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汉字书法创新途径

2024-04-12

论汉字书法创新途径(通用8篇)

篇1:论汉字书法创新途径

汉字书法的创新途径探析

邱明锋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符号系统,是先于书法而独立存在的文字符号。汉字书法是指汉字的书写技法和书写规律,是书法主体挥毫运笔所产生的笔迹形象的总和。汉字具有记录语言、承载知识、交流信息的作用。许叔重在《说文解字序》中说:“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为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江沅在《说文解字注》后序中说“字之大端形与声而已,圣人说字之形,曰一贯三为王,一合十为士,儿象人胻之形„„牛羊之字以形举也。”([1] 上海书画社.行草(中册)[O].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789.)难怪唐代书法理家张怀又说“形见曰象,书曰法象”。足见仓颉创新字体之初,是以“形象”符号表达、传递一定的字义内容和声音。

书法以汉字“形象”为创作材料,汉代蔡邕说:“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像者,得谓之书矣。”[3]书法创作之初,要“囊括万象”,达到“玄妙之意出于物类之表,幽深之理伏于杳冥之间”(《书法要录》张怀著)。这种依“物”像“形”的“形”,囊括出的“形”“意”“理”的统一,再与书法主体的思想意境相合追求“真”,心手相应借助书法工具创造妙趣横生的汉字篇章为“善”,将真与善融入具有特异造型的汉字中,最终组成集“真、善、美”为一体的书法艺术作品。当汉字与书法艺术结合在一起,就将其本能作用延伸到了审美领域。汉字造型的抽象性、精美性、多样性,表意的丰富性、准确性,为书法艺术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书法艺术的崛起又为汉字的形成、发展、繁荣注入了创新活力。无论是汉字的创新还是书法创新,无凝是以汉字造型和应用为基础的。

一、用汉字“字形美”,创造符合宇宙自然之“道”的新书体 鲁迅先生曾说,中国文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汉字之所以如此之美,是因为在三千多年的汉字应用发展中,汉字不断的创新,日臻完善,创造出了符合宇宙自然之“道”各种新书体。这些新体孕育了书法的新发展。书法创新在于抽象自然奥秘,把人们试图认识之对象,通过笔尖挥运把汉字原本寓有的“点、线、形”,与书法主体心灵感悟的“真、善、美”相融合而产生新的“形象”,这“形象”越新、特、奇、博、精、绝,越具创新效果。书法主体笔触产生之电流磁场能造自然万物之 “气象”,运笔如神,随机生势,随势生象,其点线结体鲜活生动、笔跡之道质坚品高、字里行间情深艺醇、思逸神超;书法者“以追光蹑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寄宇宙万象之深情深理于笔端,将天地自然之大道抽象到汉字点线造型中来,创造出分明是抽象的,却与天地自然之“道”一样隽永而有生命气韵的汉字佳作;书法者的崇高境界与学养、高超的胆识、精绝的技能都融会在书法作品的篇章里,体现出“天人合一”之大

“道”,因而能唤起人们的审美感受。书法是以汉字造型为审美对象。“美的本质存在于各种具体的审美对象中,具有丰富的生动的形态。”[1]“美是包含或体现社会生活的本质、规律,能够引起人们特定情感反映的具体形象”。[2]书法以汉字形态造型为元素,借助字义内容、笔墨技巧、结构章法等,将作者感知到的自然“物像”和心中的“意象”相结合,用宇宙自然之“道”创作出来的“汉字篇章”。

书法造型寓世间万物于笔端。古人有言:“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像者,得谓之书矣。”[3]书法造型力求抽象出印印泥、锥画沙、折钗股、屋漏痕、屈铁、枯藤、蚕食叶、虫蚀木、高山坠石、行云流水等千姿百态的具体形象,创意凝聚书法者审美精神的人格力量。正所谓“柔毫三寸,写尽天地之意。” [4]“书法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点线的组合涵容了万物的形象,黑白的旋律谱写出昼夜交替的神韵。”[5]书法的这种艺术特色凝聚了中华民族三千多年来应用汉字的智慧和精华,使书法艺术传播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与中华民族文化水乳相融,经久不衰,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是最具中国元素的特殊艺术。所以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文化之精神载体,是东方艺术之精髓。

艺术的本源是生活。艺术是认识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是满足人们精神上的需求——满足人们有意识、无意识或潜意识的心灵对世界万物的追寻,对空白心灵的填补,对干涸心灵滋润的精神催化剂。中国有五千多年汉字文化,汉字无疑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最伟大最成功的造型艺术。现代占世界总人口四分之一的人广泛的使用着汉字,用汉字这一象形符号记录知识、交流信息。汉字符号中所包涵的艺术精髓,是举世公认的:汉字书法以其无限的造型能力和表现能力展示着自己的艺术语言。林语堂在《中国人》一文曾说:“一个汉字的构造就是一种建筑,其中有美学也有力学。”①英国美学家里德也说:“对于中国人来讲,美的全部特质在于一个书写优美的字形里。”②他还说:“在一种点线结构方面的研究上,中国书法所取得的已为世界认识或尚未被世界认识的成果是伟大的。”③

如对下例三个“鹅”字的欣赏,献之之“鹅”犹如一只迈着稳健步伐,不时点头与身后的伙伴畅谈交流,正率领着同伴们阔步向前奔去的“天鹅”;李白之“鹅”恰是在碧绿的池塘游戏玩耍,翩翩起舞,翻着筋斗的“天鹅”;本文作者所书之“鹅”,意在将“天鹅”优美的颈和头的造型抽象出来,从底部“鸟”的最后一笔果断推笔向右上,与“我”的点相连而创意出“天鹅”的颈、头、嘴,真象是一只梳理 2 着羽毛展翅欲飞的“天鹅。”

