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位数与众数教学反思

2024-05-02

中位数与众数教学反思(共10篇)

篇1:中位数与众数教学反思

《中位数与众数》的教学反思

葛 娟

针对本节课,我从认真备课、精心制作课件到与可爱的同学们完成这节课来谈一谈课后的感受。

本节课一开始用一组立定跳远的成绩,让学生算一算这组成绩的平均数,通过这个平均数使学生初步体会到平均数有时会受极端数据的影响,让学生有了认识上的冲突。

通过小范应聘的故事,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在认知结构上再次产生冲突,使之成为学生重新建构认知的良好契机。在学生主动探索、思考、发现过程中,体会到中位数的产生过程及实际背景,这样,学生不但完成了对新知识的整合与建构,而且把探索求知、发现新知识的权利真正交给了学生。

在本节课中,无论从概念的得出,问题的解决,还是决策的制定,合作与交流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通过组内的讨论、同桌的交流体现了各层次学生对知识的不同理解,在交流过程中,每个学生的思维与智慧都被整个群体共享,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全面、更深入。

但本节课中仍然存在着遗憾和不足:一是学生在理解中位数的概念后,学生在做完练习叙述理由时,概念说得不够完整,没有强调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排列;二是在出示中位数的练习题中,应再安排一组被告打乱的数据,让学生来找中位数,加深对中位数概念的理解;三是从数的学习虽然很自然很容易,但认识比较浅显,如果再充分利用一组数据,引导学生发现一组数据中的众数可能有1,2个蓝天查

能没有,那样学生对众数的认识会更全面。

总之,整节课学生经历着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发现,在发现中争论,在争论提升的过程。当然对于本节课的不足要积极改进,不断的完善自己,使自己能更上一个台阶。

篇2:中位数与众数教学反思

调伦小学 陆金花

学习目标(以学生为主体)

1. 知识与技能: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认识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并解释其实际意义;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2. 过程与方法(数学思考、解决问题):观察、比较、讨论,经历“认知冲突—— 否定——建构新概念”的探究方法,感受引入中位数和众数这两个统计量的必要性,体验应用三种统计量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统计意识,发展统计观念。让 学生以一种迫切需要自主学习探究的心态去学习,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数学 的乐趣,体会到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知识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是学有所用的,让学 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

教学活动 :

一、关于平均数,你了解了哪些?

二、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制造认知冲突

(课件出示)某超市有 11 名工作人员,他们的月平均工资是 1000,其中员工I的工资是500元,如果我们把这 11 名员工的工资分成上、中、下三等,你觉得员工I的工资是属于哪一等的呢?为什么? 师:你有什么想法?想知道自己猜的对不对吗?(出示工资表)你猜对了吗?

师:怎么这么多人达不到平均工资呢?是不是算错了?

三、解决问题,探究新知

1、质疑:用平均数来衡量这个超市员工的月工资水平合理吗?为什么?

师小结:在这组数据中,因为出现了2个极端数据,导致平均数不能合理地反映这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2、探究:那我们可以用表中的哪个数来表示员工的月工资水平才比较合理呢?

(1)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收集信息

(2)汇报交流:

指名汇报:你选择了哪个数来表示这个超市员工的月工资水平?为什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1: 我选择650,因为在这组数据的中间,它能表示这个超市员工的月工资水平。

谁还有不同的意见?

预设:2:我选择600,因为 600 在这组数据中出现了 4 次,有 4 名员工的工资都是600元。

(教师要注意引导、鼓励、表扬)

3、构建概念 同学们果然没有让老师失望,真聪明!超额完成了任务,都能都能用 2 个不同的数来表示这个超市员工的月工资水平,这 2 个数找的太好了。那我们现在再来具体研究一下这 2个数。(1)中位数

师:观察:这组数据的排列有什么特点?再看 650,它在这组排序后的数据中是什么位置?

那我们能不能根据它位置上的特点给它起个名字呢?叫什么数?说说你的理由。

预设:1:中间数 2:中位数。

师:中位数这个名字起的很恰当,数学上就把这样的数称为中位 数。

谁能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什么样的数叫中位数?

师引导学生说出中位数定义:把一组数据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 排列,中间的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板书:中位数。(2)众数

好,我们再来看 600,这个数在这组数据中有什么特点?

谁知道600 应该叫什么数呢?

你的知识真渊博,那你能说一说什么样的数叫做众数吗?

生答: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板书:众数。

谁还能说一说?

4、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又发现了两种新的统计量,中位数与 众数。(补充课题)

教师总结:我们一共学习了三种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平均数要把每一个数据都加入计算,所以它的缺点是容易受到较大或较小数的影响;但它的优点是相对来说还是比较稳定;中位数和众数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但不能利用所有的数据信息。如果没有出现极端数据,三者都可以用来表示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同学们要遇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四、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那你们会不会找一组数据中的中位数与众数呢?好,我们 来试试看。

练习1:找出下列各组数据的中位数。(1)56 78 51 84 66 92 76 94 98(2)106 66 39 68 63 70 92 师引导学生总结该怎样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首先把这组数 据按顺序排列,当数据的个数为奇数时,最中间的数就是这组 数据的中位数,当数据的个数为偶数时,用中间 2 个数的平均 数做中位数。好,我们再来找一找这几组数据中的众数。

练习2:找出下列各组数据的众数。(1)36 48 56 56 56 56 72(2)80 80 80 74 71 69 69 69 54(3)100 79 64 56 95 83 新发现:在一组数据中,众数的个数不是唯一的,有 时候还没有众数。练习3:看谁判断的又快又对。

