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沟小学新课堂教学策略

2024-04-14

汪沟小学新课堂教学策略(通用11篇)

篇1:汪沟小学新课堂教学策略

汪沟镇中心小学政教处分工

王全东:负责政教全局

陈 锁: 后勤

律文彬:家长学校、安全、广播室

傅胜金:心理健康,文学社

朱明蕾:少先队、升旗

刘 峰: 电教、学籍

陈 锁

卫生、两操律文彬

朱明蕾

王全东

路队、纪律傅胜金

刘 峰

篇2:汪沟小学新课堂教学策略

语文教学的整体性思维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从语文与生活的整体性出发,语文课堂中应该有生活的经验,生活的智慧,语文课堂也应该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从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整体性出发,语文学习是为学好其他学科打基础,其他学科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甚至思维方式,也可以或者应该能够促进语文的学习;从教材中语文学习内容的整体性出发,各项语文学习内容要融合,要发挥各项内容的系统功效,合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本册的教材中有很多的触角伸向生活。一类是显性的,教材中已经明示,比如我走在大街上,特别注意街道两边的招牌。这样也能认很多字呢!是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也是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我们在教学中应强化、扩大这种引导,可以定期组织学生进行识字大王比赛,可以让每个学生做一个识字袋,认识了一个新的字就往里边装,就好像往里边存零钱;同时,识字的过程也是认识生活,感受生活的过程,要创造机会让学生交流、表现,可以说说识字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等。一类是隐性的,需要教师去挖掘,比如《四个太阳》,教学中就要打通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以自己的生活来体验四季的不同,以自己的天真来感受美好的愿望,以生活和想象的智慧来表现自己纯真的心灵。

语文和其他学科的沟通,本册教材中反映得比较充分。比如,该怎么画我的家乡呢?我会唱很多春天的歌&&我要仔细看看蚂蚁是怎样生活的。这样的沟通,不仅仅是为了增加学习的乐趣,更是为了培养孩子对语文的一种更全面的看法,即语文是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学习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就要从语文的角度去组织活动,在活动中突出语文的因素。比如,画画自己的家乡,再学着课文的样子把自己的画介绍给小伙伴们。

针对教材以专题组织单元的编排方式,我们的教学视野也应该从以一篇课文为单位转向以一个单元为单位。教学时间可以统筹安排,学习内容可以穿插融合,语文活动可以灵活组织&&比如,多彩的春天这一个单元,我们是否可以将《春雨的色彩》和《春晓》合在一起教学,那么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呢?是不是有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找春天、做风筝、植树等实践活动是否可以合并,是否也可以和识字一起安排。这样想下去,我们是可以创造出更丰富更有效的语文教学形式的。总之,专题组元是一种新的教材编排方式,理解了这种编排,我们会发现语文教学已经走进了一个新的天地。

二、加强体验、感悟,用一种感性化过程取代理性化过程来开展阅读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中心,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让学生有所感悟和思考。(《语文课程标准》)体验,就是在实践中认识;感悟,就是在感受中领悟。以体验感悟为手段和过程的阅读教学,实质上是个体在情感驱动下的感性化的直觉性的阅读理解过程。这样的过程自然不需要科学的分析和理性的说教,而是需要对话、激励、交流和表现。

本册教材选文的儿童化倾向,为体验、感悟型阅读的开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凭借;或者说,为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教学的新理念开辟了一块紧急迫降的场地。教材中有更多的课文是用儿童的眼光来看世界的,比如,《柳树醒了》、《荷叶圆圆》;有更多的课文是表现儿童的生活的,比如,《两只鸟蛋》、《失物招领》;有更多的课文是反映儿童的心愿的,比如,《棉鞋里的阳光》、《四个太阳》,还有更多的课文中充满了童真、童趣、童思。

因为课文反映儿童的生活和想象,于是我们可以自然地实现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于是在《荷叶圆圆》的课堂上有了这样的对话。

师:小蜻蜓说&&

生:荷叶是我的停机坪。

师:小蜻蜓立在荷叶上&&

生:展开透明的翅膀。(边读边用双手做展翅动作)

师:(拿出一个未展开的荷叶,将一只小蜻蜓放在荷叶角上)看到这里的荷叶和蜻蜓,大家想到了什么?

生: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师:我们大家一起来把这首古诗背一遍,好吗?

因为课文贴近儿童的兴趣和愿望,于是我们可以激励孩子在不经意间走进课文,表现自我,于是在《荷叶圆圆》的课堂上又有了这样的情景。

生:(从座位上起飞,飞到大荷叶上)我是一只小蜻蜓,荷叶是我的停机坪。我立在碧绿的荷叶上,展开透明的翅膀,飞呀飞。(掌声)

师:碧绿这个词用得好!不过,你已经立在停机坪上了,还能再飞呀飞吗?

生:不能了。

师:那应该怎么说?

生:我立在碧绿的荷叶上,展开透明的翅膀,大家看我多美丽呀!(笑声)

三、还原语文本质,用一种动态的方式取代静态的方式来活化学习

语文是有生命的,语文的生命融入主体参与下的不断生成的语境和流动的语流之中。语文学习其实是应该在这样的活生生的动态的语言环境中进行的,可惜很多的时候,我们总是把词语、句子甚至语段都当成孤立静止的东西来教学了。于是,就有了在语文教学中以科学化之名行科学主义之实的怪现象。

本册教材的编排较好的体现了语文的整体性和动态性。比如,课后习题和语文园地中的学习内容,大都是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读读背背、日积月累等,强调语文学习以积累诵读为主。那么,教学中我们应该顺应这种变化,增强学习的动态性,我们可以想法设法让学生在感悟、理解的情况下,自然而然地背诵,而不是一味地要求强记,尽管适当的强记也可以博闻;我们可以在教学中强化整体性理解课文,并将关键词句的理解放在一个大的语境中去处理,并通过对于词句的理解,促进动态语境的生成。

再比如,多彩的春天这个单元的识字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柳绿花红、莺歌燕舞&&这些词语构成的是一个完整的画面,通过诵读、理解,完全可能在孩子们的头脑中形成以一幅美丽的图像,在内部语言和外部语言的作用下,就能形成一个语境,在这样的语境中识字、学词,学到的字词才会是活生生的。识字教学尚且可以做到如此,更何况其他内容的学习呢?

四、摆正师生关系,用一种民主性指导取代权威性指导来组织学习

新教材的使用要求教师要准确给自己角色定位,确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有人说:教师是合作学习中的首席,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同时又是指导者、引导者。

说得很对,但实际上我们做得怎么样?还是很值得反省的。在南宁的赛课中,看到香港的黄锦燕老师上课,我们才知道在师生关系的处理上,我们是说得多,做得少;说得好听,做得不够真诚。黄老师确实已将以学生为本化作了自己的血肉,她尊重学生是真诚的,已经成了一种习惯。下课时,她对听课的三四千位老师说:今天,非常感谢逸夫小学的小朋友,请大家用热烈的掌声来鼓励这些学生,而我们呢,则习惯于让学生说:谢谢听课的老师们!这是多么大的反差啊!

