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关系研究论文

2022-04-16

【摘要】学区制改革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从班级前移到学生生活区,融生活区成为“思想教育、行为指导、生活服务、文化活动、道德实践”等为一体的德育阵地。而寝室导师作为推动学区制教育管理模式改革的重要配套措施,在设计过程中需基于师生关系研究,建立寝室导师配备与指导制度、搭建平台营造导师育人氛围、完善导师考评机制和激励机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师生关系研究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师生关系研究论文 篇1:

新世纪以来我国师生关系研究的探索*

摘要::新世纪以来,我国师生关系研究的前沿演进与党和政府出台的相关文件密切相关;师生关系研究的热点领域主要集中在“师生关系及对教育教学的影响”“基础教育中师生关系的重要性及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及其构建”和“高等教育中师生关系的重要性及建构”等四个方面。

关 键 词:师生关系;前沿演进;热点领域

作者简介:汪海彬,黄山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讲师;卢家楣,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陈宁,上海青少年研究中心主任;姚本先,安徽师范大学,教授

一、引言

师生关系作为教育领域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对关系,长期以来一直是教育理论与实践关注的焦点,因为师生关系的良好与否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身心健康: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有利于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还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1]并对学生的情感素质有着直接的促进作用。[2]为此,研究者从上个世纪50年代末就开始了师生关系问题的大讨论,并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进入研究的繁荣期,[3]到了新世纪,尤其是在素质教育的推进和新课程改革推行的背景下,师生关系领域的研究进入新的阶段、呈现出新的特点。[4]为了探寻新世纪以来我国师生关系研究的新特点,本研究拟采用知识图谱分析直观展示该领域研究的前沿演进和热点领域,以期为今后师生关系的研究提供一定启示。

二、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本研究以中国知网(CNKI)为检索平台,以“师生关系”为检索主题,以“2000-01-01——2014-08-08”为检索时间,展开文献检索工作,共检索得到20773篇文献,在剔除诸如会议记录等不符合要求的文献后,最终得到有效文献11093篇。

(二)研究工具

采用美国德雷克塞尔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大连理工大学特聘教授陈超美开发的CiteSpaceⅢ软件进行知识图谱分析,同时采用中国医科大学医学信息学系崔雷教授开发的Bicomb共词分析软件对关键词进行修正,并结合SPSS19.0进行聚类分析。

(三)研究过程

将确定的题录信息分别以Refworks和NoteFirst两种格式导出,其中Refworks格式的题录信息用于CiteSpaceⅢ软件的分析,以探索国内师生关系研究的热点和前沿演进等信息;NoteFirst格式的题录信息用于Bicomb共词分析,通过提取并修正关键词(如关键词中带有数字等无关字符等)后确定高频关键词,并建立高频关键词共词频矩阵,然后采用SPSS软件进行高频关键词的聚类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新世纪以来我国师生关系研究的前沿演进

为初步探索新世纪以来我国师生关系研究的前沿演进,采用CiteSpaceⅢ软件中的突变检测(Detect Bursts)功能探索师生关系研究中关键词的突变点,直观显示了新世纪以来我国师生关系研究前沿的演进过程,大致包括三个不同阶段。

1.2000-2008年

这一时期师生关系研究的前沿主题非常丰富,呈百家争鸣之势:素质教育、个性、创新精神、创新教育、知识经济、教学活动、德育、主体、课程改革、新课程、研究性学习、以人为本、和谐(社会、教育、校园)等都是这一时期的研究前沿。其中尤为突出的是2000-2006年的素质教育,2003-2007年的课程改革、新课程,以及2005-2008年的和谐。师生关系研究前沿的这种演进都与国家政府和教育部门出台的相关文件密切相关。如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后,素质教育成了2000-2006年师生关系研究的前沿主题;2001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后,课程改革、新课程成了2003-2007年师生关系研究的前沿主题;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首次提出和谐社会的概念,并且在胡锦涛总书记2005年12月全面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后,和谐成了2000-2008年师生关系研究的前沿主题。

