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经济重心南移

2022-09-27

第一篇:第10课经济重心南移

初一历史第10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导学案

作者: 胡宝山日期:2008-03-20 20:33:44

教学目标:

1.记住自唐朝中晚期到五代、宋朝南方经济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情况,明确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完成于南宋之时。

2.概括唐朝中晚期到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及其原因。

教学重点:南方商业的繁荣

教学难点: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学习过程:

(一)新课预习: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完成下列问题:

1.南方农业的发展:

⑴原因: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表现:①为提高粮食产量,从______引进的优良品种______在江南地区推广。太湖流域的___________,成为重要的粮仓。______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首位,主要产地在南方。

②棉花的种植,由____、______扩展到___________;

③______的栽培也有很大发展,江南的______地区,新辟了许多茶园。

2.南方手工业的兴旺:

⑴纺织业:北宋时,南方________ 有了很大的发展。______丝织品“______”。朝廷用的丝绸,有很多来自________。从海南岛兴起的______,南宋时也发展到东南沿海地区。

⑵制瓷业:______是中国瓷器史上的辉煌时代。南宋时,______地区成为我国制瓷业重心。________烧制的_____瓷器,给人以别致的美感。北宋兴起的______,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

⑶造船业:东南沿海的______、______等地造船业发达。

3.南方商业的发展:

⑴商业都市:宋代最大的商业都市是______和______。

⑵海外贸易:______、______成为闻名世界的大商港。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____、_____远达______和_____东海岸。政府在主要港口设立_____,加以管理。

⑶货币: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的_________,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南宋时,纸币发展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叫______。纸币的产生,有利于____________。⑷经济重心的南移:从_________开始的经济中心南移,到__________最后完成。那时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_________。

(二)互动提高

宋朝海外贸易兴盛的原因?

(三)质疑问难:

(四)自我测试

1.选择

(1)宋朝时,优良品种占城稻是从哪里引进的?()

A.日本B.越南C.朝鲜D.阿拉伯

(2)如果你回到了北宋,可能会遇到下列哪几种情况?()

①使用交子买东西②吃上太湖流域的大米③盖棉被睡觉④用上景德镇的瓷器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④D.②③④

(3)南宋最大的商业都市是()A.开封B.广州C.临安 D.泉州

(4)世界上最早的纸币,首先出现在北宋的()

A.中原地区B.浙江地区C.云贵地区D.四川地区

(5)北宋兴起的()后来发展为著名的瓷都 A.杭州 B.苏州C.景德镇D.明州

(6)经济中心南移到何时最后完成()

A.唐朝中后期B.北宋C.南宋D.元朝

2.材料题:

材料一:“苏湖熟,天下足。”——民间谚语

材料二:“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宋史》

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苏湖”指什么地方?当地最主要的粮食作物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现象最终出现与何时?

(3)两则材料说明了什么历史现象?

(4)想想出现这一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3.简答:宋朝海外贸易兴盛的原因?

第十课经济重心的南移(七年级下册历史导学稿)

发布者:曹爱霞 来源:历史教研组时间:2009-3-18 14:17:1

2预习思考:

1、时期是我国瓷器史上的辉煌时代。南宋时,已成为我国抽瓷业的重心,浙江哥窑烧制的瓷器,给人以别致的美感。北宋兴起的后来发

展成著名的瓷都。

2、宋朝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是,、,在这些主要港口设置的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称。南宋的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3、“苏湖熟、天下足”这是时期出现的谚语。

合作探究

1、完成下列表格

南方经济发展情况

类别

粮食作物

农业的发展

经济作物

纺织业

手工业的发展 制瓷业

造船业

商业都市

商业的繁荣 对外贸易

货币发展成就

2、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3、有人说:“宋时南方经济的发展,对江南开发是件好事。”也有人说:“南方经济的发展,使江南人口增加造成环境污染;砍伐山林,破坏了江南的植被,对江南的开发没有什么好处。 请你客观地判断这两种人对经济重心南移的看法。

巩固训练

1、江南地区的农业发展逐渐超过北方的是在()

A、从两晋南北朝至唐朝中后期 B、从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

C、从唐朝初期至五代、宋朝D、隋唐时期

2、辽、宋、夏、金时期,我国南方农业发展的表现不包括()

A、灌溉技术和耕作技术有很大提高B、水稻产量大幅度增长

C、制瓷业得到迅速发展D、耕地面积进一步扩大。

3、一个北宋人要了解当时我国丝织业水平最高情况,他应去的地区是()

A、河北和河南 B、江浙和广东 C、福建和广东D、江浙和四川

4、关于宋代手工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B、棉纺织业兴起

C、宋代的临安发展成中国瓷都D、造船业居当时世界首位

5、宋朝设置的市舶司,其主要作用是()

A、鼓励海外贸易并加以管理B、管理东京及临安的市场C、宋朝民间自发的贸易机构D、在中央设置的贸易管理机构

6、下列关于纸币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最早出现在北宋时期的四川地区B、最早的纸币叫“交子”C、是商业繁荣的结果D最早的纸币是由国家统一发行的

课堂检测

1、民间流传的“苏湖熟,天下足”的深层含义是()

A、全国的粮食只有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能够成熟B、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的粮食熟了,就可以解决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C、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当时全国的重要粮仓D、苏湖地区在全国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全国经济重心已南移至长江流域

2、江南地区农业发展较快,逐渐超过北方的原因是()

①南方战乱较少②中原人南迁,带来先进技术和劳动力③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A、①②③都正确B、①②正确,③错误 C、①错误,②③正确 D、都错误

3、“号为冠天下”这句话指的是()

A、太湖丝织品 B、蜀地丝织品 C、江南丝织品 D、江浙丝织品

4、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到宋代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主要是指()

A、商业活动不再严格限制在市里B、城市居民多达百万

C、各种小贩、货郎走街串巷叫卖,增加了城市的热闹氛 D、出现了商贾云集的国际大城市。

5、下列有关宋朝外贸发展的表述, 不正确的是()

A、重要的外贸港口有泉州、广州和福州B、政府设置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

C、海外贸易收在南宋财政上占有重要地位D、宋朝政府对海外贸易实行鼓励的政策

6、我国经济重心南移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它的最终完成是在()