练习4:请恰当的选用中位数,众数和平均数来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A平均数 B中位数 C 众数)。(1)要表示同学们最喜欢的动画片我们该选用()

(2)要比较期末考试哪个班的成绩高一些,我们该选用()。(3)在歌手比赛中,某个选手想知道自己到底处于什么水平,应该选用()师适当引导。

练习5:当堂调查:年龄统计。练习6:比赛的评分

四、全课总结

篇3: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中考例析

一、三数的历史背景

平均(average)一词起源于海事法,与保险、公平分享利润和损失有关.一般地,平均指把一列累加起来的不等量平均分配到每一个个体,使之相等,体现了一种公平、公正精神的诉求.在引申应用中,平均逐渐指代算术平均数,不同起源的算术平均数表现着它的不同内涵.直到19世纪,历史上的算术平均数才作为一种数据处理方法而出现,和估算有密切关系.

1874年,费歇尔(Fechner)试图用天文学中行之有效的方法描述心理和社会现象,他使用了中位数,还号召简化中位数的计算.使用中位数的重要原因是它计算的简化和直觉上的清晰性.高尔顿(Galton)取得了观念上的突破.高尔顿研究一些定序变量,如智力、声望等,平均数不能用于这些情形.比高尔顿年轻一点的同时代的埃其渥斯(Edgeworth)更倾向于中位数而不是平均数,因为平均数对极端数据很敏感,中位数对极端数据不敏感,这是使用它的主要原因.

二、三数的内涵

1.平均数

对收集的一组数据,怎么概括反映这组数据的整体水平?如何选用指标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平均数是个很好的特征量,平均数undefined

应用平均数可以模糊知道人均住房面积,可以统计出人均收入,了解人民生活水平的高低等,平均数在生活中运用广泛.用平均数估计样本总体思想的应用也体现出平均数的作用.平均数是很好地反映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特征量,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但也要考虑异常值的影响,防止“9个乞丐+1个千万富翁=10个百万富翁”情况出现.

2.中位数

中位数是将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排列,最中间的那个数或最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就是中位数.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首先要先将这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有奇数个数据最中间的数据就是中位数,有偶数个数据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就是中位数.

中位数体现了一组数据的中等水平,中位数是一组数据的分水岭,常拿中位数来作比较.例如居民除了关心住地的人均收入外更关心的是自己处于中等水平上下,中等收入及中位数是多少.学生更关心自己的成绩处于什么水平.

3.众 数

众数指的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出现最多的数据有可能不止一个时,众数也就同时有几个.

在做一些选择时可选用众数作为一般水平的代表.例如卖什么款式的服装、进哪些品种水果、哪种方式的服务顾客最满意等等收集的数据都更倾向于选众数做代表.

三、三数的应用——中考题例分析

1.平均数和众数的应用

例1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一组数据3,4,9,x的平均数比它的唯一众数大1,则x=____.

解析 假设x=3,平均数undefined,众数undefined,假设不成立;假设x=4,平均数undefined,众数undefined,假设成立;假设x=9,平均数undefined,众数undefined,假设不成立.所以x=4.

此题考查对算术平均数和众数的概念的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唯一,而众数不一定唯一.众数一定是一组数据里出现的数据,而平均数、中位数则不一定.这三个数据有时还可能相等哦.解题时可以对一个问题分情况讨论,讨论问题时要全面,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要全面讨论.

2.平均数和中位数的应用

例2 (山东省菏泽市)如图所示:

(1)根据上图信息填写下表:

(2)根据两班的平均数和中位数,分析哪班成绩较好.

(3)如果每班各选2名同学参加决赛,你认为哪个班实力更强些?说明理由.

解析 (1)中位数填85,众数填100.

(2)因两班的平均数相同,但初三(1)班的中位数高,所以初三(1)班的成绩较好.

首先比较平均数,平均数的大小与一组数据的每一个数据都有关系,对比中位数、众数可以发现平均数对一组数据的敏感程度更大,选平均数更能反映一组数据整体水平.如果平均数大小相同,再比较中位数和众数.

(3)前两名的高分区中初三(2)班的成绩为100分,而初三(1)班的成绩为100分和85分,如果每班各选2名同学参加决赛,初三(2)班更强.此小题考查读图和分析数据并作出决策的能力.

3.用平均数做估计

例3 (赤峰市)今年青海玉树大地震后,赤峰市某中学开展了“我为灾区献爱心”活动,活动结束后,九年级一班的团支部书记将全班50名同学捐款进行了统计,并绘制成的统计图.

(1)写出这50名同学捐款的众数和中位数.

(2)求这50名同学捐款的平均数.

(3)该校共有学生1600人,请你根据该班的捐款情况,估计这个中学的捐款总数.

解析 (1)读图绘制成频数分布表:

可得众数是20元和中位数是20元.首先要注意三数可带单位,其次要看清题目所说的是什么的众数和中位数,如果不看清楚就会出现众数是19人的错误.

(2)数据重复出现,可用加权平均数计算平均数,undefined(元),所以平均数是18元.

(3)估计这个中学的捐款总数=1600×18=28800(元).

能从统计图中获取正确的数据信息以及理解三数的概念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

参考文献

篇4:关于《中位数与众数》的课后反思

关键词:中位数 众数 估算 生活

“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社会里,收集、整理与分析信息的能力已成为信息时代每一位公民基本素养的一部分。……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处理数据的方法,从而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处理并做出一定的推断、评论和预测。”

一、教学片断

1.创设情境,引出新课

学校举行电脑汉字输入速度比赛,八(1)和八(2)班两个班各派出7名同学参赛,参赛同学每分钟输入的汉字个数如下:

八(1) 50, 100, 110, 140, 160, 160, 200

八(2) 100, 120, 130, 130, 130, 150, 170

师:你如何判断哪个班获胜?

