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农经济与农业现代化

2024-04-08

小农经济与农业现代化(共8篇)

篇1:小农经济与农业现代化

一.现代农业与发展概论

考点一 现代农业的内涵

现代农业可以简要表述为:以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手段来装备,以现代组织制度和管理方法来经营,集科学化集约化市场化社会化为一体,高产,优质,低消耗的农业生产系统和协调高效安全的农业生态系统.一创新的理念:创新是现代农业的核心,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是现代农业创新的主体

创新的渠道:1引入农业新产品2引进农业高新技术,即新的生产方法3开辟新的农产品市场4开拓并利用农业生产原材料新的供应来源5实现农业企业的新组织形式 二产业化经营的理念:产业化经营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形成了农业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格局 三集约化经营的理念:现代农业本质上是集约农业.我国在现代农业建设中应重点推行劳动集约,适度推进资金技术集约,积极推动管理集约

四全球化的理念

五适度规模经营的理念:1土地经营形成规模2专业协作形成规模3联合发展形成规模

六标准化的理念:农业标准化是现代农业生产加工及科学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对我国今后现代农业建设的基本内涵可作如下概括: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和农业发展阶段,遵循现代农业的一般规律,以保障农业供给,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物质装备和现代产业体系为支撑,以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产业化经营,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为保障,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农民的主体作用,政府的支持保护作用,全面提高农业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形成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的多元化产业形态和多功能产业体系.考点二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

1结果高效化2手段科技化3要素投入集约化4服务社会化5农民职业化6产业领域广链条长7农业经营方式一体化8农业功能多样化9资源配置市场化

主要类型:1生态农业2有机农业3立体高效型农业4高科技型农业5观光休闲型农业

重要性:1是实现国民经济平衡较快发展的需要2是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需要3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4是拉高我国农业竞争力的需要

发展模式:1美国模式2日本3中间型模式4其他模式

发展规律:1各国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不同步,但在生产方式演进上具有趋同性2现代农业发展中技术路线因国而异,但在技术进步贡献率上不断提升3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农户(农场)规模有大有小,但农民组织化程度不断提升4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存在差异,但强调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全面性的目标趋同.发展条件:1具有较强的地区经济和科技实力,人均GDP达到较高水平,科学比较发达2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和城镇,地区的工业化,城镇化程度达到较高水平3具备良好的外部体制环境①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和市场体系②政府有比较完善的农业支持和保护体系.考点三 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实践

发展阶段:1启动建设阶段(1953-1978年)特点:以水利化机械化为建设重点

探索发展阶段(1978-1992)出现农工商一体化农业专业化农业产业化等多种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但农业基本建设出现弱化倾向,并开始影响农业稳定增长

全面推进阶段(1992年至今)措施:1明确提出新时期指导三农工作的战略思想2坚持把发展农业生产力作为首要任务3坚持在宏观调控中加强和保护农业4坚持推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5坚持创新农业体制机制

取得的进展:1农业与国民经济的关系进一步改进2农业产出增加,质量和结构优化3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不断增强4农业物质装备水平显著提高5农业经营体制稳定完善

面临的矛盾:1资源短缺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矛盾2农业小规模生产与实现农业集约经营的矛盾3农村劳动力大量富余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矛盾4农业投入不足和要素大量外流的矛盾5参与国际竞争与保护国内产业的矛盾6农业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的矛盾

考点四 建设我国现代化农业的策略

策略:一实施农村工业化,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战略1城市工业化和农村工业化并进,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2城镇化要与工业化同步3要转变资金向城市工业流动的偏向

二实施分阶段,分区域,重点突破的现代农业发展战略 1分阶段的目标①技术目标②经济目标③生态目标④社会目标2分区域的定位3重点突破的选择

三实施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现代农业发展战略

四实行从生产到消费的产业链发展战略

五实施通过对外开放促现代农业建设的战略

考点五 建设我国现代农业的政策措施

一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保障措施1进一步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2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政策扶持3强化产销区之间的利益衔接

二深入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1通过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来实现养殖业的规模化2通过实现区域布局统一服务来实现种植业的规模化3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

三强化农业科技的支撑作用1完善农技推广体制机制2加强农技推广队伍建设3培育多元化推广组织4加大农技推广经费投入

四加强农业资源环境保护与建设1细化落实禁牧和草畜平衡任务2加快落实补助奖励机制的各项政策3做好技术保障和管理服务

五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1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服务体系2加强土地流转用途监管3加快健全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体系4以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在农业投资确有保障的条件下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篇2:小农经济与农业现代化

摘要:农业科技是农业科学和农业技术的总称,是整个社会科学技术总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农业生产的特殊性决定了农业科学技术具有区域性、周期长、综合性和风险性的特点,它还具有提高农业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奠定可持续发展基础,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的作用。

