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三位数的加法》的教学反思

2024-04-20

西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三位数的加法》的教学反思(共14篇)

篇1:西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三位数的加法》的教学反思

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两位数的进位加法和三位数的不进位加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是进一步学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的基础。本课的数学本质是: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解决问题,感受计算学习的必要性,从而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结合1000以内数的认识的经验和加减法的估算策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提高估算水平;在精确计算中,通过多种思路和表征形式,使学生体验算法的多样性;通过对多样化的算法的沟通,使学生充分理解算法的道理,从而达到优化的目的,掌握三位数的不连续进位加法的一般方法,并能进行正确的计算。让学生经历整个探索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合作意识、交流能力,强化模型思想。

本节课的课堂结构虽然由情境串做牵引,但课堂节奏有点前快后慢,前面怕学生理解不了,故意放慢节奏,所以导致后面的练习做的不是很多,比如考虑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我原本是在小蜜蜂帮花儿治病这一题目后设计了一道应用题,即买蜂蜜的问题,但由于课堂节奏把握不是很好,后面的题目便没有呈现,只是临时让学生把小蜜蜂帮花儿治病这一环节做了一下延伸。

总的来说,这节课根据学生练习反馈来看,学生对算理的掌握非常好,但细节把握不是很认真,个别学生不注意写生小1,在加的时候便很容易忘记加,还应通过一定量的练习加强学生的意识。

篇2:西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三位数的加法》的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任意三位数的加法。

教学目标:让学生熟练掌握三位数加法的竖式计算方法。教学重点:三位数加法的竖式计算方法。教学难点:竖式计算法。

教学准备:教学演示用计数器,学生用计数器。教学过程:

一、计算

500+300= 想:()个百加()个百等于()个百,也就是()。200+400= 想:()个百加()个百等于()个百,也就是()。

二、估算:

287+212≈

想:()+()=()305+328≈

想:()+()=()提问:

我们是如何进行三位数加减法估算的?

1.就是把一个三位数近似地看成和它相近的整百或整十。

2.把整百或整十进行加减的结果,近似地看成是原数进行加减的结果。

三、新授: 谈话引入:

前面我们学过的三位数的加法,要么是整百或整十的三位数相加;要么是用估算的方法进行任意三位数相加。那么,如何将一个任意三位数相加的加法进行精确地计算呢?比如: 计算:221+265= 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板书课题:三位数的加法

想一想:我们学过的哪些方法或知识可以用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方法一:200+200= 400 20+ 60= 80 1+ 5= 6 400+80+6=486 小结: 这种方法是把百位十位个位上的数分别相加,然后按照写数的规律写出答案。方法二:(教师先用计数器演示计算过程,并将演示过程展示在黑板上。学生用计数器进行演算)

百 十 个 我们用一条横线把加数和结果隔开,用加号表示两个加数的 2 1 + 2 6 5 运算关系。

______________ 这就是我们本节课另一种方法:竖式计算法 4 8 6 练习:

321+215= 422+236=

计算:433+418= 1.先估算一下:433+418大约是多少?

百 十 个 2.照前面的方法,用竖式进行计算,并注意发现问题,可用计数

3 3 器帮助进行演算。4 1 8 + 1 ——————

5 1 问:在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问题,是怎样处理的?

(各位的数相加满十了。向它的前一位进1)师用计数器演示433+418的过程,重点强调:个位满十向它的前一位“十”位进“1” 的过程。

师问:我们在用计数器上进行加的过程和我们用竖式进行加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计数器是从百位开始加起的,而竖式计算是从个位开始加起的。也就是说:用计数器进行加法计算,是从高位开始向低位进行的;而用竖式计算是从低位开始向高位进行的。)

练习:

345+263= 654+362=

议一议:怎样用竖式计算的方法进行三位数的加法计算: 1.相同数位对齐。2.从个位加起。

3.哪一位满十,就向它的前一位进“1”。

本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任意三位数的加法,知道了用两种方法可以进行计算: 方法

一、将三位数的百位、十位、个位分别相加,然后,按照写数的规律写出答案。方法

篇3:西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三位数的加法》的教学反思

1. 使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方法的过程 ,能口算和在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

2.使学生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 ,体会估算的价值 ,形成估算的方法,并进一步提高比较、分析、抽象、概括、迁移、推理的能力,加深对加法运算的理解,发展数感。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经历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难点:正确地口算出进位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结果。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谈话:亲爱的同学们,在家喜欢看动画片吗? 喜欢看哪些动画片? 《熊出没》喜欢看吗?

让学生自由发言,说出在家喜欢看的动画片。

师:知道《熊出没》里经常出现的人物有哪些吗?

生:熊大、熊二、光头强……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熊出没》,熊大、熊二、光头强三位主要人物都登场了,看看谁最厉害。

课件出示情景图:

2.新 课探究

(1)观察、发现图中的数学信息。

师:他们在干什么?从图中我们知道些什么?

小组长带领组员认真观察、积极思考、讨论交流。

师追问:我们怎么知道熊大、熊二、光头强他们三个谁厉害,谁摘得最多? 猜猜看。

学生认真思考并回答。

生1:光头强最厉害,因为它比熊二多摘了28个,熊大比熊二才多摘了23个。

生2:我要算出光头强和熊大分别摘了多少个才知道。

生3:……

师继续追问:那么想知道光头强和熊大各摘了多少个吗?

师出示问题:

1熊大摘了多少个?

45+23=____(个 )

学生独立列出算式并试着估计结果的大小, 小组讨论交流后推荐组员发言。

师:每组估算的结果是多少?