课堂上,老师应该在学生中间,而不是在学生之上、之前,要真正做到俯下身子,心贴着心,没有师道尊严,只有朋友间的友情、信任与合作,与学生实现零距离。(崔峦语)

篇3:新常态下小学科学教学新策略

作为小学科学教师,我们要适应这种新常态,掌握新常态的要求,重新认识新常态科学。重新认识新常态学生,尊重学生的差异性,相信学生富有创造性。重新认识新常态课堂教学,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关注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关注学生的科学体验。努力探索新常态下小学科学教学新策略。

一、启迪学生思维,给学生留足探究空间

小学科学课是一门科学启蒙性学科。它侧重于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在研究学习中保持或发展儿童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教材也侧重于提供大量的科学信息,图文并茂,有许多实物彩色图片、形象的模型图与优美的文字相结合,从而将科学知识生动直观地展示出来。这时要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让孩子们多想一想、多议一议。教师要善于倾听孩子们的想法,切莫一言堂。这样才能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优化了教学环境,拓宽了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思路,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教学《水的蒸发和沸腾》一课,在探究“水蒸发要什么条件”这个问题前,教师采取分组实验法给学生预先创设一个情境:“给每个实验小组两支温度表,表上指示当时室内温度,两支温度表读数相同,然后让学生用一支温度表测出比室温略低的一杯水的温度。”紧接着,要求学生估计把这支刚刚用来量水温的温度表提出水面,温度表上温度读数会有什么变化?并且让学生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是否正确。当学生发现温度不仅没有上升,反而下降了,非常惊奇,不由自主地议论起来,急于要了解这是怎么一回事。教师就抓住时机地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去分析、寻找原因,诱使大家反复实验,直至得出水蒸发要吸热这个结论。蒸发是常见的现象,但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中要吸热是看不见的,只有通过儿童的探究过程的实践,把直接看不见的过程和条件揭示出来,使学生获得知识,促进其创新能力的发展。自由探究的过程实际就是让学生“卷入”科学发现的过程。那么,如何让学生自由探究呢?其关键取决于教师是否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其实,这种自由探究是建立在教师精心设计、安排之中的,即教师的作用完全“潜伏”在学生自由探究的材料准备和使用过程中,但又明显地表现为让学生“自己独立进行”,自己创造性地探究出科学结论。

又如,教学《物体的热胀冷缩》时,教师设计了一个小课件,安排了充足时间给孩子们思考、观察、议论。开始是小朋友烧开水的生活情景动画,当放到“盛满水”和“0时茶壶溢水”等几个情节时,在“茶壶溢水”的画面中小朋友头脑上出现一个个的“?”,这时教师适度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研讨、实验,使学生先得出“物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结论后,再出示一段课件,“铁路工人筑路时,每隔一段要开一道裂缝填进沥青”……出示问题,为什么修路时每隔一段都要开一道裂缝?架线路为什么不要扯得太紧?在得出结论后,再出示课件通过不开裂缝路面与开裂路面的热胀冷缩情况和线路紧与松对比动画演示,进一步明确问题原因所在,启发了学生思维,解决了生活中实际问题。

二、预设合作交流,给学生腾出探究空间

小学生上科学课,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件极为兴奋的事情,学生对科学知识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有强烈的学习欲望,愿意主动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来。因此,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认真思考,踊跃发言及合作交流的习惯,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主动探究新知识形成的过程。作为小学科学教师要预设好合作交流的方案,给学生腾出探究空间。

例如,在教学《电磁铁的磁力》时,为了使孩子们更能充分认识影响电磁铁磁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一科学现象。教师特意安排充足的时间,引导学生小组内进行交流和讨论,共同制订研究方案,鼓励每人都要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并注意倾听他人的看法,学生在自己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大胆提出了许多种不同方案。然后进行实验验证,在合作与交流过程中,教师要主动做好事件的引导,并注意到小组各成员的分工与协同作用,使每一小组的同学人人都有事可干。取得了人人参与、人人有收获的喜人成绩,教学效果好。

三、实行激励评价,给学生营造探究空间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运用激励性评价语。通过评价,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的好奇与探索精神,使学生对科学学习始终保有愉悦的情感体验。如,对一些活动小组负责的组长称赞道“你很像一个小老师,不仅管好了自己,而且把自己的小组也管理得很好!”;对一些问题回答得好的学生发出啧啧的赞扬“你真行!真棒!真是好样的!”“老师发现你不仅听得仔细,说得也很好!”“你的想法很有创见,这非常可贵。”“你知道的真多!知识真丰富!我们大家要向你学习!”“能提出这么有价值的问题来,真了不起!”对一些实验过程中做得好的同学教师可以这样夸奖“我知道你能行!”“你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妙的方法,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学生!”“你的小手真巧,你做得多有创意,老师特欣赏你这点!”“你真像位小科学家,有这么多重大发现!”“了不起的发现,再用精彩的方式介绍给大家,大家就更佩服你了!”等。对于学生的回答,无论恰当与否,教师都应及时做出评价,一个充满赞扬的眼神,一个表扬的轻轻手势,一句鼓励的话语都能使学生心潮澎湃,甚至对他们一生都会有影响。

总之,新常态下科学教师应该把大量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去观察、去实验、去收集整理材料、去进行思维加工、去发现新知、去得出结论。这样,学习的主动权掌握在学生自己的手中,定会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有所收获。

篇4:汪沟小学新课堂教学策略

课题实施方案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有效教学一直是国内外课程与教学研究领域十分关注的重要课题,许多专家学者也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实施新课程以来,基础教育教学领域又一次开始关注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实现有效教学的研究。2006年中央教科所批准了韩立福教授“新课程有效教学课堂教学行动策略研究”课题立项,2007年6月我校正式被批准为该课题的“小学新课程有效教学的课堂学习策略研究”子课题实验学校。

为保证本课题实验工作的有序开展并取得预期成果,特制定此课题实施方案。

二、问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通过本课题研究,进一步推进我校教师对新课程理论的学习与实践,促进我校教师对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新规律的研究,构建以学习文化为主要特点的校本教研文化,营造有利于研究型教师成长的学术氛围,为打造一支研究型的教师团队服务。

2、通过实验教师的广泛实践和研究,寻找有利于学生习得、养成、选择、整合、优化、创新的教学指导策略,促进学科教学中三维目标的整合与实施,实现学生素质全面化与个性化的和谐发展,实现有效教学。

3、通过本课题实践,探究“轻负担、高质量”的教学新方法,并

在分析大量的教学实践素材的基础上总结和提炼出符合新课程要求的、具有学科特点、多元的有效教学模式,构建新课程背景下优质高效的学科教学形式,丰富和发展新课程有效教学实践操作体系,更好的发挥自治区级义务教育示范校、教育科研基地校的教学示范作用和引领。