书法作为一门在汉字的运用过程中产生的艺术,它的本源是汉字,是汉字所代表的中国汉字文化。可以说,没有汉字文化就没有书法艺术。

汉语汉字是最精炼、最准确的文字。在联合国存放着不同文字的同一文件中,最薄的那个文本就是中文。在中国20世纪初,钱玄同、胡适等人预言,50年内汉字必然消亡;计算机刚出现时,有人说中文不能输入电脑只有走拼音化的道路,中国汉字要灭亡了。后来,汉字成功的与计算机科学结缘,与现代信息技术接轨,又有人说,现代人不用笔写字了,不用书法了。实事上社会越进步、科技越发达,越显示出汉字的生命力。现代的书报刊、电影、电视、VCD、互联网等领域书法字体的广泛应用,更显示出书法艺术勃勃生机。汉字还是世界上唯一能够战胜入侵者的文字。中国曾经多次亡国和半亡国,每次都没有废除汉语汉字。以香港为例,被英国统治了一百年,香港绝大部分人还是用汉字。清朝用武力占领了全中国,并没用蒙古文字而是用汉字。中国的汉字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文字,它在世界语言文字之林中独树一帜。汉字是世界上仅存的使用至今的象形表意文字。虽然几乎所有的文字起初都是从象形开始的,都具有以象表意功能,但诸如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圣书字及古玛雅文字都由于没有顺应社会的发展而变形创新,结果文字与象形分道扬镳,走上了文字自行消亡之路。

汉字是世界上最科学、最便利的语言符号系统。汉字的广泛运用是书法的本源,汉字给书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书法又促使汉字更进一步完善和美化——为汉字增添的无穷的生命活力。书法是最单纯的艺术——只用墨线来结构符号;又是最高深的艺术——正如沈尹默先生所说:中国书法无色而具画图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还兼有诗歌的深邃意境、劲舞的优美姿态。书法具有“非语言非概念非思辨非符号所能传达、说明、替代,穷尽的某种情感的,观念的、意识的和无意识的意味”。这就是说明书法具有真正美学意义上的审美基因。在中国文化艺术的宝库中,书法造型最简、最纯、最深、最能反映人的意识。正所谓“柔毫三寸,写尽天地之意。书法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点线的组合涵容了万物的形象,黑白的旋律谱写出昼夜交替的神韵。”④书法造型使人产生丰富的意境和联想:激电惊雷、高山坠石;寒猿饮水、万岁枯藤;利剑长戈、千里阵营;小桥流水、明月入怀;珠圆玉润、凤翥龙蟠。中国书法是东方传统文化的象征,是国粹。当前东西方文化的撞击与交流;电视光盘Internet中的光电动画映象、夸张的广告、强刺激的电子游戏,加之怪光陆璃的舞厅效应、商业包装和媒体炒作充塞人们的视听和言行,使审美变成不假思索的感官直接享受,对浩瀚蕴藉、纯朴归真的传统书法产生极大的冲击,这必将从反面促使中国书法艺术有新的开拓,一个呼唤书法巨人出现的时代到了!

二、汉字应用求实、求快、求美推动着传统书法不断创新

“蔡邕云:昔秦之时,诸侯争长,羽檄相传,望烽走驿,以篆隶难,不能救急,遂作赴急之书,今之草书也。”⑤可见草书体的出现是由当时诸侯国争霸引发社会战乱、使得军务政事繁忙,对汉字实用提出了快捷要求而产生的新书体。后来,经汉末张芝“温故知新”“临池学书,池水尽墨”的锲而不舍地临写创新,终于创立出气脉通贯、浑然天成、真气弥漫的新书体——大草,开创了书法自由抒写性灵、淋漓尽致地表现宇宙元气的先河,把中国书法推到了又一艺术高峰。

社会发展促使汉字不断进化演变是书法新苗破土而出的沃壤。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启用李斯等人所创作的小篆统一了汉字,代替了原来笔画繁多、形体怪诞的大篆和六国异体字符。后因秦朝战乱频繁,全国又刚刚统一,有大量公文、函件需要书写,小篆书写仍太繁、很费事,秦始皇怕耽误军机政事,破格启用了狱吏程邈创立的隶书体。使得汉字出现了划时代的革命——走上了“使用规范化”、“笔画简化”、“形体美化”以利书写辩认欣赏的正确道路。避免了象古埃及的圣书字、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古克里特文字及古玛雅文字都最终被取代消亡的厄运。

书圣王羲之在书法“创新”的道路上正是这样一步一步走过来的。我国汉字书体发展到了汉代,已产生隶书与草书并行的样式。汉末、三国时代,书法家王次仲、刘德升、锺繇等融会隶书与草书的结构与笔势,创立出清新俊逸、比隶书笔画简捷、比草书易认的“行押书”,但“行书”体并没有完全确立。王羲之把握往当时汉字变简求美的内涵,顺应社会对汉字书写的要求,遨游北方名山观摩李斯、曹喜的篆书,在许昌观摩梁鹄的真迹,在洛阳观摩蔡邕的石经,又在堂兄王洽处观摩张昶的“华岳碑”,并采纳与他的时代接近且流行广的张芝、锺繇的书体,易曲为直,削繁就简,笔法成内恹外拓之势,偃仰翩翻,以求法精形美。

王羲之传世的《兰亭集序》,是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初三,在会稽山阴召开的文人集会上即席书写的,用此文为与会名士孙统、孙绰、谢安等四十一人临流赋诗时写的序文,被后世尊为“天下第一行书”。

自魏晋以后传世的书法碑帖,大多数都是为实用而表述字义内容的碑文、信札、手卷、墓志、对联、匾额、扇面。如唐代怀仁和尚将王羲之所书行书集字成篇,刻成了碑文《大唐三藏圣教序》,既应皇帝之命传播佛教教义,又使羲之书法千古流芳;中唐颜真卿传世书法精品《祭侄文稿》,是为祭奠平叛安史之乱而战死的侄儿季明写的祭文,为后世尊为“天下第二行书。”