2.2009-2010年

这一时期师生关系研究没有明确的前沿主题。

3.2011-2014年

有效性、高效课堂、效率、小学语文、初中数学等成为这一时期师生关系研究的前沿。可见,在2010年7月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提高教育质量后,当前师生关系研究更加注重与教育质量相联系,尤其是义务教育的质量。综上可知,新世纪以来我国师生关系研究的前沿演进与党和政府出台的相关文件密切相关。

(二)新世纪以来我国师生关系研究的热点分析

1.高频关键词的词频分析

11 093篇文献共有关键词11 489个,呈现的总频次为52 682次,对标准化后的前50个高频关键词进行排序,(见表1)结果发现,前50个关键词呈现的频次为14 426次,占关键词总频次的27.4%。其中前10位关键词出现频次均达280次以上,它们依次为师生关系(4995)、和谐(725)、课堂教学(628)、学生(379)、教师(361)、教学(357)、高校(345)、教学效果(294)、构建(291)和兴趣(281),这初步表明我国师生关系研究以探索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及其对教学的影响为主。关键词的知识图谱也直观地展示了这一结果:师生关系出现的频次最高,其圆圈最大,和谐与课堂教学次之。

2.高频关键词的聚类分析

为了更好地探寻高频关键词之间的关系,采用Bicomb共词分析软件生成50个高频关键词的词篇矩阵,通过SPSS中的Ochiai系数将其转化成共词相似矩阵,然后采用相异矩阵=1-相似矩阵,产生相异矩阵,最后将相异系数矩阵导入SPSS进行聚类分析。(见表2)

在相异矩阵方面,依据以往的解释:相异矩阵中的数值越接近1,表明关键词间的距离越远,相似度越小;数值越接近0,表明关键词间的距离越近,相似度越大。[5]由表2可知,距离师生关系最近的前十个关键词由近及远依次为和谐(0.746)、教学效果(0.803)、课堂教学(0.837)、民主平等(0.848)、教学过程(0.849)、课堂气氛(0.857)、学习过程(0.859)、教学活动(0.864)、构建(0.866)、新课程(0.870),这一结果初步说明我国师生关系的研究经常论述和谐师生关系、师生关系与教学(包括教学效果、课堂教学、教学过程、课堂气氛)的关系、师生关系的建构、新课程背景下师生关系等问题。

在聚类分析结果方面,(见表3)结果发现,师生关系研究的高频关键词可以分为四大类。

“种类1”包括主体性、主体间性、和谐等18个关键词,是当前研究的最大热点之一,主要涉及师生关系及其对教育教学影响的论述。这方面研究的总体结论是:对师生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主体性师生关系理论、主体间性师生关系理论以及他者性的师生关系理论三个阶段;[6]师生之间是“主—客—主”式的两个主体间的平等对话关系,[7]主体间性要求学生既是占有教育内容的主体,具有主体性,又是师生交往的主体,具有主体间性,[8]学生是具有超越性的“受教育者”;[9]和谐师生关系的内涵应从人性的一般特点出发,实现以生为本与教师主导的有机统一,使师生之间自然而然地形成一种民主、平等、情感交融的主体间性关系,最终实现促进师生双方特别是学生的发展日趋完美的终极目标;[10]在“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下,民主平等是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核心,理解对话是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价值取向,合作互动是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桥梁;[11]教学活动与师生关系良好与否的关键是教师,[12]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提升,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教与学的良性互动。[13]

“种类2”包括兴趣、英语、培养等6个关键词,主要涉及基础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的重要性及建立,这方面研究的总体结论是:英语教学要取得成功必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就需要了解学习、与学生沟通、真诚相待、信任尊重、理解宽容学生;[14]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是影响师生情感的主要因素,师生情感是影响小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15]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从端正学生学习目的,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入手;[16]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当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设活动情景,改进教学方法,[17]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造就创新人才的关键因素,基础教育阶段教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需要创建民主、平等、自由的师生关系,释放学生思维潜能。[18]