4、通过本课题研究,收集和整理大量来自教学现场的记录和分析,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的、系统的教学研究积累丰富的教研档案资料,为学校可持续的教育教学创新积累具有历史价值的实践资料。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关注课堂教学的全方面,从有效预习、有效备课、有效上课、有效作业、有效反思五个有效入手,关注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养成,关注教师的成长。

1.调查分析影响课堂教学效益的主要因素,反思并更新课堂教 学效益的理念。

2.探讨传统课堂教学形态组织策略的继承与创新,提炼、总 结、推广有效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教学方法,为全面实现“有效教学”建立强有力的教学技术支撑。

3.在课堂实践、反思调整、在实践的反复操作中,探究课堂教学的方式改革,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探索具有学科教学特点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归纳总结出带有一定规律的优质高效的科学教学形式。

四、课题研究的思想和方法

(一)指导思想

拒绝刻板沉闷,呼唤活力激情;拒绝循规蹈矩,呼唤个性张扬; 拒绝虚化浮躁,呼唤务实创新。突出“精讲多练”,突出“学生活动”突出”学法指导”。体现“引导”,恰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激励”,将微笑和鼓励带进课堂;体现“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表现”,培养学生善于表现的良好心理素质;体现“创造”,教师敢于在教学方法、手段及艺术形式上进行创新;体现“成功”,鼓励和肯定学生的独立见解,给学生成功的体验。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去占领;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个环境,让他们自己去感受;给学生一个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个冲突,让他们自己去讨论;给学生一个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教师应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尊重学生、信任学生。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核心方法为行动研究法,同时伴以文献研究法、调查分析法、专题研讨法、经验总结法。

五、课题研究管理思路

本课题有学校课题领导小组负责总课题方案的规划和实施、研究方向的确立和阶段性目标的调空;学校教研处、教务处负责学科常规教研与本课题研究的整合,通过常规的教务管理,检查和督促学科组常规教学与研究活动的记录与分析、调查与测试,有关的文献资料的搜集与整理、教师的科研学术培训、科研方法指导、教学咨询及实践素材的分析与总结。

子课题的管理与实施采取学科组领题人负责制,由教研处给予必要的理论、技术支持与管理服务。总课题最终负责对个子课题成果的汇总、分析、交流、评价,并将此项研究工作与教研工作评价相结合,对教研组实施绩效考核。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研究内容及阶段目标

本课题研究周期为三年(2010年9月——2013年7月),分三个阶段进行;课题研究的总目标是: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习能力和成绩;通过课题实施研究,总结出一套加强同伴互助、深化集体备课,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切实途径和方法,从而促进教师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和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奠定艰实的基础。

1、准备阶段(2010年7月——2010年9月)。

研究内容:申报课题,审批立项。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建立课题研究组织,组织课题组成员理论学习和研讨,培训实验教师,加强课题有关理论的学习。召开课题开题会,明确课题组成员的责任和任务,进行课题研究内容现状调查。

阶段目标:完成课题的申报工作。制定总课题组及学校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2、实施阶段(2010年10月——2013年2月)。

研究内容:在制定本校的课题实施后,按方案确定的目标和任务,通过理论学习培训、集体备课与评课、上研讨课与示范课、教学重难点研究、教法研讨与心得交流、写课后记或教学反思、同伴互助与校

际交流等多种形式积极开展研究工作,努力抓住同伴互与助集体备课研讨的活动形式,探索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途径和方法。同时加强过程管理,注意过程资料的收集、整理。

阶段目标:完成有关的课件、示范课、教案、实验、论文或心得以及相关的应证资料。

3、总结阶段(2013年3月——2013年7月)。

研究内容:对前面的研究资料、数据进行分析,对已阶段成果进行总结、分类、提炼,形成课题研究成果;并将成果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在实践中检验、完善、提高。收集、整理、编排、装订研究资料,汇编相关课题研究成果(如:优秀论文、优秀教案和案例、教学课件、教学心得与反思、师生获奖情况及视频影像资料等),开展课题研究成果展示活动。最后,完成课题研究报告,向上级教研课题管理部门申请结题。

阶段目标:形成课题研究成果,撰写课题研究报告,申请结题

七、课题研究的成果的表现形式

1、书面文字呈现:课题研究报告、优秀论文、优秀教案和案例、教学心得与反思。

2、图片展板: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各种活动图片及展板。

3、视频影像资料:课题开题、结题活动,课题研讨、课堂教学、培训交流等方面影像资料

4、教师课件:教师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制作的电子课件。

5、实物展示:教师制作的教具、学生制作的有关作品。

6、汇报课:教师上课题研究汇报课,实际展示研究取得的成果。

八、组织机构

组长:刘国祥

副组长:王淑媛孟庆红宋小超

组员:石春梅郭爽徐振英王芳曾凡艳关昕

九、经费保障

1、完成本课题需经费预算为1万元人民币。主要开支项目有:购买课题研究资料和必备材料、召开各学科课题研究会,培训各学科课题负责人及骨干力量,外出学习交流、聘请有关专家顾问指导、汇编各种成果资料和制作展板,视频影像资料等。

2、经费来源说明:经费由我校生均公用经费中的5%的科研培训经费支付。

实验小学

篇5:汪沟小学新课堂教学策略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新课标的提出, 广大教师在课堂教学策略方面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一些陈旧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渐渐远离我们的视线。近两年, 我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 并取得一定的成效。下面根据教学实践, 谈谈笔者对新课标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的一些看法。

一、反思——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 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都在发生着变化。大家欣喜地看到教师的观念在逐渐更新, 教师的角色在悄悄变化, 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慢慢凸显, 以培养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维度为目标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正逐步走向教学前台。但是, 从我所听过、看过的教学观摩课中, 也产生了一些不解与反思。反思之一: 课堂教学流行的用语随着“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的深入, 小学语文教学中越来越注重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和适合自己的方法来学习语文。这些流行语的产生本身意味着小学语文教学对人本的回归, 对学习自由的拓宽以及对主体的尊重。但冷静下来仔细想, 就会发现热闹的背后有许多让人深思的问题。如: “请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堂上, 教师言罢, 教室里立刻人声鼎沸, 场面极为热闹, 但学生喜欢的方式真的只有大声朗读么? “你

学懂了什么。”教师话落, 学生纷纷举手回答, 场面热烈感人。“你想学哪一段, 就先学哪一段。”如同在语文课堂中设置了学习超市, 教师根据多数学生的选择进行教学。表面上看是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但在实际教学中, 这种方式对所有的课文都适用么? “你真棒!”现在教师视批评如越雷区、如履薄冰, 似乎稍有批评就会扼杀一个“牛顿” , 夭折了一个“爱迪生”。孰不知, 一味这样只会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温柔杀手”。反思之二: 课堂的学习方式1.“自主”与“自流”让学生自读课文、自定学习内容、自选学习方法, 已是当今阅读课上的“流行曲”。的确, 它能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 是物本向人本的提升, 是认识活动到生命活动的提升。然而凡事都有个度, 当新的课文还没有成为学生产生强烈阅读欲望的“诱因” , 学生还没有对阅读文本产生欲罢不能的内驱力时, 便让学生自定、自选学习内容, 其结果只能适得其反。2.合作学习主观随意“合作学习”目前被教师视为培养学生学会交往, 学会合作的最有效方式, 风靡小语课堂。但是我们在听课中发现, 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时, 对内容的设计、要求的提出、呈现的方式、活动的展开、合作的组织等有些主观随意。

