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乡小学科学教学调研报告

2024-04-09

中乡小学科学教学调研报告(共9篇)

篇1:中乡小学科学教学调研报告

小学科学教学调研报告

小学科学教学调研报告

见习期间我对三所学校的小学科学课工作情况进行了调研,采取的主要方式有领导汇报、现场听课、教师座谈与学生座谈,调研的主要内容有教材使用、教师现状、教法研究和校本教研情况。现将情况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1、关于课程开设:各校均能按课程计划开设科学课。

2、关于教材:

师生普遍认为教科版科学教材图文并茂,色彩艳丽,版式设计活泼美观,贴近学生心理,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学内容强调从学生的兴趣入手,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实际。而且追求在真实的场景中进行教学,积极地把学生学习科学的场所引向生活和大自然,这样设计益于激发学生学习科学课程的兴趣,帮助学生体验科学课程的学习特点,引导学生尝试性地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且学习一些浅显的科学知识和技能。

3、关于课堂教学:

通过课堂教学,教师科学教学观念不同程度地有所转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目标设定:科学学科教学旨在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目标由过去注重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变为注重三维目标。

⑵内容选择:在内容选择方面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意识,科学教学开始关注科学与现实的联系;注重让学生感悟科学的价值和意义;课堂教学中注重创设生活中的问题情境,注意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注重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⑶学习方式 :教师们均有意识地改进方法,摆脱灌输式传授教学,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动手操作、合作交流、问题与探究意识比较强。⑷师生关系:注重创设和谐愉悦的地教学氛围,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4、评价方式有了可喜的改观。

听课过程中看到老师们一改以往的简单的评价方式,基本能体现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注重肯定和赞赏学生的点滴进步,注意通过评价让孩子们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快乐,在他们心中唤起自豪感和自尊感,这也正是新课程所倡导和实行的学习评价。通过听课我发现,不少科学教师特别重视教学评价,科学的评价方式已经逐步成为学生不断进步、不断发展的重要手段。

5、实验教学得到一定程度的重视。

由于这两年仪器站组织的实验考试和教研室对科学探究实验的加强督导,促使科学实验教学得到一定程度重视。通过调研,与领导、老师交流,检查实验室和相关资料,看到各学校领导从思想上比较重视实验教学,实验开出率有所提高。任课教师对实验教学的认识也提高了,实验教师有实验资料性记录,有的资料比较完整。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材使用方面:

目前使用的小学科学教材与以往的自然相比,内容更丰富,涉及的知识领域更广,在呈现形式上更为开放,而又缺少与教材相配套的资源。教材中有许多“留白”,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同时也给教师留下了发挥无限智慧和创造力的空间。教材内容以图为主,图文并茂这也导致教师难以把握设计意图,对于知识点的把握更是无从下手。科学教材中只有一些活动提示,没有知识点,开放性极强,对教师提出了极高的挑战,要求教师不但要具有很高的教学机智,而且要有宽广的知识面,调研中通过课堂教学明显反应出科学教师知识视野的狭小,知识储备量的欠缺,不能准确把握课程标准和教材,无法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教师自身的文化素质急需提高。

2、课堂教学情况:

(1)大多数教师依然扮演着知识传授者的角色,照本宣科,授课方法还是比较简单,科学探究过程没有让学生真正参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没有落到实处,不能很好的体现科学课要以“探究”为核心的新课标理念。更不能体现教研室一直倡导的“以学论教,以学定教,有效愉悦”的教学理念。

(2)受安全等因素的影响,老师不敢带领学生走入社区,走向自然,有些观察和探究不能落到实处。

(3)难以把握教材重难点,学生活动随意性大,一堂课根本看不出教学目标是什么,有时热热闹闹的一节课,学生收效甚微。

(4)班额大,课堂教学难以调控,易出差生。尤其是一些教师,同时教几个班的学生,面对的学困生很多。

3、校本教研情况:

在走访的几所小学中,只有海岱小学科学教师能搞一些比较规范的科学教研活动,其他地方因为每校一般只有一两个科学教师,资源无法实现共享,校本教研流于形式。

4、教师队伍建设:

调研中看到科学课任课教师配备较随意,除海岱小学有专职教师之外,其他学校一般由“主课”教师兼职,还有大多数学校由接近退休的老教师或学校领导兼任;一般是从初中调到小学的教师,或是年龄较大体弱多病的教师。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学校、老师普遍重视语文、数学、甚至于英语学科的教学工作(学校、老师们都在想方设法提高这些学科的质量),所以“兼职”教师往往会根据担任课程的“主、副”地位分配精力投入,主科挤占科学课课时的现象更是时有发生,于是科学课的质量就很难保证了。

5、实验教学情况:

(1)实验设施难以满足教学需要。

通过本次调研,发现大部分学校的实验教学仪器与现行教材不配套。课本上要求教师做的演示实验和学生的探究实验中所用的仪器、模型、标本、实物等实验用品实验室不足;而与教学无关的实验用品闲置太多;实验管理员多数是兼职,没有充足的时间去对现有仪器与现行教材的实验进行摸底、整理、归纳,使实验室显得零乱;实验室的水电、防火等也达不到要求。(2)对实验教学重视不够。

由于对“副科”的不重视,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大部分教师“重结果,轻过程”,教师上课时,照本宣科,讲实验的现象时有发生,教师教学观念相对陈旧,方法单一,没能真正理解科学教育的内涵,加之开设科学课所需的器材不足或不配套,实验开出率较低,有的甚至完全省略。一些教师只是在上公开课,或有听课时才用仪器,平时上课使用的很少。有时为应付上级检查,突击补写实验报告。学校在常规管理中也重视不够。

综上所述,可见我市的科学教师队伍极不稳定,配备随意也导致教师的整体素质偏低,再加上一些领导、教师不重视科学课的教学工作,不能很好地意识到科学课对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作用,这些因素严重影响了科学课的课堂教学效率,成为阻碍提高科学课堂效率和使校本教研流于形式的重要因素。

三、思考与建议: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明确界定了“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可见,这门课程的地位是何等重要。应引起各学校的重视。要把科学课教学放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放在学生终身发展的角度去理解其重要性。同时,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真正提高,离不开包括科学课在内的各学科质量的提高。所以针对我市小学科学教学现状,我提出以下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重视程度。

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做好宣传工作,转变多年来形成的不重视的现状。科学课程是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课程,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不仅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使他们正确地认识周围世界,更好地适应学习和生活的需要,而且为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质打下基础。各学校不能一有什么活动就占用科学课,把它当成副课对待。承担这门课程的教师更应重视科学教学。

2、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提高科学课教学质量。

在师资的配备上应做出相应的调整,适当地增加专职科学教师比例,确保科学课的教学质量。新教材的特点是教材结构性强,实验多,学生探究性强。

三、四年级的教材一般有4—6个单元,一个单元由4—8课时组成,一节的实验课都有二至三个实验活动组成,课前准备的工作量大,所以兼职教师一般都难以胜任,它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科学课学习的兴趣和科学教学的质量的提高。

3、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提高教学质量,课堂是瓶颈,教师是关键。只有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才能提高科学课的教学质量。科学课程以全新的理念、全新的教材呈现在教学面前,对教师提出了极为严峻的挑战,如果只凭经验教学,则很难达成科学课程教学目标。为此,针对科学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和我县科学教学现状和教师的实际,以及科学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可以定期对教师进行课程理念、专业知识、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的培训,也可以组织课堂教学研讨和评比活动,提供观摩示范课等,发挥骨干教师和学科教研员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这些形式不断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和专业水平,更好地为实施新课程服务。

4、树立学习意识,增加知识储备。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知识在不断增加,不断变化,因此,教师对科学知识的了解也必须跟上科学发展和科学教学深入进行的步伐,科学教师自身素养的提高是一个连续不断而持续终身的过程,因些,教师自身应树立学习意识,自我提高,不但要学习教育教学理论,还要不断充实自己,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拓宽知识面。

