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论书法的阅读训练及答案分析

2024-04-21

黄庭坚论书法的阅读训练及答案分析(共13篇)

篇1:黄庭坚论书法的阅读训练及答案分析

《鹧鸪天·黄菊枝头生晓寒》是黄庭坚(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豫章黄先生,汉族,洪州分宁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而且,他跟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之称)与甘居山野、不求功名的“眉山隐客”史念之互相酬唱之作。全词通过一个“淫坊酒肆狂居士”的形象,展现了黄庭坚从坎坷的仕途得来的人生体验,抒发了自己胸中的苦闷和激愤。

此词是黄山谷与甘居山野、不求功名的“眉山隐客”史念之互相酬唱之作,全词通过一个“淫坊酒肆狂居士”的形象,展现了山谷从坎坷的仕途得来的人生体验,抒发了自己胸中的苦闷和激愤。词中所塑造的狂士形象,是作者自己及其朋友史念之的形象,同时也是那一时代中不谐于俗而怀不平傲世之心的文人的形象。

上片是劝酒之辞,劝别人,也劝自己到酒中去求安慰,到醉中去求欢乐。首句“黄菊枝头生晓寒”是纪实,点明为重阳后一日所作。因史应之有和词,故自己再和一首,当亦是此数日间事。赏菊饮酒二事久已有不解之缘,借“黄菊”自然过渡到“酒杯”,引出下一句“人生莫放酒杯干”。意即酒中自有欢乐,自有天地,应让杯中常有酒,应该长入酒中天。“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着意写出酒后的浪漫举动和醉中狂态,表明酒中自有另一番境界。横起笛子对着风雨吹,头上插花倒戴帽,都是不入时的狂放行为,只有酒后醉中才能这样放肆。

下片则是对世俗的侮慢与挑战。“身健,且加餐。舞裙歌板尽清欢。”仍是一种反常心理,其含意于世事纷扰,是非颠倒,世风益衰,无可挽回,只愿身体长健,眼前快乐,别的一无所求。这是从反面立言。“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则是正面立言。菊花傲霜而开,常用以比喻人老而弥坚,故有黄花晚节之称。这里说的白发人牵换着黄花,明显地表示自己要有御霜之志,决不同流合污,而且特意要表现给世俗之人看。这自然是对世俗的侮慢,不可能为时人所理解和容忍。

此词以简洁的笔墨,勾勒出一个类似狂人的形象,抒写了山谷久抑胸中的愤懑,表现出对黑暗、污浊的社会现实无言的反抗。词中所塑造的主人公形象,以自乐自娱、放浪形骸、侮世慢俗的方式来发泄心中郁结的愤懑与不平,对现实中的政治迫害进行调侃和抗争,体现了词人挣脱世俗约束的高旷理想。主人公旷达的外表后,隐藏着无尽的辛酸与伤痛。

篇2:黄庭坚论书法的阅读训练及答案分析

蒙田

人类钟情于交往超过任何其他活动,这或许是本能赋予我们的。友谊各种各样,通常由欲望、利益、公众或私人的需要建立和维系。因此,越是掺杂着其他的动机、目的和利益的友谊,就越难有其美好和真诚的东西,也就越无友谊可言了。

父子之间没有友谊,因为孩子对于父亲,多半是尊敬。友谊需要交流,父子之间差距最巨大,难以有这种交流,也许还可能伤及父子间天然的义务。父亲不应向儿子袒露所有内心的秘密,以致父子间产生不适宜的关系;同时儿子也不能责备和指出父亲的错误,这是友谊最重要的职责。

男女的爱情也不属于友谊之列。尽管爱情的火焰更活跃、更炽热、更勇猛,但它让我们处于紧张之中,有时是一种想急切去追求得不到的东西的狂妄。然而友谊却是一种普通的温热,它平稳宁静、持久不变;它温柔平和,不会让人感到伤痛和难受。

爱情倘若进入友谊阶段,也就是说,进入彼此赏识阶段,它便会慢慢消退,进而消逝。友谊在得到之后便会进一步滋长、健壮、发展,因为它是精神上的,心灵也会由此而得以升华。友谊除了自身之外,不涉及其他任何的交易存在。

友谊实际上是由心灵相通的机遇相联结的频繁交往和亲密无间。

罗马执政官在处死提比略?格拉库斯之后,继续迫害与他相识的一些人,他最要好的朋友凯厄斯?布洛修斯便是其中之一。莱利马斯当着罗马执政官的面,问布洛修斯愿意为朋友做些什么,布洛修斯的回答是一切事情。莱利马斯又说:“什么?一切?如果他要你烧掉我们的神庙呢?”布洛修斯反驳说:“他绝不会做这样的事情。”“但他坚持这样要求呢?”莱利马斯接着问。布洛修斯答道:“那我会照办。”

谴责他言辞的人,并不懂其中的秘密,也不知道布洛修斯所持的看法。实际上他们俩相交甚深,由于深交,他们互相信任,互相钦佩。让道德和理性来引导这样的信赖,你就会发现布洛修斯应该这样回答:“假如我们的行动和思想不一致的话,那么,我们就不再是朋友。”

千万不要把普通的友谊和这里的友谊相提并论。对于一般的友谊,人们像提着智慧的绳索小心翼翼地前行,绳索须小心地呵护才不至于出现可能的断裂。“爱他时,就要想到有一天你会恨他;恨他时,又要想到你可能会再次爱他。”奇隆这样说道。这一规则对崇高的友谊而言是极其令人厌恶的,可对于普通的友谊来说,却是非常必要且有益的。对于后者我们必须用上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哦,我的朋友们,世上并没有一个是朋友。”

恩惠和利益孕育这普通的友谊,然而在至高无上的友谊中,却找不到它的踪迹,因为我们的意志已完全交融。在必要时,我们会得到朋友的救助,我们也不会因为自己尽了什么职责而感到庆幸。朋友这样的结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完美。朋友间没有了义务的感觉,他们所讨厌的引起分歧和争端的字眼,如利益、义务、感激、祈求等等都从他们的视野中消失了。其实,他们间所有的一切,都是共同拥有的。他们行动一致,依据亚里士多德的定义,他们是一个灵魂占据两个躯体,所以他们之间不能给予或得到任何东西,这就是为什么立法者们为使婚姻与这神圣的友谊有某种想象上的相似,而禁止夫妻双方相互馈赠。

普通的友谊是可以分享的。你可以欣赏这个人的美貌,那个人的风流和智慧;你也可以喜欢这个人慈父般的胸怀,那个人兄弟般的`情谊,如此等等。然而至高无上的友谊却统领和控制着我们的灵魂,是不可以和别人分享的。假如两个朋友同时求你帮忙,你会帮谁?假如有两个人要求你做的事性质相反,你将听谁的?独一无二的高尚的友谊会解除所有的职责,免除所有的义务。

古人米南德认为,只需遇见朋友的影子便算是幸福的了。

(选自《蒙田随笔集》,有删改)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

1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友谊源自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并建立在各种外在需求之上,这是由人的本能赋予的。

B.在父子交流的过程中,父亲不能向孩子诉说内心的秘密,以避免产生不适宜的关系。

C.勇猛、炽热的爱情区别于温柔、平和的友谊,它一旦进入友谊阶段,便会慢慢消逝。

D.心灵相通、亲密无间的友谊不同于普通的友谊,需要人们有智慧地、小心翼翼地呵护。

篇3:留一点给学生

“留一点给别人”,不仅是一种境界、一种态度、一份宽容,更是一种交际的大智慧。我们的教育也是如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实质上是一种特殊形式的人际交流,新课程理念指出:教育是师生共同发展、共同提高、共同成长的互动交流过程,而师生地位是平等的,教师仅仅是平等中的首席。然而,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许多教师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视为学生的主宰者、指导者,以居高临下的态度对待学生,与学生的交际单调、简单、僵化,没有温情、人情、感情可言。

