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教育差异论文

2022-05-11

小编精心整理了《中美教育差异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和现代教育理念的不断提升,高校网络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虽然接受我国高校网络教育的学生人数不断上升,网络教育覆盖的社会层面也越来越大,但是由于受到我国的国情、文化和传统教育模式等原因的一些影响,我国高校网络教育的教育质量始终与以美国高校为代表的国际化、高水平的网络教育还存有一定的“距离”。

第一篇:中美教育差异论文

中美家庭教育观的差异研究

摘要:家庭教育作为基础教育,对孩子的现在乃至未来,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多关注孩子内心的想法,着重锻炼孩子的个性,激发孩子的潜力,鼓励孩子们去勇敢尝试,树立不怕困苦的品质,这就是家庭教育的最首要的任务。中美两国家庭的教育观存在很大不同,无论是教育的目的、教育的内容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不同。这些差异导致了两国儿童成人后在独立性、生存能力等方面的明显差距。

关键词:家庭教育;差异;孩子

美國社会学家马克·赫特尔认为:“家庭文化是由人们特有的有关婚姻、结婚、离婚、亲属认同和责任,儿童社会化,居住以及家庭稳定的规范和价值构成的。”

父慈子孝、长幼有序等观念存在于中国的家庭价值观中,所以中国人更注重家庭、亲情等伦理关系。三纲五常更是中国人不可缺少的道德准则,早已深深埋藏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目中,它的核心观点是孝观,并且由此发展出教育观、婚姻观等。

美国人由于受到欧洲传统的宗教尤其是新教的影响,同时也因为缺乏中国人的“孝字为先”思想,他们的家庭模式中几乎没有三四代同堂的情况,他们的家庭理念着重显示出“人生来平等而独立”和“人权神圣不可侵犯”。

一、教育观念的差异

(一)两国教育观念的差异

由于中美教育观的差异,两国孩子所受到的教育并不相同。中国的家长看重孩子的未来,他们希望孩子能找到一份稳定的好工作,然后在顺境中度过一生。正是这种期望的驱使,绝大多数的中国父母把他们的责任设定为尽最大可能为孩子创造一个条件优越、衣食无忧的美好未来。父母充当孩子的手臂,为他们做所有能做的事情。换句话说,只要能让孩子过得好,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他们会不惜一切代价。因此,除了孩子的日常生活外,在孩子的整个成长过程中,父母把全部精力都侧重于孩子智力的发展。在“只有好好学习,才能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观念的驱使下,孩子们只能学习而不被允许做其他事情。相反地,美国的家长通常认为:孩子若想要更好地长大就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所以孩子从出生开始,家长就一直关注和锻炼孩子们的独立性,着眼于使孩子具备适应与生存的综合能力。

综合来看,两国的教育观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差异:

1、家庭教育不同

一方面,美国家长对孩子的管教是小时候严厉长大较为宽松,在孩子小时候会立下很多规矩,孩子长大后反而管得松。恰恰相反,中国家长在孩子小时候对其极度溺爱,孩子长大后却处处受限制受干涉,有些家长甚至要干涉孩子的恋爱与家庭。另一方面,由于中国家长的过度保护与照顾,使得中国孩子从小就形成强烈的依赖性,小时候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长大后很多中国孩子缺乏独立性变成啃老族。相比之下,美国孩子的独立性就更强一些,适应环境的能力比中国孩子更强。

2、对孩子的期望值

中国家长往往对孩子抱有很高的期望值,有时候因为期望值过高而忽视对孩子个性的关注。而美国的家长一般尊重孩子的个性,对孩子的期望值也要实际一些。由于对孩子的期望值不同,使得中美两国家长所采用的教育方法不同,于是就产生了不同的结果:中国的孩子,虽然学习成绩上高于美国孩子,但他们普遍表现出缺乏独立生存的能力,依赖性过强而缺乏独立自主精神,缺乏适应各种社会环境的应变能力;在人际交往方面不懂技巧、不会变通,很难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过度要求别人的照顾,怕吃苦怕受累,不懂得乐于助人,缺少同情心;对内不尊重长辈,对外缺失责任感。而美国的孩子表现出很强的独立性:很多孩子都计划零花钱的分配,这正是因为美国家长让孩子小时候就参与到家庭的财务管理当中,让孩子自己体会挣钱的不容易。父母的磨练使得美国孩子从小就遇事冷静,有勇气战胜困难。乐意助人,勇敢迎接未来的挑战。

(二)两国教育目的的差异

通过家庭的教育使孩子向着一个更好的方向发展,这就是家庭教育的目的。家庭教育的目的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家庭教育的方向,其更能决定教育的总体效果。因此,家庭教育目的作为家庭教育的核心,很大程度上影响并导致了中美两国家庭教育观的差异。