可能出现的结果:

生1:比60要多。

生2:应该不到70。

生3:……

师:怎么估的? 说说你的方法。

生1:40+20=60,而45大于40、23大于20;所以比60要多。

生2:40+20=60,5+3=8;所以不到70。

生3:……

师:那谁能快速地说出它的正确结果是多少?

学生举手回答:45+23=68。

师1:请你说一下你的方法,好吗?

生1:40+20=60、5+3=8;60+8=68。

师:是这样做的同学请举手,不是这样做而听懂的同学也请举手。

师继续问:其他同学还有另外的方法吗?

还可能出现的结果:

生2:40+23=63;63+5=68。

生3:45+20=65;65+3=68。

生4:个位上5+3=8,十位上4+2=6,合起来是68。

……

可能有学生说成:5+3=8,4+2=6,等于68。

可适当追问:“4”和“2”各在什么位上,表示多少? 说4+2合适吗? 应该怎样说? 可让学生把正确的口算过程再说一说。

老师根据举手同学的多少判断每种方法懂的同学有多少,再确定怎么引导和讲解,如果懂的同学多只需稍作提示即可。

(2)学生思考后自由发言 ,师生小结。

师:这么多方法中你最喜欢哪种方法? 为什么? 用你喜欢的方法自己说一说。

小结:同学们想到用不同的方法口算这道题,真了不起!同学们的方法叫“拆数法”,把两个加数拆成四部分,个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相加,十位上的数和十位上的数相加,最后把两次的结果合起来。或者是拿其中一个加数来拆成两部分,然后再相加。用这些方法(拆数)使口算变得又对又快。

(3)继续探究。

2光头强摘了多少个?

45+28=____(个 )

师:这一题会算吗? 用你喜欢的方法试着算给同桌听。

师:除了你喜欢的方法,再找一种方法说给同桌听。

如出现45+30=75,75-2=73,这种算法教师给予适当说明。28非常接近30,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整十数30相加 ,再去掉多加的2就可以,这种方法叫凑整,所以在口算的时候,方法不止一种要根据题目特点灵活选择。

(4)初步感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

比较两道算式在计算过程中的不同处和相同处。

师:上面两道题口算的思路相同吗? 口算时,哪一道题感觉困难些? 主要难在哪里?

让学生自由发言,老师加以引导。

3.教学“试一试”

1口算

82+7= 66+9= 64+6=

32+50= 26+40= 14+50=

2口算

32+57= 26+19= 14+56=

23+36= 28+63= 25+62=

25+69= 26+42= 38+44=

3先说说得数是几十多,再计算。

54+14= 38+54= 69+25=

49+37= 26+29= 32+45=

4.课 堂小结

谈话:今天我们每一位同学都开动了脑筋,老师真为你们高兴。这节课我们有什么收获? 怎样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和是多少?

学生自由发言,师生共同总结。

篇4:西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三位数的加法》的教学反思

竖式计算

育英小学

骆雯

教学内容:西师版教材53页例5,课堂活动,练习十一第1题。

教学目标:

1.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算理,掌握笔算方法。

2.利用估算和笔算经验,会判断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位数。

3.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独立思考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笔算算理

一、旧知铺垫,复习引入

1.口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师:课前,我们先复习一下前两天所学的知识,看谁反应快!

200÷2=

600÷3

=

900÷3=

500÷5=

150÷3

=

560÷8

=

320÷4

=

810÷9=

抽生口答。

2.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师:我们在上学期还学习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还记得吗?拿出作业本,用竖式计算:

58÷9

75÷5

学生独立完成在练习本上,抽又对又快的同学上台板演,集体订正。

二、探究算理,掌握算法

(一)商是三位数的笔算

教师出示教学情境图,学生获取数学信息,抽生列算式。

师:276÷2,口算起来有点难,怎么办呢?

预设1:学生说出:列竖式。教师揭示课题,板书:笔算

师:在笔算之前,我们先估一估,商是大约是多少?

抽生回答。

预设2:学生说出:估算。

师:谁来估一估,它的商大约是多少?

抽生口答。

师:140并不是它的准确结果,要知道准确结果,还有什么方法?引导学生说出笔算。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1.自主尝试

学生独立尝试用竖式计算276÷2,教师巡视。

2.合作交流

课件出示要求:(1)同桌交流算法,说说竖式每一步是怎么算的。

(2)讨论:它的计算方法,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方法有什么相同点?

(3)分工,准备汇报。

3.小组汇报

抽同桌上台板书竖式,集体订正。

汇报讨论结果,其他同学质疑补充。

4.教师小结

师(PPT):也就是说,不管是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还是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都是:①从最高位算起,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的上面;

②每次除得的余数要比除数小。

276÷2=138,这与我们估算的结果140很接近,估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我们判断结果的准确性。

(二)商是两位数的笔算(例5)

师:看来,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难不倒大家。瞧,猪小弟也来了,他也加入了吹泡泡的比赛。

抽生根据题意列算式:135÷3。

师:猪小弟想知道自己的成绩,快帮帮他吧!

1.自主尝试,提出问题

要求:独立计算135÷3

教师巡视:想一想,你遇到了什么新问题,有困难的孩子可以看看数学书53页是怎么做的。

2.交流算法,说明理由

要求:(1)同桌交流算法,说一说你为什么这样写。

(2)分工,准备汇报。

3.小组展示,全班交流

抽同桌上台展学,其他同学质疑补充。

生生互动时,最好学生自己提出:“4为什么写在十位?”