生:根据平均数,平均数高的班获胜。

师:计算平均数后可以进行比较,如果不计算,观察数据,你觉得哪个班实力强?

生:2班。因为2班的数据都在100以上。

生:1班中的“50”很低影响了整体水平。

师:你认为哪个数据可以体现八(1)班的实力呢?

生:140,因为它在这7个数的中间位置。而八(2)班中间位置的数是130。

师:那么计算一下两组的平均数,看看是不是和我们估算的一样?

学生计算两组平均数。

师:1班的平均数为131,2班的平均数为133,从平均数来看,是2班获胜了,而且我们发现2班的平均数和中间位置的130很接近,而1班的平均数131和中间位置的140相差有些大,为什么?

生:因为2班的一组差距相差不大,1班有个很低的数。

师:当一组数据中有个别数据和其他数据差异很大时,平均数就不能很好地反映这组数据的集中程度了,我们可以选择其他一些特殊的数来估算整组数据的平均水平,这就是我们今天这堂课要学的《中位数和众数》。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引起学生对平均数原有的认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和情境问题的认知产生冲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思考新的问题,便于建构新概念,顺利引入本节课题《中位数和众数》。

2.例题精讲,巩固新知

例:某公司发布了一则招聘信息:因我公司扩大规模,现需招若干名员工,月平均工资1800元。有意者于三日内到人事处面试。

该公司员工的月薪如下:

所有员工的工资的中位数和众数是多少?你认为哪个数据能反映员工工资的一般水平?

问题:通过这几个问题比较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谈谈你对它们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理解,继续巩固有关中位数和众数的计算,最后开放性讨论对本课知识点既做了总结,又比较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个量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程度时所体现的不同角度,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进一步理解三者的区别和联系,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深入理解,完善知识结构,真正学会用数学。

二、教学反思

1.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教学的各环节都选择了和学生息息相关的生活实例,如教师教授八(1)班,所以教学过程中很多实例都以八(1)班为例,学生感觉很亲近,再如估算整个班的分数分布,比较几位学生的成绩优劣,这和学生的校园生活非常贴近,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在具体的情境中使学生自然接受中位数和众数。

2.通过情境中师生的问答,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反映出平均数在生活中对一组数据平均水平估算的广泛应用,甚至可以说是每个人的常识,但又同时暴露出平均数使用的一个缺陷——它需要一组数据的复杂计算,所以学生对情境问题的回答没有具体的、准确结论,只能给出评判依据“平均数高的班级获胜”,另外学生又从学习经验出发,观察一组数据的特点,注意到“处于中间位置的数和出现次数较多的数”“一组数据中有特别小的数,用平均数不太合理”,生活经验和数学学习经验相互结合,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研究性,从具体到抽象,学生必然认识到中位数和众数也可以估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而且不用大量的计算,便可进一步理解中位数和众数。

篇5:中位数众数教学反思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都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代表一般水平。

平均数能反映全体数据的信息,任何一个数据的改变都会引起平均数的改变,比较敏感,因而应用比较普遍;缺点是易受极端值的影响。日常生活和研究领域的统计数据,多数都选择平均数作为代表值。如我们国家和地方统计部门经常公布的人均产值、人均收入、物价指数等等,都是应用平均数作为代表值。中位数处于中间水平,不受极端值的影响,运算简单,在一组数据中起分水岭的作用;缺点是不能反映全体数据的情况,可靠性较差。众数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运算简单,当要找出适应多数需要的数值时,常用众数;缺点是不能反映全体数据的情况,可靠性较差。众数可能不唯一,甚至有时没有。

这三个统计量有着各自的特点和适用的条件,可以根据研究和解决问题的需要来选择;与中位数和众数比较而言,平均数可以反映更多的样本数据全体的信息。然而它们三者并不是一种完全排斥的关系,特殊情况下这三个统计量或者其中的两个统计量都有可能成为一组数据一般水平的代表。如学生的考试成绩往往服从正态分布或者近似正态分布,那么,这三个统计量很可能相等或者非常接近,这时用三个统计量中的任何一个作为该组数据的一般水平的代表都是可以的。有时把平均数和中位数结合使用,会了解更多的信息。如某次数学考试全班49人平均分数为92分,小林考93分,排名第25,小明的成绩比小林高2分。可以发现中位数是93分,小明的成绩处于中上等水平,平均数低于中位数,说明可能有极端的低分数。

★ 众数中位数平均数练习题

★ 众数与中位数的说课稿

★ 北师大版《精打细算》教学设计

★ 北师大版《实数》教学设计

★ 人教版众数教学设计

★ 修鞋姑娘(北师大版五年级教学设计)

★ 北师大版和人教版教学设计的区别

★ 中位数教学反思

★ 《有几辆车》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

篇6:中位数众数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要解决“什么是中位数和众数,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问题中表示什么样的意义”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很好理解,它们和平均数一样都是反应数据集中趋势的三个主要特征数,但它们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应用场合,所以掌握在实际问题中我们如何选择合理的统计量来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是这节课的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首先我用小王去找工作,看到一份招聘上写着该公司平均月工资有20xx元,感觉很不错,结果到正式上班后却发现自己的每月工资远远低于20xx元,便认为经理欺骗了他,很是气愤,当经理拿出工资表的时候,让学生分析经理是否欺骗了小王。通过学生独立思考与交流,发现有些问题单靠“平均数”来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是不够的,转而反问学生,还有什么数可以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呢?以此导入课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我先给出中位数的概念,并和同学一起理解概念,它不仅解释了什么叫中位数,还告诉了怎么求中位数。与学生一起由概念中找出求中位数的基本方法,那就是首先是把给出的数据排序,然后是分清所给数据是奇数个还是偶数个,最后按照相应情况求中位数。

