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中期研究报告

2024-04-21

小学科学中期研究报告(通用6篇)

篇1:小学科学中期研究报告

《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中期研究报告

一、课题概述

课题来源: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颁布,科学课程已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已成为这个学科的一个基本教学特点。课堂教学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每个教师孜孜不倦、不懈追求的目的。从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实例中我们发现:“同样的学生,同样的教材,不同的教师,不同的教学流程设计,形成了鲜明的结果对比”。大量的成功教学案例已经证明,课堂教学质量的核心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首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由此,我们提出了“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这个课题进行研究。

起止时间:2011年3月——2012年8月

课题研究的现状分析:

(1)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单一。仍然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现有的资源没有利用,多媒体技术与新课程无法整合,直接影响新课程课堂教学效率。

(2)信息量少,知识含量低。新教材留给师生很大的空间,教师要依据教材结合学生实际拓展教材,或根据自己积累的知识去设计活动完成教学目标。加上现在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太少,所以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扩展与此有关的信息量,尽量充实一节课的知识含量。

(3)缺少科学课教学的基础设备。农村学校本身没有专业的科学教师,如果再加上没有标准的实验室以及配套的教学仪器,科学课的教学难以开展,学生的兴趣及探究的能力均受挫,要想更好的培养农村的学生在科学领域达到一定的水平,根本是不可能的。

(4)时间不足。课程标准规定:中年级每周二节,高年级每周三节科学课。如果与以前一样,讲多于实验,也许老师可以轻松完成教学任务,但如今却是,大量的实验探究加入到35分钟的课堂中来,既要猜测、设想,还要设计方案、进行有序探究,还要汇报、交流、讨论、汇总等,35分钟的课堂,明显的感觉到不够用。这样学生根本就完不成学习任务。

课题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1)通过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促进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从而实现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达到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将发挥重要作用。

(2)通过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为重新建构新的教学策略,提供一种理论依据和科学方法。本次新课程改革对我们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改革的新要求,学校信息技术设备的广泛配置,都为课堂教学的进一步改革提供了条件。因此可望在一个更高、更深、更全面的层次上对改革课堂教学策略开展实效性研究。

(3)通过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揭示课堂教学发展的内在规律,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育能力和促进教育观念的转变。通过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策略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找到解决课堂教学上的诸多问题和环节存在的困惑和办法。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课题研究,争取达到以下四个目标:

(1)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使学生的学习行为得到较大幅度的改善,真正把科学知识与生活经验紧密联系,使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策划中心。1

(2)转化教师的教学理念,革新教师的教学行为,提高教师在新课程改革形势下开展课堂教学的能力,培养高质量的研究型教师。

(3)全面推进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的有效的课堂教学。

(4)提高一个实效,真正完善现代教研制度,通过课题研究,把学校建设成为学习化组织,使学校成为务实型和研究型的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

课题研究的内容:

(1)围绕新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教育理念。

(2)运用多种方式使教材内容生活化:

①.导入生活化。②.例题生活化。③.练习生活化。

(3)通过多种渠道使教学过程生活化:

①.运用多种手段创设生活情境。采用语言直观、实物演示、游戏实验、多媒体教学等手段,创设生活情境,沟通科学与生活的联系。

②.努力创造条件,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实践能力,概括能力等。

③.借助生活化的教学,培养学生爱学的情感,顽强的意志,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④.养成学生生活自主性学习的学习品质,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之内化为自身的需要。

(4)探索提高教师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方式、方法和途径。

课题研究的方法:

1、实验法。通过实验的方法,实施制定的实验计划,在实验中观察学生学习活动变化,总结规律,构建对策体系。

2、调查研究法。通过对教师观念与教学行为分析对课堂教学学生学习方式类型水平的现状调查,把握课题研究的起点和基础,加强研究的现实性和针对性。

3、、行动研究法。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不同课堂教学方式的意见,在实践中探索学生欢迎的、高效的课堂教学策略,在理论的指导下进一步总结、推广。

4、经验总结法。对研究活动中取得的经验体会进行总结归纳,形成研究的规律及方法。

支持的经费:6000元

二、本阶段研究工作的内容、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研究工作的内容、情况:

1、在理论学习中更新教育观念

我们课题组采用了集体学习和分散学习相结合的方法,通过上网、学习专著、阅读教育教学类刊物,学习有关提高科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教育教学理论,写好教育随笔,积累教育智慧,用以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通过学习,努力从理论层面上引导教师对实验课题产生背景、科学依据、教育思想、实践价值全面把握,实现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转变。

2、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我们课题组正确把握教材的设计理念,灵活处理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学预案,构建结构性材料,引领学生亲自参与探究新知的全过程,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3、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开展课外科学研究活动。

农村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进行考察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场所。我们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带领学生到大自然这个“大课堂”去上课,自然课中凡是适合在当地自然环境中教学的内容,如水域的污染

和保护、植物与环境、土壤等等,尽可能让学生进行实地考察,直接与大自然接触,并注意把爱科学的思想教育和改变当地自然面貌结合起来,把科学课的教学和课外科学研究活动结合起来,从而使科学课取得了综合的教学效益。

4、利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电脑、投影、录音、动画等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变抽象为直观,变静为动,化无形为有形,生动形象地再现教学所需要的客观事物与现象,从而有力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主动参与学习的动机,使学生的学习情绪达到最佳境界。从而极大的提高教学效果。

5、加强实验操作的规范性,提高课堂探究效率

小学科学的主要学习方式是观察和实验,通过学生的亲自探究获取知识、培养兴趣和科学态度。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直接影响着科学探究的效率,影响着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本阶段研究工作的内容,我们课题组已经顺利完成)

存在的问题:

在持续一年多的科学课题研究中,我们取得了一些可喜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凝聚着课题组所有成员的心血。但我们同时也清醒地看到在课题研究中还存在一些困惑:

1、课题组个别参研教师在教学中虽然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但还是放不开,担心影响教学质量和升学业绩,课堂上学生主体地位体现得不够充分。

2、课堂教学内容如何走向生活化、课堂教学设计如何走向效率化还有待提高。

3、教师日常教学工作非常繁忙,如何处理好教育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关系,成为摆在教师面前的问题。

4、学习时间内学习内容难以完成。学生思想活跃,创新意识增强,教师不能充分考虑、估计课堂上可能产生的多种变化;由于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手段丰富,给教师驾驭课堂带来了困难。

5、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要关注很多深层次的问题。例如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好学生参与的机会往往更多,往往扮演了一种帮助的角色,困难学生成了听众,往往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小组汇报的学习结果不能完全代表本小组的水平。

三、阶段性成果

回顾一年多来的课题研究,我们初步取得了如下一些研究成果:

1、学生方面:通过课题研究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大大增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亲自参与探究过程,体验科学的本质,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觉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2、教师方面:通过不断的理论学习与实际研究,我们明确了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目标,增强了课题研究意识,提高了课题研究的自觉性,教师的素质得到了提升。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收集整理教学案例分析与反思20几篇,教学设计50多篇,论文也有多篇。在2011到2012各类论文评比中,课题组的教师能积极动笔进行反思,有一部分教研论文结合课堂教学,做了一些尝试,已经初具成果。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在评比中获奖,四、下阶段研究工作的计划