中美两国的家庭教育目的有着本质的区别。传统的中国式教育强调仁爱与服从,而美国家庭则注重公正与自由。中国父母向来“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至于孩子的独立生存能力、对未来生活的适应能力,以及公民意识等却很少考虑。而美国父母的期望则是“望子成人”,这两种不同的观念恰好体现出两国教育观念的差异。在中国家长看来,“望子成龙”是中国传统家庭教育观中家长们一生的希望,而美国的家长似乎更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独立、有责任感的人。因此,美国家长更注重对孩子能力的培养,比如适应社会的能力和独立生存的能力,而中国家长则是想尽一切办法期望孩子考取高分,分数就是一切。

1、对孩子学习成绩的重视度

中国父母之间通常谈话的核心是孩子,而孩子的学习成绩就成了父母骄傲与炫耀的资本。美国父母则很少谈论孩子的学业,美国妈妈们谈话的主题主要围绕孩子的趣事、课外活动等展开。

2、对待孩子成绩的态度

正是由于对孩子成绩的关注度不同,导致两国家长对待孩子成绩的态度也有很大的不同。对于中国家长来说,孩子成绩好就什么都好,而成绩不好则会使他们面临包括家长在内的各方施加的压力。所以,中国孩子最终的学习目的往往是“考高分”。在美国,家长们不会给孩子太多压力,并且成绩单属于私人物品不会对外公布。

(三)两国教育方式的差异

教育观的不同,致使两国的家长在教育方式上也有许多差异。在中国,受传统的家庭教育观的影响,家长往往对孩子进行全程监控和完全封闭无自由的教育模式。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1、生活方面:包办代替

中国家长会充当孩子的手臂,替孩子包办各种事情,学习以外的事情根本不用孩子自己操心。

2、社交方面:过度保护

为了让孩子避免吃亏或者学坏,中国家长往往把孩子保护在自己的臂膀中,过度干涉孩子的自由,尽量控制孩子少与外界接触。

3、学习方面:封闭监视

从古至今,应试教育这种教育模式已经深深牵动着中国家长们的心。这导致大多数家长们把孩子成才的标准设定为取得高分,考取好大学。这使得孩子们不得不运用“题海战术”,除此之外,课外练习,各种练习题也必不可少。当孩子出生后,就以天才的标准来要求、教育孩子。

(四)两国教育内容的差异

教育观念的不同,必然会导致教育内容的差异。中美两国的家长在对待同一件事的教育方式上有很大差異。例如:

1、家务活

美国的孩子从小就学会打理自己的事情,不仅会帮父母做一些简单的家务,而且还会“打工”,比如卖报纸、帮别人看孩子等等。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大,他们的劳动以及所需承担的责任越来越大。在中国呢,父母会照顾孩子的一切,这让中国孩子很少参与家务活,更别说社会劳动。父母的过度照顾让很多孩子缺失了基本的生存能力,甚至长大以后饭要父母喂,内衣要父母洗。 在电视节目《变形记》 中,一些从小衣食无忧爱、缺乏自理能力的纨绔子弟就是典型例子。

2、零花钱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思维定式使中国父母根本没有理财教育的观念。美国孩子通常靠自己打工或是做兼职赚零花钱,而中国孩子的则是由父母给。

3、财富观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中国孩子问爸爸:“爸爸,我们家很有钱吗?”爸爸回答:“是的,我们家有的是钱,等我去世了,这些钱就都是你的了。”于是,中国富人家的小孩,从小就有优越感。同样的,有一个美国孩子问爸爸:“爸爸,我们家很有钱吗?”爸爸回答:“我很有钱,但是你没有。”所以,美国孩子从小就懂得通过自己的努力赚钱,继承祖业以后,也会像这样传承下去。这个故事深刻地反映了中美两国父母给孩子树立的财富观的差异。

二、不同家庭教育观产生的不同结果

正是由于以上教育目的等几方面的差异,中美不同家庭教育观导致的结果也有着很显著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适应社会能力

美国孩子的适应性强于中国孩子,中国孩子的依赖性更大一些。因此大多数美国孩子更能适应各种环境,对于挫折困难能更好的迎刃而解。

(二)独立生活能力

中国孩子从小就有强烈的依赖性,相比于独立性强的美国孩子,他们更需要别人的关心问候和照料。

(三)人际关系

正是因为父母过多的照顾和保护,中国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并不像美国孩子一样强。遇到事情,中国孩子往往过于被动,缺乏勇气。在这方面,美国孩子在相处时似乎更加放松自在。

(四)赡养老人的责任

正如前文所说,美国基础设施很完善,美国家长并不指望孩子赡养自己。而在中国恰恰相反,中国以“孝”为先。因此,中国孩子拥有更加强烈的赡养父母的责任感。

(五)家庭成员的关系

由于教育观念的种种差异,总的来说中国家庭中各成员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家庭关系更加的紧密。美国的家庭成员则是更独立,像是一个个单独的个体。

三、讨论与建议

通过本文的阐述,对中美家庭教育观的差异进行了一般性的分析比较。当然,这只是一般规律,其中必然还会有特殊性的存在。通过分析中美两国家庭教育观的的差异,不难看出,美国的家庭教育观仍有着很多弊端。所以,我们既不要对中国家庭教育观念全部批判,更不要对美国的家庭教育观念全盘接纳。对此,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更希望对中国传统家庭教育观进行合理改革,让我们的教育水平进行一次质的飞跃。

