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公司

2024-05-14

中美公司(精选十篇)

中美公司 篇1

1 相关概念和理论

1.1 公共关系

公共关系是指一个组织运用各种传播手段,在组织结构与社会公众之间建立相互理解和信赖的关系,以期获得公众的理解、支持,从而在公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和声誉。公共关系组织形象包括产品形象、服务形象、职工形象、社会形象和环境形象。公司网站不仅是公司的形象宣传,也是公司建立信任的平台(侯晓琳,2010)。

1.2 对话理论

早在1928年,巴赫金就对形式主义者提出的交际模式进行了批判。巴赫金的对话交际模式如图1所示。

1.3 文化维度理论

霍夫斯泰德提出了文化维度理论包括权利距离、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女性气质与男性气质、不确定规避、长期和短期导向。其中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是指社会中个人与群体关系。权力距离表示人们对组织或机构内权力较小的成员对权力分配不平等这一事实的接受程度。

2 研究问题

基于前人的研究和理论成果,本文主要研究对下列问题。

(1)美国能源公司官方网站构建针对公众群体的特点?

(2)中国能源公司官方网站构建针对公众群体的特点?

(3)中美两国能源官方网站构建针对公众群体的差异及原因?

3 研究方法

采用内容分析法进行实证研究,目标国家为中国和美国,因为根据2015年《第一财经日报》的统计全球最大规模经济体中美两国位居前两名,并且中美两国是具有显著文化差异的东西方国家代表,所以选择中美两国作为目标国家有一定的合理性。

3.1 样本

将2015年财富美国500强和2015年中国500强企业的官方网站作为分析样本,数据来源分别是财富中文网和《财富》(中文版),分别选取两大样本中排名前25的能源公司网址进行分析(去除无法访问的网站)。企业官方网站网址通过财富网给出的链接统一进入,并确保该网址非子公司网址,排除了所有子公司网站的影响。

3.2 编码

采用Esrock和Leichty(2000)、Jing和Ran(2013)的体系对样本进行编码。针对本研究的需要,对部分测试项内容进行了调整。最终的编码包括投资者、消费者、媒体、政府、员工和社会责任。如果能源公司网站在内容中包含该项内容,则编码为“1”,若不包含该项内容,则编码为“0”。具体的测试项如下。

投资者指数:收入报表,股票和股东,公司历史,企业年报,经营理念,投资人专栏。

消费者指数:FAQ消费者常问问题,产品指导或目录,子公司或产品网站链接,成为会员。

媒体指数:新闻稿,领导讲话,新闻联系人名单,清晰表明政策问题上的立场。

政府指数:政府相关信息,有关于国家授予的奖励和证书,权威机构和政府官方来访。

员工指数:招聘信息,员工专栏,经销商和供应商专栏。

社会责任:任何涉及社会责任的内容。

3.3 信度测量

本研究聘用两位中英文都很流利的研究生作为独立编码人,对样本数据进行交互信度检验,具体方法为Scott’s Pi。正式编码前,抽取样本数量20%(共计10个)企业官网,对两位独立编码人进行培训,直到二人的编码达到统一为止。从检验结果来看,各项信度均高于可接受值(0.85),投资者指数为0.89,消费者指数为0.91,媒体指数为0.89,政府指数为0.86,员工指数为0.92,社会责任为0.88。

4 研究结果

共计50个能源企业官方网站样本,美国和中国能源企业各25个,分别占样本总量的50%。

4.1 研究问题(1)和研究问题(2)

针对研究问题(1)和研究问题(2)中美能源公司官方网站构建针对公众群体的特点,本研究通过列表的形式进行展示,如表1。

表1中的数量是指所有样本中具有该测试项特征的网站数量。比例指的是样本中具有该测试项特征的网站占样本总数的百分比。表1将中美两国以及各测试项分别列出,从表1可以清晰地看出中美两国针对各公众群体的特点。

从表1可以看出,中美两国能源企业官方网站有不同的公众群体倾向,而每个群体内部的不同测试项也有很大差异。美国能源企业关注度最高的是股东和股票、经营理念、投资人专栏、新闻稿、员工专栏、收入报表、招聘信息和社会责任。中国能源企业官方网站关注度最高的是股票和股东、企业年报、经营理念、投资人专栏、新闻稿和社会责任。同时可以看出中国能源企业官方网站政府指数的各个测试项结果都远高于美国。

4.2 研究问题(3)

研究问题(3)中美两国能源官方网站构建针对公众群体的差异以及体现出的文化差异。从表1可以看出中美两国针对公众群体在很多方面存在共性,同时也能看出许多差异。

表2对中美两国能源公司官方网站在各个测试项进行了T检验。从表2我们可以清晰地的看出,中美两国能源公司官方网站在政府指数**和员工指数**两个项目上存在显著差异。在具体的测试项上两个国家之间又有很大的差异。关于国家授予的奖励和证书的信息**,权威机构和政府官方来访的信息**,招聘信息**,员工专栏**,经销商和供应商专栏**,收入报表**,股票和股东信息*,企业年报*,领导讲话*和清晰表明政府问题上的立场**,两国能源公司官方网站存在显著差异。

注:*p<0.05,**p<0.01

5 结论和讨论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中美两国能源公司官方网站的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存在差异。

首先,中国能源公司官方网站相比美国能源公司官方网站更容易涉及政府相关信息。其次,研究参数媒体信息中领导讲话,两国存在显著差异。需要指出的是,该论文的不足之处在于所选样本较小,对于两国能源网站设计的差异只从文化差异的角度分析,其他因素比如两国能源企业的性质、经济体制、网站设计技术的差异均会对结果产生影响,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摘要:本文以对话理论和Hofstede的文化维度理论中的权力距离、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为指导,采用内容分析法对中国财富500强和美国财富500强中能源企业的官方网站进行了对比实证研究。研究表明,中美两国能源企业网站设计存在显著差异,中国企业网站更多展现国家政策,美国网站更多关注员工相关内容。

关键词:公司网站,公共关系,权力距离

参考文献

[1]Bruning S D,Dials M,Shirka A.Using dialogue to build organization-public relationships,engage publics,and positively affect organizational outcomes[J].Public Relations Review,2008(01).

[2]Jing Jiang,Ran Wei.Power distance and online organization-public relationship building: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US and Chinese corporate websites[J].Chines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2013,6(1).

[3]韩军利.从跨文化角度分析河南旅游网的英文网站[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9(02).

[4]刘振文,王卉.网站设计风格与跨文化传播启示[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9(05).

[5]邱均平,余以胜,邹菲.内容分析法的应用研究[J].情报杂志,2005(08).

中美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对比分析 篇2

摘要:股利政策作为上市公司财务管理的核心问题之一,一直是财务理论研究者和上市公司管理层关注的焦点。从经济影响和市场效应看,上市公司股利政策作为公司经营行为和经营业绩的反映与折射,会对股票的市场价格和公司的市场形象产生巨大的影响。本文采用中美股利政策对比分析的方法,分析我国股政策的现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随后,针对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特点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意见。

关键词:股利政策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比分析

股利分配政策的核心问题是指公司赚得的当期盈余中,有多少作为股利发放给股东,有多少保留下来准备再投资用,以便使未来的盈余源泉可以继续下去。股东既希望分红,又希望每股盈余在未来不断增长。两者有矛盾,前者是当前利益,后者是长远利益,因此,在公司经营中股利政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选择得合适与否关系到公司融资渠道的畅通与否、融资成本的高低和资本结构的合理性。本文拟对中美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行为作一比较,并从中发现一些问题。

一、中美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对比分析

(一)美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现状

1、高股利支付率的现金股利形式

据统计①,美国上市公司的平均股利支付率较高,即净利润的大部分都分配给股东。美国上市公司股利支付率高的主要原因有:第一,美国上市公司的自有资本率较高,所以股东的力量相对强大,以致经营者在经营方向和利益分配方面不得不按照股东的价值最大化来安排。第二,美国的资本市场相对较完善,加之美国上市公司外部直接融资的能力很强,当公司的规模迅速扩张时,公司之间的兼并收购将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公司采取高股利政策。一方面可以稳定股东的情绪和树立良好的市场形象,另一方面也能够达到保护自己和抵御恶意收购的目的。

股利支付形式主要有现金股利和股票股利,美国公司一般采用现金股利的方式回报股东,极少采用股票股利的方式。股利支付率一般在50%以上,占公司现金流量20%左右,采取股票股利分配形式的上市公司所占比重不到15%。并且上市公司普遍是按季度分配,一年发放四次股利,按或半分配的较少。多年来美国的绝大多数公司一直坚持高比率的现金股利分配形式,这是美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的一个突出特点。

2、股利政策具有相对稳定性

美国上市公司的管理层相信信号传递理论,简单讲即股利政策的实施会给外界传递一种信息。稳定的股利政策能够传递公司稳健成长的信息,增强投资者的信心,因而不会轻易削减股利。一方面,不少上市公司在某一出现股利分配困难时,甚至会举债发放股利来满足投资者;另

一方面,即使在事先确定了股利分配率后,当期赢利出现出乎意料的大幅增长,上市公司也不会立即大幅增派股利,在以后中逐渐提高股利支付水平。

3、股票回购也被经常采用

美国属于英美法系国家,上市公司回购股票非常普遍。自20 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股票回购已成为公司向股东分配利润主要形式之一,通过回购方式向股东支付现金的比例几乎达到了与现金股利相等的水平。上市公司回购股票的主要目的和动机是将其作为股利的一种替代方式,但由于回购不稀释每股价值,越来越多的公司将其用作管理层认股权计划,制定相应的股票期权来激励管理层。回购股票向股东分配利润,同时也提高了上市公司的权益负债率,优化公司资本结构,因而它受到股票价值低估的上市公司欢迎,而且美国的资本利得税税率低于股利所得税税率,股票回购也受到广大投资者青睐。

(二)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现状

1、上市公司股利分配不足现象严重

截至2007 年4 月30 日②,沪市公布现金分红预案的公司为430家,占比仅一半左右;且现金红利总额占全部公司净利润总额的比例仅约22%。深市主板490 家上市公司均如期披露了2006 年报告。根据深交所的统计数据显示,共有198 家公司在2006 年年报中提出了股利分配或资本公积金转增预案,占公司总数的40%,比2005 年家数增加了20 家,提高约4个百分点。但是,40%的比例还是比较低的。换言之,有60%的上市公司不分配股利。

