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唱歌教学策略研究

2024-04-23

小学唱歌教学策略研究(共8篇)

篇1:小学唱歌教学策略研究

小学音乐唱歌课教学策略

发表时间:2012/3/21 17:38:58访问次数:2125

学生心理要求的活动。学生对唱歌,特别是轮唱、对唱、合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使学生全身心投入,享受无穷的乐趣;还可使呼吸器官、发声器官得到合理训练。

唱、轮唱、合唱进一步营造和谐一致、团结向上的气氛,培养其集体荣誉感。

使学生直接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充分表达学生发自内心的情感。让音乐在学生们的心灵中深深扎根,终生保持对音乐最大的热忱。

入——寓教于乐——创造表现——完美结课

入,情感铺垫,探求新知,感受音乐,学习新歌,体验音乐,创造实践,交流评议,开阔视野

快自身素质的提高,加强专业课程和相关课程的学习。如:要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声情并茂的范唱、合理娴熟的伴奏,恰当的鼓励方式、和谐的律动舞教学过程中,要自觉学习新课程理论,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熟练掌握教材,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每个教学环节,做到重点突出,难点明确。确立好教学主要问题。“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应体现在音乐教学过程的设计之中,教师随时激发调动学唱歌曲的兴趣与积极性。

常参加各种教研活动,通过学习和交流,借鉴别人的经验和做法,弥补自己的差距和不足。

学习的基础上勇于实践,重视课堂教学的展示、反思和交流,把新的教育理念与实践真正结合起来。的要求

备,明确课堂教学目标,以愉快的心情,饱满的热情贯穿课堂始终。

导下,学生不仅要独立学会唱歌,还要学会演奏和表演,达到真正的理解和完美地表现歌曲的目的。

本课的特点和学生实际,通过诗歌、语言、故事、游戏、猜谜语、歌曲、舞蹈、律动、绘画、图片、动画、录像等手段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是一对孪生姊妹,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能互融、互补,在音乐教学中,彼此间的相互借用,往往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教师也可利用自己的特长,进行表演,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学习新歌作了良好的情感铺垫;师生互动,让学生领会新课的心态投入学习。

习,感受音乐

通过范唱、播放VCD或录音歌曲让学生倾听,从听觉上感受歌曲的意境、情绪、内容。在听的同时,从视觉上展示音乐形象,并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游戏进行),使学生主动获取新的知识,达到初步认识歌曲,了解歌曲的目的。,学习新歌

一系列手段启发学生理解歌曲的内容、情感。学生自由学唱歌谱(中、高年级的同学可进行视唱练习,低段的学生可不做此要求),学习歌词理解歌曲内作,让学生汇报自己会唱了几句,哪几句比较难,整首歌曲中最美、最好唱的是哪几句,让他们自己发现难点,请会唱的同学做小老师教唱。如《草原就是然后老师说:你们很聪明,歌词读得也很好。老师有个想法,你们自己随着范唱录音来学唱歌曲吧!如果觉得哪里学起来有困难,可以找老师帮忙。老师进行及时点拨。随后学生可跟琴或伴奏音乐填词演唱歌曲,启发学生用适合歌曲的情绪和声音来演唱歌曲。

动地参与复习旧知识获取新知识的学习实践,自己发现难点、解决难点,不断提高音乐素养。将歌谱和歌词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集中精力听歌曲的旋的跳跃舒缓,感受词曲结合所带来的丰满的艺术形象。这样便于提高学生获取音乐知识的效率,使学生的听觉、视觉、口语表达等得到协调发展。,体验音乐

提炼音乐形象,可通过课件、实物等手段让学生进一步感受音乐的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挖掘歌曲的内涵,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验音乐形象。调动学生用自己的声音表现音乐形象、表现歌曲,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声音表现能力。

模式的重点环节,教师要将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中,面向全体学生,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创造生动活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创造实践

意境,结合艺术的其他表现形式,如:表演、舞蹈、诗歌、创作等,挖掘歌曲的文化底蕴,创造性地表现歌曲内涵。

语言给学生提出要求,可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根据歌曲的内容、情绪对歌曲进行创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实践意识、合作意识和创造意一课时,老师说:同学们唱得这么好听,你们能想个办法为歌曲伴奏吗?老师今天没有带打击乐器,你们想一想能不能用身体的各个部位?这时学生设计拍手、弹舌、拍手加拍肩、跺脚等,教师对学生的设计予以鼓励。,交流评价

过程中,利用评价起到促进学生发展,完善教学管理的作用。,开展师生、生生的相互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关注他人的不同见解,并以合作的心态接纳他人的不同见解。这样学师则变成整个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这种轻松愉快、和谐的气氛中学习,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开阔视野

教学为主线,结合艺术的其他表现形式,如美术、诗歌、表演等门类以及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以丰富的视觉效果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丰富学生的文化知标,努力体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理念,使学生更加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

造性地表现歌曲的意境,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位置,鼓励学生

是一支动听乐曲,导课是“序曲”,结课便是终曲,完美精要的结尾,犹如“画龙点睛”,会使课堂教学再起波澜,从而使教学活动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姿百态。经过一节课的音乐学习实践,学生会有许多有益、甚至精彩的感受和体会需要表达,如果音乐教师把总结的机会交给学生,或者采取师生共同总到的教学效果。比如,由教师采访、学生谈感受的访谈式结束;由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的回味式结束;由教师设问、引发学生思考与联想,增进束等等。

共同总结之后,让学生再次演唱歌曲,或欣赏与本课相关的课外音乐,教师适时示意学生走出教室,使学生沉浸在音乐美的享受之中,令人回味无穷。

结课,不仅使整堂课结构完整,而且含有不尽之意、韵外之致,促进学生对下一次课的热情和积极性。

中设计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都不是固定不变的,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可根据所授歌曲的特点、难易程度、学生的情况以及教学条件,灵活设计运用此

篇2:小学唱歌教学策略研究

功能目标

1.歌唱是符合学生心理要求的活动。学生对唱歌,特别是轮唱、对唱、合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2.通过歌唱可使学生全身心投入,享受无穷的乐趣;还可使呼吸器官、发声器官得到合理训练。

3.通过齐唱、对唱、轮唱、合唱进一步营造和谐一致、团结向上的气氛,培养其集体荣誉感。

4.通过唱歌,使学生直接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充分表达学生发自内心的情感。让音乐在学生们的心灵中深深扎根,终生保持对音乐最大的热忱。