4.教师引导,规范表达

师:刚才有同学提出“4为什么写在十位?”,谁再来说一说?

抽生回答,规范学生语言:被除数百位上的数“1”比除数

“3”小,百位不够商“1”,就看前两位,所以商是两位数。

反馈:哪些同学像这样写的?不对的同学请改正过来。

三、课堂活动(不计算,判断下面算式的商是几位数。

288÷4

447÷3

639÷3

1.学生独立思考,并说出理由。

课件提示:288÷4:商是()位数,最高位在()位,在这一位上商()。

2.组内交流

要求:①组内分享自己的结果,说明理由;

②思考:都是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为什么商的最高位所在的数位不同?

③分工,准备汇报。

3.小组展示,生生补充、质疑。

学生展示时,引导学生做标记,帮助理解。

4.方法小结

师:也就是说,商是几位数,取决于被除数最高位与除数的大小,所以,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可能是两位数,也可能是三位数。

四、巩固练习

1.笔算

师:那它们的结果,究竟是多少呢?请大家笔算出结果。

学生独立完成,抽生扮演,集体订正。

2.判断

学生独立思考,全班交流。

说说在做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生1:用被除数的百位除以除数,如果它比除数小,就用前两位数除以除数,要注意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上面。

生2:要记住余数要比除数小。

师:同学们在计算中,要注意避免这样的错误。

3.卡片游戏

□,①要使商是两位数,方框里面可以填哪些数字?

抽生口答,说明理由,教师用卡片演示帮助理解。

②要使商是两位数,方框里最小填几?

抽生口答。

学生自主提问,全班交流。

五、全课总结,知识延伸

师:今天你学到了什么?今天学习的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又联系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你想说点什么?

抽生说。

师:其实,这就是知识的迁移,我们可以用以前的方法,帮助学习、理解新的知识,那你敢尝试四位数除以一位数,或者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吗?挑战一下!

2165÷5

篇5:西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三位数的加法》的教学反思

宋家镇中心校石笋校区 李治钢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8页例

1、例2,39页课堂活动及41页练习八1—4题。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的不进位和不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2、联系生活情景进行估算,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计算方法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三、教学重难点:

通过探索,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的不进位加法、三位数加三位数单独进位加法笔算的方法。

四、教具准备:

电视机、多媒体课件,练习题纸。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导入:经过差不多两年的学习,孩子们增长了不少计算方面的本事。今天我就考考你们口算的能力,男女生来个对抗赛,看你们学习得怎么样了,看看谁能当上神算手。现在开始吧!

2、出示复习题。(要求学生口答,在一分钟之内完成)。

教师:孩子们算得真是又对又快,太真棒!我发现了很多神算手,全对的夸夸自己吧!没有当上神算手的孩子也不要灰心,争取早日当上吧!

教师:刚才孩子们运用的是口算,那么在我们平时计算中还有哪些计算方法呢?

(口算,心算,竖式计算,估算 等)

二、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教师:既然有那么多的计算方法,那么请孩子们去帮助一位开文具店的叔叔,他采购时买了一些铅笔和钢笔,但是他太粗心了,他忘了两种笔一共有多少支?请孩子们帮忙算一算,行吗?

(一)教师出示书38页例1。

1、让学生自己读题审题。(要求学生生读懂题)

教师:孩子们细心审题,从这道题中你都知道哪些信息?(主要引导学生回答出题中必须要知道钢笔和铅笔各各有多少支?)你是怎样算出来的?

教师:根据这些信息要知道两种笔一共有多少支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呢?算式怎样列呢? 2、教师随学生回答板书出这些算式:220+260= 教师:这个算式你会计算吗?要解决这个问题,用什么方法算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三位数的加法。(板书课题)4、计算。

教师:孩子们拿出练习本试着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算算吧!算完之后,把你的方法说给你的同桌听听吧。

(1)学生独立尝试计算。(永许学生有多种计算方法)(2)集体汇报,交流方法。(学生说,老师板书)(3)师生交流整

十、整百的计算方法。

(4)教师演示用竖式计算的方法。(教师边板书边说列竖式时相同数位要对齐)

教师:同学们真了不起,不仅用多种口算方法算出了这道题的得数,而且还请了竖式来帮忙。以后大家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计算这样的题目。

(二)、教师出示书38页例2:

教师:刚才我们通过努力,帮助了那位粗心的叔叔算对了一共购进了多少支笔,现在再请你帮一个忙,解决一下这个问题,丰收小学共有学生多少人?怎样列式?(433+418=)

教师:你能算出433+418得多少吗?想办法试一试。算完的同学和同桌说说是怎么算的。

1、学生尝试计算。

2、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演示完后,请同学上台用竖式计算。随后再次利用多媒体演示竖式计算的方法。

3、并提醒学生在利用竖式计算时应该注意的地方。

4、说一说:你觉得在计算中要注意什么?重点突出相同数位对齐,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算十位时要加上个位进上来的1。

(三)、试一试:

教师:孩子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发觉孩子们都学得很好,如果觉得真学得不错的孩子表扬自己吧!现在老师要考验一下你们学得怎么样了!请你们用刚才学会的竖式计算的计算方法来完成老师发给你们的那张练习纸上试题吧。看谁的完成得又对又快,并且还能书写很漂亮。

1、让学生独立完成。(指名让三名学生上台演示,完成后让一名说一说自己的计算过程)

2、集体展示汇报。

(四)、我是小小法官。

教师:刚才孩子们已经学会了三位数的加法的竖式计算,现在老师让你们来感受一下当小法官的快乐。判断一下这两道题的对错?为什么?该怎么改?说给你的同桌听听。

1、让学生先同桌讨论,并说出为什么。

2、指名说。

(五)、课堂活动。(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分别请一至二个学生说一说,并集体订正)

1、填一填,说一说。

2、我拨珠,你填空。

3、先说合计人数表示什么,再填表。

三、小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已经学会了三位数的加法,你的收获是什么?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今天孩子们都表现得很棒,今天学得开心吗?我们一同继续努力吧!