据《深圳商报》统计,截至2008年7月30日,两市1587家上市公司自上市以来包括首发、增发、配股和可转债在内,累计募集资金次数高达3041次,融资总额约23397亿元。期间已实施现金分红和可转债付息总计7154次,累计现金分红总额约8266.5亿元,累计现金分红占融资总额比例约35%。其中,自上市以来累计现金分红总额超过募资总额的共102家,占比仅6.4%。与此同时,剔除上市时间不足一年的次新股和新股,有62家上市公司自上市以来现金分红总额几乎为零。

2、现金股利支付所占比重小

我国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方式多样化。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方式主要有现金分红、送红股、转赠股本三种方式,在此基础上又派生出将派现、送股与转增股本相结合的多种分配方式,再加上配股,使我国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方案显的复杂多样。在众多股利分配方式下,我们上市公司跟青睐于股票股利,而现金红利比例相对较低。

与美国的高股利支付率的现金分配方式相比,原因在于:第一,筹集资金的需要。一些上市公司在首次发行股票时,由于自身规模较小或受新股额度的限制,需要尽可能地扩大总股本规模。当符合证监会对配股要求时,便可以通过配股筹集更多的资金;第二,目前我国不少上市公司的股本规模较小,这些公司需要加速扩张来壮大自身实力,除送红股以外,用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也成为股本的增加部分,所以上市公司在面临现金短缺而又需要派发股利时,往往采取股票股利的方式。同时,在我国股票市场中,有送股题材的个股在消息未公布时就受到市场追捧和普遍欢迎。上市公司和投资人一致认为:股票在二级市场的表现受到股利分配行为影响,送股优于派现,多送优于少送,最后还有资本公积转增。

3、股利政策随意性大

就目前来看,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缺乏稳定性和连续性。稳定性差表现在上市公司股利支付率时高时低,波动大。连贯性差表现为分配形式变化不定,时而只派现,时而只送股,时而既派现有送股,时而不分配,毫无规律可循,让投资者很难把握公司未来的股利政策。能够连续五年以上发放股利的上市公司较少,能够连续五年以上发放现金股利的上市公司更少。

二、中美上市公司股利政策产生差异的原因及对我国的启示

(一)股权结构差异

美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分散,个人股比重最大,一般在50 %以上,法人股约占30 %,其余是政府机构和社会团体持股。而在我国由于历史原因,很多上市公司是由原来的国有企业改制而来,公司国有股“一股独大”和内部人控制并存的状态。据数据调查显示,股份制改造后,国家法人股人在50%以上,要不就国家独揽大权,操纵企业。根据股权结构理论:股权结构越集中,公司所有权与控制权越结合紧密,代理成本也越小,管理层越倾向不支付股利的政策。由此,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证券市场的成熟,上市公司应该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减持部分国有股,实现股权结构多元化、分散化,此外,发挥独立董事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增强中小股东的话语权。譬如,与其他上市公司的大股东进行股份置换,降低大股东对单只股票的持股数量;限制最大表决权;开辟国有股、法人股转让市场。

(二)资本市场成熟程度不一样

美国的资本市场是一个供求相对平衡的成熟市场,投资者通过资本利得获取收益的机会相对较少,现金股利和股票回购才是最直接的获益方式。而我国目前资本市场的状况是供小于求,而且规模有限,这就导致投资者更关注上市公司基本面以外的东西,投机动机远大于投资动机,买卖股票主要是谋取资本利得而非股利,投资行为明显趋于短期化。我国许多上市公司正是看准了这点,制定出非理性的股利政策。由此,我国应该加快发展资本市场、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国际资本市场的联系,为股利政策实施提供个良好环境。就这方面问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适度提高股利支付率,回报投资者;大力培育机构投资者,使之成为股市的主导力量;中小投资者要进行培训,提高其投资素质,树立其理性正确的投资理念。

(三)利润分配政策上的差异

根据美国《国内收入法》规定,美国上市公司在支付完优先股股利后就可以向普通股股东分配,充分体现了全体股东财富最大化原则。并且还规定,上市公司在没有合理理由情况下,累积的留存收益超过25万美元的将被征收重税,这无疑增加了上市公司不分配股利的成本。而我国的新《公司法》规定,公司的税后利润在支付优先股股利前还要弥补以前的亏损(如果有亏损),计提10%的法定赢余公积金(当年累计额超过公司注册资本的50%可不提取),再计提5%-10%的法定公益金,经股东会决议,还可以提取任意赢余公积金,其比例更不好把握。经过这样的利润分配程序后,许多有赢利的公司最后可分配给普通股股东的利润也所剩无几了。由此引发我们思

考,股利政策的实施好坏与相应法律、法规是不可分开的,我们要健全、完善《证券法》、《公司法》等相关法规。

三、结语

随着我国加入WTO,经济竞争日益激烈,我国企业与国际化接轨的脚步加快,企业要想获得国际化带来的利益,股利政策的应用得当很重要。本文将股利政策至于国际视角下与美国股利政策进行比较分析,得出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应用还不成熟,存在诸多问题。为了提高我国上市公司竞争力,上市公司必需企业内部建立完善的股利分配机制,真正从股利战略的角度出发,根据所处行业特征、自身发展阶段和当时市场状况选择合适的股利政策。

注释:

①揭春香.西方股利政策对我国公司股利改革的启示与借鉴.科技创业月刊.2005(11):27-28.②谢丹.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政策研究.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8(5):41-42.参考文献:

[1] 李黎.我国上市公司派现问题研究.财会月刊,2006(10).[2] 任静.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现状及原因探析.会计之友,2006(11).[3] 徐雪芬,纪建悦.公司治理与上市公司股利政策[J].新金融,2005(1).

上市公司造假 中美待遇大不同 篇3

借壳上市本不应成主流

“我觉得美国这次集中处理借壳上市的中概股问题,值得中国管理层好好思考。”上市公司财务问题专家贺宛男接受采访时这样说道。

在贺宛男看来,美国的反向收购主要是用于“宽进宽出”的OTCBB市场,这样的市场本身就是为那些并不具备正式上市条件的公司提供一个融资平台。只是在有些急功近利的中国公司眼里,成了登陆主板的跳板。即通过反向收购,让原本的小公司一下子变成一家大公司。这样的资本运作虽然容易,但在公司的实际运作和管理上要跟上去却很困难,所以特别容易出问题。

如今由于中概股大量通过借壳上市造假圈钱,导致美国已经基本封杀了中国公司反向并购的通道,可国内市场却还在鼓励借壳上市。“因为还有十几个SST股票(未股改的ST股),有关方面想把它们结束掉,怎么办呢?就是通过借壳上市,导致的结果就是在现在的熊市中,很多蓝筹股股价只有几元钱,但这些ST和*ST股价反而拼命上涨。这种畸形的市场表现都是由于我国不合理的制度造成的。”贺宛男说道。

只进不出的市场不正常

因此,美国SEC起诉两家中国公司所引出的另一个思考是,为何我国对那些造假上市公司没有形成完善的退市机制呢?

贺宛男指出:“俗话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像国内这样只进不出的市场绝对不是一个正常的市场。可由于利益的关系,我们的管理层总是喜欢不停推出新东西,却把旧的东西扔在一边,不闻不问,不要说现在创业板‘直接退市’机制成了摆设,就是早些年的S股和B股这些历史问题都成了没人管的烂摊子。可这些旧有的问题都还没解决,就又忙着要推出国际版、新三板,所以现在创业板股票不跌才怪了。”

为何中国出不了“浑水”?

对这一问题贺宛男笑着表示,监管层的人力、物力有限,如果能发动市场和投资者的力量去进行监督的话,是非常好的做法。可事实上不要说中国没有这种专门进行证券打假的公司,就是有些个人从事这方面的工作,也会受到很大的压力,甚至受到人身威胁,很难坚持下去。这也是监管失职造成的。

杭州中美华东制药有限公司 篇4

浙药广审 (文) 第2013!20264号20M年2月17日北京准予备案中美华东是一家中美合资的制药企业, 凭借世界领先的生产设备和国际质量控制标准, 造就了中美华东药品的高品质。二十年来, 在"要么唯一、要么第一"的理念引导下, 先后上市了多个处方药品, 涉及中药、消化、器官移植和内分泌等多个领域, 并且各产品均已成为各个领域的佼佼者。我们在不断履行承诺——让生命之树常绿, 让世界拥有健康未来!>胶囊国药准字Z10910036发酵冬虫夏草菌粉国药准字H20010032泮托拉唑钠中药领域 (冬虫夏草) 消化领域NEOCYSPIN国药准字H10960121环孢素微乳化制剂wmmm VTacrol Imus、一国药准字H20094027他克莫司胶囊卡醉国药准字H20020202阿卡波糖片器官移植领域内分泌领域杭州中美华东制药有限公司本广告仅限医学药学专业人士阅读。HANGZHOU ZHONGMEI HUADONG PHARMACEUTICAL CO..LTD.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莫干山路866号/电话:0571-89903388/传真:0571-89903320/由[5编:310011

中美公司 篇5

文章简介:关键词:中美审计报告比较研究审计市场国际化内容摘要:以中国和美国上市公司审计报告为研究对象,分别对中国和美国审计报告的内容与格式加以比较研究。中国和美国在独立审计规范性质、审计责任和职业关注等方面的差异形成了中国和美国上市公司审计报告差异的主要原因。因此,合理地借鉴美国审计报告体系先进的做法,全面改„ 关键词:中美审计报告比较研究审计市场国际化

内容摘要:以中国和美国上市公司审计报告为研究对象,分别对中国和美国审计报告的内容与格式加以比较研究。中国和美国在独立审计规范性质、审计责任和职业关注等方面的差异形成了中国和美国上市公司审计报告差异的主要原因。因此,合理地借鉴美国审计报告体系先进的做法,全面改革和完善中国审计报告体系和独立审计规范体系,将是我们积极迎接审计市场国际化的必要措施。

审计报告是注册会计师在实施了必要的审计程序后出具的、用来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的书面文件。编制审计报告是注册会计师完成独立审计业务的标志。由于中美社会经济环境因素的差异,造成了审计报告所反映的审计模式内容存在着许多差异。主要通过对中国和美国的审计报告的比较和分析,探求改善和完善中国的审计报告体系和独立审计规范体系。

一、审计环境的比较

1.美国。在20世纪以前,美国独立审计的发展主要是在随资本一起涌入的英国职业会计师的帮助发展起来的。进入20世纪后,证券法和证券交易法的颁布使美国的法定审计得以确立,独立审计得到飞速发展,并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美国强调独立审计是自我管理的职业,政府不加干预。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是一个实行自我管理的全国性职业组织,该协会制定出了具有重大世界影响的审计准则和职业道德规范。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注册会计师队伍,已达30多万人,其地位很高。