作为文化价值研究体系的核心,家庭教育观往往影响着整个社会的价值观。中国的独生子女越来越多,鉴于我国特殊的形势,改变传统家庭教育观,改革发展家庭教育观已刻不容缓,结合学校和社会教育来进行家庭教育已是必然。对此,我有如下建议:

(一)中国应大力提倡并贯彻素质教育;

(二)中国家长应更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自立、团结协作和乐于助人的能力与精神;

(三)中国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仅要教授其生存本领,更重要的是,必须要培养孩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四)中美两国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完善家庭教育观。

通过以上阐述不难发现,导致教育结果不同的因素有很多,例如教育方式、教育目的等,这样看来孰优孰劣就很明显了。为了提高未来我国的综合实力和综合竞争力,一定要切实提高高素质高质量人才的数量,这就要求从家庭教育抓起。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由于受到几千年来封建礼教的影响,不管是家长的教育观方面,还是家庭的教育的目的、方式等方面,儒家思想文化都对其有着深远影响。时代在进步,中国加快了改革开放的步伐,社会结构也发生变迁,优化存在于传统家庭教育观中某些落后陈旧的观念、方法、手段已刻不容缓。因此,我们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悠久的灿烂文明的基础上,也要吸收美国等西方先进国家开放、民主的家庭教育观。同时在以后的教育中,应该把中美两国教育观中的优势结合起来,发展出更适合儿童健康成长的教育模式,以培养更多可以适应国家、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自觉地转变传统家庭教育观中落后的方面,积极拓展家庭教育的领域,改善家庭教育的落后因素,充实家庭教育的内涵,贯通古今,连贯中西,这样我们定会更好地培养出卓越的下一代和一个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关鸿羽,教育就是培养习惯[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3

[2]卡尔·维特,卡尔维特的教育[M]北京出版社,2001

[3]约翰高特曼,培养高EQ的小孩[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1

[4]李明岩.《中美家庭教育观比较》[J].《学园》,2011,<9>,22

[5]徐瑞华,刘丰,从文化角度看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J]现代企业教育,2006

[6]柯云路,情商启蒙[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

[7]魏建立.《中坦文化差异比较分析》[J].《安徽文学》,2014

[8]高维亮.《浅谈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J].《科学时代》,2006,11

作者:王萌

第二篇:中美高校网络教育差异比较研究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和现代教育理念的不断提升,高校网络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虽然接受我国高校网络教育的学生人数不断上升,网络教育覆盖的社会层面也越来越大,但是由于受到我国的国情、文化和传统教育模式等原因的一些影响,我国高校网络教育的教育质量始终与以美国高校为代表的国际化、高水平的网络教育还存有一定的“距离”。中美高校之间网络教育的差异是形成这些“距离”的主要原因,而这些差异主要集中体现在高校网络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式、硬件及软件标准以及和教学质量的评价方式等方面。我国的高校网络教育如果能够正确认识这些差异的客观存在,并且找出形成的原因,切实做出合理的结构调整与改变,及时提高我国高校网络教育教学的质量,相信一定能够找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校网络教育发展的正确途径,使我国的高校网络教育在不久的将来具备国际化的竞争力。

关键词:高校网络教育;教育差异;教育质量;网络教学标准

1 概述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教的大众化、普及化的发展以及我国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以网络环境为基础的网络教育尤其是高校网络教育,近年来在我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与此同时,网络教育作为促进我国公民进行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重要教育模式,其教育质量也受到了社会大众的密切关注,如何能够提高中国的高校网络教育质量,是关系中国高校网络教育能否取得更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问题。美国是世界上最早产生网络技术的国家,美国的高校网络教育质量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与美国的高校网络教育相比,我国的高校网络教育在教学“硬件”和“软件”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当中有些是可以通过引进硬件设备和技术支持来改善的,但是还有一些由于社会体制和文化差别形成的网络教育差异却不是能够在短时间内得以解决的。只有正确地认识到这种差异的存在,找出阻碍我国高校网络教育发展的主要矛盾,研究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管理方法,形成符合自身发展的高校网络教育系统,真正提高高校网络教育质量,才能促进我国高校网络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

2 中国高校网络教育发展现状

中国的高校网络教育虽然起步较晚,而我国互联网络的快速发展却给网络教育带来了生机。从我国教育部在1994年就实施过由清华大学等10所高等院校共同承建的“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示范工程(CERNET)”项目起,到2001年我国高校远程教育学院试点数量超过100所,再到2006年教育部高教司正式启动“数字化学习港于终身学习社会的建设”示范项目,全国接受网络高等教育学生人数在不断刷新历史纪录。众所周知,我国的高校网络教育是以公办高校为主体办学机构,提供学历制的网络高等教育,学员可以在参与学习后通过官方组织的统一考试来获得相关的学历和文凭。学生可以在具备合适的计算机和网络的环境下,随时随地地按照网络课程的要求进行自主学习,这是网络教育相对于传统高校教育的优势所在,这个优势为那些无法实现全天都需要坐在校园课堂读书的社会人群提供了一个学习知识、发展能力并获得学历的有利平台,也为我国实现终身学习型社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途径。

