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马瑶族自治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

2024-04-22

巴马瑶族自治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通用6篇)

篇1:巴马瑶族自治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

2017年巴马瑶族自治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

工作要点

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打赢脱贫攻坚战、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是县委、县人民政府实施“六大行动”推进之年。2017年的全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我们提出了“服务一个中心、推进两大改革、实施六大行动、完成七大任务”的“1267”基本思路。我们将按照这一工作思路制定各项工作措施,突出重点,攻克难点,创造亮点,把工作做得更细、更深、更实,确保全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提质发展。

一、服务一个中心

就是要突出抓好服务精准扶贫这一中心工作。围绕县委政府关于坚决打赢“十三五”脱贫攻坚战的目标,按照“转移就业扶持一批”、“社保政策兜底一批”的要求,认真抓好三项工作:一是抓就业扶贫。以全县6万贫困人口、50个贫困村为重点,围绕我县产业和企业用工需求,深入推进农民工技能提升计划——春潮行动,引导贫困劳动力通过培训实现就近就地就业、创业或转移就业、创业;继续与广西二轻技校开展结对帮扶贫困家庭“两后生”劳动预备制培训工作;加强与深圳市对口帮扶劳务协作,引导我县贫困劳动力向深圳市转移就业。二是以建设农民工创业园为载体,鼓励和扶持农民工就地就近创业实现脱贫。2017年力争新建返乡农民工创业园,充分发挥农民工创业园吸纳就业、扶持创业实现脱贫的积极作用。三是抓社保扶贫。进一步完善和创新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工作机制,确保60周岁以上城乡老人的养老金及时足额发放到位。对城乡重度残疾人、贫困残疾人、城镇“三无”人员、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城乡低保对象等5类特殊困难群体,实施动态跟踪和精准参保,做到应保尽保。

此外,我们的人才引进及培训、人事调配、公务员奖惩、工资收

入分配等相关工作都要围绕脱贫攻坚这个中心,向扶贫攻坚第一线和基层倾斜,为打赢全县脱贫攻坚战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和人力资源保障。

二、推进两大改革

就是要在全区率先创新推进职工医疗“双保险”和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全面整合两项重大改革。一是在全区率先推进职工医疗“双保险”工作。目前我县参加医疗保险的有28738人,医疗保险住院报总体报销比例在70%—75%之间。也就是说每位住院患者都要自己承担25-30%的医疗费用,负担仍然较重,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和风险还比较突出。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决心引入商业保险作为补充,切实降低医保个人自费比例,在不增加政府和职工个人缴费的前提下,给我们的干部职工上“双保险”,从根本上减轻参保职工就医负担。二是要创新工作机制,全面推进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整合工作。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意见》(桂政办发〔2016〕53号)、《巴马瑶族自治县整合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工作实施方案》(巴政办发〔2016〕85号)的要求,我们从今年1月1日起,我县开始实施统一的城乡居民医保制度,原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的管理职能,全部并入人社部门。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不仅仅是形式上的统一,关键还要实现公平和提高效率,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利益。因此我们要加快实现“八个统一”,即:统一管理体制、统一覆盖范围、统一筹资政策、统一保障待遇、统一医保目录、统一定点管理、统一基金管理、统一经办管理。要突出医保、医疗、医药“三医”联动,遵循城乡统筹、平稳过渡、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路径,稳步推进整合工作。

三、实施“六大行动”

就是按照县委、县人民政府提出“六大行动”推进年的总体部署,抓好“六大行动”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中的具体落实: 1.在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行动中,重点强化党风廉政和作风

建设。以从严治党为目标,以“一岗双责”为重点,深化“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开展“三比两争”活动,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党组主体责任和纪检组监督责任,把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与人社工作统筹规划,共同推进;强化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监督,认真组织做好信访件核查工作,组织开展社保基金及就业资金的日常检查监督工作,确保民生资金安全运行;持续深入开展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四风”问题专项工作,自觉践行“三严三实”要求,努力建设“为民、务实、高效、清廉”的人社队伍;强化干部日常监督考核,把握运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突出抓早抓小。

2.在营造团结和谐的社会生态行动中,我们要坚持民生为本,促进人社工作提质发展。一是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就业稳则社会稳,就业不稳社会难安。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实现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070人,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700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5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农村劳动力转移新增就业3150人;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和政策扶持;组织有培训需求的农村贫困劳动力开展中短期职业技能培训;做好创业贷款办理工作,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和政策扶持,积极为符合条件的毕业生发放求职补贴;积极开展各类创业创新活动,营造鼓励创业创新的社会氛围。二是稳步提升社会保障水平。推进全民参保计划实施,加强社会保险扩面征缴目标管理考核,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22117人,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费征缴收入4200万元;失业保险参保人数7760人,失业保险金征缴220万元;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57351人,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费征缴2850万元;工伤保险参保人数7550人,建筑业新开工项目参保率95%,工伤缴费120万元;生育保险参保人数8500人,缴费130万元。加强对企业参保缴费的动态监管,加大对欠费企业追缴力度,确保完成自治区、市级下达的社会保险目标任务;继续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全面启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业务系统,实现

业务经办正常化,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率90%以上。扩大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政策宣传覆盖面,提高居民参保积极性,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90%以上,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无拖欠,特殊困难人员享受待遇无遗漏。三是规范公务员队伍建设与管理。贯彻落实专业技术类、行政执法类公务员管理规定,做好这两类公务员的职位范围划分和职务套改、人员分类入轨工作。贯彻落实中央及自治区关于艰苦边远地区考录工作文件精神,着力解决少数民族、艰苦边远地区基层机关“招人难”问题;严格执行公务员职务升降、交流、转任、调任相关规定,不断完善公务员职位管理;在全县全面推行公务员平时考核制度。四是稳步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关于艰苦边远地区公开招聘和基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相关政策,降低门槛,着力解决基层事业单位“招人难”问题;继续推行和完善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分类考试;规范和完善我县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和人员聘用管理制度,按照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要求实施小学教师职务聘任和岗位聘用结合工作。五是妥善安置军转干部和随军家属,扎实做好企业军转干部的解困和稳定工作。六是加强工资规范化管理。严格落实国家和自治区的各项工资政策;做好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普遍晋级升档的增资工作,规范公务员津贴补贴;进一步规范工资收入分配秩序。七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全面实施劳动合同制度,劳动合同签订率达90%以上,企业集体合同签订率达80%以上;提升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效能,劳动保障监察案件结案率达95%以上。继续完善农民工工资保证金集中管理制度;全面运行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管理工作;提升劳动人事争议处理效能,仲裁案件结案率达90%以上,劳动人事争议调解成功率60%。

3.在营造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态行动中,我们要切实担负起推进“美丽巴马·宜居乡村”建设牵头部门的职责,协调有关单位,坚决完成宜居乡村建设工作任务。