5、重视实验教学,保证实验开出率。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是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实验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并逐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为将来从事自然科学的学习研究打下初步的基础。针对我县的实验教学的现状,我觉得应从以下几方面提高实验课的质量:

① 因地制宜地用足用好现有的实验器材,保证实验的开出率。

近几年,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给各个学校配备了相当的实验器材、教学仪器,各校的硬件设施都得到了显著的提升。所以我们首先要对学校现有的仪器进行整理,哪些可用,哪些不能用,哪些需要改进,看看课本上的实验哪些是利用现有的仪器可以直接完 成的;哪些是需要改进后才能完成的;哪些是纯粹无法完成的;要做到心中有数。对于实验室现行的实验器材,我们要用足用好保证实验的开出率。

② 挖掘生活中的实验资源,提高实验课开设率。

科学教师对实验室没有的现成仪器,可开动脑筋,挖掘生活中的实验资源来提高实验课开设率。一是教师动手自制教具,教师自制教具是科学实验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当前解决学校实验器材缺乏的首选措施。科学教师要克服困难,因陋就简自制教具,通过这一活动还可以提高教师自身的实验素质。二是鼓励学生自带实验材料,小学科学课本中不少实验材料都能从生活中找到,教师要大胆鼓励学生去寻找材料,既可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又可以弥补实验材料的不足,既节约开支,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③ 实验室的配置也应逐步调整,加强实验室建设,确保实验课的质量。实验教师一定要做好实验资料性记录,做到资料完整,有备可查,绝对不能搞突击补写实验报告。

6、重视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建立以学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将有利于创设教师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切磋、交流的学校文化,使学校不仅成为学生成长的场所,同时也成为教师成就事业,不断学习和提高的学习型组织。目前所展开的校本教研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教师在学校教学环境中个体与群体对教学问题的研究和反思,更好地解决教师在教学实际中的困惑,其核心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校本教研。

“校本”其意为以校为本,即立足于本校。校本教研,就是要围绕学校中教师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不拘形式、不分场所、不限人数,随时随地的进行研究。因为一节课下来,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了新情况、新问题,碰到的疑惑,而我们课前所创设的教学设计,通过课堂教学的实践检验后,是否适合学生实际的需要,存在的什么问题等等,都需要及时地加以解决。这样教师就需要通过自己反思并寻找同伴互助,在研究中解决问题。校本教研能够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同时又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校本教研的主体是教师,是通过教师自身的课堂实践来不断加以反思、改进,获得教学质量的提高。既然校本教研的“本”是学校,那么研究就要扎根于本校的实践,以解决本校教师教学中的问题为出发点,开展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校本教研活动。

要更加深入地开展校本教研,学校在各方面还需要不断完善:在管理方面,学校应逐渐健全校本教研制度,加强科学教研组建设,有条件的学校应独立科学教研组,通过加强校本教研的计划制定和落实促进科学教研的有效开展;在教师的反思方面,需要更加提高教师有意识反思的意识和有效反思的能力,促使教师反思性教学的形成;在同伴互助方面,需要创设一种人人是教学研究的主体、共同分享经验、彼此支持、互相学习、共同成长的氛围,而不仅仅是传统的师徒传承;在专业引领方面,要注重挖掘骨干教师的潜力,充分发挥教研组和备课组的功能。还可以通过外出学习、承担课题、阅读教育教学著作、聘请校外专家、开展自己的教学研究等多种形式获得支持。

7、建立科学教学网站,实现资源共享。

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为科学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相互交流学习的平台。

篇2:中乡小学科学教学调研报告

对抽到的乡镇采用调查实验开出率、抽查学生实验操作技能、抽查教师实验操作技能及召开座谈会等形式进行调研。

(一)调查实验开出率

深入班级与学生谈话、检查各班实验目录及进度调查实际实验开出情况。

(二)抽查学生实验操作技能

根据该校三至六年级班级数或学生人数确定被抽学生实验的组数,一般每年级2—4组,每组5人,被检查到的学生当场操作所指定的实验内容,后由检查小组按相关要求进行评分。

(三)抽查教师实验操作技能

凡担任实验教学的教师都是此次检查的对象,具体形式是每年级抽取一名实验教师(担任科学课的行政领导必做)当场操作所指定的实验内容,后由检查小组按相关要求进行评分。

(四)召开座谈会

实验结束,分别组织全校实验教师和相关领导进行座谈,反馈实验教学实施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谈自己的认识和建议。

三、结果与分析

(一)总体情况

1、实验开出率:各校均能按课程计划开设科学课,但实验开出率较低,从拟定的实验目录来看,部分学校严重压缩学生分组实验,用演示实验代替或纯粹无实验。

2、实验完成情况:本次调研活动,共抽查学生x人,能独立完成实验的占x%,在老师的指导下才能完成的占x%,完全不会做的占x%;共抽查教师x人,能按要求完成实验的占x%,不能完成实验的占x%。

3、操作技能情况:教师自身的实验操作水平严重影响学生操作技能的高低,部分学校教师相关学科的知识面窄,储备不足,极需提高。具体体现在:

(1)器材选用不当、不足

a、《拓印树皮》实验,学生选用铅笔及油性笔效果不佳,换为蜡笔效果会更好。

b、《食盐、面粉、沙在水中的溶解》实验,三个烧杯大小不一,食盐、面粉和沙的取量不一,造成实验无法对比。

c、《观察蚂蚁的身体》实验,无器材控制蚂蚁的活动范围,造成蚂蚁到处乱跑,不便观察。

d、《光的直线传播》实验,不能合理利用实验室资源“光学实验盒”,自制教具不规范造成实验失败。

e、《阳光下影子的变化》实验,没准备投影绘图纸,直接在课桌上投影绘图,造成环境污染。

(2)操作不规范

a、使用搅拌棒时,严重碰撞烧杯杯壁及杯底,并在没清洗的情况下在多杯混合物中混乱使用。

b、使用温度计时,不注意液柱是否断开,手心接触红色液泡造成读数不准确。

c、使用测力计时,对测力计上出现的两类刻度分辨不清,读数方法不正确(俯视或仰视)。

d、使用酒精灯时,用火机点燃。

e、《溶解的快慢》实验,用凳子脚压碎糖果,不规范。

(二)原因分析

1、各校重视程度不够。受传统“重主轻副”思想的影响,多数领导和教师对本学科的重视程度不够,不能很好地意识到科学课对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作用。

2、师资队伍极不稳定,没有专职的科学教师,往往是兼职的,教师工作量重,并且更换频繁,每一年对科学学科来说,新教师是难以把握学科教学理念的。

篇3:小学科学教学现状调研报告

一、良好的教学现状及氛围

(一) 课程设置

基本上都按新的部颁计划开设了科学课及科技活动课程。

(二) 教材使用

均使用了教科版科学教材。小学教科版科学教材版式美观, 色彩丰富, 图文并茂, 并考虑了城市与农村学生的一些实际,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师教学现状

在课堂教学方面, 绝大部分教师均能按照教学大纲要求, 以适应新教材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 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 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1.确立正确的教学目标:通过课程学习, 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由以往注重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变为注重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协作学习能力, 并重视对学生进行科学兴趣培养。

2.在选择教学内容方面:绝大部分教师都比较注重这样的一些教育教学意识:注重科学知识的掌握与现实相联系, 注重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注重创设生活中的问题情境, 注意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注重让学生感悟科学的价值和意义。

3.学生学习方式培养方面:多数教师都注重研究教学方法, 注重避免单纯的灌输式传授教学, 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 动手操作、合作交流, 重视实验能力培养。难而可贵的是, , 很多教师都能够借助于现代教学手段, 以多媒体的形式, 更加直观地进行教学。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教材使用方面问题

1.教材部分内容与实际有距离, 既有农村学生学习理解有难度的内容, 也有城市学生一无所知的内容。

2.教材的版式与内容虽然很美观, 图文并茂, 以图示或表格留空为主, 体现了培养学生探究与自学的思想, 但一些教师难以把握设计意图, 对于知识点的把握更是无从下手, 特别是很多农村老教师由于自身的问题, 对教材理解与把握存在难度, 造成了在教学中理不清思路, 抓不住重点, 也难以突破教学难点。