教学程序:情境导入——寓教于乐——创造表现——完美结课

(一)情境导入 1.创设情境,情感铺垫 2.师生互动,探求新知

(二)寓教于乐 1.自主学习,感受音乐

2、合作交流,学习新歌 3.演唱歌曲,体验音乐

(三)创造表现 1.合作探究,创造实践 2.表演展示,交流评议 3.拓展延伸,开阔视野

(四)完美结课 实现条件

(一)对教师的要求

1.教师要加快自身素质的提高,加强专业课程和相关课程的学习。如:要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声情并茂的范唱、合理娴熟的伴奏,恰当的鼓励方式、和谐的律动舞蹈等方面能力。

2.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要自觉学习新课程理论,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熟练掌握教材,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每个教学环节,做到重点突出,难点明确。确立好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确应解决的主要问题。“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应体现在音乐教学过程的设计之中,教师随时激发调动学唱歌曲的兴趣与积极性。

3.教师应经常参加各种教研活动,通过学习和交流,借鉴别人的经验和做法,弥补自己的差距和不足。

4.教师应在学习的基础上勇于实践,重视课堂教学的展示、反思和交流,把新的教育理念与实践真正结合起来。

(二)对学生的要求

1.做好课前准备,明确课堂教学目标,以愉快的心情,饱满的热情贯穿课堂始终。2.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不仅要独立学会唱歌,还要学会演奏和表演,达到真正的理解和完美地表现歌曲的目的。

策略解读

一、情境导入

教师要根据本课的特点和学生实际,通过诗歌、语言、故事、游戏、猜谜语、歌曲、舞蹈、律动、绘画、图片、动画、录像等手段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美术与音乐是一对孪生姊妹,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能互融、互补,在音乐教学中,彼此间的相互借用,往往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教师也可利用自己的特长,如:舞蹈、声乐等方面的特长进行表演,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学习新歌作了良好的情感铺垫;师生互动,让学生领会新课学习的意图,并以跃跃欲试的心态投入学习。

二、寓教于乐

1.自主学习,感受音乐

教师可以先通过范唱、播放VCD或录音歌曲让学生倾听,从听觉上感受歌曲的意境、情绪、内容。在听的同时,从视觉上展示音乐形象,并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来体验音乐(可结合音乐游戏进行),使学生主动获取新的知识,达到初步认识歌曲,了解歌曲的目的。

2.合作交流,学习新歌

教师可通过一系列手段启发学生理解歌曲的内容、情感。学生自由学唱歌谱(中、高年级的同学可进行视唱练习,低段的学生可不做此要求),学习歌词理解歌曲内容,通过学生相互交流、合作,让学生汇报自己会唱了几句,哪几句比较难,整首歌曲中最美、最好唱的是哪几句,让他们自己发现难点,请会唱的同学做小老师教唱。如《草原就是我的家》,先让学生读歌词,然后老师说:你们很聪明,歌词读得也很好。老师有个想法,你们自己随着范唱录音来学唱歌曲吧!如果觉得哪里学起来有困难,可以找老师帮忙。老师对歌曲的难点部分通过范唱进行及时点拨。随后学生可跟琴或伴奏音乐填词演唱歌曲,启发学生用适合歌曲的情绪和声音来演唱歌曲。

这样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复习旧知识获取新知识的学习实践,自己发现难点、解决难点,不断提高音乐素养。将歌谱和歌词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集中精力听歌曲的旋律走向、力度的强弱、节奏的跳跃舒缓,感受词曲结合所带来的丰满的艺术形象。这样便于提高学生获取音乐知识的效率,使学生的听觉、视觉、口语表达等得到协调发展。

3.演唱歌曲,体验音乐

教师进一步提炼音乐形象,可通过课件、实物等手段让学生进一步感受音乐的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挖掘歌曲的内涵,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演唱歌曲,整体体验音乐形象。调动学生用自己的声音表现音乐形象、表现歌曲,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声音表现能力。

本环节是教学模式的重点环节,教师要将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中,面向全体学生,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三、创造表现

1.合作探究,创造实践

感受歌曲的意境,结合艺术的其他表现形式,如:表演、舞蹈、诗歌、创作等,挖掘歌曲的文化底蕴,创造性地表现歌曲内涵。

教师要用儿童化的语言给学生提出要求,可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根据歌曲的内容、情绪对歌曲进行创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实践意识、合作意识和创造意识。如:在执教《洗手绢》一课时,老师说:同学们唱得这么好听,你们能想个办法为歌曲伴奏吗?老师今天没有带打击乐器,你们想一想能不能用身体的各个部位?这时学生设计各种活动为歌曲伴奏,如:拍手、弹舌、拍手加拍肩、跺脚等,教师对学生的设计予以鼓励。

2.表演展示,交流评价

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利用评价起到促进学生发展,完善教学管理的作用。

学生分组表演,开展师生、生生的相互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关注他人的不同见解,并以合作的心态接纳他人的不同见解。这样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教师则变成整个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这种轻松愉快、和谐的气氛中学习,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3.拓展延伸,开阔视野

教师要以音乐教学为主线,结合艺术的其他表现形式,如美术、诗歌、表演等门类以及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以丰富的视觉效果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努力体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理念,使学生更加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

本环节学生创造性地表现歌曲的意境,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位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音乐活动中去。

(四)完美结课

一堂课如果是一支动听乐曲,导课是“序曲”,结课便是终曲,完美精要的结尾,犹如“画龙点睛”,会使课堂教学再起波澜,从而使教学活动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结课艺术千姿百态。经过一节课的音乐学习实践,学生会有许多有益、甚至精彩的感受和体会需要表达,如果音乐教师把总结的机会交给学生,或者采取师生共同总结的方式,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比如,由教师采访、学生谈感受的访谈式结束;由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的回味式结束;由教师设问、引发学生思考与联想,增进进一步探究欲望的外延性结束等等。