可见书法的创新与汉字的社会应用、文化传播有不可须臾离异的血缘关系。

王羲之创立的典雅俊整、精美遒劲的真书《黄庭经》(如图一);“龙跳天门、虎卧凤阁”的行书《兰亭序》(如图二);意态纵横、自然超逸的草书《十七帖》(如图三),“清风出袖、明月入怀”的《丧乱帖》(如图四)。都是在传递字义内容的同时,表现出了一种新书体独特艺术风格。

王羲之吸取秦汉魏诸名家的长处、变化笔法与字形结构,大胆创新,不仅受到当时社会的欢迎,且为后世开辟了书法艺术的新天地。唐太宗李世民在《王羲之传论》中称赞道“所以详察古今,研精篆、隶,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观其点画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壮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⑥被后人尊誉为“书圣”。今人每观羲之书法,都有“精美绝伦”之感,叹为千秋典范。

自王羲之时期到现在一千六百多年来没有出现新的书体,历史证明了王羲之等历代书法前贤们对汉字书法艺术做出的丰功伟绩——从大篆到小篆,从小篆到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的“创新”告诉我们这样一个实事:每一次新书体的出现,都使得汉字向使用规范化、笔画简化、形体美化的目标迈进一步,孕育着汉字文化新的繁荣昌盛。

三、信息化数字化时代汉字书法创新展望

“古为今用”、“推陈出新”。21世纪,人类正由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转化,全球文明一体化进程与日俱增,已步入信息化、数字化时代。人们越来越富有了,活动方式越来越多彩多姿。我国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实现了国人千年飞天梦;世界高科技已引导人类的探测器到达火星表层,探测火星奥秘,谋求人类在地球外的新的生存活动环境。现代通讯信息、计算机网络的高度发达,缩短了人们被空间、时间、地域的阻隔,出现了“地球村”的新概念,人们的生活、活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当美国人手中的核武器利用卫星全球定位器等高科技,能精准的重复摧毁地球上的人类上百次的时候;当国人杨利伟坐上神舟5号一天一夜绕地球行驶60多万公里的时候,能请王羲之再给我们“创作”一幅“天下第一行书”吗?假使王羲之在“天堂”有知,他又会教我们创作什么样的书法作品?我们不能墨守“四大发明”、抱着前人的“天下第一行书”不思创新。舍弃书法的创新就会使书法走向灭亡。从“四大发明”中的与汉字应用息息相关的印刷术看,隋 唐时是雕板印刷,到了北宋中叶毕升创新为活字印刷,十九世纪机器工业出现后革新为铅字印刷;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进入计算机信息时代,印刷量剧增,铅字印版存放占用很大的厂房空间,计算机激光照排汉字就应运而生,“告别铅与火,迎来电与光”的我国印刷术出现了划时代的革命。这一与文字依附直接有关的印刷术变革史告诉我们:只有站在历史巨人的肩膀上,继承前人的“精华”,运用现代新思维、新科技更新或替换已经过时的“糟粕”,才能“推陈出新”。

电脑激光照排汉字出现后,各种软件书法字体应运而生,这些字体虽然在艺术性方面有待提高,但它代表汉字从手工书写到软件制作的划时代变革。软件字体的变换十分方便,仅轻轻点击鼠标就可出现成千上万个“瘦金体”。利用手写输入发送电子邮件,可发送自己亲笔书写的书法味很浓的邮件。让接收邮件的人能感受到自己的书法创意。这必将孕育着汉字书法新变革的开始,一个以现代信息化技术为依托的电脑书法艺术创新的时代必将来临。

李斯创小篆、程邈创隶书、张芝创大草、王羲之创“天下第一行书”,都是在吸取前人书法精华的基础上,顺应汉字在当时社会中应用交流的需要而“创新”出来的新书体。当代书法的“创新”应以现实社会和未来社会对汉字文化的需求为契机,遵循汉字书法艺术创新的客观规律,大胆采用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与世界文化传媒对汉字应用的需求接轨,利用电视、电信、网络传媒通道,将中国汉字文化、中国书法艺术传播到全世界每一个角落。让我们用全人类的知识智慧来激发我们的书法创新活力,用全身心投入到开辟汉字书法艺术的新纪元的伟大事业中去。

①《中国人》林语堂著(原名《吾土吾民》)

②、③《中国黑白体系论》英国美学家里德著。

④重庆出版社1987年5月版《全国中青年书法家二十二人集》(王歌之语)⑤梁武帝《草书状》

⑥选自《晋书·王羲之传》

篇2:论汉字书法创新途径

1、通过对古代书法艺术欣赏,增进对汉字源流的认识和了解。

2、感受汉字的美感,增强学生对汉字书法的兴趣,。

3、感受祖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学重难点:

1、重点:欣赏汉字书法,感受汉字的美。

2、难点:懂得最基本的欣赏书法作品的技巧。课前准备:

师:历代书法作品视频、图片、书法作品。生:纸、硬笔。教学过程:

一、欣赏历代书法视频

中华汉字不仅是文明的使者,也是一种特殊艺术的载体,其中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这节课首先让我们起来赏析古代的书法作品。带着一个问题去欣赏:在这里你认识了几种字体?

