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2023-04-16

第一篇:小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策略

[字体:大 中 小]

[日期:2011-12-14] 来源:阳羡小学 作者:邵网萍

当前,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也暴露出一些诸如形式化和低效化等问题。数学课堂如何实施有效教学,让学习更深刻,让课堂更有效?现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认识:

一、立足数学现实,把握课堂“脉搏”

教师的课堂教学视角应着眼于课标的落实和学生的学习现实。有效的数学课堂多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出发设计教学,这样才能找准教学的起点、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使教学目标更切合实际,真正把握课堂的“脉搏”。

如,四年级《认识整万数》一课教学中,不少教师从“方便教师引导”这个角度思考对教材内容安排做了一些顺序改动:设计了先认识个级和万级数位顺序表,在此基础上去认识整万数的意义,学习读法与写法。在教学实践中,这样处理教材,虽然方便了教师的导,却难了学生的学,学习效果不如预期。究其原因,没有从学生的经验出发去组织教学,在实质上失去了有意义学习的支撑,形成了程序化的操作,学生的学习自然不会深刻有效。因此,让学生紧紧围绕“多少个万”这个学习支点,通过在计数器上拨、数、说、写整万数,有意义地建构知识,学生的认数才能达到水到渠成的目标。

二、创设有效情景,激活学习需要。 小学生与生俱来就有对未知事物的新奇好问,自我探求的愿望和表达观念的冲动。这种需要往往要有意义的问题情景激发。教师要努力让学生置身于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情境中,让他们主动经历,体验价值,感悟方法,激发动因,激活经验。这种有价值的问题情景通常与学生的生活和兴趣紧密联系,与知识渊源和思维价值相关联。

一是有矛盾的冲突。教学“圆的认识”一课,运用多媒体创设这样的情景:古人设计木质马车轮胎曾尝试了三种方案,第一种轮胎外形为六边形,前进不畅;第二种为椭圆形,车身不稳;第三种为圆形,既畅又稳。让学生观察后提出探究问题:为什么车轮是圆的?圆形与其它图形相比有什么特点?课堂的学习目标自然揭示,学生的探究意识被问题唤醒。

二是有知识的传承。《认识整万数》课始提供各国“甲流感”感染人数(整万数)信息后,质疑:这些大数是多少?又怎么写呢?我们先来回顾一下我们的祖先怎么计数:起初学会用石子计数,用1个小石子表示抓到1只羊(个),后来,抓到了更多的羊,他觉得用很多小石子计数不方便,于是又想到了用更的大石子计数。这个大的石子表示多少?

(十)再后来人们随着生产生活的需要学会用更大的计数单位来计数。你还了解哪些计数单位?我们借助计数器来继续研究更大的计数单位。这种简要介绍认数发展史的情景导入,让学生在感受“十进制”伟大成就同时,引导传承前辈们不断实践探索的精神文化。

三是有方法的渗透。教学《轴对称图形》,老师展示精美的剪纸作品(轴对称图形)激趣:这些美吗?剪纸有什么小窍门?当堂剪“人、中、干”等字给学生观察,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剪纸的小窍门在剪前的“对折”。剪成后的汉字剪纸暂时不展开,引导进一步观察和猜测剪纸的另一半会是什么汉字?你是怎么想的?这些剪纸作品都有什么共同特点?(对这后折痕的两边完全重合)通过还原与展开汉字剪的操作体验,渗透“对折”与“完全重合”的基础概念,为学习判断轴对称图形作了方法渗透。

三、提供探究素材,引导自主体验。

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一切都要围绕学生的发展展开,把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种数学亲历活动应围绕问题解决的策略、新知探究的方法有序展开,引导学生从行为和感情上直接参与到学习活动。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合适的素材,给他们自主生成问题的机会,学生能自己发现的知识问题,教师决不代替,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教师决不暗示,让他们围绕问题主题有层次地展开思辩探索活动,探寻问题解决的方法规律。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利用课本提供的学习材料,引导学生用转化思想分层次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练习:两题复习转化思想的应用;问题:你能想办法把图中的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吗?操作:拿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动手试一试;讨论: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后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有什么联系?请你们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例3;交流:把小组学习的结果全班交流。通过借助丰富的学习材料,让学生经历了观察,操作,讨论,分析,归纳等操作思辩过程,体验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进一步体会“等积变形”的思想方法。

四、注重学习反思,培养思维品质。 反思是重要的数学活动,它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和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留给学生足够的反思时间,注意教给学生反思的方法,培养学习反思品质。

一是要针对探究的结论规律进行质疑性反思。教学《年、月、日》课尾,教师设计这样的活动引导学生学习反思:刚才,我们通过研究2005年的年历,你知道了哪些有关“年、月、日”的知识?你还有什么疑问?学生质疑:为什么二月很特殊,只有28天?教师肯定该生会主动思考问题,并建议他可以通过上网查询“二月很特殊”的缘由。并追问:其它年份的大小月是不是都是这个规律?特殊的二月是不是总是28天呢?引导查看 0