A、南北朝时期B、隋唐时期C、北宋时期D、南宋时期

7、下列有关小王同学对南宋时期泉州历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由于商业繁荣,泉州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B、泉州是当时重要的外贸港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

C、几艘安装着指南针的海船,满载瓷器和丝织品准备远航

D、有许多阿拉伯商人在泉州经商、居住

8、下列选项中,发生在北宋的是()

①南方的丝织业超过北方 ②景德镇制瓷业兴起 ③四川地区出现交子 ④江南地区成为制瓷业中心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

第二篇:《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

一、教材《经济重心的南移》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中国历史》第二单元第2课(全册第10课),本课是第二单元的重点,南方经济发展是宋代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而经济重心南移是中国古代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现象,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因此本课内容是中国古代史中非常重要的知识点。《课程标准》对此课内容的要求是:列举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二、学情分析和教学理念:

七年级学生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知识,欠缺综合分析力,尤其是经济知识对他们而言,显得枯燥。为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将枯燥的经济知识直观化,将教材知识点形象化,我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采用虚拟情境教学法,即以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通过虚拟人物“田嫂”一家的南迁生涯为线索,让学生在人物命运的关注中,获得南方经济发展状况的体验。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和小组讨论解决老师提问,建构新的知识。因此,学生在本课学习中,主要运用阅读课本、展开想象、探究问题、小组讨论、归纳总结等方法完成学习。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宋代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概况,归纳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总结分析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及启示,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理解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2)在故事中穿插问题,让学生在思考中学会探究,在解答中掌握知识点,学会理解和分析问题。

3)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与语言表达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认识宋代经济居世界领先地位。对外贸易的发展为传播中国古代文明,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以史为鉴,从南方经济发展的启示中,为创建和谐社会获得感悟。

四、教学重点、难点

在这一时期商业经济在南方经济发展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有很重要的地位。因此本课教学重点确定为南方商业的繁荣。通过引导学生描绘临安街市、海上见闻,分析纸币、科举制的变化等感受商业繁荣。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突破方法:引导回忆前面所学“江南经济开发”,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归纳总结。

五、教法本节课主要采用“自主探究”教学法。

说学法:

1、注重课前预习 。

2、大胆质疑,训练思维。

3、团结合作,产生“共生效应”。

4、善于辩论,探索创新 。

5、拓展知识,构建结构,提升认知能力和水平。

六、教学设计: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创设情境,体验历史——走进历史,合作探究——小节升华,感悟历史。通过引导、体验、探究、感悟、总结达成本科的教学目标。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大屏幕显示司马迁《史记》中关于西汉时期南方经济相当落后、经济中心在北方的一段历史材料,并设置问题:(1)请大家说说看,今天我国经济发达地区是在北方还是在南方?(2)我国古代经济重心何时从北方转移到南方的?发生转移的原因是什么?表现又是怎样的呢?这样使学生带着渴求的欲望进入本课的学习。以设置问题的方式导入本课,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和热情。

(二)创设情境,体验历史

本课设计中,针对七年级学生特点,用人物故事把相对枯燥的经济知识串联起来。本课采用虚拟情境教学法,设计中既避免了“人造史料”,又将学生带入生动的意境中,问题设计照顾各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并且重视课本基础知识的落实,体现了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要求。

1、南迁生涯(农耕篇)

为了谋生和抚养孩子,田嫂给地主当了长工。当时地主的田庄中有可能种植哪些作物?指导学生自学课本56页后回答。

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走进历史,身临其景,设身处地的运用教材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以达开拓学生思维、激发丰富的想象力、认知社会、溶入社会的目的。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出示水稻、棉花、茶叶的图片,使学生明确以水稻为主的粮食产量的大幅度提高和茶叶、棉花等经济作物种植的推广。

教师进一步强调这一时期南方农业发展水平逐渐超过北方。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的同时达到理性认识的水平。屏幕展示《耕获图》,这张图反映了农业生产中从耕种至收获的全过程,其主要劳动包括什么?看图说话,在回答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刚刚学过的知识。

过渡:在地主的田庄中,农民紧张而繁忙的劳动。晚上,田嫂还要纺纱织布。

2、手工业的兴旺(手工业篇)引导学生回忆前代制瓷业和纺织业发展的情况,然后让学生阅读教材的有关内容进行比较,思考“宋代南方手工业与前代相比有哪些发展?”学生回答后我进行归纳:丝织业水平超过北方;棉织业首先在南方兴起并初步发展;江南地区成为制瓷业的重心,制瓷工艺取得新的突破;造船业发达,居世界首位。 出示宋代景德镇的代表性瓷器图片;哥窑的冰裂纹瓷器图片;南宋海船图片。

借助多媒体等现代化技术教学手段,运用教材中的图片、资料,将比较抽象的历史史实直观化、形象化,并形成自己的心得和观点,以达突破学习难点、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创新能力之目的。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拓展探究:出示图片一艘出土于福建泉州的南宋海船,有13个密封的船舱。想想看,这种船有什么优点? (南宋海船的水密舱结构,具有较强的抗御风浪的能力,适宜在较深的水域中航行。)

将历史课的知识与一些现实问题结合起来组织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临安(杭州)之行

十多年后,田嫂的孩子们长大了,两个男孩决定离开田庄,到外面去闯荡。他们顺着运河来到了当时的京都临安(杭州),他们看到了临安繁华的景象。在临安大街上,他们会有什么见闻?带着这个问题指导学生自学。

在讲述南方商业的繁荣时,应讲清两方面的问题:首先是宋代南方商业发展的条件。我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这一时期南方农业、手工业发展的情况和前面课本中有关宋代民族关系的相关内容全面思考这一问题。其次是南方商业繁荣的具体表现,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唐朝商业活动的情况,然后让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有关叙述,提问:“宋代商业的繁荣与唐代相比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回答后,我加以归纳总结。并强调,这一时期中国在商业活动中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强调指出:两宋时期,南方经济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已经超过了北方,对朝廷的财政收入起着重要作用,表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进程最终完成。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进程进行归纳、总结,对历史发展的脉络形成较为完整的认识。

