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文化精品课

2024-04-08

中美文化精品课(通用6篇)

篇1:中美文化精品课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英语词汇与文化

题目:中美学生对比看文化差异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班级:电气1101姓名:彭丁祥学号:2011010900指导教师:周方元

2013年3月4日

中美学生对比看文化差异

摘要:

美国是当今世界最发达的国家,不仅科学技术长期执世界之牛耳,高等教育自二战以后也被公认为世界最佳。只要注意一下科学界的“金牌” — 诺贝尔奖每年的得主多半为美国人,且多数为大学教授,即可说明这一点。中国跟美国文化和制度上都存在差异,美国的制度和文化也正是值得我吗去研究和学习的,大学作为人才的发源地,那么美国大学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和中国的有什么区别了?本文将从美国大学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跟中国大学学生的差别来探讨中美文化差别。

关键词:中国;美国;学习制度;文化差异

正文:

一 美国大学生的作息和学习

由于美国大学实行的是“完全的”学分制,一学期修哪些课程完全由学生自主决定(当然有一定的先后次序和数量要求),因此大学生没有整齐划一的作息时间,也绝没有熄灯制。如果第二天早8点无课,那么愿起早还是睡懒觉完全是个人自由,即使住在学校的Dorm(学生宿舍)里也不会有人干涉(大学生可以住在学校的Dorm,也可以住在校外的Apartment或家里,学生宿舍通常不超过3人,有书桌、书柜、床和卫生间)。除了宿舍人数,及宿舍内的设施差别外,这方面跟国内大部分大学大学生的状况基本一致

美国大学生的作息时间与学校的作息制度有关:美国大学没有11:30准时吃中饭,5:30准时吃晚饭这样的固定安排,有的课可能持续到12:30,而1:00可能又有另一堂课。自助餐厅、图书馆、计算机房、各办公室都是全天服务,麻省理工学院的图书馆甚至二十四小时开放!美国大学几乎都有一个巨大的学生活动中心(Student Center),包括一个或多个自助餐厅、学习室、休息室、娱乐室(如电子游戏厅和台球室)、多功能的书店以及商店等。宽敞明亮的学生餐厅不仅提供餐饮,也是谈天、会友、休息的地方。

小结:美国大学生的作息时间和作息制度跟中国大学存在很大差别,中国文化在作息时间上讲究的是规律,上课时间基本都是分上午;下午;晚上三个阶段,而且时间都很有规律。另外中国大学里边的学生活动中心跟美国的也有差异,中国大学里的活动中心一般就是些体育设施或者干脆就是什么都没有以供学校举行活动用,不会出现如休息室、娱乐室之类的,更加不会有游戏厅。这其中体现的就是中美文化对个人的态度,中国文化更注重集体主义,学校大部分设施主要以学校为,而美国文化里边则更加注重个人主义,他们更加注重个人的感受和生活质量。

二 美国大学生看待学位证书的态度

学位证书固然很重要,它是你受过并完成高等教育的重要标志。大学里每年夏天举行的毕业典礼,是一年当中最隆重的庆典,典礼之后还要大宴宾朋,包括毕业生和他们的家长和

亲属。美国大学毕业生此时的心情大概与中国的高中生考上大学时相当,中国学生的关键是能否通过高考独木桥,考上大学;而美国大学宽进严出,关键却是能否大学毕业。另一方面,美国是个讲求实际的国家,美国不少大学生、研究生,偶学位还未拿到,就已经在公司里上班,薪水当然是与其学位相当的。

美国社会既重视学位,更重视实际能力。美国技术部门用人(或大学教授招研究生),不仅看其成绩单优秀与否,还要看其是否学过某些重要的课程,同时给一技术问题令其在一两周内解决,最后还要判断其是否能和同事融洽相处。但是,在一时难以分辨高下时,当然是以学历、特别是名牌大学的学历来决定取舍。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美国学生普遍认为,上大学、受教育是自己的权利,当听到很多中国学生上不了大学,感到不理解。因此美国大学生多数都很努力,因为学习的目的很明确:学到本领、拿到学位证书,就意味着可能找到好的工作

小结:这体现了中美文化中教育目的差异

1、美国家庭教育目的期望值不高

美国家庭教育目的是把孩子培养成具有适应各种环境和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这个目的期望值不高,所以美国父母 能较为轻松地对待孩子的教育,把孩子的个性中的积极成分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来,让子女实现自我价值。

2、中国家庭家庭教育目的期望值高,而且功利性强

中国家庭教育的目的是把孩子培养成“才”,将来有出息,有个好职业,一生能在顺境中度过。出于这个目的的中国父母特别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对孩子唯一的要求就是专心。

三 美国大学生的恋爱态度

美国是充分开放的社会,包括性开放。美国青年谈恋爱较早,高中生即开始date(约会),据说高中毕业的女生中处女已经不多。但多数美国大学生还是把精力放在学业上,因为获得大学学历是通往未来幸福的重要桥梁,美国大学教授对功课要求又非常严格,每门课都经常有不及格的学生,功课不及格要重修、重交学费,多科不及格则拿不到学位。因此将学业视为儿戏,早恋早婚的学生并不多。何况在那样开放的社会里,男女之间已没有多少神秘可言。另外美国社会讲究尊重个人隐私和自由,男女关系恐怕是头号隐私(政界人士则除外)。因此大学校方不大过问学生这方面的事,而且也无权过问。无论同居、还是早婚,都是学生自己的责任,如有违法,则是司法部门的事。

小结:这其中体现了中美文化中婚姻观的差异,美国人的婚姻观与中国人的婚姻观有着极大的不同。因为他们认为:婚姻纯属个人私事,任何人不能干涉;同时婚姻不属于道德问题。一个人有权选择他/她最喜欢的人生活在一起,一旦发现现有的婚姻是一个错误,他/她有权作第二次选择。如果夫妇一方爱上了第三者,任何一方都不会受谴责。在他们看来,强迫两个不相爱的人生活在一起是很残忍的,这都体现了美国崇尚个性自由的天性。中国人的婚姻相对来说比较稳定。这是因为中国人把婚姻当作一个严肃的道德问题,喜新厌旧,或是第三者插足都会被认为是极不道德的,这就是中国千百年来的儒家文化。

四 美国大学对学生的言谈举止的纪律约束

在美国很少听到纪律(discipline, obedience)这类单词,在各种场合美国人强调更多的是责任(responsibility, duty),纪律这个词在美国恐怕主要用于军队而不是平民。美国大学生与校方的关系有些象买卖双方,学生付学费买教育,学校则负责提供优良的设备和教学,二者之间似乎不存在管与被管的关系,而是平等的,双方各负自己的职责。学生必须达到学业要求,否则留级,毕不了业,只能是自己吃亏。校方不用督促学生去努力学习,只用制度管理,即在规定的范围内选课,完成若干个学分,平均达到C以上(相当于60分),即可获

得学位。若想进一步深造,特别是转入名牌大学的研究生院并获得奖学金,那么每门功课成绩都要尽量争取A,这样才有机会。另一方面,教授必须认真备课,提高讲课水平,认真答疑。每门课结束前,往往由学生填一份无记名调查表,为任课教师的各方面打分,包括讲课内容对学生是否有益、学生课堂理解程度、作业量的适中度等,然后送到学院。从而双方互相制约。

