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教案

2024-04-13

2018年《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教案(精选6篇)

篇1:2018年《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教案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教案

前言

一、本课程的研究对象

1、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主线

2、对当代世界经济、世界政治、时代主题与国际秩序进行宏观概括和综合分析

3、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中国家等不同类型的国家的经济、政治和对外战略进行分类介绍和分析

4、对中国国际地位的发展变化对外战略思想以及对外关系进行重点分析

二、学习本课程的目的1、进行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关于当今国际问题的重要论述和我国外交政策的教育,能够正确运用这些理论、观点和方法观察世界,了解和把握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演变及其发展趋势、特点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2、了解和认识主要国际力量在世界经济、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它们的对外战略

3、了解和认识苏联东欧国家兴衰存亡的经验教训

4、全面认识中国的外交战略、方针、政策与国际地位和作用,树立为国家和民族振兴、为人类的共同繁荣与进步而奋斗的信念

三、学习和研究这门课程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奠定了理论基础,提供了科学方法。学习和研究本课程要以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和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关于国际问题的重要理论为指南,着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观、国家观、民族观、战争与和平理论、历史发展的‘合力论’、经济与政治相互关系的理论、世界各国相互依赖的思想,以及阶级分析的方法。

第一章 当代世界政治

第一节 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与变化

一、世界经济的构成

(一)、世界经济的含义:世界经济是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与国家集团所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共同运动的经济有机整体。

(二)、世界经济的形成

(三)、世界经济的主要行为主体:

1、国家主体(1)、按社会制度划分,大体可以分为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2)、按经济发展水平划分,大体可以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2、非国家主体(1)、企业(2)、跨国公司(3)、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世界贸易组织等世界性经济组织(4)、亚太经合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欧盟、东盟等区域性经济组织

(四)、世界经济越来越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二、战后初期美国独霸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格局

(一)、世界经济格局的含义:世界经济格局,是指世界经济中若干中心力量(国家或国家集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结构与态势。

(二)、美国成为世界经济中心的措施和步骤

1、在国际金融领域,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2、在国际贸易领域,缔结了以贸易自由化为基本原则的“关税及贸易总协定”

(GATT)。

3、对西欧、日本等盟国提供经济援助和支持。

4、推出“第四点计划”,拉拢和控制亚、非、拉国家。

5、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经济和技术封锁,遏制社会主义的发展。

三、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一)、美、日、欧三足鼎立局面形成

(二)、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

(三)、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出现

四、冷战结束以来的世界经济格局

(一)、苏联的解体和东欧的剧变,更加速了世界经济多极化进程

(二)、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三)、区域经济集团化也在迅速扩展

1、欧洲联盟

2、北美自由贸易区

3、亚太经合组织

第二节 当代世界经济的基本特点和趋势

一、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加速发展

(一)、经济全球化含义: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生产要素在全世界范围内的自由活动和合理配置,逐渐以至最终完全消除国家间的各种壁垒,使各国经济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依存,日益发展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的过程。

(二)、经济全球化并不是当代才出现的新事物,而是自资本来到世间后便开始产生的一种扩张的表现

(三)、新一轮的经济全球化的加速与区域经济集团化的进一步发展是同步的

(四)、经济全球化在生产、消费、经济体制等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均有所体现

(五)、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但它是一把双刃剑。

1、经济全球化的正面效应

2、经济全球化的负面效应

(六)、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二、世界范围内的生产、贸易、金融的迅速发展

(一)、生产力迅速发展,国际分工更加深化

(二)、世界贸易迅速增长

(三)、国际金融发展迅速

三、经济信息化与经济体制市场化进程加快

(一)、经济信息化

(二)、经济体制市场化

三、以科技为先导、以经济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

(一)、综合国力的含义:综合国力是一个国家所拥有的生存、发展以及对外部施加影响的各种力量和条件的总和。它包括经济、政治、科技、军事、外交、文化、精神等实力,以及其赖以存在的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人口等基础实力。

(二)、世界各国具体的措施

1、各国竞相调整科技战略和政策。

2、把经济安全确定为对外战略的重点。

3、积极调整经济政策和经济结构,努力扩大世界市场份额。

4、争夺科技人才成为国际高科技竞争的焦点。

第三节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南北差距更加拉大

(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不平衡加剧

(二)、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不平衡加剧,南北差距进一步拉大

(三)、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不平衡加剧

二、全球性经济问题仍然非常突出

(一)、人口问题

(二)、粮食问题

(三)、能源问题

(四)、水资源问题

(五)、生态环境问题

第二章 当代世界经济

第一节 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一、当代世界政治的构成与世界政治格局

(一)、世界政治的含义

(二)、世界政治的行为主体

1、主要是国家

2、非国家行为主体(1)、国际组织(2)、跨国公司(3)、政党(4)、民族解放组织(5)、宗教等

(三)、世界政治格局的含义

(四)、世界政治格局的类型

1、单极格局(一元格局)

2、两极格局

3、两极多元化格局

4、多极格局

二、两极政治格局的形成与对峙

(一)、雅尔塔体制的确立

(二)、两大阵营的形成

1、帝国主义阵营的形成(1)、“杜鲁门主义”出笼(2)、实施“马歇尔计划”(3)、“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立(4)、“第四点计划”的提出

2、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1)、实施“莫洛托夫计划”(2)、成立工人党、共产党情报局(3)、签订条约确立政治同盟关系(4)、成立经互会(5)、成立华沙条约组织

(三)、两大阵营的对峙

1、政治

2、经济

3、军事

4、意识形态

三、两极政治格局的动摇

(一)、第三世界崛起

(二)、社会主义阵营解体

(三)、帝国主义阵营分化

四、两极政治格局的终结

(一)、1989年12月美苏首脑马耳他会晤,标志着美苏之间冷战的结束。

(二)、1989年东欧各国形势剧变。

(三)、1990年10月3日东德并入西德,意味着将欧洲一分为二的雅尔塔体制的基础发生了根本动摇。

(四)、1991年7月1日华约正式解散,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对抗的格局彻底结束。

(五)、1991年12月,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终结。

第二节 世界政治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一、世界政治多极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

(一)、世界政治多极化的含义

(二)、经济多元化是政治多极化的基础

(三)、当今世界力量对比逐渐朝着相对均衡的方向发展

(四)、经济全球化、国际关系民主化有利于世界政治多极化

二、阻碍多极化发展的因素仍然存在

(一)、霸权主义

(二)、强权政治

三、未来的多极化格局不是列强争霸的重演

(一)、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各国间的相互依存,构成了有利于新的多极化发展的客观社会经济环境。

(二)、国际关系民主化是世界政治多极化健康发展重要保证。

(三)、未来多极化的构成不会也不能仅限于现今的某个大国或某些大国。

第二节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政治发展的基本特点

一、国际形势的基本态势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

(一)、当前国际形势总体上趋于缓和

1、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2、发展经济已成为各国关注的首要目标

3、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的不断加深

4、大国之间在国际安全上积极合作

(二)、动荡因素仍然很多

1、冷战思维依然存在

2、局部冲突时起时伏

3、一些地区性军备竞赛加剧

4、国际恐怖主义猖獗,恶性暴力事件频繁发生

二、大国关系正在进行深刻的调整

(一)、当前大国关系重大变化的体现

1、大国之间的首脑外交空前活跃

2、大国之间纷纷建立和加强战略伙伴关系

(二)、冷战后大国之间关系不断调整的特点

1、不针对第三国、不结盟、不对抗

2、冷战后大国关系的目标是在战略高度上建立平等、全方位、多层次、多样化的合作关系新模式

3、大国关系中的合作、协调与矛盾、竞争仍将同步发展,大国关系仍将具有两面性和复杂性

4、具有连锁互动的特性

(三)、冷战后大国之间关系不断调整的原因

1、日益扩大的共同利益,尤其是各大国在全球、区域层次上国家利益的交叉与汇合,是大国伙伴关系变动的根本原因

2、大国关系的调整都着眼于21世纪。各大国都争先恐后地构筑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国际环境,积极迎接以科技为先导,以经济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国际竞争,寻求在未来国际关系中的最佳位置