4、海上见闻:兄弟俩在临安发现有很多赚钱的买卖,但是由于没有资金,便选择了在运河码头干搬运,他们跟着一个外贸商人来到泉州,当上了海员。对刚学过的知识做一个简答的回顾,他们会见到怎样的海船?装载一些什么样的货物呢?他们的商船可能会去哪些地方?商船进出泉州港口,会接受哪个机构的检查?学生带问题阅读课本,迅速解决。

拓展探究:想一想,人们在贸易中会使用什么货币?它有什么优点? 学生交流后明确这是商业发展的表现。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思想,体验学习的快乐,从而达到开放和创新之目的。

5、美满结局:几年后,兄弟俩攒了些钱,到苏州置办了一些田产,接来母亲,娶妻生子,过上了安定生活。此后,老大继续从事海上贸易,老二则勤学苦读,准备参加科举考试。

对比探究:隋唐科举制明确规定,商人及其子弟不得参加科举考试。宋朝的科举放宽尺度,允许商人中有“奇才异行者”应举,这说明什么? (反映出商业活动的发展在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商人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

合作:请以清明上河图为蓝本,发挥想象,以小组为单位,向大家介绍临安街市见闻,形式不限。(提示:可用语言描述、小品表演、讲故事、绘画等形式,从街道的布局、商铺、人流、交易场景、交易中的商品货币等进行描述。)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在愉悦氛围下自主学习和自我探究。

三、走进历史,合作探究

出示三段资料,分别是对南方不同发展时期经济发张的不同描述:

南方地广人稀,人们以稻米、鱼为主食,还采集果实和贝类为食……刀耕火种,没有积蓄,大多很贫困

(南朝时)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衣覆天下。

大多很贫困

宋朝时)朝廷时仰东南之财赋,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忆一忆:南朝时江南经济开发的原因有哪些?

找一找江南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原因

小组合作交流得分方式让学生在课前进行有效的预习,收集信息,整理相关资料;在课堂中,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作业:

假如你是一位南方政权的皇帝,你将如何解决广大子民的吃饭、穿衣问题?请你设计自己的解决方案。看看谁能做一位优秀的好皇帝。通过角色扮演等形式,再现历史场景,引导学生“身临其境”,产生历史认同感,养成主动学习、积极探究、善于思考和勤于动手的良好学习习惯,激化开放性思维能力。

( 附 )板书设计

一、经济发展的原因

环境:相对安定

劳力:大量增加

技术:不断进步

自然:条件优越

二、经济繁荣的表现

农业发展:水稻;棉花;茶叶

手工业兴盛:纺织;制瓷;造船

商业繁荣:城市;贸易;货币

三、经济重心转移

黄河流域长江流域

第三篇:经济重心的南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掌握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及唐朝中晚期至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

2、 知道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的时间、标志,分析了解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提高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3、 认识我国的农业、手工业生产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商业和对外贸易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居当时世界领先地位,对外贸易的发展为传播中国古代文明、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材分析

自唐朝晚期至两宋时期,由于南方政局相对稳定,北方劳动人民南迁,加之南方

自然条件较好,南方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获得长足发展,中国古代经济重心从此转移到江南地区。

本课内容分三目,第一目“南方农业的发展”,着重讲述了农业发展的原因及其表现;第二目“南方手工业的兴旺”主要叙述了宋代南方丝织业、制瓷业、造船业的发展;第三目“南方商业的繁荣”,主要叙述了宋代南方商业都市的发展、海外贸易的兴盛和纸币的出现。

三、学情分析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接触过经济方面的内容,对古代经济发展有了初步的了解,这便于教师开展本课的教学活动。但本课有一些抽象的知识,对初一学生而言较难理解,因此,教师应提供相关的图文资料,并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问题,以便于学生学习本课。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南方商业的繁荣 难点: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五、教学方法

1、采用了热点问题导入的方式,一下子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并将大家带入特定的历史情境中。

2、在分析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时,教师提供资料,让学生自己去对比思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做到论丛史出。

3、对农业、手工业发展的学习,教师要把握好时间,采用形象生动的叙述和刺激视觉的图片,使学生形成深刻的感性认识。商业的发展用材料分析法步步深入,使学生理解深刻。

4、用列表格的方法进行小结,知识梳理会更加清晰。

六、教学过程 导入

多媒体展示一组人民币的图片。

导语: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发行的第五套人民币,大家天天见、天天用,可以说非常熟悉。但是你知道最早的纸币是什么样子的吗?它出现在何时何地?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宋代的历史,看你能否找到答案。

讲授新课

一、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多媒体展示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后期,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混战使关中地区经济受到严重破坏。五代之际,黄河流域政权更迭,战乱不已。其后,北方历经靖康之难、宋金对峙、蒙古灭金,战乱不休。 材料二:吴越王弘募民能垦荒田者,勿收其税,由是境内无弃田。·····国人皆悦。

材料三:宋代时南北气温普遍变冷,南方相对适宜农作物生长。加之在长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北方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而南方受到的破坏较小,南方农业发展较快。

问题:对以上三则材料进行分析归纳,说说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教师总结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二、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

创设情境:假如你是生活在宋代的一个普通百姓,你向现代人介绍一下你的生活是怎样的。

1、农业——吃的方面

学生:在宋代我们的主食是稻米,叫占城稻,我来给大家介绍下。出示下列资料: 大约在北宋初年或更早些,福建引进占城稻。这种稻耐旱涝,生长期短,生命力强,稻穗长。受到农民欢迎,得到广泛种植,成为当时老百姓的主要食粮。水稻是宋代产量最大的粮食作物。民间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问题:从中你能得到有关农业生产的哪些信息?

(学生回答,教师接着补充讲解)

2、手工业的发展——用的方面

生一:先来了解一下我们的丝绸吧。(屏幕展示图文资料)

问题:谁能说说宋代丝织业发达的地区?(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归纳)

生二:大家都知道我们主要吃稻米,那我们用什么器具来吃饭呢?请大家看看当时的几件瓷器。(图片展示)

问题:请你判断以上三件瓷器中哪件是浙江哥窑生产的?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哥窑所产瓷器的特征,从而作出判断) 教师讲解

生三:老师说的“南海一号”就是宋代的船只,那么我们当时的造船技术怎样呢?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多媒体展示当时海船的照片)

(介绍)这是我们当时的海船,这艘海船分隔成13个各自密封的船舱。你知道这种做法有什么优点吗?

