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古诗教学的几点体会

2024-04-12

对古诗教学的几点体会(精选8篇)

篇1:对古诗教学的几点体会

浅谈古诗词鉴赏教学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杜永友

中国,诗的国度。古典诗歌是中华文化中最精致、最灿烂的一页,尤其唐诗,更是代表了中国诗歌发展的顶峰成就。古诗用词准确、凝练,诗句精深华妙,其“花鸟缠绵、云雷奋发、弦泉幽咽、雪月空明”(刘熙载语)之美,充分展现了汉语之美,那么,面对这样优秀的文化遗产,在古诗鉴赏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进而培育诗情诗趣呢? “文贵隐,诗贵藏”,古诗语言的特点之一是精炼、含蓄,具有跳跃性,其意境的深邃、形象的不确定性,在教学过程中又往往使学生感到棘手,花费不少精力却无以着手。高一学生处于基础教育的较高层次,已储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语言知识和人生阅历,鉴于上述情形,我从教学实际出发,做了些有益的尝试,现小结如下:

一、掌握古诗鉴赏的一般方法

学习知识要善于总结规律、方法, 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真正全面提高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⑴ 分析情物

分析情物,即鉴赏诗歌的物象、意象,把握其特点,领会其寓意。一般说来,情物,指的是诗歌中作者表现主题、抒发情感所借助的具体的事物,即诗歌作品的形象(包括意象)。诗歌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和自然形象这两个方面。人物形象又包括作为描写客体的人物和抒情主人公。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描写的琵琶女,她是作为描写客体的人物形象,而其中的“江州司马”白居易则是抒情主人公。诗歌作品中描写的自然景物不再是客观的景物,而是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也就是作者主观之意和客观之象融为一体的艺术形象,称之为意象。诗歌中的意象常用并列式来组合,如杜牧的《江南春》“水村山郭酒旗风”就是并列了水村、山郭、酒旗、风几组物象,从而让我们领略到了江南春天的特有风情。

⑵ 知人论世

清代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文德》中说:“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论古人之辞也。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处,亦不可以遽论其文也。”知人论世,应当是“论世”第一,“知人”第二,进行文学批评,也必须知人论世,才能对作品作出正确的评价。孟子的这一原则对后世的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历代文学批评家所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而古诗往往又是古人“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往往与作者的个人经历、思想感情有着密切联系,是发自诗人内心的声音,知人论世,对诗篇的解读大有裨益。因此,在课前,我布置学生利用书本等资料查询古诗作者的生平、主要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及与作品内容相关的文化常识,帮助学生理解作品。让学生由被动地接受信息转为主动地获取、运用信息,扩大信息量,扩展知识面,让学生学习自主性得以充分体现。

⑶ 体会情语

古诗词具有自身的语言特色,体会情语,即体会诗歌的语言特色。古代诗歌语言的风格特色是多样的:有的清新;有的古朴;因此,首先要学会品味语言特色,体味语言的美。山水诗人认为“碧山”、“流水”都是美的,桃花流水窅然远逝,也是美的,都出自“天然”,都让人心境悠闲。其次要学会评析“诗眼”,古人作诗写词讲究炼字炼句,以求传神动人。阅读古代诗歌,评析诗人炼字炼句技巧和作用,有助于深入体会诗歌丰富的内蕴。“诗眼”是一篇诗歌的关键字、词,往往被作者寓以复杂而深刻的情感,若能在教学中就“诗眼”加以点拔、启发,就能使学生沿着这个方向作更深广的联想、思考,从而迅速把握诗篇大意,体会到其中的意境之美。

⑷ 反复诵读

古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韩愈在《进学解》中也写道:“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由此可见,大量诵读、反复吟咏是提高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古诗词讲求音韵,平仄对仗,富于音乐美。在教学欣赏古诗词时,因其篇幅短小,音韵和谐,在学生理解古诗词背景、内容的基础上,要强化诵读,“保证每首诗词至少读十遍”,直至成诵。诵读古诗词,注重指导学生语音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体会平仄转换、重音句读等朗读技巧,读出韵味,体会古诗词中饱含的意象、情感。古诗词历史久远,音义发生了很大变化,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偏差,应特别注意纠正。如诵读李白的《赠汪伦》时,不少学生将“桃花潭水深千尺”中的句读断为“桃花/潭水/深/千尺”,以求上下句的音韵和谐,造成了诗义的误读。其实,“桃花潭”是一地名,不能读破,唐诗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律诗,句读当以保持意义的完整为要,理解了这点,学生对《赠/白马王/彪》《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西征》等就有了新的理解和感悟。⑸ 鉴赏意境

<<易传>>云:圣人立象以尽意。在我国古代文论中,象指客观事物的物状、情状,意指客观事物蕴含的意义。意象是鉴赏诗歌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审美单元。意境则是诗人主观之意与客观景物交互融合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是组合意象创造出的“意与境谐”的艺术境界。鉴赏古诗的意象和意境是古诗鉴赏的主要内容。如杜甫《咏怀古迹之二》: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别怨恨曲中论。诗人的思想感情正是由“群山万壑”“紫台”“朔漠”“青冢”“春风面”“夜月魂”“琵琶”“黄昏”等意象来表达的。

⑹ 注重积累

学生能力的提高离不开知识的积累,古诗鉴赏亦然。① 积累古诗字词的古义。疏通字词义,这是鉴赏古诗不可缺少的基础;② 积累古诗常写的内容。古典诗歌卷帙繁浩,内容博大精深,要准确快速地进行鉴赏难度较大,但语文老师还是要让学生了解、掌握一些常写的内容,如乡情,伤离,怀古,吟边,忧思,登高等;③ 积累、运用鉴赏知识。例如,文体知识,首先,应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流变有相当清晰的认识,不仅要掌握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大文学源头,还要按照历史的顺序理清诗歌发展的脉络;其次,还应对古诗的格律知识有比较清楚的了解,诸如句法、用韵、对仗、平仄等知识。再次,还要充分把握古诗特点:高度的概括性、生动的形象性、强烈的抒情性、鲜明的音乐性;④ 积累典型的意象。例如,菊,常象征隐逸、高洁、脱俗;禾黍,常用来抒发国家昔盛今衰的黍离之悲;江水,时光的流逝、岁月短暂、愁苦绵长;子规,凄恻,惨苦;沙鸥,飘零、感伤等等。

二、在教学实践中提高鉴赏能力

在实践中运用鉴赏方法,在平时阅读中形成人文素养,培育诗情诗趣。有道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鉴赏古诗要掌握一些鉴赏的技巧和方法,但这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在实践中多读古诗,多领悟古诗的意蕴,多做鉴赏古诗的试题,多研究别人对古诗评价的文章,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提高领悟能力和鉴赏水平。在练习这一环节学生应重视所设置的试题。可参照试题选项来鉴赏诗歌,如,阅读杜牧的两首《过华清宫绝句》:

〔甲〕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乙〕 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1. 对这两首诗文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甲〕诗首句是一个远景描绘,诗人从长安遥望的角度,写出华清宫的富丽堂皇。

B.〔甲〕诗中“一骑”与〔乙〕诗中的“数骑”都是指骑马的人,前者指运送荔枝的驿使,后者指报告军情的侦察兵。

C.〔甲〕诗中的“红尘”与〔乙〕诗中的“黄埃”都有所喻指,前者意思是世俗的人生,后者暗指战争。D.〔乙〕诗中“千峰上”既扣题指华清宫,又讽刺帝王和妃子高高在上,远离朝廷和百姓而专门寻欢作乐。