3、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要抛弃冷战思维,摆脱敌视对抗,树立新观念来处理国家间的关系

4、大国间相互借重、相互利用以达到各自目的,是推动各种伙伴关系建立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以联合国为代表的国际组织的作用不断强化

(一)、国际组织的类型

(二)、联合国的宗旨

(三)、联合国的主要机构

(四)、冷战后,联合国的地位和作用得到加强

1、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防止和制止战争的爆发和扩大

2、在推动非殖民化进程中做出重要贡献

3、加强协调,推动和促进各国经济发展

4、联合国还是促进国际交流,加强国际合作的有效场所,日益成为国际社会协力解决各种共同关心的经济和社会问题的中心

四、经济因素对世界政治的影响日益增大

(一)、国家经济安全问题成为各国制定国家安全战略的依据与重心

(二)、经济手段成为实现政治目标的重要手段

(三)、各种层次的经济外交空前活跃

五、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

(一)、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的含义

(二)、在非传统安全的威胁中,恐怖主义尤其引人注意

第三章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与政治 第一节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

一、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较快增长及其原因

(一)、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经历

1、恢复阶段(二战结束到50年代初)

2、高速发展时期(50年代初至70年代初)

3、“滞胀”阶段(1973-1982年)

4、调整阶段(1983-冷战结束)

5、结构性转变时期(冷战结束至今)

(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地位和发展特点

1、在世界经济的许多方面占居主导地位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生活中占据统治地位

3、发展的波动性越来越小

4、产业结构产生了深刻变化

(三)、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获得较快发展的原因

1、科技革命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

2、生产关系的部分调整

3、相互依存关系的加深和经济协调的加强。

4、对第三世界廉价原材料的掠夺

5、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6、同社会主义国家竞争的推动

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社会政策的调整

(一)、调整了产权关系

(二)、调整了劳资关系

(三)、调整了分配关系

(四)、经济发展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计划化

(五)、在各种国际经济活动中形成了较为稳定的联系

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主要经济模式

(一)、美国的宏观需求管理模式

(二)、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

(三)、法国的指导性计划模式

(四)、日本的政府主导型模式

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现实困难和深层矛盾

(一)、现实困难

1、经济周期停滞和经济危机的痼疾

2、失业率居高不下

3、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持续扩大

(二)、深层矛盾

1、个别企业中生产的组织性和整个社会中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

2、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对立 第二节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

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

(一)、西方国家政治体制的主要组成部分

1、议会制度

2、行政制度

3、司法制度

4、政党制度

5、选举制度

(二)、政体的主要类型

1、君主立宪制

2、民主共和制

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的重大变化

(一)、政治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

(二)、社会阶级结构复杂化、多层次化

(三)、阶级矛盾和斗争趋向缓和

(四)、各种社会运动不断发展

(五)、政党的纲领和政策趋向中庸

(六)、利益集团和大众媒体在当代西方政治生活中作用加强

(七)、分权制衡机制发生变化,行政权力膨胀

(八)、主流政治思潮和非主流政治思潮出现了新的特点

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的实质及存在的社会政治问题

(一)、资产阶级民主只是形式上的民主

(二)、政治冷淡主义突出

(三)、金钱操纵下的民主

(四)、两极分化

(五)、种族问题突出

(六)、精神和信仰危机

(七)、社会犯罪

(八)、极右翼势力抬头

第三节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战略和政策

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外关系的特征和实质

(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互关系中一致和协调是主要的

(二)、其它发达国家对美国的霸道行径也进行了一定的批评和斗争

(三)、对外关系的基本特征是谋求世界霸权,推行强权政治

二、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和变化

(一)、美国全球战略的确立

1、杜鲁门时期(1945—1953年)

2、艾森豪威尔时期(1953—1961年)

3、肯尼迪、约翰逊时期(1961—1969年)

(二)、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

1、尼克松、福特时期(1969—1977年)

2、卡特时期(1977—1981年)

(三)、美国全球战略的发展

1、里根时期(1981—1989年)

2、布什时期(1989—1992年)

3、克林顿时期(1993—2000年)

4、小布什时期(2001年—)

三、西欧的对外政策

(一)、50年代追随美国反苏反共

(二)、60年代联合与自主的倾向增强

(三)、70年代到80年代末期,西欧的独立自主倾向进一步增强

(四)、冷战结束后,欧洲联盟力争成为国际政治格局中的重要力量

四、日本的对外政策

(一)、战后初期的“追随外交”

(二)、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的“经济外交”

(三)、70年代的“多边自主外交”

(四)、80年代后,谋求政治大国步伐加快

五、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关系

(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间的关系

1、联盟关系

2、合作关系

3、竞争关系

(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

(三)、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第四章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与政治

第一节 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及其意义

一、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及其标志

(一)、第三世界的含义

(二)、“第三世界”概念的提出与发展 1、1952年法国学者索维首次提出第三世界的概念 2、1974年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的思想 3、1974年邓小平在特别联大会议作了关于“三个世界”的发言

(三)、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

(四)、第三世界崛起的标志 1、1955年亚非会议的召开 2、1961年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3、1964年七十七国集团的成立

二、第三世界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

(一)、是促使世界格局演变和建立国际新秩序的重要力量

(二)、维护世界和平的支柱和反对霸权主义的主力军

(三)、第三世界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市场

(四)、第三世界的兴起深刻地改变着联合国的面貌

第二节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及其经验

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及其成就

(一)、经济发展的几个阶段

1、发展的准备阶段(1945—1955年)

2、起飞阶段(1956—1965年)

3、高速增长阶段(1966—1973年)

4、开展石油和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阶段(1973—1980年)

5、停滞阶段(1981—1989年)

6、持续增长阶段(1990—1997年)

7、调整阶段(1998年-现在)

(二)、发展中国家经济取得的成就

1、发展中国家的国民经济获得高速增长

2、产业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3、进出口结构有所变化,对外贸易额有较大的增长

4、出现了一批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

5、民族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经济自主性不断增强

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

(一)、初级产品出口战略

(二)、进口替代战略

(三)、出口导向战略

(四)、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战略

(五)、可持续发展战略

三、发展中国家经济的调整与改革

(一)、战略调整

(二)、结构调整

(三)、体制改革

(四)、对外开放

四、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债务问题

(二)、粮食问题

(三)、人口问题

(四)、环境问题

五、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经验和教训

(一)、国家宏观调控必须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二)、必须把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相结合

(三)、必须把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与科技创新相结合

(四)、必须把追求经济发展速度和可持续发展相统一

(五)、必须把政治经济变革和社会稳定相统一

(六)、经济改革必须与政治改革相适应

第三节 发展中国家的政治进步与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中国家的政治民主化进程

二、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制度与政党制度

(一)、发展中国家的政治体制

1、共和制政体(1)、议会共和制(2)、总统共和制

2、君主制政体(1)、议会君主制(2)、绝对君主制(3)、二元君主制

3、军人政权

4、政教合一神权政体

5、部落酋长制政体

6、党政合一制

(二)、发展中国家的政党制度

1、一党制

2、一党优势制

3、两党制

4、多党制

5、无党制

三、发展中国家的政治思潮

(一)、民族主义

(二)、伊斯兰原教旨主义

四、发展中国家政局不稳定及其因素

(一)、民族问题

(二)、宗教问题

(三)、政治派别和政治权力的问题

(四)、专制独裁统治

(五)、外国的干涉及国际的影响问题

第四节 发展中国家的对外政策对外关系

一、发展中国家普遍奉行和平、中立、不结盟的对外政策

二、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关系——南北关系

(一)、南北关系的由来与发展

(二)、冷战后南北关系的新特点

三、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合作——南南合作

(一)、南南合作的主要形式

1、建立了各种区域性合作组织

2、贸易合作

3、货币金融合作

4、劳务和技术合作

(二)、南南合作的意义

1、发展民族经济

2、实现经济独立

3、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四、发展中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