4.在实施精准脱贫攻坚行动中,我们要强力推进转移就业精准脱

贫。脱贫攻坚是全县的中心工作,也是全县人社工作的重点,具体工作部署已经在“服务一个中心”有了,这里就不再列出重复。

5.在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攻坚行动中,我们要重点抓好基层就业社保服务中心项目建设。今年要在巩固县、乡(镇)就业社保服务中心项目建设成果基础上,全面完成村级(社区)就业社保服务中心建设,将便民服务平台向村级延伸。按照“有人员、有场地、有设备、有经费、有流程”的“五有”标准进行建设,使群众足不出村就可以办理就业、社保业务。

6.在实施产业转型升级攻坚行动中,我们要强化政策扶持和提供人才支撑。一是继续实行降低社会保险费率政策,努力帮助我县企业降低人工成本,提高盈利水平。对符合条件的企业,按照企业及职工上实际缴纳的失业保险费总额的50%,从失业保险基金中给予发放“稳岗补贴”,支持企业稳定就业岗位。二是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引进和选拔培养一批中青年科研技术人才,为我县实施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四、完成七大任务

就是我们人社工作的七大板块,包括就业、社保、人事、人才、工资福利、劳动关系、党风廉政等七个方面,这是我们的常规工作。在人社系统推进“六大行动”工作中,这些工作都已经摆进去了。我们要把这七大工作任务与“六大行动”有机结合起来,统筹协调,全面推进,务必确保七大任务的圆满完成。其中,要着重抓好以下五项具体工作:

1.进一步强化深圳对口帮扶劳务协作工作。我们要高度重视,将此项工作作为完成扶贫攻坚目标任务的重点工作来抓,主动加强与广东深圳的沟通对接,建立完善承接机制,推进我县与深圳市劳务合作交流,提高劳务输出脱贫的组织化服务程度,通过转移就业或外出务工实现稳定脱贫。要把巴马·深圳对口帮扶劳务协作工作抓出成效,使之成为助推脱贫攻坚顺利实现的有力推手。

2.全力推动新农合与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的整合工作。实施统一的城乡居民医保制度,涉及机构、人员、信息系统、行政管理职能等方面的整合,我们一定要切实按照自治区、市级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突出抓好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整合后的政策衔接工作,制定统一规范的政策标准,整合信息系统,完善业务经办规程,确保整合后能稳定运营。

3.加快村级就业社保服务平台建设工作。村级就业社保服务平台建设工作面广,难度加大,需要我们不断创新工作举措,克难攻坚,争取各方面的支持,确保此项工作圆满完成。

4.克难攻坚,确保完成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基金征缴工作任务。此项工作列入自治区、市级绩效考评,如果没有完成自治区下达任务,根据责任分担机制,我们财政就要承担相应的资金,因此我们务必要高度重视此项工作。要积极主动向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汇报工作进展情况,争取支持,加强目标管理考核,落实主体责任,确保全面完成基金征缴任务。同时加大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工作力度,实现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业务工作正常化。

5.狠抓农民工工资专项整治工作。从近年的情况看,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是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导火线。一些农民工讨薪手段越来越极端,如果处理不慎,极易引发突发性、群体性事件。因此,各单位要进一步强化合作,开展农民工工作专项整治行动,重点打击拖欠农民工工资违法行为。同时,我们要建立常态化的工作机制,避免专项整治“一阵风”,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把矛盾风险化解在萌芽状态。

篇2:巴马瑶族自治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

(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党委决策部署,扎实做好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确保各项目标任务如期完成,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工作目标

(一)到2017年年底,建立盘阳河干流、灵岐河干流等主要江河乡级以上河长制。

(二)到2018年6月,全县江河湖库全面建立河长制,形成覆盖县、乡、村三级河长体系,出台相关配套制度及考核办法。

(三)到2020年,水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水域岸线合理利用,水环境质量总体保持优良,水域面积总体保持稳定,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基本消除,水生态持续向好,逐步实现“水清、岸绿、河畅、景美”的江河湖库管理保护目标。

二、主要任务分工

(一)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1、严守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严格考核评估和监督。(自治县水利局牵头,各乡镇人民政府及自治县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2、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严格执行重大规划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环评审批制度,切实做到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自治县水利局、环境保护局、发展改革局牵头,各乡镇人民政府及自治县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3、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落实建设项目节约用水“三同 时”(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制度,推行合同节水管理模式,加快实施农业、工业和城乡节水技术改造,全面提高用水效率,坚决遏制用水浪费。(自治县水利局、住房城乡建设局、工业和信息化局牵头,各乡镇人民政府及自治县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4、严格水功能区管理监督,根据水功能区划确定的河流水域纳污容量和限制排污总量,切实加强入江河湖库排污口监管,加强规模以上排污口监测,落实污染物达标排放要求,严格贯彻执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持续深入推进主要污染物减排,确保江河湖库功能持续发挥、资源永续利用。(自治县水利局、环境保护局牵头,各乡镇人民政府及自治县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加强江河湖库水域岸线管理保护

1、严格水域岸线等水生态空间管控,依法依规划定江河湖库管理范围、水工程管理范围和保护范围,明确管理职责。(自治县水利局、发展改革局、国土资源局牵头,各乡镇人民政府及自治县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2、严格江河湖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许可,禁止建设不符合江河湖库水域岸线管理和防洪安全管理要求的项目,实行水域岸线分区管理和用途管制,强化岸线保护和节约集约利用,科学划分水域岸线保护区、保留区、限制开发区、开发利用区。(自治县水利局、国土资源局、住房城乡建设局、发展改革局牵头,各乡镇人民政府及自治县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3、严格涉江河湖库活动的监督管理,严禁侵占河道、围垦湖 2 库、非法采砂,清理整治岸线乱占滥用、多占少用、占而不用等突出问题,确保江河湖库水域岸线得到有效保护和科学利用。(自治县水利局、国土资源局、住房城乡建设局、交通运输局牵头,各乡镇人民政府及自治县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全面加强水污染综合防治

1、按照《广西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工作方案》确定的水污染防治目标和任务,持续深入开展水污染综合防治。加强源头管控,实行水陆统筹、联防联控,深入排查入江河湖库污染源,统筹治理工矿企业污染。(自治县环境保护局牵头,各乡镇人民政府及自治县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2、推进工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严控污染物排放浓度与总量,建立突发事故应急预案。(自治县工业和信息化局、环境保护局牵头,各乡镇人民政府及自治县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3、加快城乡生活污染防治,提高城乡污水、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率。(自治县住房城乡建设局牵头,各乡镇人民政府及自治县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4、科学划定畜禽养殖和水产养殖禁养区、限养区,重点防治畜禽养殖污染、水产养殖污染,大力发展生态养殖。(自治县环境保护局、水产畜牧兽医局牵头,各乡镇人民政府及自治县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5、调整种植业结构与布局,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科学合理使用化肥农药,控制农业面源污染。(自治县农业局牵头,各乡镇人民政府及自治县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6、优化排污口布局,实施入江河湖库排污口专项整治。完善入江河湖库排污管控机制和考核体系,实施水量水质达标过境管理制度,加强对江河湖库跨界断面、主要交汇处等重点水域的水量水质监测。(自治县环境保护局、水利局牵头,各乡镇人民政府及自治县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7、加强船舶污染治理,增强港口码头及航道污染防治能力,提高船舶与港口污染事故应急处置水平。(自治县交通运输局牵头,各乡镇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加大水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