2.中国。适应改革开放的要求,财政部于1979年10月在上海建立会计师事务所的试点,并于1980年12月颁布《关于设立会计顾问处的暂行规定》,从此,我国正式恢复了注册会计师行业,行业起步较晚;我国目前共有五千余家事务所,大多数仍属于中小型所事务,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偏小;目前我国参与对注册会计师及事务所监管的有审计署、证监会、财政部、注册会计师协会等,针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违纪行为,监管部门主要采取警告、暂停执业、撤销等行政方式,注册会计师及事务所承担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的很少、较轻。

二、中美审计报告具体内容和格式上的异同

审计报告是整个审计过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同时也是审计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步骤,一般而言,正式立项的审计活动,都是要撰写审计报告。就现阶段而言,中国和美国上市公司审计报告的格式与内容还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经过仔细的分析和研究后,我们发现差异也是比较明显的,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美审计报告的相同之处

1.对收件人规定相同。中美审计报告的收件人均规定为审计业务的委托人。

2.对报告日期规定相同。中美审计报告均规定审计报告日期为CPA完成外勤审计工作的日期。

3.使用的专业术语相同。中美审计报告均规定在导言段或范围段使用“审计了„„”的专业术语,借以表明CPA签发的审计报告不是复核或编表报告,而是一种保证程度极高的报告;

在意见段使用“我们认为、在所有(或全部)重要方面均公允地反映„„”等专业术语,以说明审计意见不是对事实的绝对保证。

4.对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可增加解释段的规定相同。中美审计报告均规定当CPA出具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时,如认为必要,可以在意见段之后增列解释段,增加对重要事项的说明。

5.对审计意见类型的规定相同中美审计报告均规定有四种审计意见类型,即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否定意见和拒绝表示意见。

6.对审计范围的规定基本相同。中美审计报告中规定的审计范围,均是指主要的年度会计报告及相关的附表、附注。

7.对发表各种审计意见条件的规定基本相同。

中美审计报告均规定了发表四种审计意见的不同条件。从总体来说基本相同。只不过我国审计报告准则规定得比较详细、具体。而美国则规定得较笼统抽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CPA职业判断能力偏低的现状。

(二)中美审计报告的不同之处

1.对标题规定不同。我国审计报告的标题为“审计报告”,美国审计报告的标题为“独立审计人员报告”。美国审计报告含“独立”字样,籍以区别内部报告及其他类型的报告,我国审计报告却未能做到这一点。

2.对导言段规定不同。美国审计报告的导言段简要说明审计范围、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我国审计报告不设导言段,将导言段的内容并入范围段。正因为我国缺少导言段,才导致我国审计报告(二段式)与国际通行的三段式审计报告存在区别。

3.范围段内容不同。(1)导言段的关系不同。我国审计报告隶属于二段式报告,所以报告的范围段纳入了三段式报告中导言段的内容,即审计范围、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而美国审计报告为三段式报告,故范围段不包含导言段内容。(2)审计依据不同。我国审计报告的审计依据为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而美国为公认审计准则。(3)对所实施审计程序的说明详略不同。我国审计报告只是概括说明取得的“合理把握”。就此而言,我国审计报告的范围段没有明确指出审计程序及CPA所负责任的程度,进而增加了其所承担的风险。

4.意见段内容不同。我国审计报告的意见段是对财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和一贯性发表审计意见。美国审计报告则就财务报表的公允性和合法性表述意见。我国同时规定“三性”是有原因的。首先,我国国情接近于大陆法系,主要通过法规规范会计工作。故借鉴大陆法系的审计准则,规定合法性要求。其次,我国审计准则主要是借鉴国际审计准则,故规定公允性要求。最后,由于当前我国会计信息失真情形比较普遍,而违反一贯性是其中的一种重要手段,故规定一贯性要求。

5.对签章规定不同。我国审计报告规定由CPA签名盖章,加盖会计师事务所公章。并标明会计师事务所的地址;而美国审计报告规定由会计事务所合伙人或负责该项审计业务的CPA签名。需标明会计师事务所的地址。由于长期以来.我国有关签章的规定便是个人签名、盖章,并加盖单位公章,因此这样规定是符合我国国情的。

三、审计报告差异产生的因素分析

笔者认为之所以出现这些差异,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对独立审计规范性质的认识不同

为了清楚的说明中国与美国对于独立审计规范性质的认识,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1)这三个地区的会计职业团体与政府的关系;(2)独立审计规范的制定与发布方式;

(3)约束力及违反规范的处罚。

表1中美对独立审计规范性质认识的比较

比较对象会计职业团体和政府关系规范制定与发布方式使用范围约束力对违反规范的惩处 中国CICPA为民间机构,且受财政部监督、指导CICPA制定,并由财政部批准发布CICPA的会员准则必须遵守,指南则参照执行警告、罚款、没收非法所得、暂停执业、取消执业资格

美国AICPA为民间组织AICPA制定AICPA的全体会员和其他执业CPA必须遵守准则(指南)和规则中止或开除会籍、吊销资格证书和执业执照

通过表1,我们可以发现,独立审计规范的实质在于对执业人员的执业行为进行规范,独立审计人员在实行独立审计业务过程中,必须或应当遵守,否则,将受到不同程度的惩罚。美国独立审计规范的性质在于会计职业界的自我规范、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因而其审计规范往往由民间审计机构制定和发布。中国的独立审计规范则兼有自律规范和他律规范的双重性质,独立审计规范的制定与发布,以及违反规范的惩罚,受民间会计职业团体的制约。

2.对于审计的责任与职业关注认识上的差别

审计观念是指对审计的看法、观点和认识的总和。限于篇幅有限,在这里,笔者将审计观念仅界定为公众对审计独立性的看法。现阶段中国和美国的审计观念的差别还是比较大的。审计的责任和应有的职业关注是规范审计人员执业的行为指南,同时也是保护广大投资者合法利益的根本保障。按照《国际审计准则》中关于“审计责任”的定义,“审计责任”应该包括《会计报表审计的目标与基本原则》、《审计业务约定书》、《审计工作质量控制》、《舞弊与错误》、《会计报表审计中对法律及法规的考虑》等要素。现阶段而言,中美关于审计责任与关注观点还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表2审计责任与职业关注比较

比较对象审计责任与职业关注对错误与舞弊的认识

中国审计人员违反职业规范,将会受到相应的行政责任、民事赔偿责任,严重者还会受到刑事责任的处罚。CPA应该实施适当的审计程序,以合理确信能够发现可能导致会计报表严重失实的错误与舞弊。

美国不遵守行为守则可能会被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开除会籍。对因触犯刑律而被判处一年以上监禁的会员,或因各种税务事项而被定罪的会员,将被自动中止或开除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籍。建立同业复核制度。审计师有责任计划和执行审计,以便为财务报表中是否不存在因错误和舞弊而引起的重要错报获得合理保证。

通过表2,我们可以发现中美对于审计责任与关注的认识以及对错误与舞弊的认识上,还是存在很大的差别的。中国关于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和职业关注,在独立审计准则和《注册会计师法》以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中均作了明确的规定,而且将审计责任划分为行政、民事赔偿与刑事处罚三种不同类型、性质的责任,便于规范注册会计师市场,提高审计人员的执业质量。美国则更强调审计人员的执业自律,而且职业道德规范在审计工作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3.审计证据是指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审计业务过程中,为形成审计意见所获取的证据。一般而言,审计证据必须具有充分性和适当性两个特点,其中充分性是指审计证据的数量足以使得注册会计师形成审计意见;适当性是指审计证据的相关性与可靠性,即审计证据应当与审计目标相关联,并如实地反映客观事实。

表3审计证据差异比较

比较对象关于审计证据的规定

中国CPA可以运用包括检查、观察、监盘、查询、函证、计算、分析性复合等方法,以便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审计意见,出具审计报告

美国CPA可以运用包括实物检查、函证、文件检查、分析性程序、询问客户、重新执行、观察等方法以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审计意见,出具审计报告 通过表3,我们可以看出,中美都规定,审计人员在获取足够的审计证据的基础上才能出具审计报告,但是在具体获取审计证据的方法上,中美法也不尽相同。中国审计证据的方法显然非常丰富,而且结合中国市公司的实际情况,将监盘法从观察法中单列出来,更加体现出中国审计准则的社会主义特色。关于审计证据的数量和质量问题,中美的表述基本相同,表述均为“充分、适当”。

四、研究结论

中美经济环境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审计模式,而不同的审计模式又决定了不同的审计报告。而从长远来看,同国际惯例接轨与审计市场国际化是中国独立审计规范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而美国是现今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其监管经济的水平相对比较先进。因此,充分借鉴美国科学的做法和经验,必将会促进中国审计报告体系和独立审计准则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加速中国审计市场国际化的步伐。

参考文献:

1.赵景诚:《审计报告的国际比较》.经济师[J],2004(9)

2.曾小青:《中美审计报告比较》.中国审计信息与方法[J],2000(1)

3.阿尔文•A•阿伦斯,兰德尔•J•埃尔德:《审计与保证服务整合法》[M],张龙平等译.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3

中美公司 篇6

随着跨国公司全球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的相继建立,跨国公司全球销售网络和服务渠道的陆续形成,世界各国之间经济相互依存性、互补性和影响性不断增强,资源配置、利用、整合效率不断提高,在全球范围内组织技术研发、产品生产、商品流通的跨国公司越来越多,国际经贸交流与投资合作空前繁荣。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政府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举,是中国跨国公司产生和发展的三十年。跨国公司的成长与发展离不开母国的支持,特别是金融政策的支持。世界主要的对外投资国家都相应建立起完善的金融政策支持体系,用以引导并支持本国跨国公司的海外投资与合作。美国在支持其跨国公司发展方面,早已建立了较完备的金融政策支持体系,中国在这方面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本文在客观梳理中美跨国公司受政府金融政策支持具体做法的基础上,客观分析比较两者存在的差异或不足,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及建议,以期推动中国跨国公司的快速成长。

一、美国政府在金融政策方面对跨国公司海外投资支持的做法

美国政府支持其跨国公司海外投资的金融政策主要表现为美国进出口银行和海外私人投资公司提供的贷款及担保支持,以及美国中小企业局的金融支持。

(一)美国进出口银行提供的对外长期贷款

美国政府的资本输出,除对外援助外,主要是通过美国进出口银行提供对外长期贷款。美国进出口银行是隶属于美国政府的一家金融机构,成立于1934年,它既办理对外短期贷款,也办理对外长期贷款,最长的期限可达30年。该银行提拱的对外贷款每笔金额均高于商业银行,而其贷款利率则通常比商业银行低,是典型的国家政策性银行。