(一)、发展中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新型的平等互利的合作关系

(二)、发展中国家是社会主义国家联合反帝、反霸的主要和基本的依靠力量,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工作的基本立足点

(三)、发展中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命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第五章 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与政治

第一节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及其巨大贡献

一、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

二、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政治的发展

(一)、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政治的突出发展

1、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1)、国民经济稳定增长,发展速度比较快(2)、综合经济实力增强,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3)、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2、在政治上,各国废除了旧的剥削制度,建立了具有本国特点的无产阶级政权,实现了劳动人民当家作主

3、社会主义国家在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巨大成就

(二)、社会主义国家对人类进步与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

1、改变了世界格局,壮大了人类社会进步力量

2、对世界经济的进步和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3、对世界民主化进程做出了突出贡献

4、促使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彻底崩溃

5、社会主义是制止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力量

三、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关系

(一)、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

(二)、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三)、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探索

一、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动因与实质

(一)、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动因

1、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苏联模式阻碍了各国生产力的发展,这是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主要动因

2、东欧国家想摆脱苏联的控制也是一条重要动因

3、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全盘否定和在苏联进行的一系列改革,客观上促进了各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

4、许多社会主义国家政党及其领导人洞察到世界经济和技术发展的趋势也是促使其改革的动因

(二)、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经历的阶段

1、尝试阶段(50年代初期-60年代初)

2、深入发展阶段(60年代初-70年代中)

3、全面改革并遭受挫折阶段(70年代中-80年代末)

二、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调整

(一)、中国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基本经验

1、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2、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3、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二)、1、朝鲜

2、越南

3、老挝

4、古巴第三节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及其原因和教训

(一)、东欧剧变的原因

1、照搬苏联模式,没有找到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东欧剧变的根本原因

2、各国执政党建设存在严重问题,经济、政治政策失误,是东欧剧变的内在原因

3、长期以来苏联东欧关系的不正常和戈尔巴乔夫调整东欧政策对东欧剧变产生了深远与直接的影响

4、西方多年来对东欧进行和平渗透,以及在1989年东欧剧变中的推波助澜是东欧剧变的外部原因

(二)、苏联剧变和解体的原因

1、传统的高度集权的体制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动摇了苏联社会主义的社会基础,是导致苏联剧变和解体的根本原因

2、苏联党长期教条主义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以及戈尔巴乔夫推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路线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3、苏联长期实行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对外政策,庞大的军费开支与援外开支使得国家经济不堪重负,也是促使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4、新的国际形势下,西方国家加强了“和平演变”攻势,是苏联剧变和解体的外部因素

(三)、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教训

1、社会主义国家必须集中全力发展生产力,必须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2、必须坚持改革开放,改革必须坚持和捍卫社会主义方向

3、必须加强执政党的建设,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接受群众监督

4、必须善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时代特征和本国实际相结合5、必须对国际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阴谋和颠覆活动高度警惕

二、社会主义发展是曲折性与前进性的统一

(一)、苏东剧变只是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一次曲折,不能改变社会主义终究要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趋势

(二)、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只是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局部失败,不是整个社会主义的失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仍然在新的条件下继续发展

(三)、苏东剧变并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而只是苏联模式的失败

(四)、在经历了挫折和磨难之后,只要我们能正确总结经验教训,必将使社会主义更加成熟和充满活力,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三、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的新形势与新课题

(一)、新科技革命的飞速发展是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的第一个重大挑战和机遇

(二)、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是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的第二个重大的挑战和机遇

(三)、与资本主义和平共处、和平竞赛是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的第三个重大的挑战和机遇

(四)、苏联东欧剧变是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的第四个重大挑战和机遇

(五)、社会主义国家正在进行的自身改革带来的重大挑战和机遇

第六章 转型国家的经济与政治

第一节 独联体成员国与冷战后东欧国家的概况

一、东欧国家经济转型与经济发展前景

(一)、经济转轨的方式

1、激进的休克疗法

2、渐进的经济转轨

(二)、经济转型付出巨大代价的原因

1、认识上的失误

2、各国政策失误造成的管理混乱和失控

3、长期积存下来的结构性障碍

4、政治制度转型与经济转型同时并进,政局动荡多变

1、西方承诺迟迟不兑现

(三)、经济转轨仍面临许多问题

1、各国制度建设滞后

2、市场机制不健全

3、基础设施薄弱

4、经济增长缺乏后劲

2、政府宏观调控不力

二、东欧国家政治转轨与社会政治发展趋势

(一)、政治转轨的几个阶段

1、多党制建立阶段(1989~1992年)

2、多党议会民主框架形成阶段(1993~1995年)

3、多党议会民主制巩固和完善阶段(1996年至今)

(二)、存在的政治社会问题

1、社会两极分化,贫富悬殊加剧

2、贪污腐化、社会犯罪问题严重

3、人民的政治热情趋于冷淡,政府威信降低

三、东欧国家外交政策调整与外交关系走向

(一)、战略目标西移,东欧国家普遍把“回归欧洲”作为首要的政治和外交目标

(二)、与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保持正常国家关系,中东欧国家之间加强区域合作

(三)、加强与中国等亚太国家的关系

四、独联体与独联体国家政治经济概况

(一)、独联体与独联体国家政治经济概况

(二)、独联体各国对独联体政策的演变

1、成立之初,各成员国存在着强烈的“独”的倾向

2、自1993年以来,独联体内部表现出比较明显的“联”的趋势

(三)、独联体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虽签订了大量的协定,但真正发挥作用的却寥寥无几

2、如何实行一体化,各国存在很大分歧

3、在俄罗斯与独联体其他国家的关系中矛盾多,且俄罗斯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4、独联体其它成员国对俄罗斯存在着戒备心理

第二节 俄罗斯的经济政治和外交

一、俄罗斯的经济转轨与经济发展

(一)、俄罗斯经济体制的转轨

1、实行紧缩政策,控制通货膨胀

2、通过经济自由化,实现经济运行机制的转轨

3、通过大规模私有化实现基本经济制度的改造

(二)、经济一波三折,逐步走向恢复

(三)、普京政府振兴经济的基本构想和政策

二、俄罗斯的政治转轨与社会政治状况

(一)、确立以西方的三权分立原则为基础的西方民主政治体制

(二)、进入普京时代的俄罗斯政治

1、采取措施进一步改革和加强联邦制

2、加强了总统权力的政党基础

3、重点惩治金融、工业和媒体寡头的非法行为,使国家政权重新“国有化”

4、重拳打击车臣等民族分裂主义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和恐怖主义

三、俄罗斯外交政策的调整与对外关系

(一)、俄罗斯对外政策的演变

1、“一边倒”外交政策的破产

2、“双头鹰”外交政策的出台

3、普京外交政策的特点

(二)、俄罗斯的对外关系

1、俄罗斯不断巩固与独联体的关系

2、外交重点在欧洲

3、重视改善俄与美国的关系

4、俄罗斯不断发展与亚太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

第七章 中国对外关系及在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节 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与调整

一、新中国建立到20世纪70年代末的对外关系

(一)、从新中国成立到50年代末期:联苏反美,结成反帝统一战线

1、“另起炉灶”

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3、“一边倒”

(二)、50年代末期到60年代末期:“两个拳头打人”

(三)、从70年代初期到80年代初期:“一条线”战略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关系的新局面

(一)、中国对外交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

1、中国对重大国际问题以及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确立了战争与和平的新观念

2、中国调整了“一条线”战略,赋予独立自主原则以新内容,即真正不结盟的方针

3、中国制定了全面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新构想

(二)、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1、中国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取得巨大发展,进入了建国以来最好、最稳定的时期

