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与生活第3课教案

2024-04-07

经济与生活第3课教案(共9篇)

篇1:经济与生活第3课教案

第3课

漫画与生活

课 型:造型.表现(漫画练习)教学目标:

1.了解漫画不同的特点、功能和种类,学习如何选材立意以及漫画表现手法等。

2.通过漫画创作,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

3.增加审美情趣,提高审美素质;能体会艺术来源于生活的道理。教学重点: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漫画与生活的关系,启发学生根据生活中的情节和感受,用漫画语言来表达。教学难点:学习如何选材立意以及漫画表现手法等。教学方法:欣赏、讨论、练习教 具:漫画作品图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组织教学

检查学生用具及作业的准备情况

二、欣赏引入:

欣赏学生自画漫画像的优秀作品

三、讲授新课:

1.漫画:漫画是一种来自于生活的艺术,漫画家在生活中观察体味,寻找要表现的内容,并以幽默、夸张、寓意、讽刺等手法进行表现。和生活紧密联系的漫画作品朴实、生动而富有智慧,能使大家在笑声中得到启迪。

2.漫画的表现手法:(通过分析作品讲解)

漫画最大的一个特点是引人发笑,而产生趣味性的主要原因就是在漫画中使用了夸张、比喻、象征、相似、对比、巧合、颠倒、移植等多种表现手法。

“夸张”是漫画最常用的手法。夸张的范围很广。放大、缩小、加以变形等都是夸张。形象可以夸张:如大头小身子;内容可以夸张:如为了表示钓鱼时间长,渔竿与河岸之间竟结了蜘蛛网。夸张的目的是要突出作者的主要意图和事物的基本特征,使画面更加鲜明强烈。

“比喻”也是漫画中常用的手法,可以把姑娘比做鲜花,把贪污犯比做老虎,小偷比做耗子。比喻的要点是要抓住本体与喻体二者间的相似点,在喻体的选择上要确切、合适,如把贪污犯比做小猫就不太确切了,而把大吃大喝的人比做蝗虫就很确切而且引人重视。

“象征”不同于比喻,它不是利用相似,往往是利用二者之间的关系或本质的相关,例如火炬象征真理,白鸽象征和平,用骷髅、十字架象征死亡。

“相似”是漫画中经常出现的可笑情景。因为世界上没有绝对相同的事物,所以一旦发现类似同样的事物就会感到奇特有趣。比如一个学生沉思时举起的铅笔和两个圆圆的大眼镜和100分恰巧相似,而一个人抽烟吐出的烟圈和绞索有相似之处,则更加深化了主题。

“对比”与相似正好相反,对比是抓住事物相对的性质,如大与小,正与反,黑与白等对比。如农民拿着油灯,为装电灯的工人照亮,题目叫《迎新》,巧用了新旧对比,意味深长。

“巧合”无巧不成书,生活中常有碰巧、凑巧的事情,如能将巧事组织好,也能造成幽默。例如,一根毛的牙刷碰上了只剩一颗牙的主人。

3.漫画的选材

漫画的选材是非常重要的,选材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从生活中选材,表现自己所熟悉的生活,从周围的人与事中寻找创作素材。并不是每天见到的各种生活现象都可以入画,这要求漫画者具备敏锐的目光去摄取所需,摘取生活各个领域中你觉得有意义、有启迪性和有趣味性的素材。例如自己决定写一部书,写了好多决心书,最后把一年的“决心书”装订成书。使学生体会漫画创作来源于生活,一句俏皮话,一个有趣的镜头,一件有争议的小事,或是自己的一个联想等都可以作为漫画素材,只有平时认真的观察与留心周围的事物才会觉得有可创作的内容。4.漫画的立意:

如何立意:立意的“意”是指我们对于要表现的素材分析之后,在头脑中形成的主题思想,也就是确定这幅漫画的主题,到底要表达什么,是想讽刺还是赞扬,是给人以某种思索,还是给人一种乐趣,只有这样才能使作品主题鲜明。立意一要正确,二要明确,三要深刻。有的漫画让人看了半天看不懂,主要问题就是立意不清楚,作者自己都没有想清楚弄明白到底反对什么,赞扬什么,怎么能让别人明白呢?这点在创作一幅画之前,自己一定要明确。把“意”立明,下面所做的一切努力,包括表现形式、表现手法、造型、构图、色彩等都是为了要表现这个“意”。

在漫画中,文字占着相当重要的位置。从画面上看,它可以在人与物身上注字,可由人嘴里冒出语言,此外画面上可以外加注释、对话等等。而漫画的标题更有点睛的作用,是作品整个构思重要的组成部分,不可滥用或白用。当然,也有不少漫画不设标题,只写“无题”,如果画面已经把意思表达清楚了,不设题目反倒含蓄幽默,给读者留有思索余地。

5.模仿尝试。

(1)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图片或漫画书,模仿喜爱的漫画形象,感受漫画、激发兴趣。

(2)观察、思考:你的漫画在表现形式上的特点?(小结:漫画的形象夸张、幽默,能表达一定的思想感受)(3)你能用漫画的手法来表现人物的特点和感觉吗? 试试。(害怕、开心等;人物的五官、动作等;也可以试画动物。)(4)交流、说说,这样表现突出了形象什么特点?

6.欣赏内容特征明显的漫画。

《某君到此一游》:漫画表达的意思?幽默之处? 《错位》:作者想表现什么意图?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可以用漫画的方式来表现?(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小结:独幅漫画)

四、学生尝试创作。

1.讨论创作内容。

(1)在欣赏漫画的时候大家讲了这么多有趣的有可能出现的结果,你还能在我们的生活中找出一些创作的素材吗?