美国大学生的考试成绩也被视为个人隐私,任课教师不得将其公布于众,更不得以此随意将学生排队划线,而是由学校将成绩直接寄到本人住处。尊重学生的个性,承认学生的差异,允许学生依个人爱好和特长发展并尽可能提供方便条件,这大概是美国教育的基本出发点。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精神,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在美国,每个人的言谈举止都是个人自由,但有一个前提,即不得妨碍他人。因此在教室里当然不能大声喧哗、随地吐痰、吸烟,否则教授有权令其出去,胡闹的可以立刻叫警察来,因为那样可能已经触犯了法律。在宿舍里同样不能大声喧闹,否则其他同学可以报告宿舍管理人员。遗憾的是美国有时也“法不责众”,周末晚上的喧闹和摇滚乐有时也无人过问,只好忍耐。至于打架斗殴,现实生活中极为少见,只有好莱坞电影里常出现。打架的结果则是立刻被警察带走,弄不好吃一场官司,赔一大笔钱。美国的学校和主流舆论的教育是,“所有的人不分种族、性别、肤色、贫富,一律平等。”这些语言,常常堂而皇之地挂在各种政府机关例如移民局最醒目的地方,如同我们宣扬的“为人民服务”一样。因此,人们表面上彼此尊重,但也保持一定距离,同学之间互相欺辱的现象很少发生,也绝不能嘲笑别人身体的缺 陷(如胖瘦、高矮、残疾等)。在大学校园里常看到残疾学生与健康学生一起上课,健康学生帮助残疾学生上下电梯和楼梯是很正常的现象。美国人走到哪里都自觉排队,在公共场所很少有人大声喧哗,一般不会为公共汽车上不小心踩一脚而辱骂,或者有失身份地抢座位。美国大学生主要是在遵守法律的前提下,依靠个人教养和个人约束力来支配自己的言行,而不是靠“纪律”。

小结:这些都体现了美国人的平等意识和自由的天性,而这更是中国人最缺少的,传统的君臣,父子等级观念在中国人的头脑中仍然根深蒂固。父亲在儿子的眼中,教师在学生的眼中有着绝对的权威,家庭背景在人的成长中仍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而美国人平等意识较强,无论贫富,人人都会尊重自己,不允许别人侵犯自己的权利。同时,人人都能充分地尊重他人。在美国,很少人以自己的显赫的家庭背景为荣,也很少以自己贫寒出身为耻,因为他们都知道,“只要自己努力,牛仔也能当总统”。

结束语

随着中国加入WTO和经济,政治,文化的全球化,和美国在国际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了解中美文化差异,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能帮我们正确理解美国人的言行。在交际过程中,充分了解对方,尊重对方的习俗,以取得最佳的交际效果。对于中美间的文化,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认真对待两国文化的差异。因此,每个人都应该了解中西文化,成为21世纪的交际强者!

参考文献

【1】端木义万,英美报刊[J],南京大学出版社1900(2):92-94

【2】胡文仲,文化与文学[M]上卷,1994(1):116

【3】邢 东,中美文化差异管窥[M]上卷,1997:.74-76

【4】中国教育报[J],中国教育报刊社,2003:14

【5】吴冰,外语教学与研究[M],1994(1):p.87

篇2:中美文化精品课

在第31届乒乓球赛举行期间,美国乒乓球代表团曾向中国乒乓球代表团表示,在比赛结束之后,希望到中国访问。4月6日,比赛已接近尾声,毛泽东主席断然作出决定,邀请美国乒乓球代表团访问我国。

4月10日,美国乒乓球协会主席、团长和运动员科恩、雷塞克等人抵达北京。周恩来总理对访问作了具体安排,指出这次访问对于打开中美关系的局面是一个非常好的时机。此举对中美关系的突破产生了影响,被誉为“小球推动大球”。

4月14日,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美国、加拿大、哥伦比亚等国乒乓球代表团,并同美国代表团进行了长时间谈话。中美两国乒乓球队举行了友谊比赛。美国朋友还游览了长城,参观了清华大学等地。同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发表声明,就改善、松动两国关系采取一系列措施。

中美两国乒乓球队的友好往来,推动了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进程。

2。肯德基1930成立公司,时隔22年后开始特许经营,1987年,肯德基进入中国.麦当劳1954年成立公司,时隔7年后开始特许经营,1990年,麦当劳在深圳开设第一家餐厅 1987年.肯德基进入中国,在北京前门开设了中国的第一家西式快餐连锁餐厅

1989年12月8日.上海肯德基第一家餐厅:东风店隆重开业

纽约最早的唐人街是1890年形成的。1848年,两男一女共3位台山人乘坐“流浪之鹰”号帆船到达美国,这是最早移民美国的中国人。到1851年,移入美国西海岸的五邑人已达2.5万人,以后逐年增加。这些先侨们在矿场、农场、雪茄厂、木材厂做美国白人不肯做的工作。1880年美国发生经济危机,白人大批失业,而中国人却有工开。于是,白人嫉恨中国人,无端地指责中国人抢了他们的饭碗。由此,加利福尼亚州通过了《排华法案》,被排挤和受迫害的中国人向美国东海岸迁移。首先进入纽约的华人在曼哈顿下城东南区的勿街(Mottstreet,意译丛林街)、柏克街(Parkstreet,意译公园街)落脚,随着人口的逐步增加,1890年唐人街形成。唐人街的英文名称是Chinatown,意译中国城。经营

纽约唐人街的居民以华人为主,华人的商业活动也集中于此。住在唐人街,就像在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等其他华人小城一样。通用的语言主要是国语,也有各地方言。中餐为主食,许多街口有中文报摊。开车可以听到中文广播,晚间看的电视是中文电视。在美国,只有唐人街有这样的条件和氛围。

其特点是在这个区域的居民几乎全是中国人。同时,中国人也在此从事商业活动,主要是开商店、饭店和礼品店。居民的来源地主要是广东和香港,主要的语言为粤语。商店的三分之一是餐厅,街道两边摆放着堆积如山的水果、药材、海鲜摊位,卖百货的大婶及漂亮的中文招牌混杂在一起。想体会唐人街特有气氛德的游客,在运河街地铁站下车后,朝Mott街方向步行游览就可以充分体会。周末纽约的唐人都回来这里购物,而十分拥挤。该地区南面是象征中国人精神的领导者孔子的“孔子广场”。因这里人口过密,到这里需排很长时间的队伍才可到达。[1]

全世界都在过中国年 纽约帝国大厦换上“春节装”

2014年01月31日14:36 金羊网-羊城晚报 我有话说

新华社电 美国纽约市地标性建筑帝国大厦当地时间29日上午举行点灯仪式,将帝国大厦的景观灯切换成红、黄、红三层双色彩灯(见图),并于30日正式点亮,以迎接并庆祝中国农历马年。