2.对这两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首诗都是以安史之乱为背景,〔甲〕写叛乱发生前皇宫生活的奢侈荒淫,〔乙〕诗写**发生时朝廷的措手不及。

B.两首诗都是选取了特写镜头加以刻画,〔甲〕诗选的是荔枝运到妃子喜笑的时刻,〔乙〕诗选的是叛乱发生,歌舞停止的时刻。C.两首诗在艺术构思上都是有笔法隐曲而感触深沉的特点,曲折表达了诗人对历史教训的深刻见解。

D.两首诗都有简炼精确而语义深邃的特点。〔甲〕诗一个“笑”字巧写神态而寓以讽刺,〔乙〕诗一个“破”字象苦难而饱含愤慨。

由上可见,为了练习而练习不可取,练习的设计囊括了鉴赏许多方面的内容,通过总结、归纳、再练习,参照练习题来鉴赏,无疑也是提高鉴赏能力、培育诗情诗趣的有效途径。还可以通过竞赛、动手学写诗歌、开展研究性学习等活动来提高鉴赏古诗的能力,培育诗情诗趣。

三、小结

古诗鉴赏的最终目的不是应考,而是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审美感受。教师应当以使学生获得审美愉悦为目的,引导学生沉浸在古诗的美感中。古诗的美感来源于何处呢?一部分来自它的语言形式。直到现在,这种形式美还是我们审美愉悦的重要来源。朗读是体会形式美感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选择自己朗读,可以选择请同学朗读,也可以用多媒体教学,播放音频乃至视频文件。例如,“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读出回环往复之感,让学生深深体会到其中妙趣。古诗的美感还来源于它优美的意境。

朱光潜曾说过:“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媒介,能够欣赏诗的人们不但对于其他种类文学可有真确的了解,而且也决不会觉到人生是干枯的。”的确,培养诗情诗趣,可以丰富业余生活,增加精神食粮,陶冶情操,让人生更有意趣。而在遇到挫折的时候,可以读一读杜甫,苏轼等的作品,从中汲取向上的精神,学习他们对待逆境的从容态度和宽阔胸襟,战胜人生挫折,获得继续前进的力量。

篇2:对古诗教学的几点体会

岳阳市君山区许市镇中心小学

卢进华

古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教育部新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特别提到对古代优秀诗文的诵读问题,要求学生通过诵读古诗词,加强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并“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教育家于漪老师对古诗词教学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她说:“教学生学习古诗词,诵读古诗词,既不能放任自流,又不能降格为技能技巧的分析,要着力于整体感知,充分发挥诗词所蕴含的丰富的育人功能。”①目前中小学古诗词教学状况是不令人满意的,相当一部分教师无意中走了极端,不是放任自流,就是降格为技能技巧的分析,以致于古诗词这颗最香甜可口,营养最丰富的果子,还没被咀嚼品味,就囫囵吞了下去。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方法问题,也有认识问题。下面我谈几点认识。我认为,古诗词教学:

一、要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

偏入教材中的古诗词,应是诗中极品,既是学习语言的典范的例子,又是育人的最佳工具,所以古诗词教学,古诗词签赏向来受到重视。但古诗词是陈年宝珠,产生的年代距现在有一段很长的历史距离,加上古诗词所具有的特殊的规律、结构特点和表现方法,要让学生去鉴赏它,领悟其神韵,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古诗词教学首先面临一个学习材料(即古诗词)知识结构与学习主体认知水平的沟通问题。著名认知派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在其所著的《教育心理学》一书的扉页上写道:“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曰: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妄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学生知道了什么呢?这看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似乎每个教师都可以回答,而事实上,又有多少人能说清楚?又有多少教师从这方面去研究过学生?面对我们的学生,你能够大致清楚他们思维发展的基本特征是什么?有怎样的学识水平和认知结构?学生的生活阅历、人生理想、情操和品德修养等方面的准备怎样?等等这一切又恰恰是古诗词学习和鉴赏的重要前提。

中国古诗词源远流长,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点:抒倩饱满郁浓,意境丰富深远,语言精练含蓄,声律和谐优美。从笔者调查了解的情况看,古诗词的这些特征,对中小学来说,还存在不同程度的学习障碍。要让学生顺利地学习、鉴赏古诗词,教师必须帮助学生跨过这些障碍。

与其它文学作品相比,古诗词的语言更为精练,容量更深广。鉴赏古诗词,必须先过语言关,要把握词的意思,以及词与词的组合关系,这是鉴赏的基的和先决条件。意象是诗人摄影人诗词中并被升华了的客观物象,是诗人抒发情感的凭籍和媒介。它虽是具体的,却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古诗词中经常出现花鸟虫草,日月雨露,孤帆长亭,流水浮云等物象,虽然作为诗人创造物的意象在不同的作品中有着不同的内涵,但都与物象的基本特征相关联。帮助学生了解作品中不熟悉的物象的基本特性是必要的,如果学生从未见过梅花,也不知道梅花特性,又怎能理解梅花的品质?

古诗词中运用史实和典故的例于是很多的。史实和典故的运用,一方面使语句变得更精练,内含更丰富。另一方面使作品艰涩难懂。教学中如果不帮助学生解开这些疙瘩,再好的诗词学生也会觉和索然寡味。还有背景。作品的背景总容易被教师忽视,认为学生不了解诗词的背景,对古诗词阅读关系不大,实际上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学生不了解诗词的背景,有时会曲解作品原意。举个例子说,在古诗词鉴赏课上,学生就提出过这样的问题:“诗人怎样老是思乡附,想家啊,在外面可以看到很多新鲜东西,不是很有趣吗?”试想,学生如果怀着现代人重尚旅游的观念去读崔颖的《黄鹤楼》,怎么能进入“日益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境界?更不会体谅在天涯的“断肠人”的。

教师不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个 在教学中表现出这样三种情况:一是“放任自然”,对古诗词的语言、意象,牵涉到的典故、史实、背景不作交待或引导,让学生自己读,认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二是对诗词精分细割,面面俱到,想让学生把一切都弄懂弄透,以致使学生得到的是一堆零碎的字、词,而不是完整的、情景交融的美学境界。还有一种情况,是多数人所忽视的。诗词所蕴含的育人功能非常丰富,“可以这么说,上自天文,下至地理,万事万物,皆入诗中。美丽的景色,做人的道理,高尚的情操,审美的趣味,应有尽有,对情感的熏陶,精神的提升,习惯的养成,人格的塑造,起无可估量的潜移默化的作用。”②正因为如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恨不得把所有的有用的东西都塞进学生的脑子里,却忘了学生还是一个心具远未发展成熟的活生生的人,忘了他们的生活体验、人生阅历、思想情趣等方面的准备。这种硬塞的办法是不现实的,也是难以如愿以偿的。