然而,在我国高校网络受教育人数不断刷新的今天,如何保证高校网络教育质量就称为了人们关心的焦点。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如何保证高校网络教学的教学质量?如何能够通过网络来真正提高全民终身学习的积极性?如何评价网络教学的教师资质等等问题,成为了阻碍我国高校网络教育进一步发展的枷锁。

3 美国高校网络教育发展状况

美国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开始应用网络媒体进行教学,网络教育已经发展成为美国继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美国联邦教育部国家教育统计中心发布的调查情况显示,美国在2002-2003年的5020所大学中,有1754所提供远程教育课程,占整个高校比例的34.9%,约200万学生注册接受各种形式的远程高等教育,占所有类型高校在校学生总数的13.9%。根据2007年美国高等学校教育年度年报显示,美国注册网络课程的学生人数达到348万人。目前,美国高校网络教育已经基本覆盖了所有的学科和专业。而美国政府为了规范网络高等教育质量,会对实施网络高等教育的机构进行认证。

所谓认证,是指以质量保障和质量改善为出发点对学院或大学机构进行的外部质量检查与评价。这既是政府、家长、学生和媒体了解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情况的重要渠道,也是敦促高等教育机构不断进步保证教育质量的重要方式。美国的高校网络教育正是由于其正规客观的质量认证体系才保证了整个网络教育正规化和专业化。

4 中美高校网络教育发展的主要差异

中美两国高校网络教育之间由于社会环境和文化发展的不同,形成了一些差异。客观来看,中国的高校网络教育质量还是跟美国存在一定的差距的。这种差距既存在于支持网络教育进行的物质环境和技术上,同时也存在于教学理念、教学管理和社会人群对知识的整体认知程度上。在笔者看来,中国高校网络教育通过近几年和未来的可预见性的快速发展,能够在网络教育的物质环境和软件技术上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快速缩小与美国网络教育的差距。但是在高校网络教育理念、社会人群对网络教育的认知程度以及整个网络教学管理体系的建设方面,这些方面的问题才应该定义为中美两国高校网络教学的差异。如果中国的高校网络教育能够客观认识并正确对待这些存在的差异,通过比较和研究,一定可以找出一些符合自身进一步发展的方法,提高自己的网络教育质量。

4.1 对网络教育本身的认知差异

由于受到传统的文化和教育模式的影响,中美两国的主要社会群体对高校网络教育的认识是不同的。不同社会的主要人群对一件事物的认识性差异,会直接导致对待这种事物不同的直接行为反映,而这些不同的行为反映会促使这种事物向不同的方向的形成与发展。有学者认为,这种认知的差异正是造成目前中美网络教育质量存在差距的最为主要和根本的原因。

美国的高等教育较为发达,其高等教育的质量较高,教育资源也相对较为丰富,针对美国不同的社会阶层的人群,美国的高等教育所能够覆盖到的范围也很大,这是美国传统高等教育的优势。相对于中国学生而言,美国的学生不需要面对很大的升学压力。相对于学历而言,美国社会更加看重个人对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因此,美国的主要社会群体将网络教育看作是一种接受专业知识培训以及增强应用能力的教育平台。而与此同时,对于高校网络教育的这种实际应用看法,也在驱使高校网络的教育者想尽办法来提高自己的教育质量和社会实用性,通过第三方的认证机构来对高校的网络教育质量进行客观评测,适者生存,教育质量高的学校和专业获得肯定和更好的生源,这就形成了一种良性的循环机制,保证了美国高校的网络教育质量。

中国由于国情和文化环境的不同,传统的教育体制模式和对于人才的传统选拔定义方式,容易引导主要社会人群形成一种接受高等教育的目的就是以获得学历文凭为主的看法。虽然我国近年来强调的素质教育理念已经极大地改善了这种认知情况,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人们对于高校文凭追逐仍然没有根本的改变。这种对接受传统高校教育的认知也自然影响到人们对高校网络教育的认知。中国的高校网络教育在这几年得到了飞速发展,在接受网络教育的人群当中的确有一部分是需要接受某些专业知识的培训和教育,但是也有很多人是为了获得一张文凭来的。对高校网络教育这种“学历至上”的态度严重影响了中国高校的网络教育质量,而且这种普遍性的以获取学历为目的大众认知也无法形成一种约束机制来真正促使高校网络的教育提高自身的教育质量。所以中国高校的网络教育质量如果想要得到质的提升,首先需要改变的就是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公民对待教育的认识差异。