1、强化水环境质量目标管理,加强监测和考核,按照水功能区确定各类水体的水质保护目标。推行水环境治理网格化和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水环境风险评估排查、预警预报与响应机制。(自治县环境保护局牵头,各乡镇人民政府及自治县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2、大力推进城市水生态文明建设,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因水制宜建设亲水生态岸线,加大黑臭水体治理力度,着力打造海绵城市。(自治县住房城乡建设局牵头,各乡镇人民政府及自治县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3、依法依规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落实保护措施,强化监督管理。依法依规清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违法建筑和排污口,切实保障饮用水水源地安全。(自治县水利局、环境保护局牵头,各乡镇人民政府及自治县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4、加快城乡水环境综合整治,综合考虑水生态、水景观、水安全、水文化等各种功能,打造整洁优美的宜居环境。(自治县住 4 房城乡建设局、水利局牵头,各乡镇人民政府及自治县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5、持续深入开展“美丽巴马”乡村建设活动,综合整治农村水环境。依法大力打击填河、占河等违法行为,禁止建筑垃圾、弃土弃渣填占江河湖库。(自治县住房城乡建设局、水利局牵头,各乡镇人民政府及自治县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6、建立江河湖库保洁长效机制,落实江河湖库保洁责任主体和职责,积极发动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江河湖库保洁管护工作。(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局、水利局牵头,各乡镇人民政府及自治县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加大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力度

1、加大江河源头区、水源涵养区、生态敏感区保护力度,禁止在地表水饮用水水源一级、二级保护区内和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范围新种植轮伐期不足十年的用材林,禁止采用全垦整地、炼山等掠夺式经营方式。(自治县林业局牵头,各乡镇人民政府及自治县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2、加强水土流失预防监督和综合治理,加快推进石漠化片区综合治理。(自治县水利局、发展改革局牵头,各乡镇人民政府及自治县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3、加快水源涵养林和江河湖库滨水带生态建设,建设江河湖库沿岸植被缓冲带和隔离带。(自治县农业局、林业局牵头,各乡镇人民政府及自治县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4、恢复江河湖库水系自然连通,加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和增殖放流,提高水生生物多样性。(自治县水利局、水产畜牧兽医局 5 牵头,各乡镇人民政府及自治县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5、实施山水林田湖系统治理,大力实施江河湖库水系连通工程。开展江河湖库健康评估,积极推进建立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自治县水利局、环境保护局、发展改革局、财政局、林业局、农业局牵头,各乡镇人民政府及自治县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加大执法监管力度

1、建立健全部门联合执法机制,提升执法效力。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加大对各类违法活动打击力度。(自治县公安局、各乡镇人民政府及自治县相关部门负责)

2、建立高效的水环境监管体系和执法网络,实施网格化、精细化、全方位的江河湖库巡查和违法行为报告制度,及时掌握江河湖库岸线动态变化和开发利用情况。(自治县环境保护局、水利局、公安局等相关部门及各乡镇人民政府负责)

3、加强执法能力建设,落实江河湖库管理保护执法监管责任主体、人员、设备和经费。加强跨区域跨部门信息沟通,建立上下游、左右岸联合交叉执法和突发性水污染事故的综合调度机制。(县人民政府负责)

4、严厉打击涉江河湖库违法犯罪行为。加强社会监督、群众监督工作,有效扩大监督覆盖面。严厉打击江河湖库非法采砂、非法采矿、非法占用水域和岸线资源行为以及非法取水、排污、养殖、捕捞、围垦、设障等活动。(县人民政府负责)

三、实施步骤

围绕全面推行河长制主要目标任务,分阶段分步骤明确主要工作和时间节点,统筹协调推进各项工作。

(一)动员部署阶段(2017年8月至9月)。召开动员大会,对全面推行河长制进行部署;举办相关业务培训,开展江河湖库名录调查,编制分级分段的江河湖库名录和分布示意图;筹建自治县河长制办公室。

(二)全面推进阶段(2017年9月至2018年3月)。建立自治县河长会议制度、信息共享制度、工作督察制度、验收制度、激励机制及考核办法;各乡镇编制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方案和相关配套制度,按照一江一策、一河一策、一湖一策、一库一策要求全面推进河长制各项工作。

(三)检查落实阶段(2018年3月至6月)。采取自查、全面检查、重点抽查的方式,对各地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进行对照检查,督促整改落实措施,总结经验做法,完善相关工作机制,做好总结验收准备工作。

(四)验收总结阶段(2018年6月至12月)。按分级负责原则组织验收,自治县组织对各乡镇全面推行河长制进行验收考评,对乡镇进行抽验。对验收不合格的乡镇挂牌督导整改。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部门和乡镇政府要把全面推行河长制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和有力抓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狠抓责任落实,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尽快制定出台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方案。各乡镇要在2017年12月底前印发工作方案,并报自治县党委和政府;2018年3月底前制定出台相关制度及考核办法,并报自治县河长制办公室。

(二)落实工作责任。各部门和乡镇政府要落实全面推行河 7 长制主体责任,组织协调和督促指导各有关部门严格按照各自职责分工,加强沟通协调,密切协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确保如期完成河长制各项目标任务。

(三)建立长效机制。建立稳定持续的资金投入机制,拓宽包括中央资金、地方财政、生态补偿资金、社会民间投资等多元化资金筹措渠道。各级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将江河湖库监测监控、日常巡查、保洁管护、执法监管等工作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强化部门协调联动,整合水利、环境保护、国土资源、住房城乡建设、农业等各部门资源,强化部门联合执法,加大对涉水违法行为打击力度。建立健全公众参与机制,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江河湖库管理保护,引导群众自治自管,建立和完善村规民约。聘请社会监督员、第三方机构对江河湖库管理保护效果进行监督和评价。

(四)强化考核问责。建立健全河长制考核问责机制。制定考核办法,加强跟踪督察和检查考核,重点对最严格水资源管理、水域岸线管理保护、水污染综合防治、水环境保护治理、水生态保护修复、执法监管等进行考核。将全面推行河长制逐步纳入县乡党政领导班子和党政正职政绩考核,将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结果和整改情况作为考核的重要参考,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强化责任追究,对重视不够、措施不力、进展缓慢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进行约谈,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追究责任。