(2)互相交流、启发用漫画来表现生活(3)自由创作或改编创作。2.作业要求:

(1)贴近生活、主题鲜明、构思巧妙;(2)合理选择表现形式,恰当运用表现手法;(3)具有绘画的形式美感。

五、辅导学生

1.选取自己熟悉的主题进行构思。

2.表现形式和表现工具不限,独幅、多幅均可;铅笔、钢笔、水彩笔、国画用具等均可。

3.画面尽可能简洁明快。

六、作业展示。

七、课堂小结。

八、课后拓展:找一些漫画作品欣赏。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漫画与生活》这一课中,同学们画了许多有趣的作品。大部分的同学的作品是独幅的。那什么是独幅漫画呢?

二、讲解构思。

1.学生思考回答,教师讲解:只有一幅放映生活的漫画。2.那么,我们还可以用多幅漫画来放映同一个生活现象。这又叫什么呢?(小结:系列漫画、多幅漫画、连环画)

3.你能用多幅漫画来放映现实生活,并组成一个系列吗? 试试。(同一主题;事物起因、后果;设想等)

4.交流、说说,这样表现突出了形象什么特点?

三、欣赏内容特征明显的漫画。

《踢雪球》:漫画表达的意思?幽默之处?作者想表现什么意图?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可以用漫画的方式来表现?(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四、尝试创作。

1.讨论创作内容。

在欣赏漫画的时候大家讲了这么多有趣的有可能出现的结果,你还能在我们的生活中找出一些创作的素材吗?

2.互相交流、启发用漫画来表现生活 3.自由创作或改编创作。

五、作业展示。

六、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第3课

漫画与生活

从篇幅上分:独幅、连环漫画、长篇连环漫画

表现手法:幽默、夸张、寓意、讽刺„„

组成部分:漫画

文字

篇2:经济与生活第3课教案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建国以来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及其原因和影响;了解城市化进程及多样化的城镇发展道路;掌握互联网的影响;了解改革开放人们生活的巨大变化。

2、过程与方法

(1)理解中国经济腾飞的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运用互联网等多种渠道,搜集文字及图片资料,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3)运用分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模式,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历史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改革开放,带来了经济的腾飞,使人民的生活发生巨大改变,是进入现代化的重要道路。(2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复兴并不仅仅是经济强国、政治大国、更重要的是民族文化的复兴,培养学生社会使命感。

2.教学重点/难点

建国以来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及其原因和影响;城市化进程及多样化的城镇发展道路;互联网的影响;改革开放人们生活的巨大变化。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龙的传人》视频导入

经济腾飞---《时代》篇,展示各时期《时代》与中国相关封面

教师引导每个小组对疑难问题结合材料进行探讨

讨论: 我们想深入了解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变迁,可以选用哪些方法?

1.讲述网络是怎样改变你生活的?我们应如何让正确对待网络?(分享学生网络小作文)

2.社会生活变迁的的原因? 1.文化立国,复兴优秀民族文化 2.“我来做制片”

你认为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中还可以加入哪些元素?请说明理由 3.2022年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中又会出现哪些内容?

学生活动:

观看《龙的传人》视频,体会民族精神 观看,思考

学生为主体,合作学习。学生小组长分工引导小组讨论解决疑难(学生讨论回答,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

小组为单位,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篇3:经济与生活第3课教案

一、经济生活课探究性教学的基本模式

初中经济生活课自人教版历史与社会课程开设以来,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 已形成探究性教学的基本模式, 如图1所示。

该范式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 强调以情境贯穿课堂教学始终, 构建以学生问题为中心的教学过程, 减少了教学的强制性与划一性, 增强了教学的选择性和开放性, 达到了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目的。该范式可具体分为四个基本环节。

一是创设探究的条件。创设的问题情境要从社会实际出发, 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 创造条件让学生有兴趣、有能力去探究问题。

二是提出探究的问题。要从感性材料出发, 使学生在边学边探中提出不理解或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发现并明确提出一两个需要探究的问题。

三是展示探究的过程。通过观察、调查、查阅文献等各种方式, 收集有价值的科学证据, 提出假设与猜想, 并对问题作出科学的理解。

四是总结探究的成果。检查和思考探究计划的严密性、证据收集的完整性与问题理解的科学性, 并对结论的可靠性作出合理的评价, 交流探究结果。

二、经济生活课探究性教学基本模式之变式

探究性教学模式是经济生活课的基本教学模式, 它的教学结构和教学策略, 对初中经济生活课的各种类型内容大体上都可以使用。但经济生活课不同类型的课文毕竟有其自身的特点, 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在教学时需要对教学结构进行相应的变化, 在教学策略上也可有所侧重, 这样就形成了基本范式下的若干个变式。

1. 变式之一:情境探究“成曲调”

该模式是以创造情境为主要特征, 通过对经济生活情境的再造、复现、模拟等途径, 拉近学生与经济的距离,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 从而提高学生的经济素养。其理论依据是, 学生的学习是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相互作用的发展过程, 其认识不应该只是概念上的理解, 而应该是通过情境的感受和体验进而形成的一定的抽象认识。该模式适合于以激发学生道德情感为主要任务, 具体导行相对较弱的内容。其基本流程如下图2所示。

在教学策略上, 该模式转变了传统教学过多“关注知识传授, 忽视知识建构”的教学观念和“教师唱主角, 少数学生唱配角, 大多数学生当观众”“剧场式”的教学形式,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如教学“我们都是‘当家人’”一课, 笔者把学生分成两组, 分别代表政府和纳税人。代表纳税人的学生, 模拟扮演现实生活中的各行各业的角色, 归纳自己都向政府缴付了哪些税款, 对政府有什么要求;模拟政府代表的学生, 总结自己为纳税人提供了什么公共服务, 对纳税人有什么希望。通过情境化的角色扮演, 使学生体会生活与纳税的密切联系, 使学生初步感悟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注意情境探究的作用, 它体现了本变式的特点。要根据教材逻辑结构, 设置探究情境, 设计探究问题。创设探究情境重在激发学生的认知冲动, 诱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使学生进入一种最佳的积极思维状态;其形式主要有角色扮演、模拟、直观演示等。在情境探究中, 我们要注意情境的贯穿、交融和探究, 努力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 启发诱导分析教学情境, 解决情境中所体现的实际问题。