许多教师信奉“严师出高徒”,师生交际时,教师往往以自负、独断、命令的口吻跟学生讲话,一旦批评学生,总是声色俱厉地指出其“缺点”,以施加心理压力,丝毫不留情面。殊不知这样做在某种程度上会起反作用,使学生产生对立、对抗心理,反而不利于学生自愿、主动承认错误。如此教育,学生可能口服心不服,出了办公室又是老样子。究其原因,教师的教育没有走进学生的心灵,因而师生交流是低效、甚至无效的。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生命体,对事物的理解千差万别。因此他们某些出格的行为其实是在意料之中的,而这些行为也不是不可以改正的,教师在进行教育时,不妨像韩国农民一样给学生留点“柿子”,譬如对学生讲清楚改正与否的不同结果,给学生喜鹊般双向选择的机会,那么他们也会像喜鹊一样将“心”留下来,自然而然地朝着教师希望的方向发展,进而保证班级教育的“大丰收”。所以教师给学生“留点柿子”,既是对学生个体的尊重,也是对教育规律的尊重。

故事中的韩国农民是聪明的,懂得“舍”“得”艺术,他“舍”掉了熟透的柿子,留下了喜鹊,才“得”到来年的大丰收。其实,教育也要懂得“舍”“得”艺术,有“舍”才有“得”。教师不但要善于用语言教育学生,也要对学生施“舍”一些奖励物品、鼓励话语、激励措施,只要学生领悟到教师那份韩国农民般的苦心,感受到教师对自己发自内心的关怀、关心、关照,那教师何愁不会获得丰收?喜鹊尚且能审时度势留下来,那么个性鲜明独特的学生又何尝不会“审时度势”呢?学生其实精得很,他们善于揣测教师心思、敏于察觉教师举动、乐于接受教师褒奖,当他们真正领悟到教师对他的善心、关心、爱心时,他们对教师的教育则会是心服口服。因此教师要运用“舍”“得”艺术,使师生交往和气、和睦、和谐!

篇4:黄庭坚论书法的阅读训练及答案分析

一、宋代的书学特点

唐代书法把法度美推上了顶峰,成为宋代书法难以回避和超越的背景。面对唐代强大的“尚法”书风,必须另辟蹊径,再开时代之风。宋人不甘心落后于唐楷,有识之士在努力地探索,最终在行书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

宋代思想活跃而开放,文化艺术相当发达。禅宗的思维方式逐渐渗入文人士大夫的艺术创作中,中国传统艺术越来越强调“意”,追求创作时的“得意忘形”。经过宋代书家的努力探索,终于开创了一代新风——“尚意”书风。

相比唐代已取得的成就,宋代书法有其自身特点:

(一)突破了唐代重“法”的束缚,以意代法,注重生命精神,张扬个性,实现自我。宋代书家极力倡导注重主观情感表达,追求心态自由的“尚意”书风,与“尚法”书风迥然不同。

(二)有意将书法同其他艺术形式结合起来。以“宋四家”为代表的宋代书家非常强调个人品质、学养对书法的影响,从而使其书作满溢“书卷气”。这种“文人化”倾向使得北宋书家的创作获得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本文试分析“宋四家”中以黄庭坚为代表的书学思想,以求能对今人有所启发。

二、黄庭坚的书法美学观

不论是文学还是书法,黄庭坚都不甘居人后,力求创新。黄庭坚尊苏轼为师,却有其独到的主张与鲜明的风格。他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另辟蹊径,走师法古人之路。其书法美学观主要表现为三点:

(一)学书必先打好基础,吸收前人精华。其取法对象甚广,将各家之法集于笔下,一身兼具数家之长。他的兼收并蓄不是简单的量的堆积,而是能取其所长,化为己用。其《山谷题跋》云:“凡作字须熟观魏晋人书,会之于心,自得古人笔法也。”“学书时时临摹,可得形似,大要多取古人法书细看,令入神,乃到妙处,唯用心不杂乃是入神要路”。在他看来,学书要先钻进去探出古人之妙,而非盲目学。

黄庭坚不满足于蹈前人旧辙,除了向各代书家学习以外,还通过师法自然进一步悟得古人笔法。大自然的奇险万变给予他极大的启发。其沉着痛快、一波三折的笔法,正是由“观荡浆拨棹”而悟得:“山谷在黔中时,字多随意曲折,意到笔不到。及来棘道舟中,观长年荡浆,群丁拔棹,乃觉少进,意之所到,辄能用笔。”(《跋唐道人编余草稿》) “张长史折钗股,颜太师屋漏法,王右军锥画沙、印印泥,怀素飞鸟出林、惊蛇出草,索靖银沟虿尾,同是一笔法;心不知手,手不知心法耳。”(《论黔州时字》)

(二)书法创作要“脱俗”,才能表现书法之“韵”。如何祛除俗谛而获得自由,是黄庭坚终生追求的目标。他把“俗”或“不俗”作为重要准则来判断书法优劣:“余尝论右军父子以来,笔法超逸绝尘,颜鲁公、杨少师二人。”“蔡远明帖笔意纵横,无一点尘埃气,可使徐浩服膺,沈传师北面。”“见颜鲁公书则知欧、虞、褚、薛未入右军室,见杨少师书,然后知徐、沈有尘埃气。”(《山谷题跋》)“尘埃气”即指“俗”。他认为好的书法必须“超逸绝尘”,远离“俗气”。“学书要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若其灵府无程,政使笔墨不减元常、逸少,只是俗人耳。”(《书缯卷后》)“若使胸中与书数千卷,不随世碌碌,则书不病韵。”(《跋周子发帖》)他特别强调通过读书才能提高文化修养,“字外功”的提高才能促进书艺的提高。在艺术上要脱胎换骨,不仅仅在于笔墨之工巧,更取决于作者的“胸中之韵”:道义与学识。

黄庭坚的草书曾经被苏轼讥为俗品:“钱穆父、苏子瞻皆病予草书多俗笔,盖予少时学周膳部书,初不自寐,以故久不作草,数年来犹觉湔祓尘埃气未尽,故不欲为人书。”(《跋与徐德修草书后》)但他并没有放弃,而是选择草书作为突破口,取法古人,参悟自然,读书养气,最终成为宋代第一草书高手。当他找到自己的位置时,就再也不顾忌世人眼光了。他注重创作时的痛快,那是自己与作品的融合,是体验一种更真实的自我的过程。

(三)书法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创造出新面目。黄庭坚在吸收唐人书艺精华的同时,对“尚法”书风发起了攻击:“予尝论右军父子翰墨中逸气,破坏于欧、虞、褚、薛及徐浩、沈传师,几于扫地。”(《山谷题跋》)他认为他们没有得到二王真髓,反而斤斤计较于法度,只是简单地重复古人,毫无生气。他对经典之作不是盲目照搬,而是有所取舍:“兰亭虽是真行书之宗,然不必一笔一划以为准。”(《跋兰亭》)他认为艺术的生命不在于继承而在于创新:“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题乐毅论后》)他崇尚“入古为新”,通过多方面的修炼,创造出一种新格调,使自己的书法达到一个很高的艺术境界。

黄庭坚的学书过程是对传统的依归,结果却是对传统的反叛。他在创作中善于打破常规,犯险而制造矛盾,同时又建立起新的平衡,因破而立,相反相成,体现出他深厚的学养和“尚意”的审美追求。

三、黄庭坚书学思想对当代书坛的启示

黄庭坚用毕生实践证明,趋附时尚、随人作计终不会成功。凭着深厚的艺术功力,高度的文化素养,加上锐意创新的勇气,他最终走出了自己的路。研究黄庭坚书法美学思想,对当代书坛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当今这个多元开放的时代中,思想解放,文化繁荣,经济发达,信息多样,书法艺术正进入一个繁荣期。研究黄庭坚书法美学思想,我们从中获得不少启发。

