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对称讲评课课件

2024-05-08

轴对称讲评课课件(精选6篇)

篇1:轴对称讲评课课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

2、能通过折、画的方法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通过观察、讨论、创作,使学生充分感知数学美,激发学生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准备] 纸质材料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和你们进一步学习有关图形的知识。请看下面几幅图,并观察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出示物体的平面图)

学生观察交流(预设:都是轴对称图形)。

师:对,它们都是轴对称图形。那么,什么是轴对称图形?你还知道轴对称图形的哪些知识?(对称轴)

(在三年级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了把一个图形对折,折痕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中间的一条折痕所在的直线就是对称轴。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轴对称图形,重点研究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揭示课题,并板书课题

二、体会对称轴的意义

(一)认识长方形的对称轴

1、找对称轴

我们以前认识了很多轴对称图形,比如长方形、正方形等都是轴对称图形,(课件出示长方形)那么你能找出长方形的对称轴吗?猜一猜:它有几条对称轴?

请同学们拿出一张长方形纸折一折,找一找它的对称轴在哪里。

学生动手操作,全班交流,展示两种折法,得到两条对称轴。

2、画对称轴

我们已经找到了对称轴,那你们知道对称轴是怎么画的吗?通常我们是用点划线来表示对称轴。老师示范画点划线。

(板书:———— 点划线)

现在你能在长方形纸上画出刚才折出的对称轴吗?试试看。

画好后展示点评。

刚才我们用折纸的办法找到了长方形的对称轴,如果是画在黑板上的长方形能对折吗?要画出它的对称轴你有什么办法?

在小组里讨论。班内交流画法。

(课件出示画法)小结画法:先量出长方形对边的中点再分别连线,因为对称轴是折痕所在的直线,所以可以让对称轴延伸到图形外。

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第62页,画出例题中长方形的对称轴,注意对称轴一般应画成点划线。画好后同桌互相检查。

师:长方形有几条对称轴?(课件出示: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

(二)认识正方形的对称轴

下面我们研究正方形的对称轴。请拿出一张正方形纸,先通过折纸研究它有几条对称轴,并在正方形纸上画出对称轴。

然后在课本62页试一试中画出正方形的对称轴。可以先独立完成,如果有困难可以和同桌商量,也可以在小组里研究。

学生练习,交流展示,小结画法。

师:正方形有几条对称轴?(课件出示: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

师小结:看来,有的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不止一条,不同的轴对称图形对称轴的条数也可能不一样。

三、教学想想做做

1、完成第一题。

同学们,刚才我们研究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对称轴,我们还学过一些基本图形和简单图形,它们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如果是,有几条对称轴呢?下面我们一起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探索解决新问题。

(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这道题让我们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请同学们按题目要求操作。

学生活动,先拿出准备好的图形折一折,再画一画,最后同桌交流。

汇报:图形的名称,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它有几条对称轴?在哪里?(展示给大家看)你是怎么找到的?大家同意他们的研究成果吗?

2、完成第二题。

下面老师给大家看一些非常美丽的图形,(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这些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吗?你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吗?

(1)先师生共同完成第一幅图,再独立完成其它几幅图。

师: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吗?有几条对称轴?猜一猜。

(2)交流:是轴对称图形吗?有几条对称轴?跟你画的一样吗?

第四幅图为什么不是轴对称图形?

教具演示:对折后不能完全重合。

3、完成第三题。

刚才同学们练习了判断轴对称图形和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如果已经知道了对称轴,比如像这样(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3题)它是轴对称图形的一半,这是对称轴,你能猜出它的另一半是什么样子吗?(用手比划一下。)

你会画出它的另一半吗?

同桌互说:你准备怎么画?