关键词:农业经济;科技资源;发展

农业技术经济效果是指农业技术方案、技术政策、技术措施在农业生产中应用和实施所取得的劳动成果与劳动消耗的比例关系。在实际评价过程中,要坚持技术效果与经济效果的统一、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局部经济效果和整体经济效果的统一、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统一等原则,其评价指标主要包括主体指标、分析指标和目的指标。农业科技资源管理是农业科技活动的实践与管理科学相结合的产物,其内容主要包括农业科技政策、农业科技发展战略、农业科技体制、农业科技法制、农业科技规划和计划、农业科技人才管理、农业科技成果管理以及农业科学技术转移等方面。其发展过程包括农业科技研制管理、农业科技推广管理及农业科技采用管理等三个阶段,具有导向、指导、协调、激励的作用。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现代农业科技的飞速发展决定着我国农业的发展,农业经济的增长依靠的是农业科技的进步。目前,我国距离发达基础产业的宏伟目标还有较大进步空间,主要是由于现代农业科技总体水平较低、没有创新科技意识,科技进步程度小等等原因。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只有50%左右,农民需要靠天吃饭,农业也为摆脱产业弱的缺点。我国进入了依靠科技来改变农业经济产业的时期,推进“以工促农”、“城乡统筹”的转变模式,变更了一度依靠国家政策,人力资源开发的模式,增加科技创新和农业资源的有效供给方式。我国农业科技资源、农业发展、农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农业竞争力和农村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农业转型和进步不可或缺的因素。在农业科技发展战略研讨会上,农业专家发表了要积极推进农业科技资源建设的建议。所以,对农业科技资源的深入研究就成为了现如今的热点。根据如今农业发展的情况来看,优化农业科技分配。提高农业科技效率等等问题都是势在必行的。在农业生产系统中各种技术措施和技术方案之间具有强烈的`相关性。既相互促进又互相制约,从而导致农业技术经济效果发生不同变化。这种相关性主要表现为横向相关和纵向相关。横向相关主要是指生物生长发育周期各种技术措施的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关系;纵向相关主要是指连作和轮作在时间上的相关。因此,研究和分析农业技术经济效果,必须考虑技术因素和技术效果的相关性,它是农业技术方案选优的重要条件。农业技术的功能在农业生产中不仅表现为当季有效,而且还有技术后效从价值形态讲,有的技术其价值一次转入产品,有的技术其价值要按生产周期逐步转入产品,它表现为技术效果的持续性。一般说来,直接作用于生物本身的技术常常表现为当季有效,价值一次转入产品。在农业生产中要使生物正常生长发育,充分发挥技术措施的功能,就必须同时保证生物所需要的各种生活条件。而各种生活条件又综合地对生物产生影响,因此,可以说农业技术经济效果是各种生活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农业生产中由于技术功能的多样性,带来技术效果的多样性。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改革的深化开展,一些新型农业技术推广组织纷纷涌现。如各级营销部门设立实体;随着科委,科协管理部门由之前的管理而转向推广、服务方向建立了推广机构,原有的销售体系需要自我发展和自我积累,从从前的农产品销售转向到了现在的向技术方面的发展;农业技术合同类型、实体服务、项目推广、农民非政府组织、公司加农民模式是农业技术推广的多元化形式。农业技术人员不仅提供农业技术,还需要帮助农民种好地,帮助农民做出科学决策,提供农业生产配套技术服务,生产前提供信息,形成一套完整的高质量生产数据,提供持续的培训和相关技术指导工作,在生产帮助农民增加销售额后,增加销售收入。农业科技发展战略是农业科技活动中规定的总体规律和长期行为。一般包括战略思想、战略目标和重点的基础内容。农业科技发展战略是农业科技发展规划的基础方面,同时也直接反映在科技发展规划之中。

二、科技进步是推动农业经济增长的最关键因素

目前,农业发展方式与农业可持续发展都取决去农业科技资源配置管理,发展现代农业也迫切需要将农业科技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经济与科学技术有着极其密切的关联,经济的增长可以为科学技术研究提供更好的环境和经济支持,创新的科学技术的进步也可以推动农业经济产业的飞速发展;经济的不断发展也对科学技术提出了新的需求以及致使科学技术不断地发展与改变。科学技术可以减少农村对劳动力的使用,向着机械化、技术化的农业方向发展,科学技术影响着农业经济的增长趋势。我国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滞后,影响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和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制约了我国农业的发展。具体表现在:推广体系不健全、技术成熟度不高、推广经费不足、农民素质较低等方面。为了推进农业技术的更新与革命,加快以科技推广和普及为重点的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和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必须对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和普及工作进行改革、创新。

三、科技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作用

农业科技技术革新可以加快农业经济增长的转变,创新农业科技技术可以克服自然资源带给农业的缺陷,提高农业生产力,将现实资源变为优势。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加快农业产业的现代化发展扩大农产品销售的市场可以有效提升农业的经济增长。在市场经济的要求下,只有好的产品才可以在市场上流通,这就必须对传统的农产品和生产方式进行改革,并且要创新科学技术,发展新产品,改善农业产业结构。将农业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使之大面积应用于农业生产是加快中国农业科技进步,发展和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还存在很多问题,如转化率低,应用意识不强,转型机制不健全等方面的问题。目前,农业科技管理体制仍然是在实行多方面管理,各个部门独立管理自己的工作方面,彼此之间缺乏有机联系和相互协调。

参考文献:

[1]丁晨芳,高明杰.农业科技进步研究综述[J].科技进步与对策,,11:213-216.

[2]张立冬,姜长云.农业科技投入国内外研究动态述评[J].中国农村观察,2007,6:68-77+81.

[3]陆文聪,余新平.中国农业科技进步与农民收入增长[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4:5-16.

[4]李丽莎.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9:5722-5724+5726.