二、学习书上的两幅作品,感受汉字的美。

结合《赞汉字》一诗说说对王羲之与柳公权的书法作品的认识。

三、书法在当代

规范字与书法

写字与书法

四、怎样欣赏书法作品

1、书法的两大要素:线条(点画)和空间(结体)

几种优劣线条的判别。

2、书法学习的四个阶段:

(一)杂乱而无序

无法

(二)整齐有序

初级法

楷:上紧下松,左紧右松,(例字:“君”)

隶:与楷相反

(让学生上台试写,现场调整)

(三)整齐中有变化、混沌中有序

高级法

(四)大自然

无法

(超越法的层次)

明项穆: “书有三戒:初学分布,戒不均与欹;继知规矩,戒不活与滞;终能纯熟,戒狂怪与俗。若不均且欹,如耳目口鼻,开阖长促,斜立偏坐,不端正矣。不活与滞,如土塑木雕,不说不笑,板定固窒,无生气矣。狂怪与俗,如醉酒巫风,胡行乱语,颠仆丑陋矣。”

篇3:论汉字书法创新途径

一、自上而下地推动基础书法教育的发展, 应突出教育管理部门的主导作用

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从思想上充分认识书法基础教育的必要性, 摒弃“主科”与“副科”的观念, 从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要求、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 从传承与弘扬民族文化的角度重视书法教育。针对部分中小学书法教师职位紧缩或空缺的问题, 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在基础教育阶段适当增加书法教师的岗位数量。

2007年, 广东省教育厅向各市教育局下发《关于加强中小学书法教育的意见》, 要求全省各中小学把书法课作为必修课列入课程表中, 在全国率先施行中小学书法教育, 起到了表率作用, 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许。江苏、吉林、重庆等省市也积极响应, 根据各自现有的资源和不同的现状, 拓展多种渠道, 努力地将基础书法教育事业向前推进。我们从中看到了基础书法教育成功展开的胜利曙光。

但是, 在这“胜利的曙光”中, 我们还应保持清醒的头脑。笔者收集了近几年全国各地教育部门公布的中小学教师岗位招考简章, 结果让笔者大失所望, 在众多教师岗位招聘中几乎没有发现“书法教师”职位。这一现象值得深思。当前全国大部分中小学 (不具备开展基础书法教育条件的地区除外) 书法教师职位紧缩或者空缺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书法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笔者认为, 改变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教育主管部门贯彻和执行书法基础教育的决心和态度。如若不能从思想上认识到书法基础教育的重要性, 将有志于从事基础书法教育的工作者拒之千里, 不能为其提供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 就算有再多的有志之士四处奔走、大声疾呼, 振兴基础书法教育的口号也只能是句空话, 喊喊而已。

二、招收书法专业毕业人才, 充实基础书法教育师资队伍, 改善书法教师结构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创新, 高等书法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完成了从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后及外国留学生等系统的教育层次和结构, 并逐步走向规范化、专业化、系统化和学术化的道路。

书法虽在文化史和艺术史上拥有悠久的历史, 但作为一门学科, 真正意义上的书法教育体系的构建, 才刚刚起步。这门古老而又年轻的新兴学科, 还面临着诸如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进一步完善, 培养目标进一步明确等问题, 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书法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笔者根据2011年、2012年各高等学校公布的艺术类招生简章, 统计了高等学校本科和专科学历书法专业 (书法方向) 的招生情况, 借此窥探我国高等学校书法专业 (方向) 的办学规模。2011年我国高等学校共招收书法专业学生1927人, 2012年共招生2276人, 2012年新增招收书法专业本科高等学校7所, 表明我国高等学校书法专业 (以本科学历为主) 已经形成了招生人数逐年增多, 办学规模逐年扩大, 并且以东部地区高等学校为主要办学主力的现状。高等学校书法专业的快速发展, 为基础教育培养了大批书法教育工作者, 但这些高等学校书法专业人才在毕业后却面临着严峻的就业问题。笔者2009年毕业于山东省某高等学校书法教育本科专业, 在全班45名同学中, 仅有少数几人在毕业后继续从事书法教育工作 (多数任职于社会中书法教育培训机构) , 其他同学迫于就业压力有的继续考研, 有的干脆放弃自己的专业, 寻找其他方面的工作。笔者认为, 在当前国家决心开展基础书法教育的环境下, 出现这种“对口专业”人才流失的问题, 对基础书法教育来说是一种极大的资源浪费, 也是我国基础书法教育在师资力量配置方面存在严重缺陷的一种表现。

笔者参阅了大量有关基础书法教育的文章, 大多数认为我国开展基础书法教育在师资方面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专业书法教师奇缺, 但是笔者认为当前基础书法教育最严重的问题不在于这种“供求”之间的矛盾, 而是在于现有师资资源的闲置或浪费。如果教育部门能聘用现有书法专业毕业生从事基础书法教学活动, 既能解决当前基础书法教育的师资配置问题, 又能解决这些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是一举两得的好事。诚然, 高等学校书法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和当下基础书法教育师资配置之间出现矛盾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 既有教育主管部门在就业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方面的不妥, 也和毕业生主观就业观念的偏颇有关。教育主管部门在应试教育驱之不散的阴影下, 对开展书法教育还存在较多的顾虑, 不能从根本上为开展基础书法教育提供政策上的保证, 尤其表现在对书法教学在教师岗位配置上的紧缩或者完全的忽视。相比于中小学校园内书法教育的冷清, 社会上各种面向中小学生的书法培训班却生意火爆。社会上书法教育培训机构对书法教师的需求, 确实提供了相当一部分的职位, 缓解了一部分书法专业学生的就业压力, 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种社会培训机构和学校教育的本质区别。社会培训机构多以盈利为目的, 为承担得起费用的少数家庭学员提供服务, 而对家庭情况一般的孩子来说, 根本没有机会接受这种培训。这难道不是一种有失教育公平的表现吗?对我国数量庞大的适龄儿童人口来说, 学校教育才是基础教育最主要的阵地, 书法教育也不例外。