中国驻纽约总领事孙国祥在点灯仪式上表示,今年是中美建交35周年,很高兴看到两国关系更加深厚,帝国大厦的彩灯不仅传递着和平、希望、合作和快乐,也象征着两国人民之间持久的友谊。他说,中美建交35年来,两国关系不断发展,各领域合作取得丰硕成果,马年象征坚韧和吉祥,希望马年成为中美关系发展的丰收之年。

帝国大厦观景台总监高齐表示,祝愿帝国大厦楼顶的吉祥彩灯为千家万户带来幸福和好运,期望2020年中国能成为美国最大的入境旅游国家。孙国祥大使对此间媒体表示,作为纽约地标性建筑的帝国大厦为中国新春佳节点灯,其意义在于,一是中美关系发展的一个标志,二是两国人民相互亲近的一个结果,三是中国传统文化在美国地标性建筑上的体现,意味着中美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不断增加,中国文化元素在美国得到越来越多的理解、认可和接受,越来越多的美国朋友认可和了解中国的春节。

为庆祝中国春节,帝国大厦还举办了“欢乐春节”中国文化橱窗展,展示了包含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绘画和陶瓷作品。

帝国大厦亮彩灯庆祝中国农历新年活动始于2001年。高达443米的帝国大厦矗立于纽约曼哈顿中城,自其建成80多年来,已经成为纽约乃至整个美国的标志和象征。编辑: 健龙

(原标题:全世界都在过中国年 纽约帝国大厦换上“春节装”)

美国罗格斯大学孔子学院举行中国学术传统研讨会

2012-11-19 16:11 来源:中国新闻网 T|T字号:

打印参与评论

罗大孔子学院创院院长涂经诒(立左五)和助理院长洪晨(立左三)带领团队,致力中美文化学术交流,不遗余力推广汉语教学。(记者刘亮吟/摄影)

中新网11月19日电 据美国《世界日报》报道,美国罗格斯大学孔子学院日前在该校会议中心举行为期三天的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欧洲、亚洲和美洲各地的知名学者,包括汉文学、史学及哲学专家应邀齐聚一堂,以“文学、历史与思想的互动:对中国学术传统中‘三位一体’新探”为研讨主题。

罗格斯大学前总校长麦考米克(Richard McCormick)一早就抵达会场,他在致词时表示欢迎来自各地的30多位与会学者专家,他们应罗格斯大学孔子学院教授涂经诒邀请,带来各自多年研究心得,三天研讨会发表数十篇论文,为国际汉学、史学和哲学界写下重要篇章。

研讨会主题为“文学、历史与思想的互动:对中国学术传统中‘三位一体’新探”。罗格斯大学教授詹富国表示,这是一个现今遍布全世界学术的研究潮流。中国古时候的学者是接受全方面的教育,文史经书都要研读,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并不“分科”做学问。

詹富国指出,有鉴于西方学者在18、19世纪盛行文学、史学与科学研究,都有分门别类人才来攻读,渐渐地东方学术界也开始提倡以“专攻某方面学科”方式来教育下一代。这次罗大孔子学院特别邀请世界各国研究文学、史学和哲学等不同领域学者远道而来,提供各自在不同学科的研究心得,相互讨论,并对中国自古以来“三位一体”(Trinity)探讨学问方式做新解。

吉林大学文学院院长张福贵教授会后表示:“这次的国际会议意义非凡,与会学者来自欧、美、亚洲,大家做学问的方式、环境背景都不同,钻研的时代也不一样,能有这种机会跨学科、时间、空间深入探讨交流,对各家学术价值观的进化有很大帮助,也对全球各地做学问方式提供有利比较。

香港大学教授张隆溪也表示,自古中国人做学问很注重“三位一体”的观念,近年来,西方国家也开始注意到“跨学科研究”的重要性,因此,在这方面,中国的传统学术方式可以提供全世界另一种思维方式。(刘亮吟)

篇3:中美创业文化之比较

主动创业

在企业竞争力的研究中,专家们普遍认为,企业竞争力的根本点体现在产品的竞争力,产品竞争力取决于技术竞争力,技术竞争力由制度竞争力决定,而制度竞争力则受文化理念制约。中西方创业文化的差异直接影响着创业人才的成长与发展。清华大学中国创业研究中心高建博士认为,我国创业活跃度总体上是较高的,但其中被动味较浓的生存型创业比例较大(中国60%的创业者属于生存型创业),而主动性强的机会型创业偏少,说明我国主动创业的意识和理念尚未成为主流,这与整个社会尚未形成主动创业的文化氛围和文化动力有密切关系。

创业背后实质上是一种文化现象。一个社会创业意识的强弱取决于该社会的文化背景,特别是人们对自主创业成功价值的评价。创业是个人主体性的弘扬,是对个人智慧和才识的展示。在美国,创业者一旦抓住机遇,创业成功拥有财富,就会得到社会认可,这是因美国社会拥有创业的良好文化环境。从表面上看,美国的创业者是市场经济的产物,面在深层次上则是市场经济文化与资本主义新教伦理相结合的结果,新教伦理的核心就是把合理赚钱作为人的天职。西方文化的个人英雄主义的价值观,自由平等的经济环境,鼓励创新的社会氛围,已成为美国创业者成功的深厚文化根基。

在我国,几千年形成的自然经济小农文化根深蒂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学而优则士”、“与世无争”、“君子言义不言利”等观念都是创业的障碍因素。新中国成立以来,形成了“国家创业、政府指令、民众执行”独特的计划经济时代的创业文化。在民众层面上反映出来的是从业文化、就业文化,劳动者自主创业既无必要也不可能,整个社会缺乏萌发主动创业意识的气候和土壤。改革开放后,人们的思想观念有了前所未有的解放和突破,人们的价值观念有了很大转变,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不断增强,但主动创造、创新的社会环境依然尚未形成。

文化理念的形成首先来之于家庭,创业者往往有一个自主创业的父母,为子女树立榜样,使其从小就立志创业。在西方社会,人们从小就受到自立、大胆冒险的教育,大人鼓励孩子做登山、攀岩、探险等运动,孩子们也乐于参与这些活动。父母不指望养儿防老,儿女也不需要父母安排前程,人们的心灵自幼时起就埋下了独立意识和自主创业精神。

文化理念的第二个来源是教育,个人受教育对创业者的选择及以后的发展至关重要。社会的教育如果不倡导创业,不研究和传授创业知识,尽管人们的学历普遍很高,但这个社会的创业情况也不可想象。有研究表明,创业者与受教育的程度相关性不强,卡耐基、杜兰特、福特等都是高中辍学的成功创业人才,盖茨是大学辍学的成功创业人才。在西方人看来,与其说创业赚钱是为了生存,不如说是为了证明一生的成就,这就是他们创业动机的深层次文化背景。

宽容失败

创业是硅谷永恒的情节,硅谷给她的创业者们十分宽容的环境。不论是媒体报道、合作者的评价及风险投资家判断,在硅谷没人会以创业的成败来判断创业者的能力,这就会鼓励更多的人去创业,也会鼓励创业失败后重新开始。风险投资家们不会因你失败过而不投钱,在他们看来,失败可以积累更多的经验教训,下次创业成功的可能性会更大。硅谷是以“现在正在做什么”来衡量创业者,而不是衡量他“过去做过什么”。