美国进出口银行对于厂商对外贷款申请的审核,除与一般商业银行同样重视借方信用和偿还能力外,还着重考虑以下四个因素:一是政治因素,只有在符合美国国家利益的情况下,才能提供贷款;二是业务范围,对外贷款不得妨碍私营银行的业务,即不与商业银行抢业务;三是贷款性质,对外贷款主要是为了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需要;四是贷款作用,对外贷款要对美国出口贸易起到促进作用。

(二)美国海外私人投资公司的融资和担保

美国海外私人投资公司作为联邦政府中一家独立机构,不隶属于任何行政部门,在帮助美国企业拓展海外市场及实现美国对外政策目标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该公司不与一般商业银行抢业务,所提供的金融服务都是一般商业银行所不具备的。该公司主要用金融服务来帮助美国私人企业扩大在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的投资。同时,以美国政府的名义和信用作担保,从多个方面帮助美国私人投资者进行融资,扩大海外投资与合作。该公司目前已经为世界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新建与扩建项目提供融资和担保,涉及农业、能源、自然资源、建筑、电信、银行等各个经济领域。

美国私人海外投资公司只对美国公民投资的新项目、私有化项目、现有工厂改扩建项目提供融资和担保,其客户只能是美国公民,或是完全由美国投资者拥有或控制的外国企业。如果属于外国拥有、美国也投资参股的合资企业,该公司只对其中属于美国投资部分提供担保。对那些可能增加美国潜在出口和就业机会的新的基础设施项目,该公司会设法给予美国公司在与外国同行的竞争中提供帮助,使其处于有利的竞争地位。此外,该公司还为美国中小企业在新兴市场的投资方面提供咨询服务,有针对性地帮助其向海外推销产品和提供服务。

美国私人海外投资公司所提供的融资和担保项目具有一定的前提条件,必须能对美国经济和就业有潜在的正面影响,自身财务状况良好,且对东道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能够带来明显好处。

(三)美国中小企业局的金融支持

美国的中小企业局成立于1958年,主要是为中小企业提供直接投资贷款及对外直接投资的融资。直接投资贷款主要是为了促进中小企业走向海外,帮助其对发展中国家投资。凡是经《财富》杂志评选出的1000家企业之外的中小企业都可以向中小企业局申请直接投资贷款,其金额从90万美元到700万美元不等。对外直接投资的融资主要是指为到友好的发展中国家投资的中小企业投资人提供担保或保险贷款或直接贷款。此外,美国中小企业局还特许和资助设立小企业投资公司,交由私人所有和自主经营,其业务主要是向具有较高风险而难于从一般渠道得到投资支持的小企业提供贷款和投资,进而扩大美国企业的海外市场占有率。

二、中国政府借助金融政策支持其跨国公司海外投资的做法

中国进出口银行和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作为支持“走出去”的政策性金融机构,为对外工程承包和对外投资等业务提供了出口信贷、优惠贷款、担保和保险等政策性金融支持。此外,国家开发银行近年来对“走出去”的企业也提供了越来越多的融资支持。

(一)卖方信贷

中国进出口银行向中国企业开展的对外承包工程项目提供了卖方信贷支持,尤其是能够带动工程施工、施工机具、国产设备、材料、技术管理出口和劳务输出的境外工程承包项目。涉及的主要行业有石油化工、交通设施、电信、电力、制造加工等。表1是中国进出口银行2006-2012年发放对外承包工程贷款情况,反映了该行与企业“走出去”相关贷款的快速增长。

(二)对外优惠贷款

对外优惠贷款是指中国政府指定中国进出口银行向发展中国家政府提供的具有援助性质的中长期低息贷款,亦即进出口银行为业主方提供的买方信贷。自2000年以来,中国进出口银行为支持中国企业在海外开展工程承包业务,帮助发展中国家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双方企业合资合作,向发展中国家为主的业主方提供了数额巨大的买方信贷。

对外优惠贷款主要用于借款国开发和建设具有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的生产性项目、基础设施项目及社会福利项目,也用于借款国采购中国的机电产品、成套设备、技术服务以及其他物资。

(三)资源开发类投资合作法人贷款

国家开发银行向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中国化工、五金矿产等大型企业提供了资源开发类投资合作法人贷款,用以重点支持这些企业集团在境外投资和并购业务对资金的需求。投资和并购的项目主要包括:能源(包括油气资源和国家紧缺金属矿产资源)、原材料、基础设施、农林业开发等,也包括与资源项目配套的基础设施项目等。endprint

国家开发银行提供的法人贷款包括:向“走出去”的资源企业提供股本或软贷款;技术援助贷款,即项目前期费用贷款,最大规模可达到5000万美元,利率为0-3.5%,最长还款期为15年;向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提供大额长期贷款,还款期为15-30年。

(四)境外投资贷款

中国进出口银行对本国企业在境外投资的各类项目所需投资发放的本、外币贷款被称为境外投资贷款,其对象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资企业或中资控股企业;其支持的项目主要包括:带动国内设备、技术、产品等出口的境外投资建厂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提高国内企业产品研发能力和出口竞争能力的境外研发中心、产品销售中心和服务中心项目;开拓国际市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境外企业收购、并购或参股项目,以及境外资源开发项目等。表2是中国进出口银行2006-2012年近7年发放境外投资贷款的情况。

(五)对外投资合作担保

中国进出口银行对外投资合作担保业务为国际担保业务,其支持的范围包括:机电产品、成套设备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对外承包工程、境外加工贸易、海外投资等项目。中国进出口银行总行自1996年开始开办对外投资合作担保业务,2003年以后,该业务全部交由经营性分支机构办理,没有经营性分支机构地区的对外投资合作担保业务由总行营业部办理。实际工作中,中国进出口银行通常以保函(含备用信用证)形式向境外债权人或受益人承诺,当债务人(被担保人)未按有关合同赔付债务或履行义务时,由中国进出口银行履行保函所规定的义务。该业务的管理部门为进出口银行总行国际业务部。

具有法人资格、有外经、外贸经营权,符合《境内机构对外地担保管理办法》要求的企业和机构均可向中国进出口银行申请办理对外投资合作担保业务。

另外,中国进出口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把国内资信程度较高的大型企业的授信额度(含外汇授信额度)延伸到海外投资与合作,允许这些企业总部对其子公司提供融资担保,但是能够获得授信额度的企业为数不多。

(六)信用保险和担保

自2000年开始,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根据企业对外投资与合作业务发展的需要,积极为中国对外工程承包和海外投资企业提供信用保险和担保支持,并联合国内外商业银行开展信用保险项目的融资服务。表3是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2008-2011年支持出口和投资规模。

(七)中非发展基金

2007年3月14日,中非发展基金由中国政府正式批准成立,国家开发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出资和承办了首期10亿美元。中非发展基金总规模为50亿美元,存续期为50年。中非发展基金是国内第一只专注于对非洲国家投资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其投资对象主要为中国企业在非洲投资的企业或项目,以及到非洲开展经贸活动的中国企业。其投资方式与业务范围包括:股权投资、准股权投资、基金投资、投资管理及咨询服务。对非洲国家恢复、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经济型农业和制造业、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产业投资、开展资源领域全方位合作,以及支持中国的企业在非洲开办的工业园区建设等,都是中非发展基金重点支持的行业和领域。

三、中美政府支持跨国公司海外投资的金融政策比较分析

(一)金融政策框架的系统性

从中国政府的金融政策实施主体来看,各种金融政策都出自政策性银行、专门的保险公司、基金等机构,似乎已经形成系统。但与美国相比,无论是美国的进出口银行、美国海外私人投资公司还是美国中小企业局,都是以政策性支持措施为主。美国进出口银行的资金大部分来自于财政部,因为其不以盈利为目标,所以不会产生支付危机,即便出现亏损,它仍旧可以尽最大可能为美国企业提供融资支持。美国海外私人直接投资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三部分,第一是公司自有资金积累;第二是从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借贷;第三是政府提供的廉价借贷资本,其提供的政治风险担保、有限追索权项目融资等都是以美国政府的名誉和信用做担保的。尽管中国支持跨国公司海外投的金融政策总体框架是完整的,但是系统性很差,主要表现为各项金融政策之间不够衔接,指向错位,难以达到聚势成力。例如,实施“走出去”战略以来,中国支持跨国公司海外投资的各项金融政策之间并未因为支持企业“走出去”而产生质的变化,没有形成新的凝聚力。

(二)金融政策内容的协调性

从中国目前执行的各项支持跨国公司海外投资的金融政策内容上看,一些金融政策措施协调性不足,甚至相互掣肘。由于国家战略导向不够明确,国务院尚未建立对外投资合作的常设协调机构和工作机制,相关金融政策出自多个部门,各项金融政策之间的协调性较差,不能形成合力,影响了金融政策的导向性和作用效果。一个监管部门简化的审批程序被另一个部门严格监管起来,这个部门鼓励发展的产业在另外一个部门的审批中却受到限制。这种情况导致跨国公司不知所措,审批成本很高,甚至贻误了跨国公司在海外投资与合作的商机。

(三)金融政策支持的侧重点

纵观中国现行的各种支持跨国公司海外投资与合作的金融政策,几乎都是侧重大企业,尤其是国有大型企业,对于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极为有限。而美国政府十分重视并大力支持中小企业的海外投资,美国海外私人投资公司为美国中小企业在新市场的投资方面提供多方位的服务,有针对性地帮助其向海外推销产品和服务,从而有效地促进了中小企业“走出去”。

(四)金融政策制定的出发点

中国是由计划经济、产品经济逐步转移到商品经济、市场经济轨道上来的,原有的行政、计划等观点对金融政策制定或多或少地带来影响。也就是说政策的制定者强调的是支持力度和带来的结果,而忽略了市场机制的自我调节作用。而美国一直以来强调市场的决定作用,政策的支持只是起到引导及辅助作用。

(五)金融政策实施的大环境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金融基本上实行的是“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分离型经营模式,也就是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分业经营,不允许混业,其业务分别由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监督和管理。而美国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由混业经营取代了分业经营,任何一家金融机构都可以开展金融中介服务,法律上不再区分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保险公司业务,这不仅极大地推动了金融业快速发展和风险管理机制的创新,而且还最大限度地弥补了政策性金融对跨国公司海外投资与合作支持的缺陷或不足。