“种类3”包括教育、情感、尊重等7个关键词,主要涉及新型师生关系及其构建,这方面研究的总体结论是:新型师生关系就是师生之间是民主、平等、理解、尊重、和谐的师生关系;[19]新型师生关系倡导师生以一种游戏精神投入到教育活动中,双方作为平等的主体,在“我—你”关系中进行沟通和交流,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对话进行有效交往;[20]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必须重视情感因素在师生关系中的重要作用,[21]并且要求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努力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并且还要善于与学生沟通;[22]新师生观下的班级管理需要班主任老师尊重学生、让学生充满信心等;[23]尊重教育的核心是在这种新的理念指导下,以尊重为切入点,重建社会道德伦理,重建学校的师生关系,重建师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学校的整体人文环境与教育精神。[24]

“种类4”包括教学方法、自主学习、素质教育等17个关键词,主要涉及师生关系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及建构。这方面研究的总体结论是:应从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等方面入手切实提高高校课堂教学的有效性。[25]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教学有利于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26]在高校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促进教师个人魅力的辐射和渗透,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27]建立良性互动的新型的师生关系,有助于促进体育教学改革,提高体育教学质量;[28]教师应注重情感的投入,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情感,学生才能“亲其师而信其道”,继而达到“知、情、意、行”相结合、相统一的目的。[29]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高校的关键,[30]构建(高职院校)和谐师生关系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构建师生互动的合作交流机制和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等。[31]

四、结论与启示

通过对新世纪以来我国师生关系研究的前沿演进和热点领域的研究发现,在前沿演进方面,新世纪以来我国师生关系研究的前沿演进与党和政府出台的相关文件密切相关,这一方面表明师生关系研究的与时俱进性,另一方面也提示教育实践中的师生关系在每次教育变革下会面临新问题、新挑战。为此,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继续推进和教育部下发“关于印发《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通知”的背景下,教育实践中的师生关系也势必会面临一些新的问题亟待解决,这还有待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继续深入研究。

在热点领域方面,结果发现师生关系研究主要集中在四大类,即“师生关系及对教育教学影响”“基础教育中师生关系的重要性及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及其构建”和“高等教育中师生关系的重要性及建构”。这与以往部分综述研究认为师生关系的构建是研究热点的结果基本一致。这表明师生关系的研究更突显教育应用性,而这也恰与2011-2014年研究的前沿集中于有效性、高效课堂、效率等主题相吻合。

在对相关文献进行人工阅读和分析后发现,当前师生关系研究尚存一些不足:首先,研究方法以思辨为主。研究者大多从自身角度出发提出一些师生关系的理论构建策略,不可否认一些策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有些也有生搬硬套西方哲学理论的趋向,这就需要教育实践研究的实证验证,以筛选出更富科学性、有效性的构建策略。第二,研究视角局限教师层面。师生关系的构建方面大多偏重于教师一方,对学生的关注则较少,正如有研究者指出:师生关系没有摆脱“教师主导”,教师“掌控”狭隘的研究思路,是否在某种程度上与提倡的双主体自相矛盾?第三,研究对象以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为主,但幼儿师生关系、特殊教育中的师生关系研究则较少,这不仅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均衡教育的要求不符,也与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等教育现实,尤其是学前师生关系中恶性事件屡见报端的现实相悖。

总之,今后师生关系的研究应从自上而下的教育改革和自下而上的教育现实相结合为指导,切实从“主—客—主”式两个主体间关系的视角出发(不仅关注教师层面还应关注学生等层面),并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交互验证的综合方法,以探索出更富科学性和有效性的改善师生关系的策略。

参考文献:

[1]邵晓枫.十年来我国师生关系观述评[J].教育学报,2007(5):13-19.

[2]卢家楣,刘伟,贺雯,等.我国当代青少年情感素质现状调查[J].心理学报,2009,41(12):1152-1164.

[3]李长吉,陶丽.师生关系研究三十年[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8(1):86-91.

[4]樊万奎,段兆兵.近十年我国师生关系研究的回顾、反思与展望[J].教育科学研究,2009(12):67-71.

[5]郭文斌,周念丽,方俊明.我国学前教育研究热点知识图谱[J].学前教育研究,2014(1):11-18.

[6]柴楠,刘要悟.基于社会关系理论视角的师生关系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2(5):77-79.

[7]叶澜.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探究之二[J].教育研究,2002(10):24-30,50.

[8]冯建军.以主体间性重构教育过程[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86-90.