2. 变式之二:问题探究“下金钩”

该模式是以师生讨论问题为主要特征, 通过对经济问题的探究和研讨, 使学生形成自己对经济的认识, 提高对经济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的能力。其理论依据是, 人们的认识起于问题的发生, 没有问题就谈不上学习和研究, 人们的认识正是在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以提高和加深的。该模式适用于思辨性较强, 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或正确判断能力为主要任务的内容。其基本流程如图3所示。

在教学策略上, 该模式是指通过创设主体、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 把学习置于问题之中, 让学生自主地感受问题、发现问题、探究问题, 并向学生提供能充分自由地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 使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决问题的活动, 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 促进认知、技能、情感全面发展。如教学“创业的‘学问’”一课, 我们可以结合学校“爱心义卖”活动, 请学生为本班的小摊出谋划策, 让学生思考讨论以下问题:我班摊位卖哪些商品才能多快好省地赚钱?说说你的理由;在班与班的竞争中你是如何宣传自己的?由此引发的环保问题你打算如何予以解决?让学生结合本校活动, 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 既可以锻炼学生经商理财能力, 又可以提高学生的经济素养。

在实施该模式过程中, 我们要以“问题”为中心, 以问题的提出、问题的思考、问题的讨论、问题的解决、问题的小结、问题的应用、问题的引申来展开和推进整个教学过程。问题的探究可以经过“质疑—解疑—再质疑—再解疑”的几次反复过程, 以利于学生对问题认识的深化和思维能力、判断能力的提高。教师在整个探究问题过程中要起好引导、点拨、评价的作用, 鼓励学生提出设想、发表见解、引发争论, 进行批判性思考, 实现由“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向“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的转变, 真正落实“学生是课堂主体”的地位。

3. 变式之三:综合探究“自在啼”

该模式的主要特征是, 结合调查活动进行经济生活教学, 通过考察或调查, 掌握更多的感性认识, 形成更真切的感受, 并提高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社会实践的能力。其理论依据是, 学习要贴近社会、贴近实际、贴近生活, 把书本知识与社会实际联系起来, 从社会实际中获取有效的学习信息。它适用于行为操练较强, 综合实践性较高的内容。其基本流程如图4所示。

在教学策略上, 该模式是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研究, 并在研究进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笔者发现, 初中生对社会热点问题及他们的生活实际比较关注, 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参与研究。如教学“做文明生活的小管家”一课, 笔者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实际研究能力, 组织学生以课题小组为单位, 开展了《当代初中生消费现状研究》这一课题的调研活动。在活动中, 有的小组邀请了有关专家, 谈谈有关“节约消费与刺激消费”的见解;有的小组走访了有关部门, 了解了本地影响消费的因素, 比如资源状况、收入水平和差别、习俗和文化生活的特别等, 思考国情与消费的关系;还有的小组设计和制作了调查问卷, 事后进行了问卷分析, 统计数据, 写出调查分析报告。所有的小组都在教师的指导下就调研结果和数据展开了讨论, 分析了原因, 写出了结题报告《做文明生活的小管家:我们的心里话》。值得一提的是, 本次活动还有意识地仿效高校学生论文答辩的形式, 组织学生进行答辩, 最后还举行了优秀课题报告的评奖活动, 对获奖课题给予适当的奖励, 并通过校园橱窗展示学生的优秀课题, 扩大活动的宣传和影响。

篇4:第3课 外散内敛与一己之见

“符合题意”就是要求行文不超出话题材料的内容和范围。通常情况下,一则材料就是一个话题,但有些材料,经过分析,可能会形成多个话题。这些话题可能是在共同说一个问题,多次重复不过是为了强调某一种观点;有时候这些话题之间看上去没有必然的联系,各自独立,甚至呈现出对立关系,其中哪一个更能体现出题人的意图,需要认真分析,做出正确的选择。

【样题分析】

(2015年高考福建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也成了路。

·有时,走错路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如果没有走错了路,就不会发现新的路。

·世上没有走不通的路,只有不敢走的人。

上面三则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和联想?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2)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3)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这道作文题目审题好像没有难度,真正做起来却是非常棘手的。说它不难,因为材料都是常见名言,可谓老生常谈,可是想分析清楚,不落入俗套,就不太容易了。

本题由三句哲理语句构成,三句话都谈到了“路”。毫无疑问,“路”就是本题的话题关键词,再往下逐句分析的时候,就会发现每句话围绕着“路”说着不同的道理:

“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也成了路。”这句话在《故乡》原文中,是谈论希望的“有”与“无”的,意思是不能说希望“有”,也不能说希望“无”,它和地上的路是一样的道理。这里,“路”是一个虚话题词语,审题时,最终要转换到“希望”上面来:不能说希望有,也不能说希望没有,只有通过一次一次的努力,希望才有可能会实现。

材料中的第二句话,包含着两个关键词“走错路”和“发现新的路”。这两个词语同属于虚话题词语,也需要转换出来,它们分别指“错误的方法”和“新的方法或正确的方法”(注意:这里最容易将“错误”转换成“失败”和“成功”),连贯起来就是:错误的经历能够使人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

第三句话,话题词语是“走不通”和“不敢走”,又是拿走路作比喻,还要进行词意转换。它们相对应的可以是“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勇气”。这句话可以解释为:天下无难事,只要有勇气。