6、0

7、08年历,确认大小月的天数规律,初步体会有的年份二月有29天,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二要针对学习的策略方法进行比较性反思。认识乘法的意义并会解决简单的乘法应用题是小学二年级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乘法意义的“根”在于“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本”在于其“简便运算”。因此,在学生初步认识了乘法的意义后,教师设计这样一组习题组织比较性反思:(情景图:蛋糕每块3元,巧克力每袋5元,饮料每瓶2元)小明买了1块蛋糕和1瓶饮料,一共要多少钱?小红买了2瓶饮料一共要多少钱?教师在学生初步说出算法后,组织引导:①模拟。用1个圆片代替1元,模拟按物对应付钱,感受购物时两种“合”的体验。②计算。③说理。结合操作表述“几和几相加”,“几个几相加”。④反思。为什么求“小红一共要多少钱?”既能用连加算,又能用乘法算?求“小明一共要多少钱?只能用加法算?⑤想象。如果,小红要买4块巧克力要付多少元?怎么算?学生回答“4×5=20”,教师让学生想象加法算式“5+5+5+5”(根据学生所说用5元币演示),为什么不用加法算了?买6块巧克力呢?„由于学生的学习反思建立在生活经验上,便能清楚地找到乘法与加法的联系与区别,深刻体会到乘法计算的优越性,加深了意义的认识,加强了表象的建立。

三要针对前段学习情况进行自评性反思。引导学生梳理知识点,总结学习成果,组织自我评价。

五、多种方式融合,追求最大效益。

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应单一的和孤立的,探究性、体验性和接受性学习等学习方式应该根据教学实际灵活应用,学生的主体体验性和主体接受性应该是互为前提的;学生主体参与性与教师主体引导性应该是互动的;学习者的个体体验与群体体验应为互补的;现实亲历和理性思考应是同存的;学习过程中的知识体验和情感体验应是交融的。真正寻求最大的学习效应。

教学苏教版第八册《用字母表示数》教学简写含有字母的乘法式子,大部分教师选择用接受学习,学习效果不太理想,当堂的达成度不高,尤其是对a×a,a²,2a, a+a ,辨别不清。有的老师安排学生自学后介绍表示方法,学习效度也不理想且费时。将自学与传授结合起来组织教学,则明显优于前面两种学习形式。教师出示学习提纲:①什么样的式子可以简写?②这些式子怎样简写(举例说明)?③简写时应注意什么?先让学生阅读自学,将自己的思考在小组内交流,并在全班交流,教师指出难点a×a,2×a表示方法与意义。再组织辨析,有效地促进知识的内化。

六、倾听学生想法,及时反馈点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的想法和疑惑应成为教师关注的重点。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真实想法,及时组织点拨引导,提高课堂学习的达成度。

如,《认识几分之一》的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用长方形纸折出它的四分之一,教师组织反馈时,有同学指出两次“对角折”法所得每份不是它的四分之一。老师没能让学生说说想法,而是直接否定了学生的错误想法,强调“这样分是平均分,课后可以验证!”其实,“课后可以验证”等这些搪塞的引导不利于学生概念的理解。这个同学的问题是学习中的一个共性问题,不少同学会错误地认为“外形同”等同于“平均分”,如果教师引导学生用沿长宽“两次对折”后,进一步去观察比较“平均分”,就会强化对分数关键概念的认识。

此外,采用小组学习等方法,分层练习、分类指导,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获得成功的体验的机会,尤其是“后劲生”能触手可及地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也是十分重要的。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宜兴市城西小学 赵洪元 宜兴市归径小学 傅福堂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数学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的基本控制手段。如果教师在课堂向学生提出有价值的、能激起学生思维剧烈活动的问题,往往比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更重要。正所谓有效的问题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让学生沉浸在思考的涟漪之中;又如柳暗花明又一村,让学生在探索顿悟中感受思考的乐趣。相反,如果教师的提问很肤浅,看似场面热闹,老师一问学生齐声回答,表面学生全会,实则没学到什么,还会导致学生养成浅尝辄止的不良习惯;如果问题模棱两可,学生则会云里雾里,一脸茫然,根本摸不着头脑。因此,只有处理好课堂的有效提问,让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思维的碰撞、方法的交流、经验的分享,才能使课堂呈现出缤纷的色彩。

一、捕捉“三种”契机,提升提问时效

在教学中,只有在最佳时机提问效果才最好。所谓最佳提问时机,就是当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的时候,此时,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对教师的提问能入耳入脑。最佳提问时机,既需要教师敏于捕捉、准于把握,也需要教师巧于引发、善于创设。

1、当学生的思维发生障碍时,及时提问。

学生的思维发生障碍的地方,往往是教学重点所在之处。在学生思维受阻时,教师要通过采用铺垫性、辅助性的提问,降低坡度,减小难度,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探索知识,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如,我们在引导学生解答这样一道题时:“学校把360 本故事书分别放在上、中、下的书架上,上层的1/4等于中层的1/5,等于下层的1/6,求下层书架上放多少本书?”此题有一定的难度,学生都在冥思苦想,思维发生了障碍,这时教师点拨提问:“这三层书架中每一层书各有多少份?每一份的本数都相等吗?为什么?这三层共有多少份?”经这样一问,学生思路顿开:上层有4份,中层有5份,下层有 6份,所以一共有15份,下层占故事书总本数的6/15,也就是360本的6/15。这道难题就这样被解决了。可见教师这个问正是问在知识的关键处,既疏导了学生思维的障碍.解决了疑难,又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2、当学生的思维产生“模糊”时,及时提问。