1.全面提高课题成员的素质。在今后的课题研究中,我们要积极采取一定的措施,促使全体的课题组成员能积极投身到课题研究中来,通过不断的理论学习和

课堂教学研究,营造良好的课题研究氛围,促进教师思想深层次的转变,变被动为主动,让课题研究处于蓬勃向上的局面。要开展组内说课、评课活动;要准备制作多媒体演示课件。观摩课教师要撰写开课心得;组织动员全组教师全员参与,开展互学互评,正确处理好教育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关系。形成浓厚的教科研气氛,使课堂教学走向生活化,促进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

2.积极推进课题研究的深度。在今后的课题研究中,我们在原有的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深入进行课题研究,带领课题组成员对自己的课题研究状况进行回顾和反思,对自己在过去的课题研究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适当调整自己的研究方向,使自己对课题的研究目的逐步明朗,充分认识课题研究的意图,从而为课题研究的深入打下扎实的基础。

3.课题材料的收集与整理。对前期课题研究实验所获取的各项资料、数据进行整理、汇总和完善,在阶段性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教师比较成功的个体案例和专题论文进行整理、汇编,以案例集锦和论文汇编的形式加以呈现。

4、课题研究始终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习时间。在今后的课题研究中,我们将探究出更好的教学方式,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得到发挥。探究出更好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每节课都能完成学习任务,打造高质量的科学课堂。

5、召开师生座谈会,总结经验;阶段成果汇总。

五、参加这段工作的人员名单

课题组负责人:

课题组成员:

六、报告时间:2012年5月

篇2:小学科学中期研究报告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在阐述科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以及提出课程实施的建议时便多次强调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就是说在小学科学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开发与利用好科学课程资源是一个关键环节。而目前对于学校来说,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对于课程资源的地位和作用重视不够,一方面是课程资源特别是作为课程实施条件的课程资源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却是由于课程资源意识的淡薄而导致大量课程资源特别是作为课程要素来源的课程资源被埋没,不能及时地经过加工和转化后进入实际的小学科学课程中,造成许多有价值的课程资源的闲置与浪费。一些小学甚至把教科书当成唯一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概念意识十分狭隘。只有合理开发和利用地方课程资源并与教材整合,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并为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此基础上我们结合本市地方课程资源特点与小学科学教材内容以及学校实验仪器设备不能满足教学需求等因素制定了《地方课程资源与小学科学教材整合的实践与研究》课题,此课题立项以来,已经实施了一年多的时间,已经进入了课题的第三阶段,现就将前期工作做以下汇报。

一、课题研究拟解决的问题

1.结合本市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现状进行分析。制定出一套特色的与科学教材向结合的地方课程资源开发计划,在日常的科学教学实践中进行有效的利用。开发本地隐藏的科学教育资源,发掘科学课程的育人功能。

2.本地区小学科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内容体系研究。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教师如何树立科学教育的大资源观,根据本市优势,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开发地方课程资源积极性,拓展科学课程资源开发的视野,这是小学科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研究的核心内容。

3.合理的整合地方课程资源与科学教材,做好对科学课程资源的规划、设计、实施和评价,探讨科学教育活动所需的地方课程资源,在进行科学教学设计时,首先全面考虑科学课程与科学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选择最佳的地方课程资源以完成具体的科学教学目标;其次,结合教材就科学课程资源做分析,即思考哪些课程资源校内没有,必须从地方获得,或校内已有但不够丰富,仍必须从地方获得,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实现科学教学目标的需要;最后,为地方课程资源与科学教材的整合做好设计、实施和评价准备等工作,使得实施过程和结果的评价切实发挥效果,并作为将来不断改进和完善课程与教学工作之用。

二、课题研究要达成的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让我们的科学教师能够利用与开发多种多样的地方课程资源,充分调动教师、学生、家长的积极性,并根据学校特定区域以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多种渠道让地方课程资源与科学教材整合成为有效的课程资源。充分利用身边具体、生动的地方课程资源与科学教材相整合对孩子开展科学教育,以培养他们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感知科学教学与自己生活的联系,感知生活中处处有科学,逐步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去看身边的科学问题、想身边的科学问题,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科学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共同促进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与发展。

探寻一条适合我市小学科学课程资源合理利用的实施途径,充分挖掘学生、家庭、学校有价值的科学教育资源,拓宽科学课程的教育教学渠道,提高科学教学的教育意义和教学质量,达到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

三、课题前期所做工作

1.课题立项后,我们通过开题报告、教研研讨等形式对课题进行宣传,让科学教师对课题申报的目的、意义以及我市在地方课程资源与小学科学教材整合方面存在的问题、课题实施的步骤、最终达成的目标等有所了解。并将立项申报书印发给每位课题组成员,利用学校教研进行学习宣传。

2.利用教研、网络、外出培训的方式进行有关地方课程资源与小学科学教材整合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强化教师科学课程资源开发与整合的意识,提升科学教师的专业知识及专业素养。

3.为了课题的有效实施,每学期开学初期,在教培中心杨健主任的组织下,各校课题组成员进行集中培训,明确课题阶段性任务,要求各校课题组核心成员积极宣传课题,组织本校的科学教师继续学习整合课程资源的理论知识,结合学校的情况进行课程资源的整合实践,并边实践边反思,对资源进行整理推广。

4.在每学期开学初期,我们组织课题组的成员进行教研研讨,针对不同年级的科学教材进行分析,主要分析不同学校可利用和能开发的地方课程资源与教材之间的联系,课题组成员结合自己学校的情况进行分析,讨论如何将地方课程资源与教材内容整合在一起,使地方课程资源更有效的与教材整合,一起讨论有的放矢的进行针对性实验研究,从而达到提高科学教学的实效性。在大教研活动背景的前提下,我们要求课题组的教师以校为本,结合教材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整合,尽可能达到地方课程资源为教学服务的目的。

5.课题组建立了完善的规章制度:明确规定人力、活动方式等,责任到人,使各课题组成员明确了自己的研究任务,明确了课题研究的具体目标。

6.根据课题实施教师的需求,有市教培中心杨健主任组织进行了三到六年级全体科学教师的实验操作培训,分别由市一小的杨超、郑红霞,市二小的徐晖老师进行了培训,实验操作的材料有学校实验仪器室的材料,有教师结合教材整合的地方课程资源的材料,主要培训各个操作的方法及实验步骤,培训教师边讲解,参与教师边实验操作,达到了边培训边实践的目的。此次培训以点带面,提升实验操作能力。调动全体科学教师积极投身于课题研究活动中,为课题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7.我们在着力提高科学教师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整合意识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课例的开发与展示,如市一小的杨超利用地方课程资源冬瓜皮、卡纸、铁螺帽、金属砝码等进行了《拱形的力量》课例展示;市二小的徐晖老师利用学生身边的废旧的报纸进行了《用纸造一座桥》的课例展示;郑红霞老师利用塑料盒、报纸、放大镜、镊子、水、小木棍等进行了《土壤里有什么》等课例展示。在每学期中进行的这些相关课例展示与研讨,有效引领科学教师有效的整合地方课程资源,一方面,以教研室组织进行全市研讨课,不同片区教师进行做课,活动中做课教师在说课时,结合教材内容就地方课程资源的整合介绍了自己的经验、以及使用资源的设想、对教学的作用等,听课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交流自己在地方课程整合方面的做法及困惑,通过大家讨论,在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教材整合方面。另一方面,利用共同体和校本教研的方式,进行做课交流。使地方课程资源最大化的应用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促进课题的实施。