四、中国加快并完善金融政策支持跨国公司海外投资的建议

第一,加强宏观规划和指导。政府应该在宏观层面上,加强对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市场,以及全球跨国公司布局的研究,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在金融政策实施过程中,强调互利共赢,淡化替代和对抗,强化与当地企业合作,增强利益绑定,通过高度“本地化”来弱化政治风险;重点支持研发增强型、品牌获取型的海外投资并购行为,鼓励中国跨国公司结盟,形成跨国公司产业集群,从而增强综合实力。

第二,创新对外投资合作方式。鉴于国际直接投资的主流方式是跨国并购,而且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的界限逐渐淡化,政府应该鼓励跨国公司创新对外投资合作方式,在原有绿地投资基础上,探索运用股权投资和跨国并购等新的对外投资方式;建好境外经贸合作区,实现优势产业转移;重点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快培育中国的跨国公司和国家知名品牌。

第三,防范对外投资合作外部风险。为防范国际市场社会治安、恐怖主义、地区冲突、战争和金融风险,要健全风险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构筑包括立法、外交、金融等措施在内的风险防范体系。在金融政策上,加大政治风险和经济风险保障的力度;借鉴国外经验,建立风险基金,引导企业增强风险管理和控制意识;通过税前抵扣等方法弥补经营风险造成的损失,支持企业健康发展。

中美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特点及其启示 篇7

公司股权结构, 即所有权结构, 是指公司中不同类型的股东所持公司股份的比例关系。它反映了股份公司的资本构成、权利结构。根据委托代理理论, 公司的股权结构对公司的治理结构和经营绩效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影响。因此为了提高委托代理的效率, 必须慎重安排好各类股东的持股比重, 即公司股权结构。

一般来讲, 股权结构有两层含义, 一是指股权集中度, 指全部股东因持股比例不同所表现出来的股权是集中还是分散。可分为三种类型:股权高度集中 (第一大股东持股50%以上) , 股权相对集中或分散 (第一大股东持股20%~50%) , 股权高度分散 (第一大股东持股低于20%) 。第二个含义是股权构成, 即各个不同背景的股东集团分别持有股份的多少。在我国, 就是指国家股东、法人股东及社会公众股东的持股比例。

综观中、外上市公司, 规模大, 股东人数众多, 不同的股东性质不同, 投资动机不同, 行为特征亦不同, 故不同股东手中股权的性质亦不同, 所占比例亦不同, 所起作用亦不同。股权结构表现为一个股权的集合。从理论上看, 股权结构是企业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的分布状况与匹配方式;从实际运作上看, 股权结构是不同性质的股东持股比例及其相互关系。公司治理的目标是实现治理成本最小化, 企业价值最大化。可见, 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的基石, 以股权结构为基础生成的公司治理结构及其有效运作是公司绩效的保证。

2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分析

2.1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概况

中国的上市公司绝大多数是由原来国有企业改制而来, 按投资主体分, 形成国有股、法人股、公众股和外资股等。国有股和法人股不能上市流通、转让, 并且处于绝对的控股地位。中国84%的上市公司目前仍然直接或间接地被政府最终控制着。这种高度集中型股权结构导致公司治理结构缺失和治理效率低下。

2.1.1 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很不健全

(1) 股东大会形同虚设, 根本难以发挥对董事会的约束作用。因国有股占绝对控股地位, 且“所有者缺位”, 股东大会中的控股股东只不过是代表国有股的政府选派的代表, 并不是真正的股东, 他不会像关心自己的财产那样关心公司;又董事会中70%以上的董事也是政府的代表, 这样董事会做出的决策, 股东大会是不会拒绝的。实际上, 董事会成为了一个凌驾于股东大会之上的权力机构。

(2) 董事会缺乏对经理人员的有效约束, 内部人控制严重。中国上市公司董事会中, 内部董事占三分之二以上, 甚至有的上市公司的董事会全部由内部董事构成, 董事长、总经理由一人担任, 董事会不能有效地监督经理人。

(3) 监事会有名无实, 没有充分发挥监督作用。绝大部分的监事来自于公司内部, 又是董事长、总经理的下级, 他们难以发挥监督作用。

(4) 政府凭借国有股股东的身份, 左右了公司的股东大会、董事会、高级经理, 使得公司的经营目标成为经济目标与政治目标的混合体。国有股股东对公司的控制表现在产权上趋于弱控制, 在行政上则趋于强控制。他们利用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 凭借控制权, 谋取个人效用最大化。

2.1.2 公司外部治理机制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

(1) 公众股虽然可以自由流通, 但因持股比例低, 即使全部被收购, 也不能动摇国有股股东的控制地位。公众股股东不但“用手投票”难以发挥其监督作用, 而且“用脚投票”机制也失灵, 对在位经理影响也不大。

(2) 中国的经理市场发挥作用有限。因大部分上市公司的高级经理由政府任命, 并不通过经理市场的充分竞争被选聘, 所以在位的经理并不太在意经理市场的情况, 却十分在意政府的“脸色”。

(3) 产品市场、劳动力市场等市场的变化对经理的约束力也有限。所以, 中国上市公司这种扭曲的股权结构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公司内、外治理机制的相互脱节, 要求人们必须继续改革, 完善股权结构。

2.2 股权结构的特点

从股权结构的比较可知, 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有三大特征, 实为三大弊端:

(1) 股票发行种类过多, 且同股不同权不同利。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本不仅有国家股、法人股、内部职工股、转配股、A股、B股、H股和N股, 而且每一种股本在投资形式、投资成本和股东权益等方面都有不同的内涵, 有不同的运作方式。既有内资股、外资股之分, 又有流通股、非流通股之分;既有公司内部股、外部股之分, 又有自然人股、法人股之分。这种复杂性, 常常把我们自己都搞得晕头转向。

(2) 股权过度集中在不具有人格化的全名或其代表——国家手中, 有效持股主体缺位现象严重。我国上市公司61%的股本是国家股, 从理论上讲, 国有股的产权主体是全民或其代表——国家, 产权主体是明确的。在实践中, 国有股的权利代表只能委托政府有关部门和政府官员出任, 但他们与国有资产经营好坏没有直接利害关系, 一旦与所有者目标发生冲突, 就会以行政目标代替所有者目标而使所有者利益受到损害。

(3) 股权流通性差。股权本是一种虚拟资本或商品, 只有在流通中才能形成合理价格, 实现筹集资金、配置资源、优化公司治理等多种功能。不合理的股权结构已成为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不良因素。

3 美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分析

3.1 美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概况

美国是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也是股份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其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经过长期的演进, 到现在呈现出高度分散化的特征。著名的美国企业史专家钱德勒 (Alfred D.Chandler, 1987) 在其名著《看得见的手》中, 探讨了从1840—1940年这一百年的时间里, 美国企业如何由股权集中的家族式企业演变成股权分散的现代企业。美国上市公司的持股主体经历了由个人股东完全持股到个人股东与机构股东共同持股的演进。

美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以金融投资机构为主的美国模式为主要特征, 如表1所示:目前美国最重要的股东是机构投资者。机构投资者在上市公司中持股比例虽然很高, 但并不影响美国股权结构的高度分散性。原因是机构投资者以群体形式虽然拥有一个上市公司的大量股份, 但因受有关法律和制度的限制, 该群体中每一个机构投资者持有该公司的股份比率较小。但美国的法律允许单个机构投资者同时投资持有多家上市公司的股票。这样作为一个利益群体, 机构投资者对上市公司具有控制作用, 但该公司的每一个机构投资者都不影响公司的控制力, 所以美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集中度不高 (见下表) 。

单位:%

资料来源: OECD《上市股东构成状况2007年》。

3.2 股权结构的特点

(1) 以个人和机构投资者持股为主。

美国公司的资产主要来自于个人和机构投资者, 20世纪70年代开始, 美国股票市场上出现了股份从分散走向集中的趋势, 而且这种集中并不是向个人大股东的集中, 而是向机构投资者的集中, 以各种养老基金、共同基金、投资公司、保险公司、慈善机构等为主的机构投资者目前已成为美国最重要的股东。养老基金、保险基金、共同基金为机构投资者的三大主力, 1996 年三者的总和达43%, 几乎占据半壁江山。

(2) 股权分散化。

美国公司以高度发达的个人产权为主体, 公司的股东数目众多, 极为分散, 往往一家公司有数以百万计个股东, 而且单个股东持股的数量非常有限, 所持股票份额占公司总股本的份额很低, 公司最大股东的持股份额也很少超过5%。例如, 美国最大的企业——通用汽车公司, 它的股东人数多达200多万, 股票总数为4亿股, 平均每个股东只持有200股。

(3) 股权流动性强。

美国公司特别是上市公司的股权流动性较强, 而股权结构的稳定性较差。由于美国公司的持股主体以个人和机构投资者为主, 个人股东的持股目的主要是追逐股息和股价差额收益, 而机构投资者作为这些私人投资者的代理, 受到作为股权终极所有者的广大个人股东短期获利要求的制约, 要分散投资风险, 不断改变投资组合, 实现基金的优化配置。因此, 个人和机构投资者持股的短期性质促使股票交易十分频繁, 从而导致美国公司股票的流动性较大。

4 美国股权结构对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优化的启示

我国的社会制度与美国不一样, 生产力水平也有很大的差距, 但就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司制度的运作来讲, 无疑是有共同规律可循的。从以上对美国股权结构特点的研究中, 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启示: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结构的基础, 要实现公司的有效运作, 首先必须使公司股权结构大体合理。股权过于分散, 必然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 这不仅是因为公司有众多股东时, 股东之间达成协议成本较高, 还由于单个股东认为自己对公司经营的关心与最终给自己带来的收益不对称而将注意力集中在股票价格的涨落上, 其结果是导致公司经营行为的短期化。

由于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结构的基础, 公司治理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受股权结构的制约。因此, 改革我国的股权结构应有利于竞争, 同时应形成高度竞争性的制度安排体系, 鉴于此, 我国股权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是:

(1) 结合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 有计划、分阶段、大幅度减少“有所不为”领域企业的国有股比重, 甚至完全放弃大多数竞争行业上市公司看控股权;在“有所为”领域, 也应将国有股比重降至刚好控股水平, 放大国有资本, 提高国有资本的控制力。

(2) 发展多元投资主体, 放宽对个人持股比例限制, 使社会公众股股权相对集中, 特别是要注意培养以各种基金组织为主体的机构投资者, 以增强外部人对内部人的监控动机和能力。

(3) 完善有关的法规制度, 从政策法规层次上为股权结构调整提供依据, 使其具有保护公平竞争的功能;逐步统一股票市场, 解决国家股和法人股的流通问题, 完善所有者的控制权。

(4) 鼓励员工、管理者持股。实行委托投票、累计投票、网上投票的制度, 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

(5) 大力培育充分竞争的资本市场、经理市场、产品市场、劳动力市场等, 使各类市场相互影响、相互依赖。

(6) 政府应采取行动, 大范围、多层面, 广泛持久地宣传, 让公平竞争的理念深入人心, 并与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相融合。

摘要:股权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公司控制权的配置及公司治理机制的运作方式, 并在某种情况下影响甚至决定公司治理的效率。和美国相比, 我国企业的股权结构存在明显缺陷, 集中表现为股权结构过于复杂, 过度集中在不具人格化的国家手中, 流通性太差, 因此应立足我国国情, 借鉴美国成熟模式, 指导我国股权结构的改革和优化, 这对完善我国公司制度, 提高公司制企业的运行效率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美上市公司,股权结构,比较研究,启示

参考文献

[1]钱德勒.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7.