教师也可以在师生共同总结之后,让学生再次演唱歌曲,或欣赏与本课相关的课外音乐,教师适时示意学生走出教室,使学生沉浸在音乐美的享受之中,令人回味无穷。

恰到好处的结课,不仅使整堂课结构完整,而且含有不尽之意、韵外之致,促进学生对下一次课的热情和积极性。

篇3:小学唱歌教学策略研究

策略是指解决问题的方法, 尤其是解决一些棘手问题的独特的方法, 这里谈的是解决中小学生在训练歌唱发声时, 所采用的一些特有训练办法。

小学生与中学生由于年龄不一样, 处于身体发育的阶段也不一样。小学生声带稚嫩, 音域相对较窄, 一个八度以内, 那么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大多都没有到换声的年龄, 所以换声点就不会太明显, 在声音的训练上也就会与中学生有所不同了。中学生大多处于变声的年龄了, 大多处于变声期。变声期是指小孩到一定的年龄时, 人的声带和许多生理机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尤其是男声, 声带会变厚、变长, 声音从童声变成成人的声音, 会显得低沉、浑厚, 女声也会发生一些变化, 但不会向男声那样明显, 变声后的声音在训练时就会换声点的训练问题。换声点其实就是真假声的分界点, 在歌唱时, 好的声音是没有换声点的, 是一种完美的真假声结合的混声状态。我们对小学生和中学生分开进行研究探讨, 进行有分别的训练。

一、小学生的歌唱发声训练策略

(一) 从模仿入手引导学生练声策略

小学生年龄小, 特别是低年级阶段, 还没有严格的音高概念, 也没有男女声部, 都在同一个声部, 他们大都有好动的天性, 注意力也不容易集中, 他们更容易接受直观的和形象的事物, 我们可以从做一些小游戏, 例如柯达依编曲的匈牙利民歌《咕咕大谣》中歌词后面是这样的:小猪说道:“鄂鄂鄂”, 羔羊说道:“咩咩咩”, 小鸡说道:“叽叽叽”, 母鸡说道:“咕咕大!”学这些动物的叫声, 引导学生的兴趣, 或几个人一起叫, 或分开对着叫, 让他们模仿, 在快乐中学会发声技巧。只有通过大量的这种模仿和游戏, 才能让小学生有发声的基本概念, 而且这种模仿动物发声的方法直接形象容易接受, 更重要的是不会造成发声紧张, 单纯的练声曲, 对小学生来说可能会显得枯燥无味。

(二) 发声练习时间上的策略

小学生的身体大脑都处于快速的发育时期, 都有好动的天性, 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 我们在进行发声训练要用多种形式来训练, 单纯的练声曲要少一点, 时间控制在较短的时间内, 然后可以找一个简单的好听的大家都熟悉的旋律如《让我们荡起双桨》中的一句加哼鸣练声, 熟练再加词练唱, 这样学生就更容易接受, 而不产生疲劳感和厌恶情绪。小学生的声带还没有发育完全, 所以每次练声的时间不宜过长, 一般10分钟左右, 或者分两次, 一次5分钟。

(三) 朗诵练声策略

大声朗诵是发声练习的一种形式, 特别是对小孩字的训练有非常好的效果, 朗诵的内容可以是歌词, 也可以是名言警句, 还可以是诗, 在不同的音调上朗诵, 可以训练学生怎样获得头声, 用不同的音量朗诵可以训练学生的共鸣, 用不同的速度朗诵可以训练学生的气息, 用不同的情绪朗诵, 可以训练学生的发声音色, 朗诵作为一种声音训练的手段适用于各个年龄阶段的学生, 很好的运用这个手段会起到非常好好的效果。我们要多做这种朗诵训练。

二、中学生的歌唱发声训练策略

(一) 变声期间声音训练策略

中学生的声带处于青春发育阶段, 大多数处于变声期。男女声开始按声部发育成长, 女声的变化不是很明显, 男声的声带变厚, 声音低沉, 变成比女声低一个八度的声音, 这一阶段的学生, 在练声时不宜大喊大叫, 为了提高他们练声的兴趣, 可取歌曲里的旋律加哼鸣进行发声练习, 也可个别与分组相结合的练习, 主要是轻声哼唱, 轻声哼唱很容易放松并获得头声, 严重变声期的学生还可以采取默唱的形式, 用心跟着别的学生唱, 变声期的孩子不宜过多的唱高音, 也不宜持久的歌唱, 如果练高音, 而他们又唱不上去, 或者是唱破了, 这样很容易让他们对唱歌失去信心和兴趣, 训练时可以让变声期较明显的学生多唱低声部, 还可以在唱歌时编一些与唱歌训练有关的动作, 让他们跟着动作练声, 这样会起到很好的效果。变声期的学生千万不能乱喊乱叫, 这样声带会很容易受伤, 并且在变声期受伤后的嗓子很难回到从前的声音, 往往以前很漂亮的童声, 变声后变得没有音色了, 也不适合唱歌了, 更不能从事歌唱这个职业了。所以这一时期的的发声训练就尤为重要了。

(二) 换声区训练策略

中学生经过变声期后, 声音趋于稳定, 从声乐学习的规律来看, 大多数的学习者都存在一个换声区的问题, 就是低音和高音脱节的问题, 低音上行到高音、高音下行到低音过渡时的不自然, 要想过渡自然就是要多用混声, 也就是真假声结合, 在训练时, 教师应该先了解学生的换声区在哪几个音, 每个学生的换声区会因为声带的结构不同有一些差异, 男声女声也会有所不同, 只有先了解了学生的情况才会有针对性的训练, 一般而言, 对换声区的训练主要采取提前掩盖的办法, 就是在快到换声区时声音稍靠后一点, 多用头声和假声带动真声, 进行真假声结合, 把换声区间扩大, 达到真假声结合形成混声, 这样声音才会统一。

(三) 音色上的倾向性策略

音色是人声的特色, 不同的音色会给人不同的享受, 不同的训练方法也可以训练出不同音色, 不同的人在声音上的音色本身也是不同的, 有的明亮、有的柔美, 还有的清脆等, 在声音的训练过程中, 作为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的音色特点选择不同的练习方法, 还可以用不同的唱法来训练, 更好的体现音色特点, 音色柔美的学生可用美声唱法训练, 音色明亮的学生可以用民族唱法训练, 音色清脆的学生可以采取通俗唱法训练, 这样有针对性的训练会更加充分的体现学生的音色, 还可以塑造声音的色彩特性。

唱歌课是中小学音乐教学的主要内容。它是通过歌曲的艺术形象来教育和感染学生, 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促进他们的想象力、思维能力的提高。发声训练是获得美妙动听声音非常重要的手段, 我们应该充分重视发声训练, 要通过各种不同的形式, 启发学生有效的练声, 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使学生在快乐中接受声音训练。提高他们的唱歌水平, 为他们唱好歌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声乐艺术基础》.韩勋国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跟我学唱歌》.潘丹宁编著.湖南文艺出版社.

