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轴对称》评课稿

2024-05-06

《生活中的轴对称》评课稿(通用18篇)

篇1:《生活中的轴对称》评课稿

《生活中的轴对称》评课稿

林老师关于《生活中的轴对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二章)这节课,内容上凸显“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新课程理念,设计上充满“理解数学、理解学生、理解教学”的课程观。

首先,教师以一段视频展示大气恢弘、而又无处不体现对称美的故宫建筑,并配以旁白吸引学生的眼球,既孕育了新知,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同时对学生的爱国情操进行了一次不显山不露水的陶冶。

接下来的“动手操作,探索新知”环节,在学生动手操作的基础上,用问题串层层递进,让学生边动手边动脑,再通过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得出轴对称和成轴对称的概念,突出和突破了本节课的重难点。

“尝试应用,巩固新知”环节,用闯关的形式通过欣赏、猜想、推理、说明生活中成轴对称的美无处不在,同时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以及推理分析能力和空间想象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整个教学过程设计的.七个环节:创设情境孕育新知--动手操作探索新知--尝试应用巩固新知---放飞想象体验创造---反思盘点整合新知---知识拓展深化提高---实践应用解决问题,每一环节均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既符合概念教学的规律又符合中学生的认知特点。

生动形象的课件制作,和安排合理的学生活动使本节课生动、有趣、有效。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在活动中参与、在参与中学习、促进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关注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很好的达成了预设的三维目标。

篇2:《生活中的轴对称》评课稿

《轴对称图形》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空间与图形中的学习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一些平面图形的特征,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生活中具有轴对称性质的事物有很多,也为学生奠定了感性基础。

王晓芬老师这堂课中以轴对称图形的一半引入,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了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并使学生真切感受到数学的美,来源于生活,来源于身边;在新授部分则让学生通过观察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大胆地加以猜测,说出这些图形是否是对称的,并通过动手操作来验证它们是否对称,采用对折的方法来折一折,让每位学生都参与活动,给学生多一点思维的空间和活动的余地,在动手操作中初步感知什么是“完全重合”;在练习部分,王老师出示了很多与生活密切相关并且非常有趣的图形,让学生判断是否对称,找出对称轴,在不断的判断中加深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理解;接着,王老师通过让学生利用一张纸通过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的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在活动中体验,使学习知识和提高能力同时得到发展。本堂课的结尾让学生欣赏生活中美丽的轴对称图形,配上古典的轻音乐,拉近了生活与数学的距离,也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

这是一堂集动手操作、创造美、欣赏美为一体的数学课,本节课将数学问题生活化,注重培养学生观察、交流、操作、探究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建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主题活动为主要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学生的自主活动和合作活动为主。

篇3:《生活中的轴对称》评课稿

《生活中的轴对称》是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十章《轴对称》中的第一节内容, 它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 轴对称的知识在小学已有初步的渗透, 在初中阶段, 它不但与图形的三种运动方式 (平移、翻折、旋转) 中的翻折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又是今后研究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及其相关性质的重要依据和基础。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1.在丰富的现实情景中, 经历观察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探索轴对称现象的共同特征等活动, 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通过丰富的生活实例认识轴对称现象及其共同特征, 掌握“轴对称图形”以及“轴对称”这两个概念, 能够识别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

(二)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认真观察, 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轴对称图形的共同特征;

2.鼓励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举出符合对称特征的图形;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欣赏现实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 体会轴对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和它的丰富的文化价值;

2.欣赏生活中的对称美, 增强美感。

【教学重点】了解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的概念

【教学难点】能正确的区分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

【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设备及相关的教学工具

【教法分析】

本节课主要采用了情景教学法,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 以学生感兴趣的, 并容易回答的问题为开端, 让学生在各自熟悉的场景中轻松、愉快地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后, 带着成功的喜悦进入新课的学习。同时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巧妙地突破学生学习本节课时空间想象能力差这一难点。为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质量, 本节课教师应力求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出发, 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个良好的情境, 并在探究中向学生渗透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

【学法分析】

根据本节课内容的特点, 学生学习时需要很强的空间想象能力, 因此本节课主要对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与视觉图像图形教学的学法指导。

【教学过程】

(一) 猜字游戏创设情境

(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小组合作观察发现并抢答)

展示问题:教师出示“日、工、非……”等汉字的半边, 请学生根据对称性猜出具体的汉字。

(通过用对称的方法猜字, 学生对已有的对称知识有所回顾, 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引出本节课研究的主要内容“生活中的轴对称”, 教师板书)

(二) 启发探究获得新知

(1) 学生欣赏多媒体图片, 感受在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的具有轴对称现象的实例。并回答教师问题:

这些美丽的图案来自于生活中, 你能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吗?

(从现实生活中引入, 学生能更好地感受“生活处处有数学”。)

(2) 观察特点、形成概念

以等腰三角形为例, 引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请同学们试着用自己的话归纳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说说轴对称图形应具备什么条件。并举例说明生活中有哪些轴对称图形。

在学生观察、思考、交流中达成共识后,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试着用自己的话归纳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并明确这些图片中的每一个图形都可以沿着某一条直线对折, 对折后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 (教师同时附以板书) 。通过学生举例体会轴对称现象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 我是小小设计师

设计并剪出自己喜欢的轴对称图形, 观察、欣赏各自所得到的图案。

在动手的过程中, 让学生体会活动的乐趣, 在乐学的氛围中,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促进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体验和理解。

(三) 拓广探索比较分析

教师出示图片, 由学生小组讨论判断它是一个图形还是两个图形,

(1) 若为一个图形, 它是什么图形?

(2) 若为两个图形, 这两个图形又有什么关系呢?

图形变换:找出变换后两个图形的关系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图形成轴对称。

(通过学生对一个图形与两个图形的判断, 使学生感受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 结论也不同。)

(四) 习题处理强化巩固

★ (1) 练一练:观察下列各种图形, 判断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并找出该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 (2) 考考你:下面哪一个选项的右边图形与左边图形成轴对称?