三、动员各级书法家协会会员及社会书法名家, 为基础书法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20世纪80年代掀起的“书法热潮”, 使全国各级书法协会和各类书法团体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并招募接纳为数众多的会员, 各类书法协会、团体的规模不断扩大, 一些组织在“书法圈”中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另外, 因为书法这一艺术形式的核心要素之一是使用汉字作为载体, 所以它在中国也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以重庆市为例, 据重庆市书法家协会网站公布的重庆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名单, 截至2008年4月其会员人数为763人, 若将最近几年新加入的会员统计其中, 总人数应在900人左右。如此看来, 全国各地各级书法家协会已然有了一支庞大的书法队伍, 这为基础书法教育师资提供了雄厚的后备资源。

当然, 能够加入书法家协会并不代表能够胜任基础书法教学的要求。笔者认为, 能够胜任基础书法教学应该满足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首先, 应掌握足够的书法专业知识, 包括书法史 (字体、书体演变史, 书法理论史, 风格嬗变史, 技法发展演变史) 、篆刻学和书法创作及对书写工具的认识和掌握, 这是正确把握书法艺术及其创作的思维系统的物质前提。其次, 应掌握心理学、教育学及教学法等知识和技能, 这是成功的书法教学必备的教育科学基础。再次, 应掌握与书法相关的学科知识, 如文学、美术、哲学等, 这些相关学科的掌握程度影响着书法教师的教学, 也影响着书法教师的人品和书品。相比于有些中小学校书法教学由其他学科教师而且是不能胜任书法教学要求的教师代为执教的做法, 选拔聘用满足以上必备要求的优秀书法家到中小学传授书法的方法更为妥当。

篇4:简论书法的继承与创新

要有理解和分析地继承传统

要有理解和分析地继承传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批判地继承传统。古代书法家的优秀作品精华,一定要认真地学习继承,而且要发扬光大。但古代所有的书法作品并不一定都是优秀的、美的东西,我们决不能生搬硬套地去临摹学习。

比如临帖学书,每个学书法的人都需要临帖。通过临帖实践,我们体会到,并不是一本帖中所有的字都是好的,都是可识的,都是有用的。这就有个分析和选择的问题,择其美者临习之,其他的则会自然放弃。

还有,古代书法作品浩如烟海,名家众多,风格千秋。有些作品被尊为经典,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如王羲之、欧阳询、柳公权、颜真卿、米芾、邓石如、王铎、吴昌硕等人的作品,可以作为学习书法必须临摹的作品。而像郑板桥、张瑞图、徐渭等人的作品,个性过于强,路子较窄,对初学者就不一定合适,不必人人都去临习,弄不好,会走入偏道。又比如,米芾、赵孟頫、文徵明、傅山等都是行草大家,但他们的篆书和隶书并不好,我们就不一定去临习,因为篆隶不是他们的强项。邓石如和吴让之都是篆隶和篆刻大家,他们的行草书并不好,我们也不一定去临习。

事实上每个从事书法创作的人,都会在众多的古代书法作品中进行很好的选择,这种行为本身就是继承中的分析和选择。

书法创新不能脱离汉字

书法即使用毛笔书写汉字,对汉字进行艺术创造的艺术。从书法的基本概念来分析,书法创新决不能脱离汉字,离开了汉字本体,书法也就失去了它的价值和意义。

开拓创新是必要的,可以说中国书法三千多年的发展史,本身就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创新史,就是在继承前期优秀传统基础上的开拓进取和创新,如果没有开拓创新,也就失去了艺术创造的生命。但开拓创新却不能离开汉字书法的本体,像有的人根本没有认真研习古代碑帖,就在玩什么线条、技巧、墨象、图形等,胡涂乱抹,基本功太差,谈不上什么文化品位。这种所谓创新作品,开始看还颇有点新鲜感,再看时,就会觉得过于肤浅,毫无根基。

我国的汉字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字,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汉字三千多年的发展史,本身就是一部独具创造魅力的艺术发展史,是汉字本身所具有的艺术造型和艺术情趣,给古今中外书法家提供了创作和发挥的基础和源泉。因此,书法创新离开了汉字,犹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书法创新必须加强文化修养

书法创新离不开文化修养的提高。书法是通过综合各种知识和修养,并用毛笔这一特殊的书写工具,将汉字经过高度艺术处理,从而表达书者思想感情的一种抽象艺术。鉴于此,创新不但要刻苦临池,精于临摹,练好“字内功”;更要研究书理,博通书史,加强思想修养和文化艺术修养,修好“字外功”,努力做到“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刘勰《文心雕龙》)。

文化修养指书艺以外的其他修养,诸如书者的思想品德修养、学识和艺术修养以及生活经历等等。一幅成功的书艺作品,应该是书法家思想境界、生活阅历、知识结构和艺术修养的总和。因为各种科学文化和艺术之间,是彼此相通的,是互为渗透、相互作用的。书法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书法家须具有多种文化艺术造诣和修养,须通书理,精诗词,善绘画,谙文章。书理可以启其灵性,诗词可以发其情致,绘画可以舒其章法,文章可以养其气韵,书法家必须使自己具有高尚的风格、广泛的艺术修养、丰富的知识积累、宽广的眼界和胸怀。只有在这个意义上的创新,才能使自己的书艺作品具有更美的意境、气势、韵味和节奏,意态挥洒,情驰神纵,独抒性灵,妙然超群。

书法创作成就的高低最终取决于文化艺术修养的深浅。一个人书法创作成就的高低以及艺术生命旺盛与否,取决于什么呢?是用笔、用墨、结字、章法等“字内功”吗?不是!而是取决于他的知识结构和文艺修养等“字外功”。书法之妙,在自出机杼。掌握书法技巧之后,书艺水平的高低,就要看学识和修养的深浅。