3.教材内容偏多, 个别内容有些超出了小学生的学习范畴。。如, 五年级科学中关于“恒星周年视差”的内容, 不但明显让学生理解难度大, 很多教师自己也必须努力“求索”才能理解。

(二) 教师教学方面

1.仍然存在重知识讲授的现象,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没有落到实处。

2.因教材存在与现实脱节的内容, 使教师难以把握教材重难点, 教师讲授难度大, 学生收效甚微。

3.因资源配备不足, 如一些农村学校的实验设备、电教设备的配备远远跟不上要求, 与教材内容的需求严重不相称, 单凭苍白的讲解难以让学生理解。

4.因现实中过分强调安全等因素, 教师极少带领学生亲近大自然, 对一些与自然环境紧密相关内容的观察和探究难以落到实处。这方面城市显得更为突出。

三、原因分析与对策思考

一方面, 学校或教师对本学科教学重视程度不够。由于传统因素作怪把科学等学科打入“副科”, 不能受到与“主科”同等的重视, 没有很好地意识到科学课对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作用。

另一方面, 基于前面的原因, 教学能力较强的中青年教师基本上都从事语数学科的教学, 科学等学科往往由老年教师承担, 虽然拥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 但因老教师在知识更新及实验与现代教学手段方面的不足, 不太适应现代科学学科的教学需要。

基于以上原因, 提出对科学教学教学的思考:

(一) 要提高广大学校领导与教师对小学科学课的重视程度

科学课程是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课程。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 不仅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使他们正确地认识周围世界, 更好地适应学习和生活的需要, 而且为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质打下基础。

(二) 要加大培训力度, 提高理论素养

科学课程以全新的理念、全新的教材呈现在教学面前, 对教师提出了极为严峻的挑战, 如果只凭经验教学, 则很难达成科学课程教学目标, 为此, 学科教师应加大培训力度, 以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

(三) 教师树立学习意识, 增加知识储备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科学知识在不断增加, 新教材在不断变化, 因此, 教师对科学知识的了解也必须跟上科学发展和科学教学深入进行的步伐。科学教师自身素养的提高是一个连续不断而持续终身的过程, 因此, 教师自身应树立学习意识, 自我提高, 不但要学习教育教学理论, 还要不断充实自己, 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 拓宽知识面。

(四) 需教育主管部门改革评价办法, 全面提高质量

篇4:小学科学教学现状调研报告

自2014年秋季学期至2015年春季学期,我们对黔江区沙坝中心校、石会小学等部分学校班级科学课堂教学及课改工作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方式主要有:深入课堂听课,与教师交流,与学生自由交谈,借学校组织每月教学过程常规检查之机了解教师备课情况、单元测试及试卷讲评情况、作业批阅情况等。调研的主要内容有:教材使用、教师现状、教学教研活动、师生互动及探究学习情况、学校资源配备等。现将调研情况总结如下。

一、良好的教学现状及氛围

(一)课程设置

基本上都按新的部颁计划开设了科学课及科技活动课程。

(二)教材使用

均使用了教科版科学教材。小学教科版科学教材版式美观,色彩丰富,图文并茂,并考虑了城市与农村学生的一些实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师教学现状

在课堂教学方面,绝大部分教师均能按照教学大纲要求,以适应新教材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1.确立正确的教学目标:通过课程学习,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由以往注重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变为注重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协作学习能力,并重视对学生进行科学兴趣培养。

2.在选择教学内容方面:绝大部分教师都比较注重这样的一些教育教学意识:注重科学知识的掌握与现实相联系,注重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注重创设生活中的问题情境,注意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注重让学生感悟科学的价值和意义。

3.学生学习方式培养方面:多数教师都注重研究教学方法,注重避免单纯的灌输式传授教学,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动手操作、合作交流,重视实验能力培养。难而可贵的是,很多教师都能够借助于现代教学手段,以多媒体的形式,更加直观地进行教学。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材使用方面问题

1.教材部分内容与实际有距离,既有农村学生学习理解有难度的内容,也有城市学生一无所知的内容。

2.教材的版式与内容虽然很美观,图文并茂,以图示或表格留空为主,体现了培养学生探究与自学的思想,但一些教师难以把握设计意图,对于知识点的把握更是无从下手,特别是很多农村老教师由于自身的问题,对教材理解与把握存在难度,造成了在教学中理不清思路,抓不住重点,也难以突破教学难点。

3.教材内容偏多,个别内容有些超出了小学生的学习范畴。如,五年级科学中关于“恒星周年视差”的内容,不但明显让学生理解难度大,很多教师自己也必须努力“求索”才能理解。

(二)教师教学方面

1.仍然存在重知识讲授的现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没有落到实处。

2.因教材存在与现实脱节的内容,使教师难以把握教材重难点,教师讲授难度大,学生收效甚微。

3.因资源配备不足,如一些农村学校的实验设备、电教设备的配备远远跟不上要求,与教材内容的需求严重不相称,单凭苍白的讲解难以让学生理解。

4.因现实中过分强调安全等因素,教师极少带领学生亲近大自然,对一些与自然环境紧密相关内容的观察和探究难以落到实处。这方面城市显得更为突出。

三、原因分析与对策思考

一方面,学校或教师对本学科教学重视程度不够。由于传统因素作怪把科学等学科打入“副科”,不能受到与“主科”同等的重视,没有很好地意识到科学课对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作用。

另一方面,基于前面的原因,教学能力较强的中青年教师基本上都从事语数学科的教学,科学等学科往往由老年教师承担,虽然拥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但因老教师在知识更新及实验与现代教学手段方面的不足,不太适应现代科学学科的教学需要。

基于以上原因,提出对科学教学教学的思考:

(一)要提高广大学校领导与教师对小学科学课的重视程度

科学课程是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课程。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不仅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使他们正确地认识周围世界,更好地适应学习和生活的需要,而且为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质打下基础。

(二)要加大培训力度,提高理论素养

科学课程以全新的理念、全新的教材呈现在教学面前,对教师提出了极为严峻的挑战,如果只凭经验教学,则很难达成科学课程教学目标,为此,学科教师应加大培训力度,以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

(三)教师树立学习意识,增加知识储备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知识在不断增加,新教材在不断变化,因此,教师对科学知识的了解也必须跟上科学发展和科学教学深入进行的步伐。科学教师自身素养的提高是一个连续不断而持续终身的过程,因此,教师自身应树立学习意识,自我提高,不但要学习教育教学理论,还要不断充实自己,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拓宽知识面。

(四)需教育主管部门改革评价办法,全面提高质量

应尽可能地加强对学生实验探究能力进行评价,适当减少对知识点记忆性的考评。要改变过去单纯的纸笔测试的方式,逐步走向更加科学的评价办法,更好地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这需要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及教师共同探索。

篇5:小学科学教学观察报告

湖南第一师范09级578班学号 0951015783

4一、观察起因

小学科学课脱离生活实际这个问题是一个比较难以解决的问题。由于科学课上不可能做到事事由学生亲自去经历、去探究,小学生不可能像天文学家那样长期地深更半夜去观测天象,也不可能像地理学家那样跋山涉水地考察地质地貌,所以很多知识往往成了理论数据,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实际教学中不能以此为理由,纯粹采用灌输的方式。为了更好的了解这一问题,我对一堂科学课进行了观察。

二、策略与方法

观察一堂名叫《呼吸》的小学科学课。记录这堂课中与生活有联系的对话与片段。

三、观察结果

(一)课前

1、——你们紧张,我也跟着紧张。

——昨天晚上有三位同学加我QQ了,哪三位?举一下手。要求,桌子下面的东西,我没叫你拿的时候,你不要去动他。

(二)课堂导入

2、——(起立)大家先别坐下,为了缓和一下紧张的小游戏——憋气。要求:一手捏鼻子,吸一口气,当你感觉到憋不住的时候,就请你坐下去。

3、——录像看得很清楚,跑不了的啊,漏气的都请坐下去。

4、——反正就是一句话,憋气的时候舒服吧?