★★ (3) 我能行:在图形中找出标出各点关于直线的对称点

★★★ (4) 试一试:根据图形填空

如果△ABC和△A′B′C′关于某条直线对称, 那么对折后AB与__重合, AC与__重合, BC与__重合。所以AB=__, __=__, __=__。

除了上面的边相等外, 你还能找到哪些角相等吗?找找看

(通过“练一练”“考考你”“我能行”“试一试”等环节的设置, 以学生交流、合作、抢答的形式完成, 以达到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与巩固。)

(五) 小结提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你有什么收获?

(六) 布置作业

(1) 教材82页习题3、4.

(2) 做一个小小设计师:请同学们利用轴对称图形的知识, 为你们班级设计一个班徽, 看看谁的设计最棒!

(这部分的内容的设计具有开放性, 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创造力、动手能力, 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调动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和情感学习数学, 给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 鼓励学生展示自我, 建立信心, 培养他们的自豪感和成就感。)

附加:板书设计

点评:本节课目标设计清晰, 重难点定位准确, 教学方法以及学法分析合情合理, 可操作性强。

篇4:生活中的轴对称

一、实物图形(或图案)中的轴对称.

生活中到处都能找到轴对称的图形或图案,请细心的你去留心,去发现,去感受.

例1下列图案中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二、艺术字中的轴对称.

(1)数字类,如0,3,8等;

(2)字母类,如A,H,M等;

(3)汉字类,如中,工,田等.

例3下列文字图案中,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

例4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字形结构体现人类追求均衡对称、和谐稳定的天性.如图,三个汉字可以看成是轴对称图形.

解: (1)(2)

三、平面镜中的轴对称

生活中的镜子通常是垂直摆放的,因此,物与镜子中的影像关于镜面对称,如下图.

例5小强从镜子中看到的电子表的读数是,则电子表的实际读数是______.

四、水平面中的轴对称

物体与其在平静湖面中的倒影关于水面轴对称,如下图.

五、台球游戏中的轴对称

如图,已知台球桌ABCD内有球P、Q和M.怎样击打白球Q,在不碰到球M的情况下,正面撞击球P?请你试试看.

或许你会想到,通过击打白球Q撞击球桌边AD反弹就行. 我们知道白球Q的入射角等于其反射角. 显然,作点P关于AD的对称点H,连接QH,交AD于E, 很容易得到∠DEQ =∠AEH =∠AEP,故可以通过撞击边AD上的E点处,就能正面撞击黑球P. 当然,撞击边BC同样也能成功,留给同学们自己完成.

六、最短线路设计中的轴对称

如图,海岸某处可以看成是一个角,角的内部(陆地)有一个货运车站C,现要沿海岸建两个集装箱码头A和B,使A、B、C三点连线的距离之和最小,请你在图中画出点A和点B的位置.

如图,过点C作海岸线的对称点M、N,连接MN交海岸线于点A、B.

七、最佳布局设计中的轴对称

某中学计划在一个小公园里植12棵树,要求是排成6行,每行4棵.你能设计出精美对称的符合条件的布局吗?

这里给出一种画法供参考.聪明的你试试看,是否也能设计出符合要求的图案呢?赶快动手吧!

例6.如图,阴影部分是由5个小正方形组成的一个直角图形,请用两种方法分别在下图方格内涂黑二个小正方形,使它们成为轴对称图形.

篇5:轴对称图形评课稿

(一)“轴对称图形”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29页的教学内容,认识对称现象和轴对称图形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识别轴对称图形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李**老师执教的《/span>轴对称图形>,课堂结构变化明显,教学理念有所创新,学生能力有所提升,学习方式有所变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为学生学习提供了丰富而典型的学习资源。李老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入手,除了利用教材上提供的素材以外,教师还在课前搜集了本课所需的素材,帮助学生理解。课上,通过操作与观察,生生交流和师生交流的方式进行了学习,这样将极大地丰富了学习资源,同时又使学生感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2、为了使学生获得充分的感知经验,在教学中,李老师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等活动理解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3、唤醒了学生的原有认知基础,关注学生对“完全重合”的理解,直观形象的确定对折后完全重合才是轴对称图形。

同时,也有一些细节处理不太得当:教师在让学生通过“对折”正方形纸来判断正方形有几条对称轴时,教师没有给足学生时间,没有让学生真正将“操作与思考”相结合就公示了答案,有点操之过急了。

通过这次评教评学活动,使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学生自主学习就是自我认知、提升发展的过程,教师是引领方向的角色,我们交给学生更多的是学习的方法,并不是知识本身。

轴对称图形评课稿

(二)董晓群老师

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轴对称图形》是五下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对称”对学生而言并不陌生,早在二年级时他们就已初步感知并能正确作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今天这节课的教学是使学生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进一步认识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概念,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并学习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着眼点还是在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作为数学教师,如何在课堂向学生传递数学的美,如何在课堂中向学生渗透和传递数学文化的丰富内涵,让他们自然地感受到数学文化的无穷魅力?我认为,刘老师在他的课堂教学中,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诠释。一股浓浓的文化气息弥漫在数学课堂中,引领着学生不断用心去触摸数学本质,去探寻数学的内在规律以及文化本性。纵观这节课,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刘老师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而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并调动了每一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地参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努力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学生始终保持着高昂的学习情绪,切身经历了“做数学”的全过程,感受了学习数学的快乐,体验成功的喜悦。具体感受有三点:、在生活中提炼。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尤其是几何图形的知识,在生活中的实例和应用都非常多。在上课伊始,刘老师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欣赏剪纸、脸谱、车标、交通标志等,为学生提供欣赏美的机会,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然后老师适时的问了一句:“这些图案有什么共同点?”引导孩子们用数学的眼光思考问题。在这些生活的例子中,一下子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孩子们根据原有的知识经验,用自己的话描述对称图形的特征,为进一步学习做了知识上的孕伏。、在活动中感受。