作为一个长期从事书法创作的人,了解书法家所应具备的文化艺术修养,目的是为了便于自我调节知识结构,使自己逐渐具备这些知识和修养,从而发挥最大的创作能动性,创作出更高水平的书艺佳作。因之,笔者认为,提高书法家的文化艺术修养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它关系到书法家的前途和命运。不是要求你几日之内就成为“艺术全才”,因为加强和提高文化修养是一个人终生奋斗的目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追求过程,有时是和一个人的生活阅历、思想境界、创作环境、时间精力和兴趣特长相联系的,虽终生追求,却因人而异。

倪文东

篇5:汉字书法之美读书笔记

我马上在当当网下了订单,并且给他回复说:“向我这样臭字,很需要看这样的书。”我的同学发过一句话:“距离生活还是很远,不过你读后一定会爱上汉字的。”

真的是这样,一边读完说实在的我还不能一一细数在动物骨骸、金属、石头、竹简、纸帛上被记录下来,在各个朝代以或沉重朴厚,或飞扬婉转,或森严宏大,或肆意狂放的书写线条。

不过仅看那些图片,都让人流连忘返,仅是抚摸那书的质感,都让人回味。

在这一个月的零散阅读里它给我触动人心的美丽与惊喜。

蒋勋说:书法是呼吸,是养生,是身体的运动,是性情的表达,是做人处事的学习,是安定保佑的力量,是生活现实里的记忆,是还原到初写自己名字时的认真……

篇6:《汉字与书法》教学反思

岳麓版历史必修三第7课是《汉字与书法》。本课主要讲述了汉字的起源及书法艺术的发展历程。从新石器时代的刻画符号到商周甲骨文,再到金文、小篆、隶书、行书、楷书、草书及印章都予以简明扼要的介绍,展示了中国汉字书法艺术独特的艺术美,展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与辉煌。讲授本课需要较多的书法知识,因此我结合自己爱好书法的有利条件进行了如下处理:

在导课时给学生出示自己所写的篆、隶、行、楷书体毛笔、硬笔字数幅及一幅两三个常用字的五体大字,且学生一知道是手写的,一下子就提起了学生对本课的兴趣,接着就顺势进行本课的讲授。在讲授的过程中,从半坡符号开始,每讲到一种书体,就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应的.书法作品或自己所写的毛笔、钢笔字。使学生再此过程中感受到甲骨文的劲健挺秀、形象简古;金文的古朴圆浑、富有变化;小篆的圆润纤细、布局齐整;汉隶的雄放洒脱、浑厚深沉;行书的方圆锐钝、飘逸潇洒;魏楷的古拙方劲、雄劲飞动;唐楷中颜体的端庄浑厚、雍容大度,欧体的法度严谨、雄劲险峻,柳体的遒劲森严、骨力毕现;以及张(张旭)颠素(怀素)狂唐草的虎卧龙跳、蛇惊虬走……还有秦印的雍容大度、精致不苟;汉印的方正质朴、端庄豪放……在讲课的过程中结合不同书体出现的历史背景,对学生历史知识的传授和家国情怀的培养,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等等。

在讲完新课后,面对兴趣还高的学生提出了在历史作业及答卷中写字的要求。并针对高中学生的书写现状,初步从写字时的坐的姿势,毛笔、钢笔的执笔方法进行讲解、纠正、示范。

接着在日后的课堂教学及辅导中,挤时间对汉字书写的笔画、间架结构以及整体布局等方面给学生以简要的讲解和示范,并根据学生的书写进行个别的指导。根据中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是对学生的钢笔(现在大多数学生用的是中性笔和签字笔)书写进行指导。

经过几年的实践,主要有以下做法向方家请教:

第一,先提高学生对书法的兴趣,再让学生观察自己的书写现状,接着告诉学生高考等对书写的要求以及社会生活中书写的重要性;

第二,纠正坐姿、执笔以利于书写和身体健康;

第三,配合语文课对日常笔记和作业提出要求,并坚持不懈经常指导;

第四,自己在板书及批改作业时要规范书写以示范之;

第五,借独特的书法艺术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家国情怀的培养。

篇7:《汉字书法艺术》教案

教学目的:

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教学重点:

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 :

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教具准备:

有关的文字各体作品、名家书法幻灯、书法练习的各种用具。

学生用具:

毛笔、毛边纸、墨、报纸。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

在前面我们曾经对中国画题款艺术作了介绍,了解到书法在画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这节课我们将对中国书法艺术作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二、新授: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提问学生:哪一件书法作品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最深?)。

1、书法文字发展简史:(1)古文字系统

甲骨文——钟鼎文——篆书(打出古文字各体幻灯)

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冶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请学生讨论这几种字体的特点?)古文字是一种以象形为主的字体。

(2)今文字系统

隶书——草书——行书——楷书(打出今文字各体幻灯)

到了秦末、汉初这一时期,各地交流日见繁多而小篆书写较慢,不能满足需要,隶书便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隶书另一层意思是平民使用,同时还出现了一种草写的章草(独草),这时笔墨纸都已出现,对书法的独立创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汉末时的曹操就非常欣赏当时书法家梁鹄的作品,章草兴于汉章帝年间,故名。以上所讲的几种字体均属于古文字系统,是一个以象形为主的初级的书法阶段。狂草(连绵草)魏晋出现,唐朝的张旭、怀素将它推向顶峰;行书出现于晋,是一种介于楷、行之间的字体;楷书也是魏晋出现,唐朝达到顶峰,著名的书法家有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这几种是今文字系统的典范(请学生自己谈一下对今文字是怎样理解的?)。教师进行归纳: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已经摆脱了象形走向抽象化。

2、主要书体的形式特征:

(1)古文字甲骨文,由于它处于文明的萌芽时期,故字形错落有致,纯古可爱,目前发现的总共有3000多字,可认识的约1800字。金文,处在文明的发展初期,线条朴实质感饱满而丰腴,因它多附在金属器皿上,所以保存完整。石鼓文是战国时期秦的文字,记载的是君王外出狩猎和祈祷丰年。秦篆是一种严谨刻板的纯实用性的字体,艺术价值很小。

(2)今文字(在讲授之前请学生说一下自己对古文字形式特征的认识?自己都见过哪些今文字?)