(三)课堂过程

5、——咱们来看看呼吸,天天都在做这个事情。而且我们也知道,它对我们是非常重要。它和吃饭喝水还不一样,今天心情不好,我不吃饭。今天心情不好,能不能不呼吸啊?

6、——其他同学告诉他,不呼吸会有什么影响?

7、——发现一个问题,就是气吸进去了,一会儿又出来了。是不是有点浪费时间?

8、——问题来了,我鼻子也行,嘴巴也行。为什么要长两个?

9、——只有在迫不得已,或者我的鼻子有问题时,才用嘴巴呼吸。我们用嘴呼吸时,感觉舒服不舒服?

10、——问题出来了,气管和支气管到底怎么样呢?我们来看图(课件图片)像什么?

11、——这个词用的好。就是说——(学生说路线,教师板书路线的箭头)空气从我们吸一口,进去了,呼一口出来了。空气在干什么?

——旅行。进去转一圈又出来了。我吸进去和呼出来的一样吗?

12、——你刚刚憋气为什么憋不住了?知道了吗?

13、——我发现刚刚还有一个问题,很多同学吸气、呼气的时候(教师模仿夸张耸肩的动作)。也就是说咱们呼吸的时候上面会不会动?

14、——咱们来,一手放在胸部,一手放在腹部,来看看呼吸时有什么感觉?来,吸气——呼气——

15、——我们来个小活动,两个人抱着另一个的肚子,你吸气看看。

16、——咱们按照科学课常用的方法,最好做一个模拟实验。这里有个瓶子,如果让你去模拟的话,你会用它模拟那部分?

17、——少个气管,最好用个管子。还少什么?

18、——而且,你会发现它是一个全身协调,合作完成的动作。而且你会发现人身体是一个非常精巧,非常奇妙的机器。

19、——好了,他们不让我上了,下课。

20、。。呼吸和不呼吸,对生活有什么影响?

21、。。嘴巴是用来吃的,鼻子是用来呼吸的。

22、。。如果跑步的时候,鼻子不够,那么就要用嘴巴。

23、。。像一棵枯掉的树倒过来,上面是主干一样,下面是很多分出来的树枝。

24、。。我还发现医生在输液一样,灌入药水时,他一拉药水就灌进去了,然后一推,药水就射到人的身体里面去了。

以上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与生活有较大关联的话语,其中20、21、22、23、24是学生的回答。

四、观察分析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有一基本理念是“以生活中的科学为逻辑起点”,在这一点中它提到“科学课程要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这堂课就做得挺不错,一开始的课堂小游戏“憋气”便直入主题(呼吸),并且很有体验性,能够有充分的感受。然后又是学生有直接感受的问题(上面的第5条),他不是直接问的,而是通过与生活中其他东西做类比来引导的,这是一个比较细节的地方。

“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科学的重要性,了解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科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这是课程标准中的一句原话。在这堂课中则体现在教师的引导中,如为了说明嘴不包括在呼吸器官中,教室引导学生发现鼻子与嘴的各自最主要职能,涉及到只用嘴或只用鼻子会怎样以及跑步、感冒时会怎样这些问题,使学生在思考与感受中体会到嘴不包括在呼吸器官中的原因,这些主要体现在6、7、8、9条。

“要创造学习科学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科学的魅力和乐趣”,这句亦是课程标准中的。个人觉得这是这堂课中体现得最好的地方,先是课堂前的交流,聊到QQ,这无疑减轻了学生的压力(这是公开课),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在课堂中也有很多地方都是用聊天的方式来探讨问题的,没有故意逃避一些不太好解释话题,而是像生活中一样的回答,没有变得官方,给学生一种很真实的感觉。最后的下课那句(19)更是完全把学生当作了平等的朋友,是一种很生活化的体现。

“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这是课程标准中对 “以生活中的科学为逻辑起点”这一基本理念的最后一部分阐述,这在我上文的记录没有很明显的体现(16、17有所体现),但这堂课是有设计活动的,一开始的分组讨论以及后面的模拟呼吸系统的实验。

五、观察结论

小学科学课堂生活化是很有必要的,当然要把握好一个度。这堂课可能在题材上与比较容易体现生活化,但是却也很值得借鉴,如上课的风格,对学生的态度等等。即使再怎样枯燥的知识,用适当的方法,加上教师个人的教学素质,都

篇6:中乡小学科学教学调研报告

作为一个从事科学教学的老师,不仅要具有精湛的专业知识和高超的教学艺术,更重要的是要善于进行教学后的反思,只有在不断的反思过程中才能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推进素质教育,现我根据自身经验谈一谈如何小学科学教学质量。

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取决于教学氛围和师生关系的和谐程度。营造一个生动、活泼、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前提和保证。赞可夫说: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儿童在课堂上都能自由“呼吸”。在一个开放的、民主的、充分尊重个性的环境和心理氛围中,学生的创新思维才有可能进入状态。古人说“亲其师信其道”。课堂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不仅是知识的传递,也是情感的交流。当我们在互动过程中,达到“相互信任,彼此尊重,融洽相处”时,学生成了真正的学习主人,才能敢想、敢说、勇于创新。试想,教师板着一张脸,学生对老师也是唯唯诺诺,学生又怎能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他们只能是一切听老师的,把教师的话当作圣旨,不敢质疑,又谈何创新。

2、保护好奇心,激发兴趣

好奇心是由新奇刺激所引起的一种朝向、注视、接近、探索心理和行为动机,它是人类行为的最强烈动机之一。好奇是孩子明显的心理特点,他们对周围任何事物都充满探索求知的渴望,并善于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老师应抓住孩子的好奇心理,由近及远,由浅入

深地给予理解,满足孩子的求知欲望,并鼓励孩子多思考,多提问题,有意识的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要想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必须注意其好奇心与求知欲的培养。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儿童思维开阔、想象力丰富。对学生的一些超现实或异想天开的想法或问题要给予肯定和赞赏,在兴趣的形成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而成为创新的动力。

3、注重知识建构的过程

科学课标指出:科学课程应遵循学生学习科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科学知识来自日常生活,在学生身边随处都有科学,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出发推导出新的知识,从而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特别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新问题,探索新知识。

4、加强科学思维训练

科学思维是一个联想、想象、推测、实验论证和创造的思维过程。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等特点。引导学生从尽可能多的不同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尽可能与众不同的新概念、新思想、新办法、并能从“异中求‘优’”。这是提高科学课教学质的重要途径。

篇7:中乡小学科学教学调研报告

调查人:调查时间:2010.09-2011.06 调查地点:闽侯县

调查对象:农村小学科学教学

为了了解农村小学科学教师及科学教学的现状和所面临的问题,我就“农村小学科学教师及科学校本教学现状”这一课题进行了问卷调查,现将有关情况整理如下:

一、小学科学课教师的特点

1、教师配备。

科学专职教师缺口很大。闽侯县就科学专职教师的招聘始于2009年,到2011年6月为止,闽侯县科学专职教师人数达20名。分配于各中心校,但很多学校专职教师数量不够,有的偏远小学没有配备专职教师,科学课程由其他科任老师兼任。

2、学历层次。

09年至今招聘的科学专职教师基本上是各师范院校本、专科毕业生,但就大多数学校而言,科学课由其他科任老师兼任,其所学专业文科多于理科,大部分的科学教师没有科学知识背景。

3、年龄、职称结构。

在20名科学专职教师中,青年新教师占55%,小学高级以上职称的教师占40%。但就全县科学教师而言,大部分是其他学科的高级职称,属于科学高级教师的比例远低于其他学科。