分解出来的三个话题分别是:希望的有没有、错误和正确、解决问题的勇气。它们虽然统一在“路”这个总话题之下,但又好像各说各话,与“路”没有太大联系。

下面再以2015年高考广东卷作比较: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看天光云彩,能测阴晴雨雪,但难逾目力所及;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却少了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

漫步林间,常看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但未必能细说花鸟之名、树木之性;轻点鼠标,可知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徙演化,却无法唤到花果清香、丛林气息。

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这则材料里面有几个关键词:大自然、感知、近与远。其中“大自然”是审题对象,“远和近”限定了审题范围。如果只抓住“大自然”,谈如何保护自然或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而忽略了对“近与远”的思考,那么审题就偏离了题意。

材料主体分两个部分。前者中,“看天光云彩、难逾目力所及”是一种“远”,“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是一种“近”,“却少了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概括起来就是:人们今天看似离自然近了,其实更远了。后者中,“漫步林间,未必能细说花鸟之名、树木之性”是一种“远”,“轻点鼠标,可知”是一种“近”,“却无法唤到花果清香、丛林气息”说的意思还是人们离大自然远了。经过分析看出,前后说的是一个相同的含意,都在启发人们思考“远”和“近”的问题,即这则材料只包含一个话题。

审题时,可以对这个话题进一步深入思考,置换成:由于信息化社会中发达的资讯,人们对很多东西都可以通过便捷的方式交流获得,这个途径就是“近”,然而也由于过多的依赖便捷的途径又会缺少了切身的感受,因此而变得“远”。

【高分捷径】

区别单一话题和多话题,是加快审题速度的主要方法。

一道作文题目如果由几个较小的材料组合而成,这几个小材料又同时讨论一个问题,那么这几个材料呈现聚合关系,作文题目也就包含一个单一话题;如果几个小材料由同一个话题词语串联起来,但在题目中又有着不同的内涵,那么作文题目就包含了不同的话题。

如果考生能够辨别出一道作文题目里面,是包含一個单一话题还是多个话题,就能够加快审题的速度,节省考试时间。单一话题的题意表现得相对清楚。多话题材料表面上往往呈交织状态,细细梳理就能分解出多个相对独立的话题。选择其中一个就等于把多话题转化成一个单一话题,我们暂且可以把这个挑选出来的话题叫做“一己之见”。例:

(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因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家人屡劝不改,女大学生小陈迫于无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警方查实后,依法对老陈进行了教育和处罚,并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此事赢得众多网友点赞,也引发一些质疑,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明确收信人,统一以“明华”为写信人,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在这则材料里面,话题内容是一致的,就是老陈在高速公路上开车时打电话,又被女儿举报。老陈、小陈、警察或网友面临的是同一个问题:“情”与“法”,这是一个总话题。但考生更应该看出来这个总话题之下包含几个不同的话题,材料要求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考生至少有三封信可供选择。面对几个不同的角色,在信里面表达的就是几个不同的态度,也就类似于三个话题。如果给老陈写信,话题就是“甘心受罚与怎么面对亲人举报之窘”;给小陈写信,就是“父子相隐、情大于法或安全为上、敢作敢为”;给警察的信主要围绕“该不该发在官方微博上”。

再如:(2010年新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一种热带观赏鱼,在小鱼缸里不管养多长时间,也只能长到3寸来长。然而,将这种鱼放到大水池中,两个月就可以长到一尺长。

狼是一种有极强好奇心的动物,它们对周围的环境总是充满兴趣,不断体验,从而躲避危险,发现食物,顽强地生存下来。

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随机挑选出一些学生作为“最有前途者”,然后将名单交给班主任。由于老师对这些学生寄予了更大的期望,八个月后,他们的成绩明显提高。

以上现象启发人们认识到人才成长是有一定规律的。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这道作文题目里面包含了三个小材料,有三个话题对象:热带观赏鱼、狼、随机挑选出的一些学生。看上去毫无关联,好似三个小话题。而“以上现象启发人们认识到人才成长是有一定规律的”一句提示:“以上现象”有“规律”,规律在哪?

第一则小材料讲述热带观赏鱼一段时间之后的变化,它成长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从“小鱼缸”到“大水池”包含一个隐藏的话题词语:环境变化。

第二则小材料里面直接点明了“环境”这个话题词语。

第三则小材料看上去与“环境”无关,其实罗森塔尔实验是把随机挑选的一些学生作为“最有前途者”,是使学生在不知觉的状态下提高了對自己的期望值,也就是改变了他们的心理“环境”。

从三则小材料能概括出一个规律:环境对人才的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人们要善于利用环境的对人才成长的影响。这样我们看到了材料具有向心内敛的关系。如果非要把它当成发散关系,审题就出现了困难。

【写作误区】

1. 多话题压缩成单一话题。

很多考生在审题时不清楚材料里面这两种情况,理不清材料里面的关系,就是把多话题中包含的发散关系换成单一话题的聚合关系。提炼关键词时,试图从一些不相关联的词语概括出一个道理,往往就会造成思路堵车和立意时的千头万绪,写作根本无从下手。

如前文2015年高考福建卷作文,材料的范围是“上面三则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和联想”,相当宽泛,“我”对其中之一很有“感悟”,就在题意范围之内。有人硬要找出三则小材料之间存在的关系,把“希望的有或无”“错误的方法和正确的方法”“解决问题的勇气”合并成一个话题,会是一个什么的话题?写作时该怎么下手?