硅谷文化的包容性还表现在对待人才的流动方面。美国企业界也有过对“出走”不宽容时期,特别是东部制度森严的大公司。但随着硅谷文化渐渐成为美国企业文化的主流,员工流动性也已更多地被赋予了一种积极涵义。硅谷的公司把高流动性看成经营的一种成本,这种成本可为企业带来更多收益。硅谷独特的文化使其成为世界上“跳槽率”最高的地区(10~12%)。活跃的人才流动使人们有机会学到更多新知识和专业技能,建立起广泛的人际网,成为未来再创业的基础。

在我国,“成者为王败者寇”的文化还有相当市场。这种文化既缺少对成功者理性审视,也缺少对失败者的关爱与支持,因此很多人害怕创业失败的程度超过了害怕创业本身。一些创业园区的管理文化较多地追求思想作风的“整齐划一”,使个性发展受到抑制。从中国传统文化看,公司或单位有人出走,要么是单位管理不善,前景黯淡;要么是出走者缺乏忠诚,见异思迁,总之人们大多把公司有人出走看成一种没面子的事。从管理体制角度看,我国人才制度限制了人才的流动。因此,人才管理体制必须由“单位所有”向“社会所有”转化,从宏观上创造适宜人才合理流动的环境,从文化上对人才流动多些理解、宽容和支持,这是创业者成长重要的文化基础。

务实

务实是创业过程中始终支配着创业者的可贵品德。西方务实文化带给创业者的是清醒、冷静、平和与理性,而我国的文化带给创业者的是兴奋、浮躁、激进、感性。尤其是对一个成功的创业者,一连串的政治光环、媒体炒作使其失去理性创业的环境与氛围,从而偏离创业的主航道。中国巨人集团和美国微软公司都是民营企业,都是靠电脑软件起家,其创业时经营条件十分相似。1 989年8月,史玉柱和3个伙伴以4000元人民币开发出M—6401桌面排版印刷系统,开始了巨人的创业史,不到4个月就实现利润近百万元。到1992年底销售收入近2亿元,实现纯利3500万元,企业年发展速度500%。盖茨1975年创建美国微软公司,雇员只有4人,启动资金3000美元,按中美两国消费比价与巨人创业资金相当,产品也只有一种电脑软件,到1977年底,销售收入达382万美元,年发展速度636%。尽管创业条件十分相似,但后来两家公司的发展轨迹却有很大不同,导致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发展结果——微软崛起壮大,巨人衰败。这种结果原因很多,如果从文化高度来审视一下就不难发现,社会也有一定的责任。在1 993年,巨人集团在中文手写电脑及电脑软件方面销售额便达3.6亿元,时年31岁的史玉柱获得了珠海市第二届科技特等奖,珠海市政府颁发给他一辆奥迪轿车、103平方米住房和奖金63万元,成为全国的新闻人物。此后,领导人题词、媒体鼓噪,“优秀科技企业家”、“中国十大改革风云人物”等各种社会头衔、名誉蜂拥而至。与此相比,盖茨就没有史玉柱那样幸运,他没有政府的一连串政治光环,没有媒体铺天盖地的炒作,也没有追星般崇拜的人群,有的只是平和、务实的创业心态。

如果政府对创业者支持的重心,从成功之后加之于一连串的政治光环转移到对每一创业者的创业过程始终如一的关怀和呵护;整个社会从对创业成功者的渲染、崇拜转向对所有创业者创业过程的理解和援助;创业者不是以气吞山河的气魄急于扩张,而是更加理性地找准自己的社会定位,脚踏实地谋求发展,整个社会务实的创业之风将蔚然而成。

社会信任

社会信任是一定社会中社会成员之间相互认同并进行真诚交往的现象。它存在于人们的共同活动之中,支持着人们之间的交往与合作,并发挥着提高交往效率的作用。因此,社会信任是社会的宝贵财富,也是一种社会资本。社会信任在不同社会领域有不同的表现,在经济领域常被称为社会信用,这一概念更多地带有相互诚信地进行经济合作、商品交换的涵义。从社会学角度来看,社会信任是一种关系形式,从宏观上来说是一种社会结构,它反映了有关的社会成员之间可实现的角色期待。经济学认为,社会信任可减少人们之间的交易费用,还具有心理学和美学价值。社会信任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愉悦,这是任何人都希望拥有的。从创业角度讲,信任不再是一个心理学概念,而应纳入创业成本的范畴。社会信任度越高,创业成本就越低,创业人才的成长就越顺利;反之,创业人才就难以脱颖而出。

西方文化中重视培养社会信任感,而我国文化则强调亲缘、地缘信任感和权力信任感。在西方社会,人们遇到事情首先会同邻居或同事商量,考虑如何共同解决问题,这促成了社会信任的发展。在我们的文化中,家庭信任占据社会信任的绝对地位,人们在家庭里面能建立信任,是因我们的社会信任还不足以达到人们信赖的程度。据《中国百姓创业调查报告》,创业者倾向于让自己的家人担任财务人员的占53%,担任营销人员的占25.3%,担任行政管理人员的占19%,担任生产技术人员的占16.1%。71.7%的创业者任用亲友参与企业经营的原因是忠实可信。这就是我国信任文化的缩影。

社会信任是我国在社会转型中遇到的重要问题。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我国进入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原来的行政化单位对人们的约束作用明显削弱,人们越来越多地通过不确定的市场、不稳定的关系同外界打交道。社会流动的加快考验着人们之间已形成的稳定关系,在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规范不健全的情况下,权力寻租、假冒伪劣等现象大量出现,给社会信任带来极大挑战。这样,人们的交往成本就会增大,同时创业成本也会增大。社会信任是创业人才成长不可缺少的文化资源,建立一种公正、平等、丰富、有序的社会信任文化迫在眉睫。

冒险

创业本身就是一个在风险中追求利益、追求成功的过程,没有冒险精神就没有创业的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崇尚中庸之道,压制冒尖和创新。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极“左”思想泛滥,过分强调了集体而忽视了人们个性的发挥。这些文化都极大地影响了我国创业人才的成长。改革开放后,旧的体制被打破,新的体制逐渐建立,人们挣脱了极“左”的枷锁开始寻找个性回归。上世纪80年代中期,漂流黄河、漂流长江的冒险精神曾在中华大地上掀起轩然大波,同时也激活了中华民族对冒险的热情和崇敬。人们有了更多的自由去选择或创造自己的人生道路,去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人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创业的勇气被开发出来了,但这只能说是我国创业文化的一种进步,与西方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埃森哲咨询公司“激发中国企业创业精神”报告中,提出了中国企业实现创业精神的障碍有四个——不愿承担风险和失败、税务负担过重、缺乏资源、对变革和适应变革准备不足。在接受调查的中国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中,83%的人不愿承担风险和失败,而持此观点的全球平均数仅为42%,这说明不愿承担风险和失败是影响创业精神实现的最大障碍。报告指出:中国是调查的所有国家中视风险为最大问题的唯一国家,而大多数国家都把缺乏资源视为最大障碍。而在西方尤其美国人具有很强的冒险精神,因美国本身就是一批冒险者在北美荒漠上的冒险作品,美国的家庭教育也是鼓励子女早点自立和大胆冒险。美国之所以在向知识经济的转变过程中发挥“领头羊”的作用,与美国文化中敢于冒险、寻求变革和鼓励创新有关。这种精神使美国人具有一种超常规探索和迎接挑战的思维定势和架构。