全班交流:你是怎么画的?(1)确定关键点,并在对称轴的另一侧描出对应点;(2)依次连线。

试一试,独立完成。展示作品。

4、完成第四题。

(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4题)仔细观察题中的图形各是什么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分别是等边三角形又叫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它们都是轴对称图形)

下面请同学们在数学书63页第4题上,先画出每个图形的对称轴,再在小组里交流:每个图形各画了几条对称轴,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练习讨论,交流汇报。

师小结:各边相等,各内角也相等的图形是正几边形,它的对称轴的条数和它的边数相等。

四、欣赏设计

1、轴对称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到处存在,只要我们留心观察一定会有发现。下面我们来欣赏几幅人们设计的轴对称图形,说说它的对称轴在哪里。

(出示一些具有轴对称特性的图案。)

2、刚才我们欣赏了许多轴对称图形,那么你能运用学过的知识,创作一幅轴对称图形吗?

展开你丰富的想象,画一幅吧。

自由设计与创作,并将好的作品展示。

五、课堂小结

篇2:轴对称讲评课课件

1.说课内容:

北师版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对称、平移和旋转》中的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对称是一种最基本的图形变换,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对称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教材结合欣赏民间艺术的剪纸图案,以及服饰、工艺品与建筑等图案,让学生感知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轴对称现象,让学生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对称图形做准备。

3.教学目标:

(1)了解生活中的对称现象,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能正确识别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通过观察、猜想、验证、操作,经历认识轴对称图形的过程,培养学生动手、创新等能力。

(3)在认识、制作和欣赏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受物体或图形的对称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4.教学重点:

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5.教学难点:

制作轴对称图形。

二、说教法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编排的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采用了以探究发现法为主,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为辅的教学方法。教学中,精心设计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逐步推导归纳出结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说学法

为了落实新课标的理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体现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安排了玩一玩、折一折、剪一剪、画一画等一系列有趣的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学习素材,创设了较宽松的学习空间,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学引入

师:教材在《四边形》这一章《引言》里有这样一句话:把一个长方形折叠就可以得到一个正方形。现在请同学们拿出一个长方形纸条,按动画所示进行折叠处理。

动画演示:

场景一:正方形折叠演示

师:这就是我们得到的正方形。下面请同学们拿出三角板(刻度尺)和圆规,我们来研究正方形的几何性质—边、角以及对角线之间的关系。请大家测量各边的长度、各角的大小、对角线的长度以及对角线交点到各顶点的长度。

[学生活动:各自测量。]

鼓励学生将测量结果与邻近同学进行比较,找出共同点。

讲授新课

找一两个学生表述其结论,表述是要注意纠正其语言的规范性。

动画演示:

场景二:正方形的性质

师:这些性质里那些是矩形的性质?

[学生活动:寻找矩形性质。]

动画演示:

场景三:矩形的性质

师:同样在这些性质里寻找属于菱形的性质。

[学生活动;寻找菱形性质。]

动画演示:

场景四:菱形的性质

师:这说明正方形具有矩形和菱形的全部性质。

及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师:根据这些性质,我们能不能给正方形下一个定义?怎么样给正方形下一个准确的定义?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有同学做跃跃欲试状。]

师:请同学们回想矩形与菱形的定义,可以根据矩形与菱形的定义类似的给出正方形的定义。

学生应能够向出十种左右的.定义方式,其余作相应鼓励,把以下三种板书:

“有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叫做正方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叫做正方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且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正方形。”

[学生活动:讨论这三个定义正确不正确?三个定义之间有什么共同和不同的地方?这出教材中采用的是第三种定义方式。]

师:根据定义,我们把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和正方形它们之间的关系梳理一下。

四、说教学过程

(一)“玩”对称,激趣引入

课始,老师一句:给你一张纸,你会怎么玩?一个“玩”字就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接着老师的撕纸表演,作品——小衣服的亮相,更是把学生的兴趣推到了极致!你会象老师这样玩吗?话音刚落,孩子们就迫不及待地开始了折纸和撕纸。灵巧的小手把一张张白纸变成了一个个美丽的图形,争先恐后地将作品贴到黑板上。这样的新课导入,抓住了孩子们好动爱玩的年龄特点,通过“撕纸”这一操作活动,让学生目之所及,手之所触,都是美丽的轴对称图形,从直观上引发出“对称”之美,课堂教学随之直奔学习主题。