2、中美关系在曲折中不断向前发展

3、中国同西欧的关系在改革开放后也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4、中国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不断加强

第二节 中国对政策的宗旨、原则和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及其新发展

一、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中国对外政策的宗旨和目标

(一)、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

(二)、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二、独立自主是中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则

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处理同一切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

四、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的形成

(一)、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有一个发展过程

(二)、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是毛泽东国际战略思想在新形势下的继承和发展

(三)、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的出发点是谋求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

五、邓小平的国际战略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关于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两大战略问题的思想

(二)、关于中国永远不称霸,坚持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思想

(三)、关于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思想

(四)、关于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思想

(五)、关于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的思想

(六)、关于搁置争议、共同开发,解决领土争端的思想

(七)、关于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的思想

(八)、关于新旧格局转换时期“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思想

六、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邓小平的国际战略思想的发展

(一)、全面把握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坚持时代主题的判断,高举和平和发展两面旗帜

(二)、推动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全方位地发展与不同类型国家之间的关系

(三)、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提高中国对外开放的水平

(四)、把握科技革命发展的新趋势,提高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

(五)、维护世界多样性,提倡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

(六)、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七)、致力于国际新秩序的建立,谋求世界持久和平与共同发展

第三节 中国的国际地位与作用

一、中国成立的世界意义

(一)、新中国的成立,是战后雅尔塔体制中唯一一个不是由美苏安排的大事件,粉碎了美苏控制中国的阴谋

(二)、推动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极大地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

(三)、激励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人民的革命斗争,促进并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持续高涨,使帝国主义殖民体系最终瓦解

(四)、改变了国际政治力量的对比,为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贡献

二、中国国际地位的上升与作用的扩大

(一)、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惟一的发展中国家,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贡献

(二)、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稳定国际局势,抑制战争,维护世界和平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成为世界上极具特色和影响力的国家

(三)、在经济上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可资经验;在政治上,加强了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在反对霸权主义、维护和平的事业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在多边国际舞台上发挥着积极而主要的作用

三、中国在当今世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中国在当今世界面临的机遇

1、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和平就是发展的最大机遇

2、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为我们抓住新的历史机遇提供了重要条件

3、国内政治和社会的稳定是二十一世纪中国发挥更大作用的内部保障

4、高新技术革命和全球范围的产业结构调整,为世界经济带来了新的发展

(二)、中国在当今世界面临的挑战

1、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还在不断发展,世界和平还面临着威胁

2、加入WTO,融入经济全球化大潮,势必面临激烈的来自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实力方面的竞争压力

3、与西方国家在意识形态上的差异和对立将会使中国同西 15

方国家的关系面临一定的困难

4、从国内来看,中国人口多,底子薄,资源相对不足,仍然是基本国情

5、至今,祖国的统一大业还没有完成

第八章 当今时代主题和建立国际新秩序

第一节 当今时代的主题

一、时代主题的转换

(一)、时代主题的含义

(二)、20世纪时代主题的转换

二、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时代观的重大发展

(一)、邓小平对当今时代主题的认识和概括大体上经历了两个阶段

1、第一阶段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

2、第二阶段是80年代中期

(二)、邓小平提出和平与发展取代战争与革命成为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具有坚实的客观依据

1、国际力量对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因素的增长

3、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迅速发展

4、美苏两个大国谁也没有完成战争的准备

(三)、邓小平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高度概括了当代世界的新变化、新特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观

2、为我国制定内外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三、“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

第二节 当今世界两个全球性的战略问题

一、维护和平是当今世界的根本问题

(一)、危害世界和平的因素

1、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引起当代战争的主要因素

2、各国之间错综复杂的利益冲突和历史纠葛以及由此形成的民族分离主义、宗教极端主义、国际恐怖主义成为局部战争冲突不断的重要原因

3、特定的政治及战略需要也是导致战争的重要因素

(一)、当代战争的性质和特点

(三)、维护世界和平的途径

1、要坚定不移地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2、要真正停止军备竞赛,根据公正、合理、全面、均衡的原则,实行有效的裁军和军控

3、倡导以和平方式政治解决一切国际争端,消除世界“热点”地区的冲突

(四)、维护世界和平的前景

二、促进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核心问题

(一)、当今世界,人类的发展面临着困境

(二)、在当今世界所有的发展问题中,核心问题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

(三)、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

1、国际经济旧秩序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

2、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是障碍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

3、军备竞赛、地区冲突及局部战争也严重牵制和阻碍了世界经济发展

(四)、谋求世界共同发展的主要途径

1、改革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建立公正、合理、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是谋求共同发展的根本途径

2、动南北对话,改善南北关系,缩短南北差距,是谋求共同发展的重要途径

3、加强南南合作是谋求共同发展的又一重要途径

4、谋求世界共同发展,关键是需要各国搞好自身的发展

三、和平与发展相辅相成、互为条件

(一)、维护世界和平是促进发展的基本前提

1、只有维护世界和平,才能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

2、只有维护世界和平,才能保证世界各国集中精力进行发展

3、只有维护世界和平,才能保证将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用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促进发展是维护和平的有力保障

1、促进发展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因素

2、没有发展就不能有真正的世界和平,和平不可能建立在贫穷的基础上

3、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壮大,是维护世界和平的根本保证

第三节 为建立国际新秩序而努力

一、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的基本特征

(一)、国际秩序的含义

(二)、国际旧秩序的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威斯特伐利亚秩序(1648—1815年)第二阶段:维也纳秩序(1815—1918年)第三阶段:“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919—1945年)第四阶段:“雅尔塔体制”(1945—1991年)

(三)、国际经济旧秩序的特征

1、以不合理分工为基础的国际生产体系

2、以不等价交换为特征的国际贸易体系

3、以国际垄断资本占据支配地位的国际金融体系

4、以少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控制的国际经济协调机制

(四)、国际政治旧秩序的特征

3、划分势力范围,建立军事集团

4、联合国成了超级大国手中的工具

5、无视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准则,肆意践踏他国主权

二、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不同构想

(一)、发展中国家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构想

(二)、中国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

(三)、美国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

(四)、日本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

(五)、欧洲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

篇2:2018年《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教案

一、不定项选择题(10题,每题5分,共50分)

1、国际分析中的(A)观点认为,文化在国际关系中扮演重要角色。A现实主义 B理想主义 C建构主义 D马克思主义

2、国际行为主体可以分为(A)和(C)两大类。

A领土主体 B人口主体 C政府主体 D国家行为体 E非国家行为体 F国际组织

3、人类进步的最大推动力是(A)

A世界大战 B局部战争 C科技革命 D十月革命

4、二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成为塑造世界政治格局的主要角色,其所建立起的世界政治格局被称作(A)

A雅尔塔格局 B维也纳格局 C威斯特伐利亚格局 D凡尔赛-华盛顿格局

5、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包括(AB)。A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不平衡 B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不平衡 C发展中国家之家的不平衡 D各区域集团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E国际经济组织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6、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动,主要表现为(ACE)。A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 B已经确立多极化的世界格局 C旧的世界格局已经打破 D美国独霸世界的格局已经形成 E世界处在新旧格局交替的动荡时期 7、1985年3月,(D)担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在推行改革的过程中发生了偏向,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A盖达尔 B普里马科夫 C叶利钦 D戈尔巴乔夫 8、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大会通过2758号决议,恢复了(C)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A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B法兰西共和国 C中华人民共和国 D美利坚合众国

9、影响世界政治发展的主要因素有(ABCDE)。

A国家利益 B国家实力 C国家战略 D国家关系 E经济因素

10、针对当前的恐怖主义危害,国际社会应努力消除恐怖主义产生的根源,主要包括(BCE),以达到标本兼治。

A贫富差距 B历史遗留 C强权政治 D文明冲突 E种族优劣

二、辨析题(2题,每题15分,共30分;判断正确与否,并说明理由)