篇4:中美文化精品课

关键词: 中美家庭文化    亲子关系    差异

一、引言

和谐的亲子关系在家庭生活中极其重要。它可以在亲子交流和孩子的成长问题上起到帮助作用。中国和美国由于不同的文化和传统,因此有不同类型的亲子关系。中国家庭注重孝道而美国家庭强调家庭中的友爱关系。中国是一个典型的东方国家,它被封建文化统治了几千年,有着森严的等级制度。中国文化有着强烈的家庭主义色彩,非常尊敬长者,所以中国的父母在家里有绝对的权威,子女必须对父母尽孝心。美国的历史比中国短,并且很早就脱离了封建束缚,所以美国是一个崇尚自由平等的国家,它强调个人主义,并且在生活中把年轻人放在首要地位,父母和子女的地位平等、自由,就像是朋友一样。他们都是独立的个体,都不会依赖另一方。尽管中国人和美国人的亲子关系在很多方面存在不同,但它们都各有优点。中国的亲子关系在尊老和保护孩子远离暴力和犯罪方面做得很好,美国的亲子关系可以培养出更多创新型人才,并且美国父母和子女之间的交流更加密切。

二、亲子关系

所谓亲子关系就是以家庭生活为基础,存在于代际,主要表现为抚养、教养、赡养等基本内容的一种人际关系。良好的亲子关系在家庭生活中至关重要。处理好亲子关系这个问题对于年轻一代的教育培养和社会关系的良性发展有重大意义。如果父母与子女之间关系融洽,交流密切,子女就能在父母的指导下更好地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而且和谐稳定的家庭生活也为社会的安定发展提供了基础。相反,如果父母与子女之间关系冷漠,缺乏交流,则子女在成长过程中可能因为无人倾诉,变得十分压抑。由于缺乏家长的正确指导,因此他们可能养成一些坏习惯,走弯路甚至走上犯罪道路。父母与子女之间冲突增多,会导致代沟越来越深,影响正常的家庭生活。整个社会会因为青少年问题和不和谐的家庭生活受到影响。历史背景、社会的文化不同,呈现出的亲子关系也不尽相同。中国和美国作为两个典型的东西方国家代表,有不同的社会制度、文化形态和信仰。希望人们在处理亲子关系问题时,发扬自身原有的优秀传统,同时学习其他国家的合理因素,加强中西方在此问题上的了解和交流,共同建设和谐家庭关系,把社会变成一个人人共享的社会。

三、中美家庭文化差异

1.“家庭主义”和“个人主义”

中国的“家庭主义”和美国的“个人主义”是陈独秀在五四运动时最先提出的,他认为中国是基于家庭这个单位的,而美国是基于个人的。中国社会是宗族社会,在这种社会形态中,统治者看重的是保护家庭的团结和稳定,不仅是因为稳定的家庭是稳定的国家的基础,还因为国家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个大家庭,和谐的家庭可以使得国家强大而繁荣。但是一个大家庭里有几代人及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需要一定的道德准则规范每个人的行为。“孝道”就是中国宗族社会下家族主义的产物,它对于家族的团结稳定有重大意义,是中国亲子关系的准则。西方文明由于地理、政治、社会等因素,相对于东方文明更加多元化,因此家族主义在西方并不盛行。西方家庭多是以夫妻为中心的小家庭,孩子在成年后会搬出去独立生活,父母和孩子在经济上也是各自独立的。家庭对于个人的约束力很小,家庭观念相对于东方国家也没有那么根深蒂固。例外,多元化的文明使得人的思想更加向往自由和平等,所以西方国家的“个人主义”思想对其亲子关系的影响较大,父母可以以朋友的身份与孩子相处,也不对孩子的隐私、意志及约定过多地干涉。

2.“尊老”为先和“爱幼”为先

“年长”有两层含义:一是身体的衰老和能力的下降,二是经验和阅历的丰富。在中国,“年长”侧重于第二个含义,而且受家庭主义的影响,老年人在中国社会可以享受更多特权,中国社会是一个更加“尊老”的社会。年长的人在一个大家庭中有领导地位,是后代学习的榜样,可以决定后代人的生活、工作和婚姻;年长的人是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支撑者和掌控者。在中国古代,即使是帝王也要对长者表示尊重,因为他们代表了一个国家的智慧、经验和文化。而美国则被称为“孩子们的天堂”,“年长”更侧重于第一个含义,老年人不愿意被称作老人,因为年老意味着没有用处。美国社会比起老年人的“经验”,更希望拥有年轻人的“创新”。这种思想就使得美国社会成为一个以“爱幼”为先的社会。美国作为一个发达国家,生活节奏较快,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孩子比老年人有更大潜力,更能为他们的未来作出贡献,所以他们尊重孩子的看法和选择,也为他们的亲子关系打下了“平等”的基础。

四、中国和美国的亲子关系的特点

中国的亲子关系以“孝”为主,《孝经》在中国古代被奉为家庭伦理经典,人们从小就被植入孝道思想,侍奉父母、尊敬长辈是最基本的伦理观念。中国有很多研究亲子关系的理论学说,其中孔子的“孝道”思想是影响最深远的一个(刘文瑞,2001)。孔子在继承西周的孝道思想的基础上结合春秋时期的时代特征,给予孝道思想新的诠释。从物质层面、观念层面、情感层面三个层次,由低到高、由浅入深,对“孝”进行了详细论述,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物质层面上,孔子沿袭传统的孝道,认为“孝”的基本内容就是奉养父母,祭祀祖先。观念层面上,孔子赋予了“孝”更多精神内涵,认为“孝”更重要在于“敬”,即子女对父母要怀有一颗真挚的敬心,关心他们的精神需求。情感层面上,孔子探讨了“孝”的情感动因,指出所有孝行孝道都源于子女对父母真挚的爱,点明“孝”的本质所在。中国现代学者肖群忠认为“孝”与“友爱”是中西方文化在处理亲子关系上的重要差异。“孝道”有上下级别之分,其中的“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成是下级对上级的爱戴和上级对下级的喜爱。

而西方家庭成员之间的“友爱”则是一种平等关系,父母和子女在一定程度上享有相同的权利和自由,并且趋向于平等的交流。美国人阿瑟·亨得森在《中国人的性格》中提出:“说到中国人的性格,不能不提到孝,西方文化中的确没有孝,甚至有与孝相反的东西。”西方文化起源于爱琴海地区,由于生存环境限制,这里的居民很早就致力于发展手工业和商业,氏族社会的影响在流动和迁移中摆脱得比较彻底,思想上没有染上家族主义的色彩,因此西方的家庭要比中国的家庭松散得多,西方人一般不以家庭名义而是以个人名义参与社会活动,他们的伦理与文化观念是以个人为本位的。中国式亲子关系强调仁爱与服从,而美国则注重公正与自由。

五、结语

本文认为中美亲子关系确实存在“孝”与“友爱”的不同,但它们各有优点。另外,随着全球文化交流的进展,各国都受其他文化的影响较大,传统的亲子关系也在向着多元化发展。人们可以充分认识这两种不同的亲子关系,在保留自身优良传统的同时学习他人长处,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

参考文献:

[1]阿瑟·亨德森·史密斯,著.吴湘川,王清维,译.中国人的性格[M].吉林:延边大学出版社,1991.