有了形象的感知,关键是从中得到有效的信息,掌握事物的特点,刘老师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主动探索和与他人合作探究中发现规律建构新知。当孩子们判断出“小树”不是轴对称图形时,刘老师没有直接告诉孩子们,而是巧妙地设问:你能动手修改一下,让它变成对称图形吗?然后用自己的方法验证一下。让学生在自我观察、自我猜想、自我尝试,自我验证中得出结论。学生在这段教学中表现的异常兴奋,十来分钟的时间又是折,又是画,又是讨论,又是展示,又是讲评。在这个“玩”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自主动手、自主探究、自主学习能力。教学中刘老师更是充分考虑到每一个学生,鼓励每个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这里尤其要发现有创意验证方法。)整个教学过程中,刘老师始终以学生动手实践为主导,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体会成“轴对称图形”的要点、为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奠定了基础。上述的实践活动是整堂课的重点所在,既多方发展了学生的各种能力,又使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理解从感性升华到了理性。活动后的展示,不仅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还学会了相互接纳、欣赏与帮助,在互动交流中学会了批判与反思,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在练习中内化。

练习中,刘老师组织学生有层次地开展了一系列练习,通过选一选、放一放、画一画,使学生在小组合作讨论中能正确判断给出的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有效的让学生巩固了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加深了印象。通过逐层的练习,学生不但认识了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而且能画出不同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建议:

1.不怕“浪费”时间让学生“玩”,因为只有在“做数学”的过程中,他们的能力才能真正得以提高。通过直观的操作和感知,加深学生的体验和理解。通过对操作结果的仔细观察,促使学生掌握其特征。拾级而上促思维。大脑是越用越灵活,因此不能长期停留在动手操作阶段,还要经常让学生展开想像。如看到折法,想像展开后会是怎样,再通过操作加以验证。对于较简单的图形,还可以让学生在观察实物后,尝试着对手折、画、剪出来。

2.教师语言表述要准确。在这部分知识中隐含有四个概念:对称、轴对称图形、轴对称和对称轴。在课堂上刘老师和学生都多次出现了口误,比如“飞机是对称图形”、“这个三角形也是轴对称的”等。这里有必要提醒一下,“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针对一个图形而言,反映一个图形的特征,后者是对两个图形而言,反映两个图形之间的位置关系。我们可以说某座建筑物或某件生活用品是对称的,不能说某座建筑物或某件生活用品是轴对称图形;可以说某一个图形(如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不要说这个图形(如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的;可以说圆的任意一条直径所在的直线都是这个圆的对称轴,不能说圆的任意一条直径都是这个圆的对称轴。

由此想到,小学生学习轴对称图形这部分知识,是只要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初步判别及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但是对于教师而言决不能只是了解,而是要能用准确语言辨别其隐含的四个概念:对称、轴对称图形、轴对称和对称轴。俗话说得好“教给孩子一碗水,我们必须有一桶水”才行呀。

总之,课堂因生成而精彩,因缺憾而美丽。今天刘老师的课堂虽然也有一些缺憾,但并不影响这堂课整体的美,因为教学永远是一种缺憾的艺术。我们每个人都是在不断追随完善、不断在生成的缺憾中逐渐走向成熟,走近完美的。

《轴对称图形》评课稿

(三)一、总评

卢老师这节课在设计上充分体现数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一理念,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注重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思考,在活动中升华,是值得我学习的一节课。

二、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有以下几点:、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初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卢老师由学生熟悉的叮当猫、卡通转笔刀等实物入手,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凭借自己的已有知识去感知对称。接着又让学生举例,把数学融入了生活。、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学习数学的能力。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卢老师从导入到新授,到练习操作,再到学生运用自己的体验创造出各种轴对称图形,都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空间,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一系列活动获取知识,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审美情趣。

卢老师主要由两方面入手:(1)学生在做轴对称图形时,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去做,让学生动在其中,乐在其中:(2)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时,结合轴对称图形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心愿,如:“我做的是松树,希望同学们能像松树一样茁壮成长。”“我折的是飞机,希望他变成真飞机,爸爸妈妈上班就方便了。”卢老师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个性的机会,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

篇6:《对称图形》评课稿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大课堂。我们要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处处有生活。数学教学决不能脱离生活实际,进行枯燥乏味死记硬背的教学。因此,这节课老师从孩子们喜爱的话题入手——讲故事.挖掘故事中的对称物体,感知对称物体的对称的美。在此基础上抽象出轴对称图形,并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一系列活动,体验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这一知识的形成层层深入,逐步从生活走向数学;后面的巩固练习(如判断交通标志),让学生用学到的知识判断各种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又把数学融入了生活。真正实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

2、给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新课程倡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交流、合作等多种学习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节课,金老师把学习的权利放给了学生,从一开始的`感知,到进一步的深入理解,再到学生运用自己的体验,创造出各种轴对称图形。整个的教学过程,都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空间。让学生在这种空间下,和谐发展,真正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3、为学生乐学创设了一种情境,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审美情趣。

学习数学的过程应当成为积极的、愉快的、富有想像的过程。本节课从导入到新授,到练习操作,学生动手“做”出轴对称图形,又给学生展示各种建筑及舞蹈的图片,不仅给学生一个展示自己个性的机会,使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又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

4、为学生乐学创设了一种情境,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审美情趣。

学习数学的过程应当成为积极的、愉快的、富有想像的过程。本节课从导入到新授,到练习操作,再到后面的美丽的轴对称物体的欣赏,都为学生乐学、好学创设了丰富的情境。而让学生动手“做”出轴对称图形,又给学生一个展示自己个性的机会,使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

5、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比较到位,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探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对称图形》一课,就教材特点来说,很容易把课上得生动、有趣,但本节课把画对称图形的另一半也当作重点来上是不是太难,以致时间很匆忙,结束草草了事。

篇7:《对称》评课稿

卢老师这节课在设计上充分体现数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一理念,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注重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思考,在活动中升华,是值得我学习的一节课。

二、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1 、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初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卢老师由学生熟悉的叮当猫、卡通转笔刀等实物入手,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凭借自己的已有知识去感知对称。接着又让学生举例,把数学融入了生活。

2 、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学习数学的能力。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卢老师从导入到新授,到练习操作,再到学生运用自己的体验创造出各种轴对称图形,都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空间,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一系列活动获取知识,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3 、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审美情趣。

卢老师主要由两方面入手:( 1 )学生在做轴对称图形时,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去做,让学生动在其中,乐在其中。( 2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时,结合轴对称图形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心愿,如:“我做的是松树,希望同学们能像松树一样茁壮成长。”“我折的是飞机,希望他变成真飞机,爸爸妈妈上班就方便了。”卢老师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个性的机会,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