(二)“识”对称,体悟特征

1.找特征,初识轴对称图形(作品)

结合学生的撕纸作品,师一句:这些图形有相同的地方吗?找准了学生的认知起点,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很快就发现了其中的奥秘:这些图形左右两边形状相同,对折后会完全重合。在此基础上我巧妙地引入“轴对称图形”这一概念,接着从“轴”字出发,引导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验特征,再识轴对称图形(图片)

出示图片,它们是轴对称图形吗?你有什么办法来验证?抓住了学生好胜的特点,学生很快就想到用对折的办法验证了自己的说法;这一环节加深了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

3.辨特征,找出真假轴对称图形(课件)

赏心悦目的练习面画,增强了学生思考的主动性;练习的层次性,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内化”。

(三)“做”对称,深化体验

1.猜一猜:(出示轴对称图形的一半)这是什么?(学生充满自信地猜测着,猜到最后一个,打开后居然不是同学们异口同声猜出的“花瓶”。)在学生的惊讶中,老师趁势启发学生:想一想,花瓶的另一半形状和大小会是怎样呢?你能想办法剪出这只完整的花瓶吗?

2.剪一剪:小组合作完成“花瓶”图,全班交流时着重引导学生说一说制作的方法,并给予激励性评价。

3.画一画:你想自己做一个轴对称图形吗?全班交流时鼓励学生说出他们画图形的窍门。

此环节的设计,旨在让学生带着知识走进实践,不着痕迹地得出了制作轴对称图形的方法,主张通过实践使学生学会运用知识,发展思维。

(四)“赏”对称,提升认识

篇3:轴对称图形课例分析

一、教材分析

关于“轴对称”的知识, 学生在第一学段二年级上册第5章“观察物体”里已经初步感知了“生活中的对称现象”, 初步认识了“轴对称图形”;接着在第二学段五年级下册第1章“图形的变换”第一节“轴对称”已经进一步认识了“图形的轴对称”, 并会初步“探索四边形成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所以“轴对称”这个概念对于第三学段八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 只是每个学段对学生的要求有所不同, 随着学段的增高对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第三学段第一课时的“轴对称” (即八年级上册第12章第一节的“轴对称”第一课时) 对学生要求比一二学段要求更高了, 此时要求学生通过观察操作, “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掌握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能准确判断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能找出并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二、学生分析

学生在一二学段仅是“对轴对称图形有所认识、对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有所了解”, 这就是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 但第三学段要求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掌握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能准确判断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能准确找出并画出图形的对称轴”, 这就是学生的“潜在发展水平”, 因此教师依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确定教学进程, 根据学生一二学段的基础搭建“脚手架”, 使学生从一二学段已初步认识的“轴对称图形”逐步过渡到第三学段的“轴对称图形”。

三、教学过程设计

孙老师的轴对称图形课例 (二) 教学过程分为以下五个环节。

1. 个性剪纸, 创设情景

孙老师首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几幅剪纸作品, 让学生观赏, 在此孙老师为学生搭建了一个“脚手架”, 即通过剪纸作品让学生联想到一二学段学过的“轴对称图形”。接下来要让学生探索出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从而概括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如果仅让学生通过观察剪纸作品很难准确得出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因此孙老师在此又搭建了一个“脚手架”——让学生用剪刀、彩纸即兴创作一幅作品, 并为作品配上一句话。学生通过动手实际操作剪纸, 一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是通过动手学生更容易得出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2. 分析讨论, 提炼定义