[2]陈独秀.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J].新青年,1916(4):33.

[3]刘文瑞.浅析孔子的孝道思想[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2):151-153.

篇5:中美文化差异

摘要:文化的不同,会产生思维模式的不同;思维模式的不同,又会产生行为方式和社会关系的不同。中国文化重集体,美国文化重个人;中国文化重综合,美国文化重分析:中国与美国具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在非言语交际上也各有不同。现在从饮食、戏剧、教育以及婚恋观来浅析一下中美的文化差异。

关键词:中国文化 美国文化 差异

一、从饮食看中美文化差异

餐饮产品由于地域特征、气侯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在原料、口味、烹调方法、饮食习惯上的不同程度的差异。正是因为这些差异,餐饮产品具有了强烈的地域性。中美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美饮食文化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源于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美国人注重“以人为本”。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1.两种不同的饮食观念

对比注重“味”的中国饮食,美国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美国人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这一饮食观念同美国以至于西方的整个哲学体系是相适应的。形而上学是西方哲学的主要特点。西方哲学所研究的对象为事物之理,事物之理常为形上学理,形上学理互相连贯,便结成形上哲学。

而中国人是很重视“吃”的,“民以食为天”这句谚语就说明我们把吃看得与天一样重要。由于我们民族几千年来都处于低下的生产力水平,人民总是吃不饱,所以才会有一种独特的把吃看得重于一切的饮食文化,这大概是出于一种生存需要。如果一种文化把吃看成首要的事,那么就会出现两种现象:一方面会把这种吃的功能发挥到极致,不仅维持生存,也利用它维持健康,这也就是”药补不如食补”的文化基础;另一方面,对吃的过份重视,会使人推崇对美味的追求。在中国,饮食的美性追求显然压倒了理性,这种饮食观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也是吻合的。作为东方哲学代表的中国哲学,其显著特点是宏观、直观、模糊及不可捉摸。

2.饮食方式的不同

中美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都会有一种形式,那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这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处的气氛。这种饮食方式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范畴对后代思想的影响,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

而美国的餐宴上,食品和酒尽管非常重要,但实际上是作为陪衬。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如果将宴会的交谊性与舞蹈相类比,那么可以说,中式宴席好比是集体舞,而美国宴会好比是男女的交谊舞。由此可见,中式宴会和美国宴会交谊的目的都很明显,只不过中式宴会更多地体现在全席的交谊,而美国宴会多体现于相邻宾客之间的交谊。与中国饮食方式的差异更为明显的是美国流行的自助餐。此法是:将所有食物一一陈列出来,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动自由,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必将所有的话摆在桌面上,也表现了美国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

二、从戏剧看中美文化差异

由于地理环境、社会的经济、政治情况不同以及民族习惯、文化意识、艺术传统的区别,中美戏剧在发展中走着不同的历史道路,在内容和艺术形式上呈现出很大的差异

美国戏剧和西方戏剧是从古希腊戏剧开始的。同美国戏剧的起源相比,中国戏剧的起源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中国戏剧也是起源于民间,由于它形式特殊,包括说、唱、念、打等因素,是更为综合的艺术,因而是多源的,寻起“根”来,不像美国戏剧那么“单一”和明确。我们拿中美戏剧的起源作一比较,可以看到它们有若干不同点:第一,美国戏剧起源于祭酒神的颂歌,源头明确;中国戏剧的起源是多源的,比较复杂;第二,美国戏剧的起源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神秘的、幻想的、悲剧性的基因多;中国戏剧的起源,虽也和一定的宗教仪式有关,但俳优的活动,角抵表演等却都是娱人的,主要是现世的人的娱乐性活动,现实的、技艺性的、喜剧性的基因多;第三,美国戏剧是从歌舞演变而来,即由歌舞逐渐演变为故事表演;中国戏剧则是通过它们彼此的汇合、交织来实现。

总的来说,中美戏剧是两种不同特质的戏剧。美国的戏剧是剧作家的剧场,剧本是整个戏剧的灵魂,有了剧本,有了演员,就可以演戏。古希腊的戏剧有对话,有合唱,演出时也需要歌队和乐师,但音乐很简单,戏剧的演出主要是靠演员的姿势和声章来表达情感,展开剧情,所以剧本中的语言因素显得特别重要。中国戏剧是多种艺术因素的结合,包括歌唱、舞蹈、对白、武术等,演员在舞台上表演,是这些艺术因素的综合体现,而这些艺术因素的结合,必须在各方面都有一定艺术积累的基础上才能实现。

三、从教育看中美文化差异

中国教育重视基础知识的巩固,美国教育重视创造力的培养;中国教育注重知识的灌输和知识的熟练掌握,重视“精”和“深”,美国教育注重对知识的灵活应用,重视“广”和“博”。

以数学教学为例,中国教育使用题海战术,教师让学生重复练习,直至“炉火纯青”的地步;美国学校的数学教育则基本上是“点到为止”,教师一般不要求学生做完教科书上的习题,常常只要求做单数题或双数题。中国基础教育是训练学生熟练掌握技巧,美国教育只是让人明白是怎么回事,至于学生今后是否要以数学工程作为事业,则由学生今后自己去选择,学校的教育没有必要强迫学生把那些技术练得“炉火纯青”。

所以说,中国教育是“精英”教育,把那些不能把知识学得精深的人淘汰出去。美国教育是普及与精英相结合的教育,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是当平民还是做“精英”。自己选择走“精英”道路的,需要艰苦奋斗;选择走平民道路的,接受普及教育,平平淡淡、与世无争地接受社会生存所必需的基本知识的教育。这就是为什么很多知识的教学只是点到为止而已。这样的教育是大众化的平民化的教育。虽然每个美国人在16岁以前必须接受强制性的教育,但是这种大众化的教育却比较普及,也就是标准比较低,它适合于绝大多数学生的接受水平。这是因为中国教育资源匮乏、就业市场受限制以及人文环境诸因素的影响,所以国内的教育只能这样“公平”地实施。中国学生在这种社会形态下没有选择的余地,美国学生则不同,选择走“精英”道路的少数人,只要艰苦努力、认真学习,力求“精”“深”,同样也能实现自己的“精英”教育。因为这是自己的选择,没有来自社会、家庭强制的压力,所以有一种愉快的发自内心的动力。

中美教育除了自我的定位问题之外,在学业课程的选择上还有很大的区别。中国教育要求数理化各科面面俱到,哪一科学得不好都有可能对人生前途造成致命的影响。美国的基础教育在达到最基本的要求的基础上,允许学生有较大选择的自由。比如,一位学生对物理、化学或生物不感兴趣,感觉有很大的困难,可以只选修比较基础的课程,而选修较多的自己擅长的感兴趣的课程,只选修理、化、生其中的一门,同样可以达到高中毕业要求,也能进入顶尖大学,同样有机会成为“精英”。