二、要抓住一个“悟”字

古诗词教学的目标,应是引学生“入境”。

“入境”就是进入作品的艺术境界,同诗人的感情产生共鸣和交流。意境是诗词的生命。“境”由“情”生,“情”深则“境”丰。《文心雕龙·情采》篇中指出:“昔诗人什篇,为倩而造文。”诗人的情感凝聚和蕴含在艺术境界之中。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③鉴赏古诗词,只有进入了作品的特定情境之中,才能真正领略到作品的美。而“入境”在于“悟”,正如宋代严羽所说:“大抵禅道惟在妙语,诗道亦在妙悟。“妙悟””是一种神奇的心理感受,是鉴赏者与诗人突破时空限制,遭遇在同一艺术境界中的心灵交流,且“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悟”是积极、主动、创造性的心理过程,要让学生主动进入“悟”的状态,教师要营造恰当的氛围,让学生的思维在氛围之中充分酝酿、启迪、萌发、展开,从而跨入意境的门槛”。

怎样让学生“悟“起来呢?魏书生老师的课堂激趣之“引导想象法”,④不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从编入中小学教材的古诗词作品看,绝大部分有丰富的意象。这些意象虚实交映,动静相宜,构成了一幅幅意境优美的画面,或清丽灵秀,或挥宏奔放,或沉郁厚重,给读者留下了无限丰富和广阔的艺术空间。按照魏老师的做法,分四个步骤:l、勾勒形态。这是把语言符号转化为线条,开成物象,进行空间组合。

2、染上色彩。让物象披上诗人的主观色彩,也染入鉴赏者的色彩。

3、使画面动起来。学生如果不把自己的情感注入意象之中,画面是动不起来的,也只有领悟到了蕴含在画面之中的意兴情韵和思想情感时画面才会生动形象,才有生命。

4、使画面更细致,更逼真。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翱翔在自己创造的画境之中,触摸到诗人那颗诗心和他丰富的满神世界。整个步骤,让学生闭上眼睛用脑子作画,这样思维更集中,更深入,也更容易“悟”出更广、更丰富、更生动的艺术境界,从而得到更多的启迪和美感。

实景体验也是好方法。根据古诗词的意境开阔的特点,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把学生带出教室,让学生在广阔的大自然中脱去羁绊,放松心情,打开思路,领悟诗词的意境。比如,把《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让学生在春游时吟诵;把《望岳》(唐·杜甫),让学生在山顶上唱读;把《西江月·明月别技惊鹊》(宋·辛弃疾),放在夏夜里品味;学生将“悟”出怎样的一番感受?大自然的景,诗词中的情相交辉映,在这样情境下与诗人心灵碰撞出的火花,在学生心灵中久久不会熄灭。学生从诗中受到的感染,受到的启迪,会刻骨铭心,终生难忘。这是在教室里得不到的。

创设让学生“悟”起来的办法多种多样,有很多实例可借鉴,这里不再赘述。但无论采取哪种方法,教师生动形象的语言和高昂激越的情绪,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好诗词是学生“悟”出来的,而不是教师说出来的。但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都坚持把作品所传达的意义阐述清楚,那么这种阐述定是无力的、苍自的、徒劳的。艺术大师阿恩海姆认为:“没有哪些真正的艺术家能够用文字说明他们要说的事情”。这因为文学作品具有模糊性的特征,另一方面古诗词鉴赏是创造性活动。教师跟学生一样同属于鉴赏者,由于其学问、修养、生活经验。审美趣味等不同,同一首作品所创造的形象、意象和意境,在他们心中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在鉴赏古诗词时,不应向学生直接阐述作品的意义是什么,不应将个人的观点或参考书上的观点硬塞给学生,用好与不好,美与不美给作品

简单地划上句号。这样做其结果钳制了学生思维,学生无法自主地对作品进行应将个人的观点或参考书上的观点硬塞给学生,用好与不好,美与不美给作品简单地划上句号。这样做其结果钳制了学生思维,学生无法自主地对作品进行整体审美,既“悟”不了“情”,也入不了“境”。

三、要让学生“美读”作品

“美读”就是有感情地朗读作品,吟诵作品。

诗歌是抒情的艺术。“诗人所希望唤起的不是行动,而是感情,并且除感情以外,毫无别的希冀,”⑤诗歌是靠感情来感动读者的,而感情是靠语言来表达的。古诗词语言极富音乐美,讲究句式的整齐或参差变化,讲究节奏和对偶,讲究平仄和押韵,跌宕起伏,乐感极强,是很适合“美读”的。

“美读”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入于眼,出于口 闻于耳,记于心,形成学生的主体思维,是感知诗词的主要方式,也是获得作品美感的重要途径。朱自清先生曾说:“课文内容的理解,其意义的获得一半在声音里头。”⑥对于古诗词来说,更是如此。“根据语文学科特征,不管采用什么方法,都不能离开吟诵。否则,就不可能真正感受文章的气势。领会与品味到它的布局谋篇、遣词造成旬的绝妙之处”。⑦既然“美读”如此重要,教学中就应该让学生多读,美美地读,读出“美”来,读出“情”来。

“美读”是有条件的,它必须建立在对古诗词了解的基础上。不了解作品,能读起来,难“美”起来,自然领略不到文章的感情,领略不到文章的美。现在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崇尚“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认为学生多读了,问题就解决了。殊不知现代社会是一个讲效率的社会,让学生花大量时间死读,读出“美”来,这是不划算的,也是不现实的。对一个初中学生来说,从初一到初三毕业,每个学期开设的课程都在十科以上,他不可能把大部分时间用来死读。所以要让学生真正体会“美读”的滋味,就应该先帮助学生了解作品。叶圣陶先生说;“从前人读书,多数不注重内容和理法的讨究,单在吟诵上用功夫,这自然不是好办法。”⑧叶老强调把“理法讨究”与句吟诵”结合起来,“惟有不忽略讨究,也不忽略吟诵,那才全面不偏。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⑨

篇3:小学古诗教学的几点做法和体会

一、品味古诗的语言美

古诗是语言的艺术。它言简意赅, 富有形象感、意蕴感和情趣性。不同的作品或不同的诗人, 又表现出不同的语言风格。如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一、二、四句中的“晓”、“鸟”、“少”押韵, 句内平仄交错, 句间平仄相对, 充分显示出语言的音韵美。又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其中一个“生”字, 就把香炉峰写“活”了, 也把山间烟云冉冉上升、袅袅游动的景象描绘出来了。

正因为如此, 对诗的语言的品味就成为了读诗的基础。在古诗教学中, 我注意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美, 引导学生品味古诗语言运用的精妙之处。在学生反复吟诵古诗的过程中, 我又注意发挥自己的示范作用, 充分展示自己的语言魅力, 以自己的语言影响学生的语言, 以自己的情感去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深入品味古诗语言的内涵、节奏、韵味、美感, 以读来检验学生对诗的理解, 做到读中入境、读中悟情。如我在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 先让学生反复诵读全诗, 看看诗中哪个字最能表达诗人的情感。学生很快找出是“喜”字。我接着说“喜”就是这首诗的诗眼, 于是让学生抓住这个“喜”字反复诵读品味古诗, 体会诗人“喜”的是什么, 诗句又是怎样表达“喜”的感情的。学生通过自学、互相交流, 体会了“喜”字表达的多重情感:“一喜叛军得以平复”, “二喜国家得安宁”, “三喜亲人能团聚”, “四喜回乡得偿愿”。这样就品味到“喜”字用之精妙, 一字重千金。