(五)加强总结推广。要结合实际大胆探索创新,积极开展河长制工作跟踪调研,不断提炼和推广好做法、好经验、好举措、8 好政策,逐步完善河长制的体制机制。建立河长制信息共享平台,组织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管理培训和经验交流,促进各地相互学习借鉴,共同提升江河湖库管理保护水平。

篇3:巴马瑶族自治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

一、致力产业发展, 奠定经济基础兴农村

上一轮为期五年的新农村建设, 特别强调“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 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因此, 各地把选配“……有管理水平、有致富本领、有帮带能力、有奉献精神……”的干部, 作为农村党组织建设的关键;力图通过组建素质良好的村“两委”班子, 来发挥农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示范带动作用, 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和谐发展, 逐渐实现新农村建设的各项目标。勐桥乡党委政府也坚持“政治素质好、领富能力强、协调本领强”的标准, 在各村委会认真做好群众工作和组织工作, 把那些政治上靠得住, 工作上有本事, 作风上过得硬, 人民群众信得过, 想干事、会干事、能成事、能共事、不出事的人, 选配到村“两委”班子中来, 尤其重视选好配强村党总支书记。

通过一系列的辛苦工作, 勐桥乡各村委会都陆续组织起能够“致力产业发展, 奠定新农村经济基础”的“两委”班子, 并且逐渐发挥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各项领导作用。勐坪村委会这几年的快速发展, 正是得益于这些组织工作的成果。

以前勐坪村的社会治安情况是比较差的, 近年来才逐渐好转。这是勐桥派出所设立警务室驻扎民警, 成立警民联防体系, 加大法制宣传教育和违法犯罪打击力度等一系列社会治安综合整治行动的直接成果;但更深层次的原因, 是村“两委”乘着新农村建设的东风, 籍着香蕉产业发展的机遇, 带动大家脱贫致富奔小康, 吸引村民一心一意谋发展, 而不再有心思去惹是生非。产业发展了, 村干部和党员自己有了一定的经济实力, 在群众中就有威信, 说话办事就能够得到群众支持, 带动示范的作用就能够发挥出来;同时, 老百姓的生产生活条件改善了, 有事做、有钱挣, 生活好、心情好, 社会治安等综合情况也就越来越好。

二、做好纠纷调解, 团结各族群众共和谐

随着香蕉产业的快速发展, 勐坪的经济纠纷越来越多, 矛盾越来越复杂, 而且越来越集中于农户利益的敏感问题上。这些矛盾如果处理得不及时、不准确, 就有可能激化, 甚至失控而引发群体性事件。作为协调利益、化解矛盾的第一道防线, 勐坪村“两委”带领各村民小组和各党支部, 边努力提高自己作为调解员的工作能力, 边积极工作, 发挥好组织分布广、数量多, 与广大农民群众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优势, 通过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增进干群之间的沟通、了解, 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教育、协商、调解等多种手段和方法, 及时合理地处理好群众诉求, 尽量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处理好村民与村民之间、村民与企业之间、村民与外地老板之间以及村民与集体之间的各种矛盾纠纷, 把矛盾化解在基层, 解决在萌芽状态, 杜绝上访、集会、示威等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为新农村建设创造一个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各村各民族安定团结的良好环境。

三、组织文化示范, 引导生产生活新观念

不发展有不发展的问题, 发展有发展的问题;贫穷有贫穷的问题, 富裕有富裕的问题。以前勐坪不富裕的时候, 社会治安不好;现在经济发展起来了, 社会治安比以前好多了, 但还是出现了新的问题。有些人有了钱就乱花, 有些人无所事事就生出一些是非来……这些从根本上来看都是源于思想观念的问题;因为只重视经济发展, 忽视精神文明建设, 而导致建设先进文化的能力不足, 甚至出现了信仰危机, 给基层党组织建设带来深度危机。

这深刻地提醒我们, 当社会经济发展到目前的新阶段, 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需要及时调整到对广大农民群众思想观念的引导上, 以良好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 并通过组织文化示范, 积极引导生产生活新观念。广大党员认真践行“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就能够向老百姓传递“为他人服务”的观念;党员干部有好的思想作风、学习作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生活作风, 就能够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带头更新观念, 引领农村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树立起乡风文明的新风尚……因为,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 但观念本身又是需要被引导的。

从以上三个方面的实践经验来看, 村委会的党总支和各党小组要继续把“发展现代农业、培养新型农民、带领群众致富、维护农村稳定”的任务贯穿在组织生活中, 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目标, 发挥党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边疆民族地区的村级党组织还要努力成为“推动发展、促进和谐、反对分裂、维护稳定”的坚强力量。

摘要:结合勐坪村党总支的情况来看, 目前村级党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主要体现在致力产业发展, 奠定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做好纠纷调解, 团结和带领各族群众共同构建和谐社会;积极组织文化示范, 引导生产生活新观念等三个方面。

关键词:基层党组织,和谐社会,新农村建设,文化示范

参考文献

[1]吴艾玲:《和谐社会视角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探析》, 《济南职业学院学报》, 2010 (1) 3-8。

[2]朱正平:《新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功能转换与实现路径探索》, 《湖北社会科学》, 2011 (12) 49-52。

[3]袁志坚:《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河南大学, 2010年。

篇4:巴马瑶族自治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

桂西资源富集区 (以下简称桂西地区) 是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的河池、崇左、百色三市所共同管辖的30个县 (市、区) , 所占土地面积为8.71万平方公里, 约占全广西总面积的38%。据统计, 2010年末总人口达到1017万人, 约占全区总人口的20%。桂西资源富集区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主要聚居的地区之一, 同时也是集民族地区、边疆地区、革命老区、连片特困地区、水库库区和大石山区为一体的地区。这片区域具有鲜明的特征, 如沿边开放、扶贫开发、西南出海大通道支撑点、资源富集、生态脆弱等。桂西是西南自然资源丰富、民族文化浓郁、区位条件较好、发展潜力较大的地区。由于这些原因, 桂西资源富集区被国家列为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明确支持建设的8个重点能源资源富集地区之一。

巴马瑶族自治县位于广西自治区的西北部, 北与东兰、凤山两县交界, 南与平果、田东、田阳县接壤, 西邻百色市凌云县、右江区, 东临大化瑶族自治县。巴马全县占地总面积1971平方公里, 管辖9个乡1个镇, 包括有103个行政村和4个社区。巴马总人口约为27.57万人, 汉族、瑶族、壮族分别占12.87%、24.58%、70.13%。巴马是革命老区, 具有优秀的革命传统。巴马是百色起义的发祥地, 在中国革命史上曾留下辉煌而厚重的一笔。