2. 单一话题拆成多个话题。

如果把单一话题拆成多个话题,一定是没有看到一组材料中所存在的共性,那就分别找到了几个不同的话题词语,胡乱地把它们其中一个作为立论的依据,就偏离了正确的题意。如前文2010年新课标全国卷作文,就有学生围绕着“好奇心”下笔,还有人从“尊严”着手,就是没有注意到几个小材料之间存在的共性。

【模拟练习】

1. 有人说:“人生有三种遗憾,一是完成了心愿,一是不能完成心愿,一是没有心愿。”这句话带给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经历:

出去吃饭前,用网络搜索附近的饭店,看看哪家比较近、比较实惠,结合网友的好评、差评,最终确定饭店并选好了菜单。

出门旅游前,上网先搜索旅游的路线,定入住的宾馆,寻找到哪里可以买到正宗的土特产,然后再背上行囊,按照事先做好的功课,完成一次验证之旅。

搜索给我们带来了便利和快捷,但静下心来,似乎又觉得少了些什么。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篇5:四下第3课教案生活中的发现

大自然的启示

习作要求:

在这次综合学习中,我们队大自然给人类的启示有了更多的了解,收获一定很多。我们来开一次学习成果汇报会,可以介绍搜集到的有关大自然启示的资料,也可以谈谈自己了解到的发明创造的事例,还可以谈谈自己从动植物身上得到哪些启发,想发明什么。

一、导入

1.在第三单元里,我们了解了大自然的奥秘,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第9课.《自然之道》:违反自然规律,有可能会好心办坏事,甚至受到惩罚。第10课.《黄河是怎么变化的》:保护大自然!第11课.《蝙蝠与雷达》:生物特点、规律的启示。第12课.《大自然的启示》合理开发、利用大自然。

二、合作讨论,汇集精华

1.大自然千变万化,通过你的观察,你了解了哪些现象呢?他们又给了你怎样的启发呢?小组讨论,选出代表汇报

2.教师到各组听到方案,参与讨论、合作。

3.全班交流: 现象是什么? 现象发生时有什么变化或特点? 启示是什么?

二、写法指导

(一)开头建议

师: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课下,大家积累了很多有关文章的开头。谁能跟大家分享一下。

师:大家分享了很多,总结起来有这几种:

(1)开头点题,突出中心

如:《蛰人之谜》开头

我们学校有几棵核桃树,树上的洋辣子把我的胳膊蛰得又红又肿,疼得我直淌眼泪,我恨透了它,决心揭开它蛰人之谜。

(2)疑问式开头,自然引起下文

如:《下蛋后为什么叫》开头

外婆家养了很多鸡,而且大多是母鸡。每天那些母鸡接二连三地蹲在鸡窝里下蛋,“咯咯”声此起彼伏。听着母鸡们肆无忌惮的叫声,我的心中忽然产生了疑问:为什么母鸡下蛋后会有咯咯咯地叫个不停呢?

(3)引用俗语开头,生动,自然

如:《蜕皮树的启示》开头

人们常说:“人怕伤心,树怕揭皮。”可是我却发现有两种树——雪松和梧桐很特别,每到秋末冬初就开始裂皮,蜕皮。

(二)结尾

有头有尾的文章才是完整的文章,那懂得了开头的技巧。作为结尾,你有哪些建议可以提供给大家?

(1)《蜕皮树的启示》结尾

蜕皮树给了我生命的启迪:为了新树皮,旧树皮选择了死去。由此我想到我们的父母,父母为了孩子不是天天蜕皮,年年蜕皮吗?我又想到我自己,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想过去蜕皮吗?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我们做好蜕皮的准备吗„„(得到启示,升华主题)(2)《小蚂蚁的力量》结尾

一只蚂蚁是微不足道的,一群蚂蚁却是那么强大。小小的蚂蚁让我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团结就是力量。(总结全文,揭示中心)

(3)《我发现了乌龟会“夏眠”》结尾

今天我一次无意的失误,竟然发现了乌龟也会在夏天睡眠,真有趣!大自然中又有多少现象等着我们去观察、发现呢?(反问句结尾,加重语气)

(4)《大自然的启示》结尾

原来植物身上也有这么多学问呀!(总结全文,简洁自然)

(每个步骤教师边讲解边在黑板列出简单提纲)

(三)正文

1.师:除了开头结尾,文章的中心该是怎样的内容?

(1)详细记录观察所得,可以是动、植物的外形、自然现象等眼睛所看到的东西。

(2)写清楚在观察过程中自己产生的疑问和由此进行的思考,把心里活动写出来。

(3)把发现的本质特征——例如:原因、原理、性质、解决问题的办法等写出来,可以是自己的思考、做法,也可以是有了疑问找到的资料答案或者自己研究弄明白的东西。

(4)通过观察、思考、研究得到的启示写清楚。

2.师:如何使得文章更加生动、自然呢?在这里老师给大家提供一个小绝招:

(1)抓住特点;

(2)注意写清楚你在观察研究中得到的启示;

(3)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夸张、设问句

等修辞,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

(4)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过渡。

3.师:我们来看看我们的课文是如何描写和表达的。

(1)总结两篇文章,他们有什么共同点?

(2)通过总结,我们知道作者是按照“观察——发现——启示”这样的思路来完成文章的。

(3)即我们在观察中要抓住事物特点,并将其所引发的的启示写出来。出示:

A.抓住特点;

B.注意写清楚你在观察研究中得到的启示;

C.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夸张、设问句

等修辞,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

D.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过渡。

三、范文

师:在下面的这篇文章里,大家是否能找出它的妙处所在呢?(描写细致、针对现象发表感慨)

四、理清思路

1.拟定题目:《 》

2.确定中心:观察了什么?

发现了什么?

得到什么启示?

二、常用文章开头

1.名言开头:“东边日出西边雨”“大江东去浪淘尽”,天空的一晴一雨,潮水的一起一落。大自然总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变幻着,而人,总能够在这奇幻的大自然中捕风捉影,一叶知秋,从一颗石子中看到一片沙漠的影子。今天就随着我一起去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吧!