四、从婚恋观看中美文化差异

中国人以工作的成就为重,美国人以家庭为重,这与中美的文化氛围有关。中国社会从古到今一直倡导为集体、为国家牺牲自我,牺牲小家,媒体采访中国名人或大人物,他们常常说事业太忙,有些人甚至一个月或者几个月都没有与自己的家人吃过一吨饭,更有甚者,孩子或配偶或父母生病都没有时间去探望,这样的行为在中国似乎人们都觉得可以理解,挺感动的,甚至觉得高尚,生活中的普通人稍有点事业也说自己很忙,没有时间和家人在一起,当家人抱怨时,他还会理直气壮的说,我这么辛苦还不是为了这个家? 而美国人却以家庭为重,如果哪个人的孩子或爱人生病了,而他的丈夫却以工作忙为借口不陪在家人身边照顾他们的话,他们(大部分人,不含那些特殊行业的人)是会被人瞧不起的。而且他的家人也不会说出类似这样的话:“我要支持你的事业,所以你去忙吧,我自己照顾自己”。不会,美国人包括小孩都很在乎自己的感受,在乎是否被自己的家人在意和重视,他们把家庭和事业分的很清楚.美国倡导的是 ” EVEN IF YOU ARE RUSHED OFF YOUR FEET, MAKE SURE YOU MAKE TIME FOR FAMILY”.(即使你忙的脚不沾边,也要确信有时间与家人呆在一起.)美国人觉得工作只是谋生的手段,而只有家人才会不管你成功失败都会陪伴在你的身边,他们觉得和家人一起享受生活才是最幸福的事.结束语:从饮食、戏剧、教育、婚恋观的区别我们可以窥一斑而见全豹,中美文化之间的确有很大的差别,但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逐步走向世界,各种文化也会相互渗透,所以我们要在了解本国文化的基础上接受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已达到更好的交流。参考文献

[1] 吴冰 中西方文化差异拾零 闽西职业大学学报 2002 [2] 邢东 中美文化差异管窥 全国优秀英语学术论文集 1997[6] 陈

平商务礼仪

中国电影出版社

[3] 邓炎昌,刘润青 语言与文化[M].外国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8 [4]贾玉新 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5] 罗艳丽 从饮食文化差异透视中美核心价值观[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7(2)

篇6:中美篮球文化的差异

云南大学商旅学院

Abstract:Basketball is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sports today, at the same time we can see that there is much difference between China and U.S.Culture about basketball.Now I’m trying to analyze the source of the difference and talk something about it.In this way we can have a sober introspection of our country’s basketball development.I study the difference by observing the players’ performances and fans’ behavior.Of course the Chinese players in NBA(national basketball association)is a good way to compare the difference.In fact, the successful development of our basketball is what we real focus on and hope to.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 always tries to look for the ”Golden mean” so that Chinese have built a courtly atmosphere in CBA(Chinese basketball association)when American advocate the heroism and personalization in NBA.关键词:篮球;中美文化差异;CBA;NBA

自1891年詹姆斯·奈斯密斯博士发明篮球运动至今120余年,篮球已经成为当今最受欢迎的集体运动项目之一,并形成了三大流派:以美国为代表的美洲流派,以西班牙、法国等为代表的欧洲流派以及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流派,显而易见的是各大流派的形成是源自于各自的民族文化的,并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篮球文化同时指导着各自的篮球运动水平的发展。在此,为方便讨论我们先约定一个篮球文化的概念:在篮球运动中球员、管理层和球迷共同创造并体现出来的精神上的共同意识以及物质上的财富[1]。

提到中美篮球人们首先会想到NBA(美国职业篮球联盟)和CBA(中国职业篮球联赛),此文中我们将用此二者管窥中美篮球文化的差异。

一、中国篮球文化的一些特点:

“中庸”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精髓之一,在中国篮球文化中便有着充分的体现。比如一场比赛之前记者问到球员对于比赛的预期,回答基本都是“对手实力不俗,对我们来说是一大挑战,不过我们会努力的”,从这一句我们足可见“中庸”文化的影子,球员总是对对手充满了尊敬与肯定,对自己保持着谦虚的态度。这种中庸的态度对联盟的和谐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同时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从事这项运动必需的激情并影响到竞技水平的发挥。同时,球迷也体现出了“中庸”的特点,多数的CBA球迷并无非常稳定的支持球队,对CBA的关注基本是走马灯式的浏览,更不会像NBA球迷那样疯狂地崇拜“中职篮”球星。不可否认,这是CBA球队盈利能力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仁义”也是中华文化的代名词之一,甚至在CBA的比赛规则中都得到了体现。在NBA规则中,搀扶跌倒的对手球员是大忌,因为裁判极有可能认为这是一个冲突动作而做出“技术犯规”判罚;而在CBA这种行为是不被反对的,因为它体现了双方球员之间的友好和谐。这样的“仁义”规则往往会造成判罚规则的模糊性,但是它确实避免了很多的冲突,个人认为这是可取之处。而在NBA,球场上是只有竞技的,因此也引出了很多的“丑闻”,比如2004年活塞主场对阵步行者时的“奥本山宫殿打架事件”就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而在CBA赛场上“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经典口号可谓是中国篮球文化里“仁义”本质的最集中体现。

“不为人先”也在CBA赛场得到了体现,主要体现于球员相互之间的谦让,于是我们很难看到像NBA那样疯狂得分的球员。CBA的单场个人最高得分记录是由孙军保持的70分,而在NBA是由威尔特·张伯伦保持的100分,同时科比·布莱恩特也有过单场81分的表现,需要强调的是单场70分这样在CBA堪称传奇的得分在NBA并非独孤求败者,诸多的球星都有过这样的表现。“不为人先”的球风影响到了球员个人水平的提高,同时也使球赛观赏性逊色不少。随着中西篮球文化的交融,“不为人先”的格局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嘉伯、李本森、JR·史密斯、马布里、布鲁克斯、麦蒂等一大批前NBA球员陆续来到CBA赛场并带动了一波又一波的得分冲击波,这些外籍球员场均40余分的表现让本土球员黯然失色,使得球迷对中国篮球更加的失望,可见是时候做出改变了!