四、课题实施取得阶段性成果

1.通过宣传,使课题组成员对课题研究的意义、目的、及实施方案有了较深刻的了解,并向本学校的科学教师进行了宣传与学习,使更多的教师对课题研究有所了解,为下一步课题实施做好了前期准备。

2.课题组成员通过加强理论学习,提高了《地方课程资源与小学科学教材整合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研究的理论水平,增强了部分小学科学教师的科研能力。3.通过课题实施,使教师意识到地方课程资源与科学教材整合要从孩子身边常见的事物做起。提到地方课程资源,我们许多科学教师有这么一种片面的认识:认为学校科学课程资源就是教材等书籍。还有许多人提到科学课程资源总认为那是个神秘和抽象的概念,其实恰恰相反,它是非常具体和鲜活的。作为科学课程资源,它们往往就是孩子身边的一些常见事物,而这些常见的事物往往会给孩子以具体形象的感觉,也容易令孩子对它们产生亲切感,多种多样、具体鲜活的资源还易于引起孩子的兴趣和科学探究的欲望。如我们身边的花草树木可以作为帮助小学生认识生命世界很好的课程资源,它们的身上蕴藏着丰富的值得孩子们探究的、有价值的内容。在进行教科版三年级《植物》单元的教学时,以一棵小树为例,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提出许多问题如:这棵树叫什么名字?它的生长需要哪些条件?这种树到了秋天会落叶吗?有些树为什么到了秋天会落叶?水分在树内是怎样运输的?树是怎样吸收养分的?如何证明它进行了光合作用?有哪些昆虫对它的生长造成危害?如何防止这种昆虫对它的侵害?如果没有阳光,小树能活下去吗?能活多久?它与我们人类存在什么样的关系等等。孩子可以通过调查、访问、查找资料、设计探究性实验等方式寻求问题的答案,这样孩子对于生命世界多样性的理解、对于生物生命周期以及生物的基本需求的理解都会有新的认识,孩子的科学意识、科学能力通过这些活动也会得到有效提高。让学生感知到科学就在自己的身边,生活中处处有科学。4.在实施课题过程中,让科学教师知道地方课程资源与小学科学教材的整合要贴近小学生的生活,从小处做起扩展学生对周围世界的体验。例如,我市一些农村小学周边都有小池塘的存在,在一位课程资源意识很强的教师眼里,小池塘便是一个很好的课程资源,它里面蕴含着许多可供探究的东西。在教科版五年级《生物与环境》单元的教学时,就可以利用这些小池塘进行教学,我们可以引导孩子观察这个小小的生态系统究竟生存着哪些小生命?经过一番调查,学生不难发现:池塘的岸边生长着各种树木花草,还生活着许多诸如蚂蚁、蚂蚱,蚯蚓、蜜蜂、蝴蝶等小动物;池塘的水面上漂着浮萍,还不时地有蜻蜓、水蜘蛛在活动,池塘的水面下生长着水草、鱼类、青蛙还有各种浮游生物。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这些生命都是怎样生活的?它们之间有联系吗?这里面是否存在着食物链?如果将整个小池塘封闭起来,少了某种生物,是否会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产生影响?有哪些情况会对小池塘造成污染?如果池塘里的水受到了污染,哪种生物首先受到伤害?有哪些措施可以保护小池塘,使它免受或少受污染?在对这些问题思考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将问题拓展开,这样,一片小池塘便可被我们用来作为锻炼学生观察能力,认识动植物,而且有利于学生理解生态系统成员间的关系以及环保重要意义等方面具体、鲜活的课程资源了。

5.地方课程资源与小学科学教材的有效整合,增加了小学科学教学学生实验操作的次数,提高了实验的实效性的同时,增加了师生间、学生间交往的频率和交流的密度。教学的空间条件发生了变化,上课形式灵活多样,促进了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心里与空间的距离大大缩短,从而学生间团结互助的气氛更加浓郁,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6.地方课程资源与小学科学教材的有效整合,在操作探究活动中,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够得到充分发挥。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为每一个学生提供科学探究的动力。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自己的喜好去探究,学生的学习兴趣肯定非常浓厚,探究也会更深入、更持久。另外,通过全班交流研讨、小组性的研究、个体研究,学生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独立解决问题。学生各个参与“科学研究”大大提高动手动脑能力,有效的达到了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

7.地方课程资源与小学科学教材的有效整合,使教学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教科版的科学课教材不仅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更重视培养健康的情感,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地方课程资源的“整合”。使学生的知识面、能力、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的能力大大增强了。

8.地方课程资源与小学科学教材的有效整合,使学生实验资源充分,参与机会变多的前提下,学生的探究能力、动手能力、创造能力、综合素质有明显发展。他们会自己研究生活中感兴趣的科学问题,自己动手设计和完成制作科学作品。

9.地方课程资源与小学科学教材的有效整合,使科学教学实效性得以提高,使学生的科学素养最大限度的得以提高。

五、课题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困惑 1.部分学校领导教师对科学课程的地位认识不充分。我市大多数学校对科学课不够重视,对于科学教学只停留在一般的课程上,所任教的教师面对学校所在区域资源,不是发挥主动性、积极挖掘,而是抱着“观望”心理。

2.我市大多数教师对于科学教学之限于教教材,或利用教材中课程资源,不能深入了解教材与地方课程资源之间的关系,缺乏开掘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停留在活动表面现象上,缺乏应有的探究过程。使科学教学与我们所在的地方资源相脱离,不能真正意义上让学生学习科学与自己的实际生活相结合,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起不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教材资源的局限性大大影响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与热情。

3.评价观念不到位。在评价实践中,过分追求用教材内容进行评价,评价主体不够多元化,在“科学标准的参照体系”的作用,却往往忽视了对学生对课程资源应用的评价。我们应该重视学生应用课程资源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评价,通过学生的自我实践性评价,提高他们的实践性能力,培养他们的科学学习的应用能力与创新精神。

4.地方课程资源与科学教材整合的还存在一些误区:一些教师认为只要是能够让学生进行教材内容实验的材料就是课程资源,对于地方课程资源的利用仅仅停留在让学生找一些能做教材内容实验的材料上,而往往忽视了教师、学生、家长、社区、学校这些有益于科学教学的其他资源,使一些有益于教学的地方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利用,大大影响了科学教学的实效性。5.在课题实施研究中还有一部分教师不敢放手,学生课堂中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还较少。

6.有些已经开发的地方课程资源没有完全推广,局限于自己的学校或共同体中使用。

六、有待改进的工作

1.利用大教研的方式搭建促进课题组成员的合作、互助和交流平台,达到资源共用的目的。

2.课题组中部分教师,课题研究的水平还有待于提高,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学习。