篇3:小农经济与农业现代化

1 陕西省农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陕西省是我国粮食主产区之一,2009年陕西省农林牧渔总产值达到1337.22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16.33%;粮食总产量达到1131.4万t,比上年增长1.84%,连续6年超过1000万t;农作物总播种面积4154.1千hm2,其中粮食种植面积占75.44%。同时,农机发展数量和质量全面提升,全省农机总动力达1833万kw,较上年增长7.2%;农机作业水平全面提升,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率达48.34%,增长2.84%;农机经营收入显著提高,农业机械经营总收入达70.5亿元,上涨11.9%[1]。全年化肥使用量181.3万t,比上一年增长9.3%。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129.33万hm2。

虽然陕西省农业经济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耕地生态环境较差,加上化肥和农药的施用不当等原因,污染、干旱现象尤其严重,73.6%的耕地为旱地,21.6%为水浇地,4.8%为水田,农田水利设施不配套,区域之间不平衡,农业结构调整受市场制约,农业生产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与山东、浙江等农业发达地区比,陕西农民文化程度偏低,农村居民家庭劳动力文化状况中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占5.8%,高于山东的4.5%和浙江的4.6%,小学文化程度的占20.2%,也高于山东和浙江,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7.6%,低于山东和浙江,严重影响了高新科技在农业发展中的应用。陕西省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于山东和浙江水平,山东、浙江省农业劳动生产率中各项指标除人均粮食产量外,其它指标均高于陕西省。土地产出率各项指标中,山东省是陕西省的1.5-1.7倍,浙江省是陕西省的1.8-2.3倍,陕西省土地产出效率偏低。农业生产条件除了单位面积化肥施用量指标高于浙江省外,其他指标均低于山东和浙江省,表明陕西省农业投入较低,反映出陕西省投入低、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产出率较低的问题(表1)。

注:根据《2010中国统计年鉴》、2009年各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整理

2 陕西省农业现代化与农业经济发展的灰色系统分析

2.1 分析原理和方法

灰色系统理论是邓聚龙教授于1982年首先提出,它基于对少数据、贫信息系统的特征、运行机制和表现行为的分析,揭示少数据、贫信息背景下事物的演化规律,为人类正确认识和把握少数据、贫信息系统提供理论支持。灰色关联分析是灰色系统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2]。

灰色关联分析是一种新的因素分析方法,运用灰色关联度模型定量测算系统变量之间关系的密切程度(或影响大小)。它描述系统发展过程中因素间相对变化的情况,也就是变化大小、方向及速度等指标的相对性。如果两者在系统发展过程中相对变化基本一致,则认为两者关联度大;反之,两者关联度就小[2,3]。

灰色关联度分析一般包括下列计算和步骤[4]

(1)选定数据序列。确定参考序列和比较序列。设x0={x0(t),t=1,2,…n}为数据行为参考序列,xi={xi(t),t=1,2,…n}(i=1,2,…,n)为比较序列。

(2)数据的无量钢化处理。由于系统中各因素的量纲(或单位)不一定相同,所以要对原始数据需要消除量纲(或单位),转换为可比较的数据序列,包括均值化变换、初值化变换、标准化变换,本文采用初值化变换,即用数列中各数除去本数列中第一个数。

(3)计算关联系数。按下述公式计算在时刻t=j时,参考数列与比较数列的灰色关联系数

式中:|X0(j)-Xi(j)|为X0与Xi的绝对误差;

miniminj|X0(j)-Xi(j)|为两级最小差,maximaxj|X0(i)-Xi(j)|为两级最大差;

α仅是分辨系数。一般在0与1之间,通常取0.5。

(4)计算关联度。式中:ri即所求的比较序列与参考序列的关联度。

2.2 陕西农业现代化与农业经济发展灰色关联分析

鉴于农业经济系统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以及灰色系统理论的优点,加之现有的陕西省农业统计数据灰度较大,因此本文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分析陕西省农业总产值与农业生产条件现代化的关联程度。通过历年来有关农业生产条件现代化及农业经济增长数据序列的几何关系比较分析,判断他们之间的关联程度及各因素的轻疏次序。

农业生产条件现代化主要用农业机械化、电气化、化学化和水利化来反映[5]。反映生产条件现代化的指标选取应符合全面、可操作、简洁的原则,本文在农业机械化方面采用农业机械总动力来衡量,在水利化方面采用有效灌溉面积来衡量,在电气化方面采用农村用电量来衡量,在化学化方面采用化肥使用量、农药使用量和农用薄膜使用量来衡量,农业经济发展用农林牧渔总产值来衡量。

(1)选定数据序列。以1998-2009年序列数据为基础,选取农业机械总动力、有效灌溉面积、农村用电量、化肥使用量、农药使用量、农用薄膜使用量为比较数列Xi={Xi(t),t=1,2,…,11}(i=1,2,…,6),,选取农林牧渔总产值为参考数列X0={x0(t),t=1,2,…,11},分辨率取0.5。x0代表陕西省农林牧渔总产值;x1代表农业机械总动力;x2代表有效灌溉面积;x3代表农村用电量;x4代表化肥使用量;x5代表农药使用量;x6代表农用薄膜使用量。建立数据序列如表2。

注:根据各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业年鉴》、《陕西统计年鉴》整理

(2)无量纲化处理。为了消除量纲,便于计算,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以1998年作为基准,处理结果如表3。

(3)求对应差序列。计算|X0(j)-Xi(j)|,即将表3中x1、x2、x3、x4、x5、x6、中各行数值分别减去x0中各行数值,求绝对值(表4):

由表4可以看出,最大值绝对差为1.797,最小值绝对差为0。

(4)计算关联系数。取分辨率为0.5,计算各参考序列与比较序列的关联系数:

同理可求出下列各关联系数(表5):

(5)计算灰色关联度。根据表5灰色关联系数的计算结果,可算出农业机械总动力与农林牧渔总产值的关联度:

同理得出陕西省有效灌溉面积、农村用电量、化肥使用量、农药使用量、农用薄膜使用量与农林牧渔总产值的关联度(表6)。

(6)灰色关联结果分析。从以上陕西省农业生产条件现代化与农业总产值的灰色关联分析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农业总产值与农业生产条件的关联度大小依次为:农业机械总动力>农村用电量>化肥使用量>有效灌溉面积>农药使用量>农用薄膜使用量。各指标的关联度都在0.7以上,对农业经济的影响达到了显著水平,说明农业现代化是发展陕西农业经济的正确途径。农业机械总动力与陕西省农业总产值的关联度最大,达到了0.808,说明在陕西农业经济发展中,农业机械化对陕西农业经济的发展影响最大,是其首要影响因子,农业机械的使用贯穿整个农业的生产过程,从粮食生产的耕种收到果、畜、菜、茶的生产、加工,不仅提高了劳动效率,也延长了农业产业链,促进了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农村用电量是陕西农业经济发展的第二影响因子,关联度为0.774,农业生产离不开电力,尤其是农业机械的使用,绝大部分依赖于电力,因此,必须重视农业电气化的建设;有效灌溉在陕西农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比较明显,关联度为0.732,陕西作为一个干旱少雨的农业大省,水利化建设有利于抵御洪涝灾害,保持农业生产的稳定;化肥、农药和农用薄膜的关联度分别为0.763、0.732、0.719,其作用也不可忽视,在陕南,陕北土地贫瘠地区,生产条件的化学化有助于改良土壤环境,提高土地产出率。

3 陕西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对策

根据上述灰色关联分析,明确了农业机械化,水利化、电气化、化学化在促进陕西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结合陕西农业发展现状分析,应着重采取以下对策来促进陕西现代农业的发展,从而促进陕西农业持续快速地发展。

3.1 优先发展农业机械化

农业机械化是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手段,由表6中的关联度排序可知农业机械化是影响陕西农业经济发展的首要因子,关联度达到显著水平,为0.808,由表1可知陕西省单位播种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远低于山东和浙江省,仅为4.41kw.h/hm2,山东和浙江分别为10.28和9.52,因此,必须优先发展农业机械化,并且要加大农机研发、推广的资金投入。陕西省地域狭长,跨度较大,应因地制宜,布局上要分区突出发展重点。陕北地区应重点推广粮食生产、饲草播种与收割机械化技术,粮油、草料、马铃薯加工机械化技术;陕南应重点推广水稻生产机械化技术、饲草与饲料加工机械化技术,茶叶、黄姜、烤烟生产机械化技术;关中地区地势平坦辽阔,土质较好,可重点推广粮食生产机械化技术,小麦、玉米秸秆综合利用机械化技术,果园、菜园和花卉设施机械化技术[6]。

3.2 全面推进新农村电气化建设

从表6中的关联度排行我们知道农业电气化是影响陕西农业经济发展的第二重要因子,其关联度为0.774,影响显著;由表1我们知道陕西省单位播种面积用电量远低于山东和浙江省,因此,陕西应加强农业电气化建设。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对于促进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都具有重要作用。要认真组织,科学规划,合理安排加快实施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建设质量效应。

3.3 加强农业水利化建设

由表1可知陕西省有效灌溉保证率为31.13%,低于山东和浙江省的45.43%和57.74%,又由表6我们知道水利化对陕西农业经济的关联度排名较靠后,但是其关联度为0.732,影响仍然比较显著。陕西省地处内陆腹地,除陕南比较湿润外,其他地区都处于干旱、半干旱气候带,因此,水资源紧缺,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也就成了省情。因此,必须大力建设以节水为核心的灌溉设备及工程体系。国内外灌溉实践表明,农田灌溉是一种最易提高干旱地区农业产量的方法,灌溉农业与旱作农业相比,谷物产量可提高6倍左右[7]。实行节水灌溉、推进水利建设是陕西农业经济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的一步,对陕西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4 提高化肥的利用率,合理使用农药和塑料薄膜

化肥使用量在表6中的关联排序为3,也即是陕西农业经济发展的第三重要因子,化肥的使用确实可以提高土地产出率,但是,大量的投入化肥,日积月累下来,也会造成土地板结、盐渍化等问题,使耕地生态质量下降;由表1可知陕西省单位播种面积农用化肥量高于浙江省,但土地产出率却远远落后于浙江省,因此,必须提高化肥的利用率。农药和薄膜在提高农产品产量的同时,也会引发日益严重的农业生态环境问题。为了保证陕西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要科学合理地施用化肥、农药、农用薄膜等化学品,还要加大科技资金投入,用于研发、推广生物肥料、生物农药、可降解薄膜、低毒高效农药等。

4 结论

通过农业生产手段现代化各指标与农村经济发展的灰色关联分析,得出各指标对陕西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大小。结果表明,各指标的影响程度都达到了显著水平,说明了农业现代化是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正确可行途径。其中,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经济的影响最大,影响最小的是农药和化肥。因此,促进陕西农业经济发展,应优先发展农业机械化,全面推进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并加强农业水利化进程,提高化肥的利用率,合理使用农药和塑料薄膜。

参考文献

[1]陕西省农业机械化信息网.胡玺贤局长在全省农业机械工作会议上的讲话[BE/OL].http://www.sxnj.cn.2010-07-16.

[2]党耀国,刘思峰.灰色预测与决策模型研究[M].北京:科技出版社,2009:32-60.

[3]虎陈霞,傅伯杰,陈利顶.黄土丘陵沟壑区农业发展途径的灰色关联动态分析——以安塞县为例[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5,26(4):282-286.

[4]邓聚龙.灰色系统理论教程[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1990:30-60.

[5]刘会玉,林振山,张明阳.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经济发展的灰色关联分析——以江苏省为例[J].农村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2004(4):77-79.