[9]吴康宁.学生仅仅是“受教育者”吗?——兼谈师生关系观的转换[J].教育研究,2003(4):43-47.

[10]邵晓枫,廖其发.论和谐师生关系的内涵[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4(3):137-141.

[11]王明芳,吴岳军.师生关系的反思与前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33(6):41-42.

[12]徐继存.面向现实教学活动的师生关系建设[J].教育研究,2005(1):58-62.

[13]韩江.优化师生关系 提升教学质量[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27(S2):11-12.

[14]蒋小青.英语教学中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策略[J].教育探索,2004(11):58-59.

[15]戴建辉,刘一隆.师生关系与小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J].中国体育科技,2000,36(4):36-37.

[16]秦英.试论中学英语教学兴趣的激发[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S1):206-207.

[17]查引娟,袁建萍.体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6):135-136.

[18]刘俊.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与方法[J].中国教育学刊,2010(3):42-44.

[19]谢庭香.如何构建新型师生关系[J].中国教育学刊,2014(5):62,65.

[20]刘娜,谷春娟.游戏情境中对话式师生交往关系的构建[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7(2):106-108.

[21]武红凤.浅议从情感的角度构建新型师生关系[J].中国校外教育,2012(28):28.

[22]余柯,李晓红,王亭婷,等.新型师生关系构建略论[J].教学与管理,2007(27):36-37.

[23]万杭仙.新型师生关系下的班级管理[J].教育发展研究,2004(12):118-119.

[24]柳海民.尊重的教育:理念价位与科学依据[J].东北师大学报,2001(5):9-11.

[25]王颖.提高高校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20):172-173.

[26]刘红梅.网络环境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英语能力的新型教学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5(10):54-56.

[27]侯力莉,李慧男,张家成.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学策略[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32(3):105-106.

[28]李震.体育教学中师生关系的社会学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5(3):318-319.

[29]袁思明.思想品德教学的情感与绩效[J].教育评论,2005(1):101-102.

[30]邱秀芳.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策略[J].教育探索, 2012(1):127-128.

[31]王德勋.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困境及其对策[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8):69-72.

责任编辑/张 丽

作者:汪海彬 卢家楣 陈宁 姚本先

师生关系研究论文 篇2:

基于高校“学区制”师生关系研究下的“导师制”设计

【摘要】学区制改革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从班级前移到学生生活区,融生活区成为“思想教育、行为指导、生活服务、文化活动、道德实践”等为一体的德育阵地。而寝室导师作为推动学区制教育管理模式改革的重要配套措施,在设计过程中需基于师生关系研究,建立寝室导师配备与指导制度、搭建平台营造导师育人氛围、完善导师考评机制和激励机制。

【关键词】学区制 师生关系 寝室导师制

【基金项目】科研项目:温州大学科研项目资助(项目编号:2015Y002)。

2012年正值温州大学学区制改革,该改革通过专业教师、寝室导师、班主任、辅导员等参与公寓育人工作实践,以期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便捷有效的教育引导与服务。基于以上认识,在学区制改革过程中很大程度上要解决的就是教师和学生的关系问题,也是教书和育人的关系问题。师生关系的处理将直接影响到学区制改革的实际成效。

一、寝室导师制的概念界定

寝室导师是高校德育工作队伍的重要力量。寝室导师制是“以生为本”教育理念的重要实施途径,通过教师与学生“零距离接触、近距离服务”,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有利于增强教师的全员育人意识,形成全校教职工人人都是责任教育工作者的新管理模式。温州大学在全校实施寝室导师制,全校在岗在职的教职工均与1-2个学生寝室建立联系关系,对所联系的寝室学生进行包括思想指导、行为养成教育、心理健康指导、生涯规划指导、学业发展指导和成长成才等在内的全方位教育指导。为深入实施寝室导师制,学校对下寝室的次数,与学生谈心次数等做了严格的规定。

二、学区制背景下师生关系情况的调查

此次调查以问卷调查为主、访谈为辅的形式展开,采取随机抽取的方式,以温州大学大三期间实行了寢室导师制的大四学生为样本,共发放问卷900份,回收881份,其中有效问卷872位,以及对应的班主任、任课老师和辅导员共76位为被试对象。