在此环节中, 孙老师让学生观察他们贴上去的剪纸作品得出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我们从教师的课例中不难发现, 因为第一环节的“脚手架”搭得好, 学生讨论很激烈, 观察很仔细, 在教师的引导下最终完整地得出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从而归纳出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了师生角色的转变, 教师由知识的权威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由教学中作为单方聆听者的“观众”, 转变为教学活动中的“演员”,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张扬。教师较好处理了“教师主导”与“学生中心”的关系;使相应的教学活动对学生的能力提升产生积极的作用, 真正实现教师主动作用更好地被用于促进学生发展, 从而使得师生在探索交流中共同得到发展。

3. 多样练习, 诱思深入

在此环节中, 孙老师没有用教材上的练习, 而是自己给学生搭建了一个“脚手架”——给出了四组练习, 即练习1 (4个汉字) 猜字游戏, 练习2 (10个数字, 24个英文字母) 判断数字或字母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练习3 (2小题) 判断正误, 练习4举出生活中轴对称图形的例子。练习1涉及到语文汉字的知识, 练习2涉及到英语中的英文字母, 教师注重数学与语文、英语学科的整合。练习3考察学生对轴对称概念的掌握情况, 尤其是第二问如果学生没有真正掌握轴对称的概念, 很容易受思维定式而判断错误, 这个题要求学生会判断对称轴。四组练习的设计安排合理、层次清楚, 重视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在此环节中, 我们不难看出, 课程没能按教师预先设计的进行, 教师向学生展示自己准备的几组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后打算进入下一个环节, 可突然被爱较真的学生10提出意想不到的问题“刚才有同学举的轴对称图形中有矿泉水瓶, 球不可能是轴对称图形!”教师没有急于给出答案, 而是把问题交给学生自己解决,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讨论, 只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引导, 最终由学生自己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能够根据新的理念进行处理, 这体现了教师观念的更新和课堂教学行为的变化。随着新课程的推进, 学生会越来越活跃, 参与意识会越来越强, 课程上“意想不到”的问题会越来越多。教师要作好准备, 因为他们会迎来越来越多的挑战。

4. 疑惑引路, 明晰目标

在这个环节中, 孙老师让学生当堂做一个小测验——给出了一组练习 (共13个图形) , 让学生判断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是轴对称图形的, 说明其对称轴的条数。教师在此为学生搭建了一个“脚手架”, 让学生通过13个图形能说明对称轴的条数。这组练习有两个目的, 一是加深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 会判断图形是否为轴对称图形;二是为了让学生说明对称轴的条数, 从而得出有些图形对称轴不止一条, 可能有多条。

在此环节中, 我们不难看出教师并不打算在此讲“轴对称图形的第二种判断方法——分析法”, 可是没想到一向不爱发言, 但成绩优秀的学生20提出了“用轴对称的定义去判断 (对称轴) 有局限, 图在纸上可以折折看, 若在屏幕上总不至于折叠屏幕吧?”, 使教师的预设计划不得不搁置下来。但是教师并没有因此压抑学生, 没有制止学生的“畅所欲言”, 而是放下做老师的尊严与架子, 重新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他只是在一旁静观其变, 并没有立即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 直到学生无法继续完成了才给学生一些提示, 最终还是由学生自己解决了他们提出的问题。教师在此环节中给学生提供体验实践的环境, 培养合作意识。建构主义认为, 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不是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 而是一个亲自参与的充满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 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随着新课程的推进, 学生会越来越活跃, 参与意识会越来越强, 课程上打断教师预设计划的现象会越来越多。教师要作好准备, 迎接学生们越来越多的挑战。

5. 实践作业, 发挥智能

在这个环节中, 孙老师没有直接布置固定的实践作业让学生做, 而是让学生提问题给大家思考, 再一次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给学生更大的空间。

四、教学流程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建构主义理论下的支架式教学设计, 教学流程为:

五、评价

综观这节课教学设计的全过程, 体现出如下几个主要特征。

1. 在教材处理上, 根据教学实际需要,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不拘泥于教材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 教师在充分把握教材知识点的前提下灵活处理教材内容, 这是课程改革的意图之一, 本节课的设计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教材开始直接让学生把纸对折, 剪出一个图案, 并提示学生折痕处不要完全剪断, 然后让学生观察有什么共同点;而教师考虑到学生在美术课上已经学过剪纸, 所以没有告诉学生怎么剪, 而是直接让学生自己剪, 没有给学生任何提示, 给学生更多的发挥空间。在探索完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后, 教材给出一组练习——五幅图形, 让学生判断这些图是否为轴对称图形, 如果是指出它的对称轴;教师没有采用课本上的练习, 而是自己有层次的安排了四组练习, 这四组练习重点放在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和特点上, 除了第3题涉及到对称轴以外其他题都没有涉及到对称轴, 为了考察学生对对称轴的掌握, 教师又给出了一个当堂小测验 (练习5) , 让学生判断轴对称图形后说明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条数。教材做完练习后接着研究“两个图形关于直线对称”, 而教师并没有按教材上的处理, 不急于接着研究“两个图形关于直线对称”, 而是打算研究其他知识 (具体教师接下来要研究什么我们也不清楚, 因为后面学生把教师的预设计划打乱了, 但从教师的教学目标中我们可以看出这节课教师不打算研究“两个图形关于直线对称”) 。由此可见在教科书的处理上, 教师并没有把教科书认为高高在上, 不容置疑的, 而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 有经验地对教科书内容做适当调整, 以适应学生的发展需要。

2. 在教学过程设计上, 教师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发展水平”, 巧妙地设计了一组“支架”

首先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 (一二学段“对轴对称图形有所认识、对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有所了解”) , 设计了第一个支架 (“背景支架”) ——向学生展示剪纸作品, 让学生看到作品想到轴对称图形;接着教师为了便于学生研究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又设计了第二个支架 (“直观支架”) ——让学生即兴创作一幅作品;等学生探索出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和概念后教师又设计了第三个支架 (“能力迁移支架”) ——4组练习;等学生巩固了轴对称的概念后, 教师又设计了第四个支架 (“能力迁移支架”) ———个小测验, 从而便于学生探索对称轴的条数。由此可见, 教师不是以教条的形式去灌输, 而是为了学生创设一种环境和氛围, 让学生在一系列的“再创造”活动 (动手操作、观察、实验、探讨) 中去学习, 充分体现了杜威的“从做中学”教学原则。本节课的主旨是: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性, 通过四个“脚手架”的攀爬, 探究出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和概念, 并会判断图形是否为轴对称图形, 因而形成新知识的“意义建构”,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合作意识, 教师则做好宏观的调控工作, 体现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3. 在上课时教师勇于“让位”给学生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为此, 教师要改变以往教学中的“满堂灌”、“一言堂”、上课为“讲”课的教学方式, 而要勇敢地“让位”, 勇敢地把课堂还给学生, 勇敢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孙老师的这一堂课就做到了这一点, 他把讲堂变学堂。

首先在探索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时教师放手交给学生完成, 并让学生自己归纳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在判断图形是否为轴对称图形时教师也放手交给学生去探索。在这一过程中, 凡是学生自己能操作, 能学习、能领悟的, 都交还给学生自己去解决去完成。教师则注意探究方向的引导, 关键之处的点拨;隐含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揭露、总结与渗透。

接下来, 当学生突然提出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或者提出一个教师不打算在此节课解决的问题时, 教师并没有制止学生或者不去理会, 而是给学生时间去解决他们提出的问题, 正是由于教师巧妙地处理了学生意想不到的问题, 学生的思维才被激活, 学生的创造力才得到了发展。充分体现教师尊重学生, 相信学生, 欣赏“每一个”学生。目前, 我们进行基础教育改革, 教师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 要努力转变教学行为, 真正实现学生主体地位, 首先应当从“欣赏每一个孩子, 多给学生以鼓励”做起。学生做得好, 有进步, 要鼓励;学生做错了, 退步了, 更应鼓励, 鼓励其找出问题根源, 重新迈进。同时还要鼓励学生敢于思索、置疑、想象、探索、争辩、创新。当然, 鼓励、赞赏不可随意乱来, 也应讲究“成功体验”的科学、恰当、及时、艺术。其实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4. 改变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讲解, 学生被动吸收为主”的教学模式