2.开门见山: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都曾经给过我们很多启示。比如:梅花在寒风中傲然挺立,那是让我们要勇敢面对困难;小草在冬天弯下腰,到了春天又直起了腰,那是在教我们从哪里摔倒的就要从哪里站起来。在我们村后面的山上,一片不起眼的松树留给我了太多遐想!大自然是伟大的,大自然也是神奇的。只要认真观察大自然,研究大自然,就会从中受到启迪。

三、常用文章结尾:

1.生命虽短促,但若能使它放出光彩,便可称得上永恒,不是吗!大自然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呀!

2.人们从大自然身上学会了很多东西,为人们造福,我们应该保护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大自然真神奇呀!连苍蝇这么令人讨厌的东西身上也能发明出东西。我长大后一定要去探索这些无穷的奥秘!

3.看着这棵沙漠玫瑰的一天天长大,让我知道,无论在多么困难的情况下,都要像沙漠玫瑰一样努力坚强。自然与人间,万事与万物,莫不同此一理啊!

四、范文引导:

蜘蛛的启示

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都曾经给过我们很多启示。比如:梅花在寒风中傲然挺立,那是让我们要勇敢面对困难;小草在冬天弯下腰,到了春天又直起了腰,那是在教我们从哪里摔倒的就要从哪里站起来。

一个晴朗的星期天,我偶然间在我家洗手间的一个小小的角落里发现了一只小蜘蛛。我惊恐万状,正准备把那只小蜘蛛踩死,只见它正在准备织网,我于心不忍,决定看看它是怎么织网的。只见那只小蜘蛛从嘴里慢慢地吐出一点白色的细丝来,然后从墙角这边爬到墙角那边,这样,第一根线就织好了。接着,它又照着前面织线的方法往下织,过了一会儿,一张完好的蜘蛛网就快完成了,我心里真替这只小蜘蛛高兴,这时小蜘蛛还在默默地努力着。眼看小蜘蛛就要完成了,淘气的风弟弟却跑来捣乱,它“呼”的一吹,蜘蛛网“绷”的一声就断了。

可怜的小蜘蛛只好又重新织网,它又按照刚才织网的方法一丝不苟地织起网来。这一张蜘蛛网和上一张一样刚织了不到一半,蜘蛛网又断了。就这样,蜘蛛网断了好几次,还是没有织完。

有些厌烦了,正准备走开,心里一想:人家小蜘蛛都没有烦,还在坚持不懈的努力,我怎么能烦呢?于是,我继续蹲在洗手间看蜘蛛是怎样织网的。最后,经过它一次又一次的艰辛努力,终于在最后一次织出了一张完好的蜘蛛网。

看到这里,我被小蜘蛛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所感动,并从中懂得干什么事情不能半途而废,一定要努力、努力再努力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我发现了蚂蚁的秘密

听说蚂蚁可以把比自己体重多几十倍的东西抬起来。我想做个试验。

我拿了几块饼干,跑下楼。我找到一个蚂蚁洞,发现有许多小蚂蚁来来往往忙个不停,原来蚂蚁在抬一只蜻蜓。只见这些蚂蚁有的咬住蜻蜓的头,有的咬住蜻蜓的尾巴,都是很很地一口咬住,拉的拉,推的推,使劲全身力气,这个“庞然大物”竟然被拉动了,我吓了一大跳,这么小的蚂蚁竟然能抬这么重的东西。我赶紧把带来的饼干分成三份,放在了蜻蜓旁边,只见其他的蚂蚁一哄而上,把饼干咬成比蚂蚁洞还小的块,三三两两抬着一块,向洞口移动。我终于相信了:黑而瘦小的蚂蚁真有这么大的力气。还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团结就是力量!蚂蚁是一个团结的集体。

蚂蚁是怎么互相交流的呢?它是怎样吃食物的呢?通过我的观察,我发现:蚂蚁的头和屁股大大的,腰却很细。头上有一对“大夹子”,那是它们的嘴,用来吃东西,也是它们的防身武器,头上还有一对触角,这就是它们用来交流的器官。只要遇见伙伴,碰碰触角就是打招呼或者传递信息。

通过我的试验和观察,我发现了蚂蚁的一些秘密,收获不小,我相信:只要用心观察我们周围的事物,还会发现更多的秘密,学到更多的知识。

神奇的鸡蛋壳

星期六,我正在房间里写作业,这时,爸爸拿着一枚鸡蛋从厨房走过来,笑着说:“汤洋,给你出道题,看你能不能把鸡蛋捏碎”

捏碎鸡蛋?我一听,乐了,这还不容易吗?我接过鸡蛋,用手一捏,自以为鸡蛋会被我轻而易举地捏碎,不料,鸡蛋原封未动。我不信邪,加了一把劲,再捏,鸡蛋未破。我急了,两个手都用上了力,使劲捏鸡蛋,可无论我如何使劲,鸡蛋仍完好如初。

我疑惑地问爸爸:“这么薄的鸡蛋壳,我怎么捏不破呀?”爸爸笑着说:“你去网上查一查资料吧!”我听了爸爸的话,立刻去查了资料。原来,薄薄的鸡蛋壳之所以能够承受这么大的压力,是因为它能把受到的压力均匀地分散到蛋壳的各个点。噢!我终于明白为什么我用那么大的力气还不能把鸡蛋捏碎了。

后来,人们受到鸡蛋壳“薄壳结构”特点的启发,设计出了许多既轻便又省料的建筑物。比如人民大会堂、北京火车站等,这些著名建筑的屋顶都采用了这种“薄壳结构”。

小小的一枚鸡蛋都蕴藏着这么大的学问,大自然真是人类的好老师。

我见过的小鸟很多,然而只有燕子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它不但外形漂亮,而且勤劳能干。