(一)学区制背景下高校师生关系认知调查

在学生问卷中,当被问及“老师在你眼里是何种角色时”,69.4%的同学选择“知识的权威——博学多才”,29.6%的同学选择“交心的朋友——亲切友好”。而在教师问卷中,当被问及“您期望在学生眼里是何种角色时”,有23.33%的教师选择“知识的权威——博学多才”,76.67%的教师更期望当学生“交心的朋友——亲切友好”。由此可见,在此问题上师生主体认知还存在一定差异。然而当问及“您认为当前与老师/学生的关系是”时,83.96%的学生认为和老师“互相尊重”,93.33%的老师也选择“互相尊重”,小部分师生认为“谈不上有什么尊重不尊重的”。可见,在师生尊重程度上,师生关系呈现互相尊重的良好态势。

(二)学区制背景下师生交流情况

1.师生交流内容

在课余时间沟通内容方面,69.72%的学生表示在课余时间更愿意与老师谈论“教学内容或专业知识相关、时事热点话题、身边趣闻杂谈”,而愿意谈论“生活中困惑或挫折”的学生占只15.38%。但在教师问卷中,46.67%的教师希望能与学生交流“生活中的困惑和挫折”,33.33%的教师想“对学生进一步了解,以及对教学过程提出看法和建议”,仅20%的教师倾向于谈论教学内容。一方面,这可能与学生和老师的主体认知差异有关,另一方面,此次参与调查的教师多数为辅导员,会较倾向于生活上的指导,这可能也是产生差异的原因之一。

2.师生交流方式

在增进师生交流的方式方面,学生问卷中,当被问及“你赞成以哪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来增进师生交流”时,57.44%的学生选择“组织师生一起出游”,20.62%的学生选择“开展形式多样的比赛或聚会”,19.32%的学生选择“课后谈心”;在教师问卷中,40%的教师选择“组织师生一起出游”,分别有26.67%的老师选择后两种方式。由此可见,形式多样的比赛和聚会、并加些课后谈心的环节可以有效地增进师生间的感情、促进彼此间交流。

(三)学区制改革前后对比研究

1.师生交流状况方面

学区改革制前,80%的教师认为师生交往状况良好;80%的教师在课后与学生有时间有机会交流;而在学区改革制后,86.66%的教师比较认同当前师生交往状况良好,93.34%的教师在课后有与学生交流的机会和时间。学区制改革后,师生间交往状况整体呈现良好态势,课后与学生交流时间等认同度有所提升。由此可见,学区制改革对师生间关系的增进有一定积极作用。

2.寝室导师制实行情况

被问及“您觉得寝室导师制度对增进您和老师/学生的关系帮助大吗”时,52.56%的学生表示“有帮助但不明显”;63.33%的教师表示“有帮助但不明显”。对于寝室导师制的实行,师生普遍认为对增进双方间关系虽有一定促进作用,但并不明显。日后寝室导师制可再从环节、形式等方面做些改进,以发挥更大作用。

3.各学区中所设置的公共设施

如步青学区“导师加油站”“步青之家”、溯初学区“溯初厨房”“寝室导师武功秘籍”、超豪学区“楼栋小家”等设施,53.3%的学生从未参与使用过,32%的学生一学期仅使用过1-3次。由此可见学区相关部门还需对此方面的活动多加宣传,鼓动学生进行体验,从而达到设置这些设施的最初目的,为同学们营造更加良好的学习氛围、更加温馨的生活环境。

三、促进和谐师生关系构建的导师制设计

(一)建立寝室导师配备与指导制度

建立寝室导师选拔机制、择优上岗制度和一套公开透明的导师综合数据库,在学生自主选择导师前,学校应对学生做出相应指导,做好导师基本信息的共享工作,减少学生选择过程中的盲目性。配备导师时应充分考虑师生专业是否匹配,对学生的选择过程做出指导,达成有效的师生双向选择。