学生回答:具有较强的抗御风浪的能力,适宜在较深的水域中航行。这说明当时的造船技术已经很高了,居世界首位。

3、商业的发展

创设情境一:多媒体出示西汉都城、唐朝都城和宋都城的布局图。

问题:仔细观察市的位置,你能发现什么问题? 教师强调:东京和临安市当时发达的商业都市,临安在南宋时成为最大的商业都市。

创设情境二:多媒体展示泉州市舶司的图片以及今天的遗址

问题:你知道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机构吗?这个机构的设立,说明宋代海外贸易是一种什么样的状况以及政府对海外贸易是怎样的态度?

创设情境三:多媒体展示下列材料

宋朝皇帝曾让他手下一员大将潘仁美到国库里任意取钱,潘夸下海口要背80贯钱走,但他只背了不到40贯,因为80贯钱有两百斤重。80贯钱尚如此,成千上万的交易需要的铜钱就更不可想象了。

问题: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怎么解决? 学生回答,教师讲解

三、南方经济发展的影响 北宋时北方经济还占上峰,南宋时南方经济发展已全面超过北方。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 (教师讲解)

课堂小结(略)

板书设计:

一、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社会环境:相对安定

劳动力:大量增加并带来先进技术 自然环境:条件优越

二、经济发展的表现

农业发展:水稻、棉花、茶叶 手工业兴盛:纺织、制瓷、造船 商业繁荣:城市、贸易、货币

三、经济发展的影响——经济重心南移

巩固练习(略)

教学反思

本课的可取之处:

1、正确理解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重难点。

2、精心构思问题,有目的性和针对性,能够涵盖课文的主要知识点。

3、课件制作精心,史实材料丰富,充分运用图片、视频等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做到课件为教学服务。

4、重视引导、启发学生,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本节课暴露出一些问题:

1、教学中思想上存在一些矛盾与困惑,如教学还是以中考为指挥棒,课堂上循规导矩,创新不足。

2、对学情没有充分认识,学生的回答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出现片刻冷场。

第四篇:《区域经济与重心的南移》教学设计

临潼区职业教育中心

杨嫣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岳麓版高中必修2的第3课《区域经济与重心的南移》,其中,区域经济体现了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多样性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特点,而经济重心南移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现象,是迄今为止经济地理格局唯一的一次巨大变迁,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和深远影响。本课喻示着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发展的基本特点和变化,对于学习本单元的内容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课的内容包括三个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是四大经济区的形成,第二部分是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第三部分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二、学情分析

本次授课的对象是高一的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他们对专题史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思维比较活跃,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于本课的学习内容,在初中有所接触,对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也有了初步的认识。但由于历史知识的储备不足,归纳总结的能力也比较欠缺,而本节课的内容相对于初中来说是比较深入和系统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并且让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他们分析归纳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我拟定了如下的

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记忆四大经济区的范围,经济区域所呈现的特点以及中原人口三次南迁的时期;

了解四大经济区域的由来,山西山东成为全国经济重心的原因和中原人口大量外迁的过程

掌握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并概述经济重心南移的历程,分析经济重心南移产生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通过出示汉代四大经济区域分布图,让学生正确理解古代的区域划分,尤其是古代的山东、山西的地理概念;

通过表格梳理四大区域的经济状况,中原人口三次外迁高潮的原因以及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结合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发展历程,引导学生分析经济重心南移产生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内容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南方经济发展是北方南迁人民和南方人民共同开发的结果,使南方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四、教学重难点及依据

教学重点:中原人口大量外迁的原因和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及影响。

依据:经济重心的南移是中国古代历史上重要的一个历史现象,反映了我国南北经济发展的重大变化,是迄今为止经济地理格局唯一的一次巨大变迁,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和深远影响。而中原人口大量南迁是经济重心南移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此,把中原人口大量外迁的原因和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及影响设置为本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和启示

依据:历史对人类的发展活动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学生除了掌握本课的重点内容之外,还要结合所学习的内容思考经济重心南移这一重要的历史现象带来启示,这个内容也包括学生对经济南移影响的理解,学生通过对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的理解感悟经济重心南移带给我们的启示,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存在着相当的难度,因此把这个作为本课的难点。

五、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教师描述两个场景,一个是司马迁笔下的汉代江南“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活火耕而水溽,„„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另一个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笔下,江南却成了“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设置悬念:江南是如何由原来的落后荒凉之地变成风景如画,富庶繁荣的鱼米之乡

呢?

设计意图:通过这样的对比,设置悬念,引发学生对本课的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对经济南移的思考,从而展开本课的学习。

2、讲授新课

(1)四大经济区的形成

教师首先讲述区域经济和经济重心的概念,让学生对这两个专有名词有初步的了解。

区域经济:指由于历史、自然条件等原因,在特定区域内所生产的产品,经济模式和地方特色基本相同的经济。

经济重心:经济、技术最发达,对国家提供主要财政支持的地区。

设计意图:首先要让学生对区域经济和经济区的概念有一定的认识,从而更好地展开下面的学习内容。

出示汉代四大经济区的分布图,让学生在地图上准确指出四大经济区的位置,学生回答后,教师要明确指出汉代的山西山东与今天的地理概念不同,然后根据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分析山东山西成为经济重心的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地图可以让学生比较形象地了解四大经济区的位置和对汉代的山西山东地理概念的认识。山东山西成为全国经济重心的原因与它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有着莫大的关系,所以在分析这个原因时必须结合山东山西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

出示表格,引导学生阅读“四大经济区”的组成并且填充表

格,主要包括经济名称,经济状况和经济特点。学生完成后,教师引导学生对比山西山东与江南地区的经济状况。

四大经济区的发展状况:

设计意图:表格的设计可以让学生更清晰地了解四大经济区的发展状况,方便学生对比四大经济区的经济发展状况有什么不同之处。

【教师过渡】从刚才的表格中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江南地区与山西山东相比,经济实力差距较大,但是在本课的开头老师已经描述了汉代的江南与唐代的江南是有很大的不同,那么江南是怎样发生变化的呢?接着我们来学习经济重心南移这一部分的内容,同时也是本节课的重点。