二、学会想象, 体会感情

每首古诗都着力表现一种意境。因此, 在理解了诗的大意后, 还必须引导学生深入挖掘, 细细品味, 发挥想象力, 深入诗的情境, 使诗中描写的景象在头脑中浮现出来, 这样, 就会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就会对诗意理解得更深刻, 对感情体会得更深入, 同时又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发展空间思维力, 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所以, 在教学时教师要创设条件让学生去想象、去领悟古诗中的意境美。可以让学生配乐朗读、画一画、演一演, 也可以让学生根据古诗去想象, 丰富相关情节等。如《枫桥夜泊》一诗, 诗人张继描绘了一幅“秋江夜泊图”。诗人触景生情, 通过对江边景物的描写, 表现孤寂忧愁的情怀。在教学这首古诗时, 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答得出“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要学生把诗人所描绘的意境想象出来。因此, 在教学时, 教师可首先配上一段蕴含淡淡忧思的轻音乐, 让学生从“月落霜天”“江枫渔火”中想象出事物的形象和色彩:一轮明月慢慢西沉, 月色渐渐暗淡, 一眨眼, 月亮不见了, 天地间顿时暗了下来, 这时候, 诗人感觉到天地间布满了寒霜, 到处透着一股清冷刺骨的寒意, 看到的只是渔船上的点点灯火, 或明或暗, 照着江边早已失去了光彩的枫树。通过想象, 学生的头脑中便会展现出一幅清冷凄凉的画面。接下来, 再从“乌啼”“钟声”去想象当时的声响:这清冷凄凉的境地里, 只有乌鸦哇哇的叫声和半夜里寒山寺敲钟的声音。在学生进入意境、意犹未尽的时候, 相机让学生把想象到的画面画下来, 进一步感受诗人的感情。这样, 学生通过想象这幅“月落霜天”“江枫渔火”“乌啼”“钟声”的“秋江夜泊图”, 就会如见其景, 如闻其声, 就能很容易地体会到诗人那种孤寂忧愁的情怀。

三、领悟古诗的意境美

意境是创作者的审美体验、情感与经过提炼、加工后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诗不同于小说, 它不可能像小说那样, 按照生活矛盾发展的过程铺叙开去。诗人是从这一过程中截取几个最感人的镜头, 用跳跃含蓄的语言, 创设出一种画外有画、言外有意、令人回味无穷的意境来表达审美体验、反映生活本质。入境, 是读古诗的根本。在古诗学习中, 教师应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领悟古诗的意境美。

如《寻隐者不遇》一诗语言相当精炼, 初读此诗, 似觉平易, 细加欣赏, 则易中有难。寻隐者来去过程, 一字未提;与童子会晤时的寒暄和问话, 也一概从略;童子答问也当不少, 但诗人仅摘三句, 答问不多, 但寓意深刻。在教学中我首先指导学生弄清诗的大概意思和人物,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诗人在松树下问些什么, 诗中有没有写?你能根据童子的回答展开联想补充出来吗?”“假如你是书童, 你会怎么回答?”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 对这些问话一一作答, 并让学生分角色当堂进行对话表演。在表演中学生思维活跃, 想象丰富, 对答如流, 还伴有生动、有趣的动作表演, 把《寻隐者不遇》中的寻访场面生动地再现出来了, 初步领悟到了诗的意境。

四、形态为手段

古诗言简意赅, 富有形象感、意蕴感和情趣性。三者又以形象感为基础, 因此教师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加强视、听等感官形象性的刺激, 以强化表象的建立、组合、转换。

1. 图画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

借助图画将古诗词语形体化, 更易于学生清晰理解诗意, 深刻领悟蕴含的哲理。如教“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时, 我出示庐山的正面图、侧面图, 让学生观看、比较;再诵读诗句, 图文结合揣摩、推敲, 使学生体味出多角度、多视野观赏庐山, 其面目确是各不相同。

2. 悦耳有时比悦容更重要, 不能悦耳就不能悦容。

篇4:初中古诗词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反复诵读,培养语感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诵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一个重要途径。在课堂上,教师应尽可能多地采用各种方式让学生去诵读,通过诵读来感受诗歌的节奏韵律。在教授一首诗时,开始可以先由教师范读或听录音机朗读,先订正诗歌中的字音,然后让学生齐读,还可以男女生分组读或男女生混读,通过不同方式的诵读来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在各种文学样式中,诗歌是最强调节奏性的,诗的节奏主要是指诗句中长短、强弱不同的音有规律的变化。我国古代诗歌中的停顿是有严格规定的,一般是四言二顿、五言三顿、七言五顿。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讲解一些节奏的知识,可指导学生划分朗读节奏,读出诗歌的韵律来,最后再让学生体会古诗词的“一唱三叹”之妙,甚至可以像古人那样摇头晃脑地去读,体会其中的美感。总之,要通过各种途径让学生读得琅琅上口、声情并茂,从中得到艺术的享受。等学生的朗读能力达到一定水平以后,还可以在班级或者学校里组织诗词朗诵比赛,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二、介绍作者,了解诗情

我们常说“文如其人”,指的是文章的风格同作者的性格特点相似,因此,了解了作者,也能从侧面了解其诗歌。了解诗人的生平传记是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创作丰富情感的重要一环,它可以使学生对诗歌及诗人有一个初步感知,为理解诗歌作好铺垫。了解诗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介绍创作背景。如在教学白居易的《观刈麦》时,先有感情地介绍诗的创作背景。《观刈麦》是白居易任陕西县尉时所作,当他看到劳动人民被繁重的租税压迫得衣不蔽体、食不裹腹时,对当地人民的这种生活现状表达了深切同情,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诗人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诗人的人道主义精神。通过诗歌创作背景的介绍,这首诗的主旨就显而易见了。

2.介绍创作风格。如在教《归园田居》这首诗时,先向学生介绍陶渊明的创作风格:他毕生追求质朴自然、闲情适意的自由生活和旷远恬静的人生境界,他长期居住在农村,创作了大量的田园诗,首创了具有恬淡自然之美的诗歌艺术境界,表达了自己的人格和理想。在了解这些之后再去理解《归园田居》的主题就轻而易举了。

三、解读诗题,把握主旨

在理解一首诗时,我们往往都会先理解它的题目,有些诗歌我们通过题目就能够猜测出它所要描写的主要内容、写作对象和场景。因此在讲解一首诗时,还要引导学生解题,通过解题来理解诗歌的内容。举例如下:

1.《黄鹤楼》:诗人崔颢在黄鹤楼干什么?他的心情怎么样,为什么?(诗人崔颢站在黄鹤楼上凭高远眺,他的心情十分复杂,想象着过去的仙人已经驾鹤远游,只留下空空的一座楼阁,即使眼前的景色再美,也无法掩饰心中那份浓浓的思乡之情。)

2.《春望》:诗人杜甫在春季眺望什么?那里的景色是繁华还是荒芜?为什么?(诗人在春天眺望长安城,而当时长安城被安史之乱的叛军占领,一片荒芜景象,这就是战乱中的唐朝首都。)通过这样的一番解题,即使不看诗的内容,学生也能猜测诗人想要表达什么样的主题了。

四、展开想象,体验美感

诗歌的美,常常表现在诗歌的意境美。意境是作者的主观情感和客观景物互相渗透、互相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诗歌当中的意境不是现成的,而是通过一定的意象来表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多种方法配合,引导学生根据词语所蕴含的意象展开丰富的想象,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品味深蕴其中的浓郁的诗情,获得强烈的审美体验,真正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效果。如在教王维的《山居秋暝》时,让学生想象这样一幅画面:在微微秋凉的空山雨后,皎洁明月映照松间,清冽的泉水沿石而下,水中鱼儿自由穿梭游玩,竹林中传来浣衣女的笑声,这样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立马把学生带入了如梦如幻的审美意境中,学生不仅感受了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创作特色,而且对这首诗的主题及意境有了更深的理解。