记得春天里的一天,我刚从睡梦中惊醒,就看见两个熟悉的黑影。我仔细一看,原来是两只可爱的小燕子。只见他们两翼乌黑,腹部雪白,尖尖的嘴巴红的似火。他们飞起来轻盈灵巧,两只翅膀一高一低,优雅极了!我从书上得知;燕子每到春天就回到田里帮助农民伯伯除去田里的害虫,秋天就会飞到南方过冬。它们怎么飞到我们的院子来呢?出于好奇心,我急忙逃下床,跑到屋外一看究竟。

原来燕子是在垒窝。它飞到水坑边用嘴叼起一些泥,又飞回屋檐下,只见它们站在打底的窝前,小心翼翼地把泥放在垒过的缺口上,仔细一看,吱吱地叫了几声,就这样,两只燕子穿梭似的,一会飞过来•飞过去。我的眼睛都疲倦了,可是燕子却似毫无倦意,仍然干个不停。

十几天后,燕子就把窝搭好了,看看燕子们辛辛苦苦搭好的窝。我惊呆住了,也终于明白了燕子之所以能垒出这么美丽的窝。都是燕子积少成多,每天都勤勤恳恳的付出着。

篇6:经济与生活第3课教案

教学目标:

1.合理安排自己的暑假生活。

2.乐于参与有意义的活动。

3.尝试通过调查、访问方式等进行探究生活。

教学重、难点:

合理安排自己暑假生活,乐于参与有意义的活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课

通过交流,引入话题,激发学生地探究兴趣。

师:同学们,暑假生活即将来临了,这也将是你们进入学校以来度过的第一个长的假期,大家高兴吗?

[学生回答]

师:那么你们准备在这个假期做些什么事情呢?

[学生自由交流自己准备在假期里进行的活动]

二、小记者在行动

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

师:同学们,刚才大家都谈出了自己的真实的想法。高年级的`大哥哥、大姐姐们,假期生活跟你们可有所不同。想知道他们是怎样安排假期生活的吗?

那就让我们快快组成“小记者团”去采访一下吧。

[当小记者去采访高年级同学,并做好记录。]

师:通过采访,你都发现怎样的暑假生活才是愉快而有意义的呢?

[学生四人小组交流]

[全班汇报]

三、我的假期计划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自己的假期计划,培养学生合理安排时间的能力。

教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学生将采访中受到的启发或发现的有意义的假期生活安排进行交流。

组织学生设计自己的暑假计划。

假期计划表的形式可多种多样。

板书设计:

迎接暑假生活

暑假生活来到了 我的假期安排

★ 二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案

★ 道德与法治教案

★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案

★ 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教案

★ 二下道德与法治

篇7:经济与生活第3课教案

人美版第七册美术教案第3生活中的冷色

教学内容与目标

l显性内容与目标人美版第七册美术教案第3生活中的冷色

应知:冷色的色彩特点和所表达的感受。

应会:能运用冷色点染的方法画一幅风景画。人美版第七册美术教案第3生活中的冷色

2.隐性内容与目标人美版第七册美术教案第3生活中的冷色

了解冷色知识,体验冷色带来的感受,提高学生色彩审美感受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本学习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冷色.初步掌握冷色基本知识,并能以冷色为主运用点染的方法画一幅风景画。

难点:运用点染的方法画一幅风景画。

学习材料

教师:色卡、冷色为主的图片、教学

人美版第七册美术教案http://anxue《生活中的冷色》、学生优秀作业、绘画用具

学生:冷色为主的图片、绘画用具。

教学活动

前准备

布置前准备:收集表现水的图片。

组织教学

欣赏书中图片《水》。

组织研究活动

冷色卡中再分析偏冷和偏暖色。举例说明对比关系。

欣赏冷色表现水的图片,淡一谈冷色给你的感受。

分析、交流活动。

冷色给人的感受:清爽、宁静、安详、庄重、高雅、朴素

讲授新

演示运用冷色表现水波纹方法:

将冷色滴洒在盆水中,趁色彩没有完全散开,将生宣纸覆盖在水面上.浸透轻拿出即可呈现自然水纹。

艺术实践

组织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准备好水盆、颜料、生宣纸

小组合作完成作业。

展示评价

l组织小组展示作业。

2组织评价作业。

篇8:经济与生活第3课教案

(一 )教材分析。《征税与纳税》是高中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第三单元第八课《财政与税收》的第二框。在知识体系中是第八课第一框《国家财政》内容的深化和拓展,通过本框学习,学生能够构建较为完整的财税知识体系,全面理解财税分配本质。了解税收地位,明白依法纳税的必要性,有助于学生增强权利义务意识、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在大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阳光照亮中国梦的当今,其现实意义非常重大。本框是热点,也是焦点。

(二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了解个人所得税增值税等重要税种,违反税法有四种主要现象;理解税收的本质、特征及相互关系;征收个人所得税、增值税的重要作用,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提升归纳整理、辨别是非、行为实践的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活动过程中,培养科学思维方法、正确表达方法及有效沟通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着眼学生实际,帮助学生掌握社会规范,树立依法纳税意识,增强主人翁责任。

(三 )说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 :税收特征及相互关系: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依据:学生明“理”、动“情”、导“行”的实现,相关支撑浓缩于此。教学难点: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理解与计算。依据:增值税和个税是税收专业知识,学生对增值税和个税相关活动接触不多,对相关知识了解很少,理解、计算起来有难度。

二、说学生

由于本课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对学生而言有一定了解,不陌生;存在多方面困惑,认识不全面。学生有探究的热情和解惑的欲望,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能动性。同时,高一学生税务专业知识不多(税种、税率)、相关知识不丰富(国家职能、权利与义务,生产分工)、生活体验不丰富。本课内容对他们而言有一定难度,需要教师适当引导。