二、对当前科学课程改革的基本认识

1、对课程标准的理解

调查结果显示:仅有专职的科学教师熟悉科学课程标准,有兼任科学的教师对科学课程标准只做了一般的了解,并没有深入系统地研究过。

2、教师的教学方式

此次调查结果显示:只有专职的科学教师认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效果非常好,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仅专职的科学教师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究性学习,并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给予及时指导,但是,一部分教师感到学生的探究活动无从指导,教师对探究式教学方法的使用还存在认识上和操作上的错误。大部分兼任科学教学的教师对教学持畏惧、茫然态度;有的教师换汤不换药,以前怎么教现在还怎么教;还有的教师认为自己的专业水平低无法应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不能很好的驾驭课堂;一部分教师仍以传授知识为主,忽视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一部分兼职教师把其他学科教学移植到科学教学中,忽略了科学课程的特点。

3、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科学课程资源是科学课程存在的基础和前提。在本次调查中,学校的硬件教学设施不足,主要表现在:科学教学教具不够,实验器材缺乏,有的实验室配备的实验材料已经过时,无法适应现在的科学教学。从调查结果分析可知,教师对校内资源或校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够,加之校内教具及相关教学设施的不足,科学课程实施的阻力还很大。

4、教学评价

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就是要通过评价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改进教学、促进学习,最终实现课程宗旨,即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调查显示仅有少数资深的教师认为完全可以做到,而且效果很好;一部分教师认为可以做到,但受条件限制,实施起来很难,暂时不能做到。教学中,大多数教师由于受到升学考试或其他条件的限制,常采用试卷考试的评价方式。

三、接受科学课程培训情况

科学教师的培训和教研情况还是比较频繁,每年新教师都会参加岗前培训,每个学期都会组织2次的科学专职教师教研活动,通过开展科学教师优质课评选活动和课堂比武大赛来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和教研交流,但是,能与福州市区的科学专职教师交流的机会较少,参加省级科学骨干教师组织的培训机会较少。

四、结果与分析

通过教师的访谈和问卷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闽侯小学科学现状特点可以归纳如下:小学科学教师的师资配备严重不足;学生和家长未能够引起一定的重视;科学教师相当大的部分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大多数学校不上科学课;科学课程实施有相当大的难度,教具的配置及教具的使用还是多数老师正在探索的问题。

五、建议

1、增强教师师资,提升专业知识 壮大闽侯科学教师的队伍,增强科学教师的师资力量。小学科学教学要求教师具有较深的自然科学知识,而目前教师中有科学专业背景的教师不多,科学课教师主要由原有的自然课教师和其他学科的兼职教师组成。原有的自然课教师中,感到能够或者勉强能胜任科学课教学的较少,而兼职教师大多属于“科学”领域的“新手”,没经过学科训练,知识水平上不能达到教学的需要,所以很大部分教师亟待提高自身的学科知识。

2、理解新课标

由于接受培训少,自己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程度有限,大多数的教师要求专家带领他们学习理解新课程标准,但新课标的学习不能空谈大道理,需结合教学实际。

3、吃透教材

从自然转到科学,教材变化很大,教师们急需掌握如何把握教材,理解教材,落实课标。

4、提供教学示范

调查中100%的教师都提出要提供教学示范,少讲理论,而且要求通过教学示范来提升教育理论、更新课程理念,改进教学方式。

5、如何开发教学资源

科学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需带领和指导学生做大量的观察实验、动手操作等活动,但教学资源不足是困扰农村科学教学的最大问题,90%以上的教师迫切需要掌握如何利用当地条件开发教学资源,同时如何利用好现有的校内资源。

6、采取理论联系实际培训方式

篇8:中乡小学科学教学调研报告

一、从学生看课堂, 让科学课堂彰显生命的活力

在对不同层面的小学进行教学过程监控与质量评估的过程中, 对小学五、六年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主要涉及对科学教师教学行为的评价、了解学生对科学课堂的反映、对同伴关系的评价、对师生关系的评价等。在发放调查问卷前, 对问卷的格式、范围、内容和表述等进行了多次修改, 提高了调查问卷的信度。

1. 学生对科学教师教学的评价。

问卷表明:学生认为从不、很少有、有时、常常、总是“组织我们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分别为6%、11%、16%、28%、39%;认为从不、很少有、有时、常常、总是“鼓励我们思考和提问, 无论在课上还是课下”分别为8%、12%、18%、25%、37%;认为从不、很少有、有时、常常、总是“把结论告诉我们, 然后把大量时间用做实验”分别为23%、17%、18%、19%、23%;认为从不、很少有、有时、常常、总是“让我们课后准备一些学具以便上课用”分别为6%、11%、20%、30%、33%;认为从不、很少有、有时、常常、总是“鼓励我们猜想并且通过操作、实验、演示验证猜想”分别为9%、14%、20%、24%、33%;认为从不、很少有、有时、常常、总是“讲课时尽量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分别为9%、14%、18%、23%、36%;认为从不、很少有、有时、常常、总是“鼓励我们动手做实验或设计实验方案”分别为3%、9%、19%、28%、41%。可以看出:学生对科学教师的教学行为做出积极的评价, 这些教学行为的变化符合课改的基本要求。

2. 学生对同学关系的评价。

问卷表明:学生认为不同意、不太同意、不确定、比较同意、同意“小组活动时同学愿意和我一组”分别为7%、6%、8%、12%、67%;学生认为不同意、不太同意、不确定、比较同意、同意“我有问题时同学愿意帮助我”分别为6%、5%、7%、12%、70%;学生认为不同意、不太同意、不确定、比较同意、同意“我很愿意参加小组活动”分别为6%、5%、7%、11%、71%;学生认为不同意、不太同意、不确定、比较同意、同意“班上总有同学找我麻烦”分别为64%、9%、14%、6%、7%;学生认为不同意、不太同意、不确定、比较同意、同意“同学相互帮助, 关系不错”分别为5%、5%、8%、9%、73%。可以看出:学生对与同伴之间的关系做出较好的评价, 为合作学习奠定了良好基础。

3. 学生对师生关系的评价。

问卷表明:学生认为“老师鼓励表扬我”的为52%;认为“老师不讽刺挖苦我”的为47%;认为“老师公平的对待我”的为50%;认为“老师耐心听我的想法”的为48%;认为“我和老师的关系很近”的为52%。可以看出:学生对师生关系做出了积极的评价, “亲其师, 信其道”, 学生对科学教师的认可张彰出科学课程的生命活力。

二、从课堂看课改, 课堂发生着深刻嬗变

根据市教研室的统一安排, 对不同类型小学分批进行教学过程监控与质量评估, 第一批为赣榆县实验小学、东海县实验小学、灌云县实验小学、灌南县实验小学、解放路小学、海州实验小学、墟沟小学, 第二批为海宁小学、幸福路小学、锦屏小学、车站小学、东港小学、临海路小学、朱曹小学。在这期间共听科学课51节, 召开教师座谈会12次, 科学教师座谈8次, 学生座谈6次, 科学教师访谈9次, 学生访谈11次。从科学课及相关的现场信息可以看出, 科学课教学在诸多方面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1. 学生的变化。

由于新的科学课程标准加强了科学与现实生活、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 重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重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过程, 因此, 经过前期的课改实验, 学生在多方面发生了变化。首先, 学生对科学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由于科学教材中生活化素材增多, 学生感到亲切, 能够感受到科学的应用价值。他们便愿意学习科学, 喜欢上科学课。其次, 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改变。科学探究不仅是科学学习的内容, 也成为科学学习的方式, 课堂上由被动接受式学习转为主动参与式学习, 课堂上学生参与程度高, 能主动地进行各种活动、主动获取信息, 积极地表达自己的发现和观点。第三, 学生的能力得到增强。这些能力包括学习、思维、探究、应用、动手操作、表达、合作交流等多个方面。课堂上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多了, 他们的探索能力得到发展;课堂上小组学习、合作交流活动的开展, 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合作意识得到增强;探究的机会增加, 学生的创造能力有增强的趋势;通过创设各种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应用意识与能力获得发展。第四, 科学课程中人文气息、科学文化素材增多, 促进学生感受科学文化价值, 对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有潜在的影响。