隶书是在秦篆严谨的压抑下出现的一种潇洒开放型的新字体,课本图例《张迁碑》结构方正,四周平稳,刚劲沉着,是汉碑方笔的典范。章草是在隶书基础上更艺术化、实用化的字体,索靖《急就章》便是这种字体的代表作,字字独立,高古凝重。楷书有两大部分构成:魏碑、唐楷。魏碑是北魏时期优秀书法作品的统称。《郑文公碑》和《始平公造像》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前者气势纵横,雄浑深厚,劲健绝逸是圆笔的典型;后者气象挥弘,郁勃纵横,体格凝重,雄浑遒密是方笔的典型;唐楷(因唐朝在楷书成就最高故名)中的 《醴泉铭》法度森严、遒劲雄强、浑穆高简、清雅秀丽,《颜氏家庙》骨力遒劲、庄严端悫、静穆古拙、浑厚刚健,《神策军碑》精练苍劲、风神整峻、法度谨严,以上三种书体分别代表了唐楷三个时期的不同特点。《兰亭序》和《洛神赋》作者分别是晋代王羲之、王献之父子 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两座高峰,前者气骨雄骏、风神跌宕、秀逸萧散的境界,后者在技法上达到了由拙到巧、笔墨洗练、丝丝入扣的微妙的境界。课本还选取了“草圣”张旭的狂草作品《古诗四首》,宋代大书法家米芾的行草作品《虹县诗卷》,他们都是不拘泥于传统的章法和技能,勇于创新的大书法家,对后世学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明代文征明的书法文雅自如,现代书家沈尹默在继承传统书法方面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3、欣赏要点:

先找几位同学说一下自己评价书法作品的标准或原则是什么?[或如何来欣赏一幅书法作品?]学生谈完后,对他们的观点进行归纳总结。然后自己再谈一下自己的观点:书法艺术的欣赏活动,有着不同于其它艺术门类的特征,欣赏书法作品不可能获得相对直接的印象、辨识与教益,也不可能单纯为了使学生辨识书写的内容,去探讨言词语汇上的优劣。进而得出:书法主要是通过对抽象的点画线条、结构形态和章法布局等有“情趣意味”的形式,从客观物象各种美的体态、姿致这些独有的特性中,使人们在欣赏时得到精神上健康闲静的愉悦和人们意念境界里的美妙享受(结合讲授出示古代书法名作的图片,并与一般的书法作品进行比较,让学生在比较中得出什么是格调高雅,什么是粗庸平常)。书法可以说是无声的音乐、抽象的绘画、线条流动的诗歌。

4、简单的点画练习: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3字以上)。

作业要求:

1、从线的力度;

2、字的结体;

3、墨的浓淡干湿;

4、字间的位置关系等方面进行综合的临摹。练习以前请学生谈一下自己对作业 要求的理解,然后教师进行当场示范演习并侧重于前两项的要求,学生明白作业 要求以后再进行作业 练习。

篇8:论书法艺术的传承和创新

一、书法艺术对传统的传承

从书法对传统的传承来看,今天的“书法艺术”这个概念大致是经历了书、书法、书法艺术这三个发展阶段而来的:

(一)第一阶段——“书”

《周礼》“六艺”之一曰“书”,周代“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1西汉时萧何草律,规定“能讽书九千字以上.乃得为史”2。这时的“书”主要是指文字与书写的技能,同时也包括与此有关的文化意义。这个阶段,虽然还不能直接以后来的“书法”的概念来看待,但它已基本上规定了后来“书法”和“书法艺术”的共同出发点与性质——书法必须是文字的书写行为。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从美学 (哲学) 立场上来看,“书”只是一种实用的技能,还不是艺术。

在这个阶段,“书”作为一种实用的文化技艺,它最主要体现的是实用的书写行为功能,虽然其中也会有美的要求,但这还不是它的目标。

(二)第二阶段——“书法”

每个民族文字的创造,都曾经历图画象形阶段,这是因为只有将现实之象再现于载体上,才能表达现实之事。中国汉字经历了商代甲骨文、周代金文 (即钟鼎铭文) 和石鼓文、战国竹帛文、秦代小篆、汉代隶书以及魏晋六朝开始形成的楷书等阶段,也据此形成了多种多样的书体。从书法的角度讲,一般有篆书、隶书、真书、草书、行书五种书体。

汉末魏晋时期开始,“书” (实用对象) 开始发展为“书法” (审美对象) ,这是书法史的一大转换。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在“书法”中有了“审美”这个要求——它具备了一个完整的“美”的体系:笔墨技巧、结构章法、形式风格、神采气韵等。同时,它还是一种主动的审美行为——一系列书写的美学规则要求体现了这一点。

(三)第三阶段——书法艺术

清末推行“新政”,废除科举,书法从此失去了与政治联系的基础,不再拥有古典时代所具有的优势。同时,随着西方新型书写工具的输入,毛笔逐渐退出实用领域,书法的实用性也受到了挑战。到了当代,电脑的逐渐普及使一般的“书写”都面临生存的危机。在这个时代文化背景下,“用”与“美”结合的“书法”必然发展为纯粹审美活动的“书法艺术”,这是书法史上的又一大转换。