篇4:小学唱歌教学策略研究

在音乐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表现、创造、表达个人情感的机会,在这种相互配合的群体音乐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才得以体现,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表现出了独特的个性与自信,学生的情感才能得以升华,才能促进学生自信主动地歌唱,使课堂教学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共同发展创造力的生命活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唱歌教学 自信主动 策略研究

《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唱歌教学要注意调动每一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演唱的自信心,使他们在歌唱表现中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美的熏陶。因此,教师对学生的影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的范唱是培养学生自信歌唱的关键;唱歌教学中教学方法的选择,促进学生自信主动地歌唱;利用学生的学习资源,准确把握歌唱难点,为唱好歌曲做准备。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沟通学生学习音乐的桥梁,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采取积极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教师的范唱是培养学生自信歌唱的关键

罗马诗人贺拉斯曾说,只有唯一的方式可以打动人心,就是向他们显示自己被打动。因此,教师要求学生唱好歌,首先自己必须唱好。音乐教师的范唱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它能充分激发学生对唱歌学习的积极性。不管科学技术发展到何种地步,音响器材如何先进,这些电声手段都不能代替教师在学生面前的正确范唱,代替不了学生能与演唱者零距离的接触所带来的强烈艺术感染力。因为教学是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其中又有相互感情交流的因素,在小学生心目中老师的演唱他们最爱听,通过范唱,师生间感情就更接近,更容易引起共鸣。

教师的范唱能帮助学生把握歌曲的情感,进入歌曲的意境,使学生从视觉上、听觉上感受对其演唱的要求,具有表率性,它是教师与学生情感传递的纽带。聆听教师的范唱,是学生最直接、最快也是最有效的一种学习方法。

(一)教师的范唱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教师声情并茂的演唱,能够引起学生情感共鸣,使学生在听觉上保持对音乐的热情,对学生的情感投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这是把音乐美的魅力传递给他们的先决条件。

(二)教师的范唱具有表率性。

唱歌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还要让学生养成正确的歌唱方法。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模仿的对象,小学生的模仿力是相当强的。教师利用良好的范唱,让学生通过观察,从听觉转换为视觉来清楚掌握正确歌唱的方法,相对于干巴巴的理论讲解,学生更容易接受、掌握。例如:为了让学生养成正确唱歌姿势和自然、圆润的发声方法,教师不用过多的语言讲解 ,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老师演唱时的姿势、口形与表情,学生也会像镜子样的模仿老师演唱歌曲。

总之,教师好的范唱,可以帮助学生准确地感受歌曲的艺术形象,直接感染教育学生,使学生对新歌的内容、思想感情、风格等有个初步的印象,同时激发学生学习新歌的兴趣和欲望,还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自信主动地歌唱。

要完成好的“范唱”,音乐教师首先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能够正确把握歌曲风格、调式、结构、感情与速度力度的关系。要表现好歌曲,教师在课前要反反复复地边弹边唱,才能找准歌唱中的难点,并选择适合学生的有效解决办法,提高课堂实效性。因此,教师要在课前做好充分弹唱准备。

2.演唱要讲究一定的歌唱方法,思考如何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方法传达给学生。

3.感情的表达要准确到位。这既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修养,它发挥的好,可以弥补演唱技巧的不足,技巧稍差但唱的很有乐感,学生也会听得津津有味,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以情传声,以情感人,以情育人。这就要求音乐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多听多实践,欣赏多类艺术品种的表演,扩大艺术视野,丰富艺术感情,声情并茂地完成好范唱这一环节,切实达到激发学生唱歌兴趣的作用。

二、唱歌教学中教学方法的运用,促进学生自信主动地歌唱

唱歌教学是实践性很强的音乐学习领域。因此,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发展不同个性的因材施教有机结合起来,创造生动活泼和谐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与空间。

(一)最常用最直接最简单的方法——对比演唱

当发现学生唱得不太好时,教师不要马上给与评判,而要引导学生在听辨比较中,自己得出结论。学生只有在体验、发现、感受中才能体会到音乐的美。无论是歌唱方法、音准、节奏的难点,都可以采用对比的方法,既简便易行,又能提高课堂效率。例如:教师的演唱要与音乐形象紧密结合。《金孔雀轻轻跳》的第一句“金孔雀轻轻跳”有些学生容易忽视“轻轻”反而唱得声音较重,此时教师可以结合音乐形象,“这样演唱怎么不像孔雀跳舞呀?倒像一只大象走来了!”学生在不好意思的欢笑中感受到了孔雀跳舞应该轻柔婉转。还可以借助歌曲旋律分析音乐形象。《快快长》中“长呀长”这一句,学生总不易唱准高音, 可以与旋律 对比练唱,让学生听辨体会旋律音与形象的紧密结合,与此同时还蕴含着歌唱方法的体现,声音轻快有弹性和软弱无力的拉长声音的对比演唱,学生就能很快并且准确地掌握音乐情绪与音乐形象。

(二)采用“接唱”的教学方式

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践活动中,遇到了难点,教师就要采取适合学生的方法,尽快突破难点,以至于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学实践中,一首新歌的学唱,总是要在旋律的音准、节奏与歌词的演唱上下功夫,为了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加快学习的进程,我多采用“接唱”的教学方式,会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接唱”的教学方式,有师生接唱、生生接唱的形式。在遇到旋律的音准、节奏或演唱方法与情感上的问题时,注意从感性入手,以情动人,以美感人,重视教育的潜效应,此时,教师的声音与情感可以直接地传送给学生,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的演唱,从中感悟到音乐的美,学生的反馈信息,也在“接唱”中传达给了教师,促使教师把握住了学生的第一信息。例如:一年级课改教材第二册《同唱一首歌》,虽然歌曲简单,曲调流畅,学生很喜爱学唱,但却不易唱好。尤其是最后一句:

学生在休止符处总是拉长声。我就采用了“接唱”的教学方式,学生学得又快又准,提高了课堂效率。首先,为让学生理解最后一句歌词意思,我在四分休止符处加了一个连接词:“亲爱的祖国‘怎么样’像呀‘什么’像妈妈。”我先完整地唱给学生听,学生听懂之后,采用师生接唱的形式。师唱:亲爱的祖国‘怎么样’,生唱:“像呀”师唱:‘什么’生唱:“像妈妈”,然后反之练习。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再采用师生接唱,这次不加连接词,通过教师的指挥手势进行练习。学生在师生接唱、生生间接唱中不断地模仿体验,感受着歌曲的情感,把歌曲唱得不仅准确流畅,而且感情也像老师那样自然地流露出来了。在接唱的过程中,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促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并且积极地投入。此时教师不是处于裁判员或评委的角色,而是在充当一名学生的参与合作伙伴、服务者,和他们一起学习,一起感受一起体检,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这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方式,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同时采用“接唱”的教学方式,促进了师生之间和谐的情感交流,这也是音乐教学优化审美功效的重要标志。艺术不能容忍说教,审美不能依靠灌输,施教者与受教者凭借音乐审美媒介交流审美信息,这里没有智力教育和道德教育那种权威性和强迫性,教学双方完全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在“接唱”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共同发展,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演唱,创造一种平等民主、相互交流的教学气氛,增强了学生歌唱的自信心,从而使课堂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给予学生自我探究的机会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关系的统一体,要逐渐调整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以学定教”就是“研究怎样学” 。“研究怎样学”就是以教育对象为主——学生。教师时刻关注学生的上课状况,重视分析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以及学习兴趣的点,善于发现和利用学生身边的教育教学资源,妥善解决处理课堂中的实际问题,灵活应变突发问题。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体验,让他们自由的展开想象,放飞其思维,自主地学习。其兴趣才能调动起来,其思维才能活跃起来,其个性才得以充分展示出来。因此,课堂上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善于抓住学生上课时出现的“问题”,给予充分展开与分析,在感性体验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思维的探究学习,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目前老师们都很重视音乐作品完整而充分地聆听,使学生对作品有整体的感受。但是对于作品的难点却找得不是很准,有时会出现:这个难点学生根本没有发生问题,教师还在走教案一点一点地从节奏难点入手教学生;或是学生发生了某个难点问题,然而教师却无动于衷,听而不见,跳过难点继续授课;要不然就是教师反复用语言表述应该怎样,然而学生却不知从何下手是好,教师没有抓住音乐教学的本质,缺乏体验感知的实践。以上问题说明教师没有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教学设计没有为学生的学而服务;没有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没有对学生的问题采取适合学生学法的有效指导。

三、准确把握和解决歌曲中的难点,有效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歌唱

(一)要想把握歌曲中的难点,教师首先要对作品反复自弹自唱。

歌唱中的难点,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需要教师要从学生学的角度审视这首歌,练唱这首歌。首先教师要对作品反复自弹自唱,整体掌握歌曲的风格,分析曲式结构,音乐情感的表现,在反复练唱的过程中把握歌曲中的难点及演唱方法、速度、力度、伴奏形式的选择等等,这些都需要教师做到心中有数手到擒来,才能在学生面前做到准确无误,才能真正地激发学生歌唱的欲望。

(二)利用学生的学习资源,准确把握歌唱中的难点

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我们应该关注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情感反应、参与态度与程度,这样,才会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信主动地歌唱。以往的歌曲教学在初听之后,教师或从按节奏读歌词或从唱旋律开始慢慢地学唱歌曲,学生的歌唱欲望从初听的兴奋到慢慢学唱的过程中已经开始低落了,教师再想调动起来就要采用其他手段,这样既浪费了时间效果又不一定好。因此,了解学生的歌唱需求是很有必要的。在我的教学中,我尝试着当教师让学生完整聆听几遍歌曲之后,学生已经情不自禁地轻声哼唱起来了,这说明学生已经产生了强烈的歌唱欲望,歌曲在听的基础上基本上会唱了。此时正是教师抓住学生学习兴奋点的有利时机,进行探究式学习。可以让学生在老师还没有教唱之前,自己尝试着演唱歌曲,学生最喜欢有挑战性的学习,这就是在给学生自己探究学习的机会,满足学生的歌唱需求,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调动起来。这样也便于教师及时且准确地掌握学生学习的难点,这个难点是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教师起到指导者与组织者的作用,然后在帮助学生一点一点地解决难点,学生的兴趣会逐渐提高,学习效果会事半功倍。建立尽快学会歌曲的意识为唱好歌曲做准备。

(三)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自己解决问题。

教师要给学生提问的机会,如:演唱之前提出“一边唱一边听,你觉得我们还有哪些地方唱得不够准?”、“你认为自己在哪个地方还唱不好或者不太会唱,请你提一提,大家来帮助你。”这样,学生害怕唱不好的紧张心理就消除了,同时还培养了学生一边唱一边学会倾听的好习惯。学生自己找不足,要比老师滔滔不绝地讲解,学生易接受,学习也由被动变为主动地学。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如:“有哪些同学跟他有同样的问题呢?”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有谁能帮助他解决这个问题?”尝试让学生自己帮自己,给学生自信歌唱自我锻炼的机会,学生向学生学习他们的兴趣较高,积极且主动。这样,教师才能更好地了解学生掌握的程度,为后面有的放矢地教学提供了资源,该放手时就放手。如果学生出现问题,这时才是教师发挥指导作用的时候。

对于学生来说,自我表现的机会越多,自我发展的潜力也就越大。在这自由的表现中,学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对音乐的兴趣,同时,内心也产生了自信和勇气。音乐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表现、创造、表达个人情感的机会,在这种相互配合的群体音乐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才得以体现,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表现出了独特的个性与自信,学生的情感才能得以升华。

教学艺术植根于对学生深厚的爱,是情感与情感的共鸣,心灵与心灵的呼应,个性与个性的影响。音乐教学艺术,是“艺术”中的艺术。它的魅力是无穷无尽的,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会音乐,不如会学音乐,这样才会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匈牙利著名音乐教育家柯达伊在《儿童合唱队》一书中提出:“做一个好的教师要比做一个布达佩斯歌剧院的导演还要重要得多。对于一个不好的导演,失败的是他一个人。对于一个不好的老师,他会持续他的失败30年(从他开始工作到退休为止),将会扼杀30批儿童对音乐的热爱。”③

篇5:小学音乐唱歌课教学方法的研究

濮阳县第三实验小学

李婷婷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深刻感受到了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了,教师与学生的角色改变了,课堂模式改变了,教学方法更多样化了……而唱歌教学中,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教研课上,我们看到的唱歌教学往往是这样的:教师通过各种手段自然地引入了歌曲教学,却往往唱了两三遍,在学生根本就没有掌握的情况下,又开始丰富歌曲。如加入伴奏、乐器、声部等等。学生连歌曲都没有掌握,又怎么能开展好后面的活动呢?

怎样才能开展好唱歌课的教学呢?