在与教师的访谈中, 教师经常使用下面的关键词句来表达感受:与生活紧密联系, 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学生对动手操作感兴趣, 教材的实用性、趣味性强, 探索的过程更有利于学生学习, 学生的思维空间大, 合作讨论多了, 学生对课题学习感兴趣, 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归纳能力提高, 等等。

2. 教师的变化。

首先, 教师对课改是赞同的。通过学习、培训、实践, 教师赞同课改的基本理念与方向, 并积极地进行课程改革实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能自觉地进行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学方式的改变、教师角色的转变, 逐步使自己成为学生科学学习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尽管对科学实验教材及科学课程资源的配套持有不同的观点, 但广大教师对课改还是给予充分肯定的。在座谈过程中, 当被问及“从孩子或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考虑, 您会选择新教材或是老教材”, 有90%以上的答案是选择新教材。他们认为课改实验教材对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探究能力、应用意识、创新意识的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其次, 课改给教师的成长带来了机遇, 给他们的教学带来欢乐与动力。这次课涉及面很广, 所有教师都能参加学习与实践。教师需要学习的内容非常广泛, 包括教育理论、教育方针、课程改革的理念、科学课程标准、教科书、教学资料、各地实践经验、校本经验、自我经验等。科学课程改革对科学教师队伍提出了挑战, 促使科学教师不断地进行教学研究。科学课改中出现的许多新问题与困难没有现成的解决方案, 需要教师在实践中努力创造方法去解决。

3. 课堂的变化。

“课改”的核心是“改课”, 课改促进课堂教学方式发生改变, 课堂教学已经突破传统的模式和固有的知识传授的倾向, 根据不同的内容与学生, 采取多样灵活的教学方式。首先是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教师普遍认识到:好奇是兴趣的开始, 科学学习的开始, 是创造的开始。他们精心设计问题情境, 这些情境包括:与生活实际背景相联, 从生活到科学;与带挑战性问题相联, 从问题到科学;与学生实践活动相联, 从活动到科学;与游戏、观赏、审美相联, 从人文到科学, 等等。其次, 准备有结构的材料, 让学生在动手与动脑中感悟与内化。在配套资源不充分的情况, 教师采取替代、转换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操作材料, 通过操作材料的结构性和内在关联性, 让学生自主地经历探究的过程。第三, 精心设计活动, 引导学生探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 教师注意设计各种活动, 以促进学生探究。例如:设计场景, 让学生操作;设计问题, 让学生思考;设计方案, 让学生合作;设计作业, 让学生探究。针对实验之初的无目的性、形式化、无实效的活动方式, 教师对课堂上科学活动的认识不断加深, 逐步认识到活动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发现、归纳、概括等活动获得科学知识;通过经历、体验、感受、感悟等活动充分理解科学;通过提出问题、探索方法、解决问题等活动获得思维发展。

4. 教室文化的变化。

这次课程改革使教室发生了许多的变化:学习方式的转变使教学与学习主体发生变化, 学生从被动接受者变成积极参与者;教师角色的转变使教室的组织结构发生变化, 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关系也发生着变化。这些变化正酝酿着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新的课堂教学秩序、师生关系、同伴关系、行为规则与价值判断标准, 换句话说, 课改促进教室文化的改变。这种变化必然导致教育价值观的转变, 对学生的评价、对教师的评价、对学校的评价必将发生改变。尽管目前科学课程的有效实施存在巨大压力, 但广大教师、社会逐步认识到孩子的终生发展更为重要。

三、从变化看困惑, 在前行中检视问题

广大教师在赞同课程理念、积极投入课程改革的过程的同时,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也对科学课程提出积极的建议, 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存在的困惑与问题。

1. 在基本理念方面, 在赞同课改先进理念的同时, 也认为科学课程标准需要调整:能否整体设计九年级一贯的科学课程标准, 便于内容和梯度的统筹;有的基本理念太理想、太空泛;对基础知识与技能的重视不够;有的教学建议很难落实;评价建议的具体操作指导不明确等, 教师队伍建设建议以及关于科学教学设备和教室的配备更多的是教育行政部门的功能, 而不是学科课程标准解决的。

2. 在课程内容方面, 有的教师建议小学的科学与初中的科学要有效地对接和打通, 使小学是初中的基础、初中是小学的提高, 避免重复和遗漏;另外, 把探究作为科学学习的内容, 教学要求不明确, 80%的教师很难把握教学的“度”。

3. 在教材方面有城市化、西方化的倾向。许多教师认为教材的选材更趋于城市化, 脱离广大农村的实际背景, 在一些情景的设计上过多地吸收西方小学理科教材, 与我们的文化背景和习惯有很大距离。教材表面上入口浅, 但实际上空间大、梯度大, 教材中的正文、实验等跳跃太大, 教师、学生难以把握。有些开放题, 包括一些探究活动没有答案, 教师、学生不知道确切结论。

4. 在教学方面, 教师反映的问题主要包括课改对教师要求太高, 脱离教师实际。教材留给教师的空间太大, 教师利用不起来;要求教师的知识面、动手操作能力程度较高, 教材太简约, 要求教师去开发、创造, 但教学资源匮乏, 能创造的教师实际上太少。教学方式形式上有改变, 但本质上难以改变。班级人数多, 专职教师少, 难以开展活动, 忙探究活动就没有时间进行知识的系统教学, 忙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就无法开展探究活动。与教材配套的资源偏少, 市场上见到的各种资料都是与原来的教材配套的, 许多教材超出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具、学具缺乏, 教师自制教具、学具又难以适用, 也不现实。

5. 在评价方面, 课程标准的评价理念与现实距离较大, 教育行政部门、命题人员的观念保守, 过程性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评价不明确。

四、从挑战看机遇, 在平衡中寻求突破

1. 放大现有的有利于小学科学教学发展的优势。连云港市早在九十年代初开展了探究教学研究, 十余年来, 自然课教学抓得紧, 抓得实, 活动效果好, 培养了一批骨干力量, 成长了一批骨干教师, 虽然有流失, 仍然保留了一部分教学理念先进的中坚力量。教师经历了几轮新课程的通识培训和教材培训, 比较系统地了解了新课程的背景、理念、课程结构、编排意图、设计思路、处理方法, 教师的教学观念有了一定程度的转变。大部分教师对小学科学新课程的课程目标、主要内容、基本理念及操作方法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做中学”科学教育的理念、模式、操作、策略、技术在科学课中的推广与应用, 提高了科学教学的实效性。学生喜爱科学课, 根据我们的多次问卷调查, 无论是原来的自然课还是现在的科学课, 学生的喜爱程度明显高于其他学科, 学生对大自然充满好奇, 渴望学习科学。所有的这些有利条件都使得当前的科学课堂正发生着深刻的、可喜的变化, 要进一步发挥、放大这些优势, 深化科学课程的实施。

2. 确立科学学科的有效评价体系, 为科学课堂改革提供支撑。教学评价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在的评价与以往相比首先是从过去只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到关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其次是评价的形式、方法从单一的考试发展到了多元评价。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就是要通过评价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改进教学、促进学习, 最终实现课程宗旨, 即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课程教学评价的最主要特点是: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全面化、评价方法的多样化、评价时机的全程化。仅靠教师个体掌握的教学过程中的零散评价, 不足以支撑起科学学科这座大厦。评价制度已成为新课程实验的一个瓶颈, 严重束缚了科学学科的发展。确立符合教育科学要求的小学科学评价制度和评价体系, 是当今小学科学教育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随着各地教育管理部门对语文、数学、英语学科的制度化抽测, 强化了其考核学科的地位, 弱化了科学课程的相对位置。由于非考核科目的原因, 有些学校对科学教学没有过程甚至是终端管理, “上好”且不说, 连“开齐、开足”都成问题。基于此, 建立县区层面的小学科学学业水平抽测制度, 以此来逐步规范科学教学行为, 关键是在考什么、怎么考上加以研究和引导, 促进科学教学由“实然”状态走向“应然”状态。另外, 应建立科学教学设施设备的配备、更新、应用与评估机制。按照课标的要求, 对科学教育教学设施设备进行调整和充实, 满足科学课程教学的需要, 健全实验室、专门教室管理制度, 为课程改革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 建立有效的评估机制, 对“四配套”工程及“合格学校建设”配备的科学教学设施、设备的更新、使用情况进行定期督查、评估。