(二)搭建平台营造导师育人氛围

氛围是无形之手,却发挥着重要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导向作用。学校在为大学生成长创造条件的问题上,往往容易忽视创造环境层面的氛围。如温州大学为了营造良好的导师氛围,每年举办温州大学师生节,学区打造“楼栋小家”开展“寝室导师,您好!”活动,“导师有约”、“千名教师下寝室”,“周五有约”师生谈心等活动的运行,进一步搭建师生平等、互动、交流的载体,促进和谐师生关系建设,增进师生感情。

(三)完善导师考评机制和激励机制

科学合理的考评内容和考核形式是完善导师制的重要方面,除了对如“每学期见面次数”等硬性指标的考核外,学生作为指导的接受者,其主观感受应受到充分重视;同时,兼顾导师自我评估与同行评估,力求客观真实地反映导师指导情况。学区每学年对寝室导师进行一次工作考核,采取学生问卷评价方式评定。寝室导师的考核分为合格和不合格两个等级,考核结果报校人事处、学生处与相关学院分别使用。同时将寝室导师的工作纳入教育教学整体工作之中,将其作为考核教师育人成果的一种体现,并与年度考核、职务晋升及职称评定挂钩。在优秀导师的考核评比中,对工作出色导师进行合理的物质奖励,在升职上考虑新生导师工作效果等,激发导师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导师的工作主动性。

参考文献:

[1]柯进,汪瑞林.“爹”“妈”分工育人的学区制探索[N].中国教育报,2013年4月13日 (03版)

[2]周青,汪杰峰.本科生导师制评价模式创新——基于宁波大学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探索[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4(7)

[3]王颖,王笑宁.本科新生导师制对大学的影响路径及实施效果研究[J].教育研究,2016(1)

作者简介:

严晓秋(1985-),女,浙江省温州市人,硕士生,辅导员。研究方向:高校青年德育研究。

杨鹏(1987-),男,黑龙江省饶河县人,硕士生,辅导员。研究方向:高校青年德育研究。

作者:严晓秋 杨鹏

师生关系研究论文 篇3:

试论近十年来关于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研究

【摘 要】本文试图通过查阅、整理、分析已有的研究文献,了解目前关于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研究的现状。通过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为我们将要进行的研究,作理论背景、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方法等的准备,最终使我们的研究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看得更高,做得更好,对构建高校和谐师生关系提出更合适的建议。

【关键词】高校 师生 关系 理论

1已有研究的现状

1.1 关于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理论研究

学者们在借鉴不同的理论基础、框架和研究范式下,运用理论逻辑分析的方法,对“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核心概念进行了不一样的界定,研究了师生关系的类型、和谐师生关系的涵义、特点等内容,为高校和谐师生关系进一步的研究作了理论上的准备。

(1)高校师生关系涵义研究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高校师生关系主要表现为大学师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共同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而建立的一种工作关系和组织关系。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高校师生关系主要包括师生间的认知关系,情感关系。师生间良好的认知关系和情感关系表现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和价值观方面的一致性和感情上的融洽。从伦理学的角度看,高等师生关系体现着师生双方各自应履行自己道德义务的关系。

(2)师生关系类型研究

有学者提出“我—你”的新型师生关系,这是一种互为主体的关系,主体间的内在相关性构成了对话的本质。李孔文总结了师生关系的三种范型:传统的“师尊生卑”关系;扭曲的“生主师仆”关系;应然的理性师生关系。单振生认为目前的高校师生关系类型包括两种:师道尊严型和知识传授型。

(3)不同视角下的师生关系研究

郑敏从文化社会学的角度对高校师生关系进行了研究。她认为高校校园文化中的两大主要文化群体为高校教师文化和大学生文化。于学友从社会学概念——主体间性的角度来看待师生关系。游景如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高校师生关系进行了理论研究。张云探讨了高校师生朋友关系的新模式。他认为师生之间的朋友关系模式是符合高校教学规律的师生关系最佳模式。

2 关于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现状调查研究

有研究者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调查了高校师生关系现状。另有学者通过已有调查的数据对高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彼此满意度、主体认知、地位差异、主动性、交往的频度与深度等师生交往的相关性进行概要描述。根据对调查结果的分析;还有学者进行了一项关于当前大学师生关系的抽样调查得出类似结论。