三、值得商榷的问题。

1 、对练习反馈处理不够到位。

2 、在讲五边形是轴对称图形时 , 要指出是正五边形。

篇8:《生活中的轴对称》评课稿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十章《轴对称》中的第一节内容,它是小学学习“对称图形”的进一步拓展学习,同时也为今后研究“图形的平移”“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及相关性质的学习打下基础。因此,这一节课无论在知识上,还是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上,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对象分析

初一学生认知较为感性,生活经验缺乏,而本节课概念较抽象,我以生活中的熟悉的实物图为背景,让学生直观体验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三)教学环境分析

根据初一学生较为感性的认知特点,并结合本节课概念的抽象性,利用多媒体教室的环境,让学生亲身感受轴对称的和谐与美妙。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欣赏、折叠、剪纸等活动,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共同特征,能识别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及找出其对称轴,通过观察比较,理解轴对称图形与轴对称的联系与区别。

(二)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主动参与观察、分析、归纳、交流等课堂活动,经历亲身探索的学习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归纳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欣赏并体会对称美,感受轴对称的价值,培养学生的审美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识别轴对称图形以及找出其对称轴。

(二)教学难点: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这两个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流程

(二)教学过程

1. 引入

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对称的美丽和奇妙

不论是在自然界中还是建筑里,甚至最普通的日常生活用品中,对称的形式随处可见。同学们可以想象,当你放学回家,落日、晚霞,还有远处的青山倒映在平静的水中,这样如诗如画的景致怎能不令人难忘,以学生热爱的生活实例自然引入本节课课题———生活中的轴对称。

2. 新课

(1) 探索一

(1) 试一试:

展示准备好的蝴蝶图案,提问:如何快捷剪出蝴蝶图案?

让学生交流讨论,根据图像的特点,可以通过对折的方法快速剪出图案。

教师肯定学生的答案,接着介绍中国传统的剪纸艺术,自然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 归纳概念:由展示的图片和剪出的图案让学生讨论归纳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这些图形如果沿着某条直线对折,对折的两部分是完全重合的,这样的图形称为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这个图形的对称轴。

(3) 想一想:你能想象,将纸对折后,沿着下列图案剪下来,展开后会是什么图形?

利用多媒体展示,把图像还原,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体验对称的美妙。

(4) 练一练:

让学生观察图中的各个图形,(1)它们是轴对称图形吗?(2)请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让学生交流讨论,教师点评,通过多媒体显示答案,最后引导学生小结:有些轴称图形的对称轴不止一条。

(5) 分一分

让学生将下列图形进行分类: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哪些是非轴对称图形?

(6) 探一探:

让学生观察课件中多边形随着边数的增加,发生的变化,对称轴的条数也随之发生变化,让学生总结出:正n边形有n条对称轴

(2)探索二

(1) 议一议:观察图形,总结图形特点

让学生动手折叠准备好的图形,体验两个图形的完全重合。

(2) 归纳概念: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对折,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完全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成轴对称

(3) 找一找:下面是字母“A”的不同摆置,哪个选项的两个图形成轴对称?

(4) 看一看:通过多媒体展示“墨渍试验”,接着向学生介绍中国印刷技术的发展。

(5) 辨一辨: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是同一概念吗?

让学生通过直观的图形,归纳出概念,对这两个概念做进一步的比较认识

3. 能力比拼

用竞赛形式组织学生在有限时间写或画出轴对称图形。

比赛规则:

1.请各组各派一位代表参与比赛 (抽取卡片) ;

2.按卡片要求写 (或画) 轴对称图形;

3.比赛时间1分钟,写出符合条件答案最多的代表队胜出。

4. 知识应用

(1) 瞧一瞧:感受生活中的对称美;

利用多媒体将剪裁的视频放映,让学生直观感受、体验对称带来的无限美感

(2)知识拓展:推理游戏。

(3)知识强化:欣赏这幅风景图,你能找出两个成轴对称的图形么?

5. 知识回顾

这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许多轴对称图形,对你们来说,有什么收获吗?

6. 作业

请同学们用今天学过的知识设计一个轴对称图形,并用简洁的语言说明设计意图。

点评:

本教案设计的教学目标很明确,教学流程十分清晰,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以生为本,创设情景。本案设计者抓住初一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创设一组鲜明而又具有强烈生活气息的图案,让学生置身于学习新知的氛围,很好地还原了数学的本质———数学来源于生活。

2.探究引导,激活思维。这一环节是本课的一个亮点,它让学生尝试剪纸,亲自动手,在做中学习思考,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借助多媒体,快速寻找多边形的对称轴以及墨汁实验,既节省了课堂有限的时间,又分散了教学的重难点,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效益,充分地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3.知识应用,促其升华。两个视频的放映,再次回应本课主题“生活中的轴对称”,是本课的又一个亮点,对学生情感目标的达成起到很好的作用。

4.创意作业,注重实效。作业的设计很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篇9:揭秘生活中的轴对称

一、台球中的轴对称

例1如图1,EFGH为矩形台球桌面,现有一白球A和一彩球B.应怎样击打白球A,才能使白球A碰撞台边EF,反弹后能击中彩球B?

揭秘:我们常常看到世界斯诺克台球高手漂亮、准确的击球,无不令人赞叹.那应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其实通过作点A关于EF的对称点A′,连接A′B,A′B与EF的交点C即为所求,如图2.这其中就是利用了轴对称的性质.

二、设计构成轴对称图形

例2以给定的图形“○○、△△、=”(两个圆、两个三角形、两条平行线段)为构件,构思独特且有意义的图形.举例:如图3,左框中是符合要求的一个图形,你还能构思出其他的图形吗?请在右框中画出与之不同的一个图形,并写出一两句贴切、诙谐的解说词.

揭秘:由于此题没有标准答案,还因为一些固定思维方法,认为这样的题目既不考查计算又不考查证明,因此将此题忽略.实质上它是一道求符合已知图形条件的图形发散的应用题,因为结果是发散的,因而给同学们的思维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同学们可以从多角度、多层次挖掘生活中、学习过程中及视觉之下的一切,将它们转化或设计为美妙的图形,同时它可以让同学们的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在创造发散与转化发散的思维的天空中翱翔.解答如图4.