3.课题组研究人员比较少,力量还显单薄,单纯依靠这些老师来开展课题研究力量还不够,还需要课题组的成员利用校本教研的方式调动课题组以外的教师的积极参与。

3.要及时进行课题组成员集中研讨,对阶段性工作及时布置,及时研讨,同时对所完成的阶段性课题工作及时总结反思,形成资料进行整理。

七、下一步课题研究重点工作

1.继续加强理论学习。今后要边实验边研究,不断提高教师科研水平,促进业务成长。

2.课题组要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明确规定人力、活动方式等,责任到人,使各个学校课题研究工作紧张而有序,高质高效的进行。

3.利用全市教研、共同体教研、校本教研的方式,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使开发的地方课程资源得以推广使用。4.根据了解教师课堂教学情况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教师教学方式对学生学习方式所产生的积极的、消极的影响,收集相关资料,进行调查、分析,完善和细化课题研究方法。

5.加强《地方课程资源与小学科学教材整合的实践与研究》课例研究,然后组织全体科学教师观摩、学习,加强实践学习,不断提高教师对地方课程资源与教材整合把握能力。

6.召开教学研讨会,及时总结、研讨、推广《地方课程资源与小学科学教材整合的实践与研究》的案例或成功经验,使已经开发的课程资源得以广泛的推广使用,不断推动课题研究的进程。

7.整理好开发和利用地方课程资源与小学科学教材整合的案例及相关资料,为课题结题做好准备。

篇3:小学科学中期研究报告

根据科技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实施情况中期评估地方评估工作的通知》(国科办计〔2013〕56号),在科技部科技评估中心指导下,江苏省科技厅牵头,联合发改委、经信委、商务厅、组织部、教育厅、财政厅及金融办等7个部门共同开展了江苏省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情况的评估工作。

本次评估主要围绕江苏省实施《纲要》的机制和战略影响、科技部署及政策措施、取得的成效和影响、问题和建议等方面展开。评估工作采用基于证据面向关键问题的方法,通过政策文本分析、文献研究资料分析、项目数据分析、案例研究、座谈会等方式,综合多方建议,形成评估结论。

1 总体结论

《纲要》的实施对江苏建设创新型省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又好又快地推进两个“率先”,具有战略指导性、宏观引领性、操作指引性和开拓创新性。

1.1 在发展方式上,江苏推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江苏遵循“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发展指导方针,准确把握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转变发展思路,推动发展方式的转变。一是实施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强自主创新,将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作为引进项目验收和省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等计划项目支持的重要内容。二是发展高新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组织实施“江苏省高科技产业发展841攀登计划”,力争用5年时间形成以高技术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在重点领域实现跨越发展。三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实施民生科技示范工程,促进支撑发展。四是前瞻性部署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引领未来发展。

1.2 在发展目标上,江苏开启创新型省份建设新征程

一是2006年江苏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科技创新大会,提出到2015年率先基本建成创新型省份的奋斗目标,标志着创新型省份建设正式启动。二是出台了《关于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进科技创新工程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的意见》,强化了创新驱动的鲜明导向,标志着创新型省份进入加速推进阶段。三是2012年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科技创新大会,研究提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一系列重大举措,标志着创新型省份建设进入攻坚阶段。

1.3 在发展重点上,江苏立足高端扎实推进

江苏结合实际,依据《纲要》相关部署,调整优化省科技计划体系,突出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支撑计划和基础研究计划等各类科技计划,设立相应项目资金,对相关领域进行重点支持。一是江苏科技“十二五”规划中重点发展领域与江苏科技“十一五”规划相比,提出了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等十大战略性发展产业。二是在生物医药、基因工程、电子信息、环保、装备制造、现代农业等领域取得了众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三是江苏开展的省级前沿技术研究立项项目涵盖了8大领域20小领域,基本覆盖了前沿技术领域中地方实施能力的全范围。四是2006年以来,江苏省共立项支持基础研究项目4555项,共计拨款6.8亿元,相关领域实现全涵盖。

1.4在发展保障上,江苏深化改革优化创新环境

江苏按照《纲要》关于深化体制改革、完善配套政策、营造激励创新的社会环境的要求,在组织机制和落实措施上不断创新,开创了发展新局面。一是制定实施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二是实施沿海开发战略,设立了沿海发展专项资金,作出了沿海开发部署。三是积极推进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切实推动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积极规划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编制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专项规划及三年工作推进方案。

2 取得的成效

“十一五”以来,江苏加强与国家创新战略的有效衔接,积极利用国家科教资源,进行了富有创造性的实践。江苏按照“一个环境、两个支撑、三个体系、四个落脚点”的科技创新工程总体推进思路,重点开展“创新型省份建设”“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江苏试点建设”“国家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江苏省试点工作”“南京国家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等重点工作,构建了富有活力的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在创新驱动发展道路上不断开辟新局面。

2006-2012年,我省创新型省份建设取得新的重要进展,区域创新能力连续4年位居全国首位,2012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超过1200亿元,总量继续保持全国第一,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3%,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56%,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4.5万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超过37%,各项指标均稳步增长,总体上进入科技创新活跃期。

2.1 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得到强化

“自主创新”是《纲要》提出的指导方针之一,江苏坚持把增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作为增强社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大力落实科技税收优惠政策,着力促进创新平台、科技人才、重大成果等创新要素加快向企业集聚。一是企业科技税收减免连年增长,企业创新动力不断增强。二是创新资源不断向企业集聚,企业创新基础得到进一步强化。三是企业创新群体持续扩大,社会创新主体地位初步形成。

2.2 产业结构调整已初见成效

以科技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纲要》提出的重要战略目标,江苏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调结构,促转型,以高新技术产业作为重要支撑,有力地保障了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一是高新技术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增长态势。20062012年,江苏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及其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逐年稳步增长,增长率有不断提高的势头。二是全社会产业结构得以优化,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有所提高。目前,江苏拥有省级以上高新区23家,其中国家级10家,居全国第一,高新区区内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达20%,高新技术产业的增长显著提升了我省抵御国际性金融风险的能力。

2.3 初步构建完善的基层创新体系

江苏在创新型省份建设的整体框架下,纵深推进创新型城市、创新型县(市、区)、创新型乡镇和创新型园区建设,以更高的标准、更大的决心,坚持不懈地将基层科技工作抓紧、抓实、抓好,基层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创新体系整体效能逐步提升,初步形成了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富有活力的基层创新格局。一是以创新型城市为统领,突出创新示范。目前我省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达10个,省级创新型试点县(市、区)达29个,创新型乡镇达60个,打造一批引领区域创新发展的增长极。二是以高新区为主阵地,突出创新引领。江苏高新区创新管理体制,不断提升创新型园区发展水平,优化“一区一战略产业”布局,强化综合服务功能和科技创新促进功能,建设创新驱动发展的先行区。三是推动科技大军下基层,突出服务根本。实行政策落实与项目立项、工作会商、科技进步考核“三挂钩”,建立科技政策辅导员、科技政策助理员、科技政策宣讲团、科技政策咨询团“两员两团”工作机制。