3 高校和谐师生关系影响因素研究

对于高校和谐师生关系影响因素的研究,有的学者或从经验认识,逻辑理性分析等角度探讨;有的学者则比较细致地进行了对比调查研究,探讨了不同自变量对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影响。

3.1 差异分析对比研究

王佳权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考察了大学生师生关系的性别、专业、年级差异。并在问卷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师生关系各维度与学习动机各维度之间的关系。该研究结果表明:师生关系与学生学习动机的关系是相互的。

3.2 逻辑理论分析下的研究

冯宗侠认为,大学教师现有的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是造成师生交往不良的原因之一,包括师生定位上的偏差、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的缺乏等。郑少君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来研究影响因素。王守恒等据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具体探讨了造成大学师生交往淡漠的原因。卢秀平主要从教育管理的方向研究了影响高校师生关系的因素等。

3.3 干预研究

在对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概念定义、特征分析以及影响因素的考察的基础上,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从不同方面来构建高校和谐师生关系。

3.4 教师和学生干预研究

汤瑞华认为教师要彻底转变教育观念,视学生为真正平等意义上的“人”,这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前提。王淑敏和张江丽则对教师提出了要求:1.深刻理解师生关系的含义;2.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理念等。构建高校和谐师生关系对于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学生们要树立正确的师生观;郑少君从她的研究中提出,学生一要尊重教师;二要树立正确的利义观;三坚持以学为本。

3.5 学校或社会干预研究

卢秀平从教育管理角度全面论述了学校如何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树立科学发展观,更新教育观念,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依法治校,建章立制,规范管理等。

综上,上述学者们主要运用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内容分析法等(对研究方法的运用是比较适当和全面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高校的教师、学生;各种有关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文献;研究内容或问题涉及到高校师生关系的定义、和谐师生关系的定义、师生关系类型的研究、影响因素的分析以及对策的研究。此外,研究视角的多学科化,越来越多的学者突破单一的教育学领域,将师生关系放到心理学、社会学、文化生态学的视域中去考察,对师生关系的解释更加丰富、深刻。

4 已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仍然发现了以往或理论或实践研究的不足:

首先,在研究方法上,研究者大多进行概念分析和理论建构,只有少数研究者以问卷形式进行调查分析。因而研究多停留在描述层面,缺乏实证性和可操作性。

第二,在研究内容上,大多数研究还属比较抽象的认识论上的研究,对一般意义上的师生关系阐述较多,很少对实践课题进行研究,也鲜有对具体情境中的师生关系如学生性别等对师生关系的影响、教师与特殊学生群体的关系等特定师生关系进行探究。

第三,不管是运用调查问卷的方式或理论分析的方法,对高校师生关系的现状的描述都只是停留在定性分析上,而没有从实证研究的角度,量化高校师生关系,提出一个类似幸福指数的数据。

5 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针对以上以往研究的不足和缺憾,我们提出以下研究的展望:

第一,综合运用问卷调查法以及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高校和谐师生关系进行定性和定量的研究分析。

第二,综合以上研究,界定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涵义和特点,将和谐师生关系的维度具体化,并转化为可量化的项目体系,赋予不同的权重;在此基础上,构建高校师生关系和谐指标体系,通过问卷调查,得出高校师生关系的和谐度。从而描述目前高校师生关系的和谐程度。

第三,在调查问卷和访谈的基础上,探讨自变量学生的性别、年级、专业等对高校师生关系的和谐程度的影响,进行差异分析。

参考文献:

[1] 冯宗侠,《当前高校师生关系现状调查与思考》,《泰山乡镇企业职工大学学报》,2003(4).

[2] 郑敏,《高校师生关系的文化社会学思考》,《交通高教研究》,2004(6).

[3] 殷红、汪庆春、李良,《高等学校和谐师生关系研究》,《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3).

[4] 董步学、徐慧诠,《反思与重构——高校教师与学生群际关系现状调查与思考》,《高教高职研究.文教资料》,2007(10).

[5] 郑少君,《高校师生关系影响因素与构建对策初探》,《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4).

作者:罗 乐,陈 枫,郭 晓

上一篇:项目管理实践论文下一篇:英语情景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