美国的社会教育体制本来就注重实际应用能力,所以人们会形成一种终身学习的习惯,而网络教育这种教学模式只有在接受教育的人必须具备较高的学习主动性与自觉性的前提下才能够发挥出其优势。这种优势不仅仅体现在主动学习知识的人群数量与他们的学习质量方面,还体现在开发网络教育环境的人群的制作态度方面,两方面的综合性差异优势,使得美国网络教学领先中国网络教学。值得庆幸的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政府和社会大众已经开始关注网络教育的质量问题,建设“终身学习型社会”等一系列先进理念的提出已经证明我国政府和人民正在进行着对待教育问题的正确改变。

4.2网络教育标准化的差异

美国的高校网络教育能够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与其课程建设和教学评估的专业化、标准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为了解决网络教育发展中的种种问题,美国在2003年成立了“北美网络学习委员会”(NACOL:North American Council Online Learning)。这个学术委员会是具有法人资格的实体,后来该委员会发展扩大到了加拿大和墨西哥,也更名为“国际k-12领域网络学习协会”(缩写为iNACOL),它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研究制定网络教育标准。该委员会在对美国网络教育深入调研的基础之上,颁布了《全美网络课程质量标准》、《全美网络教学质量标准》和《全美网络项目质量标准》。这三大标准的实施,使得全美国的网络教育教学在课程建设、学生评测、教师资质与教学方法以及网络课程项目的建设管理等各个方面都提供了较为具体要求与建议,保证了网络教育的质量。除了对网络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进行标准化规定之外,美国对于网络教育技术的标准制定也非常严格,这些技术的标准化更加能够保证高校之间的网络教育质量。

我国教育部对于网络技术的标准化建设工作也非常重视,早在2000年,就组织国内专家成立了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根据中国的国情来研制开发网络教学应用系统的各种技术规范和参考标准。但是由于国情不同,对于制定网络教育教学的内容和质量标准方面,中国有关教育部门对于的高校网络教育的质量监督目前还是通过传统的年度审查的方式进行,还需要推行出一些可以进行量化细化的衡量标准。

4.3 网络教育教学方式的差异

教学目的决定教学方式。美国网络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在美国,教师和学生使用的网络教学工具有着强大网络的交互功能,通过非同步教学和双向互动教学功能,除了可以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之外,还可以实现小组讨论,合作解决问题的功能。网路教学是一种远程的非同步教学,美国的网络教师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希望通过因特网来了解到学生是否在教学过程中学到了应该掌握的知识,如何测试学生掌握知识的熟练程度,以及如何与学生开展尽可能有效的互动行为等等。因此,美国的网络教育所运用到的教学软件的功能也更加强调基于因特网的非同步教学行为的开展、教学测试的开展以及与学生进行互动来进行对其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调查活动的开展等等。很多开展网络教学的高校甚至会在其相关的网络教学网站上对想要接受网络教学的学生进行一些在线测试,其目的不在于检测学生的知识量有多大,是否适合学习某一门专业,而是测试这名学生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方式是否适合接受网络教育。这些看起来似乎是与网络教学不太相关的行为其出发点却是处于对网络教学质量的保证以及对学生负责。在美国,网络教学的收费对于一般的中产阶级家庭来说也是不低的,根据有关调查显示,美国高校每年都有接近60%的学生因为各种原因无法顺利毕业,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家庭经济原因。所以,如果一名学生交了学费想要通过网络教育掌握知识,但是学生本人的学习方法不适合网络教育模式,那么提前进行测试就是十分必要的行为。这虽然与美国的国情相关,却也显示出美国网络教育“以学生为本”的关注。

中国的高校网络教育中,目前学生已经不仅通过网络获取到相关的课件和视频资料,通过我国高校网络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我国网络教育也能够实现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网络视频互动和在线讨论的功能。但是,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还需要进一步得到加强,教师对于学生学习状态的了解,学生对于教师教学理念的理解等问题,都需要通过更多的非同步在线的交流来获得,只有真正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信息共享,增强网络教师对于学生培养的责任心,才有可能从网络课堂教学真正地做到提高教学质量。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网络教育未来的发展趋势一定是国际化,标准化,专业化。而教学质量的优劣是直接衡量高校网络教育的评价标准。我国目前的高校网络教育处在一个十分重要的发展时期,要能够做到与国际接轨,数量与质量并重,才可能具备拥有国际竞争力,只有正视教育差异,真正做出改变,才能提高自己的网络教育质量,充分发挥网络教育的远程化优势,为我国全民终身学习提供良好的服务平台,培养出优秀的知识与学历并重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LI Caiqiang, Ma Junming. Research on Online Education Teacher Evaluation Model based on Opinion Mining [C]. 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Computer Science (CITCS 2012), 2012.

[2] 康洪瑞. 基于质量保证体系下的远程高等教育学习评价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2.

[3] 王连英. 美国网络教育初探及对我国网络教育的启示[J].计算机与网络,2011.

[4] 方娟,毛国君,王勇. 中美高校网络教育的比较与分析[J].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08(14).

[5] 张杨,阎广芬.美国网络教育初探[J].比较教育研究,2000年增刊

[6] 胡迎春. 美国远程高等教育认证制度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

[7] 赵国栋,刘强.美国远程互联网教育的质量评估[J].中国远程教育, 2000(12).