2.4 初步构建江苏特色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

江苏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注重发挥科技创新的驱动作用,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成果转化为关键环节,集成各方资源在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新材料、电子信息、现代装备制造、现代农业等领域率先突破,初步探索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依靠科技发展产业经济的路子。特别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一大批项目实施企业表现出较强的风险抵御能力,成为支撑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中坚力量。成果转化专项资金已成为江苏科技创新的一面旗帜。一是培育了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全国率先启动建设苏州纳米技术、泰州生物医药、南京通信与网络等“两部一省”科教结合产业创新基地,纳米科技、未来网络、太阳能光伏、生命科学等若干领域跻身国际前沿,成为我国唯一囊括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技术发明一等奖、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三大奖项的地区。二是促进了产学研协同创新。着力提升企业配置科技资源的能力,促进高校、研究院所最新成果产业化,产学研合作项目约占成果转化项目立项数的80%。目前江苏企业与省内外950多家高校院所建立了长期联系,建有产业技术创新联盟31个,“校企联盟”6714个,来江苏开展合作的科技人员达6万多人。三是支持了发展方式转型。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2012年江苏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超过37%,新型产业的销售收入突破了4万亿元,增长18%。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6.5%。四是提升了创新国际化水平。与以色列、芬兰、俄罗斯等70个国家建立紧密科技合作关系。鼓励企业到海外收购并购设立研发机构达50家以上。建设了牛津大学(常州)ISIS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无锡“中美科技创新园”、苏州“中芬纳米创新中心”等重大国际科技合作载体。吸引丰田、福特、博世、朗讯、三星等世界500强企业设立400多家独立研发机构。

3 问题和建议

江苏的发展正面临着诸多约束因素,如人均资源全国最少,环境污染负荷全国最重,产业附加值低,迫切需要加强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当前,江苏的经济增长仍是典型的投资驱动型增长,“十一五”期间,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22.8%,高于GDP增速近10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在50%左右,而且面临着人多地少、资源缺乏、环境问题突出、人口老龄化加快等诸多制约因素;江苏制造业大多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高端产业、低端环节”特征明显,高新制造业增加值率为20%,远低于世界40%的平均水平,出口产品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或自主品牌的只有10%。

目前,全国区域之间新一轮竞争态势已经形成,抢夺高端人才等创新资源的争夺战悄然打响,对资源整合力度的竞争尤为突出。江苏目前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的加速期、科技创新的活跃期,在新能源、生物技术、物联网等新兴产业领域具备一定基础,与发达国家处在“同一起跑线”,具有“同发优势”,完全有可能抢占先机,实现跨越发展,走出一条以创新驱动为特征的“先发之路”。

3.1 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统筹地方和国家资源

在“十二五“后期及”十三五“规划编制的总体思路方面,要深入贯彻学习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充分研究、吸收这次评估中各地反映的情况,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更加注重科技创新与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围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这个核心问题,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全国平衡、协调、可持续发展。

3.2 支持江苏建设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

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建设,将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经济转型升级为方向,以深化改革与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区域一体化发展为路径,着力集聚国内外创新资源,主动融入全球创新体系,加快提升创新国际化发展水平;着力加强核心技术突破,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推进体制改革和政策先行先试,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汇聚,加快建立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着力优化区域创新整体部署,加快形成创新协同有序、产业错位发展、城乡统筹协调的新格局。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把苏南地区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经济发展高地,主要创新指标达到世界创新型国家和地区水平。

3.3 试点江苏建设科技创新特区,推进区域科技创新国际化,为全国积累经验

江苏一直走在改革开放的前沿,尤其在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区域内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区域内的外国直接投资规模迅速扩大,其投资领域也从产业的下游生产加工向上游产品研发转变,区域内的国际创新与研发资源日益增多,同时,江苏已经在科技创新的国际合作方面做出了一些探索,2012年,中芬两国政府共同支持的“中芬纳米创新中心”在苏州工业园揭牌,无锡“中美科技创新园”获得科技部批准,“中以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落户常州武进,牛津大学ISIS(常州)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等相继落户。在这样的背景下,建设科技创新江苏特区,打破体制机制的藩篱,让市场在创新资源的配置发挥决定性作用,结合政府合理的导向,引导国际创新资源在江苏区域创新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同时为国家创新国际化积累宝贵的经验。

摘要:文章针对江苏省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情况的评估工作,围绕“十一五”以来江苏省实施《纲要》的机制和战略影响、科技部署及政策措施,总结取得的成效和影响,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篇4:小学科学中期研究报告

一、研究团队

广东省高红妹教师工作室成立于2012年9月,现拥有23个成员和107个跟岗学员,负责广东省教育厅委托课题《中小学教师领导力与有效教学研究》的子课题《小学数学教师教学领导力与有效教学研究》。

工作室申报的《香港内地小学数学教材对比研究》被列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是深圳市唯一一个立项课题,也是全国基础教育唯一获立项的课题。本研究通过对比香港内地小学数学教材,分析两地新课程实施的情况,从教材编写的视角反思和研究我国新课程实施后的小学数学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材进度安排,提出优化教学策略的建议。

二、研究主题

香港小学教材在《数学课程指引(小一至小六)》(2000年)指引下编写的教材就有近十种。课程指引有五个章节,每个章节都反映了香港小学数学教学的定位与发展的方向。香港课程标准重视教学评估的指导,注重对课程内容提出相应的要求、说明和课程取向,语言通俗易懂。教学重视第一学段的基础性数学课程的学习,教材编排比较重视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凸现学习目标的落实,很注重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因为香港教材竞争激烈,书商通常都会将教材配套的教具学具准备得非常细致周全,方便教师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故研究香港教材有利于我们丰富课改教材编写资源,提供可借鉴的课程理论、教材编写理论、知识理论和教材编写呈现顺序的优化理论,使教材更符合学生认知的规律,使我们拓宽视野,了解当前小学数学教材改革趋势。

三、研究内容

1. 研究对象。本研究通过对内地2001年和2011年开始实施的《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和香港2002年开始实施的《课程指引》进行比较,分析各自教学内容进度安排的利弊。比较香港内地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后的教材,按知识领域“数”“图形与空间”“度量”“数据处理”“代数”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共性与差别,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了解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开发情况,总结新的有效的教材编写建议,形成相关案例,为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研究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为小学数学教材建设服务。从教材编排等反思和研究我国新课程实施后的小学数学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材进度安排,提出优化建议。

2. 研究框架(见下页表1)

四、研究成果

1. 理清研究重点。对比香港内地小学数学教材,优化教学策略研究。对香港内地小学数学教材进行系统对比研究,分析两地新课程实施的情况,从教材编写的视角反思和研究我国新课程实施后的小学数学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材进度安排,提出优化建议。扩大眼界,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启发和促进我们的教学反思,提高教学效率。

2. 确定研究思路

(1)香港课程指引与内地2011版课程标准对比。先从内地《2011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和香港《课程指引》进行系统纵向、横向对比研究,分析比较香港内地教材开发的课程目标、素材选取、教材组织、教材编写等。

(2)香港内地教材编写思想对比。透过分析香港课程指引和内地2011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对比两地教材编写思想异同,找出可借鉴的优势。