四、巩固新知

完成练习八第2题。

板书设计:

三位数的加法

例1: 例2:

篇6:西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三位数的加法》的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的笔算,熟练之后达到心算的水平。

2、结合加、减法口算,解决实际问题。

重、难点

1、两位数不进位的加法,两位数进位的加法。

2、两位数不退位的减法,两位数退位的减法。

教学过程

一、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学生中会出现多种算法。

1、例1安排两位数加法45+22口算,这是两位数不进位的加法。学生会有如下几种不同的计算方法:(1)40+20=60

5+2=7

60+7=67(2)45+20=65

65+2=67

2、例2安排两位数加法45+28口算,这是两位数进位的加法。学生会有如下几种不同的计算方法:(1)40+20=60

5+8=13

60+13=73(2)45+20=65

65+5=70

70+3=73

3、例3安排两位数减法56-23口算,这是两位数不退位的减法。学生会有如下几种不同的计算方法:(1)50-20=30

6-3=3

30+3=33(2)56-20=36

36-3=33

4、例4安排两位数减法56-27口算,这是两位数退位的减法。(1)50-20=30 16-7=9 20+9=29(2)56-20=36,36-7=29 但应该注意到,采用算法一来口算退位减法会有些麻烦,蕴含着发生错误的因素。所以,应该鼓励学生尽量采用算法二。

二、结合加、减法口算,解决实际问题。

在“想想做做”以及练习里,编排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用新学习的计算解决这些问题。

一步计算的加、减法问题,主要是相并关系的问题和相差关系的问题,都已经在一年级教学了。本单元继续安排这些问题,让学生通过解题,重温并进一步体验相关的数量关系,为解决较复杂的问题积累经验,小学生积累数量关系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

(1)先是结合四则计算的意义感知实际问题里各个数量之间的关系。(2)接着是从各个实际问题里提炼出具体的数量关系。(3)然后是从大量同类的实际问题中概括出常见数量关系。

例如,红花有8朵,黄花有5朵,求红花比黄花多多少朵?最初步的认识是“8朵红花去掉5朵,剩下的就是比黄花多的朵数”,接着的认识是“红花朵数-黄花朵数=红花比黄花多的朵数”,然后的认识是“大数-小数=相差数”。学生在一年级已经获得了相差关系的初步认识,本单元起应该提炼实际问题的具体数量关系式,为以后形成概括的数量关系积累丰富的素材。

配合例1的“想想做做”第4题,用表格呈现三道求男生和女生一共多少人的问题,可以从中提炼数量关系“男生人数+女生人数=男、女生一共的人数”。第5题已知玩具飞机、汽车、轮船的价钱,从这三种玩具中任意选择两种,就能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每个问题都能提炼出一个具体的数量关系式。

配合例2的“想想做做”第4题,用表格呈现三道求还剩多少本书的问题,可以从中提炼出数量关系“原有的本数-借出的本数=剩下的本数”。第5题三个孩子分别买1个排球、1个篮球、1个足球,都已知付出的钱和找回的钱,分别求三种球的价钱。解决每个问题时,也可以分别提炼出一个具体的数量关系式。

教材还编排了用直条图和线段图呈现的实际问题。直条图和线段图直观表达了数量关系,如果把这些关系再用数学式子表示出来,能够加深对数量关系的理解,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时,经常注意提炼其中的数量关系式,是学生感悟和积累具体数量关系的过程。

三、课堂总结

1、在计算中不仅仅是要得到最后正确的答案,还要学会用不同的方法就解决这个问题,再比较不同方法的利弊,找出最优计算方法,熟能生巧同学们才能算的又快又准。

篇7:西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三位数的加法》的教学反思

一、认知的“根源”———起动教学

个体在认识过程中必然会产生许多的信息, 这些信息就是学生对所要学习的知识起点。但是, 这些信息中有一部分是错误的, 而这些错误的认识能给我们提供有用的教学动力。

(一) 找到学生认知的“根”点

找到学生认识的“根”点, 其价值是唤醒学生已有的经验, 并把所学内容与他们自己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 这样学生才会有真切的体验。通过以下三个问题找出了这节课学生认知的“根”:

教学片场链接1:

【问题一】“角的大小是由边的什么决定的?” (100%的学生知道角的大小是由边的张口大小决定的。)

【问题二】“你有办法知道这个角 (图一) 有多大吗?” (这个班共有52人。)

出现了以下几种方法:

【问题三】同一个角, 两个同学用皮尺 (软尺) 量的不同量法, 哪个角大? (如图一)

大部分学生都认为是角2要大。给出的理由是:

(1) 它所用的皮尺长。

(2) 皮尺与两条边所形成的面积大。

(二) 找到学生认识的“源”点

在角的初步认识中已经明确得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与边的张口大小有关。可以说学生对这句话已经能倒背如流了, 但是对于“如何才能知道这个角的大小?”这问题, 学生是有思维障碍的, 因为它受到空间和面积的影响。所以, 如何把握好学生认知的“源”点, 在这节课中就显得尤其重要:角到底在哪里?它的大小是指什么? (角就在顶点与两条边所张开的部份, 角的大小就是这个张口的大小。)