作者:马亮

第三篇:中美酒店管理专业本科教育差异探析

[摘要]近40年发展繁荣的中国酒店业专业人才供需矛盾日益凸显,专业教育改革仍需进一步研究和探讨。发达的美国高校酒店管理本科教育能为中国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借鉴作用。文章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成效评价四个方面对中美教育进行了差异分析,并提出了如下对策:创新课程体系、改革实践教学方法、完善校企合作体系、培养学习热情及积极性。

[关键词]中美差异 酒店管理 本科教育 发展对策

[作者简介]吴新宇(1974- ),女,江苏常熟人,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商学院旅游系,讲师,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江苏 苏州 215007)陈佩佩(1993- ),女,浙江瑞安人,苏州尼盛万丽酒店。(江苏 苏州 215021)

一、研究背景

美国酒店业发展较早,规模巨大,现拥有万豪、希尔顿、凯悦等众多世界著名的酒店管理集团,在美国本土有近100万家的食品服务企业,同时还拥有将近30万间客房的酒店,酒店经营和管理经验丰富,直接刺激了美国酒店高等教育的飞速成长,催生了大量以开设酒店管理专业而闻名的院校,如康奈尔大学、内华达大学拉斯维加斯分校、休斯顿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普渡大学及威斯康辛大学等。他们拥有鲜明的院校品牌特色、明确的培养目标、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团队、科学合理的课程安排、创新性的教学手段及多元的成效评价体系,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领域主要包括高档酒店、知名旅游景区、赌场、豪华游轮等。

中国酒店业是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先行者,在近40年的学习和探索之中循序发展、日渐成熟,在全国经济发展和国民消费需求不断升级和分化的大背景下,正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与此同时,具备良好专业技能和知识储备的酒店专业人才供不应求,酒店管理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根据国家旅游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全国招收旅游管理类本科专业的普通高等院校565所、高职高专院校1068所、中等职业学校933所。其中,招收酒店管理专业的本科院校总计131所,全国共招生10165万人,其中已毕业1336人,在校仍有23875万人。虽然中国酒店管理教育不断改革的成效有目共睹,但仍然存在毕业生专业就业率低、酒店人才流失率高等问题,需要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师资力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来借鉴美国成功教育经验,思考探索中国特色的酒店管理专业建设之路。

二、中美高校酒店管理本科教育差异分析

1.培养目标差异。美国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明确。如康奈尔大学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是为全球酒店行业培养领导型人才,以及为国际连锁酒店、餐馆等相关企业输送高级管理人员。高校在培养过程中多追求高标准高要求,以高质量的教育水平丰富学生的知识理论储备,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素养,使其具备特有的优势,在竞争激烈的酒店业中崭露头角,继而成为行业领袖。在此培养目标下,美国高校更鼓励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能力,着重引导学生对问题的解析、探讨及合作,重视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以求更符合行业发展的需要。

中国酒店管理教育的培养目标则较为宽泛,如首创旅游管理专业的南开大学将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跨学科思维、国际化视野的实践应用型人才;北京联合大学定位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解决酒店经营与管理过程中现实问题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但在实际操作中,中国高校或强调基础理论知识的灌输,或过分强调一线操作技能,与企业高管、行业领袖培养相距甚远,给学生造成酒店从业人员皆为廉价劳动力的错误印象从而对专业就业前景失去信心。

2.课程设置差异。在课程设置方面,美国酒店管理院校大多依照行业需求建立以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课程数量较多,知识面覆盖广泛,体系清晰易懂,且专业课程安排较为实用。其课程设置具有一定前瞻性和行业指导性,教授内容紧跟时代步伐,联系行业热点话题,不断推陈出新以满足学生职业发展需求。以康奈尔大学为例,酒店管理专业主要设置以下课程:酒店概论、餐饮服务概论、人力资源管理、烹饪原理与实践、酒店营销管理、餐厅管理、战略管理、酒店设备操作、服务运营管理等。另外,美国院校实行较为完全的学分制,学生在课堂时间、授课教师、学习方式、专业选择等方面享有极大的主动权,学生可参照自身情况选择课程内容、学习进度,同时进行跨专业、系、学院甚至学校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模式。学分管理制度能较好地适应不同类型学生的个体差异,便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能够根据个人特点、自我期望和现实需求等因素选择课程,由此促使其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

中国高校酒店管理课程设置大多依照学科的逻辑构造来组织课程内容,课程体系以职业能力及专业素养为指导方向,涉及较多经济学及管理学方面的理论。其在纵向上表现为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在横向上以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进行划分,其中基础课程占比偏大,涉及专业知识较多的专业课程比重偏小。以南开大学为例,酒店管理专业主要设置以下课程:旅游学原理、旅游英语、营养学、旅游地理学、旅游法、旅游市场营销、休闲美学、旅游饭店管理、休闲学概论、度假村经营管理等。这种课程体系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的逻辑关系形成较为清晰的认识,但该模式不可避免地会过于偏重理论而轻视应用,导致授课内容与工作实际关联不够紧密,并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校教育与行业就业的联系、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之间的联系,学生学习缺失目标引导。此外,相较于美国,中国实行不完全学分制,学生缺少自主选择权,课程基本由学校安排,选修课程的选择面较为狭窄,削弱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对行业的兴趣。