蔡元培认为:“最好使学生自己去研究, 等到学生实在不能用自己的力量了解功课时, 才去帮助他。”本节课的内容“轴对称”, 学生已有一定的基础, 于是教师确定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让学生自己在数学的探索实践中去建构新知识, 去实现新认知的突破。整节课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讨论、去思考、去交流, 让学生自己探索出轴对称的特点, 自己归纳出轴对称的概念。在这个交流过程中, 真正理解的学生, 印象必然较深, 同时增强了自信心, 激发了成功。不能理解的学生, 也在相互交流中解决了困惑。充分体现了由于教师角色的转变, 而使得师生在探索交流中共同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邢成云, 蔡红.轴对称图形 (第1课时) 课例 (一)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中旬) , 2009 (7) .

[2]孙长智.轴对称图形 (第1课时) 课例 (二)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中旬) , 2009 (7) .

[3]徐久虎.轴对称图形 (第1课时) 课例 (四)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中旬) , 2009 (7) .

篇4:《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课件赏析

课件创意

学生通过浏览网站、自主学习,通过课件的大量动画将知识化难为易,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课件的亮点:一是动手实践操作,将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二是图案设计,将学生的感性认识提升为理性认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课件设计 素材准备

素材准备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针对教师的,主要是搜集资料,并上传到网络组建成一个专题学习网站,成为学生学习探究的网络平台;另一方面是针对学生的,要求学生课前准备好硬纸、剪刀等学习用具。

设计思路

课件的主要设计思路是:让学生能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中,在思维训练、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上有所收获。因此,课件主要设计了课件导读、在线测试、自主阅读、图案设计和教学反馈五个主要模块,

片头和五个主要模块相对独立,五个主要模块是主页中的主体,如图1所示。主页采用分形结构,左边用红色字体写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增强学习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学习新知识抛砖引玉;右边分为课文导读与自主阅读两部分内容,设计成动态新闻的形式。整个页面清新、简洁而实用。

课件片头:片头播放的是一个动画,主要是一些具有轴对称特征,同时又能够激发或引起学生兴趣的图片,如飞机、故宫和水中倒影等。动画用Flash制作,采用JavaScript程序,时间控制在3分钟。制作片头动画有两个出发点:一是在正式上课前,播放片头动画,可以较早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课堂上来;二是通过有特点的图片动画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隐性地传递学习内容。

课件导读:该模块设计了“考考你的观察力”、“动手做一做”、“轴对称图形及对称轴的定义”和“画一画”四个板块。“考考你的观察力”板块主要是让学生观察动画、了解生活中常见的一些轴对称图形,引导他们建立起轴对称的图形概念。动画演示要求动画中的图形轴对称特征明显,容易观察,演示效果如图2所示。“动手做一做”板块把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不仅对轴对称图形的内涵进行深入解剖,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创作欲望,演示如图3所示。每个学生可利用准备好的剪刀和硬纸,参照动画,试着剪出一具有轴对称性质的图形。这个板块是该课程的一个亮点,受到评委专家一致好评。“轴对称图形及对称轴的定义”板块主要对轴对称图形及对称轴的概念进行提炼,让学生深刻理解轴对称的实质。“画一画”板块是针对学生理解了轴对称图形与对称轴的概念后,进入实践操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旨在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实践中,学生只要从左边选择适当的工具和颜色,在右边窗口中的图形中进行作图即可,演示如图4所示。