明确了概念之后我便给出了教材上的例4“马拉松比赛问题”这个例题我适当进行了修改,第(1)问让学生求平均数,简单复习了平均数的内容,让学生独立完成,第(2)问要求中位数,为了让学生清楚基本步骤和格式,所以我进行了规范的板书,第(3)问是对选手成绩的评价问题,这便是本节的难点所在,所以我充分让学生进行了讨论,老师适时提示,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接下来安排了课后的一个关于“工人日加工零件的情况”的练习题,相对于例题中的直观数据,本题中的数据均需从统计图中读出,而且容易出错,所以我首先设问这里一共有哪些数据?让学生充分辨析,进而问这里要用的是“件数”还是“人数”?通过分层设问,让学生轻松解决问题,同时这一题最后也设了一

问:“哪一个数据出现次数最多”,从而引出众数的概念。理解了众数的概念之后通过实际问题与学生一起运用众数解决问题。

最后回头看课前引入问题,分别让学生求出这个问题中的中位数和众数,让学生感觉这个问题中应该用哪一个数据来描述月平均工资更合适。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这三个数之间的不同之处。达到前后呼应之效果。

最后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小结,回顾本课内容。

整节课我基本完成了教学大纲要求的教学目标,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但也有很多不足之处。

反思问题:

1、引入问题有新意但叙述上略有繁琐,

2、师生互动还不够,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还不高

3、新课改的理念体现的还不够

4、数学思想方法的提炼不够

课堂重建: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觉得自己最大的收获就是用好教材,解读好教材,挖掘好教材是上好每一堂课的关键。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地位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学,不能按原来“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上课了。

不足之处的改进策略及设想:

1、引入问题可让叙述更简洁,或者直入主题,或者改成如有一篇报道

说,有一个1米8的成年人在平均水深只有0.5米的一条河中淹死了,

这似乎有点奇怪,你怎么理解?

2、设置问题上还要多下功夫,以让更多的同学能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篇7:《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反思

中位数和众数是根据《数学课标》的要求新增加的教学内容。在平均数不能有效地反映出一组数据的基本特点时,往往选用众数或中位数来表达数据的特点。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这三个统计量虽然都代表一组数据典型水平或集中趋势的量,但是它们反映数据的特征有所不同。下面谈谈这三种统计量之间的异同点:

一、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相同点

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都叫统计量,它们在统计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都是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从不同侧面给我们提供了同一组数据的面貌,平均数和中位数都有单位(众数如果表示的是数时,也有单位);它们的单位和本组数据的单位相同。三者都可以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

二、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不同点

(一)三者的定义及优缺点不同。

1.平均数。

①平均数的定义及特点。

在统计中算术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既可以用它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可以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平均数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与这组数据中的每个数都有关系;用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比较可靠和稳定,它与这组数据中的每一个数都有关系,所有的数据都参加运算,对这些数据所包含的信息的反映最为充分,因而应用最为广泛,特别是在进行统计推断时有重要作用,但计算较繁琐,并且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在平均数中有一种去尾平均数,它是将一组数据的其中一个最大值和一个最小值去掉后其余数值的平均数.它保留了平均数的集中趋势代表性强的优点.,又具有中位数的可排除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所带来的影响的特点,因而当一组数据的个数较少、且可能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常用去尾平均数去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例如,体操比赛时给每个运动员评分,实际上用的就是去尾平均数:若干个裁判员同时给一个运动员完成的动作评分;然后在去掉其中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后,将其余分数的平均数作为该运动员的得分。

2.中位数。

中位数的定义及特点: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位于最中间的一个数据(当有偶数个数据时,为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用中位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可靠性不高,但受极端数据影响的可能性小一些,有利于表达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3.众数。

众数的定义及特点。

几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叫做这批数据的众数。用众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可靠性较差,但众数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并且求法简便,当一组数据中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适宜选择众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一组数据中某些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众数往往是人们尤为关心的一个量,但各个数据的重复次数大致相等时,众数往往没有特别意义。

篇8:《中位数与众数》测试题

——波利亚(匈牙利数学家,1887-1985)

一、填空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 一组数据由6个3,8个2,1个6,1个5组成,则这组数据的众数是.

2. 小明在连续6场篮球比赛中的积分值分别是18、20、21、22、15、18,那么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

3. 一次知识竞赛的成绩如下:100分的3人,95分的5人,90分的6人,80分的12人,70分的16人,60分的5人.该次知识竞赛成绩的众数是.

4. 某班50名学生的年龄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这个班学生年龄的众数是,中位数是.

5. 数据20,20,x,16的中位数与平均数相等,则x=.

6. 一组数据为2,4,6,a,7,b,且a、b为方程组a+2b=12,3a-b=1的解.则这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分别为.

二、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7. 数据x,5,0,3,-1的平均数是1,那么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

A. 0 B. 2.5 C. 1 D. 0.5

8. 已知一组数据从小到大依次为-1,0,4,x,6,15,中位数为5,则众数为().

A. 4 B. 5 C. 5.5 D. 6

9. 把5个整数从小到大排列,中位数是4.如果这5个整数中的唯一众数是6,则这5个整数和的最大值是().