巴马是举世闻名的“世界长寿之乡”。2009年获得“广西优秀旅游县”、“中国王牌旅游目的地”、“中国王牌旅游景区”、“中国十佳最美小城”、“最适宜人居和最佳休闲养生的十个小城”等称号。巴马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境内居住着瑶、壮、汉、仫佬、毛南等11个民族同胞, 民俗民风淳朴, 瑶族文化艺术丰富多彩, 素有“有瑶无处不有鼓、有鼓无处不有舞”的说法。

1.城镇化发展回顾

城镇化, 是国家一直以来的战略的关注点之一。改革开放以来, 事实上一直在强调城镇化的战略。从1984年第一次提出城镇化以后, 到2007年中共“十七大”, 实际上由经济结构调整向整个社会空间结构调整, 也就是城镇化。上世纪80年代, 我国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早就提出了“小城镇、大战略”。2004年当时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坚持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这个原则, 要按照“循序渐进, 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来促进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中共“十七大”提出, 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 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 要建设城市群, 培育新的增长极。在这个时期所说的城镇化, 它的功能跟过去讲的一般的城镇化是不太一样的, 从城市建设的形态来说, 要由分散的城镇化开始向聚集、集中的城镇化来演变, 所以提出了城市群的概念。

中共“十七大”以后, 在2010年的1号文件中又进一步提出城镇化怎么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

中共“十八大”提出, 坚持走新型的城镇化道路。

新型城镇化道路, 就是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新型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道路, 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 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良性互动, 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相互协调, 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同步发展, 也叫“四化”同步, 这是新型城镇化道路核心的思想之一。

2.旅游业与城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

旅游业是资源消耗低、经济贡献率大、产业关联度高, 同时具有经济性与文化性双层特点的产业。目前旅游业已上升为国民经济体系中最重要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对地方经济发展具有支撑的作用。旅游业的这些产业特性, 与城镇化的基本特征存在很多契合之处, 如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和谐发展等。

(1) 旅游业与城镇化两者在发展理念上趋同。与工业企业相比, 旅游业一直以来都被称为环保型产业。旅游的整个活动过程对资源和环境的破坏较小, 甚至有些时候旅游业的发展反而更有利于推动和促进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利用。旅游业的绿色环保和资源消耗低的显著特征, 这和城镇化的生态宜居、环境友好的理念是不谋而合。

(2) 旅游业与城镇化两者的着眼点一致。旅游资源特别是一些自然旅游资源, 多数分布在不发达地区或者是偏远的区, 农村或小城镇也是旅游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旅游业的后续可持续发展的着眼点这些不发达地区, 或者说是小城镇和农村地区, 这与城镇化的着眼点是一致的。

(3) 旅游业与城镇化二者都强调了城镇的文化属性。城镇化建设过程中, 应注重城市特色, 而不应是“千城一面”、似曾相识。而旅游产业是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产业,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的文化本质特征必然要求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优先发展旅游文化, 用先进文化引领旅游可持续发展。

实证分析———以巴马瑶族自治县为例

1.旅游促进城镇化发展

(1) 旅游发展为城镇化建设提供了经济基础。 (1) 2011年, 巴马阳河长寿养生休闲带完成投资1700万元, 长寿岛完成投资1200万元;建成西山革命纪念馆, 红色旅游项目完成投资200万元。实现旅游社会总收入13.41亿元, 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8.42亿元, 旅游社会总收入相当于全年地区生产总值的47.18%。四大优势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9.6亿元, 其中与旅游息息相关的长寿食品工业产值相当于全县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2%, 达到了10.19亿元。 (2) 2012全年巴马县旅游建设投入2亿多元, 实现旅游社会总收入19.77亿元, 全县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6.8亿元, 旅游社会总收入相当于全年地区生产总值的73.77%。 (3) 2013年实现社会旅游总收入25亿元, 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5.7亿元, 旅游社会总收入相当于全年地区生产总值的97.28%。2013年全县规模以上长寿食品加工业 (含矿泉水产业) 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为7.16亿元, 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65.1%。旅游业的迅速发展, 无论是直接由于旅游带动的创收, 还是与旅游相关的产业发展, 均为巴马县的城镇化建设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

(2) 旅游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解决城镇化的一个重要问题。旅游产业关联度大、综合性强、产业链长, 已突破了传统旅游业的范围, 广泛涉及并渗透交叉到许多相关行业和产业中, 形成了一个泛旅游产业群。世界旅游组织相关资料的显示, 旅游行业每直接收入一元钱, 相关行业的收入就能增加4.3元;旅游行业每增加1个直接就业机会, 社会就能增加5~7个间接就业岗位。据统计, 截至2012年底, 全国旅游直接从业人数超过1350万人, 与旅游相关就业人数约8000万人。城镇化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解决当地居民的就业问题。巴马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使游客聚集形成了消费聚集, 可以促使当地农民工转化成服务人员或者是农业兼加工业人员等多重产业身份的转型, 同时增加其收入。旅游相关产业的发展, 如长寿食品加工业, 也能增加就业。

(3) 长寿、养生旅游吸引旅游候鸟式定居, 加速城镇化进程。世界长寿之乡———巴马, 已成为许多养生甚至养病之人朝圣的地方。如潮水般涌来的“候鸟人”, 当地带来快速发展机遇。类似随季节迁徙的候鸟一样, 全国各地的游客和老人, 随着巴马名气的日益增强, 纷纷从四面八方慕名而来。每一个小村寨里, 农家旅馆一家连着一家开, 外来老人一茬一茬住下来。东至江苏、浙江和上海, 南至云南、广东、香港、广西、海南岛, 西至四川、新疆, 北至内蒙和黑龙江、吉林、辽宁, 中至湖南、湖北, 河南、河北。《经济参考报》称, 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是著名的“世界长寿之乡”, 这个仅27万人口的小县, 每年“候鸟人”达20万人次。据《法制周末》记者调查了解, 巴马县的坡月村只有657户, 2500多人, 而在暑期高峰时村里的“候鸟人”可以超过8000人。即使在淡季, 村里的“候鸟人”也要远远多于本地人。长寿、养生旅游吸引旅游候鸟定居, 加速城镇化进程。

(4) 旅游促进城乡交流, 促进乡村社会生活向现代化转变。旅游的发展带动了游客的流动, 而游客的流动带动了信息、资金和人才的流动, 从而把城镇化生活方式, 外部信息带到了旅游地, 促进了当地农民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的改变。由于当地村民与游客的长期接触中, 使农村的社会文化生活产生变化。村民为了获得经济利益, 开始注意重视科学文化知识, 经营管理理念, 他们开始改变过去长期形成的小农经济观念, 通过参与市场竞争, 按照市场经济的和要求去生产经营。在不断探索与适应游客的文化过程中, 使村民的视野得到开阔。同时, 村民们的认识水平也上升至新的水平, 为城镇化的发展打下思想基础。