二、探索——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语文标准课程》强调: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过程中进行, 教师是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鉴于此, 笔者认为: 若在课堂上贯彻“激发—— —引

导—— —培养—— —实践”的教学策略, 对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提高教学质量有很大的帮助。具体实施策略如下……1.营造愉悦的学习气氛—— —激发兴趣教学中, 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体, 最主要的条件是促使学生具备学习的兴趣。那么, 教师应如何激起学生浓烈的学习兴趣呢? 关键在于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每节课都需要根据各自不同的重点, 精心设置, 创设一个引人入胜的情境。例如我在教学课文《鲸》时, 我先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大大的“鲸”字, 然后叫学生议论, 猜猜教师的用意。大家热烈地讨论着: 有的说“老师的大字写得漂亮。”有的说: “鲸字有鱼旁, 但鲸不是鱼。”有的说: “因为鲸是最大的动物。”这时, 学生的兴趣应运而生了, 我趁机让学生速读课文, 体会老师的用意。在学生知道鲸是最大的哺乳动物后, 我马上在“鲸”这个大字旁边编上1、2、3、4、5、6、7, 然后在“1”的旁边引导学生写上“大” , 接着让学生分组各派代表上黑板写上答案。兴趣盎然的环境让学生在愉悦中了解到鲸的特点和生活习性。2.引导自由阅读, 拓展思维的迁移与发散现代教育十分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 注重引导学生自由阅读, 自由表达,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要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智力结构, 有目的地把学生引向目的地, 让学生说出自己想说的话。如我在教《植物妈妈有办法》一文时, 首先抛论文格式出趣味性浓的问题: “植物旅行靠的是啥办法呢?”接着把课文有感情地朗读给学生们听, 创设了良好的情境, 学生感受到了蒲公英妈妈对孩子们的关心喜爱。紧接着, 对学生进行点拨引导: “这些

植物是怎样出外旅行的呢?我们先来看看蒲公英。”教学操作办法如下: 1.学生自由朗读。2.自读自说, 谈谈蒲公英出外旅行靠什么办法。3.教师指导两读: 为了让孩子顺利地出外旅行, 蒲公英妈妈特意给孩子准备了降落伞。(指图)你觉得这位妈妈对孩子怎样?(关心、喜爱)4.大家练习, 比赛朗读,把妈妈对孩子的爱读出来。(要求配合表情, 表演动作)如此引导、熏陶, 学生稚嫩心灵体会了人间的母爱, 情境达到了和谐统一。至此, 我提出新的学习任务, 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使既定思维发散与迁移: 苍耳和豌豆要旅行靠的又是什么办法?每个同学只需抓住其中一种植物来学就可以, 还可以仿照教师抓住关键词板书。这一任务交给学生, 就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3.培养审美情趣, 熏陶道德情操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操,促进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爱美之心, 人皆有之。”小学生的心灵是纯洁的、美好的。教师的责任在于如何让学生感受美, 体味美, 弘扬美, 从而熏陶、培养优良的品格情操。在教学过程中, 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 要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 渲染教学氛围, 提高学习兴趣, 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达到培养审美情趣的目的。我在教学中有如体会: 1.因势利导, 善于点拨。所谓“势”即教材内容及学生心理。引导学生在学习语文内容中去领悟做人的道理。2.熏陶感染, 潜移默化。小学语文教材形式多样, 作者的生花之笔, 描绘了许多生动鲜明的形象, 饱含丰富的情感。在这两年的教学实践中, 我努力推行自己的“激发—— —引导—— —培养—— —实践”的教学策略, 取得良好的成效。当然, 课堂教学

篇6:汪沟小学新课堂教学策略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一项重要内容,作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也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方法。小学阶段的学生刚开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和发展性,教师要抓住这一时期,帮助学生丰富积累。为使学生作文水平提高,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作文教学效果。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对小学教学过程的整体发展水平具有直接影响,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也是重点和难点内容。作文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对字词的学习和掌握,提高学生的文字运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对于小学生语文素养和学习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要想取得成效,笔者认为,可以从四方面入手,引导学生从兴趣出发进行写作,让学生在作文中表达真情实感,帮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积累素材,加强阅读,拓宽视野。

一、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小学生对于写作常存在恐惧心理,这样的情况下作文教学自然没有多大效果。兴趣是促使学生对学习活动积极参与的重要内驱力,因此,语文教师要从兴趣入手进行作文教学。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接受能力,在作文选题上尽量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喜爱的,愿意表达、有表达意愿的话题,使学生感到新奇有趣,有话想说,有话可写。给学生丰富的想象空间,使学生将自己想说的话自由表达出来,保护他们的兴趣,让他们带着浓厚的兴趣投入到写作中。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写作的欲望和灵感。小学阶段是孩子人生的启蒙阶段,培养兴趣最重要。

教师可以在班级布置图书角和展览园地,鼓励学生将自己喜欢的书籍放在图书角,大家一起阅读,交流分享阅读体会;把优秀学生作文张贴在展览园地,供大家互相学习借鉴,这样也能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他们的成就感,从而更愿意积极参与写作。还可以让学生把阅读中遇到的好词佳句摘抄下来,书写读书笔记。课堂上抽出几分钟让学生讲一讲最近读到哪些优秀的文章,有什么体会,或者生活中碰到什么奇闻异事等,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鼓励其积极思考。还可以组织学生开辩论会,针对生活中的事例让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说出自己独特的观点。这些举措既能激发学生对于阅读写作的积极性,还能不知不觉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自主思考能力等,为他们写作积累了丰富生动的素材,促使学生爱上阅读,乐于写作。

二、在作文中表达真情实感

叶圣陶先生曾说:“假若有所表白,这当是有关于人间事情的,则必须合于事理的真际,切乎生活的实说;假如有所感兴,这当是不吐不快的,则必须本于内心的郁积,发乎情性的自然,这种要求可以称为‘求诚’。”我想,“求诚”的群就是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写出真情实感。生活是作文的源头活水,学生写作必须取材于生活,作文也是对生活的再现和升华。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从中发现和提炼写作素材。

对于小学生来说,生活中的真善美都是他们喜爱和应该仔细观察发现的,学生应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心灵去感悟,并用脑思考,最后让这些内容流淌于笔尖。真情是最打动人心,也是最感动人的,学生把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进行梳理,采用恰当的语言,或运用精彩的修辞手法,把真情表露在作文里,可以引起读者共鸣,进而触动内心。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得以提升,想象力得以发挥,思想得到升华,情感得到宣泄,既培养了写作能力,也促进了健康人格的形成。