[2]张义忠.对美国公司治理中的股权分散与流动的辩证思考[J].经济问题, 2003 (1) :55-57.

[3]刘芍佳.终极产权论、股权结构及公司绩效[J].经济研究, 2003 (4) :51-61.

[4]毕先萍.公司股权结构安排的制度路径[J].当代经济研究, 2004 (10) .

[5]李贞.对甘肃省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思考[J].甘肃科技纵横, 2006 (2) .

中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审计比较研究 篇8

一、内部控制审计发展历程比较

(一) 美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审计的发展历程

2002年, 美国国会颁布了《萨班斯-奥克利法案》, 首次提出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的要求。该法案的显著特征就是强制要求所有在美国上市的公司, 除了定期的向公众提供财务报告以及相关的公司资料外, 同时还要提供企业的内部控制报告, 企业的经营者还要对其财务报告信息的真伪及其内部控制运行是否有效进行评价, 注册会计师要分别对经营者评价后所报告的财务报告和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审计, 并发表审计意见。

随后, 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 (PCAOB) 发布审计准则, 对会计师事务所执行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工作进行了规范。在当今美国, 内部控制审计成为与财务报表审计并行的一种新审计业务, 其发展大体经历三个阶段:在财务报表审计中的内部控制评价测试阶段;内部控制审核及报告阶段;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的产生与发展阶段。需要特别说明的是, 这三个阶段的划分是为理清美国内部控制审计的基本发展脉络, 并不意味着到了内部控制审计阶段, 再执行财务报表审计就不用进行内部控制评价了。

(二)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审计的发展历程

2002年2月,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内部控制审核指导意见》, 对注册会计师就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与会计报表相关的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认定进行审核, 进而发表审核意见制定规范, 正式确立了我国的内部控制审计制度。2003年4月中国内部审计协会颁布了《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内部控制审计》, 它是为了规范内部审计人员审查与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 根据《内部审计基本准则》而制定的。基于COSO框架的评价方法, 从被审计单位的控制环境、风险评估过程、信息系统和沟通、控制活动、监督五个方面评价内部控制系统。

2005年10月, 证监会发布《关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意见》的通知, 要求上市公司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完整性、合理性及实施的有效性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 同时要通过外部审计对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及公司的自我评估报告进行核实评价。2008年6月和2010年4月, 我国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和保监会等五部门分别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确立了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制度, 要求执行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企业, 必须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其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审计。其中《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自2011年1月1日起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施行, 自2012年1月1日起在上交所、深交所主板上市公司施行。2011年12月30日, 深圳证券交易所在《关于做好上市公司2011年年度报告披露工作的通知》中第十六条规定:“2011年1月1日起先行执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财会[2008]7号) (以下简称‘《规范》’) 的A+H公司和内控试点企业 (见附件1) , 应按《规范》的要求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和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

由此可见, 美国的内部控制制度起步较早, 发展已趋于成熟, 拥有了一套相对独立, 相对完善的准则指导体系。与之相比较, 我国的内部控制审计起步晚, 内部控制审计业务在我国仍然处于探索起步阶段, 制度体系建设较为松散, 仍然需要一个逐步适应、不断完善的过程。比如, 美国PCAOB颁布的AS5指出的审计对象为管理层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评估报告, 而我国颁布的《内部控制鉴证指引》则是以企业内部控制为审计对象。

二、内部控制审计定义比较

(一) 美国内部控制审计的定义

2002年6月, 美国证券监管委员会 (SEC) 根据《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404条款的规定, 要求上市公司的年度财务报告应包括一份对公司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评估以及一份由审计人员对此评估出具的审核报告。2004年美国PCAOB后续出台了AS2审计准则, 这时内部控制审计的定义变为:公众公司的审计人员需要在财务报表审计的同时进行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具体来看, 美国的内部控制审计定义在这两年中:对内部控制的保证程度从审核到审计在两年之间提高一个档次;评价内容由对评估报告转变为内部控制有效性。

(二) 我国内部控制审计的定义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指出, 内部控制审计, 是指会计师事务所接受被审计单位委托, 对被审计单位在特定基准日的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并出具审计意见。首先需要指出的是指引提出的内部控制审计的涵义中特定基准日的概念。这里所指的内部控制审计只是注册会计师基于特定基准日, 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有效性发表审计意见, 而不是对财务报表涵盖期间内的内部控制有效性发表审计意见。但由于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并不是时点性的, 而是时段性的概念, 因此注册会计师不是只需要对该基准日的内部控制发表意见, 而是要考察以该基准日为时点的一段时期内被审一计单位内部控制设计以及运行的情况。其次, 《指引》中还指出, 被审计单位的董事会应当建立健全并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 并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评价, 这是企业的内控责任。注册会计师的责任是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实施审计程序, 并对其有效性发表审计意见。也就是说, 是否建立并执行有效的内部控制是被审计单位的责任, 而注册会计师的责任是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建立与执行的有效性进行审计并发表审计意见。因此, 审计对象是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的有效性, 即设计有效且运行有效。

三、内部控制审计目标比较

众所周知, 国际上通常认为内部控制应实现三大目标即合理保证:一是财务报告 (含相关信息) 的可靠性;二是经营的效率和效果;三是对法律法规的遵守。

(一) 美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审计目标

2004年美国PCAOB颁布的AS2指出, 审计目标是审计人员对管理当局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 (Internal Control over Financial R epor ting, 以下简称ICFR) 的有效性评估报告发表意见, 指出审计人员要合理保证被审计单位的ICFR, 在所有重大方面符合COSO报告或类似标准。由于PCAOB审计准则要求实行“整合审计”, 通过整合审计, 可以同时实现两种审计目标, 审计人员既可以通过财务报表审计的发现来检查内部控制是否有效, 也可通过ICFR审计得到的发现和结论, 帮助审计人员更好地计划和实施审计程序, 以确定财务报表是否公允地表达。这样, 整合审计能改进两种审计的质量和公正性, 有效节约成本。美国PCAOB颁布的AS5的修订中进一步明确内控审计目标, 在对财务报告内控和财务报表的综合审计中, 审计师应该设计他的控制测试, 以同时完成两项审计的目标:一是获取足够的证据, 以支持审计师对截至年末财务报告内控的意见;二是获取足够的证据, 以支持审计师为审计财务报表开展的控制风险评估。

(二)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审计目标

根据我国《内部控制审计指引》中的定义, 内部控制审计的目标是就特定基准日内控的有效性获取合理保证。在整合审计中, 注册会计师要同时实现两个目的:获取充分、适当的证据, 支持在内部控制审计中对内部控制有效性发表的意见;获取充分、适当的证据, 支持在财务报表审计中对控制风险的评估结果。

由此可见, 美国强制必须实行整合审计, 也必须同时实现两个目标, 而中国可以在整合审计时同时实现两个目标;在分开审计时各自的目标也非常明确。

审计准则的国际趋同, 不仅仅是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对会员组织的要求, 也是其他国际组织的要求。围绕着审计准则的国际趋同, 我国进行了一系列艰苦而卓有成效的探索, 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实现准则国际趋同, 在我国职业界已经达成广泛的共识。

摘要:2011年10月,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实施意见》, 为注册会计师更有效地执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业务提供了全面的技术指引, 这是提升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信息披露质量和内部控制水平的重要举措, 也标志着我国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逐渐重视。从世界范围看, 美国内部控制审计的发展历史最为悠久、最具有代表性, 最值得我们借鉴。故本文从内部控制审计发展历程、定义、目标等几方面对两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审计进行比较研究。

关键词:内部控制,内部控制审计,内部控制审计目标

参考文献

[1]李金栋, 王建中.中美内部控制审计比较研究[J].财会研究, 2010 (21) :65-67.

[2]阚京华, 曹俊.美国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准则变化解析[J].会计之友, 2008 (4) :62-63.

中美公司 篇9

一、理论框架

本文运用Hofstede五维文化维度及Hall的高低语境理论为理论基础, 结合Singh提出的理论框架, 对中美各15家医药公司主页进行对比研究。

Hofstede在著作中提出五维文化维度, 它们分别是权力距离, 个人主义/集体主义, 男性维度/女性维度, 不确定性规避, 长期取向与短期取向;个人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集体与个人的关系, 前者注重个人发展, 后者强调集体的重要性。男性维度强调男子气概, 好胜, 进取心强, 而后者与之相反。不确定性规避是强调对未来的不确定威胁的程度。Hall的理论中高语境是指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内化在个人身上, 而很少存在编码清晰的讯息中, 低语境相反。

Singh提出文化分析网页框架, 将网页设计因素与Hofstede文化维度与Hall文化语境结合起来, 笔者从中选取适合本次调查的观察点来对医药公司进行调查研究, 具体研究贸易交易, 商标, 广告, 动画, 动画图片, 进入页面, 字体, 推销方法, 代言人, 首席执行官图片, 获奖, 对称性, 有效导航, 顾客服务, 链接, 导航栏等方面。

二、研究方法及过程

本文选用内容分析法作为本调查的研究方法, 内容分析法最早产生于传播学, 是一种对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研究方法, 由表征的现象推断出准确的意义, 现在该研究方法被广泛应用各领域中。本次调查的中美15个医药公司分别是IMS Health数据库提供的排名前十五的公司Pfizer, Merck&Co, Johnson&Johnson, Eli Lilly, Abb Vie, Amgen, Bristol-Myers Squibb, Gilead Sciences, Baxter International, Mylan, Celgene, Biogen Idec, Allergan, Abbott Laboratories, Forest Laboratories.中国公司根据医药工业信息网发布的排名前十五名公司, 这里没有对三家跨国医药公司进行调查研究, 为了提高数据的准确性, 所选公司都是中国与美国的本土医药公司, 对其网站主页进行文化对比研究。本调查的中国公司有广药集团、修正集团、扬子江药业集团、华润医药集团、中国医药集团、威高集团、哈药集团、石药集团、上海医药、齐鲁制药、华北制药、济民可信, 步长集团、中国远大集团, 杭州华东医药。