首先,当代书家应该注重自身文化修养的提高,培养独特的人格魅力。黄庭坚作为成就卓著的文学、书法大家,其书法透露出一股浓浓的“书卷气”,这一点值得当代书家加强学习。书法艺术应从外在形式上表现出深邃的文化内涵,表现出创作者的学养、品格、境界等。当代书法外在的视觉形式大大进步了,但创作者的人格魅力与文化内涵却大大衰落了。不少作者过于重视形式技巧的把玩,而对书法文化本身缺乏深刻体悟,因而显得粗浅浮躁。书法需要与广博的哲学、文学、社会学及道德情操等诸多修养有机统一,才能形成生命鲜活的艺术特色。

其次,用辨证的眼光看待书法的传承和创新。传统是客观存在的,关键是怎样去认识它。在向传统书法学习方面,不应局限于某家某帖某体,而应以现代人的视角去关照传统,对传统精神作全面的了解和把握。通过继承传统中有价值的东西,掌握诸如笔法、墨法、章法等基本规律,做到古为今用,辨证吸收。如果仅一味追求继承,一生中只临某一种碑帖,临得再乱真,也毫无自身的风格。因此,不能一成不变,长时间以雷同的风格重复过去。黄庭坚在“入古出新”方面为我们树立了崇高的榜样。

第三,要用正确的态度来看待书法的探索实践。黄庭坚等书家反叛唐代的法度,倡导“尚意”而变法,在当时被讥为不合古法。但历史是公正的,谁的创造符合了书法艺术的发展规律,谁就将载入中国书法发展史。历史证明,黄庭坚等人的书法革新符合了书法艺术的发展规律,在中国书法史上添上了精彩的一笔。

当代书法发展多元化,出现了“学院派”“新古典主义”“流行书风”“新帖学”等等书法新潮。许多人在看待这些现象时采取了一种消极或否定的态度,这是因为他们“习惯于被动的接受方式,习惯于接受类型化创作模式和复制性生产机制的艺术产品”。可见当代书家的探索创新步履维艰。有识之士指出:“在现代社会高度运转的状态中,要想让那些被动的乘车人也达到开车人的那种兴奋或担忧的程度,就要想办法把乘车人培养成为会开车的人,或者至少让他们在一定的程度上了解开车人在高速行驶状态下如何调节方向和节奏。”(黎东明《当代书法的艺术生产方式及其生产关系》)可见,当今书法教育的普及是多么的紧迫。暂且不论这些现象是否存在这样那样的弊端,只要它能适应时代审美发展的需要,就会为历史所接受。

总之,黄庭坚的书法美学思想和创作,对当代书家的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要善于从前人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中筛选、挖掘出有价值的东西,正确地引导当代书法创作走上更繁荣之路。

参考文献:

[1]陈志平.黄庭坚书学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陈振濂.中国书法批评史[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8.

[3]黎东明.当代书法的艺术生产方式及其生产關系[J].书法世界,2003(10).

篇5:黄庭坚论书法的阅读训练及答案分析

题落星寺(其三)

(宋)黄庭坚

落星开士②深结屋,龙阁老翁③来赋诗。

小雨藏山客坐久,长江接天帆到迟。

宴寝清香与世隔,画图妙绝无人知。

蜂房各自开户牖,处处煮茶藤一枝。

【注释】

黄庭坚: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以诗文受知于苏轼,为“苏门四学士”之一。英宗治平进士。曾任地方官和国史编修官。在党争中,以修《神宗实录》不实罪名被贬。最后死于西南贬所。

①落星寺:在鄱阳湖北,庐山南。相传天降巨星化为岛,寺即因此得名。

②开士:和尚。

③龙阁老翁:泛指文人墨客。

1. “小雨藏山客坐久,长江接天帆到迟”中的“藏”、“接”字,有何妙处?请结合诗句进行赏评(6分)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种感情是如何表现的?(5分)

参考答案:

1. (1)一个“藏”字写活了雨和山。蒙蒙细雨,从天空中飘撒下来,天地万物都像蒙上了层薄纱。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跳动的雨,俏皮而淘气,把山都藏了起来;“藏”字十分精妙,使连绵的雨,不尽的山,全部浑然地融为一体。(2)“接”字写出临窗遥望,渺渺茫茫的大江无边无际,江上星点的风帆,加上烟波浩淼的鄱阳湖的映衬,感觉帆相距遥远,好象永远也驶不到眼前,反衬出落星寺远离尘世的喧嚣。(6分,各3分,答出大意即可给分。)

2. (1)表达出作者对落星寺与世隔绝的生活的向往和仰慕之情。(2分)(2)这种感情是通过运用夸张、比喻、衬托等手法,对深山佛寺,墨客题诗,烟雨藏山,天帆到迟,宴寝清香,画图妙绝,蜂房户牖,煮茶燃藤等八幅画面的描摹,表现出来的。(4分,要求结合诗歌内容技巧分析。)

(1).这首诗表现了落星寺怎样的特点?

(2)请结合诗句赏析“小雨藏山客坐久”中,“藏”字的妙处。(4分)

(3)有评论认为“深”是全诗的关键,请结合诗歌作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

(1)幽静僻远,“深结屋”表明其在大山深处;远离尘嚣,“帆到迟”暗示远离喧闹;古朴雅致,焚香一炷,赏玩佛画;恬静高雅,枯藤煮茶,茶香宜人。

(2)(4分)答案示例:“藏”字运用拟人手法,好像雨是有知,俏皮而淘气,可以藏物,把山都藏了起来,写出雨的细密、山的深邃,进而写出雨山浑然融一体的朦胧感,表达了作者对落星寺及其所在清幽环境的喜爱之情。

(3)“深”有“幽静、僻远、清虚”之意。(1分)

第二联中,落星寺本来就建在山中,现在山也被雨所掩藏,更突显了落星寺的幽静僻远;(1分)

第三联中,直接描写了落星寺安寝处的清香与世隔绝,寺庙的壁画无人知晓,来表现寺庙的幽静僻远;(1分)

尾联中,描写了僧房像密集的蜂房一般,每个窗口都升起袅袅青烟,那是以藤煮茶,此乃幽居雅事,委婉地体现了落星寺幽居的清虚绝俗。(1分)

赏析:

《题落星寺》共有四首,其中第三首是最为脍炙人口的一首。这首诗开头两句点出寺院的幽深及寺院吸引着文人雅士的题咏。“开士”就是和尚。“龙阁老翁”是指诗人的舅父李公择,他曾经做过龙图阁直学士,当时颇有诗名。这里其实是泛指历代曾来此题诗的墨客骚人,也含有作者自况的意思。“深结屋”的“深”字是全诗的关键,落星寺坐落在山间深处,因而幽静寂寥,下文便全从“深”字铺展开去。

三四两句是此诗的警句,“小雨藏山”的“藏”字将雨和山都写活了。蒙蒙的细雨,从灰暗的天上飘散下来,密密麻麻的,给天地万象都蒙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似乎要把眼前的一切都包藏在它无边无际的帷幔之中,诗人这里所捕捉的就是这样的形象。“藏山”二字,语本《庄子·大宗师》:“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这是庄子的想象。而此句是想象与现实的结合,“小雨藏山”,人们司空见惯,然而只有在洞察敏锐的诗人笔下,才能以凝炼的`字句再现出这一画面。