由于在这个阶段,随着书法实用的既有规定的退场,任何的书法行为都必然首先是纯粹的艺术性为,是一种“创作”;任何的书法作品首先应被定位为艺术作品,是一种被“欣赏”的对象。可以说,在这个阶段,书法家、书法创作、书法作品、书法欣赏以及目的、行为、结果等关系都发生了变化。它完全成为“美”的表现与欣赏性质的纯粹艺术形式,非实用的、非功利的审美需求和审美理想成为它的职责。

书法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只有在第三阶段,它才真正具备了作为“书法艺术”的完整内涵。

二、书法艺术的创新

所谓创新,就是指思维的独创性,它不是天生就有的。作为一门艺术,需要有创新精神。按什么道路发展书法艺术,创造新的风格新的流派,是踢开传统以国外书道现代流派为宗旨的创新,还是以传统为基础,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这是当前我国书法界主要探讨的问题。

(一)传统流派和现代流派对书法艺术的创新

如果从对书法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来看,书法艺术主要分为传统流派和现代流派,不同的流派对书法艺术的创新是不同的:

传统流派是继承的。传统流派在书法观念上,并不是由自己追求与界定的,而仅仅是沿袭了古代的立场,在创作上,是以“继承”的方式来展开的。无论是书法表现形式、书法的技巧语言,还是创作方式,与古代是一脉相传的。就算有创新,也是在技巧上、风格上有些变化,而在创作观念上缺乏反省的意识、在创作方式上缺乏探索的姿态。

现代流派是探索的。现代流派的观念宗旨,是由自己所界定的,是一种区别于其他流派的独特的书法观念,为了凸现这种独特的思想观念,在创作上,就必须以独特的创作方式、表现形式、技巧语言来完成。因此,要传达不同的思想,就必定要探索不同的表现手法,因此,现代派在对书法艺术上的创新空间更大些,方法也更多些。

(二)书法艺术创新的重要因素——欣赏与批评

历史发展证明,艺术与学习需要楷模,楷模不是自然产生的,而是在欣赏与批评中比较出来的。正是这种欣赏与批评,才建立了书法艺术学习的方法体系,同时也最大限度地激发了书法艺术家不断进取的精神动力。

“误信山阴笔阵图,纵横排比总书奴。麻姑坛记能医俗,除却真山解道无?”清代何绍基的这首诗称赞了傅山学书不愿当书奴,不“误信”、能“解道”。实质是揭示了书法艺术创新发展与欣赏批评之间的内在联系。一个人学书如果盲目崇拜、绝对尊帖,没有自己的认识和见地,那么势必成为“书奴”。所以,古人十分注重在欣赏与批评中学习。

(三)传承基础上的创新

书法艺术,继承和创新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二者缺一不可,继承是创新的基础和前提,创新是对遗产最好的继承,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朱履贞在《书法捷要》中说:“学书未有不从规矩人,亦未有不从规矩。”纵观书法发展史,凡有成就的书法家,无不是较好地处理了传承和创新的关系,既有传承,又有创新,从而在书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其实,书法的创作过程也就是创新的过程。

大胆进行创新变革,这需要我们做到:

首先,变实用性第一为艺术性第一。名不正则言不顺。名称和概念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引导了事物的运动与发展,对人们正确认识、把握一件事情,具有前提和先导的作用。对同一件事情,中国称之为“书法”,日本称之为“书道”,现在也有人称之为“书法艺术”“现代书法”“艺术书法”等。诸多名称之争,反映了书法艺术“正名”的现实性和重要性。所以,在书法艺术创新的时候,一定要首先弄明白什么是书法,什么是书法艺术。

其次,要变“君子之艺”为“艺人之艺”。古人认为,书艺为“君子之艺”。“君子之艺”是中国古代上层官绅阶层的心情表现,同时“君子之艺严重制约了书法艺术的发展,使书法艺术从百花盛开变成了一枝独秀。中国文人书法自称为“阳春白雪”,反对雅俗共赏,将艺术同广大人民群众分割开来,实际是拒绝社会全方位的批评。真正优秀的艺术品,一定会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所接受。书法艺术不应该为哪一个阶级所垄断,而应当是大众艺术,这是建设和谐社会、和谐文化的客观需要。

再次,要大胆创新书法技法,“笔墨当随时代”。时代的发展,必然推进艺术表现的主题和内容的变化,也必将推动艺术表现形式的进步与发展。书法艺术的表现形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规则,如字法、字体、章法等;二是方法技巧,也就是执笔、用锋、结字的方法。历史证明,书法艺术的创新发展,不能不涉及书法艺术规则和技法问题,因为它们决定了书法艺术的表现效果,因此,对书法艺术的创新,一定要注意书法技法的创新。

三、总结

创新是时代的要求,历史的必然,因循守旧是没有出息的,我们从书法艺术发展史可以看出,由甲骨到篆、隶、魏碑,楷、行、草,最后各种书体并存。书法艺术总是在向前发展的,而发展的过程又都是在继承学习原书体的基础上进行的。但是,我们不能搞历史虚无主义,全盘否定传统去创新,这样不是创新,而是倒退;也不能盲目地照搬别人的东西,我们先人留下的大量优秀书法艺术遗产,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我们应当在认真继承的基础上,有分析的学习,并吸取其他艺术门类的一些有益的东西,加以融会贯通,才能创造出既有时代精神,又有中华民族特点和各种风格流派纷呈的书法艺术来。只有在传统的形式、技法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才是符合人们理想的而又是切合实际的书法艺术创新。否则,任何异想天开的“创新”做法都是徒劳而无益的。

总之,没有继承,就没有创新,继承是创新的根本,这无疑是当前我国书法艺术发展的总趋势。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 1936年版.

[2]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 1962年版.

[3]陈振濂.书法美学教程[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1997年版.

[4]陈振濂.书法史学教程[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1997年版.

上一篇:有目标才能进步作文下一篇:致师弟师妹们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