(3)香港内地教材编排体系对比。了解香港内地教材知识编排体系的异同与利弊,找出内地“先学整数→再学小数→最后学分数”与香港“先学整数→再学分数→最后学小数”编排的原因与利弊。

(4)香港内地课程内容编排对比。按知识领域“数”“图形与空间”“度量”“数据处理”“代数”,进行教材比较,在比较的过程中发现共性与差别,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

(5)香港内地各版本教科书编写对比。分析教材编写宗旨、教材编写依据、教材编写理论,进一步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技巧和概念,增强学生对数学的信心和兴趣,可以把数学应用到其他学科上,并从数学的观点,找出学习上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发展能力。

(6)香港内地教学方法对比。2012年至今,我们与香港大学吴浩明博士一起做香港内地一课两讲活动,让来自香港内地两个不同教育体系的老师,为同一小学数学课题设计教学,向所属学校的学生授课,有效推动教师专业发展。

(7)香港内地课程评价对比。课程评价是一个价值判断的过程。课程评价对象的范围很广,它既包括课程计划本身,也包括参与课程实施的教师、学生、学校,还包括课程活动的结果,即学生和教师的发展。分析两地新课程实施的情况,从教材编排等反思和研究我国新课程实施后的小学数学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材进度安排,提出优化建议。

3. 两地对比发现

(1)不同体制造就了不同的教学文化。香港人办事标准化,具有团队精神。凡事都是按照标准来做。内地也有标准,是告诉你结果是什么,是检验性的。香港的标准详细到了该怎么做,是指导性的,即使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也能做好,更懂得如何利用团队的力量解决问题,更强调整体和团队。

(2)不同文化造就了不同的教学行为。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关系和作用不同。香港小学教师和学生基本上是朋友关系,可以互相自由地交往、交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辅导提示的作用。能促进学生积极开动脑筋,营造欢快的教学气氛,但内地班级学生人数较多,长期以来处于严格的课堂管理中。

篇5:小学科学中期研究报告

巴东县贯彻《全民科学素质纲要》 “十三五”中期自查报告 巴东县科学技术协会

根据恩全科组办发[2018]2号《关于对县市落实《纲要》情况实地检查的通知》要求,我们组织人员对巴东县贯彻《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开展科普工作的情况进行了自查,现报告如下:

一、组织实施保障情况

国务院《纲要》颁布以来,县委、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纲要》实施工作,印发了《巴东县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16-2020年)实施方案》,组织实施保障包括政策法规和经费投入两个方面。

——政策法规。在巴东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相关专项以及有关科技教育、传播与普及的法律法规中,体现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目标和要求。完善促进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政策规定,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提供政策保障。

——经费投入。各级政府要根据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发展的实际需要,逐步提高科普经费的投入水平,将科普经费、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各有关部门根据承担的《科学素质纲要》实施任务,按照预算管理的规定和现行资金渠道,统筹考虑和落实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所需经费。通过众筹众包、项目共建、捐款捐赠、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公民科学素质建设。

巴政办函[2017]13号成立了由常务副县长钱才东任组长,副县长黄艳妮任副组长,由县政府办、县科协、县委组织部、县委宣传部、县发改局、县人社局、县财政局、县教育局、县农业局、县文新广局、县卫计局、县妇联、县总工会、县委党校、团县委、县环保局、县气象局、县畜牧兽医局、县水利水产局、县水保局、县民宗局、县交通运输局、县国土资源局、县安监局共24个部门为成员的巴东县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科协。承担日常工作,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全民科学素质工作,使《纲要》的贯彻实施工作真正做到了有人管和有人抓。

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纲要》,将科学素质建设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之中。形成“政府引导、全社会参与、市场推动”的科普工作格局。实施方案从重要意义、指导思想、工作目标、组织领导、职责分工、工作任务、实施步骤、工作措施等八个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并按照部门职能分工,分别明确了“四个主要行动”和“五项基础工程建设”的牵头部门和责任单位。县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先后制定了《工作要点》,出台了《工作规则》、九大类《工作方案》等规范性文件,使素质工作走上了经常化、正规化轨道。

二、“十三五”工作任务完成情况

2016~2017年我们宣传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围绕“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促进创新创造”主题开展科普活动。

2017年在县科协扶贫村黄土溪村组织开展了首个“科技工作者日”座谈会。针对黄土溪村农业、畜牧产业发展势头趋好,但缺乏实用人才的实际,我们邀请县农业局、县科技局专家,面对面解答村民在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困惑。我们分别就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工程巴东模式、专利的申请和运用、测土配方进行政策宣讲和知识普及。座谈会上,村组干部和村民代表畅所欲言,从加速农村宽带网络建设、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专业合作社发展等方面提出建议,引起与会者的一致共鸣。

2017年的科普月活动紧紧围绕“创新驱动发展,科学破除愚昧”科普日主题,突出大力普及传播发展理念、大力倡导创新驱动发展、大力促进公众理解高新科技;硒科普、精准扶贫、健康扶贫、全民健康、网络科普知识竞赛、反邪教,把这些众多的活动融为一体,村民现场亲自体验,科普效果很好。科普活动月期间,全县共举办主场活动启动仪式1次、分场活动3场次,科技培训3场次。在整个科普活动月期间,全县共有49个单位参加活动、1926人参加活动、13个单位展出富硒产品供活动参观和体验,富硒产品的体验人数超过600人次以上。

配合县教育局(科技局)、中共巴东县委宣传部组织组织开展以“科技强国、创新圆梦”为主题的2017年科技活动周活动。主场活动在官渡口镇中心小学举办,县内其他中小学举办分场活动。

结合实际工作情况,创新工作模式,实施四类重点人群的科学素质行动。

根据湖北省青少年科技中心提供的科普报告内容,结合我县“未成年人、城镇居民和职工、公务员和领导干部、农民”四类重点人群的科学素质提升需求,同时兼顾科普覆盖和传播效果,于2017年4月10日至12日组织开展了8场“大手拉小手——科普报告荆楚行”活动,聘请李皓、王康为报告专家,共涉及人数2420人次(使用班班同步转播收听收看的只统计主场人数)。

5月底在官渡口镇中心小学启动了2017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我们对全体师生开展了硒科普知识讲座,科普大篷车车载视频播放硒科教内容,球幕影院在现场放映,硒科普展牌现场展示。同时,我们还开展森林城市创建与生态旅游科普活动。6月在溪丘湾、茶店子、野三关等其他几所学校启动此项活动。

组织开展了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全县“走进创客,体验创新”青少年调查体验活动6月8日在官渡口镇中心小学正式启动。县科协、县教育局及全校部分师生集中观看了火箭发射等科学体验活动。活动结束后,孩子们还放飞了载有梦想和感恩的纸飞机。同时我县野三关民族实验中学、茶店子镇中学分别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