三、帮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积累素材

作文离不开写作素材的积累,有了素材学生才不会无话可写,否则学生掌握了再多的写作技巧也无法写出优秀的作文。写作是一门语言艺术,是一种用文字形式将生活中的观察和发现、对生活的感悟及对生活热爱的情感表达出来。小学生天生就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善于观察和发现生活中细小的事物,教师要善用学生这一特点,引导学生加强对生活事物的观察,并将观察所得记录下来,这样在写作的时候就不愁没东西可写,能调动自己的“素材宝库”,结合在生活中的发现和体会写出佳作。

四、丰富课外阅读,拓宽视野

小学生生活经验少,对于生活现象的思考不足,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加强阅读,从阅读中获得启迪和灵感。课外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帮助学生丰富自己积累,促进思考,教师要为学生推荐适合他们年龄段阅读的书籍和优秀文学作品,为作文教学铺垫道路。

在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重点注意以下内容:

(1)摘录精彩的句段和字词。如优美的景色描写句段,诗词,名言警句,或者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等,有时可对原句进行删改。在摘抄后可加以仿写、背诵,或适当评论,表达自己的看法。

(2)总结文章概要。在阅读完一篇文章后,要求学生对其主要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并总结文章主旨、内容概要,培养其分析总结能力。

(3)根据原文进行改编或续写故事。有些故事性较强的文章,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按照自己的独特观点进行改编或续写。

(4)写心得体会。让学生读完文章后写自己的体会和感想。

参考文献:

篇7:老师,请注意你的语言

第一位老师是作者上小学时的一位班主任。这位老师对成绩比较关注, 偏巧同桌比较木讷, 成绩也差, 自然也得不到老师的喜欢。有一次, 老师检查作业, 同桌的错误太多, 老师很生气, 于是对他吼道:“你怎么这么笨呢?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 你还能干什么?说到这还不解气, 老师又抛了一句, 你爸爸是干什么的?”“瓦匠。”老师感觉终于找到了答案:“怪不得你这么笨, 原来脑袋都灌满泥浆了。”自从这天之后, 作者旁边的座位就空了。几年之后, 这位同学果然也做了泥瓦匠。

不久作者换了班主任。新来的班主任是位女老师, 人不是很漂亮, 但每天笑眯眯的, 同学们都很喜欢她。有一次正在上课, 突然进来六七个工人。学校原来在搞装修。老师对同学们说道:“工人师傅来为我们美化教室。同学们, 欢迎他们的到来!”教室内响起了掌声。老师停下课, 让同学们仔细观察师傅们的动作。看!他们的动作多么熟练, 他们的双手多么灵巧, 他们的工作多么美妙。几个工人师傅在老师的鼓励和同学们的注视下, 格外卖力, 工作很快就完成了。同样的泥瓦匠, 在这位老师的眼里, 给同学的感觉却很美好。

第三位老师是作者大学时的一位建筑系的老师。第一堂课, 老师讲了自己的父亲。村里要修学堂, 父亲负责设计, 施工。村里资金紧张, 父亲反复测算, 怎样既省钱, 又能盖出结实耐用的学堂。父亲能省则省, 终于给孩子们盖起来了学堂。几年后, 教室在一个大雨滂沱的晚上出现了几道裂痕, 虽然孩子们安然无恙, 有专家对此也做了论证, 学堂的设计还算合理, 但父亲还是自责, 最后上吊谢罪。在留给作者的遗书里, 父亲让他好好学习, 做一个盖房子的专家。老师讲得泪光盈盈, 言语哽咽, 下面同学已是泪眼婆娑。在以后的课堂上, 老师再没有讲学习的重要性, 他们班的课却是全校第一。

我又想起了我的同事对我说过的一件事。那时他学习很好, 很受老师宠爱, 于是便有恃无恐。有一次下课时, 同学们说“老师再见”, 他却喊“老师滚蛋”。当时把老师气得脸发青, 作者也傻眼了。老师生气地让他去办公室。他想老师正在气头上就没有去找老师。在随后的课里, 老师还是照样笑容可掬地上课, 照样笑容可掬地提问他, 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是老师的宽容成就了如今又一位宽容、思考、克己、上进的老师。

篇8: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策略新探索

一、知识学习为主,技能训练为辅

知识内容是语言学习的灵魂,传统英语学习中背单词、背句型的方法依然要延用,学生只有脑中有物才可以实践运用。英语作为交流的工具,更需要学生有足够的单词积累,丰富的语感思维才能组织出语法正确的句子。所以知识内容的学习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是重点,无论采用何种学习方法,都要保证学生词汇的储备量。学生掌握了知识内容,还要会运用,这就是技能训练的开展。技能训练常用的方法就是开展活动,让学生在实际交流中增加实战经验。技能训练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进行设计,让学生积极主动进行语言展示,在学习成果中体会成功的喜悦。

例如,“I can play basketball”一课,教师在布置学习任务时首先要让学生识记单词basketball,jump,skate,等,在之后的技能训练中可以灵活运用新单词。学生在大脑中有了词汇储备,在Free Talk环节可以比较流利地进行交流。需要教师讲解的地方,教师仍然要给予清晰明白的分析,帮助学生识记。技能训练要安排在知识内容识记之后,便于学生在训练中巩固所学新词汇。

二、积累语言体验,升华思维意识

英语学习的最大障碍是英语思维的欠缺,所以需要学生增强对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认知。教师在上课时要营造文化背景,拉近学生对中西方文化的认知距离。小学生初学英语,运用英语思维的意识不够,需要在语言积累中加深体验。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尽可能创设英语学习环境,运用英语组织课堂,用英语提要求设问题,让学生逐步适应全英课堂。学生初学英语总要经过“翻译”的过程,理解和运用的节奏就显得比较慢。教师要更加注意为学生营造英语学习的氛围,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针对小学生的喜好,教师可以选择生动有趣的英语动画故事,作为课堂辅助,让学生感受地道的英语口语对话。小学生模仿能力较强,在看动画时,可以模仿其中人物口语对话的语气语调和节奏,增强英语运用体验。

例如,教学“How much”时,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在学习时用课件展示真实的义卖场景,配上教材中的句型,让学生体会“How much”的应用范围。学生掌握了相应的词汇和句型以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模拟购物,教室可以布置成购物现场,学生手中的学习文具就可以作为商品。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准备更多商品的图片,如食物、玩具等,引导学生用上之前学习的句子“Can I help you?Id like…/How much is it?/Here you are.”学生在反复的训练中,可以增强语言运用的体验,自然而然运用英语思维进行交流。

三、坚持教师主导,落实学生主体

新课改在教学方式上的要求就是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哪怕是英语单词的识记也要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可以不断提高自身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走进课堂,我们发现大多数教师仍然是领读单词、讲解语法、疏通课文,每一个环节都少不了教师的参与,学生一直沿着教师的步子前行,学生没有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静等教师的灌输,这样的课堂怎会高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是组织角色,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需要发挥的是指导作用,至于学生经过学习能够接收多少内容,是学生能力范畴。所以,教师要敢于放手,无论是听说课、阅读课,还是语法课、复习课,都要落实学生为学习主体,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获得英语学习的体验。