3.教学方法差异。美国高校教师由专职教师及业余兼职讲师组成,后者大多为在职的企业高管和行业专家,拥有丰富的酒店管理实战经验,掌握酒店业发展的最前沿信息,可根据企业要求及时调整教学方法,避免出现人才供需错位问题。授课过程中,教师在传授理论知识外,还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积极参与课堂话题讨论,通过针对性的游戏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引导学生对行业热点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将学生分组制作商业企划来加强其团队协作能力,邀请行业精英来校分享职业历程以提高学生的领导意识和职业兴趣等,正是在多样化的案例分析、实验操作、市场调研、企划制作、小组讨论、演讲等教学方法训练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以大大提高,对行业的热情日益高涨,专业素养逐渐养成,各项能力得以强化。同时,实践教学也是美国教学方法中一大关键环节,院校设有相关的学生组织和部门来为学生的专业实践提供大量行业资源,如协助本校开展各项展会及接待工作,提供在知名酒店、餐馆、展会及其他相关企业参观、实习以及志愿服务的机会等,对学生近距离接触酒店行业并逐步完善职业规划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相较之下,国内院校教师一般都拥有良好的教育背景、丰富的理论知识储备及备受肯定的理论研究成果,但多数缺乏从业经验,无法掌握行业发展的最新第一手信息,教学方法单一、缺乏新意,课堂内容枯燥乏味,教学内容与实际酒店业务脱轨。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独立思考机会甚少,被动机械地接受知识,很难做到对理论知识的真正理解和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同时,中国高校大多仅依据考试成绩衡量学生能力,并将其作为升学申优的唯一标准,直接促使学生仅关注书面考试成绩而忽视自身实践经验的积累,不利于其今后在酒店行业中的职业发展。

4.教学成效评价差异。在教学成效评价方面,美国高校不但关注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成果,更重视考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是否给予足够的关注、尊重和帮助,以及学生是否能通过教学过程在各方面得到提高。一方面,在学期教学工作结束后,学生按要求完成学校发放的教学评价调查表,内容以学生对于教学的切身感受作为对教师教学质量考核的重点,通过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进步来衡量教师教学的有效性。另一方面,采用多种方式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如将书面考试、课堂出席率、课堂小测试、分组项目、志愿活动、课堂参与度、专项论文等内容纳入课程的总成绩计算,以此体现出对学生各种能力的综合评价。中国高校教学评价聚焦在教师的个人教学表现,较少涉及学生个人的进步状况,仅通过考试和测验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且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评价不关联。也就是说,美国高校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评价侧重于学生的学业收获,而中国高校更关注学生对教师教学的体验质量。

三、中国酒店管理本科教育提升对策

1.创新课程体系。酒店管理专业本科教学的根本目的应是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培养适合高星级酒店及相关企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领导人才,由此设置教学课程体系,根据酒店岗位应该达到的标准、要求来及时调整相关课程的教学目标、授课内容、重点,使得学生更快适应酒店岗位实际操作要求。

首先,优化课程设置。从目前多数高校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来看,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不同课程之间内容重复较多,而缺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相关课程,改革重点应是对原有课程体系加以整合梳理,删除重复内容,多设置综合类课程,明确各课程的授课内容,既避免重复又实现不同学科知识的交叉。其次,开发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课程。在网络时代,技术和信息更新不断加快,酒店经营与管理也需要善于应对复杂多变的大数据时代的创新型人才,以组建创新小组、兴趣小组的形式开设实践课程,师生合作,充分激发双方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2.改革实践教学方法。目前中国酒店行业人才缺口中,能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一线员工备受青睐。酒店运营部门和人力资源管理层普遍表示,虽然本科毕业生在学校接受了良好的理论知识教育,但是缺乏对具体业务的了解,无法快速胜任一线服务工作。而一线服务工作又是酒店人才职业晋升的基础,很多毕业生因无法顺利通过一线服务工作考验而得不到晋升,从而中断酒店职业生涯。因此,根据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加强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实践环节,包括基层操作技能的训练、服务意识的养成、服务热情的调动、企业管理环境的熟悉等,科学合理安排实践内容,使毕业生能快速顺利度过基层服务工作阶段。