2016年巴东的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茶店子初级中学获全国优秀示范学校称号、官渡口镇中心小学获全省优秀示范学校称号,学生作品获奖率是全省平均水平的2倍。县科学素质领导小组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青少年科教活动21场次,参加活动的青少年达8500余人。开展以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活动为载体,促科普工作进校园、进教室的一系列活动。坚持扎实开展和参与县、州、省每年一届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活动,共评出县级科技创新成果奖92件、科普优秀作文110篇,优秀科技实践活动奖25项、少儿科幻作品55件、优秀科技教师5名、优秀组织奖3个;有282件作品分获全州大赛各项目一、二、三等奖。积极开展 “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为主题的科普进校园活动,特别是开展以“保护长江母亲河”为主题的绘画、作文竞赛等系列活动效果明显,全县共有3000余名师生参加活动,大大提高了青少年的环保意识。开展科普报告进校园活动。县一中每年举办校园科技节活动,邀请专家为师生作科普报告,6000余名师生从中受益。开展科普大篷车进校园活动,全县有6所学校、7000余名师生享受到科普大餐。

坚持创造性的开展科普活动,很好的推动了全县科普工作的开展,形成了较大影响,对提高公民科学素质起到了积极作用。我们组织开展了“科技服务促春耕”、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科协会员日等活动。发放《硒知识科普手册》25400册, 实用技术培训65场次, 科普讲座28次, 受益12个乡镇,206个村。

以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为重点,实施城镇劳动人口科学素质行动。各级科协和有关部门组织广大科技工作者深入开展“科教进社区”科普活动,面向社区居民广泛宣传节约资源、保护生态、改善环境、安全生产、应急避险、健康生活等科普知识,倡导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区,营造浓厚的科普氛围,提高城镇居民的科学素质。积极开展技能型人才培训,累计完成就业培训1500人。坚持科普阵地的建设与创新。坚持办好巴东科协网、科普QQ群、科普公众微信号、城区科普画廊等科普宣传主阵地。围绕全县发展,围绕群众需要,围绕科普形势,采编丰富多彩的科普内容,及时更新科普栏目,较好的服务了群众生产生活。在寇准公园建设高品位科普宣传牌70块,增加了公园科普文化内涵,让城区居民在游玩休闲中学习科技知识。在县城寇准广场科普画廊,宣传卫生防疫知识,服务六城同创活动。

《巴东县科协网》站办出了新特色,搭建了新型传播渠道的科普平台,共设置峡江科普、科技工作者、科普活动、科技惠农兴村、科普报告会等7个栏目,为科技工作者和城乡群众学习科学知识、开展学术交流、获取科技信息,提供及时、便捷、丰富、新颖的科普服务。“十三五”以来共发布活动动态78条,科技知识90条,调研文章2篇,通知告示5条。举办了“我身边的专家”有奖征文活动,采写基层一线科技工作者和致富“土专家”11人。

在科普经费紧张情况下,结合大众阅读习惯的变化,积极探索自媒体平台科普工作,我们相继开创了“巴东科学素质行动”、“长江慧生活”科普微信公众号。一年来,长江慧生活创作发布科普知识130条,巴东科学素质行动创作发布350条。为公众传播科学、健康、靠谱的生活知识,求证网络伪科学谣言,交流生活生产信息,发布科学最新成果,发挥了较好效果。

通过积极汇报和争取,巴东科技馆已经获得了机构和人员编制,并且也安排了过度性的科技馆场所。中国科协配备的科普大篷车运转正常,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积极实施科普项目,助力我县特色产业发展。我们把科普项目的争取和实施,当作服务“产业兴县”的抓手,积极争取中国科协“基层科普行动计划”和省科协“基层科普服务行动计划”项目,大力普及推广农村实用技术和实施“金桥工程”项目,加强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建设,指导服务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工作,较好地服务了我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组织开展了全县“科普项目培训”工作会议,组织全县储备项目单位13个,项目实施先进单位5个,通过现场参观、请州科协讲座、先进单位交流经验等形式,为科普项目培育和申报打下了较好基础。成功完成了野三关镇谭家村科普文明示范社区;茶店子镇南坪村油菜科普示范基地;易达院士专家工作站全省示范站;弘康药业院士专家工作站;野三关镇民族实验中学助建科学工作室等项目的申报与实施。

三、实施《纲要》的主要经验、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与时俱进、坚持创新。巴东县在科普活动中紧跟科技知识发展和受众需求变化,积极创新科普方式、科普内容、表达形式,树立“开放、共享、协作、参与”的互联网理念,推行“互联网+科普”、“中国科普+巴东”、“恩施科普+巴东”等模式。一是创新科普内容。我们在科普活动中,聚焦人们的生产生活需要,聚焦社会热点问题,聚焦科技突发事件,科普活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今年我们编制发布科普宣传信息,涉及生产生活方方面面,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二是创新科普手段。针对互联网普及,社交媒体、自媒体的迅速发展的现实,我们转变过去开会、发资料等传统习惯,拓展了科普传播渠道。我们建立了“巴东科普”网站、巴东科普QQ群,“长江慧生活”、“巴东科学素质行动”科普公众微信号,并充分利用 “恩施科普”、“巴东广播电视台”微信公众号开展科普。同时还发挥技术协会创办的微信公众号,开展多渠道、多元化科普宣传。

三是创新科普表达形式。针对人们在新媒体时代喜欢“快餐式”阅读的实际,我们改变过去系统、专题、大块头、长篇幅灌输式科普方式,采取“碎片化”科普,做到手段灵活、内容生动、实时互动,最大限度的适应受众个性化需求。在科普传单、科普报纸、科普画廊、科普QQ群、科普公众微信号等宣传平台上,尽量选摘短小精悍的科普知识点,经常、多次宣传。

“十三五”以来,我们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不足地方也比较明显。作为科技工作者的组织,在为科技工作者服务,凝聚科技工作者的智慧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方面没有明显的效果,基层组织薄弱,有效覆盖面不足,县级群团部门的弱势依然影响着科协组织发挥作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科普资源的整合、科普市场化的运作机制与社会化的工作手段有待改进,社会科普资金投入力度较小,贯彻实施《科学素质纲要》的支撑力度不强。主要表现在乡镇及社会科普资金投入不够,全民科学素质基础设施不完善,部分社区、机关和企业缺乏科普宣传、书刊阅览、技术咨询、信息服务设施。由于科普投入不足,科普设施落后,科普服务能力较差。

2、《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贯彻实施工作发展不平衡,全方位的考核督查工作起步晚,贯彻实施工作的长效机制尚未执行到位。

3、科普工作奖励机制和措施缺乏。主要是经费来源渠道不广,仅靠财政预算内的科普经费不可能设立很多工作奖励资金,因而缺乏激励因素。对今后工作的建议

1、树立“大科协”意识,推进科普资源共建共享,提升科学普及水平。

①要以贯彻实施《科学素质纲要》为主线,发挥科协科普主力军作用,立足于让全县人民共享科普资源和科普服务,协调各方面力量,积极搭建区域性社会化科普服务平台,创新具有巴东特色的科普工作机制和模式。

②按照“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的方针,坚持以重点带全局,加强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科普工作。要在“大联合、大协作”上下功夫,落实好实施《科学素质纲要》和创建全国全省科普示范县的各项工作任务。③充分发挥