在学生看来, 用软尺量是个好办法, (这时学生头脑里已经有了“化直为曲”的模糊思想。) 但是还是不能解决这个角有多大的问题。该怎么量这个角呢?那么什么方法可以解决这个角有多大的问题呢?从而为下面引入用小角来量大角的方法扫除了障碍。

二、认知的“冲突”———推动教学

在“本原性数学问题驱动课堂教学”这一理念下, 我们追求的是:从对数学本身的认知出发, 在某个数学主题的教学中让学生掌握的是该主题的数学本质、经历的是一种类似数学家的数学活动过程。

(一) 利用数学史, 诱导认知冲突

数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数学史是经过历代数学家从无到有, 从不完善到完善探索而得到的, 最终被人类普遍认识。

教学片场链接2:

那这个小角定多大好呢? (学生定了各式各样的小角) 那我们数学史上是怎么定这个小角的?在我们的数学史上有这么一段记载:在古代没有任何的测量工具的条件下, “古巴比伦人”发现:地球绕太阳转一圈是一年, 一年大约是360天, 转动的轨道近似一个圆。于是人们就把这个圆平均分成了360份, 一天就是这样的一份, 这一份所对应的角就被全世界的人定为统一的小角, 它的大小刚好是1度的角, 记作1°。

在这个片场中利用了两个问题带出数学史, 这样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学生渴求寻找到统一的小角, 而在寻找1度角的过程中, 认知冲突油然而生。

(二) 创设问题场, 制造认知冲突

利用学生知识结构中的困惑, 创设大的问题情境 (问题场) , 有意识混淆问题的性质, 暗设认知冲突, 让学生发现、思考、解决、同化新知识到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中, 这样有利于加深学生的印象, 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节课中我设计了四个大的问题场:

本课后面三个问题场中每个场所对应第一个问题到第二个问题都是从“知识失衡”到“知识平衡”的过程, 一方面唤起了学生的思维注意, 活跃课堂气氛, 另一方面也能激发学生的情绪注意, 使学生从自己的需要来参与课堂教学。

(三) 变式问题练习, 强化认知冲突

同是一道题, 变换问题的部分条件或设问方式, 在原有的认知冲突突然消失后, 不断出现新的认知冲突, 使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 思维水平不断提高。

三、认知的“完善”———提升思维

“本原性数学问题驱动”下的课堂教学核心还是在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完善, 只有借助认知结构才会有新知识的生长点, 才会有对新知识的理解、内化, 而不断发展、完善的认知结构又会成为更新的知识之生长点, 正是这种循环, 才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本质。

篇8:西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三位数的加法》的教学反思

一、笔算。

697+215=458+296=394+206=

238+345=327+145=136+287=

63+245=436+184=237+156=

二、数学门诊(将不正确的改正过来)。

359658

12291352

篇9:西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三位数的加法》的教学反思

一、在生活中寻找数学原形。

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就应该适当选择学生熟悉的、与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学生学会在探索这些现实的情况和问题中认识数学、了解数学的价值、运用数学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

本节课,我创设生活情境,将枯燥无味的计算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如:以小梦和小欣整理照片为素材引出除法算式,这样做既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促使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

本节课,我始终本着尊重主体、相信个体的原则,让学生始终参与到“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这一知识的形成过程之中。在突破“当被除数的最高位不够商1,要用除数去除被除数的前两位数,商也要相应地写在十位的上面”这一重难点时,我没有加重老师讲的力度,而是留给学生充分地探求知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独立去思考,主动地去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我设计了三个小问题,然后,让同学们在小组里先充分讨论,如果,把这三个问题思考清楚了,难度也就降低了,再在讨论的基础上安排学生自己尝试试做。我想,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经历了讨论、观察、实验、推理等过程,不仅帮助他们进一步掌握了计算的方法,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探究与合作的意识。

三、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表述思考过程。

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述笔算除法的过程,实际上是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整理运算程序、运算规律的过程,它是计算活动过程的提炼和升华。本节课,我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宽松的说话空间,在学生笔算除法时,允许他们轻声地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然后让学生同桌或小组说自己的思考过程,最后提供说的范例,让说得较好的学生在班上交流。这样,就通过有层次地说过程、说算理,使学生自主地归纳出笔算除法的基本方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重视学生估算意识的培养。

“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是新课标为学生提出的关于估算的学习目标。为了落实这一目标,本节课,我先让学生对结果先行估算,然后再进行笔算,这样,就将估算与笔算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真切感受到不同方法的作用,感受到估算的应用价值。不足之处:

1、本节课,我虽然重视了估算教学,但是当学生求出了准确商后,并没有将估算的结果和准确的结果进行对比,也因此使学生没有很好地体会用不同的算法可以起到互补的作用,以及可以检验结果的正确性。

2、课堂调控能力不够。在探究新知的环节花费了过量的时间,造成练习量少,练习的形式单一,并且,学生课堂练习出现的错题没有时间及时纠错。

篇10:西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三位数的加法》的教学反思

程。

2要的数学学习方式。感受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使他们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

篇11:西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三位数的加法》的教学反思

学习目标:

1.结合判断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位数的过程,深刻理解除法的意义。

2.借助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已有经验,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笔算的方法。

3.能用除法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判断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位数的过程。教学难点: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笔算的方法。教学方法:谈话法、练习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X|k | B| 1.c |O |m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38÷2= 52÷4= 72÷3= 58÷7= 73÷6= 49÷2=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强调格式书写的规范性。

二、导学新课

出示课本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理解图示内容,让学生找信息。让学生根据图示提出自己的问题,并与同桌交流自己的问题。

1.平均每时运行多少千米?怎样列出算式? 888÷6=()估一估商是几位数?