(5) 挖掘旅游特色, 提高城镇的知名度。旅游是一种体验性过程, 能够把一个城市的风土人情、文化遗存、自然风景、等转变为吸引物。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感受、体验之后, 可迅速将目的地品牌形象传播出去, 加大城市品牌的宣传与提升作用。挖掘旅游特色是提高城镇差异化, 增加旅游目的地吸引力的有利手段, 为城镇后续发展提供强大动力。近几年, 巴马通过挖掘其长寿和养生的特色, 积极打造世界长寿之乡的品牌。巴马县是世界五大长寿之乡中百岁老人分布率最高的地区, 被公认为是“世界长寿之乡, 中国人瑞圣地”。1991年11月1日在东京召开的国际自然医学会第13次会议上, 巴马县被命名为世界第五个长寿之乡。2003年11月, 国际自然医学会授予巴马“世界长寿之乡”证书。根据全国第二次到第五次人口普查, 巴马百岁以上老人占人口的比例之高都居世界五个长寿地区之首。2011年巴马县被评为2011年中国县域旅游之星, 巴马县旅游局被公示为全国旅游系统先进集体。2012获得“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广西十佳休闲旅游目的地”荣誉称号。借助旅游的发展, 巴马县的知名度、美誉度及影响力得到了迅速的提升和扩张。

(6) 科学旅游规划的制定, 有利于城镇可持续发展。旅游规划, 是一个地域综合体内旅游系统的发展目标和实现方式的整体部署过程。旅游规划经相关政府审批后, 是该区各类部门进行旅游开发、建设的法律依据。是协调处理好旅游开发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有力工具。同时, 科学旅游规划的制定, 有利于城镇可持续发展。近年来, 巴马县相继制定了《巴马盘阳河沿河旅游发展规划》、《巴马盘阳河沿河保护与开发建设控制技术导则》、《仁寿源景区总体规划暨近期重点建设区域修建性详细规划》、《巴马龙洪旅游养生度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发展规划纲要》、《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旅游业发展规划》等旅游规划。巴马旅游规划的制度不仅有利于旅游健康有序的发展, 同时, 能够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 污染问题的治理, 环境承载力规律的遵守, 更有利于巴马县城镇化可持续发展。

2.城镇化对旅游的促进作用

县域旅游业的发展需要以城镇为作为有效的依托, 其持续健康的发展依赖于区域城镇化的进程。

(1) 城镇化是旅游产业的有力促进。以城镇作为依托的旅游业, 一方面对旅游资源的开发水平较高;另一方面, 丰富了旅游产品和类型, 开掘了城乡旅游的空间, 增加了旅游活动的内容, 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 能够促进县域旅游业快速发展。旅游业做大做强, 离不开城镇化的发展。城镇化是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文明社会转变的过程, 也表现为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等向现代化转变。城镇化包括对旅游资源的整合, 而旅游业又是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动力。利用和开发旅游资源、实现旅游项目的目的需要和城镇化建设良性互动, 使它们相互促进, 互为依托, 形成巨大的组合效益。

(2) 城镇化过程中, 基础设施的建设为旅游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截至2013年11月底, 巴马县共筹集资金2311万元, 配备乡镇村庄垃圾收集箱 (桶) 1499个, 配备乡镇村庄垃圾池629个, 焚烧炉444个, 垃圾中转站2个。同时, 开工建设坡月自来水厂、农贸市场、景区垃圾处理转运站、旅游区污水处理厂、盘阳河流域绿化美化项目等, 还建设了巴马水晶宫至江洲三级公路、巴马民族贸易市场等项目, 这些项目总投资超过7亿元。巴马县大力实施了“四大工程”:文化建设工程、亮化绿化美化工程、道路改造工程、河道景观工程, 不断提升城市品位, 建成步步景观、处处风情的城区河道景区和标志性的景观大道。近年来, 累计投入近11亿元, 实施了11类216项基础设施项目。这些城市基础设施将较大程度拓展巴马旅游的承载力, 完善旅游网络, 为旅游业的发展夯实了基础。

(3) 城镇规划要体现城镇和旅游双重功能。在制定城镇规划时, 要注意使城镇规划和旅游规划互相协调, 确定发展思路和目标较为一致, 避免出现城镇规划不重视旅游业的发展以及旅游的无序或盲目性开发的现象。在此前提下, 城镇规划在城镇功能分区和用地布局上重视旅游业发展的要求, 为旅游接待、旅游活动以及娱乐活、动城镇休闲提供功能和用地上的规划, 加强城镇的旅游功能建设, 实现城镇和旅游双重功能。

结论与建议

1.结论

旅游业发展与城镇化之间存在必然的因果关联:旅游业的开发促进消费聚集、人群聚集、产业聚集, 带动城镇化发展, 即旅游业日益成为带动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的必要因素;反之, 城镇化发展也利于促使城镇旅游服务功能的不断增长, 提升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发展水平, 从而实现旅游业与城镇化的良性互动发展。

2.建议

各城镇应因地制宜地, 根据其资源属性、市场环境和区位特征等, 确定旅游发展战略。在统筹协调城镇化与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应当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 科学处理城镇与乡村、经济与生态、旅游与社会的关系, 实现城镇化与旅游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洁, 华钢, 胡平.城市化水平与旅游发展之关系初探——基于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时间序列动态计量分析[J].人文地理, 2010 (2) :85-90.

[2]蒙睿, 刘嘉纬, 杨春宇.乡村旅游发展与西部城镇化的互动关系初探[J].人文地理, 2002 (2) :47-50.

[3]支军, 王红蕾.武夷山城市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战略[J].特区经济, 2006 (10) :140-141.

[4]蒋焕洲.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县域旅游业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的实证分析——以雷山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 2010 (32) :18530-18532.

[5]杨建翠.川西民族地区旅游业推进城镇化研究[D].西南民族大学 (博士学位论文) , 2012.