所谓思维“模糊”,就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存在着片面性。教师在学生思维产生“模糊”时,应采用反问或点拨性提问能引起学生反思,培养学生深入认识事物的本质,运用正确思维规律,全面辩证地看问题的能力。如,一位教师教了整数加减小数后,要求学生做5-(2+1.4)等于多少。有一个学生只把整数部分相减,得出3+1.4;另一个学生先计算2+1.4得3.4,再从被减数5中减去3.4,结果在退位过程中又出现了问题,得2.4。这说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存在着片面性,有些模糊不清。在分析这两个学生做错的原因并订正后,教师没有到此为止,而是适时引问:如果要使答案是3+1.4或2.4,那么这个题目应如何改动?这一问,立即引起全班学生的兴趣,大家纷纷讨论。这一问题恰恰把整数加减小数中容易混淆或产生错误的地方暴露出来,这种问题来自学生,又由学生自己来解决的方式,不仅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大有裨益,而且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当学生思维缺乏深度时,及时提问。

由于学生受阅历水平的限制,他们对问题往往缺乏深层次的思考,只停留在一般或浅层次的认识水平上,满足于一知半解。这时教师要及时提问,步步探究,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向纵深拓展。探究性的提问,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进一步理解,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提高思维水平。例如,教学“认识二分之一”一课时,老师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在一个正方形纸上找1/

2、1/

3、1/4,再观察比较得出1/2>1/3>1/4,接着老师引导学生寻找规律,一位学生答:“我发现数越多那个数就越小。”这位老师听到这样回答时立刻否定,使学生的认识停留在一般或浅层次的水平上。其实老师只要启发性地引导就可打开学生的思维。如问:你发现哪个部分的数越大,这个数就越小,为什么?最终得出结论:同一物体分的份数越多,表示每份的数就越小。这样的及时提问,步步深究,就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得到拓展。

二、加强“四大”认识,提升提问素养

有效的数学课堂提问,是连接认知目标和学生学习需要之间的桥梁,是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师精心设计的数学教学活动中去的催化剂,更是诱发学生从现有认知水平上升到高一级认知水平的助推器。因此,必须加强对有效课堂提问的重新认识。

1、重新认识课堂提问的功能。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和学生的讨论一般都有一个确定的、标准的答案,任何与这个答案不相一致的回答都将被老师否定。由此可见,在传统教学中,课堂提问的主要功能就是如何让学生的思维更好地跟着教师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思路走下去,如果长此以往,学生对老师课堂所提问题,就不再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通过自己的思维去思考和分析,而是猜测教师想要的答案是什么。这样就使得课堂提问所起的作用就是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课堂提问的过程实质上就简单成了知识的搬运(教师—学生)过程。这种提问,严重地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这是有悖于新课程的。因此,必须对课堂提问的内涵有一个新的认识。新课程下课堂提问应更注重帮助学生对问题本质的理解,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思维,提升学生素养。在热烈的讨论过程中,学生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努力,获得了一些体会、心得和结论,对学生来说,这种知识是极其宝贵的。

2、重新认识设计问题的角度。

新课程理念要求设计问题的角度要有所创新。课堂提问由低到高有六个水平:知识(回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据统计,目前教师课堂提出的问题属于第一第二水平占80%,而其中要求学生回忆(或掌握)知识点的问题占到80%中的60%,与之相对比的是第五第六问题微乎其微。由此可见,目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所提的问题多属“低水平”的,而缺乏高水平认知的问题,尤其是创造性思维的问题。而恰是后者最能启发诱导学生的,也是促使学生形成新型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效益的关键点。因此,课堂提问的设计必须注意从思维的深度、广度和密度上设计问题,竭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课堂气氛活跃。

有这样一道题:小明的爸爸今年暑假准备带全家参加“西湖一日游”,安排小明去买票,小明来到旅游公司售票处,只见窗口写着:西湖一日游门票价格:A种:大人每位160元,小孩每位40元。B种:5人以上团体,每位100元。老师提出以下问题:(1)这两种不同的买票方法你能理解吗?(2)你是怎样理解的?(3)如果你是小明,你准备怎样买票?(4)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创设开放性问题,使学生在富有挑战性问题中,不断发展多角度,多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样,对课堂提问的问题进行精心设计,使问题具有较好的启发诱导性和清晰的层次性,减少低水平的问题,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提问的思维含量。

3、重新认识回答问题的评价。

新课标要求我们对回答问题的评价要有新思维。学习不是简单地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体验知识和感悟知识的过程。教师不能简单地按照自己或课本中的逻辑来对学生的理解做出非对即错的评价。教师应当要鼓励学生质疑,从不同的角度、多层面、多渠道地分析问题,独辟蹊径。

比如,课堂中学生回答对了,教师给予及时的评价:“答得妙极了!”、“你真棒,答得真好!”、“你真聪明,答得好极了!”;学生答得不完全正确,教师就评价说:“你肯动脑,答得较好,只差那么一点点,不然就更好了!”,并补上一句:“谁来为他补充一下?”即使有答错了的,微笑着评价说:“你真肯动脑,换个角度,继续想想看,相信你肯定能想出来,老师在期盼着呢?”整节课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发言踊跃,学习积极性高,学习效果好,真正让学生体验到以学为乐的最高学习境界。

4、重新认识课堂提问的调控。

课堂提问要注重艺术性。提问时要注意哪些细节,提问中可能出现哪些问题,怎样解决?这些情况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时应考虑好并做好充分准备,以便教学中及时调控,实现师生和谐互动。要做到这一点,可以在以下四方面引起注意:

第一,坚持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师生互动的过程性。教学过程中,要发扬教学民主,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充分发挥其主动性,这样,才能使学生由原来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学习者,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同时,要改变过去教学中直接告诉学生结论的简单做法,教师应成为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掌握正确的探究方法的促进者。把课堂提问的重心放在引导学生探索上,使学生参与和体验知识技能由未知到已知或由不掌握到掌握的过程,允许学生发表与教师不同的意见和观点。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并能够运用知识,妥善处理信息,学会分析推断,进行表达交流。