A. 21 B. 22 C. 23 D. 24

10. 某兴趣小组劳技课上比赛手工制作十字绣,四个小组制作的数量分别是10,10,x,8.已知这组数据的众数和平均数相等,那么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

A. 8 B. 9 C. 10 D. 12

11. 小颖在计算45个数据的平均数时,将数据20.5的小数点漏了,那么由此算出的平均数比实际平均数().

A. 大41B. 小41C. 大4.1D. 小4.1

12. 已知一组数据为5,15,75,45,

25,75,45,35,45,30,那么40是这组数据的().

A. 平均数但不是中位数

B. 平均数也是中位数

C. 众数

D. 中位数但不是平均数三、解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3. 小丽将全班同学在数学测验中的得分情况绘成了条形统计图,如图1.根据图表求全班的平均成绩.

14. 某商场一天中售出“李宁”牌运动鞋16双,其中各种尺码的鞋的销售量如表2所示.

(1)在这16双鞋的尺码组成的一组数据中,众数和中位数分别是多少?

(2)作为商场经理,通过以上计算,对“李宁”牌以上尺码的运动鞋应怎样进货?试说明理由.

15. 王先生经营一家广告公司.表3所示的是公司所有员工在今年9月份的工资.

(1)王先生说他的全体员工平均工资为1 800元.他的话正确吗?

(2)去掉王先生后,员工的平均工资是多少?

(3)表中提供的数据的中位数是多少?众数是多少?你觉得用哪个数据表示该公司员工工资的“平均水平”更合适?

16. 为普及环保知识,增强环保意识,某中学组织了环保知识竞赛.初中三个年级根据初赛成绩分别选出10名同学参加决赛.这些选手的决赛成绩(满分100分)如表4所示.

(1)请根据表4中的成绩填写表5.

(2)请从以下两个不同角度对三个年级的决赛成绩进行分析.

①从平均数和众数相结合分析哪个年级的成绩好些;②从平均数和中位数相结合分析哪个年级的成绩好些.

(3)如果从每个年级参加决赛的选手中分别选出3人参加总决赛,哪个年级的实力更强一些?请说明理由.

篇9:中位数与众数教学反思

沙古中学

徐浚辉

一、案例背景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中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有的数学知识只有通过学生的“再创造”活动,才能纳入认知结构,才能成为有效的和用得上的知识。新课程标准理念要求教师从片面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变到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还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教学活动中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和参与者,教师的教学方式应该灵活多样,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要通过讨论、研究、实验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应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为了在课堂上真正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2010年12月备课组以《平均数》为例,以某某老师的一堂课进行了研究。

二、情景描述:

片段

1、故事引入——骗人的平均数

小明有一个小工厂生产超级小玩意,管理人员由小明,他的弟弟,六个亲戚组成;工作人员由五个领工和十个工人组成。工厂经营得很顺利,需要增加一个新工人。

小亮需要一份工作,应征而来与小明交谈。小明说:“我们这里报酬不错,平均薪金是每周300元。你在学徒期每周75元,不过很快就可以加工资了。”小亮工作几天后找到小明说:“你欺骗了我,我已经找其他工人核对过了,没有一个人的工资超过每周100元,平均工资怎么可能是一周300元呢?”小明说:“啊,小亮,不要激动,平均工资是300元,你看,这是一张工资表。”

人员 小明

小明弟

亲戚

领工

工人

周工资 2400

1000

250

200

人数 合计

2400

1000

1500

1000

1000

问题1

请大家仔细观察表中的数据,讨论回答下面的问题:

(1)小明说每周平均工资300元是否欺骗了小亮?平均工资300元能否客观地反映工人的平均收入?若不能,你认为应该用什么工资反映比较合适?

(2)小亮找工作时,你认为他应该首先了解什么工资? 上述问题呈现出来后,同学们兴奋异常,思维活跃,算的算,议的议,就连平时最不爱动脑筋的同学也积极参加了讨论。下面是师生的讨论过程。

学生甲:老师,平均工资是300元,小明没有欺骗小亮。

学生乙:不对,我认为欺骗了,因为300元根本不能客观地反映工人的平均收入。

老师:为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乙:因为小明本人和他弟弟两个人的工资每周就有3400元,这样放在一起计算平均数,就把整个平均工资提高了,所以300元根本不能客观地反映工人的平均收入。

老师:分析正确,有理有据,那么你认为应该用什么工资反映比较合理呢?

学生乙:去掉小明和他弟弟的工资,用剩下的21个人的平均工资166.7元表示比较合理。

学生丙:我认为用领工的工资——200元反映比较合理。一是因为去掉两个高工资后,200元比小明的亲戚的工资——250元低,比工人的工资——100元高,处于中等水平;另外,200元也接近于166.7元,所以用此工资反映比较合理。

学生丁:我觉得还是不合理,因为小亮是当工人,应该用工人的工资——100元来反映才合理。小亮找工作时,首先应该了解大多数工人的工资是多少,而不应该首先关心工厂的平均工资是多少。老师:大家分析得不错,尤其是同学丁和同学丙的分析很有见地。小明告诉小亮每周平均工资300元,从数字上说没有欺骗谁,但变相地欺骗了人。其原因如同学乙分析的那样,因小明将本人和他弟弟两个人高出一般人几倍或几十倍的工资搅在一群低工资中参与计算,使整个平均工资提高了,所以这个故事的名字为“骗人的平均数”。这里的个别高工资在统计数据中,我们将它称为极端数据或异常数据,即指一组数据中特别大或特别小的数据。对于存在极端数据的总体或样本,用平均数描述其集中趋势就不合适了,应该像同学丁分析的那样,用大多数工人的工资来反映。本故事中这个“大多数工人的工资”以及学生丙提出的处于中等水平,确切地说“处于中间位置的工资”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众数与中位数。

片段

2、概念教学

有了前面以故事形式导入新课的开场白,以问题的讨论进入新课内容的铺垫,学生已对众数和中位数有了初步的认识与理解,这时,教师先让学生自学教材内容,然后分组讨论下面的问题(教师可在学生自学时板书问题,并可指定小组重点讨论的问题,以便控制授课时间)。

问题2 结合书本知识的“骗人的平均数”故事,讨论回答下面的问题:

(1)用自己的语言阐述众数与中位数的概念。

(2)指出两者的根本区别之点,找出它们的共同点。

(3)在一组数据中,平均数、众数、中位数都是唯一的吗?