[6]华商务网.陕西省农业机械化回顾与展[BE/OL].http://www.chinaccm.com.2010-12-15.

篇4:小农经济与农业现代化

关键词:法国;小农经济;农业现代化;发展探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5-351-01

现行高中历史教科书《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中提到法国小农经济长期大量存在,并对法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法国小农经济长期大量存在的原因是什么呢?

法国大革命时期雅各宾派颁布的法令和拿破仑颁布的《民法典》,为法国小农经济的长期大量存在提供了政治、法律保障。在法国大革命中,雅各宾派专政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使农村中的经济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国民公会颁布的法令宣布,把逃亡贵族的土地分成小块出售,并按当地人口分配农村公有土地,使法国广大农民获得了一定数量的土地。这样,在全国范围内大量广泛地建立起小土地所有制,造成了小农经济的普遍存在。拿破仑上台后,又颁布《民法典》,使在大革命中“新建立的小农土地所有制得到法律上的保障”。

中小企业的长期大量存在,为法国小农经济的长期大量存在提供了劳动力保证。19世纪60年代,法国工业生产虽然居世界第二位,工业中虽然也出现了不少千人以上的大企业,但中小企业仍占很大比重。全法国有75%的企业是只有10名以下工人的小企业,将近60%的工人都从业于这些小企业。而且还存在着相当数量的手工工场,这些手工工场平均只有工人1.7名。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由于资本大量输出和对德巨额赔款,影响到工业中采用新技术和更新设备所需的资金,中小企业大量存在的状况得不到改变。到19世纪末,法国工业的大多数还属于工人不足100名的小型和中型企业。纺织工业是法国最主要的工业部门,而纺织部门又多半使用女工和童工。因之,丧失土地的农民不能被工业部门充分吸收。加之拿破仑订立的所谓“工人手册制度”继续有效(这种手册由雇主保管,工人没有这种手册到哪里都找不到工作)。这就为资本家迫害和刁难工人提供了一种合法依据。有的资本家不给被解雇的工人或是主动辞职的工人签发手册。从而,在工业和农业领域形成了大量潜在的过剩人口,他们也不得不忍受高额地租的剥削,租种一小块土地来养家糊口。

此外,由于人口不断增长,农民的土地也日益分成更小块,而出现新的小农户和细小农户。所以,直到19世纪后半期,法国的小农经营不仅在农业中占绝对优势,而且在数量上也有所增加。

二、小农经济对法国农业现代化的影响

受“小农经济”困扰,法国农业在一个半世纪里徘徊不前。“二战”以后,法国政府采取“以工养农”政策,加速土地集中,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专业化和产业化,仅用了二十多年,就走上了农业现代化之路。

法国搞农业现代化,最突出的矛盾是人多地少。20世纪50年代中期,政府出台一系列措施,推动“土地集中”,实现规模经营。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政府实行了“减”的办法:年龄在55岁以上的农民,国家负责养起来,一次性发放“离农终身补贴”;鼓励农村年轻人离土离乡,到国营企业做工;其他青壮年劳力,政府出钱办班,先培训,再务农。与减少农业人口的做法相反,对农地经营规模,政府用的是“加”法:规定农场主的合法继承人只有一个,防止土地进一步分散;同时,推出税收优惠政策,鼓励父子农场、兄弟农场以土地入股,开展联合经营。各级政府还组建了土地整治公司,这是一种非盈利组织,它们拥有土地优先购买权,把买进的插花地、低产田集中连片,整治成标准农场,然后再低价保本出售。此外,国家还给大农场提供低息贷款,对农民自发的土地合并减免税费,促使农场规模不断扩大。

在着手农地整治的同时,农业机械化也紧锣密鼓地迅速推开。在法国政府的头三个国民经济计划中,“农业装备现代化”被摆上突出位置。战后初期,国内生产资金极度匮乏,法国政府抛掉“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理财观,大胆向国外借款,不惜落下一身债,先把农业机械化搞上去。农民购买农机具,不仅享受价格补贴,还能得到5年以上低息贷款,金额占自筹资金的一半以上。农用内燃机和燃料全部免税,农业用电也远比工业便宜。为保证农机质量及其方便使用,政府颁发“特许权证”,指定专门企业,在各地建立销售、服务网点。不论哪个厂家、哪一年的产品,其零部件都能随处买到。农用机械价廉物美,售后服务有保证,自然受到农民的欢迎。1955~1970年,各农场拖拉机占有量,从3万台增加到170万台,联合收割机从4900部增至10万部,其他现代化农用机械,也很快得到普及。法国只用了15年时间,就实现了农业机械化。

农业是弱质产业,很多国家都采取保护政策,法国也不例外。以前政府靠提高关税、价格补贴,来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随着国际市场逐渐放开,农业再一味地靠保护,路只会越走越窄。60年代中期以来,法国政府调整思路,把扶持农业的重点,放在生产、加工和销售领域,力图通过“产业化”,把本国农业做大做强。这方面,法国的做法有独到之处。农业宏观指导,由政府负责;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交给合作社去办。在法国,农业食品部和渔业部主管农业,负责产供销全程规划,其他任何部门无权插手。这样就避免了条块分割、多头指导。为了防止这两个部门位高权重,失去监督,总理专设私人办公室,定期了解基层农业情况。另外,还成立了“全法最高农业发展指导委员会”,涉农各行业都有代表参加,重要的农业政策,必须由这个机构提出,然后才交给议会讨论,从而实现了“农民的事情农民办”。