天公既以小雨留客,诗人只得在寺中闲坐。偶尔极目一望,那远接天涯的长江上时有星星点点的风帆慢慢驶近,但终因相距太远,像是永远也驶不到跟前。这一句的诗意是从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两句化出。这一联对仗自然工稳,而且一气流走,不露斧凿之痕,但仔细品味,可见诗人锤炼诗句的功夫。这里虽是写景,然而景中有人、有情,“客”是诗人自指,但好客的主人也已隐然可见。这两句于写景中表现了落星寺的清幽僻静,寺院原本深处山中,而山又包围在雨中,整个寺院于是便蒙上了一层迷离惝恍的色彩;而那天际风帆,离寺那么遥远,遥远得恍若隔世,反衬出落星寺的远离尘嚣。

宴寝,指休息安寝的便室。韦应物有诗说:“宴寝凝清香。”(《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这第五句全从此化出。佛寺便室,清香一炷,淡淡氤氲,悠然而至,如同与这山水、佛寺、小雨浑然一体,使人生出与世隔绝的感觉。诗人乘着游兴去看寺壁上的佛画,其中以僧隆的《寒山拾得图》最为妙绝。图画虽妙,但不为世人所知。这一句其实是脱胎于韩愈《山石》中的“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两句。

黄庭坚论诗,有“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之说。所谓“点铁成金”,就是指作者对古人陈言加以变化,便可化腐朽为神奇,成为自己的诗。所谓“夺胎换骨”,依《冷斋夜话》的解释:“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规摹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第五句正是“点铁成金”,第六句则是“夺胎换骨”。这两句着意渲染落星寺的幽静,紧扣着起句“深结屋”三字。

末二句是说:寺中的僧房各各敞开着窗户,像是密集的蜂房一般,而到处都升起了缕缕青烟,告诉人们那里正在以一枝枯藤煮着香茗。枯藤在古代的诗画里经常出现,它不仅给人以凄幽的感觉,而且给人以美的联想。杜甫诗有“蓝田丘壑蔓寒藤”,元代小令有“枯藤老树昏鸦”;在中国画中,青藤、枯藤也是画家笔下的心爱之物,甚至有的画家将自己的名字取为青藤(徐渭);就连书法家也追求枯藤般的笔致。任华称赞怀素的草书说:“更有何处最可怜,裹裹枯藤万丈悬。”赵孟頫《论书》也说:“苍藤古木千年意,野草闲花几日春。”黄庭坚本人能书善画,深明枯藤在艺术中的美学价值。这里的以藤煮茶,是山中雅事,在诗人看来,清冽的山泉,上好的香茗,只有枯藤文火,方可取其真味。从这个意义上讲,最后的一结,笔致轻淡,然而留给了读者无限低回的余地。曲折地体现了寺中幽居的清虚绝俗之情。

这首诗在艺术上很有特色。从诗律上看,此诗属于拗律,就是故意将句中的平仄交换,造成音调的拗折,使诗句有一种奇崛瘦硬、不近凡庸的风貌。这种拗体所以为黄庭坚及江西诗派的诗人所喜用,是与他们标新立异、出奇制胜的论诗宗旨相关的。

篇6:黄庭坚《宿广惠寺》阅读题及答案

宿广惠寺

黄庭坚

鸦啼残照下层城,僧舍初寒夜气清。风乱竹枝垂地影,霜乾桐叶落阶声。

不遑将母伤今日,无以为家笑此生。都下苦无书信到,数行归雁月边横。

题目:

(1)本诗首、颔两联同为写景,但侧重各有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2)尾联是诗人的言情之语,请分析诗人是如何言情的。(4分)

参考答案:

(1)首联侧重整体,取鸦啼、残照、僧舍、夜气之景,渲染背景,既交代了自己的.行程,圣粤出了僧舍的特点:寒、清;颔联侧重细节,取风霜、竹枝、桐叶之景,细致描摹,营造出僧舍夜晚的冷清之境t是首联的延续。二者点面结合,相得益彰。

篇7:黄庭坚论书法的阅读训练及答案分析

从艺术上讲,集汉语文字声情意象之美的古典诗词,它精炼、美听、微妙,具有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从诗经、楚辞、汉魏乐府、唐诗、宋词、元曲直至近世,真如群星丽天,森罗万象,美不胜收。上从帝王将相,下到渔父耕夫,无不喜闻乐诵,成了人们文化生活的首选。流传之广,辐射之大,积淀之深,都是绝无仅有的。古诗所建构的美学理念,也随之深入人心,渗透到中华文化各个方面,成为其支柱、灵魂乃至积淀为潜意识的存在。诗,成了构建民族气派、传统风格的重要“基因”。比如音乐,刘勰就提出了“诗为乐心,声为乐体”的`命题。再如绘画,董其昌认为“诗以山川为境,山川以诗为境。”《诗经》云:“诗者天地之心……万物之户。”画家为山水写生,本身就是宇宙诗化的再创造。建筑艺术也不例外:东坡《涵虚亭》诗:“惟有此亭无一物,坐观万景得天全。”真是天人合一的化境。我国的戏剧,本质是诗剧。唱腔、对白多为韵语。场景布置讲究空灵、象征,处处诗意洋溢。乃至如《本草纲目》这样的医药典籍,也博引诗文,极富文采。被王世贞称为“实性理之精微、格物之通典”,“津津然谈议,真比斗以南一人。”甚至连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李政道也说过杜甫的“细推物理须寻乐”之诗句激励着他钻研物理。这就是中国人的“诗歌情结”,这几乎无处不在了。

诗主性灵,重高节,它对于人格的形成,智性的开发影响巨大。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正气歌》、谭嗣同的《狱中题壁》都集中体现了先烈们在困厄面前的浩然正气。它将亿万斯年鼓舞着人们奋发前行。

诗词作为文化的名片,早已蜚声世界。十八世纪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在读到康熙皇帝1693年为宣武门教堂作的对联:“无始无终,先作心身真主宰;宣仁宣义,聿昭开济大权衡。”极为钦佩,认为是对上帝与人生最好的觉解。上世纪美国大诗人庞德最佩服中国古诗。他认为“中国诗人把诗质呈现便很满足”,他欣赏汉诗的“意象叠加”与“错乱语法”并用来突出意象的视觉性,与空间的对位关系从而开创了“意象诗派”。“芹藻江山,追逐风月”是古诗的一大亮点。东坡的“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之句便使西湖大添娇妩。19罗素来到杭州,对西湖之美赞不绝口。他说:“西湖的古文明,其绝顶之美赛过意大利。”我相信“中国人才是世界最文明的人。与欧洲相比,我觉得中国充溢着哲理平和的气氛”。(《罗素回忆录》)正是这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才使这位睿智的老人如此动情。

“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杜甫就是这样在尊重前贤的基础上创造出一方崭新的诗歌天地。作为身处时代壮潮的我们,应当谦恭地学习古人,接通文脉。并立足当代美学思潮,勇于探索,继雅开新,为中华诗词的繁荣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1.下列对中华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从《尚书·尧典》中的诗乐结合理论,到后来《诗经》《乐记》被尊为经典,古诗对中国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B.古代从帝王将相到渔父耕夫,吟咏古诗成了中国人文化生活的首选,可以说是中国人的“诗歌情结”。

C.诗歌与音乐、绘画、戏剧、建筑都有广泛联系,诗词作为文化的名片,从某种角度可说是其他一切艺术的源泉。

D.古诗构建的美学理念,渗透到中华文化的各个方面,诗成了民族气派、传统风格的重要基因。

2.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古典诗词美不胜收,具有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精炼、美听、微妙。隋唐以后朝廷以诗赋取士,古诗影响更大了。

B.古诗中丰富的营养,可以增长知识,启迪智慧,丰富思想,陶冶情操,鼓舞斗志,培养浓厚的文化气质,给读者带来良好的审美享受。

C.美国诗人庞德非常欣赏汉诗的“意象叠加”与“错乱语法”,并用来突出意象的视觉性与空间的对位关系,认为是对上帝与人生最好的觉解。

D.文章举例翔实,分析透明,巧妙引用,含蓄典雅,说明古诗是中华文化的支柱、灵魂乃至积淀为潜意识的存在。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音乐、绘画、戏剧等艺术,甚至医药典籍等都深受诗歌影响。如戏剧本质就是诗剧,唱腔、对白多为韵语,处处诗意洋溢。