在线测试:用JavaScript编写一个在线测试程序,目的是用来巩固学生对轴对称图形与对称轴的理解。设计的题目都是选择题,学生在做完题后可以对照检查。这个环节主要是加深学生概念的理解和对轴对称图形的辨别力。实践发现,这是学生由感性认识转变为理性认知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自主阅读:这部分内容是对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理解的拓展训练,是学生观摩、对比、形成自我认识的重要阶段,通过该模块学生对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就会有自己的理解。实践发现,学生对该部分内容很感兴趣。关键是内容设计合理、吸引人。

图案设计:这个模块是在学生已经理解了轴对称图形与轴对称的概念,并且已经能应用轴对称来解决一些具体问题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空间想象力而设计的,这是从认知上升到灵活运用阶段的一个重要环节。该模块给出的问题是:以两条直线、两个圆和两个三角形为条件,设计一个有轴对称特征的图形。实践中,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令人惊讶,他们设计的图形五花八门,如一组台灯、一对朋友和三毛他哥等。

课件实现

Web型课件主要采用超级链接的方式,而用程序能更好地体现人机交互。本课件就采用了大量的Flash来实现交互,如“画一画”板块设计;同时用JavaScript编写程序来体现交互,如在线测试板块设计。

技巧心得

网络课件虽然资源丰富,但是,如果盲目地将所有有关课堂的资料都呈现在网页上,学生可能会感到很不适应,他们就会不知道从何处下手,学习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就大打折扣。所以,课件需要对资源加以精选,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要很好地约束学生,才会做到有的放矢,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反馈

篇5:《轴对称图形》课件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中的具体事物,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初步体会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2、会用动手或观察等方法辨别轴对称图形,能利用身边的工具制作轴对称图形,并在认识、制作和欣赏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受到物体图形的对称美,激发学生良好的数学情感。

3、在对知识的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动手能力、空间思维能力和良好的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

掌握并能准确辨别较为复杂的轴对称图形。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

谈话:同学们,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个美丽的朋友,大家看!

(出示只有一个触角的蝴蝶的图片。)

提问:仔细观察这张图片,你有什么发现和感受,还应该怎么做才好看?

学生回答。

教师:今天我们要研究的问题和这只美丽的蝴蝶也有一定的关系。

板书课题:轴对称图形,同时引导学生看了课题你想研究哪些问题?(请学生提出自己赶兴趣的问题)

二、识轴对称图形

1、课件出示天安门、飞机、奖杯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上的物体,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

教师:同学们请拿出你们自己手中的这些平面图形,折一折、比一比,和同组的同学交流一下你们发现了什么?

(先小组讨论,再汇报)

引导学生用手摸一摸对折后的两边,说说有什么样的感觉。得出结论:这些图形对折后“两部分完全重合”。

介绍:我们把这些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图形称为“轴对称图形”。(板书轴对称图形定义)。中间这条折痕就是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板书:对称轴)

谈话: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常见物体的平面图形也是轴对称图形呢?

(学生交流并回答)

2、试一试

谈话:同学们你们的学具袋中有几种不同的多边形,它们是轴对称图形吗?

引导学生参照轴对称图形的定义,动手折一折、比一比,看看这些常见的图形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汇报时引导学生用“完全重合”等词语来描述和判断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3、判断轴对称图形

谈话:下面我们一起到“轴对称图形博物馆”去看看。

小组派代表汇报合作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以及判断的结果及理由。

4、摆对称的姿势

谈话:同学们有些累了吧。下面跟老师一起来做个身体对称的游戏吧。指名学生上台摆一个有轴对称性质的姿势。

(注意强调要左右两边的动作幅度要相同,否则就不对称了)

三、制作轴对称图形

1、谈话:刚才同学们学会了用身体做轴对称图形的游戏了,你们还想用别的工具做轴对称图形吗?