例如,“the snack bar”一课,教师让学生搜集之前学过的所有食品单词,结合本课的单词coffee,juice,fish,noodles,sandwich等,运用“What would you like?Id like…please.”进行练习“At the snack bar”的活动。学生也可以把以前学过的食品单词拿过来用,根据学生的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商品”。教师做好活动组织,学生在自主交流中不断积累体验,在实践运用中体会英语学习的快乐。

小学英语课堂有效教学方法较多,但是教师要坚持让学生学习单词,积累足够多的英语词汇为学生以后的实践运用做好铺垫。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营造英语学习氛围,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学会用英语思维表情达意。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学习机会,把学生推到课堂学习的主角位置,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获得实践体验。

篇9: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散文教学的策略

纵观整个小学阶段的语文教材,散文占了不小的比例。散文因其语言优美,意境深邃,读来朗朗上口,尤其是新课程理念下受到广大师生的特别钟爱。但喜爱归喜爱,我们在教学散文时,却总感觉到散文有根若隐若现的线,让你似乎看得见,等你仔细去看时,却又看不清。原因何在?或许是因为我们没能真正把握散文的特点,没有真正领悟散文的“魂”。为此我研修了新课程理念下散文教学的策略。

明白散文的特点是什么?

一是散文形神兼备,思想性突出,情感丰富是散文最突出的特点之一。散文形者有三:一是写作对象或写作题材;二是文章的写作手法,(如抒情、议论、描写等);三是文章的外在呈现方式。(段落、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

二是散文形散神聚。也就是说,散文可以有很多种表现方式,可以叙事,可以是议论,可以是描写,可以是说理……但不管是哪种形式的散文,它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有一种特定的情感。

三是散文语言凝炼优美,富有文采。因而又称美文。四是散文意境深邃。散文是除诗歌以外最具文学性的一种文体。它意境之深邃,总是能更深地打动读者的心,总是能够给读者一种意犹未尽之感。把握住散文的特点,要上出散文的精彩来,就容易多了。下面我就以支玉恒专家上的“匆匆”一文为例,谈谈在新课程理念下散文教学的策略,即教学中要把握住的几个重点:

一、散文教学是一种情感教学

散文本身融入了作者太多的情感。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之中,与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是散文教学中的重点。只有让学生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才算真正读懂了散文。比如《匆匆》,学生要想一下子就抓住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是很难的。因为学生的阅历浅,对事对物的认识还不够深。可能他们读了之后,会很快地了解作者是想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这一主题,但作者如歌如泣的情感,学生就很难把握了。所以这个时候就要我们老师挺身而出,做他们情感的引导者。朱自清先生要在这篇文章中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是对时间一去不复返的无奈,是对广大生于乱世而无所作为的青年的谴责,是对自己空有满腹才华却只能浑度时日的感伤。所有的一切,都在随着匆匆而过的时间渐渐消逝。可是积压心头的,却是满腔的无奈、内疚、感伤。这么复杂的情感,支老师先放了一段课文配乐录音,让学生走进作者的心灵,把从字里行间里体会出的情感说出来。学生知道了情感,也就确定了朗读的基调。支老师告诉孩子朗读是一种巧,要根据情感的需要,选择语速、语气、语调。这篇文章读时语速要缓慢,语气要哀伤,声音要低沉。正是因为支老师的正确引导,整个教学过程中,孩子们都能把握住课文的情感基调。

二、散文教学是一种语感教学。

叶圣陶先生说过:“文字语言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情感,就是对语文的敏锐的感觉。”

语感是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培养学生的语感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情感朗读来训练。散文的语言凝炼优美,富有文采,是最适合朗读的文本。支老师在教学中告诉孩子读书要用心灵诵读,这样更能激起人与人心灵的共鸣,更能直达情感深处。在支老师指导读书方法时,他又向学生推荐了“空灵”的读法。比如“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按我的理解应该用缓而重的声音表达,但支老师却说应该用“空灵”的声音来读。于是,老师“空灵”的声音像是从遥远的天际传来,告诉我们时间如同这声音,感觉得到,但又缥缈,虚无,转瞬即逝。两种读法一比较,孰美孰对,听者先是震撼,而后是豁然开朗。此时,心中的疑惑已化为声声赞叹。整节课,支老师反复地用自己的范读向学生传递不同语句的不同语感,让学生反复体会,跟读、揣摩、领悟,渐渐的,老师的语感变成了学生的语感。课堂中,他自始至终没有提出直接指向内容的繁琐问题,也没有一步步去剖析文章情节,但文中所有疑难之处都通过学生用心灵去诵读,用心灵去倾听得到了解决。整个课堂始终回荡着学生琅琅的读书声,在这个课堂上,似乎一切问题都可以通过读来解决。

三、散文教学是一种美感教学。

《小语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没有哪种文本比散文更有审美价值了。散文之美,美在其语言,美在其律动,美在其情感。

篇10:汪沟小学新课堂教学策略

【内容提要】:小学数学的教学要具备创新性,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及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新课改开展的前提下,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不但要适应新课改、新要求,还要全面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掌握最新教学理念,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塑造学生道德品质。

【关键词】:新课改 小学数学 教学策略

新课改正在教学领域轰轰烈烈的开展,它提出了许多新理念、新精神、新要求,像: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生活中有数学,数学中有生活;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提倡探究式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要想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必须了解当今教育形势的发展,掌握这些新理念,依据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的编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现就新课程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一、依靠实际生活,优化教学资源。

我们首先要搞清一个问题,就是学生为什么要来到课堂上学习数学?这个问题似乎浅显,却值得我们思考。小孩子学习数学无非是为了用,为了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为了长大后能在社会上生存。因此,我们的数学不能远离生活,不能脱离现实。这也是当前教改的一大精髓,这就要求我们在备每一节课前都 要想到这些知识与哪些实际例子有联系,生活中哪些地方使用它。尽量做到能在实际情境中融入数学知识的,就不干巴巴地讲;有学生熟知的喜闻乐见的例子,就替代枯燥的例题;能动手操作发现学习的,就不灌输,不包办代替;有模仿再现实际应用的练习,就引进课堂,与书本练习题配合使用,总之,“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例如:在教学《100以内的连减》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一上课,我就抱着全班同学的练习册进了课堂,举行了一个颁奖仪式:先让练习册得“优”的12名女生到讲台上站成一排,每人发一朵小红花,又让练习册得“优”的10名男生到讲台上站在第二排,每人发一面小红旗,并让全班同学鼓掌向他们表示祝贺。然后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还有多少名同学的练习册

没有得“优”吗?你是怎么知道的?能说说你的想法吗?你认为应该怎样计算?这个内容实际上就是本节课所要教学的例题,只是我把它换成了学生熟悉的情境,他们就能很自然的找到两种解法,可以从总人数里去掉12,再去掉10,也就是连减。也可以先想想两次一共有多少名同学站到了讲台上领奖,再从总人数里一起去掉。学生自己列式,自己解释。这样不但让学生比较形象、直观地理解了连减的意义,牢固掌握了连减的计算方法,而且表扬了作业优秀的同学,激励其他同学向他们学习,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