(一)朗读歌词,激发学生情感。

歌曲是通过旋律与文学语言双重手段来表达思想感情的,特别是学生通过歌词来理解内容,再通过优美的旋律来记忆要表达的音乐形象。所以分析理解歌词对于学生来说,是加强分析理解歌词的最佳手段。怎样让学生分析歌词呢? 在音乐教学工作中,当学生接触一首新歌时,首先通过朗读歌词,然后划分段落,教师启发诱导学生找到歌词所表达的中心,并要他们用语言表达出来,然后由教师总结歌曲的内在思想感情。如进行第九册中《长城谣》这首歌的教学时,通过朗读歌词,学生讨论,把全曲划分为两段,然后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这首歌反映的是什么时期的歌曲?同学们回答:反映的是抗战时期的歌曲。教师进一步引导,说这是当时为电影《关山万里》所作的主题歌,以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长城为题,控诉日寇侵略者的滔天罪行。这样不仅使学生了解了过去,而且调动了他们的思维联想,感情的进入,又激发了他们学唱歌曲的兴趣和欲望。

(二)理解歌词,升华学生情感。通过朗读歌词,学生对歌词表现及内涵有了初步的理解和认识。在此基础上只有深入逐段逐句的分析研究,才能达到更深地理解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的意图、情绪、情感,从而在歌唱中通过声音表达出来,丰富并升华学生的思想感情。如歌曲《长城谣》学生已经把这首歌划分为两段落,在逐段逐句的分析歌词的同时,由教师加入曲式的分析来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感知能力,第一段落从“万里长城万里长”至“骨肉离散父母丧”,第二段落“没齿难忘仇和恨”至“新的长城万里长”,每一段落歌曲又分为四句,先让学生讨论,教师再总结出来。第一段前两句是颂扬长城故乡的美丽富饶,后两句表达失去家乡内心的极度悲愤。通过分析,学生会感觉到家乡的美丽、祖国的壮阔,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爱家之情。然后由学生自己设计用什么样的情绪、力度、速度演唱歌曲,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丰富了学生的情感,达到了教学目标。

(三)以学生生活为起点,激活课程资源;

课堂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生活体验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因此,以学生为本,找准教学起点,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我们知道歌唱教学最好的依托就是不断地感受,不断地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连,激发学生的学唱热情,积累内心体验。所以,在歌曲学唱的教学环节中,老师带领学生从打铁音效的聆听到厨房劳动音效的模拟,自然地进入了歌曲的学习中。整个教学过程在学生已有经验资源的主线牵引下,变得轻松、自然,学生易于接受且乐于接受。接着,怎样结合基本节奏训练,进一步挖掘厨房劳动过程中的音效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升学生音乐综合能力引发了我的思考。由于上节欣赏课中,学生已初步认识到劳动音效在音乐中的作用,因此,本课中老师充分利用厨房音效资源,让学生从自己喜欢的劳动项目入手(已有生活经验),创编适合的节奏并用打击乐模拟(已有知识经验),最后与歌唱形成一个整体,达到唱、奏、演的完美结合。这个看似简单的过程,在以学生生活为起点有效激活课程资源后,实现了节奏训练趣味化、活动内容主题化、音乐能力综合化,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四)挖掘作品内涵,正确表达歌曲情感。

在唱歌教学中,教师还要帮助学生了解作品的风格、创作动机、创作手法;歌词的思想性;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音乐的高潮在何处;哪些地方有难度需要特别注意等;要深入挖掘作品的内涵。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做到正确地表达歌曲情感。比如,五年级教唱《让我们荡起双桨》,首先老师描绘了歌曲的意境:微风拂动着柳枝,欢乐的孩子们摇着小船,湖面上荡起涟漪。老师用愉悦的表情、自然朴实的动作,把学生带入歌曲的意境之中,让学生真的感觉到了童年的幸福,生活的甜蜜。教师随时结合歌曲的旋律与意境点拨学生,让学生从内心领悟歌曲的意境,从而对这首歌产生极好的感觉,萌生出想学会它、学好它的念头。如此这般,学习歌曲的过程,就成了享受艺术美的过程,学起来轻松,理解起来深刻。在优美的旋律中,让学生的思想意境和歌曲的意境融为一体,一切就会很自然。在轻松的音乐氛围中,不知不觉就把学生领进了音乐的殿堂。不难看出,深入挖掘作品的内涵,深入地了解作品的意境是表达歌曲情感的一种强有力的手段。

(五)以教学活动为途径,优化课程资源;

教学活动作为音乐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须根据不同的教学阶段、主题、内容、空间,遵循针对性、趣味性的原则,以课堂实效为标准,优化教学活动。

1、安排合理、有效的教学形式

备课中我们曾就“快乐的炊事员”这一教学环节顺序的安排做过一些探讨。做法一:将节奏小品“快乐的炊事员”的教学环节放在歌曲学唱之前。理由是发挥情景导入和感受旋律的作用。思考:节奏创编是一种音乐能力训练,歌曲旋律作为背景音乐让学生感受,容易形成干扰,使他们忽略了对音乐的关注,造成学习心理上的压力,新歌旋律感受的作用不大。做法二:将节奏小品“快乐的炊事员”的教学环节放在歌曲学唱之后。理由

(一):增加了歌曲学习的趣味性,是歌唱活动的一种延续,对教学内容起着补充、丰富、拓展的作用,对学生音乐综合能力的提升起着积极的作用。理由

(二):由于学生已学会歌曲,当歌曲作为背景音乐出现时,学生能更好地关注音乐,将音乐与节奏联系起来,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乐感,音乐综合能力得到了提升。通过比较我们得出:教学设计要从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生活经验出发,挖掘最贴近学生实际的各种教学资源,使其更好地课堂教学服务,提高课堂效率。

2、设计学生喜爱的活动形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活动越是感兴趣,热情就越高,活动感知就越有深度和广度。因此,在对教学活动这一类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要根据学生的好新奇、注意力持续时间短暂的特点,设计形式多样、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活动形式。在本课中,老师充分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会一点简单的家务劳动,学过一些简单的节奏创编,对各种音效的模拟有浓厚的兴趣,于是设计了“快乐的炊事员”这一主题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用肢体动作模仿再现劳动,用自制乐器模拟(塑料瓶装米粒模拟淘米、垫板敲凳子模拟切菜、小碗小勺学炒菜、报纸塑料袋模拟洗抹布),再现情景,在这种以体验感受为主的音乐综合活动,加深了学生对歌曲的理解,使我们的音乐课堂变得快乐而有效。

3、采用开放有效的组织形式

我们的新课改强调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它呼唤与之相适应的新教学组织形式的诞生。在本课“快乐的炊事员”这一教学环节中,老师让学生自由选择劳动项目,然后以小组合作互学、竞赛的形式进行练习、反馈。练习的过程中大家共同完成创编、创演的目标,增加了信息交流量,拓展了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整个学习过程,学生们情绪高涨、课堂气氛活跃。当然,教学组织形式是为课堂教学实效服务的,必须以课堂实效为准绳。