B.自古至今,很多名人高度评价中国古诗,如1920年罗素对西湖赞不绝口,充满诗情画意的自然风光,其绝顶之美赛过意大利。

C.引用杜甫的诗句,高度赞扬杜甫在诗歌创作中尊重前贤、勇于创新的可贵做法,及其因此取得的骄人成绩。

D.作者充分肯定古诗的作用,号召人们虚心学习古诗,勇于探索,锐意创新,为中华诗词的繁荣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答案:

1. C(诗词不是其他一切艺术的源泉,生活才是艺术的真正源泉)

2. C(指代对象错误,“认为是对上帝与人生最好的觉解”是指法国思想家伏尔泰的体会)

篇8:井下倾斜开采技术应用难点探讨

在我国煤矿开采中, 经常遇到急倾斜煤层, 急倾斜煤层条件复杂, 瓦斯突出、自然发火、水害威胁、冲击地压等问题给急倾斜煤层的开采带来巨大安全隐患, 近年来经常引发重特大安全事故。因此, 急倾斜煤层的开采, 必须选择安全可靠、合理适用的技术方案, 合理布置采掘工作面, 不断提高机械化水平, 建立健全安全生产措施。下面, 本文以急倾斜煤层为例, 结合实际开采工作, 就井下倾斜开采技术的应用难点进行探讨。

2 实例简介

某煤矿浅煤层赋存急倾46~75°倾斜23~47°, 故区地入丘陵地带, 大气降水淡主要地下水补给来源, 含水层由粘土、砂土、岩石、砾石等组成, 厚度在0~21m之间。煤矿浅部分为7组独立生产井, 总储量为5.4亿t, 井田面积31Km2, 设计生产能力为195万吨/a, 实际最高年产为174万t, 主采煤层为煤2、煤4, 为典型小井群开采。矿区浅部以下多为粘土岩、页岩、细砂岩等综合性岩体, 层间结构较为紧密, 但区域内老窿分布较多且较为广泛, 存在大量积水, 一般涌水量为6.7m3/h, 最大涌水为27.4m3/h, 充水因素多来自于断裂带裂系水, 水文地质条件较为简单。目前矿146809工作面回采第四煤层, 为单斜构造, 厚度在12.8~23.5m之间, 平均厚度为16.2m, 工作面走向247m, 倾斜长46m。采用急倾斜长壁综放开采技术, 是最佳的高产、高效生产方式。

3 井下倾斜特厚易燃煤层综放技术管理难点探讨

3.1 端头区技术难点分析

井下急倾斜煤层开采, 端头区支护问题是一个技术难点, 也是重点问题, 关系着整个生产安全性和开采效率, 尤其是端头三角区的维护问题。为了提高端头区的支护受力性能, 便于端头三角区的维护, 本工程将工作面上下端头改为端头支架、端尾支架、过流支架结构, 以提高工作面端头支护受力性能。146809工作面急倾角开采采用一次性综放开采技术, 运输通道沿煤层顶板布置, 回风通道沿煤层底板布置, 在运输通道与开采工作面利用圆孤过渡段过渡, 一方面保证急倾斜综放开采工作面出口的安全通畅, 一方面利用圆孤过渡段来限制运输机的下滑问题, 避免因运输机下滑给搭接造成影响, 并提高开采工作面底煤的开采率。

3.2 工作过渡区技术难点分析

工作过渡区的维护问题一直是井下急倾开采的难点问题, 工作过渡区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好, 极容易造成工作面上下端头区域抽顶、冒顶等事故。因此, 采用井下急倾综放开采技术, 必须解决好这一技术难题。为此, 本工程根据实际情况, 改进了端头、端尾支架, 采用特殊结构, 很好的解决了工作过渡区顶板维护问题以及上下顺槽顶板维护问题, 保证了运输机与转载机的合理搭接。在设备选型方面, 上下端头采用特殊支架支护, 工作面则采用圆孤过渡配置, 这种结构能让端头支架和过渡支架平湍过渡, 避免了接头台阶现象。

3.3 巷道布置和防倒防滑技术难点分析

巷道防倒、防滑技术难题是急倾角开采的另一难点, 处理不好极容易造成支架挤咬、倒架、下滑、设备倾倒、设备下滑等问题。为了处理这类问题, 本工程优化巷道布置, 在运输顺槽、回风顺槽、工作面等方面进行处理, 并采用先进合理的设备配套选型, 有效的避免设备倾倒、下滑现象。同时, 采用四柱支撑掩护式支架作为工作面的基本支架, 并加设双侧护板, 另组成防滑底调梁结构, 加设防倒油缸联结, 从而增加了整个急倾斜开采工作面支架的可靠性。

3.4 运输机和设备强化防滑技术分析

虽然在巷道和支护方面进行了优化, 有效提高了运输机、设备的防滑能力, 但仅这样还不够。为了进一步提高前后运输机的防滑能力, 本工程在前后部运输机间加设防滑锚链部件, 用来连接前、后运输机机尾与端尾支架。同时, 在运输机与支架之间, 加设推移杆联结, 并在运输顺槽内每隔15m左右加设一组防滑链, 并专门将后部运输机支架尾部设计为燕尾型, 以防止运输机后滑。实践证明, 经过防滑锚链处理后, 能很好的防止急倾综采工作面运输过程中煤块飞飘现象, 提高了安全性。除了这些优化处理措施外, 另外采用回风顺槽与运输顺槽错位设置的方法, 回风顺槽超前, 运输顺槽缩后, 构建起一个伪斜布置结构, 在回采时仰斜推进, 移架、放顶煤等工作时由下向上进行, 减少了支架和设备下滑、上窜等事故的发生。

4 井下倾斜开采关键技术分析

4.1 支架防倒防滑技术

在井下急倾斜易燃煤层开采中, 支护系统由于重力的法向分量与切向分量会随着工作面倾角的增加而不断发生变化的影响, 切向分量不断增大, 法向分量不断减小, 最终使得工作面支护系统的荷载减小, 系统外载加大, 造成支架下滑、倾倒、咬架等现象。同时, 顶煤开采也极容易造成支架接顶问题, 支架防倒防滑是井下倾斜开采的关键技术。在工程实践中, 要加强矿压观测和预报工作, 严格控制放顶煤量, 保证支架拥有足够的支撑力和阻力。在移架过程中, 要保证支架移设一次到位, 避免多次移架和支架接顶不实问题。

4.2 顶煤采放技术

井下急倾开采工作中, 顶煤采放是另一关键性技术。由于倾角太大, 当顶煤采放出现垮落后向下滚动下滑, 同时在顶煤采放时, 还需要考虑支架稳定性和回采率, 因此技术难度极大, 是井下倾斜开采所需要考虑的关键技术。在实际工程中, 要对顶煤规律进行充分观测并对各种方案进行试验对比, 以确定最佳的放顶煤操作方案, 在工作面不同倾角下采用不同的放煤顺序。

参考文献

[1]依明江, 阿吉.急倾斜煤层开采方法浅谈[J].经营管理者, 2011 (16) .[1]依明江, 阿吉.急倾斜煤层开采方法浅谈[J].经营管理者, 2011 (16) .

[2]郭志强.急倾斜煤层采煤方法分析[J].才智, 2010 (17) .[2]郭志强.急倾斜煤层采煤方法分析[J].才智, 2010 (17) .