三、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主要采用讨论法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意图:营造课堂氛围,促进良好沟通,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表现;学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活动学习。意图:优化学习模式,学生在问题驱动下主动探究。在学习中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汇聚集体力量。在活动中理解知识、运用知识,并创新知识,体现智慧魅力。

四、说教学过程

总体设想:本框分两部分进行。先解决为什么依法纳税是公民的义务,税收是什么,再解决税收种类、增值税、个税相关问题。这样安排有利于学生先整体感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而后局部探究(个税、增值税),符合学科逻辑和认知规律。

导入新课:情境导入———大美祖国

意图:1.激起兴趣:充分利用国家的美、宜昌的美、身边的美,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主动激活状态。2.激发思维:美从何来,引导学生探本求源。3.上承财政的来源,下启依法纳税的必要性,为新课教学起到较好的铺垫作用。

情境探究:情境一:小明的观点是:我们的工资和收入是诚实劳动、经营合法所得的,不须向国家交税。你怎么看? 探究:为什么要依法纳税? 情境二:小明爸爸的想法:交税时,要求税务局给我提供银行贷款担保,我贷出来再交税;不答应我就说企业目前有困难,我交不起,就不交了;退一步的话,给我的企业税收打个折,我就交。小明爸爸的想法能实现吗? 探究:税收的三个特征及关系。叔叔的打算:情境三:大哥,你把服装出口的价格开高一点,国家给你的退税就多一些。我申报纳税时不申报24万,只申报12万。如果税务局要我补缴,我就和他们拼命。嫂子你就说买股票赔了,没钱,拖一年半载的。叔叔的打算可行吗? 探究:违反税法的四种现象及各自特征。情境四:妈妈的看法:别人怎么办与我们无关,我们不能违法。作为纳税人,看到公车私用、公款大吃大喝,还有税务工作人员搞人情税,心里很不爽,只不过我们没办法。妈妈的看法全面吗? 探究:纳税人意识。

拓展升华:活动1:学生感悟———青春宣言(做有责任、有担当的人)。意图:知晓义务,明确权利,树立意识,指导行动。活动2:设计一个税收宣传提纲(课堂小结)。意图:学以致用,联系生活,担当责任。活动3:税收知识小竞赛(拓展运用)。意图:巩固知识,拓展运用,对形成正确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发挥正能量。合作探究:说一说,小明一家要交哪些税。算一算,分别交多少。比一比,这几种税的作用。意图:学生观察、分析身边的经济现象,培养理性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学科兴趣。

五、说预期效果

篇9:生存训练第3课学会走路

红灯短暂,生命长久

小品:《过马路》

小雪:唉,眼看要迟到了,却遇上了红灯,真倒霉!

小山:小雪,还不快走,要迟到了。

小雪:红灯还亮着呢,我再等等,等绿灯亮了再走。

小山:车又不多,再说大家不都在走吗?走吧!

小雪:我们应该遵守交通规则。小山,小心!

“哎哟!”小山被一辆小型车撞倒在地。

安全小贴士

波比:瞧,就为了抢那一两分钟甚至一两秒的时间而发生了危险。红灯短暂而生命长久。希望同学们珍爱生命,穿越马路时,要走人行横道,遵从红灯停绿灯行的交通规则:在有过街天桥和过街地道的路段,应自觉走过街天桥和地下通道。

学会走路

安全小贴士

走路,谁不会呀?但的确有很多人,就是走路也会遇上交通事故,这是因为他们不会安全地走路。作为小学生,为了自己的生命安全,首先要学会走路,走路时要注意:1不在马路边追逐打闹、踢球、溜旱冰,不穿着滑轮鞋滑着过马路和边看书边走路:2不能戴着耳塞,一边听音乐一边骑自行车或是一边过马路;3不在车前车后横穿马路,因为这是司机的视线死角:4不翻越道路中央的安全护栏和隔离墩:5不能在公路或铁路两旁放风筝,许多同学为了把风筝放起来,只顾向前奔跑或是拉着风筝线倒退着走,这时如果有火车或汽车通过,就容易出现交通事故。

小建议:建议同学们过马路时戴上帽,或是手持醒目的“让”字牌,以便机动车辆及时避让。

文明乘车

安全小贴士

你瞧,大家这样一窝蜂似的挤校车,不但累,而且很容易发生意外而受伤。所以,我们应该学会文明乘车。

1平时无论乘坐校车还是公共汽车,都应该排队上车,而且上下车都应该等车停稳后再迈步,否则很容易发生危险:2乘车时不要把头、手、胳膊伸出车窗外,以免被对面来车或路边树木等刮伤:3不向车窗外乱扔杂物,以免伤及他人,同时也避免造成环境污染;4乘车时要坐稳扶好,没有座位时,要双脚自然分开,侧向站立,手应握紧扶手,以免车辆紧急刹车时摔倒受伤;5乘坐小轿车、微型客车。在前排乘坐时应系好安全带。

汽车的眼睛

安全小贴士

汽车前面的两只“大眼睛”叫“大光灯”。夜幕降临,司机打开“大光灯”就能照亮道路。在汽车大光灯下,有两只“小眼睛”,它同车尾两边的两只“小眼睛”相互连接,是用来指示车辆要改变行驶方向的“方向灯”。汽车尾部有两只“红色的眼睛”,叫“刹车灯”。当驾驶员刹车时,这两只“红眼睛”立刻发亮。它告诉行驶在后面的车辆。注意保持距离。此外,汽车尾部还有两只“白色的眼睛”,叫“倒车灯”,汽车倒车时会发出白色光线并不停闪动,有的还会发出“倒车请注意”的叫声,我们也要及时避让。认清了汽车的“眼睛”,就要学会根据这些“眼睛”的“眼神”,及时避让倒车或转弯的车辆。

上一篇:周本顺警示教育心得下一篇:大学思政课学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