(2)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首先讲述的是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由于中原人口大量外迁是其重要原因之一,在讲课的过程中会把“中原人口大量外迁”这一部分的内容并入到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细讲,这样对教材的处理也有利于学生对本课有形成更清楚的脉络。

在讲述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之前,教师会再次引用导入所描

述的司马迁笔下的江南和白居易笔下的《忆江南》以及一系列图片展现江南的繁荣景象。“江南从一个落后荒凉的地区成为一个经济繁荣,风景如画,人人向往的美好地方,那么是什么原因使江南得到开发?”从而过渡到经济南移的原因。

设计意图:再次引用导入新课时所描述的两个场景,一是为了解决在本课开头提出的问题,二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对这两个场景有比较深的印象,两个场景强烈的对比和相关图片的展示增加本课学习的趣味性。

师生共同探讨经济重心南移的第一个主要原因:中原人口大量南迁,出示表格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中“中原人口大量外迁”相关内容并填充表格,主要内容包括次数,迁徙时间,迁徙原因。

中原人口大量外迁:

设计意图:表格的设计可以让学生对中原人口大量外迁的内容一目了然,加深其印象。

教师检查学生完成表格的情况,并且补充史料讲述每次人口大量迁移的历史背景,西晋的八王之乱,唐朝的安史之乱和两宋之际的靖康之乱,两宋之际的靖康之乱可引用岳飞词《满江红·怒发冲冠》,“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来讲述靖康之乱。

设计意图:讲述每次人口大量迁移的历史背景有利于学生了

解人口迁徙的原因,补充史料有利于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

教师补充完这段内容之后,引导学生比较三次人口南迁的共同之处,并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补充。

共同之处:统治阶级内乱和少数民族的攻伐导致了北方频遭战乱,严重破坏了农业生产,破坏了农业的生态环境,使社会经济凋敝,民不聊生,而南方相对稳定,而且土地辽阔。

设计意图:在上述学情分析时已经明确指出学生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但是归纳总结的能力有所欠缺,探讨迁徙的共同原因,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紧接着师生共同探讨经济重心南移的其他原因,结合课本小字内容,运用问答法引导学生思考,“当时南方的社会环境如何”,“南方发展农耕经济的前景如何”,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

设计意图: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是本课的重点,联系课本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以上几个相关的问题,归纳总结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突出本课的重点。

分4个小组结合课本知识,共同学习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完成表格,并且每个小组派代表来为大家讲述该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状况。

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教师点拨】经济重心南移并不代表北方开始落后于南方,超越北方不等于取代北方,全国的经济重心仍在北方,到了南宋之后,南方正式成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但政治中心,文化中心仍在北方。

关于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首先结合课本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大量的人口南迁给江南地区带来了怎样的改变”,然后出示几段材料,引导学生结合材料分析经济重心南移产生的影响。

材料一:今之沃壤,莫如吴、越、闽、蜀。

材料二:国家根本,仰给江南。——《宋史》卷337《范祖禹传》

材料三:(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宋书》 材料四:财赋之地,人物渊薮。

【教师点拨】“大量的人口南迁给江南地区带来了怎样的改变”是人口南迁给江南地区带来的影响,这个影响对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有重要的作用。对于材料四,教师要特别进行指导,中原人口的外迁导致了中原人才的流失,经济重心的南移的同时也带来了文化重心的南移,江浙地区成为人才密布区,这是经济重

心南移的重要影响之一。

设计意图: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通过联系本课内容和材料的分析,引导学生归纳出经济重心南移带来的影响,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对经济重心南移影响的理解,突破本课的难点。

分组讨论:结合本课学习的内容,说说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启示。这要求学生掌握本课所学的经济重心南移的相关内容,并根据这些内容思考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启示。

设计意图:历史对人类的发展活动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结合所学习的内容思考经济重心南移这一重要的历史现象带来的启示,对本课的内容进行括展。用小组讨论的形式,互相交流自己的意见,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在本节课的最后,根据板书设计概括本节课的内容,并且布置同学们预习下一节课

作业布置:

在课后作业的设计方面,我设计了两道题目,一道是根据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说一说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历程并简析导致重心南移的原因,设计这道题目为了让学生巩固本节课所学习的相关内容;第二道是谈古说今:古代对江南的开发与我们现在所进行的对西部开发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运用比较法,联系当今,让学生深化括展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第五篇: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讲练复习知识

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讲解复习知识 主题线索:

一、民族政权的并立到统一

1、 辽、北宋和西夏的并立—— 金和南宋的对峙——元朝的统一 时代特征 政权 民族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并立 辽 契丹 10世纪初 阿保机 上京

北宋 汉 960年 赵匡胤 东京(今开封)

西夏 党项 11世纪前期 元昊 兴庆

对峙 金 女真 12世纪初 阿骨打 会宁(后改中都) 南宋 汉 1127年 赵构 临安(杭州) 统一 元朝 蒙古族 1271 忽必烈 大都

二、经济重心的南移

1、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⑴北方战乱较多,而南方相对稳定。

⑵北方人民的南迁,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劳动力,而且带来了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提高了生产力水平。

⑶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政治中心南移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⑷江南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采取了许多经济发展的措施,兴修水利。 ⑸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2、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⑴春秋战国时期,吴、越、楚等国对江南地区进行了最早的开发。 ⑵南朝时期,南北经济渐趋平衡。 ⑶唐朝中后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⑷南宋时,南方经济超过北方,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⑸明清时期,江南地区不仅是农业经济重心,也是工商业中心,在这里产生了资本主义的新的生产关系。

3、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

⑴南方农业发展:北宋时引进越南占城稻并得到推广,南方成为水稻主要产地,苏州、湖州是粮仓,民间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水稻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首位,主要产地在南方;棉花种植由两广、福建扩展到长江流域;宋朝时,茶树栽培有很大发展,江南有很多茶园。

⑵南方手工业兴旺:

①丝织业:北宋时,南方丝织业有很大发展,蜀地丝织品“号为冠天下”;江浙的丝绸产量高,朝廷用的丝绸,有很多来自江浙。

②棉织业:从海南岛兴起的棉织业,南宋时已发展到东南沿海地区。

③制瓷业:南宋时江南成为制瓷业重心,浙江哥窑烧制冰裂纹瓷器,景德镇成为瓷都。 ④造船业:宋朝造船业居世界首位,广州、泉州造船业发达。 ⑶南方商业的繁荣:

①商业都市:开封和临超过前代,广州、泉州是大商港,政府设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 南宋对外贸易收入是政府财政安,临安的繁荣成都远远超过北宋时的开封。 ②对外贸易:宋朝海外贸易收入的主要来源。

③纸币出现:北宋时,四川地区出现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⑷交通运输的南粮北运: ①漕运:元世祖新开凿了两段运河,会通河和通惠河,这样,粮食可以从杭州直接运到大都。 ②海运:元世祖还开通了规模空前的海运,粮食从刘家港运到直沽,在转运到大都。 ⑸国家财政:“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宋史》 ⑷古代经济重心转移对今天经济建设的启示:

①经济重心的南移和南方经济的发展都是在北方战乱和南方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完成的,因此,必须保持安定团结的局面,保持政治稳定,才能促进经济发展。 ②经济的发展必须得到政府的重视,必须采取鼓励发展经济的政策。 ③我们要注重环境保护,保护生态环境。

三、民族关系的发展

1、 并立政权之间的“战”“和”关系。 ⑴“战”:

①宋辽之战:澶州之战。 ②宋夏之战。

③宋金之战:岳飞抗金。重大事件:郾城大战。评价:是反抗“金”贵族掠夺的正义战争,但也是祖国大家庭中兄弟民族之间的战争,因此岳飞是抗金英雄而不是民族英雄。

④宋元之战:文天祥抗元。文天祥是抗元英雄,具有崇高的民族气节,但也不是民族英雄。 ⑵“和”:三次和议。

①宋辽和议:澶渊之盟(1005年。 辽朝撤军,宋朝给辽岁币。 辽宋之间保持了长久的和平局面,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

②宋夏和议:1044年。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宋夏和平,双方贸易兴旺,西夏积极吸收中原文化。

③宋金和议:1141年。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由于和平,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

2、元朝民族融合的发展。

⑴民族融合的原因:元朝时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融合。 ⑵民族融合的表现:许多汉族人来到边疆,为那里的开发做出贡献;边疆各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契丹和女真逐渐和汉族融合在一起;回族形成。

四、灿烂的宋元文化

1、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北宋时,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既经济又省时,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欧洲直到15世纪才出现活字印刷,比我国晚约400年。

2、指南针和火药的发明

⑴战国时期发明司南,北宋时发明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经阿拉伯传入欧洲,为后来欧洲人环球航行和发现美洲提供了条件。

⑵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的,唐朝中期书籍就有火药配方的记载,唐末开始用于战争,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

13、14世纪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入阿拉伯和欧洲。 ⑶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加上造纸术,是我国古代人民的“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3、沈括和郭守敬

⑴北宋时期科学家沈括著《梦溪笔谈》,记载当时科学成就。 ⑵元朝文学家和水利学家郭守敬著《授时历》,开凿通惠河。

4、史学著作《资治通鉴》

北宋史学家司马光著《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这部书按年代顺序,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

5、宋词和元曲

⑴词是宋代主要文学形式,兴于唐繁盛于宋。

⑵北宋苏轼开词豪放风格,是豪放派代表,代表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南宋辛弃疾吧词的豪放风格发扬广大,他的词里,经常倾吐对山河分裂的悲痛。

⑶两宋之际的女词人李清照,词风格委婉,感情真挚,善于运用口语,显得格外清新自然。 ⑷元朝戏剧发达,元曲由杂剧和散曲组成,元朝剧作家关汉卿的代表作是《窦娥冤》。

6、绘画和书法

⑴绘画:宋元绘画体现在山水画、花鸟画和风俗画等方面。

① 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② ②元朝画家赵孟頫的《秋郊饮马图》,人称赵孟頫的作品为“神品”。 ⑵书法:宋元时期盛行行书。

①宋朝的黄庭坚、米芾、蔡襄和苏轼人称“宋四家”。 ②元朝赵孟頫的书法,劲秀雄健,功力深厚。

练习题:

一、选择题

1、费老师在介绍我国古代某一朝代市民生活的讲座中多次提及“瓦舍”。由此推断,这一朝代应是

A. 秦朝 B.汉朝 C. 唐朝 D.宋朝连云港

2、西方学者谢和耐说:“直至18世纪中叶,在中国刊印的书籍比在世界上其余地方所印刷的总数还要多。”这主要得益于我国古代哪一技术的发明和普及 A.造纸术 B.火药 C.活字印刷术 D.指南针

3、图示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下面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是

4、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同学们看到了色彩缤纷的烟花,你知道制造烟花的主要原料——火药用于军事和有文献记载最早出现于哪个朝代吗? A.西汉 B.唐代 C.宋代 D.明朝

5、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重要条件的是

A.火药 B.造纸术 C.印刷术 D.指南针

6、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提到的“成吉思汗”是指 A忽必烈 B铁木真 C努尔哈赤 D皇太极

7、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这些发明对人类的文明与进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中最有利于人类文化快速、广泛传播和交流的是 ①火药 ②指南针 ③印刷术 ④造纸术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8、全书网络“善可为法,恶可为戒”的历史事实,以与历代朝政兴衰得失相关的政治、军事、民族为主要内容,这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该著作是 A.《史记》B.《资治通鉴》C.《金刚经》D.《窦娥冤》

9、在我国56个民族中,形成于元朝、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是 A.藏族 B.壮族 C.回族 D.维吾尔族

10、 “苏湖熟,天下足”表明全国的经济重心发生了转移,其方向是( ) A.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B.从长江流域转移到黄河流域 C.从长江流域转移到珠江流域 D.从珠江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11、宋代绘画风格多样,风俗画出现并日益增多。旷世名作《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是潍坊历史名人

A.阎立本 B.宋徽宗 C. 李公麟 D.张择端

12、2009年4月1日,中法外交部同时发表《中法新闻公报》,法方承诺拒绝支持任何形式的“西藏独立”,西藏是中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回答4—5题

13、西藏正式成为中国的一个行政区域,开始于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14、参考下图指出,这一时期统治滨州一带的政权是 A.北宋 B.西夏

C.金 D.南宋

15、下列货币出现的时期中,商品经济最发达的是D

16、英国作家培根说:“这三种东西,改变了世界面貌。第一种在文学上,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由此引起了无数的变化。这种变化如此之大,以致没有一个帝国、一个宗教派别、一个赫赫有名的人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他说的“这三种东西”是①地动仪 ②印刷术 ③造纸术 ④火药 ⑤指南针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①②④

二、选择题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7分)

材料一 及至始皇,„„振长策而御宇内,„„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1)从材料一中,你能获取有关秦朝的哪些信息?(2分) 材料二:

(2)图中A地为在当时称为西域,它是通过什么机构的设置归属中央的?(1分)该机构的设置有何意义?