第二,问题提出后,对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反应、回答应有充分的估计并事先想好应对的策略。这就要求我们老师既要精心分析教材、设计课堂问题,考虑问题的设计表述是否清晰,语言是否简明易懂;同时更要花主要精力去分析学生情况。特别是分析所教学生的学习特点,包括认知、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特点,尽可能多方面地考虑学生对问题的反应,做好应对措施,把握提问时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第三,考虑问题的提出是否有利于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设计问题时,要考虑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思维,问题要包含多种水平。要防止出现优生活跃、差生兴趣不高现象,也要防止因教师传递不当的期望或者教师在提问过程中表现出的歧视,给学生带去教学机会的不平等或致使学生因教师的低期望而导致学习动机降低。总之,课堂问题的设计要能够使各层次、各类型的学生在课堂上都有自己的位置,各尽所能,各有所得。

第四,要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手段。兴趣是学生发展的根基,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才有学习的动力,有了动力学习才有积极性,才肯动脑筋想问题,才会钻研问题。因此,加强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提高学生对学科的兴趣是实现师生积极互动的重要条件。教师要改变过去靠一支粉笔、一张嘴巴打天下的形象,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辅助手段,在生动、直观的情景中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从而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创造力,实现课堂效益化。

四、加强“五项”优化,提升提问实效

1、加强问题结构的优化,提升提问实效。

问题结构应该逻辑严密。数学知识结构严谨,系统性强,数学知识之间存在着许多共同的要素,相近的问题情境,相似的思维方式,只要找到具有沟通新旧知识的共同因素,就能有效地促进知识的迁移。这种由浅入深,以旧引新的提问方式,可称为迁移法,是数学教学常用的提问策略之一。

如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由于学生广泛掌握了长、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学会了用割补法解决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策略,所以可以设计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分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解决问题。①分别用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剪成两个同样大小的三角形,那么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怎样计算?②用两个同样大小的三角形,能否拼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怎样求一个三角形的面积?③动手测量数据,填写操作实验报告,找出求一个三角形面积的一般方法。

2、加强问题情境的优化,提升提问实效。

所谓问题情境,指的是一种具有一定困难的、需要学生克服的带有启发性的学习情境。创设一种问题情境,能使学生的思维处于兴奋、活跃的状态,能促使他们去主动思考、去探索。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个性、水平存在差异,教师要针对这些差异,创设不同的任务情境。如果提问对象是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提问应多以认知性问题为主,直问直答。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要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提出问题。对尖子生可适当“提高”,对普通学生可逐步“升级”,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可适当“降级”,满足不同胃口的需要,从而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课堂教学时,教师虽然无法为每一个学生设计一套问题,但注意提问层次和梯度,,并根据问题的难易提问不同的学生,这还是能做到的。

3、加强提问策略的优化,提升提问实效。

提问的时机、提问的方式选择得当,能启发思维、发展智力、活跃课堂气氛;选择不当则可能弄巧成拙,破坏课堂气氛。提问应掌握火候,选准时机,巧设疑难。具体来说,提问要注意:①置问于教材的关键处。②置问于教材的疑难处。③置问于教材的矛盾处。④置问于教材的含蓄处。

4、加强提问方式的优化,提升提问实效。

课堂提问要因题而异、因人而异,在方法上力求灵活多样,不能使用一种固定模式,这就是“大体须有之,定体则无之”。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掌握更多的提问艺术,并不断优化提问的方式。提问的方式很多,常用的有:①开放式提问;②突破式提问;③比较式提问;④猜测式提问;⑤启发式提问等。

5、加强引导技巧的优化,提高提问实效。

问题提得好固然十分重要,但这仅是成功的一半,还有更为重要的一半,那就是怎样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在教学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很多设计得十分巧妙的问题,在实际教学中却收不到应有的启发思考、发展思维的效果,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问题提出之后,教师缺乏必要的引导,或进行了引导,但“启而不当”、“启不得法”。只有“启而得当”、“启而得法”,课堂提问才不流于形式,才能落到实处。教师可以运用以下优化对策:①铺路架桥。当学生由于思维定势等因素的影响思维暂时受阻,无法正确回答教师的问题时,教师应及时铺路架桥,予以疏导。当有些问题因为难度太大,学生一时无法讲清时,教师要适时“架梯”,在终结性问题的前面,补充一些易回答的问题。②引向、指津。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有时会出现“东拉葫芦西扯瓢”的情况,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应适时地给学生引向、指津。

精彩的课堂提问既能体现教师的基本功,又能启发学生的思维,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要实现有效的提问,我们必须努力做到:以最主要的问题突出最丰富的学习信息,以最轻松的方式让学生获得最有分量的收获,以最接近学生的起点带领他们走向最远的终点。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的思想在碰撞中升华,智慧在交锋中闪烁。让我们挥动“有效提问”这一引领有效课堂的翅膀,在数学教学的时空里,与学生一起振翅翱翔吧!