篇5:农业现代化经济管理论文

现阶段,虽然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经营管理理念的束缚和制约,致使农业现代化发展尚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农产品附加值偏低、农产品质量不高、农产品技术含量偏低、市场需求的应变能力较差;各地区农业经济结构趋同现象严重,遏制了农业经济优势的发挥;农产品处于初步加工的阶段,制约了消费需求的扩大以及农产品效益的增值;标准化、高效化、高产化、生态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严重匮乏;尚未形成基地化、专业化、规模化的产业布局。

1.2农业科技水平较低

由于我国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不高,在从事农业的工作者中拥有高中以上学历的人员比例较低,农学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严重匮乏,致使我国农产品的科技含量较低。此外,在诸多地区仍然存在农技推广手段落后、技术服务功能不强、知识结构老化、信息服务人员素质不高、推广经费短缺等问题,直接影响着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

1.3农业产业链存在问题

篇6:小农经济与农业现代化

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贫困地区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通渭县属于干旱、半干旱区,县内自然资源贫乏,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因此,发展现代农业是通渭农业发展的唯一出路。

通渭县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一)马铃薯产业持续壮大。通渭县马铃薯产业发展已初步形成了包括种薯扩繁、商品薯生产、马铃薯制品加工、市场营销等环节为一体的格局。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逐年增加,已建成市级马铃薯加工龙头企业2家,组建马铃薯经销协会8家,建成专业市场2处,基本形成协会引领、能人牵头、大户补充的销售网络,年外销马铃薯鲜薯在20万吨以上。从2007年开始,把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当作提升产业发展的突破口,目前,定西爱兰种业已入驻西川农业示范园区,充分利用日光温室100余座,累计繁育脱毒原原种达2500万粒。同时,依托省农科院,借助“院地合作”平台,引进脱毒原种100余吨,在华岭乡建成网室脱毒原种繁育基地100亩余,脱毒一级种繁育基地2480亩、二级种繁育基地2000亩,扩繁脱毒良种5000余吨。初步建成了由脱毒原原种→脱毒原种→脱毒一级种→脱毒二级种的良种繁育体系。

(二)玉米产业化开发日渐成熟。2007年,通渭县推广种植全膜双垄沟播玉米1.73万亩,在60年不遇的特大旱灾面前取得全面丰收,平均亩产达到602.5公斤,较半膜亩增产132.5公斤,增幅28.1 9%,被广大干部群众形象地称为“旱不垮、打不倒”的“铁杆庄稼”。2008年,县委、县政府加大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的种植推广力度,面积达到14.4 9 万亩,平均亩产636公斤,总产玉米9.22万吨,占全县粮食总产的近一半。为了使这一产业不断壮大,县上提出2009年计划落实种植面积50万亩,今年已购进地膜22802.2吨,完成秋覆膜面积35.6万亩,同时建成5000吨地膜生产线一条,筹建万吨玉米淀粉生产企业1家,示范青贮氨化饲料养殖点7个,为进一步推进玉米产业化开发做好准备。

(三)小杂粮等产业有序发展。在海拔较高、耕地无污染的华岭、马营、三铺、北城等二阴山区狠抓以荞麦、莜麦为主的小杂粮基地建设,保证了通渭县乐百味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优质加工原料的生产供应。中药材生产已初步形成了以甘草、党参、等为主要品种,红(黄)芪、防风等为搭配品种的多元化种植格局。2008年,全县种植各类中药材2.4万亩,基本保持了稳定发展的势头。这些产业为推动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打下了坚实基础。

发展现代农业的思路

一是把发展粮食生产放在现代农业建设的首位,增强综合生产能力,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

要紧盯争创全省玉米生产大县和粮食生产大县,着力扩大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种植面积,使玉米生产总量达到50万吨;紧盯全市打造“中国薯都”的目标,种足种好优质马铃薯,使生产总量达到50万吨以上。要稳定小麦和小杂粮面积,提高粮食生产的品质和效益。

二是进一步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推进农工商并举、产加销融合的大农业建设步伐。就通渭这样一个传统农业大县而言,必须遵循经济规律,发挥比较优势和特色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优势产业。在作物布局上,水川地发展以果树、蔬菜为主的保护地栽培和节水灌溉高效农业;川台梯田地发展全膜双垄沟播玉米为主的旱作高效农业;山区坡耕地逐年压减小麦种植面积,发展以马铃薯、饲草种植为主的特色农业。

三是转变农业经营方式,推进农业产业化,实行集约规模经营。在扶持发展壮大一批龙头企业的前提下,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积极扶持和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组织,提高自我规范、自我管理、自我积累、自我服务的能力和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逐步向专业合作社转变。要进一步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完善交易设施和市场信息服务网络,规范交易秩序,创造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环境。

篇7: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

发展现代农业,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需要,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繁荣农村经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途径。作为全国重要粮食生产区和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示范区,河南省商丘市始终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摆在重要为止,才去了一系列重要措施,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突出抓好粮食生产。始终把发展粮食生产放在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位置,抓好国家实施粮食核心区建设的机遇,着力打造粮食生产核心示范区,通过强化政策扶持、稳定播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产水平,不断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2008年,商丘市粮食总产量达到117亿斤,占全省的1/10倍。在今年的大灾之年,夏粮仍实现了丰收,总产81.4亿斤,增长7.1%;单产970斤,增长6.2%,均创历史新高。

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针对水资源缺乏、旱涝灾害频繁的实际,把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作为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的重点,大力实施防洪除涝、井灌、灌区、井井通电、农村饮水安全等“五大工程”,努力实现旱能浇、涝能排。特别是大力实施井井通电工程,实现机井电灌化,探索出一条平原地区解决“浇地难、用电难、电价贵”问题的成功路子,把昔日的盐碱地改造成为旱涝产田。二是大力改造中低产田。加大对低洼易涝田、沙徒弟的改造力度,重点支持粮食生产大县进行中低产田改造,集中投入,连片开发,综合治