[6]2012-2014年巴马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报告.http://www.bama.gov.cn/zfxxgk/

篇5:巴马瑶族自治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

关键词:游客感知,旅游竞争力,巴马

巴马瑶族自治县深居桂西山区腹地, 兼有山水田园风光和少数民族特色, 因生态环境好, 老人多长寿, 有“长寿之乡”美誉。近年来, 巴马通过发展生态养生类旅游项目, 从全国重点扶贫县发展成为年接待游客258.96万人次、全县地区生产总值25.7亿元 (2013年) 的旅游大县。目前, 巴马正积极打造国际养生度假基地, 不断提升目的地竞争力, 因此, 选择巴马为调研地进行本次研究。

一、竞争力影响因素假设

游客是旅游目的地选择的主体, 能够通过旅游目的地在资源、特色、风情等方面的差异, 在认识过程中产生独立思想, 形成自身特有的旅游感知[1], 进而影响其在目的地的旅游决策、游览满意度等。因此, 游客感知将直接影响各旅游目的地差异化形成的竞争力, 从而表明游客感知与旅游地竞争力是相互影响的。结合专家建议和相关研究拟定出基于游客感知的旅游竞争力影响因素假设。

假设一:巴马旅游竞争力来自游客对旅游资源的感知。

巴马自然环境良好, 同时拥有独特的空气、水源、地磁等天然养生旅游资源。在居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对于旅游品味的提升、社会发展导致环境污染等因素条件下, 资源不可移动性带来的“资源难得”促使游客更易产生前往巴马的旅游动机。

假设二:巴马旅游竞争力来自游客对旅游服务设施的感知。

游客旅游活动包含关键六要素, 完备的旅游服务设施能够为游客提供良好的旅游体验, 可以消除因地理区位变化带来的出游不适, 在食、住、行等旅游活动中带给游客最直观的良好感受, 促进形成口碑效应, 提高重游率并获得潜在客源。假设三:巴马旅游竞争力来自游客对地方特色性的感知。

巴马是以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地, 目前的形式为山下开展养生旅游, 山上保持少数民族风情;巴马当地有香猪、火麻等特产, 地理上与百色、平果、大化等市县毗邻, 能够融合多地饮食特色;多种因素形成的地区差异性的感知能够带来旅游者出游探求的动机, 因此地方的鲜明特色能够形成对比优势, 提升巴马的旅游竞争力。

假设四:巴马旅游竞争力来自游客对社会经济的感知。

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可以表现居民的生活水平, 社会经济的良好发展带给游客的感知是社区居民生活有保障、社会稳定, 旅游活动能够顺利开展;同时, 旅游发展带来的经济提升令居民更支持旅游活动开展, 形成良性循环, 使社会发展更稳定和谐。

二、研究设计与样本分析

(一) 问卷设计

问卷内容依据巴马游客对竞争力感知的四点假设, 综合多位学者关于旅游竞争力的研究成果, 经专家建议, 最终确定问卷的18个题目。

2014年4月末在巴马进行调查, 发放问卷150份, 总共回收有效问卷132份, 有效率为88%。问卷分为受访者的人口统计特征以及社会属性和竞争力感知假设问题两部分, 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计分法, 从“很不认同”到“很认同”计为1—5分。

(二) 问卷信度与效度分析

信度反映问卷的可靠程度, 研究采用克伦巴赫 (L.J.Cronbach) Alpha信度系数法。问卷运用因子分析法评价, 衡量效度进行KMO和Bartlett's球形检验。使用SPSS软件对含有18个题目进行检验, 得到信度为0.704;效度为0.733, 分析可以进行。再对18个题目进行因子分析, 设定为主成份分析法和方差极大正交旋转, 以特征值大于1、因子载荷高于0.5为标准筛选, 剔除掉2个题目。对余下的16个题目再次检验, 得到信度指数为0.875, KMO值为0.756, Bartlett's球形检验结果显著水平Sig=0.000。

(三) 样本描述性统计

游客样本人口统计学基本特征 (见表1) 所示, 受访游客男女性别近似1:1;游客主要分布在46岁以上年龄段, 其中60岁以上游客占比例最多;职业方面, 其他类型就业者居多, 学生人数最少, 仅3人;文化程度方面, 大学及以上学历游客占多半, 主要集中为大学学历;游客个人收入多集中在4 000—4 999元和5 000元及以上两个档位。综上, 前来巴马的游客多为中年或老年的中高收入人群, 这从一定程度上符合巴马特色养生旅游的目标人群。

三、结果分析

(一) 均值分析

运用spss19.0软件计算出各感知题目得分均值, 16个题目的得分均大于等于3 (见表2) , 表示游客对于各项内容趋近于认同。其中本地旅游气候舒适度好 (4.250 0) 、本地旅游使得居民生活状况改善 (4.113 6) 、本地知名度较高 (4.045 5) 、衡量竞争力的认同度较高, 但其中本地旅游使得生态环境改善 (3.000 0) 、本地旅游资源娱乐性好 (3.159 1) 、本地旅游服务设施完善 (3.272 7) 、本地旅游人员服务质量好 (3.409 1) 、本地旅游资源文化艺术性好 (3.431 8) 等低于3.5, 表示在旅游资源、环境、设施方面部分项目认同程度较弱, 需要依据游客感知专门加以提升。

(二) 因子分析

通过运用因子分析法, 将16个题目最终归类为四个因子 (见表2) , 累积贡献率达到67.650%, 通过分析归纳及征求专家意见命名因子。

因子1命名为服务与环境因子, 其中包含要素基本满足针对服务设施的假设二, 但增加了对于旅游目的地环境的感知。因巴马为国家级贫困县, 发展旅游存在服务设施发展基础差, 部分旅游服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等问题, 若不积极提升服务质量并改善旅游环境很容易被类似景区赶超, 受到威胁从而失去竞争力。

因子2命名为社会经济发展因子, 其中包含要素符合游客对社会经济感知的假设四。巴马经济凭借旅游产业而不断发展, 但社会总体建设还处于初期阶段, 由于首因效应等影响, 游客会因行政区位、社会建设情况等对巴马产生落后与破败初始感受, 因此目前的经济状况成为竞争的劣势。

因子3命名为旅游资源因子, 完全符合假设一的内容。巴马的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景点兼具天然养生与游览功能, 具有其他景区难以复制的优势。百魔洞中植被丰富、溶洞造型奇特, 同时内部“空气维生素”负氧离子含量高达2—5万个/cm3不等;盘阳河明媚潆洄, 同时河水为极易被吸收的小分子微量元素水。旅游资源的独特性造就了竞争的强势, 是构成竞争力不可缺少的因素。

因子4命名为地方性与可进入性因子, 与假设三的地方特色性相符, 但比假设增加了可进入性要素。地方性的特色通过不断开发挖掘, 能够形成对于游客的持续吸引力;目前巴马的交通网络还没有良好布局成为发展的瓶颈, 但政府积极改造, 促进区域可进入性增强、接待游客数量增加的态度是竞争力提升的机遇。

(三) 模型构建

依据4个因子的得分系数矩阵, 可确定各公因子的得分计算公式。4个公因子基于不同层面对市场竞争力现状和特征进行了反映, 但只有将4者结合起来, 才可以对竞争力进行计算和评价。因此, 本研究在得到4个公因子得分之后, 以各公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占总方差贡献率的比重作为权重进行加权平均, 和此数据相乘, 得出各目的地在市场竞争力上的综合得分值, 此综合评价模型可建构如下:M=0.408*F1+0.215*F2+0.206*F3+0.171*F4。经计算各因子得分为3.316931、4.1370499、2.9384622、2.0885145, 将各得分代入得到竞争力得分为3.205。