1、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决定着世界政治的发展走向。

答:这种说法不正确,历史唯物主义的一般原理认为,经济与政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辩证关系,经济是政治的基础,而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经济决定政治,而政治对经济也具有反作用。世界经济与世界政治之间的相互关系无疑也是这样。战后50多年来,世界政治格局经历了由美苏两极格局向多极化趋势演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世界经济的发展是最根本的推动力量,各国之间的经济力量对比是构成世界政治格局的基础,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直接导致各国力量的此消彼长,从而推动着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反过来,世界政治具有相对独立性,它的发展变化与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并不总是完全一致,它能够反作用于世界经济,有时这种反作用甚至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冷战结束以来,世界大多数国家把集中精力发展经济放在战略首历史唯物主义的一般原理认为,经济与政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辩证关系,经济是政治的基础,而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经济决定政治,而政治对经济也具有反作用。世界经济与世界政治之间的相互关系无疑也是这样。战后50多年来,世界政治格局经历了由美苏两极格局向多极化趋势演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世界经济的发展是最根本的推动力量,各国之间的经济力量对比是构成世界政治格局的基础,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直接导致各国力量的此消彼长,从而推动着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反过来,世界政治具有相对独立性,它的发展变化与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并不总是完全一致,它能够反作用于世界经济,有时这种反作用甚至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冷战结束以来,世界大多数国家把集中精力发展经济放在战略首

2、冷战后,文化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不断上升。

答:正确。当代,指冷战后期即20世纪80年代之后,特别是20世

纪90年代以来的时期。为什么恰恰在这一时期文化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从被人忽视到举足轻重了呢?因为这一时期内国际局势的重大变化造成了许多新的现象、趋势和特点,其中最突出的结果之一是文化对国际关系的作用明显上升。

首先,冷战结束,美苏两个阵营间严重的意识形态斗争终结,原先被掩盖或压抑着的许多矛盾冲破了“潘多拉盒子”。在1990年以后的世界冲突中,绝大部分涉及种族冲突、民族分离、宗教战争等等。为了理解宗教、民族、种族的矛盾冲突,不得不

进一步认识人们的身份认同、思想情感和文化心理。已有的地缘政治学和地缘经济学远不足以解释层出不穷的新问题。

其次,经济全球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各国之间的经济相互依赖程度迅速深化,使文化相互激荡的可能性剧增。文化互动已经在国际关系中产生出某种结果,例如在人权这一观点极为分歧的问题上,不少发展中国家开始注意人权的重要性,而发达国家的一些有识之士也开始把生存权、发展权纳入人权范围。

最后,在世纪之交人类面临许多共同难题,要求新的国际关系能够协调解决,这就必须改变人们已经习以为常的思想、原则和规范,达成新的共识。它呼唤国际文化研究来完成这一任务,要求国际问题研究从多元文化中汲取精华,以便形成指引人类前进的新思维和新价值。

三、论述题(1题,共20分)

如何认识特朗普上台后美国全球战略的特点?

答:首先,特朗普不大会继续奥巴马的亚洲再平衡战略。特朗普与奥

篇3:2018年《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教案

1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的课程特点

1.1 学科综合性

从课程名称和内容上看,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是一门学科综合性极强的课程。内容既涉及世界经济、国际政治、世界军事、国际关系和世界历史等方面的内容, 又涉及政治学、外交学等方面的知识。正是由于这门课程的多学科交叉性, 才使得学生可以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丰富知识, 开阔视野, 并在此基础上用独立的观点和视角客观地分析现实热点问题。

1.2 时效性

从时间上来看,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主要介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当代世界政治、经济和国际关系的发展与变化。但课程名称中的“当代”本身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概念, 时间也一直在向前推移, 这就决定了这门课程是一门时效性很强的课程。战前的有关部分只作简要回顾, 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当代, 重点是介绍现实的发展变化, 并预测它的发展趋势。因此, 除教材中涉及的二战后世界经济、政治、军事、外交, 各主要国家对外关系所发生变化的内容以外, 还需要及时更新补充教学内容, 尤其是国际社会的一些热点时事问题必须让学生了解。

1.3 政策性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也是一门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政治理论课, 除了要讲述各国的政治经济状况外, 还要分析各国的外交政策, 也包括我们国家的外交政策, 阐述我们党和国家在国际交往和国际斗争中的方针政策, 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和政治敏感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时刻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 注意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功能, 使学生对我国的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和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主张有深刻的领会。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认识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2 提升《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任课老师的专业素养

2.1 拓宽知识面

教师是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的载体, 提高教学效果必须依赖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充实自己。《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的综合性和多学科交叉性决定了任课教师必须不断进行专业学习, 优化知识结构, 同时还需要拓展知识面, 具有全面而丰富的知识储备。教师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多关注有关经济学、政治学以及国际关系学等方面的知识, 使自己形成全面而丰富的知识结构, 从而使自己的授课内容更有深度和吸引力。

2.2 把握时事前沿动态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的时效性决定了任课老师必须把握理论和时事前沿动态, 还要关心时事, 不断地给教学内容提供新的案例和资料。“当代”教师如果死捧教材, 照本宣科, 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如果能及时将国内外最近、最新重大事件融合到课堂中去, 并引导学生去分析和讨论, 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教学方法也最有助于帮助学生正确看待世界经济政治发展变化态势。因此, 我们在课堂讲授过程中, 不仅要讲述教学大纲所要求的重点难点, 还需要把握时事前沿动态, 并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与当代热点问题相衔接。

2.3 理论与现实相结合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不是一门简单的国际形势课, 它有自己特定的课程体系、基本内容和基本理论, 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理论性。当代大学生又是对新事物、新观点最敏锐的群体。“当代”课程的内容倘若不能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 不论采用何种先进方法, 都不可能得到学生的认同。因此, 教师在《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的讲授过程中, 一方面要使学生了解当代国际社会问题研究中影响较大的学派、学者和有代表性的思想观点, 另一方面也必须把理论教学的着眼点切实放到联系实际、解决问题上。最终能达到既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修养, 又增强其分析和观察国际问题的能力的教学效果。

3 采取多种方式改进《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效果

3.1 选好教材, 分专题组织课堂讨论

教材是一门课程知识结构的载体, 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依据。“当代”课程经过20多年的发展, 教材版本的可选择性也较多。本人在教学过程中选用的是冯特君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因为这本教材不局限于讲授当代世界的经济和政治局势, 还包括当前主要大国之间国际关系的内容。并且相比较其他版本的教材, 这本教材把美伊战争等近几年发生的国际热点问题补充进来, 更凸显了课程的时效性。另外, 在“当代”课程教学中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激发学生对世界局势的思考, 比如采用分专题讨论的方式。专题讨论是对教材的深化和进一步梳理, 有助于突出重点, 解决难点, 也可以增强学生对现实问题的思考能力。分专题讨论首先需要老师结合教学内容和目的确定专题讨论的主题, 然后可以让学生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收集和整理材料、思考问题, 最后是教师按照专题的内容组织课堂讨论, 并在最后进行总结补充。这种方式可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识,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也拓展了教学内容。

3.2 以热点问题为中心进行课堂讨论或辩论

热点问题是国际社会现实的重大或敏感的问题, 是国际舞台上的焦点、亮点。针对热点问题组织课堂讨论和辩论是把“当代”课程理论和现实结合的最有效的教学方法, 这种方法也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性和主体性, 最终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可以以有争议的重大问题以及国际热点问题为材料提供讨论的中心, 比如:如何看待普京对俄罗斯政治的影响?如何看待“金砖四国”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然后指导学生分不同的角度去找资料、分析, 写成小论文或发言材料, 按照观点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和辩论。最后由老师根据学生讨论或辩论的情况进行归纳分析, 在这个过程中养成学生们对现实问题进行客观的分析。