3. 加强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适应与满足科学教学的需要。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 再好的课改理念和目标也很难变成实际的教育成果, 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适切性程度决定着课程目标的实现范围和实现水平。科学课程资源是科学课程存在的基础和前提, 缺乏一定的科学课程资源, 科学课程便无法实施。而面对学校软件和硬件设施不能满足科学教学需要的情况, 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保证新课程顺利实施显得尤为重要。校内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丰富课程资源的一条极为有效的途径。科学教师能尽可能地利用现有资源, 做到物尽其用, 同时努力去克服困难, 创造条件, “土法上马”来解决问题。可自制教具, 合理开发身边简易器材进行实验, 同时还可以调动学生自制学具, 发动学生探究、收集资料、丰富教学资源, 这样既可以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的主动性, 同时可以解决部分资源缺乏的问题。校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是不容忽视的, 带领学生参观科研机构、高校实验室、自来水厂、气象站、环保监测站等地进行实地考察也是必要的, 也是丰富科学课程资源的另一条有效途径。教师在整个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起着主导和决定性的作用, 不仅决定了科学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 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 而且教师自身就是科学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条件资源。现在的社会是信息时代, 网络的资源是开放的、海量的, 其中许多资源经教师筛选、改造和设计可以为科学教学所用。

4. 营造优良的课程实施环境, 促进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的进一步发展。优良的课程实施环境是促进小学科学课堂改革走向成功的关键因素。课程实施的外环境主要涉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相关政策、校外科普机构、社会科学教育的环境以及学生家长的参与, 课程实施的内环境主要涉及小学科学教师、学生的参与、校长和学校的科学教育环境, 处理好这些相关因素将有利于科学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当然, 作为科学课程设计者和实施者的科学教师, 其在课程实施中的重要性更为突出。多渠道激励科学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充分调动科学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提供和谐的教学必备条件, 为科学教学营造良好环境和氛围, 将会进一步提高科学课程改革的实效。

在今后的科学课改实践中, 每位科学教师都应坚定信念, 深入学习, 注重反思, 把握方向, 使自己的教育观、科学观、学习观、教学观、评价观有深刻的转变。更重要的是在实践过程中进一步深化, 树立“有为才能有位”的思想, 抓住课堂教学主阵地, 积极地进行课堂教学创新, 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 采取灵活而有效的教学方式, 避免形式主义, 避免假活动、假探究。连云港市小学科学教育有基础、有能力、有优势, 发展势头不可阻挡。但是, 解决教师队伍、课程评价、教学装备是当务之急。我们有信心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领导的支持下, 把连云港市的小学科学教育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科学 (3~6年级) 课程标准 (实验稿)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科学 (3~6年级) 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

篇9:农村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现状的调研

[关键词] 农村小学;科学课堂;现状

[中图分类号] G424.21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1128(2008)03-0048-04

一、调研背景

为了缩小与城市及发达地区的课改差距,实现课程改革的均衡发展,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调研农村学校,找出课程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才可能“对症下药”,推动课程改革持续发展。课程改革的核心在课堂,落脚点也在课堂。老师们都清楚新课改的理念,也都已经能够接受,所以新课改的成败在于课堂教学的成败。基于以上考虑,笔者最近深入课堂,对我县已实施课改三年有余的科学教学现状进行了一次深入调查分析,集中听课20节,这些课涉及乡镇中心校、村校各个层面。通过调研,看到了科学课程改革的质的进展,找出了科学课堂存在的主要问题,实现了调研的预期目标。

二、质的进展

通过几年的实践,科学课堂改革在某些方面已经取得了质的进展。第一是树立了正确的科学教学理念。理念决定行为,所以这个进展是最重要的。老师们基本上能有意识地让学生充分体验探究的过程,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有意识地让学生自主构建科学概念,努力实现“三维”目标。20节课中,理念有明显偏差、包办代替行为较为严重的只有一节课,仅占10%。第二是做到了以探究为核心。老师们都能抓住“探究”不放,从内心认可了科学课必须以探究为核心,把探究既作为目标也作为手段,把大段的时间“让”给学生去实践。即或是老师讲课,也能做到竭力调动学生的思维,让“讲”成为调动学生探究的手段。那种只要结果不要过程、只要知识不要情感、三五分钟就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然后就没事干的现象销声匿迹了。第三是对“有效教学”的追求。这主要表现在老师能有意识地“追问”学生的收获。几乎每节课结束之前,都要对学生进行这样的追问:你们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想,有什么体验,有什么遗憾,你们觉得自己(或别人)在探究中的表现怎么样,你对老师有什么评价等等。老师们已经把这种“追问”当作了课堂教学的一个环节。这是一种好的现象,不仅是对学生发展的关注,而且是对学生反思品质的有效熏陶;同时,也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一种反思。一节课下来,教师必须想一想,自己究竟让学生收获了什么,有多少收获,不论是科学品质方面的,还是科学态度、科学习惯、科学能力、科学知识等方面的。探究不一定要有结论,但一定要有收获。第四是实践论思想的有机渗透。以往的科学课在学生猜想之后,大都是老师说“那我们来做个实验吧”或者“下面看老师做个实验”。现在学生猜想之后,老师这样问学生:“要知道我们的猜想正不正确,应该怎么办?”学生在稍加思考后都能回答“做实验”。这就是实践论思想的有效渗透,同时也把探究的权利比较“透彻”地交给了学生。这虽然看起来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件小事,但实际上却折射出教师的一种科学教学理念。老师在平时教学中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实践思想、实证意识、实践品质,这对把学生培养成一个“科学”的人是十分重要的。

三、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然科学课堂教学改革中也存在很多问题,具体内容及对策如下。

(一)怎样有效地使用教材

1.教学重点的确立问题。教学重点的确定应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教材本身,二是学生实际。教材的重点必须和学生的实际结合起来分析,让学生得到最大的发展。如一位老师在讲《磁铁的磁性》时,就把磁铁有磁性(包括磁铁两端的磁力最强)作为了教学重点。单纯从教材的角度分析,该老师对教学重点的确立是没有问题的,对磁铁磁性的研究确实应该是重点;但结合学生的实际,按照让学生得到最大发展的原则,这个教学重点就有问题。因为大部分学生本身就有“磁铁有磁性”的认知基础,那么再把这个作为探究的重点就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了,事实证明,学生也确实对此没有多大的探究兴趣。那么究竟应该把什么确定为教学重点呢?课后我和老师一起研究,决定把重点放在“证明磁铁两端磁力最强的实验设计上”,认为这是最有探究价值的地方,是最能激起学生探究欲望的地方,是最有利于学生经历“有意义”的探究过程的地方,本节课的精彩和探究高潮可能也就在这个地方。不出所料,老师在另外一个班再上这节课的时候,学生的探究兴趣高涨,设计出了很多连老师都无法“预设”的探究方法,而且学生相互质疑,使实验方法不断完善,真的具有“直抵真理”的味道了。于是学生发展了,教师发展了,我也跟着发展了。