对于(1),因有了前面故事的铺垫,90%以上的能用自己的语言较准确的阐述众数与中位数的概念。

对于(2),同学们也能很快地指出两者的根本区别:一个是“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一个是“位置居中的数据”。至于它们的共同点,在老师的启发下,也归纳出如下两点:①概念清楚易理解掌握;②对于存在异常数据且数据的分布不均匀时,用众数或中位数描述其集中趋势比平均数的代表性强。

对于(3),同学们在了教师的点拨下,通过实例验证,知道了一组数据中的平均数、中位数是唯一的,惟有众数不唯一。例如,若将“骗人的平均数”中的工人人数改为6,就存在两个次数最多的数据——250元和100元,这时就有两个众数,故众数不是唯一的。并结合生活中的实际,知道了许多商品就是根据众数进行生产的,如衣服、鞋子、帽子等。如果根据中位数或平均数生产,那么,不管是大人、小孩、老人、年轻人、高个子、矮个子都只能穿戴同一型号的衣服、鞋子、帽子,这岂不可笑。

片段

3、学生思考:

(1)如果你找工作,你会怎样去了解工作报酬?

(2)写出“骗人的平均数”故事的结尾。

(3)写出生活中应用平均数、众数、中位数的实例各一个

……

三、听后感想:

通过对教师呈现问题的探究,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师生间课堂上的良性互动,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加深学生的领会。

这节课利用问题的引申开放,引导学生抓住概念实质,理解其精髓,掌握其特点的讨论式教学方法,不仅很好的调动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而且,通过问题的讨论、分析、归纳,提高了学生正确理解概念,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具体问题,加强理性思考,真正让课堂的价值通过师生间的碰撞、相互讨论,生成许多新的东西。让自己的每一堂课都是实实在在的课。

四、知识背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统计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各种信息在媒体中频频出现。为此,充分地挖掘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将知识的学习放在解决问题的情境中。让学生分析、评判,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的联系。

生活实际是数学创造的源泉,贴近学生鲜活的实例,一方面可以利用学生的亲身经历加深对数学的领悟,另一方面可以增加课堂情趣,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就在身边,既不遥远,也不深奥。

五、听后反思 教者注重的是“虎头”——课的开场

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抓住一切有利时机让学生动起来,这是新课程给我们每个数学老师提出的重要课题。在教学中,教者没有按课本上的思路进行教学,而是以“一个骗人的平均数”的小故事进行引入,这个成功的开头对于整节课的优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成功的开场把学生引入到了“动”的境地,教者选准了、选活了“切入点”,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迅速地使学生进入了“角色”,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为了使开场成功,教者在备课时,不仅对这节课进行了微观设计,而且还统揽全局对这节课进行了宏观设计,反映出教者通盘驾驭教材的能力和教学的预见性。这才是课堂上“动”的前提条件。教者注重的是“熊腰”——课的中间

层层设问,揭示主题,教者巧妙地设问似投石于水。引起了学生心海中涟漪阵阵,环环相加。层层递进的设问使学生心海波涛翻滚,在不知不觉中将学生的思路引向目标的情境。所设问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动”。

师生的互动借助与知识的传输、问题的解决来实现,教者和学生角色不同,行为亦有差异,在问题1中的两个小问题的讨论中,主要采用了两种方式:

(1)学生想、教师导,学生思考所能解决的问题,要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解决,教师引在前,讲在后,学生想在前,听在后,引导学生去想,在充分研读的基础上交流。

(2)学生议、教师导,议就是学生讨论,你一言我一语,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打开思路,老师参加议论,及时了解情况,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再导。

教者所用方式恰当,从而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旺盛的精力、积极的态度探求问题,这正是我们数学老师所追求的课堂场面。教者注重的是课堂秩序

这堂数学课,由于师生带有灵性的参与,充满了感性的成分,具有勃勃生机,充分体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互动不断地进行,课堂发生了不断的变化和意外。互动没有太多的规则,不可能按照预先计划好的每一个细节操作,具有不可控性。教者遵从了现代知识观:“教材、教案等一切文本的意义都具有不确定性,师生皆可对之进行不同的诠释与解读,进行不断地界定和再界定。”教者在教学过程中,不再追求永远的平衡,而是失衡再平衡;不再是一味的有序,而是无序中的有序,教学过程是多元变通,动态生成的。教者注重的是课堂的开放

教者课堂教学时体现的基本原则是“封闭导致僵化,开放才能搞活”,这节课的开放,从内容的角度讲,意味着数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生活世界是数学世界的基础,是数学世界之源;从课程的角度讲,是把学生个人的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资源,尊重“学生文化”,发挥学生的“童心”、“童趣”;从教学的角度讲,鼓励学生对教材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教学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从过程的角度讲,人是开放的,创造性的存在,教者不应该用僵化的形式作用于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互动的过程,他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加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教者注重的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双向性和网络性 课堂上,从学生的讨论和老师的点拨的背景中可以看出,教者充分地注意到了师生是互动的主体,两者均不能独立地出现在互动中,而是共同参与在互动活动中的。