五、实地感受,加强理解

实地感受也是从事古诗词教学的好方法,可以利用当地的地理条件优势,带领学生去领略家乡的秀美景色和风土人情,进而去感受诗中所描绘的场景。如在教杜甫的《望岳》这首诗时,可以带领学生去临近的山上体会“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磅礴气势和豪迈情怀。

总之,虽然教学的方法是固定的,但教学的方式却是灵活的。相信只要教师能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和策略,就一定能够突破古诗文教学这一难关。古诗词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内涵极其丰富,让我们带领学生遨游其中,鉴赏品味,相信古诗词教学一定会呈现出一派新的景象。

篇5:对古诗教学的几点体会

摘 要:“部编本”初中语文新教材与旧版教材对比,在古诗文的量上有所增加。可见,“部编本”更重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初中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部编本”这个新平台,“把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从贵在激趣、贵在诵读、贵在搭桥三个方面,来谈谈对初中古诗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部编本;初中古诗文;新课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四学段(7~9年级)指出,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要求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包括中国古代、现当代和外国优秀诗文,7~9年级初中学段推荐61篇古诗文。

“部编本”依据新课标来编写,但在古诗词的篇目上有所增加,这足以说明“部编本”更加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正如相关人士所说:“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语文课应该学古诗文经典,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下去。”“部编本”在古诗词文上的变化,印证了这一观点。

那么,在“部编本”这一新平台,初中古诗文教学如何用好新教材、教好古诗文呢?笔者结合平实教学实际,从下面几个方面谈一谈对这个问题的几点思考。

一、初中古诗文教学,贵在激趣

“部编本”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说过,“部编本”主治学生“不读书、少读书”,培养学生读书兴趣是语文教学的“牛鼻子”。初中古诗文教学之根本就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图像激趣法

先利用书本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之中。如“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次北固山下》,教材中就有配图。笔者利用这一配图,让学生理解诗意,并找出图片中景物与原诗匹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诗意如此美,图片是怎么展示出来的。笔者还尝试让学生为古诗词文配图。配图是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画出诗中的代表意象,努力营造诗文的意境。如让学生为曹操的《观沧海》配图,一个学生画下:一身戎装的诗人,骑一匹白马,站在碣石山之巅。旁边是奇石密林,脚下是汹涌的波涛,远处还隐隐约约可见日月。学生通过画图,加深对诗文意思的理解,进而理解诗文主题。

笔者教学古文还采用思维导图的方法。教师先示范思维导图的制作方法,然后指导学生画图。比如为《出师表》制作思维导图,要求用树状式来画图,从当前形势、法度、用人、回顾、出师、道别等方面来画。

(二)故事激趣法

一篇诗文就是一个故事。初中古诗文教学可以用故事法激趣。比如笔者在教学“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时,先讲《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高力士脱靴、杨贵妃磨墨》等李白的故事来激趣,让学生了解李白的为人。在教学文言文时,笔者为了让学生掌握多义词,把一些常用字词编成故事。例如“何”字多义词,笔者用故事的形式让学生识记。故事如下:邹忌身高八尺有余,左右以为美,邹忌自以为不及徐公之美,则曰:“吾何(怎么)能及徐公也。”邹忌上朝,齐王问曰:“卿上朝何(什么)事?”忌具答,且?^齐王蔽深。齐王闻之,叹道:“何(为什么)者?寡人之蔽,何(多么)其甚也!”

(三)视频激趣法

视频是激发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媒介,它有文本所没有的视觉冲击力。当然,文本更是有自身的独特魅力。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不妨尝试用视频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笔者在教学《木兰诗》时,先让学生观看迪斯尼动画《花木兰》。电影中那些虚构的情节、幽默的语言常常吸引学生的眼球。学生在电影中认识了另一个木兰。在此基础上,笔者还安排学生运用合理的联想与想象改编《木兰诗》。

二、初中古诗文教学,贵在诵读

温儒敏教授在“部编本”培训会上说:“怎样教好古诗文的课?最好的办法就是反复诵读,读得滚瓜烂熟,不用有过多的阐释,也不要太多活动,宁可多读几遍、多读几篇。”清代的曾国藩谈到自己的诵读体会时说:“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展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可见,诵读不仅要声音洪亮,疾徐有致,还要眼到口到耳到心到,全身心地投入,从诵读中体会节奏感,品味作品的情趣和神韵。

(一)以集体读带动个人读,以全家读带动全班读

课堂集体朗读,指导朗读的方法,从感情基调、停顿节奏、重音等方面入手。再个人朗读,直到成诵。笔者还尝试让家长也参与到朗读的环节,以全家读带动个人读。家长把全家读的过程用视频记录下来,并分享到家长微信群,这能带动全班读。

(二)多诵读,多吟诵

温儒敏说,吟诵和朗诵不全相同。吟诵是自主诵读,适合古典诗词和韵律强的文章,不拘一格,用自己喜欢、能更好表达情怀的方式去“唱读”。朗诵则众声合诵,有利于营造氛围,但往往带表演性质,容易形成某些程式化“腔调”。初中古诗文教学要让学生多吟诵,“密咏恬吟”,才能“探其深远之韵”。

三、初中古诗文教学,贵在搭桥

古诗文教学不能一个个字词解释,特别是古诗词。如果一个个抠出来讲,那古诗词的意境就没有了。学生不能理解古诗词,是还没有这样的人生体验。当学生在生活中有了类似的体验,就能与古诗词产生共鸣。因此,初中古诗文教学,贵在搭桥。搭好桥,让学生自己走进古诗文世界。

总之,初中古诗文教学贵在激趣、贵在诵读、贵在搭桥,要紧紧抓住“部编本”这个新平台,“把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篇6:谈幼儿古诗学的几点心得体会

现在的幼儿物质生活丰富,学的东西也很多,如:乐器、舞蹈、绘画、书法等等,但值得幼儿背诵记忆的东西不是很多。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它博大精深,瑰丽灿烂,千百年来,以其精湛的语言,深邃的意境而脍炙人口,吟唱千古。而幼儿时期是一个人记忆力最强的时期,古诗篇幅短小,工于音韵,句式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在幼儿期学习古诗、诵读古诗,可以让幼儿了解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提高幼儿审美能力,丰富知识、启迪智慧、发展潜能、陶冶情操。

古诗教学,是我们班这一年来开展的特色课程。虽然古诗对于幼儿来说是很深奥的,但也有其理解之处,那就是读起来朗诵上口,句子简短,语言精练之处无一不给幼儿一种美的享受,为此,我们以每星期教一首古诗,由简单的到复杂,为了让古诗的含义容易理解,让古诗变得通俗易懂,而结合了图片、文字、音乐等多种措施进行教学。在近一年的古诗教学中,我逐步总结出了几种方法:

一、选择适宜的、艺术性和情感性较强的教学内容

让幼儿充分感受古诗的画面美、意境美

1、分主题选择、整理适合幼儿特点的古诗

如春天:《江南春》、《咏柳》、《春夜喜雨.》、《清明》;夏天:《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小池》;秋天:《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山行》;冬天:《冬景》《江雪》。