小组交流估计的方法,汇报结果。

(鼓励学生说出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引导其他同学认真倾听)方法一:600÷6=100,800÷6的商肯定比100大;

方法二:最小的三位数100×6=600,800比600多得多,所以商一定是三位数; 方法三:888÷6,百位上的8比6大。所以商一定是个三位数。

小结:被除数百位上的数大于或者等于除数,商就是三位数。新| 课 | 标 |第|一| 网 用竖式来算一算,注意书写格式。

2.结合下面的图,说一说竖式每一步的意思。

小组合作交流,全班展示汇报。

先把600平均分成6份:600÷6=100,在竖式百位上商1。再把240平均分成6份:240÷6=40,在竖式十位上商4。最后把48平均分成6份:48÷6=8,在竖式个位上商8。3.先估一估商是几位数,再算一算。565÷5= 456÷3= 784÷7= 算式1:百位上5等于5,所以商是三位数。算式2:百位上4大于3,所以商是三位数。算式2:百位上7等于7,所以商是三位数。

算一算,再验证是否正确,规范格式书写,数位对齐。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练一练的第1题。

看图结合问题说一说意思,学生先独立完成,在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还有什么疑惑?

五、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 完成课本练一练的第2、3题。2.课后作业:练习册4,5页。

六、板书设计新-课-标-第-一-网

商是几位数(被除数中没有0)

篇12:西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三位数的加法》的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会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进一步发展数学感知。

2、进一步认识“>”、“<”和“=”的含义,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来描叙万以内数的大小。

3、结合现实素材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

教学重点: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会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进一步发展数学感知。

教学难点: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并能识别各数位数字的意义。课时安排:6课时。

第一课时 数一数

(一)教学内容:P19-21数一数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实例,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数正方体等活动,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万”,并体会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了解万以内数的组成。

3、通过“数一数”“摆一摆”等活动,增强对大数的具体感受,发展数感。教学重点:

认识新的记数单位“千”“万”,并了解单位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数感。教学难点: 对学生数感的培养。

教法学法:迁移类推,演示交流法,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同学们,你能很快的把下面的数数出来吗?

(二)探究新知 1.(出示大正方体)

⑴师:老师有一个大正方体,这个大正方体是由很多个小正 方体组成的(出示小正方体),这个大正方体是由有多少个小

正方体搭成的呢?这么多,怎么数呀?你们愿不愿意数一数?一会儿以小组为单位,要求:不仅数出有多少个小正方体,还要说一说你们是怎样数的?(学生数。)

师:汇报要求“先说一共有多少个小正方体,再说你们小组是怎样数的”,哪个小组愿意汇报。组1:我们组数有600个小正方体,我们组是这样数的,先横着数有10个,再竖着数有10个,10×10=100,这个正方体一共有6个面,所以是600个。

组2:我们组数有1000个小正方体,我们组是这样数的,先横着数有10个,再竖着数有10个,10×10=100,100×10=1000。组3:我们组数有1000个小正方体,我们组是这样数的,一个面有100,这个正方体一共有10个层,就是1000个。

师:一共有两种意见,一种数的结果是600个,另一种数的结果是1000个,同一个正方体怎么会出现两种意见呢?究竟谁的是正确的?

生1:我们数的方法不同,所以数的结果也不同。生2:他们数的是6个面,我们数的是10层。生3:他们没数正方体的芯。

师:结果是600个的同学只数了6个表面,忽略了正方体里 面的小正方体。下面我们看看数的结果是1000个的同学是怎 样数的。⑵教具示:

第一步:一个一个地数,数到10; 第二步:十个十个地数,数到100;

第三步:一百个一百个地数,一百、二百、三百??九百,数到一千。师:谁能把同学们说的进行整理,先怎么数,再怎么数,最后怎么数。生:先一个一个地数,数到10;再十个十个地数,数到100;

最后一百个一百个地数,数到一千。),数到10个;再十个十个地数(出示),数到100;最后一百个一百个数(出示),2个一百是多少?3个一百呢?5个一百?9个一百?数到10个一百就是多少?(出示)。10个一百是一千。(板书:10个一百是一千)

2.师:接下来可以怎样数? 生:一千一千地数。

师:一千一千地数,有几个一千就是几千,数到10个一千就是多少? 生:10个一千就是一万。(板书:10个一千是一万)

师:以前我们可以一个一个地数或十个十个地数,今天我们又可以怎样数? 生:一百一百地数、一千一千地数和一万一万地数。

3师:老师有几幅图,你能不能很快说出图中有多少个小木块? 师:介绍一下你怎么数地这么快?

生1:第一幅图有100个小木块,第二幅图有

20个小木块,第三幅图有5个小木块,一共是125个小木块。

生2:先看1个一百,再看2个十,最后有5个一,一共是125个小木块。师:我只看到3个十?

生:最后的12个小木块里有1个十,就是4个十,所以是142个小木块。师:一百在哪了?

生:10个十就是100,所以是105个小木块。

(三)应用新知 师:刚才我们看到的几幅图都是按照千、百、十、个摆好的,所以同学们很快就知道有多少个小木块。你们每个小组都有一盆豆子,你能不能很快说出有多少粒豆子?