2.对“用教材教”的理解问题。一是对教材的“忠贞不二”,照本宣科,是在教教材而不是在用教材教。二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新误区。这里我想重点说说第二个问题,有的老师过激地、片面地理解“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将教材中很有价值、对学生来说很有意义的内容也砍掉了。老师的表面理由是“新课程可以变动教材”,其真实的原因是这些颇具探究意义的内容往往“不好讲”,对教师本身的敬业态度和科学素养是一种挑战。其实只要老师们多花些功夫钻研教材,把教材“吃透”,这些“不好讲”的内容是完全可以深入浅出的。新课程认为教师也是课程的开发者,其确实可以变动教材,但这种变动应该是对教材的一种优化,而不是一种退化;是根据学生、环境、条件等的实际情况对教材的提升处理,而绝不是随意乱改,如果改了还不如不改,就是对教材的一种糟蹋。《比较水的多少》这节课中,“量筒的发明”应该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非常充实而“漫长”的探究过程,是学生“跳一跳够得着”的过程,但老师却将这个过程“无情”地砍去了,由“怎样比较水的多少”直接过渡到“要准确地测量出水的多少就要用到一种仪器,这种仪器就是量筒”。这不仅让学生失去了一次极有意义的探究经历,而且整个课堂教学效益就好比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

(二)怎样理解“探究”的内涵

1.探究的实质与形式问题。我们知道,探究的充分程度并不是由时间的长短决定的,也不是由探究问题的多少决定的,而是由探究的深度和“精彩”度决定的。有不少课探究的时间很长,但学生的探究并不充分;也有的课探究的问题很多,但探究更不充分。在相同的时间内探究的问题越多探究就越不充分,这是一种反比关系。值得高兴的是,有一位老师对《比较水的多少》的处理就非常有助于学生的探究。她把这部分内容分成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就只是“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比较水的多少”,她让学生充分地猜想,充分地设计实验,充分地交流问题,充分地质疑其他小组的方法,充分地动手探究。整个课堂十分精彩,探究十分深入,学生的思维极为活跃,收获很多。当老师问学生“这节课有什么收获”时,学生说:“猜想不一定正确,还必须用实验来检验。” “听别人发言时,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问题。”“实验做错了不要紧,怕的是再犯同样的错误。”……我想,如果我们的探究不进入实质,不想尽一切办法消灭形式,那么学生是不可能有这些“无价”收获的。

2.探究中的真实体验问题。《身体的结构》这节课中,在引导学生填写“气泡图”,即填出“跳绳”、“跑步”等动作中参加运动的身体部位时,老师采取的是让学生“仔细回忆”、“再想想”的办法。于是我就纳闷,为什么不让学生现场做一个动作体验呢?即使跳绳、跑步在教室里不好做,换一个其他的动作也可以,再说如果老师只“钟情”于“跳绳”、“跑步”的话,那就干脆让学生去操场亲自体验一下又何妨呢?毕竟现场体验比回忆的效果好得多;毕竟经历真实的探究历程是科学课的生命线;毕竟实践(而不是回忆)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尽管在这之前学生已有跳绳、跑步的生活经验,但那毕竟还不是探究。

3.手段与目的的关系问题。再先进的手段也只是手段,不可能成为目的。我们永远不要把手段当成目的去追求,否则,我们的课堂就会变味,就会降低目标的完成度。比如电脑多媒体手段,有少数教师不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而是“为了使用多媒体”,结果现代化的手段不仅成了形式,而且干扰了学生的探究。《材料在水中的沉浮》一课中,学生在做材料沉浮的实验之前,老师说“等我的音乐声开始你们才能开始”。我在想,为什么一定要等老师的音乐声开始学生才能开始呢?在学生动手探究的过程之中老师悄悄地把音乐打开不是更好吗?更重要的是老师在这个地方安排的音乐“手段”究竟是对学生的探究有用,还是对听课的教师有用?课后我问这个老师:你究竟是想让学生探究呢,还是想让学生听音乐?我这么一问,这个老师似乎明白了什么。

4.探究的效率问题。在学生动手之前,一位老师这样问学生:“你们组需要哪些材料?” 学生回答后老师说:“那我给你们吧。”接着又问第二个小组:“你们组需要哪些材料?”学生回答后老师说:“那我给你们吧。”……就这样一组组地问,一组组地发。显然,这样就白白浪费了学生的许多学习时间。其实完全可以让每个小组先自己讨论,在报告单上写好所需的材料,然后每个小组派一名学生上前各取所需就行了,这样不仅节省时间,而且更多地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效率从何而来,从教师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的严谨而科学的设计中来。

(三)怎样培养学生的探究素养

1.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问题。小学科学的主要任务或者说主要时间是让学生观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让他们在“获取事实”的过程中摸爬滚打,而不是解释和阐述什么。解释和阐述必须是在学生获取了充分的事实基础之上进行的,否则,学生的解释和阐述就免不了带有主观的色彩,这不利于对真理的追求。有不少的课在学生还没能占据足够的客观事实的时候,老师就急着问学生“这是为什么”、“这是什么原因”等,学生的回答当然就“站不稳脚跟”。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教师自己必须首先要有“用事实说话”的科学素养,然后才可能将“事实是科学之基”的理念渗透在科学教学的全程。教师要多用“证据呢?”“你的根据是什么?”“你凭什么这么说?”等语言对学生进行追问。不要动不动就问“为什么”。即使是科学探究的猜测阶段,也必须要学生养成合理猜测、猜而有据的习惯。尽管这个时候的猜测不免带有主观成分,但却是建立在学生已有认知基础之上的。如一位老师请学生猜测条形磁铁的什么地方磁性最强,一学生回答“应该是两端磁力最强”,老师马上追问“你有什么根据”,这对学生就是非常成功的证据意识的培养。

2.实验方案的设计问题。小学生在动手探究之前,如果没有充分而完善的方案设计,那么一般情况下他们的探究就会近似于胡乱摆弄,甚至不知道从何处下手。当然,如果老师是专门训练学生在动手中寻找方法的能力则另当别论。其实,动手之前的“设计”过程,同样是探究。遗憾的是,我们大部分课却忽视了这个环节,让人看了总觉得不像是“正宗”的科学课,不是有板有眼的科学课。《溶解的快慢》一课中,在学生做搅拌可以加快溶解的对比实验之前,就必须要引导学生设计这个对比实验的做法。即用什么方法,应该注意什么问题,特别是必须控制哪些相同的实验条件,更需要引导、启发学生“找”出来。但是老师却急躁地喊“开始实验”,导致学生的实验杂乱,秩序混乱,方法不科学。有的小组两杯水的多少就不一样,又怎么能得出“搅拌可以加快溶解”的科学结论?即或得出了这个结论,这个结论也只是表面上的正确。

3.对学生倾听习惯的培养问题。乐于倾听,善于倾听,是一个人非常可贵的品质,尤其是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这种品质显得尤为重要。可惜,我们的大部分课还比较忽视这个问题,不能在学生发言(交流)之前做这样一些有效地强调:请同学们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看你能从别人的发言中发现什么问题,产生什么疑问,你有什么建议,有什么不同的意见,等等。因此绝大部分课只要有学生发言时,其他学生都基本上无所事事,有的在继续玩实验,有的在说话,有的甚至在无所顾忌地打闹……但是有一位老师的这个环节却做得非常到位,结果学生的质疑状态、质疑能力发挥得可以说是淋漓尽致。这说明,“倾听”是多么的重要,它确实是一个探究者不可或缺的品质。

4.“合作”的内涵问题。这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老师不知道怎么“训练”学生进行合作,方法上存在问题。只是在学生动手探究之前老师交代一句“下面请同学们合作探究”,或者“请同学们分好工,进行合作探究”,至于怎么探究,怎么分工,怎么合作,却缺乏必要的指导,缺乏有意识地训练。二是合作目的茫然。老师们认为,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的要求,有利于解决难度较大的问题,仅限于此。这种理解无疑并没有错,但是缺乏高度和境界。合作学习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品质,壮大民族精神。这种理念下的合作才是最有价值、最有前途、最大气的合作。

尽管我们的科学课堂离“成熟”还有一段艰难的路要走,但我们坚信,既然质的进展越来越多,那么问题肯定就会越来越少,也就是说科学课改注定要成功。

作者单位 重庆市巫山县教研室

上一篇:服装店调研报告范文下一篇:懂孝道知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