2、选择语义浅显、用字自然、意境美妙、感染力强的古诗

如《咏鹅》、《一望二三里》、《悯农》、《望庐山瀑布》、《枫桥夜泊.》、《登鹳雀楼》《相思》等。

选择这些音韵优美、意境美妙、语言凝练的作品,使幼儿欣赏到一幅幅富有色彩和流动感的四季画面,让幼儿感受意境美、语言美、情感美,引起幼儿强烈的情感共鸣,提高了他们的审美能力;潜移默化地激发幼儿了情感,丰富了幼儿的知识,也让幼儿知道了古代的一些著名诗人,如李白、杜甫、杨万里、孟浩然、贺知章、王之涣等。

3.选择与幼儿生活接近的古诗内容

与幼儿生活接近的古诗幼儿学起来易懂、感兴趣。如骆宾王的《咏鹅》,鹅是小朋友们最熟悉最喜欢的动物之一。熟悉它的外形特征,白毛、红掌、长脖颈,熟悉它高吭的叫声,熟悉它在河中戏水的景态。因而理解起来比较容易,诗句也就自然而然印在脑海里。又如李白的《静夜思》,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等都是比较接近幼儿的生活、脍炙人口、千古传诵的好作品。

二、古诗教学环境的灵活性

幼儿的生活、学习、成长离不开周围环境的作用,环境对幼儿的`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为此,我灵活利用周围环境来学习古诗。

1.在自然环境中学古诗

教育家陈鹤琴说:“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当我带幼儿户外活动时,会随时选择情景教幼儿学古诗。如在学校里观察柳树活动,让幼儿看看讲讲柳枝、柳叶的颜色,学习贺知章的《咏柳》,高高的柳树像美女一样,袅娜多姿,枝柳条像她那绿色的丝带。我启发说:“小朋友们,你可知这细嫩的柳叶是谁剪裁的吗?就是那锋利如剪刀的二月春风啊!”然后教幼儿朗读古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接着进行解释,这样幼儿玩玩、看看、念念学得轻松愉快。

2.在正规教学活动中学古诗

课堂活动是老师有目的地选择好古诗内容,准备好教具,精心设计好教学程序,由表及里,让幼儿在自觉状态中学会、学好。如中班学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我先出示四幅画,让幼儿观察画中人物形象的变化,想象这是怎么回事?然后用故事解说古诗含义,让幼儿理解。再出示有节奏的文字,学习有节奏的朗诵。接着创编动作加深印象,最后倾听配乐吟唱古诗,体会它的意境,这样的学习过程幼儿轻松愉快,兴味盎然。

3在日常生活中学古诗

我将古诗教学渗透到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幼儿通过学习,受到教育。如每天吃饭时幼儿会将米粒洒到桌子上、地上,无意中浪费了粮食。于是餐前我与幼儿一起学习古诗《悯农》,让幼儿了解我们每天吃的米饭来之不易,是农民伯伯用辛勤的劳动和汗水换来的,我们小朋友要懂得珍惜劳动果实。以后小朋友在吃饭时不小心把米粒掉在桌子上,会情不自禁地说:“粒粒皆辛苦”并将桌子上的米粒捡起来吃掉。

三、古诗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古诗内容比较深奥,而幼儿理解能力非常有限,因此,教师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是使幼儿对古诗感兴趣的关键。在实践中,我采用了以下方法,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讲述故事法

故事是幼儿百听不厌的,我常把一些幼儿难以理解的古诗内容编成一个个易懂的小故事,有感情地讲述,让幼儿从故事中理解古诗内容。

2.图示、图文结合法

图示、图文结合法是将所要学的古诗的图片、图示、文字先后出示在幼儿面前,给幼儿以直观的视觉效果,这种方法幼儿理解接受起来容易。如我教古诗《一望二三里》先出示一幅完整的画面,让幼儿感受一下自然优美的田园风景画,然后讲述画中的自然景色有些什么,再出示图示,这样幼儿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同时出示文字,让幼儿看看有几句,数一数每句有几个字,并用空格表示出节奏,让幼儿有节奏地诵读。

3.动作表演法

动作表演法是教师在幼儿理解古诗内容的基础上,让他们用动作、表情等方式来表现内容,既可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又可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且能加深幼儿对古诗的理解。

四、创设良好的班级文化环境

《纲要》指出: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每个幼儿提供学习与表现的机会。环境创设得好可以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在墙面上,我布置了“我们一起学唐诗”专栏、图文并茂的“中国名画与明诗”专栏,集美、雅、趣为一体,视觉环境给人赏心悦目之感。利用上午来园、中午餐后、下午离园前的时段,播放不同作者的古典诗词磁带、碟片,培养幼儿欣赏的兴趣。同时还可以让幼儿在学习中得到巩固。

同时我们还在区角游戏中,“快乐小舞台”为幼儿提供表演配乐诵读古诗的舞台;在“语言角”,投放了多样性的古典文学丛书,时常更换的图文并茂的古诗经典丛书、认读诗句中的字等;还让幼儿观看有古诗诵读或是歌唱的vcd,潜移默化地培养幼儿对古诗充满的兴趣,让幼儿沉浸在浓浓的艺术氛围中。

五、亲子共读古诗,陶冶情操

为了使幼儿古典文学课堂更广泛,我们努力取得家长配合,通过召开家长会,利用家园栏,联系册等与家长沟通,达成教育的共识,构建了家庭学习共同体。在我们的指导下,家长到书店购买了相关书籍,和孩子共同学习,还教孩子认字。孩子与古典文学的接触天地更广泛了,文学熏陶的时间多了,喜爱之情和学习能力不断增强,家长在孩子进步的表现中感受到了读古诗词的好处,对我们的教学倍加赞赏,更加关注。家园的情感也由此得到了沟通。

经过近一年来的古诗教学,我惊喜地发现,幼儿在朗诵古诗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现在我们班每位幼儿基本上都能背出3-5首古诗,并且知道古诗的大概含义,大部分幼儿能够知道五言、七言的含义,同时也促进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古诗教学也提高了我的文学素养和艺术修养,让我更深地走进了中国优秀古典文化艺术的殿堂。

篇7:浅谈我对书法教学的几点体会

民和三中

汪宜宾

[摘要] 书法教学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欣赏水平,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坚强的意志,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能给学生带来健体功效,不断开发学生智力,增强创新意识

[关键词]书法教学

审美能力和 欣赏水平品德和意志 身心发展 心理素质 健体功效 创新意识

书法作为一门古老的东方艺术,不但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而且有着鲜明的艺术性和广泛的实用性,其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它是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水平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正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对我国悠久文化传统的学习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那么如何辅导学生学习书法,便成为许多教育工作者共同关心的问题,对此我在从事书法教学的过程中,有以下一些体会:

1、书法教学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欣赏水平

书法本身极具美的因素。它蕴含着点画质地美、线条姿态美、字形组合美、章法布白美、神采气韵美、节奏律动美、形式丰富美、风格独特美。鲁迅先生说得妙:“书法不是诗却有诗的韵味,不是画却有画的美感,不是舞却有舞的节奏,不是歌却有歌的旋律。”书法可以帮助学生陶冶性情,培养丰富感觉意识和情绪意识,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去俗取雅,去粗取精,形成较高的审美水平。汉字不仅仅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它包含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汉字的书写到了一定的境界而上升为一种法度即称之为书法。书法艺术所展示的内涵远远超过汉字本身,所产生的魅力经久不衰。我们用手中的笔,在纸上留下线条笔迹,如一颗璀璨的流星,界破了虚空,使人回味,教人思考,既流出人心之美,也流出万象之美。汉字本身的美,在于它凝结着人们丰富的情感与创造力,人们正是通过其独特的“形式美”来体会到美的享受和愉悦,书法教学本身也是一种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广泛地欣赏古今名人的碑帖或书法作品,不同风格的书法会给学生带来不同的感受。如有的作品苍老、古拙;有的威武、雄壮;有的泼辣、酣畅;有的险峻、挺拔„„通过各种优秀作品的欣赏,使学生赏心悦目,得到奋发、开阔、愉悦、舒畅等不同艺术享受。在指导练习时,要尽量渗透一些美学观点,如讲笔画、笔顺、偏旁、部首、章法、布局时,要讲究轻重、粗细、长短、大小、开合、穿插、避让、平稳、向背等,讲运笔时,要指导学生讲究提按、顿挫、逆顺、藏露、转折等,学生通过长期的写字的训练,耳濡目染、心追手描,逐步形成对写字艺术的不懈追求,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自身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阳刚是美,阴柔也是美;豪放是美,婉约也是美;外露是美,含蓄也是美。优秀的书法作品是美的组合,每一字书法家都是按照美的规律来造型的。对学生来说,应着重提高他们对范字的线条美、结构美、章法美的领悟力。注意体会汉字的结构内涵,线条要有力度,有变化,有姿态;点画的形质有筋有骨、有血有肉;一个字的同一种笔画有长短、粗细、浓淡、俯仰、燥湿之分。注意在字的结体上表现为平正、险绝、雄健、飞动、秀美等。书法的练习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感受美、探索美、领悟美和表现美的过程。在懂得了什么是美,就能够有意识地、自觉地用美的眼光审视周围的世界,培养学生形成初步的审美能力。

2、书法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坚强的意志 在书法教学中,其首要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学会做人。我国自古素有“字如其人”、“书品即人品”之说,人品重于书品。在具体施教过程中,一个人学习写字,要想达到一定境界,不仅仅是技巧上的刻苦练习,更重要的是自身品德的修养和人格的塑造。在习书的过程中,养浩然之气,去甜媚之俗,学书的过程与德育的过程是一致的。教师在书法教学中,可以经常向学生讲述一些古今名人名家的生平事迹或趣闻轶事,讲述他们精湛的书写技艺、高尚的精神风貌,如颜真卿“忠义光明”、柳公权“心正则笔正”、王献之练字用尽八缸水、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墨”、怀素以蕉叶作书等,学生在这些名家事迹的激励下,经常激励对照和鞭策自己,久而久之,就能培养起他们洁身自好,爱国爱家的浩然正气和锲而不舍、迎难而上的坚强意志。学生是富有热情的,但缺乏恒心。他们注意力容易转移,要坚持长期单调枯燥的练习书法,那是需要意志努力的。实践表明,学习书法急功近利,反而欲速则不达。要心静气和、端正姿势、持之以恒地苦练。如果没有长期艰苦的磨炼,就无法领悟到艺术真谛。学习书法还有这种现象:开始学习写字进步很快,但到了一定时期,总觉得自己写的字越来越难看,似乎还不如以前写的,其实这是正常的“高原现象”,许多人在一次或数次“高原现象”后就灰心丧气,弃笔不写了,这时经过老师的引导、鼓励,使学生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鼓励等等,就提高了他们自我锻炼的能力。培养学生坚忍不拔,不怕困难的优良心理素质。当代书法家骆恒光先生言:“址几年或几十年以来沉潜于笔墨生涯之中,念兹在兹,孜孜殚精竭虑而不知倦怠,从池水尽黑到得心应手,下笔无滞。”正是在这汉字一笔一画的书写练习中,学生获得了韧劲与耐力,形成了锲而不舍、精力专注、耐心细致、不怕困难的优良品质。

3、书法教学能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学书可以调理身心,陶冶情操。书法艺术是高雅的超越表象模而直指心性的艺术。它通过黑白线条和空间的运动产生出无穷的变化,酣畅淋漓地表现出书者的抑郁的感情,瑰奇的遐想,怡悦的心境,争执的意念,飘逸的沉思,沉重的情态。展示书者磅礴的情怀,勇猛的精神,不屈的愤怒,痛苦的呐喊,悲戚的呻吟,缠绵悱恻的情思„„更可展现出书者胸怀和襟抱,表现人生命的活力、意志以及无限的情愫。不同的书体,如篆书的古雅朴厚,隶书的沉雄遒劲,楷书的严整瑰丽,行书的秀娟活泼,草书的奔放奇逸,也传递给人们不同的情感信息。欣赏者、学习者在欣赏学习时,与书法艺术产生一种心灵的交流,情感的共鸣,精神得以升华,情感得到愉悦,性灵得以陶冶,情操得以培养。练习书法须端坐案前,凝神静气,全神贯注,手、眼、心并用,一切烦恼和杂念皆抛于脑后,能有效改善大脑皮质,和气功里的静功一样,不失为修身养性的一大良方。同时在书写的过程中,随着运笔的提按顿挫,急徐变化,使人的情绪得到了表露和宣泄,心理状态得到了调整。

随着科技的发展,健康的定义也发生了变化。一般地认为,健康除指身体没有疾病外,还指人的心理健康。书法与健康有着内在联系,古今书法家多长寿,便是极好的证明。书法教育能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表现为:首先,执笔方法与写字姿势正确得体,能使腕、指、臂的骨胳、神经、肌肉等各部分者得到充分活动和协调发育。其次,习字时,举止舒展,呼吸均匀,手眼协调,讲究运动节律,静中有动,动中寓静,可起到与太极拳、气功异曲同工的健身之效。再次,练习书法需凝神静气,全神贯注,排除一切杂念,能“休养脑筋,转移精力,增进健康。”最后,书法练习时,笔画或浓或淡,或疾或缓,尤其是书写内容随心情高涨,使人之情绪得到表露和渲泄,能促进学生调节情绪,释放感情,缓解学习精神疲劳。周星莲《临池管见》曰:“静坐作楷书数十字或数百字,便觉烦燥俱平;若行草,任意挥洒,到痛快淋漓之候,又觉灵心焕发。”书法练习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健康的心理素质。

4、书法教学能给学生带来健体功效

正确的写字训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体形。书法教学首先强调是写字姿势,要求在写字时头正、肩平、臂开、腰挺、足安,做到“三个一”,即眼睛离桌子一尺,身体离桌子一拳,手指高笔尖一寸。正确的写字姿势,能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体形,并且还可起健美的作用。书法更是一门养身健体的艺术操。汉字在书写时要求学生有良好的心境,注意力要高度集中,屏息凝神,全神贯注,心眼并用,手、腰、头、腿等各个部位要协调,并排除一切杂念。而书写的这些要求,对活泼好动的儿童来说,是比较难的,但经过长期的训练,持之以恒,学生就能形成习惯,变得安静、沉稳、有条理、有耐心。古人讲:“寿从毫端来。”从事书法学习和创作时书者的生理和精神都能得到很好的谐调,有助于身心健康,具有延年益寿的功效。书法活动是一种刚柔相济、动中寓静的活动,是身、心、气互相配合的全面综合运动,它能取得与气功、太极拳等活动相同的养神健体的功效。气功和太极拳都讲究入静和运气,要求身体各部分处于一种自然协调、轻松灵活的状态,这与毛笔书写时所要求的姿态极为相似。学书者在临池创作过程中,要求身躯稳定,上虚下实,气沉体松,其专注毫端的神态颇类气功的“意守丹田”;而运笔时动作的徐疾顿挫,则类似于太极拳的动作节奏。这种以柔、静为主的运动,能使人的身体特别是大脑在运动中得到很好的休息和调理,具有与其他剧烈运动不同的健体效果。