材料三 „„这个制度对后世影响很大。首先,为后代的行政划分奠定了初步基础。其次,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特别是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的一个行政区。 (3)依据材料三,判断这是对我国古代哪一制度的评价?(1分)

(4)清朝前期,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请你列举两项清政府为巩固统一采取的措施。(2分)

参考答案:

(1)秦朝修筑长城,抵御匈奴,巩固边疆。(2分)(2)西域都护的设置。(1分)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1分)(3)行省制度。(1分)(4)确立了册封**、**制度;设驻藏大臣;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等;设置伊犁将军;妥善安置重返祖国的土尔扈特部等;加强对台湾的管理;雅克萨之战。(2分。答出其中任意两项即可得分)

18、中西方文化的相互交流,彼此影响,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10分)

(1)写出两项宋元时期由中国传播到欧洲的科学文化成就。(2分)近代以来,中国积极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试举两例。(2分)

(2)兴起于欧洲的启蒙运动,对东西方的历史发展,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18世纪末,受启蒙思想影响,西方出现了哪些重大的革命运动?(2分)19世纪末,中国启蒙思想家的代表人物是谁?他的主要成就是什么?(2分)

(3)2008年第2期《探索》刊出了一篇纪念《共产党宣言》发表160周年的文章,其中写道:“160年过去了,时空条件已发生巨大变化的今天,这个共产主义幽灵没有走,依然在世界徘徊。” 这个“共产主义幽灵”在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是如何被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发展的?(2分) 参考答案:

(1)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2分。答出其中任意两项即可得分)洋务派创办工业、民族资本家创办民族企业等。(2分。答出其中具体的工厂和企业名称,可适当给分) (2)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2分)严复、翻译《天演论》。(2分)

⑶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1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1分)

19、中国历代王朝采取了许多措施,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请写出秦、西汉、元、明这四个朝代加强地方行政管理的主要措施或政治制度。 秦朝: (1分) 西汉: (1分) 元朝: (1分)

明朝: (1分)

(2)小明同学想探究秦朝中央政府对地方管辖的措施,他主要应依据 (1分) A.影视作品 B.民间传说 C.《史记》《资治通鉴》 D.秦始皇兵马俑 参考答案:

(1)秦朝:推行郡县制。 西汉: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土地分封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答“颁布‘推恩令’”也可) 元朝:创建行省制度

明朝: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分管民政、刑狱和军政。 (2)C。

20、发源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绵绵不绝,成就辉煌,是整个人类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请写出中国古代历史开始和结束的时间(或标志)

(2)请填写下面隋朝至清朝朝代更替示意图。(按序号填写朝代或政权名称)

(3)秦汉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结合右图谈谈我国经济重心发生的变化及主要原因。

(4)列举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参考答案:

(1)中国古代史开始于我国境内人类生产(或170万年前,元谋人出现),结束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前夕。(2分)

(2)①唐 ②辽(契丹) ③南宋 ④明(4分)

(3)变化:由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1分)

原因:①北方人民的南迁带来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②南方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 (1分。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4)造纸术 印刷术 火药 指南针(4分)

21、 材料一:早在战国时期,我国人民就用天然石制成了一种指南仪器——“司南”。北宋时期,人们又发明了“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时,指南针经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材料二:蔡伦改进造纸术后,为人们提供了便宜、轻便的书写材料。中国的造纸术首先传到亚洲东部的越南、朝鲜、日本等国,后经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15—17世纪,造纸术又横渡大西洋,传入美洲。

材料三: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毕升发明了陶活字印刷术。15世纪中叶,德意志人谷腾堡等人受到活字印刷术的启发,造出了合金活字印刷机。印刷机的出现,使书籍开始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材料四:火药是我国炼丹家发明的。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蒙古军队在大举征战中,将他们掌握的火药、火器知识和制作技术传往中亚、西亚和欧洲。 依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每小题1分,允许引用或摘录原句) (1)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重要条件的是哪一项发明? 参考答案:指南针 (1分)

(2)写出造纸术在各大州的传播顺序。 参考答案:亚洲、欧洲、美洲 (1分)

(3)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比欧洲的活字印刷机大约早几个世纪? 参考答案:4个世纪 (1分)

(4)我国的火药和火器是通过什么方式传到欧洲的?

参考答案:战争。 或:暴力 (1分)

(5)从材料中摘录一句话,证明阿拉伯人是东西文明交流的使者。 参考答案:①南宋时,指南针经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②中国的造纸术首先传到亚洲东部的越南、朝鲜、日本等国,后经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评分标准:考生摘录①或②都可得分。

(6)哪些发明便利了人类文化的继承、积累和传播? 参考答案:造纸术、印刷术 (1分)

22、元朝在我国历史上有何贡献?

【点拨】此题考查学生对元朝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和对知识的概括归纳能力。可从国家统

一、政治、经济、民族等角度来考虑回答。 [答案]

⑴元朝统一全国,疆域辽阔。

⑵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对内地和边疆进行有效的管辖。 ⑶元朝的统一促进民族融合。

⑷元朝统治者采取发展经济的措施,开通新运河和大规模海运,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从而促进了社会经济继续发展,中外交往频繁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下表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占全国户口数的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的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朝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24760 62.9% 6624296 37.1% 材料二:语曰:“苏湖熟(丰收),天下足。”

材料三:朝迁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江苏)中又为东南根柢。 (1) 上述材料反映了南方经济有哪些发展?