3.3 多用案例教学,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案例教学把生动鲜活的事例带入课堂, 把理论和实际、抽象与具体结合起来,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进而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当代”课程教学中使用案例教学法, 首先要求教师在案例的采用上要选取一些具有典型性、时代性、新颖性、可读性和知识性的案例;其次教师要把案例教学融入到相关的各个章节, 把有些重点问题作为案例来讲解以帮助教学。比如在讲述当今世界政治发展的趋势与特点这一章中“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这一部分的时候, 可以借助被称为“世纪瘟疫”和“世纪杀手”的艾滋病给全世界人民所带来的威胁这个案例来讲解;在讲述冷战后俄罗斯和其他独联体国家的经济与政治这一章时, 可以结合俄罗斯的政治现实选取“普京的新政”和“俄罗斯的能源外交”等案例来讲解。教学实践证明, 采用案例分析的方式更能突出课程某些章节的生动性和重要性, 并且可以更深入系统地分析问题。

3.4 借助多媒体资料, 引入现代化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可以将声音、图像、文本、数据图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创造一个直观、生动、有声有色的教学环境, 既可以提高教学效果, 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当代”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借助多媒体资料, 引入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增大知识量和信息量, 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感觉器官, 有利于学生主体性角色的转换, 进而有效地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因为当代课程讲述的重点是二战后的世界政治和经济状况, 历史性与时效性都很强。例如, 讲到二战后美国的遏制政策、苏联解体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状况等重大历史事件, 可以播放相关简短影像资料, 使学生更为直观和生动地了解历史事实。在讲述当今时代主题与建立国际新秩序、中国对外关系及在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等部分的内容时, 可以利用一些图片、图表和数据资料以增强生动性和说服力。实践证明多媒体教学是提高这门课教学质量不可或缺的一种有效手段, 因此, 讲述“当代”课程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把握课程的特点, 充分利用教室的课堂教学设备, 借助多媒体资料, 引入现代化教学手段, 将“当代”课变成一门能吸引学生眼球的课程。

总之, 在《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我们必须从课程的内容特点出发, 结合课程对象的实际情况, 不断摸索和总结, 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 实现教学方法的突破和教学效果的提高。争取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世界的变化以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全局观念和世界眼光, 发挥该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作用。

参考文献

[1]冯特君.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9.

[2]胥莉.如何有效实现《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的教学目的[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2) :100-101.

篇4:2018年《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教案

摘 要:《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以下简称“当代”)课程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之一,是重要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作为“大课”形式讲授的一门公共课程,随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深化,该课程的性质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而这种变化对授课教师以及授课对象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任课教师适应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把握住新课程特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

关键词: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教学方法;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4-0305-02

一、“当代”课程开设背景及其发展演变

自1985年在高校开设这门课程以来,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几经调整,由“必修”到“选修”,逐渐成为一门综合多学科知识、自成体系的高校公共选修课程。

1985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提出在大学的政治理论课程中“应向学生介绍当代世界政治经济的基本情况和国际关系的基础知识,帮助大学生开阔视野,使他们在对外开放的环境下有坚定的立场和较强的适应能力”。“当代”这门课程就是在这一背景下诞生并很快在全国高校范围开设了这门课程。自开设以来,该课程理论体系也不断丰富和成熟,受到了广大大学生和青年的欢迎与认可。

1989年春夏之交发生的政治风波的影响对该课程的继续开设形成了一定的冲击。在政治风波环境下,有人认为开设这门课程值得考量并提出该课程体系内容“过于介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情况”而“宣传西方文明,搞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嫌疑。实际上,这门课程正是广大大学生了解外面世界的重要平台。该课程内容体系绝非只介绍西方国家的课程,也讲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并且从世界政治经济总体形势视角系统讲述了战后国际社会总体发展趋势以及面临的主要问题,也重点介绍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该课程从始到终所贯彻的立场、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旗帜鲜明地批判了资产阶级自由化。可见,一些人提出的质疑是站不住脚的,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这场风波迟早要来,这是国际的大气候和中国自己的小气候决定的”。

1998年以前,该课程内容体系主要是按照1993年国家教委社会科学研究与艺术教育司编写的《教学要点》来安排部署的。1998年6月后,根据中宣部、教育部关于《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的通知》(98方案)精神,新的“两课”设置方案将该课程纳入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体系,课程名称改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而且该课程的体系和内容也有了新的整合调整。至此,该课程成为公共必修课之一。

2005年9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印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通知》(即“05”方案),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做出了新的调整。“05”方案将“当代”课程由高校文科学生必修课改为高校文理工各类专业学生公共选修课。从此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开始实施“4+1”模式,“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作为选修课程来开设。从此,“当代”这门课程迎来了自开设以来较大的调整。

二、新方案下的课程特色与性质:“变”与“不变”

在高等教育改革步伐的不断推进下,尤其在“05方案”实施以来,该课程教学面临更多变数的挑战,体现出了诸多“变”与“不变”。

首先,新的方案、新课程体系赋予了“当代”这门课程更多的变化。

第一,课程性质与地位发生了变化。“98方案”将该课程确定为高校文科公共必修课之一,而“05方案”却将该课程更改为高校文理工各类专业学生的公共选修课。这种从“必修”转变为“选修”的身份转换,不仅仅是名称上的变化,而是意味着该课程性质与地位发生了重大变化。

第二,教学方式与方法发生了变化。作为一门“大课”授课形式的公共课程,从“必修课”转为“选修课”的这种身份转换使得该课程教学方式与方法更加多元化。只有通过更加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多元化的授课方式,才可能使这门“选修课”进一步满足各专业类型大学生的需求,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完成和达到该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与目的。

第三,授课主体发生了变化。“05方案”以前的课程体系下,授课主体是高校文科大学生,而且基本上都是同一个年级学生,授课对象层次相对整齐。而新课程体系之下,授课主体变为多元化,其授课的对象不仅包括文科不同年级的大学生,也包括了大学各年级理工科学生。

其次,该课程主要的功能和目的是使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了解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的基本情况,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觉悟。该课程继续保持了其诸多“不变”的一面。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与目的不变。“当代”这门课程是一门理论与知识融于一身的政治理论教育课程,肩负着传播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念的重要使命。也是通过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课程。从内容体系安排可见,该课程要求学生懂得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分析当今世界政治、经济现象,对当今国际社会新现象、新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结论。

第二,学习掌握这门课程的基本方法论没有变。“当代”这门课程虽然不是专门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课程,但学习和掌握这门课程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始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方法论以及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只有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以及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来掌握这门课程,我们才能看清变幻莫测的世界政治经济形势与国际关系发展演变的普遍规律。

篇5: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教案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是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行政管理专业的选修课,为搞好本课程的教学与管理工作,确保本课程的教学质量,实现开放教育本科的培养目标,特制订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教学实施方案。一.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一)、课程的学科性质、学科特点与任务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本科行政管理专业的一门选修课程。(二)、教学目的

通过《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的学习,达到认识和把握当前世界经济、政治和国际关系发展基本趋势和特点的目的,学会分析国际问题的科学方法。二.课程主要内容与教学要求

(一)教学主要内容本书

从世界总体的视角,介绍和分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政治演变的进程,当今世界经济、政治发展的特点、趋势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当今时代主题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问题;从世界主要力量的视角,介绍和分析了美国、欧盟、日本、俄罗斯、发展中国家和中国的经济、政治和对外战略,以及国际组织在世界经济、政治和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国是在与世界的互动中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尤其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相互依赖关系加深,一国国内政策的制定越来越同世界问题相联系,本书适应这一需要,为读者了解世界打开了一扇窗口。

按照教学大纲和教材的体系结构,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分为十个章节。前三章对世界经济、世界政治和时代主题与建立国际新秩序问题进行了宏观的概括和综合的分析。后面七章从世界各主要国家力量和国际组织的视角对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进行研究。(二)各章节教学要求

第一章 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与基本趋势 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演变