二、注重感性教学,体验学习乐趣。

小学数学是数学教育的基础,是孩子们一生中学习数学的开始。如何在孩子们面前展示出一个五彩缤纷的数学世界,把抽象、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让孩子们发自内心的爱数学,主动地用数学。我认为关键是要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把抽象陌生的数学变成具体的感受和体验,让数学知识生活化。现代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学习数学时,他们的心智活动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而且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对熟悉的生活情景,感到亲切,有兴趣。只有当数学不再板起面孔,而是与孩子们的生活实际更贴近的时候,他们才会产生学习的兴趣,才会进入学习的角色,才会真正感受和体验数学的魅力与价值,增进理解和应用的信心。在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原型入手,唤起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受,使学习成为学生发自内心的需求。例如:在教学《比高矮》这部分内容时,我是这样导入的:课前教师故意把黑板擦放在黑板上方的边框上,一上课教师故作惊奇的说:“咦,黑板擦怎么跑那么高,谁愿意帮我把它拿下来?”上来拿的学生由于个子矮,够不着,他就跳起来很吃力地够着拿,还是够不着。老师微笑着说:“还是让我来拿吧。”老师动手拿下了黑板擦。并问:“同学们,刚才为什么他很费力也拿不到,而我这么容易就成功了呢?”学生纷纷发言:因为老师个子高,学生个子矮;说老师个子比他高,他比老师个子矮;老师你都长到黑板那儿了,所以一下子就够着了„„。老师根据学生的发言,马上叫刚才拿黑板擦的那位学生上来站在老师身边,再次比高矮,并引导学生用完整的语言表达。教师总结:看来在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知道谁比较高,谁比较矮,才能根据不同的情况来处理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比高矮。这样的导入设计很新颖,体现了新理念、新教法,让学生在一片欢笑声中理解了比

较高矮的重要性。在具体感受和体验中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和情感。

三、创设学习情境,感受学习魅力。

翻开数学新教材,映入眼帘的是五颜六色的图画,生动有趣的故事,憨态可拘的动物,深受欢迎的卡通,这不仅仅给枯燥的数学赋予了生命,更为我们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材为我们小学数学教育者提供了这样许许多多的情景图。实质上是编者把他对人生的理解、对现实的看法,转化到书本上以图的形式来展示,并不是要广大教师局限在图中,必须看图、用图、讲图。我在实际教学中感到,教师学生拿着实物走进教室,动口、动手创设一个个比较真实的情境,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学生能更快的进入学习角色,能产生更大的学习兴趣,能有更具体的感受和体验。我经常根据书上的图找来实物、图片、自做动物头饰、编写童话故事等,领着学生动手、动口,模拟表演来亲自创设情境,使数学知识更具生活性和趣味性,效果很好。例如:在教学《100以内的加减法》时,我利用了青蛙吃害虫的情境图。让两个同学戴上青蛙头饰扮演青蛙吃害虫,其中一个又高又胖的男同学扮演大青蛙,一个又瘦又小的同学扮演小青蛙,让他们走上讲台,张大嘴,做着吃害虫的动作,然后他们碰面了开始对话:大青蛙说:“你今天的收获怎样?”小青蛙说:“今天我吃了30只害虫。你呢?”大青蛙自豪地说:“比你的多多了,我吃了56只害虫。”这时让下面的同学提出一些数学问题: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害虫?大青蛙比小青蛙多吃多少只害虫?„„然后由学生列出算式,并在计数器上展示计算的过程。同时,老师利用学生的表演,渗透环保和爱护动物的教育,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既学习新知,又实际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与价值。

四、融洽师生关系,发挥学生特长。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要适应新的形势发展,必须有新的教育观念。首先,对学生重新认识,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爱好,充分估计每个孩子的潜在能力,不要认为某某孩子太差。外国从不分好坏孩子,认为每个孩子都是好孩子。要信任理解孩子,要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都体体面面的坐下去,千万不能让孩子在群体面前暴露自己无能。其次,要用和蔼的目光面对全班的学生,经常用语言和学生交流,如:“我很荣幸,我的想法和某某同学不谋

而合。”“你的某某看法很有创意”“你对这一点的看法很独特。”对于不完全正确的答案,我注意发现它的闪光点:“我听懂了你的意思”。“你说的这一点有道理。”“你能解释一下吗?”以前每节课结束,我都说:“有不懂的找老师。”现在我常说的是:“你有什么体会或遗憾?”“今天的课,谁还想发表看法?”这样就能体现出老师和学生平等、民主、和谐。同时,还要注意学生的质量,应从不同的角度下结论,从能力的培养入手,使学生的特长得以充分的发挥。

总之,新课程、新理念将时时刻刻冲击着我们的头脑,冲击着我们的课堂,为小学数学教学带来许多的思考。面对新课改我们都要经历苦恼、反思、探索、实践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创造性的学习数学课程标准,创造性地驾驭教材,处理教材,不断地自身调节,以达到课程目标。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每一位教师观念的转变、知识的更新、行动的研究并将这些体现在每一个教学活动中,才能使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不再是一句空话,才能使小学数学教学产生实质的变化。

【参考文献】:

1、《数学教学策略》 杜文平北京教育出版社

2、《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 杨庆余 高等教育出版社

4、《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 金成梁 南京大学出版社

篇11:汪沟小学新课堂教学策略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诗歌教学策略

旷娇敏

衡阳市南岳区龙凤中心学校

摘 要

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为其能够最终形成完善的人格奠定良好的基础。目前小学语文诗歌教学仍然存在重讲解、轻意蕴;重传授、轻感悟;重背默,轻朗读的教学弊端,忽略了诗歌的“美”。本文围绕新课程理念中提到应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出小学生进行审美能力培养的必要性,探讨在小学诗歌教学实践中提高学生欣赏诗歌能力的具体措施。[1]

关键词:小学诗歌教学;语文素养 ;策略

进一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是语文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之一。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展开, 语文素养的地位也更为凸出。鲁迅先生在谈到汉字之美时曾说过,它具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 [2]而文学作品中, 尤以诗歌的语言最为精炼,意蕴最为丰富, 对语文素养的要求也最高。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提高语文素养首先要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而传统的诗歌教学大多将诗歌作为一件死物进行肢解,将一首首空灵优美的诗歌肢解成字、词、句、篇的语言知识点。那么,如何摈弃传统的诗歌教学方法, 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呢? 本文就从新课程下对诗歌教学的处理方式谈谈个人的见解。

一、创设美的情境,营造和谐课堂

诗歌本质具有强烈的抒情性,而诗歌产生的和谐之美,能给课堂带来最佳的效益。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一泓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 所以教师应该根据诗歌的特点和学生情感思维的特点,精心创设审美意境,在教学时首先应将学生的感情引入诗内,精心设计课堂导入,采取灵活多变的手段,营造适宜的教学氛围。一开始就将学生牢牢地吸引到课堂中来,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情感。