篇9:黄庭坚论书法的阅读训练及答案分析

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入瞿塘滟预关②。

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

满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③十二鬟。

可惜不当④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

注:①黄庭坚,于绍圣二年谪官涪州,驾黔州(今四川彭水)安置,元符元年再徙戎州(今四川宜宾),至元符三年放还,先后在蜀六年。②滟预关,即滟滪滩。③湘娥,即湘夫人,相传舜之二妃溺死后为神,住在洞庭湖中的君山上。④当:正对着,指在湖上面对着湖水。

1.前一首的“未到江南先一笑”中“笑”,向来被人认为意蕴、情感丰富。你如何理解这一“笑”?请作简要赏析。(3分)

2.后一首诗中,诗人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分别写出了怎样的`景象?(3分)

【参考答案】

1.首句写被放多年,历尽坎坷,九死一生,次句谓不曾想还活着出了瞿塘峡和滟滪关,表示劫后重生,不免庆幸的喜悦。三四句进一步写放逐归来的欣幸心情,还没有到江南的家乡就已欣然一笑;还能在这岳阳楼上欣赏壮阔景观,意兴洒脱,乐观豪爽之情可以想见。对回到了家乡,对后面的生活充满自信、乐观和欣慰。

2.前两句用了比喻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湖中君山空蒙/秀丽美妙之景;后两句借虚写实,想象人在湖面的情景,写出了湖面浪峰滔天,青山相应,烟波浩渺的壮阔之景。

知识扩展:赏析其一

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入瞿塘滟预关②。

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

宋崇宁元年,黄庭坚贬谪四川近六年后遇赦,在回故乡江西分宁老家的途中,经过岳阳冒雨登楼,饱览湖光山色,写下此诗以表达自己遇赦后的喜悦心情。

“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入瞿塘滟滪关。”被流放到荒僻的地方,真是万死一生,虽然鬓发已经花白,但能活着回来,平安地闯过了瞿塘峡口滟滪堆这一险关,这已是万幸了。

“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还没回到江南故地呢,却早已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了,先登上雄伟壮观的岳阳楼,看一看对面湖中的君山吧!

篇10:中国书法的生命阅读原文及答案

在中国气论哲学看来,气是宇宙之本,万物之源。人因得天地之气而生,这种生命之气就必然要表现到艺术作品之中去,成为艺术作品的生命。美与艺术的形式,在本质上就是一种生命的合乎规律,同时又是自由自在的运动形式,而这种运动用“气”来描述,最令中国人感到心惬。书法中以表现宇宙节奏和生命精神为根本目的的艺术观念,就是在元气论哲学的基础上产生的。

生命是由“气”决定的,世界万物皆由一团元气构成,这种思想,对书法的发展影响至深。书法以表现宇宙大化的活泼流行为根本,书法家以湿笔濡染,去摹仿天地混沌、迷离朦胧的根源之气,并不是要刻画出某一个固定的形象,而是着重表现出虚空流荡的节奏和氤氲气化的境界,而对于鉴赏者而言,扑面而来就是一个“气”字。自然万物均源自混元一气,书法从根源上说,还是要写出宇宙根源之气。

三国时期的书法家钟繇有两句话,一为“用笔者,天也。流美者,地也”,一为“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他以“天”和“地”来说“用笔”和“流美”,显示了从《周易》以来自然元气化生万物思想的影响。他认为用笔的神妙莫测,隐蔽难形,就像清气上腾、尘埃飞扬之难言;而玄妙的用笔一旦流注于笔墨,则形成了笔迹,书法的美感遂形于目前,就像浊气下凝、聚为大地万物一样。书法的美,是一种动感的美,它是随着笔墨的运动而形成的。书法家以一画之笔迹,界破虚空,凿破鸿蒙,所以,书法家就是要吮吸造化的元气,发为生机流荡的生命形式。

书法虽然是一艺之成,却要和宇宙万物的本原相通。因为元气未分,所以是一个整体;因为原始混沌,所以还没有秩序。世界大概就是从元气混沌向理性和秩序不断演变的。书法要追根溯源,那么,秩序的.美、理性的美、分割的美、排列的美,都不是书法家追求的最高境界。这就是后来傅山所批评的“俗字全用人力摆列,而天机自然之妙竟以安顿失之”。书法家要回归到那种美丽的无秩序之中去,那里有浑整的生命存在,因为秩序的美是人为的美,元气淋漓的混沌之美才是天然的美,是大美。

有很多书法理论家都喜欢称书法为“书道”。书道就是要以书达道,以书体道。“道”,是混沌未分之元气,就是“同混元之理”。这一思想,为后来很多书法理论家所继承。他们或言“自然”,或言“道”,或言“天机”,或言“造化”,但这些都与“元气”异名而同质,都触及到世界的本体和书法艺术的根源,是气的宇宙论思想在书法领域里的落实,或者说,是书法的“形而上学”。

书法本来不过是墨涂的痕迹,但我们却把墨涂的痕迹看作是有生气、有性格的东西。气是是人自身胜利和精神所形成的综合的、整体的生命力,把这种生命力灌注到点画中去,并与宇宙永恒运动的说明精神相同构,才是书法创作最后的目的。我们反复练字,就是练习并养成把自我生命力融入点画的能力。中国书法强调要“活”,要有活趣,因为中国人是用变动的眼光来看世界的。而书法,就是要去把握和体现这个变动不拘的世界的风神。

(选自崔树强《气:中国书法的生命》)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气论哲学认为,“气”是宇宙和万物的本和源。人得天地之气而生,这种生命之气表现到艺术作品之中,艺术作品才能获得生命。

B.从本质上说,美与艺术是一种生命的合乎规律的同时又是自由自在的运动形式,用“气”来描述这种运动,最令中国人心惬。

C.书法不仅要刻画固定的形象,更要表现出虚空流荡的节奏和氤氲气化的境界,从根源上说,书法就是要写出宇宙根源之气。

D.气作为一种生命力,是由人的生理和精神所形成的,书法就是要将这种生命力灌注到点画中,并与宇宙永恒运动的生命精神相同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用笔者,天也。流美者,地也”,意即用笔如清气上腾、尘埃飞扬等天象之难言,一旦形成笔迹,书法的美感便形于目前,如同浊气下凝、聚为大地万物一样。

B.书法的美是动感的,是随着笔墨的运动而形成的。“界破虚空,凿破鸿蒙”,书法家因而要吮吸造化的元气,产生出生机流荡的生命形式。

C.书法理论家所说的“书道”,是有关书法的原理、方法和技巧,其和后来一些书法理论家所说的“自然”“天机”“造化”等概念说法不同但实质相同。

D.秩序的美、理性的美、分割的美、排列的美不是天然的美,而是人为的美,那里没有浑整的生命存在,不是书法家追求的最高境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法是以表现宇宙节奏和生命精神为根本目的的,而书法作品中扑面而来的“气”,便是这种宇宙节奏和生命精神的体现。

B.美有有序和无序之分,无序的美里有浑整的生命存在,书法家要摆脱理性的束缚,顺其自然,努力表现元气淋漓的混沌之美。

C.书法虽然是墨涂的痕迹,但是有生气和性格的,书法作品或潇洒飘逸,或酣畅遒劲,无不体现着书法家自身的生气和性格。

D.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深受人们喜爱,就是因为其作品笔法瘦劲有神,融入了王羲之的生命力,体现了变动不拘的世界的风神。

参考答案:

1.C

2.C

3.B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C项,“书法不仅要刻画固定的形象”错,原文第二自然段中说“并不是要刻画出某一个固定的形象”,所以选项曲解了文意。

2.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项,“书法理论家所说的‘书道’,是有关书法的原理、方法和技巧”错。原文说“道”,是“混沌未分之元气”,是书法的“形而上学”,所以选项犯了张冠李戴的毛病。