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对学生的歌唱与情感教育,是对学生音乐素质的培养,这是学习音乐的最终目的。同时教师还要为他们创造一个充满爱,充满情感的优美、和谐的音乐情境和气氛,让他们随着教师的引导,在感情与艺术结合的天地中驰骋。

篇6:小学唱歌教学策略研究

首先,小乐器教学提高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好奇,喜欢新事物,小乐器进入教室对小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小乐器作为教学工具,用于音乐教学,唱歌教学,帮助学生掌握节奏和音调,小学生有一个小乐器,增加了一个机会进行音乐练习,特别是那些没有坏声音,害怕音乐课的学生,他们可以通过演奏小乐器来建立自信,使他们能够在小乐器中发挥自己的优势。使用小乐器为学校学习伴奏,使学生在自由愉快的音乐练习中,有意识地主动体验和表演音乐,并在自己手中演奏音乐以获得自信,提高音乐学习兴趣。

二,小乐器上的教学辅助作用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听力的艺术,学生不是在他们唱歌的时候的问题。一个小乐器进入教室可以帮助学生唱歌,音乐会是一个很大的帮助。同时,该仪器也可用作伴奏乐器。在教授杜鹃花时,老师可以使用葫芦丝作为伴奏乐器,让一些学生唱歌,有些学生演奏乐器。使学生在这种环境下唱歌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唱歌的准确性。

三,小乐器在歌曲中的作用进入教室

篇7:中学音乐课唱歌教学的运用策略

唱歌教学不仅是中学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学音乐教育课堂的核心教学环节,且充分利用唱歌教学对促进学生音乐教育的意义和作用十分重大。因此,这就要求各中学音乐教师应在唱歌教学中不断创新,利用“分割式”、“背景式”以及“互助式”等新型唱歌教学法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高尚的音乐情操,促进音乐的发展。

中学音乐课 唱歌教学 运用策略

G633.951 A 2095-3089(2018)04-0233-01

在注重精神享受的今天,音乐成了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也正因如此,我国教育界对学生的音乐教育愈加重视,使得如何促进唱歌教学在中学音乐课堂中的实用性和有效性成了当前各中学音乐教师的重点研究方向。本文就在中学音乐课堂运用唱歌教学的策略进行探究,现作如下相关总结。

一、“分割式”唱歌教学法,循序渐进

随着时代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除了对基本温饱物质的要求之外,人们逐渐注重对精神世界的享受,也就使得音乐和影视业得到了飞跃性的发展。现下流行的音乐多种多样,但主要以情感类为主,以80、90以及00后[1]为主的人群喜爱摇滚、嘻哈等风格的音乐,老一辈像70后等人群则依旧喜爱戏曲以及红色经典歌曲。当然了,随着广场舞的出现与发展,当代的流行乐亦逐渐为老年群众所接受。“一目十行,过目不忘”的能力是极少数人才会拥有的神奇能力,同样地,听一遍歌曲便能马上学会的人亦是凤毛麟角,少之又少。一般情况下,人在听某种音乐或某首歌曲的前几遍时只能记住音乐中较为鲜明和特别的片段部分,之所以最后学会了所听的歌曲,是因为听得次数多,甚至是边听边唱,久而久之便熟能生巧了。是以,初中音乐教师可在对学生进行唱歌教学时采用“分割式”的片段记忆法,让学生能够以“蚕食”的方法将歌曲熟练掌握。

譬如,在初中音乐教师对学生教授《西风的话》(人教版)这一教材要求教学的具体歌曲时,可首先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该歌曲给学生听,让学生先熟悉一下这首歌曲的旋律和大概内容,使其能在脑海中有个大概的轮廓。而后将该首歌曲的歌词分为若干个部分,并给予部分时间让学生先跟着播放器自由学唱(练唱)第一部分(从“去年我回来”到“花少不愁没颜色,我把树叶都染红[2]”),当教师随机抽取若干名学生进行试唱时,学生基本上都能完整且准确地将第一部分唱出,而后再以同样的方式对后续部分进行练唱。通过这样“分割式”的唱歌教学法,能够减轻学生直接学唱一整首歌的压力和负担,使其能够以“蚕食”的方式将歌曲熟记于心。

二、“背景式”唱歌教学法,印象深刻

众所周知,每首歌曲中的各个部分并不是机械化得来的,而是都有其相关的来源和故事。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一世界闻名越剧中所用的背景音乐便是源自于音乐家对这一凄美爱情故事的感叹,使人在听到这段经典背景音乐后情不自禁地想到《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一令世人叹惋的爱情故事,对故事的主人公同情之情油然而生,从而情不自禁地跟着背景音乐一起哼唱,这便是音乐艺术的魅力和感染力所在。由此可以看出,对学生进行歌曲教学时,倘若事先使其了解到所学歌曲的创作背景,必定能够使其在学习时事半功倍。

例如,教师在教学生练唱《保卫黄河》(人教版)这一初中音乐教材要求学唱的具体歌曲前,可事先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讲解该首歌曲的创作背景“同学们,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流,也是我们的‘母亲河[3]’,这首歌曲的作曲者便是我国伟大的音乐家冼星海。当时,冼星海深知民众的疾苦,在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毅然决然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了民族解放,为抗战发出怒吼,于1939年听光未然(现代著名诗人)朗诵《黄河吟》时感受到了黄河呼啸奔腾的壮丽景象,于是便和他一起创作了这首慷慨激昂的乐曲。下面,咱们通过视频来感受一下我们‘母亲河’波澜壮阔的宏伟景象以及当时抗战的情景。”当学生了解到这首歌曲的创作背景后,心中一定会充满着爱国主义精神,在学习这首歌曲时会变得无比认真,并满怀激情,能够更好地把握住歌曲的情感,将“背景式”唱歌教学法的作用最大化。

三、“互助式”唱歌教学法,趣味记忆

不管是在学习中还是日常生活或工作中,互帮互助一直都是促进彼此成长和成功的良好方法。尤其在学习中,无论是哪一门学科,学生在遇到学习上的问题和困难时第一个想到的解决方法便是与其他同学一起探讨,很少有学生会主动或直接向教师求教,因为学生对教师有着一种天生的畏惧感。因此,学生之间互帮互助,不仅能够有效增进彼此之间的同学情谊,同时还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与教师交流的尴尬。是以,在初中音乐教师对学生进行唱歌教学时,要想活跃课堂教学的气氛,激发学生对唱歌的积极性,进一步促进音乐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采用“互助式”的唱歌教学法是达到这一系列教学目标的最佳途径之一。