课堂上,一方面教者对学生施加影响,另一方面,学生的语言行为对教者产生影响,构成了一堂课自始至终的师生影响的双向交互性。由此可知,这种交互影响不是一时的、间断的,而是连续的、循环的,从而表现一个既交互又链状的循环过程。

课堂上,生思师导,生说师听,生做生说,生议师导,生想师引,包含了师生互动过程,师生交互影响、交互作用的过程,其中师生是主题,互动过程处于核心位置。教者注重的是“问题”

课堂中的问题是课堂教学中“互动”的有机组成部分,设计合理的问题有利于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沟通师生情感交流,调节课堂气氛。教者非常注重问题的设计。

教者的艺术在于如何恰当提出问题和巧妙的引导学生作答,他提出的问题具有诱导启发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一个充分调动自己思维器官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的过程。

教者提出的问题具有层次的渐进性,让每一个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调动了全体学生的积极性。

教者提出的问题时机选择恰当,达到了“投石激浪”的效果。

可以看出教者了解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问题。因而出现了课堂效果比预想的要好。教者注重的是“教学内容”

教学不是紧跟教材一成不变,也不是脱离教材,另搞一套极端的做法,而是掌握了教材的结构,能从整体及其互相关联上理解教材内容,理解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结构,根据学生的实际,设计出了一堂很“美”的、“开放”型的、“互动”型的课。

教者对“众数、平均数”作了整体思考,完全是根据教学目的,仔细斟酌教材密度、广度、深度进行安排、组织教学内容的。这正是教师跳出数学看数学,学生透过数学看世界。

六、值得思考的问题

1、笔者认为,在学生乙两次发言之后,教师的插话是多余的,这种插话具有较强导向性,反映了教师把解决当前的问题作为唯一的教学目标,课堂上教师的任务就是创设合理的情景和自由的气氛,激发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甚至是学生荒诞的想法。学生提出的建议越多,学生的发言量越大,所讨论的问题就越深越广,出现有价值的设想的概率就越大,所以这节课还要进一步让学生思考、讨论、研究,使更多的学生发言,让学生的思维更加开放。

2、学生丁发言后,教师的讲授实质上是急于“推销”老师自己的想法,想把学生的思想纳入自己预先设置的轨道上,如果长此下去,不利于学生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为学生提供宽松、广阔的思维空间,使多数学生主动参与到问题的发现、讨论和解决等活动上来,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比较,使学生真正有所体验。笔者认为,把这段讲授放在更多学生参与讨论、探究之后效果可能会更好。

篇10:众数中位数教案

2013-2014学年上学期 数学 学科备课

设计人: 任教年级:六年级 任教班级:

第 周第 课时总第 课时

课题名称: 测试讲评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检测,了解自己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情况。

2、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体会数学的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审题做题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

第五单元试卷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测试

(1)明确测试目的(2)分发试卷

(3)学生独立答卷,教师巡视(4)收卷。

第二课时 讲评 教学内容:第五单元试卷讲评

教学目标:及时查缺补漏,进行针对性教学 教学过程:

详见试卷分析

宁阳县乡饮乡***学校教案

宁阳县乡饮乡***学校教案

2013-2014学年上学期 数学 学科备课 设计人: 任教年级:六年级 任教班级:

第 周第 课时总第 课时

课题名称:统计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实际情景中认识众数,理解众数的统计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计算能力。

2.在学习过程中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增强统计意识,发展统计观念,体验事物的多面性与学会全面分析问题的必要性,培养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小组协作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求真的科学态度,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服务于实践的思想,揭示数学中美的因素。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认识众数,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并理解它的统计意义。难点:理解“平均数”与“众数”这两个统计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三、教学准备:

课件

四、预习设计:

做一做练习第一题

五、教学过程:(1)交流展示:

课件出示

1.小刚上学期期末检测成绩如下:语文96分,数学100分,英语95。它的三科平均成绩是多少分?

2.这次数学竞赛,90分以上的有8人,其中:100分3人,97分2人,94分3人。他们8人的平均分是多少人?

(2)精讲点拨:

1.课件出示主题图,请学生收集数学信息,看看能提出什么问题。

宁阳县乡饮乡***学校教案

师引导学生提出“青春期女生身高年增长情况怎样?这个问题 2.学生合作探究这个问题(1)出示思考题:

为解决这问题,你们准备如何收集、整理数据?

这些数据在哪个范围内波动?有没有哪个数据经常出现? 从这些数据中你能得到什么结论?(2)让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3)汇报交流

3.描述“众数“的概念。

在7、8、8、8、8、10、9、7、8、9、7、6、8、5、7这组数据中,“8”出现的次数最多,“8”就叫这组数据的众数。

4.请学生针对“众数”提问。

(1)我们已学过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还有必要学习“众数”吗?(2)“众数”和“平均数”的区别是什么?(3)一组数据的众数只有一个吗?(4)如何迅速准确地找出一组数据的众数?(5)众数一定是原数据的数吗?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方式解决他们的疑问。

5.举出实例,让学生亲自感知,引发思考。6.通过实例,感悟众数与平均数的区别。然后得出结论:

(1)在一组数据中,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也可能没有众数。(2)要快速准确地找出一组数据的众数,必须先对每个数据出现的次数进行统计,再挑出其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这样就找到了这组数据的众数。

(3)反思拓展

1.自主练习1 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的方法。强调:众数是这组数据中的原数据,而不是某数据出现的次数。