5、书法教学能不断开发学生智力,增强创新意识

练习书法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对学生的概括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比较思维能力都有很大益处。美国的科学家作过多次人类智商的测试,结果总是中国人的智商最高,其原因之一就是中国独特的汉字很奇妙。东北师大有一位心理学副教授为了探索汉字与智力的关系,反复实验,结果发现,练习书法可以提高大脑左右两半球的协调活动性,从而促使脑反应能力提高,进而影响到智力水平的发展,而且书写水平越好的被试者,其大脑右半球的反应灵敏度更为显著。通过书法练习,的确可以提高人的智商。

练习书法可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真正的学习不是教师传给学生,而是出自学生本身。在书法教学过程中,读帖、临摹、析帖、背帖等环节都必须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例如,教学柳公权的《玄秘塔》,首先让学生看清范字的结体安排、点画特征,再看上下、左右、穿插、呼应、避让、中心、向背等关系,认真观察其笔画变化情况,体味行笔轻重、缓急、提按、顿挫等等。长年累用,学生观察能力性能有很大提高。

练习书法可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汉字结构单位组合时,要受到空间范围的限制,一个字无论笔画多少,都要匀称地分布在一个方块形空间内。因此,通过书法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缜密的思维能力,使人的大脑与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紧密相连,养成着眼全局、谋事周全的良好品质。大量的事实和科研史料表明,在知识创新、科技创新中,形象思维、直觉思维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而书法教学有利于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的结合,形成合理的思维结构。在书法教学中,通过观察、分析、临摹和对名家作品的赏析,书写技能的积累,通过对科学美的揭示,不仅能够深化对书法艺术理论的认识与理解,而且能够唤起学生对汉字的审美意识,激发审美情感,培养审美创造精神,激发起学生创作的欲望,学生可以把自己的好恶、情趣、习惯、心境以及对美的追求等诉诸于笔端,进行创作,从而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总之,书法教学在素质教育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要充分挖掘和发挥书法教学的功能,并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加以运用,努力提中新生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张怀瓌《历代书法论文选》

篇8:初中古诗词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反复诵读, 培养语感

俗话说:“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诵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一个重要途径。在课堂上, 教师应尽可能多地采用各种方式让学生去诵读, 通过诵读来感受诗歌的节奏韵律。在教授一首诗时, 开始可以先由教师范读或听录音机朗读, 先订正诗歌中的字音, 然后让学生齐读, 还可以男女生分组读或男女生混读, 通过不同方式的诵读来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在各种文学样式中, 诗歌是最强调节奏性的, 诗的节奏主要是指诗句中长短、强弱不同的音有规律的变化。我国古代诗歌中的停顿是有严格规定的, 一般是四言二顿、五言三顿、七言五顿。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给学生讲解一些节奏的知识, 可指导学生划分朗读节奏, 读出诗歌的韵律来, 最后再让学生体会古诗词的“一唱三叹”之妙, 甚至可以像古人那样摇头晃脑地去读, 体会其中的美感。总之, 要通过各种途径让学生读得琅琅上口、声情并茂, 从中得到艺术的享受。等学生的朗读能力达到一定水平以后, 还可以在班级或者学校里组织诗词朗诵比赛,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二、介绍作者, 了解诗情

我们常说“文如其人”, 指的是文章的风格同作者的性格特点相似, 因此, 了解了作者, 也能从侧面了解其诗歌。了解诗人的生平传记是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体会诗人创作丰富情感的重要一环, 它可以使学生对诗歌及诗人有一个初步感知, 为理解诗歌作好铺垫。了解诗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 介绍创作背景。

如在教学白居易的《观刈麦》时, 先有感情地介绍诗的创作背景。《观刈麦》是白居易任陕西县尉时所作, 当他看到劳动人民被繁重的租税压迫得衣不蔽体、食不裹腹时, 对当地人民的这种生活现状表达了深切同情, 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 对于诗人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 表现了诗人的人道主义精神。通过诗歌创作背景的介绍, 这首诗的主旨就显而易见了。

2. 介绍创作风格。

如在教《归园田居》这首诗时, 先向学生介绍陶渊明的创作风格:他毕生追求质朴自然、闲情适意的自由生活和旷远恬静的人生境界, 他长期居住在农村, 创作了大量的田园诗, 首创了具有恬淡自然之美的诗歌艺术境界, 表达了自己的人格和理想。在了解这些之后再去理解《归园田居》的主题就轻而易举了。

三、解读诗题, 把握主旨

在理解一首诗时, 我们往往都会先理解它的题目, 有些诗歌我们通过题目就能够猜测出它所要描写的主要内容、写作对象和场景。因此在讲解一首诗时, 还要引导学生解题, 通过解题来理解诗歌的内容。举例如下:

1.《黄鹤楼》:

诗人崔颢在黄鹤楼干什么?他的心情怎么样, 为什么? (诗人崔颢站在黄鹤楼上凭高远眺, 他的心情十分复杂, 想象着过去的仙人已经驾鹤远游, 只留下空空的一座楼阁, 即使眼前的景色再美, 也无法掩饰心中那份浓浓的思乡之情。)

2.《春望》:

诗人杜甫在春季眺望什么?那里的景色是繁华还是荒芜?为什么? (诗人在春天眺望长安城, 而当时长安城被安史之乱的叛军占领, 一片荒芜景象, 这就是战乱中的唐朝首都。) 通过这样的一番解题, 即使不看诗的内容, 学生也能猜测诗人想要表达什么样的主题了。

四、展开想象, 体验美感

诗歌的美, 常常表现在诗歌的意境美。意境是作者的主观情感和客观景物互相渗透、互相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诗歌当中的意境不是现成的, 而是通过一定的意象来表现,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多种方法配合, 引导学生根据词语所蕴含的意象展开丰富的想象, 进入诗歌的意境中, 品味深蕴其中的浓郁的诗情, 获得强烈的审美体验, 真正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效果。如在教王维的《山居秋暝》时, 让学生想象这样一幅画面:在微微秋凉的空山雨后, 皎洁明月映照松间, 清冽的泉水沿石而下, 水中鱼儿自由穿梭游玩, 竹林中传来浣衣女的笑声, 这样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 立马把学生带入了如梦如幻的审美意境中, 学生不仅感受了王维“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的创作特色, 而且对这首诗的主题及意境有了更深的理解。

五、实地感受, 加强理解

实地感受也是从事古诗词教学的好方法, 可以利用当地的地理条件优势, 带领学生去领略家乡的秀美景色和风土人情, 进而去感受诗中所描绘的场景。如在教杜甫的《望岳》这首诗时, 可以带领学生去临近的山上体会“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的磅礴气势和豪迈情怀。

上一篇:荡漾在春的日子里学生作文400字下一篇:度第二学期教师个人教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