例如,当初中音乐教师带领学生练习《青藏高原》(人教版)这一教材要求教学的具体曲目时,可事先将学生按该歌曲的长度分为若干个小组(本文将学生分为3个小组),要求每个小组共同学习歌曲的某一部分,而后再由小组之间互相教学(将本组所学的歌曲部分唱熟练后教其他组的学生进行练唱)。着手唱歌教学前,教师要先告知学生们具体的学习安排“同学们,今天咱们要学的是《青藏高原》这首歌,那老师今天不教大家唱,要让大家分组分段进行练唱,然后再教其他同学唱。第一?M练唱‘是谁带来远古的呼唤[4]’到‘还是那久久不能改变的庄严’这一部分;第二组同学练习‘我看见一座座山,一座座山川’到‘是谁渴望永久的梦幻’这一部分;第三组同学练习剩下的部分,看哪个组学的快,教的好,有奖品哦!”这种在课堂上让学生互相教学的方式对他们来说新鲜感和紧张感充足,使其在练习本组被分配的歌曲部分时格外认真,也使学生们在互相教学时笑声不断,从而达到营造良好教学氛围,有效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效率的最终教育目的。

四、结论

总而言之,音乐是一门较为抽象的艺术学科,是以在中学音乐课的唱歌教学中并未有固定的教学规律和教学模板。要想将中学音乐课堂教学效率最大化,充分实现唱歌教学应用的有效性,仍需要从事中学音乐教育的工作者持续学习和探索。

篇8:试论小学音乐唱歌课教学

关键词:小学音乐,唱歌课,教学

小学阶段的唱歌课是音乐教学的重要部分,属于“表现与实践”模块的教学内容,是整个音乐活动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以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为依据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提高小学音乐唱歌课的教学质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养成良好的音乐习惯,为终身喜爱音乐,学习和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小学音乐唱歌课教学的重要性

音乐唱歌课是一种通过表现学习音乐的基础性内容,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自信的演唱能力、综合的艺术表演能力,以及在发展音乐听觉基础上的读谱能力。通过音乐实践活动促使学生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并与他人沟通、融洽感情。

1.有利于促进音乐教学目标的实现

基础音乐教育的目标是实现音乐普及教育,音乐属于每一个孩子。音乐唱歌课更是音乐教学的基础,是每一个孩子体会音乐美、表现音乐美的重要途径,也有利于音乐教学目标的实现。

2.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阶段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具有好奇、好动、模仿能力强的特点,因此在音乐唱歌课中,应坚持以审美为核心,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提高音乐唱歌课教学质量,使学生的音乐素养不断提高,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例如,二年级上次《母鸡叫咯咯》这课我运用了开火车的方式导入,“wu”“你们听,什么来接我们了?”学生回答:“火车来了。”课件出示了颜色不同的三列带节奏的火车,问学生喜欢哪一列,并说说红色火车怎么开:老师示范拍节奏,2/4轰隆;蓝色火车怎么开:黄色火车怎么开:。当学生熟悉了这些节奏后,创设情景开火车郊游了,并播放母鸡叫咯咯的伴奏音乐,让学生练习三种不同的节奏,既熟悉了歌曲的旋律又掌握了歌曲的节奏。“火车到站了你看到了什么?”出示课件,“来到了苹果园,唱对音符苹果就会掉下来。”通过这样的方法唱旋律中的音符,生动有趣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3.改变了传统音乐唱歌课的教学弊端

过去的唱歌课,主要以音乐知识技能的传授为主,整堂课采用教唱的模式学习歌曲,教学方法枯燥、单一,忽视了学生的内心感受和审美体验,降低了唱歌课的艺术表现力。现在的唱歌课中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体验、表现、创造力、合作能力的提高。例如,二年级下册歌曲《新疆是个好地方》的教学中我身着新疆服装,播放了新疆歌曲《大阪城的姑娘》,跳了一段新疆舞蹈。让学生猜猜是哪个民族,并跟随老师来学学简单的新疆舞蹈动作,很容易地就导入了新课。在新课教学时,我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老师的引导性,学生来说些象声词模唱旋律,在模唱中要求歌曲速度、力度变化的训练,学生熟悉了旋律又对歌曲情绪进行了处理。在歌曲识谱教学环节运用了柯尔文手势来唱歌谱,让学生感受到旋律的高低。还可运用在节奏中朗读歌词等方法,在歌曲学会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创造力,编创歌词唱唱自己的家乡,编配伴奏等等。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音乐素养,使身心得到了健康和谐的发展。

二、小学音乐唱歌课的教学原则及方法

在小学音乐唱歌课教学中,要坚持音乐课的学科本位,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通过多种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掌握音乐的基本要素,培养学生的音乐基本技能,提高学习的音乐课兴趣,促进音乐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方法有很多,比如,运用多媒体课件、游戏、表演等等。

1.运用多媒体课件的方法

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直观形象地使学生感受音乐及音乐的意境,如,五年级京韵单元的《蝈蝈和蛐蛐》,在这课的教学中我先运用多媒体播放了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选段《我们是工农子弟兵》的视频,让学生感受京剧的魅力,通过视频让学生了解京剧的相关知识,再来学习新课程。

2.运用游戏的方法

音乐游戏非常适合低年级学生,它有很强的愉悦性和互动性,如,二年级《音乐小屋》这课,我用房子的不同结构做成歌曲旋律的乐句,让学生自己搭建音乐小屋,在游戏中学生熟悉了旋律,既形象又生动有趣,学生在玩中学习了本课,课堂气氛活跃。

3.运用讲故事的方法

这是每一个孩子都喜欢的方式,如,《小红帽》这课,学生先讲小红帽的童话故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洛列莱》是根据古希腊神话传说所作的曲,可以让学生先了解这个动人的传说,再来学习歌曲。有些歌曲老师也可以让学生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编故事,帮助学习。

4.运用表演的方法

表演的形式多种多样,如,故事情节的表演、打击乐器的表演、舞蹈表演、演唱表演等等。在这些活动中老师主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求大多数学生参与其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如,《小红帽》就可以让学生分角色表演故事情境;《音乐小屋》可以让学生用打击乐器为歌曲编配伴奏表演。

上一篇:76班团支部第三周工作总结下一篇:行政审判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