如《一株紫丁香》这首诗歌,那株紫丁香,是孩子们的一片心意,是对老师的问候与感激。这种师生间的情意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学生在情境中更容易体会诗歌感情。比如,教师播放歌曲《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在音乐中老师语言渲染情境:敬爱的老师在为我们批改作业,为我们备课,她是那样辛苦,我们能为老师做些什么呢?教师轻声读“踮起脚尖,走进安静的小院”,学生随着老师接读下去,此时的读,读得入情,读得入境。[3]

只有“境”创设得妙,再去理解诗歌中的“意”,自然“情”也激发得浓。由此入手,不仅能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而且能让学生发挥想象力。

二、紧扣作品,潜心朗读,感知、领悟、体味美

语文教材中选用的诗歌,都是人类精神家园中的美丽花朵,他们用语言文字来反映人生精神,反过来也会对人的精神塑造起重要作用。

文章的内涵不是老师讲出来的,而主要是靠学生自己通过阅读体悟到的。文章作品要在阅读中理解欣赏,阅读是语文课中学生获得美的重要途径。[4]所以,面对语文教材中的美文,教师的教学就是带要领学生发现美、领悟美。利用教材中丰富的美育因素去诱发学生的情感,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表达得到发展,同时受到美的熏陶,提高语文素养。

案例片断:湘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

1、理解词语,感受古诗画面美 感受“雨”

(1)请同学们找出这句诗中带水的字。(湖、潋滟、淡、浓)(2)齐读这些字,把这些字带回古诗中读一读。(3)指导读诗句“山色空蒙雨亦奇”。

(4)西湖真会打扮自己啊,在阳光下,她是那样婀娜多姿。正当苏轼陶醉其中,忽然,雨雾迷蒙,眼前的西湖又变成了另外一幅景象。

(课件出示:山色空蒙雨亦奇)

(5)来,看看吧!(出示雨中西湖的图片,随着音乐,教师轻声描绘)瞧!山变了——房子变了,就连树也给人感觉不一样了。如果此时,你是苏轼,喝着杯中的酒,赏着西湖的美景,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6)是啊,房子朦胧了,眼前的一切都像是披上了一层轻纱,像走进了梦一般。

(7)那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雨中吧,谁愿意把这种朦胧、奇妙的感觉读出来?(自由读、指读、评价、男女生读、全班齐读)

(8)刚才还是水光潋滟,现在却是——生:山色空蒙。(9)短短一天之中,就让我们看到如此不同的西湖,同学们,此时老师觉得这短短的14个字,仿佛汇成了一幅画,画中这位名叫西湖的女子是美的、妙的。愿意读一读吗?看看谁能把这晴雨的变化读出来。(学生自由练读、指读、评价、齐读)

(10)让我们再一同来回味这曼妙的西湖吧!我看,水光潋滟是景,山色空蒙也是——景。

我看,晴是景,雨也是景。我看,晴方好。我看,雨亦奇。

师:我看,水光潋滟晴方好。生:我看,山色空蒙雨亦奇。

2、西子西湖

(1)晴天的西湖是那样的娇媚,雨天的西湖又是那样的温柔,像谁呢?(西子)

(齐读)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2)西子无论是淡妆还是浓抹都那么美丽,西湖也是——(齐读)淡妆浓抹总相宜。

(3)那就让我们看看谁在为西湖化妆?(播放课件,教师随着音乐中讲述)西湖水是那么清,柳枝儿为西湖化着妆,碧绿的莲叶无穷碧,映日的荷花也在为西湖化妆。冬天,满世界的银装裹着西湖,你们说美吗?恩,难怪说,欲把西湖比西子——生:淡妆浓抹总相宜。

师:如果说,晴天的西湖是浓妆;那么雨天的西湖是——淡妆。师:如果说,荷花为西湖化浓妆;那么——柳叶、荷叶为西湖化淡妆。

师:如果说,冬天的西湖是淡妆;那么夏天的西湖是——浓抹。(4)交流汇报:同学们,你们觉得西湖的美能和西子去比吗?难怪苏轼会写道:欲把西湖比西子——生(接读)淡妆浓抹总相宜。

3、探求意蕴,理解古诗哲理美

(1)西湖之大,水是她最大的特色,而西湖四面皆山,山环抱着湖,湖浸润着山。晴天时,山染绿了水,水倒映着山,雨中山色空蒙,山水一体,更为奇妙,诗人抓住了最能表现西湖特点的景物来写。

然而苏轼与西湖是密不可分的,西湖诗情画意只有苏轼的才思豪情才能写出她的美妙,苏轼的才情只有遇到西湖的诗情画意才能尽展出来。此时此刻,你认为诗人对西湖有着怎样的感情?

(2)让我们带着诗人对西湖的爱来朗诵这首诗,让老师听出你们语言中的爱(配乐)。

三、诗画互动,引导学生入情入境

一首诗歌如同一幅美丽的山水风光图。为激发学生们的参与意识和兴趣,也为了更好地再现诗境,教师可以根据诗意,用简笔画或者动画等形式一次性或逐步再现古诗的画面,帮助学生感受诗歌的画面美,以画悟诗。如在教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诗时,我将一幅荷花图,用动画呈现给学生。翠绿的莲叶挤挤挨挨,一直涌到天边,娇艳的荷花在阳光下摇曳着,显得格外娇美。在观察图画的基础上,我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理解诗句。将诗与画巧妙结合,一幅色彩绚丽、充满生机的画面在学生脑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四、注重教学辅助手段,在“绘声绘色”中展开想象

诗中有画,画中有情,诗歌追求的就是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但这种意境的领略仅靠呆板单调的模式化教学是不可能完成的,而是要靠教师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幻灯、图画、乐曲、表演、多媒体等等)。电教媒体能克服时空限制,通过形、声、光、色等形式,把诗歌抽象的难以勾勒的语言物化为可以让学生感觉到的事物。他们可以从屏幕上了解“万条垂下绿丝绦”,可以在音响中感受“两个黄鹂鸣翠柳”,还可以欣赏到“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饱鸳鸯”的《绝句》。学生在学习古诗时由眼、耳、脑、口等多种感官协调进行思维加工,不仅能直观地理解诗意,体会感情,还能与诗人同呼吸、共喜悲,领会古诗的精华。同时在陶醉、愉悦和亢奋的心理状态下被熏陶、被教育。

总而言之,教师应该通过感受诗歌之美,把握诗歌的丰富内涵,获得富有个性的创造性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诗歌审美能力,开启学生的诗性智慧,涵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促进学生的有机成长。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 鲁迅.鲁迅全集第九卷[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344 [3] 成强.小学低年级如何进行诗歌教学[J].新课程研究,2010 [4] 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之探索[D].山东师范大学,2005:25~26

本论文非抄袭

上一篇:写水果的三年级作文下一篇:sql语言实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