三、平面镜成轴对称

例32003年9月1日,小明拿起一盒牛奶刚要喝,妈妈说:“儿子,牛奶保质期过了,别喝了.”小明从镜子里看到保质期的数字是,牛奶真的过期了吗?为什么?

揭秘:物体在镜子里的图象关于镜面成轴对称,镜子改变了物体的左右方向.一行数字中不仅每个数字被镜子改变左右结构,而且整行数字的左右顺序也被改变.因此,小明从镜子里看到保质期的数字是,其实应该是20030824,而今天是2003年9月1日,通过比较发现牛奶保质期过了.

四、图形中的轴对称

例4请在下面这一组图形符号(如图5)中找出它们所蕴含的内在规律,然后在那根横线上空白处填上恰当的图.

揭秘:仔细观察这一组图形符号所蕴含的内在规律,我们发现它们分别是由正反数字1~7拼成的轴对称图形.这个趣例说明学习中需要细致观察,需要对数字、图形有一种敏感,也需要想象.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五、游戏中的轴对称

例5图6是跳棋盘,其中格点上的黑色点为棋子,剩余的格点上没有棋子.我们约定跳棋游戏的规则是:把跳棋棋子在棋盘内沿着棋子对称跳行,跳行一次称为一步.已知点A为己方一枚棋子,欲将棋子A跳进对方区域(阴影部分的格点),则跳行的最少步数为.

揭秘:跳棋属于儿童游戏,成年人很少玩.根据约定的游戏规则,隔着一个棋子可沿直线对称跳行.棋子A若利用左边的一个棋子跳行,要跳4步才能进入对方区域;若利用右边的一个棋子跳行前进,跳3步就能进行对方区域.本题把数学轴对称知识和跳棋规则相连,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道理.该题能开发学生的智力,让学生在玩中也能学到知识.

练习:

1.如图7是一个经过改造的台球桌面示意图,图中四个角上的阴影部分分别表示四个入球孔.如果一个球按图中所示的方向被击出(球可以经过多次反射),那么该球最后将落入的球袋是().

A.1号袋B.2号袋 C.3号袋D.4号袋

2.小强站在镜子前看见镜子里的墙上电子挂钟的读数如图8所示,此时实际的读数是多少?

3.下列图案是几种名车的标志,请你指出,在这几个图案中是轴对称图形的共有().

A.4个 B.5个C.6个 D.7个

4.如图9所示,要在街道旁修建一个牛奶站,向居民区A、B提供牛奶,牛奶站应建在什么地方,才能使A、B到它的距离之和最短?

5.数的计算中有一些有趣的对称形式,如:12×231=132×21;仿照上面的形式填空,并判断等式是否成立:

(1)12×462=________();(2)18×891=________( ).

参考答案:

篇10:《对称》评课稿

亮点一:教师能在预设生成中因势利导。

当孩子们在在汇报生活中什么是对称的时候,一个孩子说

出眼睛是对称的,接下来其他还就说出耳朵、手、脚等,这些答案是在我们预设范围之内的,可是由于第一个孩子的回答,其他孩子的思考空间也定格在身体器官上了,而李教师结合自己的身体引导学生观察我们身体左右都是对称的,而后教师以手为导,让学生想想还有哪些物体是对称的,这样的因势利导,自然而然的引导孩子们发现生活中还有很多的对称图形。在教学中,当孩子的回答出现了从众心理时,教师能及时因势利导不仅可以巩固学生对已有知识的认识,同时也可以拓宽孩子们的思维。

亮点二:教师智慧应对非预设中生成,使课堂精彩纷呈。

在本节课中教师不急不躁耐心等待生成,在每一次生成中都能巧妙应对,让孩子们能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特别是在判断鱼和国旗时,针对孩子们不同的声音,教师抓住时机耐心带领孩子们操作,不仅让孩子们观察到了自己的错误,也使孩子们很清楚的判断出对称图形不仅要完全重合还要注意图案也要对称。

动手玩数学是本课的特色,在孩子们动手撕对称图形的时候,我们预设的应该是孩子们常见的小树、星星、衣服、心形简单的对称图形,可是本课中,孩子们却撕出了各样看不出的图形,遇到这样的尴尬问题,李老师活用课堂尴尬生成带领孩子们积极开动脑筋,发挥想象能力使每一个图形都有自己图案。通过这样的艺术处理,不仅没有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反而让所有学生能大胆参与到学习中来,在反复的操作和疑问中更加清楚的理解本课的教学内容。在活生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预料中的答案往往是满意的,对学生精彩的生成性答案是惊喜的,如果对意想不到的生成进行艺术性地处理,那么就会收到预想不到的效果。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我们看不到李教师在尴尬场面中的手忙脚乱,感受到的是“不谐之音”的智慧生成。

通过本节数学课让我们看到:只有生成的课堂才是精彩的课堂,只有生成的课堂才是有生命力的课堂。所以我建议大家不要害怕课堂中的生成,无论是平时上课还是公开课,只要我们在预设中给学生营造生成的氛围,给学生留足生成的时间,尊重学生生成的精彩,让孩子们积极参与到数学课堂中来,相信我们的课堂一定会精彩不断、亮点不断。

针对本课我也有一点小小的建议:

1、当孩子们撕出的图形不是对称图形时,应该让孩子们找到问题所在,然后进行修改,这样不仅发现了错误,而且巩固了对称图形的认识,为下面的教学也做好了铺垫。

2、在最后孩子们通过探究了解到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对称轴后,孩子们没有探究出圆的对称轴的个数,因为也是到了下课的时间了,所以李老师没有继续研究下去。我个人认为当孩子们探究的欲望正浓时,应该让孩子们保持探究的欲望探究出结果,这样会不会更好。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生成问题的粗浅看法,感谢李老师带给我们这样一节充满欢乐的数学课堂,谢谢大家!