理解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及全球一体化与区域集团话趋势的并行发展 掌握“新经济”产生的深远影响 明确当今世界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第二章 当代世界政治的发展变化与基本趋势 了解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建立及其演变阶段 理解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掌握大国关系深刻调整的原因、特点和意义

明确冷战后经济因素对世界政治影响增大的原因和表现 第三章 时代主题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了解时代主题的转变以及认识和坚持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重要意义

理解维护和平是当今世界的根本问题,促进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核心问题以及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的相互关系

掌握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极其实质

明确我国关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基本主张 第四章 惟一的超级大国——美国

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及其新变化和新特点 理解美国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实质以及美国政治的新变化 掌握美国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的发展和演变 明确小布什的全球战略及其对外政策 第五章 一体化进程中的欧洲 了解西欧一体化的背景与原因 理解欧洲一体化的发展历程和意义

掌握冷战后欧洲政治经济格局重组的内容 明确西欧的对外关系和对外政策 第六章 走向政治大国的日本

了解战后日本政治的发展,特别是冷战后日本政治的动荡与右倾化趋势 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创造的经济奇迹及日本经济的转折 掌握冷战时期日本对外政策与对外关系的演变 明确日本走向政治大国的对外战略

第七章 苏联、东欧国家的演变与俄罗斯的重建

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东欧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与苏联模式的弊端 理解苏东剧变的原因、影响和教训 掌握俄罗斯政治经济的发展

明确俄罗斯的对外战略和对外关系 第八章 艰难奋进中的发展中国家

了解第三世界崛起的三个里程碑以及第三世界是国际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 理解发展中国家不同的发展道路和政治制度

掌握发展中国家所取得的经济发展成就、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及其所进行的改革 明确冷战后南北之间的政治经济关系以及当前南北关系的新变化和新特点 第九章 中国对外关系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 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国对外关系的调整与发展 理解中国对外政策的宗旨和基本原则

掌握中国取得的举世瞩目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明确中国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一支重要力量 第十章 当代世界中的国际组织 了解国际组织的概念、分类和历史

理解有关联合过改革的分歧,联合国改革所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 掌握对联合国在国际关系中作用和地位的评价 明确其他重要国际组织的概况 三.媒体资源介绍

根据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本课程的教学媒体,采用文字教材、音像资源、网络资源多种形式。

(一)文字教材

本课程的文字教材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主编李淑珍,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出版。本教材包含本课程教学大纲规定的全部教学内容.按照学科体系编写,科学严谨、实用性强、循序渐进、通俗易懂、适于自学、体现远距离教育的特点。这门课现实性、综合性、政策性、理论性都很强,在学习过程中要密切联系实际,紧扣国际关系的最新变化,分析有关各方的对外政策,努力做出科学的回答,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音像资源

是对文字教材内容的进一步阐释和必要补充,主要用于解决学生自学较为困难、需要教师加以归纳、概括、提示或解释的问题,一般采取重点讲授或重点辅导方式组织教学内容。四.课程教学平台介绍

教学平台是指教学活动得以在上展开的虚拟的或实体的教学环境。本课程的教学平台有三类: 1.网络教学平台。

网络教学平台是一个包括网上教学辅导、网上作业、网上测试、以及质量评估等多种服务在内的综合教学服务支持系统。它能为学生提供教学辅导服务。

2.音像制品教学平台。3.面授辅导平台。五.课程教学模式

1.设计原则: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研究的需要,充分发挥各种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手段的功能,实现由封闭教育向开放教育的转变,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

2.模式构想: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根据行政管理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本科阶段培养目标及业务培养要求,利用学校提供的文字教材,音像教材(包括VCD)等教学媒体和学习资源,开展个体化自主学习,教师通过面授辅导、网络教学、网上讨论板、电子信箱(E一MAIL)、电话和双向视频系统等教学手段提供学习支持服务。(二)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为了达到预定教学效果而采取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方法、教学环节等多种教学行为的综合性实施方案。

1.教学组织形式。根据本课程操作性极强的特点,各分校在实施教学时,应从实际教学效果出发,相应地采用以下教学组织形式:

(1)个别化自主学习;制定个人学习计划及选课要求。每个学生在入学后,必须在教师指 导下根据要求制定个人学习计划,并在学习计划中写明学习的主要方式和过程。学生的个别化自主学习主要是通过对多种教学媒体的综合利用来实现的,为保证开放教育试点的正常进行,省电大和市电大为每一门课程都配备了至少两种以上的教学媒体,并通过这两种以上的教学媒体提供学习资源。因此,参加开放教育试点专业学习的学生必须通过利用多种教学媒体进行学习,即除了阅读文字教材外,还应通过收听(看)音像教材(包括课件和直播课堂)、上网学习(包括收看IP课)、参加网上讨论、利用电话或电子信箱与辅导教师进行学习等。学生是否综合利用多种媒体进行自学要纳入对学生的形成性考核。

(2)小组学习、协作学习;小组学习是学生个别化自主学习的一种有利形式,学生应积极参与学习小组活动,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协作式学习。学生参加学习小组活动情况纳入形成性考核内容。

(3)集中学习;除自主学习多种媒体教材外,学生必须参加由学校组织的各种形式的辅导,通过辅导提高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学生是否参加辅导情况要纳入对学生的形成性考核。2.教学手段。教学手段是教学活动中师生互相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本课程可采用的教学手段有两类:(1)传统手段;

(2)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3.教学方式方法。本课程的教学方式方法可采用讲练式,模拟式,角色扮演等方式。4.教学环节。

本课程的教学环节包括:学生自学、重点讲解、课堂讨论等。六.课程教、学、考一体化设计(一)教与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应安排实践教学环节,因此,在理论教学之外要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学习各项基本技能。一般情况下,安排总学时的25%左右为自学时间、技能操作训练时间,总学时的50%左右为教学辅导时间;总学时的25%左右时间用于形成性考核作业、自测、复习等环节。

(二)教与学方式建议与要求

1.个别化学习。个别化学习是指学生在具备网络环境的基础上自己确定学习方式、自己管理学习过程,完成学习任务。对个别化自主学习者,各分校应要求:(1)在教师指导下制定个人学习计划;

(2)从个人实际出发,确定适当的学习方式、学习时间和地点;

(3)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学习支持服务,进行自学,并参与集中辅导,有安排有计划地参与实习考察;

(4)积极参加网上答疑等交互式教学活动;

(5)遵守学习纪律,按时完成各阶段的学习任务和形成性考核;(6)填好个人学习日志,及时进行学习小结。

2.协作学习。协作学习是指学习者以小组形式通过交互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由于本课程有一定的学习难度,完全自学很难达到预定教学目的,协作学习是比较适合学习者选择的方式。各分校应要求通过协作方式完成学习任务的同学做到:(1)组建学习小组,确定活动方式,制定小组学习计划;

(2)按计划采取在线或非在线方式,实时或非实时地开展小组学习活动;(3)按时完成各阶段学习任务;(4)及时反馈教学信息。

3.集中学习。集中学习主要解决带共同性的学习问题,方式有面授辅导、集中讨论。

(四)教学过程

1、学习指南:由安徽电大开展网上教学,地方电大面授辅导,为学生提供学习方法和媒体手段的使用;

2、面授辅导:由地方电大组织,对本课程的重点与难点问题进行辅导与答疑;

3、函授辅导:安徽电大本课程的辅导文章

4、平时作业:4-----5次

5、网上教学:包括课程说明、教学大纲、实施方案、学习重点、教学辅导、平时作业、直播课堂、参考资料等;

6、考核:本课程期末考核为形成性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以教学大纲和文字教材为依据。

(五)课程考核方式及要求

本课程的考核有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两种形式,获得学分的合格成绩由形成性考核成绩和终结性考核成绩构成,其中,形成性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30%,终结性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70%。