第二篇: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策略探究

摘 要: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在培养小学生的思想品德和文化素养,陶冶学生情操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应引起广大师生的高度重视。但是,由于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导致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低下,语文教学效果差强人意。鉴于此,本文就从我国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出发,围绕有效教学策略展开研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有效教学;教学策略

近年来,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逐步推进,这就对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提升教学效率,以适应当代的主旋律。然而,语文教师认真开展教学,但教学效果却并不令人满意。那么,小学语文教师应如何开展教学才能真正提升教学效果,最终达到预期目标呢?笔者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多年,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式较为单一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最常见的也是教师运用最多的就是传统教学法,即教师作为整个课堂的主宰,占据大部分的课堂时间开展一人教学,而学生则是坐在课桌前默默地听讲。教师讲解完后剩余不多的时间或留给学生背诵、朗读课文,或是进行习题练习,或是学生自己做作业。整节课堂学生都是在被动中学习知识,完全没有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而如此语文教学势必带来枯燥乏味的学习氛围,进而导致小学生学习兴趣低下,语文教学效果又怎会提升呢?

2.忽略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众多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时经常忽略小学生的年龄特性,导致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只适合教师,对于小学生来说则缺乏足够的吸引力。由于小学生处于对一切新鲜事物感兴趣的年龄阶段,尤其是对游戏最感兴趣,如果语文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能够渗透一定的游戏环节,定会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策略探究

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实现,要以教师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为前提条件,以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为教学出发点,以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为原则开展教学,多管齐下,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稳步提升的目的。

1.转变语文教师的观念

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提升,首先就要转变语文教师的观念。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课堂并非教师一个人的课堂,而是师生共同的课堂;教师要把握好自身角色定位,不仅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做一名优秀的引导者,即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快乐地学习;要充分意识到学生才是学习主体,教师不能越俎代庖;教师还要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全局观念,不应只是为了应试教育,为了完成自身教学任务而开展形式教学。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师生在课堂上紧密配合,学生兴趣满满,教学效率的提升将会指日可待。

2.开展生活化语文教学

任何学科都来源于生活,并和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语文学科更是如此。为了增加语文教学的趣味性,教师可将语文教学生活化,在讲解的同时,可与小学生日常实际生活所遇、所见、所闻密切结合,让小学生体会到语文知识就在他们身边,增强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学习自信心。同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还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开展校外学习活动,如在学习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时,可将课堂转移到革命纪念馆,学生如身临其境,这时再加上精彩的讲解,教学效果就会更进一步。因此,开展语文生活化教学,拉近了学生与知识之间的距离,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增强,小学语文教学效果提升定是水到渠成之事。

3.开展语文游戏教学

爱玩游戏是小学生的天性,语文教师如果经常采用游戏教学,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讲解《坐井观天》一课时,可组织学生开展成语接龙的游戏。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对表现好的、积极的学生给予适当的奖励。此外,语文教师还可组织学生开展猜成语游戏,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补全成语等。实践证明,游戏教学深受师生喜欢,已成为语文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之一。

4.实施情感教学

情感教学作为提升语文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同样不可忽视。试想,小学生对语文教师没有好感,又怎会在课堂中认真听讲、努力学习呢?因此,实施情感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小学生由于年龄的特点,更渴望得到教师的关心和爱护。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对小学生多多鼓励、表扬。学生犯错之后也不应大声呵斥,更不应说有损学生自尊的话,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耐心说服。对待小学生犹如自己的孩子一样,给予更多的关爱,这样学生在心目中就把教师当做父母、朋友,师生关系和谐,教师教得舒心,学生学得快乐,教学目标在愉快的氛围中顺利实现。

总之,语文教师要尊重小学生的主体地位,切实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发展,同?r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内容,并利用多种有效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这样才能带来小学语文教学实质性的突破。

参考文献:

[1]梁敏. 浅谈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J]. 经贸实践 ,2017(6).

[2]宋丽娜. 浅谈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对策[J].赤子(上中旬), 2017(6) .

第三篇: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

近年来,伴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逐渐深入,小学数学教学也在不断变革和改革,并逐渐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是,在实际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若干的问题,和教学改革的要求有着一定的距离,教学方式效率也很低,严重影响了小学数学的教学效果和质量,严重阻滞了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进程。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新课程背景下的重要追求。教师要重视有效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讲究有效教学的策略,形成学生为教学的主体,累积学生的知识,提升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的才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才能,形成学生合作研究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学生学习愿望的满足,完成教学目标。

一、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现在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若干的问题,主要有教学目标不确定,教学主体不明确,教学方式太单一,教学评价太片面,不及时不准确等,这些都形成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难度增加,学生难以形成学习兴趣,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教师的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教学效果难以得到有效提高。

二、有效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全面运用

1.创造学习氛围,增加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心理还处在成长发育的阶段,对任何事物都存在着很强的好奇心,教师在教学中要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特征,创造教学的环境,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参与教学中。

例如:关于“正方形的周长”学习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创造教学的情景,走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情境教学中学习成长。兔妈妈和孩子们为了美化自己的家园,就在树洞的周围搭建了一个正方形的栅栏,栅栏四面的边长是7米,整个栅栏多长呢?让我们一起来帮助兔妈妈和孩子们。学生们会带着好奇心去探讨,去研究,去计算。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去研究,去学习,去探究,研究正方形的边长的问题。教师也可以运用学生喜欢的动画片来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潜力,让学生更加容易进入教学的情境,发展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知识的欲望,实现了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

2.重视学生学习,形成学习习惯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增强学生学习的能力,形成学生学习的习惯,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引导式教学,不能只是重视讲解知识,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提出问题,重视学生学会阅读,学会思考,增强学生对数学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增强学生探究性的能力,提高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教师也要指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去学习,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让学生在科学的学习中探究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综合素质。

例如,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的重要的基础能力,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重视对学生笔算和口算能力的培养。