参考对满意度等级的划分[2], 本论文将竞争力评价等级划分为三类:高度竞争力 (3.5≤均值<5) 、中度竞争力 (2.5≤均值<3.5) 、低度竞争力 (1≤均值<2.5) 。可知, 从游客感知视角出发, 巴马的旅游竞争力强度属于中度竞争力, 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仍需要在稳中求提升。

四、竞争力提升对策与建议

综合感知得分、因子分析以及与受访者的访谈内容, 对于巴马旅游发展的竞争力提升给出几点对策与建议。

第一, 保持旅游资源的竞争强势, 兼顾资源娱乐性提升与生态环境保护。在现有中老年游客占主体的情形下, 通过增加游览项目、拟定多重游览主题、有针对性的开展适合青年游客的旅游活动, 提升旅游资源娱乐性从而扩大游客人群;开展多样旅游活动要基于生态保护的前提, 令竞争强势能够可持续发挥作用。第二, 把握地方特色型的竞争机遇, 深入挖掘地区的养生文化特色, 彰显差异, 突出自身资源优势;同时注重发挥文化的艺术性, 将独特的文化资源以美的形式展现给游客;此外, 利用多种宣传营销方式, 以养生为宣传主打, 使巴马国际养生度假基地的建设目标被更多游客熟知;景区门票的定价应当适度让利于民, 定期推出多种优惠措施, 吸引更多因价格等因素而未成行的潜在游客[3]。第三, 发展地区经济, 扭转竞争弱势, 提高服务质量, 应对竞争威胁。一方面, 巴马经济基础较弱, 应该由政府出面鼓励失去耕地的居民参与旅游产业的经营建设, 有组织地开展旅游商业活动, 全民参与旅游建设, 令大众获得良好的经济收益, 进而促进地方经济平稳提升;另一方面, 聘用高水平的旅游专业人才, 传递优质服务理念, 为旅游服务人员提供培训, 经考核合格方可上岗工作, 确保服务质量, 令游客在巴马能够体验到高品质的旅游服务。最后, 政府要严格审批旅游项目的建设, 以长远的眼光发展旅游产业。对于提升旅游竞争力要下定决心、持之以恒、全县联动, 确保服务、环境、经济、资源等方面不断强化, 达到稳步快速发展, 早日建成巴马国际养生度假基地。

参考文献

[1]史春云, 张捷, 尤海梅.游客感知视角下的旅游地竞争力结构方程模型[J].地理研究, 2008, (3) :703-714.

[2]胡抚生.旅游目的地形象对游客推荐意愿、支付意愿的影响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 2009.

篇6:巴马瑶族自治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

关键词:视力不良,中小学生,现况调查,影响因素,分析

视力不良是因眼的屈光力、眼轴或眼球构造等原因, 导致在完全静止的调节状态下由远距离目标发出的光线不能准确地在人的视网膜上聚焦形成清晰的物象,视力不良分为近视、远视、散光、斜视、弱视、外伤或其他原因导致的眼疾。视力不良已成为我国乃至全球性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1]。近视是视力不良的主要问题,是我国中小学生检出率高的疾病之一,并出现低龄化倾向[2,3]。据中国、美国和澳大利亚合作开展的关于防治儿童近视研究的调查显示,我国近视发病率为33%,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5倍,青少年近视发病率高达50%。根据卫生部、国家教委和全国爱卫会联合制定的《全国学生常见病综合防治方案》,近视已列为我国中小学生重点防治的疾病[4]。为了解乳源瑶族自治县中小学生视力不良现况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为我县科学制定视力不良防控措施提供重要依据,本次调查的视力不良主要以视力不良中的近视为主,对乳源县中小学校学生进行视力检查,并抽取其中约10%的学生进行影响视力相关因素问卷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择参加2014年春季乳源县中小学生健康体检的学校,采用多级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城市初中、城市小学、乡镇初中和乡镇小学各1所学校,小学从1年级至6年级、初中从初一至初三每个年级各选取2个班,共选取12个班级1 146名学生作为影响视力相关因素问卷调查对象。

1.2方法

1.2.1视力检查方法:按照《学生健康检查技术规范》(GB/T26343-2010)的要求,使用标准视力对数表灯箱对学生进行裸眼视力检查。双眼裸眼视力≥5.0为正常,凡有一眼视力≤4.9即为近视,按近视严重程度分为轻度(4.9)、中度(4.6~4.8)和重度(4.5及以下)。

1.2.2调查方法:向入选学生发放自编调查问卷,并向调查对象说明调查的目的和意义,强调保密的原则,由学生带回家与家长共同完成,调查问卷交回学校后由专业医师统一回收问卷。调查问卷包括学生一般情况、视力不良了解情况、用眼习惯、用眼环境、饮食习惯、遗传因素及护眼措施等方面内容,重点了解用眼习惯和用眼环境。

1.3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20.0软件对学生视力检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对不同组别学生视力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影响视力相关因素采用单因素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2014年春季乳源县中小学生视力情况

通过对2014年春季乳源县中小学生健康体检中的视力检查数据统计分析发现,4 516名中小学生检出视力不良, 视力不良检出率为30.81%,初中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 (43.20%)高于小学生(27.1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16.01,P<0.01),且从小学二年级开始随着年级的增加视力不良检出率有增加的趋势(χ2=642.06,P<0.005),同时, 随着年级的增加,重度近视比例亦有增加的趋势(χ2=805.21,P<0.005);县城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40.90%)高于乡镇学生(19.7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69.61, P<0.01),见表1、表2。

2.2中小学生视力不良的单因素分析

重点从用眼习惯、用眼环境方面选取15个相关因素对视力不良与正常学生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用眼光线不适(过暗/过亮)的视力不良学生比例高于视力正常学生,持续看书、接触荧光屏幕>1 h的视力不良学生比例高于视力正常学生,每周持续接触荧光屏幕>1 h超过2次的视力不良学生比例高于视力正常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人(%)

人(%)

人(%)

3讨论

视力检查数据统计分析发现,乳源县中小学生近视发生率出现了“初中生高于小学生、城市学生高于乡镇学生”的特点,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和相关研究结果相同[5,6,7]。随着学习年级的增加,重度近视检出率有增加的趋势[8]。上述特点受用眼环境、持续读写时间及卧位或行走、行车途中看书等不良用眼习惯、读写姿势和遗传等因素影响。由于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课业加重、学习难度加深,用眼时间随之增加,城市学生参加课外辅导班多,参加户外活动少,电脑、手机使用普遍等原因导致上述特点更加突出。

上一篇:宝兴镇乡村旅游食品安全与乡村振兴--食药所下一篇: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求职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