个情况心中有数就可以了。

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意义:

健康是人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是国民素质的重要体现。过去我们中国被称为“东亚病夫”,可见人们的身体状况有多差。当时国弱,人们的身体也弱不禁风。 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是当今世界各国政府为国民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事业之一,有重要的意义:

[1]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重要体现之一。

如果我们高调宣传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如何高如何好,然而生病了没有保障,富人可能很快就会变成穷人。因为有些大病几十万还拿不下来,哈尔滨有个病人住院十七天,医了458万元。

如果有医保,自己的负担就只承担百分之十左右,负担大大减轻。

[2]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全民蔟健康水平的需要

人要全面发展,身体素质要好,而身体素质要好,需要基本的医疗卫生制度作保障。

[3]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这个社会不能只是让富人有钱医而长寿,也要让一般的百姓也能有医疗保障,保证自身健康不受大病得了地钱无技术医疗。这样社会才能和谐。

(三)加快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民之所安

社会保障由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和社会互助构成。

1.社会保险含义

社会保险 (Social Insurance) 是一种为丧失劳动能力、暂时失去劳动岗位或因健康原因造成损失的人口提供收入或补偿的一种社会和经济制度。

社会保险计划由政府举办,强制某一群体将其收入的一部分作为社会保险税(费)形成社会保险基金,在满足一定条件的情况下,被保险人可从基金获得固定的收入或损失的补偿,它是一种再分配制度,它的目标是保证物质及劳动力的再生产和社会的稳定。

社会保险的主要项目包括养老社会保险、医疗社会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等。

企业要给职工购买“五险一金”:

五险一金:是指的是五种保险,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一金”指的是住房公积金。其中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这三种险是由企业和个人共同缴纳的保费,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完全是由企业承担的。个人不需要缴纳。这里要注意的是“五险”是法定的,而“一金”不是法定的。

2.社会救济的含义:

社会救济是指国家和社会为保证每个公民享有基本生活权利,而对贫困者提供物质帮助。

主要包括自然灾害救济、失业救济、孤寡病残救济、城乡困难户救济等。 国家和社会以多种形式对因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和残疾等原因而无力维持基本生活的灾民、贫民提供救助。包括提供必要的生活资助、福利设施,急需的生产资料、劳务、技术、信息服务等。

3.社会福利的含义:

孤寡才经进养老院,就是享受社会福利,所以养老院又叫社会福利院。

含义有:广义的社会福利是指提高广大社会成员生活水平的各种政策和社会服务,旨在解决广大社会成员在各个方面的福利待遇问题。

狭义的社会福利是指对生活能力较弱的儿童、老人、母子家庭、残疾人、慢性精神病人等的社会照顾和社会服务。社会福利所包括的内容十分广泛,不仅包括生活、教育、医疗方面的福利待遇,而且包括交通、文娱、体育、欣赏等方面的待遇。社会福利是一种服务政策和服务措施,其目的在于提高广大社会成员的

4 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使之得到更多的享受。同时,社会福利也是一种职责,是在社会保障的基础上保护和延续有机体生命力的一种社会功能。

4.社会优抚的含义:

社会优抚是针对军人及其家属所建立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指国家和社会对军人及其家属所提供的各种优待、抚恤、养老、就业安置等待遇和服务的保障制度。

优抚对象主要包括以下人员:

中国人民解放军现投军人和武警官兵;革命伤残军人;复员退伍军人;革命烈士家属;因公牺牲军人家属;病故军人家属;现役军人家属等。

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中国有优抚对象4000多万人,其中享有国家抚恤补助的各类优抚对象为450万人。

5.社会互助的含义:

捐款是社会互助的一种重要形式,具体说来社会互助是指:

社会互助是指在政府鼓励和支持下,社会团体和社会成员自愿组织和参与的扶弱济困活动。

社会互助包括两个方面:

为受助者提供资金的社会互助。包括社会(国内)捐赠、海外捐赠、互助基金和义演义赛义卖,等等。

为受助者提供服务的社会互助。包括邻里互助、团体互助和慈善事业,等等。

加快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意义其意义有:

社会保障关系到亿万人民的切身利益,是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的基本制度安排,是我国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有利于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四、课 后 小 结

五、作

1、教育的功能有哪些?

2、为什么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3、社会保障体系的内容是什么?

上一篇:各级责任护士岗位职责下一篇:高考常见易错成语汇总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