(2) 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重大的变化? (3) 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对资料的理解分析能力和对所学知识的概括归纳能力。材料主要涉及了人口、粮食、赋税三个方面。结合材料学生能很容易答出第一问。由发展的表现,得出第二问的结论:经济重心南移。对于第三问,回忆课本所学即可答出。 [答案]

(1)自西汉到北宋,南方人口逐渐增加,南方农业逐渐发展,至宋代大大超过北方,国家赋税仰仗南方。

(2)随着南方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

(3)原因:南方社会相对安定,北方农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南方自然条件优越等。

2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朝以来,不少定居中国的波斯人、阿拉伯人,信仰伊斯兰教,他们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 材料二:“胡人有妇解汉音,汉女亦解调胡琴。”——元末诗选 回答:

(1) 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了元末的什么情况? (2)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

(3) 你能说说元朝民族融合的情况吗?

[解析]第一问,考查学生的材料阅读能力,两则材料都提到了民族融合,并且元朝出现了民族融合最高形式——新民族形成。第二问,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是民族交往,元朝时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民族融合的发展。第三问,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回忆课本介绍即可答出。 [答案]

⑴民族融合的发展,并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

⑵元朝时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融合。

⑶许多汉族人来到边疆,为那里的开发做出贡献;边疆各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契丹和女真逐渐和汉族融合在一起;回族形成。

25:史学界普遍认为,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你是否同意这个观点?请说明理由。结合史实分析一下宋元时期科技得到高度发展的原因。

[解析]此题第一问是综述题,只要扣住“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联系到宋元时期科技发展的知识,就可归纳出来。第二问是分析题,有一定的难度,需要结合史实进行独立概括,答案可根据课本知识提炼总结。 [答案]

⑴同意。理由:①宋元时期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三大发明取得突破性进展,并被广泛应用在印刷业、航海业和军事上。②北宋科学家著有《梦溪笔谈》一书,涉及许多学科知识,他创制的“十二气历”比英国同类历法早八百多年。③元朝郭守敬编成《授时历》,一年的周期与现行公历相同,但比现行公历的确立早三百年。

⑵原因:①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北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宋都开封和临安、元都大都都闻名世界。②国家由分裂到统一,各民族交往频繁。③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盛况空前,与亚、非、欧平等交往;南宋重要港口有广州、泉州,元朝有泉州。④继承前代成果加以创新,如从司南到罗盘针,从雕版印刷到活字印刷,由炼丹到制成火药到用于军事等。

26:我国古代科技成就世界领先举世公认,但鲁迅先生却说:“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来看风水;外国用鸦片看病,中国却用它来当饭吃。”对此,你怎样理解?

[点拨]此题考查学生的比较理解能力,通过现象看本质,一种发明是否能发挥它的最大作用还取决于社会环境。 [答案]

中国的科技确曾辉煌过,但由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封建专制,缺乏开明的社会制度,缺乏良好的社会环境,最终导致科技没能成为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动力,给社会带来更多的实惠,以至落后于西方。因此科技能否成为第一生产力是有条件限制的。 27:英国作家培根说:“这三种东西,已改变了世界的面貌。第一种在文学上,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由此又引起了无数的变化。这种变化如此之大,以至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宗教教派,没有一个呵呵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这三种东西是。 ①指南针②印刷术③造纸术④火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点拨]属此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注意区分造纸术和印刷术,造纸术是书写材料的革命,而印刷术则促进了文学作品的广泛传播,文化的繁荣。 [答案]C 28:“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1) 这首词的名称是什么?是谁的作品?

(2) 此人对词的发展做出了怎样的贡献?从中可以看出作者词的风格有哪些? (3) 宋朝时谁的词风与他一致?现代人的诗词有这种风格的吗?试举例说明 (4) 词中的“周郎”指谁?为何把“周郎”和赤壁连在一起? (5) 试简述词的发展历程。

[点拨]此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联想能力,回忆课本即可答出。 [答案]

⑴《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⑵①贡献:他扩展了词的内容,着重表达豪放的思想感情,描绘雄浑壮观的景物。②词风:气势豪迈,雄健奔放。

⑶辛弃疾;有,毛泽东,例如:《沁园春•雪》《水调歌头•游泳》。

⑷三国时的吴国将领周瑜;因为周瑜曾在赤壁与曹操大战,结果周瑜指挥孙刘联军取得胜利。 ⑸词在唐朝时已出现,最初在民间流行。经过五代到两宋,词得到很大的发展,成为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

29:“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致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为人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民”。 ——胡三省《新注〈资治通鉴〉》 (1)《资治通鉴》的作者是谁?他是哪朝人?如何评价他? (2)此书是什么体例?记载了哪段历史? (3)试以书名的含义来说明胡三省为什么认为这本书是君臣必读之书。

[点拨]此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和对《资治通鉴》知识的识记能力。 [答案]

(1)司马光,北宋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 (2)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 (3)书中总结出许多历史经验,供统治者借鉴。 30: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大宋皇帝谨致誓书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诚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般送至雄州交割。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意为赠送财物)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之下矣。 ——苏洵《嘉祐集》 回答:

(1) 材料一中的“大宋皇帝”是指谁?“北朝”指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2) 材料一中“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称为什么?解释其含义,并说明这一规定始于什么盟约?

(3) 概括这个盟约订立的背景,并结合材料及所学的知识简要评述这个盟约。 (4) 材料二中的作者是哪朝人?议论的是哪段历史?

(5) 苏洵“证史”的目的是什么?它与材料一所述的史实有何联系?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识记能力,对历史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和对历史现象的评价能力。 [答案]

(1)宋真宗,契丹族建立的辽。

(2)岁币,北宋每年送给辽的银、绢等钱物。澶渊之盟。

(3)背景:宋军打退辽军,辽军请求议和;由于宋真宗害怕战事,主张议和。评述:对北宋而言这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但客观上,给边境人民创造了一个相对安定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双方开展边境贸易,加强了边境地区同内地的联系。 (4)北宋人,议论的是战国时期秦灭六国的历史。

(5)目的是让北宋统治者以历史为鉴,不要重蹈覆撤;材料一所述的史实,即北宋统治者一味地纳“岁币”赂辽以求苟安的现状,正是苏洵“证史”的背景。

上一篇:8个经典哲理小故事下一篇:4g基站场地租赁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