生:不能。

师:你们数一数,再摆一摆,不仅你们知道有多少个,还要让大家也能很快看出一共有多少粒豆子。

活动要求: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两种塑料袋,大一些的你看看装多少粒豆子比较适合,小一些的你看看装多少粒豆子比较适合;发挥两种塑料袋的作用数一数、摆一摆。

小组活动(略)小组汇报

师:汇报你们小组一共有多少个豆子,怎么摆的? 组1:我们组有963个豆子。有9个百,6个十,3个一。

师:哪个组比一千多,请把多的送到前面;哪个组比一千少,差几个就到前面拿几个。师:请小组代表进行汇报。

组1:我们组有963个,还差37个,我们拿了3个十,7个一。师:老师这有几个数,请你看数摆豆子。①一百二十三 ②五百四十六 ③八百七十 ④九百零七

师:我们班一共有10个组,如果把10个组的塑料袋凑在一起 就是多少了? 生:一万

师:请组长带着你们组的豆子站到前面来。师生惊叹:哇!一万粒豆子是这么多呀!师:谈谈你有什么收获?

生1:我会一百一百地数、一千一千地数和一万一万地数数了。生2:我会用好办法数豆子了。

第二课时 数一数

(二)教学内容:P22-23 教学目的:

1、通过实例,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数正方体等活动,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万”,并体会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了解万以内数的组成。

3、通过“数一数”“摆一摆”等活动,增强对大数的具体感受,发展数感。

教学重点:;认识新的记数单位“千”“万”,并了解单位之间的关;培养学生的数感;教法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相互交流,提高“拨一;计数器正方体学具袋;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1.师:你们知道世界海拔最高的山峰是什么吗?生:;师:那你知道它的高度吗?(出图);师:谁能读给大家听?生略;师:刚才我们认识了两个之最;⑵我国已发现的鸟类有一千一百六十六种;师:在这几

教学重点:

认识新的记数单位“千”“万”,并了解单位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数感。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法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相互交流,提高“拨一拨”、“数一数”等具体活动,对大数有具体的感受。教学准备:

计数器 正方体 学具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师:你们知道世界海拔最高的山峰是什么吗? 生:珠穆朗玛峰。师:那你知道它的高度吗?(出图)师:谁能读给大家听?生略。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两个之最。老师这还有两幅图(出图),我们一起来看看。2.⑴用肉眼能看到的星星大约有三千颗。

⑵我国已发现的鸟类有一千一百六十六种。

师:在这几幅图中都有一些数字,以前我们学习了100以内的数,知道它们分别表示什么,那这些数字和100以内的数比 较,怎么样?

生:这些数字比100以内的数大很多。

师:那到底有多大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数一数生活中的大 数。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挂图

提问:再添一个珠子是多少? 生回答:一万。

教师总结:九千九百九十九再添1个是一万。2.数一数 出示正方体图。指名回答,一个正方体是多少?(一千)

3.小组数一数。并汇报:一千、二千、三千······九千、一万。总结:10个一千是一万。学生数一数从九千八百八十七数到一万。4.说一说,生活中的大数?

(三)完成p23练一练1~4题。

(四)总结课堂

(五)作业

第三课时 拨一拨

教学内容:拨一拨 教学目的:

1.在活动中激发读、写数的兴趣。

2.在数学活动中对大数有具体感受,发展数感。

3.通过“拨一拨”活动,理解万以内数的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 教学重点: 理解万以内数的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教学难点: 万以内数位顺序。

教法学法:情景引入法,观察操作法,启发式教学法,合作交流互补法。教学准备: 计数器 正方体 学具袋

教学过程: 活动一:拨一拨

(一)出示挂图

1、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是珠穆朗玛峰,高8848米。

2、民族小学共有1706个学生。

3、陈老师在广场路买了一套每平方米3080元的房子。

4、我们学校有880人。

5、买一台洗衣机要1008元。

6、发明造纸术距今有1900年。

学生试着读读划线的数。然后将这些数进行分类。

(二)分四组,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这4种数的读法,并将自己讨论的一类数各摆出5个。

1、第一类:不带0的数。

1)学生再读读数,然后将数出示在计数器上。

2)抽学生代表说说数的读法,该怎么读?为什么这样读。3)每人写一个不带0的数,请同桌读一读。然后抽几桌汇报。

2、第二类:中间带0的数

(1)老师将这两个数先后出示在计数器上,要求学生先读数,再说说这个数的组成,你发现了什么?

(2)小结:读中间带0的数的方法;不管中间是几个0,都只读一个0。(3)出示只有中间带0的数,让其他小组的学生读。

3、第三类:只有末尾带0的数(1)派代表说说这类数的读法,老师归纳。(2)出示你所写的数,让其他学生读。

4、第四类:中间和末尾都有0的数(1)读一读、说说方法,老师小结。

(2)出示一个代表所写的数,看谁读得快,学生自己读后,抽生读。

(三)你拨我写

(四)总结读、写数的方法。活动二:练一练

1、说一说商品的价钱。

2、写出横线上的数。

3、填一填

第四课时 比一比

教学内容:比一比 教学目的:

1.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估一估”活动,结合现实素材,感受大数的意义,体会估计在生活中的作用。3.通过“比一比”活动,掌握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能够用符号表示万以内数的大小。教学重点:

掌握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能够用符号表示万以内数的大小。教学难点:

体会估计在生活中的作用。教学准备:计数器 教学过程: 活动一:比一比 创设情境:谁最矮?