篇11:《生活中的负数》评课稿

一、数学源于生活,学在身边。

课始,执教老师向学生出示了一组数据:

让学生初步体验生活中正负的概念,接着很顺利的将问题抛出:盈利次用什么表示?引导真实而具体,学生非常感兴趣了,消除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陌生感,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得学生在下面的教学环节中闪烁出很多思维的火花。

二、数学重于思考,从身边学。

整节课执教教师都是围绕“生活中的负数”来组织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场景中去感受、去探索、去应用。认识负数的大小及表示方式是通过出示温度计,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问一问等活动来进行的,使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建构知识,从不同的角度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负数的有关知识,从而加深了对新知识的感受与理解。

三、数学需要尊重,从我做起。

篇12:生活中的比评课稿

杨老师的教学设计紧贴学习目标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教学流程思路清晰,教学重难点突出。整个教学活动充分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能主动参与和体验整个教学过程。

杨老师在这一节课中主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遵循 “导问题――思问题 ――解问题”这一基本框架设计每一个问题,学生问题解决和创新表达的欲望强烈,能联系实际,及时迁移并运用比的有关知识。同时,课件制作精美,能够运用多媒体、电子白板等信息技术手段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有效辅助学习目标的达成。

美中也有遗憾,在教学中有些细节地方处理得不是很到位。像在教学比的意义时,建议当“比的意义“在学生的头脑中初步建立模型后,继续延伸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或几分之几也可以用比表示。还有因为时间原因,习题以下内容包括课堂总结和延伸处理得比较粗糙。

篇13:《生活中的负数》说课稿

本节课选自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教材的第一课时仅仅是利用“温度”情境初步地认识负数, 第二课时进一步揭示正数和负数的意义, 扩充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正负数对学生来说又是一次“数”的拓展, 也是以后在初中学习有理数的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1) 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学会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会正确地读、写负数。 (2) 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 经历数学化、符号化的过程, 体会负数产生的必要性。 (3) 感受正、负数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享受创造性学习的乐趣。 (4) 课堂中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三、说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感悟负数的意义;会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会正确读写正负数。 (2) 教学难点:了解负数的意义及0的内涵;会比较两个零下温度的高低。 (3) 教学关键:在实际生活情境中, 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 感悟正、负数的意义, 能应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四、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采用了直观演示法、讲授法、谈话法、自主探究法、观察法、讨论法、合作交流法等多种教学手段, 从而使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 人人都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 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挖掘正负数, 了解正负数, 感悟正负数, 运用正负数。

五、说教学流程

本课的设计与实施, 是一段艰难的过程, 同时更是一段充满着创造与激情的过程。笔者把本课的教学大致分成了四个部分。

1. 感知生活中的负数。

学习本课的时候是11月份, 正是祖国南北温差变化明显的时节, 如此难得的学习资源怎能不好好地利用呢?刚开始的导入是这样设计的:昨天老师向同学们布置了任务, 请你对全国各地的气温进行一次调查。谁能把记录的情况说给大家听呢, 并说说你是从什么地方收集到的?同学们抢着说各自的记录, 有的说是从电视上看到的, 有的说是从网络上收集到的……那么你能用上节课学到的正负数表示气温的高低吗?像这样的正负数在生活中到处都是, 今天就让我们继续找一找生活中的正负数, 这时引出课题:生活中的负数。正是基于这种对生活的亲身感受, 学生很自然地走进了负数。

2. 了解生活中的负数。

这一部分是本课的重点, 同时也是难点。出示课件:课本第89页情境图。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情境图, 从图中你们都看到了什么, 获得了那些信息?这时学生很快会说出:我知道了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是8848.48米, 我也知道了吐鲁番盆地的海拔高度是144米。教师接着又问:8848.48米和144米这两个海拔高度是以什么为标准说的?让学生继续观察情境图, 引导学生说出是以海平面为标准说的, 8848.48米是山顶到海平面的高度, 144米是海平面到吐鲁番盆地的高度。接着教师再向学生说明:我们把海平面的高度作为分界线, 规定为0, 高于海平面的高度用正数表示, 在数字前面加“+”号, 低于海平面的高度用负数表示, 在数字前面加“-”号。

3. 负数与0的关系。

(1) 零与负数的关系有什么关系呢?出示课件:三个城市的天气预报。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张表, 从表中你都知道了什么?会用正负数表示这三个城市的气温吗?引出零上的温度用什么表示?零下的温度用什么表示?从而得出“0正好是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点。建立负数的意义, 感悟负数与0的关系。同时告诉学生正数前面的正号可以省略, 负数前面的负号不能省略。引导得出:0既不是正数, 也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 负数都小于0, 板书:负数<0<正数。 (2) 负数大小的比较。比较零下温度的高低是本节课的难点, 为此, 笔者特意设计了以下两个负数的比较。说一说:-8℃和-25℃哪个温度低。学生对这道题的解题视角真可谓丰富多彩, 既沟通了新旧知识经验的联系, 也沟通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最后学生能够比较准确地概括出:两个零下温度的比较, 负号后面的数越大, 温度反而越低。

4. 寻找生活中的负数。

(1) 了解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出示课件:上下运行的电梯、足球比赛的记录、银行账目收支表、饭店中的收入情况。先让学生认真观察动画片段, 之后互相说一说哪些量可以用正数表示, 哪些量可以用负数表示?这时学生的情绪肯定十分高涨, 纷纷说出电梯上升的层数可以用正数表示, 下降的层数可以用负数表示;足球比赛中的得分用正数表示, 失分用负数表示;银行账目中的收入用正数表示, 支出用负数表示;饭店中的赢利部分用正数表示, 亏损用负数表示。趁热打铁继续追问, 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正负数? (2) 游戏活动 (全班都参加) 。两人一组, 以某一点为中心, 向东走几步用“正几”表示, 向西走几步用“负几”表示。通过以上的活动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得到了有效巩固, 视野得到了充分扩展。

六、说反思

本课的立意始终围绕着生活展开教学活动, 让数学知识紧密地贴近生活, 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成功体验。学习之初, 学生通过对“温度”的数据收集, 建立了负数的感性认识;学习过程中, 通过与伙伴的交流、现象的观察、课本的阅读, 学生逐步地完善了对负数的理解, 形成了比较准确的理性认识;最后, 学生带着这些理性的思维去发掘生活, 对负数产生了更深层次的联想。整个学习的过程, 恰到好处地体现了从生活出发, 透过现象看本质, 最后回归于生活, 应用于生活。从而让学生会挖掘生活中的数学, 会学数学, 会用数学, 会感悟数学。