首先,在具体实践教学中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教师可以根据专业特色及学生特点,组织规划实践技能训练方面的活动,如专业技能竞赛、热门话题讨论、兴趣小组、商业企划制作、市场调研等,树立团队合作理念,提高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习惯,在实践中善于发现酒店经营与管理方面的深层次问题,并进行分析与研究。其次,全面推行实景化实践教学新模式,采用现场教学、讲练结合的教学方式。根据教学内容需要,充分利用校内外一切可利用的场所进行教学,如校内实训室及校外实习基地等,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按照岗位要求进行教学指导,实现“零距离”对接,既巩固学生专业技能,又能使学生积累实践经验,有利于提升现场应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交际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从而实现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完美联合。最后,尽可能多地邀请酒店业资深管理者、专家及优秀毕业生来校演讲,以其丰富的从业经验和切身体会来进行实践教学,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和就业建议。

3.完善校企合作体系。如何更好地搭建学习与就业之间的桥梁是企业与高校共同关心和探讨的问题。校企双方首先必须意识到学校教书育人和企业培训上岗之间存在价值观引导和能力培养重点的不同,双方需要明确分工、各司其职、资源互补,以培养理论与实践经验兼备的专业人才为共同奋斗目标。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累积了大量极具教学意义的现实案例,却缺乏系统整理而无法做到物尽其用,可考虑双方合作开发有关课程,丰富教学案例和教学方法。

南开大学“国际酒店管理英才启航计划”可以称得上近年校企合作的典范。该项目由中国南开大学、美国万豪国际集团与美国饭店协会教育学院三方共同创立,包括18个月的校内学习和长达38个月的在线学习和实地见习,以学生在见习期间的各方面表现为依据判定其实习成绩。该计划的培养模式是校企紧密协作的重要成果,线上线下双向学习,中英双语教学,专业领域自主抉择,行业人士专业辅导。以能力培养及提升为方向,学生不仅能够获取理论知识、提升岗位技能和培养工作热情,最重要的是能够获得酒店行业当前最紧缺的中高层管理人员所需具备的综合管理能力。同时,万豪国际酒店集团还对优秀学员优先录用或推荐参加“启航者”管培生项目,培养其成为管理储备人才。该计划无疑创新了国际化酒店教育的合作模式,回归了高校酒店教育的本质,集合国内外顶尖人力和硬件资源为中国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学生打造适应中国现有国情和当前酒店业市场行情的人才培养模式。

4.培养学习热情及积极性。根据笔者对中国高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观察和了解,真正热爱酒店业而选择学习本专业的学生并不多见,大部分学生因为高考分数低被调剂等原因无奈就读,有些学生深受父母或传统思想、周边社会氛围影响,认为酒店业是“吃青春饭”的服务行业,社会地位低下,对酒店管理专业缺乏正确认知和学习热情。

作为高校专业教师和管理人员必须担负起帮助学生摆脱偏见、培养对本专业的学习热情及积极性这一重任。首先,专业教师作为教学主体不仅应有过硬的理论知识,也需具备适当的酒店从业经验,生动的经历分享有助于引起学生更多的关注和好奇。其次,高校应多邀请酒店资深管理人员来校分享职业感悟,其大方的谈吐、得体的仪表、认真的专业态度及丰富的工作经验有利于展现酒店从业人员专业精英的面貌,极大激发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对酒店工作的热情和向往。最后,学生自己也应努力转变观念,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科学理性的择业观,设立切实可行的学习和职业目标,以激发自我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精神,创造实现自我的机会。

四、结论

为满足酒店业日益壮大而带来的对高素质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分析美国高校和中国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教育的差异,在借鉴美国经验与尊重中国国情的基础上,联合高校、企业、政府三方力量,优化升级中国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创立高校专业品牌特色,帮助大学生在本科阶段提升专业综合素质,提高专业就业率,将专业知识和能力服务于酒店业,从而顺利踏入酒店职业生涯。

[参考文献]

[1]陈作美.我国高等教育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现状及问题研究[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5(11).

[2]陈运生.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的实践与研究[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6(2).

[3]方向红.中美酒店管理专业实习生之比较研究[J].旅游学刊,2005(S1).

[4]葛晓虹,孙华迪,范迎宾.高校酒店管理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考试周刊,2009(49).

[5]刘亭立.中外饭店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实证分析——以康奈尔大学酒店学院和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为例[J].旅游学刊,2003(S1).

[6]王文君.中美旅游管理本科教学的比较研究[J].旅游学刊,2004(S1).

[7]杨慧敏.中外高等院校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D/OL].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0[2016-08-26]. http://www.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30&CurRec=1&recid=&filename=1011023662.nh&dbname=CMFD2011&dbcode=CMFD&pr=&urlid=&

yx=&v=MTI3MzdJUjhlWDFMdXhZUzdEaDFUM3FUcldNMUZyQ1

VSTHllWitkckZ5cm1WTHZMVkYyNkg3TzZIZGZLclpFYlA=.

[8]杨舒媛.浅谈酒店管理专业教学现状与改革[J].青年文学家,2014(6).

[9]张飞.本科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思考——国际化酒店管理专业本科教育之路[J].经营管理者,2011(8).

[10]钟栎娜.我国高等教育旅游人才培养的现状与问题[J].学周刊,2013(21).

作者:吴新宇 陈佩佩

上一篇:食品文化论文范文下一篇:眼科护士论文范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