引导学生小组自主合作,选择钉子板、剪纸、方格纸等工具和材料制作轴对称图形。(展示学生的作品)

学生画好后,请画得快的学生介绍自己的方法。

教师介绍:为了快速的画出图形的另一半使它成为轴对称图形,可以先找出对称点,在连接对称点就好了。

四、感受轴对称美

谈话:生活中有那么多轴对称图形和具有轴对称性质的物体,是因为轴对称图形本身就是一种美。

电脑播放一组世界著名的具有轴对称性质的建筑物。

谈话:类似的建筑在我们的身边也有许多,你们想看吗?。

电脑播放一组合肥市具有轴对称性质的建筑物。

五、小结

谈话:同学们看你们今天学的那么带劲,谁能说说自己今天有什么收获?你认为谁今天表现的最有进步呢?(学生之间评价推选)

篇6:轴对称图形课件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简单图形轴对称性的过程,进一步体会轴对称的特征,发展空间观念

2、探索并了解角的平分线、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有关性质.

教学重点:

1、角、线段是轴对称图形

2、角的平分线、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有关性质

教学难点:

角的平分线、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有关性质

准备活动:

准备一个三角形、一张画好一条线段的纸张

教学过程:

先复习轴对称图形的知识,提问:角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呢?如果是,它的对称轴在哪里?引起学生思考并通过动手操作,寻找答案.

教师示范:(按以下步骤折纸)

1、在准备好的三角形的每个顶点上标好字母;A、B、C.把角A对折,使得这个角的两边重合.

2、在折痕(即平分线)上任意找一点C,

3、过点C折OA边的垂线,得到新的折痕CD,其中,点D是折痕与OA的.交点,即垂足.

4、将纸打开,新的折痕与OB边交点为E.

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我们现在观察到的只是角的一部分.注意角的概念.

学生通过思考应该大部分都能明白角是轴对称图形这个结论.

问题2:在上述的操作过程中,你发现了哪些相等的线段?说明你的理由,在角平分线上在另找一点试一试.是否也有同样的发现?

学生应该很快就找到相等的线段.

下面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证明发现:

如图,已知AO平分∠BAC,OE⊥AB,OD⊥AC.求证:OE=OD.

巩固练习:在Rt△ABC中,BD是角平分线,DE⊥AB,垂足为E,DE与DC相等吗?为什么?

(1)如图,OC是∠AOB的平分线,点P在OC上,PO⊥OA,PE⊥OB,垂足分别是D、E,PD=4cm,则PE=__________cm.

(2)如图,在△ABC中,,∠C=90°,AD平分∠BAC交BC于D,点D到AB的距离为5cm,则CD=_____cm.

内容二:线段是轴对称图形吗?

做一做:按下面步骤做:

1、用准备的线段AB,对折AB,使得点A、B重合,折痕与AB的交点为O.

2、在折痕上任取一点C,沿CA将纸折叠;

3、把纸展开,得到折痕CA和CB.

观察自己手中的图形,回答下列问题:

(1)CO与AB有什么样的位置关系?

(2)AO与OB相等吗?CA与CB呢?能说明你的理由吗?

在折痕上另取一点,再试一试,你又有什么发现?

学生会得到下面的结论:

(1)线段是轴对称图形.

(2)它的对称轴垂直于这条线段并且平分它.

(3)对称轴上的点到这条线段的距离相等.

应用:

(1)如图,AB是△ABC的一条边,,DE是AB的垂直平分线,垂足为E,并交BC于点D,已知AB=8cm,BD=6cm,那么EA=________,DA=____.

(2)如图,在△ABC中,AB=AC=16cm,AB的垂直平分线交AC于D,如果BC=10cm,那么△BCD的周长是_______cm.

小结:

(1)角是轴对称图形.

(2)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3)线段是轴对称图形.

(4)垂直并且平分线段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简称中垂线.

上一篇:应收账款的日常管理下一篇:xx休闲旅游度假村综合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