本调查基于以下几方面对网页差异进行对比分析研究, 根据各要素进行解码分析, 贸易交易:贸易交易款项清晰与否, 是/否;商标:主页是否有公司商标展示, 是/否;广告:是否有广告, 是/否;动画:是否有动画, 是/否;动画图片:是否有动画图片, 是/否;进入页面:是否有进入页面, 是/否;字体:是否有字体大小的改变, 是/否;推销方法:是否有五星产品的推销, 是/否;代言人:是否有代言人, 是/否;首席执行官的图片:是否有首席执行官的图片, 是/否;获奖:是否有公司获奖情况的展示, 是/否;对称性:主页的布局是否对称, 是/否;有效导航:导航是否有效, 是/否;顾客服务:是否有顾客服务, 是/否;链接:是否有其他公司的链接, 是/否;导航栏:是否有导航栏, 是/否。

根据各网页的特点, 得出相关数据:中国公司:贸易交易:是7%, 否93%;商标:是100%, 否0%;广告:是47%, 否53%;动画:是40%, 否60%;动画图片:是87%, 否13%;进入页面:是27%, 否73%;字体:是100%, 否0%;推销方法:是40%, 否60%;代言人:是13%, 否87%;首席执行官的图片:是20%, 否80%;获奖:是47%, 否53%;对称性:是100%, 否0%;有效导航:是100%, 否0%;顾客服务:是53%, 否47%;链接:是20%, 否80%;导航栏:是100%, 否0%。美国公司:贸易交易:是33%, 否67%;商标是:100%, 否0%;广告:是13%, 否87%;动画:是7%, 否93%;动画图片:是47%, 否53%;进入页面:是7%, 否93%;字体:是100%, 否0%;推销方法:是7%, 否93%;代言人:是0%, 否100%;首席执行官的图片:7%, 93%;获奖:是13%, 否87%;对称性:是7%, 否93%;有效导航:是100%, 否0%;顾客服务:是80%, 否20%;链接:是0%, 否100%;导航栏:是100%, 否0%。

以上调查旨在探索文化对于网页制作的影响, 基于Hofstede文化理论, 通过上文调查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美国在贸易交易、顾客服务方面数据高于中国, 中国在广告、代言人、推销等方面高于美国, 由此可见中国重视产品宣传, 通过网络平台加大产品宣传力度, 从权力距离方面, 中美医药公司在网页主页都有公司的标志, 商标多放置在左上角显眼位置, 便于顾客辨认公司, 商标设计方面也极具特色;不确定规避中, 顾客服务美国80%高于中国53%, 美国重视顾客服务, 网页主页便于满足顾客需求。高语境国家人出现的频率要高于低语境国家, 中国医药公司主页中人出现的频率也高于美国。

三、结论

通过对中美医药公司主页的跨文化对比调查研究, 将网页与跨文化研究推入新的领域, 文章尝试将文化维度与网页设计结合起来, 希望给中国医药公司网页设计者一些启示, 网页设计中, 多增加利民惠民的导航, 减少一些产品的广告及代言, 增加公司的版面设计效果。

本文还有许多的不足, 在观测差异时由作者一人完成, 其中会有数据偏差, 网页设计还具有一定的更新性和行业特性, 可能会影响其中的数据, 所做调查会有片面的缺点, 因此对于将文化维度与网页设计很好结合起来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参考文献

[1]CALLAHAN E.Cultural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the Design of University Websites[J].2005, 11 (1) .

[2]HALL, EDWARD T, HALL M R.Understanding Cultural Differences[M].Yamouth:ME:Intercultural Press, 1996.

[3]HOFSTEDE G.Culture&apos;s Consequences:International Differences in Work-related 8Values[M].Beverly Hills, CA:Sage, 1980.

[4]MARCUS, A, GOULD.E.W.Crosscurrents:Cultural Dimensions and Global Web User-Interface Design:What?So what?Now what, 2002:32-46.

[5]SINGH N, BAACK D W Web site adaptations:a cross-cultural comparison of US and Mexican web sites[J].2004.

[6]TROMPENAARS F.Riding the Waves of Culture:Understanding Cultural Diversity in Business[M].London:Economist Books, 1993.

[7]胡彬.跨国汽车公司针对中美汽车市场网站设计的跨文化研究[D].广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09.

中美公司 篇10

(一) 公司治理的概念

“治理”一词, 来自拉丁文“gubernare”, 含有“统治”或“操控”的意思。法国政治学者让—皮埃尔·戈丹在《何为治理》中对治理的定义表明, 治理一词的发明源于人们对统治一词的厌恶, 凸显了现代民主思想。让—皮埃尔·戈丹指出, 在中世纪末, gouverne、gouvernement和gouvernance这三个词的意义是等同的, 并且可以相互替换使用。全球治理委员会研究报告 (2004) 中指出, “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物的诸多方式的总和。”[1]这意味着治理来自政府但又不限于政府的社会公共机构和行为者。

从20世纪30年代起, 在美国关于组织尤其是企业的指导作用中开始使用一个很久不用的词———治理 (英文为:governance, 法文为:gouvernance) 。人们开始关注企业本身的结构、内部组织、各生产单位之间的分工形式以及与上游和下游企业的关系。正是从这一点出发, 人们开始研究公司治理。其目标是研究企业内以发展有效协调为目的的机制, 其主体为临时结成的协会组织或者通过合同形成的关系。公司治理研究的目的是了解这种协调形式的主宰。诚然, 治理不是某个专门学科的理念, 其最初的出现也是多级的。在20世纪的最后十年, 治理出现于包括经济、公共管理、社会学以及政治学的诸国领域[2]。知识界长期以来围绕现代治理 (即现代政治治理) 、多层次治理 (即多层次制度治理) 和公司治理 (即企业治理及其交易成本) 三个方面丰富各自的内容。但是, 公司治理理论的发展引人侧目。

公司治理 (corporate governance) , 是一个颇具争议的概念, 到目前为止, 学术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凯文等 (Kevin et al., 1999) 认为, 公司治理是能够使公司成功运作的结构、过程、文化和系统。责任是治理的一个子集, 包括监控、评估和控制组织的代理人以确保他们的行为维护股东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权益。OECD对公司治理的定义是:公司治理是一种据以对工商业公司进行管理和控制的体系。它明确规定了公司各参与者的责任和权力分布, 诸如董事会、经理层、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 并清楚地说明了决策公司事务时应遵循的规定和程序。同时, 它还提供了一种结构, 使之用以设置公司的目标, 也提供了达到这些目标和监控运行的手段[3]。在当代, 公司治理是改善经济效率和促进投资者信心增长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公司治理涉及了整个有关公司经营管理层、董事会、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 也提供了一个框架而有助于确定公司发展目标、实现目标的手段、对执行过程的监控。良好的公司治理将对董事会和经营管理层推动公司和股东利益目标的实现, 提供适当的激励并采用有效的监控。

(二) 公司治理理论的发展

公司治理理论的发展划分为两个阶段:

1. 第一阶段 (18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

这一阶段的突出特点是强调对股东利益的保护。

早在1776年, 亚当斯密在其《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已经触及股份公司因存在经营者和资本所有者之间的利益不一致而引起的代理问题[4]。但是, 在20世纪20年代以前, 由于当时占主导地位的企业形式是个人业主制和合伙制, 所有者仍然拥有企业的控制权, 治理问题不会存在, 因此代理问题及其缺陷还不突出。

20世纪20年代以后, 公司制企业, 尤其大规模公司制企业中所有权已相当分散, 所有者更加远离企业, 这为经营者背离所有者利益提供了可能。伯利和米恩斯在1932年出版的《现代公司和私有财产》中指出, 所有权和经营权的持续分离可能会使管理者对公司进行掠夺。20世纪60年代以来, 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及经营者支配公司进一步加剧, 经营者支配公司资产的情况在英日美德都已非常突出。在多数公司董事会中, 经理人员占了多数, 一些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兼任董事长, 经营管理者控制公司导致偏离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的各种弊端越来越引起关注。

1979年, 威廉姆森发表《现代公司的治理》, 正式提出了“公司治理”这一概念, 1984年和1985年, 他又连续发表《公司治理》、《治理经济学:框架和含义》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等论著, 对公司治理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归纳和分析。此后, 詹森、麦克林和墨菲等学者对于公司治理不断向纵深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他们强调通过降低代理成本来实现资本所有者的最大利益。

Mayer认为, 公司就是为其投资者服务的一种结构安排, 控制权的膨胀与所有权的弱化导致了公司治理问题的产生, 因此对于董事会的监督与激励的一切安排都是公司治理的内容。Shleifer和Vishny提出了他们经典的论断, 认为公司治理就是讨论如何使资金供应者收回投资并获得合理收益的各种方式[5]。股东利益导向的公司治理认为, 公司是为了股东的利益最大化服务的。股东导向的公司治理的治理主体是股东, 属于狭义的公司治理。由于其过于强调股东的利益, 而忽略其他相关者的利益, 挫伤其积极性。

2. 第二阶段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

这一阶段的突出特点是强调利益相关者在公司的权益。

1984年, Freeman最早从管理战略的角度给出了利益相关者概念的完善定义, 企业追求的是利益相关者的整体利益, 而不仅仅是某些主体的利益。股东仅仅只是公司众多利益相关者中的一员, 因此企业的经营决策者不仅要为股东的利益服务, 而且必须要考虑这些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或接受他们的约束,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提出给传统的股东至上理论造成了巨大的冲击[6]。1995年, 布莱尔在其出版的《所有权与控制:面向21世纪的公司治理探索》中, 系统地提出了他的利益相关者模型, 即公司不仅要对股东负责, 还要对经理、雇员、债权人、顾客、政府和社区等更多的利益相关者预期做出反应, 并协调他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她强调, 尽管保护股东的权利是重要的, 但它却不是公司财富创造中唯一的重要力量, 过度强调股东的力量和权利会导致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投资不足, 很可能破坏财富创造的能量。