1、形成性考核。

下发的“形成性考核册”,由辅导教师批改。教师必须做到全批全改。学生必须完成形成性考核作业,不完成形考作业或形考作业不及格的,不能参加本课程的终结性考核。

2、终结性考核

考试卷面成绩按滿分折合为70分计入总成绩。

七、《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教学活动安排表(2007、10-2008、1)周次

导学内容、方式

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建议

备注

第三周

(10月6日)

导学课:调查了解学生基本情况。重点介绍课程资源、课程知识结构、课程学习方法、网上学习资源的查询和使用等。重点演示如何登录中央电大、省电大网站查询学习资源和参加网上讨论以及如何参加网上形考改革试点工作。并串讲第一章绪论内容

1、根据教师讲解和演示进行实际的网上操作,尽快掌握网上学习技能。

2、自学教材绪论,并就绪论相关问题进行串讲。

3、了解第一次作业要求,并做好有关准备工作。

学生可选择自由参加。

第五周(10月14日)

第二章内容串讲课:当代世界政治的发展变化与基本趋势

1、复习当堂课内容;

2、查看第二章课件

3、预习教材第三章第一节和第二节内容,和第二章的内容结合起来预习,布置第一次作业。

学生可选择自由参加

(10月21日)

网上答疑(19:00-21:00)

就当前世界经济的变化及其趋势进行讨论

学生以小组形式全部参加

第七周

(11月4日)

第第三章内容串课: 时代主题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1、复习当堂课内容

2、完成第一次作业;布置第二次作业

3、预习第四章内容

学生可选择自由参加

第八周(11月11日)

网上答疑(晚7:00---9:00)

针对本门课程所讲的内容进行网上答疑。

1、要求学生全部参加,纳入形成性考核范围

第九周(11月18日)

串讲惟一的超级大国——美国

1、预习教材第五章内容;

2、复习当堂课内容,上网查询有关资料,完成第二次作业;布置第三次作业。

学生可选择自由参加;

(12月2日)

网上期中测试

第12周(12月9日)

课程网上讨论答疑(晚7:00---9:00)

针对本门课程所讲的内容进行网上答疑。

1、要求学生全部参加,纳入形成性考核范围

第13周(12月16日)

1、串讲教材第五章重难点内容,第五章 一体化进程中的欧洲

2、串讲教材第六章内容:走向政治大国的日本

1、复习当堂课内容。

2、阅读有关日本的资料

3、完成第三次作业;布置第四次作业

学生可选择自由参加。

第14周(12月23日)

网上答疑(19:00---21:00)

针对本门课程所讲的内容进行网上答疑。

1、要求学生全部参加,纳入形成性考核范围

第15周(12月29日)

串讲教材第七章内容第七章 苏联、东欧国家的演变与俄罗斯的重建

1、复习当堂课内容。预习教材第八章内容。

3、完成第四次作业

4、布置第五次作业

学生可选择自由参加;

第16周(2008年1月5日)

课程网上讨论答疑(19:00---21:00)

针对本门课程所讲的内容进行网上答疑。

1、要求学生全部参加,纳入形成性考核范围

第十七周(1月13日)

1、串讲教材第八周、第九章十章内容; 总复习:

2、对全书内容进行全面的梳理,准备迎考

1、艰难奋进中的发展中国家

2、预习教材第九章内容。

3、完成第五次作业。

学生以小组形式全部参加。

第十八周(1月20日)

网上答疑(6月26号晚7:00-9:00)

针对本门课程全部内容进行网上答疑。并就课程的考核形式考核内容进行回答

篇6:2018年《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教案

一、不定项选择题(10题,每题5分,共50分)

1、美国社会民族发展的独特之处主要表现在(ABCE)。A美国是一个典型的移民社会 B美国直接移植了欧洲的资本主义 C美国国内相对较为和平

D美国认为“天赋人权、主权在民” E美国经历过南北战争

2、西方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则有(BCDE)。A保障个人权利原则 B主权在民原则 C分权制衡原则 D代议制原则 E法治原则

3、日本不能客观对待自身在二战中的侵略罪行,其民族文化历史因素是(DE)。A日本具有原生的独特灿烂的历史文化 B日本民族奉行力量崇拜、“丛林法则” C日本是一个善于思辩的理性民族

D罪感文化使日本认为认罪将受到严重的责罚 E耻感文化使日本很难实现源于自身的忏悔与反思

4、二战后,欧洲分裂为(A)地理名词上的“东欧”与“西欧”。A政治 B经济 C文化 D环境

5、未来影响欧盟在国际社会上发挥作用的主要因素包括(ACD)。A美欧关系 B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C欧盟内部的角力

D民族分离主义的恶性膨胀和蔓延 E极右势力的上升 6、1991年12月,俄罗斯联邦等11个国家宣告正式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它是(C)。

A权力有限的中央政权机关 B非常松散的国家之间的联合形式 C超国家的政治经济实体 D国家的一种形式

7、目前,(BD)仍然是俄罗斯外交政策的出发点。A和平发展 B国家利益 C意识形态 D实用主义 E世界主义

8、尽管发展中国家之间存在着利益分歧,甚至是矛盾冲突,但(C)仍然是发展中国家发展的推动力。A南南合作 B南北合作 C全球合作 D地区合作

9、在发展中国家发展模式的理论探讨与争论中,美国学者乔舒亚·库珀于2004年提出了“北京共识”,并认为(A)是“北京共识”的首要原则。A创新 B稳定 C自主 D和平

10、反映冷战后南北关系新变化的有(B)。A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趋于一致 B环保问题成为南北关系中的新问题 C南北关系中的政治问题日益突出

D区域集团内部的南北关系已经取代全球性南北关系 E资本流动出现了从南方国家向北方国家的回流

二、辨析题(2题,每题15分,共30分;判断正确与否,并说明理由)

1、欧洲联盟具备一定的“超国家”性质。

正确。

欧洲联盟区别于其他国际组织和民族国家的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欧洲一体化运行所建立起来的欧洲一体化机制。数个民族国家将部分主权转移到一个国家之外机构,并通过一系列程序、机制而达到对主权的共同行使。这一行为的结果就是欧洲的一体化,而为了有效的行使这部分让渡主权而形成的规则、机构、程序,即为欧洲一体化机制。对于一体化机制的起源、存在和发挥作用,众学者各持己见,争论不休,形成了各种理论派别。其中对一体化内部运行机制的解释与论述比较有代表性的,主要有政府间主义和新制度主义两类观点。政府间主义坚持民族国家的中心地位,认为欧盟一体化的进程就是政府间的讨价还价和机构间的妥协决定的,而否认超国家机构组织在一体化进程中发挥独立的作用,认为体现各成员国利益的欧盟理事会主导着欧盟一体化进程。而新制度主义认为一体化决策是各个机构共同作用的结果,超国家的欧盟委员会和欧洲议会对决策具有能动的影响。本文即以新制度主义理论为基础,通过对欧盟决策机制和法律保障机制的超国家机构的成员结构设置、权力模式等的考察,阐释这些机构超国家性质的表现及权力运作机制,从而分析超国家机构在一体化过程中的能动作用及其所受限制与制约。

2、“休克疗法”使转型国家迅速完成经济转型。

错误

“休克疗法”迅速而彻底地摧毁了原有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使转型国家向资本主义的演变难以逆转,并在波兰等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体来看,采纳“休克疗法”的国家付出了十分高昂的代价,“休克疗法”被普遍认为是失败的。在最初几年,实行“休克疗法”的国家无一例外经历了物价飞下降的灾难性后果。尤其是在俄罗斯,“休克疗法”遭到彻底失败,带来深重危机。因此,作为一种经济转型的途径,“涨、经济衰退、工人失业和生活水平下降的灾难性后果。尤其是在俄罗斯,“休克疗法”遭到彻底失败,带来深重危机。因此,作为一种经济转型的途径,“休克疗法”是不可取的。

三、论述题(1题,共20分)

1、如何正确评价“后冷战”时期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

上一篇:《侠客行》译文及赏析下一篇:灵犬莱西中的好词好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