篇11:且说文人书法阅读及答案

①文人书法的价值不在于书法本身,而在于书法之外的文人气象与寄托。

②纵观中国历史中书法的生成及发展,有一条明确的主线,这就是它生长于传统文人之中,依靠传统学问来滋养。所谓国学或者说传统学问,造就了中国传统文人独特的精神气象及人格魅力,传统的经、史、子、集四大类别的学术成果和学术思想,是探知中国人文精神的通衢,书法恰恰是在这些学问的蕴含之中,才滋长出那份隽永蕴藉的内涵,拥有了那份独特的被陈师曾称为高尚意趣的文人气。而这文人气,在单纯的书法领域之内无论如何勤苦用功都无法获得。即便是在20世纪初的民国时期,因西学东渐,中国学术开始了学科分化,书法也始终被包括在人文学科之中,与文史哲等传统学科为一体,从而使民国书法不失那份笔墨之外的寄托;尽管有了治一种专门之学足可名家的现代学术理念,但晚清时期的一流学人严复、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王国维等仍然走传统治学理念的通人通才之路,尤其是康、梁对于书法的实践和理论导向,更是一时间成为了引领时代风尚的标杆。

③如今学科细化,书法成为艺术学之下的一门独立学科,但却更多地讲究技巧与造型,与传统学术的`训练与养成关涉不深,且渐行渐远。孰不知书法的支撑点有两个:一为技术,二为境界。前者很重要,它保证了法度的确立;而后者则是决定书法艺术精神高度的因素,它展示人的灵魂和真实的内心世界,因此它超越于技术之上,是决定书法品质中那一层形而上意义的更加重要的因素。王羲之《兰亭序》书于逸气满怀、兴味酣浓之时,其胸中快意与淡淡的伤感倾泻淋漓;颜真卿《祭侄文稿》书于□□□□、□□□□之时,其胸中失去亲人之痛与对叛匪逆贼之恨交织奔涌;苏轼《黄州寒食诗帖》书于人生失意凄苦、生死难测之时,其胸中孤寂绝望的悲观与难卜未来的抑郁,从深沉低吟到放声倾诉,恸彻心扉。这些墨迹的完成均没有形式设计之反复推敲与深思熟虑,一篇即兴手稿,一篇亡者悼文,一篇自书诗文,却成了书法史上的盖世华章,原因何在?只有一个答案:情动难耐之刻,书于必书之时。因此,我们理解了陈师曾的话:盖艺术之为物,以人感人,以精神相应者也。有此感想,有此精神,然后能感人而能自感也。

④学科细化,不唯书法在失去旧学的基础后大伤其神,也使绝大多数从事传统学术研究的学问家远离了书法,更谈不上如康、梁般做到学人引领书法。他们凭借专业研究的著述完全能够满足职业和业绩的考核需要,何劳染指书法而费多余之功呢?

⑤当代书法更多的是为人,而文人书法则是为己。为人必不自由,无自由便无自在;为人必定入世,入世便无清雅;为人无需真情,无真情便无蕴藉。

⑥文人书法是国学素养的体现,其要素在于学人的人格理想、学识积淀、才华禀赋、精神境界的综合与升华。而这些不可或缺的要素的生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又绝无捷径,只有举毕生心力沉潜为学,韬光养晦,方能养就书法之中那一重文人之性质、文人之趣味,以及书法之外那一重文人之感想的可贵品质。

16.下列的分析,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3分)

A. 中国传统文人独特的精神气象及人格魅力需要传统学问来滋养。

B. 因为近代中国学术开始了学科分化,晚清的一流学人远离书法。

C. 书法的支撑点技术与境界的关系是:技术很重要,境界是辅助。

D. 出于职业和切身利益的考虑,从事传统学术研究的学问家已不学书法。

17.根据要求,完成后面的题目。(7分)

(1)根据上下文语境,请在第③段中的两处空格填上恰当的四字词语或成语。(2分)

□□□□、□□□□

(2)第③段中所说的一篇即兴手稿,一篇亡者悼文,一篇自书诗文,都是在怎样相同的情境下创作而成的?(2分)

(3)导致当前书法创作缺乏文人气作品状况的主观原因有哪些?(3分)

参考答案:

16 A.

篇12:黄庭坚论书法的阅读训练及答案分析

民间书法这个概念,永远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世界上没有绝对的民间书法,也没有绝对的官方书法,二者是相对而言。比如民间书法经常相对的是文人书法、官方书法和书法家书法。它们不光具有阶层色彩,还带有主流与非主流的区隔,比如官方书法常常相当于主流书法。有时候民间书法的概念使用带有贬义,暗指太随意、太土气、不入流、不雅观、缺少传统规范和法度。也有时候官方书法的概念使用带有贬义,暗指机械刻板模仿、缺乏艺术个性、随大流、大路货、太正统,或一味追求形式的典雅工丽,风格华靡萎弱。所以,这些概念的使用,关键是要看带入的语境,相比较的对象,价值判断的指向,这些才是最重要的。简单地说真正的书法在民间或者说在官方,其实都是错误的.、偏颇的。民间书法和官方书法,虽有先后、源流之别,然往往于排斥对立中互补共存、相互依赖。

民间书法也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书法历史上,有些书法类型,有些书法家,是受到官方或朝廷提倡推广的。比如“二王”,欧、颜、柳体等,它们几乎都是先由书法家书法和文人书法演变而成官方书法。而大量的汉简、敦煌抄经和汉砖瓦当文字,以及大量至今尚未收藏发掘完结的碑帖等等,都属于民间书法范畴。当代的“毛体”曾经风靡全国,同时受到官方和民间的普遍欣赏和模仿研习,却随着政局的变化而逐渐消退。这既是典型案例,又是特异案例。

民间书法,从表面上看,一般指书家书者属于民间,是普通市民或农民,是平民阶层。然而,我倒是觉得,其实不好以地位、身份和出身高低来划分民间书法和官方书法的。一个普通平民,写得一手直逼真迹的“毛体”,他是官方书法还是民间书法?他当然是官方书法。对于书者,你可以说他是民间书法家;对于书法,你可以说他是官方书法。官方书法和民间书法往往是一个悖论的存在,有一个相对的差异和关系,又往往有一个含混的边界,甚至交叉地存在,复合地覆盖。往往很难简单地划分论定。

在古代,官方朝廷并不仅仅维护官方书法,它们对于民间书法所起的推动作用也往往是难以否认的。北魏时期,民间书法得到了无比繁盛的发展,民间书法精品受到朝廷极大的认可和欣赏,并且加以推行宣传,蔚为风潮,壮观不已。在山东的邹县、莱州等地发现的摩崖作品,许多是民间书法瑰宝和艺术奇葩,对传统的书法艺术起了极大的丰富作用和启发作用。许多著名书法家情不自禁地加以模仿借鉴,成为官方书法的审美借鉴和艺术风格的一个有机构成。反过来,又推动刺激了民间书法文化艺术的发展演变。

中国书法起源于民间,篆隶楷行草的形成和演变,都是极好的证明。民间是书法的来源或源泉,汉简、敦煌抄经和汉砖瓦当文字以及大量碑帖资料,一直就是书法家研习的对象,它们是书法的文化宝库和丰富艺术资源所在。历代书法家成就大者和集大成者都从民间书法吸收艺术丈化养料,都高度重视从民间书法矿藏得到技艺创新的借鉴。

当今书法界,加上善书者和爱好者,人群庞大,光怪陆离,林林总总,这是信息化和大众文化时代加上商业大潮搅动之下必然的现象,不足为奇。然而,鼓励提倡大家放眼民间,辨清本末,正本清源,也不失为具有拓展创新书法文化艺术可能的提议和指向。

(选自8月28日《中国艺术报》,有删改)

6.下列对“民间书法”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民间书法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具有阶层色彩,属于非主流书法,常常带有贬义。