摘要:正负数对学生来说又是一次“数”的拓展, 也是以后在初中学习有理数的基础。从生活经验分析, 大部分学生可能已经从报纸、电视, 网络等各种媒体中或多或少地接触了一些有关正负数的知识,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将会更直观化、简单化。

篇14:《生活中的对称轴》教学设计

◆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

◆ 通过多媒体演示、学生动手实践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带着“做数学”的轻松心态进行学习。

◆ 在充分发挥教学媒体作用的同时,创设问题情境,力求从生活实践出发,引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以自己的视觉角度去观察、归纳,并利用所学的轴对称知识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经历知识的产生、发展、应用的全过程,给予学生充分的表现机会。

◆ 本着多层次、小梯度的原则以竞赛形式设计习题,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形成学生间合作学习和师生共同学习的动态组合。

教材及学情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生活中的轴对称》是华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一节的内容。教材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实践到理论、再由实践检验理论,层次分明、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认识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轴对称性质的事物,使学生在自主探索轴对称图形的基本性质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丰富对空间图形的认识和感受,为下一步学习图形的变换作好铺垫。

教学对象分析:初一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和参与意识较强,虽对轴对称图形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动手操作能力较弱、创新意识不强,需要辅以合作学习。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以分组的形式展现问题,引领学生进行观察、交流、探索、归纳等活动,让学生体会对称在数学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轴对称的概念,培养学生观察图形、识别图形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给已知图形画对称轴和画轴对称图形,让学生体会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及对称在数学中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认识轴对称图形,增强学生的对称美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轴对称图形及两图形成轴对称的概念;初步了解轴对称的性质;能根据图形特点,直观地找到对应点,画出对称轴。

教学难点:轴对称图形与两图形成轴对称的区别;轴对称性质的应用;能利用轴对称设计图形。

突破难点的关键:通过师生互动、互问的形式创设问题情境,再通过计算机的直观演示以及学生的实际操作,使学生切身体会到问题的发生、发展过程。

教学媒体的选择和使用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为:多媒体课件、学生动手实践等综合运用,通过采取不同的内容呈现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及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流程如下图所示。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问题法导课)

(1)出示建筑、风景、国旗、商标等多张轴对称图片,提示学生在观察图片特点的同时解决问题:如何补充只有半只蝴蝶的图片?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让学生观察图片并归纳特点,引出新知。

2.探索新知,深入教材

(1)由学生总结图片的特点,从而得到轴对称图形的定义,引导学生思索生活中还有什么事物的特点和这些图片的特点相同。让学生举出更多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再通过“快速闪现”的习题练习环节加深对定义的理解。

(2)在原有的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基础上,设计两个关于一条直线对称的图形,在展示了几个这样的图形以后,设置问题:两图形成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有什么区别和联系?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问题,归纳两个定义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学会与他人交流合作,从而解决问题,并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3)通过多媒体总结、图形建构和展示两个定义间的区别和联系,以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加强数学逻辑思维。

3.梯度练习,布置作业

(1)设置三层练习题:形成性练习→巩固性练习→能力性练习。让学生分组思考并抢答,以使学生成为思维的主体,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归纳总结、体会新知,解决实际问题。

(2)课外作业:利用本节课所学知识布置本班教室,以给学生充分的展示空间。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有利于更好地掌握知识。

教学评价

本节课从基础知识评价和发散思维评价两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基础知识评价主要是看学生能否应用所学的知识完成课上的形成性练习与巩固性练习;发散思维评价主要是看学生能否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较复杂的生活实际问题。

教学反思

1.特点

(1)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内在需求,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为自主学习打下了基础。

(2)以抢答的形式进行知识巩固,激发了学生检验新知的积极性。

(3)通过展示新图形——关于一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扩充知识——两个图形关于一条直线可以重合,学习两图形成轴对称的定义,并清楚地讲解“轴对称图形”和“两图形成轴对称”两个定义间的区别和联系。

(4)利用分组的形式检测新知并进行展示,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模式。

2.优点

(1)实现教学目标方面:结合生活中的具体事物,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教学;由学生自己总结定义,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轴对称图形的意义,掌握必要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通过梯度练习的“挑战智慧”环节,如镜中的时间显示、趣味数字的填写等趣味数学题,发展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与能力,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

(2) 师生交互方面: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了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刺激;以超文本、超链接方式组织管理学科知识和各种教学信息,不仅有利于学生去主动发现、主动探索,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联想思维和比较意识;学生通过练习,不但满足了知识吸取的需要,而且掌握了研究数学的方法,激发了自主学习数学的愿望,培养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整体的教学设计把学生带到了创造数学的环境之中,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具有研究性、实践性,学习成果富有创新性;课后的学生裁剪的轴对称小衣服、运用画图工具创作的轴对称图形、利用所学知识剪窗花来装饰教室等活动都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培养了学生的对称美感和创造力,让学生体验了成就感。

(3) 教学策略实施方面:信息技术教学个别化的教学特点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也为在数学方面有特殊才能和爱好的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他们可以查询、浏览、思考更多的数学问题,而教学中所设计的必答题部分主要是帮助数学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让他们达到最低教学要求,从中得到一种成功的体验,在学习中建立自信心,充分体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教学理念。

3.不足

(1)不够信任学生的能力,给他们的展示时间不够充分。

(2)由于节奏难以把握,“放”和“收”的度掌握得不够好,一些基础比较弱的学生的主动参与程度还不够,还应给予更多的关注。

4.体会

篇15:八年级数学《5中心对称》评课稿

这一节,就有许多值得品味和学习的亮点:

1、情境独特,引题自然

通过对图形的辨认和判断,不知不觉地引出了课题,有水到渠成之妙。同时,游戏极具趣味性,体现了“寓教于乐”教育思想。

2、大处着眼,细节突破

各个环节相扣,既紧凑又流畅。由引入,到明确定义和阐述性质,再到应用新知及拓展提高,层层推进,思路清晰。

(1)让学生动动自制教具:一者,老师把动手机会给了坐在第一排的一位女生,“近水楼台先得月”,诗意盎然。二者,请一生上台摆弄,重视形象教学,深入浅出。

(2)以图表呈现新旧知识的交融,通过类比,区分性质,如“轴对称”与“中心对称”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概念比较,如“一个图形绕一个点旋转180°与原图形重合”与“两个图形绕一个点旋转180°相互重合”两者之区别。

(3)强调对称点和对称中心在一直线上,应用平角180°的意义,来阐释相关性质,并且完全由学生得出。

3、注重思想方法,课堂高潮迭起

平行四边形与线段,圆,正三角形一样,是特殊的中心对称图形,它的对称中心就是平行四边形的两对角线的.交点,过该点且在平行四边形所在平面内的任意一条直线都能一部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以此为铺垫,陈老师设计了变式(图形):

(1)平行四边形中挖去一个小圆;

(2)平行四边形中挖去一个小平行四边形;

(3)损坏一角(实际上是一个小长方形)的长方形。

从中,我们不难发现老师的用意之一就是加强新知应用的有效性,更重要的是通过应用,渗透从特殊到一般,从单间到复杂的认知过程和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寻原则。

下面我来谈谈个人的想法,是否妥当,请批评。

篇16:《不同地区不同生活》评课稿

在品德与社会教材中,有许多地理题材的教学内容。课改以前,地理是小学社会课程中的一个独立板块,有固定的知识体系和内容要求。课堂上,教师只是系统地讲授地理知识,在这种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观念的`指导下,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被忽视了。基于这样的现实,这次课改把地理教学纳入到品德与社会课程中,目的是让地理教学为学生的品德形成与社会性发展服务。

郑老师执教的《不同地区不同生活》一课就是地理题材的教学内容。在这一课上,郑颖老师牢牢抓住“儿童的社会生活”这条主线,在“回归生活”的理念指导下,准确定位教学目标,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充分的空间。德育的本质特征就是实现德育回归生活,寓德育于生活之中,以帮助儿童“过有道德的生活”。真正的好的德育就应该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郑颖老师重视让儿童自己从生活地理、社会地理常识中去体验和感悟不同地区不同生活,达到了一种无痕的教育效果。

篇17:《太空生活趣事多》评课稿

这节课,王老师能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孩子们去学课文1到4节,使他们在了解了在太空中宇航员是如何喝水、睡觉、走路的。

有3个亮点:

1、抓住难读的句子,做到随文识字,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

如教学“绑”,用什么东西绑呢?这个偏旁就好像一根绳子,牢牢地系好。“塑”读词塑料杯,生活中还有什么东西是用塑料做的?联系生活识字生字。

2、抓住了文字的空白,激发了学生的想象了,内化了“失重”的形象感知。

如“在太空睡觉和在地球睡觉有什么不一样?”,“想一想宇航员都飘到哪里去了?”让学生入情入境的设身处地的去思考、体会、填补文字的空白,感悟“趣”字。

3、在了解这些航天知识的同时还接受语言文字的训练。

如:先让孩子自己找找课文里写了哪几件趣事,板书在黑板上。再根据提示的关联词先……接着……然后……最后连起来说说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件事。不仅概括了本文的内容,而且训练孩子说话时可以用上这样的表示先后的关联词来说,培养他们说话的条理性。

再如:最后在学完喝水、睡觉、走路后,用上这样的句式来说话。不仅回顾了课文的内容,而且加强了句式的训练。

宇航员要想在太空里喝水,必须——

宇航员要想在太空里睡觉,必须——

宇航员要想在太空里走路,必须——

不足:

1、孩子读得还不够。

篇18:《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评课稿

一、能经历图形抽象的过程, 发展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是几何教学的核心词, 它包括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 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 依据语言的描述画出图形等。许教师让学生从校园中找图形, 完成了从立体图形到平面图形的抽象。这样经历图形的抽象过程, 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图形的来源以及研究图形的背景, 进而理解数学这门学科所研究的问题具有的抽象性。建议:多给学生时间, 让学生充分观察实物并抽象出图形。

二、能经历分类与思考的过程, 感悟数学思想

分类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图形分类可以帮助学生不断地对图形进行比较、概括, 从而深入体会图形的特征。纵观本节课有四次分类活动:第一次, 找出画出的图形, 并说出它的名称。这是简单的分类。第二次, 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关系。找出它们的本质的联系和区别, 这个地方引起争执, 教师应顺着学生的争执, 创设矛盾, 引起冲突, 既然都是直角, 平行四边形不是直角, 长方形和正方形怎么可能是平行四边形呢?这样引导学生思考, 让学生自己找到本质的、主要的东西。只要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就是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对边都平行, 符合条件, 只不过很特殊, 特殊在哪儿?四个角都是直角, 通过分类、辨析, 越来越清。第三次, 让学生表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之间的关系?教师上课要注意倾听学生发言, 如, 有一个学生说只有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是梯形。应该及时纠正。第四次, 练习设计, 让学生经历不同的分类标准, 最好让学生在练习本做一遍。再让学生汇报。分类标准不一样, 结果不一样, 进一步体会图形的特征。

三、能经历探索与发现的过程, 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单靠教师讲是行不通的, 必须以学生的空间知觉和体验为基础。而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对于积累学生的活动经验作用尤为明显。因此, 在这节课中, 教师围绕教学目标, 创设了一系列的层层递进的活动。

1.让学生经历合作探究活动

学生应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教师请学生拿出课前发的平行四边形, 在小组里用看一看、量一量、画一画、移一移的方法, 探究一下:平行四边形有哪些特点?你们同意他们的观点吗?谁还有不同的方法? (画一画或量一量) 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平行四边形对边平行且相等) 在“操作”活动中, 深入体会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

2.创设了自主思考的机会

教师在创设研究四边形关系时给了学生自主思考的机会。“我们认识了四边形这个大家族中的每一位成员, 他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那你们能不能用喜欢的数学符号语言来表示他们的关系吗? (学生动手设计) ”并在活动中积累了经验。

上一篇:公司治安保卫制度下一篇:感知父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