不过,相比美国人的个人英雄主义,中国人的篮球场上与生俱来的拥有一种团队精神。在中国这样一种“中庸”“不为人先”“仁义”的文化环境中,团队精神的建立往往比在美国容易得多,这也是中国篮球面对西方列强的最主要优势。

说完球员的文化,再来看球场外的文化。最近几年,中国的运动员选拔体制饱受病诟,篮球运动员的选拔更是在伦敦奥运会小组赛全败之后被推上了风口浪尖:很明显,当前的体制下明显的偏于注重选拔高个子运动员,说明领导层很片面的把竞技水平和身高做了一个比较唯一的对应,导致中国很少有高水平后卫的出现,少有的几个国际级球员基本都是内线球员,在美国球场上呢,艾弗森、纳什、博伊金斯等矮个球员则有效利用了“身高优势”在联盟掀起了一波波华丽的后卫攻击,可以说从选拔上中国篮球就已经废了一条腿。再一点,国内球员多数是从小“弃文从武”的,导致了其文化素质难以保证、篮球理论研究难以进行的局面,而在NBA最运动员的学历要求至少是高中,并且实际上只有极少数球员没有取得学士学位。另外,新人得不到锻炼机会也是选拔制度上的一大问题。

二、美国篮球文化的一些特点 林书豪掀起“林旋风”,湖人队(NBA,洛杉矶球队,队史共获得16次总冠军)季前赛8连败,德怀特·霍华德加盟洛杉矶等等话题纷纷成为搜索引擎头条话题不断地向人们证实NBA已经代表美国篮球进入了高度娱乐化的阶段。在此,我们简要分析一下美国篮球娱乐化的基础土壤即美国篮球文化。

美国是一个多国移民构成的、历史短暂的超级大国,因此“求变”“创新”成了美国人最主要的特质,这种特质使得美国篮球步步走向了巅峰。规则上的创新:为了限制传奇球星乔治·麦肯而扩大三秒区、制定防守干扰球;为限制威尔特·张伯伦肆虐禁区而再次扩大三秒禁区、制定进攻干扰球规则,并规定底线发球高度不能超过篮板;为了限制巴克利的大屁股推人,联盟又做出了禁止“背身五秒”的规定,这一系列的规则的改变使得NBA篮球越来越具有观赏性,这是篮球娱乐化的必经之路。战术上的求变:每一场NBA的比赛犹如一场干戈相向的战争,球队将帅不断想出新的战术以攻克对手,而那些战术一成不变的球队往往不能成为常胜之师,湖人的三角战术、掘金的铁拳战术、公牛的篮板—挡拆—切入战术、太阳的跑轰战术[2]等等数不胜数的著名战术足以证明这一点、这种氛围在考验主帅比赛阅读能力的同时也让资深球迷为之津津乐道。再者是球员个人的改变:为了适应新的战术、新的球队或新的队友,球员们往往频繁的做着个人的改变,例如詹姆斯·哈登从雷霆转会至火箭后从原来的替补后卫一跃成为球队领袖,其打法也从进攻的组织者转变为进攻的发起者,并且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竞争”是美国文化的精髓之一,在NBA联盟里,竞争贯穿于球场上下。球场上的竞争是双方面的,一方面是来自于对手的竞争,因为双方都是冲着比赛的胜利而来的,因此每一个球都是双方争抢的重点,为了争抢一个球权而满地打滚并不是一件罕见的事情。另一方面,竞争还来自于队友,因为在NBA的体系里每个球队都有着权势逼人的“老大”,争取提高个人得分、篮板、助攻是他们的重要任务,这关系到个人在球队中的地位,谁能否认科比·布莱恩特、勒布朗·詹姆斯的地位是队内竞争的成果呢?同时这些“巢内竞争”也是娱乐媒体最喜欢的炒作对象,科比和沙奎尔·奥尼尔的斗争曾经是美国最热的话题甚至是引起了球迷的相互攻击,可以说在现今的NBA里球员的斗争行为已经成为篮球文化的主要部分之一。

第一次看NBA的球赛时率先吸引球迷注意力的不是比赛而是球星的造型,因为这是一个个性化的联盟、一个个人英雄主义的时代。NBA球员的发型、穿着往往和时尚界一起引领着风尚,比如20世纪初,艾弗森的地垄沟发型曾经引领了一代美国孩子的发型潮流,甚至90年代出生的孩子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喜欢吐舌头,因为迈克尔·乔丹就是这么干的,后来科比的光头、卡梅罗·安东尼的纹身都曾经成为时尚。同时,这是一个个人英雄主义张扬的联盟,每场比赛都有如一部好莱坞的大片一样扣人心弦、场面惊险,“片中”有着领袖、有着英雄、有着灾难、有着跌宕起伏的情节。在个人英雄主义的氛围下,整个联盟名人效应尤其突出,拥有布莱恩特、霍华德、纳什这样超级阵容的湖人队史从来不为收益发愁的,而一些平民球队可是经常需要向赚钱球队要补贴的。

在今年休赛季,CBA强队上海大鲨鱼队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进行了一场交流赛。比赛在第三节就进入了垃圾时间,最终UCLA大胜大鲨鱼,这不禁让国人彻底看衰了中国篮球。那为什么中国顶级的专业球队会惨败给美国大学校队呢?这还得来看美国的篮球人才储备机制。美国有着十分完善的各年龄阶段的专业、非专业的联赛组织,使得每个年龄阶段的篮球人才都有着表现自己能力进一步开发潜力的机会,所以大学层次的美国篮球运动员其实已经具备很高的竞技水平了。这也是我们国家的篮球文化中最严重的短板!并且从目前的国情看来,这还有很远的路要走,当然,要走远路需要现在就启程。

三、以上我们对中美篮球文化做了一个简单的比较,那么当中美篮球文化相碰撞是什么样的情景呢?我们试图从姚明、易建联、林书豪的身上找到答案和警示!

可以说姚明是最成功的外援之一,其NBA职业生涯一共得到9247分,场均19.0分;篮板球4494个,场均9.2个;封盖920次,场均1.9次;助攻769次,场均1.6次,另外除2007年伤停外其余赛季全部进入西部全明星阵容[3]。姚明在球场上明显表现出中国文化里的仁义、和谐,如果NBA有道德风尚奖那么它非姚明莫属,但是他也很好地将美国文化的竞争意识植入脑中,比如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他肆虐禁区、大吼暴扣,将当时钱德勒、霍华德等一干中锋名将打得找不着北。很可惜,我们并没有在易建联的身上看到姚明的影子,国人总是发现易建联在NBA或国际赛场上的水平发挥远逊于在国内的比赛,其实在NBA赛场上易建联的水平还是时有闪光的,不过他的打法过于软弱而并不适合NBA这种高强度的比赛。2012年2月一个华裔球星在NBA突然崛起并掀起了一波史无前例的疯狂旋风,是的,他就是林书豪。一直以来我们一直将本土篮球的发展滞后归罪于中国人的身体特征,但是林书豪这个拥有标准的中国身材的华裔美国人却给出了否定的答复,在疯狂的一个月里,他在突破、防守、身体接触、速度上纷纷体现出了优势,原因只是他从小打球、从小苦练!他的经历告诉我们在NBA打出优势是华人可以做到的。

四、小结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中美篮球由于各自的传统文化表现出了巨大的差异,中国的篮球文化更加的趋向于“和谐运动”,“中庸”“仁义”“团队”是主要的精神,但随之而来的是我们的球员缺乏舍我其谁的霸气,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比赛的观赏性和运动的长远发展;美国篮球则更趋向于“激情运动”,“英雄主义”“个性化”“娱乐化”是他们的主题,当然也衍生除了一些冲突、争执问题。客观来看,我们的篮球运动和美国还有较大的差距,发扬我们的优势,同时吸取美国篮球里的适合我们的因素才是正确的发展方向,完善人才储备体系并让更多的球员有机会到世界顶级比赛中进行锻炼,中国的篮球可以发展成世界一流水平!

参考文献:

上一篇:六年级三班家长会下一篇:小农经济与农业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