2.自主练习2 结合生活实例,通过让学生计算众数,进一步明确该统计量的实际意义和特点。

(4)系统总结:今天你了解了哪些知识?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六、板书设计:

七、限时作业:

八、课堂反思

宁阳县乡饮乡***学校教案

2013-2014学年上学期 数学 学科备课

设计人: 任教年级:六年级 任教班级:

第 周第 课时总第 课时

课题名称:中位数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和实例,让学生理解中位数的意义和特点,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并根据具体问题解释其实际意义。

2.使学生能根据具体的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体验事物的多面性与学会全面分析问题的必要性,感受中位数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于价值,并在具体活动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与交流评价的能力。

3.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统计意识,培养统计能力;理解平均数、众数、中位数这三个统计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并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作出决策。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能结合具体问题解释其实际意义。难点:理清平均数、众数、中位数这三个统计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能根据具体问题情境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点。

三、教学准备:

课件

四、预习设计:

中位数,做一做练习第一题

五、教学过程:(1)交流展示:

课件出示相关信息。学生结合前面已学知识,快速解答第(1)、(2)小题。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第(3)个问题。

(2)精讲点拨:

1.问: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这一组的同学体重年增长情况的一般水平吗? 学生思考后在组内交流,再向全班汇报。

宁阳县乡饮乡***学校教案

(质疑)这里众数怎么有3个啊?出现的次数还都只有两次。用众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一般水平好像也不合适。

师问:是否可以用另一种统计量来反映这组同学体重的年增长情况呢? 2.问:什么是中位数呢?

我们先把这一组数据按从大小顺序排列后,正中间的那个数就是中位数。让学生思考:中位数会不会受偏大或偏小数据的影响?(不会)

小结:当一组数据中某些数据严重偏大或偏小时,最好选用中位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3.请学生看大屏幕,你能求出下面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吗? 8名女生在整个青春期的身高增长情况如下:(单位:厘米)29、22、25、21、31、24、26、27 问:用什么数来表示这一组的一般水平?(1)中位数

(2)按大小排列(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求中位数。

(3)一共有偶数个数最中间的那个数找不到,怎么办?学生讨论…… 结论:当一组数据中有偶数个数的时候,中位数是指最中间的那两个数和的平均数。让生口述。

5.请学生根据以上两个例题,尝试归纳如何确定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归纳:(1)先将这组数据排序,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排列都行。

(2)若数据个数是奇数个,那么最中间的那个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若数据个数是偶数个,那么最中间的那两个数的平均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6.区分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的适用范围。

学生展开讨论,汇报交流。

(3)反思拓展:自主练习1、2、3、4(4)系统总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六、板书设计:

中位数

中位数的求法

(1)先将这组数据排序,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排列都行。

(2)若数据个数是奇数个,那么最中间的那个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若数据个数是偶数个,那么最中间的那两个数的平均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七、限时作业:

八、课堂反思

宁阳县乡饮乡***学校教案

2013-2014学年上学期 数学 学科备课

设计人: 任教年级:六年级 任教班级:

第 周第 课时总第 课时

课题名称:我学会了吗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进一步对统计知识的整理与复习,学生更深刻理解了中位数、众数的意义,并能熟练求出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统计意识,发展统计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理解平均数、众数、中位数这三个统计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三、教学准备:

课件

四、预习设计:

做一做练习第一题

五、教学过程:(1)交流展示:

1.课件出示:我学会了吗 1、2 先让学生求出1题的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各是多少? 然后汇报交流。

学生观察2题的统计表,同桌互相交流。看看把销售额定为多少比较合适?并说明理由。

(2)精讲点拨:

出示练习题

(1)下面是10名工人一天内生产同一种零件的件数。15 17 14 10 15 19 17 16 14 12 7

宁阳县乡饮乡***学校教案

求这一天10天工人生产零件件数的中位数,并说说它的实际意义。(2)甲、乙两个旅游团队,对于的年龄如下。(单位:岁)甲团:13、13、14、17、15、15、16、17、17 乙团:13、14、15、15、15、16、15、54、57 甲、乙团旅游的平均年龄各是多少岁?中位数各是多少岁?众数各是多少岁?

让学生独立求,全班汇报交流。

(3)反思拓展

1.小华所在小组的同学们拥有的课外书的数量如下(单位;本)7、27、13、18、26、25、19、26、27、28、11、17 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各是多少?

你认为哪个数据更能代表这组同学拥有的课外书的一般水平?

2.六(1)班要在王英和李红两位同学中选一名去参加全校1分钟跳绳比赛。她俩10次练习的成绩如下:

王英:200、218、198、204、209、215、238、196、210、211 李红:196、188、256、206、233、182、193、210、212、199 这两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各是多少? 根据统计数据,你认为派谁去参加比赛更加合适? 学生独立解决,汇报交流。

(4)系统总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对中位数、众数的复习你又有什么收获? 学生谈体验和收获。

六、板书设计:

七、限时作业:

八、课堂反思

宁阳县乡饮乡***学校教案

2013-2014学年上学期 数学 学科备课

设计人: 任教年级:六年级 任教班级:

第 周第 课时总第 课时

课题名称: 测试讲评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检测,了解自己对众数和中位数知识的掌握情况。

2、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感受众数和中位数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体会数学的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审题做题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

第六单元试卷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测试

(1)明确测试目的(2)分发试卷

(3)学生独立答卷,教师巡视(4)收卷。

第二课时 讲评 教学内容:第六单元试卷讲评

教学目标:及时查缺补漏,进行针对性教学 教学过程:

详见试卷分析

上一篇:《颜色的力量》教学反思下一篇:书卷里的记忆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