1、出示图片。

黄山海拔约1865米 香山海拔约1865米 泰山海拔约1865米 华山海拔约1865米

2、比大小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课 教学目的:

1.联系生活实际学习万以内的数,体验数与生活的紧密联系。2.具体感受大数的意义,逐步发展数感。3.通过数学活动,巩固本单元的知识内容 教学重点:

万以内数的读、写,数位的意义 教学难点: 几个数的排列

教法学法:小组讨论,合作交流法。教学准备: 计数器、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活动一:看一看,读一读(1)看图写数:2003 2040(2)读数:二千零三 二千零四十

(3)你拨我写 同桌合作,一人拨珠,一人写数 活动二:找规律 出示题目(1)388,389,,392,393(2)3260,6370,3290,3310(3)5725,5825,,6125 1.找规律 2.独立填写 3.交流,评议 活动三: 说一说

1、在小组内先读数 307 754 371 7594

2、说一说,“7”在什么数位上,各表示多少?

3、汇报,交流

4、猜一猜 淘气的书可能有多少本? 活动四:小兔吃萝卜

1、故事引入

2、连一连

3、在小组内读一读,写一写

4、交流读写数的方法

5、小结易错的地方。

活动五:数学游戏 转一转,比一比 活动六:实践活动 有多少片树叶?

1.先估计50或100片树叶占多大面积,再估计所有树叶有多少片,在小组内交流。2.实际数一数有多少片

篇13:西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三位数的加法》的教学反思

师:生字卡片,与传统节日相关的文字或音像资料。

生: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及其庆祝方式,收集相关的图片、资料、诗文。

教学时间: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揭示课文题目

1?多媒体播放春节晚会节目片断。(没有这个条件的可展示一些图片)问:你们知道这是在庆 祝什么节吗?春节还有哪些庆祝方式?

2?像这种重大的农历传统节日还有许多,你们知道它们分别在哪一天,人们又是用什么方式来庆祝的吗?学习了今天这一课“传统佳节”你就会明白。(板书课文题目,齐读课文题目。)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指导预习,出示预习要求。

(1)自读课文,勾出生字,想办法认识。

(2)文中有哪些节日?在农历哪一天?是怎样庆祝的?

2?自主识字。

(1)学生回忆学过的识字方法。(加一加……顺口溜……)

(2)小组合作认读生字。

(3)教师用生字卡片抽查。

重点指导:平翘舌音、前后鼻韵,上声去声的区分和“墓”的读音。

(4)让学生选择生字,练习口头组词、造句。

3?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1)你读懂了什么?请把你的收获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2)同学们很会读书。你们有没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请提出来我们一起讨论。

(3)教师梳理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引领学生理解文中重点词的意思并练习积累,完成课后第二题。

4?品读课文,读出感情。

5?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采用多种方式促读:自读、合作读、选择读、引读、赛读、默读等,使学生在反复朗读中熟读成诵。

三、赏读内化,拓展延伸

1?教师展示各种资料,学生整体回顾之后赏读课文。

2?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你想说点什么?请结合你们的所得,大家来一起交流交流吧。

(1)各种传统节日的来历、故事、传说。(如“年的传说”、“粽子的来历”等。)

(2)各种与佳节有关的诗文。(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安石的《元日》,杜牧的《清明》等。)

3?课外作业:以“传统佳节”为题每小组合办一张小报。

四、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小组巩固。

(1)互查字音。

(2)交流自己最拿手的识记方法。

2?集体巩固。

齐读、抽查。

3?指导写字。

(1)小组交流。

让学生观察要写的字在田字格中的摆放位置。

让学生找出其特殊笔画。

让学生交流其结构特点。(如左窄右宽等。)

(2)教师指导。

小结学生所得;指导书写“登”;在对比中指导书写“初”和“祥”,完成课后第三题。

4?学生描红书空,展示交流。

教学目标

1?认识和书写本课要求认写的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及其庆祝形式,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积累语言。

篇14:西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三位数的加法》的教学反思

本单元主要教学内容有口算除法和笔算除法。在教学中发现两个教学安排上的特点:一是本单元的例题与习题,真实、自然的体现了除法产生于解决一个个具体的现实生活问题。二是教材逻辑地设计了一个个逐级而上的知识台阶,便于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很经验,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去主动获取所学的知识内容和应用能力。

在教学中,我比较注重如下教学思想和教学措施:

一是运用已知,探求新知。以动手操作为手段,以探究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和计算顺序为线索,以达到自主理解算理为核心。如:教学“笔算除法”例1“三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时,根据题意列出算式:“42÷2=”时,引导学生运用操作的方法和口算方法进行计算,并借助这两种方法自行探究笔算除法中每一步的计算含义,从而掌握新的知识。教学“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的例6时,考虑在此之前,学生对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的方法、格式都比较熟悉了,所以在教学中,我主要让学生采用尝试、探究、讨论的方法自己学习计算方法,通过交流、讨论明白当除到被除数的某一位上不够商1就商0占位。同时在用竖式书写时,这个过程可以省略。课堂教学引导中继续渗透利用旧知学新知的“迁移”能力,培养学生“会学数学”的能力和感悟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是勤于思考,有效学习。思考是学生学习数学认知的本质特点,是数学学习的本质特征。在教学中我注重将思考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将操作、观察、叙述、思考有机的结合,让学生在操作、观察、叙述中思考,在思考中体验、领悟。教师在适当的时间仅仅在关键处给予提示:说说,“2”为什么写在商的十位上?“算式中8减6余2,这个2表示什么?接下去该怎么计算?”“比较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区别与联系?”……用问题促进学生思考,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上一篇:平面图形图像处理教案下一篇:普陀山西天景区导游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