近几年, 新利益相关者模型进一步扩大了利益相关者范围。Clarkson认为, 利益相关者是指对于公司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享有或提出权利或利益的, 包括公司生存密切相关的以及虽不是与公司生存密切相关, 但是公司的行为影响其利益的自然人或团体。利益相关者导向的公司治理的支持者中最具代表性的学者是Blair教授, 她认为单纯的将企业视为资产的联合是对其他参与者投资获益期望的一种侵害。公司是一个法律框架而非是实物资本的集合, 其作用在于治理那些对企业具有特殊投资的主体间的关系。投资者并不限于股东, 还包括例如人力资本的投资者即雇员, 以及顾客、供应商、贷款人等等。她进一步指出公司治理就是公司控制权安排本身, 这些利益相关者对公司进行了专业化投资, 他们与股东一样都享有对自己投资会获得相应收益的期待权, 因为他们和股东一样承担了相应的风险。因此, 公司应该为所有利益相关者服务, 公司治理制度应该为利益相关者分配公司控制权、给予相应的收益以及承担相应的责任和风险[7]。刘黎明和张颂梅认为, 公司治理就是要让所有对公司进行专用性资产投资, 而对公司的财富创造作出贡献的产权所有者都参与其中[8]。

按照对于公司的重要性, 利益相关者被分为两级:一级是指那些对公司的生存不可缺少的人或组织, 如所有者、客户、职员、社区、政府, 有时还包括供应商和债权人等;二级包括那些与公司生存关系不大但利益有影响的其他组织和个人, 如环境保护主义者、媒体、学者和批评家、贸易组织, 甚至竞争者。新利益相关者模型的倡导者注重发现治理原则, 用于指导公司处理与相应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利益相关者模型下的公司治理又称为广义的公司治理, 亦可称之为利益相关者导向的公司治理。

对于公司治理内涵的这两种不同理解, 对应着两种典型的公司治理模式即股东导向的公司治理模式与利益相关者导向的公司治理模式, 后者的观点更具时代意义, 也是未来公司治理的发展方向。因为公司的所有者并非只是股东, 正如Blair所说, 那些对公司进行专用性投资的都是公司的所有者;知识社会的今天, 人力资本的地位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 它甚至决定了一个公司的生死成败;对于公司契约本质的认识, 使公司实质上成为利益相关者之间契约的集合;利益相关者导向的公司治理更符合社会的道德期望, 这样的共同治理更利于弱化矛盾减少剥削, 更利于实现法律的价值目标及公平正义与经济民主;从关于公司目标是利益最大化还是同时兼顾社会责任的论战开始, 公司社会责任已经成为普遍的共识, 利益相关者模式与公司社会责任理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9]。亚太经合组织 (OECD) 也在《OECD公司治理原则》中强调应该确认公司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利, 鼓励公司与他们开展积极合作[10]。

二、中美德日公司治理趋势比较

(一) 中美德日公司治理的改革趋势比较

1. 地区:中国

公司治理改革趋势:中国公司治理框架改革主要体现在《公司法》《上市公司治理准则》《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等国家法律和监管规章当中。一是规范治理架构。进一步明确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的责、权、利;明确定位党委的职责;规范对集团下属的子公司治理。二是健全公司治理机制。重点建立科学的、多元化的薪酬激励机制;健全全面风险内控体系, 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完善保护中小股东利益的机制。三是完善外部治理。完善法律法规, 改善外部治理;通过配套规定细化独立董事的职责, 强化监事会对董事会的监督职能;规范政府职能, 改善公共治理;进一步加强信息披露。

2. 地区:美国

公司治理改革趋势:美国公司治理改革的最新成果体现在2002年7月颁布的萨班斯法案 (Sarbanes-Oxley Act) 和2010年7月签署的金融改革法案。一是萨班斯法案完善了公司信息披露机制, 增加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义务, 进一步明确和完善了有效监管的三个核心原则, 即信息的准确性与可获得性原则、管理责任原则和独立审计原则。二是美国金融改革法案, 设定了衍生产品市场的新规定, 在美联储创建消费者保护机构, 对包括购房贷款和信用卡产品在内的所有市场进行监督。其主要内容包括强化对金融市场投资者的保护力度、改革金融机构高管薪酬与公司治理结构和完善金融产品销售与购买环节的金融监管。

3. 地区:德国

公司治理改革趋势:第一, 实行金融市场自由化。从1990—1998年, 德国颁布了三个金融促进法案, 对现行金融体系实行彻底改革, 加强国家金融部门在全球金融服务市场中的竞争力。第二, 推进更多的公开和透明。对内部人交易实施强有力的法律限制, 对证券发行者的信息报告提出严格的要求。1998年, ISA或US-GAAP被引入, 替代HGB (Germ an Comm ercial Code) , 增加会计透明度, 为外国投资者提供较好的资本进入通道, 也为单个的私人投资者提供公司绩效的准确信息。第三, 降低银行对公司治理的影响。自1998年以来, 如果银行持有一家公司超过5%的股权, 不再履行代理投票权。第四, 改革公司所得税法。从总体上消除由银行和大公司出售长期持有的股份所获利润的税收, 使得资本市场更具有活力。1998年的法律同样规定公司能够回购自身10%的股份, 并允许公司对经理人员建立股票期权制度。

4. 地区:日本

公司治理改革趋势:一是股权结构的调整, 减少企业之间的交叉持股并降低金融机构的持股比例, 同时引进包括养老基金、信托投资公司和人寿保险公司等在内的机构投资者和国外投资者。二是推进董事会制度的改革。主要是减小董事会规模、增加董事会的独立性以及将经营决策和业务执行分离。通过上述改革, 从企业外部来看, 既减少了金融机构与企业的关联关系, 降低了企业对银行的依赖, 降低了金融风险。同时又增强了股权的流动性, 为形成有效的外部监控机制创造了有利条件。从企业内部来看, 既有利于增强董事会对经理层的监督作用, 又有利于提高董事会的工作效率。

(二) 公司治理理念出现趋同倾向

全球化浪潮带动了大量的国际贸易、对外投资和跨国证券投资, 这些跨国界的经济活动, 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公司治理实践带往另一个国家或地区乃至全球。基于经济全球化的强大推动力量, 各种公司治理模式与时俱进, 相互借鉴, 彼此融合, 形成公司治理模式趋同态势。经济全球化加速公司治理趋同, 即经济全球化引发各国公司治理模式所处的经济环境发生变化。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由于不同公司治理模式的内在固有缺陷使得彼此间相互借鉴。由于不同的公司治理模式在各自的环境中发展变化, 表现出各自优势的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以外部市场为依托的英美模式开始质疑其自身的有效性, 转向公司内部寻求更强硬的监督。如美国萨班斯法案完善了公司信息披露机制, 增加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义务, 进一步明确和完善了有效监管的三个核心原则, 即信息的准确性与可获得性原则、管理责任原则和独立审计原则。

而德日模式则反思内部治理僵硬带来的弊端, 如德国实行金融市场自由化、改变资本市场的规章, 推进更多的公开和透明, 对内部人交易实施强有力的法律限制, 对证券发行者的信息报告提出严格的要求, 使资本市场更具有活力;日本公司治理改革对股权结构进行调整, 推进董事会制度的改革, 降低企业对银行的依赖, 降低了金融风险。同时又增强了股权的流动性, 为形成有效的外部监控机制创造了有利条件。

中国在专制传统的文化背景下, 公司治理呈现关键人 (家族、政府等) 约束的特征, 为公司“内部人控制”创造了条件, 其结果严重地损害了中小股东和公司的利益, 降低了公司的治理水平和公司绩效。在国有企业中国家股和国家控股机构持股仍占主导地位, 政府通过在董事会中的控制作用委派企业管理人员和实行一定的激励, 从而有效地监控企业管理。然而, 频频上演的上市公司丑闻暴露出“内部人控制”、“大股东控制”和公司外部治理市场滞后等问题, 引起我们的反思, 推动了一系列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

三、中国公司治理改革的建议

(一) 形成合理的公司股权结构

合理的公司股权结构, 是建立公司内部制衡机制和有效监督机制的基础。中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一股独大的状况, 控股股东极易利用其控股地位侵占上市公司的资金, 严重影响上市公司的经营, 直接损害了上市公司和投资者的利益。因此, 需要积极推进股权多元化, 改变上市公司一股独大的状况[11]。

(二) 推进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

尽管利益相关者公司治理理论本身并不完善, 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的途径也处于实践探索中, 但已日渐成为各国公司治理发展的一种趋势。在中国公司治理的实践中, 突出地存在“内部人控制”和公司外部治理发展滞后的问题, 包括中小股东、债权人、职工等在内的利益相关者受到侵害的事件时有发生。因此, 推进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 可以加大对大股东和管理层的制约, 成为中国完善公司治理的有效途径。

(三) 完善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体系

有效的公司治理需要建立良好的内部制度体系。加快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建立内部控制系统。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平衡所有者、管理层和员工等所有相关者利益, 增强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 完善市场法制环境

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时间不长, 相应的法制建设也相对落后。需要通过加强法制建设, 明确公司治理利益相关方的权利和义务, 建立透明的市场经济环境。通过进一步发挥司法系统、行政监管和自律性组织的治理效能, 形成系统的外部治理机制, 完善外部治理环境, 增强各方对资本市场的信心。

摘要:利益相关者导向的公司治理模式因其更为鲜明的时代意义, 成为未来公司治理的发展方向。中美德日公司治理改革发展趋势比较表明, 现代公司治理模式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呈现相互借鉴, 彼此融合的态势。中国公司治理改革借鉴多元治理优势, 内外兼修, 提升公司治理效率:一是形成合理的公司股权结构;二是推进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三是完善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体系;四是完善市场法制环境。

关键词:公司治理,内部控制,改革发展,利益相关方,投资者

参考文献

[1]谢舟.社区传统治理惯性与现代法治建设[J].人民论坛, 2010, (14) .

[2][法]让-皮埃尔·戈丹.何谓治理[M].钟震宇, 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1.

[3]于东智.公司治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6.

[4][澳]贾斯汀·奥布莱恩.公司治理:全球化时代的规制和公司治理[M].高明华, 等, 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1:6.

[5]Shleifer Andrei, Robert W.Vishny, “A Survey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The Journal of Finance6 (1997) :737-783.

[6][美]爱德华·弗里曼.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管理的分析方法[M].王彦华, 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99.

[7][美]马格丽特·M·布莱尔.所有权与控制:面向21世纪的公司治理探索[M].张国刚, 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118.

[8]刘黎明, 张颂梅.“利益相关者”公司治理模式探析[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 2005, (2) :96-104.

[9]范译文.公司治理模式发展趋势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法学院, 2012:4.

[10]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公司治理原则[M].张政军, 译.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5:133-140.

上一篇:大学英语学习管理毕业下一篇:慎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