3.充分运用一切教学的资源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教师要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充分解析,将各种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引进课堂教学中,运用视频、图片、声音、动画等形式,直接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全面参与学习,直观进行了解。例如方程式的推算中、几何图形等的介绍等,都可以采用多媒体的教学形式进行教学,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学习多样化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

4.重视小组学习,提升合作学习的能力和探究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学生分为学习小组,进行激励式教学。教师可以运用“倍的认识”教学,教师将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开展学生数小红花的活动,将小红花的道具分成一定的数量,让学生数一数,留给学生学习的时空,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想象才能和探究才能,结合学生的知识储备,帮助学生得出学习的结论。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的结果进行适当的讲解,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的结果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倍的含义,并能落实在实际的生活中学会运用。

总之,小学数学是重点学科,是学生日后学习数学的重要基础。教师在新课程的教学背景下,应该重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开展有效教学,全面激发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和探究的能力,形成学生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教师通过多种教学策略,全面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质态,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开发区花园教育集团扬子津小学)

第四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

----------甘棠中心小学

陈细坤 2012.11 认真领会《新课标》,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变化。经过了一阵阵欣喜与激动,理性地思考这几年我们的课改之路,在热闹与自由的背后,折射出课堂教学改革的某些缺憾,因此,自然会把目光投向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通过能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和教师有效的教学行为,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和创造力,实现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就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立足文本整体,抓住重点朗读。

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曾说,书不读通不开讲,书不读熟不开讲。在教学《第一朵杏花》这篇课文中,对话描写是文本特色之一。笔者根据这一文本特色,在学生通读全文,把课文读通、读熟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个综合训练:出示竺可桢爷爷与小男孩的对话,但标点没有,学生想要读通读顺这段话,首先就需要为这些对话加上标点;加上标点后,引导学生想象人物当时的表情、动作、神态,体会人物说话时的心情,感受人物这样说话的动机,读着读着,学生觉得加上一些提示语后,读起来更过瘾。有了提示语作为坐标,学生投入其中,积极还原体验人物当时的所思、所想、所感,在以感情朗读为主要目标的训练中,慢慢地触及人物内在的品质,人物的精神变得看得见、听得出、说得准、读得好、写得活,甚至诸如“课文为什么要以《第一朵杏花》为题”这样大而空的问题也由于对人物对话的深刻理解,而在教学结束时迎刃而解了。学生读懂的过程,就是感悟体验的过程,就是语感形成的过程,就是语言积累的过程,真可谓“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知于自知”。

二、依据文章体裁,激发学生想象。

让书本知识呈现出鲜活的生命状态,是新课程改革实施后课堂教学呈现的新特点。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要依据课文体裁特点,通过各种途径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使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学生经验世界和知识的形成过程联系起来,从而激活书本知识,激发学生的想象、联想,发展学生的思维。唤起学生生活经验,激发想象、联想,不仅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更主要的是能极大地提高语文课堂效率。

《语文课程标准》中说:让学生自己独立地诵读感悟,并将读书意会到的东西用可以检测的表情朗读出来,是实惠便捷的解读方式。教学苏教版四年级第二学期《江南春》这首古诗时,笔者让孩子们先读题目,看出题目分为两个部分——“江南”和“春”;再让每个孩子自己去读一读这首诗,一问: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是写春天的?交流时不一定按照诗句的先后顺序,但每找到一处,我们就来画一画这个景,说一说自己为什么这样画,评一评谁的画与诗句最吻合。每一次画、说、评,孩子实际上都在自觉地借用作者的“一双慧眼”去欣赏了一次春天的美景,移情成为必然。二问:你又从哪里看出是写江南的景色?学生能找到相关的字、词、短语、句子,他就穿越时空在古人的眼中看到了江南的特点。而能读好这些景物,学生就能领略江南原来是有这些特色景物的。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能展开说说,他也许就能回味自己身处的江南,原来是有这些特点的。由此,诗歌的学习不仅仅是字、词、句、诗的机械解释,而是学生主动地走进诗人的内心,用诗人的眼睛去看,用诗人的耳朵去听,用诗人的心灵去感受。学生仿佛一会儿在写生,一会儿在春游。

三、抓住确切“文眼”,加深学生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进行过度发挥。因此,我认为语文学习中的体验与感悟要真切,倡导个性化体验,这一目标的实现只能靠“潜心会文本”。即通过反复地读,走进文本,理解文本,走进作者的心灵,触摸情感的脉搏。读是感悟与体验的前提与基础。不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好,就不能通过语言来认识事物之间、人物之间、人与事之间的关系;要理解一段话的意思,必须从整体到局部、从局部到整体,一遍又一遍地读书消化,一次又一次地分析概括,然后才有独特的、有见地的感悟。

例如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中的“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句话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到父亲挖掘时间长,挖掘的艰辛,永不放弃的信念,以及对儿子深深的爱等情感。笔者通过一次又一次的领读、引读、组织学生有感情个别读,把学生的感悟、体验不断推向文本,并且适时地设计了一个补充句子的练习: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在这36个小时里,他顾不上( ),顾不上( ),顾不上( ),甚至连( )都顾不上。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 )。他心里反复念叨着的一句话是( )。这样设计引导学生感悟,既是建立在对文本理解的基础上的,又是对文本的再创造和深加工;既使书本上的语言内化为学生心灵深处的话语,又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体验。这样的言语实践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学生语言、思维和精神的同步发展,达到了“训练”和“感悟”比翼齐飞的境界。

四、定位年段要求,互动生成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是要在互动中生成思想,生成情感,生成语言。这种对话是基于充分朗读、体验、感悟的对话。