理。截至目前,已将317余万亩中低产田改造为高产稳产田,全市旱涝保收田面积占全部耕地面积的72%。三是努力改善农业生态。实施农田防护林、防风固沙、生态廊道、村镇绿化等生态工程,以改善农业生态条件,提高抗灾减灾能力。目前,全市农田林网间作控制率达到96%以上,村庄森林覆盖率达到60%以上。

大力提升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组织化程度。意识大力推进规模化。通过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整合土地、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重点发展规模种植业、养殖业,已建成现代农业种植小区80个,总规模达到100万亩。规模化生产推进了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2008年底,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农业机械原值分别居全省第一位、第二位。二是大力推进产业化。把推进农历产业化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抓手,特别是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已建成优质小麦基地600万亩、优质棉花基地200万亩、优质果品基地100万亩,建成各种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81个。三是大力推进组织化。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发展到1458家。这些合作经济组织,着力解决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中政府部门“包”不了、单个农户办不了的事,将一家一户的生产的生产组织起来,为分散的农户提供农资、技术、资金、信息服务等,共同应对市场风险。

篇8:小农经济与农业现代化

1.1 云贵高原的农业特点

云贵高原是我国四大高原之一, 位于国家的西南部, 海拔在一千到两千名之间, 主要分部在云南省和贵州省, 区域面积大三十万平方公里, 土层较薄, 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形。云贵高原维度较低, 但是海拔高, 再加上季风的影响, 使得该地区拥有特殊的气候特点, 全年温差较小, 旱季和雨季较为分明, 气候随地势的垂直变化明显。独特的地形和气候条件, 使得位于云贵高原的云南省的农业拥有自身的特点, 因为当地的土质和气候十分适合烟草种植, 所以烟草产业成为云南农业的第一支柱, 其种植面积和产量位居全国之首, 云南的甘蔗含糖量高, 因此甘蔗种植时继烟草种植后另一重要产业, 茶叶种植也拥有悠久的历史, 而在最近几年, 花卉种植成为了云南的新兴产业, 目前云南是亚洲最大的花卉出口地。

1.2 镇雄县农业发展状况

镇雄县辖属云南昭通市, 位于云南省的东北部地区, 连接云贵川三省, 刚好处于云贵高原腹地, 下辖七乡二十一镇, 人口一百六十万。镇雄县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其辖区内有大小河流三十多条, 植物物种达六百多种, 又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为其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目前镇雄县的耕地有一百二十多万亩, 采取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结合的生产方式, 在当地政府的带领下, 农村经济全面稳定发展。

2 农业机械化对云南现代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

2.1 农业机械化对现代农业经济增长的作用

传统农业技术生产效率低下, 人力需要求量大, 也不符合现代生产的要求和社会经济市场的需要, 因此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农业机械化, 可以在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的同时, 实现农业生产的现代化, 将农业生产由原来的资源依附性逐渐转变为知识依附性, 利用科学技术和现代农业科技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发挥农业机械化推广技术, 不仅仅能够帮助农民广泛应用农业工作技术和现代生产技术, 还可以激发农民的生产创新思维, 自己利益农业科技转变农产品生产方式, 提高生产力, 从而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因此, 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迫切需要有一支强大的队伍进行农业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培训, 在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的同时, 也帮助他们理解和接受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农业机械化推广主要推广生产自动化, 产业结构化技术, 其技术所涉及的范围也主要是以粮食生产技术为主, 因此容易被农民所接受。

2.2 农业机械化在推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当前, 就我国农村和农业的基本发展情况来看, 尽管有利的因素比较多, 但是还是存在许多不利的条件, 例如农村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 农业自然资源的不断减少, 使得农业发展面临更多的挑战。就调查表明, 我国农业装备还比较落后, 农村的基础设施相对薄弱, 从而在某些方面阻碍了农民经济的稳定增收。因此, 需要发挥农村机械化推广作用, 加快推进农业生产理念和生产手段相结合, 全面推进农业信息化和机械化的提高,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2.3 云南地区农业机械化推广发展建议

2.3.1 为提高农业机械化推广的效率, 充分发挥其推广的作用。

需要加强推广人员的培训, 提高整个队伍的推广水平。在发展推广队伍人员数量的基础上, 需要不断提高整个队伍的专业知识和综合技能, 通过将农业机械化推广人员送到相关的培训班进行技术培训, 吸收先进的推广经验或进行当地的实践考查培训。

2.3.2 搞好协调服务, 完善农业机械化推广工作体制为使农机技术推广工作健康发展, 必须搞好农机化技术推广社会化服务工作。

通过农机主管部门的领导, 向当地党委、政府汇报, 以赢得领导重视支持, 争取有关部门在政策、资金、物质等方面的适度倾斜;以乡、镇农机站为主, 经常深入田间对农民进行现场指导, 对带有普遍性的技术问题应进行技术培训, 以便使农民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多渠道为农民提供技术、市场和效益方面的信息, 做好宣传工作, 提高农民对新技术、新机具的认识水平, 增强信心;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 帮助农民学习掌握适用的新技术或新机具的方法及安全、维护、保养技术。

3 农业投资对云南现代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

3.1 农业投资对现代农业经济增长的作用

农业投资是指为了促进农业的扩大再生产而进行的资本投入行为, 世界各国都十分看重农业投资的经济效益, 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 进行农业投资的最终目标是为了不断的改善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更好的解决三农问题, 当然, 任何农业投资都要讲求投入产出比例。在我国, 农业投资的资金来源途径主要是依靠国家财政和合作经济, 同时目前国家的农村信贷制度也在不断完善, 个人投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也为农业投资提供了资源。