“县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和“科普示范县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协调作用,认真贯彻落实县委政府关于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和科普示范县创建工作的总体部署和各项要求,通过指导服务、联系沟通、动态统计、信息反馈、督查考评,加大社会科普资源整合力度,把各项科普工作集成到《科学素质纲要》框架之内,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科普工作。

2、继续加强科协基层组织建设,努力增强科协工作活力和影响力。

在“突出重点”上下功夫,推动全县科协基层组织建设上台阶,夯实科协工作基础。

①坚持按章办会,扎实完善乡镇科协、县级学会、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企业科协及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等科协基层工作网络体系建设。

②强化县科协对乡镇科协和县级学(协)会的指导督导,规范科协例会和重要事项报告制度,加强科协组织的上下联系与沟通,增强科协组织的整体活力。

③强化科协的服务意识。加强县科协对基层科协和所属学(协)会的服务,加强学(协)对会员的服务,创新服务方式,加强沟通联系,着力提升科协对学(协)会,学(协)会对会员的凝聚力。

④积极发挥科协各组织的作用,以工作成绩赢得党委政府关心支持。科协和所属团体要通过一系列扎实有效的工作和活动,充分调动各学会、协会、研究会及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的积极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大团体优势,形成科协委员与学(协)会联动,县与乡(镇)科协联动,“素质办”、“创建办”与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联动的科协工作新格局。

⑤认真做好智力与需求联姻的工作,组织动员广大科技工作者立足本职、心系全局,积极投身经济建设和科技创新主战场,把“第一生产力”的作用进一步发挥出来,把科协是推动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为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贡献。

3、以服务科技工作者为着眼点,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①按照“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要求,在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各级党委政府之间建立畅通稳定的沟通渠道。向广大科技工作者深入宣传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及时反映科技工作者对一些重大问题的意见和建议,更好地为他们提供学术研究、学术交流、成果转化、信息咨询、专题调研等方面的服务。切实维护科技工作者合法权益,使科技工作者对科协组织有归属感,切实感受到“家”的温暖。

②大力宣传表彰优秀科技工作者,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完善对优秀科技人才的表彰激励机制,抓好优秀科技工作者、科普先进工作者、学会先进单位、乡镇科协目标考核先进单位、全民素质工作先进单位和个人、优秀农技协、科普示范基地等评选表彰和推荐工作。坚持开展学术研讨和优秀学术论文评选推荐表彰工作,促进创新型科协组织建设和人才队伍成长。③组织全县学(协)会和科技工作者开展“科技五个一”和“科普五进”活动,搭建科技工作者创业平台。即:每年给县委县政府或行业主管部门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撰写一篇学术论文或调研文章;挂牌服务一家企业帮助建立生产、产品标准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帮助企业申请注册一个产品商标或绿色认证,力争获得知识产权;引进一项国内外新技术到巴东,与企业对接,转化为新的产品,为巴东发展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每年开展科普进农村、进社区、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活动。

4、加强督查考评,加快巴东科技馆建设步伐。

县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应会同县委、县政府督查室,在省科普示范县验收之前开展一次全方位的科学素质及科普示范县创建工作督查,按照缺啥补啥的原则完善措施,完成省级科普示范县创建工作任务。同时,尽快落实巴东科技馆异地重建方案,早日动工兴建,力争2020年建成投入使用。

巴东县科学技术协会

篇6:小学科学中期研究报告

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招标项目(2项)

项目名称

西南藏区人口与经济发展中的教育问题研究

“和谐社会”视域下西南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研究

2007JJD880234

大项目

2007JJD880235

大项目 重点研究基地重

2007.11-2010.12

孙振东

研究中心

项目批准号 批准经费 项目类别

重点研究基地重

起止时间

2007.11-2010.12

负责人

张学敏

一期已拨经费

所在单位

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

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

2、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22项)

项目名称

统筹城乡发展中的农村土地制度创新研究——以重庆市为例 从新感受力美学到资本主义文化批判——苏珊·桑塔格思想研究

07JA880007 中小学人权教育问题研究 西南民族多媒体字源识字教学研究

07JA880014

规划基金项目

2007.11-2010.12

涂涛

2.50

新闻传媒学院

规划基金项目

2007.11-2010.12

孙霄兵

理研究中心

2.50

西南民族教育与心

07JA751028

规划基金项目

2007.11-2010.12

刘丹凌

2.50

新闻传媒学院

07JA630024

规划基金项目

2007.11-2010.12

杨庆媛

2.50

地理科学学院

项目批准号 批准经费 项目类别 起止时间 负责人 一期已拨经费 所在单位 项目名称

城乡统筹框架下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创新的路径选择——以重庆为例

转型时期的英国城市社区研究——以伦敦为重点 北方草原民族与藏彝走廊 全球知识城市与中国知识城市

项目批准号 批准经费 项目类别 起止时间 负责人 一期已拨经费

2.50

所在单位

07JA790104 5 规划基金项目 2007.11-2010.12 张应良 经济管理学院

07JC770005 3 青年基金项目 2007.11-2010.12 邓云清

1.50

历史文化学院

07JA850002 07JA840014 5

规划基金项目 规划基金项目

2007.11-2010.12 2007.11-2010.12

曾现江 王志章

2.50 2.50

历史文化学院 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 构建研究

美国现代主义诗歌空间诗学研究

加西亚•马尔克斯的汉译传播与接受研究

西部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大学生学习适应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

成渝“新特区”农民工职业心理与行为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集体自我信息加工的社会认知神经科学研究

07JCXLX007

青年基金项目

2007.11-2010.12

杨红升

1.50

07JCXLX010

规划基金项目

2007.11-2010.12

夏凌翔

2.50

07JAXLX009

规划基金项目

2007.11-2010.12

冯廷勇

2.50

07JAXLX011

规划基金项目

2007.11-2010.12

陈旭

2.50

07JA752012

规划基金项目

2007.11-2010.12

曾利君

2.50

07JC752004

青年基金项目

2007.11-2010.12

郭方云

1.50

外国语学院

文学院

教育科学研究所

心理学院

心理学院

心理学院 项目名称

电影隐喻研究

纳西东巴文与水族水文比较研究

当代翻译美学原理研究 现代性批判:马克思哲学的方法论前提与历史叙事逻辑研究

项目批准号

07JA760011 07JA740035

批准经费 5

项目类别

规划基金项目 规划基金项目

起止时间

2007.11-2010.12 2007.11-2010.12

负责人

段运冬 邓章应

一期已拨经费

2.50 2.50

所在单位

美术学院 汉语言文献研究所

07JA740030 07JA720012 5

规划基金项目 规划基金项目

2007.11-2010.12 2007.11-2010.12

李智 胡刘

2.50 2.50

外国语学院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2.50 马克思主义环境哲学研究 “后金庸”武侠小说与武侠文化现象研究

租界体验与中国现代小说创作 五四译诗对早期中国新诗的影

07JC751005 响研究

青年基金项目

2007.11-2010.12

熊辉

07JC751011

青年基金项目

2007.11-2010.12

李永东

1.50 1.50

07JA751029

规划基金项目

2007.11-2010.12

韩云波

2.50

07JA720001

规划基金项目

2007.11-2010.12

孙道进

上一篇:训练大脑记忆力的方法下一篇:赏花三年级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