现实教学中,可能是由于考查教学效果方式的缘故,我们常常低估现在学生的水平,到小学中年级仍然将课文“咀嚼得很碎”,“一口一口喂给学生”。我认为,到小学四年级下半学期,应该选择一些足以统领全文的大问题,对学生更放手些。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第二学期中《春日偶成》这首诗时,请学生把古诗读准读通以后,笔者就提出一个直奔作者写诗动机的大问题:读读这首诗,你感受到当时诗人的心情是怎样的?学生一下子就能在短短的四句诗中找到“乐”字。“乐”是这首诗的灵魂,于是在“乐”的笼罩下,学生开始“乐在诗中”地寻找能让诗人“乐”的美景,开始“乐此不疲”地在诗中寻找能让诗人偷着乐的理由,最终体会到原来作者是在美丽的春景中自得其乐。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学习都是学习者自主建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离开学习主体与文本之间的交互作用。有意义的接收学习是自主建构,有意义的发现学习也是自主建构。

五、切合儿童特性,适度拓展训练。

我们都知道,“语文,语文,语言文字能力是根本。”小学阶段语文的奠基作用说到底就是在掌握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中完成的。崔峦老师指出:语文课时有限,要把有限的时间用在刀刃上,用在识字、写字、读书、习作、口语交际上,把语文课上得既生动活泼,让每个学生的各种感官特别是头脑真正动起来,又扎实有效,向每个40分钟要效率,要质量。时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学生课堂内的训练量太少,课堂内动笔时间太少。我们要克服课堂上“君子动口不动手”的顽症,每篇课文学完后,要腾出8~10分钟时间让学生进行书面语言练习。教师要从检测三维目标综合达成情况和学生思想、情感、语言生成情况的视角,根据课文内容,设计情境性的语言书面练习题,让学生写一组句群或一个语段。这种练习要具有创造性、开放性和综合性,能激发学生产生情境性和个性化的语言。

总之,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以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根本,教师要为此搭建平台,做好铺垫,树立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辩证观点,使教学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实现课堂教学的高质量和高效率。只有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潜能的开发、智慧的生成、人格的完善,同时又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与发展,让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体验到教育的幸福、实现自身的价值,这才是真正有效的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有效教学

---------甘棠中心小学

陈细坤

身为一名语文教师,有一个问题一直困绕着我:现在的语文学习的时间在减少,却没改变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量,甚至要掌握的知识更多了,也更难了。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应该为之去创造,去耕耘,使课堂教学逐渐活了起来。于是,“有效教学”的理念破冰而出,成为大家共同的追求。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众多新观点、新方法推陈出新的今日教坛,学生是否得到发展是教学的最终目标,也已成为我们的普遍共识。因此我们要努力做到: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空间,让学生做到“我要学,而不是要我学”,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下面就谈谈自己是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

一、积极的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生探索欲望。

全面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情境是实现课堂有效教学的关键。根据学生学习特点,我们要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并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它可以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在问题思考与探索中得到促进和发展。如:我在教《小露珠》这一课时,我以猜谜语的形式“闪亮透明小圆球,不大不小像豆豆,花草,树叶做摇篮,摇来摇去真自在,太阳出来去无踪。”这是什么?我话音刚落,学生就争先恐后的抢答,看着学生积极的气氛,我又提出这样几个问题:小露珠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又是什么时候消失的?经过几分钟的阅读,他们很快就有了答案,有的说:是在夜幕降临时出现的,在太阳公公出来时消失。有的说:夜深人静,万物都入睡时小露珠出现,在早上七点半消失。此时我点拨到:小露珠的出现,为什么动物们和植物们都喜欢呢?小露珠要走时他们又做些什么、说些什么呢?小露珠要做时又是怎样和他们告别的呢?同学们都很积极的带着问题去阅读,然后抢着回答:就像万物都喜欢小露珠一样的心情。通过这样问题情境的创设,大大地激发了学生们探索的欲望。如此同时,我们还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再现课文生活中的真实情景,使学生进入身临其境的问题环境,从而产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快乐体验,增强求知欲和自信心,进而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

二、合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设计教学环节,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设计教学环节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据教学实际需要灵活处理教材,甚至对现在的教材内容加以适度的补充或重新组合,活化教学内容,缩短学生生活与教材内容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首先是教材资源的利用。因此教学中我们要合理整合各种教学手段,“因材选媒”设计教学环节,突出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辅助作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引入,对课堂效率的提高无疑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教师在设计或选用课件时,首先应明确目的,如何才能把问题用多媒体特有的优势表达清楚;其次教师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语文教育重在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如:我在教《小露珠》时,为了训练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设计了“动物们夸奖小露珠的动画”课件,通过同学们对课文的了解,有感情为动画配音,试着为自己喜爱的动物当一回配音员,结果大部分同学都有不同程度的感悟。

三、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鼓励学生勤思多问。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必须构建一种以尊重学生的人格个性为特征,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为目标的师生和谐、积极探索、平等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而教师的作用是隐性的,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教师在提供了一些丰富的素材后,学生就要进行大量的自主探索。牛顿说:"如果说我对世界有些微贡献的话,那不是由于别的,而只是由于我的辛勤耐久的思索所致。"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如自己独立学习,也可以与他人合作,与老师交流······如:我在教学《小露珠》这一课中,当同学们还在感受小露珠用自己的身体滋润了,美化了植物时。有一个同学就冒然提出问题:小露珠滋润植物,美化植物,装点着植物,可他自己呢?这时让你的课堂掀起一个小小的高潮,那是再自然不过了。课堂上的学习气氛非常浓厚,学生相互合作,交流欲望极高。因此大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及灵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迸射出创造性的火花。