农业投资对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它可以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逐步完善了农业生产体系, 促进了农业产值的持续增长。农业投资尤其是政府对农业的投资增长, 逐步建立其和完善了农业生产体系和技术推广体系, 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农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极大低提高了农业生产能力, 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另一方面, 对农业的不断投入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提升了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从而促进农产品贸易。农业投资涉及到农业发展的各个方面和环节, 其中有些是十分重要的, 是农业投资的重点, 首先是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 比如大型农业机械, 道路, 仓库等等, 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是保障农业稳定发展的基础;其次是农业生产资料的投资, 加大农业生产资料的投资能够扩大生产规模, 增加产量;最后是农业科技的投资, 能够有效的提高农业产品的附加值和在市场竞争里, 创造更高的效益。

3.2 农业投资出现的问题

3.2.1 农业投资的规模不够大, 而且极为不稳定。

就目前的状况来看, 云南的农业生产环境和生产条件还没有达到发达的程度, 农业对该地区的生产总值的贡献还不够, 这是和当地的农业投资有很大联系的。一方面政府对于工业的重视程度高于农业, 多数财政支出都用于发展工业, 而工业发展起来后又没有做好对农业的反哺工作, 而信贷和企业投资的制度也不够健全, 个人投资不能形成规模, 所以总体上来讲, 农业投资还是不能构成规模;另一方面, 农业投资的资金源头不稳定, 也就使得投资波动较大, 对于农业的发展影响十分严重。

3.2.2 国家财政投入还需加强, 而且方向不够明确。

国家对于农业的投入这一块虽然每年都在增加, 但是分散到地方后就显得力不从心, 再加上时代的发展, 农业投入的需求量变大, 对于国家的财政投入要求也就更高。另一方面, 一些财政投入没有制定科学明确的预算, 对于投资对象没有明确, 轻重缓急也不能很好区分, 就导致大量的财政资源浪费。

3.2.3 个人投资对于农业投资的作用较小。

由于我国的农业生产在很长一段时间是农户间小规模的生产模式, 而农民的资本有限, 所以个人投资一直在农业投资中所占的比例很小, 农民要想使生产规模扩大, 较为依赖国家财政和信贷, 这样一方面缺乏农业投资的灵活性和自主性, 一方面不能够有效的促进农业向集约化方向转型。

3.3 云南地区农业投资在农业发展中运用的建议

3.3.1 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 加大财政投资力度。

由于农业的收益和第二第三产业相比较低, 而且又有公共性的特点, 所以政府对于农业的扶植是十分必要的, 特别是对于较为大型的基础性和公益性的项目, 政府必须要发挥出主导作用。一方面要加大财政的投入力度, 根据实际情况对投入资金要做适当的增长, 另一方面, 要做好财政预算和财政安排工作, 把财政落到实处, 同时要加大财政的监督和检查制度。

3.3.2 要明确投资方向, 把握重点。

对于农业投资方向来说, 首先要满足基本部分的建设, 对于比较关键的项目要做到资金的集中使用, 避免浪费和重复建设。

3.3.3 拓宽投资渠道, 特别是农村信贷和个人投资。

投资渠道对农村信贷和个人投资非常重要, 由于投资机制的不完善和不健全导致在个人投资和农村信贷过程中产生一系列的问题。我国农业活动中流动资金投资跟固定资产投资没有完善的机构, 因此需要必须要加大对我国农业固定资产形式的投入方式和信贷资金的投入, 让固定投资资产对农业发展起到持续性的作用。如果农业发展中没有固定而持续的资金支持就会让整个农业投资结构失衡, 影响到整个农业投资结构的稳定和发展。同时需要建立和完善健全投资机制, 这样农业发展才会持续、稳定。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农业机械化提高了云南地区的农业生产效率, 提高了农业产品的产量, 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而且对传统的生产模式进行了革新, 由粗放和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向集约和产业化方向发展, 另一方面, 机械化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 能够减少人力投入, 提高农民科学技术和现代化意识。而农业投资能够扩大农业规模, 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农产品的市场参与能力, 更好的实现产业调整。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 还是会遇到一些阻碍因素, 因此, 要真正实现农业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

摘要:农业经济的增长, 是新农村建设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最根本途径, 要使农业经济健康稳定的增长, 要考虑的因素很多, 科技的进步和时代的变化让农业机械化和农业投资成为影响农业经济的两大重要因素, 农业机械化程度越高, 农业投资力度越大、方向越明确, 对农村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就越明显, 所以在面对“三农”问题时, 农业机械化和农业投资是着手点。云南昭通镇雄县, 地处云贵高原, 有较为特别的地形和气候, 具有典型的研究意义, 文章就以镇雄县为例, 实证分析了农业机械化与农业投资对云南地区现代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 并结合一些问题阐述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农业投资,现代农业,云贵高原

参考文献

[1]李艳.农用机械、固定资产与农业经济增长的面板协整分析—以中部地区为例 (1995-2011年) [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3, 06:28-31+134.

[2]陈文金, 饶志坚.云南省农业机械化、农业投资对农业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 2014, 06:108-110+115.

[3]鲍洪杰, 刘德光, 陈岩.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检验[J].统计与决策, 2012, 21:139-141.

上一篇:中美文化精品课下一篇:仿一作效玉台体,仿一作效玉台体罗隐,仿一作效玉台体的意思,仿一作效玉台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