B.民间书法,相对于官方书法而言,一般表现为随意、土气、不入流、不雅观、不符合规范和法度。

C.民间书法是一个历史范畴。汉简、敦煌抄经和汉砖瓦当文字,以及大量的碑帖等,都属于民间书法范畴。

D.民间书法,指书家书者属于民间,是普通市民或农民,是平民阶层,一旦其身份地位阶层变了,也就随之变为官方书法。

7.关于民间书法的文化艺术价值,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间书法,有着对官方书法的补充作用。民间书法和官方书法,虽有先后、源流之别,但却常常在排斥对立中相互依赖。

B.民间书法,对官方书法起推动作用。北魏时期,民间书法发展繁盛,其精品受到官方朝廷极大的认可和欣赏。

C.民间书法,对传统书法艺术起了极大的丰富作用和启发作用。摩崖作品中的精品,成为官方书法的审美借鉴和艺术风格的有机构成。

D.民间书法,为历代书法家成就大者和集大成者提供了技艺创新借鉴的艺术资源,让他们从中吸收艺术文化养料。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世界上没有绝对的民间书法,也没有绝对的官方书法。有些民间书法奇葩可以变成为官方书法,而有些官方书法也可能退变成民间书法。

B.那些机械刻板模仿、缺乏艺术个性、随大流、太正统,追求形式的典雅工丽,风格华靡萎弱的官方书法,不是真正的官方书法。

C.官方书法和民间书法的边界往往是含混不清,很难简单划分论定的。它们之间有时交叉存在,复合地覆盖,有一个相对的差异和关系。

D.当今书法界存在离奇杂乱的现状,只有鼓励提倡大家放眼民间,辨清本末,正本清源,才会使拓展创新书法文化艺术成为可能。

6.C(A.“常常带有贬义”错,原文说“有时带有贬义”,“要看带入的语境”。B.“一般表现为随意、土气、不入流、不雅观、不符合规范和法度”错。D.“一旦他的身份地位阶层变化,他就随之变为官方书法”,原文无此意)

7.B(“民间书法,对官方书法起推动作用”错,原文是说:官方朝廷不仅仅维护官方书法,对于民间书法也起了推动作用)

篇13:黄庭坚论书法的阅读训练及答案分析

试题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3小题,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愉快时面呈笑容,哀痛时放出悲声,这种内心情感也能在中国书法里表现出来,别的民族写字还没有能达到这种境地的。唐代韩愈说张旭善草书,“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张旭的书法不但抒写自己的情感,也表现出自然界各种变动的形象,但这些形象是通过他的情感所体会的,因而能形成情景交融的意境。

汉字的起始是象形的,书法家可以用字的结构来表达物象的结构和生气勃勃的动作,使写的字成为一种表现生命的艺术。元代赵子昂写“子”字时,先习画鸟飞之形,从中吸取对生命形象的构思,使“子”字有着鸟飞形象的暗示,成为一个表现生命的单位。书法家要想使字表现生命,就要用他所具有的方法和工具在字里表现出生命体的骨、筋、肉、血的感觉来。许慎说:“书者,如也。”书的任务是如,写出来的字要“如”我们心中对于物象的把握和理解。但这里并不是完全像绘画那样直接模示客观形体,而是通过较抽象的点、线、笔画来表现的。

中国人写的字,能够成为艺术品,使用毛笔是另一个重要原因。毛笔铺毫抽锋,极富弹性,所以巨细收纵,变化无穷,这是欧洲人用管笔、钢笔、铅笔及油画笔所不能比的。正是这个特殊的工具使中国人的书法有可能成为一种世界独特的艺术。中国书法用笔有中锋、侧

锋,方笔、圆笔,轻重、疾徐等各种区别,皆是运用单纯的点画而成其变化,来表现丰富的内心情感和世界诸形相;就像音乐运用少数的乐音,依据和声、节奏与旋律的规律,构成千万乐曲一样。唐朝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里说张芝学习草书之法,“一笔而成,气脉通连,隔行不断”。石涛《画语录》也说,“人能以一画具体而微,意明笔透”,“一画之法立而万物著矣”。但这里所说的一笔、一画,并不真是一条不断的线纹,而是如郭若虚所言,“自始及终,连绵相属,气脉不断”。中国书画家正是运用这一笔的点画,构成万千的艺术形象,创造中国特有的书画艺术。

中国书法从一笔入手,但一笔不能摄万象,须要变动而成八法,才能尽笔画的“势”,以反映物象里的“势”。这“永字八法”由“永”字的笔画而来,为侧(点)、勒(横)、努(直竖)、超(钩)、策(提)、掠(长撇)、啄(短撇)、磔(捺)。这些笔画,悬腕中锋,运全身之力以赴之,笔迹落纸,反映着生命的运动,显示着力量。点,不称点而称为侧,是说它的“势”,左顾右瞰,欹侧不平。卫夫人说“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一点之力真是石破天惊。横画称为“勒”,是说它的势,牵缰勒马,跃然纸上。书法的“美”就是势、是力、是虎虎有生气的节奏,它倾向于壮美。

字由点画连贯穿插而成,点画的空白处也是字的组成部分,和笔画具同等的艺术价值。所以大书法家邓石如曾说书法要“计白当黑”,无笔墨处也是妙境!虚实相生,才完成一个艺术品。中国书法艺术里这种空间美,在篆、隶、真、草、飞白里有不同的表现,尚待我们钻研。

(摘编自宗白华《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

1.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张旭有动于心时就写草书,看到天地间各种可喜可愕的`变化时也会寓之于书,这证明中国书法确实可以用来表现书写者的喜怒哀乐等情感。

B.来源于“永”字笔画的“永字八法”,如高峰坠石、牵缰勒马,反映着物象里的“势”和生命的运动,显示着力量,使中国书法具有了壮美的倾向。

C.中国人写的字有可能成为一种世界独特的艺术,使用毛笔是一个重要原因。毛笔的特点使其可以巨细收纵,变化无穷,这是管笔、钢笔、铅笔和油画笔所不能比的。

D.汉字点画间的空白处也是妙境,与笔画具有同等的艺术价值,二者虚实相生,使汉字成为一个艺术品,并在各种不同的字体里表现出不同的空间美。

2.下列各项中,不符合本文作者所理解的“一笔”“一画”的一项是(3分)

A.王献之的行草被称为“一笔书”,其代表作《中秋帖》字字相连,笔势连续不断,宛如滔滔江河,一泻千里,纵然偶有不连,但气势不断。

B.东汉书法家张芝将杜度、崔瑗等的草书笔法加以变化,创造“今草”。其草书之体势,一笔而成,气脉贯通,隔行不断,被称为“一笔飞白”。

C.北宋画家戚文秀的《清济灌河图》中有一笔长线从画的边际起,通贯于波浪之间,随波曲折翻腾,绵延五丈余,却并没有扰乱整个画面中的其他线条。

D.南朝画家陆探微的“一笔画”将草书行笔运势的特点引入绘画,使绘画的线条彼此呼应,灵活运转,气脉相连,给人以浑然一体的艺术享受。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汉字起始是象形的,书法家能从观察、感受各种生命形态中获得启发,这是中国书

法有可能形成情景交融的境界,成为艺术品的一个重要原因。

B.中国书法的用笔变化多样,讲究以笔画之“势”传达出物象之“势”,而悬腕中锋,有助于将全身之力集中于笔端,使柔软的毛笔能写出具有力度感的字。

C.中国书法与绘画、音乐等有相通之处,它们都是运用较少的基本元素,如笔画、线、条、乐音等,加以千变万化,来表现丰富的内心情感和世界诸形相。

D.“书者,如也。”书的任务就是如,因此书法家要像赵子昂写“子”字时习画鸟飞之形那样,通过模写客体的形象来准确表现文字所象之形。

试题答案:

1.B(B项与原文“点如高峰坠石”、横画似“牵缰勒马”内容不符)

2.C(原文作者所理解的“一笔”“一画”“并不真是一条不断的线纹”)

上一篇:慰问贫困党员下一篇:办好商务会议