四、把时间留给学生。

我觉得语文课上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克服那种浮光掠影,泛泛读上两三遍的做法。在语文教学中,尽可能地营造浓烈的朗读氛围,促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并在这样的氛围中,吸引学生融入情景,设身处地感受语言的神奇、内容的丰富多彩、内蕴的意味深长,再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在不断的练习中熏陶情感,发展智力,增强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促进智慧的生长。就如:《小露珠》我会为动物配音这一环节时,我先给时间让学生自由练习,然后起来配音。我惊奇的发现,以前从没举过手的同学,也纷纷举起他们的小手。这说明,把时间留给学生,大部分学生是完全可以自己获取知识的。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要不断地改进教法,真正把课堂教学改革落实到实处,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尝试性学习机会,使他们的个性在尝试中得到发展。

第五篇: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

有效教学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自从有了班级授课以后,人们就在追求有效教学方法。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有效教学更是教育改革的重点。纵观这一切教学变革,或者着重于改革课程体系,或者着重于改变授课的方式,或者着重于改变学习者的学习方式,无论怎么改革都希望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完成教学内容,最快、最好地造就人才。

一、有效教学概念的界定

这一概念包括如下四方面的含义:(1)有效教学是基于预设方案的教学。(2)有效教学是重视教学情境和教学过程的教学。(3)有效教学是追求教学效果,富有成效的教学。(4)有效教学是重视对教学经验进行不断反思的教学。

二、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小学阶段的儿童求知欲强,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但是我们目前走进小学语文课堂,一个个小孩子都成了一个个小老头,语言表达不完整,认识事物不全面,书写能力不健全,出现很严重的厌学情绪。究其原因,我们认为主要是教师对有效教学的理解不够全面,他们一味追求效率,而忘记了教学的有效策略。

三、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

策略一:改进“听”的方式

“听”在现实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听范读课文、听背景音乐、听情境音效,但是,听应该是较好地让学生积累语言、词汇、表达方式的途径。“听”由于看不到文字,就必须聚精会神,要听懂文字、要听明白,学生能用自己的话把听到的内容表达出来,这就是“再现”知识的过程,更是“创新并变为自我语言的过程”,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一个章节,一段文字,再进行回答问题,复述文章,可以极大地提高教学的效率。

策略二:改变“说”的方式

在教学中,教师的习惯用语多,导入语不够精练,有时,教师操之过急,不给学生充足的思维时间,学生思维的阀门还没有打开,教师就自己问自己答,学生跟着老师的思维跑,没有个人观点和主见,不能很好地挖掘学生的潜力和个性差异,如果教师改变“说”的方式,用多种形式进行提问,挖掘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让学生自我调整,认真积极地思考,成为学习的主人。

策略三:丰富“读”的形式

朗读形式的多样性,如,个别读,小组读,集体读,只是外在的表现形式,起着的是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但是指导的不明确,层次的不提升,则是低效与费时的,教师往往在指导时,让学生读,“你来读”“他来读”读来读去,技巧、方法、情感的确立与落实都不明确,教师应该在读之前,提出合理的要求,清晰的问题,用范读引领,学生议读,使朗读真正成为学习语文的手段,理解语文的桥梁,在读的过程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情感。

四、实施有效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与改进策略

在我们的课堂实践中,实施有效教学也面临着各种问题和困惑。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重形式,效果得不到保证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课堂上看似轰轰烈烈、热热闹闹,其实很多缺乏有效引领。老师提供讨论的话题是否值得讨论;为合作而合作,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只是场面的热闹。

2.对学困生关注不够,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指导

课堂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老师需要关注的很多,小组合作时如何指导成了话题。往往课堂成了优生发挥的舞台,学困生很难有开口的机会。导致优生更优,学困生更差。针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对课堂进行了微调:

事先按照学习情况对孩子进行分组,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合理科学地搭配进一组。调整座位,将小组座位调整成三角形,方便孩子们讨论交流。课前教师精心设计问题,特别是需要小组讨论的问题,避免问题多而杂,孩子无从下手。然后,我们请优生组织每次的交流活动,形成固定的模式。比如说优生像个小主持人一样主持:我们来讨论,请你先说,我来总结一下等等。让学困生先说,接着中等生说,最后优等生说。说的过程中其他成员可以给予帮忙补充。这样每个人都必须说,就避免了学困生怕开口的坏毛病,也让他们得到了发展。我们的小组也不是固定的,得到发展的进步大的学生随时调整座位,调整发言的顺序。孩子们在活动中没有感到被忽视,为自己的点滴进步而高兴。在孩子们的活动过程中,教师巡视,对于合作的方法方式给予指导;对于孩子们的点滴进步,给予及时的表扬与激励,促进他们更快地发展。汇报学习时,方式也多样。我们除了让孩子小组汇报学习成果,也分类汇报,比如简单的读词读句,我们请学困生回答。为了让孩子们没有“标签”感,我们通常会这样说:“请左边的先回答。”

总之,打造有效教学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作为课堂教学主导者的教师必须改变自己,敢于掀开有效教学的神秘面纱,大胆实践,不断反思,正视课堂。坚持以学为主,以练为主,才能找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真正实现有效教学的目标,让学生在快乐中成长,让教师在成功中体验幸福。

参考文献:

金翎.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编辑 温雪莲

上一篇:小学治安整治工作总结下一篇:小学英语期中质量分析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